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11讨论报告

合集下载

服装材料实验报告11

服装材料实验报告11

服装材料实验报告11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测试和评估不同服装材料的性能和功能,为服装设计和生产提供材料选择的依据。

2. 实验材料- 棉布- 涤纶布- 内衬料- 纽扣- 拉链3. 实验方法3.1 品质测试3.1.1 颜色牢度测试为了测试不同材料的颜色牢度,我们将每种材料分别在50摄氏度水中浸泡30分钟。

然后,我们使用色差仪测量每种材料的颜色变化。

颜色变化越小,颜色牢度越好。

3.1.2 强度测试为了测试不同材料的强度,我们使用拉力实验台分别测试每种材料的断裂强度和抗拉强度。

通过施加不同的拉力,我们可以测量材料的最大拉伸力。

3.2 功能测试3.2.1 透气性测试为了测试不同材料的透气性,我们使用透湿仪测试每种材料的透湿率。

透湿率越高,表示材料越容易透气。

3.2.2 防水性测试为了测试不同材料的防水性,我们将每种材料分别放在水下一段时间,然后观察水分渗透的情况。

防水性能越好,表示材料越能有效阻止水分渗透。

4. 实验结果经过以上测试,我们得到了以下实验结果:材料颜色牢度断裂强度抗拉强度透湿率防水性棉布优5N 10N 高中涤纶布良8N 15N 中高内衬料优3N 8N 低低纽扣- 10N - - -拉链- 12N - - -5. 结论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棉布颜色牢度优秀,透湿率高,但防水性略逊;- 涤纶布颜色牢度良好,抗拉强度高,防水性能优秀;- 内衬料透湿性差,抗拉强度低,不推荐作为外层材料;- 纽扣和拉链的强度良好,但由于功能差异,不适用于色牢度、透湿性和防水性的测试。

综上所述,选用服装材料时应根据不同的需求,综合考虑材料的颜色牢度、强度、透湿性和防水性等因素。

6. 参考文献[1] 张三, 王五. 服装材料性能测试与评价. 上海: 上海出版社, 2010.[2] 李四, 刘六. 纺织品功能测试与评价.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固体线膨胀系数的测定及温度的PID调节实验报告及误差分析 大学物理实验实验11

固体线膨胀系数的测定及温度的PID调节实验报告及误差分析 大学物理实验实验11

大学物理实验11
固体线膨胀系数的测定及温度的PID调节
实验中用到的仪器有金属线膨胀实验仪、ZKY-PID温控实验仪、千分表。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测量金属的线膨胀系数和学习PID调节的原理。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图)
三、实验设备、仪器、用具及其规范
四、实验(测定)方法
五、实验记录、数据处理
六、结果分析及问题讨论
实验中的误差主要有:
(1)测量仪器不精密导致的误差;
(2)温度影响,不同材料的温度膨胀系数不同;(3)温度计的热惯性,升温时实际温度高于读数温度;(4)测量人员读数时有误差。

实验十一蔗糖水解反应

实验十一蔗糖水解反应

实验十一 蔗糖水解反应【实验目的】1. 测定不同温度时蔗糖转化反应的速率常数和半衰期,并求算蔗糖转化反应的活化能。

2. 了解旋光仪的构造、工作原理,掌握旋光仪的使用方法。

【基本要求】1.了解在蔗糖反应的动力学方程式中,任何时刻t 的蔗糖浓渡可以被反应体系在该时刻的选光度α与反应终了时的选光度∞α之差所替代的依据。

2 测定蔗糖转化率的速率常数的半衰期。

3 了解旋光仪的基本原理,掌握其实用方法。

【实验原理】蔗糖转化反应为: C 12H 22O 11 + H 2O → C 6H 12O 6 + C 6H 12O 6蔗糖 葡萄糖 果糖为使水解反应加速,常以酸为催化剂,故反应在酸性介质中进行。

由于反应中水是大量的,可以认为整个反应中水的浓度基本是恒定的。

而H +是催化剂,其浓度也是固定的。

所以,此反应可视为准一级反应。

其动力学方程为kC dtdC =- (1) 式中,k 为反应速率常数;C 为时间t 时的反应物浓度。

将(1)式积分得: 0ln ln C kt C +-=(2)式中,C 0为反应物的初始浓度。

当C =1/2C 0时,t 可用t 1/2表示,即为反应的半衰期。

由(2)式可得:kk t 693.02ln 2/1== (3)蔗糖及水解产物均为旋光性物质。

但它们的旋光能力不同,故可以利用体系在反应过程中旋光度的变化来衡量反应的进程。

溶液的旋光度与溶液中所含旋光物质的种类、浓度、溶剂的性质、液层厚度、光源波长及温度等因素有关。

为了比较各种物质的旋光能力,引入比旋光度的概念。

比旋光度可用下式表示:[]lC tD αα= (4)式中,t 为实验温度(℃);D 为光源波长;α为旋光度;l 为液层厚度(m);C 为浓度(kg·m -3)。

由(4)式可知,当其它条件不变时,旋光度α与浓度C 成正比。

即:α=KC (5)式中的K 是一个与物质旋光能力、液层厚度、溶剂性质、光源波长、温度等因素有关的常数。

11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实验报告

11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实验报告


v 1/ms-1 v /ms-1 v 2/ms-1 v /ms-1 m43;m 2)v

1
0.29 0.184
0
0.184
0.094 0
0.093
2
0.426 0.269
0
0.269 0.138
0
0.136
结论: 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碰前系统动量矢量和等于碰后系统动量矢量和。
质量并不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不是我们追寻的“不变量”。速度在 碰撞前后是变化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速度的乘积也在变化……
那么,两个物体各自的质量与自己的速度的乘积之和是不是不变量?
m1v1 + m2v2 = m1v1′+ m2v2′

或者,各自的质量与自己的速度的二次方的乘积之和是不变量?

m1v12 + m2v2 2 = m1v1′2 + m2v2′2
4在滑块2的碰撞端面粘上橡皮泥或双面胶与之碰撞这时光电计时器系统自动计算时间撞后两者粘在一起分别记下滑块1的挡光片碰前通过光电门的遮光时间t及碰后两者的共同速度v
物理实验报告单(示例十一)
姓名
班级
实验台号
实验课题 (选修3-5,§16.1)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 1、明确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的基本思路。
实验目的 2、掌握同一条直线上运动的两个物体碰撞前后的速度的测量方法。 3、掌握实验数据处理的方法。
(7)先根据v =l /t 计算滑块1碰撞前的速度v 1及碰后两者的共同速度v ;再计算两滑块碰撞前后的动量,并比较两滑块碰 撞前后的动量的矢量和。 骤 实验数据:
m 1=0.324kg m 2=0.181kg l =1.00×10-3m

中国科大物化实验11 磁化率——络合物结构的测定报告

中国科大物化实验11 磁化率——络合物结构的测定报告
X PM

(11)
也称为居里定律。后来实验证明在更大的温度范围内,要用以下的居 里——外斯定律来描写。
X PM
2 NO P C 3 K (T Δ ) (T Δ )
(12)
式中Δ为外斯常数。
X DM N Oe 2 n 2 NO D ri H 6mC 2 i 1
(24)
W MX ,ρ = ρ h A
(25)
式中 h 为样品高度,W 为样品重量,M 为样品克分子量。 在天平上测出 W,ΔW,H,用直尺测出 h,查出 M,g 取 981 则可 算出 XM;再由(16)式:
实验十一
【摘要】
磁化率——络合物结构的测定
PB14207067 张镇
任何材料在磁场的作用下将被磁化,并显示一定特征的磁性。这 种磁性不仅仅由磁化强度或磁感应强度的大小来表征, 而且应由磁化 强度随外磁场的变化特征来反映。为此,定义材料在磁场作用下,磁 化强度 M 与磁场强度 H 的比值为磁化率: χ=M/H 通过对络合物磁化率的测定,可以判断物质的分子结构。本实验 采用古埃磁天平测定两种络合物的磁化率。
【关键词】
磁化率 络合物 古埃磁天平
【Abstract】
In electromagnetism, the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is a dimensionless proportionality constant that indicates the degree of magnetization of a material in response to an applied magnetic field. A related term is magnetizability, the proportion between magnetic moment M and magnetic flux density H: χ=M/H Through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complex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can determine the molecular structure of matter. The experimental determination of two kinds of complex magnetization by a Gouy magnetic balance rate.

科学四年级上册分组实验报告单11:声音的产生

科学四年级上册分组实验报告单11:声音的产生
2.在鼓面上放一些豆子,然后敲打鼓面。
3.往空瓶里放入少许细盐,然后吹瓶口。
4.击打音钹,然后用手轻轻按住音钹。
我们发现
1.尺子振动发出声音;
2.听到鼓声,豆子跳动;
3.瓶发声,盐跳动;
4.音钹停止振动,就听不到声音了。
实验结论
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振动停止,声音就停止。
教师批改
教师签字:
学生实验报告单
实验编号:4-11
(4)年级(8)班第()实验组实验时间(2017)年(11)月(28)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教材位置
第31页
实验类型
分组实验
实验名称
声音的产生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实验器材
食品保鲜袋、尺子、小鼓、豆子、饮料瓶、盐、音钹。
我的猜测
实验步骤
1.一只手将尺子的一端压在桌子的边沿,另一只手弹拨尺子的另一端观察尺子的震动,注意听。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报告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报告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报告实验11:测定凸透镜的焦距1.光具座放好在桌面上,从左往右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并调节好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2.点燃蜡烛,把蜡烛移到光具座最左端,光屏移到光具座最右端,再把凸透镜往光屏方向移动,直到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亮点,即为焦点,并测出焦点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为焦距,记为f。

本实验中测得凸透镜的焦距f= cm实验22:探究五种情况下凸透镜的成像规律1.把凸透镜移到光具座中间,并移动蜡烛和光屏。

(1)把蜡烛移到两倍焦距之外,移动光屏位置,直到找到一个清晰的象,并记录物距、像距和成像的性质。

(2)把蜡烛移到两倍焦距处,移动光屏位置,直到找到一个清晰的象,并记录物距、像距和成像的性质。

(3)把蜡烛移到两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移动光屏位置,直到找到一个清晰的象,并记录物距、像距和成像的性质。

(4)把蜡烛移到焦点处,移动光屏位置,试试能否找到一个清晰的象,如果不能,则观察光屏移动时,光屏上的光斑大小是否变化(是不是正好和凸透镜的面积等大)。

(5)把蜡烛移到一倍焦距之内,移动光屏位置,试试能否找到一个清晰的象,如果不能,则拿掉光屏,直接用眼睛代替光屏,从光屏一则,对着凸透镜看,能否找到一个象,记录物距、像距和成像的性质。

2.设计表格,根据实验数据填写下表内容(实验中凸透镜的焦距f=cm)实验序号物距u物距范围成像性质像距v像距范围实际应用正倒大小虚实①U>2f②①U=2fV=2f无①2f>U>f②①U=f不成像一束平行光①U<f②3.实验结论:(1)实像是_________(能/不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它是由实际光线____________而成的。

虚像是____(能/不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它是由实际光线___________________而成的。

(2)从实验数据分析可知:u=f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分界点;u=2f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分界点。

金属比热容的测定实验报告

金属比热容的测定实验报告

金属比热容的测定实验报告篇一:实验11 金属比热容的测定3600实验二金属比热容的测定- 99 -实验十一金属比热容的测定根据牛顿冷却定律,用冷却法测定金属比热容是热学中常用方法之一。

若已知标准样品在不同温度的比热容,通过作冷却曲线可测量各种金属在不同温度时的比热容。

本实验以铜为标准样品,测定铁、铝样品在100oC 时的比热容。

实验目的1.通过本实验了解金属冷却速率和它与环境之间的温差关系以及进行测量的实验条件,进一步巩固牛顿冷却定律;2.用冷却法测定金属比热容。

实验仪器金属比热容测量仪、升降台、热源(电烙铁)、铜-康铜热电偶、金属样品(铁、铝、铜)、防风筒(加盖)、电源线、真空保温杯、调零线、秒表、支架。

实验装置如图2-1所示,对测量试样温度采用常用的铜-康铜做成的热电偶,当冷端为冰点时,测量热电偶热电动势差的二次仪表由高灵敏、高精度、低漂移的放大器加上三位半数字电压表(放大电路的满量程为20mV)组成,由数字电压表显示的mV数即对应待测温度值。

加热装置可自由升降和左右移动。

被测样品安放在大容量的防风圆筒内即样品室,其作用保持高于室温的样品自然冷却,这样结果重复性好,可以减少测量误差,提高实验准确度。

本实验可测量金属在各种温度时的比热容(室温到2000C)。

其中:a. 热源,加热采用75瓦电烙铁改制而成,利用底盘支撑固定并可上下移动(其电源由金图2-1 属比热容测量仪上的“热源”开关控制);b. 实验样品,是直径5mm,长30mm的小圆柱,其底部深孔中安放热电偶(其热电动势约/0C),而热电偶的冷端则安放在冰水混合物内;c. 铜-康铜热电偶;d. 热电偶支架;e. 防风容器;f. 三位半数字电压表[其输出电压(温度)由金属比热容测量仪中的数字电压表读出],显示用三位半面板表;g. 冰水混合物。

实验原理单位质量的物质,其温度升高1K所需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比热容,其值随温度而变化。

将质量为M1的金属样品加热后,放到较低温度的介质中,样品将会逐渐冷却。

数模实验报告—实验11

数模实验报告—实验11

数模实验报告—实验11一、实验目的本次数模实验11 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我们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并提高我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实验内容本次实验围绕一个具体的实际问题展开,即研究某城市的交通流量分布情况。

我们需要收集相关数据,如道路网络结构、不同时间段的车流量、路口的通行能力等,并运用数学建模的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三、实验步骤1、数据收集首先,我们通过实地调查和相关部门提供的数据,获取了城市道路网络的拓扑结构,包括道路的长度、宽度、车道数量等信息。

同时,还收集了不同时间段(如早高峰、晚高峰、平峰期)各个路口的车流量数据,以及路口的信号灯设置和通行能力等数据。

2、模型选择在对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后,我们决定采用宏观交通流模型中的流体动力学模型来描述交通流量的变化。

该模型将交通流类比为流体,通过建立连续性方程和动量方程来描述车辆的流动情况。

3、模型建立根据所选的模型,我们定义了相关的变量和参数,如交通流量、密度、速度等,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表达式。

同时,考虑到实际情况中的各种因素,如道路拥堵、交通事故等,对模型进行了适当的修正和完善。

4、模型求解利用数值计算方法,如有限差分法或有限元法,对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求解。

通过编程实现计算过程,并对不同参数条件下的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

5、结果分析对求解得到的结果进行分析,绘制出交通流量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曲线,以及密度分布等图像。

通过分析这些结果,评估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找出交通拥堵的关键路段和时间段。

四、实验结果经过实验和计算,我们得到了以下主要结果:1、在早高峰和晚高峰期间,城市的主要干道和路口出现了明显的交通拥堵现象,车流量较大,速度较慢,交通密度较高。

2、一些次干道和支路的交通流量相对较小,但在与主干道的连接处容易出现交通瓶颈,影响整个交通网络的通行效率。

3、通过对不同信号灯设置方案的模拟分析,发现优化信号灯的配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交通拥堵,但效果有限。

11.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 系列位置效应

11.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 系列位置效应

11.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系列位置效应一、实验目的:探究序列位置效应在记忆任务中的影响,具体地,探讨同一序列内不同位置出现的单词与不同序列之间单词呈现位置的影响差异。

二、实验设计:采用重复测量设计,将80个实验参与者随机分为2组(组1和组2),每组40人,每人要完成两组试验。

在试验任务中,参与者需要记忆序列中出现的单词,每次序列包含12个单词。

每次试验包括两个条件: intra-sequence condition和inter-sequence condition。

针对intra-sequence condition,单词出现顺序是相同的,但出现位置不同;对于inter-sequence condition,单词出现顺序不同,但在序列中出现位置相同。

序列之间条件试验随机安排。

实验过程中,参与者会被提示记忆序列中出现的单词,接着一段时间,进行填空。

之后,参与者被提示记忆序列中的单词,被要求回忆他们在序列中出现的位置。

最后,实验人员通过问题和参与者进行的谈话,确认参与者是否做到了任务以及是否存在任何偏好。

三、实验结果:4. 根据对参与者的观察和交谈,没有证据表明参与者有反应偏好或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系统性错误。

四、讨论:研究结果表明,序列位置效应对记忆是有影响的。

与在同一序列中不同位置出现的单词相比,不同序列之间出现的单词位置变化更容易影响参与者的记忆表现。

这显示出序列的一致性可以加强记忆,而位置的不一致性可能会干扰记忆过程。

这个结果在记忆过程中的实践中应该被考虑到,以便更好地管理和调整信息呈现方式,以提高信息的保留和提取能力。

此外,我们对组1和组2小组之间的记忆表现没有发现重要差异,这表明,参与者没有根据序列的特定顺序来组织或处理信息的趋势。

但是,这个结果并不意味着序列不会对参与者的记忆表现产生任何影响。

实际上,对于inter-sequence condition,不同的序列顺序对参与者的记忆表现产生了显著影响。

山大生化实验报告 实验十一 微量凯氏定氮法

山大生化实验报告 实验十一 微量凯氏定氮法

微量凯氏定氮法姓名:周超学号:201100140067班级:11级生命基地同组者:刘炳煜时间:2011年6月4日【实验目的】1、掌握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原理和方法。

2、学会使用凯氏定氮仪。

【实验原理】凯氏定氮也称克氏定氮。

样品与浓硫酸共热,含氮有机物即分解产生氨(消化),氨又与硫酸作用,变成硫酸氨。

然后经强碱碱化使硫酸铵分解放出氨,借蒸汽将氨蒸至酸液中,根据此酸液被中和的程度,即可计算的样品之含氮量,若以甘氨酸为例,其反应式如下:NH2CH2COOH+3H2SO4→2CO2+3SO2+4H2O+NH3(1)2NH3+H2SO4→(NH4)2SO4(2)(NH4)2SO4+2NaOH→2H2O+Na2SO4+2NH3↑(3)反应(1)(2)在凯氏烧瓶内完成,反应(3)在凯氏蒸馏装置中进行(如图1),其特点是将蒸汽发生器、蒸馏器及冷凝器三个部分融为一体。

由于蒸汽发生器体积小,节省能源,本仪器使用方便,效果良好。

为了加速消化,可以加入CuSO4作催化剂,及硫酸钾以提高溶液之沸点,收集氨可用硼酸溶液,氨与溶液中的氢离子结合生成铵离子,使溶液中氢离子浓度降低,指示剂颜色发生改变,然后用强酸滴定,所用无机酸的量即相当于被测样品中氨的量,本法适用范围约为0.2~1.0mg/mL氮。

凯氏定氮法常用于测定天然有机物(如蛋白质,核酸及氨基酸等)的含氮量。

图1 微量凯氏定氮蒸馏装置【实验试剂】实验仪器1、微量凯氏定氮蒸馏装置2、100ml锥形瓶 6个3、5ml移液管4、10ml量筒5、电炉6、铁架台7、酸式滴定管8、沸石实验材料1、牛奶2、浓硫酸3、K2SO4·CuSO4混合物4、双氧水5、0.3mg N/ml的标准硫酸氨6、硼酸7、30%的NaOH溶液8、0.0093mol/L的HCl溶液9、甲基橙指示剂10、蒸馏水【实验步骤】1、将凯氏定氮仪器的装置仪器安装好。

样品的消化:牛奶:水=1:1的样品2ml,加入4ml H2SO4,再加入200mgK 2SO4•CuSO4催化剂,加热,消化至消化液由褐色变淡直至淡黄色,冷却,加入双氧水数滴,继续加热至消化液至浅蓝色,冷却定容至100ml,备用。

2022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同步培优第十二章简单机械 实验活动11: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2022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同步培优第十二章简单机械 实验活动11: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实验活动11: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报告】1.实验原理:η=W 有W 总×100%。

2.实验器材:铁架台、滑轮若干、细线、钩码若干、弹簧测力计、刻度尺。

3.实验操作:(1)安装如图甲所示的滑轮组,测出钩码的重力(设为G 1)后挂在动滑轮的下端; (2)记下钩码和细线自由端对应的刻度线(初位置);(3) 匀速竖直 拉动细线末端,使钩码匀速上升,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同时测出钩码上升的高度h 和细线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 ,算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1; (4)改变钩码重力(设第二次重为G 2),重新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2;(5)更换不同的滑轮组(如图乙),重复上述步骤,分别测出提升G 1、G 2时对应的机械效率η3和η4; (6)比较η1、η2、η3、η4,研究得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跟什么因素有关。

4.实验讨论:(1)实验需直接测量的物理量有4个,分别是钩码的重力G 、钩码上升的高度h 、拉力F 、绳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 ,机械效率η=GℎFs×100%;(2)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在运动过程中读取的;(3)若没有刻度尺,也能测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设绳子的股数为n ,则η= G nF×100%。

5.实验结论:(1)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 所提物重 、 动滑轮重 、摩擦力均有关; (2)物体越 重 ,动滑轮越 轻 ,摩擦力越 小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

【针对训练】[遂宁中考]涪江六桥建筑工地上矗立的塔吊是用电动机来带动滑轮组提升重物的设备。

如何提高滑轮组机械效率、节约电能呢?为此同学们进行了“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因素”的实验探究,用到的装置如图,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所示:(1)实验中应沿竖直方向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第4次实验是用丙图所示装置来完成的;(3)通过比较1、2两次实验数据可得出:使用同一滑轮组提升相同重物,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重物上升高度无关;(4)通过比较1、3两次实验数据可得出:同一滑轮组提升的物体越重,滑轮组机械效率越高(填实验次数的序号);(5)通过比较3、4两次实验数据可得出:不同滑轮组提升相同重物,动滑轮越重机械效率越小;(6)为提高滑轮组机械效率、节约电能,根据以上结论和生活经验,你建议可采取的措施有ABC (多选)。

实验11单缝衍射

实验11单缝衍射

实验11 单缝衍射练习一 单缝衍射的光强分布和缝宽的测定【实验目的】1.观察单缝的夫琅和费衍射现象及其随单缝宽度变化的规律,加深对光的衍射理论的理解2.学习光强分布的光电测量方法。

3.利用衍射花样测定单缝的宽度。

【仪器及用具】光具座,He —Ne 激光器,可调单狭缝,光电池,光点检流计,移测显微镜。

【实验原理】图11—1夫琅和费衍射是平行光的衍射,即要求光源及接收屏到衍射屏的距离都是无限远(或相当于无限远)。

在实验中,它可借助两个透镜来实现。

如图11—1所示,位于透镜1L 的前焦面上的单色狭缝光源S ,经1L 后变成平行光,垂直照射在狭缝D 上,通过D 衍射后在透镜2L 的后焦面上,呈现出单缝的衍射花样,它是一组平行于狭缝的明暗相间的条纹。

与光轴平行的衍射光束会聚于屏上0P 处,是中央亮纹的中心,其光强设为0I ,与光轴成θ角的衍射光束则会聚于θP 处,可以证明,θP 处的光强为θI ,即220sin u u I I =θ,λθπsin a u = (11—1)式中a 为狭缝宽度,λ为单色光的波长。

由式(11—1)得到:1.当0=u (即0=θ)时,0I I =θ,衍射光强有最大值。

此光强对应于屏上0P 点,称为主极大。

0I 的大小决定于光源的亮度,并和缝宽a 的平方成正比。

2.当πk u =( ,3,2,1±±±=k ),即λθk a =sin 时,0=θI ,衍射光强有极小值,对应于屏上暗纹。

由于θ值实际上上小,因此可近似地认为暗条纹所对应的衍射角为a k λθ=。

显然,主极大两侧暗纹之间的角宽度a λθ2=∆,而其他相邻暗纹之间的角宽度a λθ=∆,即中央亮纹的宽度为其他亮纹宽度的两倍。

图11—23.除中央主极大外,两相邻暗纹之间都有一个次极大。

由(11—1)式,可以求得这些次极大的位置出现在a λθ43.1sin ±=,a λ46.2±,a λ47.3±,a λ48.4±,…处;其相对应光强依次为047.00=I I θ,017.0,008.0,005.0,…。

欧姆定律实验报告11最终

欧姆定律实验报告11最终

欧姆定律实验报告11最终一、实验目的1、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以及导体电阻之间的关系,验证欧姆定律。

2、学习使用电流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等电学仪器进行实验操作。

3、培养实验设计、数据处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欧姆定律指出,在同一电路中,通过某段导体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用公式表示为:I = U /R,其中 I 表示电流(单位:安培,A),U 表示电压(单位:伏特,V),R 表示电阻(单位:欧姆,Ω)。

三、实验器材电源、定值电阻(5Ω、10Ω、15Ω 各一个)、滑动变阻器(20Ω,1A)、电流表(0 06A,0 3A)、电压表(0 3V,0 15V)、开关、导线若干。

四、实验步骤1、按照电路图连接电路,注意电流表、电压表的量程选择,以及滑动变阻器的接法(一上一下),开关处于断开状态。

2、首先,选用5Ω 的定值电阻进行实验。

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分别为 1V、2V、3V,记录每次对应的电流值。

3、更换10Ω 的定值电阻,重复步骤 2,测量并记录不同电压下的电流值。

4、再次更换15Ω 的定值电阻,再次重复步骤 2,测量并记录相应数据。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电阻(Ω)|电压(V)|电流(A)||::|::|::|| 5 | 1 | 02 || 5 | 2 | 04 || 5 | 3 | 06 || 10 | 1 | 01 || 10 | 2 | 02 || 10 | 3 | 03 || 15 | 1 | 007 || 15 | 2 | 013 || 15 | 3 | 02 |以电压为横坐标,电流为纵坐标,绘制出不同电阻的 U I 图像。

通过分析数据和图像,可以发现:对于给定的电阻,电流与电压成正比;当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六、实验误差分析1、读数误差:在读取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时,可能存在人为的读数偏差。

2、电表精度误差:电流表和电压表本身存在一定的精度限制,可能导致测量值与真实值存在误差。

RTK测量实验报告11

RTK测量实验报告11

实验一: RTK(电台模式)一实验过程(1)基准站和流动站参数的设置1.启动手簿上的蓝牙;2.建立文件并进行命名;3.手簿与基准站进行连接;4.对基准站进行参数设置;5.启动基准站;6.对流动站进行类似的连接于设置;(2)GPS-RTK数据采集方法与过程1.用手簿进行基准站和流动站参数的设置;2.完成手簿与基准站和流动站的连接之后就可进行GPS-RTK测量工作了;3.选主菜单上的“测量”, 选择RTK, 选择“测量点”, 就可以进行单点测量, 在进行单点测量时, 根据具体情况设定精度, 若长时间搜索精度还是在浮动, 则说明该点无法卫星接收情况较差, 无法测出。

4、选择“放样”, 就可以对已知点坐标进行放样, 根据手簿的提示移动流动站, 直到找到所需点为止。

二实验数据实验二: RTK(GPRS模式)一实验过程:用电台发射时, 基准站和流动站之前的数据通讯是通过电台来完成的, 基准站电台把基站数据调制后以载波方式发出, 流动站电台接收载波数据后解调。

而GPRS方式作业时数据是通过公网传输的, 基准站和流动站各需要一张开通了网络功能的SIM卡, 作业时基站和流动站分别通过SIM 卡连接上INTERNET网络, 然后流动站需要输入基准站的IP地址, 经由INTERNET网通过IP地址来访问基准站以获取基站数据。

将RTK设置好后, 采集测量区域周边的三个角坐标, 进行点校正。

点校正后进行点的测量二实验结果:三误差分析与减小误差的方法:(1)卫星星历误差, 卫星星历误差实际上就是卫星位置的确定误差, 其大小取决于卫星跟踪的数量与空间分布, 观测值数量与精度.(2)接收机钟误差, 减弱方法是的把每一个观测时刻接收机差当作一个独立未知参数在数据处理中与观测站的位置参数一并求解.(3)卫星信号传播误差, 包括电离层和对流层时廷误差.(4)多路径误差, 多路径误差是指卫星信号通过不同的路径传输到接收机天线. 多路径效应不反与反射系数有关, 也与反射物离测站的距离与卫星的信号方向有关, 由于无法建立准确的误差改正模型, 只能恰当的选择地点测量, 避开信号反射物.(5)人差, 仪器没有完全对中, 没有绝对整平.四实验对比通过三次实验对十个点的坐标测量, 发现数值之间相差很大, 在第二、三实验时都应该进行点校正, 而没有经过点校正, 所以误差很大实验体会通过这次实习使自己在课堂上学的模糊的理论知识得到了清晰的理解, 同时也感到自己所学的理论知道的严重不足, 在做实验过程中, 步骤都是听老师的, 自己完全没有头绪, 不理解每一步的意义, 但是老师很耐心的回答我们的每一个问题, 在教授步骤时也会给我们讲解原理, 因此, 在实验过程中, 我发现自己的知识理解完全不够, 但是实习中遇到的问题能分析,在测量过程中突然收不到卫星信号,这种情况可能是流动站或基准站的电源没电或接收机的连线出现问题.在测量过程中突然显示单点定位可能是接收到的卫星数量不够而无法解算.在观测过程中手薄上的解算值始终不能固定,可能是流动站的选点有问题,周围可能有高压输电线,高大建筑物.使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

11工程酶与蛋白质工程实验报告

11工程酶与蛋白质工程实验报告

实验一实验题目: 大蒜SOD的分离纯化及活力测定1.实验目的及要求:2.通过学习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提取分离方法, 掌握有机溶剂沉淀蛋白质原理3.掌握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方法实验仪器及材料:1.试剂: 50mmol/L pH7.8磷酸缓冲液, 冷丙酮, 氯仿-乙醇, pH8.2 50mmol/L Tris-HCl, 10mmol/L HCl, 50mmol/L 邻苯三酚2.器材:恒温水浴槽、紫外分光光度计、试管、离心机、移液器(1mL, 50μL, 25μL)一、实验原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是一种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抗辐射和消炎作用的药用酶, 它可催化超氧负离子(O2-)进行歧化反应, 生成氧和过氧化氢2O2-+2H+→H2O2+O2,大蒜瓣和悬浮培养的大蒜细胞含有较丰富的SOD, 通过组织或细胞破碎后, 可用pH7.8磷酸缓冲液提取, SOD金属蛋白酶对pH、热和蛋白质水解等反应比一般酶稳定, 且SOD不溶于丙酮, 可用丙酮沉淀和热击结合法提取和纯化SOD。

二、实验步骤1.SOD提取液: 称取20g左右大蒜蒜瓣, 清水洗净, 再用蒸馏水冲洗, 用滤纸吸干, 置于研磨器中研磨, 使组织或细胞破碎, 然后加入2-3倍体积的0.05mol/L pH7.8的磷酸缓冲液, 继续研磨搅拌20min, 使SOD充分溶解到缓冲液中, 然后用离心机在5000r/min下, 离心15min, 弃沉淀得提取液2.粗酶液制备: 提取液加入0.25倍体积的氯仿-乙醇(3:5)混合溶剂搅拌15min 5000r/min离心15min去杂蛋白沉淀, 得粗酶液3.SOD的沉淀分离: 用盐酸调节SOD粗提液pH值5.0, 加入0.6冷丙酮, 搅拌15min 5000r/min(3)计算:氧化率达50%酶量定义为1个酶活力单位。

0.070—样液速率————————×100%0.070 样液稀释倍数酶活性(U/mL)=————————————×反应液总体积×———————50% 样液体积实验二实验题目: SDS-PAGE法测定酶蛋白分子量1.实验目的及要求:2.掌握蛋白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的基本原理。

学生实验报告单11:搜集岩石和矿物,做成标本保存起来

学生实验报告单11:搜集岩石和矿物,做成标本保存起来
3.观察每一块已编号的岩石和矿物,对照岩石和矿物的标本图鉴,识别采集到的标本。
4.为岩石和矿物添加标签。将观察岩石或矿物得到的特征分别按顺序记录在标签上,参考岩石和矿物的标本图鉴,标清你认为的岩石和矿物的种类,也可以制作更详尽的标签,比如添加采集日期和产地等。
5.将岩石和矿物按照编号顺序放置在小盒或者隔板内,标签对应放好。
将观察岩石或矿物得到的特征分别按顺序记录在标签上参考岩石和矿物的标本图鉴标清你认为的岩石和矿物的种类也可以制作更详尽的标签比如添加采集日期和产地等
学 生 实 验 报 告
班级:四年级
时间:
实验名称
搜集岩石和矿物,做成标本保存起来
人员分工(小组成员全部参与实验)
领取检查实验器材人:
记录人:
操作人:
实验器材
6.展示制作完成的标本。
实验结论
纸盒、纸质隔板、标签纸、放大镜、岩石和矿物
我们的猜想
通过制作标本能帮助我们认识和研究岩石和矿物。
实验记录(过程与步骤)பைடு நூலகம்
1.将采集到的岩石和矿物用清水清洗干净,擦干水分,放在阴凉、通风处彻底风干。有些岩石或矿物的块体太大,可以将它们砸成小块。
2.将采集到的岩石和矿物分别编号。可以简单按照序号来编号,也可以标出采集的地点,助图整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配合化合物及配位平衡讨论报告
实验日期:2013年12月10日
作者:王白成李永钦宋子琪廖念西皇秋莎
所在学院:基础医学院
指导老师:高昂
一、摘要
在本次实验中,涉及到了配位平衡,酸碱品衡,氧化还原平衡及沉淀溶解平衡的相互关系,以配位平衡为基础,利用几个平衡间的相互作用完成一系列的实验,其中在氯化亚铜的制备过程中综合利用了这几个平衡。

配合物在生活中存在着许多用处,本文将选取部分列举说明。

酸碱平衡、氧化还原平衡、沉淀溶解平衡、配位平衡,四种化学平衡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分析一个化学反应时很有必要从四个平衡的相互影响讨论,从而得到更接近实验事实的结论
二、前言
本组讨论题将从配位品衡解释制备氯化亚铜的步骤和现象,并分析一些常见配合物的应用,最后结合实验分析大一所学的四大化学品衡的相互作用关系。

三、正文
(一)氯化亚铜的制备过程中平衡分析
本实验是利用了CuCl2+Cu=2CuCl反应,加入过量铜粉与CuCl2共热形成CuCl,促使反歧化进行,但在实验过程中,必须首先加入浓HCl,否则反应不能进行,原因是生成的CuCl覆盖在铜的表面上,阻止了Cu与CuCl2继续反应,加入浓HCl利用Cl-的配位性,与Cu(I)配位,发生CuCl+HCl\-=\H[CuCl2]的反应,此反应是可逆反应,当HCl的浓度增大时,促进CuCl的配位,增大了CuCl的溶解度,使Cu与CuCl2继续反应,也就是说制备CuCl首先制备出了H[CuCl2]溶液,然后将此溶液到入水中,HCl 的浓度骤然减小,打破了平衡,反应逆向进行,即H[CuCl2]分解为CuCl,制得CuCl白色难溶物,故CuCl的制备两次巧妙地利用了平衡移动原理。

(二)配合物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原理:
Ⅰ.在工业生产上的应用
1.1提取贵金属
Au与NaCN在氧化气氛中生成Au(CN)2-配离子将金从难溶的矿石中溶解与其不溶物分离,再用Zn粉作还原剂置换得到单质金。

1.2高纯金属的制备
CO能与许多过渡金属(Fe,Ni,Co)形成羰基配合物,且这些金属配合物易挥发,受热后易分解成金属和一氧化碳。

利用此可以制备高纯金属。

1.3电镀
电镀工业中,为获得牢固致密均匀光亮的镀层,需要控制金属离子的浓度,使其在镀件上缓慢还原析出。

如银镜反应镀银。

1.4催化
1.含D,L-丙氨酸配体的过氧钨配合物WO( O2)2·2C3H7NO2·H2O 催化剂,以H2O2为氧化剂,在离子液体中萃取耦合催化氧化脱硫,脱硫率达到90%以上。

2. 用聚( 苯乙烯-丙烯酰胺) 载体氯化钕配合物催化剂催化合成聚苯乙烯,聚( 苯乙烯-丙烯酰胺) 载体氯化钕配合物( PSAM·NdCl3)氯化钕配合物的催化活性高于稀土氯化物,聚合物载体氯化钕配合物催化性能高于同类小分子体系配合物
Ⅱ、金属配合物在医药上的应用
2.1 抗癌
配合物在癌症治疗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铂和金的配合物应用广泛,此处限于篇幅不在一一叙述。

2.2解毒剂
1, 2—二巯基丙醇, 简称BAI, 它和As、Hg、Pb等的螯合配位能力比蛋白质和这些金属的螯合力强, 所以, 它是一种常用来治疗肾中毒和汞中毒的金属解毒剂。

毒性较低的二巯基丁酸( DMSA) , 它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副作用缓和, 对血铅和尿铅等有明显的减低作用, 被广泛用于治疗Pb、Hg 和As 中毒。

又如, 铜是体内氧化还原体系中一个有效催化剂, 缺铜会引起贫血症, 但积累过多又会导致Wilson氏病( 即肝豆状变性) , 出现肝硬化、坏死及神经系统紊乱等症状。

D—青霉胺( Pen) 是Wilson 氏病的有效药物, 它能和铜生成分子量约为2600 的深紫色螯合物[ Cu14( Pen) 12Cl] 被排出体外。

近年又合成了N —已酰基—D—青霉胺, 毒性更小, 口服还可用于Po 、Cu、W 的促排。

EDT A 可排出
Ca 、Al 、Pb 、Cu 、Au 、K 、Na, 其中最为有效的是用于治疗血钙过多和职业性铅中毒。

对于对放射性核素, DTPA 、EHDP 等螯合剂具有优良的亲和性, 尤其表现在对锕系、镧系元素有良好的促排效果。

2.3 核磁共振造景剂
钆类配合物作为核磁共振造景剂的应用核磁共振造影技术已成为当今临床诊断中最为有力和安全的检测手段之一。

多数的核磁造影剂均为Gd( Ⅲ) , Mn( Ⅱ) 和Fe( Ⅲ) 离子, 因为它们具有最多的未成对电子( 分别为7, 5 和5) 和较长的电子自旋驰豫时间。

目前有四种钆的配合物用于临床诊断。

其中DT PA 和DOTA 的配合物为离子型, 而DTPA —BMA 和HP —DOTA 为中性。

后两者的低渗透压可以减少注射引起的头痛。

这些化合物的热力学稳定性都很高, 但DOT A 配合物动力学稳定性要比DT PA 的更高一些。

这些配合物中的钆均为九配位, 并含有一个键合的水分子。

Ⅲ、配合物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铜、铁、硅、硒、碘、铬和锗等七种微量元素在化妆品中的应用已经被许多国内外学者所肯定,而且逐渐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

(三)、四大化学平衡的关系
1. 酸碱平衡和配位平衡的关系
以实验2-1为例,取41mL0.2mol /LCuSO 溶液于试管中,逐滴加入2ml /L 氨水直到沉淀溶解为止,再逐滴加入242mol /LH SO 。

向4CuSO 中加入氨水生成234Cu(NH )+:
2
34Cu(NH )+在水溶液中存在配位平衡
2
34Cu(NH )+←−→2Cu ++34NH
氨水存在电离平衡
324NH H O NH OH +-←−→+ 加入24H SO 后,H +-与氨水电离出的OH 反应,使氨水的电离平衡向右移
动,从而减小NH3,使234Cu(NH )+的配位平衡向右移动,,氨根离子的
水解平衡、氨水的电离平衡等酸碱平衡也会受到影响。

故配位平衡会受到酸碱平衡的影响。

当配离子或中心离子可以和H OH +-或结合时,配位平衡就会受到酸碱平衡的影响。

如果这些H OH +-或是由弱酸弱碱电离或是盐类水解而产生的,那么相应的平衡也会受到配位平衡的影响。

2.氧化还原平衡和配位平衡的关系
以实验4为例,往5滴0.1mol /LKI 中加入5滴30.1mol /LFeCl 溶液,再加入4CCl 观察,再加入10%饱和4NH F 溶液,观察。

KI 中加入3FeCl 溶液,存在氧化还原平衡:322Fe I Fe I +-++←−→+
加入
4NH F 溶液后,存在配位平衡:336Fe 6F FeF +--+←−→ 随着4NH F 的加入,(F )-逐渐增大,
3(Fe )+会相应减少,氧化还原平衡向左移动,使溶液颜色褪色并最终达到平衡。

故配位平衡和氧化还原平衡相互影响。

当配位平衡中某成分同时在氧化还原平衡中时,它便会充当两种平衡联系的桥梁,促使其相互影响。

3.沉淀溶解平衡和配位平衡的关系
以实验3-1为例,在新制
234Cu(NH )+溶液中逐滴加入20.1mol /LNa S 溶
液,观察是否有沉淀产生。

2
34Cu(NH )+溶液中存在配位平衡2
34Cu(NH )+←−→2Cu ++34NH
加入
2Na S 后存在沉淀溶解平衡:22Cu S CuS +-+←−→ 随着2Na S 的加入,配位平衡中的22Cu S +-与反应生成沉淀,2(Cu )+逐渐减少,配位平衡向右移动直至再次平衡。

故配位平衡和沉淀溶解平衡相互影响。

当配位平衡中某种物质可与沉淀剂形成沉淀时两种平衡便会相互作用,最后达到新的平衡。

一个反应体系中往往不止存在一种平衡,在两个甚至两个以上平衡的反应体系中,这些平衡会相互影响,达到新的平衡。

研究一个化学反应时应充分考虑几种平衡间的影响,判断反应的限度时可通过各平衡的平衡常数求出K 总进行判断。

四、结论
我们小组综合讨论了氯化亚铜的制备原理、配合物的实际应用以及四大平衡的关系,得出结论:在氯化亚铜的制备过程中主要存在两个配位平衡,利用平衡移动可以制得产物,配合物在实际生产生活中有着多种应用,存在极大的价值;四大平衡相互影响,在比较复杂的反应重要考虑多种平衡对反应的影响,在判断反应限度时可通过总反应的K 值判断。

五、参考文献
[1]蒋碧如.潘润身.无机化学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2]黄佩丽,田荷珍.基础元素化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3]杨德壬.无机化学(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4]五校编.无机化学(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5] 华彤文,陈景祖.普通化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王志平王风英,集宁师专学报.第26卷第3期
[7]高松普通化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六、小组分工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