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

合集下载

苏霍姆林斯基介绍

苏霍姆林斯基介绍

苏霍姆林斯基介绍导读: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

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家庭。

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

1948年起至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

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和1枚红星勋章等。

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写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等教育专著。

苏霍姆林斯基的生平事迹:立志从教苏霍姆林斯基的小学、中学生活,一直是在本村学校度过的。

这是一座七年制的学校,虽然学校设施条件极为普通,但这里却有一批较好的师资力量。

这对从小受到家庭良好熏陶的苏霍姆林斯基来说,是一个极好的环境。

他的善良天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知识能力得到了迅速的拓宽。

他在家经常主动帮助父母邻居做事,在学校里是位品学兼优的学生,得到了当时校长伊万·萨维奇和教务主任布师科夫斯基的重视和关怀。

然而对他影响最大的要数启蒙女教师安娜·萨莫伊洛英娜。

这位女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不仅是孩子们的老师,也是孩子们亲密的伙伴。

苏霍姆林斯基觉得这位女教师象一个女魔法师,她知道一切美的秘密。

她讲课时学生们都有浓厚的兴趣,所教的知识常被学生铭刻在记忆之中。

她常带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引导学生思考许多问题,学习了不少东西,明白了许多道理……我们摄下了这样的一个事件:在山花烂漫、万物生机昂然的季节,有一天下午,安娜·萨莫伊洛英娜带学生们来到了森林,这对苏霍姆林斯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地方了,他平时就到这里来玩。

但女教师的解说,让他接触了许多过去没有注意到的新事物和很多使他感到惊奇的东西;看这颗盛开的椴树在帮助蜜蜂酿蜜;瞧那个蚁穴——过去是苏霍姆林斯基出自恶作剧曾用棍子去桶它,而现在老师说这个蚁穴有回廊和广场,有幼儿园和粮仓……原来是一个童话般的城市。

苏霍姆林斯基PPT课件

苏霍姆林斯基PPT课件

终身学习
未来的教育将不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 ,人们将更加注重终身学习,不断提 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创新教育评价体系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启示我们要创新教育评价体系,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表现 和发展。
未来教育的展望
个性化教育
教育信息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 未来的教育将更加注重个性化发展, 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和特长。
信息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教育信 息化,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化 的学习资源和方式。
全面发展教育的实践意义
在实践中,全面发展教育要求教育者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 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
个性化教育
01
个性化教育的定义
个性化教育是指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手段,促进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02 03
苏霍姆林斯基的个性化教育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ppt课件
目录
• 苏霍姆林斯基简介 •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 •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实践 •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观点 • 苏霍姆林斯基的影响与启示
01
苏霍姆林斯基简介
教育背景与职业经历
毕业于莫斯科大学 担任过中小学教师和校长
致力于教育研究和实验,提出了一系列教育理论和实践方法
教育理念与贡献
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自治实践包括学生自我管理、学生组织 、学生会议等方面。这些实践为学生提供了锻炼领导力和协 作能力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育心理学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这是提高教 育质量的关键。他通过观察和实验,深入研究了学生的学 习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心理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学生的认知发 展、情感教育、个性发展等方面。他提出了许多具有影响 力的理论,如“思维课”理论、“情感教育”理论等,为 后来的教育心理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苏霍姆林斯基简介

苏霍姆林斯基简介
的对“儿童学的批判有过火之处,批判的结果是把孩子和 洗澡水一起泼掉了”,从而导致原苏联30至40年代直至凯 洛夫教育学的严重错误,又如,1955年以前的一段时间内,
原苏联普通学校一度完全取消了劳动课,而他主持的帕夫
二、生平及主要教育活动
❖ 1918年,苏霍姆林斯基诞生在乌克兰基洛沃格勒一个贫民家 庭。
❖ 1926年,入一所7年制的农村学校。1933年毕业,翌年入短 期师资训 练班。
❖ 1935年结业后便开始当小学教师。 ❖ 1939年,在波尔塔瓦师范学院语言文学系接受函授教育,取
得了中学教师的合格证书,并先后担任中学语文教师、教导 主任。 ❖ 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开始后,他立即奔赴前线,受过重伤。 伤愈后不能重上战场,被委任为一所中学的校长。家乡解放 后回到当地,任区教育局长。
三、主要评价
❖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经验与理论著作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在 他一生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既当校长,又当普通教师;既教 课,又当班主任;既做具体工作,又搞科学研究。他是一位 勤奋务实,笔耕不辍的杰出人物。这就使得他能从学校工作 的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全面地观察、了解研究有关学校教 育、教学和管理的各种现象和问题,避免理论与实践中的片 面性,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将其提升到理性的高度,逐步形 成自己较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他的著作是近几十年来罕 见的先进教育经验宝库。
2、关于“两套教学大纲”的论述
❖ 在他看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忠实执行国家制订 的教学大纲,但不能过于机械,心目中同时装有 “第二大纲”,借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开阔视野, 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他要求教师要精通 自己所教的学科,吃透教材,并指出:一位优秀教 师懂得东西应比“大纲”规定的内容多许多倍,课 程对他来说只不过是这门学科的起码知识。教师高 深的学识是吸引学生热爱学习,获取知识的必要条 件。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百科名片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瓦·阿·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

他从17岁即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家庭。

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

1948年起至1970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

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1枚红星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和马卡连柯奖章等。

中文名瓦·阿·苏霍姆林斯基外文名B·A·Cyxomjnhcknn 国籍前苏联出生地乌克兰出生日期1918 逝世日期1970 职业教师毕业院校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主要成就两枚列宁勋章1枚红星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和马卡连柯奖章目录人物简介年谱简编生平事略立志从教反思失误“不要死背” 循循善诱挽救“困难生” “特殊奖励” 教育思想论教育论教学论学校管理主要作品简要评价人物简介年谱简编生平事略立志从教反思失误“不要死背” 循循善诱挽救“困难生” “特殊奖励” 教育思想论教育论教学论学校管理主要作品简要评价展开编辑本段人物简介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写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巴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失去的一天》和《给女儿的信》《学生的精神世界》《致女儿的一封信》等教育专著。

编辑本段年谱简编1918年苏霍姆林斯基诞生在乌克兰基洛沃格勒一个贫民家庭。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1926年入一所七年制的农村学校学习。

1933年毕业翌年进入了短期师资训练班。

1935年结业后便开始当小学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
关于智育。他认为智育就其本质与任务来说,包括给学生以系统的科学知识、形成科学世界、发展智力等方 面。智育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通过传授,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并发展他们的智力。他是知识 与智力的统一论者,提出学生的知识要建立在广阔的“智力背景”上,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其中包括:给儿童 上思维课;开展课外读书;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参加课外小组活动等。在帕夫雷什中学,所有学生整个下午都参 加各种课外小组活动,小组多达到一百多个。
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写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 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巴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失去的一天》等教育专著。他探讨了 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在学校集体中和家庭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农村学校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及校 内领导等问题。他在著作中,宣传苏维埃人道主义教育学思想,他的著作富有生动的教育实例,在一些问题上有 独到的见解。
年谱简编
1918年,苏霍姆林斯基诞生在乌克兰基洛沃格勒一个贫民家庭。 1926年,入一所7年制的农村学校。 1933年毕业,翌年入短期师资训练班。 1935年结业后便开始当小学教师。 1939年,在波尔塔瓦师范学院语言文学系接受函授教育,取得了中学教师的合格证书,并先后担任中学语文 教师、教导主任。 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开始后,他立即奔赴前线,受过重伤。伤愈后不能重上战场,被委任为一所中学的校 长。家乡解放后回到当地,任区教育局长。 1947年,主动申请调回学校工作。 1948年开始担任帕夫雷什农村中学校长。 1970年逝世,享年52岁。
主要作品
苏霍姆林斯基在长达三十多年的教育活动中,一边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一边坚持教育科学研究。一生写 下了41本教育专著,600多篇教育论文和1200多篇童话、故事和短篇小说。

教育思想泰斗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思想泰斗苏霍姆林斯基
一得没个心没只让校有好理有有每里爱的学教不一抬,教和不会个起就师教好教学头没,育的的生来有是学学教在走教一 的生师学路育个人,。。懂。
苏霍姆林斯基
— 教育思想泰斗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 (1918-1970)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 家和教育理论家。
他的书被称为“活的教育 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教育理论工作者应深入教育教学第一 线,做深入细致研究工作际教育工作者 除了搞好日常工作之外,也时刻不应忘 记肩负的理研究的使命。真正的教育家 是教育理论家与教育实践家的完美结合。
●每天5:00 — 8:00 在那间小小的校长办公室,回忆、思 索……用清晰的笔迹写作,有时能写 8 —10 页 ●每天一到上午 8:00,他走出办公室,迎接来上学的学生 ●等学生进校以后,他开始巡视全校,深入各部门或教研室、 会议室; ●每学期听每位教师 15 节课,并认真做笔记; ●一直坚持对四、五个“最难教育的学生”进行重点观察和 教育; ●经过他长时间观察和做过工作的孩子共有 3700 多人,对 每一个孩子都做过记录,苏霍姆林斯基自己说“3700页笔记 记载了我的全部教师生活。每一页我都献给一个人——我的 一个学生。” ●全校 29 个班级的 700 多名学生都成了他观察和研究的对 象……
……
1.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成立了家长委 员会和家长学校,系统地对家长讲授教育学和心理学; 2.把课堂教学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结合起来,上午上课,下午进 行课外小组活动;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 学生的兴趣特长; 4.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不但文学课、历史课要贯穿育人目的, 就是数学课也同样要达到育人的目的; 5.把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与培养他们的个性结合起 来,使学生得到整体的和谐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名言名句

苏霍姆林斯基名言名句

苏霍姆林斯基名言名句
1. 生命有两个阶段:失去心灵、找回心灵。

2. 教育的任务不是填满一个桶,而是点燃一把火。

3.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一个独立自主的人,一个有能力自律的人。

4. 人生最大的痛苦来自于自身的无能和愚昧。

5. 教育不是为了适应现实,而是为了改变现实。

6. 真正的教育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知识,而不是机械地灌输。

7. 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8. 学生的品格教育比学术教育更为重要。

9. 孩子发展的关键是给予他们自由和独立的空间。

10. 教育的本质是爱,只有通过爱才能真正影响学生的内心。

苏霍姆林斯基课件

苏霍姆林斯基课件
发表了40部教育专著,其 中《给教师的建议》和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等影响深远。
教育理念与贡献
教育理念
全面和谐发展理论,认为教育应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德育、 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
贡献
提出了许多教育实践建议,如“ 教育心理学化”、“发展学生个 性”、“关注学生情感体验”等 ,对世界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培养审美情趣
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苏霍 姆林斯基开设了音乐、美术、文 学等课程,引导学生欣赏美、创 造美,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和文
化修养。
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
教师培训与进修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教师的专业发 展,他定期组织教师培训和进修活动 ,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育科 研能力。
教师评价与激励
为了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苏霍姆林斯基建立了教师评价和激励 机制,通过评价和奖励来促进教师专 业成长。
02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
全面发展教育
总结词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应该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孩子的知识、技能、道德、情 感、意志等多方面的素质。
详细描述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全面发展。 他强调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的 能力,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情感素养。
详细描述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也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他主张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和技 能,同时促进孩子身体和智力的发展。他认为劳动教育应该注重实践和体验,让孩子在劳动中感受到成就感和快 乐。
家庭教育
总结词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之一,对孩子的性格、品德和行为习惯等方面有着 深远的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引言概述:《苏霍姆林斯基》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主人公苏霍姆林斯基在监狱中的经历,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黑暗面。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这部作品进行分析,包括苏霍姆林斯基的性格特点、监狱环境的描写、人性的探讨、社会批判以及对读者的启示。

一、苏霍姆林斯基的性格特点:1.1 内心矛盾: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个充满内心矛盾的人物,他既有着善良、正直的一面,又有着邪恶、自私的一面。

1.2 自省与反思:苏霍姆林斯基在监狱中经历了痛苦的折磨,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并试图找到内心的救赎。

1.3 人性的复杂性:苏霍姆林斯基的性格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他既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这种复杂性使得读者对他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二、监狱环境的描写:2.1 物质困境:监狱中的生活极其艰苦,囚犯们面临着食物匮乏、衣物破旧等物质困境。

2.2 人际关系的复杂性:监狱中的囚犯们来自不同的背景和阶层,他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人际关系,包括友情、仇恨、勾心斗角等。

2.3 权力的斗争:监狱中的权力斗争激烈,囚犯们为了争夺更好的生活条件,不惜使用各种手段进行斗争。

三、人性的探讨:3.1 善恶的边界:苏霍姆林斯基的经历引发了对人性的思考,作品中展示了人性中善恶的边界是如此模糊不清。

3.2 自由意志与命运:作品中探讨了自由意志与命运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的命运受到了监狱环境的限制,但他仍然通过自己的选择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3.3 人性的救赎:作品中通过苏霍姆林斯基的内心挣扎,探讨了人性的救赎问题,展示了人性中的善良和正义的力量。

四、社会批判:4.1 社会的黑暗面:作品通过描写监狱环境,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包括腐败、不公正等问题。

4.2 权力的腐化:作品中展示了权力对人性的腐化作用,监狱中的官员们滥用职权,使得囚犯们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

4.3 社会改革的呼声:作品通过对社会黑暗面的揭示,呼吁社会进行改革,为囚犯们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机会。

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

代表作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1957年他39岁时被选为俄罗斯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59年荣获功勋教师称号。

他还荣获两枚列宁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奖章和马卡连柯奖章。

不少国家的教育领导机构和有影响的学术团体,纷纷邀请他出国讲学。

1968年他再次当选为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同年6月被选为全苏教师代表大会代表并荣获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

他作为一位有独创精神的教育家被载人苏联史册。

成为世界著名教育家。

1、字词掌握:忐忑繁衍一抔黄土化为乌有:无与伦比:怒不可遏麦穗伫立萌发2、走进课文——感知内容自主学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这封信的主要内容。

3、思考:故事中,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在人的眼神里读到哪三种东西?各有怎样的反应?上帝看到的上帝的反应第一次爱情勃然大怒第二次忠诚怒不可遏第三次心灵的追念思索着离去4、上帝最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说明了什么?上帝没有创造爱情,起初,他仅仅把人看做一般的生物;是人类自己创造了爱情。

爱情的无法毁灭使上帝从“勃然大怒”到“怒不可遏”,但最终“久久地伫立凝视着。

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这意味着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终于意识到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识到人必须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

而他最后的离去,就是对人性力量的认可和屈服。

这正说明了“爱情,它高于上帝”,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5、与课文对话——深入学习合作探究那么,什么是爱情呢?请试着从文中找出表现爱情真谛的句子。

爱情,它高于上帝。

这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一、爱情二、忠诚三、心灵的追念爱情高于上帝6、可见,爱情是多么伟大啊,请在文中找出揭示爱情伟大意义的一句话。

人们世代交替,我们每个人都不免变成一掊黄土,但爱情却成为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7、走出课文——联系生活、体验反思请根据你自己的认识,用一个成语,一句诗,一句话,一句名言,或者一个故事,概括说说你对爱情的理解。

对苏霍姆林斯基的评价有哪些

对苏霍姆林斯基的评价有哪些

对苏霍姆林斯基的评价有哪些对苏霍姆林斯基的评价苏霍姆林斯基被人们称为“教育思想泰斗”。

他的书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他所领导的帕夫雷什中学被列为世界上著名的实验学校之一。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经验与理论著作是一个庞大的体系。

在他一生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既当校长,又当普通教师;既教课,又当班主任;既做具体工作,又搞科学研究。

他是一位勤奋务实,笔耕不辍的杰出人物。

这就使得他能从学校工作的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全面地观察、了解研究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各种现象和问题,避免理论与实践中的片面性,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将其提升到理性的高度,逐步形成自己较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

他的著作是近几十年来罕见的先进教育经验宝库。

苏霍姆林斯是具有执著的教育信念和顽强的工作作风。

自从1948年被任命为帕夫雷什中学校长后,他的教育才华就愈益明显地展示出来。

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他已成为一名成熟的教育家,活跃在原苏联教育界。

他的工作富有鲜明的独创性和革新精神,从不拘泥于传统的陋习,紧紧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如他敢公开指出:20世纪30年代苏共中央发动的对“儿童学的批判有过火之处,批判的结果是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泼掉了”,从而导致原苏联20世纪30至40年代直至凯洛夫教育学的严重错误;又如,1955年以前的一段时间内,原苏联普通学校一度完全取消了劳动课,而他主持的帕夫雷什中学却从未间断过。

不仅如此,学生毕业时,既领取毕业证书,还领取职业证书。

苏霍姆林斯基伟大、光辉的一生给后人的最大启示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应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做深入细致研究工作及教育工作者除了搞好日常工作之外,也时刻不应忘记肩负的理论研究的使命。

真正的教育家是教育理论家与教育实践家的完美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苏霍姆林斯基在长达三十多年的教育活动中,一边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一边坚持教育科学研究。

一生写下了41本教育专著,600多篇教育论文和1200多篇童话、故事和短篇小说。

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

1、他的“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教育思想适合中国国情。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

苏霍姆林斯基根据苏联社会的要求和自己的实践,提出苏联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这是他终生执著追求的目标,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

他认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就是把丰富的精神生活、纯洁的道德、健全的体格和谐结合在一起的新人,是高尚的思想信念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融为一体的人,是把对社会的需求和为社会劳动和谐统一起来的人。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实施全面和谐发展教育,即把教育看作由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美育五部分有机地相互联系并相互渗透的统一的整体。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思想,对于如何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兴趣和特长,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的问题,进行了成功的探索。

他一生在基层从事平凡工作,创造了不朽的业绩。

他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是他取得成功的力量源泉;他对理论问题的勤奋、求实的探求精神,使他获得了重大理论建树。

苏霍姆林斯基的精神,是一切教育实践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苏霍姆林斯基“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理念,对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的教育国情来说,也是非常适合的。

2、他有一颗终生爱孩子的心。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础和灵魂。

而苏霍姆林斯基更是把自己毕生的“爱”献给了教育,献给了孩子们。

在《我把心灵献给孩子》一书的前言中说:“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说:爱孩子。

”(三—4)教师想爱孩子,必须要先了解儿童的基本情况。

“不了解儿童,就不可能成为教育者。

”(三—9)“热爱孩子”的观点和语言,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文章中俯拾皆是。

在《我把心灵献给孩子》一书的前言中,苏霍姆林斯基曾深情地说:“儿童世界则是一个特殊的世界。

儿童有他们自己的善恶和荣辱观念及人的尊严观念;他们有自己的美的标准,甚至有自己的时间长度:童年时代,一天犹如一年,而一年则是无限长的。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等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等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

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知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他在教育领域做
出了许多杰出的贡献。

他的作品《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
心灵献给孩子》以及《帕夫雷什中学》等都是他对于教育的深刻思考
和研究的体现。

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许多关于教
育的宝贵建议。

他强调了教师需要对学生保持高度的关注和理解,要
以爱心、耐心和耐性对待每一个学生。

他认为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具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学习节奏,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个性
化地进行教学。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另一本重要著作,他
在书中强调了教师的责任和使命感。

他认为教师应该将全部的精力和
关注放在学生身上,用自己的爱心和关怀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和潜能。

他主张采用情感教育的方式,通过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情感联系,促进
他们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帕夫雷什中学》是苏霍姆林斯基对于教育实践的一次重要总结。

他在书中讲述了帕夫雷什中学富有创新性的教育模式,该模式以培养
学生创造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应该成为
自己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给予他们必要的指导和支持,而非仅
仅传授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些著作都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它们对于我们
理解儿童心理、改进教育方法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通过学习和借鉴他的研究成果,我们能够更好地发展和培养下一代。

闪耀“人学”光辉的苏霍姆林斯基

闪耀“人学”光辉的苏霍姆林斯基

闪耀“人学”光辉的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Lev Vygotsky)是20世纪前半期最重要的心理学家之一,也是俄罗斯心理学传统的代表人物。

他的研究成果在当时很长时间被封锁,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被西方心理学界广泛接受。

苏霍姆林斯基的研究成果对于教育、认知发展和学习理论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人学”理论更是为当代教育人士所推崇。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类的思维发展是受到文化和社会环境影响的,人们的思考方式、感知方式和行为方式等都是在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发展的。

他提出了著名的“区域发展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和情感能力都存在区域发展,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存在一个暂时超出自身认知和感知能力的“区域”,通过与环境不断互动,在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和学习后,个体就可以不断地扩大、提高这个“区域”。

苏霍姆林斯基的“人学”理论强调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他认为教师应该充当引导者的角色,积极地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并刻意创造一个具有挑战性和丰富性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不断突破自己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的研究启示我们,教育的过程最终应当建立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上,教育者应当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实践和体验,创设实践场景,丰富学习的内容,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自我管理、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的贡献不仅仅在于推动当代教育研究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他启发了人类对于智力和文化差异的理解。

他的研究显示,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策略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更应当十分积极地考虑到学习者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增加与学生的沟通,自我反思和自我适应的能力,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最后,苏霍姆林斯基的“人学”理论在当代教育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提出的问题和思路,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思考,也为我们的教育实践指明了方向。

我们应当从苏霍姆林斯基的研究经验中汲取灵感与力量,不断改进和完善自身的教学行为,为更多的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11月11 日,德国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 盟国战败而告终(出生)
时 •1939年二战爆发(在波尔塔瓦师范学院语 代 言文学系接受函授教育,取得了中学教师 的合格证书,并先后担任中学语文教师、 背 教导主任) 景 •1941苏联卫国战争(苏联卫国战争开始后,
• 作者去世后,曾由基辅的苏维埃学校出版 社根据他的手稿出版了一个缩编本。此次 出版的是一部较完整的著作,用教育家的 女儿苏霍姆林斯卡娅的话说,“是教师向 正在成长的一代进行道德教育的一部教 材”。 • 读了这本书,可以从中领略到许多有益的 道德教诲、人生哲理;它能使人的品格高 尚,使人变得更美,使人更具有培养下一 代的才能。当然,更多的还靠读者自己去 品评,去实践。
虽说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暂,但 他却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孜孜不倦 地写作;奇迹般地写出了40部专著、 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 事。 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 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 论问题的研究,写有《给教师的 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 孩子》《巴甫雷什中学》、《公 民的诞生》、《失去的一天》和 《学生的精神世界》、《致女儿 的信》、《妈妈,我不是最弱小 的》等教育专著,这些教育专著 都收录在《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他立即奔赴前线,受过重伤。伤愈后不能 重上战场,被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为一所中学的校长。家 乡解放后回到当地,任区教育局长。)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该选集苏霍姆林斯基的 一部不朽的遗作。他认为每 一个人有自己的主题,而他, 苏霍姆林斯基的主题,就是 培养真正的人,这也是他生 活的主旨 。 为了撰写这部著作,他 不顾自己患有严重的心脏病 的事实,抛开了与他工作无 关的一切,抛开了生活琐事 的干扰,在他生命的最后两 年潜心于这部新著上。

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世界著名教育家。

1918年9月28日,苏霍姆林斯基诞生于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

1926年他进入乡村小学上学,1933年从七年制学校毕业后进入克列明楚格师范学院的师资培训班。

1935年,17岁的苏霍姆林斯基返回母校,成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

从开始教师生涯的第一天起他就一边努力工作,一边勤奋地充实自己的知识,并向别的教师请教,以获得更多的经验。

他用四年的时间完成了波尔塔瓦师范学院语言文学系函授班的学业,接受了高等师范教育,获得了中学教师证书。

1939年9月至1941年7月,苏霍姆林斯基在一所完全中学当语文教师兼教导主任,领导全校的教学工作。

这为他广泛探讨和研究教育理论提供了有利条件。

卫国战争开始后苏霍姆林斯基以政治指导员的身份上了前线。

在战争中他身负重伤。

伤愈后他重返教育岗位。

起初任中学校长,不久调往家乡任区教育局长,全力以赴投入战后恢复学校的工作。

苏霍姆林斯基热爱教学第一线的火热的生活,因此提出了回学校工作的申请。

1947年他被任命为帕夫雷什中学校长。

从此他就一直在这一岗位上勤奋地耕耘,直至1970年9月2日去世,历时23年。

其间,苏联各地的许多师范学院都邀请他去工作,甚至波尔塔瓦师范学院院长,他的学位导师也亲临帕夫雷什,动员他去基辅工作,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他以自己的一生实践了自己的誓言。

苏霍姆林斯基深信,要当好一名校长,就必须一天也不脱离学生和教学。

他明确地提出了口号:到学生中去,到课堂中去,到教师中去。

他身为校长,还兼了一个班的班主任,从一年级一直跟到学生毕业。

他全身心地热爱学生,殷切地期望他们每个人,不管聪明还是愚笨,健康还是体弱,品德优良还是有“精神创伤”,都成为优秀的公民。

他认为,“教育——这首先是人学。

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

”因此,他与学生朝夕相处,对学生了如指掌,了解他们的欢乐和痛苦,关心他们的成功和失败。

苏霍姆林斯基十大名言

苏霍姆林斯基十大名言

苏霍姆林斯基十大名言
1、只有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学生优点的地方,学生才能产生上进心。

2、比自己生命更为可贵的是理想,理想能使人勇敢而无所畏惧。

3、用劳动来创造美的时候,美才能使人的情操更为高尚。

4、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

5、人在自己的劳动中创造自己并理解劳动的美。

6、幸福只会给予不怕劳动的人,多年忘我劳动的人。

7、人们将永远赖以自立的是他的智慧、良心、人的尊严。

8、每一个决心献身教育的人,应当容忍儿童的弱点。

9、自我教育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进心。

10、对人来说,最大的欢乐,最大的幸福是把自己的精神力量奉献给他人。

苏霍姆林斯基的童年和他的家庭

苏霍姆林斯基的童年和他的家庭

苏霍姆林斯基的童年和他的家庭
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1918年12月28日出生于乌克兰奥麦尔尼克村一个贫苦的农家。

祖父曾是旧俄的农奴;父亲是农民、一个能干的木匠,在夺取苏维埃政权的斗争中失去了一条腿,在国内战争时期为巩固革命成果流过血。

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这个偏远乡村的农家,生活是贫困而动荡的。

土豆和黑麦粉做的面饼是家里上好的食品。

小瓦西里总是赤着脚跑来跑去。

然而酷爱书籍的祖父,无限忠于苏维埃政权的父亲和慈爱的母亲,创造了一个温馨和睦而又生气勃勃的家庭环境。

在这个家里,大人从不大声呵斥,更不责打孩子,一道目光、一个表情,就足以使孩子明白自己是做对了还是做错了。

孩子们从心底里感觉到长辈对他们的期望和热爱,很依恋长辈。

小瓦西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健康、茁壮地成长。

这个家庭尊老爱幼的传统孕育了苏霍姆林斯基那颗金子般的心。

有意思的是,这个家庭中的兄弟姐妹4人(三男一女)先后都成为教育工作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霍姆林斯基名言荟萃:时间: 2007-02-01 17:37:05 | [<<] [>>]苏霍姆林斯基名言荟萃:1.没有情感, 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 只能培养出伪君子。

2.如果不去加强并发展儿童的个人自尊感,就不能形成他的道德面貌。

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

3.对父母和同志,对集体和社会,对人民和祖国的义务感,要像一根红线一样贯穿人的一生。

不懂得什么是义务和缺乏义务感,就谈不上人的道德,也谈不上集体。

4.只有在有良心和羞耻心的良好基础上,人的心灵中才会产生良知。

良心,就是无数次发展为体验、感受的知识,正是在它的影响下,必然会派生羞耻心、责任心和事业心。

5.爱人吧!对人的爱是你道德的核心!应当这样生活:让你的道德核心健康、纯洁、强大无比!做一个真正的人,这就是说要为你周围的人贡献出自己心灵的力量,让他们更美好,精神上更富有、更完美;让你生活中接触的每一个人从你那儿,从你的心灵深处得到一点最美好的东西。

6.只有心地善良的人才能易于接受道德的熏陶。

7.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儿童看到人的心灵美,珍惜爱护这种美,并用自己的行动使这种美达到应有的高度。

8.如果善良的情感没有在童年形成,那么无论什么时候你也培养不出这种感情来。

因为人的这种真挚的感情的形成,是与最初接触的、最重要的真理的理解,以及对祖国的语言最细腻之处的体验和感受联系在一起的。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念:苏霍姆林斯基在他领导的学校制定了严格的纪律,孩子每天按自己的愿望随意使用5-7个小时的空余时间,不允许低年级学生一天在室内进行3小时以上的脑力劳动,不允许12-15岁的少年每天(除在校上五六个小时课以外)花四五个小时做家庭作业。

他认为,过重的作业负担“会催残少年,使他的健康终生遭受不良影响,会损坏他的美,使脊柱弯曲、胸廓狭窄、眼睛近视。

”苏霍姆林斯基向教师建议,珍惜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的火花。

“学校必须把培养儿童进行紧张和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的习惯当作重要的教育任务”。

苏霍姆林斯基创造教育的方法集中到一点就是:增加孩子的智力劳动的比重,促使并教会他们关于智力劳动,激发他们对智力劳动的爱,使学习具有思想、感情、创造、美和游戏的鲜艳色彩,成为孩子们深感兴趣又富有吸引力的事情。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个儿童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没有重复,各有特色”。

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

不要让学生为分数而奋斗,而要让他们由于获得知识而感到愉快。

他带孩子们到森林、田野、果园游览,观察大自然的生命现象,将课堂上的课程教学、课外的学科小组的探索性活动与相应水平劳动技能结合,将包括知、情、意、行各方面的人生内容在劳动中融合,以深化对人生的探索。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中,对人的同情心,与对祖国的热爱、对邪恶势力的仇恨,是自然融合在一起的。

他说:“我们负有培养学生善良、仁爱、热忱和富有同情心的义务。

”“教导儿童,要善于根据眼神、语言、动作和行为最微小的细节去感受他人,而首先是感受自己母亲的忧伤、不安和苦楚。

”“对悲欢的敏感和同情只能在童年时代培养。

在这个年龄,心灵对人的苦难和不幸、烦恼和孤单特别敏感。

”苏霍姆林斯基肯定:“我们学校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惩罚。

这首先是因为创造的渴望,给人们做好事的喜悦,成了他们童年欢乐的源泉。

我们在少先队和班级里,从不对学生当众呵斥、抽皮带、敲后脑勺等。

”“要善于表扬好人好事”,这样才有利于培养“真正的人”。

“我的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热爱孩子。

”这一句话,他用了一生的时光去实践;这一句话,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光来回味。

瓦·亚·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

他的著作中中译本达二十多部,著名的《育人三部曲》包括《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分别涉及小学儿童阶段的乐学生活、中学少年阶段的和谐发展和大学青年阶段的成才修养;他论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已在我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他的许多名言和术语,诸如“让孩子抬起头来走路”、“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创办快乐学校”、“实施和谐教育”、“孩子的智慧出在手指头上”等等,也在我国教育界广为流传,并在广大校长、教师中产生共鸣。

苏霍姆林斯基作为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从教35年(1935~1970),研究过种种教育难题,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留下了影响深远的教育遗产。

其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和公民教育理论及其实际施教模式,对于我国当前推行的素质教育极具借鉴意义。

一. 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及其实际施教模式苏霍姆林斯基的贡献之一,在于他对原有的“全面发展”理论补充了某些新的思想。

首先,苏霍姆林斯基把“和谐教育”概念纳入了“全面发展”理论之中。

“和谐教育”意味着:一是处理好认识世界(即理论学习)与改造世界(即实践活动)两者之间的关系,使之处于相互促进的和谐之中;二是处理好各个表现领域的和谐关系,使每个学生在其天赋所在的一切领域中(而不只限于学习中)充分地表现自已的出类超群;三是使学生因某事成功而带来的自尊、自信和自豪感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去并取得同样的成功。

总之,是找到每个学生身上的“金矿脉”、“闪光点”,使学生产生一种情感动力并发生情感转移,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确认自己是“大写的我”,以此找到和打开全面发展的突破口,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苏霍姆林斯基把“精神生活”范畴补充进了“全面发展”理论之中。

“精神生活”意味着: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多方面积极向上的需求和兴趣能够在其积极活动中得以形成、满足和发展,使学生特有的天赋才能有机会充分显露和发挥。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充实的精神生活和丰富的内心世界是其全面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标志。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学校里,不能只有听课、作业、考试而没有精神生活,也不能只有纯体力劳动而缺乏智力因素的精神生活。

再次,苏霍姆林斯基用德、智、体、美、劳“相互渗透”说丰富了“全面发展”理论。

所谓的“相互渗透”,就是德育中有智育,智育中有德育,劳动教育中有德、智、体、美各育,相互交织渗透,相互促进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并证实:渗透式的教育才有利于全面发展并且效率高,单打一的教育不仅效率低,而且导致学生片面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不仅把“和谐教育”说、“精神生活”说和“相互渗透”说引进到“全面发展”理论之中,而且实际构建了一个体现这些学说的施教模式——一个为“全面发展”的教育服务的模式。

这个模式拥有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其中起骨架作用的是如下三个子系统。

1. 由学校、家庭、社会构成的整体施教系统在此系统中,学校是起“指挥作用”的主导机构,它引导家庭、社会按照学校的教育意图和计划,完成各自无可取代的特殊教育任务。

学校教育应是家庭教育的引领者,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完善补充和动力源之一;学校应成为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促进者,社会应是学校全部教育活动的大环境、参与者和支持者。

2. 由空间、时间、爱好构成创造活动系统通过周密安排活动空间、活动时间、活动内容,构成真正使学生如痴如醉地各从其事的创造系统。

苏霍姆林斯基的做法是:建立数目众多、种类多样的课外活动小组,保证学生的活动空间;建立让学生自由支配一定时间的制度,保证学生的活动时间;引导学生在此空间和时间内突出三项爱好:最喜爱的学科、最喜爱的读物、最喜爱的劳动创造项目。

3. 由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构成师生合作关系系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二者协调一致、亲密合作,达到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和谐统一。

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把学生引向“突破口”,导入自我教育,走上全面发展的轨道;通过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性能自主自律地、如痴如醉地沿着创造性的、全面发展的道路迅速成长。

二. “公民教育”理论及其实践遗产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小学生就是一位小公民,学校教育必须按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循序渐进地培养其应有的公民品质。

苏霍姆林斯基最注重的“公民教育”是:有共产主义理想;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有自觉的社会公德;有集体主义精神;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

1. 关于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具有共产主义理想,是社会主义公民精神文明的首要特征。

共产主义理想是激发儿童和青少年不断产生崇高、纯洁、美好的愿望的源泉。

在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中,苏霍姆林斯基反对教条地灌输空洞的口号和词句,主张根据学生的年龄层次和心理差别,采取学生能够接受的、丰富多样的、潜移默化的形式,包括口头语言、文字暗示、实际活动、劳动锻炼、参观访问、跟踪寻找革命史迹等形式,力求震撼学生心灵,升华共产主义意识,取得实际成效。

2. 关于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教育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教育是一项由近及远、由浅入深、潜移默化的工作。

苏霍姆林斯基由首先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的母亲(了解和体贴母亲的忧伤和难处;力所能力地分担母亲的家务;以优秀的在校表现让母亲满意、高兴、自豪等),扩而广之,为家人、为亲友献出爱心、付出爱行;再扩而广之,为学校、为家乡献出爱心、付出爱行;继续扩而广之,为家乡父老乡亲、尤其是孤老病残者献出爱心、付出爱行;再扩而广之,为素不相识的路遇人献出爱心、付出爱行等等。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爱出于奉献,奉献中产生出情感美。

苏霍姆林斯基断言,如果一个孩子连自己的母亲都不爱,会爱自己的祖国吗?3. 关于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为自己的帕夫雷什中学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彦动教育体系,包括劳动教育的原则、劳动教育的类别、劳动教育的物质基础、劳动教育的组织形式、劳动教育的的方法,旨在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推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发掘学生的天赋才能,促进学生适应科技革命和现代化生产需要的职业定向。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并证实,一个学生如果不能亲身体会刭依靠自己的亲手劳动为自己提供吃穿是人生最重要的因素,就不可能真正培养出热爱劳动的品质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劳动只有成为经济上的需要时,才具有教育的力量。

如果一个孩子把享受父母创造的幸福作为自己快乐的唯一源泉,而不是通过劳动和克服困难去享得快乐,那么他在家里和上学之后都会是一个无情无义的人,从而造成“再教育”的难题,甚至导致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

苏霍姆林斯基确证,如果儿童懂得为别人的幸福和欢乐而付出劳动,并为此而流了汗、手上磨出了老茧,那么他的心就会变得善良、敏感、温柔;只有通过劳动,一个人才会以热忱的心去待人接物;经历过劳动的孩子比起没有劳动过的孩子,在对待周围人的态度上是完全不同的。

4. 关于社会公德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指出,智慧、科技赋予人英支配自然力的偌大权力,以致一个人可能决定成千上万人的命运,因此,自律和公德的培养是学校义不容辞的重大任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