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寻觅中华》节选“屈原”阅读试题及答案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潮阳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潮阳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18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4题历史的母本余秋雨在中国文化史上,让我佩服的人很多,让我感动的人很少。
这很自然。
因为文人毕竟只是文人,他们或许能写出不少感动人的故事,自己却很少有这种故事。
有时仿佛也出现这种故事了,例如有的文人舍己救驾,有的文人宁死不降,但这又与文化史关系不大。
他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是以忠臣或守将的身份进入了政治史和军事史,而不是以文人的身份推进着文化史。
既能够牵动中国文化史,又能够牵动我们泪眼的人物在哪里?还有比墨子和屈原更让我们感动的人物吗?有。
他叫司马迁。
我早就确认他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让我感动的人物,却一直难于表达感动的程度。
我认为司马迁最艰深的感人之处,有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司马迁让所有的中国人成了“历史中人”。
《史记》以不可超越的“母本”形态一鸣惊人,成为今后两千多年一代代编史者自觉仿效的通例。
因此,是他,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前后一贯的历史兴趣、历史使命和历史规范,成为世界上罕见的始终有史可循、以史立身的文明群体。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本人虽然早已去世,却是全部《二十五史》的总策划。
他使书面上和大地上的两千多年历史变成同一部通史。
他使历朝历代所有的王侯将相、游侠商贾、文人墨客在做每一件大事的时候都会想到悬在他们身后的那支巨大史笔。
他给了纷乱的历史一副稳定的有关正义的目光,使这种历史没有在一片嘈杂声中戛然中断。
中华文明能够独独地延伸至今,可以潇洒地把千百年前的往事看成自家日历上的昨天和前天,都与他有关。
第二,司马迁以人物传记为主干来写史,开启了一部“以人为本”的中国史。
这是又一个惊人的奇迹,因为其他民族留存的历史大多以事件的纪年为线索,各种人物只是一个个事件的参与者,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司马迁把它扭转了过来,以一个个人物为核心,让各种事件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司马迁在《史记》中描写的那些著名人物,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原型”,也就是一种精神模式和行为模式,衍生久远,最终组成中国人集体人格的重要部件。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屈原》含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屈原》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6分)屈原(节选)郭沫若郑詹尹[注]把酒喝一点怎么样呢?屈原我回头一定领情的啦,太卜。
郑詹尹你该不会疑心这酒里有毒的吧?屈原果真有毒,倒是我现在所欢迎的。
唉,我们的祖国被人出卖了,我真不忍心活着看见它会遭遇到的悲惨的前途呵。
郑詹尹真的啦,像这样难过的日子,连我们上了年纪的人,都不想再混了。
屈原大家都不想活的时候,生命的力量是会爆发的。
郑詹尹好的,你慢慢喝也好,我还想去躺一会儿。
屈原请你方便,怕还有一会天才能亮呢。
〔郑詹尹复提着灯笼由原道下场。
〔①大风渐息,雷电亦止,月光复出,斜照殿上。
屈原啊,宇宙你也恬淡起来了。
真也奇怪,我现在的心境又起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变换。
我想,毕竟还是人是最可亲爱的呵。
不怕就是你所不高兴的人,在你极端孤寂的时候和他说了几句话,似乎也是镇定精神的良药啦。
(复在殿中徘徊)啊,河伯!(徘徊有间之后,在河伯前伫立)请让我还是把你当成朋友,让我再和你谈谈心吧。
你知道吗?现在我所最担心的是我的婵娟呀!她明明是被人家抓去了的。
她是很尊敬我的一个人,她把我当成了她的父亲、她的师长,她把我看待得比她自己的性命还要贵重。
(稍停)她最能够安慰我。
我也把她当成了我自己的女儿,当成了我自己最珍爱的弟子。
唉,我今天实在不应该抛撇了她,跑了出来。
她虽然在后园子里面看着那些人胡闹,她虽然把我的衣裳拿了一件出去,但我相信那一定是宋玉要她做的,宋玉那孩子,他是太阴柔了。
(将神案上的酒爵拿起将饮,复搁置)唉,这酒的气味,我终竟是不高兴。
河伯,你是不是喜欢喝酒的呢?你现在的情形又是怎样?我也明明看见,别人也把你抓去了。
你明明是为我而受难,为正义而受难呀。
啊,我真不知道该怎样报答你的好呵!(复在神殿中徘徊) 〔此时卫士甲与婵娟由右首出场。
屈原瞥见人影,顿吃一惊。
屈原是谁?婵娟啊,先生在这儿啦,我婵娟啦!(用尽全力,踉跄奔上神殿,跪于屈原前,拥抱其膝,仰头望之,似笑,又似干哭)屈原(呈极凄绝之态)啊,婵娟,你怎么来的?你脸上怎么有伤呀?你怎么这样的装束?婵娟(断续地)先生,我高兴得很。
2022届高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余秋雨选有答案
2022届高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余秋雨选文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17题。
真正的创造余秋雨有一种误解,以为创造的美名只属于那些偏重于主体心灵抒发的艺术家。
他们泼辣放言,随心所欲,塑捏万物,很有“创造者”的气概。
另一些艺术家则只知认真收集素材,老老实实地创作。
你去问他们是不是在创造,他们多半会谦恭地说自已只是写身边实事,一点也不会创造。
人们往往把前者称为伤感的、浪漫的艺术家,而把后者称为素朴的、写实的艺术家。
创造,似乎是前者的专利。
这种误解应澄清。
浪漫派的创造也受客观自然规律的羁縻,写实派的勤奋也处处涌现着主观创造的精神。
真正的艺术,不管它们偏倾的形态和所在流派是如何不同,都必然是主客两方结合的结果。
有的理论家以为浪漫派即主观派,写实派即客观派,为求两方统一而主张两种艺术流派的结合。
对主客两方已结合的成果再来一个结合,会把第一度结合所结成的不同形态的果实拉平,就像“亲上加亲”式的结合,很容易造成退化。
每个作品兼备两个侧重,也就没了侧重,没有侧重就没有个性,没有艺术世界的丰富性和创性。
既然我们不赏同“亲上加亲”式的二度结合,就把注意力都集中到了第一度结合上。
事实证明,为了创造出优良的作品,必须加强结合的力度,既提高主体心灵的品位,又加重客观世界的厚度,造成主客观“两强相遇”的态势。
一切萎弱的艺术作品不是没有结合,而是结合的强度不够。
见落花而感叹人生,见流水而惋惜时间,当然也能写出一些精巧漂亮的作品,但让我们听一听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就大不一般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中的客观世界是一个悠久的古迹,是一派苍茫的天地;诗中宣泄的主体心灵则是历史的远眺,人生的俯瞰,生命的太息!辽远的客体与苍浩的主体心灵遇合,使得短短几句诗成了中国文化史册上的喤喤钟声。
相比而言,许多不成功的作品的症结也容易找到了。
有的作品,自我意识过于裸露,而所裁取的容观世界却猥屑不足道,甚至破残得不可信,它们只是艺术家自我意识的一件蔽体之衣,当客观世界失去了力度,心灵的力度也无从支撑。
《屈原》阅读理解(附答案)
《屈原》阅读理解(附答案)当理性精神在北中国节节胜利,从孔子到荀子,从名家到法家,从铜器到建筑,从到,都逐渐摆脱巫术宗教的束缚突破礼仪旧制的时候,南中国由于原始氏族社会结构有更多的保留和残存,依旧强有力地保持和发展着远古传统,依然弥漫在奇异想象和炽烈情感的图腾——神话世界之中,表现在领域就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楚文化。
儒家在北中国把远古传统和神话、巫术逐一理性化,把神人化,把奇异传说化为君臣父子的世间秩序,例如黄帝四面脸被解释为派四个大臣去“治四方”,黄帝活三百年说成是三百年的影响等等。
在被孔子删定的《》中,已看不见“怪力乱神”的踪迹,然而这种踪迹却非常活泼地保存在以屈原为代表的南国文化中。
《离骚》把最为生动鲜艳、只有在原始神话中才能出现的那种无羁而多义的浪漫想象,与最为炽热深沉、只有在理性觉醒时刻才能有的个体人格和情操,最完满地融成有机整体,开创了中国抒的光辉起点。
《天问》是保留远古神话传统最多而又系统的文学篇章,它表现了当时时代意识因理性的觉醒正在由神话向历史过渡。
《离骚》《天问》《九歌》《九辩》构成了一个相当突出的南方文化的浪漫体系,实质上它们是楚地原始祭神歌舞的延续。
王夫之解释《九辩》说:“辩,犹遍也,效夏启九辩之名,可以被之管弦,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盖楚声也。
后世赋体之兴,皆祖于此。
”这段话点明了几个关键问题:楚辞是远古氏族社会的遗风延续,可歌可舞,想象丰富奇异,尚未受儒家实践理性的洗礼,不像“诗教”之类有那么多的道德规范和理智约束,是汉代赋体文学的祖宗。
汉文化就是楚文化,尽管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方面,刘汉王朝基本上承袭了秦代体制,但在文学艺术领域汉却依然保持了南楚故地的乡土本色。
汉起于楚,刘邦、项羽的基本队伍和核心成员大都来自楚国地区,西汉宫廷中始终是楚声作主导,不同于先秦北国。
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与它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后世文学艺术从中汲取很多营养。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5)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5)本试卷共8页,26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挨.近(āi)逮.捕(dài) 绊.脚石(bàn)好逸恶.劳(wū)B.恫.吓(dòng)妩.媚(fǔ)我们俩.(liǎ)逡.巡不前(qūn)C.急遽.(jù)迷惘.(wǎng)颤.巍巍(chàn)乘.人之危(chéng)D.轻蔑.(mì)中.风(zhòng)处.方药(chǔ)缠绵悱.恻(fěi)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上海世博会于10月31日在美丽的黄浦江畔落下了帷幕,它创造了世博会历史上的经典,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永久印记,成为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B.这些校长、院长与系主任,基本都是博士生导师,可他们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到底是要指导学生怎么养成扎实而严肃的学风,还是想教会学生浮夸与浮躁的作派呢?!C.近来,绿豆、大蒜等少数农产品价格不正常上涨,引起社会的关注,但它们在居民消费中所占的比例毕竟有限,只需保证供应、稳定预期,对违法行为依法进行查处,防止引起联锁反应即可。
D.今年的苹果价格变换莫测。
第17课《屈原(节选)》练习题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7课、屈原(节选)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着.火(zhuó)诡谲.(jué)咆.哮(páo)B.立侍.(shì)鞠.躬(jū)迸.射(bèng)C.三闾.(lǘ)瘦削.(xiāo)国殇.(shāng)D.焚.烧(fén)颈.上(jǐng)稽.首(jī)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邢具宇宙景仰浩浩荡荡B.咆哮铿锵龙门翻波涌浪C.发泻污秽犀利暗无天日D.禅娟徘徊睥睨拖泥带水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一场暴雨把我困在了公交站台,正在我无可奈何之时,朋友齐鑫拖泥带水....地出现在我面前。
B.如今有些人在起店名和商品名时,“语不惊人死不休”,只求时髦,不顾错误,有哗众取宠....之嫌。
C.在一些人看来,电视剧人物念错字又不影响剧情发展,如此较真完全是小题..大做..,但这种观点是要不得的。
D.中国历史上有多少志士仁人,在国家危难关头挺身而出....,他们不愧为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
4.课文想象瑰丽奇特,将屈原的情感同风、雷、电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
请发挥你丰富的想象力,结合你的情感体验,用上适当的修辞手法,完成下列句子。
(1)在你失意痛苦时,风______________,雨______________。
(2)在你得意欢欣时,风______________,雨______________。
5.“但是我,我没有眼泪。
宇宙,宇宙也没有眼泪呀!眼泪有什么用啊?我们只有雷霆,只有闪电,只有风暴,我们没有拖泥带水的雨!这是我的意志,宇宙的意志。
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对于以上文字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A.作者运用借代、排比等修辞手法,表明自己没有眼泪,只有愤怒。
B.作者运用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表明自己要凭借雷、电、风的力量,把宇宙毁灭。
17 《屈原(节选)》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版17 《屈原(节选)》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话剧剧本主要由人物对话组成,有时也会安排大段独白表达人物的心理和情感。
课文节选的这一场,靳尚和郑詹尹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二人的对话与屈原的独白有什么联系?参考答案:课文节选的这一场中,靳尚先出场,郑詹尹随后,二人展开对话,主要是商议如何处置屈原。
靳尚策划恶毒的主意,郑詹尹尚有一丝疑虑,但郑詹尹并不是不忍杀害屈原,而是觉得屈原无足轻重,然而最终还是下定了决心。
屈原随后出场,用独白的形式,对风、雷、电进行了一番热烈的颂歌。
屈原在独白中展示出的光明磊落、冲破黑暗、睥睨一切的胆识和勇气,与前面靳、郑二人的猥琐、阴暗、奸诈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人的密谋、对话,把他们和屈原的矛盾冲突推到顶点,既引出屈原的出场,也为后续情节的展开奠下基础。
二、课文的主体是屈原的独白。
反复朗诵这段独白,体会“风”“雷”“电”等形象的象征意义,说说独白表达了屈原怎样的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
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三、阅读剧本,要注意舞台说明,这样有助于把握戏剧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心理、性格等。
找出课文中的舞台说明文字,分类概括其不同作用。
参考答案:剧本中的舞台说明主要有如下几种作用。
第一,提示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道具、布景,有铺陈、渲染之效,既能推动剧情发展,又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
如课文开头的“东皇太一庙之正殿……时有大风咆哮”一段,描述了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布景等信息。
第二,提示人物的上下场信息。
如“靳尚带卫士二人,各蒙面,诡谲地由右侧登场”“靳尚与二卫士由左首下场”,这是提示人物的上下场;“郑詹尹立在神殿中,沉默有间……将屈原带出”“屈原手足已戴刑具……则拳曲于胸前”,这是屈原的上场,提示屈原的衣着、容貌、神态等。
第三,通过对人物在道白、演唱过程中的动作、情态的说明,来推进剧情发展,刻画人物性格,同时,也为演员提供了动作表演的依据。
2024年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试卷类型:A2024 年凤翔区初中学业水平第二次模考卷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8页。
全卷总分12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3.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和运用(共7小题,计24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中华美育精神的沃土,在锻造人们的心灵、情感、品行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充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和运用蕴含其中的民族审美特质,对于坚持文化自信自强,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为此,学校开展了“感受文化之美,增强文化自信”综合实践活动,请你一起参与。
【图腾之美】在华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龙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是中华民族信仰、崇拜的神话生物,它贯穿中华文明发展的长河,一直栖息在中华儿女丰沛的想象力当中。
秦秦从网上搜集并摘抄了下面一段资料,请你帮他解决遇到的文字问题。
“龙”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神话瑞兽之一,龙纹样的起源可追sù至远古图腾崇拜时期。
考古学发现,早在新石器晚期的彩陶上就出现了简化的龙形图案。
随着人类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龙”从原始图腾演化成为皇权的象征,受到统治阶级的推崇,并在朝代更迭中逐步演化。
其成熟期唐宋的“龙”已成为国家权威的标志,并广泛应用在宫廷装饰和皇家用品之中。
dǐng盛时期明清的“龙”纹样,其应用程度达到了顶峰,并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
1. 请根据语境,写出加点字正确的读音。
(1)“龙”从原始图腾演化成为皇权的象征,受到统治阶级的推崇。
()(2)并在朝代更迭中逐步演化。
()2. 请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
(1)追sù___________(2)dǐng__________盛【答案】1. ①. chóng ②. dié2. ①. 溯②. 鼎【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注音。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7课 《屈原(节选)》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17课《屈原(节选)》同步练习(满分:45分时间:3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15分)1.文常填空:《屈原》的作者是_________,作家、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
1921年8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________》,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
主要的戏剧作品有《________》《棠棣之花》《虎符》《蔡文姬》《武则天》等。
(3分)【答案】郭沫若女神屈原2.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全对的一项是()(3分)A.脚镣.(liào)眩.光(xuàn)木梗.(gěng)徘徊..(pái huái)B.脾腉..(pì nì)伫.立(chù)波澜.(lán)污秽.(huì)C.虐.待(nüè)玄.衣(xuán)稽.首(jī)播弄.(nòng)D.雷霆.(tíng)迸.射(bìng)驰骋.(chěng)犀.利(xī)【答案】A;【解析】B.伫zhù;C.稽qǐ;D.迸bèng;故选A。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哦,那多么灿烂的、多么炫目..的光明呀![炫目:(光彩)耀眼。
]B.因有脚镣,行步甚有限制,时而伫立睥睨..,目中含有怒火。
(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C.光明呀,我景仰..你,我景仰你,我要向你拜手,我要向你稽首。
(景仰:脸向上憧憬地看着。
)D.我们只有雷霆,只有闪电,只有风暴,我们没有拖泥带水....的雨!(拖泥带水:形容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
)【答案】C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中学生要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
B.中国高铁不仅运营规模大,而且具有系统先进、建设快,成为“中国制造”的新名片。
C.优异成绩的获得,必须经过刻苦勤奋的学习而取得,学到了什么,取决于做了什么。
寻觅中华(高中阅读)
寻觅中华现在有不少历史学家把陶渊明也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
陶渊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
他出生的时候,阮籍、嵇康也已经去世一百多年。
他与这两代人,都有明显区别。
他对三国群雄争斗权谋的无果和无聊看得很透,这一点与魏晋名士是基本一致的。
但如果把他与魏晋名士细加对比,我们发觉他可能会觉得魏晋名士虽然喜欢老庄却还不够自然,在行为上有点故意,有点表演,有点“我偏要这样”的做作,这就与道家的自然观念有距离了。
他可能还会觉得,魏晋名士身上残留着太多都邑贵族子弟的气息,清谈中过于互相依赖,过于在乎他人的视线,而真正彻底的放达应该进一步回归自然个体,回归僻静的田园。
于是,我们眼前出现了非常重要的三段跳跃:从漫长的古代史到三国群雄,中国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与军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晋名士用极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来,让它回归个体,悲壮而奇丽地当众燃烧;陶渊明则更进一步,不要悲壮,不要奇丽,更不要当众,也未必燃烧,只在都邑的视线之外过自己的生活。
安静,是一种哲学。
在陶渊明看来,魏晋名士的独立如果达不到安静,也就无法长时间保持,要么悽悽然当众而死,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大量立誓找回自我,并确实作出了奋斗的人物,但他们没有为找回来的自我安排合适的去处,因此,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
陶渊明说了,这个合适的去处只有一个,那就是安静。
(选自余秋雨《寻觅中华》)1.文章开头说“有不少历史学家把陶渊明也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简要概括作者这么说的理由。
(6分)2.根据材料,概括三国群雄、魏晋名士、陶渊明三者的文化人格。
(4分)3.如何理解陶渊明所说的“安静”?结合《饮酒结庐在人境》,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解析1.陶渊明比曹操、阮籍、嵇康这些人晚了一二百年,他与这两代人都有明显区别。
(2分)魏晋名士在行为上有点故意,不够自然,而陶渊明则是真正顺应自然,与自然合一。
(2分)魏晋名士身上残留着世俗贵族的气息,而陶渊明是真正的回归自然个体,回归田园。
17 《屈原(节选)》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7 《屈原(节选)》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话剧剧本主要由人物对话组成,有时也会安排大段独白表达人物的心理和情感。
课文节选的这一场,靳尚和郑詹尹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二人的对话与屈原的独白有什么联系?参考答案:主要内容:靳尚和郑詹尹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二人禀承南后旨意,密谋欲杀死屈原。
联系:二人的对话引出屈原的独白,并把矛盾冲突推到了顶点。
以南后为首的楚朝廷的奸佞们,对屈原恨之入骨,他们诬陷打击屈原还不够,还欲除之而后快,暴露了他们铲除政治异己的凶残和毒辣。
二、课文的主体是屈原的独白。
反复朗诵这段独白,体会“风”“雷”“电”等形象的象征意义,说说独白表达了屈原怎样的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
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三、阅读剧本,要注意舞台说明,这样有助于把握戏剧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心理、性格等。
找出课文中的舞台说明文字,分类概括其不同作用。
参考答案:舞台说明为教材中楷体字部分。
1.“东皇太一庙之正殿……光甚昏暗,室外雷电交加,时有大风咆哮。
”舞台说明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当时的自然环境。
这个时间是在午夜已经过去,黎明尚未到来的时候。
靳尚前来布置和催促郑詹尹立即执行南后毒死屈原、纵火焚尸的密令。
地点是东皇太一庙正殿,神像林立,奇形怪状,阴森可怖,给人以威压的气势和令人窒息的气氛。
自然景象是雷电交加,狂风大作,无边的黑夜在颤动,在撕裂,在爆炸。
这个典型环境意味着现实世界给屈原的肉体和精神的严重伤害,又象征着光明与黑暗的搏斗。
2.“郑詹尹立在神殿中,沉默有间,最后下定了决心,向东君神像右侧门走入。
俄顷,将屈原带出。
”说明人物的相关动作,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3.“屈原手足已戴刑具,颈上并系有长链……如无举动时,则拳曲于胸前。
”舞台说明为舞台上的屈原的动作、形象、外貌作了一个必要的交代,为读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做了铺垫。
《屈原》中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屈原》中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8题。
雷!你那轰隆隆的,是你车轮子滚动的声音?你把我载着拖到(甲)的边上去,拖到(乙)的边上去,拖到(丙)的边上去呀!我要看那滚滚的波涛,我要听那镗镗鞳鞳的咆哮,我要漂流到那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上去呀!我要和着你,和着你的声音,和着那茫茫的大海,一同跳进那没有边际的没有限制的自由里去!啊,电!你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我的长剑是被人拔去了,但是你②,你③能拔去我有形的长剑,你④不能拔去我无形的长剑呀。
电,你⑤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
你⑥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虽然你⑦劈它如同劈水一样,你⑧抽掉了,它又合拢了来,但至少你⑨能使那光明得到暂时的一瞬的显现,哦,那多么灿烂的、多么炫目的光明呀!4.选文第1段中甲、乙、丙三处横线应分别填上、、。
A.东海B.长江C.洞庭湖5.选文第1段中画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选文第2段中共有9个“你”,所指代的内容不尽相同。
下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B.②③④|①⑤⑥⑦⑧⑨C.②③④⑧|①⑤⑥|⑦⑨D.②⑥⑧⑨|①③④|⑤⑦7.选文第2段中“无形的长剑”指什么?8.选文第2段中“比铁还坚固的黑暗”比喻。
本段中与这一句话的意思相呼应的句子是。
答案:4.C B A5.表现了作者对光明、对美好社会的渴望。
6.B ②③④指的是黑暗的反动势力,其他的都是指“电”。
7.“无形的长剑”指坚定的信念。
8.黑暗的世界虽然你劈它如同劈水一样,你抽掉了,它又合拢了来。
余秋雨《寻觅中华》节选“屈原”语文阅读答案
余秋雨《寻觅中华》节选“屈原”语文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9分)直到今天,很多文学史论著作还喜欢把屈原说成是“爱国诗人”。
这也就是把一个政治概念放到了文学定位前面。
“爱国”?屈原站在当时楚国的立场上反对秦国,是为了捍卫滋生自己生命的土地、文化和政权形式,当然合情合理,但是这里所谓的“国”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国家”,我们不应该混淆概念。
在后世看来,当时真正与“国家”贴得比较近的,反倒是秦国,因为正是它将统一中国,产生严格意义上的国家观念,形成梁启超所说的“中国之中国”。
我们怎么可以把中国在统一过程中遇到的对峙性诉求,反而说成是“爱国”呢?有人也许会辩解,这只是反映了楚国当时当地的观念。
但是,把屈原说成是“爱国”的是现代人。
现代人怎么可以不知道,作为诗人的屈原早已不是当时当地的了。
寻常老百姓比他们好得多,每年端午节为了纪念屈原包粽子、划龙舟的时候,完全不分地域。
不管是当时被楚国侵略过的地方,还是把楚国灭亡的地方,都在纪念。
当年的“国界”,早就被诗句打通,根本不存在政治爱恨了。
老百姓比文化人更懂得:文化无界,文化无价。
在诸多同类著作中,我独独推崇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那一部《中国文学史》对屈原的分析。
正是政治上的障碍,指引了文学的通道。
落脚点应该是文学。
我的说法可能会更彻底一点:那些日子,中国终于走到了应该有个性文学的高点上了,因此有一种神秘的力量派出一个叫屈原的人去领受各种心理磨炼。
让他切身体验一系列矛盾和分裂,然后再以自己的生命把这些悖论冶炼为美,向世间呈示出一个最高坐标:什么是第一等级的诗,什么是第一等级的诗人。
简单说来,这是一种通向辉煌的必要程序。
抽去任何一级台阶,就无法抵达目标,不管那些台阶对攀援者造成了多大的劳累和痛苦。
即便是小人诽谤、同僚侧目、世人疑惑,也不可缺少。
甚至,对他自沉汨罗江,也不必投以过多的政治化理解和市井式悲哀。
郭沫若认为,屈原是看到秦国军队攻破楚国首都郢,才悲愤自杀的,是“殉国难”。
屈原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屈原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屈原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屈原(节选) 郑詹尹(将爵放在神案上)慢慢喝也好。
其实酒倒也并不是坏东西,只要喝得少⼀点,有个节制,倒也是很好的东西啦。
屈原是的,我也明⽩。
我的吃亏处,便是⼤家都醉⽽我偏不醉,马马虎虎的事我做不来。
郑詹尹真的,这些地⽅正是好⼈们吃亏的地⽅啦。
说到你吃亏的事情上来,我倒是感觉着对你不住呢! 屈原怎么的? 郑詹尹三闾⼤夫,你忘记了吧,郑袖是我的⼥⼉啦。
屈原哦,是的,可是差不多⼀般的⼈都把这事情忘记了。
郑詹尹也是应该的喽。
她母亲早死,我⼜⼲着这占筮⼘卦的事体,对于她的教育没有做好。
后来她进了宫廷,我更和她断绝了⽗⼥的的关系。
她近来简直是愈闹愈不成体统,她把你这样忠⼼耿耿的⼈都陷害成这个样⼦了。
屈原太⼘,请你相信我,我现在只恨张仪,对于南后倒并不怨恨。
南后她平常很喜欢我的诗,在国王⾯前也很帮助过我。
今天的事情我起初不⼤明⽩,后来才知道是那张仪在作怪啦。
⼀般的⼈也使我很不⾼兴,咸了张仪的应声⾍。
张仪说我是疯⼦,⼤家也就说我是疯⼦。
这简直是把凤凰当成鸡,把麒麟当成⽺啦。
这叫我怎么能够忍受?所以别⼈愈要同情我,我便愈觉得恶⼼。
我要那⽆价值的同情来做什么?…… 郑詹尹把酒喝⼀点怎么样呢? 屈原我回头⼀定领情的啦,⼤⼘。
郑詹尹你该不会疑⼼这酒⾥有毒的吧? 屈原果真有毒,倒是我现在所欢迎的。
唉,我们的祖国被⼈出卖了,我真不忍⼼活着看见它会遭遇到的悲惨的前途啊。
郑詹尹真的啦,像这样难过的'⽇⼦,连我们上了年纪的⼈,都不想再混了。
屈原⼤家都不想活的时候,⽣命的⼒量是会爆发的。
/ 郑盾尹好的,你慢慢喝也好,我还想去躺⼀会⼉。
屈原请你⽅便,怕还有⼀会⼉天才能亮呢。
1.屈原说:“我的吃亏处,便是⼤家都醉⽽我偏不醉。
”表现他什么性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仪说我是疯⼦,⼤家也就说我是疯⼦。
文学类文本郭沫若《屈原(节选)》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屈原(节选)郭沫若屈原年四十左右,着白色便衣,巾帻,亦由左首出场。
左手执帛书一卷,在橘林中略作逍遥,时复攀弄残橘,闻其香韵。
最后于不经意之间摘其一枚置于右手掌上把玩。
徐徐步上亭阶,坐在阶之最上段。
一时闻橘香韵,一时复举首四望。
有间置橘于阶上,展开帛书,乃用古体篆字所写之《橘颂》。
字系红色。
用朱写成。
屈原:(徐徐地放声朗诵。
读时两手须一舒一卷)辉煌的橘树呵,枝叶纷披。
生长在这南方,独立不移。
绿的叶,白的花,尖锐的刺。
多么可爱呵,圆满的果子!由青而黄,色彩多么美丽!内容洁白,芬芳无可比拟。
植根深固,不怕冰雪雾霏。
赋性坚贞,类似仁人志士。
(读至此中辍,置书膝上,复取橘置掌中把玩,闭目玩味。
终复张目,若有意若无意将橘劈为两半,但无食意,仅只把玩而已)此时宋玉抱一小黄犬由外园门入,年二十左右,着短衣,头上挽两卷。
见屈原,即奔至其前。
宋玉:(立阶下)先生,你出来了。
屈原:啊,我正在找你。
你到什么地方去来?宋玉:我把园子打扫了之后,便抱着阿金到外边去跑了一趟回来。
屈原:那很好,你们年青人有起早的习惯,更能够时时把筋骨勤劳一下,是很好的事。
(徐徐将两半橘子合而为一,一手握橘,一手执书,起立)我为你写了一首诗啦,我们到亭子上去坐坐吧。
(步入亭中,就琴桌而坐,随手将橘置于桌上)宋玉随上,立于左侧。
屈原:你把阿金放下,念念我这首新诗。
(将书卷授宋玉)宋玉将黄犬放下,任其自由动作。
屈原开始抚琴。
宋玉:(①_____________________)先生,你是在赞美橘子啦。
屈原:是的,前半是那样,后半可就不同了,你再读下去看。
宋玉:(继续展读,发出声来)呵,年青的人,你与众不同。
你志趣坚定,竟与橘树同风。
你心胸开阔,气度那么从容!你不随波逐流,也不故步自封。
你谨慎存心,决不胡思乱想。
你至诚一片,期与日月同光。
我愿和你永做个忘年的朋友。
不挠不屈,为真理斗到尽头!你年纪虽小,可以为世楷模。
《屈原》阅读理解(附答案)
《屈原》阅读理解(附答案)当理性精神在北中国节节胜利,从孔子到荀子,从名家到法家,从铜器到建筑,从诗歌到散文,都逐渐摆脱巫术宗教的束缚突破礼仪旧制的时候,南中国由于原始氏族社会结构有更多的保留和残存,依旧强有力地保持和发展着远古传统,依然弥漫在奇异想象和炽烈情感的图腾——神话世界之中,表现在文学领域就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楚文化。
儒家在北中国把远古传统和神话、巫术逐一理性化,把神人化,把奇异传说化为君臣父子的世间秩序,例如黄帝四面脸被解释为派四个大臣去“治四方”,黄帝活三百年说成是三百年的影响等等。
在被孔子删定的《诗经》中,已看不见“怪力乱神”的踪迹,然而这种踪迹却非常活泼地保存在以屈原为代表的南国文化中。
《离骚》把最为生动鲜艳、只有在原始神话中才能出现的那种无羁而多义的浪漫想象,与最为炽热深沉、只有在理性觉醒时刻才能有的个体人格和情操,最完满地融成有机整体,开创了中国抒情诗的光辉起点。
《天问》是保留远古神话传统最多而又系统的文学篇章,它表现了当时时代意识因理性的觉醒正在由神话向历史过渡。
《离骚》《天问》《九歌》《九辩》构成了一个相当突出的南方文化的浪漫体系,实质上它们是楚地原始祭神歌舞的延续。
王夫之解释《九辩》说:“辩,犹遍也,效夏启九辩之名,可以被之管弦,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盖楚声也。
后世赋体之兴,皆祖于此。
”这段话点明了几个关键问题:楚辞是远古氏族社会的遗风延续,可歌可舞,想象丰富奇异,尚未受儒家实践理性的洗礼,不像“诗教”之类有那么多的道德规范和理智约束,是汉代赋体文学的祖宗。
汉文化就是楚文化,尽管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方面,刘汉王朝基本上承袭了秦代体制,但在文学艺术领域汉却依然保持了南楚故地的.乡土本色。
汉起于楚,刘邦、项羽的基本队伍和核心成员大都来自楚国地区,西汉宫廷中始终是楚声作主导,不同于先秦北国。
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与它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后世文学艺术从中汲取很多营养。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学期语文课后练习:17 屈 原(节选)B卷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学期语文课后练习:17 屈原(节选)B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积累运用 (共7题;共35分)1. (2分)下列划线汉字读音相同的一组是()A . 剥花生剥落B . 埋怨埋没C . 夹杂夹道D . 分毫分外2. (1分) (2017九上·吴兴期末) 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在mào________似坎坷的人生里,你会结识许多智者和君子,你会见到许多旁人无法遇到的风景和奇迹。
选择平yōng________虽然稳妥,但绝无色彩。
不要为蝇头小利放弃自己的理想,不要为某种潮流而改换自己的信念。
物质世界的外表太过复杂,你要懂得如何去拒绝虚荣的诱huò________。
——节选自余光中《孩子,写给未来的你》3.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 . 这是一则别出心裁的公益广告,也是一个震动人心的警示。
B . 我国许多城市都建立了食品质量报告制度,从而使那些劣质食品在劫难逃。
C . 向明的《小夜曲》就是这样沁人心脾的一首好诗。
D . 那些几乎是被上帝抛弃的孩子,他们遇到袁妈妈,真是三生有幸。
4. (2分)根据句意在横线上依次填充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______知识,使自己______渊博。
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
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______。
A . 吸收学识创造性B . 汲取学问创造C . 吸收学问创造性D . 汲取学识创意5. (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 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使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感悟了人生的真谛。
B . 我们必须认真克服,随时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缺点。
C . 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好属于我们人类自己的家园——地球。
D . 老师那和蔼可亲的笑脸和谆谆教诲总是浮现在我眼前。
阅读屈原阅读参考答案
阅读屈原阅读参考答案阅读屈原阅读参考答案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离骚》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阅读屈原的作品,不仅可以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还可以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屈原的作品进行解读和分析。
首先,屈原的作品《离骚》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和人类命运的长诗。
他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在诗中,他以巧妙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将自己的感受与自然景观相融合,抒发了自己对命运的痛苦和无奈。
例如,他将自己比作浮萍,形容自己在命运的波折中随波逐流,无法自主。
这种对自然的借喻,使诗歌更具有感染力和生动性,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屈原内心的痛苦和迷茫。
其次,屈原的作品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苦难。
在《离骚》中,他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政治腐败的不满。
他通过对自己的悲惨遭遇和社会现实的描绘,呼吁人们要关注社会问题,追求公平正义。
他的作品不仅是一首个人的悲叹,更是对社会的警示和批判。
通过阅读屈原的作品,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此外,屈原的作品也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
他在《离骚》中对人生的意义和人类的存在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他通过对自然、命运和人类的关系的描绘,探讨了人生的起伏和变化。
他认为人类的命运是不可抗拒的,但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的思想深受儒家和道家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哲学的智慧和深度。
总之,阅读屈原的作品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的一次深入了解。
他的作品不仅是文学的艺术品,更是对古代社会和人类命运的思考。
通过阅读屈原的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和迷茫,了解古代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同时也能够领悟到他的哲学思想和对人生的思考。
屈原的作品不仅具有历史的价值,更是对当代社会和个人的启示和警示。
因此,阅读屈原的作品对于我们了解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寻觅中华》阅读指导案
《寻觅中华》阅读指导案一、教学目标1.熟悉作者余秋雨的经历,懂得“读书”与“行路”的重要性。
2.初步了解作者的散文风格,通过活动调动阅读兴趣。
3.明确《寻觅中华》的编排逻辑,对整本书形成宏观认识。
4.在阅读中反思质疑,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并尝试历史散文的写作。
二、课前准备提前两周购齐书本,让学生自由阅读,并做一定的圈划和批注。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走近作者阅读指导案中关于余秋雨的简介【作者简介】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中国浙江余姚人,当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
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秋雨书院院长、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上海写作学会会长、上海戏剧学院客座教授、上海剧协副主席、青歌赛评委。
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县桥头镇(今属慈溪市),1962年毕业于培进中学,196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文化大革命”期间,余秋雨的父亲被同事诬陷错划为“右派”,叔父遭到红卫兵及造反派的残酷迫害而含冤自尽。
1969年—1971年,余秋雨赴江苏吴江县太湖农场劳动(即下放五七干校)。
1975年—1976年在恩师盛钟健先生的帮助下,到浙江奉化县一所半山老楼里苦读中国古代文献,研习中国古代历史文化。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陆续出版了《戏剧理论史稿》、《中国戏剧文化史述》、《戏剧审美心理学》、《艺术创造工程》以及《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Aesthetics of Primitive Theatre》等一系列学术著作。
先后荣获全国戏剧理论著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
1985年成为当时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教授。
1986年,被文化部任命为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院长,上海市写作学会会长,上海市委咨询策划顾问,并被授予“上海十大学术精英”称号。
1987年余秋雨到甘肃联合大学讲学,开办了戏剧创作班,成为联大的教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秋雨《寻觅中华》节选“屈原”阅读试题及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9分)
直到今天,很多文学史论著作还喜欢把屈原说成是“爱国诗人”。
这也就是把一个政治概念放到了文学定位前面。
“爱国”?屈原站在当时楚国的立场上反对秦国,是为了捍卫滋生自己生命的土地、文化和政权形式,当然合情合理,但是这里所谓的“国”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国家”,我们不应该混淆概念。
在后世看来,当时真正与“国家”贴得比较近的,反倒是秦国,因为正是它将统一中国,产生严格意义上的国家观念,形成梁启超所说的“中国之中国”。
我们怎么可以把中国在统一过程中遇到的对峙性诉求,反而说成是“爱国”呢?
有人也许会辩解,这只是反映了楚国当时当地的观念。
但是,把屈原说成是“爱国”的是现代人。
现代人怎么可以不知道,作为诗人的屈原早已不是当时当地的了。
寻常老百姓比他们好得多,每年端午节为了纪念屈原包粽子、划龙舟的时候,完全不分地域。
不管是当时被楚国侵略过的地方,还是把楚国灭亡的地方,都在纪念。
当年的“国界”,早就被诗句打通,根本不存在政治爱恨了。
老百姓比文化人更懂得:文化无界,文化无价。
在诸多同类著作中,我独独推崇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那一部《中国文学史》对屈原的分析。
正是政治上的障碍,指引了文学的通道。
落脚点应该是文学。
我的说法可能会更彻底一点:那些日子,中国终于走到了应该有个性文学的高点上了,因此有一种神秘的力量派出一个叫屈原的人去领受各种心理磨炼。
让他切身体验一系列矛盾和分裂,然后再以自己的生命把这些悖论冶炼为美,向世间呈示出一个最高坐标:什么是第一等级的诗,什么是第一等级的诗人。
简单说来,这是一种通向辉煌的必要程序。
抽去任何一级台阶,就无法抵达目标,不管那些台阶对攀援者造成了多大的劳累和痛苦。
即便是小人诽谤、同僚侧目、世人疑惑,也不可缺少。
甚至,对他自沉汨罗江,也不必投以过多的政治化理解和市井式悲哀。
郭沫若认为,屈原是看到秦国军队攻破楚国首都郢,才悲愤自杀的,是“殉国难”。
我觉得这恐怕与实际情况有一点出入。
屈原自沉是在郢都攻破之前好几年,时间不太对。
还有一些人认为是楚国朝廷中那些奸臣贼子不想让屈原活着,把他逼死的。
在宽泛的意义上这样说说也未尝不可,但一定要编织出一个谋杀故事,却没有具体证据。
我认为,他作出自沉的选择有更深刻的因素。
当然有对现实的悲愤,但也有对生命的感悟,对自然的皈服。
在弥漫着巫风神话传统的山水间,投江是一种凄美的祭祀仪式。
他投江后,民众把原来祭祀东君的日子转移到他的名下,前面说过的包粽子、划龙舟这样的活动,正是祭祀仪式的一部分。
(节选自余秋雨《寻觅中华》,有改动)
8.下列关于屈原“爱国诗人”身份界定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把屈原称为“爱国诗人”,这是把政治概念放到了文学定位前面,是以政治来框范文化,让文化成为政治的衍生的错误做法。
B.虽然屈原站在当时楚国的立场上反对秦国,但这里所谓的“国”并不是
一般意义上的“国家”。
既然,此“国”非“爱国”之“国”,“爱国诗人”一说显然也是站不住脚的。
C.现代人把屈原称为“爱国诗人”,却忽略了作为诗人的屈原早已不是当时当地的了这一事实,走入了文化研究的误区。
D.端午节老百姓对屈原的纪念,不以楚国为界,正是屈原超越国界的明证。
屈原的确是一个爱国者,但屈原作为一个诗人的意义却超越了一个普通的爱国者。
9.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由于对屈原的分析与作者所持观点一致,所以在众多文学史中独独受到了作者的推崇。
B.屈原人生中所经历的任何磨练,对于他成为第一个站在个性文学的高点上的诗人,都是必不可少的。
C.屈原自沉汨罗江,原因众说纷纭,但无论是“殉难说”还是“逼死说”都缺乏足够有力的史实支撑,因此,对于屈原自沉汨罗江,大可不必投以过多的政治化理解和市井式悲哀。
D.老百姓在端午节以包粽子划龙舟这些方式来表示对屈原的纪念,正和屈原以投江这样的祭祀仪式来结束自己生命的最后选择达成了一致。
10.海德格尔说,一个人对于自己生命的形成、处境、病衰都是无法控制的,唯一能控制的,就是如何结束生命。
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屈原自沉行为的理解。
(3分)
参考答案::
8.答案:D “屈原的确是一个爱国者”不当。
9.答案:A.作者推崇的是“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对屈原的分析”。
10.答案:政治失意,造成了屈原的人生悲剧,却也成就了一个伟大的诗人。
屈原对所处的环境与个体的政治命运无能为力,但他选择了投江这样一种祭祀仪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自觉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皈依。
在这个意义上,自沉汨罗江是屈原作为生命句号的最好的方式。
而这一方式的选择,更成就了诗人的伟大。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