干扰素对重症肝炎治疗的影响

合集下载

干扰素注射液的作用与用途

干扰素注射液的作用与用途

干扰素注射液的作用与用途干扰素注射液是一种生物治疗药物,主要成分是人源干扰素,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

干扰素分为α、β和γ三种类型,各自具有不同的生物学活性和适应症。

干扰素注射液作用于细胞的受体,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抗病毒和抗肿瘤等多种机制发挥治疗作用。

以下将详细介绍干扰素注射液的作用与用途。

1. 免疫调节作用:干扰素注射液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力,调节和增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

它可以促进巨噬细胞的活化、增殖和杀伤功能,增加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提高淋巴细胞的增殖和产生干扰素的能力。

通过这些免疫调节机制,干扰素注射液可以用于治疗多种免疫性疾病,如慢性乙型肝炎、多发性硬化症、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等。

2. 抗病毒作用:干扰素注射液能够抑制病毒的感染和复制,增强机体对病毒的抵抗能力。

它可以干扰病毒的复制和转录过程,阻断病毒的感染链条。

同时,干扰素注射液还能够抑制病毒的蛋白合成和病毒颗粒的产生,从而降低病毒的数量和活性。

因此,干扰素注射液可用于治疗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等病毒性疾病。

3. 抗肿瘤作用:干扰素注射液通过多种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

首先,它能够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生长,诱导细胞凋亡。

其次,干扰素注射液能够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从而阻断肿瘤的血供。

此外,它还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增强机体对肿瘤的免疫防御能力。

因此,干扰素注射液可用于治疗多种肿瘤,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黑色素瘤、肝细胞癌等。

4. 抗炎作用:干扰素注射液能够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炎症疾病的症状。

它可以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和释放,减少炎症细胞的浸润和活化,降低炎症反应的强度和范围。

因此,干扰素注射液可用于治疗多种炎症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炎症性肠病、银屑病等。

除了上述用途,干扰素注射液还可用于治疗其他疾病,如带状疱疹、结核病、尖锐湿疣等。

此外,干扰素注射液还可用于预防和控制感染,特别是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感染。

干扰素注射液一般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需要,以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的方式给予。

干扰素有什么作用

干扰素有什么作用

干扰素有什么作用干扰素是一种天然的免疫调节剂,它在抵抗病毒感染、抑制肿瘤增长、调节免疫反应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干扰素的研究和应用已经有数十年的历史,它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和生物医学研究领域。

首先,干扰素在抗病毒感染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病毒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疾病,而干扰素可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促进病毒感染部位的抗病毒作用。

干扰素在感染初期就能够诱导产生大量抗病毒蛋白质,这些抗病毒蛋白质能够直接抑制病毒复制和感染。

此外,干扰素还能够增强机体免疫系统对病毒的杀伤效应,提高细胞对病毒的抵抗能力,从而有效地抑制病毒感染的扩散和复制。

其次,干扰素在抑制肿瘤增长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肿瘤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干扰素可以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从而起到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的作用。

另外,干扰素还能够增强机体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并促进自身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清除。

这些作用使得干扰素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抗肿瘤药物,在多种肿瘤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此外,干扰素还能够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

免疫系统是维持机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干扰素可以通过增强机体免疫系统的活性,调节免疫反应的平衡,在免疫病理反应和自身免疫疾病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干扰素可以促进吞噬细胞的活性,提高抗体的产生能力,并增强其他免疫细胞对外界病原体的识别和清除能力。

此外,干扰素还能够调节免疫系统中的炎症反应,帮助机体恢复和调节免疫平衡。

总之,干扰素在抵抗病毒感染、抑制肿瘤增长和调节免疫反应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的研究和应用为人类战胜病毒感染和肿瘤等疾病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对干扰素的认识和利用也将不断深入,为人类的健康提供更多的帮助和可能。

干扰素治疗乙肝副作用大吗?[推荐下载]

干扰素治疗乙肝副作用大吗?[推荐下载]

干扰素治疗乙肝副作用大吗?[推荐下载]
本文内容非常有参考的价值,如果对您有所帮助,请打赏,谢谢!
干扰素治疗乙肝副作用大吗?因运用干扰素治疗乙肝效果较为明显(不仅可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及繁衍,而且治愈后复发率也较低),所以在临床“运用干扰素治疗乙肝副作用大不大”的问题一直都备受大家关注,其实,干扰素治疗乙肝副作用出现率较高,且较为严重,最常见的就是以下几种:
1,发热:发热症状出现最早,一般打第一针干扰素后患者就可出现高热的现象,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此症状会逐渐减轻或消失。

2,脱发:发生率较高,一般患者连续用药超过三个月后,80%以上的使用人群都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脱发。

3,感冒样综合征:如发热、寒战、乏力、肝区痛、背痛和恶心、食欲不振、腹泻、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多在注射后2~4个小时出现,治疗2~3次后逐渐减轻。

4,抑制骨髓:干扰素治疗乙肝期间白细胞、血小板会持续下降(一般停药后可自行恢复),所以乙肝干扰素治疗期间要严密观察血象变化,以及时发现异常,及时给予对症治疗(注:当白细胞计数<3.0×10/L或中性粒细胞计数<1.5×10/L,或血小板计数<40×10/L时,需停药,并严密观察,对症治疗,以防出现出血倾向,待血象恢复后可重新恢复治疗,但需密切观察)。

5,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状腺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血、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样综合征、血管炎综合征和Ⅰ型糖尿病等等,停药后可逐渐减轻。

干扰素的作用与功效

干扰素的作用与功效

干扰素的作用与功效干扰素是一类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的蛋白质,可以在体内帮助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

干扰素被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包括感染性疾病、肿瘤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

本文将详细介绍干扰素的作用原理、功效以及临床应用。

1. 干扰素的作用原理干扰素通过激活细胞内的信号通路来发挥其作用。

干扰素被细胞摄取后,可以与受体结合,从而引发一系列的信号转导,增强机体的抗病毒反应、抗肿瘤反应以及免疫调节作用。

抗病毒作用:干扰素能够抑制病毒的复制和感染,阻断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生命周期。

干扰素可以促进宿主细胞合成一类名为“2’,5’-adenosine二磷酸(2’,5’-oligoadenylate)”的活化物质,进而激活蛋白激酶R(protein kinase R,PKR)。

活化的PKR能够负责将病毒感染细胞的蛋白质翻译过程中所需的tRNA结合位置发生改变,使新合成的蛋白质失去原有的生物活性,阻断了病毒的蛋白质合成。

同时,干扰素还可以刺激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的活化,促进宿主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加强宿主细胞对病毒的消灭。

抗肿瘤作用:干扰素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从而发挥其抗肿瘤作用。

干扰素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DNA合成和增殖,阻断肿瘤细胞的生长。

此外,干扰素还能够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对肿瘤的免疫监视和清除能力。

干扰素通过刺激巨噬细胞和NK细胞的活化,促进宿主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攻击和消灭。

免疫调节作用:干扰素能够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干扰素可以促进宿主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增殖,提高免疫细胞对病原微生物的识别和清除能力。

干扰素还能够调节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免疫细胞对病原微生物的协同作用。

此外,干扰素还能够促进机体产生抗体,加强机体的体液免疫反应。

2. 干扰素的临床应用由于其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干扰素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以下是干扰素的主要临床应用:2.1 干扰素用于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干扰素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包括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乙型流感病毒感染等。

重组人干扰素的作用与功效

重组人干扰素的作用与功效

重组人干扰素的作用与功效重组人干扰素的作用与功效引言:重组人干扰素(recombinant human interferon)是通过基因重组技术获得的人类干扰素,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活性。

自20世纪80年代出现以来,重组人干扰素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对重组人干扰素的作用机制和功效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重组人干扰素的种类和作用机制重组人干扰素主要包括α-干扰素、β-干扰素和γ-干扰素三个亚型,分别由不同的基因编码。

它们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抑制病毒复制和细胞增殖,发挥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增强等作用。

1.1 α-干扰素的作用机制α-干扰素主要由多种细胞产生,如白细胞、纤维细胞等。

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活化和增强免疫细胞的抗病毒能力,抑制病毒复制和细胞增殖。

具体机制包括:增强NK细胞活性,增加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强T细胞的杀伤作用,抑制病毒蛋白合成等。

1.2 β-干扰素的作用机制β-干扰素主要由纤维细胞产生,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抑制病毒复制和细胞增殖,发挥抗病毒作用。

具体机制包括:抑制病毒蛋白合成,阻止病毒RNA复制,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增强T细胞的杀伤能力等。

1.3 γ-干扰素的作用机制γ-干扰素主要由活化的T和NK细胞产生,其主要作用是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细胞杀伤作用,对病毒感染和肿瘤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具体机制包括:增强MHC-I类分子表达,提高细胞抗原呈递能力,增强T细胞的杀伤功能等。

二、重组人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2.1 抗乙肝病毒作用重组人α-干扰素对乙肝病毒具有直接和间接的抑制作用。

直接作用是通过抑制乙肝病毒的DNA或RNA复制,减少病毒基因产物的合成;间接作用是通过增强宿主免疫反应,促进清除病毒感染的肝细胞。

临床应用重组人α-干扰素可明显改善乙肝病毒感染者的肝功能指标,减少病毒复制,降低肝癌发生率。

2.2 抗丙肝病毒作用重组人α-干扰素和重组人γ-干扰素对丙肝病毒具有抑制作用。

长程干扰素治疗可能阻止丙肝转为肝癌的进程

长程干扰素治疗可能阻止丙肝转为肝癌的进程
生肝衰 的危险 。
பைடு நூலகம்
梅欧医院的 V ra ag s博士指出 ,对于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 ,拉米夫定是一种重要的防治
H V感染的药物 。某些 H V发生突变 ,产生 了对拉米夫定的耐药性 。但减少免疫抑制剂的 B B 剂量或换用其它抗病毒药物能改善肝功能。整个研究过程中发现 4名患者在肝脏移植后体内 产生耐拉米夫定病毒株 。随着耐药病毒株在体内占据主导地位 ,患者肝功能逐渐衰竭 。但在 停用免疫抑制剂及使用其他抗病毒药物后 , 例患者肝功能恢复。 3 某些患者在更昔洛韦或泛昔
木在合并感染病例中 HV与 …V的应答彼此关联 B 据 Mesa e o 9 3日 dcp . m 月 c 报道 ( 原载 Ci netDs2 0; : 4 66 ,新近研究显 f If i 0 7 5 2 — 3 ) n c 46
示在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过程 中 , 持续的 HⅣ 应答与 H e g H s g B A 及 B A 的血清转换有关联 。 在 H 感染者 中 H V的合并感染现象颇为常见, Ⅳ B 但该条件下 HB V的 自然史以及高效抗 逆转录病毒治疗 ( A R H A T)对于 H e g及 H s g血清学转换的影响还未知。来 自法国里 BA BA
洛韦治疗后,再使用拉米夫定 ,可获得满意效果 。 V ra ags博士认为 ,肝脏移植后采用拉米夫定防治 H V 感染 ,应常规检测耐药现象的产 B 生。该情况一旦发生 ,则应减少免疫抑制剂的应用 ,同时换用其它抗病毒药物 。 木长程干扰素治疗可能阻止丙肝转为肝癌 的进程 据 Mesa e o 8月 3 dcp . m c 1日报道 ( 原载 JMe i 0 7 919 一 2, 本研 究者指 d V r 2 0; : 5 l0 ) o 7 0 1 日

干扰素使用的注意事项

干扰素使用的注意事项

干扰素使用的注意事项如下:
1、使用干扰素的同时可以联合使用抗生素,具有防止细菌性疾病混合感染的作用,增加电解多维度可以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2、干扰素可与其它抗病毒的药物联合使用,也可以和卵黄抗体联合使用。

3、干扰素必须在病毒感染的早期、体内病毒尚末扩期或引起严重病变前使用。

4、在治疗时,只用干扰素不注意配合其它药物使用,会耽误病情。

5、中后期不采用滴口或注射方式,为省事采用饮水方式,达不到治疗效果。

6、如果机体组织损伤严重,已处于败血症或毒血症阶段,不建议使用干扰素,作用不大。

干扰素的主要功能

干扰素的主要功能

干扰素的主要功能
干扰素是一种由细胞产生的蛋白质,在人体的免疫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

干扰素主要功能包括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方面。

首先,干扰素具有抗病毒的作用。

当机体受到病毒侵袭时,干扰素会被免疫细胞释放出来。

干扰素能够抑制病毒的复制和扩散,阻断病毒在人体中的生存和繁殖。

它通过激活多种抗病毒蛋白质的合成,增强细胞对病毒的防御能力,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和感染。

其次,干扰素在抗肿瘤方面也起到重要作用。

干扰素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促使肿瘤细胞发生凋亡。

它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提高机体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

此外,干扰素还可以通过抑制肿瘤细胞血管生成,阻断肿瘤的营养供应,从而达到抗肿瘤的目的。

另外,干扰素还具有免疫调节的功能。

它能够增强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提高免疫细胞的活性,增强对病原微生物的防御能力。

干扰素还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平衡,降低机体对自身组织的攻击,防止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另外,干扰素还可以促进炎症反应的发生,通过增加炎症细胞的活性来清除细胞内的病原体。

此外,干扰素还具有抗炎作用。

它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炎症症状和组织损伤。

干扰素可以抑制炎症细胞的活化,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降低炎症反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总的来说,干扰素在免疫系统中具有多种重要功能,包括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和抗炎作用。

它在人体的免疫防御和治疗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未来的研究还需要深入探索干扰素的机制和应用,以进一步发挥其在临床医学中的价值。

干扰素的副作用

干扰素的副作用

干扰素的副作用干扰素具有抑制细胞分裂、调节免疫、抗病毒、抗肿瘤等多种作用。

不过它有一些对我们不好的副作用!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打干扰素的副作用相关信息,希望大家喜欢。

打干扰素的副作用干扰素的副作用一:对于打完干扰素的乙肝患者,会在2-5小时内出现发热、恶心、浑身乏力、头晕、头痛等类似于发烧症状,体温可高达38℃~40℃,多在24小时后症状消失。

干扰素的副作用二:干扰素还可影响乙肝患者的消化道功能,使得乙肝患者患者恶心、呕吐、厌油腻、无食欲、腹胀腹痛等现象。

干扰素的副作用三:长期打干扰素治疗还可抑制乙肝患者的骨髓组织,使得血液中血小板以及白细胞含量降低,引发造血异常病症。

干扰素的副作用四:一般在干扰素治疗3个月后,乙肝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脱发,更为严重的患者可出现轻度皮疹等现在。

干扰素适应症干扰素是病毒侵入细胞后产生的一种糖蛋白。

由于几乎能抵抗所有病毒引起的感染,如水痘、肝炎、狂犬病等病毒引起的感染,因此它是一种抗病毒的特效药。

此外,干扰素对治疗乳腺癌、骨髓癌、淋巴癌等癌症和某些白血病也有一定疗效。

目前使用干扰素治疗的主要对象是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的病人,而且在乙型肝炎病人中,有以下情况应用干扰素治疗反应较好,1.治疗前血清ALT或AST有反复波动或酶的活力持续升高者;2.治疗前血清HBeAg的P/N值偏低(P/N 5~8)或HBV DNA水平低(<100Pg/ml)者;3.病程较短者;4.肝脏病理有活动性炎症病变(如有碎屑样坏死)者疗效佳;5.无重叠感染者(如丙型、丁型肝炎等);6.无HIV感染或免疫抑制剂治疗者;7.肝组织内含铁量低者;8.治疗期间血清中无干扰素中和抗体产生者;9.女性患者疗效比男性为佳。

急性丙型型肝炎病人因有一半以上的人会发展为慢性丙型肝炎,一般认为应该用干扰素治疗,此外,有的病人不宜使用干扰素治疗如:1) 肝病病情严重的病人。

2) 白血球和血小板低于2.0-3.0×109/L的病人。

干扰素不良反应及防治

干扰素不良反应及防治

干扰素不良反应及防治作者:刘士敬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0年第02期常见不良反应及其产生机制干扰素(IFN)是机体细胞对病毒感染或各种生物诱生作用反应而产生并分泌的一类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糖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

流感样症状患者一般可于注射IFN 2~5小时内开始发热,体温可高可低,有时可达40℃,高热时可伴有寒战,一般在发热3~4小时后自行退热。

注射3~5次后多数患者不再发热或呈低热。

发热时常伴有头痛、肌痛、关节痛、乏力等,称为感冒样综合征。

IFN≥3.0×107 U/次时,>70%患者会发生此类不良反应。

可采用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解热镇痛药对症治疗,亦可于IFN注射0.5~1小时前服药,以预防和减轻发热等症状。

血液系统不良反应接受IFN治疗过程中,约20%的患者可能出现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计数轻到中度减少,但极少引起感染或出血。

一般停止IFN治疗后,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能很快恢复至正常水平。

白细胞计数通常在开始应用IFN的2周内即迅速下降,其中,中性粒细胞水平的减低程度大于淋巴细胞水平的减低程度,一般在随后的4~6周可逐渐趋于平稳,停药后可迅速回升至基线水平;IFN可使血小板计数下降10%~50%,往往在注射后24小时即出现,并持续整个疗程。

少数肝硬化患者治疗前即有明显血小板水平减低,应用IFN后其血小板计数可能降至警戒线(30 000~50 000/mm3)以下,从而影响IFN的应用。

神经精神系统不良反应应用IFN期间,神经精神系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达13%~60%,多为轻度,不影响治疗;症状严重者不足10%,但可明显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导致IFN治疗终止的最常见原因。

乏力和虚弱是最常发生的神经精神系统不良反应,其他包括眩晕、共济失调、锥体外系症状、视觉定向障碍、意识模糊、嗜睡、幻觉、昏迷、味觉减退、食欲缺乏、性欲减退、抑郁、易怒,甚至自杀行为等。

干扰素的副作用

干扰素的副作用

干扰素的副作用
干扰素是一种使用广泛的生物制剂,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感染、多发性骨髓瘤等。

尽管干扰素在治疗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还是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1. 易疲劳:干扰素的使用可能导致疲劳感,这可能是因为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导致了身体疲倦的感觉。

2. 发热和寒战:干扰素的使用会导致发热和寒战,这是因为干扰素可以激活免疫系统,在此过程中释放的细胞因子会引起体温升高和寒战等反应。

3. 皮肤反应:使用干扰素可能引起一些皮肤反应,如皮疹、瘙痒、红斑等,一般情况下这些反应是轻微和可逆的。

4. 消化系统反应:干扰素的应用可能导致一些消化系统不适,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这些反应一般是暂时性的,不会对身体造成持久影响。

5. 心血管系统反应:使用干扰素可能导致一些心血管系统反应,如高血压、心律不齐等。

这些反应一般是可逆的,但在使用干扰素期间需要密切监测心脏健康状况。

除了上述常见的副作用,干扰素的使用还可能引起其他不良反应,如抑郁情绪、肌肉酸痛、关节痛等。

因此,在使用干扰素治疗期间,患者需要密切关注自身的身体反应,并及时向医生报告,以便及时处理和调整治疗方案。

干扰素治疗乙肝的好处是什么?【新知识】

干扰素治疗乙肝的好处是什么?【新知识】

干扰素治疗乙肝的好处是什么?
文章导读
乙肝是一种常见的病症,它是因为病毒感染所引起的。

治疗的方法也比较多,最常见的方法,就是使用干扰素来治疗乙肝。

干扰素是一种抗病毒的药物,它通过干扰受
体的结合,从而影响病毒的活性,从而达到治疗乙肝的效果,但是也有些人说,干扰素对
乙肝并没有什么效果,而且还有副作用,今天就带大家看看干扰素的好处。

1、减少复发“大三阳”肝炎患者较少复发。

持续有效的患者极少发生肝硬化,几
乎不发生肝癌。

并且干扰素不会耐药。

它有有限疗程,一般只需要一年。

2.减轻症状疗程结束时,治疗有效者“大三阳”可转换为“小三阳”。

3、使
细胞产生抗毒蛋白少数患者表面抗原转阴、更少数患者表面抗体同时转阳。


肝大三阳治疗用干扰素确实有一定的效果,干扰素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
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 4、自然杀死细胞
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巨噬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因此干扰素治疗乙肝是有一定效果的。

但是长期使用干扰素治疗会出现副作用。

干扰素在临床上的应用

干扰素在临床上的应用

干扰素在临床上的应用干扰素在临床上的应用【章节一、引言】干扰素是一类具有抗、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的蛋白质。

自其发现以来,干扰素在临床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干扰素在临床上的应用,包括其在抗治疗、抗肿瘤治疗和免疫调节等方面的应用。

【章节二、干扰素在抗治疗中的应用】2.1 干扰素在乙型肝炎治疗中的应用2.2 干扰素在丙型肝炎治疗中的应用2.3 干扰素在艾滋病治疗中的应用2.4 干扰素在呼吸道感染治疗中的应用【章节三、干扰素在抗肿瘤治疗中的应用】3.1 干扰素在白血病治疗中的应用3.2 干扰素在黑色素瘤治疗中的应用3.3 干扰素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3.4 干扰素在胰腺癌治疗中的应用【章节四、干扰素在免疫调节中的应用】4.1 干扰素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4.2 干扰素在移植排斥反应预防中的应用4.3 干扰素在过敏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4.4 干扰素在免疫性肾炎治疗中的应用【章节五、干扰素的不良反应和禁忌症】5.1 干扰素的常见不良反应5.2 干扰素的严重不良反应5.3 干扰素的禁忌症【章节六、结论】本文综述了干扰素在临床上的应用,包括其在抗治疗、抗肿瘤治疗和免疫调节等方面的应用。

干扰素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药物,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附件一、干扰素临床应用案例分析附件二、干扰素临床试验数据统计表【法律名词及注释】1、干扰素:一种具有抗、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的蛋白质。

2、乙型肝炎:一种由乙型肝炎引起的肝炎,传播途径包括血液、性传播和母婴传播。

3、丙型肝炎:一种由丙型肝炎引起的肝炎,传播途径主要为血液传播。

4、艾滋病: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HIV)感染引起的疾病,主要通过血液传播。

5、白血病:一种恶性肿瘤,由造血干细胞发展而来,主要特征为异常增生和积累的白血病细胞。

6、黑色素瘤:一种恶性肿瘤,源于黑色素细胞,可以发生在皮肤、眼睛和黏膜等部位。

7、肝癌:一种恶性肿瘤,源于肝细胞或肝血管内皮细胞。

干扰素a2b副作用

干扰素a2b副作用

干扰素a2b副作用
干扰素α2b是一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药物,尽管它在治疗疾病方面有一定的疗效,但是也存在一些副作用。

主要的副作用包括:疲劳、发烧、白细胞减少、肌肉疼痛、抑郁和焦虑等。

首先,干扰素α2b使用后常常会出现疲劳和发烧等反应。

这是因为干扰素α2b能刺激免疫系统,增加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但这也会耗费大量的能量,造成身体的疲劳。

同时,干扰素α2b还可以导致发烧,通过增加体内的温度来提高免疫反应。

其次,干扰素α2b还可以引起白细胞减少。

白细胞是免疫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负责抵抗感染和疾病。

然而,使用干扰素α2b后,会抑制骨髓中白细胞的产生,导致白细胞数量减少,从而使机体抵抗病原体的能力下降。

此外,干扰素α2b还可能导致肌肉疼痛。

这是因为干扰素α2b
能够对肌肉产生直接的刺激作用,引起肌肉的不适和疼痛感。

另外,干扰素α2b还存在一些心理方面的副作用,如抑郁和焦虑等。

这是由于干扰素α2b可能会影响脑内多种神经递质的平衡,导致心理状态的改变。

一些研究还显示,使用干扰素α2b
的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会出现抑郁和焦虑等症状。

然而,虽然干扰素α2b的副作用存在,但大部分患者仍可以忍受和适应。

此外,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已经出现了一些降低干扰素α2b副作用的联合治疗方法,如联合使用其他药物或改变剂量等。

总之,干扰素α2b的副作用包括疲劳、发烧、白细胞减少、肌肉疼痛、抑郁和焦虑等,这些副作用会对患者的生活和治疗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使用干扰素α2b治疗疾病时,需要医生的指导和监控,以减轻副作用并确保疗效。

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不良反应及处理α干扰素应用于抗乙肝病毒治疗已有近20年的历史,由于其HBeAg/抗HBe血清转换较高,且不易发生病毒变异,获得疗效后复发率低,从而使α干扰素成为最常见的抗病毒药物之一。

但由于其为生物制剂,对全身各系统都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又影响其临床应用,因此详细了解α干扰素的不良反应,并及时正确的处理十分重要。

指南对此有一定的介绍,本文就此作更为详细的解读。

一.常见的不良反应及处理1.流感样副作用:为发生率最高的不良反应,表现为发热、寒战、头痛、肌肉酸痛和乏力等,个别病人可有恶心,呕吐症状。

反应的强烈和病人的体质、剂量大小有关,大多发生在开始注射的1~3针,个别病人第3针后仍有此类反应,其中第1针反应最为强烈,大多发生于注射后3~6小时。

预防的方法可选择在睡前注射干扰素α,或在注射干扰素同时服用解热镇痛药,以减轻流感样症状。

也可视出现症状的轻重酌情处理,如出现较重,给予解热镇痛药,如较轻给予多饮水,多休息即可。

一般随疗程进展,此类症状可逐渐减轻或消失。

大多病人能渡过这个时期,完成整个疗程,个别反应强烈而不能耐受者,应考虑改用其他抗病毒药物。

2.血液系统作用:也是发生率较高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 和血小板减少,对血红蛋白水平的影响较小,其发生的机理大多为骨髓抑制,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往往见于用药2周~2个月内,3个月后则趋于稳定,故在使用干扰素的初期,应当每2~4周检测血象,必要时1周检测一次,甚至2~3天复查一次。

是否预防性应用升白细胞药物尚有争议,如血象低于正常值,但中性粒细胞计数>1.0 x 109/L,血小板计数>75 x 109/L,可加强升白细胞、或升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同时严密监测血象,干扰素剂量和用法不变。

如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1.0×109/L,血小板< 50×109/L,应降低干扰素α 剂量;1~2 周后复查,如恢复,则逐渐增加至原量。

干扰素治疗肝脏病的原理

干扰素治疗肝脏病的原理

干扰素治疗肝脏病的原理干扰素是一种生物制剂,是人体内一类具有抗病毒、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效应的蛋白质物质。

干扰素治疗肝脏疾病的原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抗病毒作用:干扰素可以增强机体防御能力,激活免疫系统,促进巨噬细胞及NK细胞的活性,增加其对病毒感染细胞的杀伤作用,通过调节细胞信号传导途径,抑制病毒RNA和蛋白的合成,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

在治疗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等病毒性肝炎时,干扰素可以起到直接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减少病毒的复制和病情的进展。

2. 抗肿瘤作用:干扰素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

干扰素可以抑制肿瘤血管的生长,从而阻断肿瘤的血液供应,减少肿瘤的营养来源,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效果。

同时,干扰素还可以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机体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提高肿瘤治疗的效果。

3. 免疫调节作用:干扰素可以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它可以增加巨噬细胞和NK细胞的活性,促进这些细胞对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杀伤作用。

干扰素还可以增强T细胞的活性,调节CD4+和CD8+T细胞的数量和功能,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应答。

此外,干扰素还可以增加免疫调节因子的产生,调节机体的免疫平衡,促进机体的恢复和康复。

4. 抗纤维化作用:干扰素可以抑制肝脏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

在肝炎等慢性肝脏病中,干扰素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抑制肝脏的纤维化过程。

它可以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活性,减少胶原的合成,从而降低肝脏纤维化的程度。

同时,干扰素还可以调节相关的细胞因子的产生,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减少肝脏纤维化的风险。

总之,干扰素治疗肝脏疾病的原理主要是通过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和抗纤维化等多种作用机制来改善疾病症状,减少病情的进展,并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机体的康复和恢复。

然而,干扰素治疗肝脏疾病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禁忌症,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需谨慎使用,遵循医生的指导并进行监测和评估。

干扰素的副作用有哪些

干扰素的副作用有哪些

干扰素的副作用有哪些干扰素的副作用有哪些目前通用的分类方法将干扰素分为三型:Ⅰ型:有IFN-α和IFN-β,其中IFN-α有二十余个亚型,IFN-β仅有一个亚型。

Ⅰ型干扰素具有抑制病毒复制、抗寄生虫、抑制多种细胞增殖、刺激免疫细胞的杀伤活性、参与免疫调节、抗肿瘤等作用。

Ⅱ型:只有IFN-γ,且只有一种亚型,除具有抗病毒、抗增殖活性外,其主要生物学活性为免疫调节作用。

Ⅲ型:即IFN-λ1(IL-29)、IFN-λ2(IL-28a)和IFN-λ(IL-28b)。

IFN-ω属于IFN-α家族,其结构和大小与其它IFN-α稍有差异,但抗原性有较大的不同。

自80年代以来,许多研究显示,干扰素(尤其是α-干扰素及γ-干扰素)除具有抗病毒、免疫调节的作用外,还具有明显的抗细胞增殖作用。

因此,目前干扰素已被用于治疗多种白血病。

1. 天然IFN根据国际干扰素命名委员会的建议,天然IFN一般首先按动物________分类,例如人干扰素(HuIFN),牛干扰素(BovIFN)等,然后再按IFN的抗原特异性和分子结构分成不同的型别,加以命名。

天然干扰素种类繁多,分子量也不同,亦有不同的抗原性。

目前了解由人的不同细胞产生的干扰素至少有三种不同的抗原成分:白细胞干扰素抗原(Le),人成纤维细胞干扰素抗原(F)和T淋巴细胞干扰素抗原(T)。

事实上,人白细胞产生的干扰素有99%为Le,1%为F,人成纤维细胞产生的干扰素占80-99.9%;而由Namalva细胞系(为一种由Burkitt淋巴瘤患者所得的类淋巴细胞系)产生的干扰素中有85%为Le,15%为F. 唯有T淋巴细胞产生的干扰素则因应用不同诱生剂而不同,如以短小棒状杆菌诱导,主要为Le(95%); 如果用PHA或诱导,则主要产生T(80%).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统一个名,将人细胞所产生的几种干扰素,按其抗原性不同分为α、β和γ三类,Le干扰素即为α-干扰素(IFN-α),F干扰素为β干扰素(IFN-β)。

干扰素治乙肝的副作用及其处理方法

干扰素治乙肝的副作用及其处理方法

干扰素的副作用及其处理方法现在位置:主页-肝病知识-干扰素知识干扰素作为抗病毒与抗肿瘤制剂,目前已较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但其毒副作用却是普遍存在的。

最常见的是发热及流感样综合征,患者体重减轻、脱发、情绪激动,骨髓抑制致血细胞、血小板减少,轻度贫血,偶可发生神经系统损伤,影响内分泌系统功能,亦有产生干扰素抗体者。

兹将其副作用及处理方法列述于下:1.流感样综合征:患者发热、寒战、全身不适,肌痛、头痛等,有时还可出现鼻塞、流涕、头晕、尿急等,而以发热最为常见。

不论应用途径及剂量大小,患者均可有发热,一般在第一次注射后2-6小时发生,体温可升至38-40℃,6-12小时达到高峰,但24小时内均能自然消退。

若发热不高,可不必特殊处理,36度者多喝开水,卧床休息,但若发热较高甚或高烧者,则应给予物理降温;亦可给布洛芬0.2克口服,消炎痛栓0.5-1枚直肠给药,体温便会很快下降。

2.造血系统改变:,抑制骨髓,降低外周血白细胞及血小板,白细胞减少通常发生于用药后数小时至数日。

用药第一周,白细胞减少至40%-60%,而后趋于稳定。

停药或间歇5天以上用药,白细胞可迅速恢复。

主要是干扰素能可逆性地阻断白细胞从骨髓释放的缘故。

长期应用可导致血色素性贫血,引起免疫介导的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但极少见。

通常可口服养血饮、复方阿胶浆等来纠正,亦可服利血生、鲨肝醇及氨肽家等药以升高白细胞及血小板。

3.消化系统反应:如食欲不振、味觉异常、恶心、呕吐、泄泻、腹胀等。

药量越大,症状越频繁,但一般不需治疗,较重者可对症处理。

严重者应考虑减量或停药。

4.皮肤反应:用药超过4个月者的最常见副作用是轻、中度脱发,偶有停药后更严重者。

斑丘疹多发生于躯干和四肢,但多为暂时性的;还有发生潜在特异性反应,表现为弥漫性红斑及荨麻疹等。

轻度皮疹多呈自限性,不必处理;严重者应考虑停药或减量,并给抗过敏治疗。

5.肾脏损害:最常见者为轻度蛋白尿,少有>0.1克/日,亦不伴有血浆蛋白的减少。

干扰素的作用和副作用

干扰素的作用和副作用

干扰素(IFN)有α-IFN、β-IFN和γ-IFN三种,分别由人体白细胞、纤维母细胞及致敏淋巴细胞所产生,以α-干扰素作用最强。

其作用机理在于阻断病毒繁殖和复制,但不能进入宿主细胞直接杀灭病毒,而是与细胞膜接触并在细胞内产生一种特殊蛋白质即抗病毒蛋白(A VP),后者可抑制病毒mRNA信息的传递,从而阻止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繁殖。

干扰素在病毒感染的细胞中还能诱导蛋白激酶及2'5'寡腺苷合成酶(2'5'AS)的产生,然后2'5'AS激活一个内源性核酸内切酶降解病毒RNA,同时蛋白激酶能灭活核糖体合成2所必需的酶,从而使蛋白合成减少,病毒生长受到阻抑。

干扰素对B细胞的功能,在一定条件下起抑制或增进作用,如干扰素浓度高时有明显抑制抗体反应,临床应用大剂量IFN-α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可使血清IgG、IgM异常升高者得到改善或恢复,其作用亦系干扰素抑制B细胞的作用,使浆细胞制造免疫球蛋白抗体过多现象得到缓解所致。

干扰素对效应细胞的作用,它可以增加组织相容抗原-Ⅰ(HLA-1)的表达,这些抗原对杀伤性T细胞识别靶细胞是十分重要。

此外还证实γ-干扰素有增加白细胞介素-2(IL-2)受体作用,而IL-2又可增加有丝分裂刺激淋巴细胞诱生γ-IFN,故IL-2与γ-IFN在功能上有密切联系和协调作用。

应用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目的是清除体内HBV-DNA及HBeAg,并诱导血清中HBeAg转化为抗-HBe,肝细胞核内HBcAg使其消失,肝脏组织学病变改善及ALT恢复正常。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的疗效从30%~60%不等。

通过近几年来作者应用干扰素的经验,选择以下情况的慢性乙肝病人应用干扰素治疗有较好的治疗反应:(1)治疗前血清ALT或AST有反复波动或酶的活力有持续升高者;(2)治疗前血清HBeAg的P/N值异常而偏低(P/N5-8)或HBV-DNA水平低(<100pg/ml=者;(3)有明确急性发病史,病情较短者;(4)应用干扰素剂量宜大(300万~600万单位,隔日皮下或肌肉注射1次,即3~6Mu/隔日,疗程宜长,一般6~12个月为一疗程;(5)肝脏病理有活动性炎症病变9如有碎屑样坏死)者疗效佳;(6)无重叠感染者(如丙型肝炎、丁型肝炎等);(7)无HIV感染或免疫抑制治疗者;(8)肝组织内含铁量低者;(9)治疗期间血清中无干扰素中和抗体产生者;(10)女性患者疗效比男性为佳。

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的疗效及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分析

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的疗效及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分析

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的疗效及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分析摘要:目的:研究病毒性肝炎患者在采取干扰素治疗时的影响。

方法:2018年9月~2020年1月期间,选择31例于我院收治的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外选择32例相同病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采取干扰素和常规保肝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首先比较治疗有效率,观察组为96.77%,对照组为81.25%,数据有差异,P<0.05。

其次比较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为3.22%,对照组为21.87%,数据有差异,P<0.05。

结论:对于病毒性肝炎患者而言,采取干扰素治疗时可提升治疗有效率,另外也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有应用价值。

关键词:干扰素;病毒性肝炎;不良反应病毒性肝炎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并且该病的发病途径十分复杂,目前在临床中发病率较高。

通常患者在患病期间会出现严重的恶心呕吐、发热、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对肝功能造成损伤,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造成极大影响[1]。

若不采取及时治疗,病情很可能发展为重症肝炎,导致其死亡。

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效果。

为后续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建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8年9月~2020年1月,选择31例于我院收治的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外选择32例相同病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观察组男性16例,女性15例,年龄36~52岁,平均(44.19±2.29)岁;对照组男性17例,女性14例,年龄35~53岁,平均(44.56±2.37)岁。

对比以上资料无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保肝治疗,药物选择为葡萄糖注射液混合甘草酸二胺注射液进行静脉注射,药物由山东博山制药有限公司提供,国药准字号为:H20050891,取量150mg,每日1次。

另外口服水飞蓟素胶囊,药物由盘锦凯利药业有限公司提供,国药准字号为:H21024357,取量105mg,每日3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扰素对重症肝炎治疗的影响(吴辉,韩晓艳,项莹,张鹏,刘玉辉,杜宏银)摘要【目的】重症肝炎是肝炎的严重临床类型,病情危重,多见于病毒性肝炎,也偶见于药物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及妊娠期急性脂肪肝。

重症肝炎发病率不高,约占肝炎病例的0.2%-0.4%。

其临床特点是起病急骤,临床表现凶险而复杂,黄疸急剧加深,肝脏迅速缩小,并发症多,如出现肝臭、出血、肝性脑病、脑水肿、肝肾综合征等,病死率高。

目前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1],本次研究通过对近20年的干扰素介入重症肝炎治疗的随机对照文献进行系统评价,为临床方案提供循环医学依据。

【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学位论文集,收集关于干扰素治疗重症肝炎的中、英文文献。

检索年限1990年至2010年。

采用主题词检索和自由词检索相结合。

应用国际Cochrane中心推荐的方法进行文献质量评价。

使用RevMan 4.2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算治疗组与对照组缓解率的相对危险度(RR)及其95%CI,并对不能进行Meta分析的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系统评价各种治疗方案的疗效。

【结果】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有8篇文献纳入本研究,以上纳入文献均为中文文献。

经齐性检验,P>0.05,具有齐同性。

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用Peto法进行分析。

经Meta分析结果显示,以干扰素为干预的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反应率差值为 4.19, 95%可信区间为[3.01,5.85],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用干扰素对重症肝炎治疗的干预,能够明显的缓解病人的病情,使各项指标回复到正常值。

Meta分析为干扰素在重症肝炎治疗提供了循证医学的支持。

但由于干扰素对重症肝炎治疗影响的相关文献总体质量不高,对Meta分析的结果可靠性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干扰素对重症肝炎治疗的影响有待于更多质量的临床试验以提供更为可靠的证据。

【关键词】干扰素;重症肝炎;Meta分析前言引起重症肝炎的病因较多。

西方国家主要为药物和麻醉品中毒引起,而我国80%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

病毒中还有HA V,HCV、HEV 和其它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和疱疹病毒)等;其次药物、中毒(如酒精、四氯化碳)及肝脏代谢异常(如急性妊娠脂肪肝、Reye综台征)引起该病[2]。

因此对于多数HBV 感染引起的重症肝炎.应用抗病毒药物,特别是干扰素对HBV复制抑制而在重症肝炎治疗方面应用存有争议,部分学者对于肝炎病毒复制明确的病例,由于外周单核细胞不能产生干扰素[3]。

血中干扰素水平低下。

期望应用α—干扰素有一定的疗效。

国外学者认为剂量非常重要,主张高浓度给药有效[4]。

由于肝炎病毒在发病过程中是激发免疫反应的始动因素,同时大剂量的干扰素可有效抑制体液免疫反应,所以有主张早期使用或联合应用。

持反对意见者认为干扰素能增强免疫杀伤细胞的活性,加重了肝细胞损伤,从而使病情的恶化,因此慎用或不用[5]。

也有学者认为:重症肝炎发病主导机制是机体强烈的免疫反应,而不是肝炎病毒复制所致,从而认为使用干扰素是无益的[6]。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就干扰素使用与否,其依据主要是那两方面。

总之,干扰素在重症肝炎治疗中的作用还有着继续去探讨和积累经验。

近年来,随着新的干扰素产品的产生,干扰素疗效的提高,干扰素和其它药物联合使用,各种研究单位相继进行了探究和试验。

国内不少文献报道了干扰素对重症肝炎治疗的效果。

临床报道也取得了一定疗效,但还没指定出一个统一的干预方案,且各种文献报道所观察的指标也不全相同,有些报道也无对照,缺乏足够的证据。

针对干扰素介入治疗的疗效这一问题,本研究系统检索了国内相关文献进行Meta分析,以期寻找干扰素介入重症肝炎治疗的客观、科学的循证医学证据。

1材料和方法1.1检索策略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学位论文集,收集关于干扰素治疗重症肝炎的中文文献。

另以各年度重大肝炎治疗会议资料作为未发表的文献的主要来源。

1.2 检索年限:1990年至2010年中文检索:中文检索主题词为“重症肝炎”、干扰素,治疗性、转阴率,单独或联合,改善或存活率。

1.3 英文检索:severe hepatitis,interferon,therapeutic,the survival rate,improve最后,复查检出的文献及其中的参考文献,同时查找其他相关的研究。

2选择标准纳入标准:研究重症肝炎的治疗和护理;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单独加干扰素进行干预或干扰素和其它药物联合进行干预,以常规治疗和护理为对照组;治疗组和对照组之间除治疗方法不同外,其他处理无差别;试验为随机或半随机对照。

排除标准:研究肝炎早期或肝炎症状较轻;干扰素用于别的肝疾病的治疗;干扰素干预重症肝炎治疗中的观察中没设置对照组。

不以干扰素为主要干预因子。

3统计处理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学位论文集,以及引文回顾,剔除不符合标准的文献,最后纳入的合格文献。

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专用软件RevMan4.2进行Meta分析的数据处理。

以风险差异(risk diference,RD)作为效应尺度指标,并进行齐性检验,如齐同,则用固定效应模型,采用Peto 法;否则用随机效应模型。

最后进行敏感性分析。

4主要结果共检出有关干扰素干预重症肝炎与常规方法治疗重症肝炎相对照的临床试验15篇。

剔除非随机对照及重复文献,最后基本符合要求的有8篇文献入选。

这8篇文献中,有2篇是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血清白蛋白及球蛋白、血小板水平为观测指标;有2篇为HBeAgl阴转率、HBsAgl阴转率等为观测指标,有1篇为精神、胃纳、黄疸症等为观测指标;有3篇为病死率为观测指标;但8篇都以病情得到缓解和改善为观测指标。

所以本研究主要对病情的缓解这一指标为主要观测指标,干扰素对重症肝炎治疗的影响进行Meta分析。

本研究纳入基本符合标准文献8篇,共计有725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干扰素干预组372例,常规治疗组353例。

所入选文献均为国内所著,国外文献在该方面的临床对照研究未检索出符合条件文献。

经经齐性检验,P>0.05,具有齐同性。

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用Peto法进行分析。

经Meta分析结果显示(如图1所示),以干扰素为主的干预因素,重症肝炎得到缓解和改善率与常规治疗组的缓解率差值为 4.19, 95%可信区间为[3.01,5.85],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

即可认为干扰素对重症肝炎治疗的干预有明显的效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图1 以干扰素为主要干预因素的重症肝炎病情的缓解和改善率与常规的治疗方案比较的Meta分析结果。

图2 漏斗图分析显示,本研究入选的8篇文献的发表偏倚不是很大。

5 讨论Meta分析又称“荟萃分析”,1955年由Beecher首次提出初步的概念,1976年心理学家Glass首次命名称之为Meta分析。

目前,Meta分析在生物医学等诸多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是循证医学进行系统评价的最重要的统计方法。

Meta分析必须遵循一定的方法和步骤,强调广泛的检索(查全),强调制定明确的文献纳入和剔除标准(查准),在对纳入研究严格质量评价的基础上采用正确的统计学方法进行定量合并,尽量减少偏倚。

Meta分析虽有它科学、合理的一面,但也存在着不少局限与问题。

由于Meta分析属于描述性二次分析,存在混杂偏倚、文献报道偏倚以及分析方法本身的一些缺点,尤其是存在分析方法本身不可避免的发表偏倚,因此,对Meta分析在医学实践和科研中应该正确认识和合理应用。

本研究对所有相关文献检索结果显示,符合随机对照试验数量很少,且总体质量不高。

所有纳入病例少数明确说明随机方法,没有1篇文献是采用盲法,大量文献仅是简单的病例报道,没有设立对照组,反映了临床研究的质量有待提高。

文献资料的多少和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将来系统评价的质量,对于那些设计很差、偏倚大的研究资料,Meta分析并不能得出可信的结论。

高质量的系统评价结果与高质量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同样能得出可靠的结论,可以被循证医学列入质量最高的证据级别,并作为权威治疗指南最重要的证据基础。

重症肝炎病死率高,尚无特效治疗方法。

其形成与病毒大量侵入及宿主的免疫反应亢进关系密切,而后者起着重要作用。

特别是抗体过剩的免疫复合物在肝组织内沉积,导致局部过敏反应,引起肝组织大片状坏死,导致肝功能衰竭。

由于干扰素是一种广谱抗病毒药, 主要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 从而抑制病毒复制, 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活力, 提高免疫功能, 增强抗病毒能力[ 7]。

所以选择适当的治疗时机,适当的剂量,同时联合激素、中药、血浆等进行治疗,能够有效地改善病情,阻抑病情的进一步恶化,提高患者的生存率[8]。

本研究Meta分析显示,以干扰素为主要干预因素在重症肝炎的治疗方面,比起常规的重症肝炎治疗能够有效地缓解症状,使各项指标得到改善,提高了重症肝炎病人的生存率。

但由于干扰素干预重症肝炎治疗相关的文献质量不高,对Meta分析的可靠性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干扰素对重症肝炎治疗的影响有待于更多高质量的临床试验以提供更为可靠的证据。

参考文献:[1] 沈耕荣,余书文.重症肝炎[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41~143.[2] 仇硕琴.重症肝炎药物治疗之争议,药剂[J],2004,8:123~124.[3]胡微微.临床肝胆病[J].2007,23(1):69~70.[4] Lai CL,Chien RN,Leung NW.et a1.A one-year trial of lamivudinc for chronic hepatitis B.N Engl J Med,1998,339(2):6l~68.[5] 周新民.中国实用内科[J].2007,(5):344~346.[6] 马红,尤红,尹姗姗等.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2年的临床疗效.中华实验与临床病毒学[J],2001,15(2):147~149.[7] 朱毫秀.急性重症肝炎的治疗.见叶维法主编.肝病治疗学[M].第1版.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263.[8] 徐学俊.河北中医[J].2002,24(7):491~49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