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犯罪心理

合集下载

个体心理学视角下系列性变态杀人犯罪心理成因分析

个体心理学视角下系列性变态杀人犯罪心理成因分析

个体心理学视角下系列性变态杀人犯罪心理成因分析个体心理学是一种心理学分支,研究个体的独特经验以及怎样的因素影响了一个人的性格、行为和思想。

在这个视角下,我们可以来分析系列性变态杀人犯罪的心理成因。

一、早期家庭环境早期家庭环境是形塑一个人性格的重要因素。

系列性变态杀人犯在早期家庭环境下可能遭受了性侵、心理虐待、身体虐待等性质的严重伤害。

这些伤害对于儿童在身心上的建构和发展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造成心理上的创伤。

从而有可能将这些创伤导致的心理困境投射到被害人身上,实施自己的犯罪行为。

二、认知境遇认知境遇是指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和生活环境。

在这个视角下,制约和影响犯罪行为主要发生在个体需要解决心理困境和处理各种社会、文化和生活压力时。

个体可能在这些问题上感到无助、恐惧和愤怒,而这些情绪可能导致他们寻求威胁、破坏和暴力行为来释放。

三、心理机制人的心理机制对于犯罪行为的发生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个体的内心可能存在着某些认知、情感和动机方面的问题,如极度的愤怒、嫉妒、蛮横、怀恨等。

这些情感状态可能导致个体选择实施一些暴力行为以争取自己私利。

四、性发展异常性发展异常也是系列性变态杀人犯罪心理成因之一。

有的个体可能存在性无能、同性恋或者受虐倾向等各种情况,这些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到个体的性行为。

而当这种性行为成为个体的必需品时,可能会滋生出暴力、危险和非法行为。

总结:以上就是个体心理学视角下系列性变态杀人犯罪心理成因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在心理学的视角下,对于犯罪行为存在很多的因素和内在的方法,而这些都可以成为研究的方向。

犯罪心理学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也有信心能够更好的了解犯罪行为和防范措施。

犯罪心理学8变态犯罪心理

犯罪心理学8变态犯罪心理

犯罪心理学8变态犯罪心理犯罪心理学: 变态犯罪心理犯罪心理学是犯罪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旨在深入研究犯罪行为的心理原因和动机。

变态犯罪心理是犯罪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涉及到那些犯罪行为具有严重变态或畸形特征的人。

一、变态犯罪的定义变态犯罪是指那些以性取向、行为、欲望、目的等方面表现出严重畸形或变态特征的犯罪行为。

这些行为可能包括性侵犯、恋童癖、虐待、杀人、恶魔儿童等。

变态犯罪表现出对他人造成严重身体或心理伤害的强烈欲望,违反了社会伦理和道德观念。

二、变态犯罪的心理特征1. 内在冲动变态犯罪的人常常有内在的冲动,这种冲动往往是与性欲相关的。

他们可能会在犯罪前感到极度的紧张和不安,只有通过犯罪行为才能满足自己的内心需求。

2. 出于控制和支配的欲望变态犯罪的心理中常常存在一种强烈的支配欲望。

他们希望能够完全控制和支配受害者,通过施加身体或心理上的暴力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3. 对权力的渴望变态犯罪者通常对权力和支配感充满渴望。

他们通过犯罪行为来追求他们心中的权力感和支配感。

4. 对他人的无视和冷漠变态犯罪者通常对他人的感受和权益缺乏共情心。

他们不会考虑到他人的痛苦和后果,只关注满足自己的欲望。

5. 奇特的恋物癖变态犯罪者还可能表现出奇特的恋物癖,对于特定对象或物品产生强烈的性吸引力,从而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三、变态犯罪的成因1. 环境因素变态犯罪的成因可能与环境因素有关。

例如,童年时期的虐待或荒谬的家庭环境可能导致变态犯罪者在成年后表现出畸形的性癖好。

2. 学习和社交因素个体的学习和社交经历也会对其形成性取向和行为习惯产生一定的影响。

社交圈中的暴力和犯罪行为可能会引发变态犯罪的意愿。

3. 精神问题一些变态犯罪者可能患有精神疾病,如反社会人格障碍、心理妄想症等,这些精神问题可能导致他们对他人做出严重伤害的行为。

四、变态犯罪的预防和治疗1. 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对变态犯罪的认知和警惕度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

个体心理学视角下系列性变态杀人犯罪心理成因分析

个体心理学视角下系列性变态杀人犯罪心理成因分析

个体心理学视角下系列性变态杀人犯罪心理成因分析个体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个体的心理特征、个体差异以及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

在个体心理学的视角下,我们可以从个体心理特征和心理发展的角度去分析系列性变态杀人犯罪的心理成因。

本文将从个体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系列性变态杀人犯罪的心理成因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理解这一类犯罪背后的心理机制。

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系列性变态杀人犯罪。

系列性变态杀人犯罪是指某一犯罪者连续多次实施变态杀人行为的一种犯罪行为。

在这种犯罪行为中,犯罪者往往会以某种特殊的方式进行杀人,并且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这类犯罪行为对受害者和社会都具有严重的危害性,因此对于这类犯罪的心理成因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接下来,我们将从个体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系列性变态杀人犯罪的心理成因。

我们可以从个体的心理特征入手。

个体的心理特征包括个体的人格特点、情绪特点、认知特点等。

这些个体心理特征对于个体的行为和犯罪倾向都具有一定的影响。

在系列性变态杀人犯罪中,个体的人格特点往往是一个重要的心理成因。

研究表明,一些系列性变态杀人犯罪者具有明显的人格障碍,如反社会人格障碍、边缘人格障碍等。

这些人格障碍会导致犯罪者缺乏对他人的同理心和责任感,同时也使其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和暴力倾向。

个体的人格特点对于系列性变态杀人犯罪的心理成因具有一定的影响。

除了人格特点,犯罪者的情绪特点也是一个重要的心理成因。

在系列性变态杀人犯罪中,犯罪者往往具有较强的冲动性和攻击性。

这些情绪特点使得犯罪者在面对外界刺激时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进而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个体的情绪特点也是系列性变态杀人犯罪心理成因的重要方面。

在系列性变态杀人犯罪中,个体的早期心理发展往往是一个重要的心理成因。

一些系列性变态杀人犯罪者在童年时期可能受到了严重的创伤和虐待,这些不良的童年经历会给犯罪者的心理发展留下深刻的阴影。

在这种情况下,犯罪者可能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不良的心理模式和行为倾向,这些心理模式和行为倾向可能会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FBI的变态犯罪心理测试题(附答案)

FBI的变态犯罪心理测试题(附答案)

FBI的变态犯罪心理测试题(附答案)在打击犯罪和维护社会安宁方面,美国联邦调查局(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简称FBI)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选拔并培养出优秀的特工人才,FBI经常采用各种测试来评估应聘者的能力和心理素质。

本文将为读者介绍几道FBI的变态犯罪心理测试题并提供答案。

1. 题目一:犯罪心理定律犯罪心理定律有很多种,以下哪一种被称为“Bauer定律”?A. 持续暴力将逐步升级B. 具有侵犯行为的个体与时间和地点无关C. 杀人犯具有天生的狡猾智慧D. 犯罪个体在犯罪期间体验到一种性兴奋感答案:B. Bauer定律是“具有侵犯行为的个体与时间和地点无关”。

该定律表明犯罪行为与环境背景无关,而是与犯罪个体自身的特质和倾向相关。

2. 题目二:犯罪心理术语以下哪一项术语用来描述犯罪个体在犯罪前暗示性行为和行为模式的变化?A. 序列杀手B. 犯罪嗜好者C. 犯罪模仿者D. 犯罪嫉妒者答案:A. 序列杀手。

序列杀手是指在一段时间里多次犯罪的连续作案者。

他们具有一系列的行为模式和特征,研究这些模式和特征可以帮助犯罪学家预测和识别正在活动中的序列杀手。

3. 题目三:犯罪心理研究犯罪心理学家通过分析犯罪场景和犯罪现场来了解犯罪者的心理和行为。

以下哪一项是犯罪现场分析的核心要素?A. 案发地点B. 凶器选择C. 受害人特征D. 遗留物证答案:B. 凶器选择。

凶器选择反映了犯罪者的个性、动机和心理特征,通过分析凶器的选择和使用方式,可以了解犯罪者的心理模式和可能的受害者偏好。

4. 题目四:心理分析技巧以下哪一项是心理学家用来识别一个人是否在说谎的有效技巧?A. 身体语言识别B. 外貌特征观察C. 表情分析D. 言语内容评估答案:A. 身体语言识别。

身体语言包括面部表情、姿势、眼神、手势等非语言线索。

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被测对象的身体语言,心理学家可以辅助判断一个人是否在说谎。

变态犯罪心理学 (1)

变态犯罪心理学 (1)

变态犯罪心理●变态犯罪心理概述●人格障碍与犯罪行为●性变态与犯罪行为●精神病与犯罪行为变态犯罪心理概述变态心理概述概念变态心理与常态心理的区别标准变态心理的常见类型变态心理概念:广义:指离开正常范围的心理及行为倾向。

是指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意志活动和个性心理特征以及行为表现超出了正常范围,表现为自我某种程度地丧失了辨别能力或控制能力。

狭义:特指人格障碍变态心理和常态心理的区别标准:常识性区分: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自身社会功能不完整;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标准化区分:医学标准: 这种标准是将心理变态当作躯体疾病一样看待。

如果一个人身上表现的某种心理现象或行为可以找到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依据,则认为此人有精神疾病。

统计学标准经验标准社会适应性标准变态心理的常见类别:身心疾病;轻度的心理变态;人格障碍与性变态严重的心理变态;大脑疾患及躯体缺陷时的心理变态;各种特殊条件下的心理变态身心疾病:一种内在的心理异常,经过一段时间,逐渐对人身体的各器官、各系统正常的生理活动机能有所影响,最终导致各生理器官、组织出现病变。

(例如,心因性高血压、心脏病、甲亢、神经性皮炎、哮喘、荨麻疹、胃溃疡)轻度的心理变态:个人的心理活动的某些方面受到影响而表现出异常,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有轻度的歪曲,人际关系不太协调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的不正常有所认识,通常会主动就医,有所改善各种神经症:恐怖症、抑郁症、强迫症等人格障碍和性变态:各种人格障碍:偏执型、反社会型和情感型人格障碍等各种性变态:恋物癖、露阴癖、性施虐癖、恋童癖等(狭义上犯罪心理中的心理变态主要是指这些内容)严重的心理变态:个体的正常的心理活动受到几乎完全的破坏,心理活动各个方面不协调,丧失了正常人的理智和行为反应,不能理解和认识自身的现状及其与现实的关系,丧失辨别能力,不能控制自己的言行,甚至给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例如,精神分裂症精神病人的责任能力无责任能力精神病患病期或未愈中度、重度和极重度的精神发育迟滞部分责任能力精神病未愈、部分缓解与残余状态、中轻度弱智完全责任能力精神病已愈,或缓解处于间歇期,无病或诈病幻灯片122004年8月4日发生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幼儿园的血案,导致15名儿童和3名教师被一名患有精神病的歹徒砍伤,其中1名儿童经抢救无效死亡。

变态犯罪心理学测试题及答案

变态犯罪心理学测试题及答案

变态犯罪心理学测试题及答案尊敬的读者,本文将为您提供一份变态犯罪心理学测试题及相应的答案。

通过这份测试,我们希望能够增加对变态犯罪心理学的了解,并引起对这一重要领域的关注。

请您仔细阅读以下的测试题,并在心理上做出最真实的回答。

测试题一:当你遇到一个弱势群体的人时,你会有怎样的反应?A)我会关注并提供帮助,试图改善他们的处境。

B)我会觉得同情,但不一定会采取实际行动去帮助。

C)我不会介意,他们自找的。

测试题二:对于暴力或恶意行为,你会对其产生何种感受?A)我会感到愤怒和厌恶,认为这种行为应受到谴责。

B)我会感到困惑,不太理解为什么有人会做出这种行为。

C)我觉得这种行为是正常的,人们只是不同的表现方式而已。

测试题三:你曾或经常表现出以下哪种行为?A)对动物和弱小的生物充满善意,呵护它们。

B)对他人的隐私和个人空间保持尊重和关心。

C)欣赏或表现出伤害他人的行为和言辞。

测试题四:你对于戴有面具的人是否感到害怕或不信任?A)不会感到害怕,面具只是一种装饰或表演道具。

B)会感到有些不自在,但不会全然拒绝和他们交流。

C)感到非常害怕,并且会尽量远离他们。

测试题五:以下哪个情景你会感到最不舒适?A)亲密接触和拥抱一个陌生人。

B)跟陌生人进行正常的对话和交流。

C)主动侵犯他人的隐私和地盘。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答案部分。

请注意,并非每个问题的答案都代表您是一个变态犯罪心理学的专家或潜在患者。

这些答案只是为了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变态犯罪心理学的一些特征。

答案解析:问题一:答案选择A代表您有关爱和助人的情感,善于理解和关怀他人;选择B表示您对该群体的处境有同情心,但未必会采取实际行动;选择C则代表您对他人持有歧视和冷漠的态度。

问题二:选择A表示您对暴力行为持有谴责和消极的态度;选择B 则代表您对暴力行为感到困惑和不解;选择C反映出您对暴力行为的接受度和容忍度较高。

问题三:选择A代表您有善待他人和关爱动物的倾向;选择B则表明您尊重他人的隐私和个人空间;选择C可能意味着您对伤害他人的行为保持一定的兴趣或倾向。

变态犯罪心理学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变态犯罪心理学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变态犯罪心理学测试题及答案解析1. 变态犯罪心理学主要研究哪类犯罪行为的心理背景?A. 经济犯罪B. 暴力犯罪C. 政治犯罪D. 性犯罪2. 以下哪个理论不是变态犯罪心理学中常用的理论?A. 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B. 行为主义理论C. 认知失调理论D. 社会学习理论3. 变态犯罪者通常具有哪些心理特征?A. 高度的自我控制能力B. 缺乏同情心C.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D. 良好的道德判断力4. 变态犯罪心理学中,"心理变态"一词通常指的是什么?A. 心理疾病B. 心理异常C. 心理变态犯罪D. 心理变态行为5. 变态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目的是:A. 为犯罪者辩护B. 预防和治疗犯罪行为C. 增加犯罪率D. 惩罚犯罪者答案解析1. 答案:B. 暴力犯罪。

变态犯罪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那些具有异常心理特征的犯罪者,特别是暴力犯罪者,他们的行为模式和心理机制。

2. 答案:C. 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主要用来解释个体在认知不一致时的心理状态,并不常用于变态犯罪心理学。

3. 答案:B. 缺乏同情心。

变态犯罪者通常表现出缺乏同情心、冲动控制能力差等心理特征。

4. 答案:C. 心理变态犯罪。

在变态犯罪心理学中,“心理变态”通常指的是那些表现出异常心理特征的犯罪行为。

5. 答案:B. 预防和治疗犯罪行为。

变态犯罪心理学的目的是通过对犯罪者心理的研究,来预防和治疗犯罪行为,减少社会危害。

结束语变态犯罪心理学是一个复杂而深奥的领域,它不仅帮助我们理解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还为预防和治疗犯罪提供了科学依据。

通过这些测试题及答案解析,我们希望能够激发学习者对变态犯罪心理学的兴趣,并加深对其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人心理解析凶手内心的心理变态与心理构造

人心理解析凶手内心的心理变态与心理构造

人心理解析凶手内心的心理变态与心理构造在犯罪心理学中,凶手的内心世界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和研究的领域。

通过对凶手的心理变态与心理构造进行深入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犯罪行为的根源和动机,为预防和打击犯罪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心理变态的定义与特征凶手的心理变态常常是犯罪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

心理变态指的是个体心理上出现的异常变化,使其思维和行为与大众相比出现较大的偏差。

心理变态的特征包括:1. 病态的思维模式:心理变态的凶手常常具备扭曲的思维方式,对社会规范和价值观持相异态度,容易产生仇恨、嫉妒、暴力等消极情绪。

2. 人际交往困难:心理变态者常常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不合群、不合作、缺乏情感共鸣等问题,与他人难以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3. 缺乏道德约束:心理变态者对于道德规范和道德责任的认同较低,容易违背社会公序良俗,不择手段地追求个人利益。

二、心理变态的成因探析心理变态的产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包括遗传、环境、人格等因素的相互作用。

1. 遗传因素:心理变态往往与遗传有关。

研究发现,存在一些遗传突变和基因异常与特定的心理疾病以及心理变态相关。

2. 环境因素:不良的家庭环境、社会压力和人际关系的问题都可能对个体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诱发心理变态的发展。

3. 人格问题:个体的人格结构也与心理变态的形成密切相关。

例如,缺乏同理心、较低的外向性、亲社会行为缺失等因素,都可能成为心理变态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心理构造的解析与分类心理构造是指凶手内心的个体特质和心理模式的整体表现。

根据研究和观察,我们可以将凶手的心理构造分为以下几类:1. 精神病态型:这类凶手常常患有精神疾病,具有明显的幻觉、妄想、暴力冲动等症状。

他们的犯罪行为通常是在心理错乱状态下产生的。

2. 反社会型:这类凶手一般缺乏社会道德感,内心冷漠,喜欢违反法规和伤害他人。

他们对他人的感受缺乏共鸣,难以理解和包容他人。

3. 内隐型:这类凶手表面上看起来与普通人没有太大的差异,但内心却充满了压抑和不满。

第十章变态犯罪心理

第十章变态犯罪心理

常态心理的标准
健康的身体
良好的个性心理
二、变态心理之成因
生物学因素 心理因素
环境因素
生物学因素
遗传因素
神经生化因素
后天因素
言语作用
心理因素
挫折
不良教育
消极的社会心理
三、变态心理与犯罪的关系
人格障碍与犯罪 性心理障碍与犯罪 智能障碍与犯罪
责任
一、人格障碍的概念
人格障碍,又称变 (变)态人格,是指 人格特征显著偏离正 常、人格发展内在不 协调的状态。
特征一
人格障碍者一般来说意识是清醒的,认识能力 也保持完整。这种人是在没有意识障碍,智力 活动无明显缺损的情况下,出现行为活动和情 感等方面的明显障碍。这种人中的大多数都有 求医的要求,希望治好自己的“病”。
二、分类
轻度精神发育迟滞 (IQ50-69)
中度精神发育迟滞 (IQ35-49)
重度精神发育迟滞 (IQ20-34)
极重度精神发育迟滞(IQ 低于20)
痴呆(智能减退)
三、智能障碍犯罪特点
以轻度及中度精神发育迟滞的青年居多; 作案动机幼稚、单纯,对行为后果缺乏考虑; 对目标有一定的选择性,行为冲动而粗暴; 以性犯罪、偷窃及纵火为多; 大多数单独作案; 矫治效果不佳; 严重痴呆及重度精神发育迟滞的病人极少犯罪
这本书里也讲到了一 些性变态犯罪的个案
四、性心理障碍犯罪者的法律责任
对患有性的“异常冲动性”的心理障碍者,应 从轻或减轻处罚;
对患有性的“不可抗拒的异常冲动性”的心理 障碍,以强制治疗为主;
对患有一定程度强迫性的性心理变态的违法犯 罪行为,应予以免除刑罚处罚。
第三节 智能障碍型
概念 智能障碍犯罪的特点 智能障碍的种类 智能障碍犯罪者的法律

第十三章:变态心理犯罪 犯罪心理学课件

第十三章:变态心理犯罪 犯罪心理学课件

2006年8月24日,奥地利警方公布了卡姆普什10岁时的一张照片。
据报道,在得知44岁的沃尔夫冈自杀 的消息后,16岁的卡姆普什表现得有些 悲伤,她对警方说:“在我看来,他完 全没有必要自杀。他是我生命中的一部 分,所以,我在某种程度上为他的死感 到悲伤。”
奥地利被囚8年女孩 写自传 讲述被禁生 活(图)
第二天上学时,卡姆普什决定惩罚一下母亲,没有对母亲说
“再见”,更谈不上和母亲吻别。她理所当然地拒绝了母亲送她
上学的提议。
走到大街上,她看到两米外停着一辆货车,车旁站着一个男
人。卡姆普什在书中描述道:“他直直地盯着我,眼神空空的,
看上去仿佛迷了路,我甚至有一种帮助他的欲望。”
在走向那个男人时,卡姆普什犹豫了一下,“我隐隐觉得似
日前,22岁的卡姆普什推出自传《3096
天》。
遭绑前与母亲赌气
那些年,卡姆普什被锁在一个密封的“水
泥监狱”内;最痛苦时,她每周被打超过200
次,甚至可以听到骨头折断的声音;忍饥挨饿,
受尽折磨,沦为性奴……
对于卡姆普什而言,一切仿佛就在昨天。
回忆录中记载了卡姆普什遭绑架前后发生
的事:
当时,卡姆普什的父母已分居。遭绑的前一天晚上,她先是 来到父亲家。当父亲送卡姆普什回母亲家晚了些时,母亲大发雷 霆,随后禁止她以后再去见父亲。
在精神异常状态上的患者并不都产生 违法犯罪行为。但某些精神病人一旦 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手段往往十分 残忍,造成的危害社会的后果也比较 严重。
与实施社会危害性行为联系比较多的精神病主要有以
下几类:
1、精神分裂症。 (1)单纯型。 (2)青春型。 (3)妄想型。 (4)紧张型。
2、偏执性精神病。 (1)偏执狂。 (2)类偏狂。

犯罪心理学第16章 变态型犯罪心理

犯罪心理学第16章  变态型犯罪心理

• (二)性变态类型与犯罪 • 魔
• • • •
3、露阴癖 4、窥淫癖 5、施虐癖 6、摩擦癖

影片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讲述 了一个名叫阿历克斯的少年犯 的故事。阿历克斯以杀人罪被 判入狱14年,为了缩短刑期, 阿历克斯自告奋勇,愿意把自 己当作小白鼠一样送去为一项 叫做“厌恶疗法”的充当实验 品。疗法很简单:在注射某种 药物后,医生们就让阿历克斯 目不转睛地观看各种令人发指 的色情、暴力影片,以使其对 色情暴力在生理上产生条件反 射式的恶心。片尾,记者们蜂 拥入病室,拍下了政府高官与 阿历克斯的亲密合影,贝多芬 第九交响乐的音乐声中,阿历 克斯又回复了对暴力和性的热 情想象。
第二节 人格障碍与犯罪
一、人格障碍概述 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s) 是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因遗传、先天以及 后天不良环境因素造成的个体心理与行为 的持久性的固定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 偏离社会文化背景,并给个体自身带来痛 苦,或贻害周围。 心理咨询和治疗对人格障碍的作用有 限,可以进行一些辅助性的工作。
• • • • • • • •
(一)精神分裂症与犯罪 (二)情感性精神病与犯罪 (三)癔症性精神病与犯罪 (四)妄想型精神病与犯罪 (五)意识障碍与犯罪 (六)智力障碍与犯罪 (七)癫痫性精神病与犯罪 了解其定义与特征
• • • • • •
二、伪装精神病与犯罪 (一)伪装精神病的含义及其类型 1、伪装幻觉 2、伪装妄想 3、伪装癫痫 4、伪装木僵
反社会人格障碍:
反社会型人格也称精神病态或社会病 态、悖德性人格等。在人格障碍的各种类 型中,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是心理学家和精 神病学家所最为重视的。
反社会性(社交紊乱性)人格障碍— dis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特征: 一贯不顾社会义务、缺乏感情、对他人漠 不关心;个人行为和社会规范之间差异很 大,并不易为经验所纠正,即使受到惩罚 也如此;对挫折的忍耐力低、攻击(包括 暴力攻击)的释放阈值低;倾向于责备他 人或对自己与社会发生冲突的行为进行辩 解。包括:悖德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 格障碍。

变态心理学复习要点

变态心理学复习要点

变态心理学复习要点1.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犯罪行为的心理学分支领域,主要关注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和动机。

其中,犯罪者的人格特征、家庭背景和个人经历等都会对其犯罪行为产生影响。

同时,犯罪心理学还包括犯罪心理评估、刑事司法心理学等内容。

2.性变态心理学性变态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性变态行为的心理学分支,主要关注变态行为的发生原因和心理机制。

性变态行为包括性侵犯、恋童癖、虐待狂等,其发生一般与个体的性特征、性经历和人格发展等密切相关。

研究性变态心理学可以有助于预防和治疗性变态行为。

3.精神病理学精神病理学研究的是精神病患者的心理学特征和疾病机制。

精神病患者常常表现出异常的思维、情绪和行为,其症状与个体的神经系统功能和环境因素有关。

精神病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精神疾病的分类、诊断和治疗方法等。

4.自残行为自残行为是指个体故意对自己的身体造成伤害的行为,如切割、烧伤、撞击等。

自残行为一般与个体的心理压力、情绪困扰和人际关系等因素密切相关。

自残可能是个体借此释放内心痛苦或试图获得他人的关注和关心。

研究自残行为可以帮助制定预防和干预措施。

5.精神障碍精神障碍是指个体存在心理和行为上的异常,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交功能。

精神障碍可以分为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碍两大类。

精神疾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等,而心理障碍则包括强迫症、恐怖症等。

精神障碍的发生与遗传、生物、心理和社会环境等因素有关。

6.应激反应应激反应是个体对外界压力和威胁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应激反应可分为正常应激反应和病理应激反应两种。

正常的应激反应有助于个体适应环境的变化,而病理应激反应则可能导致心理障碍的发生。

研究应激反应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处理心理适应问题和心理健康。

7.药物滥用药物滥用是指个体对药物的过度和不适当的使用,导致身体和心理上的异常反应。

药物滥用可能会导致成瘾和依赖,严重影响个体的身体健康和社会功能。

药物滥用的形式包括吸食毒品、滥用处方药等。

研究药物滥用可以帮助制定预防和康复计划。

几种主要犯罪类型的心理分析_OK

几种主要犯罪类型的心理分析_OK
2、街头诈骗
下残棋、小赌博,托儿
3、幸运中奖诈骗
22
4、以刊登假广告进行诈骗 5、金融诈骗 (1)贷款诈骗
从银行骗取资金的犯罪行为。
(2)保险诈骗
是指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以骗取保险金为目的, 以虚构保险标的,编造保险事故或保险事故发生原因, 夸大损失程度,故意制造保险事故等手段。
28
江西贫困县股长卷款亿元
从2006年开始,国家级贫困县江西省鄱阳县财政局 经济建设股股长李华波,利用职务之便,与当地信 用社主任勾结,采取私刻公章等手段,连续多年从 财政专项账户上套取资金9400万元,相当于这个国 家级贫困县年财政收入的1/4。其间竟无人察觉,在 安全抽身外逃后还主动打电话给单位领导泄露“机 密”。
施骗---被骗阶段:取得被害人的完全信任后,于是犯罪人开始实施骗术,收起 诱饵,获取财富,而被害人则完全被蒙在鼓里,主动将钱物交到骗子手里。
结束期:
逃避---悔恨阶段:诈骗活动的尾声,表现为犯罪人的迅速逃离与被害人的幡然 醒悟。
20
(四)被害人受骗的心理原因:
需求迫切:面临困境,急于解决问题(资金短缺、产 品滞销、原材料短缺、急找能人等)
32
(二)暴力犯罪的一般特点
1、犯罪主体绝大多数是青少年
多数为14-25岁的青少年,高峰年龄为23岁
2、具有突发性
情绪控制能力差,遇到刺激,容易冲动
3、犯罪动机的复杂性
各种犯罪动机都可能出现
4、犯罪的恶劣性
是最严重的刑事犯罪,表现为对他人生命的非法 剥夺和对他人身体的伤害,手段极其残酷。
33
“自私是人的本性”、“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生 在世,吃喝二字”……
法制观:对法律的评价和法律对行为的调节 控制能力存在偏差,侥幸心理严重

FBI的变态犯罪心理测试题(附答案)模板

FBI的变态犯罪心理测试题(附答案)模板

FBI的变态犯罪心理测试题(附答案)模板FBI的变态犯罪心理测试题(附答案)I. 目的与介绍本文将介绍FBI(联邦调查局)的变态犯罪心理测试题。

这些心理测试题旨在帮助FBI心理学家了解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进一步揭示犯罪动机和犯罪背后的心理因素。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变态犯罪心理测试题及其答案,供读者参考。

II. 测试题与答案1. 问题:你在一个杂货店工作,一天一名可疑人员进来买刀、胶带和手套。

他的行为异常,且看上去疲惫不堪。

你该怎么做?答案:答案可能会因情境而异,但一种应对方式是观察嫌疑人并尽量保持冷静。

在合适的时机,通过询问客户是否需要帮助或对产品有任何疑问来观察他的反应。

同时,记住提供给其他员工或警方的嫌疑人描述以及购买行为细节。

2. 问题:你在一个案发现场调查,发现受害者的尸体已被深埋在地下。

你如何感受?答案:答案可能因个人情感而有所不同,但关键是要保持专业和冷静。

这样做可以确保不受情绪影响,并保证对验尸和现场调查的有效进行。

3. 问题:你正在与一名嫌疑人进行问讯,但他似乎很自信,并且对你的问题始终敷衍搪塞。

你该如何解决这种情况?答案:在这种情况下,重要的是要保持冷静并不断尝试不同的问询策略。

使用开放性问题,观察其眼神和身体语言的变化,以便发现任何不合理的回答或矛盾之处。

也可以通过与其他证人或调查材料进行对比来检验他的回答。

4. 问题:你注意到一名年轻人表现出了虐待行为的迹象,他总是对他的宠物进行残忍对待。

你将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答案:在这种情况下,应立即向当地的动物保护协会或报警部门报告此问题。

虐待动物行为可能是个人心理问题的表现,同时也可能成为犯罪行为的前兆。

保护受害者和采取必要的法律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III. 结论这些测试题目旨在提供观察、判断和决策等方面的挑战,以帮助FBI心理学家更好地理解变态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特征。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和答案的参考,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FBI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和实践经验,并为未来的案件调查和心理犯罪分析提供借鉴。

变态心理学与犯罪心理学的关联性研究

变态心理学与犯罪心理学的关联性研究

变态心理学与犯罪心理学的关联性研究在心理学领域中,变态心理学和犯罪心理学是两个引人注目的研究方向。

虽然它们看似有着明显的差别,但实际上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

本文将探讨变态心理学和犯罪心理学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我们对犯罪行为的理解以及犯罪预防的意义。

首先,我们先来谈谈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异常性欲与性行为的学科。

它关注的主要对象是一些心理上存在问题的人,包括强迫症患者、性侵犯者、虐待者等。

这些人往往有着不同寻常的性欲望,无法与社会大众接受的道德标准相契合。

变态心理学通过研究这些人的心理状态、行为特征以及动机,试图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解释和预防。

犯罪心理学则是研究犯罪行为及其背后的心理动机的学科。

它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犯罪心理分析、犯罪预防和犯罪心理治疗等。

犯罪心理学家通过对犯罪分子的心理状态、行为模式以及社会背景的研究,更好地理解和预测犯罪行为的发生。

虽然变态心理学和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同,但二者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首先,某些变态者可能会从事犯罪行为。

研究表明,一些性侵犯者和虐待者的心理状况存在严重的异常,这会显著增加他们从事犯罪行为的可能性。

因此,犯罪心理学家需要通过对这些变态者的研究来加深对犯罪行为的理解。

其次,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为变态心理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犯罪心理学家通过对犯罪分子的心理分析,探寻其心理动机和行为模式。

这些研究结果能够为变态心理学提供有益的线索和理论基础,从而更好地掌握变态行为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此外,变态心理学和犯罪心理学在犯罪预防上也有着一定的联系。

通过研究变态心理学,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变态者的心理需求和行为动机,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而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和预测犯罪行为,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犯罪预防策略。

两者的结合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预防和控制犯罪行为的发生。

综上所述,变态心理学和犯罪心理学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

对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犯罪分子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动机,为犯罪心理学提供重要的参考。

理解心理学中的心理变态和犯罪行为

理解心理学中的心理变态和犯罪行为

理解心理学中的心理变态和犯罪行为在心理学领域中,心理变态和犯罪行为被视为两个重要的概念。

心理变态指的是人类心理上的异常或畸形,而犯罪行为则是指违反社会法律和道德规范的行为。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中的心理变态和犯罪行为,并试图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心理变态的定义及类型心理变态是指个体在心理上存在某种异常或畸形。

心理变态可以是由遗传、环境、社会因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的。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心理变态可分为多种类型,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1 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变态疾病,患者常常出现幻觉、妄想、情感障碍等症状,严重影响其正常人际交往和社会功能。

1.2 双重人格双重人格是指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或情境下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人格特征。

这种心理变态可能导致患者的行为不稳定,对他人和自己造成伤害。

1.3 强迫症强迫症是一种心理变态疾病,患者会出现反复、无法控制的强迫思维和行为。

这种心理问题可能造成患者严重的困扰和焦虑,影响其正常生活和工作。

1.4 自闭症自闭症是一种发育性心理变态疾病,患者往往表现出沉默和孤立,对他人的情感和社交交往能力存在困难。

这种心理问题可能导致患者在社会中难以融入和适应。

二、犯罪行为的定义及心理因素犯罪行为指的是人类违反社会法律和道德规范的行为,它违背了社会的价值观和公共利益。

犯罪行为的形成不仅涉及社会、文化和生物因素,心理因素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2.1 社会心理因素有研究发现,社会心理因素在犯罪行为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社交认同、追求权力和地位、个体对社会公正性的感知等因素,都可能导致个体选择违法犯罪行为。

2.2 心理冲动和满足感一些犯罪行为往往是出于个体内心的冲动和满足感。

这种行为可能涉及到对于权力、控制力的追求,或是对他人或自己的伤害上瘾,从而使其产生犯罪的动机。

2.3 暴力倾向和攻击性一些个体可能天生具有暴力倾向和攻击性,这种心理因素导致他们更容易采取犯罪行为来解决问题或表达自己的情绪。

人的心理演变探究人犯罪中的心理历程与心理变态的发展与变异

人的心理演变探究人犯罪中的心理历程与心理变态的发展与变异

人的心理演变探究人犯罪中的心理历程与心理变态的发展与变异人的心理演变探究:人犯罪中的心理历程与心理变态的发展与变异犯罪行为作为人类社会中的一个严重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对于犯罪者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演变过程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犯罪现象,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本文将探讨人犯罪中的心理历程和心理变态的发展与变异,以期提供一些洞察力和启示。

一、心理历程:从正常到异常1. 自我调节能力的异常犯罪者的心理演变往往始于他们自我调节能力的异常。

比如,在面对挫折、压力或冲突时,一些人可能无法有效地应对情绪和情感,导致自我调节能力下降。

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会寻求一种更极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法。

2. 内心价值观的扭曲犯罪者之所以抛弃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往往是因为他们的内心价值观出现了扭曲。

他们可能对社会的期望和要求失去了信心,并对自己的行为产生了错误的认知。

这种扭曲的内心价值观会让他们认为犯罪是合理的、正当的,甚至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

3. 潜藏的攻击倾向一些犯罪者之所以会走上犯罪道路,是因为他们内心存在着一种潜藏的攻击倾向。

这种倾向可能源自于童年阶段的创伤或虐待经历,也可能是基因、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这样的攻击倾向在一定的时间和条件下,会被激发和放大,最终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二、心理变态:从正常到变态1. 心理发展的失序在一些犯罪者的心理变态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心理发展出现了明显的失序。

正常人的心理发展始终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和步骤,而犯罪者的心理发展则不同,往往会出现缺失或跳跃。

例如,他们可能在某个发展阶段停滞不前,或者在某些方面过快地发展,导致心理结构的不协调和不稳定。

2. 人格障碍的形成一些心理变态的犯罪者往往伴随着人格障碍的形成。

人格障碍是指个体的心理构造存在着明显的异常,导致其无法符合社会行为的期待和要求。

这种异常的人格结构往往会对个体的情绪、行为和人际关系产生显著影响,从而增加其犯罪的倾向和可能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4
12
典型病例
➢ 男,29岁,断言半年来姑母要害他而入院,诊断 为精神分裂症。精神检查证实病人确有被迫害妄 想,坚信姑母要将表妹强嫁于他。病人为此十分 气愤,认为近亲结婚是绝对不会答应的。问他这 种想法的根据时,病人说一天他去姑母家,表妹 拿了一碟玫瑰酥与核桃酥请他吃。他认为玫瑰是 爱情的表示,核桃是合起来志同道合的意思,因 而他断定表妹看中了他。并说以后姑母又串通其 他人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逼他就范。
2021/4/4
4
变态心理和常态心理的区别标准
➢ 常识性的区分
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 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 自身社会功能不完整 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
2021/4/4
5
变态心理和常态心理的区别标准
➢ 标准化的区分
医学标准: 这种标准是将心理变态当作躯体疾病一 样看待。如果一个人身上表现的某种心理现象或 行为可以找到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依据, 则认为此人有精神疾病。分离性失忆 转换性障碍
2021/4/4
17
变态心理患者犯罪的基本特点
➢ 变态心理者犯罪的动机
无动机或动机不明的犯罪 处于病理动机的犯罪 处于现实动机的犯罪 处于混合动机的犯罪
➢ 变态心理者犯罪的行为特征
冲动性强烈 单独性明显 公开性
➢ 变态心理者在犯罪后的一般表现
2021/4/4
18
人格障碍与犯罪行为
2021/4/4
变态犯罪心理
➢变态犯罪心理概述 ➢人格障碍与犯罪行为 ➢性变态与犯罪行为 ➢精神病与犯罪行为
2021/4/4
1
变态犯罪心理概述
2021/4/4
2
变态心理概述
➢ 概念 ➢ 变态心理与常态心理的区别标准 ➢ 变态心理的常见类型
2021/4/4
3
变态心理
➢ 变态心理
是指人的知、情、意活动和个性心理特征以及 行为表现超出了正常范围,表现为某种程度地 丧失了辨别能力或控制能力。
19
什么是人格障碍
➢ 人格障碍
是一种在发展和结构上明显偏离正常,以致不 能行之有效地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的心理行为 表现。
具有人格障碍的人既不疯癫,也无智力缺陷, 但他们都有不同程度地具有道德观念、理智、 情感、性格等方面的缺陷。
例:跨入21世纪,我是一个兵,春天的花儿多美好
2021/4/4
16
思维变态与犯罪行为
➢ 概括过程障碍 (概括过程倒错)
➢ 指病人常根据事物的一个偶然的现象,力图从 “理论立场”来对待,以空洞.抽象的原则来说 明事物的相互联系,结果导致思维离奇古怪,不 符合现实,令人费解
➢ 思维动力障碍
指思维过程的速度和判断推理稳定性的改变。 躁狂症患者思维过程加速,出现意念飘忽(flight of ideas).。此时病人情感高涨,谈笑风生,思 如潮涌,口若悬河,后一句话与前一句话可有音 韵或表面意义上的连接,被称为感染性欢乐。
统计学标准 经验标准 社会适应性标准
2021/4/4
6
变态心理的常见类别
➢ 身心疾病
➢ 轻度的心理变态 神经症
➢ 人格障碍与性变态
➢ 严重的心理变态 精神病
➢ 大脑疾患及躯体缺陷时的心理变态 ➢ 各种特殊条件下的心理变态
2021/4/4
7
变态心理的形成原因
➢ 变态心理的生物基础
遗传、人的体质、大脑解剖结构、神经系统的 生理变化
2021/4/4
11
Delusions 妄想:
➢ Delusions 妄想:是一种脱离现实的病理性思 维。它的特点是:第一,以毫无根据的设 想为前提进行推理,违背思维逻辑,得出 不符合实际的结论;第二,对荒唐的结论 坚信不移,不能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进行知 识教育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纠正这种荒 唐结论。
2021/4/4
13
Hallucinations幻觉
➢ 知觉 (perception)
客观事物的不同属性通过不同的感觉器官汇 集到CNS后,CNS对该事物的直接概括反映。
➢ 幻觉(hallucination)
没有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在相应的感觉 器官出现的知觉体验
按感官部位: 幻听 幻视 幻嗅 幻味 幻触 内脏性幻觉
➢ 心理因素在变态心理产生中的作用
言语、情绪、心理冲突、挫折和心理防御机制
➢ 心理变态的社会文化根源
2021/4/4
8
遗传
➢ 同卵双生子的共患率为48%,异卵双生子的 共患率为17%
➢ 家庭研究:一般人群患病率(1%),精神 分裂症的家属的患病率要高得多,其子女 为13%,孙子女为6%(Sarason,1999)
2021/4/4
14
Disorganized speech言语紊乱 (disorders of the thinking form)
➢ 表现出思维过程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患者言语和 书写虽然语法正确,但语句和上下文之间缺乏内在 意义的联系,也缺乏中心内容,回答问题不切题,对事 情的叙述不中肯,使人不容易理解,表现出思维散漫 (loosening of association),严重时言语支离破 碎,出现破裂性思维(splitting of thought)或词的 杂拌(word salad),还有思维中断(block of thought)、强制性思维(forced thinking)、象征性 思维(symbolic thinking)、语词新作(neologism) 等。
2021/4/4
9
2021/4/4
10
变态心理现象与犯罪行为
➢ 变态心理现象与犯罪行为
感知觉变态与犯罪行为(感知觉过敏、错觉、幻觉) 注意变态与犯罪行为 (注意增强、注意减弱、注意涣散) 记忆变态与犯罪行为 (记忆增强、记忆虚构) 思维变态与犯罪行为 情绪情感变态与犯罪行为 (过激性的、低落性的和情绪倒错) 意志变态与犯罪行为 智能变态与犯罪行为 (智力落后、痴呆) 意识变态与犯罪行为
2021/4/4
15
Disorganized speech 言语紊乱(思维形式障碍)
➢ 思维破裂(splitting of thought):患者在意识清 楚的情况下,思维联想过程破裂,谈话内容缺乏内 在意义上的连贯性和应有的逻辑性。患者在言谈或 书信中,其单独语句结构上是正确的,但主题与主 题之间,语句之间却缺乏内在意义上的连贯性和应 有的逻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