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建造一座科学殿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孩子建造一座科学殿堂
在长期的科学教育教学中,我们发现:教师所呈现的科学教育行为对儿童科学素养的培养常常不全面,致使课堂教学效益和学习效果较低,儿童科学素养内化较慢。这提醒我们是否应该关注一下科学课中“软材料”的处理和课堂教学方式的“优化”,从探究的认识和目标出发,优化有效的教学策略,将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的选择、设计和重组,实现对教学资源的“精确加工”。
科学课程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探究是科学素养的核心;所以下面我就如何通过科学课堂教学,提高有效性学习,以及教师教学策略优化的认识,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提问策略的优化——懂得问,问得懂
1.形成问题意识,讲究问题质量
科学教学中“问题意识”是学生必须具备的素养之一,而教师提问贯穿了整堂课中,包括了师生言语对话,暗含问题,动态生成等。一节课,需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要进行怎样的设计,全文可以围绕几个“主题”问题来展开,需着重研究什么,需要解决什么都要了然于心,来保证教学的方向性。
比如在上《摆的运动》一课时,就问同学,在哪里见过摆?他们都是摆吗?摆有什么样的特点?什么样的物体运动才能看成是摆的运动等等,最后引导出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最后让学生才开始接着探究。在实验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操作方式不正确,接着追问,这样的设计合理吗?会产生什么影响?该如何做?……这样问题的设
计与引导容易把问题化难为简,让学生一步一步实现探究中的严密性。
2.提问讲究实际,灵活调控研究进程
科学课堂教学中主要有以下问题形式:质问、反问、追问、直问等,不同的问法可以引发学生不同的思考,有效调控学生的研究进程,进而取得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对学生的“问题”也应积极鼓励,打消心理顾虑,让学生敢提问、会提问。
比如在《寻找遗传与变异的秘密》一课时,问学生什么是遗传?学生回答子女和父母之间保持着相似特征的现象称为是遗传,那接着追问学生为什么后代长得想父母,但是为什么又不完全相同?引出
变异的概念,子代与父代存在或多或少的不同特征,这就是变异。引发同学思考,变异有什么样的规律呢?是什么携带父母的形态特征
从上一代传到下一代来?用这些问题的追问和质问来引发同学思考,开展课堂教学。有的学生说自己为什么长得都不像父母,有的学生说为什么爸爸有小耳朵,我也有呢?老师积极激发他们提问,引发思考。最后以无籽西瓜为例子谈起,讲解遗传和变异的实用价值和意义,这样深入浅出,学生就容易理解多了。
这只是教学的一个案例,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选择问题的能
力是保证教学有效实施和提高学生自我问题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让学生学会选择问题,达成共识,继以研究。
二、“实践”策略优化——动手能力的培养
1.实践活动立足于做,突出其实践性
“一切的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思维产生于动作,智慧自动作始”把以上原则应用于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放手让学生动手动脑去探索,通过探究活动逐步形成,发展和丰富自己的认知结构。例如我在上《物态的变化》这堂课时,同学明白了温度能够引发物质的变化,加热可以使物体熔化,降低温度可以冷却物体,接着我拿出学生带来的巧克力,利用饭盒和酒精灯,冰箱储冰盒为工具,首先加热不锈钢饭盒,加入橄榄油,把固体巧克力加入饭盒,不断搅拌。巧克力慢慢受热熔化,变成液态,期间我让学生闻一闻、看一看、吃一吃巧克力浆,这时抛出是什么让物体状态发生变化?接着我把巧克力倒入冰箱做冰块的模具中,冷却一个晚上,第二天我把巧克力倒出来,切成块给同学们吃,并告诉他们经过一个晚上的冷却,巧克力又从液态变成固态——因为温度降低可以冷却物体。这样的实践活动既立体又生动,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深刻而实用。很多同学回去自己动手制作出各种形状的巧克力。
2.实践活动着重于思,突出其启发性
“动手做”绝不仅仅是一种肢体的参与,还应当是一种学习主体精神的参与,一种灵动的思维的参与,只有有了思维的参与,肢体的参与才会有其应有的生命力,这就需要老师在科学探究活动的启发性上多下工夫,多动脑筋。
在上《岩石的认识》一课时,学生对于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概念并不明确,我就启发学生,你们用各种颜色的橡皮泥先捏成圆球形,然后放在硬纸板下用力挤压、捶打,模拟高压的地质条
件。当孩子打开硬纸片之后,发现橡皮泥都融合在一起,各种颜色互相渗透、融合,形成五颜六色的橡皮泥块。接着我启发,这些不同颜色的橡皮球代表不同的矿物质,当他们在高温高压,地壳运动等地质运动的情况下,把这些矿物质积压在一起,就形成了如花岗岩、大理石、页岩等结构的岩石,这就是岩石中各种花纹的由来。学生在这种启发和引导的情景下学习,很快就明白岩石的成分和形成原因。这种启发性教学在于老师的精心设计和巧妙引导,让课堂更轻松活跃。
科学教学的模式研究因课型的杂多,难以找到统一的“形式”,但基于探究思想这一核心是不变的。我们一线教师仍需要不断在实践中反思与归纳,运用多种课堂优化策略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由“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的科学课才能更加吸引学生,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科学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