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逻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三章
简单的逻辑推理
一、知识要点及基本方法
1.逻辑推理问题的认识
逻辑推理问题是根据题目的条件,进行分析、推理,作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得出问题的答案的题目。

这类问题,题目的条件往往不是数字、算式或图形,而且一般给出的已知条件也较多,有一定的隐蔽性和迷惑性。

解答这类问题,不是进行许多的计算、分析数量关系或图形的变换得出答案和结论,没有一定的解题模式。

但是,只要认真研究,细心推理,就能正确地解答这类逻辑推理问题。

2.解答逻辑推理问题的基本方法
解答逻辑推理问题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推理,就是从已知的条件出发,运用一些简单的逻辑推理逐步推理出正确的答案。

一种是间接推理,就是先假设一个结果,然后利用已知的条件和客观规律推理出矛盾,从而否定假设。

在解答较复杂的逻辑推理问题时,也可以是以上两种方法交替使用。

(1)四条基本规律
同一律:指的是在同一论证过程中,每一个概念和判断
是应具有同一种意义。

矛盾律:指的是在同一论证过程中,对同一对象的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至少有一个错误的,即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成立。

排中律:指的是在同一论证过程中,对同一对象互相否定的两个判断中,有一个且只有一个是正确。

理由充足律:指的是在同一论证过程中,正确的判断必须有充足的理由。

(2)常用的方法有:假设法、排除法、枚举法、直接推理法、列表法、图示法等,较复杂的题往往多种方法交替使用。

二、例题精讲
例1 打靶选手小李和小张各打三次,成绩如下:1、2、4、5、7、9,如果小李的总环数比小张的总环数多6环,那么,哪几次是小李打的?
分析解题由条件可以求出小李和小张一共打的环数是1+2+4+5+7+9=28(环),又已知小李的总环数比小张的总环数多6环,可以运用“和差”问题的方法求得:小李的总环数为(28+6)÷2=17(环),由于小李打了三次,很容易看出题中只有1+7+9=17,所以成绩为1、7、9的三次是小李打的。

例2 王雨和丁一出生在同一年,生日相差一天,王雨出生那天的日数与前一天的日数之和是55,丁一出生那天的日数与后一天的日数之和是30。

问:他们的生日分别是几月几日?
分析解题由条件“王雨出生那天的日数与前一天的日数这和是55”,而出生那天的日数与前一天的日数之间只相差1,也就是说,两个相邻的自然数的和应是55,易知27+28=55,因此,王雨出生在28日。

根据条件“王雨和丁一出生在同一年,生日相差一天”和王雨出
生在28日,可以知道丁一出生在27日或29日。

如果丁一出生在27日,则他出生后一天为28日,而27+28=55,与题中已知条件“丁一出生那天的日数与后一天的日数这和是30”矛盾。

如果丁一出生在29日,由条件“丁一出生在那天的日数与后一天的日数之和是30”可知,他出生的后一天为1日,应是某个月的第一天,从而可知丁一出生那天应是前个月的最后一天,而只有闰年的2月最后一天是29日,所以丁一的生日是2月29日。

因为“王雨和丁一出生在同一年,生日相差一天”,所以王雨的生日是2月28日。

例3 甲乙丙丁与小强五位同学一起比赛象棋,每两人都比赛一盘。

到现在为止,甲已经赛了4盘,乙赛了3盘,丙赛了2盘,丁赛了1盘,问小强已经赛了几盘?
解题分析可以画一个简单的图帮助思考,图中用5个点表示5个人,如果两个人已经赛过一盘,就在相应的两个点之间连一条线,否则就不连线。

解:甲已经赛了4盘,所以甲与其他4点都连线。

丁赛了1盘,只应连1条线,也就是图中甲、丁的连线。

丁不与其他点相连。

乙赛了3盘,应连3条线,但丁不与乙相连,所以乙与甲丙丁小强都相连。

丙赛了2盘,应连2条线,即图中甲丙的连线,乙、丙的连线,丙不与小强相连。

因此小强只连两条线,即赛了2盘。

例 4 某工厂为了表扬好人好事核实一件事。

厂方找了A、B、C 三人。

A说:“是B做了的。

”B说:“不是我做的。

”C说:“不是我做的。

”这三人中只有一人说了实话。

问这件好事是谁做的?
解题分析注意条件:“这三人中只有一人说了实话。

”可以假定其中一个说了实话,然后看是否产生矛盾。

如果产生矛盾,就说明这个人说了假话。

解:假定A说的是实话,那么好事是B做的。

这时,C说的也是实话。

与“只有一个人说了实话”矛盾。

所以A说的不是实话。

好事不是B做的。

好事不是B做的,所以B说的是实话。

这时C说的不是实话(因为只有一个人说实话)。

因而与C说的相反,好事是C做的。

例5 一天,六年级数学竞赛刚结束,甲乙丙三位同学就预测名次:甲说:“小明第一,小丽第三。


乙说:“小强第一,小红第四。


丙说:“小红第二,小明第三。


竞赛结果公布后,甲乙丙三人所说的四位同学分别获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名,但三位同学的预测,每人只说对了一半。

请你猜
一猜,这次竞赛的前四名的排列顺序如何?
解题分析这是一个排序问题,仍然可用假设的方法。

解:假设甲预测的“小明第一”是对的,则丙预测的“小明第三”是错的,而“小红第二”是对的,从而乙预测的“小红第四”就是错的,小强第一是对的。

这样出现了两个第一名,矛盾。

因此原来的假设不成立。

甲预测的“小丽第三”是对的,从而丙说的“小明第三”是错的,“小红第二”是对的,乙说的“小红第四”是错的,“小强第一”是对的,因此,小明只能是第四。

例6 在一次射击练习中,甲乙丙三位战士每人打了四发子弹,全部中靶,其命中情况如下:
(1)每人四发子弹所命中的环数各不相同;
(2)每人四发子弹所命中的环数均为17环;
(3)乙有两发命中的环数分别与甲其中两发一样,乙另两发命中的环数与丙其中两发一样;
(4)甲与丙只有一发环数相同;
(5)每人每发子弹的最好成绩不超过7环。

问:甲与丙命中的相同环数是几?
分析解题由条件每人打了四发子弹全部中靶及(1)(2)(5)得:17=7+6+3+1=7+5+4+1=7+5+3+2=6+5+4+2,所以中靶情况只有四种。

由条件(3)(4),我们可以得到下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有7种不同的命中环数,即1至7环都有人命中过,且没有一种环数三人同时命中。

而上述四种中靶情况中,7环和5环都出现过三次,所以7环和5环各应去掉一次,也就是说7+5+3+2这种情况不存在。

这样中靶情况只有三种,即(1)7+6+3+1、(2)7+5+4+1、(3)6+5+4+2,而其中(2)7+5+4+1中各有两个数分别与(1)(3)相同。

所以(2)7+5+4+1是乙命中环数的情况;(1)7+6+3+1、(3)6+5+4+2分别是甲、丙命中环数的情况,可以看出甲与丙命中的相同环数是在。

所以甲与丙命中的相同环数是6。

练习题
1.林红是1990年某月31日出生的,如果她出生的年数、月数、日数之和的个位数字是2,那么林红出生在哪个月?
2.打靶选手小李和小张各打三次,成绩如下:1、2、4、5、7、9环,如果小李的总环数是小张的总环数乘以3,那么,哪几次
是小张打的?
3.现有红、黄、绿三种颜色的气球若干个,李明每次打靶总不落空。

规定:打中红色气球得1分,打中黄色气球得4分,打中
绿色气球得13分。

如果李明行9分,那么,他打中了几个气球?
分别是什么颜色?
4.10个好朋友彼此住得很远,又没有电话,只能靠写信互通消息。

这10个人每人知道一条好消息(这10个人各自知道的好消息
不同),为让这10个人都知道所有好消息,他们至少让邮递员
送几封信?
5.小王、小张和小李在一起,一位是工人,一位是农民,一位是战士。

已知:(1)小李比战士年纪大;(2)小王和农民不同岁;
(3)农民比小张年纪小。

问:谁是工人,谁是农民,谁是战士?6.某楼住着4个女孩和两个男孩,他们的年龄各不相同,最大的10岁,最小的4岁,最大的男孩比最小的女孩大4岁,最大的
女孩比最小的男孩也大4岁,最大的男孩多少岁?
7.七名学生参加羽毛球比赛,每两个人都要赛一场,胜者得2分,负者得0分,比赛结果,第二名和第五名都是两人并列。

问:
第一名和第四名各得多少分?
8.某地质学院三名学生对一种矿石进行分析:
甲判断:不是铁,不是铜;
乙判断:不是铁,而是锡;
丙判断:不是锡,而是铁。

经化验证明,有一个判断完全正确,有一人只说对了一半,另
一个完全说错,谁说对了一半?
9.小东、小兰、小英读书的学校是一小、二小、三小,他们各自爱好游泳、篮球、排球中的一项体育运动,但谁爱哪项运动,
在哪个学校读书还不清楚,只知道:
(1)小东不在一小;(2)小兰不在二小;爱好排球的不在
三小;(4)爱好游泳的在一小;(5)爱好游泳的不是小兰。

你能帮助弄清楚他们各自读书的学校和爱好的运动项目吗?
10.有A、B、C三个盒子,一个盒子中装着糖,另外两个盒子中装着石子。

盒子上写着字。

A盒上:“这里装石子”。

B盒上:“这
里装着糖”。

C盒上:“B盒里装着石子”。

只有一个盒子上写的
字正确的。

糖装在什么盒中?
有趣的智力游戏
智力问题形形色色,大多各有各自的特点。

有时貌似复杂,无从下手,然而一旦“天机道破”,解决它便易如反掌。

各类智力问题的难,大多难在一个“巧”字。

本书的许多章节,正是致力于探求这类问题的推理技巧。

这一节我们将要讲述的是,怎样应用间接推理的方法,即通过否定肯定,反证归谬、命题变换、反向推理等手段,去解决许多类型的智力问题。

先看一个有趣的“猜帽色”的问题。

老师为了辨别他的三个得意门生中谁更聪明些,而采用了以下的方法:事先准备好5顶帽子,其中3顶是白的,2顶是黑的。

他先把这些帽子让三个人都看了看,然后要他们闭上眼睛,又替每人戴上一顶帽子。

实际上老师让每人戴的都是白帽,而将黑帽藏起来了。

最后再让他们张开眼睛,并判断自己头上戴的帽子是什么颜色。

三位学生互相看了看,都犹豫了一会,然后又几乎同时判定出自己头上戴着白色的帽。

那么,这三位学生是怎样推断出自己的帽色呢?原来他们用的是“分析否定信息”的方法。

谜底是这样的:
三个人为什么都犹豫了一会呢?这只能说明他们都没有人看到两顶黑帽,也就是说三人中至多只能有一人戴黑帽。

这一点在犹豫的一刹那,三个聪明的学生当然都意识到了。

此时某甲想:“我头上戴的如果是黑帽的话,那么某乙某丙应当猜出他们自己戴着白帽了,因为黑帽不可能有两人戴。

然而乙、丙都在犹豫,可见我是戴白帽的!”与此同时,某乙某丙也都这样想着,因此三人几乎同时脱口而出,猜着了自己的帽色。

这一“猜帽色”的游戏同样可以推广到多个人。

我想,此时此刻读者一定会想象得到,游戏中的白帽与黑帽的数量,必须加以哪些限制。

再看一则十分奇特的“撒谎者”的故事:
甲说:“乙撒了谎或丙撒了谎。


乙说:“甲撒了谎。

”’
丙说:“甲、乙都撒了谎。


问究竟谁撒了谎?谁说真话?
看起来这似乎是一个无头公案,因为三个人都无一例外地指责别人在撒谎。

然而仔细一看,各人指责的内容和形式都不相同。

乙指责“甲撒了谎”是一句关键的话。

因为如若乙说是真话那么甲便是撒谎者;如若乙是撒谎者,那么甲所说的便是真话。

可见甲与乙不可能同时撒谎。

然而丙却指责甲乙两人都撒了谎,这只能说明丙本身是撒谎者。

丙是撒谎者,说明甲说的没有错,从而乙的指责是莫须有的,因此乙也是撒谎者。

在整个故事中只有甲是唯一说真话的人!
类似“撒谎者”的智力难题,采用变换命题的方法是很有效的。

下面是又一则妙趣横生的“撒谎者”故事,留给读者作推理练习。

一个英国探险家到非洲某地探险。

在宿营地附近有两个土著部落,高个子部落和矮个子部落。

已知两个部落中有一个部落成员总是说真话,另一个部落成员则总是说假话。

有一次,探险家在路上遇到两个土人,一个高个子一个矮个子。

探险家问高个子土人:“你是说真话吗?”这个土人回答说:“古姆”,小个子土人会讲英语,就解释说:他说“‘是的’,但他是个骗子。


试问哪个部落成员说假话?(答:高个子)
反向推理可能是解决智力难题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下面比试身高的趣题,是运用这种间接方法最为典型的例子。

甲、乙、丙、丁四人聚在一起,议论各自身体的高矮:甲说:“我肯定最高。


乙说:“我绝不至于最矮。


丙说:“我虽然比不上甲高,但我也不会落到最矮。


丁说:“那只有我是最矮的了!”
为了确定谁是谁非,他们进行了现场测定。

结果四个人中仅一人说错。

问四人的实际高矮如何?
如果采用直接推理,则必须分析甲乙丙丁四人说错话的可能。

例如甲说错话,那么甲不是最高,只能是第二、第三或最矮;与此同时,乙所说的则应为事实,即乙可能是最高、第二或第三;……。

这种推理过程,无疑能够继续下去。

但到达成功的彼岸,航程还相当漫长。

如果采用反向推理,情况将大为改观,整个逆推的过程简单而漂亮:丁不可能说错,否则便没有人会是最矮;既然丁说的是对的,那么乙也就同时是对的了;甲不可能说对,因为若甲说对,则丙同时也该对。

但四人都对与实测结果违背。

于是最高者非乙莫属。

由于甲说的是错话,那么丙所说的便是事实,他自从高不如甲,从而问题答案水落石出:
乙最高,甲第二,丙第三,丁最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