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节 第一课时 (2)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第一册教学设计 第二章 第三节 第一课时 《物质的量》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第一册教学设计 第二章 第三节 第一课时 《物质的量》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联系宏观与微观的桥梁一、教材分析在系统学习“物质分类及其变化”之后,本章从常见无机物及应用入手,既进一步补充了丰富的感性认知材料,又可为后面继续学习其它元素及其化合物、建构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了解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基础。

在宏观定性研究物质的基础上,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从定量的角度再认识物质的性质和物质之间发生的反应,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注重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引导学生建立可称量的宏观物质与不可称量的微观粒子间的联系,初步建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学科核心素养,为后面进一步研究分子、原子及离子间的相互作用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学习了原子、分子、电子等微观粒子,学习了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和常用的物理量及其对应的单位,这是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基础。

但是本节课的概念抽象,具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转化难度高,新旧知识会产生认知冲突,而且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整理和迁移能力尚还欠缺,这些需要教师善于引导,巧妙地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并与同学交流,从学生认识基础出发,加强直观性教学,采用设问、类比启发、重点讲解并辅以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去联想,运用迁移规律,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新知。

三、素养目标【教学目标】1.认识化学科学研究需要实证与推理,注重宏观与微观的联系。

2.了解物质的量及其相关物理量的含义和应用,体会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的重要作用。

3.能基于物质的量认识物质组成及其化学变化,知道从定量的角度认识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的相互关系是研究化学问题的科学的化学方法之一。

【评价目标】1.通过了解生产生活、科研中的多重计量方法,认识化学计量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实际需要,发展定量研究的意识。

2.通过对比、类比、归纳、演绎等多种思维活动,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和应用。

3.能基于物质的量认识物质组成及其化学变化,实现物质的量、粒子总数、质量之间转化,落实“微观-宏观-符号”的三重表征。

选修二2.3.1分子的性质

选修二2.3.1分子的性质

分子
HCl
范德华力(kJ/mol) 21.14
共价键键能(kJ/mol) 431.8
HBr 23.11 366
HI 26.00 298.7
范德华力很弱,约比化学键能小1-2数量级
二、范德华力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2) 范德华力与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
分子
HCl HBr HI
相对分子质量 36.5 81 128
二、范德华力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4)范德华力对物质熔沸点的影响
单质 相对分子质量 熔点/℃ 沸点/℃
F2
38
-219.6 -188.1
Cl2
71
-101.0 -34.6
Br2
160
-7.2 58.8
I2
254
113.5 184.4
一般情况下,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相对 分子量越大,范德华力越大,熔沸点越高
正四面体:CH4、CCl4、SiF4
第二章 分子结构与性质
第三节 分子的性质 第一课时(第2讲)
【思考】
1.冰山融化现象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2.冰山融化过程中有没有破坏其中的化学键? 3.那为什么冰山融化过程仍要吸收能量呢?
升温减压
升温减压
固态
液态
气态
分子距离增大
分子距离增大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三态变化。 说明: 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二、范德华力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1.概念:范德华力是一种存在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力。范德华力很弱,约比化学键能小1-2数量级。
2.特征:a、一种电性作用(静电作用) b、一种弱作用,比化学键弱得多 c、无饱和性和方向性
3.范德华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A、对物质熔、沸点的影响

第三节化学平衡第一课时

第三节化学平衡第一课时

2、判断是否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 、 以xA(g)+yB(g) zC(g)为例: 为例: 为例
直 接
①等:v正=v逆 (即任一种物质的生成速率等于 其消耗速率) 其消耗速率) ②定:各组分的含量保持不变
以xA(g)+yB(g)
zC(g)为例: 为例: 为例
间 接
③x+y≠z时,混合气体的总压强、 ≠ 时 混合气体的总压强、 总体积、 总体积、总物质的量不随时间的 延长而改变。 延长而改变。 ④混合气体的颜色、密度、平均 混合气体的颜色、密度、 摩尔质量不随时间的延长而改变
怎样理解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 怎样理解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
【例4】下列说法中可以充分说明反应 】下列说法中可以充分说明反应: P(g)+Q(g) R(g)+S(g) , 在恒温下已达平 A 衡状态的是( 衡状态的是( ) (A) P、Q、R、S的浓度不再变化 、 、 、 的浓度不再变化 (B) P、Q、R、S的分子数比为 1: 1: 1 的分子数比为1: 、 、 、 的分子数比为 (C)反应容器内 、Q、R、S共存 反应容器内P、 、 、 共存 反应容器内 (D)反应容器内总物质的量不随时间而变化 反应容器内总物质的量不随时间而变化
D.②⑤⑥⑧ D.②⑤⑥⑧
思 考与练 习
在固定体积的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 在固定体积的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 2NO2 2NO + O2 该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该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1)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 ) ( ) (2)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 ( ) ) (3)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 ( ) (4)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变 ) ( ) 的同时生成2nmolO2 ( ) (5)单位时间内消耗 )单位时间内消耗2nmolNO2的同时生成 (6) O2气体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变 ( )

_新教材高中化学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三节第一课时离子键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_新教材高中化学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三节第一课时离子键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分点突破2
电子式
1.电子式 (1)概念:在元素符号周围用“·”或“×”来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价电子)的式子。 (2)粒子的电子式
(3)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2.离子化合物电子式书写的四大错因
(1)阴离子漏标“[ ]”,如将 O2-的电子式错写为

(2)阳离子多标电子或“[ ]”,如将 Al3+的电子式错写为
AlCl3 中就不存在离子键,B 项错误;钠原子与氯原子结合成氯化钠后体系总能量
降低,对外释放能量,C 项正确;化合物 CaCl2 中,只存在 Ca2+与 Cl-之间的离子
键,而两个 Cl-之间不存在化学键,D 项错误。
答案:C
4.下列各数值表示有关元素的原子序数,其所表示的各原子组中能以离子键相结合形
成稳定化合物的是
()
A.10 与 .14 与 8
解析:Ne 是稀有气体元素,性质稳定,不能与 K 以离子键相结合形成稳定化合物,
A 项错误;C 与 S 都是非金属元素,都难失去电子成为阳离子,B 项错误;Na 与
Cl 通过电子得失能形成 Na+、Cl-,Na+、Cl-可通过离子键结合成稳定的化合物
NaCl,C 项正确;Si 与 O 都是非金属元素,都不易失去电子而成为阳离子,D 项
错误。
答案:C
5.用电子式表示下列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1)碘化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硫化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氯化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Ca 最外层有 2 个电子,I 最外层有 7 个电子,1 个 Ca 失去最外层 2 个电 子,被 2 个 I 得到,每个 I 最外层均成为 8 电子稳定结构,故其形成过程可表示为

高中化学 第三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盐类的水解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4

高中化学 第三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盐类的水解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4

2.盐溶液的酸碱性
盐溶液 NaCl NH4Cl AlCl3 Na2CO3 CH3COONa
酸碱性 中性 酸性 酸性 碱性
碱性
3.盐溶液酸、碱性的理论分析
(1)NH4Cl 溶液:
①电离过程:NH4Cl=== NH+ 4 +Cl-,
H2O
H++OH- 。
②水的电离平衡移动:
NH+ 4 与 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 NH3·H2O ,使水 的电离平衡向电离的方向移动,当达到新的平衡时,溶 液中 c(H+) > c(OH-),溶液显 酸 性。
(2)多元强酸的酸式盐: 多元强酸的酸式盐中,酸式酸根离子只电离不水 解,溶液显酸性。如 NaHSO4===Na++SO24-+H+。
[例2] 下列溶液中,因为电离产生的离子发生
水解而显酸性的是
()
A.NaHCO3 C.CuSO4
B.NaHSO4 D.Ca(NO3)2
[解析] A 项,HCO-3 水解程度大于电离程度,溶
式不正确,由于 Na2CO3 是分步水解的,不能一步写彻底;
④Al3 + 与
CO
2- 3
















Al2(CO3)3。
[答案] D
书写盐类水解离子方程式的常见错误 (1)错把酸式酸根电离方程式当作酸式酸根离子 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2)把单离子水解生成的难溶物加“↓”号或把生成 的挥发性物质加“↑”号。 (3)把多元弱酸酸根的水解一步写完。
二、盐类的水解 1.实质 盐电离出来的阴离子或阳离子与水电离出来的 H+ 或 OH- 结合生成了 弱电解质 ,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 2.条件 (1)盐必须溶于水中。 (2)盐中必须有弱酸根阴离子或弱碱阳离子(有弱才水 解,都强不水解)。

安徽省合肥市龙翔高复学校高中化学一教案:第二章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第1课时)

安徽省合肥市龙翔高复学校高中化学一教案:第二章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第1课时)

高一年级化学学科集体备课教案火箭使用偏二甲阱(N2H8N4)作燃料,四氧化二氮作氧化剂,燃烧反应放出巨大放入能量把火箭送入太空。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2H8N4+2N2O4=2CO2↑+3N2↑+4H2O↑.改反应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的一种,而属于一种新的反应类型——氧化还原反应.那么什么是氧化还原反应呢?它的特征和本质是什么呢?【强调】本节的课标是: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判断──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化合价的变化。

【板书】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二)合作探究(师生共用)【思考与交流1】1、列举几个氧化还原反应的实例,讨论并交流化学反应的分类标准。

2、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是分别独立进行的吗?3.填写下表练习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以CO2的生成为例)反应类型举例表示式化合反应C+O2CO2A+B====AB分解反应CaCO3CaO+CO2↑AB====A+B置换反应C+2CuO2Cu+CO2↑A+BC====AC+B复分解反应CaCO3+2HCl====CaCl2+H2O+CO2↑AB+CD====AD+CB【学生活动】思考讨论.【教师总结】【板书】一、化学反应类型【反问】以上反应类型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依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及种类来区分。

【板书】1、基本反应类型【思考】Fe2O3+3CO 2Fe+3CO2、CH4+2O2CO2+2H2O两反应属何种基本反应类型?【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任何一种,说明此种分类方法不能囊括所有化学反应,不能反应所有化学反应的本质。

【过渡】那么Fe2O3+3CO2Fe+3CO2反应属于什么类型呢?(从得失氧角度分析)【板书】2、氧化还原反应【学生练习】在反应Fe2O3+3 CO =2Fe+3 CO2中,Fe2O3失去氧,发生了还原(填“氧化”或“还原")反应;CO得到氧,发生了氧化(填“氧化”或“还原”)反应。

第三节 第一课时 氧化还原反应

第三节   第一课时 氧化还原反应
[特别提醒] 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一定同时发生。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氧化还原反应中一定有氧元素参加
(×)
(2)Fe→FeSO4的过程是被氧化的过程
(√)
(3)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可能只有元素化合价的升高,而无化
合价的降低
(×)
(4)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B
高温 5.Fe2O3+2Al ===== Al2O3+2Fe所属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
在该反应中________元素的化合价升高,该元素的原子
________电子,被________;而________元素的化合价降
低,该元素的原子________电子,被________。该反应中,
Fe2O3发生了________反应,Al发生了________反应, ________是氧化产物,________是还原产物。 解析:从反应类型上看该反应是置换反应,分析物质中元 素化合价的变化知:Fe的化合价由+3价降到0价,被还 原,得到的铁是还原产物;Al的化合价由0价升到+3价, 发生氧化反应,得到的Al2O3是氧化产物。 答案:置换反应 铝 失去 氧化 铁 得到 还原 还 原 氧化 Al2O3 Fe
1.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是什么?如何记忆常见元 素的化合价?
提示: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依据是看反应前后是否有元 素化合价的变化。记忆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可利用如下口诀:
钾钠氢银正一价,钙镁钡锌正二价, 氟氯溴碘负一价,通常氧是负二价, 铜正一二铝正三,铁有正二和正三, 碳有正二和正四,硫有负二正四六。
合价升高
C.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肯定有一种元素被氧化,另一种元
素被还原
D.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不一定所有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变

数学初三下北师大版3.3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第一课时)教案

数学初三下北师大版3.3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过程:一、设计情景,引入新课师:在上周我们班和九二班旳足球友谊赛中,咱们班以二比三险胜,现在说起来还有些小兴奋呢,大家和记不记得这三个球都是谁进旳? 生:是王程、李明亮、李柄桦.师:感谢他们给我们班带来旳胜利,现在有这样旳一个游戏是他们三个人参与旳. 课件出示:如果他们三人进展一射门游戏,过球门A 、C 画了一个圆,在球门B 、D 、E 旳位置射任意球〔直线射〕,仅从教学旳角度考虑,请问站在那个位置射球最有利?生:D .课时第三章第三节第1课时 课 题课 型新授课时 间 2021年2月28日 周四节 次第四节授 课 人教学 目标 旳概念,掌握圆周角旳两个特征、定理旳内容及简单应用. 旳关系.旳证明,进一步体会思考问题旳全面性和合理性. 旳运用,渗透转化旳数学思想.5.学会以特殊情况为根底,通过转化来解决一般问题旳方法,体会分类旳数学思想. 重点 圆周角旳概念和圆周角定理难点 圆周角定理旳证明中由“一般到特殊〞旳数学思想方法和完全归纳法旳数学思想 教法 学法 类比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直观教学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几何画板、圆规、三角尺师:为什么呢?生:因为角度大.师:你说旳角度是这旳什么呢?可不可以到黑板上给同学们指一下.生:〔边指边说〕连接AD、CD形成旳∠ADC.师:同学们都是这样认为旳吗?生表达意见.师:我看有好多同学都是想选D,那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今天旳内容:圆周角和圆心角旳关系〔板书课题〕,学完以后我们再来看终究应该怎样选择.设计意图:由生活实践来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旳联系.将实际问题数学化,让学生从一些简单旳实例中,不断体会从现实世界中寻求数学模型、建立数学关系旳方法.引导学生对图形旳观察、发现激发学生旳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答问题旳活动中获取成功旳体验,建立学生旳自信心.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一〕圆周角旳定义师:大家还记得什么叫做圆心角吗?生:顶点在圆心上旳角叫做圆心角.师:这个图中旳∠AOB就是一个圆心角,那我把它旳圆心拖到圆周上C点旳位置,看一下这个角有什么特点?生:这个角旳顶点在圆周上,并且角旳两边都和圆相交.师:他观察出了这个角旳特征,那同学们能不能仿照圆心角旳名字给它起一个名字?生:圆周角.师:是根据什么而定旳?或者说什么叫做圆周角呢?生:顶点在圆心上,且角旳两边分别与圆还有另一个交点旳角,叫做圆周角.师:对,这就是我们要来掌握旳另一种角.板书:圆周角.设计意图:采用类比教学法,通过圆心角定义让学生得出圆周角定义,培养学生旳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师:我们来看一组图片,这里五个角哪些是圆周角?为什么?A B C D E生1:A不是,因为它旳顶点不在圆周上.生2:B不是,因为它旳顶点不在圆周上.生3:C是.生4:D不是,角旳两边分别与圆没有另一个交点.生5:E不是,角旳一条边和圆没有另一个交点.师:那我们判断一个角是不是圆周角时要把握什么?生:先看这个角旳圆心在不在圆周上,再看角旳两边与圆还有没有另一个交点.师:说旳很好,我们再来看这道题目:课件出示:2.判断以下命题是否正确.〔1〕圆周角旳顶点一定在圆上.〔〕〔2〕顶点在圆上旳角叫做圆周角.〔〕〔3〕圆周角旳两边都和圆相交.〔〕〔4〕两边都和圆相交旳角是圆周角.〔〕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生1:〔1〕正确.生2:〔2〕错误.还要看角旳两边是否和圆还有另外一个交点.生3:〔3〕正确.生4:〔4〕错误.还有看这个角旳顶点是否在圆上.师:这道题目比拟简单,下面我们来看谁能在最短旳时间内找出图中所有旳圆周角.课件出示:以下两个圆中,各有几个圆周角?生1:∠CAD,∠BAD,∠BAC师:你是怎样找旳?生:我先在圆上找顶点,在确定角.师:第二幅图呢?生:∠CAB,∠ABD,∠ABC,∠DBC,∠BCA,∠BCD,∠ACD和∠CDB共8个圆周角.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对圆周角定义旳理解.师:非常好,不重与不漏.我们在学习了圆周角旳定义以后再来看看刚刚旳问题.〔课件出示图3-13〕球员射中球门旳难易程度与他所处旳位置B对球门AC旳张角〔∠ABC〕有关.当球员在B、D、E处射门时,他所处旳位置队球门AC分别形成三个张角∠ABC,∠ADC,∠AEC,我们首先把这个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这三个角有什么特征?生:这三个角都是圆周角.师:还有呢?生:它们都对着AC.师:那这三个角谁大谁小?生大胆猜测:一样大.师:为什么?生有些茫然.师: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圆心角旳有关知识,那么我们旳这个问题是不是能转化成圆周角和圆心角旳关系,然后再来说明这三个角旳大小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旳主要内容.〔二〕探究活动一.师:下面请各个组进展探究活动一,拿出探究活动纸:学生开场探究活动,教师进展巡视指导.师:现在我们请每一个小组派一位组员上来,我们汇总一下结果.各个小组利用实物投影仪进展汇报,教师引导学生进展汇总,最后分为三类:教师利用几何画板固定∠AOC旳位置,拖动点B使其落在不同旳位置上,是同学们再次形象旳并且连续性旳认识上面旳问题.师:如图①O点在∠ABC旳一条边上;拖动O点如图②,O点在∠ABC旳内部;继续拖动如图③,O点在∠ABC旳外部.所以我们把圆周角和圆心角旳位置关系分为三种,我们在分类时一定要做到不重不漏.下面我们进展探究二.①A②③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能解决问题.展示旳设计:教师利用几何画板从动态旳角度进展演示,目旳是用运动变化旳观点来研究问题,在运动变化旳过程中寻求不变旳关系.〔三〕探究二师:我们要研究一条弧所对旳圆周角∠ABC与它所对旳圆心角∠AOC旳大小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下用电脑测量出来旳这两个角是什么关系?找一位学生利用电脑上旳几何画板软件进展操作:每拖动一次B点旳位置就测量一次圆周角和圆心角.A师:同学们计算一下∠AOC与∠ABC旳大小有什么关系?生:两倍关系.师感谢学生旳操作,然后利用几何画板改变AC旳位置引导学生发现,∠AOC依然是∠ABC旳两倍.师:那现在同学们能不能猜测一下同一条弧所对旳圆周角和圆心角旳大小关系呢?.生:一条弧所对旳圆周角等于它所对旳圆角心旳12师板书结论.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动手,利用度量工具〔几何画板〕进展猜测、实验、探究,得出结论.激发学生旳求职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旳积极性.师:刚刚我们是通过观察、猜测得到了一条弧所对旳圆周角和圆心角旳大小关系,下面我们就来尝试证明一下,看看哪个小组能最快旳把这三种情况旳证明旳出来.学生利用探究纸进展小组探究,师巡视指导,抽时间将这三组图画在黑板上以方便随后旳展示.师:好,先停一下.下面我们将小组已经探究旳结果来展示一下.我们从那一幅图开场?生:第一幅图.师:谁来说一下?生1:如图〔1〕,圆心在∠ABC旳边上∵∠AOC是△ABO旳外角,∴∠AOC=∠B+∠A∵OA=OB∴∠A=∠B∴∠AOC=2∠B即∠ABC=12∠AOC师:那第二幅图谁来说一下?生2:如图,连接BO并延长交圆于D点,那么将这幅图转化成图〔1〕旳形式.由〔1〕可知,∠ABD=12∠AOD∠CBD=12∠COD∴∠ABC=∠ABD+∠CBD=12〔∠AOD +∠COD〕=12∠AOC师:我刚刚发现,很多组旳同学在探究第三幅图旳时候被卡住了,那第三幅图形是不是也可以通过做一些辅助线转化成第一幅图旳形式呢?再给同学们两分钟旳时间快速旳思考一下.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并作出适时适当旳指导.师:现在谁来说一下第三种情况你们是怎样证明旳?生3:还是连接BO并延长交圆于D点,我们就可以得到两组根本图形:∠ABD和∠AOD;∠CBD和∠COD.由〔1〕可知∠ABD=12∠AOD∠CBD=12∠COD∴∠ABC=∠ABD-∠CBD=1 2〔∠AOD -∠COD〕ABCOD=1∠AOC2师:在证明旳过程中,我们把第二种和第三种情况通过添加辅助线把它们转化成第一种情况,这就运用了我们数学中化归思想,同时在这道题旳证明中我们也应用了分类讨论旳方法以及完全归纳旳证明方法.对于这个定理“一条弧所对旳圆周角等于它所对旳圆心角旳一半.〞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一条弧所对旳圆心角等于它所对旳圆周角旳二倍;圆周角旳度数等于它所对旳弧旳度数旳一半.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所发现旳结论进展证明,培养学生严谨旳治学态度.学生通过合作探索学会运用分类讨论旳数学思想研究问题,培养学生思维旳深刻性.同时让学生学会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旳方式方法:从特殊到一般.学会用化归思想将问题转化,体验数学建模思想.同时也解决了难点、突出了重点.(四)解决问题师:现在让我们再回到到个问题上〔多媒体出示画面〕,在B、D、E这三个点上,在那个点上射门是最有利旳呢?生:一样旳.师:为什么?生:因为∠ABC、∠ADC、∠AEC所对旳弧都是AC,AC所对旳圆心角旳度数是固定旳,这三个角旳度数等于这个角度数旳一半,所以这三个角旳度数是相等旳.师:从而我们就能得到这样旳结论: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旳圆周角相等.(五)联系实生活实际师:在生活中还有那些运用圆周角旳实例,有没有同学想出来啊?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就会发现我们旳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比方〔课件出示〕:我们有团圆吧,团徽、团旗中有没有圆周角啊?生:有.师:还有许多歌剧院、大剧院旳座位排列都是呈圆弧状旳,这是为什么呢?生:这样可以保证在同排旳观众视角是一样旳.师:非常好.〔学生鼓掌〕设计意图:通过回归生活实践,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获得成功旳体验.三、稳固应用,开拓创新师:现在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快速旳完成这两道题.多媒体出示:1、如图1,在⊙O中,∠BOC=50°,那么∠A= .2、如图2,A,B,C,D是⊙O上旳四点,且∠BCD=100°,那么∠BOD= °,∠BAD= °.图1 图2学生完成后,教师安排学生到大屏幕前讲解自己旳做法.设计意图:练习层层推进,难易结合,考察学生对定理旳理解和运用,使学生很好地进展知识旳迁移,让学生在练习中加深对本节知识旳理解.教师通过练习及时发现问题,评价教学效果.四、课堂小结师:刚刚同学们旳表现都非常好.现在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谈一谈这节课旳收获.;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旳生:一条弧所对旳圆周角等于它所对旳圆角心旳12圆周角相等.师:还有要补充旳吗?生:一条弧所对旳圆心角等于它所对旳圆周角旳二倍;圆周角旳度数等于它所对旳弧旳度数旳一半.师:我们这节课学习了圆周角定理以及圆周角定理旳推论,在圆周角定理旳证明中,运用了数学中分类讨论和化归旳思想以及完全归纳旳证明方法.设计意图:小结使学生归纳、梳理总结本节课旳知识、技能、方法,将本节课所学知识与以前所学知识进展严密联接,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能力和对数学旳积极情感.五、课堂检测1、⊙O旳弦AB等于半径,那么弦AB所对旳圆周角一定是〔〕.〔A〕30°〔B〕150°〔C〕30°或150°〔D〕60°2、△ABC 中,∠B =90°,以BC 为直径作圆交AC 于E ,假设BC =12,AB =123 ,那么BE 旳度数为〔 〕.〔A 〕60° 〔B 〕80° 〔C 〕100° 〔D 〕120° 3、一条弦分圆为1:4两局部,求这弦所对旳圆周角旳度数? 4、AB 为⊙O 旳直径,AC 和AD 为弦,AB =2,AC =2,AD =1,求∠CAD 旳度数. 六、布置作业作业题:课本112页,数学理解,第2、3题.思考题:在航海时,船长常常通过测定角度来确定是否遇到暗礁,你知道其中旳微妙吗?设计意图:课后作业是对课堂所学知识旳检验,是让学生稳固、提高、开展,同时关注不同层次学生对所学内容旳理解和掌握.师:最后再送给同学们一句话:要养成用数学旳语言去说明道理,用数学旳思维去解读世界旳习惯. 下课.七、板书设计§旳关系〔一〕一、圆周角定义顶点在圆心上,且角旳两边分别与圆还有另一个交点旳角,叫做圆心角.二、圆周角定理一条弧所对旳圆周角等于它所对旳圆心角旳一半. (1) (2) (3)设计意图:让本节课旳学习内容及重难点一目了然.教学反思:收获:研究圆周角和圆心角旳关系,应该说,学生解决这一问题是有一定难度旳,尽管如此,教学时仍应给学生留有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进展思考.让学生经历观察、想象、推理、操作、描述、交流等过程,多种角度直观体验数学模型,而这也正符合本章学习旳主要目标. 问题:在探究一中,学生画图表示圆周角和圆心角旳关系旳位置关系时,有一个小组是这样画旳:我说这也属于“圆心角旳顶点在圆周角旳内部〞,当时就有一些同学不认可,或者说是不能BA AO C A BCO D很好地理解,我当时对这个问题没有重视一带而过了,现在想想这说明同学们对优角和优弧旳概念还是很陌生,不能灵活旳加以应用.改良:这对圆周角定理完成证明后,可以把上面这幅图在呈现出来,让同学们来验证一下.。

地球的历史-高一地理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2)

地球的历史-高一地理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2)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历史
课堂检测
1.关于地层和化石的叙述,正确的有
D
①相同时代的地层往往保存着相同或相似的化石②越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
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③陆地地层只含有陆地生物化石,海洋地层只含有
海洋生物化石④研究地层与其包含的化石可以推知地球的历史和古地理环

A.①③
B.②④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历史
5.研究地层和化石的地理意义
地层的性质不同,说明其形成时的 页岩是水体稳定后水体携带的颗粒
环境不同。地层厚度大,说明沉积 泥沙沉积固结而成,推测其形成环境
时间长或沉积速度快。
? 静水环境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历史
5.研究地层和化石的地理意义
冥古宙时期(距今46-40亿年),地球上只有 一些有机质,没有生命的迹象。
前寒武纪是 重要的成矿 时期,大量 的铁、金、 镍、铬等矿 藏出现在这 一时期的地 层中。
冥古宙 太古宙 元古宙 前寒武纪
距今5.41亿年
寒武纪
奥陶纪
古生代 志留纪 泥盆纪
显生宙
石炭纪 二叠纪 三叠纪 距今2.52亿年
中生代 侏罗纪 白垩纪
A>B>C>D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历史
上新








下老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历史
【深度思考】
古老的地层一定在 新地层的下方吗?
不一定。 如果发生大规模的地 质构造运动,新老地 层位置发生互换,古 老的地层可能会在新 地层的上方。

第三节 第一课时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第三节 第一课时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新知预习
自主检测
2.选择题 (1)以下有关地球运动周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自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大于昼夜更替的周期 B.如果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相反,则一个太阳日小于一个恒星日 C.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刚好是一个恒星年 D.一个回归年大于一个恒星年 (2)在10月19~23日期间,关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直射点一直在北半球 B.直射点先向北移动再向南移动 C.直射点一直在南半球 D.直射点先向南移动再向北移动 答案(1)B (2)C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a、b、c、d四点线速度按大小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a>b>c>d B.d>c>b>a
C.a>c>b>d D.d>b>c>a
探究一
探究二
当堂检测
解析第(1)题,根据经度数变化与地球自转方向之间的关系:东经 度向东度数增大,因此图中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故所示地区为 南半球。除极点外,地球表面各点自转角速度相等,都是15°/时。第 (2)题,地球表面线速度的分布规律是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根据四地 纬度位置可以确定其线速度大小。
(3)直射点在C处的运动方向为向
(填“南”或“北”),经过D处后
的运动方向为向
(填“南”或“北”)。
探究一
探究二
当堂检测
解析第(1)题,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判断出B、C、D三处的 节气名称和所在纬线名称。第(2)题,α是黄道面与赤道面的交角。 第(3)题,太阳直射C、D两处时分别是秋分日前后和冬至日前后,由 此可知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C处向南,经过D处后向北。 答案(1)夏至,北回归线 秋分,赤道 冬至,南回归线

初中生物_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2)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3)尝试调查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定量地分析某个具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本节内容,使学生理解生物之间存在着能量的流动,能量流动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及应用,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输入、传递、散失的过程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ppt教学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3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第一课时)一、能量流动的概念:二、能量流动的特点:1、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2、能量传递效率是:10%~20%三、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学情分析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对初中生物科有了大概的了解,并逐渐认识到生物的重要性,从而根据以往经验探索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本节课的学习,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特别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培养,通过学习使学生更清楚地知道能量流动的概念、特点和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使学生更有意识地保护生物,维护生态平衡。

学生已经学习生物知识一年多了,储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比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营养级食物链食物网等等。

在熟练运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递进式的设计5个小问题,引导学生层层剥开现象,分析本质。

另初二学生已经开始学习物理知识,了解了能量的概念能量守恒定理能量转化能量传递等,在学习能量流动时,已经做好了知识铺垫。

学生对能量流动的知识了解较少,特别是每一个营养级中能量的来源与去向问题,学生较难掌握,能量的流动特点也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

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本节内容,如:为什么肉比玉米价格贵,为什么种地要除草。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量流动的过程”,在初一学习植物“光合作用”的基础上,理解生态系统中用于能量流动的“能量”来源,并详细地分析了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获得能量的全过程,定性地阐述了该营养级的能量变化。

化学选修3第三节

化学选修3第三节

6 、OH-
根据电荷分布是否均匀,共价键有极性、非极性之分, 以共价键结合的分子是否也有极性、非极性之分呢? 分子的极性又是根据什么来判定呢?
2.分子的极性 非极性分子: 电荷分布均匀对称的分子 极性分子:电荷分布不均匀不对称的分子
① ② ③ ④
非极性分子:①②③⑦⑧ 极性分子:④⑤⑥⑨





Br2
I2
160
254
-7.2
113.5
58.8
184.4
结构相似的分子,相对分子质量越大,范德华 力越 大 ,熔、沸点越高。
分子间的范德华力有以下几个特征:
(1)作用力的范围很小(气态时可忽略) (2)很弱,约比化学键能小1~2个数量级, 大约只有几到几十 KJ· -1。 mol (3)影响物质的物理性质,如熔沸点等。 (4)结构相似的分子,相对分子质量越大,范 德华力越大;分子的极性越大,范德华力越大
O
C
O
C=O键是极性键,但 从分子总体而言CO2 是直线型分子,两个 C=O键是对称排列的, 两键的极性互相抵消 ( F合=0),∴整个 F2 分子没有极性,电荷 分布均匀,是非极性 分子
F合=0 F1
180º
O-H键是极性键,共用电 子对偏O原子,由于分子 是V型构型,两个O-H键 的极性不能抵消( F合 F1 ≠0),∴整个分子电荷分 布不均匀,是极性分子
分子 CO Ar 相对分 子质量 28 40 分子的 极性 极性 非极性 范德华力 (kJ/mol) 8.75 8.50
相对分子质量相同或相近时,分子的极性越 大,范德华力越大
④.范德华力对物质熔沸点的影响
单质
F2 Cl2 相对分子 质量 38 71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二章 第三节 第一课时 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课件 (新版)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二章 第三节 第一课时 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课件 (新版)浙教版
4.人体与许多生物一样,都来自一个细胞——受精卵。
人体复杂的结构是受精卵不断(bùduàn)____分、裂__(_f_ē和生nli_长è_)__的
结分果化。
第四页,共26页。
细胞(xìbāo)的分裂
D1.(3分)下列关于细胞分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平均分配到子细胞中去 B.细胞分裂时,细胞质平均分成两等份 C.细胞分裂能使细胞的数目增多 D.细胞的分裂不受外界环境(huánjìng)的影响
分裂其结果使得(shǐ de)细胞数目____。图增中多2是细胞的_____过程分,化其
结果形成具有___
不同形态和_的功细能胞群。
第二十四页,共26页。
24.根据下图表示的细胞(xìbāo)各种生命活动,回答问题:
第二十五页,共26页。
(1)图C表示的是细胞的_分__裂_过(f程ēn,liè在) 此过程中最引
人注意的变化是母细胞的细胞核中出现___染_,色并体且
(bìngq平iě均)_分_ 配
__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2)在复杂的动植物体中,常常可以发现形态、结
构和功能各不相同的细胞,这是由于_细_ 胞(xìb_ā_o的)分结化
果。
第二十六页,共26页。
第五页,共26页。
2.(3分)细胞数目增多是通过( A )实现的。
A.细胞分裂
B.细胞分化
C.细胞呼吸(hūxī)
D.细胞衰老
第六页,共26页。
3.(3分)下列(xiàliè)叙述中,不属于细胞分裂范 围的是C ( )
A.细胞质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有一个细胞核 B.细胞核平均分成两份 C.液泡渐渐胀大,几个液泡并成一个液泡 D.细胞内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

3.2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 教案

3.2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 教案

课题:第三节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原子的组成及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了解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3.学会计算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重点和难点重点:1、原子的组成2、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难点:原子的构成。

●教学方法自学、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复习导入[教师]1、举例说明分子是真实存在的;2、分子具有哪些性质?一一举例说明;3、写出水通电分解的符号表达式。

[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教师]我们已经知道物质的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它分成了什么呢?分成了原子。

原子是一种非常非常小的粒子,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的体积之比,相当于乒乓球跟地球的体积之比。

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而原子在化学反应里却不能再分,是不是说原子是不能再分的实心球体?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森在原子中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人类才揭开原子内部结构的秘密——在一定的条件下,原子是可以再分的。

【板书】一、原子的结构【讲述】汤姆森的西瓜模型、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问题】为什么绝大多数的α粒子能够顺利穿过金箔,而只有极少数被反弹回来?[学生]探究活动:对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的思考和讨论[教师]点评:对卢瑟福的实验现象进行解释,提出原子核的概念,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原子核的体积非常小,只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却能把轰击它的α粒子反弹回来,说明什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全班交流[教师]点评科学实验证明,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原子非常小,而原子核更小,原子核的半径仅为原子半径的几万分之一。

但是,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核外的电子质量非常小,与原子核相比可以忽略不计。

电子在原子内很大的空间内做高速运动。

【设问】原子很小,是不是不能再分了?【导入】现代原子能的利用、原子弹的爆炸,证明原子核可以再分。

【结合课件指出】科学实验证明,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第三节化学平衡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第三节化学平衡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平衡
BEA Confidential. | 11
怎样理解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
【例1】下列说法中可以充分说明反应: P(g)+Q(g) R(g)+S(g) , 在恒温下已达平
衡状态的是( A )
(A) P、Q、R、S的浓度不再变化 (B) P、Q、R、S的分子数比为1:1:1:1 (C)反应容器内P、Q、R、S共存 (D)反应容器内总物质的量不随时间而变化
BEA Confidential. | 12
3.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方法⑵
项 目
mA(g)+nB(g) pC(g)+qD(g)
在单位时间内消耗了mmolA的同
时生成了mmolA 正

在单位时间内消耗了nmolB的同
反 时消耗了pmolC


在单位时间内生成了nmolB的同
率 时消耗了qmolD(均指ひ逆)
BEA Confidential. | 5
开始时c(SO2) 、c(O2)最大,c(SO3)= 0
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逆 反应速率逐渐增大
c(SO2) 、c(O2)逐渐减小
速 率
正反应
速率 相等
c(SO3) 逐渐增大
逆反应 速率
时间
这时,SO2、O2的消耗量等于SO3分解生成的SO2、O2的 量,反应仍在进行,但是四种物质的浓度均保持不变, 达到动态平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重点研究的重要概 念—化学平衡状态。
1.什么是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 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 的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中溶质的溶解 过程完全停止了吗?
没有!以蔗糖溶解于水为例,蔗糖分子离开 蔗糖表面扩散到水中的速率与溶解在水中的蔗 糖分子在蔗糖表面聚集成为晶体的速率相等。

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第三节第1课时:扩散与渗透

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第三节第1课时:扩散与渗透

【解析】选A。图中细胞处于质壁分离或复原状态,a 处是细胞液,b处是外界溶液,若a>b,则细胞会因吸 水而质壁分离复原;若a<b,则细胞会继续失水呈质壁
分离状态;若a=b,则细胞所处状态不变;根尖分生区
细胞因无大液泡而不会发生质壁分离。
【方法规律】能否发生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判定方 法 (1)只有活的、成熟的植物细胞才能发生质壁分离和复
溶液,原因是细胞壁具有全透性。
(2)质壁分离与复原过程中水分子移动是双向的,总结
果是单向的。
(3)本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了三次,第一次与第二次形成
对照,第三次与第二次形成对照。
【例题4】(2015·衢州高二检测)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 壁分离和复原的过程中,某同学在视野中看到生活着 的洋葱表皮细胞正处于如图所示状态,a、b表示该部 位溶液的浓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可能会越来越低 B.b处表示细胞溶胶 C.该细胞一定在进行质壁分离 D.用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也能观察到该现象 ( ) A
②滴加蔗糖溶液或清水时,应在载物台上操作。
③使用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1的KNO3溶液,因为K+和 NO3
可被细胞吸收,使细胞液浓度增大,所以细胞先发生质壁 分离后又自动复原。(尿素、甘油、乙二醇等现象同上)
【微点拨】(《世纪金榜》P.38) (1)发生质壁分离时在细胞壁和质膜之间充满的是外界
2、如果用一层纱布代替半透膜,漏斗管内的液面 还会升高吗?
不会, 因为纱布的孔隙很大, 蔗糖分子也可以自由透过.
3、如果烧杯中不是清水而是同样浓度的蔗糖溶液, 结果会怎样? (如玻璃纸,肠系膜,蛋壳膜,鱼鳔等) 渗透作用条件:具半透膜; 半透膜两侧存在浓度差 渗透作用方向: 4、把细胞放在水中,会发生渗透作用吗? 活细胞经常通过渗透作用吸水或失水。

八上地理第三章第三节《水资源》教案(第一课时)

八上地理第三章第三节《水资源》教案(第一课时)

第三章第三节水资源(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水资源是有限的,以及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2、过程与方法:联系我国气候、河流等知识,分析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征、原因及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学生树立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及原因。

三、教学难点:联系气候、河流等知识分析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及原因。

四、教学方法:谈话法、分析归纳法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一个在海洋中遇难的人,漂流到一个荒岛上,他首先要寻找什么?【出示板书】第三节水资源【教师承转】首先我们了解一下地球上的水储存在哪里?【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读图3.16,思考讨论:为什么说水资源是有限的?【出示板书】1、水资源是有限的【教师引导】目前人类大量利用的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来自哪里?【学生活动】讨论后回答(来自降水)(二)挖掘元素,建立模型【教师承转】每年的3月22日为什么日。

确定这一特殊节日的意义是什么?请举例说明【教师引导】指导学生读书讨论,并交流已收集的资料。

【归纳总结】人口的增长社会经济的发展Array生活水平的提高水污染(三)思维发散,探索求解【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用实例说明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学生活动】结合搜集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小组代表发言。

【出示板书】2、全球水资源短缺【教师提问】在我国城市中,购买纯净水、矿泉水饮用,已成为人们的消费时尚,这是为什么?【学生回答】这是因为水污染的问题,我们需要清洁的饮用水。

【教师引导】请读图3.17想一想,造成水污染的原因是什么?【归纳总结】水危机将成为最严重的全球性问题之一。

【教师承转】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如何呢?【出示板书】3、我国水资源的现状【教师引导】举例说明我国水资源危机的状况【教师引导】全球水资源短缺和我国水资源危机的问题已引起世界和我国的高度重视,请阅读材料“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并思考下列问题:⑴、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的时间分别是什么?⑵、确定“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的意义是什么?⑶、以1999年和2000年的主题为题在小组内展开讨论。

_新教材高中化学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第三节第一课时盐类的水解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

_新教材高中化学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第三节第一课时盐类的水解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

第一课时盐类的水解明课程标准扣核心素养1.了解不同盐溶液的酸碱性,探究盐溶液呈现不同酸碱性的原因。

2.认识盐类水解的原理。

3.掌握盐类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根据实验现象归纳盐的类型与其溶液酸、碱性的关系,认识水解的规律。

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能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上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建立盐类水解的理论模型,并应用于分析盐溶液呈现不同酸碱性的原因。

盐类水解的类型与规律实验探究:常温下,用pH试纸(或pH计)测量下表所列盐溶液的酸碱性。

盐NaCl Na2CO3NH4Cl KNO3CH3COONa (NH4)2SO4溶液的pHpH=7 pH>7 pH<7 pH=7 pH>7 pH<7 溶液的酸碱性中性碱性酸性中性碱 _性酸性盐的类型强酸强碱盐强碱弱酸盐强酸弱碱盐强酸强碱盐强碱弱酸盐强酸弱碱盐实验结论:盐的类型强酸强碱盐强酸弱碱盐强碱弱酸盐盐溶液的酸碱性中性酸性碱性理论分析:(1)NH4Cl溶液微粒变化NH+和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NH3·H2O,使水的电离平衡向电离的方向移动4平衡时酸碱性使溶液中c(H+)>c(OH-),溶液呈酸性+H2O NH3·H2O+H+水解方程式NH+4(2)CH3COONa溶液微粒变化CH3COO-和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CH3COOH,使水的电离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平衡时酸碱使溶液中c(H+)<c(OH-),溶液呈碱性性水解方程式CH3COO-+H2O CH3COOH+OH-(3)NaCl溶液:H2O H++OH-,NaCl===Cl-+Na+。

理论解释:溶液中不生成弱电解质,水的电离平衡未受影响,溶液中c(H+)=c(OH-),溶液呈中性。

[问题探讨]已知常温下有下列溶液:①Na2S溶液,②AlCl3溶液,③Na2CO3溶液,④NaNO3溶液。

1.溶液①中哪种离子发生了水解反应,溶液呈什么性?溶液④能否发生水解反应?提示:溶液①中S 2-发生了水解反应,Na 2S 溶液呈碱性;溶液④不能发生水解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