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实施与师生关系重建(1)1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全面实施了新的课程标,由于新课程理念的深刻变化,教师的角色需要重新审视。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要重新定位。
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成为当务之急。
所谓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即老师与学生之间民主平等、相互理解、彼此信任、融洽相处的新型师生关系。
如何建立这种师生关系,本文谈几点初浅的认识。
一、尊重和信任学生,建立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过份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与尊严,师生之间存在隔阂,导致师生之间缺乏平等的沟通和对话,让学生的个性和创造能力受到扼制和抹杀。
这种师生关系,已不适应新课程的教育、教学形势。
现代课堂教学,需要教师放下架子,实现师生平等对话,让学生的个性和创造能力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发挥,学生才会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师生之间才会弹奏出和谐的乐章;教育、教学才会结出累累的硕果。
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就需要把学生当作朋友一样对待,需要从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尊严做起。
现代学生,不管成绩优劣,都有很强的自尊心,独生子女尤其是这样。
他(她)们需要得到他人的尊重。
当学生取得成绩或有所进步时,总是希望老师给予表扬;当学生有了错误时,一般害怕老师批评,特别不希望老师在同学们面前批评。
这些都反映了学生的自尊心理。
教师要懂得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
该表扬的表扬,该奖励的奖励,满足学生的心理欲望,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尊重与关注。
批评学生时要注意方式方法,能不在学生面前批评的就不要在学生面前批评。
批评学生,点明错误所在,分析错误原因,指出错误危害即可。
不能一味地指责,无限度地上纲上线,更不能对学生进行挖苦、讽刺,以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如果师生之间没有建立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心灵未达到沟通,心理的距离就会增大,将极大地阻碍学生的学习发展、人格建立。
教育、教学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二、启发和激励学生,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浅谈新课改下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育事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教育工作必须服务于“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宗旨。
因此,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的内容和任务。
那么,新课改理念下如何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呢?(一)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必然性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地位,是主宰、是权威,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师生关系必然体现着“师道尊严”。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不但是绝对的思想权威,而且是绝对的道德完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我们迎来了知识经济经济时代,这个时期对人的个性发展的要求已日益强烈。
社会的迅猛发展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课程强调促进学生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要实现这一发展,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不可缺少的。
从课程改革理念看,现代教育思想更注重“以人为本”,在开发学生的智力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实现这一目标的载体则是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师生关系贯穿整个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这一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平等、民主、信任、理解的和谐愉悦氛围中,那么课堂教学活动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从学生的发展角度看,拥有交流能力、合作意识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优化师生关系可以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
所以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是时代发展、教育改革的必然。
(二)什么是新型的师生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之上的师生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师生之间人格平等,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教学相长,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学生的朋友。
(三)怎样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即是新课程实施的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
新课程实施与师生关系重建研究
新课程实施与师生关系重建研究二十一世纪是我国全面实施现代化的世纪,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水平主要取决于国民素质和人才素质,而国民素质与人才素质又取决于教育,“谁赢得了教育,谁就赢得了21世纪。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主要的人际关系,新课程追求一种平等的合作的、对话的,利于师生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积极互动、共同成长的新型师生关系。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建立融融的师爱氛围。
教师对学生满腔热忱,学生也能体会到教师的良苦用心,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无限兴趣,使师生产生亲合力,使教与学达到最高境界,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改善师生关系的对策教师教学行为工作素质与师生关系。
一、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回顾本世纪教学所走过的路,大体沿着“知识本位——智力本位——人本位”的发展轨迹。
当代教学应致力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其最大的特点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即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潜能,实现育人的功效。
传统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
它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
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二、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
”一堂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
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
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
比如常见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
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的前提和条件,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任务。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健全学生的人格,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建立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民主、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
一、新课程理念下,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和作用1.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关系。
在新型的师生关系里,教师与学生的是完全平等的,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指手划脚,也不再是绝对的权威,而是以一个引路人、合作者的角色来帮助、点拨学生学习。
在这个关系里,师生之间是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是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
2.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和谐、融洽的关系。
师生关系融洽、和谐,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是班级和同学中不可缺少的一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在这种师生关系下,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感受到来自己教师与同学的关爱与温暖,从而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智慧与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教育教学工作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发展的团体。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课堂也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
教师将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
教师可以凭借自己丰富的知识与经验引导学生学习,学生也可凭借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蓬勃的朝气影响教师的教学;教学将是师生之间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过程。
二、怎样构建充分体现尊重、民主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树立民主思想、尊重每一名学生1.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教师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他们有自己独立的个性与爱好,他们有学习与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的权利;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尊严,要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要做到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名学生的发展;教师要注意听取每一名学生的意见,要多表扬、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与生活的自信,不能以教师个人的意愿,来抹杀学生发展的天赋;教师要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使学生在民主、平等的环境中生活、学习,让学生体验到一种尊严和幸福感。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
新 课 程 理 念 下 如 何 建 立 和 谐 的 师 生 关 系
马 书涛
( 清县 第 一 中学 , 北 永 清 永 河
摘 要 :构 建 新 型 师 生 关 系 , 推 动 新 课 程 改 革 、 高 是 提
05 0 ) 6 60
论 或 期 望上 说 教 师 应 该 尊 重 每 一 个 学 生 的人 格 和 权 利 , 立 建 民 主 、 等 的关 系 , 是 在 实 际 的 教 育 过 程 中必 然 存 在 指 导 平 但 与被 指 导 、 导 与 被 领 导 的 不 平 等 的 关 系 。 领 因此 , 师 在 师 生 教 关 系 巾 处 于 主 导 性 的 地 位 . 生 关 系 的 促 进 和 改善 也 应 该 以 师 教 师为重点。 更 新教 育 观 念 , 重 每 一和 教 育 的 进 步 。原 来 的许 多教 育 观 已经 不 适 应 新 的 需 求 . 其 是 关 于 教 育 者 和 被 教 育 者 的 地 位 、 校 尤 学
一
教 学质 量 的 必 然 要 求 。 优 化 的 教 学 过 程 中 , 生 关 系 处 于 在 师 种 平 等 、 任 、 解 的状 态 , 么它 所 营 造 的 和 谐 、 悦 的 信 理 那 愉 教 育 氛 围 必 然 会 产 生 良好 的教 育 效 果 。 建 立 和 谐 的 师 生 关 系和 良好 的教 育 环 境 .可 以 为 学 生健 全 人 格 的 形 成 与 综‘ 合 素 质 的 提 高 打 下 基 础 . 高 学 生 的 交 往 能 力 、 作 意 识 和 创 提 合
成 功 中增 强 自信 , 受 成 功 的 快 乐 。 在 教 学 中 , 师 应 该 时 时 享 教 处 处 要 尊 重 学 生 , 正 自己 的位 置 , 终 站 在 学 生 中 间 , 学 ’ 摆 始 做 时 , 教 会 学 生 观 察 肝 的形 状 、 小 、 色 、 地 、 膜 及 切 面 应 大 颜 质 包 的变 化 。 4 加 强考 核 制 度 . 加 强 对 实验 教学 的考 核 .是全 面提 高 实 验 教 学 效 果 的 重 要 手 段 之 一 。实 验 考 核应 放 在 平 时 . 用 灵 活 多 变 、 机 抽 样 采 随 的方 式 , 将 之 贯 穿 于 学 习 的 全 过 程 。考 核 内容 可 以 包 括 : 并 实 验 过 程 中 的理 论 知 识 的讲 解 、 体 标 本 的 识 别 描 述 、 下 结 构 大 镜 的 辨认 、 显微 镜 操 作 的 正 确性 : 验 报 告 考 核 , 验报 告格 式 , 实 实 对 实 验 内容 中 的 病 理 切 片 重 点 镜 下 结 构 绘 图及 描 述 诊 断 : 课 后 思 考 题或 病 例 分 析 和 讨 论 。 考 核 时 , 以 根 据 学生 的不 同 在 可 特 点 适 当 给予 简 短 的批 语 , 能 够 正 确 讲 解 、 述 和 绘 写 基 本 对 描 病 变 的 学 生 予 以 表扬 , 指 出 考 核 中的 不 足 之 处 . 不 是 简 单 再 而 的 只给 出 一 个分 数 。 这样 学 生 能 够 体 会 到 老 师 的 良苦 用 心 。 激 励 自己认 真 学好 专 业 技 能 . 好 医学 基 本 功 。 生 之 间 的关 系 练 师 也 会 变 得 非 常融 洽 , 师 和 学 生 都 认 为 上 课 不 再 是 一 种 负 担 。 老 而 是 一 种 享 受 。 能 够 在 这 种享 受 的心 情 中 共 同 进 步 , 而提 并 从 高 了实 验 教 学 效 果 。 总之 , 病理 学 实 验 教 学 是个 不 断探 索 更 新 的过 程 , 只要 指 导 老 师不 断 地 摸 索 实 践 , 能 够 取得 更 好 的教 学 效 果 。 就
论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中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斯 基 在 《 育 的艺 术 》 教 中指 出 : 课 “ 儿 童 和 教 师 的 上 是 共 同劳 动 , 种 劳 动 的 成 功 首 先 是 由 师 生 相 互 关 系 来 这
决 定 的 ” 在 新 型 的师 生 关 系 中 , 师 要 理 解 学 生 的 情 。 教
较 难 捉 摸 的事 情 上 , 如 更 强 的 自信 心 , 日俱 增 的 诸 与 创 造 性 . 他 人 更 大 程 度 的 喜爱 。 因 此 教师 要 赢 得 学 对 ”
师与 学 生 在 教 育 活 动 中 的 相互 交往 。 良好 和 谐 的师 生
关 系 是 教 育 产 生 效 能 的 关 键 , 新 课 程 实 施 与 教 学 改 是 革 的 前 提 和 条 件 , 是 新 课 程 实 施 与 教学 改 革 的 内 容 还 和任 务
关 系 的 艺 术 家 , 传 统 型 的 “ 道 尊 严 ” 现 代 型 的 变 师 为
要 紧密 结合 课 堂 教 学 实 际 , 择 一 种 既 能够 解决 师 生 选
关 系 中 存在 的 问题 , 能 体 现 新 型 师 生 关 系 特 征 的 学 又
与 信任 为基 础 的 。教 师 取 得 的教 育 影 响 , 决 于 学 生 取 对 教 师 的信 任 程 度 。学 生 对 老 师 的信 任 度 越 高 。 老 对 师所 传 递 的教 育 影 响 的接 受 程 度 就 越 高 。 罗杰 斯 为 此
间 都 存 在 着 明 显 的 差 异 , 们 在 教 育 学 生 的时 候 就 不 我
能 用 统 一 的 标 准 去要 求学 生 . 不 能 以一 己之 见 去 对 也 待 学 生 , 包 容 、 重 学 生 的 个 性 , 重 学 生 的人 格 , 要 尊 尊 尊 重 学 生 的 要 求 。 重 学 生 的情 感 。尤 其 是 那 些 常 出 尊 问题 的 所 谓 的 “ 进 生 ” 不 讽 刺 嘲 笑 、 骂 他 们 ; 重 后 , 辱 尊 学 生 的 独 立 性 。 励 学 生 发 表 不 同 见 解 : 师 对 学 生 鼓 教
浅谈新课程下如何构建师生关系
课程教 育研究
浅谈新 课 程 下 如何 构建 师 生关 系
岳 奋 秀
( 甘 肃张掖 市 民 乐县 南古 学 区 甘肃
【 中图分类号 】 G 6 3 5 . 6 【 文献标识码 】 A
张掖
7 3 4 5 0 0)
【 文章编号 】 2 0 9 5 — 3 0 8 9( 2 0 1 5 ) 0 9 — 0 2 0 3 — 0 1
新 课 程 理 念 认 为 ,教 学 过 程 是 师 生 交 往 、积 极 互动 、共 同 发展 的过程 。 课 堂教 学活动 实际上是一种 多极主体 间的交往 活 动 ,在这种 交往 活动 中,教 师与学生之 间、学生与学生之 间、 学生与教师之 间发 生着频繁 而密切 的联 系, 这种师生 间、学生 间的广泛 交往与联 系具有十分重要 的教育意义 , 是学生学 习主 动性 、积极性得 以发挥的前提 , 是提 高学生素质 、促进学生全 面发 展 的重 要 途 径 。由此 可 见 , 构 建 良好 的 师 生 关 系是 课 堂教 学成功的关键 , 建立 良好师生 关系是新课程 实施和改革的前提 和条件 , 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 那 么在新课 程理念的课 堂教学 中如 何 构 建 良好 的师 生 关 系呢 ? 师生关 系的概念及其 内涵 师 生关 系是指在教 育过程 中形 成的教师 与学生的人 际关 系,是人与人之 问的关 系。教 学过程是师生 交往 、积极互动 、 共 同发展的过程 。师生关 系是一种平等、理解 、双向的人 与人 的关 系, 这 种 关 系得 以建 立 的 最 基 本 的 形 式 和 途 径 是 交 往 。当 今的师生关 系中存在教师 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的倾向 , 教 师以 “ 权 威 ” 的 态度 主 导 课 堂 , 学 生处 于被 动 的 地 位 ,学 生 的 学 , 仅 仅 是 为 了配 合 教 师 的 教 。这 种 “ 主 角” 与 “ 配 角 ”的 师 生 关 系, 无形 中浪费 了学生的智力资源 , 剥夺 了学生学习的 自主性 、 伤害 了学生的 自尊心 , 损伤 了学生的 自 信心, 由此导致 了学生 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 。 和谐的师生关 系是师生关 系发展 的完美 阶段 , 这种和谐不是教 师或学生单方面努 力的结果 . 而是 经过 师 生 双 方 共 同努 力 、相 互作 用达 到 协 调 、满 意 的 结 果 。和 谐 的 师生关 系对于学 生的发展 和教 育教 学的顺利进行 有着重要 的 作用。因此,正确 、全面地认 识和建立和谐 的师生关 系对 当前 的教 育教 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更新教师观念 , 转 变 教 师 的角 色是 构 建 良好 师 生 关 系 的前 提 1 .新课程 目标 向教 师提 出了基础教 育下全 面素质教 育的 实质 性 内容和具体要求。 作 为教 师应及 时地对教 育观念 、 教 学 过程进行 反思 , 重新审视 自身的教 师角色,以适应新课程 目标 的要 求 。教 师要 切 实更 新 教 育 思 想 、转 变教 育 观 念 。传 统 的教 师角 色主要 是以传授课 本知识为 中心 , 以掌握知识 的多少为主 要 目的 , 体现在教 学上 以# - e -  ̄ - / e , 硬 背为主要 的学习方 法,强化起 主导作 用,导致 “ 题海 ”战役和 “ 填鸭式”教学方法 ,以成绩 作 为衡 量好学生的标准。 在教 学过程 中, 教 师应 自觉转 变教 师 的角色 , 教 师应 由居 高临下的权威 变向平等 中的首席 ,由管理 者转 变为学生学 习的设 计者 , 促进 学生的发展 。 传统 的教 师角 色在 新课程 的背詈下 已基 本上不适应 了,或者说是远远 不够 了。而新课程 的教 学更注重的是 学生的学习策略 的运 用,不以 掌握 知识 的 多少为 目的 , 而是给 学生提供知识平 台, 在 学生学 习过程 中,教师只是指导和帮助 学生主动参与 ,亲身实践 、独 立思考 、合作探究 。 但 同时 , 要参与 学生的各个环节 的学习活 动 中去 , 与 学生交流和 沟通 ,准确地 了解学情 , 及 时引导 学生 解 决问题或调 整教 学计划 , 从 而实现 向学习方式 的转 变, 发展 学 生搜 索和 处理 信 息 的 能 力 、自己获 取 新 知 识 的 能 力 、 分 析 解
师生关系建设
师生关系建设第一部分:双方关系的重要性师生关系是一种重要的关系,它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成果,也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效果。
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发展空间。
第二部分:教师的责任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和榜样,他们应该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的模范。
只有具备责任感的教师才能在师生关系建设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三部分:学生的角色学生是受教育的一方,他们应该主动参与到学习和教学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的学生态度和努力的学习态度对师生关系的建设十分重要。
第四部分:信任和沟通信任和沟通是师生关系建设的基础。
教师要建立起对学生的信任,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
同时,学生也要积极和教师进行沟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需求。
第五部分:尊重和理解尊重和理解是师生关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和观点,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关怀。
学生也要尊重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指导,理解教师的辛勤付出。
第六部分: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更要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成长。
通过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教师可以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和辅助措施。
第七部分:鼓励和激励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和激励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的肯定和认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更加努力地学习和成长。
第八部分:合作与互助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建立起合作与互助的关系。
教师可以通过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的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让学生之间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
第九部分:师生情感的培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是师生关系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可以通过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给予他们关心和鼓励,培养良好的情感关系。
第十部分:师生之间的友谊师生之间的友谊是师生关系建设的最高境界。
教师可以成为学生的朋友、倾听者和支持者,与学生建立起平等、亲近和信任的友谊关系。
总结:师生关系建设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论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中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学经历中 ,我们教师都深有体会 , 感悟 颇深。所以 ,教师应该调 整好 自己的角色 ,应努力 成为一个人 际关系 的艺术家 , 传统型 的” 道 变 师 尊严 ” 代型 的” 为现 良师 益友” 。在 教学 活动 中 ,教师是 授业 者 、设 计 者、组织者 、管理者和研究者 ;学生是受业 者、参与者 、学 习者 和管 理对 象 ,同时又是学习的 主人和 自我教育 的主体。因此 ,教学活 动的 设计和开展 应该是充分体现开放性 的,应提 倡探索 ,鼓励创新 ,充 分 发挥 学生主体作用 ,形成教师主导学生 主体 的主流思想 ,从而 寻求 师
2 新 型 的 师 生 关 系
教师能否胜任教育教 学工 作 ,学生能否全面 、主动地 发展 ,最终 完成学 习任 务,很 大程 度上取 决于师生关系是否 良好 。良好的师生关 系是进行正常教学活动 、提高 教学效率的保证 ,对师 生双 方良好品质 的形成也起着重要 的作用 。但现 实中学校师生关系还 存在 诸多与新课 程教 育理念 格格不入 的 因素 ,教 学活动 中的师 生关 系还存 在种 种弊 端 ,这无疑是实施 素质教 育的大忌。因此重新定位与 革新师 生关系 , 积极适应新形势 的要求 ,不断 推动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 ,是摆在教育 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历史性课题 ,也是实现基 础教育新课程 改革 目标的 必然要求 。 教学活动是师生之 间的双边 活动 ,师生关系是维 系教学 活动的基 本关系 。我们从教学中的三种师生关系来认识重建师生关 系的必要 。
系 的核心 。 (1)新 型 的师 生 关 系 的 核 心 。新 型 师 生 关 系 的核 心 是 “ 和 谐 ”。具体体现在 以下四个方面 :①理解和 尊重。在情感 、性格 、智 力 、身体等各方面学生和学生之 间都存在着 明显的差异 ,我们在 教育 学生的时候就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学生 ,也不能以一已之见 去对 待学生 ,要包容 、尊重学生的个性 ,尊 重学 生的人格 ,尊重学生的要 求 ,尊重学生 的情感尤 其是 那些常 出问题 的所 谓 “ 后进生 ” ,不讽 刺 、嘲笑 、辱骂学生 ;尊重学生的独立性 ,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 ; 教师对学生是多理解 ,少挑剔 ;多赏识 ,少 指责 ;多肯定 ,少否 定 ,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关系
( 一) 教师要用积极 的 、 乐观 的态度来估计学生的天性 ,多关 注学生身上所具有的那种 自我提高和完善 的内在需要和倾 向 ,坚信 每个学生都是可 以积极成 长的 , 是 可以造就 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 的,因而对教育好 每个学生应充满信心。 ( 二) “ 我相信 自己的学生” ,教师要相信学生的确潜藏着巨大
还必须清楚地 l 『 解每一位教师的心理需求 ,做到 以情动人 ,以爱换 心 ,情若春风爱无声 ,用情感 手段激励 教师热爱事业和幼儿 ,用诚 挚 的语言给予帮助指导 ,用商量的 口吻安排工作 ,让培训成为 “ 福 利 ”等等 ……这些极大地消除了教师们在工作 中产生 的冷漠和消极
态度 ,使她们从平淡中发现乐趣 ,从清贫中享受富足 。
这些学 生心 中获得学习成功的信念之灯,使他们发挥 l 叶 I 了潜能。我 坚信每一个学生都会在教师不断的期待 和鼓励 中获得点点滴滴的成
功与进步 的。
( 三 )“ 多一份爱心 ,多一分宽容”作 为发展 的人 ,也就意味着
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养成良 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德、
生关系是教育T作者必须身体力行 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这样的师生 关系中 , 学生体验到平等 、自由、民主 、 尊重 、 信任 、友善 、 理解 、 宽容 、亲情与关爱 ,同时受到激励 、鞭策 、鼓舞 、 感化 、召唤 、指
导 和建议 ,形成积极的 、丰富的人生态度 与情感体验 。在新课程标 准 中随处可见对这种 师生关系既新的学生观的要求 的体现。 “ 课程的 基本理念”的就是 “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 , 重视提 高学生 的品德修
质、 体、 美的和谐发展 。 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 , 关注学生 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 求 , 爱护学生 的好奇心 、求知 欲,充分激发学生 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 倡导 自主、合作 、探究
新课程改革中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
新课程改革中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关系并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它的本质变化就是师生关系的转变。
新课程倡导: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一个历史性转变。
随之很多教师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新课程师生关系已经开始形成。
但是,由于过去“师道尊严”的影响较深,至今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心理,成为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一大障碍。
现在的师生关系许多方面与新课程要求不相适宜,比如师生伦理、情感方面、教学方面,后进生对待方面就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新课改中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1、情感方面对立化师生关系中,对立化是很常见的,由于学生和老师对事物认知度不同,学生往往偏离老师的指向,特别是处于青春成长期的学生,容易滋生反叛的心态。
教师简单、粗暴,学生畏惧、情绪不愉快,师生关系相互疏远,紧张对立。
教师不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意见,往往以教师的主张、决定为准。
学生的主动性。
积极性受到压抑,独立思维受阻。
它使师生之间教和学所维系的基本关系受到破坏,易发生冲突,形成对立。
2、教学方面依赖化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学活动的主宰,学生是教师知识传授的对象。
课堂上,老师站在讲台上严肃认真的讲解,学生规规矩矩地坐在座位专心听讲。
课堂上不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注重学生能力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教师完全主宰课堂,有些教师教学枯燥无味,课堂死气沉沉。
这样的教学活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受到束缚,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学生根本没有主动权,更谈不到做课堂的主人。
师生之间由教和学维系的基本关系遭到严重破坏。
久而久之,学生只习惯于接受,不习惯于思考,更不习惯于怀疑。
3、对后进生方面自由化教师对学生没有严格要求,放松指导。
学生对学习采取自由态度。
由于造成师生间的感情交流缺乏,情感淡化。
由于教师对学生的生活、学习等方面不能给予及时正确的指导,不认真检查教育的效果,造成“你教我学”的简单职业关系。
B012论新课程背景下师生关系的建构
论新课程背景下师生关系的建构小学部舒武辉世纪之交,我国开始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这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这次课程改革涉及到教学的方方面面,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师角色的转变,也就是师生关系的改变。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人与人关系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是教师与学生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也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道德等关系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与体现。
教学实践证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形成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是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必要条件。
一、传统师生关系的现状及原因探析知识的传授渠道在不断的拓宽而感情的大门却在不断的缩小,这不是危言耸听。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及封建教育中形成的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至今仍然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尤其是在应试教育的沉重压力下,师生关系紧张、师生对立的现象屡见不鲜。
主要体现在:1、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在个别教师中仍然存在。
放不下神圣尊严的他们,不能平等对待学生导致师生关系紧张。
同时部分教师在管理、沟通上缺乏艺术,以管代教、以堵代疏,以灌代导,以批评代替教育的做法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使得他们的行为得不到学生的理解,拉大了师生间的距离,并造成学生的封闭心理或逆反心理。
2、在学生成绩这座大山的重压下,教师和学生都为分数疲于奔命。
一些不合实际的高要求,超负荷的作业使得部分学生、教师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而部分教师对学习成绩不甚理想、不听话的学生讽刺挖苦,甚至变相体罚,使得那些学生受到排挤,个性、心理受到压抑,找不到成功的阳光,于是出现烦学、厌学、逃学等现象。
一边是负有责任心的教师在强制学生学习,另一边是丧失选择自由被迫学习的学生把教师的行为看成是压抑、侵犯,久而久之师生关系紧张、尖锐。
课题
新课程实施中师生关系构建研究课题实施计划娄底一小课题组肖伟颜执笔一、指导思想我们的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党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的思想理念为指导,以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开展新课程实施中师生关系构建的实践探索,通过建构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新型师生关系,使教师和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平等的“人”,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对话,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全面、和谐、充分的可持续性发展,防止教育领域中的异化现象,有效地实施新课程,实现教育和谐,落实素质教育,进一步推动我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进程。
二、研究原则1、全面性原则:调动全体师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事例,全方位地投入到对师生关系和谐的研究过程中来。
2、民主性原则:实践研究过程中,应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集思广益,共同探索师生和谐统一的问题及对策的规律。
3、实事求是原则:师生关系的和谐,既符合现代课堂教学的需要,也是教师教学及师生正常交往的需要。
各班师生应根据各自的实际,就其学习主体情况和教师个人风格及人格魅力,采用不同的途径来研究和开发与新课程理念想适应的师生关系的策略和方法。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研究这一课题,既要参阅和学习教育学、心理学、人际关系学、现代课堂教学理论等理论知识,又要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理论。
5、可操作性原则:研究策略应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为同类学校的教育教学提供可具体实施的策略和方法。
三、研究目标1、通过实验研究,参研人员真正更新观念,走进新课程,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影响其余教职工均能更新教书育人观,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2、提高研究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树立终身学习意识,进而提高学校教育科研整体水平,营造一支业务精、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3、通过实验研究,积极探索建立与新课改精神相适应的师生关系的方法、途径与策略。
新课程视域下师生关系重构与前瞻
新课程视域下师生关系重构与前瞻一、引言古人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近年来,改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良性互动,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焦点。
虽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收效却不尽如人意,“费时低效”问题是当前新课改时期我国素质教育难以推进的症结,大部分学校仍在“穿新鞋、走老路”。
但作为一名教师,我首先想到的是学生培养目标偏离了教育目标,教师的专业发展很滞后,这是最根本的原因。
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是核心,师生关系贯穿整个过程,从教育理念的转变,到教育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都离不开师生互动与沟通。
因此,探讨新课程背景下师生关系的特点和发展,探索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模式,不仅具有重要的教育和社会意义,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构建和谐校园、推进素质教育也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构建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秉承新的教育理念。
引领新课程改革需要秉承新的教育观念。
没有对现行教育观念的反思,没有新观念的重建,教学行为方式将很难根本转变,而没有科学观念指导的行为改变往往是被动无奈甚至是扭曲的。
新课程视域下的教育观念就是对基础教育诸问题的看法,从教育性质到教学目标和任务,从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从教师的角色到学生的作用,从学习的过程到质量的评估等,构成一个观念体系。
教师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而教育行为影响到学生的发展、人格的完善和素质的提高。
2.转变传统的教师角色。
广大教师应当摒弃“教师中心主义”、“师道尊严”等传统观念,改变教师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用心了解青春期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热爱学生,给学生以亲近感、信任感、期望感。
教师应当与学生平等对话,多设计温馨的对话场景,让学生走近教师,赢得学生的信任,进而走进学生内心世界,解读其心灵,沟通情感。
同时,应在广大教师中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以此推动师生关系融洽和谐,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习更加主动积极,从而实现师生关系的良性互动。
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
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作者:刘恩生来源:《小学教学参考(综合)》2008年第06期新的课程理念要求在教育教学中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构建融洽、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因此,我们必须在课程改革中,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1.合作型的师生关系合作型师生关系是一种以民主、平等、理解、尊重为基础的师生关系。
合作应当是双向的、主动的、协调的、和谐的,要求教师不要以教育者自居,不以强制的手段,如训斥、羞辱、向家长告状等来强迫学生服从教师的意愿。
教师不是领导者而是指导者,不仅是年龄上的长者,更应当是人格上平等的朋友。
过去的观念是:“你不会学习,我来叫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强制你学习。
”现在的观念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
”合作型师生关系是良好创新环境的基础,有了这一基础就会时时处处激发学生创造的兴趣。
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真正看做一个活生生的人,努力创设一种相对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无畏精神,放开他们手脚和大脑,学生自然会心情愉悦、思维活跃、乐于参与,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将得到充分地发挥。
2.和谐的师生关系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亲师性”较强,往往会因为对某个教师的喜好而影响到对该教师所教学科的喜好。
因此,教师应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首先,教师要多接触、多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喜怒哀乐情绪的变化等。
比如,给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课余时间和学生们一起参加体育活动(打乒乓球、下棋)等。
急学生所急,想学生所想,这种感情投资会给学生带来学好这门功课的力量。
例如,我校一名新毕业的教师,因教学经验不足,任教半年,他发现自己的教学成绩一般,学生的评价也不理想。
他就主动向老教师请教,向在学生中间威信较高的教师学习,利用自己文艺和体育活动比较突出的特长,与学生们打成一片。
课余时间坚持与学生们一起玩游戏、讲故事、聊天、参加文体活动,不断地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为他们解答一些疑问和困惑。
如何构建新型师生关系(1)
如何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作者:管传善来源:《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4年第06期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0012-02新课程改革已经好多年了,新的课程理念要求在学校教育中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构建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
师生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要素,新课程倡导建立一种平等合作、对话理解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教师,应该怎样做呢?一、尊重学生人格,以教育民主思想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尊重是民主平等的一种标志。
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与师生的交流交往中,需要得到应有的尊重,没有尊重也就谈不上教育。
尊重学生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原则。
这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师和学生虽然在教育中的职责和任务不同,但他们的地位是平等的;二是学生虽然在个性特点、学习成绩、品行修养等诸多方面有所不同,但在教师眼里地位应该是平等的。
这就意味着教师不能以权威自居,不能搞一言堂,应与学生一起探求真理、共同进步;这也要求老师应该放下架子,眼睛向下,以豁达心胸,真诚态度,炽热情感对待学生;要求教师不再人为地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而是一视同仁,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学生家庭背景、经济状况、文化层次等的不同及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而有另眼相待。
在日常工作中,教师要积极营造民主的教育教学氛围。
要摒弃师道尊严的教育理念,改变居高临下的传统教育习惯,真心实意的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蹲下来和学生说话,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给学生创建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
把四十五分钟课堂,由教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乐堂”,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自由讨论,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只有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民主权利,对学生既讲民主、又讲集中;既严格要求,又热心指导;既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主体性及创新精神,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促进,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No. 6
堕 塾 笪
TD E EDUCAT1 N 0
J n 0 8 u e2 0
新课程 背景 下如何建 立 良好 的师 生关 系
李 正 芳
摘 要 : 何 发 挥 学 生 的 主 体作 用 , 师 的 主 导 作 用 ; 何 调 动 学 生 的 积极 主动 性 ; 如 教 如 如何 更好 的进 行 创 造教 育 ? 作 为 一 名 新 时 期 的 教 育 工 作 者 . 学 生建 立 一 种 良好 的 师 生 关 系相 当 重要 , 与 会起 到 事 半功 倍 的作 用 。
些 指 责 。 尊 重 和信 任 是 沟通 师 生 情 感 的桥 梁 , 尊重 学 生 就是 尊
重 学 生 的人 格 , 许 学 生 在 思 想 、 情 和 行 为 中表 现 出一 定 的 独 允 感
的 文具 翻 窗 而 人 。我 们 的教 师 在 遇 到 这 样 的 问 题 时 该 如 何 处 理 呢 ?笔 者 相 信 绝 大 部 分 老 师 首先 会 肯 定 孩 子 助 人 为 乐 的精 神 . 然
民 主和 发 展 精 神 的新 型 师生 伦 理 关 系 。为 此 , 要 从 以 下 几 个 方 需 面努力 。
1 以爱 为 本 . 重 信 任 尊
展 学 生 的 创 造 性 和 个性 , 不 利 于 学 生 良好 人 格 的 养 成 , 碍 了 更 阻
教 育教 学 的发 展 。
理 关 系 方 面 的问 题 主要 是 师生 之 间 的权 利 义 务 关 系 比较 混 乱 , 学
4 平等 相 处 , 以诚 相 待 学 生 不 是 一 张 没 有 思 想 的 白纸 . 不 是 一 只 空 空 如 也 的盛 水 也
的 容器 . 不 是复 印机 和 传 声 器 。每 个 学 生 都 有 着 自己 独 特 的 内 更 心世 界 、 神 生 活 和 内在 感 受 , 精 有着 不 同 于成 人 的观 察 、 考 和 解 思
重建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
创新教育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167一直以来,中职课堂教学都是教师“以我为中心”,老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仅仅表现为:“教师问,学生答”,教学的形式就是简单的三部曲:上课——提问——布置作业。
长期处于这种教学气氛中的学习,让学生感到窒息、厌烦、抵触情绪严重,学生不愿看书,不愿做作业,甚至讨厌老师;教师上课面对无动于衷的学生(有的埋头玩手机,有的看小说等等)毫无办法,感到心力交瘁。
如何解决这种教学现状,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师生是一种和谐、友好的关系。
这是每个中职教师应该急待解决的问题。
新课程倡导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平等、民主、友好的基础上,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沟通的过程。
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从自身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许多宝贵的经验,认为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 钻研理论,转变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也在加快。
作为中职教师如果不及时补充新的理论知识,采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就不能适应新教学改革要求。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传统的教育只是强调认知,摈斥与学习活动相联系的任何情感;他倡导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他要求在新的师生关系中,首先要求教师转换角色,成为学生成长的促动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占有者、传授者。
其次,要求师生、生生之间要真诚、平等相处,相互关心、相互尊重;在教学过程中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创新思维。
而新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创造一种自由、平等、相互尊重的学习环境,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再是灌输和被灌输的关系,是建立于沟通、合作、创造的以人为本的双向交流关系。
在优化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处于一种信任、理解的状态,它所营造的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对教学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浅谈新课改下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摘要】教师如果能建立起以人为本、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新课改中,将有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和理 念的交流,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真正实现教学相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型师生关系 以人为本 民主平等 完善自我 做法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166-02
特长的人,而且这种特长越突出越好。教师作学生的工作要多沟 通,工作方法要因人而异,多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不能偏爱学习 成绩好的,歧视学习成绩差的,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爱 好,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再次,学生是有一定文化背景的人。教师与学生的年龄悬殊 越大,思想观念、生存方式上的反差就越大。一般来说,教师成 长时的学校、社会环境与现在的很不同,也就是说教师和学生不 是在同一种文化背景下成长的人,不能总是用自己的思想去要求 学生,用自己的标准去评价学生,不然师生关系就很难融洽。要 解决这种冲突,教师必须融入文化的不断发展进步中,与时俱进, 并给学生以积极、健康的人生引导。
( 下 ),2015,09:150 [5] 何容妹 . 提高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有效途径 [J]. 生活教育,
2016,08:102-103.
课题项目:塔里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项目《塔里木大学新入 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究》
(编号:TDGJ1525)
浅谈新课改下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于福文(武威第十中学 甘肃 武威 733000)
教师·学生
课程教育研究
Course Education Ressearch
2016 年第 36 期
他们的义务与责任,有助于他们更好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评教 的质量。
2. 凸显新入职教师教学能力评估指标指标 一个完整的教师教学能力评估体系已经十分健全,但是如何 在已有的教学能力评估体系上针对新入职教师建立专有的评估 新入职教师教学能力评估体系,是解决现今培养新入职教师教学 能力的重点。在已有的具有普遍性评估标准之上,我们还应该注 意增加以下几个方面的评估。(1)教学反思能力。新入职教师 大多没有接受过师范类专业教育,教学能力大多在实践中一点点 提高,拥有想好的教学反思能力是提升教学能力的重要方面。(2) 教学板书能力,板书教学对新入职教师有着理清教学思路、熟络 教学内容的意义。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大学校园的普及,除特 殊课程外,大多数课程授课均采用此种方式授课,多媒体授课能 增强学生的感官效应,提高学习效率。但是对于新入职教师而言, 易产生照图宣讲,没有教学思路的反效果。(3)课堂应对能力, 新入职教师教学经验少,如何处理课堂突发状况是新入职教师必
新课程实施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研究开题报告范文
新课程实施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研究开题报告范文国外的教育家们更是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的建立.他们认为教育家必须是心理学家,依据心理学提出的学生的情感影响着学生学习结果的结论,更重视研究人的心理胜于研究教法的模式.教育家卡罗尔的一篇论文"学校学习模式"指出了影响学生在校学习程度的主要因素,重点指出了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师生之间良好的和谐关系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影响.近几年风迷全球的"学习的革命"这本书也就和谐师生关系对学习的影响做了一些阐述.
课题设置和人员分工:数学课改:顾娟娟,于秀华,王丹,卢峰.学生心理开展知识结构:王会荣.学生认知结构开展规律:卢艳芳.化学课改:惠岱,王丽敏.体育课改:刘峰.物理教改:刘建.
经费:资料费5000元,调查活动费5000元,专家指导费1000元,实验仪器费2000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实施与师生关系重建
甘肃省酒泉市二中王吉林
摘要:师生关系是学生生活环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正常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达成教学目标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证。
探究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当前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重大问题,也是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必然要求。
从一定意义上说师生关系就是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课程;师生关系;教育
教育的主客体都是人,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人际间的信息交换来完成知识技能的转移和发展。
教师能否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学生能否产生学习兴趣,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全面、主动地发展,最终完成学习任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是否良好。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正常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而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关键在教师。
一、新课程实施条件下师生关系重建的内容
师生关系是以教学关系为主的关系体系,教学活动是教师教跟学生学之间的双边活动,师生关系是维系教学活动的基本关系。
下面从三种师生关系来理解为何要重建师生关系。
1、师生教学关系。
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是指教师教跟学生学之间的工作关系,这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基础。
传统的教学往往都是以教师为主体,师生之间只是一种单向的交流,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性,而学生也只是机械的服从。
这种行为背离了主导主体思想,并且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以及创造性,从而降低了课堂效率。
因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应该努力变成人际关系中的艺术家,从传统的师道尊严转换成学生的良师益友。
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是授业者、组织者、管理者和研究者;而学生则是其研究、作用的对象,同时学生还是学习的主体和自我教育的主体。
所以,教学活动应该围绕学生设计开展,提倡创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新格局,充分激活师生双方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使教学活动得到最大的意义。
2、师生伦理关系。
所谓的师生伦理关系就是师生之间都有一定的伦理原则,并且要遵守和承担伦理责任,不过也享有一定的道义权利。
目前,存在的伦理关系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师生之间权利义务关系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其中一方面的原因是因为教师常常以权威者自居,在人格上凌驾于学生之上,对学生的性格和兴
趣方面的自我发展总是采取多种方法限制和防范,并且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另外一个方面表现为学校教育中形成的保姆主义作风,教师总是给学生包办和筹划好了一切。
要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必须消除上面所说的这些弊端,创立新型的伦理关系。
首先给新型伦理关系进行定位,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追求科学精神和民主精神统一为目的。
可见,新型的师生伦理关系,应当特别体现着个性、民主和发展精神的关系。
3、师生情感关系。
教师跟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然产生的态度和感受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心理联系就是师生情感关系。
其对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是教学活动得以展开的心理背景,对教学的最终结果有着很大的制约,并且影响着学生的社会行为、集体观念、学习的态度和人格的发展等等。
我国的传统教育一直都是注重“师道尊严”,这种师生观与新课改要求是对立的,因为这会使得教学活动变成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
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完成学习任务的状态。
完全处于被动性,很少参与集体活动,并且在人际关系都表现的很漠然等等,这些原因常常会导致师生之间关系处于很不和谐甚至于对立的状态当中。
兴趣、能力、潜能、创造创新品质得不到培养和开发。
师生关系的好否全部掌握在教师的手上,教师是主要是矛盾。
因此,教师应根据教育目标,站在为学生未来发展的高度,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探究营造符合新课程改革精神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新课程实施条件下师生关系重建的方法
1、树立教育民主思想。
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是民主平等。
陶行知说过: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
实现教育民主化,激发学生创造潜能,教师就必须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
所谓的民主思想首先要求教师对学生作为“人”的价值进行肯定。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权利和尊严,并且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要。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人格给予充分尊重。
这种尊重不仅表现在学生有自己独特个性的行为进行接纳和需要进行满足,还表现在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充分的发挥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在人格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产生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
其次,民主平等还应表现在师生在教学中地位的平等。
这种平等应该更多的体现在教师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即所有学生在教师眼里是平等的,真心诚意的与学生平等交流,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民主的
学习环境,把课堂变为学堂,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自由讨论,畅所欲言,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出有理想。
有文化、有纪律的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他们所要求的师生关系也是相反的。
应试教育的师生关系属于服从型的,它需要学生无理由的接受和服从。
学生就好像是贮存知识的容器,只要装下教师所传授知识,应付考试就可。
而素质教育则相反,它需要激发出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精神,重点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通过运用文字表达和团队合作来增强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
显而易见,我们应当提倡创新教育,对学生不是一味的灌输知识,而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并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变得充满活力。
3、要尊重和热爱学生
“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
要达成教育目标,教师必须全面了解和认识学生,了解和认识他们的思想、情感和个性,采用多种方法和技巧,努力使学生成为自己的知心朋友,赢得学生的心。
而这些都只能建立在充分尊重并真心热爱学生的基础之上。
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学生。
所以,教师要把学生视为朋友,以诚相待,以情相待,以友相待。
真心诚意为他们着想,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感化学生,多视角多维度评价学生,形成强大的教育感召力,使学生始终在一种积极向上的自我体验中,获得持续不断积极向上的力量和信心。
4、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尽可能深入的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
只有了解学生的社会、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发展特点,我们才有与学生相处的基础。
新课程下教师的角色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新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明确的更高的要求:学习的主人是学生,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
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一个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不是统治者也不是权威者,而是学生学习的
引导者,交流者和合作者,应该跟学生一起讨论问题,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来启发学生,跟学生一起寻求发展。
通过交流和合作,重新建立起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创建新的“学习共同体”。
另外,教师还要主动的跟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想法和需求,走进学生的心灵。
总之,师生关系对于教学活动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变量因素,它对教学活动的进程和效果具有很大的影响。
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教师更应利用师生关系更好的为教育目的服务,唯有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才能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魏连庆. 新课程呼唤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7(16)
[2] 朱德仲. 新课程背景下对中学政治教学的几点思考[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 2010(05)
[3] 朱建成. 学生学习社会课的兴趣培养之我见[J]. 新课程(中学版). 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