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尚堡油田砂质辫状河储集层构型与剩余油分布_李顺明

合集下载

辫状河储层内部构型精细描述及剩余油分布

辫状河储层内部构型精细描述及剩余油分布
A b s t r a c t :T a k i n g S e d i me n t a r y U n i t P I 3 i n D a q i n g S a b e i D e v e l o p m e n t Z o n e a s t h e r e s e a r c h i n g o b j e c t , t w o s u p e r
2 0 1 5年 8月
大 庆石 油地 质与 开发
Pe t r o l e u m Ge o l o g y a nd Oi l f i e l d De v e l o p me n t i n Da q i n g
Au g .,2 01 5
第3 4卷第 4期
Vo 1 . 3 4 NO . 4
F I NE CHARACTERI ZATI oN oF THE I NTERNAL CONF I GURATI oNS FoR
THE BRAI DED RI VER RES ERVo I RS AND REM AI NED oI L
YU Hu a n
( N o . 3 O i l P r o d u c t i o n P l a n t o fD a q i n g O i l i f e l d C o . L t d . ,D a q i n g 1 6 3 1 1 3 ,C h i n a )
o f t h e m i c r o — s t r u c t u r e s 。 i n j e c t i o n — p r o d u c t i o n i m p e r f e c t p a r t s , e d g e s o f t h e b r a i d e d c h a n n e l s ; t h e l o n g i t u d i n a l l y r e —

高尚堡油田沙三段二、三亚段储层参数解释模型研究

高尚堡油田沙三段二、三亚段储层参数解释模型研究

油组的岩性、粒度中值、泥质含量、碳酸岩含量差异小。

1.2 物性特征根据研究区的岩心分析化验数据分析统计,沙三段储层为中孔、中低渗储层。

其中,沙三段二、三亚段Ⅱ油组储层孔隙度一般为9.2%~24.5%之间,平均为18.6%,储层的渗透率介于1.5~2602mD之间,平均为397mD;沙三段二、三亚段Ⅲ油组储层孔隙度一般为10.4%~24.2%之间,平均为20.8%,储层渗透率一般为1.5~1829mD之间,平均为300mD;沙三段二、三亚段Ⅳ油组储层孔隙度一般为9.8%~20.5%之间,平均为15.9%,渗透率一般为在1.5~16.3mD之间,平均为1.9mD。

1.3 含油性特征研究区岩屑录井资料统计表明,含油级别以油斑、荧光为主,其次为油浸、油迹,少部分油层没有油气显示,在测井解释过程中,要加强无显示储层的解释与评价。

1.4 油层电性特征根据已知油气层测井资料的分析统计结果,高深北区油沙三段二、三亚段油层电阻率分布在8~49Ω·m之间,峰值为25Ω·m,油层的声波时差分布在260~290ms/m之间,峰值为270ms/m,油层的自然伽马相对值分布在50~85API之间,峰值为65API。

2 储层四性关系研究2.1 岩性与物性关系在砂岩储集层中,反映岩性的主要参数为粒度中值和泥质含量,储层物性参数包括孔隙度和射渗透率。

高深北区沙三段二、三亚段储层的泥质含量大小与储层的粒度中值大小两者呈0 引言高尚堡油田位于南堡凹陷北部西南庄断层和柏各庄断层的下降盘,紧邻控凹边界断层,受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边界断层影响,高尚堡油田深层断裂系统复杂,具有断层多,断块小的特点[1-3],其中,高北断层将整个高尚堡油田深层划分为高深南区和高深北区。

高深北区沙三段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前缘亚相[4,5],主力含油层位是沙三段二、三亚段的Ⅱ、Ⅲ、Ⅳ油组,油藏类型为未饱和层状岩性断块油藏。

油藏含油井段长[6],油水关系复杂,油层识别难度大,如何准确识别油水层,对高尚堡深层油藏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河口坝砂体储层非均质性及剩余油分布

河口坝砂体储层非均质性及剩余油分布
关 键词 储 层 非均质 性 剩余 油分布 河 1坝砂 体 : 2
1 地质背景及研究方法
胜坨 油 田位 于济 阳坳陷东 营 凹陷北 侧 的坨 庄

≤, 0 5 < . 5为较 强 非 均 质 性 ;. 5≤,<0 7为 中 05 . 等 非均 质性 ;>0 7为弱 非均 质性 。 1 . 1
维普资讯
20 0 6年 9月
断 块 油 气 田 F U 』.L C I A I B 0 K 0 L&G IL T ASFE D
第l 3卷第 5期
河 口坝砂 体 储 层 非 均 质 性 及剩 余 油分 布
王 改云。 杨少春。 廖 飞燕
块 16 9 5年 开始 投产 , 经过 3 0多 年 的开采 , 钻井 井
2 储层非均质性及剩余油分 布
2 1 层 间非均 质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与剩 余油分 布 .
背 斜构造 稠 油油藏 。该 油 田划 分 为 3个 区 , 2 坨 8
研究 的 目的层段 有 8 、 8 、。 。8 、 9 四个 小层 , 均
区地质特征及前 人研究成果 , 建立 , 定量表征 目 的层 非均质 性 的标 准 : < . , 0 4为 强非 均 质 性 ;. 04
1 8
收稿 日期 :06— 4— 7 20 0 1。 作者 简介 : 王改云, 硕士, 女, 研究方向为油气田开发地
质 。E—ma :a u 5 0 6 .oi i gi n 2 @13 tn。 l y
(.中国石油大学资源与信息学院 , 1 山东 东营 2 76 ; .胜利油 田分公司桩西采油厂, 501 2 山东 东营 2 73 ) 52 7


运 用非均质 综合 指数 , 以胜 坨 油 田坨 2 8断块 沙二 段 8 9砂 层 组 为例 , 河 1 坝 、 对 : 2

砂质辫状河储层构型表征及其对剩余油的控制——以渤海海域P油田为例

砂质辫状河储层构型表征及其对剩余油的控制——以渤海海域P油田为例

砂质辫状河储层构型表征及其对剩余油的控制——以渤海海域P油田为例徐中波;申春生;陈玉琨;康凯;罗宪波;何新容;李林;张博文【摘要】砂质辫状河内部不同级次的构型模式,特别是心滩坝及其内部夹层的构型特征尤为重要,直接控制了油田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富集与分布.采取现代地质调查与地下地质解剖相结合的思路,以渤海海域P油田为例,分别从辫流带、心滩坝及心滩坝内部夹层三个级次,探讨了砂质辫状河构型特征及其对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砂质辫状河道具有三种充填样式,且以砂质充填为主,心滩坝与辫状河道呈"宽坝窄河道"的分布样式;坝内落淤层具有穹窿式和水平式两种分布样式.此外,从5级至3级构型单元逐步细分,通过三种识别标志划分单一辫流带,平均宽厚比约178;心滩坝辫状河道宽度与心滩坝宽度比约为1:3.8,心滩坝宽度与长度比约为1:2.2;心滩坝内部单期落淤层近水平分布,多期之间互相平行,一般2~4个.不同级次储层构型要素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存在差异性.对于辫流带级次,层间隔层直接控制剩余油分布;心滩坝级次泥质半充填河道底部砂体连通,侧翼上部水淹程度较低,剩余油富集;受落淤层和物性界面的影响,心滩坝内部剩余油主要呈"分段式"富集在落淤层下方垂积体的顶部和水驱较弱的边部.该成果在油田老区综合调整方案和新区开发方案设计上得到了应用,也在调整井部署,尤其是水平井挖潜剩余油等方面,提供了地质依据.【期刊名称】《沉积学报》【年(卷),期】2016(034)002【总页数】11页(P375-385)【关键词】辫状河;储层构型;现代沉积;露头;砂体叠置样式;剩余油【作者】徐中波;申春生;陈玉琨;康凯;罗宪波;何新容;李林;张博文【作者单位】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300452;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300452;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克拉玛依834014;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300452;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300452;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300452;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300452;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3004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储层构型研究的核心主要是研究储层的沉积微相及其在空间上的展布[1-2]。

辫状河砂岩储层三维地质模型重构技术——以冀东油山高尚堡区块新近系馆陶组为例

辫状河砂岩储层三维地质模型重构技术——以冀东油山高尚堡区块新近系馆陶组为例

第34卷第4期2022年7月岩性油气藏LITHOLOGIC RESERVOIRSV ol.34No.4Jul.2022收稿日期:2021-08-09;修回日期:2022-02-21;网络发表日期:2022-05-0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点地质统计学相控地震同时反演方法”(编号:41872178)资助作者简介:刘阳平(1981—),男,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油气田开发地质方面的工作。

地址:(063200)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51号冀东油田研究院。

Email :通信作者:尹艳树(1978—),男,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油藏描述与储集层建模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Email :。

文章编号:1673-8926(2022)04-0159-12DOI :10.12108/yxyqc.20220415引用:刘阳平,吴博然,于忠良,等.辫状河砂岩储层三维地质模型重构技术:以冀东油田高尚堡区块新近系馆陶组为例[J ].岩性油气藏,2022,34(4):159-170.Cite :LIU Yangping ,WU Boran ,YU Zhongliang ,et al.Reconstruction of 3D geological model of braided river sandstone reser ‐voirs :A case study of Neogene Guantao Formation in Gaoshangpu block ,Jidong Oilfield [J ].Lithologic Reservoirs ,2022,34(4):159-170.辫状河砂岩储层三维地质模型重构技术——以冀东油田高尚堡区块新近系馆陶组为例刘阳平1,吴博然1,于忠良1,余成林1,王立鑫2,尹艳树2(1.中国石油冀东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河北唐山063200;2.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武汉430100)摘要:以冀东油田高尚堡区块新近系馆陶组Ⅳ油组的二维平面相和剖面相为训练图像,利用线性池化方法获得其三维沉积相的多点统计概率,通过蒙特卡洛抽样确定预测点的沉积相类型,建立了研究区辫状河三维精细地质模型,并采用抽稀井网的方法验证了其准确性。

辫状河储层构型单元解剖及有效砂体分布规律

辫状河储层构型单元解剖及有效砂体分布规律
Ab s t r a c t :S a n d s t o n e f o r ma t i o n s i n b r a i d e d iv r e r r e s e r v o i r o f H8 x i n t h e S u l i g e Ga s f i e l d a r e 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 b y p o o r c o n t i n u i t y a n d c o n n e c t i v i t y,a n d hi g h h e t e r o g e n e i t y .T o e n h a n c e e ic f i e n c y o f g a s ie f l d d e v e l o p me n t ,r e s e vo r i r a r c h i — t e e t u r e t h e o r i e s h a v e b e e n u s e d i n t h e We l l S ux x wi t h i n t h e s t u d y a r e a t o i d e n t i f y u n d e r g r o u n d b r a i d e d c h a n n e l a n d
Di s s e c t i o n o f S t r u c t u r a l Un i t s o f Br a i d e d Ri v e r Re s e r v o i r s a n d Di s t r i b u t i o n 0 f Ef r e c t i v e S a n ds t o n e Fo r ma t i o n s Z h a n g J i 一 ,Ma Z h i x i n 一 ,W a n g We n s h e n g 一 ,S u n Ya n h u i 一 ,Fu Bi n ,

三角洲前缘河口坝单砂体划分及剩余油分布

三角洲前缘河口坝单砂体划分及剩余油分布

0 引 言
三角洲前缘沉积是陆相河流—三角洲沉积体 系重要的 构 成 单 元[1],河 口 坝 和 水 下 分 流 河 道 是 其重要的储集砂体,砂体之间连片分布,其非均质 程度是制约油田精细开发的关键。经过多年的注 水开发,渤海湾盆地 S油田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 段,剩余油分布复杂,常规的基于小层的复合砂体 研究已难以满足油田生产需要,为改善油田开发效
Abstract:Aimingatthecomplexremainingoildistributionandincreasingdifficultyinpotentialtappingatmiddle- latestageofoilfielddevelopment,takingthelowersub-memberofsecondmemberinDongyingFormationofSoil fieldintheBohaiBayBasinforexample,thedataofcore,welllogging,wateroutinterpretationandproduction performancewereusedtocarryoutquantitativecharacterizationonthesinglesandbodywithinthedeltaicmouthbar complex,andanalyzeitscontroleffectonremainingoildistribution.Thestudyresultsshowthattheplanarcontact patternsofsinglesandbodyinmouthbarofthestudyareaareriverdamcontact,dambodycontact,dam margin contactandinterdammudcontactrespectively.Thesandbodiesinriverdam contactanddam bodycontacthave goodconnectivity,andremainingoilisnotenriched;whilethesandbodiesindammargincontactandinterdammud contacthavepoorconnectivityoraredisconnected,andremainingoiliseasytoformontheirflanks.Thisstudycan effectivelyguidetheoverallsystem adjustmentofoilfieldatlatestage. Keywords:mouthbar;deltafront;singlesandbody;remainingoil;DongyingFormation;theBohaiBayBasin

河流相储层构型要素组合对剩余油分布影响

河流相储层构型要素组合对剩余油分布影响

项目资助:“十五”国家重点攻关项目 “大中型油田勘探开发关键技术研究”(2003BA613A -02)资助 收稿日期:2009-04-27;修订日期:2009-06-11;作者E-mail:luning@;Tel:0546-8484127.第一作者简介:齐陆宁(1977-),男,河北武邑人,工程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从事油田开发地质工作河流相储层构型要素组合对剩余油分布影响齐陆宁1,2,杨少春1,林博2(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山东 东营 257061;2.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海洋采油厂,山东 东营 257237)摘 要:以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34层为例,研究不同储层构型要素组合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为深入研究构型要素控制剩余油分布规律奠定了基础.通过对7口取心井的观察和分析,利用密井网条件下丰富的测井资料,划分出7种构型要素.其中心滩、河道充填沉积为好的构型要素,其余的为差构型要素;空间上,将构型要素分为6种不同组合形态,即:好-好-好型;好-好-差型;好-差-好型;好-差-差型;差-好-差型;差-差-差型.研究认为,构型要素空间组合影响剩余油的分布和富集效果.剩余油主要富集于差构型要素内部、好构型要素与差构型要素交界处及好构型要素内部渗流性能较差处.关键词:河流相;构型要素组合;随机建模;剩余油分布我国东部油田经注水开发后,多数已进入中-高含水期.“三高二低”的开发矛盾突出,大量剩余油尚未采出.其中河流相储层剩余油储量大、非均质性严重、采收率低,是陆相储层中剩余油潜力最大领域[1,2].胜坨油田于1965年投入开发,目前已进入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异常复杂,分析难度大.油气开发对象已由早、中期砂层组、小层到如今的单层、单砂体,迫切需要建立能精细描述储层内部结构的地质模型.本文应用Miall 的河流相建筑结构分析法[3,4],以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34层为例,研究储层构型要素空间组合对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影响,为建筑结构分析法在河流相储层精细研究和剩余油研究中的应用寻找新突破口.1 油藏地质概况胜坨油田位于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北部的坨庄-胜利村-永安镇二级构造带中部,是一个北部和东部被断层切断,西南部与边水相连的扇形断块油藏,含油面积10.7 km 2,地质储量1.097×108 t.沙二段3砂层组共有6个小层,其中4、5小层砂体大面积分布.沙二段34层为砂质辫状河沉积,砂体内部结构复杂,储层非均质性严重.2 构型要素空间分布模型的建立岩相类型划分、沉积界面划分和构型要素分析是建筑结构研究的3大基石,是建筑结构研究的重点和根本[5,6].综合文献、前人研究成果和工区地质资料与生产实践经验[7~10],将工区分为9种岩相类型:Gm,Sm,Sl,Ss,Sh,Sp,Fl,Fm,Fsm;7级沉积界面:1级界面是砂体顶底面,对单个砂体来说规模最大;2级界面代表河道沉积幕;3级界面称之为河道沉积亚幕,属第3级沉积旋回,为河道规模;4级界面定义为砂坝边界面,由此级界面圈定砂坝范围;5级界面是砂坝的加积生长面,代表砂坝生长过程.如侧积体的侧积面、河道心滩内部的落淤层等;6级界面是交错层的层系界面,相当于岩石相边界;7级界面是交错层纹层边界.不同级别的界面代表了不同能量的沉积事件过程.7种构型要素为天然堤(LV)、河道充填沉积(CHC)、心滩(CB)、决口扇(CS)、洪泛平原细粒(FF)、河道滞留沉积(CHL)、落淤层(LYc).工区构型要素空间分布模型见图1.图中的A—H 依次为全区构型要素空间分布、构型要素天然堤、河道充填沉积、心滩、决口扇、泛滥平原细粒、河道滞留沉积、落淤层.研究过程见参考文献[11].3 构型要素模式空间组合模式综合前期对不同构型要素孔渗能力差异的研究认识,可将工区内7种构型要素分为好的构型要素和差的构型要素.研究结果认为,心滩、河道充填沉积为70 新 疆 地 质.,图1 工区构型要素空间分布模型Fig.1 Architectural-element distribution model of the work areaA ——全区构型要素空间分布 ;B ——天然堤 ;C ——河道充填沉积 ;D ——心滩 ;E ——决口扇 ;F ——泛滥平塬细粒 ;G ——河道滞流沉积 ;H ——落淤层表1 剩余油饱和度大于45%区域统计表Table 1 The statistic of the areas which remaining oil saturations are more than 45 percent编号剩余油富集井区构型要素种类主要组合类型剩余储量范围(t/网格) A 区 2-201、2-215、3-266、4-252井包围井区心滩、天然堤决口扇、河道充填沉积、洪泛平原细粒差-好-差、好-好-差、好-差-差 100~200 B 区 4-X324、4-X322井包围井区 心滩、河道充填沉积 好-好-好150~350 C 区 4-226、4-220井向西南至油水界面处 心滩、天然堤、河道充填沉积 差-好-差、好-差-好 150~300 D 区 1-132、3-180、2-191、0-132井包围井区 心滩、天然堤、河道充填沉积差-好-差、好-好-好200~400 E 区 2-9、3-107、3-149、1-14井包围井区 心滩、天然堤、河道充填沉积、洪泛平原细粒差-好-差、好-差-差、好-好-差150~350图2 沙二段34层砂体的构型要素剖面组合类型图Fig.2 The types of architectural-element combination sections, the 34 layer, segment 2 of Shahejie Formation1.天然堤;2.河道充填沉积;3.心滩;4.河道滞流沉积;5.落淤层A:好-好-好型;B:好-好-差型;C:好-差-好型;D:好-差-差型;E:差-好-差型打折扣.好-差-好型如图2中C所示.表现为构型要素心滩和落淤层组合,此组合非均质性较强.在好、差构型要素的搭接部位,如由于落淤层的遮挡,使得落淤层下方发育剩余油富集.好-差-差型如图2中D所示.表现为构型要素心滩、河道滞留沉积和落淤层在空间上的组合,此组合渗流性能较差.在构型要素的搭接部位,会产生剩余油富集.差-好-差型如图2中E所示.表现为构型要素天然堤、心滩、河道滞留沉积重叠.在好、差构型要素的搭接部位,如天然堤下部、心滩顶部会有剩余油富集.差-差-差型这一组合孔渗性能最差,水驱效果最不理想,储量基本没有动用.由于分布较少,所以剩余油总量不大.4 构型要素空间组合控制剩余油分布规律通过数值模拟,得到了工区剩余油饱和度分布图、剩余油饱和度大于0.45分布图和剩余储量分布图.以工区储层垂向上某一切片构型要素空间组合图及剩余油饱和度大于0.45分布图为例进行分析(图3,4),得到表1所示结果.综上所述,工区剩余油分布和富集受到构型要素空间分布的极大制约,不同的构型要素类型组合对剩余油富集的量有所不同.认为剩余油主要富集于差的构型要素内部,好的构型要素与差的构型要素交界处,ABCDE图3工区垂向切片构型要素空间组合图Fig.3 The types of architectural-element verticalcombination slices(图例同图1)72新疆地质好的构型要素内部渗流性能较差处.剩余油饱和度在差的构型要素部位较高,并且向好的构型要素方向逐渐降低.一般来说,在具相同的油水井分布和射孔层段情况下,剩余油富集程度组合类型表现出:(2)>(1)>(3)>(5)>(4)>(6).5 结论(1) 将工区内7种构型要素分为好的构型要素和差的构型要素.认为心滩、河道充填沉积为好的构型要素,其余为差的构型要素;(2) 空间上,构型要素主要有6种不同组合形态.为:好-好-好型;好-好-差型;好-差-好型;好-差-差型;差-好-差型;差-差-差型;(3) 工区构型要素空间组合影响剩余油的分布和富集效果.认为剩余油主要富集于差的构型要素内部,好的构型要素与差的构型要素交界处,好的构型要素内部渗流性能较差处,剩余油饱和度在差的构型要素部位较高,且向好的构型要素方向逐渐降低.参考文献[1] 徐安娜,穆龙新,裘亦楠.我国不同沉积类型储集层中的储量和可动剩余油分布规律[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8,25(5):41-49.[2] 刘宝珺,谢俊,张金亮.我国剩余油技术研究现状与进展[J].西北地质,2004,37(4):1-7.[3] Miall A D.Architectural-elements analysis: A new method of faciesanalysis applied to fluvial deposits[J].Earth Science Reviews,1985, 22(4):261-308.[4] Miall A D.The geology of fluvial deposits: Sedimentary facies, basinanalysis and petroleum geology [M].Berlin,Heidelberg, New York: Springer-Verlag,1996:75-178.[5] 王俊玲,任纪舜.嫩江现代河流沉积体岩相及内部构形要素分析[J].地质科学,2001,36(4):385-394.[6] 刘冬之,乔彦君,马刚,等.划分砂体内部建筑结构的建模方法[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3,22(1):1-3.[7] 尹太举,张昌民,樊中海,等.地下储层建筑结构预测模型的建立[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2002,17(3):7-14.[8] 张昌民,尹太举,张尚锋,等.泥质隔层的层次分析—以双河油田为例[J].石油学报,2004,25(3):48-52.[9] 尹太举,张昌民,汤军,等.马厂油田储层层次结构分析[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1,23(4):19-21.[10] 李双应,李阳,王忠诚,等.胜利油区孤岛油田馆上段沉积模式研究[J].沉积学报,2001,19(3):386-393.[11] 林博,戴俊生,冀国盛,等.河流相建筑结构随机建模与剩余油分布[J].石油学报,2007,28(4):81-85.ARCHITECTURAL-ELEMENT COMBINATION IN FLUVIAL FACIES RESERVOIR EFFECTS ON REMAINING OIL DISTRIBUTIONQI Lu-luning1,2,YANG Shao-chun1,LIN Bo1,2(1.College of Geo-Resourses & information,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astChina),Dongying,Shandong,257061,China;2.The Offshore Oil Production Co. Shengli Oilfield Subsidiary Company, SINOPEC, Dongying,Shandong,257237,China) Abstract:Taking the 34layer, segment 2 of Shahejie Formation, Shengtuo oilfield, being as an example, studying the different rules that different architectural-element combinations have effected on remaining oil distribution, so a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both reservoir fine classification and remaining oil distribution law.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and assay on 7 coring holes and taking many factors such as lithology, sediment feature, electrical feature into account, 7 architectural-elements are established. Channel charge and channel bar are regarded as good architectural-elements, other are bad architectural-elements, Six various kinds of architectural-element combinations are divided as follows: good-good-good type; good-good-bad type; good-bad-good type; good-bad-bad type; bad-good-bad type; bad-bad-bad type. Study reveals that architectural-element combinations of this reservoir can effect on the remaining oil distribution effectively. Remaining oil are mainly collected in some areas such as interior of bad architectural-element; interface among bad and good architectural-elements; relatively poor permeability in interior of good architectural-element and so on. The remaining oil saturation is higher in bad architectural-element and reduces gradually in the direction of good architectural-element.Key words:Fluvial facies;Architectural-element combination;Stochastic modeling;Remaining oil distribution。

河口坝储层构型控制的剩余油分布模式

河口坝储层构型控制的剩余油分布模式

河口坝储层构型控制的剩余油分布模式夏钦禹;吴胜和;冯文杰;芦凤明;孟立新;何婉茹【摘要】针对三角洲储层,对复合河口坝、单一河口坝以及河口坝内部3个级次构型单元结构进行了系统分析,建立了三维储层构型概念模型及参数模型,并进行了基于三维储层构型概念模型的油藏数值模拟,明确了3种不同级次的三角洲储层构型控制的剩余油分布模式。

%According to systematically analyzing three levels of architecture elements in delta reservoir including com-posite mouthbar,single mouthbar and interior of mouthbar,the concept and parameter models for 3D reservoir architecture were established.And then the reservoir numerical simulation was conducted on the concept model based on the 3D reser-voir architecture.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ults indicated three levels of remaining oil distribution patterns controlled by the delta reservoir architecture.【期刊名称】《复杂油气藏》【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5页(P41-45)【关键词】枣南断块;辫状河三角洲;储层构型;油藏数值模拟;剩余油分布【作者】夏钦禹;吴胜和;冯文杰;芦凤明;孟立新;何婉茹【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 102249;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 102249;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 102249;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49;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天津 300280;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天津 300280;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天津 3002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19储层构型的概念及表征方法最早由Miall在解剖河流相砂体时提出[1],随后国内外学者对各类型储层展开了大量的构型研究,其中以河流相储层构型研究成果最为丰富[2-6]。

曲流河点坝储层构型表征与剩余油分布模式

曲流河点坝储层构型表征与剩余油分布模式

收稿日期:2018-11-10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6ZX05010-001)作者简介:王珏(1988-),女,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石油开发地质㊂E-mail:wangjue1116@㊂ 文章编号:1673⁃5005(2019)03⁃0013⁃12 doi:10.3969/j.issn.1673⁃5005.2019.03.002曲流河点坝储层构型表征与剩余油分布模式王 珏,高兴军,周新茂(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摘要:研究区为大港油田港东一区明化镇组曲流河沉积,利用区内丰富的岩心㊁测井等资料,通过单井识别㊁井间对比等方法,对研究区曲流河沉积储层构型进行三维构型精细解剖㊂结果表明:曲流河点坝内呈剖面楔状㊁平面新月状㊁由下至上物性变差的侧积砂体,侧积模式包括侧向加积及顺流加积并影响点坝内砂体的分布;侧积泥岩夹层呈叠瓦状斜列构成点坝"半连通体";整个复合河道内部在平面上受废弃河道的遮挡或半遮挡,呈现弱连通 不连通;点坝内部的剩余油集中在油层顶部及侧积层上部,受侧积层影响很大,同时还受到点坝侧积模式的影响㊂关键词:曲流河;构型模式;地质知识库;侧积泥岩夹层;剩余油;大港油田中图分类号:TE 122.2 文献标志码:A引用格式:王珏,高兴军,周新茂.曲流河点坝储层构型表征与剩余油分布模式[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3(3):13⁃24.WANG Jue,GAO Xingjun,ZHOU Xinmao.Reservoir achitecture characterization and remaining oil distribution of meander⁃ing river[J].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Edition of Natural Science),2019,43(3):13⁃24.Reservoir achitecture characterization and remaining oil distributionof meandering riverWANG Jue,GAO Xingjun,ZHOU Xinmao(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Development ,PetroChina ,Beijing 100083,China )Abstract :Our study area is the meandering river deposited in the Mighuazhen formation of the Dagang oilfiled.Based on core and logging data,the 3⁃D reservoir architecture delineation was conducted by identifying architecture elements and boundaries in single wells and among multiple well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oint bar shows a fining⁃upward sequence in⁃cluding 2scenarios for deposition:migrating laterally or in the downstream direction.The HIS package is obliquely oriented to the abandoned channel,composing a semi⁃connected sandbody.After abandonment,the abandoned channel is either isolatedfrom or connected with the active channel,leading to two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meandering river sandbodies.The remaining oil of the point bar is basically concentrated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point bar,especially on the top of the IHS package.The point bar deposition mode also affects the remaining oil distribution.Keywords :meandering river;reservoir architecture;geological database;lateral accretion mudstone;remaining oil;Dagang Oilfield 河流砂体储层占中国东部中新生代陆相含油气盆地中已开发油田储量的40%以上[1],其中曲流河砂体储层是河流储层的主要类型之一㊂鉴于东部老油田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挖潜难度日益增大,简单的沉积相刻画已经不能满足生产的需求,亟需对储层进行精细构型解剖,分析剩余油分布规律,寻找挖潜方向㊂而点坝砂体作为曲流河沉积中的主要储集体[2⁃4],其内部构型研究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5⁃7],并取得丰硕的理论研究成果[8⁃11]㊂但对于相关油田的构型精细解剖还不完善,因此笔者以大港油田港东一区明化镇组曲流河沉积为研究对象,依据该油田岩心㊁测井等丰富的动静态资料,对曲流河2019年 第43卷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Vol.43 No.3 第3期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Jun.2019储层构型表征进行研究㊂1 研究区概况研究区构造上位于黄骅坳陷中区北大港二级断裂构造带的东南部,是北大港油田的主要开发区之一(图1)㊂研究区面积约为32.1km2,构造复杂,整体上是一个受断东主断层控制的穹窿状逆牵引背斜构造㊂以构造轴部的马棚口断层和一号断层所形成的横穿整个构造的地堑陷落为界,整个背斜分为南北两翼,构造差异较大㊂南翼构造简单,幅度小,地层倾角为1°~3°,为较完整的向南倾没的单斜构造;北翼由于逆牵引作用构造复杂,地层倾角为5°~7°,呈地堑地垒相间的构造格架㊂研究层位明化镇组明Ⅱ Ⅳ砂层组为曲流河沉积,物源区为位于盆地北部的沧县隆起㊁燕山褶皱带以及南部的埕宁隆起带㊂该沉积时期沉降范围扩大,沧县㊁埕宁隆起的大部分被批覆,物源区后移,使得冲积平原扩展,以发育曲流河沉积为主[2]㊂图1 港东油田构造位置Fig.1 Structural location of Gangdong oilfield自1965年钻探,到目前经历了40余年的勘探开发,累积各类钻井总数为541口,采出程度为30%,综合含水率为95%,已进入到特高含水开发后期㊂要想继续稳产,认识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则需要进行储层构型的精细解剖,挖掘老油田的开发潜力㊂2 沉积相标志2.1 岩性与岩矿特征港东一区明化镇组整体上由泥岩和砂岩互层构成,泥岩颜色主要呈紫红㊁棕红㊁浅棕红及杂色,且见有大量的钙质结核和铁质结核;砂岩岩性主要为细粒岩屑长石砂岩㊁含泥细粒岩屑质长石砂岩,伴有泥质团块和泥砾,这些均反映了水上浅水氧化 弱氧化的沉积环境㊂岩石矿物成分主要由长石和石英组成㊂其中石英平均含量为42.12%,一般介于33%~50%;长石平均含量为46.32%,一般介于36%~ 50%,主要为正长石和斜长石;岩屑平均含量为11.56%,一般介于10%~13%,岩屑以酸性火成岩为主,反映其母岩为酸性岩浆岩㊂胶结物多为泥质和钙质,泥质含量略高于钙质,有极少量的白云质和黄铁矿,胶结类型多为孔隙型及接触-孔隙型㊂矿物成分成熟度中等,磨圆以次圆 次尖为主,表明物源相对较近,为河流相沉积㊂2.2 粒度特征粒度概率曲线主要以两段式和三段式为主,总体上悬浮总体含量占20%~30%,跳跃总体含量约占70%,滚动组分偶有发育㊂粒度中值一般为0.08 ~0.29mm,分选系数一般为1.08~3.81,分选较好㊂反映了牵引流的搬运机制㊂2.3 岩石相类型研究区发育块状构造含砾中粗砂岩相㊁平行层理中粗砂岩相㊁槽状交错层理砂岩相㊁斜层理砂泥岩相㊁波状层理粉砂岩相及生物扰动泥岩相6种岩相类型㊂(1)块状构造含砾中粗砂岩相㊂以灰色含砾中粗砂岩为主,内部不显示层理,主要发育于点坝底部(图2(a)),与上部岩石相多呈突变接触㊂在研究区常见砾石呈叠瓦状定向排列,未见古生物化石和植物碎屑㊂这类岩相反映了牵引流的水动力机制㊂当水流以接近最大流速侵蚀凹岸和河床时,随着流速的降低,所携带的粗颗粒最先沉积于冲刷面上,构成底部滞留沉积[4]㊂侵蚀作用越强,这类岩相沉积的厚度越厚㊂由于该岩相形成于强水动力环境下,古生物化石和植物碎屑均难以留存㊂(2)平行层理中粗砂岩相㊂以灰色粗碎屑物质为主,主要发育于点坝底部,与下部块状构造含砾中粗砂岩多呈突变接触㊂这类岩相反映了高流态的水动力环境,水流开始偏向凸岸变浅,流速有所降低但仍很大,使得跳跃组分中的粗组分沉积,并产生平底底形[4],形成平行层理㊂㊃41㊃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年6月(3)槽状交错层理砂岩相㊂这类岩相大量发育于点坝的下部和中部(图2(b)),与下部岩石相多呈突变接触,与上部岩石相多呈渐变接触㊂砂岩粒度从中砂到细砂不等,交错层理的规模从大型到小型不等,未见古生物化石㊂这类岩石相形成于单向流水动力环境下㊂由于水流进一步偏向凸岸变浅,流速降低,致使跳跃组分中的中细组分依次沉积,并产生沙丘相的沙丘底形,随着沙丘的移动形成槽状交错层理[4]㊂由下至上,流速逐渐降低,槽状交错层理的规模也逐渐变小㊂(4)斜层理砂泥岩相㊂这类岩相主要由灰色细砂岩㊁粉砂岩及深灰色粉砂质泥岩交互发育构成,多发育于点坝中部或普遍发育于点坝之中(图2(c)),与下部岩石相多呈渐变接触㊂由下向上粉砂质的比例逐渐增加,内部发育低 高角度的交错层理㊂这类岩相形成于点坝侧积过程,水流变化较大的环境中㊂其中砂岩代表中 高能水动力环境下的沉积,粉砂岩或泥岩代表低能水动力环境下的沉积,形成侧积泥岩夹层㊂(5)波状层理粉砂岩相㊂这类岩相多发育于点坝上部,与下部岩石相多呈渐变接触㊂这类岩相形成于低水动力环境下,水流已较浅,流速较低,跳跃负载中的细组分开始沉积,产生波纹或平底底形(图2(d)),形成小型波状层理或水平纹层[4]㊂(6)生物扰动泥岩相㊂这类岩相多发育于河漫滩和废弃河道上部,厚度变化较大,泥岩多呈紫红㊁棕红等氧化色㊂这类岩相形成于静止的水环境下,悬浮的泥质发生淤积,而内部偶有发育的砂岩夹层是短期风暴的产物㊂图2 曲流河沉积典型沉积构造岩心照片Fig.2 Core photos of typical sedimentary structure of meandering river3 曲流河储层构型分析3.1 野外露头指导模式对曲流河点坝内部构型沉积模式的研究一直备受业界的关注,前人基于古代露头和现代沉积对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并取得诸多认识㊂在此方面,薛培华[12]通过对河北省拒马河现代沉积的研究,提出了曲流河点坝 侧积体㊁侧积层㊁侧积面”三要素及 点坝侧积体沉积迭式”的概念,由此认识到点坝砂体是一种半连通式的储集体;尹燕义等[6]通过对饮马河大榆树林点坝的解剖,将侧积体划分为涨冲落淤㊁涨淤落冲和涨淤落淤3种主要类型;马世忠等[4]通过对曲流点坝形成过程㊁洪水事件的水动力条件及冲淤机制分析,结合大庆长垣曲流点坝垂向层序㊁岩石类型等,建立了单一侧积体横向与垂向沉积模式和点坝侧积体沉积迭式,建立了点坝三维构型;并且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白芨沟地区曲流河古代露头的研究发现,曲流河内部呈 侧积”构型模式,侧积体在剖面呈上缓中陡下缓的凹面,平面呈新月形(图3)㊂同时国外学者也对此开展过一系列的研究,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对加拿大阿尔伯塔地区McMurray 地层曲流河沉积的精细解剖[13],提出了顺流加积的侧积模式㊂图3 鄂尔多斯盆地白芨沟地区曲流河侧积泥岩夹层产状及规模Fig.3 Dip and scale of lateral accretion muddyintercalation in Ordos Basin㊃51㊃第43卷 第3期 王 珏,等:曲流河点坝储层构型表征与剩余油分布模式3.2 曲流河储层构型解剖3.2.1 曲流河砂体构型级次划分Miall[14]提出了河流相储层的6级划分方案,笔者参考Miall的河流相构型级次划分原则,将研究区曲流河沉积的构型界面划分为以下6个级次:1级界面为交错层系界面,该面无明显侵蚀作用;2级界面为交错层系组界面,反映了水流条件或方向的变化,但无明显时间间断;3级界面为成因体内部的冲刷面或沉积间断面,主要表现为河道内部小型洪水期形成的填充体底部小型冲刷面[4]和大洪水事件中的次洪峰沉积或不同水动力阶段沉积形成的界面[4],如侧积体内部不同加积体的界面,若为泥质沉积层,则与4级界面相似,只是规模较小;4级界面为成因体的顶底界面,是大洪水期形成的明显底部冲刷面,对于曲流河主要表现为规模为几到几十厘米的侧积泥岩或点坝与河道的接触界面;5级界面为单期河道充填复合体的大型砂席或砂体界面,以河道充填复合体底部滞留沉积及冲刷面为代表;6级界面为单层界面,是一套连续性较好,分布广泛的非渗透界面,以泛滥平原泥岩为代表,内部由若干同时期沉积的单期河道构成㊂本次研究对曲流河各级次界面进行了精细划分,重点揭示点坝内部4级构型界面㊂3.2.2 单井构型界面识别(1)夹层成因分类㊂曲流河储层沉积中发育的夹层主要分为两种:①大洪水期间能量的波动,使得悬浮物质沉积,形成河道内部或侧积体内部规模小㊁厚度薄㊁连续性差的夹层,但由于能量波动变化幅度小,不会造成剥蚀充填的现象,所以保存较为完整;②在一期洪水事件中,曲流河的蚀凹增凸作用形成在凸岸堆积的侧积体,在后落洪期,由于河水降至低处,细粒沉积物从悬浮状态沉积于始㊁中落洪期的砂质沉积之上,形成批覆于侧积体上的侧积泥岩夹层[4],由于后期的洪水的冲刷作用,先期沉积在点坝侧积体下部的泥质披覆往往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仅保留上部泥质沉积,形成点坝特有的 半连通体”模式㊂其中第一种夹层在测井曲线上表现为明显的回返,本次研究重点讨论第二种夹层,即侧积泥岩夹层的单井识别方法㊂(2)侧积泥岩夹层单井识别㊂侧积泥岩夹层发育在曲流河沉积点坝内不同侧积体的界面处,属于Miall分级方案中的4级界面㊂侧积泥岩夹层通常发育泥岩或粉砂质泥岩等细粒沉积,厚度较薄,约为0.2~1m㊂在研究过程中,笔者通过取心井进行岩电标定(图4),侧积泥岩夹层表现为自然电位曲线向泥岩基线偏移,自然伽马曲线呈现高值,电阻率曲线有明显回返,微电位㊁微梯度曲线有明显回返,且幅度差变小,回返程度与夹层厚度呈正相关,回返程度通常为1/3~2/3㊂据此电性曲线特征,可以对非取心井点坝内部的侧积泥岩夹层进行识别㊂3.2.3 曲流河储层三维构型表征参照前人的研究方法[15⁃18],首先绘制单砂层砂体等厚图,可以反映砂体空间分布的几何形态㊁展布特征及物源方向等,由于点坝砂体是复合河道内部厚度最大的,因此在砂体等厚图中可以通过识别透镜状砂体,勾绘出点坝的轮廓;其次将各井的测井曲线标注在平面图上,根据测井相与岩相㊁沉积相的对应关系,综合物源㊁水系的分布㊁河道的走向等,确定相带展布关系;最后用单井相及多方向连井剖面约束㊁校正平面相㊂在井控程度高的区域可以绘制砂体顶部至层界面之间的细粒沉积厚度图,由于废弃河道顶部细粒沉积厚度较大,可以通过识别新月形的厚度带判定废弃河道可能的分布位置,即点坝的边界㊂通过对研究区各单砂层的平面构型刻画,得出平面上曲流带砂体呈现两大类展布形态,一类是窄条带状的砂体组合(图5(a)),砂体发育较差,平面上连续性较差,砂体间发育大面积河漫滩泥质沉积,如单砂层Nm3-6-1,研究区范围内发育5条近北-南流向的曲流河,第2条曲流砂体内部发育16个点坝砂体,点坝形态呈长条带状,点坝之间发育末期河道沉积,废弃河道较少发育;第二类是宽条带状的砂体组合(图5(b)),砂体非常发育,连片分布,如单砂层Nm3-8-3,研究区范围内发育4条近北-南流向的曲流河,左侧宽条带曲流河由14个点坝组合而成,点坝面积不一,最大面积为1.24km2,最小面积为0.12km2,河道截弯取直频繁,发育4段废弃河道,与末期河道呈C型组合,点坝之间发育末期河道及废弃河道㊂㊃61㊃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年6月图4 G225井NmIV-4-2单砂层点坝内部侧积泥岩识别Fig.4 Identification of lateral accretion mudstone in point bar of wellG225图5 单砂层Nm3-6-1、Nm3-8-3平面构型分布Fig.5 Distribution of reservoir architecture in plane view of Nm3-6-1and Nm3-8-3 选择重点区域采用连井井间对比的方法对曲流河储层尤其是点坝内部构型进行了确定性解剖㊂首先通过测井相分析㊁砂体厚度差异等方法,识别出点坝和废弃河道㊂并以河道及点坝顶部泥质沉积为标志层,采用层顶拉平的方法沿顺水流和垂直水流的方向建立连井剖面;其次根据废弃河道与点坝的配置关系以及地层倾角测井㊁对子井㊁水平井等资料对侧积泥岩夹层倾角的统计[3],对侧积泥岩夹层和侧积体进行组合对比,进而得到井间配置关系㊂在无井控制的区域,参考邻井的侧积体规模及侧积泥岩夹层产状,最终实现对曲流河储层整体内部构型的刻画㊂所选取区域的点坝侧积方式为侧向加积,侧积体之间发育㊃71㊃第43卷 第3期 王 珏,等:曲流河点坝储层构型表征与剩余油分布模式呈斜插的泥质楔子状的侧积泥岩夹层,方向指向河道迁移的一侧,每个侧积体的规模有所差异,受控于水动力的强弱变化㊂沿顺水流方向,侧积泥岩夹层在剖面上呈水平状展布(图6(a));而沿垂直水流方向,在井上和井间共识别出10期侧积泥岩夹层,发育在点坝的中上部,形成 半连通体”(图6(b))㊂图6 曲流河储层构型及沉积相连井剖面Fig.6 Cross section of reservoir architecture and sedimentary facies of meandering river3.2.4 曲流河储层构型沉积模式利用井网密度高㊁测录井资料丰富的优势,对研究区曲流河砂体构型进行了精细解剖,并结合前人从古代露头及现代沉积研究中所得出的结论,总结出了适用于研究区的曲流河构型沉积模式,进而对现有曲流河沉积模式进行补充和完善㊂整体上研究区曲流河点坝内呈剖面楔状㊁平面新月状㊁由下至上物性变差的侧积砂体,之间由叠瓦状斜列的侧积泥岩夹层阻挡,致使上点坝不连通,而整个复合河道内部在平面上受废弃河道的遮挡或半遮挡,呈现弱连通 不连通㊂(1)研究区发育的点坝内部多表现为涨冲落淤正韵律侧积体垂向模式(图7)㊂随着水动力的减缓,侧积体内部结构由下至上渐变,表现为底部冲刷面 平行层理中粗砂岩 槽状交错层理砂岩 斜杂岩性层理砂泥岩薄互层 波状层理粉砂岩 水平纹层泥或块状泥 侧积面㊂当水动力骤减时,内部结构有不同程度的缺失,表现为砂泥突变㊂(2)研究区内废弃河道泥岩充填类型包括泥岩完全充填和泥岩不完全充填2种类型[19⁃20]㊂前者常发育于突弃型废弃河道㊂一旦废弃,废弃河道与主流河道呈隔绝状态,只接受洪漫水流携带的悬浮泥质及粉砂质沉积,使废弃河道在平面上形成环状岩性非渗透遮挡条带,点坝在平面上形成独立不连通的坨状储集体(图8(a))㊂后者常发育于渐弃型废弃河道㊂废弃河道内部水体与主流河道水体一直呈连通状态,主流河道的小部分水体流经废弃河道,形成河道沉积物;由于主流河道水体底部的中粗粒物质难以运移到废弃河道中,废弃河道沉积粒度比周围点坝沉积粒度细,在平面上形成物性弱渗透性 非渗透性遮挡条带,点坝在平面上形成条带状弱连通 不连通储集体(图8(b))㊂图7 点坝砂体模式(据文献[19],有修改)Fig.7 Vertical secession of point bar(After citation[19],modified)㊃81㊃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年6月图8 不同废弃河道泥岩充填类型下的曲流河砂体厚度等值线Fig.8 Isopach maps of two scenarios for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meandering river sandstone bodies (3)研究区内点坝侧积模式分为侧向加积和顺流加积2种类型[17]㊂侧向加积主要为点坝随着河流弯曲度的增加而形成的,侧积体平行于古水流方向,砂体厚度在河道最大弧度处最厚,向两侧逐渐减薄,主体砂体的组成部分为点坝及废弃河道(图9(a));顺流加积形成于河道加积的过程受到遮蔽物阻碍的沉积环境中㊂河道由于受到遮蔽物的遮挡(如相邻点坝㊁废弃河道㊁牛轭湖等),顺下游方向平行迁移㊂形成的侧积体平行于末期河道两翼,并垂直于古水流方向,砂体厚度向远离河道轴部的方向逐渐增厚,并向河道翼部两侧逐渐减薄㊂主体砂体的组成部分为点坝㊁废弃河道及凹岸沉积㊂(图9(b))㊂图9 不同侧积模式下的点坝砂体厚度等值线图及点坝轴方向的剖面示意图Fig.9 Isopach maps of two accretion models for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meandering river sandbodies3.3 曲流河地质知识库建立3.3.1 侧积泥岩夹层倾角和规模的确定侧积泥岩夹层与砂体顶面呈一定角度相交,一般上部较缓,多尖灭于上覆河漫滩处;下部较陡,为点坝内部控制剩余油分布的主要渗流屏障㊂其倾角多受控于活动河道的河床底形,而河流的宽深比是反映河床底形的重要参数㊂首先借助地层倾角测井的解释结果初步判断侧积泥岩倾角介于3°~8°,平均约为5.2°;其次选取点坝内部距离较近的对子井,在单井识别出侧积泥岩的前提下,根据井上侧积泥岩砂岩顶面拉平后的高程差h ,两井之间的直线距离得出视倾角α,以及平面上两井连线方向与侧㊃91㊃第43卷 第3期 王 珏,等:曲流河点坝储层构型表征与剩余油分布模式积泥岩真倾向之间的夹角β,经过坐标转换计算出侧积泥岩夹层倾角约为3.2°,再根据侧积泥岩倾角θ及2个侧积泥岩之间的厚度H反推出侧积体的宽度约为82m(图10);此外对研究区内一水平井井区点坝内部侧积泥岩夹层产状及侧积体规模进行了定量计算,结果显示侧积泥岩夹层倾角介于4.13°~8.2°,侧积体宽度平均值约为70m(算法见文献[3])㊂图10 对子井求取侧积泥岩夹层倾角及规模Fig.10 Dip and scale calculation of lateral accretion muddy intercalation by pair wells 同时对研究区50余个点坝进行统计,将点坝的砂体平均厚度作为河流满岸深度,统计结果介于2.8~12.8m,平均值为7.86m,随后运用Leeder[21]经验公式中河流满岸深度㊁河流满岸宽度㊁单一侧积体宽度及侧积泥岩夹层倾角之间的关系为lg W=1.54lg h+0.83,(1) W2=2W/3,(2) tanθ=h/W2.(3)式中,W为满岸河道宽度,m;h为满岸河道深度,m; W2为侧积体平面最大宽度,m;θ为侧积泥岩夹角, (°)㊂推算其平均河流满岸宽度为162m,单一侧积体水平宽度为108m,侧积夹角介于3.2°~7.2°,与地层倾角测井㊁对子井㊁水平井等资料所得的结果近似㊂3.3.2 曲流河砂体规模尺度库的建立砂体规模尺度库是定量描述砂体规模的参数库,是进行砂体预测的重要依据㊂利用井网密集的优势,对50余个点坝25余条废弃河道范围进行了精细刻画,统计了包括砂体长度㊁宽度㊁厚度㊁长宽比㊁宽厚比等在内的数据信息,建立了研究区曲流河砂体规模尺度库㊂曲流河点坝规模尺度库统计结果显示,点坝长度分布在200~800m,平均为400m(图11(a));宽度分布在200~900m,平均为450m(图11(b));厚度分布在2.8~12.8m,平均为7.86m(图11(c));长度与宽度之间相关性较差,长宽比分布在0.44~1.38,平均为0.88;宽度与厚度之间相关性不好,宽厚比分布在31.97~140.32,平均为61.31;长度与厚度之间相关性不好,长厚比分布在22.5~115.3,平均为52.6㊂废弃河道规模尺度库统计结果显示,废弃河道宽度分布在40~100m,平均为60m(图11(d));厚度分布在0.5~4m,平均为2.5m(图11(e));宽度与厚度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图11(f)),宽厚比分布在17.3~76.8,平均为27㊂4 曲流河砂体构型对剩余油的影响为了研究点坝内部剩余油分布,在断块内钻取了一口密闭取芯井G2-56-2井㊂电测曲线特征显示该井Nm3-2-2具有典型点坝特征,从岩心观察得出,18.5m厚砂体层内发育5个泥岩㊁粉砂岩或细砂岩混杂的侧积层,厚度为7~26cm㊂对厚砂体油层顶部钻取的39块岩样进行剩余油饱和度测试,结果平均剩余油饱和度为37.2%㊂层内自下而上仍呈现水驱油效率变低,剩余油饱和度变高的趋势,油层上部剩余油富集㊂39块岩样中未水洗共8块,占比20.5%,弱水洗7块,占比17.9%,中水洗12块,占比30.8%,强水洗12块,占比30.8%;未水洗层主要位于油层顶部及侧积层上部(图12)㊂㊃02㊃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年6月图11 曲流河砂体规模尺度库数据统计Fig.11 Statistics of meandering river sandbodiesscale图12 密闭取芯井剩余油分布Fig.12 Distribution of remaining oil in coring well 同时以港东油田曲流河构型研究成果为基础,设计了15个机制模型,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手段研究点坝内部剩余油分布规律㊂模型基本参数为长600m㊁宽500m㊁高6m,采用行列式注水方式,3口注水井㊁3口采油井,排距为510m,井距为250m,侧积体砂体的渗透率为1000×10-3μm 2,侧积体孔隙度为30%㊂从模拟结果看出,无论侧积层倾角㊁侧积层间距㊁侧积层遮挡程度㊁侧积层渗透性㊁注入速度㊃12㊃第43卷 第3期 王 珏,等:曲流河点坝储层构型表征与剩余油分布模式。

河口坝储层构型控制的剩余油分布模式

河口坝储层构型控制的剩余油分布模式

[ 4 ] 岳大力 , 赵俊威 , 温立峰 . 辫状河 心滩 内部夹层控制 的剩余油 分布物理模拟实验 [ J ] . 地学前缘 . 2 0 1 2 , 1 9 ( 2 ) : 1 5 8 — 1 6 1 . [ 5 ] 束青林 .孤岛油 田河 流相储 层结 构与 剩余 油分布 规律 研究
顺 物 源 方 向上 , 剩 余 油 往 往 富集 在 夹 层控 制 的
注采不对应 的前积体 内部 , 一般分布于前积体前端 , 三维空间内呈半 环带状 , 剩余油储量 大 , 挖 潜价值 较高。 相 同井距下不同的夹层频率导致的剩余油分布
不 同。行列 式注 水 , 注采 比 3 : 2 , 夹 层 数 为 3时 , 在
[ D ] . 中国科学院 , 2 0 0 5 .
3 0 0 m井距 以及根据公式得到的夹层规模条件下 , 注
采关 系 完 善, 注 采 对 应 良好, 最 终 采 收 率 为 3 6 . 1 9 %; 夹层 数 为 5时 , 注 采 井 与 夹 层 规 模 耦 合 程 度 较差 , P 1 采油井与 I 2注水 井 注采 不 对应 , 井 间侧
5 结 论
( 1 ) 通过 建 立三角 洲 河 口坝 三维 储 层 构 型概 念
[ 9 ] 杜庆军 , 陈月 明, 侯键 , 等. 胜坨 油 田厚 油层 内夹 层分 布对剩 余油 的 控 制 作 用 [ J ] . 石油 天然 气学 报 . 2 0 0 6 , 2 8( 4 ) :
l 1 1一l 1 4 .
[ 1 2 ] 封从军 , 鲍志东 , 杨玲, 等. 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储集层 构型及剩 余 油 分 布 [ J ]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 0 1 4 , 在被夹层隔挡的, 注采系统不完善 的 侧 积体 内部 , 形 成 基 本 未 动 用 的剩 余 油 。在 注 采 对 应 的侧 积体 内部波及 体积 较大 , 剩余 油 含量 较少

高尚堡油田沙三3亚段储层发育特征

高尚堡油田沙三3亚段储层发育特征

高尚堡油田沙三3亚段储层发育特征李业会;齐立新;夏秋君;杨竞旭;陈少勇;曹同锋【摘要】高尚堡油田沙三3储层主要为一套长石岩屑砂岩及岩屑长石砂岩,具有低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近源快速堆积的特点。

该套储层先后经历了压实作用和压溶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自生矿物的充填作用、交代作用和破裂作用改造,其中早期绿泥石的环边胶结作用、有机酸热液的溶蚀作用及破裂作用对储层具有建设性,压实-压溶作用是导致储层物性快速变差的主要原因,碳酸盐的胶结交代、硅质胶结、黏土矿物胶结及自生矿物的充填作用对储层具有一定伤害性。

研究表明,高尚堡油田沙三3储层目前主要处于中成岩阶段,不同成因类型的孔隙为其主要的储集空间,储层孔、渗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主要发育孔隙型中低孔-低渗型储层,储层物性有随埋深加大而逐渐变差的趋势,埋深较浅的(水下)分流河道发育区是最有利的储集相带。

%The reservoirs in the lower unit of the third member of Eocene Shahejie Formation (Es33 ) in Gaoshangpu oil field mainly consist of feldspathic litharenites and lithic arkoses sandstone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w compositional maturity ,low textural maturity and rapidly proximal deposit .Important diagenetic processes that have affected the sandstones include mechanical and chemical compaction , cementation ,dissolution ,precipitation of authigenicminerals ,replacement ,and cataclasis .Generally ,early grain-coating chlorite and dissolution associated with organic acids and/or thermal fluids ,as well as cataclasis ,are constructive diagenesis for reservoir quality ,whereas compaction is the major factors that destroy the porosity rapidly .In addition ,carbonate cements and replacements ,quartz cementsand anthigenic clay minerals are the destructive diagenesis for the reservoir quality .This study indicated that the Es33 sandstones are present in the middle diagenetic stage .The space of the reservoirs is composed of the multiple-genetic pores (primary and secondary) that formed from different stages .The reservoir quality with middle-low porosity and low permeability are decrease with depths .A well correlation between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suggest that the sandstones are pore-type reservoirs .The shallow burial (underwater ) distributary channel sandbodies would be the most favorable targets fo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the future .【期刊名称】《中国矿业》【年(卷),期】2014(000)009【总页数】6页(P83-88)【关键词】储层特征;成岩作用;溶蚀作用;沙三段;高尚堡油田【作者】李业会;齐立新;夏秋君;杨竞旭;陈少勇;曹同锋【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冀东油田分公司,河北唐山063004;中国石油冀东油田分公司,河北唐山063004;中国石油冀东油田分公司,河北唐山063004;中国石油冀东油田分公司,河北唐山063004;中国石油冀东油田分公司,河北唐山063004;中国石油冀东油田分公司,河北唐山063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高尚堡油田沙三3亚段(以下简称“”)油藏是渤海湾地区复杂断块-岩性油藏的典型代表,断层多、断块小、构造破碎,油水关系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油藏埋深3350~3950m,断裂系统复杂加之扇三角洲沉积形成的频繁砂泥岩互层,有利储层分布规律认识不清,长期以来成为制约油田开发生产的瓶颈。

211091725_未确知测度模型在南堡H断块油层潜力评价中的应用

211091725_未确知测度模型在南堡H断块油层潜力评价中的应用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PETROLEUM RESERVOIR 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2023年第13卷第2期未确知测度模型在南堡H断块油层潜力评价中的应用曲丽丽,李明林,伍志敏,张林,冯林平,邓丽萍(中国石油冀东油田公司南堡油田作业区,河北唐山063200)摘要:如何准确评价当前油层潜力直接影响着开发中后期复杂断块注水油藏剩余油的挖潜工作。

通过静态油藏地质特征与动态开发效果综合分析,确定了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的主控因素,并利用基于未确知数学理论和属性测度理论的层次分析+未确知测度评价方法进行油层潜力评价。

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精确的未确知测度函数,利用置信度识别准则判定评价空间,最终得到油层潜力评价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层次分析+未确知测度综合评价油层潜力,建立了7个参数组成的评价体系并构建未确知测度函数,根据油藏潜力大小可将油层分为4类,其中,Ⅰ、Ⅱ类油层潜力较好,评价结果与数模结果相似,并通过现场实施验证评价结果的可靠性。

关键词:动静结合;剩余油;层次分析法;未确知测度;油层潜力评价中图分类号:TE357文献标识码:AApplication of unascertained measure model in reservoir potential evaluation ofNanpu H Fault BlockQU Lili,LI Minglin,WU Zhimin,ZHANG Lin,FENG Linping,DENG Liping(Nanpu Oilfield Operation Area of PetroChina Jidong Oilfield Company,Tangshan,Hebei063200,China)Abstract:How to accurately evaluate the current reservoir potential directly affects the potential tapping of remaining oil by water injection in complex fault block reservoirs during the middle and late stages of development.By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static reservoir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ynamic development effects,the main control factors of residual oil distribution in complex fault block reservoirs are determined,and the reservoir potential is evaluated by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combined with unascertained measure evaluation method based on unascertained mathematical theory and attribute measurement theory.An accurate unascertained measure function is established by building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and by the confidence degree identification criteria to determine the evaluation space,the evaluation result of reservoir potential is finally obtained.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servoir potential is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d by using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unascertained measurement,the evaluation system consisting of seven parameters is established and the unascertained measurement function is constructed.According to the reservoir potential,the reservoirs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of which categoryⅠand categoryⅡhave good potential.The evaluation results are similar to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ults,and the reliability of the evaluation results is verified by the on-site implementation.Keywords:static and dynamic combination analysis;remaining oil;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uncertainty measure;reservoir potential evaluation南堡油田H断块油气资源丰富,储层非均质性强,属于中孔、中渗复杂断块油气藏,目前已进入中含水阶段,含水上升率不断增大,剩余油识别难度大。

精细划分弱水淹层段,探索剩余油分布规律

精细划分弱水淹层段,探索剩余油分布规律

精细划分弱水淹层段,探索剩余油分布规律
潘燕;黄维思;何燕玲;李淑平
【期刊名称】《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年(卷),期】2007(030)001
【摘要】通过列举弱水淹层段测井曲线的特征及划分方法,将弱水淹层段划分结果与油藏开发动态及注采关系相结合,研究油藏平面及层间层内剩余油分布,从而总结出油藏平面及层间层内剩余油分布规律.并以胜坨油田坨28断块和坨21断块为例,用此研究方法在编制油田开发综合调整方案中取得了好的效果.
【总页数】4页(P41-44)
【作者】潘燕;黄维思;何燕玲;李淑平
【作者单位】胜利油田有限公司胜利采油厂;胜利油田有限公司胜利采油厂;胜利油田有限公司胜利采油厂;胜利油田有限公司胜利采油厂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
【相关文献】
1.韵律段精细划分与水平井层内挖潜--以高尚堡油田高104-5区块为例 [J], 陶国秀
2.不同沉积韵律控制的厚层砂体水淹级别精细划分 [J], 李雪英;王凤来;文慧俭;孟青云;宋长和;马世忠;
3.不同沉积韵律控制的厚层砂体水淹级别精细划分 [J], 李雪英;王凤来;文慧俭;孟青云;宋长和;马世忠
4.淡水湖相页岩小层精细划分及地球化学特征——以四川盆地侏罗系大安寨段为例[J], 王玮; 黄东; 易海永; 赵容容; 岑永静; 李育聪
5.碳酸盐岩台地多旋回沉积小层精细划分对比方法研究--以川中磨溪构造嘉二段为例 [J], 谭秀成;罗冰;李凌;罗玉宏;杨金利;姚晏波;李俊良;邹娟;何秀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尚堡深层低电阻率油层的识别方法

高尚堡深层低电阻率油层的识别方法

高尚堡深层低电阻率油层的识别方法王友净;宋新民;刘明新;俞宏伟【摘要】高尚堡深层油藏复杂的地质条件导致在淡地层水环境下低电阻率油层与中、高电阻率油层间互发育,油水层识别难度大.受沉积特征和成岩作用的控制,主要发育薄互层型、复杂孔隙结构成因型、黏土矿物附加导电型和因压实作用导致物性变差形成的低电阻率油层.在地质成因控制因素定性识别和预测低电阻率油层的基础上,提出应用多元统计分析的主因素分析法确定常规测井信息中油水层识别的敏感性参数,建立交会图版以提高识别准确率的方法.主因素分析表明,自然伽马、自然电位是高尚堡深层油藏油水层识别常规测井信息中的敏感性参数,建立△GR与视地层水电阻率Rwa的交会图版,低电阻率油气层主要分布在Rwa<2Ω·m及△GR>0.3区域.【期刊名称】《测井技术》【年(卷),期】2010(034)003【总页数】4页(P242-245)【关键词】测井解释;低电阻率;油层识别;高尚堡深层【作者】王友净;宋新民;刘明新;俞宏伟【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32;TE931.20 引言高尚堡深层低电阻率油层是扇三角洲岩性油藏且具有复杂孔隙结构、低孔隙度、低渗透率、测井响应为油层的电阻率与邻近水层电阻率对比度低的油层,电阻率增大系数小于2,有时甚至出现相互交叉的现象,含油饱和度低于50%,造成从电性曲线上很难区分油水层。

低电阻率油气层主要的成因有高不动水饱和度、黏土附加导电、油水分异、油水层矿化度差异和钻井液侵入等[1-2]。

本文提出在地质成因综合分析定性识别和预测低电阻率油层的基础上,采用多元统计分析的主因素分析法确定常规测井信息中油水层识别的敏感性参数,建立测井参数交会图版进行低电阻率油层的定量识别,提高深层复杂岩性油藏油水层识别的准确率。

东辛油田营13断块辫状河储层构型模式

东辛油田营13断块辫状河储层构型模式

东辛油田营13断块辫状河储层构型模式刘卫;路智勇;牛栓文【摘要】为明确辫状河沉积体系不同级别的建筑结构特征,更好地指导开发调整和剩余油挖潜,在河流相沉积界面分级体系的指导下,将东辛油田营13断块辫状河沉积分为6级储层构型界面,并确定3-6级储层构型界面的成因及分布特征.根据储层构型界面的级别不同,通过层序地层学分析、河道砂体叠置模式分析、储层构型要素分类及心滩坝内部解剖等多种方法,将研究区辫状河储层构型模式由大到小划分为辫状河复合砂体、河道砂体、河道砂体内部及心滩坝内部4种不同级别.营13断块东二段发育4期辫状河复合砂体,可以划分为深切大面积叠置型、浅切小面积叠置型、非下切交错叠置型、非下切层状叠置型以及孤立型共5类辫状河河道砂体储层构型模式.在辫状河河道砂体内部发育河道充填、顺流增生、砂质底形、砂席和溢岸细粒沉积共5种储层构型要素,而心滩坝由辫状河河道砂体内部最重要的顺流增生构型要素构成,其内部储层构型呈现明显的顺流加积特征.【期刊名称】《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年(卷),期】2015(022)004【总页数】5页(P33-37)【关键词】辫状河;储层构型界面;储层构型模式;储层构型要素;心滩坝【作者】刘卫;路智勇;牛栓文【作者单位】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东辛采油厂,山东东营257061;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山东东营257002;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东辛采油厂,山东东营257061;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鲁明油气勘探开发公司,山东东营25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2.2辫状河储层是碎屑岩沉积中重要的储层类型之一,自河流相沉积界面分级体系[1]及储层构型要素分析法[2]提出以来,中外学者对辫状河储层的地质模式及层次界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3-5]。

综合来看,目前辫状河储层构型研究仍局限于对其沉积模式的研究[6-11]以及利用密井网条件对辫状河心滩坝沉积的构型解剖[12-16],缺乏对辫状河储层沉积界面及储层构型模式的系统研究。

基于构型单元的储层质量分布模式--以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8砂组厚层河口坝砂体为例

基于构型单元的储层质量分布模式--以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8砂组厚层河口坝砂体为例

基于构型单元的储层质量分布模式--以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8砂组厚层河口坝砂体为例张友;侯加根;曹彦清;郑兴平;邵冠铭;贾俊山;白晓佳;段冬平【摘要】以取心井岩心、薄片、扫描电镜、测井资料及生产动态分析为基础,采用“垂向细分”、“侧向划界”以及“平面组合”的思路,针对胜坨油田二区厚层河口坝砂体,按复合河口坝、单一河口坝及单一河口坝内部增生体3个层次进行构型单元的逐级解剖,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基于构型单元的储层质量分布模式。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构型单元内部储层参数分布规律分异性较强。

Ⅰ类和Ⅱ类储层主要分布于河口坝主体,Ⅲ类储层多分布在河口坝侧翼以及河口坝内部夹层的遮挡区,Ⅳ类储层则集中分布于席状砂。

此外,结合生产动态数据等探讨了注水开发过程中不同构型单元内储层参数的动态变化特征。

其中,储层孔隙度随注水开发的进行总体趋势是增大的,但变化幅度不大。

坝主体孔隙度增幅最大,坝侧缘次之,席状砂基本不变。

储层渗透率的趋势既有增大、又有减小。

随注入水的不断冲洗,坝主体等高-特高渗储层有效渗透率升高,坝侧缘、水下分流河道等中-低渗储层渗透率降低,席状砂等低渗储层基本不变。

储层孔隙度增加幅度较渗透率小得多。

从低含水到特高含水阶段,不同构型单元的粒度中值都有所增大,泥质含量均降低。

%Based on core,thin section,SEM,well logging data and performance analysis and guided by reservoir configu-ration theory,configuration analysis of thick mouth bar sandstone in the second block in Shengtuo oilfield was carried out at three levels including composite mouthbar,single mouth bar and internal accretion within single mouth bar.On this basis,reservoir quality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different configuration units were analyzed.Result indicates that reservoir parameters of differentconfiguration unit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ClassⅠandⅡreservoir s mainly occur in the major parts of mouth bars.ClassⅢreservoir is generally distributed on flanks of mouth bar and under interlayers in the interior of mouth bars, while Class Ⅳ reservoirs mainly occur in sheet sands.In addition,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reservoir parameters in different configuration unit during waterflooding were discussed by using performance data.The reservoir porosity increased during waterflooding as a whole,but changed slightly.The largest increase appeared in the center of mouth bar,followed by bar flank,and nearly no changes occurred in sand sheet.In contrast,reservoir permeability showed different trends in different configuration units.Some units increased while others decreased.With constant flushing of injected water,effective permeability increased in high or ultra-high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such as mouth barcenter,&nbsp;decreased in middle or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like bar flanks and underwater distributary channels and remained unchanged in low-permeability sheet sand.The amplitude of porosity increase was much smaller than that of permeability. Median grain size of different configuration units all increased to some extent at both low and high water-cut stages,while clay content decreased.【期刊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年(卷),期】2015(000)005【总页数】11页(P862-872)【关键词】河口坝;储层构型;沙河街组;胜坨油田二区【作者】张友;侯加根;曹彦清;郑兴平;邵冠铭;贾俊山;白晓佳;段冬平【作者单位】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23; 中国石油碳酸盐岩储层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23;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163712;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23; 中国石油碳酸盐岩储层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23;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23; 中国石油碳酸盐岩储层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23;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地质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00;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库尔勒841000;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上海20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3目前,地下储层构型主要应用于曲流河及辫状河方面。

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微观剩余油形成机理

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微观剩余油形成机理

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微观剩余油形成机理余义常;徐怀民;郭睿;江同文;孙廷彬;李峰峰【摘要】为厘清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微观剩余油形成机理及三次采油的方向,利用岩心扫描电镜、铸体薄片、CT扫描及压汞测试等方法,在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微观非均质级次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微观刻蚀薄片水驱油实验和真实岩心水驱油CT扫描研究油水运动状态及微观剩余油形成机理.结果表明:研究区微观非均质性从级次上分为单一孔喉级、局部孔喉组合级与岩心孔喉连通级.油田生产压差形成的动力与毛细管力、黏滞力构成的阻力,以及注入水沿着孔喉中央的驱替速度与沿着孔喉表面的剥离速度的相对大小控制了油水的运动.微观剩余油形成机理为单一孔喉的孔内贯穿作用、润湿捕集作用、角隅滞留作用,局部孔喉组合的旁超作用、指进作用,以及岩心内部的窜流作用.指进作用造成的斑块状剩余油及窜流作用形成的连片富集型剩余油是研究区后期挖潜的重点.【期刊名称】《科学技术与工程》【年(卷),期】2018(018)028【总页数】8页(P72-79)【关键词】东河砂岩;微观非均质级次;油水驱替实验;微观剩余油;形成机理【作者】余义常;徐怀民;郭睿;江同文;孙廷彬;李峰峰【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 ,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 ,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 ,库尔勒841000;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濮阳457000;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11油田注水开发后的潜力远不止油藏内部零星的宏观剩余油富集区,水淹油层内也有规模可观的微观剩余油[1—3]。

在陆相油藏中,剩余油分布主要受平面和层间强非均质性影响,表现为层间差异大、平面分布极不均匀[4—6]。

海相碎屑岩由于受波浪淘洗作用明显,与陆相碎屑岩相比,储层往往具有岩性较为单一、平面连续性好、垂向上隔夹层少的特点,表现出较弱的平面和层间非均质性[1,7]。

现河油田河74断块剩余油分布及挖潜研究

现河油田河74断块剩余油分布及挖潜研究

现河油田河74断块剩余油分布及挖潜研究现河油田位于中国辽宁省锦州市北部,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所辖的大型油田。

其中,河74断块是该油田的核心部分,储量丰富,产量高,是该油田的重要产能支撑。

然而,随着采油时间的推进,河74断块的采油势头逐渐趋缓,剩余油位于复杂构造的储层中分布不均,挖潜难度大,亟需进行剩余油分布及挖潜研究。

一、剩余油分布分析根据目前的勘探开发情况,河74断块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储层的岩石间隙、裂缝和孔洞中,其中大多数油藏状况较为复杂,流体性质和渗透性差异较大,导致采收方式和效率的差异较大。

从油藏类型来看,该油田主要为碳酸盐岩油藏和砂岩油藏两种类型,其中碳酸盐岩油藏的储量占据了更大的比例,其储量分布区域主要位于块体底部的各种岩石中。

在砂岩油藏中,多以砂粒分类为基础进行区分,其储量分布区域则主要位于几何不规则的砂粒构成的堆积体中。

从油气分布特点来看,河74断块的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常规油藏和非常规油藏中,常规油藏主要采用传统的水驱、气驱和压裂增产等方法进行开发和生产。

非常规油藏则需要采用新型的采收方法和技术,如水平井、多级压裂、CO2增油等技术进行开发和维持产能。

特别是对于页岩油藏的开发,需要特别注意其裂缝渗透性差、渗透率低等特性,需要采用先进的采油技术进行综合评估与优化设计。

二、挖潜研究针对河74断块的剩余油分布特点,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开发措施进行挖潜研究:1、针对常规油藏:应加强油藏物性和水驱特征研究,进行单井当量评价与多孔介质流场计算,根据生产预测数值优化水驱气驱方案和压裂增产方案。

另外,可以尝试采用不同的复合驱采收技术,如深度调整、解压输油、尾水再利用等,提高油田的整体采收率。

2、针对非常规油藏:应充分了解页岩地质构造特征,开展多场物理模拟、流体力学仿真分析等。

采用新兴技术,比如多级压裂、水平井、CO2增产等,探索提高含油饱和度、增加生产建设速度及提高油气藏资源利用率的方法,以满足市场需求。

高尚堡油田南部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富集规律及主控因素研究的开题报告

高尚堡油田南部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富集规律及主控因素研究的开题报告

高尚堡油田南部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富集规律及主控因素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高尚堡油田是中国西南涪陵地区的典型油田,其地层特征复杂,油层展布不均,目前已经处于后期的开发阶段。

然而,油田开发过程中会面临诸多技术难题,如含水率过高等问题,特高含水期更是业内广泛关注的问题。

因此,开展高尚堡油田南部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富集规律及主控因素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二、研究内容和主要思路1. 研究内容:(1)南部特高含水期现状分析,对含水率较高、含油饱和度低的区域进行初步筛选。

(2)油气物性参数分析,确定南部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储量。

(3)剩余油分布特征及富集规律分析,通过岩石力学、地质构造等方面探究剩余油分布特征及富集规律。

(4)主控因素分析,分析控制剩余油分布及富集的地质构造因素、油藏物性因素和采收因素。

2. 主要思路:(1)采集南部特高含水期油井沉积物和裸眼井口岩心,通过物性实验、核磁共振成像、岩样测压等手段分析油气物性参数。

(2)收集地质、采油等资料,采用模拟实验、地质测量及图形绘制等方法研究油田地质构造特征。

(3)通过采样实验、数值模拟等手段,分析地质构造因素、油藏物性及采收因素对剩余油富集的主控作用。

三、研究成果和预期效益1. 预期成果:(1)揭示高尚堡油田南部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富集规律及主控因素。

(2)建立南部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储量预测方法和评价体系。

(3)提出高效率、低成本的剩余油开采技术改善方法及设备。

2. 预期效益:(1)为高尚堡油田南部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富集规律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参考。

(2)提高高尚堡油田能源开发利用效率,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3)促进油气领域领先科技研究及开发应用的提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74 2011 年 8 月
石油勘探与开发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Vol.38 No.4
文章编号:1000-0747(2011)04-0474-09
高尚堡油田砂质辫状河储集层构型与剩余油分布
李顺明 1,2,宋新民 1,2,蒋有伟 1,2,刘浪 1,2,陈能学 3,孙景民 1,2,李本维 3
Abstract: With mudstone deposited in the flooding period as the marker horizon and based on fine correlation for reservoir genesis, th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in braided river single sand bed of the lower member of the Neogene Guantao Formation in the Gaoshangpu Oilfield of the Nanpu Sag is established. Guided by braided river geologic outcrops and sedimentary simulation results, based on identification of braided river single river channel, rules of geostatistics and production monitoring data analysis, the width of braided river single river channel in this area is determined as 140-560 m.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n lithofacies associations and features of base and top surfaces, five architectural elements for braided river reservoirs are identified, i.e. channel filling, downstream accretion, sandy bed form, sand sheet and overbank fines. For channel filling architectural element, lithofacies association of Se-St-Sh-Sm in normal rhythm is developed, with large vertical permeability difference and high oil-water viscosity ratio. Dominant flow pathways emerge at high fluid production rate. Due to high fluid production rate and dominant flow pathways, water coning flooded oil zone will be generated in channel element, which leads to high abundance oil remaining between wells. The downstream accretion element is featured by small vertical permeability difference and uniform water flooding, so thin-layered remaining oil is distributed between oil wells with low abundance. Key words: sandy braided river; single sand bed; single river channel scale; reservoir architecture; dominant flow pathway; remaining oil distribution
高浅北河流相油藏胶结疏松,油水黏度比高,油 井的采液强度大,出砂严重,出现了优势渗流通道。 历经长期天然水驱和 6 轮次调剖调驱开发后,开发效 果逐渐变差。该油藏目前面临产量递减快、稳产难度 大、综合含水率高等一系列开发矛盾。
单砂层及储集层构型精细刻画是研究油水运动规 律和剩余油分布的基础。笔者在该区 171.6 m 岩心描述 基础上,识别出 10 种岩相以及第 5 级沉积界面分隔的 单砂层。通过地层基准面、高频沉积旋回和成因单元 空间配置等分析,建立了 1 340 个井层的单砂层井间对 应关系,揭示辫状河泛连通体和落淤层的空间展布; 分析了 6 类岩相组合,结合油井生产动态资料,深入 解剖辫状河储集层构型单元的类型、渗流特性及其演 化,按 15 m×15 m×0.2 m 网格尺寸建立了含 1 107.4×104 个网格单元的单砂层精细地质模型,应用油藏工程和数 值模拟方法,总结了不同储集层构型单元的剩余油分布 规律,进而提出了下一步改善开发效果的措施及方向。
2011 年 8 月
李顺明 等:高尚堡油田砂质辫状河储集层构型与剩余油分布
475
井,采取螺杆泵大幅度提液及调剖调驱等措施,使油 藏的年采油速度逐渐从 1.7%上升到 3.5%,综合含水率 则从 83.9%快速上升至 93.9%。截至 2009 年 4 月,油 藏采出程度为 17.5%,年采油速度平均为 1.7%,综合 含水率高达 95.7%。
综合考虑高浅北砂体的自旋回特征、成因类型、 顶底接触关系以及第 5 级成因地层界面测井响应特征 等因素,将原来划分的 Ng12、Ng131、Ng132、Ng133 等 4 个小层进一步细分为 Ng12a、Ng12b、Ng131a、 Ng131b、Ng132a、Ng132b、Ng132c、Ng133a、Ng133b 等 9 个单砂层(见图 1)。典型单砂层由下部辫状河沉 积的砂岩和上部泛滥平原泥岩或泥质落淤层组成,砂 岩底部一般为突变接触,顶部为渐变或突变接触。
0 引言
中国河流相储集层中所蕴藏的石油地质储量约占 全国已探明储量的 36.9%,但已采出量仅占地质储量的 23%[1]。这些已开发河流相油藏已相继进入高含水、高采 出程度阶段,迫切需要在落实剩余油分布的基础上,优 选合适的提高采收率方法,进一步改善油藏的开发效果。
高尚堡油田位于黄骅坳陷东北部南堡凹陷北缘柏 各庄大断层和西南庄大断层下降盘,是一个被断层复
杂化的背斜构造。高尚堡油田 104-5 块新近系馆陶组下 段(以下简称高浅北)为河流相沉积,其中发育了 3 期裂隙式喷发的中酸性火成岩,各期火成岩的厚度、 规模、平面位置变化都比较大。高浅北在岩性及构造 控制下形成层状断背斜常规稠油油藏,边水能量充足。 该油藏发现于 1991 年 5 月,初期按 250 m 井距、正方 形井网天然水驱开发,油井通过解堵、提液、防砂、 堵水等常规措施增产稳产,年采油速度保持在 1%左 右。2004 年以后,该区加密完钻了一批水平井和侧钻
显特征。在油田开发中后期密井网条件下,通过高频 旋回及成因单元配置关系分析,能够建立这两级界面 的井间对应关系。单砂层就是被第 4 或第 5 级成因地 层界面所分隔、比第 6 级高频层序尺度更小(更细) 的时间地层单元。 1.2 辫状河单砂层对比
高尚堡油田馆陶组以含砾粗砂岩及中细砂岩为 主,其次是粉砂岩和细砾岩,发育槽状交错层理、平 行层理等沉积构造,反映了强水动力单向水流及水浅 流急的沉积环境[5],相当于 Miall 划分的 Platte 型低弯 度砂质辫状河。 1.2.1 洪泛面的分布
单砂层精细成因对比需要选择一个对比基准面 (datum)[6]。河流沉积体系的洪泛面就是成因地层对比 的基准面,是地层基准面上升到最高点位置时,由洪 水泛滥作用形成的弱补偿或欠补偿沉积界面[7]。高浅北 河流沉积体系分别在馆陶组 Ng8 和 Ng12 小层顶部发 育 2 个分布范围较大的洪泛面。该区洪泛面发育期沉 积灰绿色泥岩,厚约 0.5~0.8 m,基本覆盖全区,具有 高自然伽马、低电阻率、高声波时差等测井响应特征。 Ng12 小层顶洪泛期沉积的厚约 0.5 m 灰绿色泥岩是建立 Ng12—Ng13 小层内单砂层对应关系的标志层(见图 1)。 1.2.2 单砂层的划分与成因对比
(1. 提高石油采收率国家重点实验室;2.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3. 中国石油冀东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2005CB221304);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二次开发”重大项目(2008B-1201)
摘要:以洪泛期沉积的泥岩作为标志层,应用精细成因地层对比方法建立南堡凹陷高尚堡油田新近系馆陶组下段辫 状河单砂层成因地层格架。将辫状河地质露头及室内沉积模拟实验成果作为模式指导,通过辫状河单河道识别、地 质统计学规律和生产监测资料分析,确定该区辫状河单河道宽 140~560 m。根据岩相组合类型及其顶底界面特征, 识别出河道充填、顺流增生、砂质底形、砂席和溢岸细粒等 5 类辫状河储集层构型单元。河道充填构型单元发育 Se-St-Sh-Sm 正韵律岩相组合,纵向渗透率级差大,油水黏度比高,在高采液强度下形成优势渗流通道。高采液强度 和优势渗流通道导致河道充填构型单元形成底水水锥型水淹,剩余油分布在油井间且丰度高。顺流增生单元纵向渗 透率级差小,水淹均匀,剩余油呈薄层状低丰度分布在油井间。图 8 表 3 参 20 关键词:砂质辫状河;单砂层;单河道规模;储集层构型;优势渗流通道;剩余油分布
中图分类号:TE121.1
文献标识码:A
Architecture and remaining oil distribution of the sandy braided river reservoir in the Gaoshangpu Oilfiel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