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0年章党站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宿州市近50年来温度变化的观测事实分析及对策
宿州市近50年来温度变化的观测事实分析及对策陈邦怀(安徽省宿州市气象台 234000)摘 要本文采用宿州市1957年至2006年共50年来的气象观测资料,利用一元线性回归等统计方法,对宿州市气温的气候平均值和季节分布特征以及气候演变进行了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宿州市50年来年平均气温以0.33℃/10a的趋势增温变暖,主要开始于20世纪80年以后,其中1994年是我市气温变化的一个重要拐点,1994年以后,我市气温突变,表现为我市气温进入一个迅速增温时期;零下10℃的极端最低温度和大于35℃的高温日数趋于减少。
列举了增温所带来的主要观测事实,并探讨了城市热岛效应对我市增温的影响以及增温可能带来的气候变化以及应对措施。
关键词气温突变 气候变化 观测事实 应对措施引言近百年以来,全球气候正经历着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气候变暖已经是目前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全球性问题。
由于其变化的幅度已经超出了自然变动范围,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宿州市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区域,受到低纬和中高纬度各种天气系统的共同影响,灾害频繁,气候具有脆弱性和复杂多变性的特点。
在全球乃至中国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宿州市是否有相应的变化。
本文通过对宿州市近50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量之一温度的统计分析,找出其气候演变特征和规律,揭示出本地区气候变化的若干事实和规律,为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适应和减缓对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为建立宿州市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的选取及分析方法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和气候变率两者中的一个或两个一起出现了统计意义上显著的变化。
气候变化可以由气候平均状态或气候变率的变化引起,因此,研究某地的气候变化,应将观测资料分解为平均状态和气候变率两部分,既考虑平均状态的变化,又考虑气候变率的变化。
为了宿州市资料时间序列的统一性,本文选取宿州市和各县站1957年至2006年(部分选取到2000年)逐月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10℃和≥35℃的日数、逐年平均气温等50年来长序列气象观测资料。
近五十年中国极端温度和降水事件变化规律的研究
近五十年中国极端温度和降水事件变化规律的研究近五十年中国极端温度和降水事件变化规律的研究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进程的加剧,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影响。
本文利用近五十年中国的气象监测数据,分析了中国极端温度和降水事件的变化规律。
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的极端温度事件呈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而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趋势较为复杂。
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些变化规律在中国不同地区有一定的差异,对于我们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引言: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引起了广泛关注。
气候变化导致了一系列的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干旱、高温等,给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影响。
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国极端天气事件的变化规律,本研究使用近五十年中国的气象监测数据,全面分析了中国极端温度和降水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
中国极端温度事件的变化规律:中国的极端温度事件在近五十年以来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增加趋势。
这主要表现在高温事件的增加,特别是极端高温的发生频率大大提高。
研究发现,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高温事件的重点区域,这可能与区域人口密度和经济活动水平有关。
此外,高山区域的极端寒冷事件也有所增加,可能与大气环流变化有关。
这些极端温度事件的增加对人体健康、农作物生长和生态系统的平衡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中国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规律:中国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趋势较为复杂,不同地区和不同季节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总体而言,中国的极端降水事件既有增加的趋势,也有减少的趋势。
研究发现,华南和西南地区的极端降水事件呈现增加趋势,而东南沿海地区和西北地区则呈现减少趋势。
这可能与地形、大气环流和水汽输送等因素有关。
在季节变化方面,中国的极端降水事件在夏季和秋季较为突出,而冬季和春季相对较少。
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不仅影响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还对洪涝灾害和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不同地区的极端事件变化差异:本研究还发现,中国不同地区的极端事件变化具有明显的差异。
近50年中国冬季气温和冬季风以及区域环流的年代际变化研究
近50年中国冬季气温和冬季风以及区域环流的年代际变化研究近50年中国冬季气温和冬季风以及区域环流的年代际变化研究近50年来,中国冬季气温、冬季风以及区域环流的年代际变化备受关注。
这些变化对于我们了解气候系统的变化趋势,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以及制定应对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从气温的变化来看,近50年来中国冬季气温呈现出一定的年代际变化。
研究发现,在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冬季气温呈显著升高趋势。
这种升温趋势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以及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释放有关。
此外,在中国南方地区,冬季气温也有所升高,尽管升温幅度不如北方地区明显。
这种差异可能与人类活动引起的陆地利用变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因素相关。
总体来说,中国冬季气温变化的年代际趋势与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趋势一致。
其次,中国冬季风的年代际变化也备受研究者的关注。
冬季风是中国冬季气候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农业生产、水资源管理以及气候灾害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研究发现,在近50年的时间尺度上,中国冬季风呈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
例如,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东部地区的冬季风明显减弱,导致湿润气流减少,降水量减少。
北部地区的冬季风强度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
这种变化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大气环流格局变化以及天然气候变率(ENSO)等因素有关。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冬季风的年代际变化并不是线性的,不同时期的冬季风强度和路径存在差异,主要受到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影响。
最后,区域环流的年代际变化对于冬季气温和冬季风的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区域环流是指气象要素在局地范围内的环流形式,如扇形环流、急流、切变线等。
近50年来,中国区域环流呈现出一定的年代际变化。
例如,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国东部地区的扇形环流偏强,导致气温偏高、湿度偏大,降水量增多;而30年代至40年代,扇形环流偏弱,气温偏低、湿度减少,降水量减少。
这种变化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大气环流格局变化等因素有关。
近50年东北地区六个主要城市温度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近50年东北地区六个主要城市温度降水变化特征分析摘要:以东北三省中的六个市为研究区,首先收集1961-2010年东北六个市的年平均降水和年平均温度的数据,然后通过统计数据,制作图表,最后从图表中观察近50年的温度降水变化,并从中寻求此变化的原因。
关键词:东北地区、温度、降水1.引言气候变化是指除在类似时期内所观测气候的自然变异之外, 由于直接或间接的人类活动改变了地球大气的组成而造成的气候变化。
它被认为是威胁世界环境、人类健康与福利和全球经济持续性的最危险的因素之一[1]。
而气候是否变化则是通过温度降水来体现的,而近些年来全球气候在一直慢慢变暖。
许多国内外的学者在气候变化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陈隆勋[2]等对近45 年来中国气候变化特征作了全面分析:中国自20 世纪40 年代到达20 世纪的第一个暖期后, 于50 年代气温急剧下降, 随后呈波动变化。
80 年代后, 气温又急剧上升, 90 年代达到20 世纪的第二个暖期。
在区域差异上, 中国的现代气温变暖主要在35°N 以北。
而我国东北地区气候变化有其特殊性。
本文对东北六个市的温度降水变化进行数据分析,目的在于探讨东北地区六个主要城市的温度降水变化特征。
2.对东北地区六个主要城市温度降水数据进行处理2.1收集近50年来六个主要城市的年均温度降水数据通过查询资料以及咨询老师等各方面对数据进行收集。
收集数据如下两个表格:东北地区六个主要城市的年均降水量数据时间漠河乌兰浩特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1961 330.1 350.2 485.3 481.7 552 860.6 1962 469.7 259.3 391.9 492 615.6 691.1 1963 377.4 453 651.3 636.6 699.9 666.5 1964 284.7 361.6 512 532.5 824 880.7 1965 303.6 411.3 539.9 486.5 422.3 310.3 1966 356.3 344.6 502.6 571.7 625.1 787.2 1967 273.5 229.7 343.7 476.3 495.4 695.3 1968 301 305.8 488.5 442.6 543.9 386.9 1969 410.3 523.8 550.5 614 745.6 439.9 1970 352.9 404.2 424.8 654 754.2 700.8 1971 255.2 429.5 566.3 440.3 688.1 628.3 1972 351.7 266.7 454.2 384.2 515.6 523.3 1973 209.1 474.5 354.9 702.4 820.9 854.8 1974 271.4 418.5 372.7 514 747.4 728.5 1975 335 413.4 341 469.7 740.5 492.9 1976 303.8 409 292.5 522.5 548.4 805.9 1977 581.7 329.9 510.8 571.3 579.9 648.4 1978 398.5 362.3 364.6 433.2 533.1 549.1 1979 203.7 253.7 378.1 498.8 558.9 683.5 1980 429.5 298.6 601 630.2 618.3 444.61981 453 466.2 622.5 536.8 583 438.3 1982 550.2 288.5 532.5 329.7 552 380.5 1983 414.3 545.3 534.5 588.8 763.9 594.1 1984 624.7 524.8 619.1 653.5 718.1 595.9 1985 384.3 502.7 745.9 821.9 810.8 924.4 1986 318.7 523.6 512.3 784.2 969.5 387.7 1987 393.1 497.9 684 593 724.9 774.3 1988 377.6 559.5 609.1 469.7 629.7 457.3 1989 537.9 265.5 345.5 623.9 467.4 446.7 1990 503 747.1 490.6 579.3 642.4 637.7 1991 418.1 626.4 597.3 700.1 748.9 438.4 1992 384.2 305.1 462 519.3 554 747.6 1993 591.9 557.5 552.7 470.1 633.7 464.9 1994 435.3 533 818.8 689.4 893.1 791.8 1995 460.4 410.4 424.7 560 880.7 656.7 1996 472.3 399.5 480.7 490.2 721.9 660.3 1997 418.2 250 481.9 574.8 571.8 528.7 1998 496.1 823.9 659.2 623.3 857.6 818.8 1999 486.3 289.3 438.6 489.6 561.2 258.2 2000 385.8 288 488 416.3 501.5 419.2 2001 506.7 227.6 385.2 389.9 583.8 485.9 2002 286.8 362 600.7 490.6 739.2 312.9 2003 553.1 413.5 513.7 517.7 652.4 522.5 2004 471.6 156.4 525.8 476.2 705.2 614.9 2005 344.3 548.5 507.9 681 822.2 768.5 2006 507.7 320 487.9 632.6 576.3 493.8 2007 346.1 359.8 444.1 534.2 672.3 859.6 2008 455.2 350.9 439 716.8 721.7 509.9 2009 543.9 346.4 534.1 481 657.7 718.7 2010 439.5 513 591.3 878.3 1036.6 684.6 东北地区六个主要城市的年均温度数据时间漠河乌兰浩特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1961 -5.01092 4.527734 4.223713 5.627036 8.761073 10.83024 1962 -4.50893 4.240311 4.062101 5.120332 7.80517 10.22284 1963 -3.61377 4.561614 3.634743 5.471066 7.973171 10.11761 1964 -4.99159 4.405119 3.434651 4.773974 7.611411 9.976965 1965 -6.25458 3.414131 2.720547 4.407492 7.829472 10.39498 1966 -6.05163 3.707369 3.475326 4.862739 7.574265 9.972357 1967 -3.52798 4.957315 4.380751 5.261873 7.854448 9.962445 1968 -4.06488 4.73533 3.97732 5.100192 8.069954 10.13627 1969 -6.27999 2.659478 2.143111 3.387278 6.778111 9.265405 1970 -4.81078 4.026025 3.257154 4.617865 7.616681 10.06329 1971 -4.03635 4.329914 3.837576 5.076892 7.797766 10.2391 1972 -6.24019 4.088346 3.179215 4.926044 7.793595 10.11071973 -4.35571 4.787717 3.529185 5.407957 8.401725 10.75644 1974 -5.60329 3.513186 2.933674 4.752921 7.773707 10.02499 1975 -3.38929 5.820594 5.269917 6.467312 8.949289 11.27839 1976 -5.60868 3.641546 3.298905 4.483411 7.587705 9.796951 1977 -5.32504 4.163339 3.252632 5.03887 7.946139 10.4164 1978 -4.21872 4.762726 3.737755 4.980608 8.098233 10.90705 1979 -5.16994 4.458242 4.103916 5.489752 8.57693 10.91128 1980 -4.73493 3.900468 3.014804 4.408953 7.709033 9.908947 1981 -4.39273 4.567159 3.767827 4.778587 8.23387 10.42387 1982 -3.91723 5.775862 5.208832 6.44278 9.092832 11.29547 1983 -3.89466 5.358114 4.179563 5.898701 9.046026 11.37244 1984 -4.85222 4.205069 3.424533 4.90959 8.182692 10.43032 1985 -4.67137 4.213797 3.318022 4.774509 7.984883 9.704551 1986 -3.63969 4.963068 3.949907 5.017531 8.11276 10.34537 1987 -5.54459 4.225444 3.366386 5.089228 8.360185 10.32385 1988 -2.82009 5.521394 4.18448 5.795102 9.0952 11.17634 1989 -3.32515 6.047719 5.058385 6.669081 8.680193 11.76337 1990 -2.92948 5.844137 5.442978 6.845662 8.473274 11.262 1991 -4.12181 5.186524 4.439713 5.660766 7.919382 11.21859 1992 -3.99129 5.46375 4.280285 6.006825 8.086167 11.2861 1993 -3.31697 5.416464 4.389962 5.835199 7.990737 11.20715 1994 -3.66887 5.930689 4.708207 6.543683 9.003817 11.82188 1995 -3.16756 6.19897 5.282979 6.485831 8.580525 11.42044 1996 -4.46427 5.265538 5.033589 5.883428 8.079646 10.91728 1997 -3.94718 6.277024 5.652101 6.689953 8.873539 11.76066 1998 -3.75324 6.067226 6.048707 7.345385 9.71913 11.77734 1999 -4.25881 5.655485 4.88722 6.064634 8.983996 12.09718 2000 -4.80065 5.354491 4.62163 5.648519 8.31157 11.4533 2001 -3.47079 5.797169 4.847487 6.05025 8.368502 11.53861 2002 -3.20459 6.123559 5.483982 6.850753 9.316146 11.89608 2003 -3.95344 6.198948 5.997119 7.046643 9.145698 11.33489 2004 -3.32537 6.476979 5.828597 7.146092 9.591469 12.1728 2005 -3.45579 5.442387 4.725629 5.646169 8.047438 10.89719 2006 -4.65099 5.537714 5.273584 6.575778 8.274703 11.38052 2007 -3.06654 7.102218 6.645449 7.678532 9.043159 12.27214 2008 -3.22665 6.688708 6.599857 7.219005 8.639871 11.36561 2009 -4.86877 5.343724 4.94323 6.117109 7.648009 11.47603 2010 -4.52609 4.760902 4.501057 5.167696 7.23315 10.2659漠河县位于大兴安岭北麓,黑龙江上游南岸,中国版图的最北端,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21°07′~124°20′,北纬52°10′~53°33′,是中国纬度最高的县。
近50年中国冬季气温和冬季风以及区域环流的年代际变化研究
近50年中国冬季气温和冬季风以及区域环流的年代际变化研究近50年中国冬季气温和冬季风以及区域环流的年代际变化研究近50年来,中国的冬季气温、冬季风以及区域环流经历了一系列显著的年代际变化。
这些变化对于中国的冬季和相关气候现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和研究。
首先,中国冬季气温的年代际变化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根据相关数据分析,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国内地的冬季气温整体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
然而,进入90年代,这种趋势发生了逆转,冬季气温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
从2000年开始,中国的冬季气温再次回升,且呈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
这种年代际变化的趋势对于中国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以及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特别是近几年来,冬季气温持续走高,导致在北方地区出现了雪量减少、冰雪冻结期缩短等现象,给农业生产和冰雪旅游等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其次,冬季风是中国冬季气候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年代际变化也备受关注。
冬季风通常分为西北风和东北风,它们的产生和发展与气压差以及地理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
据研究发现,近50年来,中国冬季风明显减弱。
具体而言,西北风的强度有所降低,东北风的频率也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这种冬季风减弱的现象与全球气候变暖有一定的关联。
冬季风减弱对于中国的北方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降水减少、干旱程度加剧等,这给农业生产和水资源利用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此外,区域环流也是中国冬季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区域环流是指大气中尺度的环流系统,是形成和维持地区气候状况的重要因素。
近50年来,中国的区域环流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以冬季副高为例,其在北方的范围和强度都产生了明显的年代际变化。
冬季副高的范围缩小和强度减弱导致了北方地区的温暖和干旱程度加剧,降水量明显减少。
这种区域环流变化对于中国的农业生产和水资源利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需要我们加强研究和应对。
综上所述,近50年来,中国冬季气温、冬季风以及区域环流都经历了显著的年代际变化。
青海湖流域外围地区近50年气温变化趋势分析
青海湖流域外围地区近50年气温变化趋势分析作者:何明花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5年第8期何明花选取青海湖流域外围7个气象站点,对青海湖流域外围地区1961—2010年的气温要素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采用Mexhat小波方法对其进行了周期分析。
结果表明:研究区1961—2010年间年平均气温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流域外围西部的德令哈和北部的门源两地区增幅最为明显,增加速率分别为0.05℃/a、0.04℃/a;气温变化存在7a的主周期。
一、引言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 地处北纬36o21′~37o12′、东经99o38′~ 100o 45′。
流域总面积约29661km2,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封闭湖, 湖面面积近4473km2。
由于其处于我国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西南高寒区的交汇地带,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
属于生态系统典型脆弱地区和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区,是典型的高原半干旱高寒气候,具有常年干寒、少雨、多风、太阳辐射强、气温日差较大的特点。
多年平均降水量为268.6~415.8mm,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
受全球变暖和高原季风趋强的共同影响,1961~2010年青海湖流域气候变化表现出气温升高、降水增多的暖湿化趋势,这一变化趋势在进入21世纪后显得尤为突出。
其中,年平均气温在以0.40℃/10a的速率递增,50年间上升了1.8℃;年降水量增幅为8.1mm/10a,夏季降水量增加尤为显著。
目前,众多学者对青海湖流域近40a或47a来降水和温度的变化和土壤水变化进行了研究, 认识到年降水量呈略微增加趋势且年际变化较大, 平均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 1980s为暖湿期, 1990s为暖干期, 春季降水和冬季温度有增加趋势。
也有学者研究了青海湖流域气候变化及其对湖水位的影响、气候变化对荒漠化的影响、气候变化特点及水文生态响应等。
但是, 流域内年降水量增加和流域外围地区气温和降水变化有何关系,流域内的降水增加来自哪个方向这一非常重要的问题是缺少研究。
近50年中国地面气候变化基本特征
学 术 论 坛238科技资讯 SC I EN C E & TE C HN O LO G Y I NF O R MA T IO N1 分析资料本次试验研究的数据资料主要来自国家气象局气象中心,数据资料是通过我国气象局740个测站在1951年—2002年得到的逐年和逐月的平均数据资料,其中多半为基本气象站,少数为一般化气象站。
在收集的数据资料中,50年代初,国家的气候检测设备较为落后,数据的参加价值较弱[1],因此从1960年,我国气候数据收集水平不断提高,站点数目大幅度增加,从气候和降水等数据检测方面都有了很大进展。
下表为不同时间段气候的要素台站数量分析状况。
我国相关的气候和降水资料等监测的技术和方法随着时间的变化产生了很大的改变,其中仪器换型、气象观测台的变迁等过程会严重影响到数据资料的获取,因此需要对气候资料进行订正和检验,保证数据的连续性,消除其影响数据可靠性的影响因素。
北方台在冬半年测定降水采用的是小型蒸发皿,其他时间检测降水量则采用的是大蒸发皿,在一年中测定降水量采用不同类型的测定仪器,因此无法准确的计算出该阶段的降水量平均值,但对于蒸发量的趋势和变化规律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研究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采用的是Jones等人的时间序列计算法[2],计算出区域平均气候的时间序列,通过将全国区域按照经纬度划分为网格形式,然后根据网格尺寸计算出网格中的数据的算术平均值,利用计算出的网格数据的算术平均值来求得网格的平均值,最后得到全国平均要素的时间序列状况。
在1971年—2000年期间为气候要素的标准气候期,作为重点研究地表的序列,然后按照网格的面积等来推算出平均温度距平的加权平均值。
在该时间段中,采用季节划分将气象分类,并明确了四季温度、日照时数、降水量、风速、蒸发量和最大积雪深度等要素的时间序列,计算年平均值的算法为将该年份12个月数据求解算术平均。
气候变化的幅度跟趋势等性质都可以通过变化速率、要素变化趋势系数和新旧两段时期平均值数值之差来代表,实际上就是通过年份序列数等来反映其变化状况。
弋阳近50年来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弋阳近50年来气温变化特征分析【摘要】:利用江西省弋阳县1957-2008年气温的各季及年平均值用线性趋势方程、滑动平均的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近50年来弋阳县年平均气温及春、秋、冬季气温呈上升趋势,夏季则呈下降趋势,冬季气温增暖率最大,气温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
【关键词】: 气温变化趋势1 引言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1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
近一个世纪以来,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政府间专门气候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全球气温在过去100年(1906-2005年)的线性趋势为0.74℃(0.56-0.92℃),达到1000年以来的最高值。
王绍武认为,20世纪以来中国气温变化趋势与全球一致,升温率为每100年0.44℃,而且近20年来中国气温回升显著。
缪启龙等先后对中国半个世纪以来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做了分析研究;郭志梅等对中国北方地区近50a来气温变化特征及其突变性进行了分析;张晶晶等对近50a中国气温变化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分析研究。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气候整体趋于变暖,气候变暖在冬季更加明显,变暖的地区主要在北方。
本文利用线性趋势方程、滑动平均的方法对1953年以来弋阳县年、季平均气温的变化进行分析。
2资料及方法2.1 资料本文所用的资料为弋阳县1957-2008年气温、降水、日照的各季及年平均值等气候资料,数据准确、可靠。
统计方法:(1)做出弋阳县年、四季各要素的历史曲线及5年滑动平均曲线图。
(2)做出每个年代阶段分析。
(3)线性趋势向系数由最小二乘法求得。
(4)四季划分: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月-次年2月)。
2.2分析方法用表示样本量为n的某一气候变量,用表示所对应的时间,建立与之间的一元线性回归:=a+bti(i=1、2,…n) (1)式(1)可以看作一种特殊的、最简单的线性回归形式,它的含义是用一条合理的直线表示x与其时间t之间的关系。
1961—2010年抚顺地区气温变化趋势分析
1961—2010年抚顺地区气温变化趋势分析摘要根据1961—2010年章党、清原、新宾的逐年及月平均气温资料,采用年际变化平均气温折线图、趋势图以及气候变率等方法,对近50年来抚顺地区的气温变化趋势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抚顺地区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及春、夏、秋、冬季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均呈现上升趋势;各季变化幅度不同,冬季上升幅度最大,夏季最小。
关键词气温变化;趋势分析;辽宁抚顺;1961—2010年在全球变化的大背景下,温度的变化趋势研究已经变得至关重要[1-4]。
全球增暖可能引起的气候变化也越来越受到各国科学家及政府部门的关注[5-6]。
作为重要的工业区和粮食产区,抚顺市的气候变化也直接影响到当地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
因此,为了保证工农业生产健康持续发展,有必要对近50年的气温变化情况进行研究,从而为气候变暖背景下抚顺地区的气候变化特征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研究选用的数据资料为1961—2010年章党、清原、新宾3个站逐年气温及月平均气温,一年季节划分为4个季节,其中12月至翌年2月为冬季、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
绘制平均气温的年际分布,并分析其变化趋势和气候变率,对其变化特征进行研究。
清原、新宾2个站位于东部山区,可以代表典型的山区小气候;章党站位于抚顺市城区,可以反映城市热岛效应情况。
因此,综合这3个站的气候资料情况,可以一定程度了解和把握整个抚顺地区的气温变化趋势。
2 结果与分析2.1 平均气温变化趋势2.1.1 年际变化。
1961—2010年抚顺地区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近50年来抚顺地区的年平均气温以0.213 ℃/10年的速率上升;新宾、清原、章党3个站的气温上升趋势基本相同。
迹线上升呈阶梯趋势,即明显增温趋势。
其中1961—1988年期间一共28年,除1973年、1975年、1979年和1982—1983年出现5次小波动,气温较低,这个时期也可称之为近50年来的低温时期,自1989年以后上升幅度不断加大,但在1992—1995年期间不稳定,忽高忽低,1996年以后才完全进入高温期。
抚顺寒冷天气变化及影响分析
抚顺寒冷天气变化及影响分析赵春英;吴春英;张鹏;吴佳丽;金鑫【摘要】基于抚顺地区3个国家基准站1961~2010年日最低气温资料,对≤-23℃寒冷天气进行统计,分析了近50年抚顺寒冷天气发生次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影响抚顺寒冷天气因子以及寒冷天气对各行各业影响.结果表明,抚顺近50年寒冷天气变化为减少趋势;抚顺寒冷日出现在11月~翌年3月,其中1月最多,3月最少;抚顺寒冷日地理分布为新宾最多,清原次多,章党最少.寒冷天气变化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弱、西风环流指数、亚洲极涡面积、积雪深度相关;寒冷天气会给电力、热力、农业、林业、交通、汽车、人们生活和健康带来较大影响.【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2(040)035【总页数】3页(P17204-17206)【关键词】寒冷天气;变化特征;影响;抚顺【作者】赵春英;吴春英;张鹏;吴佳丽;金鑫【作者单位】辽宁省抚顺县马圈子乡农业站,辽宁抚顺113006;辽宁省抚顺市气象局,辽宁抚顺113006;辽宁省新宾县气象局,辽宁新宾113200;辽宁省新宾县气象局,辽宁新宾113200;辽宁省抚顺市气象局,辽宁抚顺113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61.2+2抚顺地处辽宁东部山区,属长白山系龙岗山脉,地势较高,平均海拔400~500 m,冬季气温较低,经常出现寒冷天气,对人们生活生产影响较大,寒冷天气严重时,会造成灾害。
目前一些学者对低温天气、寒潮研究较多,并取得成果[1-4]。
夏丽花等对福建省冬季果树冻(寒)害低温预报、预警进行研究[2];涂悦贤等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几次冬季寒害对广东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策[5]。
但我国地区地域广阔,温度差异较大,大部分地区气温达不到抚顺寒冷天气标准。
鉴于抚顺地区气候特点,笔者对抚顺近50年寒冷天气气候特征进行分析,以了解当地寒冷天气发生规律,并对其影响因子以及对各行业影响进行了分析,为寒冷天气预报、领导决策和防灾减灾提供参考。
近50年中国地面气候变化基本特征
气候要素时间序列。由于使用了比较密集的台站观 测资料,而且在资料的质量检验、均一性处理以及区 域平均的统计方法等方面做了更细致的考虑,使得 新气候序列的可靠性得到了提高。
、L 上 2
) 2 3 廿 y l: 3 Ⅳ , 旨 ( 苕
35
飞
■ √ 叫 j 善 j 4 / 8 b / j1 q
L呈 l
l , j , 1 , , , ≯ 芏 4儿 扩 》
{ j 里 2 二之 A , 厶 彳 4 , b 6 挂 y
l
,
, 9 ) 儿 ’| 9 , 8 拽 l
l/ 一 ’l
,
l、
就大部分气候要素而言,20世纪50年代初期 站点数量不仅少,而且空间分布也很不均匀,西部地 区除了新疆有少量台站外,其他地区没有记录;50 年代中期以后站点数量迅速增加,西部的站点也逐 渐增多,至1956年中国西部所有省区都有了观测 站,但其数量相对偏少的局面始终没有改变。至今
万方数据
西藏自治区的中北部仍缺少观测。作为一个例子, 图1给出了统计El照时数所用台站分布情况。温度 和降水资料比El照时数资料略好。
3方 法
在建立各要素全国平均时间序列时,采用Jones 等【28J提出的计算区域平均气候时间序列的方法。 首先把中国整个区域按经纬度划分网格,网格尺寸 一般为2.5。×2.5。(图1)。然后将每个网格里所有 站点的数据做算术平均,得到各网格的平均值。最 后应用面积加权法计算所有网格点的平均值,获得 全国平均的各要素时间序列。计算所有气候要素距 平值的标准气候期是1971~2000年。以地表气温 序列为例,首先求各站温度距平值,然后划分2.5。 ×2.5。等经纬度的网格,再求每一个网格内所有台 站温度距平的算术平均值;最后按网格面积求所有 网格平均温度距平的加权平均值。
近50年中国气温日较差的变化趋势分析_陈铁喜
文章编号:1000-0534(2007)01-0150-08 收稿日期:2005-10-25;改回日期:2006-07-0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475035);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06CB400500)共同资助 作者简介:陈铁喜(1983—),男,黑龙江人,主要从事气候变化研究.E -mail :xchen @近50年中国气温日较差的变化趋势分析陈铁喜, 陈星(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江苏南京210093)摘 要:利用近50年的气温观测资料,对中国地区的气温日较差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序列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
同时分析了与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以及平均气温时空分布之间的关系。
结果发现,近50年来气温日较差呈下降趋势,其平均减小幅度为高纬度地区大于低纬度地区;不同地区及同一地区的DT R 季节变化特征也不相同,我国北方多为冬季DT R 下降最大,其次是春季和秋季,夏季最小。
在黄淮和长江流域,以夏季和春季D T R 下降最为显著。
华南地区仍以冬季下降最大。
气温日较差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中高纬度下降比低纬度明显。
在相同纬度带上,由于地理状况的不同,变化趋势有所不同。
同时,气温日较差的变化有明显的区域和季节性差异,特别在西部的青藏高原和新疆地区的D T R 变化与东部地区的差异明显。
关键词:中国;气温日较差;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中图分类号:P423文献标识码:A1 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温日较差(Diurnal Temperature Range ,简称DTR )变化的研究已受到广泛的重视。
与平均温度的变化不同的是,DTR 可以反映全球和区域性的温度变化幅度特征,有着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对于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气候异常的影响和可持续发展研究具有特殊的参考价值。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对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DT R 变化及其原因开始了研究,试图通过DT R 的基本变化事实和气候模式的模拟试验结果来认识其变化特征和机制,以及对全球环境可能带来的影响。
吉林西部近50年来的气温变化趋势分析
心, 地处东北平原中部 , 属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 , 植被类型以羊草草甸 和贝加尔针茅草甸草原为主、 其 有记录以来气候资料的分析研究 , 对认识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地区气候变化趋势, 以及在生态省建设 中充 分考虑气候变化因素对西部 自 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可能影响等 , 具有重要意义、
1 吉林省长岭气象站及其地理位置
来的重大问题给予 了极大的关注 J . 气候变化是全球生态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 , 全球变化研究 是关于
区域 及全球 气候 变化趋 势 、 因、 原 机制 和效应 的研 究 对 于 近代 全球 气候 变 化 的认识 , 在 变暖 、 冷 3、 存 变
和波动 3 种主要观点 , J也有人认为气候变化的表现有时并不在平均值的变化上 , 而在于极端气候条件 的变化 , 如高温、 水灾 、 风暴等【 、 5 实际观测资料和模型模拟研究均表明, J 全球气候变化存在显著的区域 性差异 , 而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温度和降水量的变化 , 以及与这两个主要气候参数相关 的变暖或变冷 、 变湿或变干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利益的差异l . 4 因此 , ] 区域性气候变化方向和幅度的分析研究 ,
维普资讯
第 3 第 2期 9卷
20 0 7年 6月
东 北 师 大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Ju o m ̄o otes oma Unvrt N trl c ne d i ) f r at r l i s y( a a Si c io N h N ei u e E tn
2 气温变化趋势分析
2 1 平均气 温变化 .
5 0年来 吉林 长岭 的气温变 化趋 势见 图 1 图 1 表 明 , 15 . a 自 93年 长岭 气 象站 有记 录 以来 , 年平 均气
近五十年中国极端温度和降水事件变化规律的研究
近五十年中国极端温度和降水事件变化规律的研究近五十年来,中国极端温度和降水事件的变化规律一直备受关注。
气候变化的加剧对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深入研究这些变化规律对于未来的气候预测和应对极端天气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来探讨近五十年中国极端温度的变化。
近年来,中国境内频繁发生高温天气,创下了历史新高。
有多个因素导致了中国极端温度的变化。
首先是温室气体的排放和全球气候变暖。
大气中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增加导致地球的平均温度上升,中国也不例外。
活动过度的城市化和工业化使得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这加剧了中国的气候变化。
其次,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地利用变化也对极端温度产生了影响。
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城市的建设和水泥化,都导致了土地的温度改变,进而影响到整个气候系统。
而降水的变化也是近五十年来中国气候的重要特征之一。
近年来,许多地区持续出现干旱和洪涝灾害,这说明中国的降水模式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
首先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了部分地区降雨量的减少。
全球气候变暖带来了不稳定的气候模式,许多地区无法得到应有的降雨量,导致干旱问题。
同时,降水集中现象也在中国境内出现。
阵雨、暴雨、冰雹等极端降雨天气现象在频繁发生,并且往往伴随着水灾、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这种降水模式的变化给中国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近五十年来,中国极端温度和降水事件的变化规律不断加剧,给我们带来了种种的挑战。
对此,政府和科学家们已经开始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应对这些变化。
首先,制定了一系列的气候变化适应政策,重点是灾害防范和调整产业结构。
其次,在科学研究方面,加强了我国的气候监测网络和气象观测设备,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及时准确地预测和监测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
还进行了广泛的国际合作,与其他国家共同研究气候变化,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挑战。
总之,近五十年中国极端温度和降水事件的变化规律对于人类社会具有深远影响。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中国不仅自身面临着严峻的气候挑战,而且也要承担起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责任。
近50年章党站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me a n t e mp e r a t u r e r i s e d s i g ni ic f a n t l y i n 1 99 7 . Ke y wo r d s Z ha ng da n g s t a t i o n; t e mpe r a t ur e; t i me c h a n g e; Ma n n —Ke n da l 1 Me t h o d; 1 9 6l 一 2 01 0
( F u s h u n Me t e o r o l o g i c a l B u r e a u o f I i a o n i n g P r o v i n c e , F u s h u n L i a o n i n g 1 1 3 0 0 6 )
近五十年中国极端温度和降水事件变化规律的研究
近五十年中国极端温度和降水事件变化规律的研究近年来,全球气候急剧变化,极端天气事件频发。
作为人口众多、区域差异明显的大国,中国的气候变化对全球气候模式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研究中国极端温度和降水事件的变化规律,对于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民的生活安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首先,近五十年来的温度变化表明,中国的极端温度事件呈现出明显的增暖趋势。
尤其是暖宿条件下的炎热天气,如高温、热浪等事件发生频率明显增加。
这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经济发展、工业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热岛效应加剧,城市人口集聚地的气温上升速度较快。
此外,工业化进程带来大量的工业废气和温室气体排放,进一步加剧了温室效应,导致气温上升。
这些因素使得中国的极端温度事件变化规律与全球变暖趋势高度吻合。
其次,近五十年来的降水变化表明,中国的极端降水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加。
在全年降水过程中,暴雨、洪水、干旱等极端降水事件占比呈现上升趋势。
尤其是北方地区的干旱事件和南方地区的洪涝事件不断增多,对农田灌溉、水资源管理、水灾防治等产生巨大影响。
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之一是气候异常事件的增加,如厄尔尼诺现象等。
另一方面,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地利用变化、水资源管理不善等问题也增加了极端降水事件的发生。
此外,中国极端温度和降水事件变化还受到地球自然系统的影响。
例如,太阳活动周期的变化、全球大气环流模式的变动等均导致中国极端天气事件发生规律的改变。
同时,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海洋温度上升和海平面上升等现象,也对中国温度和降水事件的变化有一定影响。
要应对中国极端温度和降水事件的变化趋势,首先要加强气候观测体系建设,提高对气候变化的监测能力。
同时,加强科学研究,深入研究气候变化的原因和机理,为政策制定和应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促进全球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近五十年来中国的极端温度和降水事件经历了明显的变化。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气温的区域变化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气温的区域变化陈权亮;任景轩;晁华;倪长健;熊光明【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0(038)007【摘要】利用中国气象局提供的1951~2004年中国均一化历史气温数据,分析了近50年我国地面气温及各区域气温的年际变化和长期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50年来,我国气温呈持续增长的趋势,尤其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气温的增长非常明显,其中冬季温度上升趋势最为明显,春、秋季增暖趋势次之,夏季增暖趋势最小;1951~1965年,西南区呈明显的降温趋势,1965年以来,气温呈比较弱的上升趋势;其他6个区域的气温都呈一定的上升趋势.同时,各个区域的增温大小有着明显的不同,东北区、西北区、青新区的增暖趋势比较强,东南区、中南区的增暖趋势比较弱.【总页数】4页(P3571-3574)【作者】陈权亮;任景轩;晁华;倪长健;熊光明【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225;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系,四川成都,610025;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225;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系,四川成都,610025;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2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8.0~+21【相关文献】1.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越关系变化浅论 [J], 曾婷2.20世纪50年代以来登陆中国热带气旋的变化特征分析 [J], 张春艳; 刘昭华; 王晓利; 侯西勇3.长株潭地区20世纪50年代以来极端气候事件变化特征 [J], 王欣;凌娟;莫宏伟;林剑;张勇;李振国4.论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布局变化的原因 [J], 王利中5.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人口变化特征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J], 陆杰华;谷俞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50年来中国气候变化特征的再分析
近50年来中国气候变化特征的再分析王遵娅;丁一汇;何金海;虞俊【期刊名称】《气象学报》【年(卷),期】2004(062)002【摘要】利用国家气象中心最近整编的中国740个站逐日资料,通过对中国温度、降水、湿度、风速、气压这5个基本气象要素变化特征较为全面的分析,揭示了近50 a来中国气候变化的一些新特征.得到的新结果有:(1)近50a来,全国平均气温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上升更为明显;西南低温区在90年代以后温度也处于上升状态;夏季的长江中上游出现明显的降温趋势.(2)全国平均年总降水量波动略有减少,但90年代以后夏季降水增加明显,尤其是长江以南地区,而华北、东北地区降水显著减少,体现了夏季风的减弱.(3)全国平均相对湿度的变化和降水相似.(4)中国几乎全部地区的风速都在显著减小,冬、春季和西北西部最明显,该区90年代的年平均风速比50年代减少约29%.风速大幅减小主要是由于亚洲冬、夏季风的减弱.(5)全国平均的海平面气压在增高,尤其是北方的冬季,这和中国风速的大幅减小有关.【总页数】9页(P228-236)【作者】王遵娅;丁一汇;何金海;虞俊【作者单位】南京气象学院,南京,210044;国家气候中心,北京,100081;南京气象学院,南京,210044;中国气象局,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相关文献】1.近50年来中国干旱化特征分析 [J], 陆桂华;闫桂霞;吴志勇;何海2.阿克陶县近50年来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J], 古丽巴哈尔·吾布力;王晓峰3.自贡市近50年来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J], 袁立新;段修荣4.近50年来中国经济重心移动路径分析 [J], 乔家君;李小建5.近50年来中国沙尘暴变化趋势分析 [J], 范一大;史培军;周俊华;冀萌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上蔡县近50年气温变化分析
上蔡县近50年气温变化分析【摘要】利用上蔡县1961-2010年气温观测资料,分析该县近50年的气温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上蔡县近50年来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气温变化倾向率为0.076℃/10a。
冬季、春季、秋季三个季节的季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夏季季平均气温呈下降趋势,在冬季、春季、秋季这三个变暖的季节中,冬季变暖幅度最大,春季次之,秋季最小。
极端最高气温和平均最高气温呈下降趋势;极端最低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呈上升趋势。
近50 年来,年代际气温增加幅度最大的是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气温虽然p文中所采用的的资料为上蔡县气象局提供的实测数据,其中有年平均气温、年极端最高气温、年极端最低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和季平均气温等,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法。
季节的划分为:冬季(上一年12月—本年2月)、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
采用5年滑动平均值来消除年际突变的影响。
2 平均气温变化2.1 年平均气温变化IPCC第3次评估报告(TAR)宣称:从全球平均温度看,1990s很可能是1861年有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10年,1998年是最暖的1年[1]。
通过对上蔡县1961-2010年年平均气温变化资料的分析得知,该县近50年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气温变化倾向率为0.076℃/10a。
经过计算得出,上蔡县从1961-2010年50年年平均气温为14.8℃,从上蔡县1961—2010年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得出:近50年中,年平均最低值出现在1984年,为13.9℃,较多年平均值偏低0.9℃。
年平均气温最高值出现在1961年,为15.8℃,较多年平均值偏高1.0℃;次高值出现在1998年,为15.7℃,基本与IPCC第3次评估报告中的结论相符。
分阶段来看,1961年为气温最高值的年份,1962—1979年之间,气温变化较为平缓,1980—1991年,为相对偏冷时期,1992—2000年,气温明显回升,2001年以后气温变化幅度变小,但仍然高于多年平均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50年章党站气温变化特征分析摘要基于抚顺市章党观测站1961—2010年的逐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资料,利用趋势分析和M-K突变分析对章党站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气候变化特征等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章党站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其气候倾向率为0.18 ℃/10 a;各季节的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冬季平均气温上升趋势最强,春季次之,夏季、秋季最弱;章党站的年平均气温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生突变,1997年后平均气温上升趋势显著。
关键字章党站;温度;时间变化;Mann-Kendall法;1961—2010年Analysis on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Temperature in Zhangdang Station in the Latest 50 YearsWAN Jun LIU Dong-ming * ZHAO Chao ZHANG Wei-wei LI Bing-kun(Fushun 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Liaoning Province,Fushun Liaoning 113006)Abstract In this paper,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mperature in Zhangdang station of Fushun City we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daily mean temperature,daily maximum temperature and daily minimum temperature during 1961 to 2010 by using tendency analysis and Mann-Kendall metho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emperature in Zhangdang in the latest 50 years showed the ascending trend,and the tendency rate of the mean temperature was 0.18 ℃/10 a.The seasonal average temperature showed an upward trend,and the trend of winter was the strongest,and the trend of spring was the second,the trend of summer and autumn were the weakest.The average temperature in Zhangdang station changed suddenly in the late 1 980 s,and the mean temperature rised significantly in 1997.Key words Zhangdang station;temperature;time change;Mann-Kendall Method;1961—2010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日益严重,我国多数城市的平均气温呈逐年上升趋势[1]。
同时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近百年的气候也在变暖,以冬季西北、华北、东北地区最为显著[2]。
吉奇等对近50年来东北地区温度降水变化特征研究表明,东北地区年平均气温趋于升高,但各季变化不一致[3]。
据统计,近30年来,辽宁省的增温趋势也日益明显,热量资源日益增加,特别是平均最低气温增温幅度尤其显著,冬季增温比春、夏、秋季都显著。
气候的变暖不仅影响大气的环流稳定,同时还直接影响农业种植区划的分布。
该文利用抚顺市章党气象站近50年的气象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找出章党站的气温变化趋势,以为相关部门制定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资料为抚顺市气象局提供的章党站1961—2010年逐日气温资料,分别为逐日平均气温、逐日最高气温和逐日最低气温等。
1.2 处理方法季节划分为:春季为3—5月,夏季为6—8月,秋季为9—11月,冬季为12月至翌年2月。
所用方法有线性趋势分析[4]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5]等。
2 结果与分析2.1 年平均气温变化分析由图1可知,近50年章党站年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抚顺地区的气候倾向率为0.18 ℃/10 a,且通过了0.05显著性检验,其变化趋势与东北地区的变化相一致[3]。
近50年章党站年平均气温为6.9 ℃,其中最低值出现在1969年,为5.6 ℃;最高值出现在1998年,为8.4 ℃。
由5年滑动平均值可见,章党站的温度变化可分为2个阶段,分别为1960—1988年的冷期和1989年至今的暖期。
在1988年以前,温度上升比较缓慢,1988年之后温度迅速上升,这与东北地区其他地市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6]。
2.2 气温的季节变化特征由表1可知,各月平均气温的最大值均出现在7月,为23.6 ℃;各月平均气温的最小值出现在1月,为-13.7 ℃。
其变化规律符合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即抚顺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明显。
章党站的11月至翌年3月的月平均气温均低于0 ℃,而超过22 ℃的月份仅有7、8月。
说明章党站夏季较短,冬季较长。
2.3 不同季节平均气温的变化分析由图2可知,近50年章党站春季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且波动幅度比较大。
由回归分析可知其气候倾向率为0.19 ℃/10 a,且通过了0.1显著性检验。
春季平均气温为8.2 ℃,其最低值出现在2010年,为6.3 ℃;最高值出现在1998年,为10.9 ℃。
由5年滑动平均可见,1988年以前为冷期,1988年以后上升幅度加快,为暖期。
但2002年以后温度开始缓慢下降。
由图3、4可知,近50年章党站夏季和秋季平均气温均呈弱波动上升趋势,其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08、0.10 ℃/10 a,但分别对其做F显著性检验发现,夏季和秋季的平均气温变化均未通过0.1的显著性检验。
这与李辑[7]等研究的东北地区夏季气候变暖趋势的结论不一致。
主要是因为章党站位于抚顺市区东部,其站点远离市区,受城市热岛效应较小。
由图5可知,近50年章党站冬季平均温度呈波动上升趋势,且波动幅度比较大。
由回归分析可知其气候倾向率为0.32 ℃/10 a,且通过0.05显著性检验,其变化明显高于其他季节。
冬季平均气温为-11.1 ℃,其最低值出现在2005年,为-14.4 ℃;最高值出现在2007年,为-7.5 ℃。
由5年滑动平均可见,1985年以前为冷期,1985年以后上升幅度加快,为暖期。
2.4 最高气温的时间变化特征由图6可知,章党站平均最高气温均呈上升趋势,且通过了0.05显著性检验。
章党站的平均最高气温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16 ℃/10a。
章党站历年平均最高气温为13.8 ℃。
由表2可知,章党站的极端最高气温呈弱波动上升趋势,在1990年以前极端最高气温维持在36.5 ℃及以下;1990年以后,极端最高气温均超过了36.5 ℃。
2.5 最低气温的时间变化特征由图7可知,章党站的平均最低气温呈显著的上升趋势,且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检验。
平均最低气温上升趋势明显比平均最高气温上升趋势快,这是由于冬季气温增温速率大于夏季增温速率所造成的。
章党站的平均最低气温气候倾向率为0.30 ℃/10 a。
由表2可见,章党站的极端最低气温呈弱波动上升趋势,在2000年以前极端最低气温呈缓慢上升趋势;2000年以后极端最低气温又有下降趋势。
这表明,自2000年以后,极端温度条件有加剧的趋势。
2.6 抚顺地区温度突变性分析由图8可知,章党站平均气温UF与UB相交于1988年,即1988年为章党站平均气温的突变年份,结合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分析结果,可以确定章党站的年平均气温在1988年发生了突变增温,并于1997年后在置信线外零值上运行,说明1997年后,章党站平均气温上升趋势增强。
3 结论与讨论(1)章党站的年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其气候倾向率为0.18 ℃/10 a,分季节讨论发现冬季平均气温上升趋势最强,春季次之,秋季、夏季增温状况最弱,其中只有冬季和春季的上升趋势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检验。
(2)章党站平均气温的月变化表明,平均气温最低值出现在1月,最高值出现在7月。
章党站大陆性气候显著,且冬季较长。
(3)章党站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极端最高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呈弱上升趋势。
(4)通过M-K法检验发现,章党站的平均气温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生突变,1997年后平均气温上升趋势显著。
4 参考文献[1] 林学椿,余淑秋,唐国利.中国近百年温度序列[J].大气科学,1995,19(5):525-534.[2] 吴兑.温室气体与温室效应[M].气象出版社,2003:18-50.[3] 吉奇,宋冀风,刘辉.近50年东北地区温度降水变化特征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06,22(5):1-5.[4] 施能,陈家其,屠其璞.中国近100年来4个年代际的气候变化特征[J].气象学报,1995,53(4):431-439.[5] 施雅风,沈永平,李栋梁,等.中国西北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特征和趋势探讨[J].第四纪研究,2003,23(2):152-164.[6] 刘闯,祝奎,廖晶晶.本溪地区近52年来温度变化特征和突变分析.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018-1020.[7] 李辑,龚强.东北地区夏季气温变化特征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06,22(5):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