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传播学理论体系综述

合集下载

跨文化与国际传播理论综述

跨文化与国际传播理论综述

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著名人类学家Edward T. Hall首次提出了跨文化传播这一概念。他有三本与 此有关的经典著作,《超越语言》(Beyond Language)、《隐形的多面》(The Hidden Dimensions)和《不发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跨文化传播的学 科基础。



译著:《跨文化传播学:东方的视角》《文化帝国 主义》等。 论文: 呈上升趋势,《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谈规约问 题》《试论传播学的分之——跨文化交流学等。 论著:《跨文化传通》《跨文化交际研究》《跨文 化交际学》《电视跨国传播与民族文化》《跨文化 交际学概论》等


译作:《美国文化模式》 《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思想与战略的历史》等 论文:《浅议跨文化新闻传播》 《跨文化传播的全球化背景》 《跨文化传播对中国西部的影响》等

艺 术 中 的 跨 文 化 传 播

跨 文 化 传 播

不 同 文 化 间 的 比 较

跨 文 化 心 理

教 育 中 的 跨 文 化

旅 游 与 体 育 中 的 跨 文 化

文 学 作 品 中 的 跨 文 化

跨 文 化 交 际

商 业 中 的 跨 文 化






(1)误读 张威.文化误读与比较新闻学 无意识的误读 有意识的误读 罗以澄,夏倩芳.他国形象误读:在多维视野中观察 国际传播中多种传媒因素引导对他国的形象误读 文化因素 政治和意识形态因素 新闻职业性因素 消费主义因素


小组成员(略)




比较文化 主要是对各种不同文化的特征和范式进行归纳、总结和 对照,探索跨文化传播中的一些普遍规律 跨文化关系 它是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学的一个分支,主要是从文 化的角度研究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和力量对比 媒体/文化全球化 借助于CNN、互联网等“全球媒体”进行的“全球传 播”,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国际传播”。由此而引起的 “媒体/文化帝国主义”、“文化同质化”等问题

国际传播 考研传播学专题

国际传播 考研传播学专题

国际传播考研传播学专题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国际传播是当代社会中备受关注的一个话题,随着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深,国际传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有效地进行国际传播,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跨国企业的重要挑战。

越来越多的传播学专业的学生选择攻读国际传播方向的研究。

一、国际传播的背景和意义国际传播是指信息在跨越国家边界的过程中的传播活动。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国际传播的范围和影响力不断扩大。

国际传播对于推动文化交流、促进国际合作、增进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传播也是世界各国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国家形象、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国际传播的理论和方法国际传播研究涉及多种理论和方法,其中最为重要的包括文化传播理论、媒介效应理论、国际关系理论等。

在研究国际传播过程中,研究者需要深入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传播形式和媒介环境,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和解释。

三、国际传播的议题和热点国际传播领域涉及的议题和热点非常广泛,包括国际新闻报道、跨文化传播、国际公共关系等。

国际新闻报道在当今世界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媒体对于国际事务的报道能够影响国际社会对于事件的认识和解读。

跨文化传播则关注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如何在文化差异中实现有效传播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国际公共关系研究则强调在国际环境中开展有效的公关活动,提升国家或企业的国际形象和声誉。

四、国际传播的发展趋势和挑战随着全球化的持续推进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传播领域面临着诸多发展趋势和挑战。

一方面,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国际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同时也带来了信息碎片化、虚假信息传播等问题。

国际传播也面临着来自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挑战,如何在各种复杂环境中有效开展国际传播,是当前研究者和从业者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第二篇示例:一、国际传播学的定义与发展国际传播学是研究跨国界传播、全球传播、国际传播关系、全球传播治理等相关问题的学科领域。

国际传播第2版PPT第二章 国际传播的理论范式

国际传播第2版PPT第二章  国际传播的理论范式
◦ 在探讨国家、社会发展上,它片面强调了大众传媒在影响社会发展方向上的决定性作 用,而忽略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中介作用,也忽略了大众媒介与社会变迁之 间是相互规定和相互塑造的关系。
16
美国认为自己应该把这种范式扩散到全世界,使全世界人民享受“美国梦带来的好处”。作 为发展传播理论的根基,现代化理论话语带有明显的“西方中心主义”色彩,基本上沿袭了 西方社会学的知识传统——二元对立的二分法,即传统(社会)—现代(社会)、落后—发 展、野蛮—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非西方—西方。于是乎,现代化就成了传统与现代 之间无延续的断裂,非西方世界传统社会的现代化就是西方化,就是西化。换而言之,在没 有外力(外来的改造性力量)的作用下,非西方世界多元、多样的传统文化因不具有独特的 内在价值而不可能实现主体(自主)性自我更新和发展。
侧重于从科学技术的视角来看待国际传播现象,进而预测国际传播的发展趋势。其基本观 点是:(传播)全球化主要得益于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与传播手段。技术主义范 式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国际传播理论(形态)主要有两种:传播技术决定论和 发展传播理论。
11
◦ 一、传播技术决定论
传播技术决定论是北美传播技术学派(亦称“媒介技术学派”,包括多伦多学派和纽约学 派)中的先导性(也是主导性)理论。该理论认为媒介技术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唯一 决定因素,因而又称媒介决定论或媒介中心论。传播技术决定论从传播形式或形态(而非 传播内容)即媒介本身来立论,立足于从媒介自身的技术特性来解释一切,并且认为,媒 介并非价值中立(或零负载)的渠道或中介,而是拥有内在的逻辑的自主的力量。其理论 预设是:人置身于其所使用的媒介之中(而不是之外),不同的媒介形式会以不同的方式 影响人们如何感知、认识、思考、理解和表征外在于人的世界。在此基础上,它把媒介看 作人类事务中发挥能动作用的中心要素和导致社会历史变化发展的重要动因,或者说,将 社会变迁的潜力归于特定的媒介技术,从而在核心媒介的主流传播与当时社会的主要特征 之间确立起一种规律性的、必然的关系。由此,该理论往往用某种新传播技术的发明来区 分不同的历史阶段,称谓不同的时代。国际传播或者说传播全球化的发展历程凸显了传播 技术越来越快、越来越广地超越时空的能力,人类社会的历史因而表现为信息技术不断革 新的历程。

★★★国际传播学导论

★★★国际传播学导论

《国际传播学导论》笔记国际传播概念(广义)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来往,包括首脑互访、双边会谈以及其他相关事务。

(狭义)指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位,为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

理解:一种通过各国大众媒体而展开的国际信息交流和传播形式;主体单位——民族国家和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焦点:国际传播对国家和国际组织在事关重大的领域的影响和相互影响(如政治、经济、外交和文化)郭可老师的定义: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并以民族国家和国际组织为主体的,跨越民族国家界限的国际信息传播及过程。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关系刘继南主编的《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一书中对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进行了论述,这两者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联系:两者都涉及跨国界的信息传播。

区别:1、概念不同:国际传播是指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并以民族国家和国际组织为主体的,跨越民族国家界限的国际信息传播及过程。

全球传播是指研究个人、群体、组织、民众、政府和各种信息机构跨越国界所传递的价值观、意见、态度、信息和数据的各种学问的交叉点。

2、传播的范围不同:国际传播立足于国与国之间的国际性;全球传播的研究涵盖范围要大,它立足于全球性3、传播主体不同:国际传播的主体是国家社会和国际组织;全球传播中,国家和国际组织在继续扮演重要角色的同时,传播主体出现了多元化,如各种跨国公司、企业甚至个人4、传播媒体:国际传播主要依靠电子和平面大众媒体;全球传播除了电子和平面大众媒体之外,还包括与有跨国功能的个人媒体,如国际电话、国际传真、电子邮件等5、关注的焦点不同:国际传播关注国家之间的双边和多边关系;全球传播更关注世界范围内的问题,如和平、人口、资源环境等国际传播的起源:出现于国家之始,因为国际传播必伴随着国家的出现而出现帝国时代的传播方式:官方——马匹、烽火、官文非官方——商贸活动、文化交流(丝绸之路)非和平时期非和平的交往方式:战争目的:维持帝国的有效统治,促进帝国间的商业和贸易活动。

国际传播:概要

国际传播:概要

早期国际传播学局限性:国际传播是以传播媒介的发展为依托的媒介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国际传播的发展水平印刷媒体时代:早期的印刷媒体到大众化报纸的出现印刷媒体时代国际传播的特点:1,、媒体传播与人际传播相伴随2、国家之间的信息交流趋于频繁3、与新闻传播相关的职业化群体出现印刷媒体时代(特别是报纸大众化时代)国际传播的最大变化是,报纸由人员交流的附属物变成国际传播的主体。

电子媒体时代(在国际传播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电报的出现(世界最早四家通讯社:法国哈瓦斯社、德国沃尔夫社、英国路透社、美国港口新闻社)电子媒体时代国际传播的特点:1、信息传播不再借助人力中转2、传播速度大为加快3、职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广播的出现:将国际传播带入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

(国际传播从此有了专用频段)广播出现时期国际传播的特点:1、中间环节进一步减少2、影响力大幅度提高3、出现了国际传播的专门频道电视的出现:国际传播的特点1、传播内容趋于多元化2、播语言趋于中性化3、出现了专业化的电视频道4、传播手段发生变化广播域电视时代的异同:前者为传播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留下来很大空间,后者呈现出的是受众对现实场景的直接感知,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传播者主观诠释的可能性。

卫星电视时代:卫星电视的特点:1、实现了电视信号传输由陆地转向太空的飞跃2、是麦克卢汉的地球村理论基本变成现实3、信息传播中的国界概念基本被打破4、信息传播的统一标准逐渐形成卫星电视时代国际传播的特点:1、世界范围内的传播障碍逐渐消除2、各国政府参与国际传播的自主意识越来越强3、有关国际传播的研究全面展开4、国际传播成为“信息时代”的传播形式互联网时代的国际传播:国际互联网以地空合一的信息快速通道作为传输渠道,是一种高速度、大容量、开放式的传播媒体。

互联网的特点:1、集多种传媒功能于一体2、互动性与开放性3、快捷性4、大容量与灵活性。

互联网的作用表现为:1、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全方位影响2、强化了社会公众的国际传播意识3、促使各国已开放的心态应对全球化过程4、对各国的国际传播控制形成了挑战5、对原有的传播理论形成了挑战。

第三部分 透视国际传播4:国际传播的理论

第三部分   透视国际传播4:国际传播的理论

the polysemic texts VS the question of power
the potential for readers to generate their own meanings
communication is an instrument of control by ruling class
• 宣韦伯 《大众传媒与国家发展》 Mass Media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第三部分 透视国际传播4:国际 传播的理论
• 1、to spread and ease the long, slow social transformation required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particular, to speed and smooth the task of modernizing human recourses behind the national effort.
of transition from a “traditional” to a
“modernized” state, characterizing the
mass media as a “mobility multiplier”,
which enables individuals to experience
第三部分 透视国际传播4:国际 传播的理论
文化研究
• how media texts work to create meaning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f the texts themselves)
• how culturally situated individuals work to gather meaning from texts (increasingly based on observation of media consumers)

传播学框架知识点归纳总结

传播学框架知识点归纳总结

传播学框架知识点归纳总结传播学框架知识点归纳总结引言传播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探讨的是信息的传播和影响。

它涉及到广泛的领域,包括大众传媒、传播技术、社交媒体等。

本文将对传播学的一些重要的框架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

一、传播过程模型1.传统线性模型:传统线性模型将传播过程分为发送者、媒介和接收者三个要素,信息通过媒介从发送者传递给接收者。

这个模型忽略了接收者的主动性和反馈。

2.矩阵模型:矩阵模型强调了传播过程中信息在媒介和接收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它包括了反馈机制,考虑了接收者对信息的理解和解释。

3.间隙模型:间隙模型认为传播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障碍,导致信息传递不完全和失真。

这个模型强调了媒介对信息的选择和编辑的重要性,并考虑了接收者的理解和解释。

二、传播效果研究1.认知效果:认知效果研究传播对个体认知和知识结构的影响。

它关注信息传递后接收者的认知变化和知识更新。

2.态度效果:态度效果研究传播对个体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

它关注信息传递后接收者的态度变化和价值观的转变。

3.行为效果:行为效果研究传播对个体行为和决策的影响。

它关注信息传递后接收者的行为改变和决策结果。

三、传播理论1.媒介效能理论:媒介效能理论认为媒介的属性会影响信息的传递效果。

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特性,如可信度、可接触性和可传递性,这些特性会影响信息传递的效果。

2.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们在接受信息时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价值观进行选择和解释。

个体在接收信息时会对信息进行加工和选择,以适应自己的认知结构和心理需求。

3.使用与满意理论:使用与满意理论认为人们对媒介的使用和满意程度会影响他们对该媒介的态度和行为。

个体的使用行为和满意度对媒介的影响是相互作用的。

四、传播策略1.一致性策略:一致性策略通过传递一致的信息来影响接收者的态度和行为。

这种策略适用于目标受众对信息无需深入思考的情况。

2.争议性策略:争议性策略通过引发争议和争议来吸引目标受众的注意力并引起他们的讨论。

传播学总论重点归纳

传播学总论重点归纳

传播学总论重点归纳一、国外传播学研究的发展1、1927年,拉斯韦尔的《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出版,较系统地研究了一战中的宣传。

2、1944年,拉扎斯菲尔德的《人民的选择》出版,系统研究大众传播与投票行为的关系,并且提出著名的“两级传播”理论。

3、1948年,拉斯韦尔发表了传播学的经典性论文《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首次完整地提出传播的“五W模式”,确立了传播学的基本研究范围。

4、1949年,施拉姆编辑出版了《大众传播学》,第一次提出大众传播学的框架,汇集了前人有关大众传播的研究成果,是最早的大众传播学著作。

二、传播学的五位奠基人及其贡献1、拉斯韦尔对传播学的突出贡献:①拉斯韦尔是美国系统研究政治传播的第一人,是分析研究宣传的权威。

②拉斯韦尔开创了内容分析法,一种重要的传播研究工具。

③拉斯韦尔在进行宣传研究的同时,其研究领域也逐步扩大至大众传播。

④在其《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拉斯韦尔还从外部功能上分析了传播活动的作用。

2、卢因对传播学的贡献:他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他最早创造性地提出了心理学中的“场论”和“群体动力论”,这些理论成果对传播学的研究影响较大。

卢因的群体动力论及“把关”概念对美国传播学的建立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也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层面和方法。

3、拉扎斯菲尔德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①他开创了媒体效果研究的传统,这一传统成为美国大众传播研究中占有统治地位的范式。

他继续将他对传播媒介社会影响的研究扩展到美国的政治生活中。

拉扎斯菲尔德及其助手在进一步的研究中还提出了“舆论领袖”和“两级传播”的概念。

②拉扎斯菲尔德试图将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参与性观察和深度访谈、内容分析和个人传记、专题小组研究和焦点访谈结合起来。

③拉扎斯菲尔德还创造了以大学为基础的研究机构的原型。

4、霍夫兰对传播学的贡献:霍夫兰的学术成就集中在用实验方法研究人的态度与说服之间的关系。

5、施拉姆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①施拉姆把美国的新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综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前人传播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修正并使之系统化、结构化,从而创立了一门新学科——传播学。

《国际传播》第二章的副本

《国际传播》第二章的副本
第二章
国际传播的理论范式
本章知识结构及要点
◇ ◇ ◇ 什么是理论范式 什么是国际传播的理论范式 国际传播三个层级的理论范式
Key
1 宏观 国家主义范式 全球主义范式
2 中观 技术主义范式 政治经济学范式 文化研究范式
3 微观 技术主义范式 政治经济学范式 文化研究范式
Ⅰ 国际传播的理论范式概述
一、从理论范式到国际传播的理论范式
Ⅲ 政治经济学范式
一、信息自由流通理论
信息自由流通理论的核心在于是把信息看作一种普通的商品,应 当不受限制地跨界流动和在全球市场上公开竞争,以便信息的拥 有者赢取利润的最大化。 信息自由流通理论为西方世界的媒介组织劝服发展中国家取消贸 易壁垒、促进媒介产品的自由贸易作出了辩护,为之提供了合法 性。 由于大部分世界媒介资源及与媒介相关的资本都集中在西方,西 方世界自然拥有对全球信息绝对的创制权、发布权和处置权。
Ⅲ 政治经济学范式
六、跨国公共领域
“公共领域”,是一个既不由市场也不由国家政府所限定或规范的 社会生活公共空间,在这个公共空间里,公民个体以平等主体的 私人身份通过公开(“不伪装”)、自由(“不受利益驱使”和 “不被外力操纵”)的论辩达成和不断再达成“公众意见”。公 共领域具有五个基本特征: 其一,推理性和讨论性; 其二,批评性和批判性; 其三,平等性和开放性; 其四,强调公众意见和公共舆论的形成; 其五,强调理性的守护和展示。
伊尼斯
Ⅱ 技术主义范式
一、传播技术决定论
马歇尔•麦克卢汉在很大程度上继承和 发展了伊尼斯的传播技术决定论思想, 把传播研究的重心从内容分析转到媒 介渠道分析,从而从根本上扭转了传 播学的研究取向。 提出“媒介即信息”“媒介即人的 延伸”等观念。

国际传播二级学科-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国际传播二级学科-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国际传播二级学科-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国际传播二级学科是指在传播学科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和深化的学科领域。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国际传播二级学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这一学科涉及国际文化交流、传播策略、跨文化传播等方面的研究,在促进不同国家间相互了解、促进和平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国际传播二级学科的定义、意义和发展趋势进行探讨,以期为学术界和实践界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整体框架和内容安排。

文章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小节。

在概述中,将对国际传播二级学科进行一个简要的介绍,引出文章的主题。

文章结构部分介绍了文章的整体框架和各个部分的内容安排,为读者提供了对文章内容的整体认识。

目的部分则说明了本文撰写的目的和意义,引导读者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清晰的预期。

- 正文部分主要包括国际传播二级学科的定义、重要性和发展趋势三个小节。

在定义部分,将对国际传播二级学科的概念和内涵进行详细阐述,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特点和范畴。

重要性部分将探讨国际传播二级学科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作用,分析其在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推动全球化进程等方面的作用。

发展趋势部分将展望国际传播二级学科未来的发展走向和趋势,分析其在数字化、多元化、国际化等方面的发展趋势。

- 结论部分主要包括总结国际传播二级学科的意义、展望国际传播二级学科的未来和结论三个小节。

在总结部分,对前文所述国际传播二级学科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进行一个简要总结和回顾,强调其对推动国际交流和理解的重要性。

展望部分将对国际传播二级学科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和预测,分析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潜力和趋势。

结论部分则对整篇文章进行一个总结和概括,强调国际传播二级学科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探讨国际传播二级学科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

通过对国际传播二级学科的定义、意义以及未来展望的分析,希望能够深入了解国际传播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国际传播学导论

★★★国际传播学导论

《国际传播学导论》笔记国际传播概念(广义)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来往,包括首脑互访、双边会谈以及其他相关事务。

(狭义)指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位,为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

理解:一种通过各国大众媒体而展开的国际信息交流和传播形式;主体单位——民族国家和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焦点:国际传播对国家和国际组织在事关重大的领域的影响和相互影响(如政治、经济、外交和文化)郭可老师的定义: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并以民族国家和国际组织为主体的,跨越民族国家界限的国际信息传播及过程。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关系刘继南主编的《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一书中对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进行了论述,这两者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联系:两者都涉及跨国界的信息传播。

区别:1、概念不同:国际传播是指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并以民族国家和国际组织为主体的,跨越民族国家界限的国际信息传播及过程。

全球传播是指研究个人、群体、组织、民众、政府和各种信息机构跨越国界所传递的价值观、意见、态度、信息和数据的各种学问的交叉点。

2、传播的范围不同:国际传播立足于国与国之间的国际性;全球传播的研究涵盖范围要大,它立足于全球性3、传播主体不同:国际传播的主体是国家社会和国际组织;全球传播中,国家和国际组织在继续扮演重要角色的同时,传播主体出现了多元化,如各种跨国公司、企业甚至个人4、传播媒体:国际传播主要依靠电子和平面大众媒体;全球传播除了电子和平面大众媒体之外,还包括与有跨国功能的个人媒体,如国际电话、国际传真、电子邮件等5、关注的焦点不同:国际传播关注国家之间的双边和多边关系;全球传播更关注世界范围内的问题,如和平、人口、资源环境等国际传播的起源:出现于国家之始,因为国际传播必伴随着国家的出现而出现帝国时代的传播方式:官方——马匹、烽火、官文非官方——商贸活动、文化交流(丝绸之路)非和平时期非和平的交往方式:战争目的:维持帝国的有效统治,促进帝国间的商业和贸易活动。

国际传播学学科体系建立的理论前提

国际传播学学科体系建立的理论前提

国际传播学学科体系建立的理论前提∗一在传播学(或大众传播学)的学科体系中,国际传播学是一个新兴的门类㊂如果说前者的产生基于20世纪20至30年代电子传媒(广播㊁电视)的出现,后者的产生则基于大众传播中跨越国界的那一部分传播活动的展开㊂虽然早在20世纪20年代,伴随着广播的诞生,这种跨越国界的传播活动就已经出现,例如从1927年起,荷兰先后使用荷兰语㊁英语和印度尼西亚语向其海外殖民地广播,之后苏联㊁法国㊁英国㊁德国等也相继开办了对外广播㊂但是,由于 二战 中交战双方的军事对垒以及 冷战 中两大阵营的相互隔离,这种跨越国界的信息传播活动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㊂直到 冷战 结束,传播屏障基本消除, 信息孤岛 不复存在,一国对外的信息传播才有可能在世界范围内形成流动并与他国对外信息传播形成互动与交流㊂也只有当国际传播由少数国家参与的行为变成大多数国家或所有国家共同参与的行为的时候,这种传播活动或现象才有可能更多地进入学者们的视野,成为他们关注和研究的重点㊂有关国际传播的研究最早融合在传播学(或大众传播学)的研究中㊂这方面颇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美国学者拉斯维尔的‘世界大战期间的宣传技术“(1927年)㊁施拉姆的‘报刊的四种理论“(1956年)㊁加拿大学者马歇尔㊃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人体的延伸“(1964年)等㊂在‘理∗原文刊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㊂解媒介:人体的延伸“一书中,麦克卢汉首次提出 地球村 的概念,认为电子媒介使信息传播瞬息万里,它可以使地球上重大事件的发生和对事件的报道同步进行,空间距离和时间差异不复存在,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紧密联系着的整体㊂由于当时国际社会正处于全面的 冷战 中,两大营垒的对峙使一国信息无法抵达所有的国家,因此 地球村 理论 犹如一场大地震,在整个西方乃至全世界引起了强烈的冲击波和余震 ㊂①国际传播形成独立的研究领域和学科门类,始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这与全球信息传播环境的变化有直接的关系㊂20世纪70年代,随着卫星直播电视的出现,人类进入卫星传播时代㊂在此之前,电视信号主要靠地面微波传送㊂受地球表面形状的影响,它的直接传送距离只有几十公里远,若要延长距离,扩大传播范围,就要设立一个个中继站,传送环节多,建设费用高昂;而在他国领土上建立中继站,又涉及国家主权问题,需要通过国家间的谈判予以解决,因此,传输范围十分有限㊂卫星传播利用的是太空技术,它通过卫星上安置的转发器接收地面的微波信号,将它变频放大后再发射到预定区域的地面站和电视台,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地面微波传送系统中的种种缺陷,使电视信号在同一时间内跨国界㊁无障碍地传播成为可能㊂90年代初期,以光纤通信线路作为传输渠道的国际互联网的应用,使广播电视的听众㊁观众进一步呈现出全球一体化的趋势㊂加之 冷战 的结束,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使得原有的信息禁地不断缩小,整个世界日益被联结成一个巨大的信息平台㊂国际传播环境的变化,为学者们开辟了新的视野,提出了新的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纷纷面世㊂这一时期主要的研究成果有美国学者罗伯特㊃福特纳的‘国际传播:全球都市的历史㊁冲突及控制“(1993年)②㊁美国学者H.莫拉纳的‘Global Information and World Communication“(1997年)㊁英国学者达雅㊃屠苏的‘国际传播:延续与变革“(2000年)③㊁美国学者叶海亚㊃R.伽摩利珀编著的‘全球传播“(2002年)④等㊂821第二部分 理论辑要①②③④[加]马歇尔㊃麦克卢汉:‘理解媒介 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页㊂[美]罗伯特㊃福特纳:‘国际传播:全球都市的历史㊁冲突及控制“,刘利群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㊂[英]达雅㊃屠苏:‘国际传播:延续与变革“,董关鹏主译,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㊂[美]叶海亚㊃R.伽摩利珀:‘全球传播“,尹宏毅主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㊂这些学者的突出贡献在于,他们将国际传播从一般的大众传播中抽离出来,专门就这种特殊的传播现象进行研究,分析其机理㊁机制,探寻其规律㊁特征,从而为国际传播学学科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㊂在此基础上,国际传播日益成为一门 显学 ,以此冠名的研究机构纷纷出现,越来越多的新闻传播院系开设了这门课程㊂然而值得注意的是, 冷战 的结束,卫星电视的发展,国际互联网的运用,不过是20世纪末期的事(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的大发展则是在世纪之交,距今不过五六年的时间),与此相伴而生的国际传播活动也处于经常性的变动与调整中㊂就研究者而言,无论是对传播科技发展的认识,还是对国际传播现象的把握,都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同步跟进㊂人们认识上的这种滞后性,决定了学术研究上的局限性㊂目前的情况是,尽管这方面的传播活动日趋活跃,理论研究却相对偏少㊂而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学者们大多是就国际传播领域中自己熟悉并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讨 有的关注国际传播中的技术问题,有的关注国际传播中的语言㊁文化问题,有的关注国际传播中的经济㊁法律㊁政策问题,有的关注国际传播中的信息平衡问题㊂这使国际传播研究呈现出涉猎面广㊁重心各异㊁话题多元的特点,整体上缺乏相对统一的理论架构和话语体系㊂这不但不利于国际传播学科的良性发展,也容易使这方面的教学陷入混乱㊂国内有关国际传播学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国外学者的研究体例与内容,因而也存在同样的问题㊂任何事物都具有质的规定性,这是该事务区别于他事物的根本前提㊂国际传播学也是如此,它之所以区别于传播学或大众传播学,就在于它不是研究(借助)大众媒体传播信息的一般现象和一般规律的,而是研究(借助)大众媒体传播信息的特殊现象和特殊规律的㊂那么,国际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到底是什么,其学科边界在哪里,逻辑结构怎样,如何进行理论框架及内容的设定,这些都是国际传播学学科建设中无法回避的问题㊂以下笔者将针对这些问题展开探讨㊂二鉴于目前国际传播研究的宽泛性㊁分散性及其边界的模糊性,笔者认为,有必要首先对这门学科进行一些前提性的厘定,以便将国际传播921国际传播学学科体系建立的理论前提。

国际传播复习资料

国际传播复习资料

1.国际传播的定义广义:跨越国界的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 。

具体而言,即政府、企业、组织、个人进行的跨越国界的信息传递过程。

狭义:跨越国界的大众传播。

2.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传播的区别和联系区别:一、研究范围不同:国际传播是国与国之间越过地理的国境线的信息交流过程,文化基本相同的两个国家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国际传播;文化相同的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处于不同国家时,其交流也是国际传播。

跨文化传播是不同文化背景人们之间信息交流过程。

二、学术渊源不同:国际传播起源于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研究;跨文化传播起源于文化人类学。

联系:一、研究范围有交叉:跨文化传播要考虑国际关系因素,国际传播也要注意跨文化的因素。

二、二者互相依存:无论是通过大众媒介还是人际交流渠道,跨国的传播通常是一种跨文化传播。

三、二者的研究方向正在靠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跨国公司的增多和发展,跨文化传播的研究逐渐向组织机构间的跨文化交流,向国与国之间的跨文化交流扩展,从微观向宏观方面发展。

而国际传播的研究也开始从大众传播向人际传播发展,即观察的角度从宏观走向微观。

两者关系日益密切。

3.20世纪60、70年代国际传播的发展研究现代意义上的国际传播,主要是十九世纪电子媒介产生以后。

20世纪60年代末,国际传播在美国成为一个研究的学术领域得到承认。

加拿大对国际传播的研究比较多。

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1964年,麦克卢汉出版的《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提出“地球村”和“信息时代”的概念。

196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传家会议,会上发送的出版物和会后发表的“关于船舶研究国际项目的建议”,被普遍成为国际传播研究的分水岭。

它注意到了“信息自由传播原则”加剧了信息富国和信息穷国之间的不平等。

20世纪70年代,一批在50-60年代摆脱殖民统治的亚非国家(不结盟国家)在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之外,还要求建立国际信息与传播新秩序。

1973年9月在阿尔及尔召开的第四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提出“关注大众传播领域里的工作”,以“促进不结盟成员国之间的信息的进一步相互交流”。

国际传播学研究

国际传播学研究

数字鸿沟
新媒体技术应用带来的数字鸿沟问 题及其对国际传播的影响,如信息
富有者和贫困者的差距。
全球传播与文化多样性
01
文化多样性
02
全球传播与文化霸权
尊重和维护文化多样性对于全球传播 的重要性,如多元文化的社会价值、 文化认同与跨文化交流。
防止全球传播中的文化霸权,倡导多 元文化的平等和互相尊重。
03
混合方法研究
结合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以获得更全 面的认识和理解。
跨学科研究
引入其他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拓展 国际传播学的研究视野。
智能化研究
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研究 效率和准确性。
国际传播理论的拓展与创新
理论更新
针对时代发展,不断更新和发展国际传播 理论。
多层次研究
从微观到宏观,善
补充和完善国际传播学理论体系,使其更 具科学性。
提高国际传播的实效性
精准传播
依据目标受众的特点和需求,制定 有针对性的传播策略。
效果评估
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实时监测和 评估国际传播效果。
协同发展
整合政府、企业、媒体等各方资源 ,形成合力推动国际传播事业发展

培养高素质的国际传播人才
03
国际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法
01
描述性研究
02
03
实验性研究
相关性研究
通过统计、调查等方法收集数据 ,对研究对象进行客观的描述和 分析。
通过实验设计、操纵变量等方法 ,研究不同因素对传播效果的影 响。
通过对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 析,探讨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
定性研究法
观察法
深度访谈
焦点小组

5国际传播思想略论

5国际传播思想略论

国际传播思想略论1传播不仅是人类相互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相互了解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更体现了个体与个体之间以及群体之间的互动关系。

自1500年哥伦布开辟新大陆的开天辟地的大事起,人类进入现代意义上的全球关联时代。

自1648民族国家产生始,以地域和文化差异为界定的国际之间的交流和交往构成国际传播的最初形态。

这种与国家利益相互牵连,彼此呼应的传播形态,与国际关系积极而深刻的互动从一而终,因此,国际传播从破土而出的一瞬便与国家之间的利益产生了千丝万缕的关联,并在彼此的深刻互动中交融和辉映。

国际传播本身带有的利益烙印彻底阻断了人类在交流和传播中平等和自由的可能性,从而使人类交流的畅通无阻和平等互动成为思想中永远的乌托邦。

国际传播在国际关系的参差交错中畅然前行,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国际传播内在规律和发展走向的研究和探索基本可以在国际关系的理论和实践的脉络中按图索骥。

虽然在20世纪初就有李普曼从国际的宏观视野来研究舆论的特点,但国际传播的研究在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才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确立了它的学科地位。

多半个世纪以来,中外学者对于国际传播的研究和探索之路渐行渐远,但对国际传播的确切定义还没有取得广泛意义上的共识。

本文中,在强调国际传播和国家利益关系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国际传播是以地域和文化差异为基本前提,以国家利益为基本指向,以大众传播媒介为主要载体,在民族国家和地区之间,及其群体和个体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和互动关系。

而谈及国际传播思想,笔者认为,它是指对民族国家和地区之间以利益为基本指向而进行的文化、思想等信息交流和互动的关系的认知和评价。

国际传播思想作为国际传播研究的抽象内核,学界对它的研究针对性不强并且也不成体系,本文以相关期刊论文和书籍为参考,对照国际关系的相关理论,对现有资料中与国际传播思想相关的内容进行梳理和整合,形成国际传播思想的发展演进脉络。

一、依附理论“依附理论”本是世界经济领域关于经济结构的理论,由巴西经济学家费尔南1多·亨里克·卡多索最早正式提出。

国外科学传播理论的类型及述评_刘兵

国外科学传播理论的类型及述评_刘兵
杜兰特提出的互动模式认识到了媒体与公众的互动关系莱文施泰因提出的网络模式则提出了新媒体大大增加了传播的复杂性魏因加则把科学媒介化推到极端认为媒体正在取代科学的垄断地位21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便利媒体在科学传播方面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2013 年第 22 卷第 3 期 高等建筑教育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Vol. 22 No. 3 2013
[10 ]
同时, 也应该看到科学传播中媒介研究的不足, 第一, 有关媒体报道的研究大多以自然科学为对象, 忽视了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 第二, 以有关西方社 会的媒体研究为主, 几乎没有非洲、 南美洲和亚洲国 家的研究文献。 第三, 印刷媒体是最普通的研究形 一定程度上归结于数据的易得性和相对简单的 式, 可分析性, 不同于需要声音和动态影像编码的电视 分析
[19 ]
。“公众参与科学 ” 也体现了公众对
[11 ]
“公众理解科学” 在 阶段, 公众 科学依赖程度的提高, 对于科学的优越姿态, 常常表现出敌视的态度 , 因此, 如何将公众吸引过来并形成与其对话的适当 , “公众参与科学 ” 策略成为关键问题 便是促进这一 “参与” , 公众可以通过对话、 目标实现的转变。通过 磋商来确定自己的议程, 设计自己的问题, 从而作出 自己的决定。 知情与理解并不能带来信任, 公众需 , “公众参与科学” 因此 实际上也反映 要被赋予权力, 了协商式的民主体系
收稿日期: 2013 - 02 - 12 作者简介: 刘兵( 1958 - ) ,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科学技术史和 ( E - mail) liubing@ tsing hua. edu. cn。 科学传播研究,

国际话语体系传播学研究

国际话语体系传播学研究

国际话语体系传播学研究一、引言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的伟大历史性变革吸引了来自全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关注,但相较于逐步提升的国际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还不够强大,在一些国际议题的设置中话语权不足,受到西方价值观压制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在软实力滞后于甚至拖累硬实力发展的情况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要求越发迫切,如何向传播客体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成为新时代对外传播的重要课题。

二、坚实基础:传播主体的成功实践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的同时成为探索与表达中国发展道路的重要的思想理论武器。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发挥了强大的示范引领作用,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影响力和说服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大大增强了国家综合国力,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参与全球话语体系建设、将硬实力转变为软实力打下坚实的现实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既呼唤理论及其话语的发展,也要求话语传播的不断提升,当前阶段,要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最新成果、观点、理论、命题等进行国际化阐释,实现国际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客观全面理性的认识,其中这一国际话语体系是展示中华民族以更昂扬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的新形象、构建面向世界的舆论话语权和文化软实力、建设与新时代相适应的大国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势力有所抬头,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时代潮流仍在曲折中前进,全球话语体系呈现多元发展的态势,文化制度等软实力对经济政治等硬实力的支撑作用更加凸显。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1],并“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的传播理念,既通过借用生动的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中国制度、中国道路的优越性,又通过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逐步上升为文明的层面,实现世界范围内文明的互动传播,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传播
国际传播理论体系综 述
国际传播体系
• 各国的媒体体系、各国政治和政府之间的 关系 • 涉及各国政治体制和政治理念
几种理论:
• • • • • •
1、施拉姆等四种理论 2、哈希顿的五种理论 3、阿特休尔三个世界 4、卡尔· 诺登斯特伦五种范式 5、丹尼斯· 麦奎尔民主参与理论 6、罗伯特· 皮卡德民主社会主义理论
• The Tudors and Stuarts maintained that the press belonged to the office of king and therefore was obligated to support the royal policy. Only by special permission was private ownership of the press permitted, and this permission could be withdraw any time the obligation to support the royal policies was considered to have been dishonored. Publishing was thus a sort of agreement between power source and publisher, in which the former granted a monopoly right and the latter gave support. But the power source kept the right to set and change policy, the right to license, and in some cases the right to censor.
Ⅲ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ory ------ New Libertarian theory
• Period of time The time that people began to measure and assess the “communication revolution” through which they were passing. received wide publicity in connection with the reports of the Hutchins Commission, but the theory was reflected much earlier by editors and publishers themselves.



•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Great Britain maintained for 200 years, the press almost wholly free of government influence and encouraged to serve as a “Fourth Estate” in the governing process.
• It reflects the system of social control whereby the relations of individuals and institutions are adjusted. social systems in which the press functions • certain basic beliefs and assumptions which the society holds 1 the nature of man, 2 the nature of society and the state, philosophy 3 the relation of man to the state, 4 the nature of knowledge and truth • Four theories • Authoritarian theory Soviet Communist theory Libertarian theory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ory the latter two are merely developments and modifications of the first two
施拉姆等四种理论
《报刊的四种理论》 Four Theories of the Press
Fred Siebert, Theodore Peterson, Wilbur Schramm
Hale Waihona Puke Four Relations For The Mass Media
• Press all the media of communication • Aim of the book why does it apparently serve different purposes and appear in widely different form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① the differences reflect the ability of a country to pay for its press, the mechanical ingenuity and resources that can be put behind mass communication, and the relative degree of urbanization which makes the circulation of mass media at once easier and more necessary ② the differences in the press of different countries reflect simply what people do in different places and what their experience leads them to want to read about. Basic reason the press always takes on the form and coloration of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structures within which it operates.
Ⅰ Authoritarian theory
• Period of time came into being in the authoritarian climate of the late Renaissance, soon after the invention of printing universally accepted in the 16th and 17th centuries • Basic philosophy truth was conceived to be, not the product of great mass of people, but of a few wise; man who were in a position to guide and direct their fellows. Truth was thought to be centered near the centre of power. Thoughts from Plato to Machiavelli • Press system functioned from the top down privately owned The rulers of the time used the press to inform the people of what the rulers thought they should know and the policies the rulers thought they should support. • The press being a servant of the state responsible for much of its content to the power figures in charge of government at any given moment eliminated the most common press functions: to check on government
Ⅱ Libertarian theory
• Period of time the growth of political democracy and religious freedom, the expansion of free trade and travel, the acceptance of laissez-faire economics, and the general philosophical climate of the Enlightenment, undermined authoritarianism. Be incipient in the late 17th century, came into real being in the 18th century, and flowered in the 19th century. Basic philosophy man is no longer conceived as a dependent being to be lead and directed, but rather as a rational being able to discern between truth and falsehood, between a better and worse alternative, when faced with conflicting evidence and alternative choices. Truth is no longer conceived of as property of power. Rather, the right to search for truth is one of the inalienable natural rights of man. Thoughts from Milton, Locke, Mill and the Enlightenment Press system a partner in the search for truth The press is not an instrument of government, but rather a device for presenting evidence and arguments on the basis of which the people can check on government and make up their minds as to policy. It is imperative that the press be free from government control and influence. In order for truth to emerge, all ideas must get a fair hearing; there must be a “free market place” of ideas and information. Minorities as well as majorities, the weak as well as the strong, must have access to the pres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