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控制系统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计算机控制系统性能分析

计算机控制系统性能分析

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实验报告课程名称:计算机控制系统实验名称:计算机控制系统性能分析所在专业:自动化学生姓名:**班级学号:B************: ***2013 /2014 学年第二学期实验一:计算机控制系统性能分析一、 实验目的:1.建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2.掌握判别计算机控制系统稳定性的一般方法3.观察控制系统的时域响应,记录其时域性能指标;4.掌握计算机控制系统时间响应分析的一般方法;5.掌握计算机控制系统频率响应曲线的一般绘制方法。

二、 实验内容:考虑如图1所示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图1 计算机控制系统1. 系统稳定性分析(1) 首先分析该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稳定性,讨论令系统稳定的K 的取值范围; 解:G1=tf([1],[1 1 0]);G=c2d(G1,0.01,'zoh');//求系统脉冲传递函数 rlocus(G);//绘制系统根轨迹Root LocusReal AxisI m a g i n a r y A x i s-7-6-5-4-3-2-1012-2.5-2-1.5-1-0.500.511.522.5将图片放大得到0.750.80.850.90.9511.051.11.151.21.25-0.15-0.1-0.050.050.10.15Root LocusReal AxisI m a g i n a r y A x i sZ 平面的临界放大系数由根轨迹与单位圆的交点求得。

放大图片分析: [k,poles]=rlocfind(G)Select a point in the graphics window selected_point = 0.9905 + 0.1385i k =193.6417 poles =0.9902 + 0.1385i 0.9902 - 0.1385i 得到0<K<193(2) 假设不考虑采样开关和零阶保持器的影响,即看作一连续系统,讨论令系统稳定的K 的取值范围; 解:G1=tf([1],[1 1 0]); rlocus(G1);-1.2-1-0.8-0.6-0.4-0.200.2-0.8-0.6-0.4-0.20.20.40.60.8Root LocusReal AxisI m a g i n a r y A x i s由图片分析可得,根轨迹在S 平面左半面,系统是恒稳定的,所以: 0<K<∞(3) 分析导致上述两种情况下K 取值范围差异的原因。

控制系统的典型环节的模拟实验报告

控制系统的典型环节的模拟实验报告

控制系统的典型环节的模拟实验报告一、实验题目:控制系统的典型环节的模拟实验报告二、实验目的:1. 了解控制系统中的典型环节的特性;2. 学习如何模拟典型环节的动态响应;3. 分析和验证控制系统的稳态和动态特性。

三、实验设备和材料:计算机、MATLAB软件、控制系统模拟工具箱。

四、实验原理:控制系统在工程实践中常常包括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以及被控对象等多个环节。

典型环节主要包括惯性环节和一阶滞后环节。

1. 惯性环节:惯性环节指的是一种动态响应特性,常用一阶惯性环节来描述。

其传递函数表达式为:G(s) = K / (Ts + 1),其中K为增益,T为时间常数。

2. 一阶滞后环节:一阶滞后环节指的是一种静态响应特性,常用一阶滞后环节来描述。

其传递函数表达式为:G(s) = Ke^(-To s) / (Ts + 1),其中K为增益,To为滞后时间常数,T为时间常数。

五、实验步骤:1. 打开MATLAB软件,并导入控制系统模拟工具箱;2. 定义惯性环节的传递函数:G1 = tf([K],[T 1]);3. 定义一阶滞后环节的传递函数:G2 = tf([K*exp(-To)],[T 1]);4. 绘制惯性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step(G1);5. 绘制一阶滞后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step(G2);6.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和比较两种环节的动态响应特性。

六、实验结果:1. 惯性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呈现一定的超调和过渡时间,随着时间的增加逐渐趋于稳态;2. 一阶滞后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较为平滑,没有显著的超调和过渡时间现象,但需要较长的调节时间才能达到稳态。

七、实验结论:控制系统中的典型环节具有不同的响应特性,惯性环节一般具有超调和过渡时间现象,而一阶滞后环节则响应相对平滑。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具体的控制要求和实际环境选择适合的环节类型,以达到理想的控制效果。

八、实验心得:通过本次实验,我进一步了解了控制系统中的典型环节,学会了如何模拟和分析这些环节的特性。

北航计算机控制系统实验报告

北航计算机控制系统实验报告

北航计算机控制系统实验报告计算机控制系统实验报告实验一模拟式小功率随动系统的实验调试实验二 A/D、D/A接口的使用和数据采集实验三中断及采样周期的调试实验四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实验调试姓名:陈启航学号: 13031144 同组人:吴振环陈秋鹏李恺指导教师:袁少强日期: 2016年6月16日实验一二阶系统的电子模拟及时域响应的动态测试一、实验目的1. 熟悉反馈控制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进一步了解位置随动系统的特点。

2. 掌握判别闭环系统的反馈极性的方法。

3. 了解开环放大倍数对稳定性的影响及对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对静态误差的影响。

二、实验内容1. 连接元件构成位置随动系统;2. 利用计算机内的采样及显示程序,显示并分析输出的响应结果;3. 反复调试达到设计要求。

三、实验设备XSJ-3 小功率直流随动系统学习机一台、DH1718 双路直流稳压电源一台、4 1/2 数字多用表一台四、实验原理模拟式小功率随动系统如下图所示:1. 实验前需进行零位调整,反馈极性判断,反馈极性判断又包括速度反馈极性判断和位置反馈极性判断,须使反馈为负反馈。

2. 动态闭环实验系统调试。

按下面电路图连线,通过改变变阻器大小来改变闭环系统放大倍数,通过一路A/D把输出相应采入计算机进行绘图,同时测量输入电压和反馈电位计输入电压,算出稳态误差。

五、实验结果滑阻阻值(千欧)7.118.324.138.3比例系数 1 1.52.753.7 给定角度(度)30 60 120输出角度(度)38 66 129静差角度(度) 3 1 4静态误差(mv)-146.7-6.2-193.5过度过程曲线见下图1.K=1时的过渡过程曲线2.K=1.5时的过渡过程曲线3.K=2.75时的过渡过程曲线4.K=3.7时的过渡过程曲线六、思考题及实验感想1 如果速度反馈极性不对应如何处理?如果位置反馈极性不对应如何处理?答:首先判断测速机反馈极性。

在一级运放处加一电压,记住电机转向,然后断开输入,用手旋转电机按同一转向转动,测量测速机输出电压,如与前电机所加电压极性相同,则可将该信号接入运放二的负端;否则应把测速机输出极性倒置,即把另一信号接入运放二的负相端。

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分析实验报告

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分析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分析实验报告篇一:控制系统频率特性实验实验名称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实验序号3实验时间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年级指导教师实验成绩一、实验目的:研究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及频率的变化对被控系统的影响。

二、实验条件:1、台式计算机2、控制理论&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箱ThKKL-4系列3、ThKKL仿真软件三、实验原理和内容:1.被测系统的方块图及原理被测系统的方块图及原理:图3—1被测系统方块图系统(或环节)的频率特性g(jω)是一个复变量,可以表示成以角频率ω为参数的幅值和相角。

本实验应用频率特性测试仪测量系统或环节的频率特性。

图4—1所示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为:采用对数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表示,则式(3—2)表示为:将频率特性测试仪内信号发生器产生的超低频正弦信号的频率从低到高变化,并施加于被测系统的输入端[r(t)],然后分别测量相应的反馈信号[b(t)]和误差信号[e(t)]的对数幅值和相位。

频率特性测试仪测试数据经相关器件运算后在显示器中显示。

根据式(3—3)和式(3—4)分别计算出各个频率下的开环对数幅值和相位,在半对数坐标纸上作出实验曲线:开环对数幅频曲线和相频曲线。

根据实验开环对数幅频曲线画出开环对数幅频曲线的渐近线,再根据渐近线的斜率和转角频确定频率特性(或传递函数)。

所确定的频率特性(或传递函数)的正确性可以由测量的相频曲线来检验,对最小相位系统而言,实际测量所得的相频曲线必须与由确定的频率特性(或传递函数)所画出的理论相频曲线在一定程度上相符。

如果测量所得的相位在高频(相对于转角频率)时不等于-90°(q-p)[式中p和q分别表示传递函数分子和分母的阶次],那么,频率特性(或传递函数)必定是一个非最小相位系统的频率特性。

2.被测系统的模拟电路图被测系统的模拟电路图:见图3-2注意:所测点-c(t)、-e(t)由于反相器的作用,输出均为负值,若要测其正的输出点,可分别在-c(t)、-e(t)之后串接一组1/1的比例环节,比例环节的输出即为c(t)、e(t)的正输出。

pid控制实验报告[最新版]

pid控制实验报告[最新版]

pid控制实验报告pid控制实验报告篇一:PID控制实验报告实验二数字PID控制计算机控制是一种采样控制,它只能根据采样时刻的偏差值计算控制量。

因此连续PID控制算法不能直接使用,需要采用离散化方法。

在计算机PID控制中,使用的是数字PID控制器。

一、位置式PID控制算法按模拟PID控制算法,以一系列的采样时刻点kT代表连续时间t,以矩形法数值积分近似代替积分,以一阶后向差分近似代替微分,可得离散PID位置式表达式:Tu T ?kpeu=para; J=0.0067;B=0.1; dy=zeros= y= -+ = k*ts; %time中存放着各采样时刻rineu_1=uerror_1=error;%误差信号更新图2-1 Simulink仿真程序其程序运行结果如表2所示。

Matlab输出结果errori = error_1 = 表2 例4程序运行结果三、离散系统的数字PID控制仿真1.Ex5 设被控对象为G?num 仿真程序:ex5.m%PID Controller clear all; close all;篇二:自动控制实验报告六-数字PID控制实验六数字PID控制一、实验目的1.研究PID控制器的参数对系统稳定性及过渡过程的影响。

2.研究采样周期T对系统特性的影响。

3.研究I型系统及系统的稳定误差。

二、实验仪器1.EL-AT-III型自动控制系统实验箱一台 2.计算机一台三、实验内容1.系统结构图如6-1图。

图6-1 系统结构图图中 Gc(s)=Kp(1+Ki/s+Kds) Gh(s)=(1-e)/s Gp1(s)=5/((0.5s+1)(0.1s+1)) Gp2(s)=1/(s(0.1s+1))-TS 2.开环系统(被控制对象)的模拟电路图如图6-2和图6-3,其中图6-2对应GP1(s),图6-3对应Gp2(s)。

图6-2 开环系统结构图1 图6-3开环系统结构图2 3.被控对象GP1(s)为“0型”系统,采用PI控制或PID控制,可使系统变为“I型”系统,被控对象Gp2(s)为“I型”系统,采用PI控制或PID控制可使系统变成“II型”系统。

计算机控制系统实验报告

计算机控制系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组成;2. 掌握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基本操作和调试方法;3. 通过实验,加深对计算机控制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二、实验仪器1. PC计算机一台;2. 计算机控制系统实验箱一台;3. 传感器、执行器等实验设备。

三、实验内容1. 计算机控制系统组成与原理;2. 传感器信号采集与处理;3. 执行器控制与调节;4. 计算机控制系统调试与优化。

四、实验步骤1. 熟悉实验设备,了解计算机控制系统实验箱的组成及功能;2. 连接实验设备,检查无误后启动实验软件;3. 根据实验要求,进行传感器信号采集与处理;4. 根据实验要求,进行执行器控制与调节;5. 对计算机控制系统进行调试与优化,观察系统响应和性能;6. 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计算机控制系统组成与原理实验过程中,我们了解了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包括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

传感器用于采集被控对象的物理量,控制器根据采集到的信号进行计算、处理,然后输出控制信号给执行器,执行器对被控对象进行调节。

2. 传感器信号采集与处理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了温度传感器采集环境温度信号。

通过实验,我们掌握了如何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以及如何对采集到的信号进行滤波处理。

3. 执行器控制与调节实验中,我们使用了继电器作为执行器,根据控制器输出的控制信号进行开关控制。

通过实验,我们学会了如何设置执行器的参数,以及如何对执行器进行调节。

4. 计算机控制系统调试与优化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对计算机控制系统进行了调试与优化。

通过调整控制器参数,使得系统在满足控制要求的同时,具有良好的动态性能和稳态性能。

六、实验总结本次实验使我们对计算机控制系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通过实验,我们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为今后从事相关领域工作奠定了基础。

七、实验报告1. 实验名称:计算机控制系统实验2. 实验日期:XXXX年XX月XX日3. 实验人员:XXX、XXX4. 实验指导教师:XXX5. 实验内容:计算机控制系统组成与原理、传感器信号采集与处理、执行器控制与调节、计算机控制系统调试与优化6. 实验结果与分析:详细描述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及实验结果7. 实验心得体会:总结实验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注:以上实验报告仅供参考,具体实验内容和结果可能因实际情况而有所不同。

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报告

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报告

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报告实验一系统认识及程序调试练习实验目的1.掌握TD-ACC+实验教学系统联机软件中的各菜单功能,熟练掌握其中的程序编辑、编译、链接、加载及调试方法。

2.了解TD-ACC+实验教学系统的系统资源及硬件操作环境。

实验设备PC 机一台,TD-ACC+实验系统一套实验内容1.阅读“第一部分i386EX 系统板介绍”,了解TD-ACC+实验教学系统的构成;2.读懂实验程序,对实验程序进行编辑、编译、链接、加载及调试练习。

实验原理调试下列程序:在显示器上显示一行26个英文字母,换行后重复进行。

第一种实现方法:显示两行字母之间的延时时间采用软件延时方式。

实验程序1(采用软件延时方式)CODE SEGMENTASSUME CS:CODESTART: MOV CX,001AH ;显示字符个数(26)→CXMOV AH, 01MOV AL, 13INT 10H ;显示换行CALL DELAY ;调用延时子程序MOV AL,41H ;送字符‘A’的ASCⅡ码AGAIN: MOV AH,01 ;显示一个字符INT 10HINC AL ;下一显示字符的ASCⅡ码LOOP AGAIN ;连续显示26个字母JMP START ;重复进行DELAY: PUSH CX ;延时子程序MOV CX,0FFFFH DEL1: PUSH AX POP AX LOOP DEL1POP CX RET CODE ENDSEND START第二种实现方法:显示两行字母之间的间隔时间用内部定时器8254进行控制,时间到由定时器的OUT 端发出脉冲信号到中断控制器8259的中断信号输入端,向CPU 请求中断,在中断程序中完成显示一行字母的功能。

硬件接线如图1-1,用排线将i386内部1#定时器输出OUT1连接到8259的一个中断请求端IRQ7。

8254与8253类似,它们的编程方式是兼容的,其控制字格式如下:SC 1 SC 0——所选计数器 0 0 计数器0 0 1 计数器1 1 0 计数器2 1 1 无意义 RW 1 RW 0——读/写格式 0 0 锁定当前计数值(供CPU 读取) 0 1 只读/写低8位 1 0 只读/写高8位 1 1 先读/写低8位,后读/写高8位M 2 M 1M 0——工作方式选择 0 0 0 方式0 0 0 1 方式1 X 1 0 方式2 X 1 1 方式3 1 0 0 方式4 1 0 1 方式5 BCD ——计数格式 0 计数器按二进制格式计数 1 计数器按BCD 码格式计数实验程序2(采用定时中断方式) CODE SEGMENTASSUME CS:CODESTART: MOV AX,OFFSET IRQ7;填写8259的7号中断矢量入口地址的偏移量 MOV SI,003CH ;填写8259中断7的中段矢量 MOV [SI],AX ;填偏移量矢量 MOV AX,CS ;填写8259中断矢量入口地址的段地址 MOV SI,003EH ;填写7号中断段地址矢量 MOV [SI],AXCLI ;关系统总中断 CALL SYSINTI ;调用系统初始化子程序 MOV DX,0F043H MOV AL,076H ;初始化1#定时器 OUT DX,ALMOV DX,0F041H图1-1MOV AL,10H ;定时10ms时间常数低8位OUT DX,AL ;写1#定时器定时常数的低字节MOV X,0F041HMOV AL,27H ;定时10ms时间常数高8位OUT DX,AL ;写1#定时器定时常数的高字节MOV BX,64HMOV AH, 01MOV AL, 13INT 10H ;显示换行AGAIN: STI ;打开系统总中断HLT ;停机等待直到有中断产生JMP AGAIN ;继续IRQ7: DEC BXJNZ FINISHMOV BX,64HMOV CX,001AHMOV AL,41HAGAIN1: MOV AH,01INT 10HINC ALLOOP AGAIN1MOV AH, 01MOV AL, 13INT 10HFINISH: MOV AL,20H ;中断结束OUT 20H,ALIRET ;中断返回SYSINTI: MOV AX,8000H ;系统初始化子程序(已保存在机器中)OUT 23H,AL ;扩展IO使能XCHG AL,AHOUT 22H,ALOUT 22H,AXMOV DX,0F822H ;初始化管脚配置P2CFG,配置CS0#MOV AL,70HOUT DX,ALMOV DX,0F824H ;初始化管脚配置P3CFG,配置主片IRQ7MOV AL,0B2HOUT DX,ALMOV DX,0F832H ;初始化管脚配置INTCFGMOV AL,0AHOUT DX,ALMOV DX,0F834H ;初始化管脚配置TMRCFGMOV AL,15H ;将GATE1接VCCOUT DX,ALMOV AL,11H ;初始化主片8259OUT 20H,ALMOV AL,08HOUT 21H,ALMOV AL,04HOUT 21H,ALMOV AL,01HOUT 21H,ALMOV AL,6FH ;写主片8259的中断屏蔽字,允许主片的IRQ7(用OUT 21H,AL 户程序使用)和IRQ4(系统通讯用)MOV AL,11H ;初始化从片8259OUT 0A0H,ALMOV AL,30HOUT 0A1H,ALMOV AL,02HOUT 0A1H,ALMOV AL,01HOUT 0A1H,ALMOV AL,0FFHOUT 0A1H,ALRETCODE ENDSEND START实验步骤1.打开微机及实验系统电源。

智能控制实验报告

智能控制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智能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方法。

3. 熟悉智能控制实验平台的操作和应用。

二、实验原理智能控制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控制理论、人工智能等知识,实现对复杂系统的自动控制。

实验主要涉及以下原理:1. 模糊控制:利用模糊逻辑对系统进行控制,实现对系统不确定性和非线性的处理。

2. 专家控制:通过专家系统对系统进行控制,实现对系统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处理。

3. 神经网络控制:利用神经网络强大的学习能力和泛化能力,实现对系统的自适应控制。

三、实验器材1. 实验平台:智能控制实验箱2. 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3. 执行器:电机、继电器、阀门等4. 控制器:单片机、PLC等5. 信号线、连接线等四、实验内容1. 模糊控制器设计(1)建立模糊控制模型:根据实验要求,确定输入、输出变量和模糊控制规则。

(2)设计模糊控制器:根据模糊控制规则,设计模糊控制器,包括模糊化、去模糊化等环节。

(3)仿真实验:利用仿真软件对模糊控制器进行仿真实验,验证控制效果。

2. 专家控制器设计(1)建立专家系统:收集专家知识,构建专家系统。

(2)设计专家控制器:根据专家系统,设计专家控制器,实现对系统的控制。

(3)仿真实验:利用仿真软件对专家控制器进行仿真实验,验证控制效果。

3. 神经网络控制器设计(1)建立神经网络模型:根据实验要求,确定神经网络的结构和参数。

(2)训练神经网络:利用实验数据对神经网络进行训练,提高网络的控制能力。

(3)设计神经网络控制器:根据训练好的神经网络,设计神经网络控制器,实现对系统的控制。

(4)仿真实验:利用仿真软件对神经网络控制器进行仿真实验,验证控制效果。

五、实验步骤1. 熟悉实验平台,了解各模块的功能和操作方法。

2. 根据实验要求,设计模糊控制器、专家控制器和神经网络控制器。

3. 利用仿真软件对控制器进行仿真实验,验证控制效果。

4. 分析实验结果,对控制器进行优化和改进。

计算机控制实验报告

计算机控制实验报告

.《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报告班级:学号:姓名:信息工程学院2016-2017-2实验1:D/A转换实验实验名称:D/A转换实验一.实验目的学习D/A转换器原理及接口方式,并掌握TLC7528芯片的使用。

二.实验原理TLC7528芯片,它是8位、并行、两路、电压型输出数模转换器。

会将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

三.实验容本实验输入信号:8位数字信号本实验输出信号:锯齿波模拟信号本实验数/模转换器:TLC7528输出电路预期实验结果:在虚拟示波器中显示数字信号转换成功的锯齿波模拟信号的波形图。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记录实验结果如下:结果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请用理论分析这一现象。

D/A就是将数字量转化为模拟量,然后通过虚拟示波器显示出来,表现为电压的变化。

1.实验2:采样与保持实验实验名称:信号采样与保持一.实验目的1.熟悉信号的采样与保持过程2.学习和掌握采样定理3.学习用直线插值法和二次曲线插值法还原信号二.实验原理香农(采样) 定理:若对于一个具有有限频谱(|W|<Wmax)的连续信号f (t)进行采样,当采样频率满足Ws≥2Wmax 时,则采样函数f*(t) 能无失真地恢复到原来的连续信号f(t)。

Wmax 为信号的最高频率,Ws 为采样频率。

三.实验容本实验输入信号:正弦波模拟信号本实验输出信号:正弦波数字信号本实验采样信号:方波预期实验结果:1.在模拟示波器中成功显示采样与保持的正弦波信号。

2.成功在模拟示波器中还原输入的正弦波信号。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记录实验结果如下:零阶保持增大采样周期失真3.直线采值二次曲线结果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请用理论分析这一现象。

实验3:数字滤波实验实验名称:数字滤波一.实验目的1.学习和掌握一阶惯性滤波2.学习和掌握四点加权滤波二.实验原理一般现场环境比较恶劣,干扰源比较多,消除和抑制干扰的方法主要有模拟滤波和数字滤波两种。

由于数字滤波方法成本低、可靠性高、无阻抗匹配、灵活方便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下面是一个典型数字滤波的方框图:三.实验容本实验输入信号:正弦信号干扰信号本实验输出信号:正弦波模拟量本实验采样信号:周期为5ms的方波本实验被控对象:预期实验结果:输入为带有毛刺的正弦波,经过滤波后,输出为正弦波信号四.实验结果及分析记录实验结果如下:5.结果分析:不同采样周期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使用理论分析这一结果。

计算机控制系统实验报告

计算机控制系统实验报告

计算机控制系统实验报告计算机控制系统实验报告引言计算机控制系统是一种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各种设备和系统进行自动化控制的系统。

它在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军事防御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实际操作,深入了解其工作原理和应用。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学习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其工作过程的理解。

同时,通过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掌握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性能评估方法。

实验设备和材料本次实验所需设备和材料包括:计算机、控制器、传感器、执行器、数据采集卡等。

实验过程1. 硬件连接首先,将计算机与控制器通过数据采集卡连接起来,并将传感器和执行器与控制器相连。

确保各个设备之间的连接正确无误。

2. 程序编写编写控制程序,根据实验要求设定相应的控制算法和参数。

在程序中设置传感器数据的采集频率和执行器的控制方式,并将其与控制器进行关联。

3. 实验数据采集启动实验程序,开始采集传感器数据和执行器的控制信号。

通过数据采集卡将数据传输到计算机中,保存为文件以备后续分析使用。

4. 数据分析根据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通过对采集的传感器数据进行曲线绘制和统计分析,评估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如响应时间、稳定性等。

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控制系统的性能评估结果。

通过对响应时间的分析,可以评估控制系统的快速性和准确性。

通过对稳定性的分析,可以评估控制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稳定性。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对控制系统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改进。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对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实现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实际操作和数据分析,我对控制系统的性能评估方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同时,本次实验也让我意识到了计算机控制系统在现代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

结语计算机控制系统实验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重要实践环节。

通过实际操作和数据分析,可以加深对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为今后的工作和研究提供基础。

pid控制实验报告

pid控制实验报告

pid控制实验报告引言:PID(Proportional-Integral-Derivative)控制是一种常用的控制算法,广泛应用于自动控制系统中。

PID控制器通过不断调整控制量,使得被控对象的输出尽可能接近所期望的目标值。

本文将对PID控制实验进行详细介绍。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掌握PID控制器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方式,熟悉PID 参数的调节方法,了解PID控制器在不同系统中的应用。

实验器材:1. 一台计算机2. 编程软件(如MATLAB)3. 实验装置(可选项,如温度控制装置、电机等)实验步骤:1. 确定实验对象:可以选择温度控制装置、水位控制装置或电机等,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2. 设计PID控制器:根据实验对象的特性和目标,设计合适的PID控制器,包括确定比例系数KP、积分系数KI和微分系数KD。

3. 参数调节:通过试验和分析,调节PID参数,使得控制系统的性能最优。

4. 实验记录和分析: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评估PID控制器的性能和稳定性。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不同,这里以温度控制装置为例进行讨论。

1. 初始状态:实验开始时,温度控制装置处于初始状态,温度与目标温度存在误差。

2. 比例控制作用:PID控制器根据比例系数KP对误差进行处理,并输出相应的控制量。

当误差较大时,控制量较大,加快系统的响应速度。

随着误差减小,控制量逐渐减小,使系统温度逐渐接近目标温度。

3. 积分控制作用:当误差存在积累时,积分控制作用发挥作用,通过积分系数KI 对误差进行处理。

积分控制可以消除稳态误差,使得系统温度更加稳定。

4. 微分控制作用:微分控制主要处理误差的变化率,通过微分系数KD对误差变化的斜率进行处理。

微分控制可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响应速度。

5. 参数调节:在实验过程中,根据实际的系统响应和性能要求,通过试验和分析逐步调节PID参数,使得系统的控制响应更加稳定和准确。

实验分析:PID控制器在实验中的表现取决于PID参数的选择和调节。

控制系统仿真实验报告

控制系统仿真实验报告

控制系统仿真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控制系统仿真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使用仿真软件对控制系统进行建模、分析和设计,深入理解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掌握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方法,提高解决实际控制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设备与软件1、计算机一台2、 MATLAB 仿真软件三、实验原理控制系统是由控制对象、控制器和反馈环节组成的一个闭环系统。

其工作原理是通过传感器测量控制对象的输出,将其与期望的输出进行比较,得到误差信号,控制器根据误差信号产生控制信号,驱动控制对象,使系统的输出逐渐接近期望的输出。

在仿真实验中,我们使用数学模型来描述控制对象和控制器的动态特性。

常见的数学模型包括传递函数、状态空间方程等。

通过对这些数学模型进行数值求解,可以得到系统的输出响应,从而对系统的性能进行分析和评估。

四、实验内容1、一阶系统的仿真建立一阶系统的数学模型,如一阶惯性环节。

使用 MATLAB 绘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分析系统的响应时间和稳态误差。

2、二阶系统的仿真建立二阶系统的数学模型,如典型的二阶振荡环节。

改变系统的阻尼比和自然频率,观察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分析系统的稳定性、超调量和调节时间。

3、控制器的设计与仿真设计比例控制器(P 控制器)、比例积分控制器(PI 控制器)和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器(PID 控制器)。

对给定的控制系统,分别使用不同的控制器进行仿真,比较系统的性能指标,如稳态误差、响应速度等。

4、复杂控制系统的仿真建立包含多个环节的复杂控制系统模型,如串级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系统等。

分析系统在不同输入信号下的响应,评估系统的控制效果。

五、实验步骤1、打开 MATLAB 软件,新建脚本文件。

2、根据实验内容,定义系统的数学模型和参数。

3、使用 MATLAB 中的函数,如 step()函数绘制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

4、对响应曲线进行分析,计算系统的性能指标,如超调量、调节时间、稳态误差等。

5、设计控制器,修改系统模型,重新进行仿真,比较系统性能的改善情况。

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报告

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报告

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报告实验名称: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学习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应用。

实验原理:计算机控制技术是一种应用于现代工业自动化控制中的控制技术。

计算机控制系统由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组成,通过采集、处理和输出各种信号来完成对被控对象的控制。

实验仪器:计算机、控制器、传感器、被控对象等。

实验步骤:1.确定实验目标和实验要求。

2.研究被控对象的性质和特点,设计控制方案。

3.配置硬件设备,连接传感器、控制器和计算机。

4.编写控制程序,设置控制算法,实现被控对象的控制。

5.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6.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总结实验经验。

实验结果和分析:在实验中,我们选择了一个温度控制系统作为被控对象。

通过传感器采集环境温度,并通过控制器将控制信号发送给加热器,调节加热器的功率来控制环境温度。

通过实验操作,我们观察了不同环境温度下的控制效果。

实验结果表明,在控制系统正常工作时,环境温度可以稳定在设定温度附近,并具有很好的控制精度。

此外,我们还对控制系统进行了稳定性和响应速度等性能指标的评价。

实验结果显示,控制系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快速响应的特点,可以满足实际工业生产中对温度控制的要求。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学习了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通过实践掌握了实验操作的技巧。

实验结果表明,计算机控制技术在工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进一步深入研究计算机控制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并不断提高实际应用能力,为工业自动化控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控制系统的典型环节的模拟实验报告

控制系统的典型环节的模拟实验报告

控制系统的典型环节的模拟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控制系统的典型环节的模拟实验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模拟实验的方式,深入了解控制系统中的典型环节,包括比例环节、积分环节和微分环节,并对其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和分析。

二、实验原理1.比例环节:比例环节是最简单的一种控制环节,其输出值与输入值成线性关系,常用来放大或压缩信号。

比例环节的传递函数可以表示为:Gp(s)=Kp。

2.积分环节:积分环节可以在一段时间内不断积累输入变量的累计值,并将其作为输出信号的一部分。

积分环节的传递函数可以表示为:Gi(s)=Ki/s。

3.微分环节:微分环节针对输入信号的变化率进行调节,通过对输入信号进行微分运算得到输出信号的一部分。

微分环节的传递函数可以表示为:Gd(s)=Kd*s。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1.实验器材:计算机、SIMULINK仿真软件。

2.实验步骤:a)打开SIMULINK仿真软件并创建一个新的模型文件。

b)在模型文件中依次添加比例环节、积分环节和微分环节的模块,并连接起来。

c)设置比例环节、积分环节和微分环节的参数,分别设定Kp、Ki和Kd的取值。

d)构建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的模型,设置输入信号的变化规律并得到输出信号。

e)运行模型并观察输出信号的变化情况,记录实验结果。

f)分析实验结果,比较不同控制环节对输出信号的影响。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在实验中,我们分别设置比例环节、积分环节和微分环节的参数,得到了不同的输出信号。

以比例环节为例,当Kp=1时,输入信号与输出信号相等;当Kp>1时,输出信号的幅度大于输入信号的幅度;当Kp<1时,输出信号的幅度小于输入信号的幅度。

类似地,当Ki和Kd的取值不同时,输出信号的变化也会有所不同。

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比例环节的作用是放大或压缩输入信号的幅度,可以用于控制输出信号的增益。

2.积分环节的作用是对输入信号进行积分运算,可以平滑输出信号的变化,同时可以消除稳态误差。

控制系统计算机仿真(matlab)实验五实验报告

控制系统计算机仿真(matlab)实验五实验报告

实验五 控制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一、实验目的学习借助MATLAB 软件进行控制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基本方法,具体包括超前校正器的设计,滞后校正器的设计、滞后-超前校正器的设计方法。

二、实验学时:4 学时 三、实验原理1、PID 控制器的设计PID 控制器的数学模型如公式(5-1)、(5-2)所示,它的三个特征参数是比例系数、积分时间常数(或积分系数)、微分时间常数(或微分系数),因此PID 控制器的设计就是确定PID 控制器的三个参数:比例系数、积分时间常数、微分时间常数。

Ziegler (齐格勒)和Nichols (尼克尔斯)于1942提出了PID 参数的经验整定公式。

其适用对象为带纯延迟的一节惯性环节,即:s e Ts Ks G τ-+=1)( 5-1式中,K 为比例系数、T 为惯性时间常数、τ为纯延迟时间常数。

在实际的工业过程中,大多数被控对象数学模型可近似为式(5-1)所示的带纯延迟的一阶惯性环节。

在获得被控对象的近似数学模型后,可通过时域或频域数据,根据表5-1所示的Ziegler-Nichols 经验整定公式计算PID 参数。

表控制器的参数。

假定某被控对象的单位阶跃响应如图5-4所示。

如果单位阶跃响应曲线看起来近似一条S 形曲线,则可用Ziegler-Nichols 经验整定公式,否则,该公式不适用。

由S 形曲线可获取被控对象数学模型(如公式5-1所示)的比例系数K 、时间常数T 、纯延迟时间τ。

通过表5-1所示的Ziegler-Nichols 经验整定公式进行整定。

如果被控对象不含有纯延迟环节,就不能够通过Ziegler-Nichols 时域整定公式进行PID 参数的整定,此时可求取被控对象的频域响应数据,通过表5-1 所示的Ziegler-Nichols 频域整定公式设计PID 参数。

如果被控对象含有纯延迟环节,可通过pade 命令将纯延迟环节近似为一个四阶传递函数模型,然后求取被控对象的频域响应数据,应用表5-1求取PID 控制器的参数。

自动控制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熟悉并掌握自动控制实验系统的基本操作方法。

2. 了解典型线性环节的时域响应特性。

3. 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方法,提高系统性能。

二、实验设备1. 自动控制实验系统:包括计算机、XMN-2自动控制原理模拟实验箱、CAE-PCI软件、万用表等。

2. 电源:直流稳压电源、交流电源等。

三、实验原理自动控制实验系统主要由模拟实验箱和计算机组成。

通过模拟实验箱,可以搭建不同的自动控制系统,并通过计算机进行实时数据采集、分析、处理和仿真。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1. 搭建比例环节实验(1)根据实验要求,搭建比例环节实验电路。

(2)设置输入信号,观察并记录输出信号。

(3)分析比例环节的时域响应特性。

2. 搭建积分环节实验(1)根据实验要求,搭建积分环节实验电路。

(2)设置输入信号,观察并记录输出信号。

(3)分析积分环节的时域响应特性。

3. 搭建比例积分环节实验(1)根据实验要求,搭建比例积分环节实验电路。

(2)设置输入信号,观察并记录输出信号。

(3)分析比例积分环节的时域响应特性。

4. 搭建系统校正实验(1)根据实验要求,搭建系统校正实验电路。

(2)设置输入信号,观察并记录输出信号。

(3)分析系统校正前后的时域响应特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比例环节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比例环节的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成正比关系,且响应速度较快。

2. 积分环节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积分环节的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成积分关系,且响应速度较慢。

3. 比例积分环节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比例积分环节的输出信号既具有比例环节的快速响应特性,又具有积分环节的缓慢响应特性。

4. 系统校正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通过校正后的系统,其响应速度和稳态误差均有所提高。

六、实验结论1.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自动控制实验系统的基本操作方法。

2. 熟悉了典型线性环节的时域响应特性。

3. 学会了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方法,提高了系统性能。

七、实验感想本次实验让我深刻认识到自动控制理论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价值。

计算机控制系统 实验报告

计算机控制系统 实验报告

计算机控制系统实验报告计算机控制系统实验报告引言:计算机控制系统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控制理论,对各种设备、机器和系统进行自动控制的一种系统。

它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农业、医疗等各个领域。

本实验报告旨在介绍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原理、应用以及实验过程和结果。

一、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原理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原理主要包括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和计算机四个部分。

传感器负责将被控制对象的信息转化为电信号,传输给控制器;执行器根据控制器的指令,对被控制对象进行操作;控制器负责接收传感器的信号,经过处理后输出控制指令;计算机则是控制系统的核心,负责控制算法的实现和数据处理。

二、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应用计算机控制系统在各行各业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工业生产中,计算机控制系统可以实现自动化生产线的控制,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在交通运输领域,计算机控制系统可以实现交通信号灯的智能控制,优化交通流量,减少交通拥堵。

在农业领域,计算机控制系统可以实现温室大棚的自动控制,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提高作物产量。

在医疗领域,计算机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医疗设备的精确控制,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三、实验过程和结果为了验证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原理和应用,我们进行了一个小型实验。

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一个温室大棚作为被控制对象,利用传感器采集温度和湿度信息,通过控制器对温室内的温度和湿度进行控制。

实验结果显示,当温度过高时,控制器会发出指令,执行器会启动风扇降低温度;当湿度过高时,控制器会发出指令,执行器会启动除湿机降低湿度。

通过实验,我们验证了计算机控制系统在温室大棚中的应用效果。

结论:计算机控制系统作为一种自动化控制系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它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优化交通流量、提高农作物产量、提高手术成功率等。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功能和性能将进一步提升。

我们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计算机控制系统将在各个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效益。

控制系统仿真与设计实验报告

控制系统仿真与设计实验报告

控制系统仿真与设计实验报告姓名:班级:学号:指导老师:刘峰7.2.2控制系统的阶跃响应一、实验目的1。

观察学习控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2。

记录单位阶跃响应曲线;3.掌握时间相应的一般方法;二、实验内容1.二阶系统G(s)=10/(s2+2s+10)键入程序,观察并记录阶跃响应曲线;录系统的闭环根、阻尼比、无阻尼振荡频率;记录实际测去的峰值大小、峰值时间、过渡时间,并与理论值比较。

(1)实验程序如下:num=[10];den=[1 2 10];step(num,den);响应曲线如下图所示:(2)再键入:damp(den);step(num,den);[y x t]=step(num,den);[y,t’]可得实验结果如下:实际值理论值峰值 1.3473 1.2975 峰值时间1。

0928 1。

0649 过渡时间+%5 2.4836 2.6352+%2 3.4771 3。

51362。

二阶系统G(s)=10/(s2+2s+10)试验程序如下:num0=[10];den0=[1 2 10];step(num0,den0);hold on;num1=[10];den1=[1 6.32 10];step(num1,den1);hold on;num2=[10];den2=[1 12.64 10];step(num2,den2);响应曲线:(2)修改参数,分别实现w n1= (1/2)w n0和w n1= 2w n0响应曲线试验程序:num0=[10];den0=[1 2 10];step(num0,den0);hold on;num1=[2.5];den1=[1 1 2。

5];step(num1,den1);hold on;num2=[40];den2=[1 4 40];step(num2,den2);响应曲线如下图所示:3。

时作出下列系统的阶跃响应,并比较与原系统响应曲线的差别与特点,作出相应的实验分析结果。

计算机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计算机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计算机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姓名:学号:班级:指导教师:完成时间:实验一 二阶系统闭环参数n ω和ξ对时域响应的影响一、实验目的1.研究二阶系统闭环参数n ω和ξ对时域响应的影响2.研究二阶系统不同阻尼比下的响应曲线及系统的稳定性。

二、实验要求1. 从help 菜单或其它方式,理解程序的每个语句和函数的含义;2.分析ξ对时域响应的影响,观察典型二阶系统阻尼系数ξ在一般工程系统中的选择范围; 三、实验内容1、如图1所示的典型二阶系统,其开环传递函数为)2s(s G(S)2n n ξωω+=,其中,无阻尼自然震荡角频率n ω=1,ξ为阻尼比,试绘制ξ分别为0, 0.2, 0.4, 0.6, 0.9, 1.2, 1.5时,其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绘制在同一张图上)。

图1 典型二阶系统方框图2、程序代码 wn=1;sigma=[0,0.2,0.4,0.6,0.9,1.2,1.5];(1) num=wn*wn;t=linspace(0,20,200)';(2) for j=1:7(3)den=conv([1,0],[1,2*wn*sigma(j)]);(4) s1=tf(num,den);(5) sys=feedback(s1,1)(6); y(:,j)=step(sys,t);(7) endplot(t,y(:,1:7));(8) grid;(9)gtext('sigma=0');(10) gtext('sigma=0.2');)2s(s 2n n ξωω+R(s)C(s)gtext('sigma=0.4');gtext('sigma=0.6');gtext('sigma=0.9');gtext('sigma=1.2');gtext('sigma=1.5');3、代码函数理解分析(1)给ξ赋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控制系统实验报告学院:核自院姓名:李擂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班级:电气四班学号:201006050407实验一采样实验一.实验目的了解模拟信号到计算机控制的离散信号的转换—采样过程。

二.实验原理及说明采样实验框图如图4-3-1所示。

计算机通过模/数转换模块以一定的采样周期对B5单元产生的正弦波信号采样,并通过上位机显示。

在不同采样周期下,观察比较输入及输出的波形(失真程度)。

图4-3-1 采样实验框图计算机编程实现以不同采样周期对正弦波采样,调节函数发生器(B5)单元的“设定电位器1”旋钮,并以此作为A/D采样周期T。

改变T 的值,观察不同采样周期下输出波形与输入波形相比的复原程度(或失真度)。

对模拟信号采样首先要确定采样间隔。

采样频率越高,采样点数越密,所得离散信号就越逼近于原信号。

采样频率过低,采样点间隔过远,则离散信号不足以反映原有信号波形特征,无法使信号复原,。

合理的采样间隔应该是即不会造成信号混淆又不过度增加计算机的工作量。

采样时,首先要保证能反映信号的全貌,对瞬态信号应包括整个瞬态过程;信号采样要有足够的长度,这不但是为了保证信号的完整,而且是为了保证有较好的频率分辨率。

在信号分析中,采样点数N一般选为2m的倍数,使用较多的有512、1024、2048、4096等。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采样实验框图构成如图4-3-1所示。

本实验将函数发生器(B5)单元“方波输出”作为采样周期信号,正弦波信号发生器单元(B5)输出正弦波,观察在不同的采样周期信号对正弦波采样的影响。

实验步骤:(1)将函数发生器(B5)单元的正弦波输出作为系统输入,方波输出作为系统采样周期输入。

①在显示与功能选择(D1)单元中,通过上排右按键选择“方波/正弦波”的指示灯亮,(B5)模块“方波输出”测孔和“正弦波输出”测孔同时有输出。

‘方波’的指示灯也亮,调节B5单元的“设定电位器1”,使之方波频率为80Hz左右(D1单元右显示)。

②再按一次上排右按键,“正弦波”的指示灯亮(‘方波’的指示灯灭),B5的量程选择开关S2置上档,调节“设定电位器2”,使之正弦波频率为0.5Hz(D1单元右显示)。

调节B5单元的“正弦波调幅”电位器,使之正弦波振幅值输出电压= 2.5V左右(D1单元左显示)。

(3)构造模拟电路:按图4-3-1安置短路套及测孔联线,表如下。

(4)运行、观察、记录:①再运行LABACT程序,选择微机控制菜单下的采样和保持菜单下选择采样实验项目,就会弹出虚拟示波器的界面,点击开始后将自动加载相应源文件,即可选用本实验配套的虚拟示波器(B3)单元的CH1测孔测量波形②在显示与功能选择(D1)单元中,按上排右按键选择“方波/正弦波”的指示灯亮,‘方波’的指示灯也亮,调节B5单元的“设定电位器1”,慢慢降低采样周期信号频率,观察输出波形。

图4-3-2是不同采样周期(78Hz和10Hz)下的输出波形。

图4-3-2 不同采样周期(78Hz和10Hz)下的输出波形四.实验报告要求:按下表记录下各种频率的采样周期下的输出波形。

50HZ40HZ30HZ20HZ10HZ5HZ实验二采样/保持器实验一.实验目的1. 了解判断采样/保持控制系统稳定性的充要条件。

2.了解采样周期T对系统的稳定性的影响。

3.掌握控制系统处于临界稳定状态时的采样周期T的计算。

4.用MATLAB验证临界稳定状态时的采样周期5.观察和分析采样/保持控制系统在不同采样周期T时的瞬态响应曲线。

二.实验原理及说明1.判断采样/保持控制系统稳定性的充要条件线性连续系统的稳定性的分析是根据闭环系统特征方程的根在S平面上的位置来进行的。

如果特征方程的根都在左半S平面,即特征根都具有负实部,则系统稳定。

采样/保持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是建立在Z变换的基础之上,因此必须在Z平面上分析。

S平面和Z平面之间的关系是:S平面左半平面将映射到Z平面上以原点为圆心的单位圆内,S平面的右半平面将映射到Z平面上以原点为圆心的单位圆外。

所以采样/保持控制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是:系统特征方程的根必须在Z平面的单位圆内。

只要其中有一个特征根在单位圆外,系统就不稳定;当有一个根在Z平面的单位圆上而其他根在单位圆内时,系统就处于临界稳定。

也就是说,只要特征根的模均小于1,则系统稳定;若有一个特征根的模大于1,则系统不稳定。

2.采样周期T对系统的稳定性的影响闭环采样/保持控制系统原理方块图如图4-3-3所示:图4-3-3 闭环采样/保持控制系统原理方块图从采样实验中知道采样输出仅在采样点上有值,而在采样点之间无值。

如其输出以前一时刻的采样值为参考基值进行外推,即可使两个采样点之间为连续信号过度。

可以完成上述功能的装置或者器件就称为保持器。

因为数/模转换器(D/A)具有两极输出锁存能力,所以具有零阶保持器的作用。

使用了采样保持器后,采样点间的信号是外推而得的,实际上已含有失真的成份,因此,采样周期信号频率过低将会影响系统的稳定性。

采样周期T可由用户在界面上直接修改,在不同采样周期下,观察、比较输出的波形。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闭环采样/保持控制系统实验构成电路如图4-3-4所示,积分环节(A3单元)的积分时间常数Ti=R 1*C 1=0.1S ,惯性环节(A5单元)的惯性时间常数 T=R 2*C 2=0.5S ,增益K=R2/R3=5。

图4-3-4 闭环采样/保持控制系统实验构成电路实验步骤:注:‘S ST ’用‘短路套’短接!(1)将函数发生器(B5)单元的矩形波输出作为系统输入R 。

(连续的正输出宽度足够大的阶跃信号)① 在显示与功能选择(D1)单元中,通过波形选择按键选中‘矩形波’(矩形波指示灯亮)。

② B5的量程选择开关S2置下档,调节“设定电位器1”,OUT 正输出宽度 > 6秒。

(D1单元左显示)。

③ 调节B5单元的“矩形波调幅”电位器使矩形波输出电压= 2.5V 左右(D1单元右显示)。

(2)构造模拟电路:按图4-3-4安置短路套及测孔联线,表如下。

(a )安置短路套 (b )测孔联线(3)运行、观察、记录:① 运行LABACT 程序,选择微机控制菜单下的采样和保持菜单下选择采样/保持实验项目,就会弹出虚拟示波器的界面,点击开始后将自动加载相应源文件,运行实验程序,使用虚拟示波器CH1通道观察A5A 单元输出OUTA (C )的波形。

②该实验的显示界面的采样周期T (界面右上角)可由用户点击“停止”键后,在界面上直接修改,以期获得理想的实验结果,改变这些参数后,只要再次点击“开始”键,即可使实验机按照新的控制参数运行。

③采样周期T 设定为10ms 、30ms 和 50ms ,使用虚拟示波器CH1通道观察A5A 单元输出OUTA (C )的波形,见图4-3-8。

观察相应实验现象。

记录波形,并判断其稳定性。

10ms30ms50ms图4-3-8 采样周期为10ms 、30ms 、50ms时的输出端(C)波形注:由于元器件的误差,把采样周期设定为临界稳定状态(T=0.04秒)时,实验现象不一定是等幅振荡。

四.实验报告要求:按下表改变图4-3-4所示的实验被控系统,画出系统模拟电路图。

调整输入矩形波宽度≥6秒,电压幅度= 2.5V。

计算和观察被测对象的临界稳定采样周期T,填入实验报告。

实验三微分与微分平滑一.实验目的1.了解微分反馈的原理及对被控对象的影响。

2.掌握微机控制系统实现微分反馈的方法。

3.观察和分析微分运算中的采样周期T与微分系数T d对系统阶跃响应性能的影响。

4.观察和分析微分平滑运算中的采样周期T与微分系数Td对系统阶跃响应性能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及说明微分与平滑原理方块图如图4-4-1所示。

其中环节D(Z)即为利用计算机实现的微分运算环节。

R为阶跃输入信号,C为系统输出。

图4-4-1 微分与平滑原理方块图微分是正反馈,当取合适的微分系数时,会使系统响应加快,用于被控对象为惯性环节的系统,特别是惯性时间常数较大的系统,有明显的校正作用。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微分与微分平滑系统实验构成如图4-4-2所示,1.分别选择微分算法和微分平滑算法,设置微分系数T d和反馈系数K D和采样周期T,观察输出端(C)波形。

2.改变图4-4-2中被控对象的惯性时间常数,设置微分系数T d和反馈系数K D和采样周期T,观察输出端(C)波形,测量时域特性,填入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注:‘S ST’用‘短路套’短接!(1)将函数发生器(B5)单元的矩形波输出作为系统输入R。

(连续的正输出宽度足够大的阶跃信号)①在显示与功能选择(D1)单元中,通过波形选择按键选中‘矩形波’(矩形波指示灯亮)。

②B5的量程选择开关S2置下档,调节设“定电位器1”,OUT正输出宽度> 3秒。

(D1单元左显示)。

图4-4-2 微分与平滑实验构成③调节B5单元的“矩形波调幅”电位器使矩形波输出电压= 2.5V左右(D1单元右显示)。

(2)构造模拟电路:按图4-4-2安置短路套及测孔联线,表如下。

(a)安置短路套(b)测孔联线(3)运行、观察、记录:运行LABACT程序,在微机控制---平滑与数字滤波菜单下分别选择微分或微分平滑实验项目,就会弹出虚拟示波器的界面,点击开始后将自动加载相应源文件。

该实验的显示界面下方“计算公式”栏的微分系数Td 和显示界面右上方“采样周期”栏的T均可由用户点击“开始”前,或在点击“停止”键后,在界面上直接修改,以期获得理想的实验结果,改变这些控制系数后,只要再次点击“开始”键,即可使实验机按照新的控制系数运行。

1).微分算法实验运行微分实验项目,就会弹出虚拟示波器的界面,点击开始后将自动加载相应源文件。

运行后,用虚拟示波器CH1观察系统输出,用CH2观察数字调节器D(Z)输出及微分噪音幅度。

用CH1观察系统阶跃响应输出点C(k)(A5单元输出端OUT)的波形。

与不加微分反馈环节情况下(即需将微分反馈线断开,即B2的OUT2到A2的H2联线断开),输出点C(k)的波形相比较,系统的过渡过程时间将明显缩短,可绘制出两者的输出曲线。

由于受微分正反馈的影响,其响应速度将加快,可适当调整T d为微分系数,T为采样周期,使系统输出达到要求,绘制出输出曲线。

该实验的显示界面中已设定采样周期T=80mS,“计算公式”栏:微分系数Td=0.75S 微分算法实验结果见图4-4-3,其中:图4-4-3a 不加微分反馈输出曲线(只需把测孔联线表中的微分反馈线断开即可)图4-4-3 b 加微分反馈输出曲线图4-4-3a 不加微分反馈输出曲线图4-4-3 b 加微分反馈输出曲线实验报告要求:1.图4-4-2中被控对象的惯性时间常数为To=1S ,采样周期T =80ms ,按下表改变微分系数T d2.图4-4-2中被控对象的惯性时间常数改为To=0.2S ,采样周期T =15ms ,按下表改变微分系数T d注:反馈系数TK dD 大,每个采样周期中数字调节器D(Z)输出的变化值(微分噪音幅度)也会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