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esda的河北省粮食单产空间格局变化研究
基于ESDA-GIS的区域农业经济时空格局研究
低 ” 关联 模式 。研 究表 明 :E D S A—G S空间分析 方 法可 清楚地揭 示农 业 经济 发展 的 空间异 质性 ,并获得 直观 的 可视化 效 I 果。 图3 ,参 2 。 5
关 键 词 :空 间 自相 关 ; 空 间 权 重 矩 阵 ;县 域 农 业 经 济 ;时 空 格 局 ;福 建省 中 图 分 类 号 :F 2 37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 0 8 (0 0 3— 27— 7 0 1 0 6 2 1 )0 0 5 0
(colfGo r hcl c ne Fj nN r a nvrt, uh u3 00 ,hn ) Sho o ga i i c , ua om l i sy F zo 5 0 7 C ia e p aSe i U ei
Ab t a t A x l rt n w s c n u td t h p l a in o h p t u o o r lt n a ay i n ES A c mb n d w t S n h s r c : n e p o ai a o d ce o te a p i t ft e s ai a tc reai n lss i D o i e i GI ,a d t e o c o l a o h
p t r fit n i e e o o c g o t sa n l f i w,s me c mb n t n id c t r w r d p o r i ge o ii a n iao s a t n o n e sv c n mi r w h a n a ge o e e v o o i ai n iao s e e ma eu fmo e s l r n l d c tr , o n g i
rao a l w ya n i ea tm t e ea o to ul sai e h ma i. a igF j npo ic s ne a pea dte es n b a l gw t t u a c n rt nme d t b i p t l i t tx T k ui rv e x m l n e o hh o ig i h o d aw g r n a n aa h
河北省小麦生产变动及区域布局研究
下 降, 其中主要原 因是单产水平相对全 国 水 平。2 0 0 4 — 2 0 0 5年 产 量 水 平 快 速 反 弹 , 前, 两者 总体走势 大致相 同, 但 产 量 的环
增幅降低 , 与其他 小麦主产省份 的差距有 之 后 2 0 0 6 2 0 1 1年 产 量 基 本 维 持 在 比增 长速度 的波动幅度 明显要 比播种 面
播 种 面 积 降 至 了近 十 几 年 的 新 低 , 为 有 一致 性 。
展 问题 研究 ” ( S K 2 0 1 1 1 1 ) ; ; - . I l L 省“ 三农 ” 问题研 究基地研 究成 果
中图 分 类 号 : F 1 2 7 文 献 标 识码 : A 收 录 日期 : 2 0 1 3年 3月 1 4日
出加 大对 小麦生产的政策扶持 力度 , 依 靠 代 以后,国家建立粮食保护价 收购 制度 , 位 面 积 产 量 与 总 产 量 的 环 比变 动 比较 复 科技提 高单产 , 强化 小麦区域优势 为突破 对 农 民 的粮 食 采 取 最 低 价 敞开 收购 , 农 民 杂 。 2 0 0 3年 小 麦 单产 环 比增 长 为 正 , 而 小 口, 加强小麦规模经 营等对策建议 。
小麦产 业经 济发 展研 究” ( H B 1 2 Y J 0 9 2 ) ; 河
北 农 业 大 学社 科 基 ‘ 河 北 省 产 业 经 济 发
场价格持续低迷 , 农 民种粮收益减少导致 2 0 0 5年 产 量 与 单产 环 比走 势 的背 离 。其 小麦播种面积持续下降,至 2 0 0 4年 小麦 他 年份 , 总 产 量 和 小 麦 单 产 的 变 动 轨 迹 具
1 9 9 5 1 9 9 8年河 北省 小麦播 种面 积连 年 负 , 而 总 产量 环 比 为正 。 这是由于 2 0 0 3年 增加, 1 9 9 8 年达到历史最高值 2 7 6 . 4万公 小麦 播 种 面 积 的大 幅 减 少 和 2 0 0 5年 小 麦
河北省粮食产量空间格局差异变化研究_王千
第25卷 第9期自 然 资 源 学 报V o l.25N o.9 2010年9月J O U R N A L O FN A T U R A LR E S O U R C E S S e p.,2010 河北省粮食产量空间格局差异变化研究王 千,金晓斌,阿依吐尔逊·沙木西,周寅康(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南京210093)摘要:为揭示河北省粮食产量空间格局分布特征,因地制宜地制定区域粮食安全生产政策,论文运用E S D A空间相关分析理论结合G I S技术,分析了1986—2006年河北省138个县的粮食产量空间差异变化规律、特征和成因,并提出相应的粮食安全生产政策与措施。
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省域范围内粮食产量M o r a n's I指数的平均值为0.346,存在较强的空间聚集格局;粮食产量局部空间集聚显著区主要分布在唐山—石家庄山前平原区高产区(H H)和张家口—承德坝上高原低产区(L L),1986年、1996年、2006年落入H H和L L象限的县分别占总样本数的55.07%、66.67%和71.74%,粮食产量空间集聚效果显著;20a内粮食产量重心由北向西南方向转移42.7k m;粮食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粮食播种面积等。
关 键 词:粮食产量;空间格局变化;E S D A中图分类号:F30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3037(2010)09-1525-11粮食安全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L e s t e r R.B r o w n两次抛出“中国粮食威胁论”,其焦点就是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1]。
在人口持续增加、耕地面积快速减少的客观背景下,粮食问题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已经开始显现,并成为政府和学者共同关注的热点。
有学者对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的辩证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耕地数量与质量的变化对粮食产量具有较大的影响[2],还有学者从粮食生产影响因素、粮食产量测算与发展趋势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3],这些研究为提高我国粮食产量、制定区域粮食安全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基于ESDA和CSDA的京津冀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实证分析
摘
要 : 用空间计量 经济学中的 E D 运 S A和 C D S A技 术, 19 对 9 2-20 07年 京津冀地 区经济空间结构 的格 局和演
变进行 了分析 。E D S A的结果表 明, 津冀地 区的经济空 间差异 的总体趋 势是 在不 断扩 大的, 京 北京 、 天津 、 山 唐
一
带是京津冀经济 中心 , 其扩散效应 明显大于极化效 应, 而河北的西北部、 中南部是经 济落后 区, 发展 缓慢。c - s
D A的结果表 明 , 京津冀 空间结构属 于空间误差模 式, 明经济 中心 和行 政 中心错位 是导致 目前京 津冀空 间结 说
构 不舍 理 的 一 个 重要 原 因 。
2 Sh o o coo i , u zog U i rt c ne n ehooy Wua 3 00,hn ) . colfE nmc H ahn n e i o i c dTcn l , h n40 0 C ia s v sy fS e a g
河北省分季粮食产量预测研究
Fo r e c a s t o n S e a s o n a l Gr a i n Pr o d u c t i o n o f He b e i Pr o v i n c e
o n . F o r e c a s t r e s u l t s s h o w e d t h a t t o t a l ra g i n p r o d u c t i o n w o u l d a c h i e v e 3 3 . 1 1 7 mi l l i o n t o n s i n 2 0 1 3, 6 5 1
Zh a n g Bi a o,Li u Xi u l i
( A c a d e m y o f Ma t h e m a t i c s a n d S y s t e m S c i e n c e s ,C h i n e s e A c a d e m y f o S c i e ce n s ,B e  ̄ i n g l O 0 1 9 0 )
年河北省粮 食总产和分季粮食 产量 ,结果表明 ,若不发 生大面积 的 自然 灾害 ,2 0 1 3年河北省粮食 总产将 达到 3 3 1 1 . 7 万t ,比 2 0 1 2年 增加 6 5 . 1万 t ,增 长 2 . O %。其 中,夏 粮 产 量 约 为 1 3 6 6 . 8万 t ,比 2 0 1 2年 增加 1 3 . 7万 t ,增 长
t h o u s a n d t o n s mo r e t h a n i n 2 01 2, a n i n c r e a s e o f 2 pe r c e n t ,i f t h e r e we r e n o t n a t u r l a d i s a s t e r s i n l a r g e a r e a s; s u mme r g r a i n p r o d u c t i o n wo ul d a c h i e v e 1 3. 6 68 mi l l i o n t o ns ,1 3 7 t h o u s a n d t o n s mo r e t h a n t h a t o f 2 01 2, a n
中国粮食供给态势及其区域差异比较研究
中国粮食供给态势及其区域差异比较研究作者:肖国安刘慕华来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04期[摘要] 基于我国1988—2017年粮食供给相关数据,设定一个动态评估标准,运用固定效应模型,研究粮食供给能力区域差距问题。
研究发现中国粮食供给能力区域差距明显,主产区粮食供给能力处于较高水平,非主产区变化不大;东部地区最差,中部地区优势日益明显,西部个别地区发展较快,但是整体速度缓慢;向中、西部加速聚集,向欠发达地区和非农业优势地区分散转移的趋势明显;差异造成粮食减产足以为1569万人,提供每年400kg/人的粮食,导致宏观粮食供给能力的降低;种植面积、粮食单产水平、涉粮有效灌溉面积和机械总动力能够促进粮食供给能力的提升,涉粮化肥施用量和农村劳动力数量指标则呈负向效用。
[关键词] 供给能力;人均粮食供应量;区域差距;固定效应模型[中图分类号] F329.9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8—1763(2019)04—0051—09Abstract:The criteria for dynamically assessing food production is established. It is utilized to analyze the regional gap of China’s food supply capability by employing a fixed effect model and estimating China's per capita food supply (PCFS) in 1988-2017 at different scales. It shows a significant gap in food production in China. The food supply capability in the major areas maintains at a relatively high level. Meanwhile, the variation is negligible in the minor areas. In sharp contrast to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food supply capability in the eastern areas is the worst. However, it shows a growing and distinct advantage in the central areas and some of the western areas. China’s food production is accelerating to aggregate to the provinces in central and western areas, and decentralized transferring to the undeveloped and nonagricultural dominant areas. The regional gap leads to food reduction supposed to be affordable for the living of 15.69 million peoplewith an annual per capita food supply of 400 kg and leading to a declined macro food supplycapability. Additionally, cultivated area, food per unit yield, foodrelated effective irrigated area and total mechanical power have positive effects on improving food supply capability. On the contrary, the amount of foodrelated chemical fertilizer and the indicator of agricultural practitioner show negative effects.Key words: food supply capability; per capita food supply; regional gap;fixed effects model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此同时,地区间粮食供给水平差异问题也日益突出。
河北省杂粮生产现状及生产布局展望
河北省杂粮生产现状及生产布局展望作者:刘猛刘斐赵宇夏雪岩李顺国来源:《农学学报》2021年第03期摘要:河北省是杂粮生产大省,且种类繁多。
为稳定河北省杂粮生产发展,进一步调整河北省种植业结构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总结了河北省杂粮的历史生产现状,包括面积、单产、总产以及河北省各地市杂粮的分布,试图探索杂粮的生产布局与趋势,同时针对河北省杂粮历史单产水平变化趋势,分析了造成单产变化的成因,并简单提出建议。
最后提出河北省杂粮生产布局的展望,将河北省杂粮生产区域布局划分为优势主产区、战略提升区、稳步发展区三个功能区。
关键词:杂粮;生产;布局;现状;河北省中图分类号:S-1文献标志码:A论文编号:cjas20200300040Miscellaneous Grain in Hebei Province: Production Status and Production Layout OutlookLiu Meng, Liu Fei, Zhao Yu, Xia Xueyan, Li Shunguo(Institute of Millet Crops, He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s/National Millet Improvement Center/Key Laboratory of Minor Cereal Crops of Hebei Province, Shijiazhuang 050035, Hebei,China)Abstract: Hebei Province is the major producer of miscellaneous grains and has a wide range of varieties. In order to stabilize the development of grain production in Hebei and further adjust the planting industry structur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historical production status of miscellaneous grains in Hebei, including the area, yield per unit area, total yield and the production distribution in various cities of Hebei.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production layout and trend of miscellaneous grains. At the same time, according to the historical change trend of yield per unit area in Hebei, the causes of yield per unit area change were analyzed, and som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Finally, the prospect of the distribution of miscellaneous grain production in Hebei is discussed,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miscellaneous grain production in Hebei is divided into three functional areas: the dominant main producing area, the strategic promotion area and the steadily developing area.Keywords: Miscellaneous Grain; Production; Layout; Current Situation; Hebei Province0引言雜粮泛指生育期短、地域性强、种植规模小,有特殊用途的小宗粮豆作物,中国素有“小杂粮王国”之称[1-2],同时是多种小杂粮的起源中心和主产地[3-4]。
15972620_河北省粮食产量变化贡献因素分解与测算———基于粮食内部结构调整的视角
河北省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区之一,2015年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42%,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表明,资源基础(水土资源匹配状况)、物质能量投入、农业科技进步、国家宏观政策和农业气象条件等是影响河北省粮食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1~5],其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粮食播种面积和加权平均单产水平2个因素进而影响粮食产量。
而粮食加权平均单产水平取决于各粮食作物单产水平与粮食作物间种植比例2个因素。
由于不同作物单产水平存在差异,通过高产与低产粮食作物间的种植替代,可能在各作物单产水平不变或降低的条件下导致粮食总的加权平均单产水平的提高。
因此,区域粮食产量的变化由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规模)、各作物单产水平(质量)和粮食作物种植结构3个因素决定[6~8]。
基于此,运用因素分解法,定量测算播种面积、各作物单产水平和粮食种植结构三者变动对河北省粮食生产变动的贡献,确定其主导因素,可以正确判断河北省粮食生产变动过程的本质,研究结论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有益参考。
郝瑞彬,尹力军,李文荣,沈方(唐山师范学院资源管理系,河北唐山063000)摘要:利用河北省1980~2015年粮食生产数据,采用RLI 模型对1980~2015年河北省粮食生产变化的贡献因素进行了分解测算,并对比分析了粮食播种面积变动、各作物单产水平变化和粮食种植结构调整对河北省粮食生产变动的贡献。
测算结果显示,粮食作物单产水平的提高是粮食增产的首要贡献因素,其中,小麦和玉米单产水平的提高是影响作物生产力效应的主体,贡献率为101.84%;作物种植结构调整中,玉米的贡献率最大;播种面积变化的产量效应为负,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为-21.69%。
粮食产量变化的3个贡献因子,在研究期不同时段的作用差异显著。
关键词:种植结构;粮食产量;因素分解;RLI 模型;河北省中图分类号:F307.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631(2017)04-0094-05收稿日期:2017-06-02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SZ17164);2017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201703020250)作者简介:郝瑞彬(1975-),男,河北承德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区域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研究。
《2024年河北省区域粮食物流系统协调性评价研究》范文
《河北省区域粮食物流系统协调性评价研究》篇一一、引言粮食物流系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设施,其协调性直接关系到粮食的供应、分配和储存。
河北省作为我国的重要粮食产区,其粮食物流系统的协调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研究河北省区域粮食物流系统的协调性,分析其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河北省的粮食物流系统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河北省粮食物流系统概述河北省位于我国华北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拥有丰富的粮食资源。
其粮食物流系统主要由粮食生产、储存、运输、加工和销售等环节组成,各环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粮食物流系统。
三、河北省粮食物流系统协调性评价方法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北省粮食物流系统的协调性进行评价。
首先,通过文献综述和实地调查,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了解河北省粮食物流系统的发展现状。
其次,运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评价方法,从粮食生产、储存、运输、加工和销售等环节出发,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河北省粮食物流系统的协调性进行评价。
四、河北省粮食物流系统协调性评价结果与分析1. 评价结果通过综合评价,我们发现河北省粮食物流系统的协调性总体上较好,但在某些环节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具体来说,粮食生产环节的协调性较好,但储存和运输环节的协调性有待提高。
此外,粮食加工和销售环节的协调性也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
2. 问题分析针对评价结果,我们进一步分析了河北省粮食物流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储存和运输环节的协调性不足,主要表现为仓储设施老化、运输效率低下等问题。
其次,粮食加工和销售环节的协调性不足,主要表现为加工和销售环节的信息化程度不高,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和协作机制。
五、优化河北省粮食物流系统协调性的对策建议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优化河北省粮食物流系统协调性的对策建议:1. 加强仓储设施建设,提高储存和运输效率。
政府应加大对仓储设施建设的投入,更新老旧设施,提高储存和运输效率。
中国省域间粮食安全空间格局演化分析
中国省域间粮食安全空间格局演化分析作者:马希龙张小虎来源:《江苏农业科学》2020年第02期摘要:以全国31个省级行政辖区为研究单元,对2003、2006、2009、2012、2015年5个时间断面的人均粮食占有量进行测算,并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ESDA)、半变异函数等方法分析我国省域人均粮食占有量的空间相关性及空间格局演化特征。
结果表明,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粮食安全水平逐渐由温饱走向全面小康水平;粮食生产格局逐渐趋于稳定,主要产粮区集中在东北、华中平原等区域;东北-西南方向空间异质性明显,空间结构呈较大差异,东南-西北方向空间结构呈均质性,空间结构差异较小,粮食安全格局及空间结构趋于稳定;人均粮食占有量结构化分异机理显著性提高,省域尺度上粮食生产逐渐向热点极核靠拢,多极化趋势差异显著。
关键词:粮食安全;人均粮食占有量;空间相关性;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均质性;热点极核中图分类号: F326.1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20)02-0294-06收稿日期:2018-09-13作者简介:马希龙(1992—),男,河南周口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土地资源与信息技术研究。
E-mail:hpumxl@。
通信作者:张小虎,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
E-mail:zhangxiaohu415@。
粮食安全问题关系国计民生,是国民经济研究的重大战略课题[1]。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通过粮食生产多年连增、连丰,用世界上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上1/5的人口[2]。
由于中国地域广大、人口众多,对粮食的需求量大,粮食安全的基础较薄弱,且存在区域粮食安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3]。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以及人口增加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而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以及人们对粮食需求从吃饱向吃好的结构性转变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日益凸显,保障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4]。
河北粮食生产时空变化与潜力分析——基于1990-2014年河北粮食生产数据研究
统计与管理 二○一五·七河北粮食生产时空变化与潜力分析——基于1990-2014年河北粮食生产数据研究谢 宽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纲。
2015年伊始,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粮食安全问题,提出了“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粮食发展总要求,明确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
农业要强,必须夯实粮食生产这一基础,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
河北作为粮食主产省之一,粮食产量一直位居全国前列,河北粮食产量的高低对于全国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当前国内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攀升,粮食价格明显高于国际市场,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如何稳定发展河北粮食生产,建设现代农业,夯实粮食生产基础,仍是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本文在分析河北粮食生产时空变化的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影响河北粮食生产的诸多因素进行了量化分析,并利用GM(1,1)模型对河北未来十年内的粮食生产趋势进行了模拟预测,以期对科学制定河北粮食发展计划提供参考依据。
一、河北粮食生产的时空变化(一)时间变化特征河北粮食产量总体上呈现出在波动中上升的趋势(图1),河北粮食总产量由1990年的2276.9万吨增加到2014年的3360.17万吨,24年间共增加1083.27万吨,年均递增率为1.63%。
从图1年增长率曲线可以看出,1990-2014年粮食总产量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1990-1998年快速增长期,由2276.9万吨增加到2917.5万吨,年均增长率为3.15%。
1999-2003年减产滑坡期,五年间河北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由1998年的7305.7千公顷锐减至5944千公顷,减少1361.7千公顷,减幅达到18.6%;粮食总产也随之降至2387.8万吨,平均每年减少105.94万吨,年增长率为-4.01%。
2003-2013年连续十年持续增长期,由2387.8万吨增至3360.17万吨,平均每年增长97.73万吨,年增长率3.49%。
河北省粮食产量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彭秀国等(河北省粮食产量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年粮食总产 量 有 所 下 降# 从 %$$# 年 到%$!%年粮食 总 产 量 , 连 增#粮 食 总 产 持 续 增 加是多方面共同促进的结果%但从河北省单产与 全国单产水平以及山东和河南两个生产大省作比 较#从中发现河北省粮食单产优势不足#同时也 面临着耕地面积减少$化肥农药浪费严重$自然 灾害等问题)#*%因此研究粮食产量的主要影 响 因 素#对提高粮食单产#增加粮食产量和保障粮食 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5)$2,#-#()&(#+$).1")"*-+(*;’"$+9%(./&+-()-)@"1"-6%(7-)&" 7(#-*"%-%&!#40+#-*"#80"%#$(#-2"80(#%#9+":+";+#%
!!(56&.&(D6;($) -#+($&"(4 :(09*$#56&.&(D6;($) $"$$"$#86&$(&%(A$1+&+;+*#, <)0&";7+;0(7A$,#0%(+&#$ ($9 !"#$#%2#=*K*&<"(9*%2#, <)0&";7+;0*($9 /#0*1+025"&*$"*1#56&.&(D6;($)$"$$"!#86&$(" 51#+%$&+([9J639@C66385<=C757589;=;>3<2CA#<2=;4543657589:3A7=73D5@<C6;5DD3@<=7JJ65=79=38A=7T3?3=46CB=7@3#=7* @8EA=7J465@<=<=C736;CD57=>582E;?57A6957AD=;236=3;#46C4C6<=C7CD2=J2;@2CC83AE@5<=C7=76E658465@<=<=C736;#<C<58 4CG36CD5J6=@E8<E658>5@2=7369I_3;E8<;;2CG<25<=7D8E37@=7JD5@<C6;CDJ65=746CAE@<=C7=7 T3?3=46CB=7@3563<C<58 4CG36CD5J6=@E8<E658>5@2=7369#D36<=8=:36;57A43;<=@=A3;#46C4C6<=C7CD2=J2;@2CC83AE@5<=C7=76E658465@<=<=C736;#5J6=* @E8<E658485;<=@D=8>E;5J3436@37<5J3#3DD3@<=B3=66=J5<=C75635#<235DD3@<3A5635#<235635;CG7<CJ65=7#<235DD3@<3A563* 5IM<58;C4E<;DC6G56A;EJJ3;<=C7;DC6<23=>46CB3>37<CDJ65=746CAE@<=C7=7 T3?3=46CB=7@3I :",;(%.#(‘65=7b=38A=7 T3?3=46CB=7@3&/DD3@<=7JD5@<C6;&‘639@C66385<=C7
县域尺度下东北地区粮食产量空间格局动态变化研究
县域尺度下东北地区粮食产量空间格局动态变化研究盖兆雪;赵映慧;张雪松;郭晶鹏【摘要】为揭示东北地区粮食产量空间异质性,基于GIS技术、ESDA和重心模型,深入研究2000-2012年县域尺度下东北地区粮食产量的空间布局时空特征以及重心移动轨迹.结果表明:(1)从时空格局特征来看,2000-2012年东北地区粮食平均产量呈递增趋势,并逐步向高产县和东北方向移动;粮食产量低于平均产量的县居多,但粮食高产县数量逐年增加;(2)县域粮食产量空间自相关显著且空间差异相对较大,粮食产量重心出现偏移,2000-2003年重心向西南方向偏移51.84°,2006-2012年粮食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吉林省西南部、辽宁省中北部和黑龙江省西北部粮食总产量增加;2000-2012年东北地区粮食产量重心移动速率逐渐减小,粮食生产空间波动缓慢降低,粮食产量的优势区域趋向稳定,重心移动轨迹的变化使得粮食产量空间分布也发生明显改变.【期刊名称】《广东农业科学》【年(卷),期】2015(042)023【总页数】7页(P220-225,封2)【关键词】GIS技术;ESDA分析;粮食产量重心;东北地区【作者】盖兆雪;赵映慧;张雪松;郭晶鹏【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27粮食是人类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对于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粮食安全尤为重要。
政府和相关学者都重视粮食安全的规划与研究。
《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农业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等,为粮食安全提供保障。
当前我国粮食生产重心出现“北进中移”的态势和“北粮南运”的产销格局[1]。
基于地貌分区的近30年中国粮食生产空间分异研究
作物学报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21, 47(12): 2501 2510 / ISSN 0496-3490; CN 11-1809/S; CODEN TSHPA9E-mail: zwxb301@DOI: 10.3724/SP.J.1006.2021.03068基于地貌分区的近30年中国粮食生产空间分异研究王凯澄韩桐臧华栋陈阜薄晓智褚庆全*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 / 农业农村部农作制度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93摘要: 研究并揭示中国粮食生产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耕地等农业资源的匹配性, 对于合理利用土地和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采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 利用1985—2015年中国县域粮食生产数据, 定量分析了基于地貌分区的中国粮食生产时空分异特征。
结果表明: (1) 1985—2015年, 平原区以占全国22.9%的国土面积生产了平均占全国42.7%的粮食, 其次为山地、台地、丘陵, 分别占全国的25.5%、17.2%、14.7%, 且粮食生产有向平原和台地集中的趋势, 近30年平原区粮食产量集中度上升了3.8%, 而山地下降了4.4%。
(2) 在4种地貌分区中, 平原区近30年平均生产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占比30.6%、63.3%、46.9%和40.7%的, 而山地生产马铃薯达到了54.1%。
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的生产均呈现向平原集中的趋势, 而大豆和马铃薯在丘陵、山地的集中度增加。
(3) 近30年不同地貌分区的粮食产量变化差异要大于播种面积变化差异, 不同地貌分区的粮食生产差异加大。
因此, 在未来进行区域作物布局优化以及制定区域粮食生产技术策略方面, 不仅要考虑到气候资源、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 也要考虑地形地貌的变化和其对农机、土壤耕作等技术的不同需求。
关键词:粮食生产; 空间分异; 地貌分区; 集中度; 中国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hinese grain production in the past 30 years based on geomorphological divisionWANG Kai-Cheng, HAN Tong, ZANG Hua-Dong, CHEN Fu, BO Xiao-Zhi, and CHU Qing-Quan*Key Laboratory of Farming System,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 / College of Agronomy and Biotechnology, China AgriculturalUniversity, Beijing 100193, ChinaAbstract: Revealing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grain production in China and its matching with arableland and agricultural resources wa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rationally utilize land and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land productioncapacity of land, and guarantee the national food security and ecological security. In this study, we quantitatively analyzed the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grain production based on geomorphological division using the grainproduction data of county regions via ArcGIS spatial analysis method from 1985 to 2015 in China.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From 1985 to 2015, the plain areas produced an average of 42.7% of the country’s grain with 22.9% of the country’s land area. Itwas followed by mountains, terraces, and hills, accounting for 25.5%, 17.2%, and 14.7% of the country’s grain on average, re-spectively. In addition, grain production tended to be concentrated in plain and platform areas. In the past 30 years, the grain pro-duction concentration in plain areas had increased by 3.8%, while that in mountainous areas had decreased by 4.4%. (2) In thefour geomorphological divisions, the average production of rice, wheat, maize, and soybean in the plain area accounted for 30.6%,63.3%, 46.9%, and 40.7% in recent 30 years, while potato production in the mountainous areas reached 54.1%. The production ofrice, wheat, and maize all showed a tendency to concentrate in the plain areas, while the concentration of soybean and potato inthe hills and mountain was increased. (3) In the past 30 years, the magnitude of the change for grain production among differentgeomorphological divisions was greater than that of planting area, and the variation of grain production in difference geomor-phological divisions increased. In conclusion, in the future optimization of regional crop layout and the formulation of regionalgrain production technology strategy, not only the change of climate resources and social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should be con-本研究由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D0300201)资助。
河北省小麦生产变动及区域布局研究
河北省小麦生产变动及区域布局研究[提要] 小麦是世界性的重要粮食作物,全世界约有35%~40%的人口以小麦作为主要粮食,中国也是世界最大的小麦生产国和消费国。
作为小麦主产区,河北省小麦生产的稳定性对于保障全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产量、播种面积、单产、区域布局等方面研究河北省小麦生产基本状况,发现近年来河北省小麦播种面积稳定,但产量相对全国水平下降,其中主要原因是单产水平相对全国增幅降低,与其他小麦主产省份的差距有逐渐扩大趋势。
从小麦播种区域布局方面看,呈现区域集中的态势。
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大对小麦生产的政策扶持力度,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强化小麦区域优势为突破口,加强小麦规模经营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河北省;小麦生产;总产量;单产;播种面积;河北农业大学社科基金“河北省产业经济发展问题研究”(SK201111);河北省“三农”问题研究基地研究成果小麦作为河北省主要的粮食作物,近几年种植面积在240万公顷左右,总产1,200万吨左右,均能占到全国的1/10。
在我国,粮食主产区产量的稳定增长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因此增加粮食产量必须以粮食主产区为核心突破口。
河北省是我国小麦的主产区,小麦的播种面积和产量仅次于玉米。
河北省小麦生产的稳定健康发展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以及我国小麦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河北省小麦生产基本状况进行研究,探讨河北省小麦生产发展规律,对今后的小麦生产具有借鉴意义。
一、河北省小麦生产状况(一)产量。
河北省1995~2011年的小麦产量呈现较大的波动性。
其中,1995年产量为1,060.3万吨,1997年上涨至历史最高值1,330.7万吨,上涨幅度为25.5%,绝对量增长值为270.4万吨,环比增长速度高达16.82个百分点。
2000~2003年小麦产量连续4年又迅速下降,2003年产量为1,018.8万吨,降至16年来的最低水平。
2004~2005年产量水平快速反弹,之后2006~2011年产量基本维持在1,200万吨水平。
基于ESDA-GWR的粮食单产及其驱动因子的空间异质性研究
A Study on 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Grain Yield Per Hectare and Driving Factors Based on ESDA-
GWR
作者: 杨丽霞[1];杨桂山[2];姚士谋[2];苑韶峰[3]
作者机构: [1]浙江财经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系,中国浙江杭州310018;[2]中国科
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中国江南京210008;[3]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浙江杭州310018
出版物刊名: 经济地理
页码: 120-126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6期
主题词: 粮食单产;空间异质性;ESDA;地理空间;GWR
摘要:在耕地面积扩展有限和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粮食单产的区域差异对我国粮食安
全具有重要意义。
以我国31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单元,借助ESDA和GWR模型,结合我国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其经济发展类型,揭示我国粮食单产的区域差异及其驱动因子的空间异质性。
结果表明:1999—2008年,中西部地区粮食单产的增产对全国粮食产量的贡献越来越显著,75%的粮食单产增长潜力较大的区域集中在中西部;粮食单产存在着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各省域粮食生产重心发生移动,由传统的"东部为主"逐渐"北上西进",向中西部地区欠发达省份集中;不同区域粮食单产的驱动因素呈现为一种非均衡联动的局域性特征,化肥施用量对粮食单产的影响在两个时间断面中差异最大,1999年回归系数全为正值,而在2006—2008年出现负值,这表明部分地
区化肥对粮食单产的边际效应已经达到递减阶段。
因此,应结合我国不同区域当前粮食单产的现状和驱动因子的效应机理,积极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以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河北省粮食产量变化贡献因素分解与测算r——基于粮食内部结构调整的视角
河北省粮食产量变化贡献因素分解与测算r——基于粮食内部结构调整的视角郝瑞彬;尹力军;李文荣;沈方【期刊名称】《河北农业科学》【年(卷),期】2017(021)004【摘要】利用河北省1980~2015年粮食生产数据,采用RLI模型对1980~2015年河北省粮食生产变化的贡献因素进行了分解测算,并对比分析了粮食播种面积变动、各作物单产水平变化和粮食种植结构调整对河北省粮食生产变动的贡献.测算结果显示,粮食作物单产水平的提高是粮食增产的首要贡献因素,其中,小麦和玉米单产水平的提高是影响作物生产力效应的主体,贡献率为101.84%;作物种植结构调整中,玉米的贡献率最大;播种面积变化的产量效应为负,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为-21.69%.粮食产量变化的3个贡献因子,在研究期不同时段的作用差异显著.【总页数】5页(P94-98)【作者】郝瑞彬;尹力军;李文荣;沈方【作者单位】唐山师范学院资源管理系, 河北唐山 063000;唐山师范学院资源管理系, 河北唐山 063000;唐山师范学院资源管理系, 河北唐山 063000;唐山师范学院资源管理系, 河北唐山 06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7.11【相关文献】1.基于RLI的粮食单产变化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研究--以河北省为例 [J], 郝瑞彬2.河北省粮食丰产工程区粮食产量增长因素贡献率测算及分析 [J], 韩建飞;刘宇鹏;赵慧峰;刘艳靖3.结构变化视角下的山西粮食产量分析——基于1991~2013年数据 [J], 高宇璇4.江苏省粮食增产的贡献因素分解与测算(2004-2013年)--基于粮食内部种植结构调整的视角 [J], 朱晶;李天祥;朱珏5.基于微观视角的粮食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河北省168个行政村的调查与分析 [J], 刘宇鹏;李彤;赵慧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河北省主要杂粮优势区域布局研究
河北省主要杂粮优势区域布局研究刘猛;李顺国;张新仕;郑彦平;孙世刚;陈霞;赵宇【期刊名称】《中国农学通报》【年(卷),期】2011(27)26【摘要】河北省是杂粮生产大省,其杂粮布局模糊、优势区域不明显、种植分散等突出问题,一直是制约河北省杂粮发展的主要因素。
通过生产聚集度分析,明确了河北省主要杂粮生产的区域,即48个县(市、区)为杂粮生产大县;采用比较效益模型(密切值法)分析河北省主要杂粮作物及区域比较效益,然后结合两者进行分析,最后提出河北省主要杂粮优势区域布局方案:(1)谷子在太行山区、燕山西部地区、黑龙港地区适时适地推广高产优质品种、抗旱高产品种、富硒保健品种、优质简化栽培品种等冀谷系列品种。
(2)绿豆在太行山区、燕山山区、黑龙港地区、重点发展适合本地的优质高产、出口型绿豆品种;红小豆在太行山区、张承秦地区及迁安、迁西、黑龙港地区、山前平原地区重点发展适宜的优质高产、出沙率高、出口型品种。
(3)甘薯在太行山区重点发展淀粉型品种、高产早熟品种。
燕山丘陵区发展淀粉型品种、鲜食型品种、高产早熟品种。
(4)高粱在太行山区、黑龙港地区发展饲用型和酿造高粱,滨海平原区重点发展酿造品种、饲用品种和能源品种。
【总页数】7页(P174-180)【关键词】杂粮;优势区域;密切值;河北省【作者】刘猛;李顺国;张新仕;郑彦平;孙世刚;陈霞;赵宇【作者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相关文献】1.农业部发布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优先发展的11种优势农产品及其优势区域布局 [J],2.西藏小杂粮豆作物生产现状与优势区域布局研究 [J], 强小林3.山西省优质小杂粮(谷子、荞麦、莜麦)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年-2015年) [J], 魏亦文;褚润根;贺晔4.农业部发布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续)--优先发展的11种优势农产品及其优势区域布局 [J], 无5.“河北省梨、苹果优势区域布局及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体系研究”通过成果鉴定[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粮食主产区种植业比较优势及结构调整思考——基于河北省的实证分析
粮食主产区种植业比较优势及结构调整思考——基于河北省
的实证分析
冯雪芹
【期刊名称】《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8(043)002
【摘要】中国种植业正处于"粮经饲"作物协调发展的三元结构构建中,粮食主产区承载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双重使命,调整优化该区域种植结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对河北省主要农作物生产现状的基本描述,可以发现全省种植业仍以"粮经"二元结构为主导;运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对全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比较优势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前者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生产规模上,后者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生产效率上,两类作物生产的国内竞争力整体上不强;基于比较优势,提出今后河北省种植业结构调整方向的政策性建议.
【总页数】7页(P103-109)
【作者】冯雪芹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经济学院,河北保定 071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7
【相关文献】
1.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视角下种植业结构调整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01-2013年粮食主产区面板数据的实证 [J], 潘世磊;丁黄艳
2.基于比较优势的广东省种植业结构调整 [J], 范安瑞
3.粮食主产区农户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意愿的实证分析——基于黑龙江省种植业农户的调查数据 [J], 王拓;王丛博
4.河北省不同生态类型区种植业结构调整及比较优势分析 [J], 胡景辉;孙丽敏;雷雅坤;刘宁
5.我国种植业生产结构调整与比较优势变动的实证分析 [J], 钟甫宁;邢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1月农机化研究第1期基于E SD A的河北省粮食单产空间格局变化研究白立佳1,张路路1,刘瑞卿1,林常春2,门明新1(1.河北农业大学国土资源学院,河北保定071001;2.北京地星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北京100080)摘要:为揭示河北省粮食单产空间格局分布特征,因地制宜地制定区域粮食安全生产政策,采用泰尔指数模型与ESD A空间分析技术,对1987-2009年河北省136个县粮食单产的区域差异特征以及动态演变格局和成因进行分析。
研究表明:粮食单产的整体差异和4个生态类型区的区间差异呈现逐渐缩小趋势,燕山太行山山前平原区、冀鲁豫低洼区和后山坝上高原区的内部差异在研究期内逐渐缩小,辽吉西、蒙东南、冀北山地区的内部差异呈现增长的过程,导致区域内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下降;河北省的粮食单产空间聚集程度有所减小,局部的空间相关来看,以石家庄市为中心粮食产量区域较为稳定,而张家口为中心的地产区域有扩大趋势;影响粮食单产格局变化最为主要的因素是有效灌溉面积、单位面积劳动力投入和粮食收购价格指数等。
关键词:粮食单产;区域差异;泰尔指数;空间自相关;河北省中图分类号:F31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88X(2012)01—0018—070引言随着中国人口的增加、社会经济的发展、耕地面积的减少,粮食安全已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
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实质上是粮食产量问题【2。
3]。
而粮食产量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4J。
近些年来,一些学者通过对我国粮食产量进行的研究表明,几十年来驱动我国粮食产量变化的直接推动力是单产,其次才是播种面积"』。
我国自1952年来粮食总产的增加,已经可以完全归结为单产水平的提高¨J。
粮食单产水平及其波动状况直接影响粮食产量及其稳定性,单产变化及其波动的区域差异已经引起我国许多学者的关注。
党安荣等一1采用G I S分析手段,通过对1984年以来我国粮食单产空间变化的定量研究表明,在1984—1994年这10年中我国北方地区粮食增产强度较大、南方地区下滑现象明显。
程叶青∞o采用数理统计和G I S空间分析方法,通过对1980—2005年东北地区183个县(市)的粮食单产变异的分析,揭示了东北地区粮食单产水平空间格局变化特征,为东北地区粮食可持续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钟甫宁等吲通过变异率和变异系数两个参数分析了全国各省市粮食收稿日期:20l I一04—28基金项目: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D2010000795);河北省教育厅项目(2009451)作者简介:自立佳(1985一),男,河北南和人,硕士研究生,(E—m ai l) bl j8503@126.t om。
通讯作者:f-1明新(1974一),男,河北南皮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E —m a i l)c he nyaheng@126.c or n。
单产波动特征,结果表明粮食主产区的波动系数和波动幅度比其他地区高。
殷培红等旧1利用去趋势波动方法对全国2075个县(市)的20年粮食单产数据进行分析后指出,吉林、辽宁东部、河南、安徽地区粮食单产波动系数较高。
以往研究尽管基于国家或省级尺度,较好地揭示了粮食单产宏观格局的变化规律,却囿于统计分析和G I S的窄间表达,难以反映区域内部粮食生产的异质性。
而基于G I S平台的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 SD A(E xpl or at or y Spat i al D a t a A nal ys i s)方法是通过对事物或现象空间分布格局的描述与可视化,发现空间集聚和空问异常,解释研究对象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机制的一种新的有效的测度方法。
目前,此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区域人口[9]、农业¨0|、土地¨卜幢1等各种社会经济要素¨纠的空间格局分布研究上,但用于粮食单产这一主要农业经济要素的地域格局变化的研究还鲜见报道。
河北省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食生产基地之一¨引,在全国粮食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耕地面积减少和人口增长的双重压力,使河北省粮食生产只能走主攻单产之路,因此如何充分挖掘耕地增产潜力,稳定提高粮食单产就显得相当重要。
但河北省地貌类型多样,农业类型区跨度较大,粮食单产水平空间分布不尽相同。
基于此,本文以河北省136个县(市)为研究单元,基于泰尔指数模型与ESD A空间分析技术,对1987—2009年河北省136个县粮食单产的区域差异特征以及动态演变格局进行了动态研究,以期从一个崭新的途径上反映区域粮食单产的差异特征,为该区域2012年1月农机化研究第1期粮食生产宏观布局与规划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研究区域及研究方法1.1研究区概况河北省地跨36003’N一420407N,113027’E~119。
50’E之间,总面积为18.88万km2。
该区域平均气温自南向北,自东向西逐渐降低;地形地貌类型多样,平原分布在东南方,山地呈半环状耸于西北部,高原镶嵌在西北边缘,由海陆节节上升。
河北省拥有良好的农业基础和农业区位优势,是《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中确定的重点区域之一。
根据全国农业生态类型区的划分标准,河北省范围内包含2个国家一级类型区和4个国家二级类型区,如表1和图l所示。
表1河北省农业生态类型区T ab.1A画cuhur e ecol ogi cal dis t r ict s i n H e b e i pr ov i nce国家一级区国家二级区黄淮海区Ⅱ1Ⅱ2冀鲁豫低洼平原区Ⅱ燕山太行山山前平原区内蒙古高原胀栅线区Ⅵm需::妻!萋誊≯图1国家二级生态类型区区划图(河北部分)Fi g l R e gi ona l i nt i on ofnati onal㈣ndaI y ecol ogi cal dis t r ict si n H ebei pm vl nee1.2研究方法1.2.1泰尔系数研究区域差异的定量化指标很多¨5““,如极差、标准差、变异系数和泰尔(T he i l)系数等,其中泰尔指和变异系应用较为普遍。
泰尔指(nei l)的意义在于可将区域总体差异分解成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内差异(TW n)和区间差异(TB R),便于比较它们对区域整体差异的影响和贡献。
按照国家二级区的划分,对泰尔指数进行一阶段分解,可以将河北省总体差异分解4个生态类型区区间的差异和4个生态类型区内各县市之间的差异,其计算公式为””r=∑y。
l og詈(1) r=咒一+L一=砉,如s等+荟,i【y#l og习(2)式(1)中,Ⅳ为县市数,yi为i地区的粮食产量占河北省的份额,P。
为i县市的播种面积占河北省的份额。
式(2)中,丁为泰尔指数,k为区内差异,‰为区间差异,Y。
为i区播种面积占河北省的总播种面积的比重,P;为i区粮食产量占河北省的比重,yi为i区第J个县市占i区的播种面积,Pi为i区第,个县市的粮食产量占i区的粮食产量密度。
则.r=—i————■_C v==1./{z(yi—y)2(3)一^、。
‘’y’。
‘其中,o为变异系数,Y为河北省的平均粮食单产,Y。
为县市i的粮食单产,n为县市个数。
1.2.2E SD A方法E SD A方法是一系列空间分析方法和技术的集合¨…,为事物或现象的空间相关性测度提供了有效工具。
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可分为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部空间自相关。
1)全局自相关。
全局空间自相关反映了观测变量在整个研究区域内空间相关性的总体趋势,M or a n’s I指数是空间自相关分析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
由于粮食单产是一个比率,在分析比率变量的空间自相关时,比率所固有的方差不稳定性违背了方差稳定性的基本假设,尤其当区域的基数值存在极大差异时,方差不稳定性更为显著,从而导致M or an’s I统计得出虚假的推论¨“。
为了避免比率所固有的方差不稳定性,本文采用经验贝叶斯方法修正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EB I。
EB I统计量的定义¨21为…=罨娑(4)∑∑”。
∑(R。
一膏)2其中,埘。
是空间权重,R。
=等,P。
是估计比√口。
20l2年1月农机化研究第1期率,移i用来估计Pi的边缘方差,b用来估计Pi的边缘期望,关于E B I的具体推导过程参考杨杨的文献『12]。
E BI统计量取值介于一l和1之间,其绝对值越趋近于1,表示粮食单产的空间相关性越显著;EB I为0,表示粮食单产随机分布。
其假设检验一般采用得分检验方式,即Z:—EBiI=-二E二(=EBI)。
当IzI>1.96√V nr{、EB i)时,拒绝H O假设(p<0.05),可以认定存在空间相关性。
本研究基于R ook’S邻接标准构建河北省136个县市的空间权重矩阵,当县市i和县市J至少有一条边相邻接时,埘i为1,反之为0。
所有计算通过LucA ns el i n教授开发的G eoD a0.9.5一i软件实现。
2)局部自相关。
空间自相关的局部指标LI S A可以进一步度量区域i与周边地区的空间关联程度,其中M or an’s I i的分解形式旧J。
基于上文同样的原因,运用经验贝叶斯方法对M or an’S I i指数修正得到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数,该统计量的定义¨21为脚‘=(Ri厄)∑w i i(R/-i)(5)j=L式(5)参数定义同式(4)。
肋t为正,表示该区域单元周围相似性(高值或者低值)的空间聚集,E BI i为负,表示该区域单元周围非相似值(高低值或者低高值)的空间集聚。
Zi:E—B_Ii二-二E=(EjBIs),Zi为正,即√V ar0EB i t)E BI i大于E(EB t),说明该区域单元的值相对较高,五为负,即朋‘小于E(E BIi),说明该区域单元的值相对较低。
2结果分析’2.1区域动态差异特征2.1.1河北省粮食单产时序变化采用泰尔指数和变异系数两种差异测度方法所得的河北省粮食单产总差异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即在1987—2009年间,粮食单产总差异呈现逐渐缩小趋势,大致分为3个阶段:1987—1992年的波动性增加趋势,1993—1999年之间的波浪式下降阶段以及2000—2009年的总差异现缓慢下降阶段。
这种缩小趋势反映出河北省在粮食单产稳步提高的基础上,粮食单产总体的差异在减小。
河北省粮食单产差异变化,如图2所示。
0.500.450.400.35O.300.250.150.10O.05磊器器宝矗鐾譬葛凑蔷瓮蓦窖g g g兽g兽兽窨答昌雪2222雪22要22旦2昌品器品£蠹£昌呙昌年份图2河北省粮食单产差异变化Fi g.2T he di s par i t y of gr ai n per unit ar ea yi el d i n H e b e i pr ovi nce 2.1.2生态类型区间差异特征河北省粮食单产的整体差异由Ⅱl燕山太行山山前平原区、Ⅱ2冀鲁豫低洼平原区区、V11辽吉西蒙东南冀北山地区、Ⅵ2坝上高原区这四个生态类型区之间的差异以及各个生态类型区内部的差异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