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生命周期模型的构建及实证研究

合集下载

学术研究中的模型构建与应用实践

学术研究中的模型构建与应用实践

学术研究中的模型构建与应用实践一、引言模型构建与应用是学术研究中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其有效性。

本文将围绕模型构建的背景、方法、应用实践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学术界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模型构建的背景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模型构建在学术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研究方法已经难以满足日益复杂的研究需求,而模型构建则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机器学习模型等方式,更好地描述和预测现象,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模型构建的方法1.数学模型的构建:数学模型是通过一系列数学公式、图表等手段,对研究对象进行定量描述的方法。

数学模型的构建需要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和良好的问题分析能力。

常用的数学模型包括线性回归模型、逻辑回归模型等。

2.机器学习模型的构建:机器学习模型是通过训练数据自动学习规律,对新的数据进行预测的方法。

机器学习模型的构建需要大量的数据和算法知识,常用的机器学习模型包括决策树、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等。

3.仿真模型的构建:仿真模型是通过建立物理或虚拟环境的模型,对现实世界进行模拟的方法。

仿真模型的构建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良好的问题解决能力,常用的仿真软件包括Simulink、Matlab等。

四、模型应用实践1.实证研究案例:假设我们正在研究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家庭背景之间的关系。

通过构建数学模型,我们可以定量分析家庭背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还可以结合机器学习模型,对不同背景下的学生成绩进行预测,为教育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2.案例分析:在金融领域,我们可以利用机器学习模型对股票价格进行预测。

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股票价格变化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进行投资决策。

在实际应用中,机器学习模型可以帮助投资者降低风险,提高收益。

3.实验验证:通过实际实验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是学术研究的重要环节。

硕士答辩中的实证研究与模型构建技巧

硕士答辩中的实证研究与模型构建技巧

硕士答辩中的实证研究与模型构建技巧在硕士答辩过程中,实证研究和模型构建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为了确保答辩顺利进行,并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掌握实证研究与模型构建的相关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就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介绍几个能够帮助硕士研究生在答辩中脱颖而出的技巧。

一、实证研究技巧1.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合理选择研究方法是实证研究的基础。

要根据研究目的和问题,综合考虑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的可行性以及研究成果的可靠性等因素,选择适合的研究方法。

常见的实证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验研究、案例分析等。

2.数据收集与处理:在实证研究中,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应合理设计问卷、实验等数据采集工具,并确保数据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应注意数据的清洗和整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3.运用统计技巧:实证研究中的数据分析需要运用统计工具和技巧。

硕士研究生应熟练掌握常用的统计方法,如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以便准确地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

同时,还需要熟悉统计软件的使用,如SPSS、Excel等。

二、模型构建技巧1.明确研究问题与目的:在进行模型构建之前,首先要明确研究问题与目的。

明确研究问题有助于确定模型的构建方向和内容,并确保模型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具有有效性和可行性。

2.选择适当的模型类型:根据研究问题和数据特点,选择适当的模型类型。

常见的模型类型包括统计模型、数学模型、经济模型等。

在选择模型类型时,应充分考虑数据的可用性和模型的复杂度,以及模型的预测、解释和应用能力。

3.模型的构建和验证:在构建模型时,应根据研究问题和理论基础进行变量选择和模型设定。

构建完毕后,还需要对模型进行验证,检验模型的拟合度和解释效果,并对模型参数进行解释和分析。

确保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三、总结通过掌握实证研究与模型构建技巧,硕士研究生可以在答辩中展现出独特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

实证研究技巧包括合适的研究方法选择、数据收集与处理、运用统计技巧等;而模型构建技巧则涉及明确研究问题与目的、选择适当的模型类型以及模型的构建和验证等。

中国家庭生命周期资产配置的实证分析

中国家庭生命周期资产配置的实证分析

作者: 周利[1]
作者机构: [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金融学院,广州510006
出版物刊名: 统计与决策
页码: 166-168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12期
主题词: 背景风险;生命周期;资产配置
摘要:文章构建了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资产配置生命周期模型,模型中主要考虑劳动收入这一背景风险。

结果表明:投资者对股票的投资份额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有显著差异,当劳动收入增加时投资者会相应地增加对股票的需求;当劳动收入存在较大的不确定风险时,投资者会减少股票投资;青年群体与老年群体对股票的投资比例相对较高,中年群体对股票投资份额最低。

但当面临不利收入冲击时,青年群体与老年群体将大幅降低股票投资份额,而中年群体对股票的投资比例则较为稳定。

工作-家庭平衡的性别陷阱——基于家庭生命周期的研究

工作-家庭平衡的性别陷阱——基于家庭生命周期的研究

工作-家庭平衡的性别陷阱——基于家庭生命周期的研究闫淑敏;周怡雯【摘要】工作-家庭平衡问题困扰着当代白领们,甚至阻碍了二孩的生育决策.本研究采用问卷法,以352位知识型员工和MBA学生为被试对象,研究家庭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及性别对工作-家庭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工作-家庭冲突和增益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存在显著差异,生育的确容易造成工作-家庭不平衡.但与传统认知不同的是性别差异只存在个别的家庭生命周期阶段中,男性的工作-家庭平衡问题在个别时期甚至比女性更为严重.该发现对政府、企业的启示在于,随着传统性别角色的弱化以及完善的福利、家庭友好等政策,减少性别歧视对于白领们平衡工作和家庭具有重要的意义.%Work-family problems plague white-collar workers, and even hinder the second child-birth.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stages of family life cycle on work-family balance and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gender by using a sample of 352 knowledge staffs and MBA students. It is found that family life cycle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the effect of work-family enrichment and conflict, and fertility causes work-family imbalance. In addition, only in some stages of family life cycle exist gender differences,males even facing more work-family imbalance in some conditions. The enlightenment of this study for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s is that it important to perfect welfare and family friendly policy and reduce gender discrimination.【期刊名称】《上海管理科学》【年(卷),期】2017(039)002【总页数】7页(P97-103)【关键词】工作-家庭冲突;工作-家庭增益;家庭生命周期【作者】闫淑敏;周怡雯【作者单位】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0092;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009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361.1 家庭生命周期与工作-家庭平衡的关系研究目前关于工作和家庭角色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基于两种视角:一是关注于工作和家庭之间的消极作用,即对工作-家庭冲突(work-family conflict)的研究;另一种是关注于二者间的积极作用,即对工作-家庭增益(work-family enrichment)的研究。

中国家庭储蓄率反生命周期之谜

中国家庭储蓄率反生命周期之谜

中国家庭储蓄率反生命周期之谜作者:于淼高宇宁胡鞍钢来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1年第03期摘要:我國居民高水平的储蓄率和快速的人口老龄化进程都是当前重要的基本国情,因此我国人口年龄转变对储蓄率的影响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命题。

通过运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城镇地区户主年龄同家庭储蓄率表现出与现有文献中发达国家不同的反生命周期现象,即随着户主年龄增加,家庭储蓄率经历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呈现“U型”曲线关系。

回归结果表明,竞争性储蓄行为提高了我国城镇居民特别是老年城镇居民家庭的储蓄率。

因此,竞争性储蓄理论可以有效地解释我国家庭储蓄率的反生命周期现象。

有成年未婚男性成员的家庭,会增加家庭储蓄率,并且未婚男性成员年龄越大,家庭储蓄率越高。

然而有成年未婚女性成员的家庭并未表现出这一现象。

相反,当成年未婚女性成员年龄较小时,其家庭储蓄率反而下降。

为未婚家庭成员购买婚房,是竞争性储蓄行为的关键目标。

对于拥有两套或多套住房的家庭,并不会表现出竞争性储蓄行为;相反,对于只拥有一套房产或无房产的家庭则表现出了竞争性储蓄行为。

房屋价格是影响竞争性储蓄行为的重要因素,房屋价格的升高会显著提高老年家庭的储蓄率。

上述研究结论的政策含义:为缓解竞争性储蓄压力,促进总体消费水平提高,政府应当从购买住房这一竞争性储蓄的主要目标入手解决,一方面继续坚决打击囤积房源、恶意炒房等行为,另一方面采取加快多渠道住房供应、完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等措施,抑制房价的过快上升。

关键词:年龄结构;生命周期假说;家庭储蓄率;竞争性储蓄中图分类号F063.4;F0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21)03-0033-10DOI:10.12062/cpre.20201204过去的近三十年里,我国居民的储蓄率经历了大幅增长,从1990年的15.0%增长到2019年的29.9%,当前已高居世界前列[1]。

与此同时,我国人口经历了快速老龄化过程,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从1990年的5.6%增长到2019年的12.6%。

家庭人口结构与家庭商业人身保险需求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

家庭人口结构与家庭商业人身保险需求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

家庭人口结构与家庭商业人身保险需求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家庭人口结构与家庭商业人身保险需求之间的关系,并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进行实证研究。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保险市场逐渐壮大,人身保险产品在家庭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本文通过分析家庭人口结构对商业人身保险需求的影响,有助于深入理解家庭金融行为,为保险公司制定更加精准的市场策略提供理论支持,同时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参考。

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家庭人口结构与保险需求的相关研究,发现已有研究多从单一角度探讨人口结构对保险需求的影响,而缺乏对家庭整体视角的深入研究。

因此,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从家庭规模、家庭年龄结构、家庭收入结构等多个维度出发,全面分析家庭人口结构对商业人身保险需求的影响。

具体而言,本文将通过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以及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探究不同家庭人口结构特征下商业人身保险需求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考虑到中国地域广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本文还将对城乡及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进行比较分析,以揭示不同群体间商业人身保险需求的异质性。

本文期望通过实证研究,揭示中国家庭人口结构与商业人身保险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商业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文也期望通过深入分析家庭金融行为,为推动中国家庭金融市场的多元化、规范化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文献综述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家庭人口结构的变化对于家庭商业人身保险需求的影响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国外研究方面,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口年龄结构对保险需求的影响。

例如,Modigliani和Cao(2004)通过构建生命周期模型,指出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风险承受能力和保险需求会发生变化。

随后,学者开始关注家庭结构对保险需求的影响。

报告中的实证研究与模型构建方法

报告中的实证研究与模型构建方法

报告中的实证研究与模型构建方法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实证研究方法和模型构建方法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从经济学到社会学,从医学到环境科学,研究者们都希望通过实证研究和模型构建来揭示事物之间的规律和关联。

本文将从六个方面展开论述,分别是:问题的定义和背景、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变量的选择和测量、模型的构建和假设的验证、实证结果的解读和政策建议。

一、问题的定义和背景实证研究首先需要明确研究问题,并给出背景和意义。

问题的定义要具有明确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要考虑到与现实世界的关联性。

在进行实证研究之前,研究者需要深入了解所研究的领域,阅读相关的文献和资料,从而对问题的背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二、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实证研究离不开数据,数据的质量和适用性对研究结果有着重要影响。

数据的收集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实验等方式进行,也可以利用已有的数据库和文献进行二次分析。

收集到数据后,还需要对数据进行清洗和处理,如去除异常值、缺失值的处理等,以确保数据的准确和可靠性。

三、变量的选择和测量变量的选择是模型构建的基础,需要根据研究问题来确定关键变量。

变量的测量需要通过合适的方法来获取数据,常见的方法有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实验等。

在测量过程中,需要注意测量工具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确保所得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四、模型的构建和假设的验证模型的构建是实证研究的核心环节,可以利用统计学方法、机器学习方法等来建立模型。

在构建模型时,需要选择合适的模型形式,并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和检验。

模型的构建需要基于已有的理论基础,假设的验证需要通过统计显著性检验来进行。

五、实证结果的解读实证结果的解读需要结合具体的研究问题和理论背景进行,不能仅仅停留在统计显著性上。

研究者需要对实证结果进行深入分析,探究其中的机理和原因,给出合理的解释。

对于不显著的结果,也需要进行解释,说明可能的原因和限制。

六、政策建议最后,基于实证研究的结果,研究者可以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中国居民家庭投资结构_基于生命周期、财富和住房的实证分析

中国居民家庭投资结构_基于生命周期、财富和住房的实证分析

中国居民家庭投资结构_基于生命周期、财宝和住房的实证分析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进步和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息提高,居民家庭投资结构在过去几十年中发生了显著变化。

家庭投资结构的变化对于理解中国经济的增长和家庭财宝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基于生命周期理论、财宝理论和住房市场的实证分析,探讨中国居民家庭投资结构的特征和影响因素。

一、生命周期理论对家庭投资结构的诠释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家庭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会有不同的投资需求和风险偏好。

在早期阶段,家庭会倾向于投资于人力资本和子女教育,因为这些投资可以提高将来的收入水平。

随着年龄的增长,家庭会逐渐缩减教育投资,转而增加资产投资,以便在退休后能够维持稳定的收入。

对于中国居民家庭来说,生命周期理论的应用也得到了确认。

依据探究,中国家庭在早期阶段更倾向于将财宝投资于子女的教育上。

这是由于中国家庭普遍重视教育,信任子女受到良好教育后能够有更好的将来。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成人,家庭的投资重点逐渐从教育转向住房和其他资产。

这与生命周期理论的猜测一致,说明中国居民家庭在投资结构上也受到了生命周期因素的影响。

二、财宝理论对家庭投资结构的诠释财宝理论认为,家庭的投资结构会受到家庭财宝水平的影响。

家庭财宝水平越高,家庭更容易进行更多的资产投资,以得到更高的回报。

反之,家庭财宝水平越低,家庭则更倾向于对风险的回避,并选择将财宝投资于相对安全的住房等资产。

在中国,家庭财宝水平的不对等现象比较显著。

探究表明,富有家庭倾向于将财宝投资于不动产、股票和基金等高风险高回报的资产上,以进一步增加其财宝。

而低收入家庭则较为谨慎,更多地将财宝投资于住房和存款等相对安全的资产上,以保障家庭的生活稳定。

因此,财宝理论能够诠释中国居民家庭投资结构的差异,并说明财宝水平对家庭投资结构的影响。

三、住房市场对家庭投资结构的影响住房作为中国家庭最重要的资产之一,对家庭投资结构起着关键的影响作用。

中国家庭倾向于将大部分财宝投资于住房上,这既与中国人对住房的特殊情感有关,也与中国住房市场的特点相关。

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

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

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引言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是两个重要的方面。

理论模型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框架,用于解释和预测现象。

实证研究则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来验证或反驳理论模型。

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相互依存,理论模型为实证研究提供了基本理论框架,而实证研究为理论模型提供了验证和改进的基础。

本文将探讨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在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和意义。

理论模型理论模型是对某种现象或问题的抽象描述。

它通常由一组变量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构成。

变量可以是任何能够观察和测量的东西,例如人口、收入、教育程度等等。

关系可以是线性的、非线性的、正相关的、负相关的等等。

理论模型的主要作用是帮助研究者理解和解释现象。

通过梳理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者可以建立起一个对现象的逻辑框架,从而揭示出隐藏在现象背后的规律和原因。

理论模型可以帮助研究者提出假设,并针对假设进行实证研究。

此外,理论模型还可以用来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

在社会科学领域,理论模型的建立往往需要依赖现有理论的支持。

研究者需要对已有理论进行分析和综合,以求建立出更加完善和准确的模型。

此外,理论模型的构建也需要考虑数据的可得性和可行性。

研究者需要选择合适的变量,并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以便为后续的实证研究做好准备。

实证研究实证研究是对理论模型进行验证或反驳的过程。

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研究者可以检验理论模型的有效性,并根据实证结果对模型进行改进。

实证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选择合适的数据和方法,以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实证研究通常采用定量和定性两种不同的方法。

定量研究通过数理统计方法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以求揭示出模型中变量之间的关系。

定性研究则通过深入访谈和观察等方法,从个案中寻找共性和规律,以求验证或补充模型。

实证研究需要遵循一定的科学原则和方法。

首先,研究者需要保证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可信度。

其次,研究者需要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以使数据得到充分的利用。

家庭理财研究基于生命周期理论视角

家庭理财研究基于生命周期理论视角

家庭理财研究基于生命周期理论视角一、本文概述家庭理财作为现代家庭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合理性和科学性直接关系到家庭成员的生活质量和未来的经济安全。

生命周期理论为家庭理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它强调个人或家庭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应有不同的财务规划和投资策略。

本文旨在从生命周期理论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家庭理财的相关问题,以期为家庭在制定理财策略时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指导。

本文首先将对生命周期理论进行简要介绍,阐述其在家庭理财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随后,结合中国家庭的实际情况,分析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家庭面临的财务挑战和需求,以及相应的理财重点和目标。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深入探讨家庭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理财策略,包括资产配置、风险管理、子女教育规划、养老规划等方面的内容。

文章还将对家庭理财中可能遇到的误区和风险进行剖析,并给出相应的防范和应对措施。

本文将对家庭理财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探讨新技术、新政策对家庭理财的影响和挑战。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广大家庭提供更为全面、深入的理财指导,帮助他们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提高生活品质和经济安全感。

二、生命周期理论与家庭理财的关联性分析生命周期理论是由经济学家弗朗科·莫迪利亚尼提出的,它强调个人的消费行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收入的变化而有所调整。

这一理论在家庭理财中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因为它帮助家庭成员理解如何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进行合理的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

在生命周期理论的视角下,家庭理财的目标是实现家庭财富的最大化,并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保持稳定的消费水平。

这要求家庭成员在理财时不仅要考虑当前的收入和支出,还要考虑未来的收入预期和生活变化。

例如,在年轻阶段,家庭成员可能更注重资产的增值和投资回报,而在中老年阶段,则可能更关注资产的保值和养老保障。

生命周期理论还强调家庭成员在理财过程中应注意风险管理和资产配置。

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家庭成员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偏好会有所不同。

数字金融与家庭资产配置——来自中国家庭跟踪调查的证据

数字金融与家庭资产配置——来自中国家庭跟踪调查的证据

数字金融与家庭资产配置—来自中国家庭跟踪调查的证据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方观富许嘉怡蔡莉摘要:近年来,数字普惠金融成为普惠金融发展的新方向。

本文利用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中国家庭跟踪调查数据,使用固定效应和工具变量模型,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对家庭资产配置的影响。

我们发现:(1数字金融发展显著促进家庭储蓄;(2)数字金融的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对家庭储蓄有显著促进作用;(3)数字金融对家庭汽车购置、金融产品价值及银行贷款有显著正向影响;(4)数字金融对小规模、低收入、老年人口比例高的家庭的正向影响更大,对农村和东部地区家庭的影响也更大。

关键词:数字金融家庭储蓄家庭资产配置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11(2020)21-0082-16一、引言目前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由于世界经济格局不断发生变化,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支撑条件和外部需求环境都已今非昔比,我们不再一味地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而是更加重视经济质量的提升。

经济发展的转向以及生命周期的演进,使得我国的家庭也从一般商品和劳务需求转向了更高层次的金融市场需求。

《中国家庭财富调查报告2019》显示,我国居民家庭财富稳步增长,但是家庭财产结构变化不大,房产投资及银行存款占比居高不下。

同时,大量家庭投资者极度厌恶风险,因此家庭股票、基金等风险投资占比很低。

王治政等(2015)认为家庭资产配置的差异化是导致家庭居民财产性收入差异的重要原因;且家庭资产配置的有限参与还会阻碍金融产品创新,减少金融创新引起的财富增加,最终导致社会财富分布不均。

我国家庭金融资产配置渠道有限,如何拓展家庭金融市场参与渠道,提高家庭的金融市场参与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年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李克强总理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加快在各行各业推进“互联网+”,壮大数字经济。

生命周期、人口结构与居民投资组合--来自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的证据

生命周期、人口结构与居民投资组合--来自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的证据

生命周期、人口结构与居民投资组合--来自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的证据佚名【摘要】利用2011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 CHFS)”数据,从年龄及年龄结构角度考察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家长年龄对家庭投资股票、基金等风险资产的可能性以及投资深度的影响为倒U形,对银行储蓄投资的影响大致是正向显著的,而低风险的债券类产品投资决策未表现出明显的生命周期特征。

其次,随着家庭老年人口比的递增,风险资产投资的规避程度及其显著性逐步增强,对银行储蓄的影响显著为正。

最后,拥有更多金融财富和更高受教育程度的家庭,更有可能参与更多的投资项目,房产对基金、股票投资的影响以“助推”效应为主,而收入的影响呈先增后减的“钟型”分布。

【期刊名称】《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6页(P13-18)【关键词】人口结构;生命周期;投资组合【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832人口结构变化及其对人们经济活动的影响是近年来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在人们的金融市场参与及投资组合决策中,个体年龄方面的差异具有重要影响,人们对资产的选择以及家庭资产配置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也会发生改变,这种同质性变化最终势必对中国金融市场需求结构造成重要影响。

随着人口老龄化在全国范围内持续推进,有理由相信,人口结构的变化将会给中国资本市场带来重大冲击。

本文的目的是试图找出居民的年龄、年龄结构状况与其金融投资决策间的关系,相应的结论对更全面地理解中国居民的金融资产选择特征以及合理引导居民投资行为是有帮助的,对深化资本市场改革、金融产品创新以及保险制度完善等方面也都有指导意义。

有关生命周期、年龄结构对居民投资决策影响的研究可追溯到早期的年龄效应理论。

*J. Tobin. Liquidity Preference as Behavior toward Risk.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58, 25(1): 65—86; R. C. Merton. Lifetime Portfolio Selection under Uncertainty:The Contin uous Time Case.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69, 51(3):247—257; P. A. Samuelson. Lifetime Portfolio Selection by Dynamics Stochastic P rogramming.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69, 51(7):239—246. 该理论利用多期的跨期资产定价模型,得出个体的投资决策与年龄无关的结论——个体的投资决策受时间的影响,随投资时间跨度延长而递减,直至微乎其微。

《2024年家庭人口年龄结构对家庭风险性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研究》范文

《2024年家庭人口年龄结构对家庭风险性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研究》范文

《家庭人口年龄结构对家庭风险性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家庭财富的逐渐积累,家庭金融资产配置问题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其中,家庭人口年龄结构作为影响家庭金融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家庭风险性金融资产的配置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家庭人口年龄结构与家庭风险性金融资产配置之间的关系,并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文献综述近年来,关于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研究逐渐增多,但大多关注于家庭财富水平、教育程度、风险偏好等因素的影响。

关于家庭人口年龄结构对风险性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已有研究多从代际转移、养老规划等角度进行探讨。

然而,现有研究尚不够全面,缺乏对不同年龄结构家庭的风险性金融资产配置行为的系统分析。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定量分析方法,运用回归模型等统计技术,对家庭人口年龄结构与风险性金融资产配置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数据来源于某大型金融机构的客户数据库,该数据库涵盖了大量的家庭金融数据,为本文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四、家庭人口年龄结构对风险性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1. 年龄结构与风险偏好研究表明,年轻家庭由于风险承受能力较强,更倾向于配置风险性金融资产。

随着家庭成员年龄的增长,风险偏好逐渐降低,对风险性金融资产的配置比例也相应减少。

然而,当家庭进入老年阶段时,由于养老、医疗等需求增加,部分家庭可能会重新调整资产配置策略,增加对风险性金融资产的投入。

2. 家庭生命周期与资产配置策略在家庭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人口年龄结构对风险性金融资产的配置具有显著影响。

在家庭形成期和成长期,由于子女教育、购房等大额支出需求,家庭更倾向于将资金投入到风险性金融资产中以寻求更高的收益。

而在家庭成熟期和衰老期,由于子女成长、退休等因素的影响,家庭对稳定收益的需求增加,风险性金融资产的配置比例逐渐降低。

五、实证研究结果基于回归分析等统计技术,本文得出以下实证研究结果:1. 家庭人口年龄结构与风险性金融资产配置呈负相关关系。

论文中的实证研究模型的构建和验证

论文中的实证研究模型的构建和验证

论文中的实证研究模型的构建和验证实证研究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它通过收集和分析实际数据来验证假设并构建模型。

本文将探讨在论文中构建和验证实证研究模型的方法和步骤。

一、引言引言部分主要介绍实证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以及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结构。

二、实证研究模型构建实证研究模型是实证研究的核心,它用于表达研究者对研究对象之间关系的假设。

构建实证研究模型需要以下步骤:1. 确定研究目标:研究者首先需要清楚自己的研究目标是什么,希望通过实证研究得到什么结论。

2. 收集相关理论和文献:在构建实证研究模型之前,研究者需要对该领域的相关理论和文献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前人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

3. 提出研究假设:基于对相关理论和文献的了解,研究者可以提出一些预测性的假设,用于描述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

4. 绘制研究框架:为了更好地展示研究假设之间的逻辑关系,研究者可以使用图表或者流程图的方式绘制研究框架。

5. 检验模型适应性:在绘制完研究框架后,研究者需要对模型的适应性进行检验,确保各个变量与假设之间的关系合理。

三、实证研究模型验证构建模型后,研究者需要进行模型验证,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 数据收集:模型验证需要收集相应的实际数据,这些数据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

2. 数据分析:研究者需要利用合适的统计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以验证模型中的假设。

3. 结果解释:针对数据分析得到的结果,研究者需要进行结果解释,并将其与之前的理论和文献进行对比,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实证研究模型修正在模型验证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模型中的某些假设不成立,需要进行修正。

1. 修正假设:根据验证结果,研究者可以对模型中的假设进行修改或删除,以使模型更合理。

2. 优化模型:对修正后的模型进行优化,进一步提高模型的预测能力和可解释性。

五、结论结论部分对整个实证研究过程进行总结,并对研究结果进行讨论和评价,还可以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个人资源、家庭因素与再婚行为基于CFPS数据的分析

个人资源、家庭因素与再婚行为基于CFPS数据的分析

个人资源、家庭因素与再婚行为基于CFPS数据的分析一、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变迁,再婚现象在当代中国社会中愈发普遍。

个人资源、家庭因素与再婚行为之间的关系成为社会学、心理学、人口学等多个学科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丰富数据资源,深入分析个人资源、家庭因素如何影响个体的再婚选择。

通过对数据的挖掘和统计分析,我们期望能够揭示再婚行为背后的多元动因,为相关政策制定和社会学研究提供实证支持。

具体而言,本文将首先对个人资源(如教育程度、经济收入、职业地位等)进行量化分析,探讨这些资源如何影响个体的再婚意愿和再婚机会。

我们将关注家庭因素,包括原生家庭的结构和关系、再婚对象家庭背景等,分析这些因素如何制约或促进个体的再婚决策。

我们将综合考虑个人资源和家庭因素的交互作用,探讨它们对再婚行为的综合影响。

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再婚行为的个人和社会层面动因,也能为政府制定相关婚姻政策和家庭支持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通过深入剖析再婚现象,我们还能增进对当代中国社会变迁和家庭结构变化的认识,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支持。

1. 背景介绍:再婚现象在当今社会的普遍性及其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再婚现象已经变得相当普遍,这背后反映了社会观念的转变和人们对婚姻生活的重新理解。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开放,离婚和再婚不再被视为不光彩的事情,而是被看作是对个人幸福追求的一种体现。

再婚现象的普遍性,不仅体现了个人的选择和权利,更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社会的宽容度和进步。

再婚现象的普遍性得益于社会宽容度的提高。

过去,离婚和再婚往往被视为一种社会禁忌,甚至会受到家族和社会的歧视。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逐渐认识到,婚姻的幸福与否并不取决于是否离婚或再婚,而是取决于夫妻双方是否用心经营。

这种观念的转变,使得再婚人群能够更加坦然地面对自己的选择,不再受到外界的偏见和压力。

再婚现象的普遍也反映了人们对婚姻质量的追求。

第四章 家庭劳动供给理论

第四章  家庭劳动供给理论
• 为此劳动者以持久收入和终生预算约束
为决策依据。
25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劳动力供给的生命周期
• 在生命的不同时期,劳动力供给量不同 • 已婚妇女的劳动力参与模式 • 一生中工作时间的相互替代




男性

女性
O
26
年龄
• 对“超过65岁以后人们很少从事市场
工作?”的分析
角度一:
• 1、人们实际工资率的生命周期模式是一个典型
联合劳动供给?
• 利用家庭生产的专门化模型分析现实中的家庭
联合劳动供给现象。
• 什么是劳动供给的生命周期理论? • 为什么要进行养育子女的经济分析?什么是生
育模型?
36
课后作业
• 课程短文(共3次,第2次)
如何从劳动供给的角度解决中国的 就业问题?
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路径选择—— 基于劳动供给的视角
doc二生育模型三母亲就业与生育孩子的相互影响31孩子较大时孩子较小时市场工作家务劳动ooo年龄年龄生产率与工资率收入时间终生市场生产率有酬工作时间121已婚妇女劳动力参与模式2生命周期中的时间分配32第五节劳动力供给的实证研究中国城镇已婚妇女劳动力参与率的实证分析
第四章 家庭劳动供给理论
• 家庭时间约束下的劳动决策模型 • 家庭的联合劳动供给决策分析 • 家庭劳动供给的生命周期理论 • 家庭劳动供给与生育决策 • 劳动力供给的实证研究 • 家庭劳动供给理论的最新演进
• 首先,考虑增加一单位家庭生产时间对家庭效
用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两个方面的:第一,家
庭生产商品Z将会增加;第二,由于Z的消费增 加,故总效用增加。
• 表达式: U Z U

历史视野下的生命历程理论内涵及其对中国家庭史研究的启示——兼谈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可能路径

历史视野下的生命历程理论内涵及其对中国家庭史研究的启示——兼谈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可能路径

海尔文尝试引入家庭生命周期视角,主张将家 成功再现了劳工的工作经历、家庭成员及其他
建构自主知识体系
亲属关系网络。为了完善调查资料,自 1975 年 西阵地区的丝绸织工及其亲属共计约 200 人进
起海尔文团队又对 300 余名原阿莫斯克亚格公 行了访谈。2002 年西阵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京
司劳工进行了生活史访谈。1982 年,新家庭史 都的丝绸织工:传统工业变迁中的家庭与劳动》
(synchronization)问题,提出生命历程分析 业发展史来开展特定的家庭史研究。
框架的核心问题是历史、个体和家庭三个维度
与早期家庭史研究相比,20 世纪 70 年代
的时间的相互作用问题。[6]
以后出现的在历史视角下关注庶民日常生活动
有学者在探讨建构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时, 态的家庭史研究被称为新家庭史研究。新家 指出,“取道西方、返回中国”是一条重要路径。[7] 庭史研究兴起的背景可归纳为以下四点。第
建构自主知识体系
构与观念变迁等经典命题,[2] 以及探讨土地改 论在日本家庭研究中的适用性和重要性,从而
革、经济体制变革、城市化等社会变迁因素对 在立足于原有家庭知识的基础上推动了该理论
家庭结构的影响。[3] 尤其是近年来,国内学界 在日本的本土化。与日本相比,历史视野下的
开始强调家庭是一个流动概念,[4] 主张从历史 生命历程理论至今尚未引起中国家庭研究领域
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家庭时间与工业时间: 出版,该论著揭示了美国阿莫斯克亚格与日本
一个新英格兰工业社区中家庭与劳动的关系》 西阵研究虽然在社会文化和生产系统方面存在 (以下简称为《家庭时间与工业时间》)[14] 问世。 差异,但是在家庭和劳动的融合、劳工对自身
该著作以阿莫斯克亚格的劳工为对象,运用生 技能的认知、家庭生活模式等方面具有相似之 命历程理论分析框架详细地阐明了工业化背景 处。[17]

实证研究模型构建

实证研究模型构建

实证研究模型构建简介实证研究是一种通过观察、收集和分析数据以验证假设的研究方法。

在实证研究中,构建一个合理的研究模型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良好的模型可以帮助研究者准确地测量和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本文将介绍实证研究模型的构建过程,并提供一些常见的模型构建方法和技巧。

实证研究模型的构建过程步骤一:确定研究目标在开始构建实证研究模型之前,研究者首先需要明确自己的研究目标。

研究目标应该明确、具体并与实际问题相关。

对于一个合理的研究目标,研究者可以更好地确定研究的范围和变量。

步骤二:收集相关文献并进行文献综述在构建实证研究模型之前,研究者需要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通过收集和阅读相关文献,研究者可以了解到相关研究的进展和研究者在该领域的主要观点。

这将有助于研究者更好地理解研究问题,并避免重复已有的研究。

步骤三:确定研究变量在构建实证研究模型时,研究者需要确定所要研究的变量。

变量可以分为自变量和因变量。

自变量是研究者控制的变量,因变量是研究者观察和测量的变量。

通过确定变量,研究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变量之间的关系,并设计适当的实证研究方法。

步骤四:建立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型在确定了研究变量之后,研究者需要建立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型。

关系模型可以是线性的或非线性的,取决于研究者对变量之间关系的理解。

建立关系模型的过程通常包括假设的提出和理论模型的构建。

这一步骤对于实证研究的结果分析和推断至关重要。

步骤五:设计研究方法和方案在建立了研究模型之后,研究者需要设计适当的实证研究方法和方案。

研究方法包括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

数据收集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实验等方式进行。

数据分析一般涉及统计分析方法,如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

步骤六:实施研究并进行数据分析在设计好研究方法和方案后,研究者需要实施研究并进行数据分析。

实证研究的过程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资源。

通过数据分析,研究者可以验证或驳斥他们的假设,并得出科学的结论。

中国居民家庭投资结构基于生命周期、财富和住房的实证分析

中国居民家庭投资结构基于生命周期、财富和住房的实证分析

中国居民家庭投资结构基于生命周期、财富和住房的实证分析一、概述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财富的不断积累,居民家庭的投资结构日益受到关注。

家庭投资结构不仅关系到家庭财富的增值保值,也反映了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

本文旨在基于生命周期、财富和住房三个维度,对中国居民家庭的投资结构进行实证分析,以揭示其内在规律和影响因素,为优化家庭投资策略、促进金融市场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生命周期理论指出,个人或家庭在不同的生命阶段会有不同的财务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从而影响其投资选择。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家庭财富的积累,家庭的投资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也会发生变化。

本文将从生命周期的角度出发,分析不同年龄段家庭的投资结构差异及其变化趋势。

财富水平是影响家庭投资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财富水平的家庭在投资选择、风险偏好和投资规模等方面存在差异。

本文将通过对家庭财富水平的划分,探讨不同财富水平家庭的投资结构特点及其与财富水平的关系。

住房作为家庭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家庭投资结构产生着重要影响。

住房投资不仅占据了家庭财富的大部分,还影响着家庭对其他投资品的配置。

本文将深入分析住房投资对家庭投资结构的影响,探讨住房投资与其他投资品之间的替代关系或互补关系。

本文将从生命周期、财富和住房三个维度出发,对中国居民家庭的投资结构进行实证分析。

通过收集相关数据并运用统计方法进行分析,揭示家庭投资结构的内在规律和影响因素,为优化家庭投资策略、促进金融市场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1. 研究背景:介绍中国居民家庭投资结构的重要性,以及影响投资结构的因素,如生命周期、财富和住房等。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居民财富的持续增加,中国居民家庭的投资结构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投资结构不仅反映了居民家庭的财富配置策略,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金融市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对于中国而言,其独特的经济环境、文化背景和政策导向使得居民家庭的投资结构呈现出与其他国家不同的特点。

从实证研究到理论模型的构建

从实证研究到理论模型的构建

从实证研究到理论模型的构建实证研究是一种以实际经验、数据和事实为基础,通过分析和解释现象的方法。

这种研究方法是现代理论研究的基础,它可以提供可靠和可验证的证据,使理论建构得以有据可依。

本文将从实证研究的过程到理论模型的构建方法进行探讨。

一、实证研究的过程实证研究是以数据为基础、以科学方法为指导,利用定量或定性方法来收集、分析和解释数据,以验证假说或推理。

实证研究的过程通常分为七个步骤:1.问题的识别:确定研究的主题、目的、研究的范围和目标。

2.文献综述:全面了解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搜集相关研究资料和数据。

3.假设的构建:在文献综述和实际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假说并确定研究问题。

4.研究设计:设计实证研究的方法、数据源和样本,科学地收集、处理数据。

5.数据分析: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编码、计算和统计分析,提取结论和发现。

6.结论的得出:对研究数据和假说的检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7.总结和推广:总结研究的成果、得出结论,并将研究的结果传播给相关领域。

二、理论模型的构建理论模型是基于实证研究和实现过程中的数据和实践经验构建的,能够对实际现象进行解释、预测和操作的框架。

理论模型的构建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问题的确定:选择明确问题并确定研究的范围。

2.变量的识别:根据研究问题和目标,明确需要研究的变量。

3.变量的测量:使用可靠的方法和工具来测量变量的实际数值。

4.模型的构建:利用上述变量,构建一个可操作的、可预测的理论模型。

5.测试和验证: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来测试和验证理论模型的可靠性。

6.调整和改进:改进理论模型,进一步提升理论模型的可靠性和适应性。

7.应用和推广:将理论模型应用于实际情况,并将其推广到具有类似特征的其他情况中。

三、理论模型的类型在实证研究中,通常有三种主要的理论模型:描述性模型、预测性模型和解释性模型。

1.描述性模型:描述性模型是建立在观察和总结的事实基础上的模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家庭生命周期模型的构建及实证研究
作者:于洪彦, 刘艳彬, YU Hong-yan, LIU Yan-bin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商学院,长春,130012
刊名:
管理科学
英文刊名: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S
年,卷(期):2007,20(6)
被引用次数:12次
1.Bellon Vela Manzano A Family Life Cycle Model Adapted to the Spanish Environment 2001(5-6)
2.Glick P C The Family Cycle 1947(01)
3.郭庆松家庭生命周期与家庭消费行为 1996(02)
4.刘欣城市住户的家庭生命周期与消费结构 1994(01)
5.王忠广东家庭户规模与家庭生命周期变化特点[期刊论文]-人口与经济 2003(2)
6.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1) 2001
7.Rowntree B S Poverty:A Study of Town Life 1903
8.Wagner J;Hanna S The Effectiveness of Family Life Cycle Variables in Consumer Expenditure Research 1983
nsing J B;Morgan J M Consumer Finances over the Life Cycle 1955(04)
10.Wells W D;Gubar G Life Cycle Concept in Marketing Research 1966
11.Murphy P E;Staples W A A Modernized Family Life Cycle 1979
12.Gilly M C;Enis B M Recycling the Family Life Cycle:A Proposal for Redefinition 1982(01)
13.Danko W D;Schaninger C M An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the Gilly-Enis Updated Household Life Cycle Model 1990(01)
14.Bellante D;Foster A C Working Wives and Expenditure on Services 1984(02)
15.Frederick W Derrick;Alane K Lehfeld The Family Life Cycle:An Alternative Approach 1980(02)
16.Sehaninger C M;Danko W D 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Comparison of Alternative Household Life Cycle Models 1993(03)
17.Wilkes R E Household Life Cycle Stages,Transitions and Product Expenditures 1995(01)
18.McLeod P B;Ellis J R Housing Consumption over the Family Life Cycle 1982(02)
19.Fritsch D J An Analysis of Energy Consumption Patterns by Stage of Family Life Cycle 1981(02)
20.Armen Tashchian;Roobina O Tashchian;Mark E Slama The Family Life Cycle and Preferred Policies for Gasoline Conservation:A Conjoint Analysis 1983(03)
21.Ellis R B Composite Population Descriptors:Socio-economic/Life Cycle Grid 1975(01)
22.Bellenge D N;Robertson D H;Hirschman E C Age and Education as Key Correlates of Store Selection for Female Shoppers 1977(04)
23.Darden W R;Perreault W D Identifying Interurban Shoppers:Multiproduct Purchase Patterns and Segmentation Profiles 1976(01)
24.Fitts R L;Mason J B Market Segmentation Research-applications to Bank Services 1977(01)
25.Dominguez L V;Page A L Formulating a Strategic Portfolio of Profitable Retell Market Segments for
Commercial Banks 1984(02)
ndon E L;Locander W B Family Life Cycle and Leisure Behavior Research 1978
27.Varady D P Influences on the City-suburban Choice.A Study of Cincinnati Homebuyers 1990(01)
28.Miquel S;Royo M;Cuenca A C;Miquel M J Aldas La Capacidad Predictiva de Lost Modals de Cycle de Vida Familiar Fronts a Variables Socioeconomics 1997(01)
29.Soutar G N;Bell R C;Wallis Y M Consumer Acquisition Patterns for Durable Goods:A Ranch Analysis 1990(08)
wson R W Patterns of Tourist Expenditure and Types of Vacation Across the Family Life Cycle 1991(04)
31.Arimah B C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Demand for Housing Attributes in a,Third World City
1992(04)
32.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96) 1996
33.科特勒;[美]凯勒营销管理 2006
34.REX Y. DU;WAGNER A. KAMAKURA Household Life Cycles and Lifestyles in the United States[外文期刊] 2006(1)
1.李瑶中国城镇居民家庭生命周期阶段及其特征研究[学位论文]2005
2.刘艳彬.王明东.袁平家庭生命周期与消费者行为研究——国际进展与展望[期刊论文]-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8,11(4)
1.陈佳瑛,彭希哲中国家庭消费高峰段"碳排放"实证分析[期刊论文]-社会 2011(03)
2.潘志全耐用品的家庭购买决策行为研究——以中国家庭家具购买为例[学位论文]硕士 2009
3.吴帆家庭生命周期结构:一个理论框架和基于CHNS的实证[期刊论文]-学术研究 2012(09)
4.杨君多决策约束下教育金投资策略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14
5.林善浪,张作雄,林玉妹家庭生命周期对农村劳动力回流的影响分析--基于福建农村的调查问卷[期刊论文]-公共管理学报 2011(04)
6.张文霞农户彩电价格档次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基于江西农村市场的调研[学位论文]硕士 2011
7.杨婷家庭结构和婚姻关系的代际比较[学位论文]硕士 2014
8.斯琴陈巴尔虎旗和新巴尔虎左旗家庭生命周期与生产效率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11
9.王晓瑜基于家庭生命周期的室内可成长设计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11
10.丁聪国家商品粮现代种植乡农民住宅规划设计管理[学位论文]博士 2012
11.崔玉影基于家庭生命周期的住房保障需求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13
12.王永海夏季山地度假者的度假动机研究——家庭生命周期的视角[学位论文]硕士 2008
引用本文格式:于洪彦.刘艳彬.YU Hong-yan.LIU Yan-bin中国家庭生命周期模型的构建及实证研究[期刊论文]-管理科学 2007(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