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宾讲中药
李玉宾医生药象品悟第一课第三味:黄连
李玉宾医生药象品悟第一课第三味:黄连李玉宾医生简介: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毕业,执业中医师,师从民间中医任启松老先生,深入学习以《四圣心源》为主的经典中医理论体系。
李玉宾老师擅长从象的角度研究中医,指导临床。
察象辨证,从象用药,诸象结合,疗效彰著。
临床擅于治疗各类肾病,兼及内科其他杂病及妇儿常见病等。
曾主校《四圣心源》,著有《破解中医治病密码——临证辨象》、《四圣心源白话讲记》、《圣余医案白话选讲》等书。
姜是完全散的,黄连是完全收的。
黄连和姜四川都有,同一个地方,都是在西南方长的,姜长在比较暖和的地方,黄连长在海拔比较高,比较凉的地方,生长环境是不一样的。
黄连长得非常矮小,看起来有点像芹菜,黄连一定要少喝一点,别喝多了,非常苦寒。
黄连是毛茛科的一个植物,这是花序,黄连药用部分是根,这是鸡爪连,形状像鸡爪子,又叫鸡爪连,细细的,很硬很结实,不好敲碎。
这是切片,黄连的颜色是深黄色,颜色越深,气聚得越紧,黄连非常苦,闻着没太大气味,色黄也是入中土。
少喝一点,再喝点打底汤。
黄连不是最苦的,马钱子是最苦的。
黄连苦寒,苦可以尝到,寒是什么意思呢?寒就是苦味,就是黄连这股气,味苦这个象所表现出来的一个结果。
黄连这股气是偏收的,收得很厉害。
如果苦的很厉害,可以喝点姜汤。
刚才喝干姜,你觉得气“噌”的一下就散出来了,黄连没有向外散的感觉吧,而是收在那一小块儿,浑身都起鸡皮疙瘩,冷的感觉就出来了。
比如有人吃苦瓜,太苦了,赶紧吃点辣椒就觉得很舒服,吃辣椒辣得很吃点苦瓜,一散一收,就平衡了。
有人说,黄连是清热的,苦寒之药清热的,黄连苦寒为什么能清热呢?因为它能把人体的气收在一起,不让气流通了。
所以,黄连是收藏、凝聚力量非常强大的一味药,就好比一榔头锤在这儿了,劲儿很大。
为什么有的人上火了,一用黄连马上就好,黄连来治疗虚火,好比大炮打蚊子,效果确实很好,但是老这么收,老这么摁下去,就把脾胃的阳气也摁住了,脾胃就运化不动了,气郁在那个地方,就更容易生虚火,恶性循环。
李玉宾临床常用20种中药使用的药理及其用法
李玉宾临床常用20种中药使用的药理及其用法1、酸枣仁:今天所尝药物,都为心气的药物。
很少有药能够影响人的心神,《神农本草经》里讲,影响人心神的药物多为金石类药物。
心气类药物代表药为朱砂,还有金箔等,此类药重缀下行,按说是归右路的药。
神气不是无所依附飘飘然的,当脏阴充沛的时候,气阴都很足的时候,才能化为神气,否则很难化为神气。
如人特别虚弱的时候,是很难收住神的,经常表现精神错乱,魂不守舍。
所以,神气是有一定的物质基础的,也就是说五脏精气要充足。
单独补心气的药物,按理是没有的,因为心气太清透了,草木的药气很难达到那么清透的状态,即便好的人参,其清透程度都不够。
酸枣都是野生的,植株矮小,生长缓慢。
酸枣果实个头小,枣肉很薄,很酸,枣核很大。
其药用部分是枣核内的种仁儿,但酸枣仁没有任何酸味。
酸枣秋季采收,晒干,取核。
酸枣仁形状为扁圆形。
酸枣仁用时先炒,然后打碎,有一股很油润清香甘淡之气。
酸味是木气之味,处于生发前的凝聚状态。
所以酸枣仁有一股很强的生发之气,并把这股气收起来,凝聚成果实。
所以酸枣仁是“木之子”,木气的孩子,蕴藏的能力是比较足的。
酸枣仁之所以有很好的养心阴的作用,一是因为酸枣仁很油润(凡是养阴的药物都是比较滋润的);二是酸枣仁的气很清透,油润之中带着一股清透之气。
其他油润的坚果(如核桃榛子松子等)虽然也是油润的,但其气是沉重的,不像酸枣仁这么清透。
所以酸枣仁既能润养,又偏于走上焦,以养心阴。
酸枣仁药性平和,偏性不是很大。
凡是用于养心阴时,可用于治疗,一种是心阴亏虚引起的失眠,用量可达两升;再就是心阴亏虚引起的出汗(⊙﹏⊙b汗为心之液),可大量用酸枣仁。
案例:一小儿,高烧之后,大汗不止,当时认为是阴虚火热出的虚寒,用了很多清热养阴的药物,⊙﹏⊙b汗仍不止,得一偏方,用酸枣仁煮鸡蛋吃,结果吃了一次,⊙﹏⊙b汗就止住了。
酸枣仁仅适用于虚证,实证用了适得其反。
用量一般至少15-30克,少的话,滋阴效果不太明显。
李玉宾《药象品悟课》:麦冬
李玉宾《药象品悟课》:麦冬1、观形色麦冬叶子细长,舒展之象,穗状花序,花比较小,淡紫色(收藏之象)。
果实为球形浆果。
麦冬药用部分为根茎,麦冬以一寸左右大小的为佳。
新鲜麦冬为蛋白色,晒干后为半透明的黄白色,偏软,里面有芯。
2、药气分析临床麦冬去芯与否,麦冬的芯有流通之象,如果入煎剂的话不去芯,流通性更好些。
去了芯流通的力量就弱了,滋润的作用就好一些,做丸药的话去芯更好。
古人讲,麦冬芯入心,容易让人心烦。
3、品药交流麦冬药液气味比百合大,喝下去,气走的比较急,往下沉,收藏的力量比百合大,气更沉降,更凉润,聚的阴气更多一些。
4、临床应用麦冬养肺阴、清上焦郁热效果效果比百合快得多。
此外,麦冬不光入肺经,因为向下走的快,还可入肠胃,所以,肠胃之间的郁热也可以通。
麦冬能从上焦走到中焦,最佳作用偏于上焦,如“麦门冬汤”治疗阴虚燥咳,大量麦冬来养肺阴,一边养,一边向下压制。
所有阴柔的药都是通过润降的作用治疗疾病,先润再降,滋润上焦燥热之气,进而恢复沉降的本性,一般都适用于上焦阴虚、燥热、郁火等。
若上焦没有郁热而用凉润的药就会伤及脾阳。
麦冬偏凉,若中气阳虚的时候,用麦冬必须配合温补中气的药,防止麦冬伤中阳。
凉润的药都要用12克以上,麦冬若用到60克的话,中阳不足会引起腹泻,一般30克以内是不会引起腹泻的。
大量麦冬可降肺气,少量麦冬润养肺气。
如胸腔积液有时候可以用大量麦冬(60克以上)治疗,可以通大肠,泻肺气,60克以下没有太明显的泻的效果。
百合一般用于慢性病,需要长期慢慢养;凡是急症需要紧急处理的用麦冬,麦冬只能暂用不能久用。
(重点文章学习笔记)诸药合一图作者:李玉宾
(重点文章学习笔记)诸药合一图作者:李玉宾对于中药,我们应该如何去组织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从一个整体的角度去把握这些药物?如何把所有的中药看成是一味药?今天借这个机会,把这个结构体系跟大家交流一下,今天晚上就讲“中药体系图”。
首先讲一下为什么所有的药物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一味药,看成一味药的道理在哪里?道理就在黄元御先生讲的一气周流的体系,一气周流体系,对任何事物都是适应的,在不同的层次都可以应用。
我们现在是以人体的一气周流作为一个标准,然后把所有的药物根据它的药性,气味功效的不同,按人体一气周流的结构,给它编排了一下,放入一个合适的位置,让所有的药物间不同的药性互相组合,不同的药效组合传递,也可以模拟成一个“药物人”,我们可以简单的称为药人。
这么多药物,它们有升有降,也有中焦的斡旋,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就可以直接把药物跟人体的一气相对应,用药选择的时候就非常方便了。
内经里面讲四气五味的时候,五行各有自己的“气”和“味”。
从“味”的角度来讲,中土---它的味道是甘;左路木气,它的味道是酸;右路金气,它的味道是辛;上焦火气,味苦;下焦水气,味咸;这是从味道来讲。
从“气”来讲,中焦土,气香;左路木气,气臊,就是比较大、比较冲的一个味;上焦火,气焦,烧糊了的那个味;右路金,气腥;下焦水,气腐。
这是从气味上来讲。
我们在给药物组织分类的时候,如果大家整体的观察,实际上所有的药物我们基本上也是按这个气味来分的。
一气周流讲的是中焦土气斡旋,左路木气生发,右路金气敛降,上焦是火气,下焦是水气。
火主炎上,水主润下,一个是开散的状态,一个是收藏的状态。
(1)中土药中土这股气,不寒不热,不快不慢,非常的缓和,它的代表药物是甘草。
甘草这个药,神农本草经讲,它是入五脏六腑,主一身之气的。
甘草可以兼一身的土气。
甘草的气,清透、缓和、柔和,不徐不急,这个特性跟人体本身一气周流的特性非常的吻合。
所以甘草代表了人体的土气,缓和正常的土气。
李玉宾《药象品悟课》(8)---大黄
李玉宾《药象品悟课》(8)---大黄1、观形色又称玉片,质地很硬,很纯粹。
产自南方,树长得很高很直,与南方的开达之气相对应。
南方之气开散,需要槟榔把气向里收一收,所以南方人爱嚼槟榔。
叶子长得像皮革,能保存住植物中的水分。
药用槟榔是槟榔树的果实的核,果实的皮叫大腹皮。
槟榔切片成花纹状,质地坚脆,质重下垂,所以叫玉片。
2、药气分析槟榔的皮(大腹皮)和果实(槟榔)的药气都是向下走的。
果实是收藏之象,能把树直冲向上的气收住。
其沉降之性也是特别直接,直上直下。
一般降泄的药都是凉的,但槟榔比较特殊,其性平,微温。
槟榔的沉降之气,沉沉的向下压,好比一个大锤,咣当就落下来了。
但没有明显的寒热偏性,而是微微偏温一些。
3、临床应用临床多用槟榔降胃气,降泻六腑之气。
我一般常用陈皮、槟榔。
槟榔虽能降泄中焦,但其气缓和,不容易伤脾胃的阳气,所以一般用于老人和小孩。
槟榔多用于虚证,南方人用的较多。
用量一般在10克左右,10克以上就有明显的效果,多的可以用到15克,腑气不通较为厉害可用到30-50克。
但是,若用到30克以上只适用于实证不适用于虚证;而10克以内的量,虚证和实证都可以治疗。
而且不可久用,只能暂用,否则会抑制木气生发。
大黄1、观形色大黄生长在西北,如四川、青海、新疆等地。
海拔偏高,气温偏低,天地之气偏于寒降。
在这样寒凉沉降的环境中,大黄植株相对矮小,叶子较大而舒展,一种舒缓之象。
花很小,大黄的药用部分为根茎,根茎的横切面有类似于年轮状的花纹,很规则,一种舒展之象。
2、药气分析《本经》里讲,推陈致新的药有两味,即柴胡和大黄。
大黄为将军之官,通腑气的力量很大,寒性也很明显,但脾气很柔和,很大气,所以,可以重用,必要时大黄用到50克都没有问题。
所有的寒性药都易留淤,而大黄之气舒缓,非但不留淤,反而去淤,这是任何一味寒凉药所不及的。
寒凉药里还有一味栀子,他的气也比较清透,很干净,也不易留淤。
但栀子的寒性比大黄要厉害些。
3、临床应用临床常用的是生大黄和酒大黄两种。
李玉宾医生药象品悟第一课第二味:干姜
李玉宾医生药象品悟第一课第二味:干姜李玉宾医生简介: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毕业,执业中医师,师从民间中医任启松老先生,深入学习以《四圣心源》为主的经典中医理论体系。
李玉宾老师擅长从象的角度研究中医,指导临床。
察象辨证,从象用药,诸象结合,疗效彰著。
临床擅于治疗各类肾病,兼及内科其他杂病及妇儿常见病等。
曾主校《四圣心源》,著有《破解中医治病密码——临证辨象》、《四圣心源白话讲记》、《圣余医案白话选讲》等书。
姜是姜科植物,姜的叶子长的很犀利,你看叶子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植物的叶子、花的形态和它的性情是息息相关的,你看甘草的叶子是圆圆的,很柔和,姜的叶子就是细长细长,就跟一把剑一样,很犀利的,所以干姜的气就很冲呀,很急。
这是姜,叶子是互生的,对着互生的,一片一片的,一看气势就冲出来了,你看它长的模样,这个气,往外冲,往外散的一个象。
姜用的是根状茎,姜长的不高,是矮小的植物,大概半米左右,看着比较小,它的根茎都在地下,长姜的地方土需要土壤很肥沃,才能长出好姜来,所以姜也是入中土很好的药。
这是切开的姜,姜也是很黄的,黄色入中土,长得圆圆的,胖胖的,就跟小孩的小胳膊小腿一样,圆乎乎的。
这是干姜,晒干的了。
这是鲜姜,嫩姜。
干姜是烘干的,很难晒干。
干姜不是菜市场上买的菜姜,菜姜做不成干姜,做干姜的药材都是那些老姜或专门入药的那种姜,那种姜长得很结实。
我们吃的炒菜用的姜是夏秋之交收的,长得比较嫩,好吃。
那么入药的姜,需要等到霜降很冷的时候,甚至再晚的时候才收,长得很结实,很老,比较瓷实,这个时候容易烘干,水分少。
四川有一种姜,品种不一样,长得比较结实,筠姜,长得也很好。
这是一个嫩姜,大家看环形纹,一圈一圈的,很规则很清晰,环形纹是药气柔和的表现,是入中土的一个特征。
这是姜芽了,姜是这么长的,呼呼呼往上冒呀,这个气往上走的力量是很明显的。
在地里就是这样长的,就是这个样子,这是洗干净了。
这是炮姜,就是把姜放土里炒,炒到发泡,质地就会变得很轻,把姜炒成面包状,它就没那么辣了。
李玉宾《药象品悟课》:威灵仙
李玉宾《药象品悟课》:威灵仙
1、观形色及药气分析
东北的铁杆威灵仙较好,威灵仙植株柔弱,每片叶子有三片小叶,三为生发之数,有一股疏达之象。
茎细长,小花(精气内藏),其果实长满细长的刺(流通发散之象)。
所以,威灵仙疏通、向外散的效果非常好。
其药用部分是根,根细长,质地松脆,气很柔和,偏入里,偏阴分。
好的威灵仙,掰开后,里面的芯是黑色的,芯的颜色越深气越足。
2、临床应用
威灵仙入里,无孔不入,一般内部的小的郁结可以用威灵仙疏通。
我经常升麻和威灵仙并用,升麻破除大的郁结,威灵仙扫除剩余小的郁结。
所以,威灵仙是用来疏通身体内部一般药不能到达的小的郁结。
如,关节炎,关节部位气血流通少,一般药很难进去,威灵仙就可以。
威灵仙偏性小,用量可以大,祛除小的郁结的话,一般15克左右。
如果用于外周部位气血不容易到达的地方,如关节炎,可以用到50-60克,止痛效果非常好,但不可常用,易耗气。
威灵仙也消耗正气,凡是素体虚弱的人,用时量不要太大,时间不要太久。
我常用威灵仙和升麻配伍,一清一正,疏通身体内部郁结。
再就是,凡是肾功能轻度衰竭的时候,可用临时用大量威灵仙冲击性的疏通,对肾功能的改善立竿见影,一般用到60克以上,1-2付,不可多用。
药性(来自李玉宾)
药性(来自李玉宾)威灵仙:东北铁杆威灵仙较好,三片叶子,生发之象,果实长满细长的刺,流通之象,药用部分是根。
升麻破除大的郁结,威灵仙扫除剩余的小的郁结。
治疗关节炎等止痛效果较好,轻度肾衰大量少时间冲击效果好。
升麻:又名周麻,破除体内重的郁结,当归升麻一起用,当归疏通血分,升麻疏通气分。
薄荷柴胡疏通比较浅,升麻不行用莪术。
柴胡:分南北柴胡,力量比较柔和,主要用于疏肝,肝气郁结用柴胡舒达是很好的选择。
本经里讲,推陈致新就两味药,柴胡是从经络气机流动的角度来加快气血流通,大黄主要是加快腑气通降,加快浊气排除的角度。
调气的角度,柴胡陈皮一起用,一般柴胡12陈皮6,柴胡流通,陈皮破气。
麻黄:生长在西北新疆一带,金气最浓厚,药收藏也最为紧致。
麻黄龙胆草都为虎狼之药,相对于龙胆草,麻黄是阳药,龙胆草是阴药。
麻黄有很强的生发之力,临床上油两种麻烦,一种是生麻黄,一种是炙麻黄,炙麻黄的发散力量小。
麻黄药力很强,用时谨慎,量也不要过大,尽量不要超过6克,治疗外感最大量也就6克,麻黄也不可久用,清黄元御讲,麻黄泄人元气。
麻黄有两个禁忌症,一是气虚脉涩者不能用麻黄,走的太快消耗正气,二是气结滞在脏腑,脉沉紧有力的时候也慎用麻黄。
麻黄只适用于急症、新症、时间不是很久,郁结不是很深的病症。
百合:药用百合地上部分比较瘦小,花也小,地下球茎比较丰满,较好的药用百合来自四川甘肃。
收藏之气很清淡柔和,有润养的作用,收藏之力类似于麦冬,百合收藏力量偏于上焦,麦冬收藏之气是从上到下。
百合气走的速度比较慢,偏于入肺,适用于慢性虚损病人,上焦郁热,可引郁热下行,靠润养的力量慢慢带着气向下走,但见效慢,需要久用。
麦冬:临床麦冬去芯与否,麦冬的芯有流通之象,如果入煎剂的话不去芯,流通性更好。
麦冬药液气味比百合大,气走的比较急,往下沉,收藏的力量比百合大,气更沉降,更凉润,聚的阴气更多一些。
麦冬养阴、清上焦郁热效果比百合快的多。
此外,麦冬不光入肺经,因为向下走的快,还可入肠胃。
李玉宾《药象品悟课》:骨碎补
李玉宾《药象品悟课》:骨碎补
1、观形色
其药用部分是根,生长在比较阴凉的地方。
骨碎补植株矮小,但根比较肥硕(收藏之象,精华部分都收藏在根上),叶子比较舒展(带有伸展的气势。
气凝聚在一起,带着一股很强势的力量)。
整体来看,其舒展和固守的力量都是比较强大的,固守的力量里面蕴藏一种没有泄出来的爆发力。
其根茎成节状,比较肥硕,椭圆形,外面覆盖一层薄薄的毛。
新鲜切片比较细腻、致密、滋润。
2、药气分析
骨碎补补肾的最大的优点就是它能够维持肾气的气场的饱满、稳固。
而补骨脂只能聚气,不兼顾肾气的气场;枸杞子只有养的作用。
所以,需要紧急补肾的时候,骨碎补与滋阴类药物(如黄精)同用的时候,其固守填充的效果会更好,补肾的效果立竿见影。
骨碎补固守肾气的作用,不是将气固守为一团,而是均匀的分成无数份,分散于
全身各处而保留,这样固守肾气的作用就比较稳固了。
3、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多为炒过的,炒过后水分蒸发,质地变轻,表面光滑,里面有很多细腻的小孔,很疏松,结构类似于骨小梁,从外形看类似于鹿角。
治疗骨折要顾及两方面,一要把肾气收住,肾气不守,就没有力量去长;二是要求药物结构比较稳定,且气聚而不散。
骨碎补这味药兼具着两方面作用,本身既有凝聚的力量,又不会像补骨脂那样压在一块,而是有一股冲的力量,这种气场有利于骨痂形成,从而长成正常骨小梁结构。
骨碎补补肾一般都用于急症,如骨折、较重的劳损、肾虚牙痛等,效果较好。
骨碎补药性平和,用量30-60克都可以,至少30克以上。
李玉宾《药象品悟课》:山茱萸
李玉宾《药象品悟课》:山茱萸
1、观形色
南方叫枣皮。
为树上结的果实,其花为伞状花序的小红花,果实样子类似于枸杞,但只有一个果核。
2、药气分析
山茱萸的药用部分是果皮(一股金气,纯碎收藏之气),晒干后的山茱萸为暗红色,偏软,不太硬,味酸,其收藏的力量在所有酸味药里是最强的。
3、临床应用
山茱萸用少了,12克以下,也有疏肝的作用,一旦用到30克以上,其收藏的力量非常大,完全把气收住,走不动,就变成了一个补肾的药了。
所以张锡纯用山萸肉治疗虚脱急症,大气欲脱的时候,用大量山萸肉救急。
由于山萸肉收藏的力量比较强悍,又比较急,所以,凡是肾气虚,淤结又比较重的时候,一定要慎用山萸肉。
一旦用上后,会适得其反。
山萸肉临床应用不是很多,如果用于保健补肾用的话,最好不要超过6
克。
如果想要紧急收藏肾气的时候,如果肾气虚得很厉害,效果很好,而且也是必须药。
如果淤结重,用的话,容易加重淤结。
大量的山萸肉可治疗外周关节痛,但不可常用,只能临时用一下。
因为它只是临时的把气聚一下,通一下。
李玉宾老师主讲《药象品悟课》(1)人参白术黄精黄芪
李玉宾老师主讲《药象品悟课》(1)人参白术黄精黄芪李玉宾老师主讲《药象品悟课》(1)人参白术黄精黄芪人参1、观形色:古代,人参产于山西,太行山一带,叫党参。
不是现在所用的党参,是产在上党的人参,不过,已经绝迹。
古人参(上党人参),从地理位置来推测,其药力应该没有现代人参药力强,越是寒冷的地方,其蕴含的气越足。
现如今所用人参都是东北人参,产自长白山一带,东北气候比较冷,所以,人参的气来得比较紧致,气更足。
人参属于五加科植物,其叶子都是掌状复叶,每个复叶5小片叶子,5为中土之数。
人参的花是开在正中间,整个植株也是跟人体非常相似。
临床药用效果比较好的是林下参。
林下参,分两种,一种是直接在山林中的阴凉处撒种,自然生长,长十几年,这种林下参叫子货;另外一种叫趴货,不是直接将种子种植在山林中,而是先在参园里培育,让小人参长到5-6年,然后选择比较好的人参苗,再移植到树林下,再长10年以上。
这种人参的好处是成才率比较高,人参苗的质量可控,可以精选,移植后的生长环境仍接近野生,自然生长。
这种人参人为干扰因素少,最接近野生,所以,它的特点是气特别干净。
林下参,从形态上看,其主根是比较明确的,比较短,参须相对比较瘦长而少,参须比人参的主体要长。
其次,参须上有很多珍珠点,珍珠点是聚气的地方,是一种收藏之象,与人体五脏藏精气而不泻相符,所以说人参直补五脏。
2、药气分析一般的人参长到6年以上,它的气相对就比较稳了,不会有偏浮的气,也是比较纯净的。
12年以上的人参,一般来说养脏腑,补五脏的效果非常好(人参直补五脏),比如一些危症、急症,需要紧急补五脏之气的时候用的人参要求至少12年以上。
所有中药里面,药气与人体之气最为接近的,就属人参,尤其野山参。
之所以说人参的气和人体五脏六腑的气最为接近,是因为人参的植株都是掌状复叶,每个复叶5小片叶子,5为中土之数。
人参的花是开在正中间,整个植株也是跟人体非常相似。
人参植株各部分都可入药,但根的药用价值最高,因为在地面以下,气偏阴,入五脏;地面以上的部分,气偏阳,走形也比较表浅。
李玉宾《药象品悟课》:益智仁
李玉宾《药象品悟课》:益智仁
1、观形色
为姜科植物,生长在南方,植株比较高大,花较好看,叶子狭长而舒展。
益智仁果实长得比较结实,果皮比较硬、脆,不像白豆蔻果皮比较脆,也不像砂仁果皮较软、韧。
所以,相对来讲,气收得比较紧,凝聚得比较紧,收藏比较好。
2、药气分析
益智仁药用部分为果实里的种子团,打碎后有一股清香之气,但较砂仁和白豆蔻来讲,香气淡了很多,因为它的香气已经收藏起来了,气没有完全外露,补肾的效果更好。
3、临床应用
益智仁是补肾药里药气最清透的一味药,所以,当需要紧急补肾的时候,需要有大的力量收藏肾气,但又有一定的淤结的时候,益智仁就是首选。
收藏肾气的力量比较强,但又带有一股清香之气,不会加重淤结,主要用于淤结不是很重或小儿的肾虚。
但益智仁补肾气不太深沉,不能算是纯碎的补肾的药物,为防淤结,多用于前期补肾,先将肾气收一收,后期还需要用补骨脂、枸杞子、黄精、熟地等真正
补肾的药物。
用益智仁的时候,要把打碎,这样效果比较好。
用量一般12克以上,多则可以用到20克,过量也会加重淤结的。
补充:
益智仁和芦巴子的区别:
1、芦巴子偏苦,补肾的时候更偏于有形的层面,偏阴的层面;
2、而益智仁芳香,是从气分上补肾;
3、芦巴子带有生发之气,能往外通,益智仁带的是流通之气,而不是生发,从补肾效果来看,益智仁比芦巴子要强。
李玉宾《药象品悟课》:当归
李玉宾《药象品悟课》:当归1、观形色:当归的植株矮小,流通当中主生发之气,生发力量比较强大。
为多年生植物,叶子像芹菜,生长在山沟里,目前国内比较好的当归产于甘肃岷县,地理位置处在大西北边缘。
这个地方的当归生长期短,从地理位置上看,西方属金,金气主敛藏。
其花为白色,很小(收敛之象),形状为伞形花序(说明当归是偏散,向外生发的象),加之生长在大西北,整个地域环境就是收敛之象。
所以,当归是收敛的,在收藏之象中蕴含着一股生发之气。
当归的药用部分是根,天然当归的颜色比较油润、偏暗的淡黄色(我们平时见到的当归比较白,基本都是硫磺熏过的),比较软。
当归不易晒干,即便晒干后摸着也比较软,油性很足(油性是肾气的表现)。
当归尾,其气偏流通一些。
好的当归的饮片,看着比较干净,油性很足,摸着比较软。
辨别当归的好坏,主要看其油性足不足。
2、药气分析:当归气味特别浓郁,其药力,随生长年限的不同,轻重缓急也有所差异。
一般我们所用的当归,其生长年限多在3-5年。
3年左右的当归较小,药劲较冲;5年以上的当归,气比较柔和。
一般来讲,3年左右的小当归,气味非常冲,闻起来药液微微有股辛辣味,向上冲的劲比较大,比较快。
年头比较长的老当归,不像小当归那么结实了,油气也不足,略微偏燥一些,药气稍微缓和一些。
还有一种留种的当归,开花结种子用的。
这种当归基本没什么气味了,很淡,油性也不足,嚼起来略微发散的感觉(好当归咬起来油油的润润的,很柔韧)。
所以,选用当归,一要看大小,个头大点的当归长的年头比较长;二要从颜色上来看,不是越白越好,而是淡黄色,半透明,比较油润,油气比较足;再就是闻气味,好的当归气味会扑面而来,因其生长环境比较冷,植株又比较矮小,所以根部力量积攒的很足,生发力量很足。
不管什么药物如果偏润养的,药气一定的向下走的。
当归的药气以生发为主,带着润养之气,生发过程中有一定的润养作用,当归本身的生发的力量要强于润养的力量。
但其本质上还是生发的,生发就是由阴化阳,所以凡是生发的药都是消耗阴精的。
李玉宾《药象品悟课》:紫苑
李玉宾《药象品悟课》:紫苑
1、观形色
紫菀外形类似青菜,其药用部分是须根。
紫菀花序开展,发散、流通之象。
从外形来看,紫菀药性平和、轻柔。
紫菀根细长,疏通之象明显。
2、药气分析
紫菀没有太大的气味,没有太大偏性,比较舒缓、流通。
但药气相对偏浮,走得比较表浅,不会入得很深。
临床有两种,一种是生紫菀,一种是蜜炙紫菀,蜜炙后,可以进一步加强其柔和流通之性。
我比较倾向用生紫菀,流通性更好一些。
3、临床应用
紫菀的药气与肺气相应,疏达肺气的效果就比较好。
古人用紫菀流通肺气,止咳,原因就在于它这股轻柔、流通之气,而且偏于走上焦,能把肺气流通开。
肺为娇脏,用药宜柔,宜轻,所以,入肺的药,没有很霸道的,如黄芩、百合、麦冬等,但川椒例外。
紫菀一般适用于肺气有点淤,有点虚,需要缓缓流通的时候,在肺气正常流通这种力度的情况下去发挥治疗作用。
可以把紫菀理解成非常微量的麻黄。
紫菀流通肺气的力量最柔和,相对也最安全,适当多用一点,问题不是很大。
一般用量12克左右,至少6克。
肺与大肠相表里,当出现便秘时,用紫菀在流通肺气的同时,也可间接治疗便秘。
肺气流通开后,大肠之气也会流通开。
紫菀基本用于虚证,大部分用在疾病后期。
若为实证,紫菀没有太大力量去疏通,救不了急。
提问:桔梗与紫菀都可以流通肺气,二者有什么区别?
桔梗是靠其润滑之性去流通肺气,更润一些。
紫菀是靠本身的力量去流通肺气,润的力量不如桔梗。
紫菀疏通之象明显,桔梗没什么疏通之力,主要靠润滑的力量流通肺气。
李玉宾《药象品悟课》:丹皮
李玉宾《药象品悟课》:丹皮
1、观形色:
牡丹为多年生木本植物,牡丹花大而开散,其果实为六瓣(六为水之数,收藏之象)。
丹皮是牡丹的根皮,因其颜色为淡淡的粉红色,故又叫粉丹皮。
牡丹皮有一种非常特殊的香气。
一般生长5-6年以上的大丹皮,很脆很容易掰开,里面可见白色结晶(精气凝聚之象,是寒象),说明长的气比较足。
2、药气分析:
丹皮性比较阴凉,与白芍类似,从寒凉的气来比较,丹皮凉性不比白芍差,且直入血脉。
白芍是整个根,丹皮是根皮,所以丹皮的药气比白芍柔和一些,但凉性也是很大;皮是植物养分输送的通道,有很多纤维束,所以,丹皮流通、通达的效果比白芍好;丹皮潜病的效果不如白芍,一般白芍直中木气,木郁风动的时候用白芍息风,丹皮性凉,用于清血分淤热,犀角地黄汤里面用丹皮清血分淤热。
3、临床应用:
丹皮用于阴虚血热,清内在郁热。
当血虚心烦睡不好觉,阴虚血热,脉细且急时,可以适量用一些丹皮,清内热,其流通的性质可以引导气血恢复周流。
丹皮的好处就是既清凉,又有比较好的流通性(一种药物的弊端大小主要看其流通性,流通性好弊端小,流通性差弊端就大。
流通性好的药即便用错了,也还有挽救的余地。
),丹皮用错了问题不大,无非就是伤了胃的阳气,但不会引起太严重的瘀滞。
丹皮因其性凉,用量也不要太大(一般8-12克),一般也不会单独使用,一般配合温养脾胃的药使用,用来流通血分郁热。
李玉宾《药象品悟课》:酸枣仁
李玉宾《药象品悟课》:酸枣仁
1、观形色
酸枣都是野生的,植株矮小,生长缓慢。
酸枣果实个头小,枣肉很薄,很酸,枣核很大。
其药用部分是枣核内的种仁儿,但酸枣仁没有任何酸味。
酸枣秋季采收,晒干,取核。
酸枣仁形状为扁圆形。
2、药气分析
酸枣仁用时先炒,然后打碎,有一股很油润、清香、甘淡之气。
酸味是木气之味,处于生发前的凝聚状态。
所以酸枣仁有一股很强的生发之气,并把这股气收起来,凝聚成果实。
所以酸枣仁是“木之子”,木气的孩子,蕴藏的能量是比较足的。
3、临床应用
酸枣仁之所以有很好的养心阴的作用,一是因为酸枣仁很油润(凡是养阴的药物都是比较滋润的);二是酸枣仁的气很清透,油润之中带着一股清透之气。
其他油润的坚果(如核桃、榛子、松子等)虽然也是油润的,但其气是沉重的,不像酸枣仁这么清透。
所以酸枣仁既能润养,又偏于走上焦,以养心阴。
酸枣仁药性平和,偏性不是很大。
凡是用于养心阴时,可用于治疗,一种是心阴亏虚引起的失眠,用量可达两升;再就是心阴亏虚引起的出汗(汗为心之液),可大量用酸枣仁。
案例:一小儿,高烧之后,大汗不止,当时认为是阴虚火热出的虚寒,用了很多清热养阴的药物,汗仍止不住。
得一偏方,用酸枣仁煮鸡蛋吃,结果吃了一次,汗就止住了。
酸枣仁仅适用于虚证,实证用了适得其反。
用量一般至少15-30
克,少的话,滋阴效果不太明显。
李玉宾老师主讲《药象品悟课》(4)乌梅木瓜元胡薄荷香附
李玉宾老师主讲《药象品悟课》(4)乌梅木瓜元胡薄荷香附根据坤鹤百草堂博文整理乌梅1、观形色:乌梅是梅的成熟的果实烘干而成,产于南方福建、江浙一带。
乌梅的鉴别,一是看核,二是看泡出的水的颜色,真的乌梅泡出的水是褐色的,不是黑色的,染色的乌梅泡出来的水是黑色的,再就是尝酸味,肉厚味酸为好。
乌梅的药用部分是果肉,核的作用不大。
2、药气分析乌梅主要用它的酸味,从四气五味来讲,酸柔、酸收、酸敛,是收敛之气。
收敛之性只是酸的一方面,另一方面酸性还可以生发,所以,酸味既能收敛又能生发,收敛中带有生发之气。
酸之所以能够刺激唾液分泌,是因为从中医角度来讲腺体分泌是生发肾气的过程,属于水生木,内经讲酸味入肝,肝气本身就是水气生发而成,从一种收藏的状态向开达状态的转换,由阴出阳,由内向外的过程。
乌梅以酸味入药,它的气比较淡,味比较足,但里面藏的生气还是很明显的。
乌梅养肝的最初的最本源的生发之气(酸养肝的本意),可以理解成一股很柔和,力量又比较大的这股气,拖着你慢慢往上升。
3、临床应用乌梅也是疏肝的药,和柴胡、桂枝不同。
柴胡是从行气的角度来疏肝,肝气已经升达上来了,已经由阴化阳到气分了,在气分郁滞的时候可以用柴胡来疏达,是在比较表浅的层次疏肝;如果肝气在升达的过程当中阳气不足的话,可以用桂枝去升达,桂枝是辛甘温散而升达;如果本身阴津就不足,有点阴虚无力升达的时候,可以用乌梅向上升达,乌梅是酸柔养津而升达。
如果临床上碰到肝气郁结较久的老年患者的话要分清楚病情的转归而用药。
肝郁的病人一般刚开始都是柴胡症(气郁),随病情发展,气郁化火,化火就伤阴耗气,慢慢由实证变为虚证,最早表现的是阳虚(怕冷、四肢不温),这时候用桂枝去升达,可以改善。
如果肝郁化火更久,阴津就会亏虚,变成阴虚,这个时候用桂枝就会上火,郁结反而加重,这个时候就需要用乌梅,乌梅是从肝气生发的源头去救。
可以形象的比喻肝气升达的过程的不同用药,肝气生发的源头的话就是乌梅,再向上一点就是当归,再往上差不多是桂枝,再往上是柴胡,大概是这么一个层次。
李玉宾《药象品悟课》:五味子
李玉宾《药象品悟课》:五味子一、五味子1、观形色有南五味子和北五味子之分,一般用的都是北五味子。
五味子为藤类植物,绕树而生。
多生长在北方,生长环境偏冷,辽宁偏多,一般生长在海拔较高的山顶。
五味子花不大,颜色偏淡。
每朵花会结出一串五味子,果实为浆果(收藏之象),类似于葡萄。
2、药气分析从五味子植株形态及生长环境整体分析,说明它具有收藏之象。
之所以称为五味子,就是因为它五味具全,但以酸味为主。
酸主收敛,它的气是向下走的,走肾,多用于补肾。
南五味子与北五味子相比,南五味子比较小,收藏的力量也较弱。
3、临床应用临床用多用炙五味子。
五味子虽然收藏力量强,味也很浓,但气还是很清透的,流通性比较好。
(小窍门:用粉碎机打碎五味子可以清理粉碎机里粘腻附着物)补肾的药都补五脏,所有补脏气的药,气都比较清透,气浊的话补不了脏气。
砂仁虽补肾,但其气相对重浊,不如五味子清透。
临床我一般用生的五味子,生的流通性更好,更能体现出本质作用。
炙过之后,酸收的力量加强,但清透的药气就收到了污染。
若上焦非常燥,需要润收的时候,可以用点炙五味子。
从补肾的角度讲,五味子的气收得比较急,走得比较快,力量比较大,入的比较深,补肾立竿见影。
五味子除了用来补肾,张仲景还用五味子来止咳。
咳嗽是由于肺气不能正常敛降,随着木气生发而冲上来了,用五味子可将肺气收回。
一般久咳,肺肾两虚的时候,用五味子可收肾气,收肺气,从而止咳。
细辛、干姜、五味子是治疗咳嗽必备的几味药。
如生脉饮(人参、麦冬、五味子),在气虚欲脱的时候来补气,用五味子往里收。
民间有五味子治肝病之说,主要指的是虚证,五味子也可补五脏之气,通过收聚五脏之气,来促进肝气生发而治疗肝病。
五味子一般用量4-6克,就有很好的收敛效果,若要加大收藏之力,也不会超过20克,12克左右足够。
五味子禁用于实证,凡气郁比较厉害的时候,慎用五味子。
治疗咳嗽的时候,用五味子需要配合其他流通肺气止咳的药,不能单纯用五味子。
李玉宾《药象品悟课》:麻黄
李玉宾《药象品悟课》:麻黄1、观形色麻黄生长在西北新疆一带,西北金气最浓厚,药收藏也最为紧致。
麻黄茎细长,是一种收藏舒达之象。
麻黄叶子很小几乎蜕化,所以药力非常集中,都集中在了细细的茎上。
2、药气分析麻黄和龙胆草都为虎狼之药,相对于龙胆草来讲,麻黄是阳药,龙胆草是阴药。
麻黄有一种很强悍的气,集中收藏在一起,凝聚了强大的生发之力,所以长麻黄的地方冬不积雪。
麻黄花很小,结红色绿豆大小的浆果。
新鲜的麻黄发散力量最大,临床药用的麻黄多为干品,秋季采摘晒干。
新鲜晒干的麻黄颜色较绿,一般两年之内晒干的麻黄效果较好,三年以上的话,其发散之力就会减弱,五年以上的麻黄发散的力量就非常小了。
3、临床应用临床用麻黄有两种,一种是生麻黄,一种是炙麻黄,炙麻黄的发散力量较小。
临床用麻黄,小量可调内,大量调外。
麻黄是宣达升散,直冲九霄的一股阳气,麻黄除了用于感冒以外,还可以用于开胃,胃口不好可以用0.5-1克麻黄,升达一下胃气,再配合1-2克杏仁,一升一降,胃就转开了。
此外,我还常与补肾药补骨脂同用,治疗下焦肾气弱、淤滞重的疾病,如妇科月经不调、盆腔炎、子宫肌瘤等。
肾气比较虚,需要补肾,淤滞重又需要疏通,此时,用大量补肾的药与少量麻黄配合使用。
所以,《神农本草经》讲麻黄破癥瘕积聚。
一般60克补骨脂,陪3-6克麻黄。
还有一些老大夫用大量麻黄(20克)左右,配合补气的药,治疗内脏脱垂性疾病。
麻黄药力很强,用时要谨慎,量也不要过大,尽量不要超过6克,治疗外感最大量也就6克。
麻黄也不可久用,清黄元御说,麻黄泄人元气。
麻黄有两个禁忌症,一是气虚脉涩者不能用麻黄,走得太快消耗正气;二是气结滞在内郁结在脏腑,脉沉紧有力的时候,也慎用麻黄。
麻黄只适用于急症、新症、时间不是很久、郁结不是很深的病症。
李玉宾《药象品悟课》:桂枝
李玉宾《药象品悟课》:桂枝1、观形色:桂枝是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我们平时调料所用的肉桂与桂枝是一种植物,肉桂用的是树干或跟的皮,桂枝用的是嫩枝。
此外,肉桂与桂花树不是一种植物,不要混淆。
桂枝叶子细长,有三条叶脉(三为生发之数),向上冲的感觉,又叫三冲脉。
花小,六瓣。
2、药气分析:桂枝气味与肉桂相同,比较热,比较香,比较温散。
因桂枝为嫩枝,有生发之气,流通、通达的效果更好,气比较薄弱,比肉桂之气柔和软弱一些。
桂枝生长在南方,南方开达火气较足,在如此开达的气候条件下,肉桂的叶子长得细小狭长,树枝也较细,桂枝有股辛辣的味道,说明它有很强的收藏之象,才能把气聚那么足。
桂枝升达的力量有点像当归,只不过一个阴一个阳,当归是从里面往外托,柔柔润润的托出来。
桂枝比较偏表、偏潜、偏上,带着一股收敛的力量往前推,它的皮偏收、偏藏(所有的皮都是金气收敛之象)。
3、品药交流:桂枝皮很薄是暗褐色,木心是淡黄色。
不带皮的桂枝熬出的药液是非常淡的黄色,几乎没颜色,喝起来气味非常柔和,没有辛辣味;带皮的桂枝有股很冲的辣味,有种向上的辛散之力;单独熬桂枝的皮,其味道与肉桂一样。
这就说明,桂枝的这种力量是在皮上,也可以把桂枝的皮理解成很少的肉桂的力量。
桂枝的效果好比肉桂加了点流通的气进去,让它能够动起来,肉桂本身辛温也能升达,但是其升达通破的力量稍差一些。
用上桂枝,就好比加了股向上走的力量。
桂枝本身皮薄,其温散的力量也没有肉桂那么强,一个是辛温走散,再就是带着一股香气(香气就是正气),所以,桂枝可以辅助心阳。
4、临床应用:还有一种说法,桂枝可以降肺气。
肝气的升达和肺气的敛降本身是一个整体,肝气不升,肺气肯定就降不了,桂枝降肺气的作用可以理解成这么一个象:桂枝的皮的这股收藏的力量,把气聚在一起,中间的木心带动着这股气向前跑,皮收的力量就是肺气向下降的力量,木心向前冲的力量就相当于肝气升的力量,最终表现的综合效果就是推动气血前行,而且走的比较表浅,偏上,偏外一些,最终达到降肺气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玉宾讲中药
前言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曾言:“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作为一名中医药大学的毕业生,我在毕业之初也曾有过这样的彷徨。
临证辨治,胸无成竹,处方用药,鲜见佳效。
然观古人用药疗疾,每每效若桴鼓,覆杯而愈。
因思中医学术,一脉相承,古今一也,何以到了自己这里,疗效却与古人有着天渊之别?莫非是自己真的还没有博极医源?然中医之源,究为何物,亦不自知,只好逢师便拜,以求一解,如此逾年。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天,网上传来只字片语为我指点迷津,觉颇有见地,遂寻索不舍,终于辗转得见恩师任启松老先生。
恩师为祖传中医,医易皆通,入世离俗,俨然飘然世外。
为我传书一册,《四圣心源》是也;授我学医一字,“象”是也。
并为我描述中医的理论框架乃一气周流,所谓六气本一气,五行即一行。
谆谆告我,中医非博闻强记能通,须自身体悟方入。
由是跟师学习,系统研习《四圣心源》所描述的一气周流理
论体系,体悟中医“象”的内涵。
虽不能完全理解老师所讲的
境界,亦不轻言放弃,而是每日将自己放在“一气周流”与“象”的思索中,反复揣摩,希求开悟。
一日走在路边,见车来车往,不经意间一抬头,看见天上白云飘飘,刹那间感受到了天地之气,也正如路上的车流一样来来往往。
由此顿悟。
《内经》言: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
老子在《道德经》中讲: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与?两者讲的不都是这种境界吗?原来中医并不是空洞玄妙的理论,而是这种可以真实感受的境界,原来这种境界是真实存在的!这,大概就是我苦苦寻索了几年的中医之源吧?
理虽顿悟,事须渐行。
自此才感觉自己入了中医的门,也明白了老师所讲的象,其实就是一气周流过程中的动态剪影,有其气必有其象,有其象必有其气。
《内经》言: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学习中医,善于从象的角度去体悟,也许是一条入门的捷径。
要对中医有深刻的自身体悟,自然需要习医者的身心双修,尤其是正心寡欲必不可少。
至此才真正体会到孙思邈在《大医精诚篇》中的苦口婆心,身心不正,医理何明?从此对自己各方面逐渐严格要求,淡泊名利,清淡素食,孝慈仁爱,一念学医,以求净化身心,感应天地。
利用几年的时间,逐渐对脉象、病象、药象都有了自己切身的体会和理解,对中医渐有登堂入室之感。
对临床各类病证已不再茫然不知所措,
而是逐渐能够从容应对,遣方用药,亦能得心应手,随手获效。
记得当年还在北京中医药大学读书时,基础医学院的院长刘燕池教授曾经勉励我们,从我们这里出去的学生,不能仅仅满足于当一名优秀的中医大夫。
时至今日,我才能渐渐体会到老师当年对我们的殷切希望。
而毕业之时,班主任贾德贤老师更是寄语我们:
“低起点,高姿态”,希望我们能够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承担起继承和发展中医的历史责任。
回首自己一路走来,正是老师们的相继勉励与扶持,才使得自己没敢放弃对中医的追求。
临床上的一己之得,虽非珠玉,却是真心。
医者仁术,不敢私之,应邀在网上与众多网友相互交流,以期抛砖引玉,冀能互勉共学。
这部书稿,本是在民间中医网上与众多爱好中医的朋友相互交流的录音,先是得到众多网友的抬爱,自发组织整理成文,遂有此书初的文稿。
后又幸蒙人民军医出版社王显刚老师垂青,指点润色,使此书得以顺利出版。
在此向王显刚老师和各位热心网友一并表示真挚的感谢!
又得业师任启松老先生,班主任贾德贤老师亲为赐序,褒勉有加。
启功老先生之高足,著名书法家xxx先生亲笔赐题书名,令全书为之增色。
在此亦一并叩谢。
自知学识尚浅,不敢言师。
一腔肺腑之言,倘有惠世之处,
斯正我心所冀;或有纰缪之语,唯祈达者垂教。
李玉宾
2009年6 月
任序
清朝时期,朝堂之上的汉族官员皆知医。
那时官员家中眷属罹病,延请医生会诊,每位医生在开方以后,都要向东主陈述病机与方意。
在回答东主的医学问询之后,预言几时可愈,然后由东主选择决定采用哪位医生的处方。
五四以后,读书人知医甚少,渐渐遗弃了养生的传统。
其情形与仲景在两千年之前所言几乎如出一辙:
“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
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自汉代以降,医道几近不传。
仲景而后,能得先圣遗旨者,黄元御一人而已。
然经典中医,文多古奥,今人不解,难得门径而入。
故而阐释医道,普及中医,亦是当代中医人与时俱进之责任。
我的学生李玉宾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他与网友互相交流,探索以通俗浅显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展现经典中医的内涵,诚可嘉勉。
今世之人皆向往富足的生活,身体健康就是起码的前提。
每个人以及自己亲属的健康,其实都把握在自己的手中。
如果平素知道养生,不适时明白如何疗病,就不会在生病时“委付凡医,恣其所措”。
所以每个人都需要学习中医,学习经典中医。
不知医,对上即不孝,对下即不慈。
爱自己,爱自己的家人,医技在胸,就不会临病而求医,茫然不知所措。
经典中医学习起来难不难呢?一点都不难。
文人习医,犹探囊取物。
何况是用大白话来讲解的经典中医,人人皆可学,学必有所得。
李玉宾的这部讲稿,可算是这方面的一次有益的尝试。
全书以通俗的语言,进行流畅地叙述,对阴阳五行一气周流以观象的方式予以展现,对目前大家学习经典中医而苦无入门的资料,是一个小小的补充。
由于浅显,可能会不够深不够透,由于宽泛,可能会不够严谨,所列方剂与药物也不一定是佳选择,但言医主要是言其法,希冀诸君能因指而得月,则幸甚。
任启松于北京六营门
2009.06.24
导读——从这里迈入中医之门经常有朋友跟我讨论,怎样才能快速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大夫,甚至做一名苍生大医,以拯救天下含灵病痛。
回答这个问题,不是列一个长长的书单,而是需要我们去思考,中医到底是什么?为医者,拯疾痛,系生死,所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