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梯形教案4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梯形》的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梯形》的说课稿

八年级数学《梯形》的说课稿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梯形》的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梯形,这节课我主要从教材背景分析、教学目标设计、学情分析、教学手段及方法、教学程序设计、教学评价设计、板书设计等几方面来完成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关于梯形,是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课知识是对前面所学的平行四边形、矩形、三角形知识的发展、巩固和应用。

梯形是中学阶段几何知识的重要内容。

这节课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证明思路,通过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对等腰梯形的性质进行证明和应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学到数学转化的思想方法。

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对整章节教学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探索并掌握梯形的有关概念和基本性质,进一步掌握等腰梯形的性质定理,并能通过逻辑推理进行证明。

能运用梯形的有关概念概念和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证明,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体验添加铺助线对证明的必要性使学生初步掌握等腰梯形中常用辅助线的添加方法和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⑴使学生在探究梯形相关的概念和等腰梯形的性质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说理意识;⑵在解决等腰梯形的应用问题的过程中,尝试多样化的方法和策略、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们体会数学活动充满着思考与创造的乐趣,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愉悦;二、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1、等腰梯形的性质2、通过实际操作研究梯形的基本辅助线作法。

(二)难点:灵活添加辅助线,把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

原因是解决梯形问题往往要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来处理,经常需要添加辅助线,对于刚刚接触梯形的学生难免会有无从下手的感觉,往往会有题目一讲就明白但自己不会分析解答的情况发生。

富有趣味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环节设置、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在课堂上师生双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多角度的教学评价设计,都将为明确体现本节课重点、突破难点服务、三、教学方法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我采用“引、动、导、探”教学法。

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梯形》

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梯形》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19.3梯形》精品教案梯形知识归纳1.梯形的定义及其有关概念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平行的两边叫做梯形的底,其中长边叫下底;不平行的两边叫腰;两底间的距离叫梯形的高.一腰垂直于底的梯形叫直角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叫等腰梯形.2.梯形的性质及其判定梯形是特殊的四边形,它具有四边形所具有的一切性质,此外它的上下两底平行.一组对边平行且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但要判断另一组对边不平行比较困难,一般用一组对边平行且不相等的四边形是梯形来判断.3.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性质: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两腰相等,两底平行,两对角钱相等,是轴对称图形,只有一条对称轴,底的中垂线就是它的对称轴.判定: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对角钱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梯形重难点分析本节的重点是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梯形仍是具有特殊条件的四边形,它与平行四边形同属于特殊的四边形,它只有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但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而等腰梯形又是特殊的梯形,它的许多性质和判定方法与矩形、菱形、正方形这些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可比性.本节的难点也是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由于等腰梯形又是特殊的梯形,它的许多性质和判定方法与矩形、菱形、正方形这些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可比性,虽然学生在小学时已经接触过等腰梯形,在认识和理解上有一定的基础,但还是容易同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混淆,再加上梯形问题往往要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来处理,经常需要添加辅助线,学生难免会有无从下手的感觉,往往会有对题目一讲就明白但自己不会分析解答的情况发生,教师在教学中要加以注意.梯形的教学建议1.关于梯形的引入生活中有许多梯形的例子,小学又接触过梯形内容,学生对梯形并不陌生,梯形的引入可从下面几个角度考虑:①从生活实例引入,如防洪堤坝、飞机机翼,别致窗户、音箱外形等等;②从小学学习过的旧知识复习引入;③从发现的角度引入,比如给出一组图形,告诉学生这就是梯形,然后寻找这些图形的共同点,根据共同点对梯形进行定义以及性质、判定的研究;④可用问题式引入,开始时设计一系列与梯形概念相关的问题由学生进行思考、研究,然后给出梯形的定义和性质.2.关于梯形的概念梯形的相关概念小学就已经接触过,但并不深入,在研究梯形的概念时可设计如下问题加深对梯形相关概念的理解:①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不是梯形?②一组对边平行一组对边相等的图形是不是梯形?③一组对边相等的图形是不是梯形?④一组对边相等一组对边不相等的图形是不是梯形?⑤对角线相等的图形是不是梯形?⑥有两个角是直角的梯形是不是直角梯形?⑦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不是等腰梯形?⑧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不是等腰梯形?一、教学目标1. 掌握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有关概念.2. 掌握等腰梯形的两个性质: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两条对角线相等.3. 能够运用梯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进行有关问题的论证和计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4. 通过添加辅助线,把梯形的问题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问题,使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方法和转化的思想二、教法设计小组讨论,引导发现、练习巩固三、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等腰梯形性质.2.教学难点: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方法(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及正确运用辅助线).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小黑板,常用画图工具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教师复习引入,学生阅读课本;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探索等腰梯形的性质,归纳小结梯形转化的常见的辅助线七、教学步骤【复习提问】1.什么样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有什么性质?2.小学学过的梯形是什么样的四边形.(让学生动手画一个梯形,并找3名同学到黑板上来画,并指出上、下底和腰,然后由学生总结出梯形的概念).【引入新课】(板书课题)梯形同样是一个特殊的四边形,与平行四边形一样,它也有它的特殊性,今天我们就重点来研究这个问题.1.梯形及梯形的有关概念(l)梯形: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2)底: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底(通常把较短的底叫上底,较长的底叫下底).(3)腰: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腰.(4)高:两底间的距离叫做梯形高.(5)直角梯形:一腰垂直于底的梯形.(6)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以上这一过程借助多媒体或投影仪演示)提醒学在注意:①梯形与平行四边形同属于特殊的四边形,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特殊条件,所以必然有不同的性质.②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而梯形中,平行的一组对边不能相等(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不能相等).③上、下底的概念是由底的长短来定义的,而并不是指位置来说的.2.等腰梯形的性质例1 如图,在梯形中,,,求证:.分析:我们学过“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如果能将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转化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问题就容易解决了.证明:(略)由此得出等旧梯形的性质定理:等腰梯形在同一高上的两个角相等.例2 如图,求证: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已知:在梯形中,,,求证:.分析:要证,只要用等腰梯形的性质定理得出,然后再利用,即可得出.证明过程:(略).由此得到多腰梯形的第一条性质: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除此之外,等腰梯形还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过两底中点的直线.3.解决梯形问题常用的方法在证明梯形性质定理时,我们采取的方法是过点作交于,从而把梯形问题转化成三角形来解,实质上是相当于把采取平行移动到的位置,这种方法叫做平行移动(也可移对角线),这是解决梯形问题常用的方法之—(让学生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作辅助线来解决梯形问题,多找几名学生回答,然后教师总结,可借助多媒体演示见图).(1)“作高”:使两腰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2)“移对角线”:使两条对角线在同一个三角形中.(3)“延腰”:构造具有公共角的两个等腰三角形.(4)“等积变形”,连结梯形上底一端点和另一腰中点,并延长与下底延长线交于一点,构成三角形.综上所述: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就是通过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把梯形问题转化为已经熟悉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问题来解决.【总结、扩展】小结:(以提问的方式总结)(1)梯形的有关概念.(2)梯形性质(①-③).(3)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4)解决梯形问题时,常用的几种辅助线.八、布置作业教材P179中2、3、4九、板书设计十、随堂练习教材P176中1、3。

八年级数学下册《等腰梯形的判定》教案 北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等腰梯形的判定》教案 北师大版

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中学八年级数学下册《等腰梯形的判定》教案 北师大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等腰梯形的判定定理,能运用判定定理进行有关的判定和证明2.学生亲自经历探索判定定理的证明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转化思想的应用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梯形的判定条件的过程,初步学会通过添加辅助线,把梯形问题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矩形、•三角形来解决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科学分析的态度、变通意识和积极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探究等腰梯形的判定定理及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通过添加辅助线,灵活地将等腰梯形转化为熟悉的图形--平行四边形、矩形、•三角形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方法。

教具学具:三角板,自制教具(三角形纸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1.什么是梯形方式:PPT 出示10个四边形图形,让学生识别出梯形 2.什么是等腰梯形方式:在上述梯形中识别出等腰梯形,并让学生说出判断的依据二.新课讲授:梯形的判定方法: 1. 定义:①梯形12 3 4 4cm4cm567 2.5cm10②两腰相等说明:定义告诉我们,要说明一个四边形是梯形,只需从两方面来说明:先说明该四边形是梯形,再证明两腰相等在梯形ABCD 中,AD ∥BC∵AB=CD∴梯形ABCD 是等腰梯形提出问题:定义是从“边”的角度来判定等腰梯形的,那么,是否可以从“角”的角度来判定等腰梯形呢?预设:①能。

一起来看看当角具有怎么样的关系时可判定一个梯形为等腰梯形,进入活动一 ②能,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一起来验证这个结论,进入活动二活动一:【发现“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的结论】(PPT 出示:)请你根据要求在等腰三角形上任意剪一刀,使之出现梯形。

要求:让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作为梯形中同一底上的两个角。

怎样剪才符合要求呢?预设:S 1:取两腰的中点,连接两点,沿这条线剪下S 2:沿着与底平行的直线剪下让一生到前边用三角形纸片演示说明(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不平行,因此是梯形)提出问题:T :在这个梯形中,下底上的两个底角什么关系? S :相等,就是原来等腰梯形的两个底角 T :上底上的两个底角什么关系?为什么? S :相等,等角的补交相等T :这个梯形看上去是一个什么梯形? S :等腰梯形T :在这个操作过程中,你能得到什么结论?等腰三角形BCS: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T:能证明你的结论吗?S:能T:要证明一个梯形是等腰梯形,只需证明梯形的两腰具有怎么的关系即可?S:相等,分组证明该结论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四边形(等腰梯形)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的联系,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证明)的思路活动二:【证明“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的结论】预设1:若学生证明困难,则进行如下的引导:研究等腰梯形的性质时,我们是通过添加辅助线,把等腰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行来探究的,大家可以参考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证明这个结论预设2:可能出现的情况: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他们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真正成为实践的探索者、知识的构建者、愉快的收获者。

八年级数学下册22.5等腰梯形3等腰梯形教学设计沪教版五四制

八年级数学下册22.5等腰梯形3等腰梯形教学设计沪教版五四制

八年级数学下册22.5等腰梯形3等腰梯形教学设计沪教版五四制一. 教材分析等腰梯形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沪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22.5节主要介绍了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

通过对等腰梯形的探讨,学生可以加深对四边形性质的理解,并为后续几何学习打下基础。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等腰梯形的定义、性质、判定以及等腰梯形的面积计算。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四边形的性质,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但在学习等腰梯形时,部分学生可能对形状复杂的图形难以把握,对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逐步掌握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等腰梯形的定义、性质、判定,学会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的价值。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

2.难点:等腰梯形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物、图形等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等腰梯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团队协作中解决问题,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等腰梯形的模型或图片,以便于学生直观地认识等腰梯形。

2.准备与等腰梯形相关的练习题,以便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操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实物或图片展示等腰梯形,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请大家观察这个图形,它有什么特点?如何定义等腰梯形?”2.呈现(10分钟)介绍等腰梯形的定义、性质、判定,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掌握等腰梯形的性质。

3.操练(10分钟)分发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操练,巩固所学知识。

数学:20.4《梯形》课件(沪科版八年级下)

数学:20.4《梯形》课件(沪科版八年级下)
如何证明呢? E
A
D
B
C
例1:等腰梯形的对角线相等
已知:梯形ABCD中,AD∥BC,AB=DC. 求证:AC=BD.
证明:在梯形ABCD中, ∵AB=DC, ∴∠ABC=∠DCB, B 又∵BC=CB, ∴△ABC≌△DCB. ∴AC=BC.
A
D
C
例2(补充)如图,已知梯形ABCD中,DC∥AB, ∠A=40°,∠B=70°. D 求证:AB=AD+CD. A 证明:过点D作DE ∥ BC 交AB于点E。 ∵ DE ∥ CB DC ∥ BC 2 1
求证: ∠ B = ∠ C 证明:过点D作DE AB, ∥ 交BC于点E。 AD∥BC,DE∥ AB, ∵ C ∴AB=DE。∵ AB=DC,
B
1 E
等腰梯形性质定理:
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 两个角相等。
∴ DE=DC。 ∴ ∠ 1= ∠ C。

∠ 1= ∠ B,
∴ ∠ B= ∠ C。
A
D
B
E
F
C
自主探索四: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二、教学目标:
1、知道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 有关概念;说出并证明等腰梯形的两 个性质;等腰梯形的同一底上的两个 角相等;两条对角线相等;
2、会运用梯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进行 论证和计算; 3、通过添加辅助线,把梯形的问题转 化成平行四边行或三角形问题上,体 会图形变换的方法和转化的思想。
一、动手实践
F
C
B
E
∴ DC=EB ,∠ 1= ∠ B 。 ∵ ∠ A= 40°, ∠ B= 70° ∴ ∠ 1= ∠ 2= 70° ∴ AD=AE 。 ∵ AB=AE+EB。 ∴ AB=AD+CD .

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梯形一教案北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梯形一教案北师大版

第二环节:探究解知第三环节:合作交流第四环节:练习提高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六环节:布置作业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前面我们研究了特殊的四边形——平行四边形,什么是平行四边行?它有什么性质?(2)其实在生活中还有一类四边形应用也非常广泛,下面请同学们观看一组图片看看有没有熟悉的图形?(展出梯子,跳箱,堤坝的横截面)它们的几何图形是梯形.第二环节探究新知主要内容:了解梯形的有关概念,以及两种特殊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议一议学生与老师共同对梯形下定义活动目的: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平行四边开与梯形的区别,明确它们是不同的两种四边形,并感受到数学定义的严谨性.做一做:下面我们一起研究等腰梯形的性质(1)如何在平时做练习的横格本上画一个等腰梯形?(2)观察图中有哪些相等的角?(3)连接对角线,发现了什么?(4)是轴对称图形吗?有无面积相等的三角形?为什么?结论: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对角线相等.活动方式:学生运用圆规、直尺尝试活动目的:1.学会比较准确地画出一个等腰梯形:先在两条平行线上画上下底,再用圆规分别以上底(或下底)两个端点为圆心,以适当的长为半径画弧,交另一底于两点,连接四个点,得一个等腰梯形.2.类似与平行四边形,这里也从边、角、对角线、面积等角度认识等腰梯形,从而得到等于梯形的性质.第三环节合作与交流等腰梯形与以前所学图形有什么关系吗?它是否可以转化与我们熟悉的三角形,平形四边形等图形?活动方式:老师引导学生尝试 活动目的:对于新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将其转化为学生比较熟悉或者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在这里,梯形的特殊性要少于平行四边形,它只有一组对边平行.我们如何研究梯形?这需要我们将其转化为学生比较熟悉的问题解决.如何转化?是这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也是教师的讲解或引导学生思考所必须关注的问题.一方面我们可以将梯形看成三角形的一部分,于是我们可以将梯形“补全”为三角形;另一方面,梯形中已经有一组对边平行了,只要再增加一组对边平行,就可以变成之前学习的平行四边形,于是我们可以平移一腰,将梯形分割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这里可以很好地体现数学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熟悉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问题中提到的三种转化方式,也是梯形三种重要的辅助线.例题学习(例题的主要内容见课本P120)在讲解中注意分析和渗透化归的思想:方法(1) 方法(2)第四环节 提高与练习课本 随堂练习1,2第五环节 课堂小结1)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梯形的有关知识: 定义梯形 有关概念特殊梯形2)在数学思想中有一种很重要的方法称为联系与转化,即把未知的知识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把新的图形通过添加辅助线的方法转化为已知图形,从而解决了问题第六环节 布置作业习题4.8 1,2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数学思想“联系与转化”传授的最好载体,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充分地探讨,体会图形与图形之间的互相转化关系.2.等腰梯形的性质以及图形之间的边、角、面积关系是非常丰富的,可以开放性地让学生观察、发现、验证、说理.整体的课堂安排应该在浓厚的探索气氛中进行,师生关系融洽.(1) 等腰梯形 转化等腰三角形。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梯形》四边形课件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梯形》四边形课件
(1)梯形 ABCD 的面积等于________; (2)当 PQ∥AB 时,P 点离开 D 点的时间等于______秒; (3)当 P、Q、C 三点构成直角三角形时,P 点离开 D 点多长时间?
解:(1)36 平方单位
15 (2) 8
(3)当 P、Q、C 三点构成直角三角形时,有两种情况:
①PQ⊥BC 时,设 P 点离开 D 点 x 秒, 作 DE⊥BC 于 E,∴PQ∥DE. ∴CCDP =CCQE,5-5 x=23x,∴x=1153. ∴当 PQ⊥BC 时,P 点离开 D 点1153秒. ②当 QP⊥CD 时,设 P 点离开 D 点 x 秒.
5. (2)将①中的正方形改为矩形后(如图②),其 他条件不变,则(1)中的等量关系是否成立?
四、范例精析
4. (3)将(1)中的正方形改为平行四边形后(如 图③),仿照(1)写出一个命题并判断其真假(不 必说明理由)。
5. (4)如图④,设提醒面积为S。梯形的两条对角 线与两底边所围成的两个三角形面积分别为S1, S2,则,S ,之S1 间S有2 何等量关系?并说明你找到的 结论成立的理由。
4.如图,n+1个上底、两腰长皆为1,下底长为2
的等腰梯形的下底均在同一直线上,设四边
形面P1M积1N为1N,2 四边形S的1 面积为…P…2M,2N2四N3边形的
面积S2 记为,通过逐一PnM计n N算n N,n1可得=。 Sn
S, S2
Sn
四、范例精析
4. (1)如图①,设正方形的面积为S,它的两条对角 线与一组对边所围成的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分别为 S1,S2,则S,,S1三者S2之间存在的等量关系为 _________________;
平移一腰
作两高

初中八年级数学教案- 梯形-全国优质课一等奖

初中八年级数学教案-  梯形-全国优质课一等奖

22.4 梯形奉贤区西渡学校朱晓芬教学目标:通过操作实践、复习回顾、自学交流、小组讨论、总结归纳等学习过程,理解梯形的相关概念及与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并学会将梯形问题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基本图形来解决梯形中有关角度、线段、梯形的周长和面积等的计算问题;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合作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梯形有关概念、与基本图形的相互转化及相关计算。

教学难点:添加辅助线解决梯形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ABC二、自学交流,探索新知 1阅读课本第91页(课题起,图22-46止),完成以下问题: 1)什么是梯形什么是直角梯形什么是等腰梯形 2)在图中标注上底、下底,腰,并画出高。

要求:①学生阅读课本,圈划关键词。

②同桌讨论,师生交流。

小结:上底和下底是习惯性的说法,注意对它们的区分是依据长度而不是依据位置。

2.小试牛刀 (1)填空①如图,四边形ABCD 中,当____________,且AB 不平行于CD 时,四边形ABCD 是梯形。

②如图,梯形ABCD 中,AD ∥BC ,则上底是______,下底是______,腰是_______ 。

③如图,梯形ABCD 中,AD ∥BC ,当______ =_______时,梯形ABCD 是等腰梯形。

(2)辨析下列四边形一定是梯形吗若不是,请说明理由。

①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②一组对边平行且不相等的四边形是梯形。

③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④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梯形。

要求:学生快速判断,师生交流。

以问题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及数学悟性,以自学的形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培养数学阅读中的分析能力。

师生交流过程中,强调梯形的定义及相关元素。

以填空的形式,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以几何语言的形式,强调数学的三种语言间的转换。

在辨析中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与掌握,为例题讲解作好铺垫,体现由浅入深的原则。

(word版)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第章特殊平行四边形》精品教案

(word版)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第章特殊平行四边形》精品教案

第6章特殊平行四边形与梯形教案一、矩形1、有一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2、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3、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4、矩形判定定理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5、矩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6、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二、菱形1、把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2、定理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3、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4、菱形的面积等于菱形的对角线相乘除以25、菱形判定定理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6、菱形判定定理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三、正方形1、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2、性质:(1)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相等(2)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3、判定:(1)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2)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四、梯形1、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2、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3、直角梯形:一腰和底垂直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4、①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连接两底中点的直线。

②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两条对角线相等。

5、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6、作出下列梯形常用的辅助线五、综合1、下列判定正确的是()A、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B、两角相等的四边形是等腰梯形C、四边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正方形D、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正方形2、平行四边形的各个内角平分线若能围成一个四边形,则这个四边形一定是()A、正方形B、矩形C、菱形D、平行四边形顺次连接矩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_______________;顺次连接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下列图形不符合“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的是()A、线段B、半圆C、矩形D、菱形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四个角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B、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C、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D、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下列性质,矩形没有而菱形有的是()A、对角线互相垂直B、对角线互相平分C、对角线相等D、以上都不对4、下列判断错误的是()A、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B、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且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C、对角线垂直且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D、对角线平分一个内角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1、在线段、角、等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第57讲:梯形-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学案(学生版)(教育机构专用)

第57讲:梯形-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学案(学生版)(教育机构专用)

梯形教学目标1、知道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有关概念,掌握等腰梯形的性质;2、运用梯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进行有关问题的论证和计算;3、增强主动探索意识,体会逻辑思维训练在实际问题中的价值.知识梳理1.直角梯形梯形: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直角梯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边:有一条腰与底边垂直,另一条腰不垂直.角:有两个内角是直角.过不是直角的一个顶点作梯形的高,则把直角梯形分割成一个____和________.这是常用的一种作辅助线的方法.2.等腰梯形的性质(1)等腰梯形定义: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2)性质:①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经过上下底的____的直线;②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③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3)由等腰梯形的性质可知,如果过上底的两个顶点分别作下底的两条高,可把等腰梯形分成____和两个全等的________,因此可知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而一般的梯形不具备这个性质.3.等腰梯形的判定(1)利用定义: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2)定理:同一底上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3)对角线: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判定一个梯形是否为等腰梯形,主要判断梯形的同一底上的两个角是否_____,可以通过添加辅助线把梯形底上的两个角平移到同一个三角形中,利用三角形来证明角的关系.注意: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这个判定方法不可以直接应用.4.梯形中位线定理(1)中位线定义:连接梯形两腰_____的线段叫做梯形的中位线.(2)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3)梯形面积与中位线的关系:梯形中位线的2倍乘高再除以2就等于梯形的面积,即梯形的面积=中位线的长×高(4)中位线在关于梯形的各种题型中都是一条得天独厚的辅助线.5.翻折变换(折叠问题)(1)翻折变换(折叠问题)实质上就是________.(2)折叠的性质:折叠是一种对称变换,它属于轴对称,折叠前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位置变化,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3)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对于折叠较为复杂的问题可以实际操作图形的折叠,这样便于找到图形间的关系.首先清楚折叠和轴对称能够提供给我们隐含的并且可利用的条件.解题时,我们常常设要求的线段长为x,然后根据折叠和轴对称的性质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其他线段的长度,选择适当的直角三角形,运用勾股定理列出方程求出答案.我们运用方程解决时,应认真审题,设出正确的未知数.6.坐标与图形变化-平移(1)平移变换与坐标变化①向右平移a个单位,坐标P(x,y)⇒P(x+a,y)①向左平移a个单位,坐标P(x,y)⇒P(x﹣a,y)①向上平移b个单位,坐标P(x,y)⇒P(x,y+b)①向下平移b个单位,坐标P(x,y)⇒P(x,y﹣b)(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把一个图形各个点的横坐标都加上(或减去)一个整数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右(或向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如果把它各个点的纵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整数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上(或向下)平移a个单位长度.(即:横坐标,右移___,左移___;纵坐标,上移___,下移___.)典例讲练1.等腰梯形的性质.【例1】如图,梯形ABCD中,AD∥BC,AB=DC=3,AD=5,∠C=60°,则下底BC的长为()A.8 B.9 C.10 D.11练1.如图,已知等腰梯形ABCD的底角∠B=45°,高AE=1,上底AD=1,则其面积为()A.4 B. C.1 D.2练2.如图,已知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DC,AC与BD相交于点O,则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A.△ABC≌△DCB B.△AOD≌△COB C.△ABO≌△DCO D.△ADB≌△DAC2.等腰梯形的性质;梯形中位线定理.【例2】如图,已知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AD=3,梯形中位线EF与对角线BD相交于点M,且BD⊥CD,则MF的长为()A.1.5 B.3 C.3.5 D.4.5练3.如图,等腰梯形ABCD的对角线长为13,点E、F、G、H分别是边AB、BC、CD、DA的中点,则四边形EFGH的周长是()A.13 B.26 C.36 D.393. 直角梯形.【例3】如图,已知直角梯形ABCD的一条对角线把梯形分为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以BC为底的等腰三角形.若梯形上底为5,则连接△DBC两腰中点的线段的长为.练4.如图,∠AOB=45°,过射线OA上到点O的距离分别为1,3,5,7,9,11,…的点作OA的垂线与OB相交,得到并标出一组黑色梯形,它们的面积分别为S1,S2,S3,S4,….观察图中的规律,第n(n为正整数)个黑色梯形的面积是S n= .练5.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C=90°,∠A=120°,AD=2,BD平分∠ABC,则梯形ABCD的周长是.4.等腰梯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例4】如图,四边形ABCD为等腰梯形,AD∥BC,连结AC、BD.在平面内将△DBC沿BC翻折得到△EBC.(1)四边形ABEC一定是什么四边形?(2)证明你在(1)中所得出的结论.练6.如下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B∥CD,∠D=45°,AB=1,CD=3,BE∥AD交CD于E,则△BCE 的周长l为.5.等腰梯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例5】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B∥DC,线段AG,BG分别交CD于点E,F,DE=CF.求证:△GAB是等腰三角形.练7.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AB=CD,分别以AB,CD为边向外侧作等边三角形ABE和等边三角形DCF,连接AF,DE.(1)求证:AF=DE;(2)若∠BAD=45°,AB=a,△ABE和△DCF的面积之和等于梯形ABCD的面积,求BC的长.当堂检测1.菱形具有而平行四边形不具有的性质是()A.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B.两组对角分别相等C.对角线互相平分 D.对角线互相垂直2.如图,在菱形ABCD中,AC与BD相交于点O,AC=8,BD=6,则菱形的边长AB等于()A.10 B. C.6 D.53.如图,矩形ABCD中,AB=8,BC=4.点E在边AB上,点F在边CD上,点G、H在对角线AC上.若四边形EGFH是菱形,则AE的长是()A.2 B.3 C.5 D.64.菱形ABCD的对角线AC=6cm,BD=4cm,以AC为边作正方形ACEF,则BF长为.5.已知:如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DC,点P是腰DC上的一个动点(P与D、C不重合),点E、F、G分别是线段BC、PC、BP的中点.(1)试探索四边形EFPG的形状,并说明理由;(2)若∠A=120°,AD=2,DC=4,当PC为何值时,四边形EFPG是矩形并加以证明.6.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BCD=60°,AD∥BC,且AD=DC,E、F分别在AD、DC的延长线上,且DE=CF,AF、BE于点P.(1)求证:AF=BE;(2)请你猜测∠BPF的度数,并证明你的结论.当堂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庭作业1.如图,若该图案是由8个全等的等腰梯形拼成的,则图中的∠1=.2.如图,等腰梯形ABCD的周长为16,BC=4,CD=3,则AB= .3.如图,等腰梯形ABCD,AD∥BC,BD平分∠ABC,∠A=120°.若梯形的周长为10,则AD的长为.4.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DC,AC⊥BD.若AD=4,BC=6,则梯形ABCD的面积是.5.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若AD=2,BC=8,梯形的高是3,则∠B的度数是.6.如图,五边形ABCDE中,AB⊥BC,AE∥CD,∠A=∠E=120°,AB=CD=1,AE=2,则五边形ABCDE的面积等于.7.如图①,在等腰梯形ABCD中,AB∥CD,E、F是边AB上的两点,且AE=BF,DE与CF相交于梯形ABDC内一点O.(1)求证:OE=OF;(2)如图②,当EF=CD时,请你连接DF、CE,判断四边形DCEF是什么样的四边形,并证明你的结论.8.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B∥CD,CE∥DA,已知AB=8,DC=5,DA=6,求△CEB的周长.9.如图,梯形ABCD中,AD∥BC,AB=CD,∠B=60°,AD=10,BC=18,求梯形ABCD的周长.10.如图梯形ABCD中,AD∥BC,AB=AD=CD,BD⊥CD,求∠C的度数.11.如图所示,已知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点E为梯形外一点,且AE=DE.求证:BE=CE.。

八年级数学《梯形》教案北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梯形》教案北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梯形》教案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梯形的定义,掌握梯形的性质和分类。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分享的习惯,提高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梯形的定义及性质2. 梯形的分类3. 梯形的判定4. 梯形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梯形的定义、性质、分类及应用。

2. 难点:梯形的判定,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梯形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梯形的性质和分类。

2. 利用实物模型、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梯形的特点。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分享的能力。

4. 运用例题讲解,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梯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梯形实例,引导学生关注梯形,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梯形的定义,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梯形的性质。

3. 课堂讲解:讲解梯形的性质、分类和判定,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4. 练习巩固: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加深对梯形知识的理解。

6. 课后作业:布置适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梯形定义、性质和分类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检查学生对梯形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梯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参与程度,以及交流分享的习惯。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建筑设计、工厂生产线等,让学生感受梯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开展数学竞赛,激发学生学习梯形的兴趣,提高解题能力。

八、教学反思: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针对性。

3.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梯形学习中获得提高。

九、课后作业:1. 复习梯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强化记忆。

2. 完成课后练习题,提高解题能力。

(八年级数学教案)梯形教案4

(八年级数学教案)梯形教案4

梯形教案4八年级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有关概念;能说出并证明等腰梯形的两个性质;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两条对角线相等。

2.会运用梯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进行有关问题的论证和计算。

3.通过添加辅助线,把梯形的问题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问题,使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方法和转化的思想。

教学模式问题解决教学教学过程想一想:什么样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有哪些性质?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以下关系图中的有关部分:画一画:画一个梯形,并指出梯形的上、下底,画出梯形的高。

问题教学问题1:根据刚才的画图,请给梯形下一个定义,并说说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和联系。

(说明与建议:(l)让学生自己给梯形下定义,有助于训练学生观察、概括和语言表述的能力。

如果学生定义时,遗漏了"另一组对边不平行"教师可举及例(2)对梯形的定义,还可以让学生讨论以下问题:一组对边平行且这组对边不相等的四边形是梯形吗?为什么?教师可用反证法的思想说理。

然后,板书完成"想一想"中的关系图,并结合图表指出: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区别和联系。

(3)梯形的高是指夹在两底间的公垂线段,在计算面积时高即为上下两底(平行线)间的距离,也就是夹在两底间的公垂线段的长度。

画高时可以从上底任一点向下底作垂线段,一般常从上底的两端向下底作垂线段可方便地构造直角三角形,便于计算。

) 问题2:如图4.9-1,在(1)中:四边形ABCD的AD∥BC,AB CD,且CD⊥BC;在(2)中,四边形ABCD的AD∥BC,AB CD,且AB=CD。

请你给这两种四边形命名。

(说明与建议:学生说出图(l)的四边形是直角梯形,图(2)是等腰梯形,通常不会有困难;教师应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在图(1)中CD⊥BC,那么CD⊥AD吗?(CD⊥AD,且指出:CD就是直角梯形的高)当CD⊥BC时,另一腰AB可以垂直BC吗?为什么?(若AB⊥BC,那么四边形ABCD就成为矩形了,不再是梯形。

八年级数学下册22.5等腰梯形2等腰梯形教学设计沪教版五四制

八年级数学下册22.5等腰梯形2等腰梯形教学设计沪教版五四制

八年级数学下册22.5等腰梯形2等腰梯形教学设计沪教版五四制一. 教材分析等腰梯形是八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属于平面几何的一部分。

通过对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等腰梯形的特点,掌握等腰梯形的判定方法,以及会运用等腰梯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沪教版的教材在五四制下,对此部分内容的安排较为合理,既有理论的阐述,也有大量的练习题,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等腰梯形之前,已经掌握了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判定和性质,以及三角形的相关知识。

因此,学生具备一定的图形认知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但在学习等腰梯形时,仍需加强对等腰梯形性质的理解,以及灵活运用判定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等腰梯形的定义和性质,掌握等腰梯形的判定方法。

2.能够运用等腰梯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等腰梯形的性质及其证明。

2.等腰梯形的判定方法的灵活运用。

3.运用等腰梯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等腰梯形的图形,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4.注重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等腰梯形的模型或图片。

3.相关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等腰梯形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等腰梯形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等腰梯形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等腰梯形的性质。

通过多媒体展示等腰梯形的性质及其证明过程,使学生掌握等腰梯形的判定方法。

3.操练(15分钟)针对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设计一系列练习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反馈,巩固所学知识。

4.巩固(10分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运用等腰梯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梯形的数学教案

梯形的数学教案

梯形的数学教案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第三节第一课时《梯形》(课本106-107页)人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教学评价分析等六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梯形是学生已经认识的平面图形,放在《平行四边形》这一章,原因是梯形的问题通常是通过将其转化为熟悉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来解决的,所以梯形是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及特殊平行四边形后又一不同的图形,它为以后学习圆,相似三角形及其他的图形奠定了基础,另外,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可向学生渗透类比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可以说本节内容起到了知识间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形、平移、轴对称、平行四边形及特殊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图能力、分析图形特征的能力、数学说理的能力、推理能力,这为掌握梯形特别是等腰梯形的性质及分解梯形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来解决梯形的问题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2、通过引进“杜郎口模式”的多次课堂实践,学生已经基本适应参与探究活动与小组讨论学习方式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概念.(2)能探索并掌握等腰梯形的性质及识别方法,并能灵活应用.(3)学会分解梯形为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方法解决梯形问题。

(4)培养学生学会数学说理的习惯与能力,形成一定的推理格式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得出等腰梯形的性质,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识图能力。

(2)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总结出解决梯形问题的方法,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1)提供动手操作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美。

(2)体验数学活动中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

八年级数学教案:梯形

八年级数学教案:梯形

八年级数学教案:梯形
八年级数学教案:梯形
下面是查字典数学网为您推荐的梯形,希望能给您带来帮助。

梯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经历探索等腰梯形的判别过程,培养联系与转化的教学思想;
过程与方法
①发展推理意识;
②培养分析图形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教学带来的成就感,培养学习乐趣。

教学重点:等腰梯形判别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已有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知识研究梯形的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5分钟,学生动脑口答) 课前回顾与导入:
1) 什么是梯形?什么是上底、下底?
2)什么是等腰梯形?有什么性质?
3)等腰梯形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有什么联系?
1.例题。

例2 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A、C互补。

梯形ABCD 是等腰梯形吗?
本例实际上给出了等腰梯形的一种判定方法。

2.练习与提高:
随堂练习①有两个内角是70的梯形一定是等腰梯形吗?为什么?
②如图,四边形ABCD是由三个全等的正三角形围成的,它是等腰梯形吗?为什么?
3.议一议:
右图是用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等腰梯形密铺成的图案的一部份,这个图案中等腰梯形的内角各是多少度?
观察这个图案,你能发现哪些边、角关系?
活动方式:全班交流,组织学生讨论。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4分钟,学生回答问题构建知识框架)
1. 判断一个梯形是否等腰梯形,有哪些方法?
2. 可以采取哪些方式将一个梯形转化?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1分钟)
习题4.9
A组(优等生)第2,3题
B组(中等生)第2,3题
C组(后三分之一生)第2题。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数学4.5.1《梯形》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数学4.5.1《梯形》教案

§4.5.1 梯形(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梯形的有关概念. 2.梯形的性质.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探索梯形的有关概念、性质的过程,在简单的操作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说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初步体会平移、轴对称的有关知识在研究梯形性质中的运用.2.探索并掌握梯形的有关概念和基本性质,探索并了解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两条对角线相等等性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在操作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说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2.通过添加辅助线,把梯形问题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问题,使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方法和转化的思想.教学重点1.梯形的有关概念.2.梯形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添加辅助线,把梯形问题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问题. 教学方法引导、启发式. 教具准备投影片六张,信纸或有平行线的纸每人一张. 第一张:P 80的图片(记作§4.6.1 A); 第二张:(记作§4.6.1 B);第三张:做一做(记作§4.6.1 C); 第四张:议一议(记作§4.6.1 D); 第五张:例1(记作§4.6.1 E); 第六张:小结(记作§4.6.1 F). 教学过程Ⅰ.巧设情景问题,引入课题[师]前面我们探讨的四边形都是平行四边形,那么什么样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呢?平行四边形有哪些性质?[生]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有:⎪⎩⎪⎨⎧互相平分对角线两组对角分别相等角两组对边分别相等边::: [师]很好,在日常生活中,还有一类四边形也经常用于实践中.(出示投影片§4.6.1 A) P 103的图片大家看这幅图中有你熟悉的图形吗?[生]图中有梯子、跳箱、堤坝的横截面,它们中都含有梯形. [师]对,那什么样的四边形是梯形呢?能画出来吗? [生]如图所示,四边形ABCD是梯形.[师]很好,那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梯形.(trapezoid)Ⅱ.讲授新课[师]大家能根据刚才的画图,给梯形下一个定义吗?[生1]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生2]不对,一组对边平行,若另一组对边也平行的话是平行四边形,所以应该说: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师]好,梯形是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那“一组对边平行且这组对边不相等的四边形是梯形”对吗?为什么?[生]对,因为如果一个四边形中,有一组对边相等且平行,那么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所以,这句话是对的.[师]很好,这也是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区别.即: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梯形则是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从另一个角度说,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梯形中平行的一组对边不相等.[师生共析]梯形中互相平行的两边叫梯形的底.上、下底是以平行的两边的长短区分的,不是指这两边的位置.较短的底叫上底、较长的底叫下底.不平行的两边叫梯形的腰.夹在两底之间的垂线段叫做梯形的高.如图:梯形ABCD中,AD∥BC.上底是AD,下底为BC,腰是AB、CD,线段AE是梯形ABCD的高.在(1)中:四边形ABCD的AD∥BC,AB和CD不平行,且CD⊥BC;在(2)中,四边形ABCD的AD∥BC,AB和CD不平行,且AB=CD,请你给这两种四边形命名.[生]图1是直角梯形,图2是等腰梯形.[师]很好,一条腰与底垂直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right angled trapezoid),两条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isosceles trapezoid)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都是特殊的梯形.大家想一想:在图1中,CD⊥BC,那么CD⊥AD吗?[生]CD⊥AD.[师]对,CD就是直角梯形ABCD的高.当CD⊥BC时,另一腰AB可以垂直BC吗?为什么?[生]若AB垂直BC,那么四边形ABCD是矩形,不再是梯形.[师]在图2中,上底AD和下底BC能相等吗?[生]不能,若AD和BC相等时,四边形ABCD就成为平行四边形.[师]好,下面大家拿出准备好的信纸,我们来做一做(出示投影片§4.6.1 C)在一张信纸或有平行线条的纸上作一个等腰梯形,连接两条对角线(如下图),图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有哪些相等的角?这个圆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设法验证你的猜想.(学生猜想、验证)[生]图形画出来后,我把图形沿上、下底的中点的连线对折,结果左、右两部分重合.说明了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角线相等,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师]同学们表现得真棒,通过做一做,得到了等腰梯形的基本性质: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对角线相等.下面大家来“议一议”在下图中,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将腰AB平移到DE的位置.(1)DE把四边形ABCD分成了怎样的两个图形?(2)图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相等的角?(学生讨论、总结)[生](1)DE把四边形ABCD分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等腰三角形.(2)AB=DE=CD,AD=BE,∠ABE=∠DEC=∠DCE=∠ADE,∠BAD=∠BED=∠ADC.[师]完全正确.梯形是在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在研究梯形时,常常需要移动一腰,把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下面我们通过例题来熟悉“把一腰平移”(出示投影片§4.6.1 E)[例1]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 中,AD =2,BC =4,高DF =2,求腰DC 的长.知).那CF 为多少呢?已知中有AD =2,BC =4,这时想到把这个等腰三角形转化为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等腰三角形,然后利用它们的性质即可解决.解:如下图,将腰AB 平移到DE 的位置,由平移的性质和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可知四边形ABED 是平行四边形.DE =AB =DC ,BE =AD .在等腰△DEC 中,EC =BC -BE =BC -AD =4-2=2,CF =21EC =1 DC =5122222=+=+CF DF好,下面我们来做练习. Ⅲ.课堂练习(一)课本P 105随堂练习1.梯形与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异同?答:二者都是有一组对边互相平行的四边形;不同的是:梯形仅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都平行.2.等腰梯形的一个内角等于70°,求其他三个内角的度数.解:因为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所以可得其他三个内角的度数分别为70°、110°、110°.(二)看课本P 103~P 105,小结. Ⅳ.课时小结我们这节课重点探讨了梯形的定义及其性质,现在我们来共同总结一下(出示投影片 §4.6.7 F)1.梯形的定义及类型2.等腰梯形的性质:(1)具有一般梯形的性质:AD ∥BC (2)两腰相等:AB =CD (3)两底角相等: ∠B =∠C ,∠A =∠D(4)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通过上、下底中点的直线. (5)两条对角线相等: AC =BD .Ⅴ.课后作业(一)课本P 105习题4.9 1、2 (二)1.预习内容:P 106~P 107 2.预习提纲:(1)如何画一个梯形? (2)等腰梯形的判定方法. Ⅵ.活动与探究1.已知等腰梯形ABCD ,AD ∥BC ,对角线AC ⊥BD ,AD =3 cm,BC =7 cm.求梯形的面积S . 过程:让学生分析、画图、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根据梯形的面积公式:S =21(AD +BC )·h .问题的关键是求梯形的高,可用以下方法来求:图1 图2图3(1)如图1,过A 点作AE ⊥BC ,垂足为E ,AE 是梯形的高,平移BD 到AF ,可证△AF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E 是它斜边上的高,也是斜边上的中线.AE =21(AD +BC )=5 cm. (2)如图2,过O 点作OE ⊥BC 于E ,反向延长EO 交AD 于F ,于是OF ⊥AD .由△ABC ≌△DCB ,得∠1=∠2,所以OE 是Rt △BOC 斜边上的中线,OE =21BC ,同理OF =21AD .由此求得高EF .(3)如图3,过A 作AE ⊥BC 于E ,过D 作DF ⊥BC 于F ,由△ABC ≌△DCB 得∠2= ∠1=45°,AE =EC =21(AD +BC )(4)利用勾股定理分别求出OB 、OC 、OA 、OD 即在两个直角等腰三角形中,已知斜边长,可得到两直角边的长;然后分别计算以O 为公共顶点的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最后相加.结果:其面积为25 cm 2.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等腰梯形的高为6,求等腰梯形的面积. 过程:让学生认真思考,与上题基本类似寻找解题方法. 结果:此等腰梯形的面积为36. §4.6.1 梯形(一)一、梯形的定义及有关概念 二、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的概念 三、等腰梯形的性质 四、议一议例1(性质的应用) 五、课堂练习 六、课时小结 七、课后作业。

八年级数学上册《梯形》教案

八年级数学上册《梯形》教案

八年级数学上册《梯形》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掌握梯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2. 能够识别和判断各种梯形;3. 学会用梯形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2. 学会用画图工具绘制梯形,提高学生的绘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2. 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 梯形的定义及性质2. 梯形的分类3. 梯形的画法4. 梯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5. 梯形的计算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梯形的定义及性质;2. 梯形的分类;3. 梯形的画法。

难点:1. 梯形的性质和分类;2. 梯形的画法。

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讲授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梯形实例,引导学生发现梯形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梯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梯形的基本知识。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梯形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画法讲解:讲解梯形的画法,让学生学会如何绘制梯形。

5. 练习巩固:布置一些梯形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梯形的重要性质和应用。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梯形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评估学生对梯形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梯形模型:用于展示梯形的实际形态,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梯形。

八年级数学《梯形》教案北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梯形》教案北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梯形》教案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梯形的定义,掌握梯形的性质,学会识别和画出梯形。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梯形的定义和性质教学难点:梯形的判定和应用教学准备:1. 教具:梯形模型、直尺、圆规、剪刀等。

2. 教学课件:梯形的定义、性质、判定和应用等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复习旧知识:回顾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思考:四边形中有哪些特殊的图形?2. 提问:你们听说过梯形吗?梯形有什么特点?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展示梯形模型,引导学生观察梯形的特征,如上底、下底、腰等。

2. 讲解梯形的定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3. 讲解梯形的性质:梯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同一底上的角互补。

4. 示例:展示一些梯形的图片,让学生判断是否为梯形,并解释原因。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巩固对梯形的理解和判定。

2. 选几份作业进行讲解和评价,纠正学生的错误。

四、拓展与应用(10分钟)1. 让学生运用梯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梯形的面积、周长等。

2. 出示一些生活中的梯形图片,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 提问:你们认为梯形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讲解、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梯形的定义和性质,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纠正错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巩固对梯形的理解和判定。

2. 选几份作业进行讲解和评价,纠正学生的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沂市第十中学数学教学一体化设计——中考一轮复习No :第 26 课时 2005年 月 日 星期
梯形
素质教育目标
1.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边形的分类和从属关系;掌握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梯形的中位线
的概念,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梯形的面积公式及计算方法。

2.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会利用梯形的概念、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梯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或证明。

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分别从题设和结论出发,寻找论证思路的分析法和综合法。

3.进一步渗透问题意识、系统思想和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思想。

渗透渗透数学的形式美和内涵美、抽象美和逻辑美,提高学生数学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
1.重点:利用梯形的概念、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梯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或证明的分析法和综合法。

2.难点:图形的分割方法,寻找论证思路的分析法和综合法。

教法、学法、和教具
1.教法:引导复习法,指导归纳总结法,综合练习法。

2.学法:主动归纳总结复习法,反思学习法,主动练习法。

3.教具:三角板,小黑板(投影仪),圆规。

教学步骤
一、中考题型链接
1.(2004开福)如图,等腰梯形ABCD 中,AD ∥BC ,AD=5,AB=6,BC=8,且AB ∥DE ,△DEC 的周长是
( )A 、3
B 、12
C 、15
D 、19
2.(2004深圳)等腰梯形ABCD 中,AB//CD ,AD=BC ,延长AB 到E ,使BE=CD ,连结CE (1)求证:CE=CA ;
(2)上述条件下,若AF ⊥CE 于点F ,且AF 平分∠DAE ,5
2
AE CD ,求sin ∠CAF 的值。

3. (2004潍坊)如图,请写出等腰梯形AB ABCD (∥)
CD 特有..而一般梯形不具有的三个特
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04宁安)如图,四边形ABCD 中,点E 在边CD 上,连结AE 、BE.给出下列五个关系式:①AD ∥BC ;②DE =CE ;③∠1=∠2;④∠3=∠4;⑤AD +BC =AB.将其中的三个关系式作为题设,另外两个作为结论,构成一个命题.
⑴用序号写出一个真命题(书写形式如:如果×××,那么××).并给出证明; ⑵用序号再写出三个真命题(不要求证明);
⑶加分题:真命题不止以上四个,想一想,就能够多写出几个真命题,每多写出一个真命题就给你加1分,
A B
C D
E
2
3 4
1 图7
A
B
E C
D
B
E
C D
F
A B
C
D
最多加2分.
5.(2004湟中)已知:如图(7),等腰梯形ABCD中,AD∥BC,对角线AC⊥BD且相交于点P,AD=3cm,BC=7cm,求梯形的面积.
6.(2004潍坊)如图,梯形ABCD中,AD∥BC,∠ABC=90°,AD=9,BC=12,AB=a,在线段BC上任取一点P,连接DP,作射线PE DP,PE与直线AB交于点E.(1)试确定CP=3,点E的位置;(2)若设CP=x,BE=y,试写出y关于自变量x的函数关系式;(3)若在线段BC上能找到不同的两点P1,P2使按上述作法得到的点E都与点A重合,试求出此时a的取值范围.
7.(2004重庆)有一个直角梯形零件ABCD,AD∥BC,斜腰DC的长为10cm,∠D=120°,则该零件另一腰AB的长是____________cm。

(结果不取近似值)
8.已知一个梯形的面积为222
cm,高为2 cm,则该梯形的中位线的长等于________cm
二、引导学生系统整理本章所学知识
1.梯形有关概念和分类
2.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梯形的中位线的概念,梯形的面积公式及计算方法。

3.添辅助线可达到集中已知条件或构造基本图形等目的.如图2(a),梯形ABCD,AD∥BC.
(1)添加辅助线,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2)思考:各种辅助线分别起到什么作用?
三、考点自主训练
预习练习
1.梯形两底的差是4,中位线长是8,则上底是,下底长是
2.等腰梯形有一个角是60°,上下底长分别是2cm和6cm,则腰长为。

3.若梯形的中位线被它的两条对角线三等分,则梯形的上底a与下底b(a<b)的比是()(A)
1
2
(B)
1
3
(C)
2
3
(D)
2
5
4.直角梯形一腰长10cm,则一条腰与底边所成的角是30°,则另一腰长为 cm。

5. 等腰梯形ABCD 中,AD ∥BC ,(1)如果延长BA 和CD 相交于E ,则EA = ,(2)如果作AF ∥DC 交BC 于F ,则⊿ABF 是 三角形,四边形ADCF 是 形。

(3)如果作AG ⊥BC 于G ,DH
⊥BC 于H ,则BG = =1
2 ,(4)如果作DK ∥AC 交BC 的延长线于K ,则DK =
= 。

基础复习
1.下面四个命题中,错误的命题个数是( ) (1)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2)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是直角梯形 (3)有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4)两条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A)1 (B)2 (C)3 (D)0
2.如图,梯形ABCD 中,AD ∥BC ,M ,N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AD =4,BC =6,则MN= ,PQ= ,S △AOD :S △BOC = .
3.如图,△ABC 的周长为18cm ,面积为36cm2,它的三条中位线组成的新三角形DFE 的周长为 ,面积为 ,分别过A 、B 、C
为 .
四、解题探练指导
1.如图,矩形ABCD 中,AC ,BD 交于O 点,BE ⊥AC 于E 求证四边形BCFE 是等腰梯形;(2)求这个梯形的中位线长。

2.如图,梯形ABCD 中,AD ∥BC ,∠B +∠C =90°,E ,F 分别是AD ,BC 的中点,求证EF =1
2
(BC -AD)
3. 如图,梯形ABCD 中,AD ∥BC ,∠A=90°,E 是AB 上一点,EC =ED ,∠BEC =75°,∠AED =45°,求证AB =BC 。

4. 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 中,AB ∥DC ,CG ⊥AB 于G ,对角线AC ⊥BC 于点O ,EF 是中位线,求证CG =EF.
五.独立训练
课堂练习
1.顺次连接等腰梯形两底及两对角线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足( ) (A)平行四边形 (B)矩形 (C)菱形 (D)正方形
2. 直角梯形的一条对角线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其中一个是边长为30的等边三角形,则这个梯形的中位线长是( )
(A)15 (B)22.5 (C)45 (D)90
3. 如图,梯形ABCD 中,AD ∥MN ∥GH ∥BC ,AM =MG =GB ,AD =12,BC =28, 则MN 十GH =( )
(A)30 (D)38 (C)40 (D)46
4.梯形ABCD 中,AD ∥BC ,AB=CD ,BD 平分∠ABC ,BD ⊥CD ,延长BA ,CD 交于E 点,则∠E 的度数是 5. 如图,△ABC 中,D ,F ,F 分别是各边中点,AG ⊥BC 于G 。

求证:四边形DGEF 是等腰梯形
6. 梯形ABCD 中,AD ∥BC ,∠B =50°,∠C =80°,求证:AD +DC=BC 课外训练
1. 等腰梯形的腰与中位线的长都是6厘米,则它的周长是 厘米
2. 如图,把长为10cm 的长方形纸片对折,按图中的虚线剪成梯形并打开, 则打开后,梯形中位线的长= cm
3. 直角梯形ABCD 中,∠D =90°,AD =3,CD =4,且CA ⊥AB ,则BC = ,梯形面积是
4. 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分别垂直于两腰,一底边等于腰,则梯形上底:下底=
5. 等腰梯形的腰长是24厘米,一对角线分中位线成8厘米和20厘米,则此对角线长为 厘米.
6. 如图,梯形ABCD 中,AB 是下底,以AD ,AC 为邻边作
ADEC ,
延长DC 交BE 于F 点。

求证F 是BE 的中点
7. 梯形ABCD 中,AD ∥BC ,AD +BC=AB ,F 为CD 中点,求证:AF ⊥BF 8. 如图,梯形ABCD 中,AB ∥CD ,AD=BC ,设AB =a ,DC =b ,BC=c, AC =m 。

求证:m 2
=c 2
+ab
总结与拓展(指导学生反思)
1.知识点
2.能力、方法、思想
3.中考链接(知识点与题型)
4.学生反思(注意点)
课堂作业
1.整理本可内容、找出存在问题。

2.复习指导P页, 板书设计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教学札记
复习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复习模式,努力把学生从客体、被动、依赖的惰性的位置上拉回来,必须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

鼓励学生主动投入,持之以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