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斯苗儿老师讲座后感

合集下载

好课是磨出来的

好课是磨出来的

好课是磨出来的每位教师都希望自己能上出一节让人赞叹不已的好课,好课也是人们一直所追求的,总想让自己上的课能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好课是发展思维的课,好课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以发展学生为目的,始终站在学生立场来设计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学习真正发生在课堂上的。

好课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磨出来的。

浙江的斯苗儿老师曾说:“好课多磨”,就道出了一节好课的真谛。

当我们有了第一次的精心设计之后,需要多次试讲,让更多的老师进行指导。

作课者需要虚心接受听课老师的建议和意见,多采纳老师们的建议,结合自己的想法做出适当调整。

作课者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对所教内容要有深入的理解,必须吃透教材,了解学情,在充分掌握教材和学情的基础上,再有选择地接受老师的建议,要运用能用得来的智慧。

对于每一位老师提出的修改建议,要仔细斟酌,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通盘考虑,合理采纳。

每一次的试讲,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要学会进行比较,包括每一个教学细节,都要仔细思考。

只有这样一次又一次地修改、调整、完善,才会打磨出一节节精品课。

当然,在打磨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把控好教学的目标和初衷,始终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制定出每一个大任务,在任务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课堂的主角始终是学生。

对于每一个任务,心中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有助于学生的活动高效开展。

如果我们想要上出一节好课,就要有不怕吃苦的精神,多请老师听课、指导、打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大家的智慧总比一个人的多。

只要我们肯在上课上下功夫,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曾经有老师为了上出一节比赛课,反复试教,教案推倒重来,一次又一次,一遍又一遍,到最后整个教案改的面目全非,但最终还是上出了精品课、一流的课、超越所有人的课。

功夫不负有心人。

为了上出好课,愿意反复试教,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这都是在告诉我们,好课必须经过反复打磨,好课就是要多磨,好课就是磨出来的。

越磨课越优秀,越磨课越有味。

斯苗儿--让我们自信地步入课堂

斯苗儿--让我们自信地步入课堂

斯苗儿《让我们自信地步入课堂》斯苗儿教研员讲座《让我们自信地步入课堂----关于思维方式和教学自信的几点思考》,需要学习内化的内容比较多,现摘录如下:主要思路为什么我们会缺乏自信?λ——分析初步的原因我们如何找回自信?λ——寻求小小的对策一、为什么我们会失去自信?1、新课程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主要体现以下几点:(1)、新课程对知识、情感、技能三方面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又如何地落实这三维目标的实现,难度更大。

(2)、新课程倡导教师能根据自身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自主地开发课程资源。

而绝大部分教师在这方面都是不足的。

(3)、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如何去操作,如何在适当时候让学生进行探究,让这些过程更为行之有效,而不是只留于形式,我们仍需思考。

(4)、新课程注重过程性评价。

传统教学注重结果较多,而往往忽略对于过程的评价。

(5)、新课程倡导民主的课堂教学。

而我们在具体操作上,又出现了以下的一些困惑:(1)、如何让每一节课的三维目标都清晰可见。

(2)、如何去把握学生的共性和个性。

(3)、如何捕捉教材中提供的数学线索?新课程又该处于怎样的地位?怎样才算“用活教材”。

(4)怎样在大班的前提下进行合作教学。

(5)是不是每一堂课都需要联系生活、创造情境。

(6)课堂上教师的讲解还需要吗。

(7)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能否上好一堂课。

(8)如何评价一节课的教学效果。

……2、新课程的实施更加凸现了我们自身的一些“先天不足”和“后天失误”。

主要体现如下:(1)、学科功底不足。

对于一些知识体系,教师本身可能并不是非常了解,虽然可能在从事某一门功课的教学,但对于这门功课却并不是非常熟悉,甚至于一些知识点对自己来说就是一个盲点。

(2)、自身教育、教学理论的素养不足。

虽然说再师范中也学过教育教学的理论与方法,但踏上工作岗位后,很少有时间再去学习一些新的东西,以充实自已的大脑。

(3)、自身的思维方式。

收获感悟 从容前行

收获感悟 从容前行

收获感悟从容前行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关键字:----参加“XX市小学课堂教学‘先学后教’主题研究教研员专业素质提升培训会”有感2015年3月16日,“XX市小学课堂教学‘先学后教’主题研究教研员专业素质提升培训会”在XX 市教育学院三楼报告厅顺利举行。

我作为一名乡镇教研员,有幸参加了此次培训。

培训会上,李东元院长意味深长的讲话,让我充分感受到最基层教研员肩上责任的重大;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员斯苗儿老师的讲座,使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工作方向;大连市甘井子区钻石湾小学校长李凤荣老师生动活泼的讲解,诠释了高效课堂的有效教学。

专家们的专业引领,让我乐享其中,受益匪浅。

斯苗儿老师的讲座《让教研活动更接地气》让我第一次深知教研员的责任和使命,准确地自我定位----心态比能力更重要。

作为教研员,我可以不专,但要知道有谁专;我可以不讲,但是讲了要浅白;我可以不做,做了要少讲功利;我可以不会,但不能不懂装懂;要先有人情,再做事情。

斯苗儿老师还从专家的视角,为我们剖析了开展教研活动的意义与价值,列举了深受教师欢迎的基层教研活动,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应把一切教研工作的落脚点放在“教师成长学生受益”上。

通过聆听讲座,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教研活动要接地气,必须走群众路线!时刻牢记:为了谁?依靠谁?”李凤荣老师聚焦课堂一线,为我们阐述了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效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在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中提出“三转变”:即由“以教定学”转为“以学定教”;由“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知识为中心”转为“以素质为中心”。

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先学后教”,教师就必须明确学生“先学”。

教师要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只不过是教与学的顺序较之传统的课堂顺序有所变化,即先学后教,因此每一课的导学问题的确立是课堂高效与否的保障。

在“先学----怎么学”上要做到:学习方式、方法显性化;学习时间明晰化;导学问题的设计多元化。

与你分享名师的教育智慧_

与你分享名师的教育智慧_

与你分享名师的教育智慧(2013-04-15 13:45:56)分类:名师在线与你分享名师的教育智慧1.“你创设的情景真的适合学生吗?”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小学数学教研员斯苗儿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令人思考的问题。

以前曾在多种刊物上拜读过斯苗儿老师的多篇文章,感觉她肯定是一位思想深刻、资历颇深的老者,此次见面,不想竟是位快言快语,富有“大侠”风范的女中豪杰。

斯苗儿老师的报告慷慨激昂,发人肺腑,让我不得不认真思考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为了体现数学知识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教师,甚至是编教材的教师,挖空心思创设学习情景,什么集市上,大海边,工厂内,公园里,童话中……这些情景或创设得不切合实际,或没有从学生的认知起点出发,或创设得缤纷复杂,不利于学生提出实质性的数学问题,或一本正经地说一堆谎话。

实际上,有些情景的创设确实离学生很远,尽管我们成人一厢情愿地认为它离学生的生活很近。

有时学生面临着知识、情景双生疏的境况,这显然对我们的数学教学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此次学习,我感受到了名师的直奔主题、不兜圈子的作风,像著名的特级教师刘永宽老师在执教《周长的认识》时,一开始便出示不同的平面图形,有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月牙形、五角星形、台阶形等,简短的介绍过后,便提出:“这节课咱们就来研究这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或许是新课改以来见过太多冗长的情景导入,如此简洁、明快地进入主题,竟让人有了呼吸到新鲜空气的感觉。

毋庸置疑,数学课堂肯定是有数学知识性目标的,而近几年的数学教学总是害羞似的避而不提,好像就怕学生知道这节课学的数学知识是什么。

譬如上海特级教师顾汝左老师曾讲过这样一个事例:一名一年级的教师在教学十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时,创设了小鸟飞来了,又飞走了的教学情景,课题也以《飞来又飞去》出现。

孩子回家,妈妈问学了什么知识时,孩子竟然答道:“飞来又飞去。

”听起来好像是笑话,实际上这绝对是新课改以来普遍存在的问题,什么织网、虎吃鸡、谁的手儿巧,别说孩子不知道学习的内容是什么,更可怕的是部分教师也搞不清本节课的学习重点、难点究竟在哪里,这应该说是数学课改路上的一个危险的信号。

斯苗儿谈解决问题

斯苗儿谈解决问题

省教研室斯苗儿老师给大家作了“‘解决问题’教学漫谈——从‘解答应用问题’面临的问题谈起的”的讲座。

斯老师从老师们教学中的困惑、遇到的问题谈起,引发我们的思考。

问题解决教学要回到原点:理解运算的意义。

理解运算的意义就是在具体情境中,能判断用什么运算来解决实际问题。

能根据运算的意义,找出能用它解决的问题。

能运用图来表示运算表示的意思。

我们平时的教学关注孩子的原始理解不够,对运算的意义或只在起始课关注,但在后续的教学关注和强化不够。

接着斯老师从”什么是问题”、“练习与解决问题的区别”、“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什么”“相应的教学策略”、“四种类型的问题”等方面给我们作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并告诉我们“我们究竟该怎么办”?那就是要“进一步明确应用题和实际问题的关系、读懂儿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继承应用题教学好的传统、懂得并学会“慢”教育。

”斯老师告诉我们“‘慢’”教育就是要包容学生最笨拙的方法。

相信“慢”中会有方法的积淀和感悟。

”“要懂得画图的价值和策略。

分阶段推进线段图的要求。

懂得列举和列表的好处。

懂得操作和模拟的意义。

”。

直面尴尬,努力作为-教师成长的点滴思考

直面尴尬,努力作为-教师成长的点滴思考

直面尴尬,努力作为——关于教师成长的点滴思考听后感
2013年2月22日下午,浙江省教研室教研员斯苗儿老师来校指导。

在讲座中,斯老师提出了一些我们在教师岗位上经常会遭遇的问题,例如我们会遇到那些尴尬?我们该走向何方?我们该从哪里起步?还有很多具体的问题会困扰我们,例如新生比较爱哭;学生家长袒护孩子;家长高估自己的孩子;如何适应学生对老师的评价调查;如何处理好大量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相对较少的时间等等。

对于这些问题斯苗儿老师都帮助一一解答。

此后,斯老师还告诉我们一些优秀教师对待学生的方法:
第一,对学生的指导和期望不含糊;
第二,能发现孩子的潜力,并帮助他发现;
第三,不遗余力地了解每位学生;
第四,能获得学生的持续好评。

在听完斯苗儿老师的讲座之后,我们受益颇多。

知道了要做好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一定要融入群体,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认真备课,把工作中的点滴想法变成文字,逐渐养成批判反思的习惯。

斯苗儿好课燎原读后感

斯苗儿好课燎原读后感

斯苗儿好课燎原读后感提到教研员,常能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

一种是高度的褒扬与仰视,言教研员水平之高超、功劳之卓绝,教研员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领航人;另一种则是极度的鄙视与不屑,言教研员之不劳而获、不懂装懂,“有他没他一个样儿”,教研员是一个“活少钱多”的轻松活儿,是个“肥差”。

提到浙江小数教研员斯苗儿,不能保证全都是褒扬,但一定不会认为她干的是省力的轻松活儿,也一定不能无视她的存在。

即使与她并不熟识,听过她的故事,许多人也会感动。

不过,也有不少人生出感叹:这个教研员太特别,她的教研太特别。

不好学!斯苗儿和她的教研确有诸多特别之处。

正是这些特别之处,为浙江小数的燎原好课提供了星火。

斯苗儿毕业于杭州大学教育系(今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这与绝大多数“教而优则教研”的学科教研员不同,她没有“学科背景”。

一般来说,这绝对是她的“短板”,会让她工作时缺乏底气。

但她有“迷之自信”,愣是把“短板”变成了“特长”。

她说:“教育系背景更容易基于学科,超越学科;基于学段,超越学段。

”也许因为没有学科背景,所以她比较“空”“软”。

因为“空”,便可以吸收容纳更多不同的意见;因为“软”,便可转弯抹角触及通常不被触及的领域,让原本很“硬”的学科有了孩子们的活动轨迹,有了教师的个人风格,让冷冰冰的教学变得温暖友好,成为孩子们喜欢的活动。

她的“毛数学”的主张,极富孩子味,因而极具教育韵味,让原本壁垒森严的学科,成为可以吸收、扩展的鲜活实践。

她用“软”软化了学科的“硬”,她用“空”空掉了陈见和偏见,让小学数学的数学味变得可爱、可亲、有人情味。

看来,要学斯苗儿,得先学学教育学、心理学,知道教育是什么,教育应该怎么做,知道教育的根本意义。

斯苗儿没有学科背景,但她有主心骨,从来不跟风跑。

她说:“之所以能不折腾不跟风,因为大学里学过教育史的课程。

”——这话有底气。

一浪又一浪的所谓改革,在学过教育史的人看来,相当多都只是花样翻新的把戏,历史已经证明这些并不是“正道”。

斯苗儿现场改课感悟

斯苗儿现场改课感悟

斯苗儿现场改课感悟新一轮课改正在全国如火如荼的举行,作为新时代的体育教师,在课改精神的指引下摸索前进。

在东山中学“大成教育”的启发下,我更加坚信了体育新课改的目标和方向,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快乐教学为宗旨,时刻都在想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体验运动的快乐,把快乐带入课堂,提升学生健康水平。

新的体育课改对于我们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体育课教些什么,该怎样教,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首要问题。

我校实施新课改已经整一年,课改期间,体育教师加强了学习和研究,打破了传统的教育观念,选择、更新了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在体育课教学生做了一些新的尝试。

以下是我在初步摸索中过程中的体会:一、给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作为体育课设计改革的方向,我们在教学中展示任何一种体育器材在学生面前,教师都不告诉学生怎么玩,而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自己创编各种游戏的玩法,发挥其创造性思维。

我们同时在活动中创造一个难题,富有挑战性的,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培养其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例如:东山中学校本特色体育项目《太极功夫扇》教学的设计,教师采用分班制、分组制,进行教学活动。

首先,教师在台上进行太极扇的教学,同时配有音乐,让学生在台下自主模仿学习,教师对要点的环节进行详细讲解;其次,学生分组练习,每一个小组有组长负责,相互交流学习,看哪一个小组学习的效率高,配乐掌握的好,对好的小组进行展示,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和评价;最后所有班级进行统一展示,这也能看出哪个班级的学习积极性好,相互有个比较,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感。

集体展示后,教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统一指导纠正,让学生对技术的掌握更加熟练。

二、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与美国SPARK教学方法相结合的短时高效性,提高学生活动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新课改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体验运动带来的快感。

斯苗儿《好课燎原》读后感

斯苗儿《好课燎原》读后感

斯苗儿《好课燎原》读后感哎呀,这《好课燎原》可真是一本让人眼前一亮的书啊!斯苗儿老师写得那叫一个精彩,看得我是热血沸腾,恨不得立马把书里的知识都吸收到肚子里去。

这书吧,就像是一股清泉,滋润了我这颗渴望成长的小树苗,让我对好课有了全新的认识。

一开始吧,我还以为这“好课”嘛,不就是老师讲讲,学生听听,然后做做作业,考试考个好成绩就完事儿了。

但斯苗儿老师一出手,嘿,直接给我来了个思维大转弯。

她笔下的“好课”,那可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一种心灵的碰撞,一种智慧的火花,让人看了听了,心里头那个激动啊,久久不能平息。

书里头,斯苗儿老师举了好多生动的例子,就像是在跟我聊天一样,亲切又自然。

她说到有个老师上数学课,愣是把枯燥的数字变成了有趣的探险,学生们一个个跟打了鸡血似的,争先恐后地解决问题,那场面,想想都让人兴奋。

这不就是咱们常说的“寓教于乐”嘛,让学习变得跟玩游戏一样有趣,哪个孩子会不喜欢呢?还有啊,书里提到的那个语文老师,讲起课来就像是在说书,每一个字每一个句都充满了魔力,学生们听得那叫一个入迷,连下课铃声响了都没听见。

这样的课,哪里还需要担心学生不爱学、学不会呢?简直就是“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爱上了学习,爱上了知识。

斯苗儿老师还强调了,好课不仅仅是老师的独角戏,更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大舞台。

这让我想起了以前上学的时候,有的老师上课就像是在念经,学生们一个个昏昏欲睡,那场面,别提多尴尬了。

但要是老师能多问问我们的想法,多让我们参与进来,那课堂不就活跃多了嘛,学习起来也更有劲了。

最让我感动的是,斯苗儿老师在书中反复提到的“用心”二字。

她说,只有用心去备课、去上课、去关爱每一个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好课燎原”。

这话啊,说到我心坎里去了。

想想看,哪个学生不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和重视呢?哪个老师又不想看到自己的学生个个都能成才呢?所以啊,用心,才是教育的真谛,才是“好课”的灵魂。

看完这本书,我真的是受益匪浅。

斯苗儿课改教研范式心得体会

斯苗儿课改教研范式心得体会

斯苗儿课改教研范式心得体会“上好课”是教师最朴素的愿望,助力教师“上好课”是教研员最日常的工作。

但长期以来,我们着力打造好课,却很少研究好课形成背后的持续、严密、向纵深发展提升的策略,很少研究教师的学习方式与好课的关系,致使实践中的不少好课始终未能转化成普通教师的日常课堂。

有什么力量能够播动教师的课堂变革?为此,我们提出“改课促课改”的教研主张,坚持好课与好教研的价值导向,强调好课需要“坚持学生立场,让学习真正发生,让学生学有所获”;强调好教研需要“坚持教师立场,让研究真正发生,让教师研有所得”;倡导“基于学段、超越学段,基于学科、超越学科”的学科教研视野和格局。

从2000年开始我们一方面研究好课的要素,一方面不断变革听评课方式,撬动整个课堂教学研究活动的转型,逐步将备课、上课、说课、听课和评课融为一体,把听评课方式逐步转型升级为“现场改课”教研,创建了全体教师从理念更新到行为改进的深度合作学习的机制,探索形成了“三段十步”的改课支架。

让所有参与者共同经历和实践教学改进全过程突出“改”的过程,共同经历“好课的诞生过程”,让一大批好课变得可持续、可推广,为课堂教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操作体系。

同时,我们将新手教师、普通教师和教研员、特级教师等专家教师“混搭”组成教研共同体,针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直接在活动现场不分年龄、教龄、职称和职级相互改课,不断激发教师参与教研的热情,促进每位教师教学思想、情感和行为发生深刻的结构性变化,甚至“倒逼名优教师归零再成长”,将教研依靠的名优教师推上更上层楼的境界,形成课堂恋革、教研转型和教师发展的想合机制,提炼了基干教师共同成长的教师归零再成长",将教研依靠的名优教师推上更上层楼的境界,形成课堂变革、教研转型和教师发展的精合机制提炼了基于教师共同成长的“现场改课”范式。

如今,浙江的好课,以及形成好课的教研主张与教研实践被广泛认同,反映教研成果的《好课多磨-一斯苗儿“现场改课”理念与实践》和《好课燎原一一斯苗儿和她的教研故事》,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好课燎原》读后感心得体会

《好课燎原》读后感心得体会

《好课燎原》读后感心得体会《好课燎原》一书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斯苗儿老师的理念、工作与风格。

通读全书,首先带给我的是震撼,尤其是阅读到斯苗儿老师的教研,每一位回答者都是随机的,因此在这种不确定性的氛围中,每位老师都需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参与,没有人能够在其中浑水摸鱼。

其次,书中所传达出的斯苗儿老师的学生观也使我深深震撼。

“以生为本〃“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这样的理念是我们从读师范起就挂在嘴边、记在心间的,但是在实践时却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欠缺。

然而,斯苗儿老师却将它实践到了极致。

以下,我将具体谈谈其中体会:秘籍1:给学生做个姓名签“姓名签〃我想对于每一位新接班老师尤其是一年级老师是非常熟悉的,其作用是为了帮助老师快速地记住班级中孩子们的名字。

在孩子的心目中,老师能喊出我的名字,代表着我被老师关注到了,对于刚刚进入新环境的孩子来说,带来的意义更是非凡。

但是我从来没想过,借班上一堂公开课,喊出孩子们的姓名有多重要。

2021年10月,我代表金平区参加〃汕头市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

在比赛的前一个晚上,李校长临时增加一个”贴姓名〃的环节,我本来以为这样的一个环节可有可无。

但是当我与学生们有了这样一个约定后,一张小小的〃姓名贴〃赋予了荣誉光环,我和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了无声的交流,从〃我〃和“你们〃变成〃我们〃,我怎么都想不到这样的小道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终,我执教的《□算除法》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

用〃姓名〃作为切入点,来帮助教师与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每一个孩子都不再是藏在人称代词〃你〃背后的一个模糊身影,而是带着自己姓名出场的活生生的孩子。

如果学生不能在教学过程中拥有自己的姓名,我们怎敢声称自己坚守的是〃学生立场〃。

让孩子拥有姓名签的意义,就在于让教师的心中、眼中有每个具体学生的身影,让学生知道自己能够被教师看见,能够和教师建立亲密联结。

秘籍2:读懂学生的表情包斯苗儿老师常说,学生很聪明,他们能猜到教师想要什么样的答案,他们会配合教师。

老师听课学习心得感悟最新三篇

老师听课学习心得感悟最新三篇

老师听课学习心得感悟最新三篇老师听课学习心得感悟20__年3月11日,我有幸去阜阳参加了“全国小学数学名师智慧课堂教学观摩活动”,聆听了全国著名特级老师牛献礼、夏青峰的展示课及学术报告及斯苗儿老师的精彩点评,感觉受益匪浅。

他们深沉的文化功底都给我留下了深化的印象。

他们现代的新课标理念、新颖的设计、明晰的思路、灵敏的教法、愉悦的情感、亲切的语言给我留下了深化的印象。

在这次活动中,我深深感觉到:“走出去,总会有收获”。

作为一名老师,任何一次听课或参加其它教研活动,都是学习的大好时机,可以获得不少教学经历。

专家们的讲座就象是一顿丰富的大餐,精巧地呈此刻我们的面前,假如用两个词来形容,那真是目不暇接、异彩纷呈。

专家们毫无保存的把自我在教学中的经历体会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深化浅出,幽默幽默,让人久久难忘,让我们深深感觉到教学技艺无止境,教学创意无极限。

教育专家们滔滔不绝、挥洒自如的讲解,我心中非常叹服。

叹服他们的口才,叹服他们的自信,叹服他们的敏锐,叹服他们的知识渊博。

听了这些专家的课,使我们对新课程的理念,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使我更深化地感受到了名师课堂教学的生活化与艺术化。

现就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牛献礼老师的《探究计算中的规律》简谈如下:牛献礼是全国著名特级老师,浙江省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教学主任。

曾获全国小学数学第四届评优课一等奖,多节录像课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名师课堂”节目中播出放。

牛献礼老师在讲授《探究计算中的规律》一课时,他采用猜测—验证—再猜测—再验证,牛老师用一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充分经历了一次思维之旅。

在这五非常钟中,学生有发现的乐趣,有探究的艰辛,有错误的困惑,更多的是成功的喜悦和收获的欢乐。

在这节课中,学生收获的不仅仅只是教学的知识和结论,更重要的是学生初步掌握了数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这种教学思想方法比知识和结论更有价值更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开展。

另外,数形结合是牛老师本节课另一个重要特点,一个正方形很好的沟通了数与形之间的关系,是学生猜测的根底,是验证的手段,也是学生证明规律的直观支撑,值得我们考虑与反复玩味。

斯苗儿现场改课 心得

斯苗儿现场改课 心得

斯苗儿现场改课心得
今天我们学习了斯苗儿的现场改课,使我对课堂教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他先后走访四所小学,亲身体验和观摩一些优秀老师的上课过程。

他对我最大的启示就是“实践出真知”。

虽然很多方法没办法借鉴、模仿或者重复去用于自己的工作中,但是可以学习其优点。

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

——列夫·托尔斯泰如果你想得到艺术家那样的完美无缺,那么你必须具备艺术家同样严格的品性;如果你要成为像荷马史诗里的英雄那样的伟大人物,那么你也应该拥有英雄般崇高的理想。

——歌德每当看见别人犯错误时,总觉得他们还年轻,因此常常原谅他们,殊不知,他们已经开始迈向衰亡之路……
在这个物质与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中,青少年的心灵世界却越来越荒芜:暴力游戏充斥着网络空间,黄色书刊铺满校园周围,追星族疯狂地迷恋偶像,各类电子产品侵蚀着孩子们纯洁的眼睛……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怎能视若无睹?又怎能听任它们继续蔓延下去呢?我们需要做的事情太多太多!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吧!我相信只要坚持正确引导,关注健康成长,我们的未来将会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我希望全国的老师都能够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把爱撒播给我们的学生,让我们的祖国花朵绽放得更加灿烂夺目!
- 1 -。

听斯苗儿老师讲座后感

听斯苗儿老师讲座后感

听斯苗儿老师讲座后感听斯苗儿老师讲座后感四海小学袁秋萍微笑是激情的力量,关爱是温柔的种子,幸福是灵魂的香味,读懂教育的美丽,斯苗儿老师的讲座如是思!4月13日下,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斯苗儿老师为我们作了《直面尴尬、努力作为——关于教师成长的点滴思考》的主题讲座。

斯老师睿智的语言、生动的事例、富有哲理的小故事,给大家上了一堂关于教师、教育和专业成长的课。

听之,读之,思之,顿生百味,或羞愧,或警醒,或自勉,或思考……读懂教师,就直面尴尬,斯苗儿老师讲座如是说。

斯老师指出教师如生活在鱼缸中群体,疲于维持课堂上的纪律;需适应学生对老师的评价调查;需与家长的交往;需处理与同事的人际关系;需适应激烈的竞争……娓娓道来,引领大家进入自己的教育世界,找到自己的影子。

于是乎慨叹,直面尴尬,唯有努力作为。

读懂教师,就努力作为,斯苗儿老师讲座如是思。

斯老师指出了优秀教师成长历程中的关键词:责任心、童心、爱心、功底。

“敢听自己的课吗?敢看自己的课吗?敢让别人来听自己的课吗?在进步吗?”斯老师提出了教师成长的途径与视角。

教育需要理解与尊重,仁爱与豁达,沟通与合作,反思与研究。

教师要有一点研究的意识,有一点自我反思的能力,有一种脚踏实地的精神,有一股誓不罢休的气势。

教师应抓住关键期,缩短磨合期,加速成长期,永葆青春期。

于是乎慨叹,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相信:教育的一个美丽之处在于——作为一名教师,其发展是无限的,正如你事先并不知道学生能学多少东西一样。

读懂教师,就体验幸福,斯苗儿老师讲座如是悟。

也许,我们随着岁月,走过青春,但我们曾亮出蓬勃的弧线,划出睿智的轨迹。

书桌前,一份份教案,让我们告别平庸;课堂上,一次次对话,让我们开启智慧。

一张张、一本本、一叠叠,留下了我们双手劳作的印痕;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那不是时间的叠加,而是思想的积淀与发展。

爱与激情必不可少,只有将二者融合起来,也许才是教师的最高境界,“才是真正有益于人生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肖川)。

好课多磨斯苗儿读书心得

好课多磨斯苗儿读书心得

好课多磨斯苗儿读书心得有幸拜读了斯苗儿老师的《好课多磨》后,“改课”让我眼前一亮,居然可以选一个有意义的话题,让团队人员有话讲,选一种有意思的方式,让大家愿意讲,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每个人都必须时时刻刻做好充分准备,因为你随时可能成为主讲。

读了《好课多磨》后,我理解了为什么要改课。

在公开课上,大多数老师总是精心准备书面化的课堂语言,居高临下地“教”,而学生更喜欢和老师安全轻松地“聊”。

老师总是在教学出现疑难杂症时,盲目地亡养补牢,而忘记停下脚步去追溯问题的本质,弄清源头,对症下药。

一些教师总是认为学生需要灌输知识,而忘记了引领学生如何学习。

当我们把课堂时间留给学生时,学生的潜力就会无穷地被激发出来。

改课就是针对目前大多数教研活动乏善可陈的现状,探索一条可供借鉴的教研新方式、新渠道,其主要目的可概括为两个方面。

其一,以高参与度的教研方式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

从“少数人上好少数课”到“多数人上好多数课”,呈现“好课燎原”之势,助力教师学会学习,唤醒教师的成长自觉。

其二,创新教研方式推进课程改革,提升学科教学质量,促进教育的优质均衡。

读了《好课多磨》后,我明白了改课的价值。

“改课”就是要放大公开课的价值,让现场观摩的教师能从课的“今生”去洞察“前世”,与自己的经验对接,移植到日常课堂,让上课教师能在不断改进中形成自己的代表作。

但“改课”的背后是引导教师改变教育教学思想,确立教学信念,把学生立场转化成具体途径和方法,不断在课堂上呈现出来。

让老师真正明白:学生立场,就是从学生的“学”出发去研究怎么教,教师的工作是为学生的学精选学习材料、设计好任务和好问题,提供学习资源和支架等。

数学是拿来思考的,数学是让孩子们经历的,数学是能让人变得聪明的,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记忆。

读了《好课多磨》后,“心动力”团队一些成功经验引发了我的深层思考。

首先,根深蒂固的理念需在“行动”中转变。

实践出真知,光喊口号是没用的,只有让老师亲身经历、亲眼看见、亲耳听见,内心才会真正有触动。

好课燎原斯苗儿读书心得

好课燎原斯苗儿读书心得

好课燎原斯苗儿读书心得在寒假期间,我认真阅读了《好课燎原一一斯苗儿和她的教研故事》。

这本书不仅好看,而且有用,整体风格是明白晓畅的,努力提供有效的做法和实践的案例,让我从理论、故事和案例中获得颇多启发。

接下来就谈谈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几点。

首先,教师要琢磨“课”中的“人”。

书中说到“教师的“教”应该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教的过程要顺应学生学的过程,教师教的效果要体现为学生学的效果”。

我们会发现,其他的,如黑板、粉笔、讲台等都能少,但却不能少“人”少了“教师”和“学生”,就不能称为课了。

对于教师的我们来说,“课”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天天跟它打交道,却又不能真正了解它。

要知道,“课”有三个必要组成元素:教师、学生和内容。

我们会发现,课上,我们更喜欢学习优秀的学生的回答,他们的回答总是令人满意,然而,如果课上我们能多给一点时间给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他们一个进步的空间,往往他们会给我们意想不到的精彩。

也可能就在这时你会发现一个教育的秘密,这时或许我们会庆幸我们的课堂里坐着“后进生”。

同时我们要知道上课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一种“有目的”的专业生活,在专业生活中,师生共同创造精彩。

但只有老师教得好且专业,而不是低水平的灌输,才能体现上课的真正意义。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既要研究学生和学科,还要研究自己。

其次,好课是磨出来的。

古人云“玉不琢不成器”,而课也一样,“课不磨不成艺”,对于刚离开大学不久的我们来说,我们不缺教学理论,不缺教学模式,同时教学技术也日益先进,然而自己的课堂教学却一直止步不前,我想可能就是没有实现“思想理论向教学实践、教学范式向心智模式、教学技术向教学艺术”的三重转化,而这个转化的程并不是筒单的,而是要用心、用时去“打磨"的,需要有“铁杵磨成针”的毅力。

磨课的过程其实磨的是人,在一次次的磨课中,能逐渐丰富自己的学识,坚定自己的教育信念,进而慢慢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斯苗儿现场改课范式观后感

斯苗儿现场改课范式观后感

斯苗儿现场改课范式观后感斯苗儿老师是浙江省小学数学界的一位传奇人物,犀利、风趣、温暖……有很多的词语可以来形容她。

作为一位在教育行业入门才一年多的新手老师来说,我对她的印象更多的来自于是“听说”和“远观”。

还不曾能够近距离的接触过斯老师,早些时候,听说斯老师组织了一个网络学习课堂“好课燎原”,那时才首次在网络上见到这位传奇人物。

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什么是雷厉风行的女教研员,我还心想,这位老师怎么可以这般严厉,对那些我眼中极其优秀的老师都可以这样不留情面。

原来,这就是大家心中可亲可敬的斯苗儿老师。

利用寒假期间,迫不及待的读完了《好课多磨》和《好课燎原》两本书籍。

书中讲述了许多斯老师做教研的故事,鲜活生动,仿佛自己亲自见证了那些老师在改课和磨课过程中的煎熬和痛苦,以及最终呈现出一场几乎完美的课堂时的喜悦。

我想,我是否有一天也能这般幸运的亲自去经历这样的一切呢。

作为还算新老师的我,在阅读这本书时常常被书中的情节感动,感动于斯老师对新教师的关注,感动于斯老师对新教师的鼓励,感动于斯老师对新老师的帮助。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帮扶的不仅仅是个别新老师,而是促进了整个浙江省小学数学的教学水平,这又岂不是师者的大爱呢!在斯老师课改的案例中,见到最多的一句话便是“你知道学生的基础在哪里吗?”,“学生”两个字对教师而言,本是心中最重的。

只是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忽视了学生,新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常常关注自己能否把这节课上完,关注教材的重难点是否讲清楚了,而往往忽略了学生到底会什么、学生到底在课堂上听懂了什么、学生又真正收获了什么。

《好课多磨》书中的一个个案例,让我不得不去反思自己的课堂,我关注了学生多少。

非常的惭愧,我忽略了许多课堂上原来可以让学生思考的机会。

教师专业成长的道路上,任重道远。

因为有这两本书相伴,丰富的精神食粮补给,让这个原本寒冷的冬季显得不再那么寒冷。

感谢斯苗儿老师、感谢郭华老师的辛苦付出,相信在浙江省专家团队的带领下,浙江小学数学教育将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强!。

小学数学教学名师课堂《圆的认识》案例体会

小学数学教学名师课堂《圆的认识》案例体会

小学数学教学名师课堂《圆的认识》案例体会小学数学教学名师课堂《圆的认识》案例体会今天看了斯苗儿《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理论与策略》讲座,不禁被她幽默朴实的语言所感染。

她提供的宝贵案例如《正、长方体的认识》、《圆的认识》、《百分数的认识》、《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些我基本上都有上过,但是当听到她在反驳一些教学设计时,我不禁汗颜,我当初好像有这么上来着,那时候上就是想学生能把课本上的知识学懂就好了,对于学生到底有怎样的基础也不甚了解,就照着教参教学了。

下面我就谈谈对《圆的认识》这个案例学习后的体会。

斯苗儿老师在讲案例的时候都是先研读教材的,确实我们在备课的时候也是先看教材,对所要教授的知识点有一个认识,确定教学目标,但很少关注自己说任教的班级学生的起点,学生的基本目标是什么?学有余力的学生的目标是什么?我记得当初我是这样设计的:1.从日常生活出发感知圆。

课的开始,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形的物体。

问对圆有哪些认识。

找一找交通工具中的圆,让学生感受圆在生活中的应用。

还让学生想一想汽车的轮胎为什么设计成圆形的?从而引入课题。

2.操作讨论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让学生小组合作去找圆片中半、直径的特征,解决本节课的知识点,让能力强的学生带动能力稍差的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关注了每一个不同层次的学生。

利用折一折、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探讨同一个圆内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以及圆的其他特征。

3.画圆。

利用圆规画圆的环节,先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在巡视时发现学生出现错误,及时指导、纠正。

学生掌握画圆的方法的同时,领悟到:半径的长度也就是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圆的半径决定了圆的大小。

4.巩固练习。

出判断题。

这些判断题主要涉及圆的特征。

进一步巩固本节知识。

5.拓展。

让学生思考是不是画圆都要用圆规。

6.总结而斯苗儿老师给我们提供的案例却有所不同:它省略了第一步骤,她解释说学生对《圆的认识》已经有一定的认识,所以直接让学生判断哪条是直径?哪条是半径?从判断错误中强化对直径的概念。

斯苗儿改课心得体会

斯苗儿改课心得体会

斯苗儿改课心得体会
绿树阴浓夏日长,满架蔷薇一院香。

6月15日,义乌市“品质课堂”建设推进会(数学专场)在义乌市实验小学报告厅举行。

本次活动由义乌市教育局、义乌市教育研修院主办,义乌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承办。

活动目的是进一步推进义乌市“品质课堂”建设,呈现一个基于学生立场的现场改课活动案例,凸显教学新样态。

浙江省小学数学教研员斯苗儿、金华市小学数学教研员章颖、义乌市小学数学教研员李玲静、方健伟和数位专家名师莅临现场指导。

义乌市各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及数学组长、杨凯明名师工作室成员、实小集团全体数学老师一起现场参与了本次教研活动,各校数学学科教师共同观摩了本次活动的线上直播。

义乌市教育研修院小学数学教研员李玲静老师进行活动方案解读。

李老师从活动初衷、活动定位、活动流程三方面展开介绍。

李老师介绍了本次现场改课的首席导师和磨课帮帮团导师以及
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数学组老师与杨凯明工作室成员前期分年级组集
体备课情况。

本次课例研讨聚焦在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混合运算》。

由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李玉冰老师做代表进行单元教学整合设计与说明。

李老师团队围绕教材编排、课时调整、整合原因、关键课例教学目标对混合运算单元整合内容展开介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斯苗儿老师讲座后感
四海小学袁秋萍
微笑是激情的力量,关爱是温柔的种子,幸福是灵魂的香味,读懂教育的美丽,斯苗儿老师的讲座如是思!
4月13日下,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斯苗儿老师为我们作了《直面尴尬、努力作为——关于教师成长的点滴思考》的主题讲座。

斯老师睿智的语言、生动的事例、富有哲理的小故事,给大家上了一堂关于教师、教育和专业成长的课。

听之,读之,思之,顿生百味,或羞愧,或警醒,或自勉,或思考……
读懂教师,就直面尴尬,斯苗儿老师讲座如是说。

斯老师指出教师如生活在鱼缸中群体,疲于维持课堂上的纪律;需适应学生对老师的评价调查;需与家长的交往;需处理与同事的人际关系;需适应激烈的竞争……娓娓道来,引领大家进入自己的教育世界,找到自己的影子。

于是乎慨叹,直面尴尬,唯有努力作为。

读懂教师,就努力作为,斯苗儿老师讲座如是思。

斯老师指出了优秀教师成长历程中的关键词:责任心、童心、爱心、功底。

“敢听自己的课吗?敢看自己的课吗?敢让别人来听自己的课吗?在进步吗?”斯老师提出了教师成长的途径与视角。

教育需要理解与尊重,仁爱与豁达,沟通与合作,反思与研究。

教师要有一点研究的意识,有一点自我反思的能力,有一种脚踏实地的精神,有一股誓不罢休的气势。

教师应抓住关键期,缩短磨合期,加速成长期,永葆青春期。

于是乎慨叹,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相信:教育的一个美丽之处在于——作为一名教师,其发展是无限的,正如你事先并不知道学生能学多少东西一样。

读懂教师,就体验幸福,斯苗儿老师讲座如是悟。

也许,我们随着岁月,走过青春,但我们曾亮出蓬勃的弧线,划出睿智的轨迹。

书桌前,一份份教案,让我们告别平庸;课堂上,一次次对话,让我们开启智慧。

一张张、一本本、一叠叠,留下了我们双手劳作的印痕;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那不是时间的叠加,而是思想的积淀与发展。

爱与激情必不可少,只有将二者融合起来,也许才是教师的最高境界,“才是真正有益于人生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肖川)。

用肖川教授的话共勉:有心的地方就会有发现,有发现的地方就会有欣赏,有欣赏的地方就会有爱,有爱的地方就会有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