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会课性质、功能定位及实施误区
“班会”的目的和方式分析及改进措施
“班会”的目的和方式分析及改进措施班会的目的是为了建立良好的班级氛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和凝聚力。
班会的方式可以通过学生代表发言、讨论班务、组织活动等形式进行。
分析目前班会的方式,可能存在以下问题:1.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引导:班会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在班会中的角色和功能并不明确,缺乏应有的指导和引导,导致班会的效果不佳。
2.内容单一、单调:班会的内容过于单一,往往只是宣传学校的动态和规章制度,缺乏与学生有关的实际问题及解决方法的讲解,缺乏吸引学生参与和关注的特色内容。
3.学生参与度低:班会往往成为“一人演讲,其他人听”的形式,学生参与度不高,容易出现学生缺席、大家不重视的情况。
4.缺乏反馈机制:班会结束后,缺乏对班会的评估和反馈,无法及时了解班级的困惑和问题,也无法对班会的效果进行改进。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提出以下改进措施:1.设立班会组织者和指导者:可以由班主任担任班会组织者,班级的其他教师或学生干部担任指导者,在班会中起到组织、引导和讲解的作用,让班会更加有组织和针对性。
2.丰富班会内容:除了学校的动态和规章制度,还可以加入学生生活、学习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的讲解,组织学生分享学习经验和互相学习的经验,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关注度。
3.提高学生参与度:可以组织学生代表在班会中发言或讨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班会中提出问题和建议,让学生充分参与班级的管理和建设。
4.建立班会反馈机制:在班会结束后,可以组织学生填写班会反馈表,了解学生对班会的评价和建议,及时调整和改进班会的方式和内容,让班会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
总之,班会作为学生交流和管理的重要平台,其目的是为了促进班级的凝聚力和凝聚力。
通过完善班会的组织和引导,丰富班会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建立班会的反馈机制,可以进一步提高班会的效果和成效,实现班会的目的。
同时,在改进班会的过程中,也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和参与。
主题班会要避免的几个误区
主题班会要避免的几个误区1、主题班会是“班会课”,不是“学科课”。
它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或教育目标,由班主任主动协调其他任课教师、学生家长,在适宜的场所组织全体学生共同开展的一项特殊的主题教育活动。
主题班会,一般在课堂内进行,按照一节课的时间和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有些教师把它上成了“学科课”。
如:在导入主题的表述上说成“这节课我们学习感恩父母”,应表述为“我们上一节感恩父母主题班会课”或“我们开展一次感恩父母主题班会活动”;在教育目标上不要过于重视道德知识的获得,避免与德育课程重复教学,应该继续保留以往班会课“总结反思评价”的教学特点,并进一步强化提升这个特点,不能把这个根本丢掉;在活动形式上不要过于严谨、按部就班,要生动活泼,不拘一格,严而有度,活而不乱。
只要是有效的教育过程,就是可取的活动方式。
2、主题班会是“活动课”,不是“听会课”。
主题班会是围绕一个主题开展的教育活动,活动的主体是学生。
要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设计相应的活动形式,如讨论、交流、反思、评价,采访、调查、表演、展示,朗读、欣赏、辩论、感悟活动等等。
它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育过程,而不应是教师的“一言堂”、“独角戏”、“表扬会”、“批评会”、或“总结会”,应该是一个由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参与的综合型活动性的教育过程。
3、主题班会是“教育课”,不是“知识课”。
它是对学生进行道德修养教育的重要渠道和手段,它是落实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应突出它的教育性,不应上成“只求热烈不求效果”、“只求知识不求教育感化”的“重德育知识不重德育教育效果”的知识性教学的课。
德育课应该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放在教学的第一位。
我们的教学中很多时候学生是“知道怎么做但不愿做、不想做、不去做”,知识学得牢固,但道德行为的养成无态度、无意志,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微乎其微的。
4、主题班会是“生活课”,不是“故事课”。
有的课所举的事例要么是古人,要么是伟人,要么是童话,教育内容太远、太高、太虚,事例选取太注重于“故事化”。
浅析班会课的误区
浅析班会课的误区近年来,笔者经过一定的调查,了解到有些担任班主任的老师不太重视班会课,不仅忽视了班会课的阵地作用,而且对班会课的性质也存在着模糊的认识,有悖于教育原则。
具体表现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随心所欲。
有的班主任课前不是周密部署、精心设计,而是东一棒子、西一锒头,应付了事。
或者情之所至,海阔天空。
当然效果不佳。
二是认识片面。
有的班主任认为:班会课是难得的“教育课”,平时讲课要抓质量,不便分散精力,唯有班会课才是讲前途、谈理想的大好时机。
殊不知过多的、空洞的说教,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也有的班主任认为:班会课时批评学生,准备充分,时间充裕,不仅挨批者洗耳恭听,而且“旁听”者也都?若寒蝉。
但哪里想到,这一顿条分缕析的数落,挨“克”者不是无地自容,就是自暴自弃,连“同伴”也会产生“危及自身”之忧。
三是方法不当。
有的班主任平时对学生的过失只作记录,不作处理,单等每周一节的班会课时“算总帐”,以便“杀鸡给猴看”。
这样常产生负效应。
四是越俎代疱。
有的班主任唯恐自己管理的弟子出现越轨行为,有辱班风,因而把科任教师管理的任务也揽将过来,即使科任老师己处理妥贴,班主任也有再作“二审”的,拉到班会课上亮相,以为违“法”必究。
久而久之,学生除了反感,还是反感。
此外,随意把班会课改上主科或自习,班会课不作记载或记载不规范的现象也比较普遍。
造成这些误区的因素,从主观上看是班主任素质低,从客观上看在于学校领导“管”而未“理”,“督”而未“导”。
故建议:首先要严格挑选班主任。
那些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具备献身教育的志向的老师,不能当班主任。
好的班主任不仅具有优良的思想修养,而且必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如健康的身体、灵活的组织能力、崇高的威信等等。
其次要认真培训班主任。
通过培训,使其更明白班主任职责,真正成为班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教育者。
只有班主任提高了素质。
念好了班会“经”,才可能避免班会课的误区。
班会课程的功能定位
龙源期刊网
班会课程的功能定位
作者:
来源:《江苏教育·班主任》2016年第10期
主持人语
班会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和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课程的形式,被纳入中小学课程表中,获得其地位的合法性。
尽管如此,它又不同于任何一门学科课程,因其内容的庞杂性、临时性、变化性,进而处于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地位,经常被其他学科挤占,或被一些临时性的学校工作安排所取代,常常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
随着班主任专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班会课作为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基本功,开始受到教育管理者和研究者的关注,其对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也日渐凸显。
在此背景下,关于班会课的功能定位的讨论开始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
基于此,第49期“随园夜话”班主任沙龙的主题确定为“班会课程的功能定位”,来自一
线的班主任们结合自己的教育经历,对此话题进行了深入地思考与探讨。
在当下学科课程占据主导地位的学校课程设计下,班会课成为学校知识教学下的相对空白地带,在有着更大发展空间的同时,也被赋予了超出其应有范围和边界的内涵。
例如,有人把它当作一门课程进行专题化、系列化的设计,强调它的系统性、科学性;有人强调它的综合实践活动属性,重视它的活动性、教育性;有人强调它的针对性,把它作为班集体建设的重要途径;有人则把它作为学科教学的有益补充。
在笔者看来,如果说班会课也应有它的内在逻辑的话,它不是遵循学科知识的逻辑,而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逻辑;不是以知识的掌握为出发点,而是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出发点;真正体现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
班会教案设计中应注意的事项及常见失误
班会教案设计是每位教师必须要完成的一项重要工作,它不仅关系到教学质量,也关乎到学生对班级管理和学习的认知。
设计一份合理的班会教案显得尤为重要。
但是,在实践中,很多教师在设计班会教案时常常会犯一些常见的失误。
本文将从注意事项和常见失误两个方面对班会教案设计进行探讨。
一、班会教案设计的注意事项1. 定位清晰在设计班会教案之前,需要明确教案的目的和定位。
只有把教案目的定位清晰明确,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针对性强、掌握难度适当,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
一般来说,班会教案设计应该围绕当前的课程进程和教学目标展开,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个性特征,达到恰到好处的效果。
2. 选题新颖在设计班会教案之前,需要选择一个新颖有趣的话题。
班会是学生们了解班级管理和学习进展的途径,选题方面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选题新颖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得班会的效果更好。
同时,教师在选题的时候需要根据班级创建者的身份和常规活动的主题来进行选择,并在课件中创新的融入各种元素和图表,吸引学生参与。
3. 设计常规在设计班会教案之前,需要考虑一些常规要素。
这些要素包括时间分配、制定教学目标、内容安排和活动形式等。
教师应将这些要素合理分配并纳入教案设计,确保整个班会教学过程紧凑有序、步步推进,同时让学生参与发言与交流,共同发掘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二、班会教案设计的常见失误1. 主题不合适班会教案的主题不合适往往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
有些教师在选题上缺乏创新,把不同的班会主题都做成了类似的形式,如“班级建设”、“拓展课程”等。
这种教案设计方式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进而影响教学效果。
2. 细节处理不当班会教案设计的细节处理也十分重要。
在教案细节方面,有些教师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往往会忽略班会现场氛围的营造,以及学生们的心理需求。
比如,班会进场音乐、现场气氛、讲话者的语言表述和教案演示方案等,都直接关系到班会的成功与否。
(精编)主题班会存在的误区是什么
主题班会存在的误区是什么
前段时间我们学校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主题班会大评比”。
在鉴定中,我隐约发现有些班级的活动,由于认识
上的错误,组织上的不到位,导致“形式上分散,精神上
分散”。
误区一:主题课会变成“大杂烩”
因为有些课对“主题”这个词理解不透,所以选的内
容和主题差别很大。
比如一节课的主题是《文明礼仪伴我
同行》,但内容是游戏《智力大比拼》,读诗《再别康桥》,
小品《超生游击队》,相声《秦琼大战关羽》,独唱《老鼠
爱大米》,现代舞《青春的旋律》等。
可以说,选择的内容
与主题无关,使得主题课成为没有“主题”的“大杂烩”。
误区二:主题班会变成了“歌舞会”
现在要开主题班会,每节课总要花大力气排练节目,
既唱又跳,看起来很热闹。
主题班会被误解为“歌舞晚会”。
在这次活动中,所有的主题班会都穿插了大量的歌舞、小品等娱乐节目。
一个班安排了三个独唱,两个小合唱,一个合唱,魔术,小品,现代舞,相声,交谊舞等。
误区三:主题班会成了“群英会”
看着22个主题班会,很少主题班会能真正调动起所有
同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令人担忧。
整个活动无非就是几
个会唱会唱的积极分子,“独霸舞台”。
他们的“多才多
艺”被发挥的淋漓尽致,而大部分学生围坐在教室里,成为“陪客”,只有拍手。
主题班会如果偏离了教育主题,再新颖,再丰富,再精彩,也达不到教育目的。
班会活动中常见的误区有哪些
班会活动中常见的误区有哪些班会活动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和成长的平台。
然而,在实际的班会组织和开展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误区,影响了班会的效果和质量。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误区:误区一:主题不明确很多时候,班会的主题不够明确或者过于宽泛,导致整个班会活动缺乏重点和方向。
例如,“如何成为优秀的学生”这样的主题就过于笼统,学生们可能会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从哪个方面去讨论和思考。
一个好的主题应该是具体、明确且具有针对性的,比如“如何提高课堂注意力”或者“如何处理同学之间的冲突”。
误区二:形式单一有些班会活动形式单一,总是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缺乏互动和参与性。
这样的班会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无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班会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主题演讲等,让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其中,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误区三:时间控制不当班会时间的把控也很重要。
如果时间过长,学生容易疲劳和注意力分散;如果时间过短,又无法充分展开讨论和交流。
例如,原本计划一个小时的班会,结果因为前面的环节拖延,导致后面重要的讨论环节匆匆结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在策划班会时,要合理安排每个环节的时间,并严格按照时间进行。
误区四:老师主导过度在班会中,老师应该起到引导和指导的作用,但有些老师主导过度,不给学生足够的表达和自主决策的机会。
这样会压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班会变成老师的一言堂。
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尊重他们的意见,引导他们自己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误区五:缺乏后续跟进班会结束后,很多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跟进和解决,导致班会的效果大打折扣。
比如,在班会上讨论了如何改善班级卫生状况,但之后没有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和监督措施,卫生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改善。
班会的目的不仅仅是讨论问题,更重要的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付诸实践,所以后续的跟进工作至关重要。
误区六:忽略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有着不同的性格、兴趣和需求。
小学班会活动的常见误区有哪些
小学班会活动的常见误区有哪些班会活动是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和成长的平台。
然而,在实际的组织和开展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些常见的误区,影响了班会活动的效果和质量。
误区一:主题不明确有些班会活动在策划时,没有明确清晰的主题。
主题是班会活动的核心,若不明确,整个活动就会显得杂乱无章。
比如,一场班会既想讨论学习方法,又想强调文明礼仪,还想进行安全教育,结果每个话题都只是浅尝辄止,学生无法深入思考和理解,导致活动失去重点,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误区二:形式单一不少小学班会活动形式过于单一,总是老师讲、学生听,或者只是简单地观看视频、图片。
这种单调的形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
长期如此,学生可能会对班会活动产生厌烦情绪,认为这只是一种无聊的任务,而不是一个有意义的学习和交流机会。
误区三:缺乏学生参与在一些班会活动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缺乏主动参与的机会。
老师大包大揽,从策划到组织再到总结,学生只是旁观者。
这样的班会活动无法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难以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误区四:忽视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具有不同的性格、兴趣和学习能力。
但有些班会活动在设计和实施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比如,对于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可能没有给予足够的鼓励和引导,让他们难以融入活动;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活动内容可能过于复杂,使他们感到困惑和挫败。
误区五:过于注重表面热闹有的班会活动为了追求表面的热闹,安排了过多的游戏和表演,却忽视了活动的内涵和教育意义。
学生在活动中可能玩得很开心,但活动结束后,却没有从中获得实质性的收获和成长。
误区六:时间把控不当班会活动的时间有限,如果时间把控不当,就会影响活动的效果。
比如,活动时间过长,学生容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活动时间过短,又无法充分展开讨论和交流,达不到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误区七:评价方式不合理对班会活动的评价方式不合理也是一个常见的误区。
班会课的性质
班会课的性质
1.目的性。
学校把班会课排上课程表,就已经规定了班会课是学校作为统一的教育计划整体内容的一部分,有目的地实施的。
每个班级班会课“目的”的设计,既要有周期的阶段性,又要有学期、学年的连续性和层次性,从而在总的目的之下形成分支目标和“主题”网点。
2.集体性。
班会课是一种有目的的集体行为。
行为的实施者,传统观点认为是由班主任组织全体学生去实施。
这种观点肯定班主任行为的导向性,当然无可厚非,但它的片面性也显而易见:轻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忽视了其他科任教师的积极作用。
应着眼于班集体,兼顾班集体的所有成分。
3.功效性。
以往重视的是班会课的活动过程,对于班会课要带来什么样的作用和效果,则没有通盘考虑。
致使有些班会课如同过眼烟云。
我们要把班会课的目的性和功效性连成一体周密考虑,着力于班会课的实施效果的思考。
因为,转化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是班会课的要旨。
根据上述思路,对班会课可作如下定义:班会课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或目标,由班主任主动协调其他科任教师,组织全体学生共同开展的一项特殊的集体教育活动。
正确理解这一定义应注意几点:①班会课不是会,也不是课,而是一种不同于其他教育活动的特殊活动;②在这一活动中,要充分认
识师生的双边关系以及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③每一次班会课都不是盲目无序的,而是有明确的目的和主题;④班会课是一项集体教育活动,不同于个别教育活动;⑤既是教育活动,就要看到它的功效性,无功效的活动确切地讲不属于教育活动。
中职学校班会课的设计与实施
中职学校班会课的设计与实施班会课是中职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学生思想教育、学生管理和文化教育的重要手段。
因此,中职学校班会课的设计与实施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关于中职学校班会课的设计与实施的问题。
一、班会课的分类根据班会课的性质和目的,班会课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思想政治教育课:强调学生思想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美育成长,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道德观念等。
2. 学科教育课:以一门或多门学科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为内容,通过课堂讲解、难点解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学习能力。
3. 技能训练课:以某一特定职业或技能为内容,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学生技能训练、实践能力、就业技能等。
4. 体育健康课:以体育运动、健康教育为核心,并辅以一些与棋牌、音乐、舞蹈等方面的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团队合作精神。
二、班会课的设计班会课设计的关键在于确定性质与目的的同时,要考虑到班会时间紧迫、学科密集和学生学业压力的现实情况,从而合理安排班会课的主题、内容、形式和时间。
1. 明确班会课性质和目的根据不同学段、不同课程性质和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以及季节变化、校园活动等不同因素,明确班会课的性质和目的。
2. 确定班级班主任的角色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核心人物,班级班主任除了组织班会外,还要切实承担班级日常管理的各项职责。
因此,在班会课的设计中,班主任的角色与职责的确切划分至关重要。
3. 关注学生诉求及实际需求有效的班会设计应该关注学生的诉求,即关注学生的自我认同和自我表达的需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需求。
4. 确定班会课形式班会形式的选择是班会设计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其形式应该就实际效果、教育效果和学生接受程度进行考虑,居于整个班会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
5. 制定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班会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班会课的设计中,根据主题和目的制定具体表现内容和达到目标的教学计划,只有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计划,班会课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主题班会误区与思考》
《主题班会误区与思考》班会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塑造良好品德和培养学生道德品格的重要环节。
然而,由于一些误区存在,班会的效果可能不尽如人意。
因此,我们有必要认识和思考这些误区,以更好地开展主题班会教育。
一、误区一:忽视主题班会的主题应该是紧扣学校教育教学目标,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和需要而设置的,适度塑造学生的心理、情感、价值观等方面。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主题班会缺乏针对性和实际性,甚至变成了形式主义的例行活动。
这种情况主要源于班主任对主题的理解不够深入、内容设计不够有针对性以及执行不到位等。
面对这一误区,我们应该提高主题设计质量,将主题与学生实际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求。
比如,在团队合作方面,可以开展“团队合作,共同成长”的主题班会,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在品德修养方面,可以开展“坚守正道,追求卓越”的主题班会,通过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通过巧妙的主题设计,发掘学生的兴趣点和需求点,使班会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
二、误区二:忽视活动形式主题班会,活动形式很关键。
然而,有的班主任往往只关注内容,对于活动形式没有重视。
这种情况下,班会活动容易变得枯燥乏味,学生难以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参与度。
面对这一误区,我们应该注重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和活跃性,通过丰富的形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从而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
例如,可以选择小组合作、分角色表演、讨论互动等形式,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误区三:忽视观念转变教育是一种心理深入、观念转变和价值触动的过程。
然而,有的班主任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在班会中追求外在效果,忽视内在成长。
面对这一误区,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反思,通过活动过程中的触动和激发,引导学生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只有让学生内心产生共鸣并真正接受改变,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目标。
主题班会的性质有什么
主题班会的性质有什么引言:主题班会是指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把握时机,选择合适的主题,策划和组织一次具有一定主题性、有针对性、目的明确、操作性强的班会活动。
它能够丰富学生的思维,拓宽他们的视野,引导他们的行为,培养他们的能力,对于提高班级凝聚力、促进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主题班会的性质及其重要性,并分析如何合理开展主题班会活动。
一、主题班会的性质1.1 独特性:主题班会是一种独特的班级活动形式,它与课堂教学和常规班会有所不同,拥有自己的一些特点。
主题班会强调学生参与和主动性,通过思维激活、情感教育、品德培养等方式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2 实践性:主题班会是一种实践导向的活动,它强调学生动手实践,通过实际操作来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
这种实践性使学生在班会活动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班会的主题。
1.3 目的性:主题班会具有明确的目的,它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安排和设计来实现这个目的。
主题班会的目的可以是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等。
二、主题班会的重要性2.1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主题班会突出思维教育,通过对话、讨论、辩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学生在集体讨论中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引导学生的行为主题班会通过讨论、演讲等形式引导学生的行为,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例如,在讨论环保主题的班会中,学生可以了解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学习相关的行为规范,如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等。
2.3 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主题班会可以为学生提供发挥领导才能的机会。
学生可以在班会中组织活动、主持讨论、激励同学等,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
2.4 增强班级凝聚力主题班会是班级成员共同参与的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可以增强班级成员之间的联系和凝聚力。
学生在班会中能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和温暖,建立良好的班级氛围。
三、如何合理开展主题班会活动3.1 主题选择主题班会的主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来选择,关注学生的关注点,激发学生的热情。
谈主题班会的误区与设计原则论
谈主题班会的误区与设计原则论主题班会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种特殊形式的班级集体活动,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实践已经在学校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对主题班会的理解有误区或者对其设计原则的不了解,导致了一些主题班会的效果不理想。
本文将进行误区与设计原则的论述,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正确理解和设计主题班会。
误区一:主题班会只是一个形式主题班会并不仅仅是一种集体活动形式,而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
一些教育工作者只重视主题班会的表面形式,而忽视了主题班会的内在价值和效果。
主题班会应该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误区二:主题班会只是说教一些教育工作者在设计主题班会时,只注重对学生进行一种单向的灌输教育,只重视知识的传输和信息的传递,忽略了学生的参与和思考。
主题班会应该是一种互动交流的教育方式,通过主题班会,学生既是被教育者,又是参与者和互动者,他们应该能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提出问题和建议,并与教师和同学进行积极的互动和讨论。
误区三:主题班会只是纲要的机械执行一些教育工作者在设计主题班会时,只注重对主题纲要的机械执行,而忽视了主题班会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意义。
主题班会应该是一种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的活动,通过主题班会,学生应该能够体验到情感的共鸣和情感的滋养,感受到美的力量和美的影响。
基于上述误区,我们可以得出以下设计主题班会的原则:原则一: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发展主题班会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发展。
教师可以通过主题班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设计主题班会时,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机会和学习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
原则二:注重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主题班会应该是一种互动交流的教育方式,通过主题班会,学生既是被教育者,又是参与者和互动者。
主题班会教案实施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主题班会是学校开展的一种组织形式,旨在引导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而班会教案就是主题班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为班会活动提供指导,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
但是,在班会教案实施过程中,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让班会教案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呢?一、班会教案的撰写问题1、教案的目标不清晰班会教案的目标是指明本次班会的授课重点和所要达到的目的。
如果目标不清晰,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就会打折扣。
在制订班会教案时,一定要明确教学目标,确保目标准确、具体、完整、明确,以保证班会教案的实效性。
解决方法:撰写教案时应明确教学目标,并在教案中清晰地体现出来,让学生知道本次班会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将会学到什么内容,为什么要学这些内容。
如果学生对目标理解不够清晰,可以通过引导来让他们弄清楚目标,并帮助他们达成目标。
2、教案的内容不够丰富班会教案的内容不够丰富,缺乏深入的探讨和引导,就会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不能真正激起他们的兴趣,也无法引导他们深入思考问题,达到教学目标。
解决方法:要让班会教案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可以通过引入多媒体、音乐和游戏等方式,加强引导和互动交流,使得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有效性,进而提升学习积极性。
二、班会教案的执行问题1、班会氛围不够活跃班会氛围不够活跃,学生缺乏参与热情,不能充分发挥群体智慧,从而得不到充分地启示与收获。
解决方法:要让班会教案的执行更加有效,可以从活跃氛围入手。
班主任可以在班会之前,提前安排好主题、内容和相应的互动方式等,使得班会在一定的时间内进入高潮,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进来,贡献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班主任可以引导学生在班会上分享自己的经验、思考、疑惑等等,进一步增强班会教案的实效性。
2、学生参与情况不佳学生参与情况不佳,可能是因为班会内容不够清晰,也可能是因为班主任的引导和交流方式不够灵活或者缺少一定的感染力。
《班会教案实施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班会教学是学校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日常教学中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工作,增强师生之间的联系,设置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班集体,以便于对学生心理、身心健康以及全面素质的把握,进一步拓展教学管理工作的内涵和意义。
班会作为教诲学生的一种特别形式,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人际关系、知识水平、综合素质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
然而,在实施班会教案时,我们也会遇到各种问题,那么本文将以此为主题阐述班会教案实施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班会教案实施的常见问题1、教案规划不足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班会教案的实施具有一定的难度和计划,如果在实施过程中教案规划不足,就会带来许多问题。
例如,班会教案的主题无法体现班级教育的特色,方法不够新颖,学生对班会教案缺乏兴趣,等等。
2、教师准备不充分教师实施班会教案时,对于教案的准备工作也需要充分。
如果教师的准备工作不充分,那么可能会出现教材、教具、教学工具不完善的问题,甚至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3、教学环节纷繁复杂在班会教案实施中,如果教师的教学环节纷繁复杂,那么可能会造成课堂难度大,无法使学生真正参与班会教学。
这种情况也可能会导致学生的难度大,容易出现知识的学习困难,从而影响班会教案的实施效果。
4、班会时间过短班会教案是一种针对整个班级教育的教学形式,如果班会时间过短,那么可能会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班会时间的设置应该具有灵活性,根据不同的班级情况来确定班会时间的长短,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班会教案实施的解决方法1、教案规划的解决方法班会教案在规划时,要注重与学生的知识、兴趣、需求有关,同时根据情况进行实际创新。
尽量巧妙地设计活动内容,设计创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
实施班会教案要向学生展示问题的突出性,以便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教师准备的解决方法教师在开展班会教学时,要充分准备,了解学生的课堂需求,选择合适的教材和教具,并对教学目标进行详细的规划。
班会教案对教师的实力和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技能。
重视班会课设计走出班会课误区
班会课,学生成长的“助力器”——对小学班会课的现状分析及思考杭州翠苑一小文华校区张小红【内容摘要】班会课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上好班会课已成为班主任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从社会现实、学科的补充、学生成长的需要阐述了班会课的重要性。
经过认真分析班会课这一教育形式自身固有的教育性、及时性、针对性、自主全面性、趣味性;通过走访调查,把班会课的现状归纳为四个误区:任务小结型、注重形式型、各自封闭型、表扬批评型,并进行了原因分析,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班会课现状改革措施一、问题的提出作为一名有着15年教龄和班龄的老班主,笔者认为,班会课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上好班会课已成为班主任研究的重要课题。
1、社会大背景的呼唤。
目前中国青少年心理状况严重,有3000万少年找不到快乐,其中,中小学生中有心理障碍者为21.6%——32%,而且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社会现实告诉我们,必须有一个载体,能把素质教育提倡的精神、教育的理念完全渗透进来,让孩子在智商成长的同时,情商也能得到提高。
因为绝大多数社会上的成功者都有很高的情商和智商。
2、学科教育的补充。
在现行的学校课程设置中,学校除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外,还需要集中地对学生进行科学审美、个性心理以及社会实践等各个方面的教育。
班会课就是班主任针对班级情况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班会课是对学科教育的一种很好的补充。
3、学生成长的需要。
班会课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明辩是非的能力,增加学生的集体凝聚力和荣誉感,丰富学生的学校生活。
目前学校的教育方式是群体教育,学生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总是不断的失败与成功,当学生碰到了困难,出现了不足时,能够有这么一个教育的平台,对学生进行教育,将会帮助其更轻松的越过障碍,取得成功。
班会课的设计与实施
班会课的设计与实施班会课则是要求班主任以一节课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朝着预期的教育目标发展,采用恰当的引导方式,让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然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而达到一个德育目标,培养学生一种良好的品格。
班会课上要充分体现班主任是主持、主讲、主导,学生是主体。
作为主导者,班主任要加强学习,研究班情,直面学生的学习生活,关注学生的困惑,走近学生,抓住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或是思而不解的问题,如网瘾、学习缺乏动力、心理障碍等,导以方法,晓以道理,真正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有触动、有感悟、有进步,进而内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
一、班会课的性质1、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每节班会课的组织都要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不同的教学目标制约与影响着班会课的全过程,决定着班会课的内容、方法、途径等的选择与确定。
2、具有确定的组织者。
班主任是班会课的第一组织者,而学生的参与度则是评判班会课实施效果的重要依据。
3、具有明确的主体。
学生是班会课的参与者,更是班会课组织实施的主体。
4、具有严格的组织过程。
班会课像其他学科课程一样有比较固定的课程时间,班会课的组织是对班主任工作进行考核的重要方面。
三、如何开好主题班会课班会课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作为班级日常事务处理的班会课(家常课),以及有着明确主题、经过班主任精心设计与组织的班会课,即主题班会课。
好的班会课具备三个条件或标准,即好的主题,好的设计,好的效果,具体包括内容、形式、效果三个方面,其中“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为主题服务,主题为教育目的服务。
”一节好的班会课,是将“活动”、“体验”、“领悟”、“引导”作为其核心要素。
以创设情境为导入,诱发感悟;以分享交流为手段,提高认知;以导行为目的,促进人格健全发展。
(一)主题:要小、要贴近学生生活设计“治病型”主题因为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班集体形成发展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及时准确地抓住班集体中产生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和可能会侵蚀班集体健康的偶发事件,以此为契机,召开相应内容的主题班会课,这样会对形成健康向上的集体产生良好的作用,同时也能治治学生在思想和行为方面的毛病,使他们健康地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会课性质、功能定位及实施误区作者:罗京宁来源:《江苏教育·班主任》2016年第10期【摘要】班会课是一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明确班会课功能定位,科学开展班会课实践,有助于发掘学生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利于形成和谐班级文化,积极推动班集体建设;有益于提升教师教育能力,促进班主任专业发展。
班会课的实施要避免班会功能盲目扩大、班会内容交叉重复、班会实施一刀切等误区。
【关键词】班会课;功能定位;误区【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0-0064-03【作者简介】罗京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初级中学(南京,210001)党总支书记,高级教师。
明确班会课的性质及功能定位,有利于解决班会课存在的诸多问题,有利于班会课的科学实施。
盲目扩大班会课功能,会增加班主任的工作负担;随意设置班会课内容,会挤占有限的班会课时间;班会课越俎代庖,会与其它学科教学重复。
一、班会课的性质班会课最初是班主任为处理班级事务而召开的班级“会议”,主要在课余时间召开,未排入课表。
班会课一般根据班级工作需要来确定内容、时间和长短,多为偶发事件处理、班级工作小结、常规教育、成绩反馈等。
后来,大多数学校将班会排入课表,成为“班会课”,班会课内容、授课方式多由班主任自己确定,这就为班主任开展班级教育提供了时间和阵地的保障。
目前,一些学校构建了校本德育课程体系,鼓励班主任根据班情,设计并实施与之相适应的班会课,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
班会课应该是一次会议、一项活动,还是一门课程呢?班会课到底该怎样定位呢?(一)班会课是“会”,更是“课”班主任的主要工作是带领班级达到理想的目标,这就需要通过班会课不断加强团队建设、解决班级中学生存在的问题,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班会有时候是“会”,通过会议的方式进行班务处理、偶发事件处理、问题讨论等等;班会更应该是“课”,通过有计划、系统地实施班级德育,促进班集体建设和学生发展。
班会课是班级可以支配的时间和阵地,应该形式多样,轻松活泼。
班会课可以通过辩论会、演讲会等形式呈现,也可以采用一次班集体活动的形式,但不能说班会课仅仅是一次会议或活动。
班会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有确定的组织者、有明确的参与主体、有严格的组织过程,具有明显的学校课程特征。
班会应是“课”,更应成为“课程”。
(二)班会课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班会课与一些学科课程有联系,但也应有明显的区别,班会课与心理健康课的区别恰能说明这点。
心理健康课多采用互动、体验、探究等形式,侧重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达到自我认知、自我调适的功效。
班会课内容与范围更广,侧重班集体建设,培养团体心理品质只是其内容之一。
又如,班会课与政治课等的区别也能说明这点。
现今,中小学政治课(习惯上将思想品德等课程简称为政治课)更贴近学生生活、成长和发展的实际需求,与主题班会有许多相似之处。
但是,政治课偏重于德育认知,注重知识传授,注重德育学科构建,是“学科德育课程”(处于“知道”层面),班会课是“活动德育课程”,以解决本班学生实际问题为目的(力求“做到”层面),这是两者最重要的区别。
在新课程改革的框架下,班会课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特定领域共同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区别于学科课程,综合课程主要通过相关学习内容的整合,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帮助学生形成宽阔的视野、敏捷的思维,掌握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三)班会课是校本课程班会课的组织和实施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要求,以校情、班情为基础,以实现学校的办学宗旨、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解决班集体建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目标,进而形成班级特有的学生文化。
因此,班会课也是一门内容和课时安排具有一定弹性且个性鲜明的校本课程。
(四)班会课是活动德育课程完整的学校德育课程应包括学科德育课程和活动德育课程两部分,班会课属于“活动德育课程”。
活动德育课程与学科德育课程紧密联系,其独特价值与功能在于突破了学科德育课程的局限,可以作为学科德育课程的一种补充。
班会课作为一门活动德育课程,是班主任有目的、有意识地将正面的思想道德教育,创造性地融入班会课中,并与班级管理和班级活动相配合,从而增强班级德育的有效性。
二、班会课的功能定位在班级教育中,班会课所具有的教育功能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一)发掘学生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学生的现实问题或者学生的发展需求,才是我们教育的出发点。
只有这样,德育才能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1.贴近实际,解决现实问题,满足学生成长需求。
一个重要话题该不该成为班会课主题不能一概而论。
以“香港占中事件”为例,如果“香港占中事件”成为班级热点,这个问题引发班级学生的思想困惑和行为问题,学生表现出不理性的言行,那么班主任就应该通过班会课倾听学生们的观点,进行引导教育和相应的澄清,并与学生一同关注后续发展,努力在“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如果“香港占中事件”没有成为班级热点,也没有引发学生的思想困惑和行为问题,那就没有必要,或者暂时不需要进入主题班会课。
班主任的价值定位、价值干预、价值引领非常重要,班会课不是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
2.立足当下,适度前瞻,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南京彭宇案”“陈冠希艳照门事件”等生活热点话题,也是学生们所津津乐道的,这些生活事件反映出不良的社会风气、折射出道德沦丧的丑态,都是很好的生活教育素材。
有班主任以“陈冠希艳照门事件”为教育契机召开班会,学生踊跃发言,内容涉及如何正确追星、交友、隐私安全等诸多方面,对教师和学生都很有启发。
这样的班会立足于当下生活,教育具有适度超前性,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3.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班主任是学生的精神关怀者、人生的导师,应该根据青少年品德发展规律,在关键期抓好关键教育,通过设计和实施系列班会,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身体与心理健康成长,促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
在班会课的准备和实施中,学生可以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经过精心设计的班会课,还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自我调控的能力,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与其它教育形式相比,班会课的教育活动更集中、更高效,它能引导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开展更广泛、更深刻的思想交流和碰撞,从而激发和发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二)形成和谐班级文化,积极推动班集体建设1.进行自我管理,处理班级事务,加强班集体建设。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是学生接受教育影响、实现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环境。
班会课作为班级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是班级全体成员共同参与的、具有开放性和明确行为指向的教育活动。
在班会课上,可以引导班级成员共同制定规章制度、讨论班集体建设中的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
学生民主参与班级管理,有助于树立正确的班级舆论,形成良好班风。
2.开展自我教育,解决班级问题,促进班集体发展。
班会课是班主任根据学校工作要求,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施加针对性教育影响的专门课程,是进行班级教育的重要载体。
利用班会处理班级事务,解决师生间、生生间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解决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班主任的价值理念对学生影响非常大,班会课上班主任不搞“一言堂”,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们的想法,通过班会课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
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这是班会课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
3.追求自我发展,形成班级文化,创建优秀班集体。
在班级管理和建设中,班级文化的创建极为重要。
班主任可以围绕设定的主题,将班会课的内容安排和组织实施过程转化为班级文化的创建过程。
班会课可以促进集体目标的实现、集体凝聚力的增强、学生合作意识的形成、师生情感的有效沟通;通过持续有效的班会课,班级的生活方式、规章制度、价值观和共同愿景逐渐沉淀、整合,最终会形成特有的班级文化氛围。
而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有助于班级成员良好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形成,从而推动班集体的建设和发展。
(三)提升教师教育能力,促进班主任专业发展1.促进专业发展,与学生共成长。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不可替代的专业性工作。
在学校教育中,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管理者,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影响人。
在教育过程中,班主任可以通过内容充实、计划周密而又富有教育意义的系列班会课来推动班集体建设。
同时班会课也为班主任提供了一个挖掘自身潜能、施展个人才华的舞台。
通过班会课,班主任可以熟悉所带的班级,通过对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可以围绕一系列预先设定的主题,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有趣的教育;可以锻炼教师的创造能力和组织能力,提高教师捕捉知识和信息的能力,从而丰富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智慧,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和专业能力的发展。
2.发挥纽带作用,形成教育合力。
班会课作为一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过开展多种德育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走进社区、走入社会,体验各行业的工作、生活,“用童眼看世界,用童心感知世界”。
一些学校积极发挥家长的教育资源,根据系列班会的需要,邀请相关家长在班会课上展示专业技能、介绍前沿科技、分享人生感悟。
在感恩节、父亲节、母亲节、重阳节时,邀请家长们来学校,参与亲子班会,搭建了亲子沟通的平台。
班会课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促进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合力的形成,密切了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的关系。
三、班会课功能定位的误区班会课有其自身的课程地位和教育功能,不能将班会课变为简单贯彻教育文件的一个“箩筐”。
班会课一旦成为一个“箩筐”,什么都往里装,这样盲目扩大班主任的工作范畴,增加班主任工作负担,必然会引起班主任们的反感,长此以往会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作为班主任要避免班会课成为“一个鸡肋”,成为学科知识拓展的课堂,同时也要避免别的学科“吃剩下的鸡肋”变成班会的主题。
因此,要在学校整体课程体系中思考班会课的功能定位,通过综合实践课程进行多学科协作,完成相应班会课主题的实施;要避免班会课“一刀切”的现象。
如果统一班会计划、统一班会主题、统一班会方案,那么班主任就完全没有了自主权,班会课自然缺乏针对性、实效性,最终难以发挥班会课的教育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