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峡水库蓄水后地质灾害活跃性强度指数研究

合集下载

三峡水库蓄水后秭归县几个典型滑坡的变形及监测.

三峡水库蓄水后秭归县几个典型滑坡的变形及监测.

三峡水库蓄水后秭归县几个典型滑坡的变形及监测彭轩明(1)张业明(1)鄢道平(1)金维群(1)汪发武(2)霍志涛(1)陈小婷(1)(1. 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湖北省宜昌市港窑路37号,443003)(2.日本京都大学防灾研究所)摘要:自三峡大坝蓄水以来,三峡库区秭归县境内的青干河和香溪河流域及其入长江水口部位,岸坡变形和失稳现象明显加剧。

本文简要介绍了千将坪、树坪、白家包和黄阳畔等四个滑坡的基本特征和变形现象,认为构造形成的层间剪切带是千将坪滑坡发生的主要内在控制因素。

采用大地测量和钻孔测斜等多种方法对白家包和黄阳畔滑坡的地表和深部变形状况进行不连续观测;与日本京都大学防灾研究所合作,采用伸缩计对树坪和白家包滑坡进行连续观测,据监测结果分析,这些滑坡目前均处于蠕动变形状态。

关键词:三峡库区秭归县滑坡变形监测1前言三峡库区秭归县是我国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自三峡水库一期蓄水以来,秭归县境内的青干河流域发生了千将坪滑坡,长江干流的树坪及香溪河入长江水口部位的岸坡变形和失稳现象明显加剧,八字门、白家包、黄阳畔等大型滑坡有重新复活的现象(图1)。

在中国地质调查局“香溪河流域岸坡调查评价”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对香溪河流域白家包和黄阳畔等大型滑坡进行了工程地质调查、工程钻探和监测(大地变形测量和钻孔测斜)等大量工作,基本查明了滑坡的组成、结构、地表变形状况,初步了掌握了滑坡的变形演变趋势。

当千将坪滑坡发生时,及时对滑坡现场进行了细致的调查,从而获取了有关该大型顺层高速滑坡滑动后山体破坏现象的第一手资料[1],并协助当地政府制定了抗灾救灾预案。

在树坪滑坡出现严重变形的紧急情况下,又立即对滑坡的变形状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图 1 三峡库区秭归县典型滑坡分布图并选择关键变形部位安装了两台伸缩仪,对其变形情况进行监测[1]。

鉴于秭归县已经出现的严重的地质灾害现象,为了准确把握这些滑坡的变形动态,科学揭示降雨和水位变动与滑坡变形之间的内在关系,及时开展滑坡的预测和预报,我们与日本京都大学等单位向联合日本砂防-滑坡技术研究中心申请了“水位变动对滑坡的影响机理及滑坡预报方法”项目。

三峡库区库水消落期某滑坡敏感性及动态稳定性分析

三峡库区库水消落期某滑坡敏感性及动态稳定性分析

三峡库区库水消落期某滑坡敏感性及动态稳定性分析消落期库区涉水滑坡的稳定性受滑带土自身物理力学性质、地下水位变化、坡体结构等多种因素影响,由库水位降低及降雨引起的地下水位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较为显著。

以三峡库区某涉水滑坡为例,将传递系数法与地下水浸润线计算公式相结合,对影响滑坡稳定性的各因素的敏感性以及滑坡的动态稳定性进行了计算分析。

结果表明:敏感程度从高到低依次是内摩擦角、地下水、内聚力;滑坡的动态稳定性随着库水位的下降而降低,其变化速率呈现出先快后缓的特征;利用常规稳定性评价方法的结果偏低。

因此,采用动态评价方法,充分考虑地下水位变化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对于库区涉水滑坡防治工程具有指导意义。

标签:涉水滑坡库水位升降地下水浸润线降雨动态稳定性敏感性0引言滑坡是目前山区最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之一,其稳定性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滑带土内摩擦角Φ、滑带土粘聚力c以及水的作用等。

不同水库型滑坡,受内外地质作用的共同结果,对这些影响因素的敏感性也随之不同,寻求影响滑坡失稳的主要因素,对其稳定性计算与分析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当前针对滑坡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已有较多理论成果,如简化Bishop模型法,正交试验法、可靠度分析法等[2-4]。

库水位降低及降雨造成的滑坡体地下水位的波动是动态变化的[1],产生的动水压力以及地下水对滑带土物理力学性质的软化,使滑坡体的稳定性也随之不断的变化。

而目前使用的库区滑坡稳定性评价方法仅考虑库水位升降或降雨引起的地下水位变化稳定后的情况,即采用静态的方法进行稳定性评价,忽略了中间过程,这样便使得稳定性评价结果同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偏差,从而对防治工程的经济适用性和有效性产生影响[1]。

因此,本文在三峡水库某涉水滑坡已有静态稳定性研究基础上,对该滑坡影响因素的敏感性以及在库水位降低及降雨作用下的动态稳定性作进一步探讨。

1滑坡概况该滑坡为古滑坡堆积体在库水位作用下复活所致,平面形态呈抛物线型,分布高程110~205m,纵长310m,横宽510m,勘察钻孔揭露滑体厚度5.3~40.2m,平均厚度27~35m,面积9.2×104m2,体积225×104m3,主滑方向330°,与坡向基本一致。

三峡水库库首初期蓄水前后理化因子的比较研究

三峡水库库首初期蓄水前后理化因子的比较研究

收稿日期:2005207220;修订日期:2005209220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 SCX22SW 2111);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2002C B4123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0330140)资助作者简介:曹明(1975—),男,湖北武汉人;在职研究生。

主要从事淡水生态学研究、网络信息系统管理、GIS 生态学研究等工作。

E 2mail :caom ing @通讯作者:蔡庆华,E 2mail :qhcai @三峡水库库首初期蓄水前后理化因子的比较研究曹 明1,2 蔡庆华1 刘瑞秋1 渠晓东1,2 叶 麟1,2(11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汉 430072;2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39)摘要:根据2002—2004年对三峡水库库首的监测,对该水域的理化特征及其动态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三峡水库初期蓄水前后的数据进行了差异显著性分析。

结果显示主要理化指标空间差异不大,主要随季节变化。

部分理化指标在蓄水前后有显著差异。

其中T N 、TP 在蓄水后与蓄水前同期比较有明显降低,分别由蓄水前的周年平均值2138mg/L 、01274mg/L 下降到蓄水后的1162mg/L 、01132mg/L 。

在无机氮组成中,NO 32N 高达91125%,而NO 22N 仅占1105%,这表明调查水域有较强的自净能力。

透明度、浊度月变化很大,且呈良好的负相关,并在7—9月分别有显著降低与升高,表明本地区水土流失在降雨季节十分剧烈。

而TP 也随库区水体中悬浮物增高而显著增高,表明流失水土受磷污染严重。

但由于同时期PO 42P 反而是降低的,则说明此污染并不能有效转化为PO 42P 。

对营养状态指数(TSI M )的评价表明,尽管蓄水后库首水质污染较之蓄水前有明显降低,但仍呈中营养化水平。

与国内其他大型水库比较,结果显示TP 、NO 32N 都远远高于被比较水库。

三峡水库诱发地震的监测与探讨要点

三峡水库诱发地震的监测与探讨要点

三峡水库诱发地震的监测与探讨王儒述(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湖北宜昌443002)摘要:三峡水库已初步形成,随着蓄水位上升,库容加大,诱发水库地震的可能性也将加大。

根据最大历史地震震级并适当加权,确定库区最大可信地震为6级左右。

在仙女山和九湾溪断裂一带(距坝址为18 km)存在诱发地震的可能,震级MS=5.0~5.8 级。

对坝址所受影响烈度为Ⅵ度,不会对按烈度Ⅶ度设防的枢纽主要建筑物构成直接威胁。

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后,地震频次与强度虽有所增加,但地震活动仍保持在三峡地区原有弱地震活动状态。

必须加强对三峡水库诱发地震的监测与探讨,预防地震及地质灾害,确保工程建设及运行安全,构建和谐社会,确保长治久安。

关键词:三峡工程;水库;诱发地震;监测;探讨中图分类号:TV697.2 4文献标识码:A三峡水利枢纽规模宏大,工程于1993年开工,2009年全部工程竣工投产。

三峡水库已初步形成,随着蓄水位上升,库容加大,诱发水库地震的可能性也将加大。

1世界地震概况地球上每年平均发生500 万次大、小及微弱地震,其中构造地震约占90%,火山地震约占7%。

近百年来世界大地震(ML≥6.0)见表1。

2水库诱发地震2.1地震特点水库诱发地震由于水库地应力和构造地应力叠加,以及水库地震能量和构造地震能量叠加而诱发产生。

水库诱发地震因素复杂,其形成机理及发生发展过程尚难准确控制,发生时间、空间及强度更难预测预报。

水库诱发地震与一般天然地震相比,具有如下特点:2.1.1分布范围震中仅分布在水库及其周围5 km 范围内,震源深度大多在5 km以内,很少超过10 km。

震源深度与水库库容有一定的相关性,一般库容愈大,震源愈深。

国家地震部门曾对水库诱发地震明确界定:“大坝上下游两岸,方圆10 km范围内发生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

非此范围地震,不算水库诱发地震。

”2.1.2发震时间主震发震时间一般与水库蓄水密切相关。

蓄水早期地震活动与库水位升降变化有较好的相关性。

三峡地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防治研究

三峡地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防治研究

三峡地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防治研究三峡地区位于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一个拥有灿烂历史和壮丽自然风光的地方。

然而,由于地质构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该地区面临着严重的地质灾害风险。

为了更好地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需要进行科学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并采取一系列防治措施来减轻灾害带来的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对三峡地区的地质灾害进行评估。

由于该地区山地多、地势陡峭,易发生山体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通过采集地质数据、地形地貌分析和灾害历史资料研究,可以建立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运用地质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进行定量评估。

评估结果可以为地方政府制定合理的防灾预案和应急救援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要从源头上控制地质灾害的发生。

三峡地区有着丰富的水资源,但也带来了一些潜在的风险。

如果水库中的水位超过一定的高度,会增加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

因此,需要合理调控水位,并通过科学的水库管理措施来减少灾害风险。

此外,还需要严格控制开采矿产资源和建设工程的规模,以避免地质灾害的进一步加剧。

在防治措施方面,可以采取多种方法来减少地质灾害的风险。

首先,可以进行山体治理工程,包括加固山体、设置挡土墙和排水系统等,以减少山体滑坡和崩塌的可能性。

其次,可以加强植被恢复和保护工作,提高土壤的保持能力,减少泥石流的发生概率。

此外,还可以提高公众的地质灾害意识,加强教育宣传,让人们了解如何正确预防和自救。

同时,还需要加强科学研究,提高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和防治技术的水平。

在三峡地区,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技术手段,实时监测和预警地质灾害风险。

此外,还可以开展多学科的研究,探索地质灾害与气象、水文等自然因素的关系,为减灾工作提供更全面的科学支持。

综上所述,三峡地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防治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科学评估地质灾害的风险,合理调控水库水位,加强山体治理和植被保护工作,提高公众的灾害防范意识,加强科学研究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影响,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崩塌、滑坡与涌浪—认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

崩塌、滑坡与涌浪—认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

崩塌、滑坡与涌浪—认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董好刚; 霍志涛; 田盼【期刊名称】《《华南地质与矿产》》【年(卷),期】2018(034)004【总页数】6页(P360-365)【作者】董好刚; 霍志涛; 田盼【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武汉4302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2“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三峡地质条件之崇险,早在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已有生动记载(图1)。

三峡工程建设后,水库蓄水形成长约5300 千米的库岸,现已查出的滑坡达5000 多处,地质灾害风险更加凸显[1-2] 。

比较典型的如2008年11月23 日发生的巫峡上游的龚家方崩塌,产生高达32 m 的涌浪灾害[1] ;2015 年6 月24 日发生在大宁河口对岸的红岩子崩滑,产生5 ~ 6 m 的涌浪;巫峡段2008 年以来一直持续发生变形破坏的马鞍子斜坡[2] 等等。

认识这些灾害的特征并学会预防非常重要。

图1 三峡库区地貌1 走近崩塌、滑坡与涌浪1.1 崩塌崩塌是指高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后,以滚动、跳动、坠落等为主的运动现象与过程[3-4] (图2)。

未崩坠塌落之前的不稳定岩土体称为危岩体。

图2 崩塌形成示意图一般来说崩塌具有突发性,发生时间极短,运动速度极快,能够达到5~200 米/秒[3] ;崩塌规模的大小相当悬殊,大规模的岩体崩塌体积可达数千万立方米甚至上亿立方米,小规模的岩体崩塌称坠石,一般体积仅数立方米或数十立方米,甚至是小型块石的塌落。

崩塌对斜坡底部的房屋、道路、航道等危害很大,极易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事故。

(1)崩塌形成条件崩塌形成条件,可以用陡、裂、空、落四个字概括[4] (图3)。

陡:地形坡度大于45 度、高度大于30 米以上的坡体。

裂:坡体内部发育垂直和平行斜坡延伸方向的陡裂隙、顺坡裂隙或软弱带;坡体上部已发育拉张裂隙,并且切割坡体的裂隙、裂缝将可能贯通,使之与山体形成分离之势。

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空间评价预警研究

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空间评价预警研究

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空间评价预警研究刘传正李铁锋温铭生王晓朋杨冰(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北京 100081)[摘要] 通过全面野外调查,填表登录了三峡库区(19县(区),54175km2)地质灾害点5706处。

采用数字化地形底图,通过编制三峡库区工程地质图层,建立了基于MapGIS的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和分层图形库。

在研究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分布与的统计关系基础上,筛选提取了地质灾害空间评价预警研究的发育因子(响应因子)、基础因子、诱发因子和易损因子体系。

创建了区域地质灾害评价预警的递进分析理论与方法(AMFP)。

采用网格剖分整个区域,分别计算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发育度”、“潜势度”、“危险度”和“危害度”(简称“四度”)分布,采用图斑合并方法分别编制了相应的“四度”区划图。

根据“四度”区划结果分别提出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防治区划和地质环境开发利用的对策。

[关键词]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MapGIS “发育度” “潜势度”“危险度” “危害度”1 概述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综合调查项目工作范围位于东经106°~111°,北纬29°~31°21′,行政区划跨越重庆市和湖北省的19县(区),包括湖北省的宜昌、兴山、秭归和巴东4县,重庆市的巫山、巫溪、奉节、云阳、万州、开县、忠县、石柱、丰都、涪陵、武隆、长寿、渝北、巴南和重庆主城区等15县(区),总面积约54175km2(图1)。

1.1 工作基础三峡工程建设前的地质工作主要围绕三峡坝区和区域地壳稳定性开展,三峡库区地质灾害调查研究工作直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移民工程建设遭遇地质灾害严重困扰才逐步受到重视。

三峡库区重要的代表性地质工作可分为三个阶段:(1)20世纪50-70年代,以中小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为主,对三峡库区基础地质研究较为详细。

(2)20世纪80年代,结合国家“六五”、“七五”科技攻关计划,先后开展了三峡工程库岸稳定性研究、重大崩塌滑坡监测预报及减灾对策研究、三峡工程前期论证阶段环境工程地质调查、长江三峡工程库岸调查与稳定性预测、长江三峡工程库岸典型和大型崩塌滑坡形成条件、破坏机制及稳定性研究等。

自然灾害第二节地质灾害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自然灾害第二节地质灾害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地质灾害[2022·湖南益阳期末]2022年1月8日青海省门源县发生里氏6.9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为浅源地震,共造成9人受伤,无人死亡。

下图是地震发生时①②两地观测站地震横波与纵波的走时曲线。

据此完成1~3题。

1.此次地震震源所处的圈层是( )A.地壳 B.上地幔C.下地幔 D.地核2.本次地震受伤人员较少,原因可能是( )A.震级较小 B.震源较浅C.人烟稀少 D.及时预报3.下列有关上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越远离震中,反映出烈度越来越大B.越远离震中,反映出震级越来越高C.越远离震中,纵波与横波到达时的时间差越小D.a线表示横波走时曲线,b线表示纵波走时曲线[2022·海南省期末联考]2021年8月11日,由于持续不断的降雨,印度北部喜马偕尔邦金瑙尔山区一条高速公路突发大规模山体滑坡(见下图),多辆汽车被埋,其中包括一辆30座客车。

此次山体滑坡一共造成28人死亡,13人受伤。

据此完成4~5题。

4.此次山体滑坡( )A.是由山洪水流引发的B.完全是由修路切坡等人为因素造成的C.是因过往车辆太多,山体不堪重负而导致的D.是地形陡峻、连续降雨等共同作用的结果5.图中滑坡发生后,对当地自然环境造成的重大危害可能是( )A.毁坏各种基础设施 B.埋没田地C.毁坏森林等植被 D.掩埋汽车[2022·山西名校期末]白格滑坡位于金沙江西岸(右岸),2018年10月11日和11月3日,滑坡区岩土体两次发生滑坡,形成的破碎岩体沿河谷西岸斜坡直冲而下,进入金沙江并继续向东岸运动,受到东岸(左岸)山体阻挡,最终依地势停积,堵塞金沙江并形成滑坡坝和堰塞湖。

下图为四川测绘地理信息局测绘技术服务中心提供的滑坡发生前的影像数据(左图)和两次滑坡发生后利用无人机航拍获得的影像数据(右图)。

读图,完成6~7题。

6.该地滑坡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有( )①断裂带中的岩体破碎,有裂隙发育②地势高差大的峡谷地形③人类活动强度大④冻土深厚,冻融频繁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②④7.滑坡形成的堰塞体,应急处置时一般要在堰塞体上人工开挖导流槽(基本与原来河道方向一致),其目的是( )A.防止滑坡的再次发生B.降低堰塞湖溃堤风险C.降低河流的含沙量D.便于后期环境整治[2022·浙江宁波期末]下图为我国某种灾害容易发生的区域分布图。

三峡水库重点监视区蓄水前后震源机制研究

三峡水库重点监视区蓄水前后震源机制研究

地壳运动与地球观测实验室, l) 2 武汉 407 301I
4 0 7 301
摘 要 利用 20 ~ 06 00 20 年三 峡工程诱 发地震监测系统数字遥测地震 台网监测数 据 , 其水库重 点监视 区内震 对
源机制进行 了解析 。结果表 明 , 蓄水前震源 机制为走 滑. 断性质 , 平最 大主压 应力 方 向近东西 向 , 逆 水 P轴仰角 较 小, 近水平 , 区域 主压应力一致 ; 与 蓄水后震源机制为走滑 一 断性质 , 正 水平 最大 主压应 力方 向各 异 , P轴仰 角较大 ,
W a g D n , ,Ya n h n ,Xu u rn ¨ n u , oYu s e g ’ eJ no g C e u h a ) n o gC e ) h nJ n u a d S n h n ’

l M g 4。7 f 耽 e D, ,, 肌 43 , e 饥 y 2 s 幻 ) 3 。
3 Wu a stt o atqa eE g er g u a 4 0 7 ) h nI tu E r u k n ne n ,W h n 3 0 1 n i ef h i
Abs r c B s fh a o i t l tr e mi ntoko d cder q a em nt n s m ta t yueo ted t f m dg a t e ee si c e r f n u e at u k o i r gs t ar i e me d s w l i h o i ye
明显不受 区域应力场控 制 , 这种现象可能与水库诱发地震成 因机制的复杂性有关 。
关 键 词 三峡水库重点监视 区 蓄水
震源机 制解
水平最 大主压应 力 孔隙压

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重大科学研究项目

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重大科学研究项目

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重大科学研究项目课题申报指南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挥部二○○八年十月目录第一章申请须知 (1)前言 (1)一、项目总体目标 (2)二、主要研究内容 (2)三、课题设置 (7)四、实施期限 (8)五、项目经费 (8)六、申请管理 (8)七、申报的基本条件和要求 (9)八、申报文件的编制与递交 (10)九、未尽事宜参照国家有关科技管理办法执行。

(11)十、联系人 (11)第二章申报课题目标与内容 (12)专题一SXKY3—1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尚未解决的有争议的重大滑坡防治决策 (12)课题SXKY3—1-1奉节新城区大三马山滑坡存在与否及其防治决策研究 (12)专题二SXKY3—2水库蓄水运行期间库区重大地质灾害预测评价研究 (14)课题SXKY3—2-1三峡库区水库蓄水后重大复活型滑坡空间预测评价研究 (15)课题SXKY3—2-3三峡水库滑坡涌浪计算与预测研究及库区重大危险性滑坡涌浪危害预测评价.. 18 专题三SXKY3—3水库运行期间滑坡监测预报急需解决的监测技术研究 (19)课题SXKY3—3-1滑坡深部位移示踪监测系统研制 (20)课题SXKY3—3-2滑坡面破裂追踪声发射实时监测预报系统的研制 (22)课题SXKY3—3-3基于GPS一机多天线技术和高精度GPS快速解算软件的研制 (24)课题SXKY3—3-4三峡库区滑坡变形监测曲线识别分类及其适宜性预报模型及判据研究 (26)SXKY3—4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针对性治理工程技术研究 (27)课题SXKY3—4-1抗滑桩设计计算新方法与新型埋入式抗滑桩研究 (27)专题五课题SXKY3—5近坝库段中强地震带及该带范围内崩塌滑坡防治采用抗震参数研究 (28)专题六SXKY3—6三峡库区灾害地质及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 (30)课题SXKY3—6-1基于SIG的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空间信息管理平台研究 (30)课题SXKY3—6-2地质灾害预测判据数据挖掘技术研究 (33)课题SXKY3—6-3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集成化系统技术研究 (35)课题SXKY3—6-4滑坡体雷达(微波)卫星变形监测数据处理系统研究 (38)第三章部分申报材料格式 (41)格式一课题申报书 (42)格式二申请函 (50)格式三申请单位〔人〕资格审查文件 (51)格式四申请单位承诺函 (52)格式五申请单位资信证明 (53)格式六申请单位自筹资金保证书 (54)格式七联合申请合作协议 (55)格式八申请单位营业执照或法人代码证 (56)格式九近两年度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及现金流量表 (57)格式十申请一览表 (58)格式十一其它证明材料 (59)第一章申请须知前言国家在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计划中安排了一定投资,以研究解决在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中遇到的一些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提升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水平和该领域的创新能力。

三峡库区边坡地质灾害及形成机制分析

三峡库区边坡地质灾害及形成机制分析

三峡库区边坡地质灾害及形成机制分析摘要:本文介绍了近年来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的典型类型。

滑坡是三峡库区最常见的地质灾害。

并以钱江坪滑坡为例,介绍了滑坡灾害的形成和破坏过程以及影响钱江坪滑坡稳定性的一些因素,分析了滑坡灾害的形成机制。

得出以下结论:三峡工程建设初期,工程边坡较多,滑坡的主要成因有三个:降雨和库水入渗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前抗滑段的抗滑能力因地下水的支持而变得较弱;地下水浸泡使泥质滑带土软化,滑带土抗剪强度降低;暴雨增加了滑动体的滑动力。

钱江坪滑坡是三峡库区滑坡中的一种新型超高速深部生理岩质边坡,一般是暴雨和三峡水库蓄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滑坡;千将坪滑坡;1引言对于边坡滑坡灾害的成因,1950年,专家太沙基在他的《滑坡机理》讲述了滑坡的形成成因、形成过程、滑坡的稳定性评价方法以及滑坡的工程体现。

1967年,Bjerrum引入传递概率分析边坡渐进破坏时的稳定性,根据上部体积的应变软化,得出边坡开挖在渐进破坏时的力学模型。

1978年,djvarnes根据岩土边坡的活动模式,将边坡变形破坏形式分为倾倒、侧向膨胀、坍塌、滑坡和复合类型。

在新湿应力场理论的详细试验模型基础上,分别得出一维膨胀理论和三维膨胀理论。

本文主要介绍了三峡库区典型的边坡地质灾害,大多数发生的是滑坡灾害,并以千将坪滑坡为例,说明了滑坡形成和破坏的过程和影响千将坪滑坡稳定性的一些因素,分析了滑坡灾害形成的机制。

2三峡库区边坡的地质灾害2008年,三峡水库连续39天的试蓄水量第一次达到175m。

水位上升了27.53m,日均升高10.744m。

下一次175m蓄水测试在2009年,历时70天,水位从145.87m上升到171.043m,上升了22.56m,日均上升0.365m。

经过一天,水库水位约171.4m。

与2008年相比,平均水位的升高下降了50%,滑坡事故很少。

2010年,第三次蓄水175m,历时46天。

三峡水库地震问题研究概述

三峡水库地震问题研究概述

三峡水库地震问题研究概述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06年05月16日来源: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字体:大中小】因水库蓄水而诱使坝区、水库库盆或近岸范围内发生的地震,叫做水库诱发地震。

根据精确定位的水库诱发地震的震中资料证明,震中位置均分布在坝区、水库库盆及近岸地段范围内,距库边线一般不超过3~5千米,最远10千米。

坝区和库盆及其周边岩体中,有活动性断裂构造或者现代岩溶作用发育,断裂带或岩溶管道系统与库水有直接的水力联系,蓄水前有可靠的历史和现代地震记载,水库蓄水后就会诱发新的地震。

"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这句话,非常适用于分析水库诱发地震的成因及类型。

按工程地质条件来分类,水库诱发地震具有不同的成因类型,主要有岩溶塌陷型和断层破裂型。

其他类型的诱发地震震级很小,不会对大坝和周围环境造成危害,因此一般不作过多的研究。

岩溶塌陷型水库诱发地震最常见,多为弱震或中强震。

我国在岩溶地区的大型水库有8个,其中4个诱发了地震。

断层破裂型水库诱发地震发生的概率虽然较低,但有可能诱发中强震或强震。

我国的新丰江水库和印度的柯依纳水库的诱发地震都属于这种类型。

得到国内外地震、地质专家普遍承认的水库诱发地震约70~80起,它们仅占世界大坝会议已登记的3.5万座水库的2‰~3‰。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随着大坝坝高的增加,发生水库诱发地震的比例也相应增加,坝高超过200米的水库,发生诱发地震的实际比率为34%。

绝大多数水库诱发地震的震级小于里氏5级,属于弱震或微震,约占总数的80%以上;较强的水库诱发地震不到总数的20%,其中5.0~5.9级的中等强度地震10例, 6.0~6.5级强度地震仅4例。

目前世界上已记录到的最大的水库诱发地震为6.5级,1967年12月发生在印度柯依纳水库。

迄今为止,只有两例水库诱发地震对大坝局部地段造成损害,一个是我国的新丰江水库(6.1级),一个是印度的柯依纳水库,坝址处地震强度均为8度;经抗震加固后,至今都在安全运行。

三峡水库蓄水后地质灾害活跃性强度指数研究

三峡水库蓄水后地质灾害活跃性强度指数研究
目前 , 区地 质 灾 害 活 动 处 于 较 强 阶 段 ; 库 蓄 水 8— 0a , 库 水 1 后 区库 地 质 灾 害发 生水 平 将 渐 趋 稳 定 。
关 键 词 : 质 灾 害 ;活跃 性 评 价 ;水 库 蓄 水 ;三峡 库 区 地 文献标志码 : A
中图法分类号 : 622 P 4 .
20 0 6年 9月 2 t 三峡水 库再 次蓄 水 , 时 约 3 0 E, 历 7
d后 , l 于 O月 2 7日成功 实现 1 6m 蓄水 目标 。此后 2 5 a 三 峡水库 水位 一直 在 15—16m 间波 动 。 , 4 5 20 0 8年汛 后 , 三峡水 库 开始 进行 15 m试 验 性 蓄 7 水, 9月 2 8日开始 蓄水 ,O月 8日蓄至 1 6m水位 后 , 1 5
在 此 基 础 上 , 入 了地 质 灾害 活 跃 性 强 度 指 数 对 库 区地 质 灾 害 活 跃 性 强 度 与 面 密 度 比 进 行 了分 析 比 较 。 结 果 引
显 示 : 区局 部 地段 发 生 了较 强 的 灾 害体 演 变现 象 , 合 新 建 水 库 初 期 蓄 水 库 周 滑 坡 、 岸 再 造 的 通 常规 律 ; 库 符 塌
运、 公路 交通 构成 威胁 。
( )水 库 中下游 库 段 以崩 滑体 变 形 为 主 , 支 流 4 干
库尾段 塌岸 活动 多 。库 岸 变形 的方 式 按 地 域划 分 , 丰 都 以下 ( 包括 开县 ) 不 干支 流 库岸 以崩 滑体 变 形 为 主 ,
占总数 的 7 .2 ; 陵 以上 ( 括 小 江上 游 的开 县 ) 4 8% 涪 包
岸更 易产 生塌 岸和 库岸再 造 。
( )水库 库岸 变形再 造 的演变 与库 岸地 质条件 密 2 切 相关 , 三峡库 区塌 岸 主要分 布于 土质岸 坡 、 罗 系红 侏

三峡库区滑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

三峡库区滑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

三峡库区滑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研究三峡库区滑坡灾害的风险评估。

三峡库区,作为我国重要的水利枢纽,其地质环境的稳定性对于整个区域的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库区地形复杂,地质条件脆弱,滑坡灾害频发,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对三峡库区滑坡灾害的风险进行科学、准确、全面的评估,对于预防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本文将首先对三峡库区的地理环境、地质条件以及滑坡灾害的历史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以了解库区滑坡灾害的基本特征和分布规律。

基于灾害风险评估的理论和方法,构建滑坡灾害风险评估模型,通过定量分析和定性评估,确定库区滑坡灾害的风险等级和潜在风险区域。

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将探讨滑坡灾害风险的影响因素,提出针对性的风险防控措施和建议,为库区滑坡灾害的预防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提升三峡库区滑坡灾害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也为我国其他类似地区的滑坡灾害风险评估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库区滑坡灾害的防控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决策依据,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二、三峡库区滑坡灾害概述三峡库区位于中国长江上游,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峡大坝的所在地。

由于库区地形的特殊性,以及长期的地质构造运动、降雨、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滑坡灾害在三峡库区频发,成为威胁当地生态环境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自然灾害之一。

三峡库区的滑坡灾害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频发性的特点。

从地形地貌上看,库区内地形起伏大,沟谷纵横,山坡陡峭,这为滑坡灾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

同时,库区内的地质构造复杂,断层、节理等地质构造发育,岩石破碎,抗剪强度低,这也是滑坡灾害频发的重要原因。

降雨是诱发滑坡灾害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峡库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雨量大,且多集中在夏季,暴雨、大暴雨等极端降雨事件频发,为滑坡灾害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三峡水库试验性蓄水对消落区环境的影响

三峡水库试验性蓄水对消落区环境的影响

三峡水库试验性蓄水对消落区环境的影响三峡水库试验性蓄水以来,万州段最高水位达到173.45米,目前已缓慢回落至170米。

根据上级有关部门发布的信息,三峡水库将在每年汛后保持高水位运行,而汛期将腾出一定库容,保持较低水位运行。

三峡水库蓄水至156米以后,已经形成了近10米高程的消落带。

由于水位频繁变化和江水浸泡冲刷的影响,消落区的生态环境已明显改变。

三峡水库试验性蓄水水位更高,汛后将形成的消落区高程和面积更大,从这个情况来看,对消落区环境的影响将更为不利。

主要表现在:一是地质变化明显。

三峡水库试验性蓄水后,水域增宽,与地表接触面积扩大,加上长江沿岸本身山高坡陡,临空滑动面较多,容易引发地质灾害。

万州库区地形复杂,多数地段地质破碎,原已形成的各类地灾点变形加速,导致滑坡、坍岸、崩岩增多。

三峡水库试验性蓄水以来,万州区纳入涉水监测的坍岸已达16段,足以说明其对消落区地质变化的影响。

二是植被全部丧失。

三峡水库三期蓄水至每年汛后的九月下旬开始,175米以地带淹没在水下的时间长达半年之久,原有植被不能适应淹没后的生存环境,草木几乎全部死亡,待来年夏季腾出防洪库容形成消落区时,根本无法恢复。

三是水土流失严重。

三峡水库万州库区175米以下高程多属中缓坡地形,土壤疏松肥沃,三峡水库三期蓄水后,经江水浸泡冲刷,加之植被丧失,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大部分地段只剩下乱石或基岩,水土水土流失将更为严重。

四是面积逐渐减少。

由于消落带水土流失,甚至库岸坍塌,使原来得缓坡变成了陡坡,泥土都被江水冲走,导致消落区面积逐年减少。

以钟鼓楼街道的恒太河为例,三期蓄水前的145米水位以上土地面积约为260多亩,2008年7月中旬只剩下190多亩。

五是出现环境污染。

根据三峡水库运行方案,库区水位每年都要从175米降低到156米以下,这期间由于水位变幅高、水位降低快,库岸地质条件将显著变差,极易失稳、坍塌。

同时,三峡水库夏季水位下降后,河道内沉淀的各种漂浮物(包括动物尸体)将滞留在消落带上,加上经过半年左右浸泡的泥土,不易排水,污物伴着垃圾、杂草,不仅造成景观破坏,而且在高温下极有可能产生异臭,滋生病菌、寄生虫和蚊蝇,导致流行病发生。

三峡库区消落带典型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三峡库区消落带典型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三峡库区消落带典型地质灾害成因分析一、引言水库的水位涨落带,又称为消落带,是指由于季节性水位涨落而使库区周边被淹土地周期性地露出水面的区域。

根据三峡工程方案,为了使库区长期保持绝大部分有效库容,三峡水库将采取蓄清排浑的运行方式,即:在每年汛期(6~9月),长江上游来沙量最大之前,将库区水位降至145m,并在汛期开闸放水排沙,而在汛期后则关闭闸门,将库水位升至175m,拦蓄清水以发挥水库效益。

所以三峡水库建成后,将在库区两库形成永久性的水位季节涨落地带,即三峡库区消落带。

二、问题的提出三峡库区是我国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多发区。

在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以后,由于水位大幅度变动,江水对岸坡的强烈改造作用比过去无疑将增强百倍;加之库区突击性的城镇建设和水库诱发地震,以及全球气候变暖,人类将面临更多的暴雨和洪水灾害,三峡库区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的问题因而将变得更为严峻。

此外,由于其库岸因长期浸泡和浪击前缘的不断冲刷,必然导致岸坡岩体整体稳定性下降,加速滑波进程,给库区带来更大威胁。

同时,三峡大坝建成后,在这近千公里长的岸坡受到高达30m周期性库水水位涨落的影响下,岸坡岩体的稳定性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以及如何处理处在滑波体上的居民点、厂矿和耕地已经成为三峡移民工作的重点,始终是一个十分严峻而又不可回避的非常现实的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

因此,开展三峡库区水位周期涨落变化对库区地质灾害及其库区内工程岩体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对于科学地认识大坝建成蓄水后库岸边坡及其危岩体的稳定性和危险性,制定库区防灾减灾的中长远规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消落带典型地质灾害形成机制三峡库区消落带典型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崩塌,其中以滑坡最为严重。

消落带滑坡按岩性划分为:岩质滑坡和松散堆积层滑坡两大类。

岩质滑坡按滑动的空间位置可进一步分为顺层滑坡和切层滑坡两个亚类,其中顺向层状体滑坡占绝大多数。

3.1岩质顺层滑坡消落带滑坡分布受地层岩性组合的控制,区内岩层以泥灰岩、泥质灰岩、钙质泥岩、砂岩、页岩和煤层为主,区内层状岩层组成的层状体岩坡具有软硬相间的结构特征,尤其是顺向坡。

三峡水库蓄水期间凉水井滑坡稳定性变化研究

三峡水库蓄水期间凉水井滑坡稳定性变化研究

三峡水库蓄水期间凉水井滑坡稳定性变化研究研究背景:三峡水库是我国最大的水库,它的蓄水期间,蓄水后的压力会导致周围地质环境的变化,进而可能引发滑坡等地质灾害。

在蓄水期间,特别是在长时间大幅度蓄水的情况下,周围地质环境的稳定性会发生变化。

因此,研究三峡水库蓄水期间凉水井滑坡稳定性的变化对于保证水库周围地区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三峡水库蓄水期间凉水井滑坡稳定性变化的研究,分析蓄水过程中凉水井滑坡的潜在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预警和保护措施。

通过研究,提高对三峡水库蓄水期间凉水井滑坡的认识,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研究内容:1.通过对凉水井滑坡蓄水期间岩土力学特性的测试和分析,确定滑坡的力学性质和稳定性参数。

2.针对三峡水库蓄水期间的时间节点,对凉水井滑坡进行稳定性分析,研究蓄水过程中滑坡的变形和破坏机制。

3.借助现场监测数据和遥感技术,获取三峡水库蓄水期间凉水井滑坡的形变数据,并分析其与蓄水量的关系。

4.建立凉水井滑坡的数值模型,模拟三峡水库蓄水过程中的滑坡变形,验证模型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5.基于研究结果,对三峡水库凉水井滑坡蓄水期间的风险进行评估,提出相应的预警和保护措施,为蓄水期间的地质灾害防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意义:1.三峡水库蓄水期间凉水井滑坡稳定性变化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对蓄水过程中地质灾害的认识,对于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2.通过研究凉水井滑坡的力学特性和稳定性参数,可以为蓄水期间凉水井滑坡的监测和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3.通过建立凉水井滑坡的数值模型,可以模拟和预测蓄水过程中滑坡的变形情况,为蓄水期间的滑坡防护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4.通过研究蓄水期间凉水井滑坡的变形数据和蓄水量的关系,可以了解蓄水过程中地质环境的变化规律,为水库蓄水期间的灾害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现场调查、实验测试和数值模拟等方法进行综合研究。

通过采集凉水井滑坡的样本和现场监测数据,并进行岩土力学试验和数值模拟,分析蓄水过程中滑坡的稳定性变化。

三峡库区侏罗系顺层滑坡滑带土强度特性研究

三峡库区侏罗系顺层滑坡滑带土强度特性研究

三峡库区侏罗系顺层滑坡滑带土强度特性研究自三峡工程投入使用以来,三峡库区常年受到库水位升降、地下水以及降雨入渗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该流域的岸坡失稳,产生众多的老滑坡复活和水库新生型滑坡,从而发生灾变。

三峡库区的侏罗系地层以软硬(薄厚)相间的砂岩与泥岩互层结构出露,且薄层软岩多为泥化夹层,特殊的岩性结构孕育了三峡库区的灾害体。

有关滑带土强度特性的研究一直都是滑坡界的研究关键点,而且滑带土的强度研究是滑坡稳定性评价与预测预报的关键基础内容。

本文首先针对30处三峡库区侏罗系顺层滑坡进行统计分析其发育特征,然后以重庆万州区兴福寺滑坡为例,现场开挖探槽取扰动样,采用X射线粉晶衍射分析、不同含水率和不同S042-离子浓度下固结排水慢剪试验、不同S042-离子浓度下直剪反复剪试验,然后进行三轴压缩试验,在此基础上开展不同法向应力和不同含水率下滑带土试样的剪切蠕变试验,通过对试验确定的蠕变曲线和应力应变等时曲线进行分析处理,采用Origin9.0自定义经典的Burger蠕变本构模型进行数值拟合,建立了万州兴福寺新生型滑坡滑带土的蠕变本构方程。

综合研究内容,本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三峡库区典型顺层岩质滑坡发育特征的统计分析。

以30处三峡库区侏罗系顺层滑坡为统计样本,说明该区域滑坡类型主要在中统上沙溪庙组(J2s)发育为大型巨厚层滑坡,三峡库区侏罗系顺层滑坡前缘高程多集中于100~175 m之间,此类前缘高程的顺层滑坡在库水位反复升降的作用下受到库水位的侵蚀、冲刷、渗透等作用,使得滑坡最为发育;将统计样本中30处三峡库区侏罗系典型顺层岩质滑坡绘制成坡面、基岩及节理产状极射赤平投影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2)水环境的变化对顺层滑坡滑带土强度的研究。

滑带土成分以黏土矿物、石英、钠长石等为主,其中黏土矿物以伊蒙混层、伊利石为主;含水率对滑带土的抗剪强度指标的影响较为明显,具体为黏聚力随含水率增大,而内摩擦角随含水率减小;SO42-离子浓度对滑带土的抗剪强度指标影响也较为显著,随着S042-离子浓度的增大,黏聚力与内摩擦角均减小;滑带土经过反复剪切后,残余强度、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均随着SO42-离子浓度的增大而减小。

高中试卷-第15练 地质灾害(含答案)

高中试卷-第15练 地质灾害(含答案)

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第15练地质灾害下图所示区域1900年以来发生8级以上地震就达7次,大地震破裂形成的各种断层张裂缝、地貌断错遗迹等至今仍保持完整、清晰可见,是世界上最典型、保存最完好的地震遗迹,素有“地震博物馆”之称。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地震发生时易使该地()A.陡崖崩塌,滚石遍布,埋没草地B.产生滑坡,阻断交通,阻塞河谷,形成堰塞湖C.产生地裂缝,导致地下水变化,使草木枯死D.在断陷盆地发育水草丰美、土壤肥沃的土地2.该地地震遗迹保存完好得益于()A.板块张裂,断裂发育,地壳运动活跃B.深居内陆,降水稀少,侵蚀作用较弱C.岩性坚硬,抗外力作用侵蚀能力较强D.生态环境脆弱,人类生产活动破坏大【答案】1.A 2.C【解析】1.题干设问地震发生时造成的影响,而不是长期影响。

三峡库区蓄水以来滑坡灾情稳定性趋势分析及对策研究

三峡库区蓄水以来滑坡灾情稳定性趋势分析及对策研究

三峡库区蓄水以来滑坡灾情稳定性趋势分析及对策研究
霍志涛; 田盼; 董好刚; 付小林; 杨建英; 叶润青; 范意民
【期刊名称】《《华南地质与矿产》》
【年(卷),期】2018(034)004
【摘要】立足于2003-2017年三峡库区蓄水以来的滑坡灾害险情统计,研究了蓄水后库水位升降和降雨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以期对库区监测预警和防灾减灾提供借鉴。

统计表明,强降雨与水位变动是当前诱发库区地质灾害的最主要因素;受两者综合因素的影响,每年5-6月和7-8月是库区地质灾害高发区。

因此,控制库水位下降速率,做好汛期的监测预警,按照不同时间段确定库区监测预警工作仍是库区防灾减灾的重点。

【总页数】6页(P309-314)
【作者】霍志涛; 田盼; 董好刚; 付小林; 杨建英; 叶润青; 范意民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武汉4302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42.22
【相关文献】
1.三峡库区四方碑滑坡稳定性与变形趋势预测 [J], 肖婷;殷坤龙;杨背背
2.三峡库区宋岭滑坡稳定性分析及防治对策 [J], 石岩;张勇;程英建
3.三峡库区杨家沱滑坡稳定性分析及复活判据研究 [J], 曾刚; 王世梅; 郑俊; 陈宇飞
4.山区水库蓄水诱发库岸滑坡稳定性分析及处治措施研究 [J], 吴龙生;杨辉
5.三峡库区谭家坪滑坡稳定性与防治对策研究 [J], 罗红明;唐辉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受库水影响的时间、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据此概化、预测了三峡水库蓄水对库区地质体影响的趋势。
在此基础上,引入了地质灾害活跃性强度指数对库区地质灾害活跃性强度与面密度比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
显示: 库区局部地段发生了较强的灾害体演变现象,符合新建水库初期蓄水库周滑坡、塌岸再造的通常规律;
目前,库区地质灾害活动处于较强阶段; 水库蓄水 8 ~ 10 a 后,区库地质灾害发生水平将渐趋稳定。
三峡水库历年蓄水位曲线见图 1。
发生变形的滑坡共 196 处,同样均以变形为主,没产生 大规模滑动,导致滑体和库岸上建筑物、公路等开裂, 影响群众 2. 4 万人,对长江航运和公路交通构成威胁。
上述 3 阶段蓄水( 135,156,175 m 试验性蓄水) 期 间,三峡水库库区岸坡发生崩塌滑坡变形共计 525 处, 其中 135 m 至 156 m 蓄水连续变形的 22 处,156 m 至 175 m 试验性蓄水连续变形的 13 处,135,156,175 m 试验性蓄水连续变形的 6 处。三峡水库蓄水后历年发 生的灾害频数见图 1。
2003 年 10 月 26 日,三峡水库开始蓄水,11 月 5 日,水库水位蓄到 139 m。此后 3 a,三峡水库水位一 直在 135 ~ 139 m 间波动。
2006 年 9 月 20 日,三峡水库再次蓄水,历时约 37 d 后,于 10 月 27 日成功实现 156 m 蓄水目标。此后 2 a,三峡水库水位一直在 145 ~ 156 m 间波动。
蓄水后历年来地质灾害活跃强度的指数曲线在 2003
~ 2005 年区间有一个“先增后减”的波动,面密度比曲
线呈下降的趋势,再结合其事件发生频率曲线( 图 1)
考虑,可以认为当前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活跃性强度水
平是比较低的。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评价一个区域地质灾害的活
跃强度,只考虑灾害面密度比是不合适的,因为没有考
( 4) 水库中下游库段以崩滑体变形为主,干支流 库尾段塌岸活动多。库岸变形的方式按地域划分,丰 都以下( 不包括开县) 干支流库岸以崩滑体变形为主, 占总数的 74. 82% ; 涪陵以上( 包括小江上游的开县) 干支流库尾以塌岸现象为主,占总数的 90. 50% 。
4. 2 时间序列特征
三峡水库蓄水位高程、蓄水历时、灾害发生频数及 累计灾害发生频数关系曲线见图 1。
根据三峡库区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活动的特征, 拟定地质灾害活跃强度亦为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单次 灾害活动所活动的体积,单位为m3 / ( 次·年·km2 ) , 其计算区域为相应蓄水高程的回水线与第一道山脊线 之间的区域。
三峡水库蓄水后的地质灾害活跃强度指数与面密 度比曲线分别见图 2 及图 3。
级,三峡水库蓄水后历来的地质灾害活跃强度评价成 果见表 1。
童 广 勤1,2 ,余 祖 湛3 ,钟 言2
( 1.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研究生院,湖北 武汉 430074; 2. 水利部长江勘测技术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11; 3. 湖北省秭归县国土资源局,湖北 秭归 443600)
摘要:为了分析评价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地质灾害的活动情况,在调查地质灾害发生情况的基础上,对地质体
( 2) 水库库岸变形再造的演变与库岸地质条件密 切相关,三峡库区塌岸主要分布于土质岸坡、侏罗系红 色岩层为主的红层岸坡和岩土混合岸坡中。三峡水库 175 m 试验性蓄水时,沙土质的库岸段塌岸现象比较 强烈,如秭归县郭家坝东门头、渝北区洛碛镇下游等沙 质、粉沙质河岸岸坡坍塌演变强烈。
( 3) 蓄水水深增加多的库段,塌岸、崩滑体变形较 多; 而蓄水水深增加相对少的库段,塌岸、崩滑体变形 相对较少。总体上,水库下游段发生塌岸、崩滑体变形 的情况相对较多,而干支流库尾段的相对较少。
25
位的升高( 135 m ~ 156 m ~ 175 m) ,每一蓄水位高程 的首次蓄水期灾害发生的增加率呈减小趋势。
( 3) 135 m 初次蓄水后,水库水位基本保持稳定, 其后两年地质灾害发生频数分别为首次蓄水灾害发生 频数的 10% 和 5% ,总体上呈减小趋势。
( 4) 最高水位不是灾害发生最频繁的时间。对于 蓄水过程而言,最大灾害次数发生时间比达最大蓄水 水位时间早 1 个月左右。对于退水过程而言,最大灾 害次数发生时间一般在水库水位最低的时刻。
( 2) 2006 年汛后三峡工程实现了三期蓄水( 坝前 水位 156 m) ,至 2008 年汛后 175 m 试验性蓄水前,水 库在 156 m 水位至 145 m 水位之间运行,2 a 中水位变 幅为 11 m,库区库岸发生变形的滑坡共 152 处,均以 变形为主,没产生大规模滑动,同样导致滑体上房屋、 公路开裂,影响群众 1. 2 万人,并对长江航运、公路交 通构成威胁。
虑能量大小的因素,只是空间几何尺寸百分比关系,而
地质灾害活跃强度指数尽可能考虑了灾害发生的重大
影响因子,以能量的直观表达形式,描述了地质灾害发
生的强度。
5 活动性趋势分析
根据三峡水库蓄水后地质灾害发生频数累计曲线 ( 图 1) ,可得水库蓄水后地质灾害活跃性强度时间概 化图( 见图 4) 。
图 2 水库蓄水后历年地质灾害活跃强度指数曲线
关 键 词:地质灾害; 活跃性评价; 水库蓄水; 三峡库区
中图法分类号: P642. 2
文献标志码: A
பைடு நூலகம்
1 概述
三峡水库为河道型水库,干流库长 580 ~ 667 km, 水库面积 1 084 km2 ,干、支流库岸总长度约 5 300 km。
长江三峡库区地跨湖北省及重庆市有关市县,地 形地质条件复杂,加之受暴雨等因素的影响,历史上就 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区,其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是滑坡、崩 塌及泥石流。
图 3 水库蓄水后历年地质灾害活跃强度面密度比曲线 表 1 三峡水库蓄水后历来的地质灾害活跃强度评价成果
年份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活跃性强度评价
较强活动 明显活动 较弱活动 明显活动 显著活动 明显活动 较弱活动 明显活动
对比图 2 与图 3,并结合表 1 分析可知,三峡水库
4 灾害特征分析
图 1 地质灾害事件发生频率与水位关系曲线
3 蓄水后地质灾害事件
三峡 水 库 蓄 水 8 a 来 发 生 的 地 质 灾 害 情 况 如 下[1]:
( 1) 三峡库区 135 m 蓄水,库水位陡涨 70 多米, 并且没有回落,一直在 135 m 以上水位运行( 水位波 动 3. 7 m) ,不同于一般水库有涨有落的运行。监测表 明: 2003 年 135 m 蓄水位后至 2006 年汛后 156 m 蓄水 位前,水库在 135 m 蓄水位运行,3 a 内,库区库岸发生 变形的滑坡 177 处,导致滑坡体上房屋、建筑物、公路 等局部开裂和破坏,影响群众 1. 5 万人,并对长江航 运、公路交通构成威胁。
24
人民长江
2011 年
慢下落,截至 2009 年 3 月底,坝前水位回落至 159 m, 5 月底降到 155 m,6 月 10 日降至 145 m。
2009 年汛后,三峡水库于 9 月 15 日开始蓄水,起 蓄水位 145. 8 m,10 月 25 日坝前水位蓄水至 170 m 左 右,由于长江下游需水,此后库水位在 170 m 左右波 动,未能蓄至 175 m。
据文献[3]中的区域地质灾害活动强度 指 数 分
图 4 水库蓄水后地质灾害活跃性强度时间概化关系
26
人民长江
2011 年
根据当前三峡库区的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及地貌演 变情况,可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的活动变化分为 4 个 阶段: 活跃期、强烈期、衰减期及准稳定期[4]。
( 1) 活跃期。相应阶段为初次蓄水时,地质体受 浸水或退水时的强烈作用,据 135 m 蓄水呈现的规律 来看,对于确定的蓄水高程阶段,历时 2 a 或稍长。
DOI:10.16232/ki.1001-4179.2011.22.005
第 42 卷 第 22 期 2011 年11 月
文章编号:1001 - 4179(2011)22 - 0023 - 04
人民长江 Yangtze River
Vol. 42,No. 22 Nov. , 2011
三峡水库蓄水后地质灾害活跃性强度指数研究
自 2003 年 6 月 开 始,三 峡 水 库 历 经 了 3 阶 段 ( 135,156 m 及 175 m 试验性蓄水) 、8 a 的蓄水过程。 这期间,发生了数次地质灾害事件,比较典型的有: 秭 归千将坪滑坡滑移、秭归泥儿湾滑坡变形、云阳凉水井 滑坡、巫山塔坪滑坡、巴东黄土坡滑坡变形及巫山望峡 危岩体崩塌等。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滑坡变形加剧, 地质灾害活动趋于频繁。但文献[1]指出: 三峡库区 当前地质灾害活动渐趋于平静,蓄水后 5 a 库岸可达 稳定状态。对此,本文拟对三峡水库蓄水 8 a 以来的 地质灾害活动事件,进行全样本统计分析。在对三峡 水库蓄水后的地质灾害发生的时、空分布及规模大小
( 5) 水位上升期与水位消退期的灾害发生次数比 约为 3∶ 1。
( 6) 相对水库寿命而言,只要水位存在周期性上 升和消退,地质灾害的发生就不会停止,库岸稳定是个 漫长的过程。
4. 3 活跃性评价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地质灾 害频发。本文采用地质灾害活跃性强度指数对地质灾 害的活跃性进行评价。地质灾害活跃性强度指数即为 地质灾害爆发的强弱程度,与地质灾害体发生的空间 频率、时间频次及能量大小等有关。
根据图 1,可得如下结论: ( 1) 地质灾害的发生与水库蓄水位高程、蓄水位 波动及速率呈正相关性。一般来说,蓄水位高、水位波 动及速率大,地质灾害发生次数相对较多。 ( 2) 对于某一特定高程蓄水位,在首次蓄水过程 中( 水位上升期) ,灾害发生次数较多。另外,随着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