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示例-教学教案
时间的脚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时间的脚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教学背景本教案适用于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时间的脚印”。
本单元主要内容为探讨时间的意义与价值,感悟时间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1.了解时间的概念、属性和流转方式。
2.了解时间在人类文明和个人生命中的重要意义。
3.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感悟时间对人类的挑战与启示。
4.培养学生珍惜时间、正确规划自己的时间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时间的定义与属性通过讲解时间的概念与属性,让学生了解时间的基本概念,包括时间的测量方法、流转方式等。
2. 时间在人类文明中的重要意义通过阐述时间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意义,如时间对人类文明的推进、时间对人类生命的限制等,让学生了解时间的重要性。
3. 文学作品感悟时间通过精选的文学作品,让学生深刻感悟时间的意义和价值,如《岳阳楼记》和《劝学》等作品。
4. 时间管理通过讲解时间管理和规划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合理分配时间的能力,学会珍惜时间。
第一步:导入环节1.常识问答:引导学生回忆时间的基本概念和测量方法。
2.视频短片播放:“时间的脚印”,唤起学生对时间的重视和珍惜。
第二步:时间的定义与属性1.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用图表形式分析时间的属性和测量方法。
2.小组讨论:探讨时间对人类文明推进的重要意义。
第三步:时间在人类文明中的重要意义1.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介绍时间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2.谈话分享:引导学生思考时间对个人生命的限制和挑战。
第四步:文学作品感悟时间1.阅读文学作品《岳阳楼记》和《劝学》等,引导学生感悟时间的意义和价值。
2.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第五步:时间管理1.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时间进行规划和管理。
2.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时间规划和管理方法。
第六步:总结1.搜集班级学生的时间管理经验,总结出时间管理的“五步骤”。
2.安排时间管理实践,让学生应用所学方法,规划和管理自己的时间。
五、教学评价1.学生课堂表现和参与度。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时间的脚印》教案三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时间的脚印》教案三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是一篇科普读物,同时又是一篇很好的文艺性事理说明文。
它所追踪的时间脚印不在我们的生活中,而在岩石上,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篇一教学目标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掌握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
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3.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
(屏幕显示)。
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
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
(屏幕显示标题)二、识记字词腐蚀(shí)浑浊(zhuó)山麓(lù)海枯石烂(kū)粗糙(cāo)龟裂(jūn)刨刮(bào)楔形文字(_iē)下面,我们大声齐读一遍。
三、整体感知课文1.打开书63页。
《时间伯伯》这首小诗既是文章的引子,又紧扣题目。
我们一起来看正文。
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
明确:全文共31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
提纲如下:(屏幕显示)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又分为两层:第一层(5—_)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时间的脚印教案
时间的脚印第一课时前提测评及导入新课时间会留下脚印吗?在世界上还没有钟表,甚至没有人类的时候,地球用什么来记录所发生的一切呢?,人类又是如何知道的呢?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1、查字典,掌握本课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通过汉字的意义和组合关系,掌握重点词语的用法。
3、联系已学过的词语,会说话造句。
4、掌握词语例释里的词语。
教学重难点及其处理1、通过词语学习,掌握重点词语:填充、磨损、沉积、渗等重点词语2、根据词语在句子中的意义,正确区分词语的词性,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手段教材、教案、黑板、粉笔、现代汉语词典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讲解法、练习法、对话法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基础知识归纳能力测评内容)1、读词语(个别读、齐读、纠正读音)2、词语讲解1、山麓(名):山脚下2、帷幕(名):悬挂起来用于遮挡的大块布、绸、丝绒等。
3、烘烤(动):由加热作用而使其(如面包)发脆、受热、变为棕色。
4、砂轮(名):天然沙石制成的扁平圆石,它绕轴旋转,用以磨快刀具或使物件成形或磨光。
5、平卧(动):平躺6、鹅卵石(名):小圆石,尤指被流水磨圆了的石头。
7、法子(名):方法、办法。
8、低洼(形):比四周低的地方。
9、生成(动):(自然现象)形成;经过化学反应而形成。
10、浑浊(形):不清洁,不新鲜,浑浊。
11、填充(动):填补(某个空间)。
12、海枯石烂(组):直到海水干枯,岩石风化成土。
形容经历千年万年那么长的时间(多用于誓言)。
13、腐蚀(动):指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指人在坏的思想、行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变质。
14、磨损(动):机件或其他物体由于摩擦和使用而造成损耗。
15、沉积(动):水流、风等流体在流速减慢时,所挟带的沙石、尘土等沉淀堆积起来。
16、转眼(动):形容极短的时间。
17、坚固(形):坚固;结实。
18、经受(动):承受;禁受。
19、渗(动):液体慢慢地透过或漏出。
20、缓慢(形):不迅速;慢作业1、抄写所学词语,并造句。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8[教学设计]时间的脚印
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学目标1.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
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3.品味语言,体会生动的写法。
教学重点1.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
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3.品味语言,体会生动的写法。
教学难点1.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体会生动的写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时间没有脚,它走过的痕迹,藏在树的年轮里,藏在凝固的琥珀里,藏在沧海桑田的变化里……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陶世龙的脚步,走进课文,看看时间留下了哪些脚印。
新知探究一、知人论世走近作者。
【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中“作者简介”的内容,学生简单了解,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作者作品的科普意义。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激发学生对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二、正音释义【活动内容】检查预习。
教师先出示课件中的易错生字词和需要掌握的词语意思,再让学生指出其他理解困难的字词,并加以点拨。
腐蚀()浑浊()海枯石烂()山麓()粗糙()铜壶滴漏()掸去()垫高()覆盖()楔形文字()崩落()刨刮()沟壑()龟裂()海枯石烂:_____________________腐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龟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浑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计意图】通过认识生字词和解释词语,读通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整体感知【活动内容】1.快速浏览课文,说说本文在结构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2.找出课文中单句成段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
教师提示学生说明文中单句成段多数起到总结的作用,同时引导学生通过把握这一类的句子,迅速、清晰地把握文章内容。
3.划分课文的结构。
学生根据找到的单句成段和其他起承接过渡作用的语句,划分课文的结构。
第二部分可以分为两层,在划分层次的时候学生如对这部分有疑问,教师适当指导说明。
【设计意图】理清课文结构,为梳理课文的逻辑顺序做铺垫。
《时间的脚印》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时间的脚印》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时间的脚印》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优秀教案和授课技巧也逐渐成为了教师教育中的重点内容。
作为一份优秀的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时间的脚印》教案,它不仅在知识点的铺陈上更为全面深入,同时也有着许多创新的授课方法和实践经验。
下面,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这份教案的优点和特色。
首先,这份教案的整体设计非常清晰明了。
在课程的标题与时间线路描绘的启示下,它将内容分为了四个主要部分,分别为“时间的概念及相关时空系统”、“人类文化发展中的时间与历法系统”、“天体运动、设计时序及物理观测”和“量化时间与日常生活应用”。
每个部分都有对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架构清晰明了,使学生能够更容易地理解教育内容和教育连接。
除此之外,这份教案也有着许多创新的授课方法。
在“时间的概念及相关的时空系统”这一部分中,教师引入了天体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知识来引导学生理解时间概念。
通过让学生模拟地球公转的过程,使学生们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理解并掌握地球公转一年的时间概念,同时也让他们了解了科学家们最初是如何发现和研究时间的。
在“人类文化发展中的时间与历法系统”这一部分中,教师通过介绍不同的历法和世界各地的区别和共同点,使学生们不仅对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们对不同文化的学习兴趣。
在“天体运动、设计时序及物理观测”这一部分中,教师采用了展示、比较、模拟等多种方法,使学生们能够直观地认识时间、时序等概念。
同时,在教学中,教师也注重让学生们通过实际练习来掌握时间的测量、计算和实际应用技巧, 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
此外,在“量化时间与日常生活应用”这一部分中,教师也采用了生动的例子和多种练习方式来让学生明确和掌握时间的结构、设计和表达方式。
通过让学生们运用所学知识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进行测量,并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时间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在不同方面的应用,提高学生对时间的认知和应用能力。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8《时间的脚印》优质课教案【精编】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8《时间的脚印》优质课教案【精编】一. 教材分析《时间的脚印》是新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选自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6课。
这篇课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通过讲述地质学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的一种奇特的地质现象——时间的脚印,揭示了地球历史的变迁和生命的演化。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文学性,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八年级下学期之前,已经学习了初中语文的前几册内容,对文言文和现代文有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但是,对于地质学、古生物学等专业知识可能比较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这些知识的基本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科学文体的文章阅读较少,对于科学知识和文学表达的结合可能不太熟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理解科学知识和文学表达的结合。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地质学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的时间的脚印这一奇特地质现象,理解地球历史的变迁和生命的演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科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地质学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的时间的脚印这一奇特地质现象,理解地球历史的变迁和生命的演化。
2.自主学习: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3.合作探讨:学生能够在合作探讨中,深入理解时间的脚印这一奇特地质现象,理解地球历史的变迁和生命的演化。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为学生创造一个直观、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问题的答案,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八年级下册语文《时间的脚印》教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时间的脚印》教案一、教学背景本教案是针对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中《时间的脚印》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
该篇文言文是由鲁迅先生所写,通过对时间的描写,表现了人生短暂、光阴易逝的主题。
通过教学让学生深刻理解时间的珍贵,让他们更好地珍惜现在,认真对待生命。
二、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学术成就,认识他的思想、风格和艺术特点。
2.学习本文的文言语言,深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过课文独特的表达方式传达主题。
3.了解时间的概念,感受时间的流逝,珍视生命,懂得把握时间。
4.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细心、认真、批判性思维和写作能力以及良好的价值观。
5.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懂得如何找到、分析并解读课文中的正确信息。
三、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并领会课文中的意象及艺术背景。
2.帮助学生正确领悟鲁迅先生的作品思想和艺术风格。
3.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人们对时间的不断追求和探索,懂得珍惜和利用时间。
四、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以特定的文艺语言表达了对时间意义的认识。
2.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细节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对于文学艺术的感受和创造力。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2.接触法3.探究法4.阅读演练法5.思维导图法6.小组合作探究法六、预期效果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对文学作品有更深刻、更客观的理解,对时间有了更恰当的认识,更好地珍惜和利用时间,进一步提高文学鉴赏和写作能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生观。
七、教学内容1.鲁迅《时间的脚印》读课,引导学生读懂课本注解,了解本文写作背景和时代背景,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学术成就以及他的文学思想。
2.鲁迅简介课,介绍鲁迅的生平及其与时代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鲁迅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和文学意义。
3.文言文语言学习,学生通过对语言和文学技巧的分析,理解文言文独特的表达方式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4.阅读理解练习和分析,帮助学生正确阅读和理解课文,抓住课文的中心思想和重点,更好地理解人生的珍贵和时间的流逝。
《时间的脚印》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时间的脚印》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时间的脚印》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时间的脚印》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教材的背景《时间的脚印》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主要讲解了时间的概念,并介绍了时区、日历、地球自转、公转等相关知识。
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更好地认识时间,了解时间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提高对日历、时间计算等基本工具的运用能力。
本单元对于学生的思维培养和知识内化有着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时间的概念,掌握日历的使用方法。
(2)理解时区的概念,会计算不同地点的时间差。
(3)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理解导致昼夜交替的原因。
(4)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理解导致季节交替的原因。
2.能力目标(1)运用日历计算年份、月份、日期。
(2)计算不同经度的时区差。
(3)绘制地球自转、公转运动图。
3.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3)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基本技能。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教师将引导学生回顾过去的经历,让学生回忆一些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并带着学生思考时间的概念。
导入过程要求可以适当地增加不同时代的重要事件,如《历史上的今天》等,鼓励学生多角度和多方面思考时间的价值和意义。
二、讲解课文(20分钟)教师在此环节中要求学生跟随教师的引导,分段地讲解本单元的文本,每段文本讲解后需停留几分钟时间,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提问,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外的实际含义。
三、实践操作(30分钟)教师在此环节中需要为学生提供时间计算的实际例子,引导学生掌握日历的计算方法,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时差计算以及其他有关时间的操作,如绘制地球自转、公转运动图等。
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
这个环节如里切换不同时间和地点的语言和文化,有助于帮助学生学习更加丰富和区别明显的内容。
四、互动交流(10分钟)教师在此环节中将引导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交流学生的感受,学生可以问问题,教师也可以讲解相关内容,确保学生深度掌握本单元的知识。
部编版语文八下《时间的脚印》教案
《时间的脚印》核心素养目标:
1.阅读理解与欣赏:通过分析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理解作者观点和情感的能力,提升文学鉴赏水平。
2.语言建构与应用: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词汇、短语、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3.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从时间流逝的现象中提炼人生哲理,培养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
-语法知识:定语从句、状语从句的运用和区别,对学生来说可能难以掌握。
-写作手法:如何将修辞手法融入到自己的写作中,对学生是一个挑战。
-情感态度:引导学生从时间流逝中提炼人生哲理,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
举例解释:
-在阅读理解方面,难在于如何让学生从具体的自然景观中抽象出时间的概念,并进一步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在讲授语法知识时,我发现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的区分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尽管我通过例句进行了讲解,但仍有学生感到困惑。我考虑在下一节课通过更多的练习和实际操作来加强这一部分的教学,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更好地理解这些语法结构。
实践活动方面,学生们的参与度很高,实验操作也进行得很顺利。但从成果展示来看,部分小组对时间的概念理解还不够深入,这可能是由于实验操作前的理论讲解不够充分。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尝试在实践活动之前,先加强理论知识的讲解,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写作手法方面,强调学生通过分析文中“时间就像一位雕刻家,用岁月的刻刀在沙滩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这样的比喻句,学会在写作中运用比喻手法。
-口语表达方面,重点是通过小组讨论或课堂发言,让学生能清晰地表达自己对时间价值的看法。
2.教学难点
-阅读理解: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如时间流逝的哲理,可能存在难度。
此外,我也注意到,一些学生在口语表达时显得不够自信,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词汇的掌握还不够熟练。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我计划在课后增加一些口语练习,如角色扮演、辩论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练习使用新词汇。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时间的脚印》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目标:1、知识目标:弄清说明的层次、说明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2、能力目标:速读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重点:学习说明的层次、语言特色、写法特点难点:①文章较长;②层次关系难以把握设想:运用“巧妙裁剪”法,长文短教,上成让学生充分活动的说读课——即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选点进行说的话动,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学习。
课时:一课时操作:一、导入:①请同学们一起说,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是——《时间的脚印》(板书)②时间有脚印,可见这个标题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
根据预习,我们知道时间的脚印,实际上是指——时间的记录,将石头对时间的记录说成是时间的脚印,可见标题还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看来大家预习得很好!二、读课文,整体感知(15分钟)下面我们来读课文。
这篇文章很长,我们不能按照通常的方法逐字逐句的出声的读,而应带着问题,快速的默读。
颐抢此俣粒 黄鸾饩鋈 鑫侍猓?1、跳读:贴标题。
我这里有五个小标题,“时间漫谈”、“石头的毁灭与新生”、“石头上的故事”、“读懂记录,造福人类”。
它们分别可以归纳一些段落的内容,请将它们写到这些段落的开头,作为小标题。
如:1-5段讲了生活中的时间与大自然中的时间,可以在第1自然段的旁边贴上小标题“时间漫谈”。
大家照着将其它的标题贴上去。
2、寻读,说过渡。
课文中有些段落只有一句话,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请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说说它们各自承启了哪些内容。
怎么说?这样说:“……”是过渡段,它表明“……”。
如: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是过渡段,它表明下面将要介绍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3、扫读,讲故事。
这篇文章为我们分析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它们是原始的“钟表”,述说着远古的故事。
请你扫读课文三、四部分,讲述一个岩石中的故事。
如:如果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
三、组织说读活动(25分钟)2、教师示例:如:好在“课文开头由人记录时间的方式引出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因为“这样由人们熟知的事物导入对未知事物的说明,既自然又有吸引力,且层次清晰”。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时间变化在生活中的体现”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在课堂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发言不够积极,可能是由于他们对讨论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是对自己的观点不够自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计划在下次课堂中尝试引入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讨论话题,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
值得一提的是,在总结回顾环节,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了较为全面的掌握。这说明我在课堂教学中,对重点知识的强调和讲解还是到位的。但我也意识到,对于难点的讲解,我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跟上课堂节奏。
(4)拓展延伸:联系生活实际,讨论时间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珍惜时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5)课后作业: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分析《时间的脚印》一文的表达方式,学生能够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从时间流逝的角度思考人生,培养其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提高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时间的流逝是如何在文学作品中被表达的,以及如何通过修辞手法来强化这种表达。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时间变化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珍惜时间,善用每一分每一秒。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时间的脚印》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的思路,理清课文说明顺序;2.体会本文单句成段的作用,赏析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品味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风格;3.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感悟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的思路,理清课文说明顺序;2.赏析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感悟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方法】自读与讲解结合【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
(屏幕显示)。
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
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
二、解读课文(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请同学们用5分钟时间浏览课文,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的思路。
1.第一部分(第1至第4自然段)引出话题,说明岩石“是记录时间的方式中最重要的一种”。
2.第二部分(第5至第29自然段)分层次地详细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这部分分二层。
第一层(第5至第21自然段)说明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第22至第29自然段)岩石保存了许多历史的痕迹。
3.第三部分(第30、31自然段)总结全文,说明岩石记录时间的时手意义,号召人们进一步去大自然找寻时间的踪影,去一步步走向地下的宝库。
(二)再读课文,关注单句成段,把握文章内容1.文章中的单句成段很有可能意味着这个句子起着总起或总结性作用。
把握这些句子,能让我们更加迅速、清晰地把握文章内容。
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重点关注这些单句成段的句子,把握文章内容,给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第1段:“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
”引出后文,后三段文字都在记叙如何记录时间的痕迹。
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这是一个总起句,与下段一问一答说明了岩石在被破坏与重生的过程中记录时间。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示例-教学教案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弄清本文的说明层次。
2.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
3.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性、准确性。
(二)能力目标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2.教引学生善于观察自然现象并从中悟出一定道理。
二、学法引导l.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清课文思路。
3.体味课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以课文内容为联想点,拓展视野,培养发散思维。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l)本文的说明层次。
(2)本文的语言特色。
(3)本文的写法特点。
难点:本文说明的层次。
解决办法:寓教于乐。
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通过学生的读、说、写多项练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多媒体,有关教科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启发学生走向自然,去探寻记录时间留痕的自然现象,并从中发现规律。
2.课堂教学中分学习小组研讨问题,看哪组思维活跃,知识积累充足,答题准确率高。
根据各小组的表现选出优胜组,给予表扬鼓励。
3.观看有关教科片。
七、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你能解释一下什么是“时间”吗?你能谈一下自己对“时间”的感受吗?的确,时间不是可看可触的物质,但它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是由过去、现在、未来构成的连绵系统。
它是物质的运动,是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
那你们注意观察过自然界昭示我们时间流逝的现象吗?不错,树木的年轮、四季的轮回……可你们知道时间是怎样在岩石上打下烙印的吗?(一)明确目标1.理解本文说明的科学常识。
2.理解本文的说明层次。
3.学习探究自然奥秘的规律性知识。
(二)整体感知1.本文共31个自然段,连同写在前面的四句诗,我们请32个同学(或32人次)来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勾画出生字词,勾画出不懂的科学术语或原理,勾画出自己感兴趣的语句或语段。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下第2单元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
5.塑造正确价值观:通过感悟时间的珍贵,引导学生树立珍惜时间、合理安排生活的观念,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时间的脚印》的主题:课文通过对具体事物和时间变化的描绘,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一主题,体会作者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时间的珍贵,培养珍惜时间、珍爱生命的价值观。
教学内容:
1.课文《时间的脚印》的阅读与理解。
2.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探讨作者如何通过具体事物和时间的变化,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4.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词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5.结合实际生活,讨论如何珍惜时间,培养良好的时间管理观念。
首先,我发现学生在理解时间流逝这一抽象概念时,确实存在一定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入手,帮助他们逐步建立起对时间流逝的直观感受。此外,通过对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讲解,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手法来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悟,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其次,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写作练习的积极性很高,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运用修辞手法时仍然显得有些生疏。为了加强学生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掌握,我打算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一些针对性的练习和讲解,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提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理解时间流逝的基本概念。时间流逝是指时间在不断地前进,它影响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的一些具体描述。这些描述展示了时间流逝是如何被作者观察和表达的,以及它如何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变化。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8时间的脚印》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8时间的脚印》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8时间的脚印》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时间的变迁,让学生认识到时间的宝贵和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哲理性,适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接触过类似的主题,对时间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如何更深入地理解时间的价值,如何合理安排时间,仍然是学生需要学习和提高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找到时间的痕迹,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词和短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从生活中寻找时间的痕迹,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时间的宝贵,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词和短语。
2.难点:深入理解课文的哲理,学会从生活中寻找时间的痕迹,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时间的变化,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寻找时间的痕迹,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3.讨论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时间的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2.与课文相关的案例素材3.PPT课件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整体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随后,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引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PPT课件,呈现与课文相关的案例素材,引导学生关注时间的变迁。
同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时间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探讨如何从生活中寻找时间的痕迹,如何合理安排时间。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
4.巩固(10分钟)教师邀请几名学生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让大家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时间的脚印》优质课 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时间的脚印》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既是一篇科普读物,又是一篇很好的文艺性事理说明文。
它所追踪的时间脚印不在我们的生活中,而在岩石上,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时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读懂文章内容,然后理清文章思路,体味课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学情分析】课文所指脚印不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脚印,而是在岩石的生成过程中留下的。
并且作者在文中举例子、下定义等一系列说明方法,多种方法综合运用,通俗易懂,激发了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并积累“腐蚀、沟壑、龟裂、海枯石烂”等词语。
2.梳理课文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的说明层次。
3.理清课文说明的顺序,明确单句成段的句子的作用,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了解本文借用诗歌增强说明效果的特点,掌握运用拟人、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课前安排学生预习课文,查找并了解岩石记录时间的相关知识。
2.通过速读、跳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弄清文章说明的层次和说明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
3.通过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享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加深对文章内容、主题、情感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本文借用诗歌增强说明效果的特点,掌握运用拟人、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感受说明文语言的生动、准确。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谁看见过时间?……时间把它的脚印留在了许许多多我们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
在那里,隐藏着的,不仅仅是时间的脚印,而且还有无数的宝藏。
例如,那千万年来躺在山野里的岩石,便是一部历史的教科书。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一篇科普小品《时间的脚印》,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大自然,去翻开时间的书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时间的脚印》优质课 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时间的脚印》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时间的脚印》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对时间的流逝的描述,让学生感受到时间的无形和无情,以及时间对人类历史的深刻影响。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寓意深刻,对学生进行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对于抒情的文字有较强的感受力,但对于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
三.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时间的感受和思考。
2.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如词语的含义、句子的结构等。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4.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历史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时间这一抽象概念,感受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
2.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句子。
3.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3.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为学生提供课文的朗读录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相关图片和视频: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
3.课文难点解析:对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句子进行解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欲望。
2.呈现(10分钟)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语气、情感等。
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点评和指导。
4.巩固(10分钟)学生回答课文中的问题,如时间对人类历史的影响、作者对时间的感受等。
《时间的脚印》精品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时间的脚印》精品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时间的脚印》精品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一、背景介绍《时间的脚印》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材中的一篇文章,该文章主要讲述了时间及其变迁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深刻影响,是一篇十分富有启发性和思辨性的文章,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和欢迎。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该文章具有许多优秀的特点,如篇章结构紧凑,思路清晰,叙述生动,语言简练等。
同时,也存在一些教学难点和难点,如由浅入深的阅读以及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文化观念的转换等。
为了深入挖掘该文章的教学价值,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我们设计了一套《时间的脚印》精品教学设计,并进行了反思总结,现在分享如下。
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时间的概念及其变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学习一个历史事件的基本情况,如时间、地点、人物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能够阅读和理解历史教材;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能够通过简短的语言深刻表达自己的思想。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兴趣和文化自信。
2.教学过程课前导入通过与学生互动,让学生自主列举一些跟时间有关的词语,如秒、分、时、年、季节等,然后引出本课主题《时间的脚印》。
阅读训练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阅读文章,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文章的结构,然后轮流发言,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思维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时间的概念和影响,通过教师点拨和引导,深化学生的理解并提高其思维能力。
文化对话通过讨论历史事件,了解不同的文化观念和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并拓展其视野。
思考总结通过反思教学过程和学生的表现,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为下一次教学提供反思依据。
三、课后反思该教学设计的效果是十分不错的,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化自信得到了提高,同时也深化了学生对历史概念和文化观念的理解。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1.教学时间安排不够合理,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进行详细阐述和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弄清本文的说明层次。
2.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
3.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性、准确性。
(二)能力目标
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2.教引学生善于观察自然现象并从中悟出一定道理。
二、学法引导
l.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清课文思路。
3.体味课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以课文内容为联想点,拓展视野,培养发散思维。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l)本文的说明层次。
(2)本文的语言特色。
(3)本文的写法特点。
难点:本文说明的层次。
解决办法:寓教于乐。
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通过学生的读、说、写多项练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多媒体,有关教科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启发学生走向自然,去探寻记录时间留痕的自然现象,并从中发现规律。
2.课堂教学中分学习小组研讨问题,看哪组思维活跃,知识积累充足,答题准确率高。
根据各小组的表现选出优胜组,给予表扬鼓励。
3.观看有关教科片。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能解释一下什么是“时间”吗?你能谈一下自己对“时间”的感受吗?的确,时间不是可看可触的物质,但它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是由过去、现在、未来构成的连绵系统。
它是物质的运动,是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
那你们注意观察过自然界昭示我们时间流逝的现象吗?不错,树木的年轮、四季的轮回……可你们知道时间是怎样在岩石上打下烙印的吗?
(一)明确目标
1.理解本文说明的科学常识。
2.理解本文的说明层次。
3.学习探究自然奥秘的规律性知识。
(二)整体感知
1.本文共31个自然段,连同写在前面的四句诗,我们请32个同学(或32人次)来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勾画出生字词,勾画出不懂的科学术语或原理,勾画出自己感兴趣的语句或语
段。
2,朗读后教师按学习小组评价朗读的水平,然后要求大家默读,默读的过程中仍思考朗读时思考的问题,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
3.要求同学借助字词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然后解释词语。
腐蚀(shí):①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②人在坏的思想、行为、环境等因素影响下逐渐变质堕落。
(本文用①义项)
浑浊(hún):(水、空气等)含有杂质,不清洁、不新鲜。
海枯石烂(kū):海水枯干,石头粉粹。
现多用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但本文是原意。
山麓(lù):山脚。
粗糙(cāo):(质料)不精细,不光滑。
龟裂(jūn):裂开缝隙。
刨刮(bào):刮平。
沟壑(hè):山沟。
胶结:半流体干燥后变硬黏结在一起。
钟鼎文(dǐng):古代铜器上铸的或刻的文字,通常专指殷周秦汉铜器的文字。
甲骨文:古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内容多是殷人占卜的记录,现在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变下来的。
楔形文字(xiē):公元前三千多年美索不达米亚南部苏马连人创造的文字,笔划像楔子,古代巴比伦人、亚述人、波斯人等都曾使用这种文字。
(三)教学过程
1.学生讨论:你读了本文,了解了哪方面的知识?
讨论明确:
(1)躺在山野里的岩石,是大自然保存时间记录的一种方式。
(2)每一厘米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
(3)北京故宫里的计时装置一一铜壶滴漏,是用水滴记录时间的方式。
(4)大自然中他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运动着。
(5)“海枯石烂”会有时。
(6)“石烂”的原因: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太阳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着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
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它的破坏。
(7)岩石的毁灭与生成过程。
(8)一米厚的岩石形成需要的时间: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
(9)岩石形态“平卧”或“倾斜”的原因。
(10)根据岩石层与层之间的顺序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1l)岩石保存很多的历史痕迹。
(12)岩石的颜色和质料反映了地壳的活动。
(13)岩石记录了丰富的古代生物的状况。
(14)化石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l5)岩石上留下了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
(16)读懂岩石的记录对于人类的意义——找寻地下的宝藏。
2.概括全文内容。
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以充满智慧的笔触,娓娓而谈岩石能够记录时间的脚印的原因,记录的内容和人类读懂大自然这种记录的重大意义,以丰富的实例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起人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3.分小组讨论文章的结构层次。
讨论明确:
本文按说明内容的自身的内在联系,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由人类记录时间踪迹的方式联想到大自然记录时间的方式,进而提出“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疑问,引人思索和探寻。
第二部分(第6一21自然段):从“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一规律入手,详尽说明岩石“烂”与“生成”的变迁,旨在说明岩石层与层之间的顺序记录了时间的踪迹。
第二部分又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6自然段):总说自然界各种物质的运动。
第二层(第7一16自然段):分说岩石“烂掉”的原因和过程。
第三层(第17-20自然段):分说岩石生成的过程和历时的漫长。
第四层(第21自然段):总说岩石的岩层与岩层之间的顺序记录时间的踪迹。
第三部分(第22一29自然段)说明岩石为我们记录下的历史痕迹。
第四部分(第30一31自然段)启发人们探索自然奥秘,说明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
(四)总结、扩展
同学们,这篇科普文章以记录时间的方式为切入点,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岩石的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你由此对科普类文章有了怎样的认识呢?大家讨论讨论,然后踊跃争当中心发言人,谈出大家的共识。
大家对科普类文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
1.科普类文章是传播科学知识、启迪青少年智慧的优秀读物,理趣、情趣兼备。
2.科普类文章既有丰富的知识又是探索知识的钥匙。
3.多读科普作品,了解神奇的世界,也了解人类伟大的创造和成就。
4.读科普作品,增强求知欲,激发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五)布置作业
九、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说到化石时,本文提到了琥珀化石、长毛象化石。
老师介绍一则小资料和琥珀、长毛象化石的来历,听后你与此文的说明的内容和方法比较一下,看有什么异同。
小资料:
琥珀化石只是化石中的一种。
其实,化石有许多形态,有石质化石、煤化石,还有奇异的“冰冻化石”呢。
琥珀化石的来历:远古时,一只小昆虫正在树枝上休息。
它不知道危险正在向它逼近。
树脂粘住了小昆虫,将它埋过树脂的“坟墓”中。
经过沧桑变化,裹着小昆虫的树脂被埋入土中,又经过漫长的岁月,树脂变成化石,这就是琥珀化石。
冰冻化石:在距今1万多年前,现在属于俄罗斯的广阔土地上,生活着许多长着长毛的猛妈。
一天,一头猛妈在暴风雨中跌下山崖,被埋进了厚厚的冰雪之中,冰冻起来。
当这头猛妈被科学家发掘出来时,它身上的毛发皮肤都还完好如初呢。
(一)明确目标
1.理清本文的说明方法,知其作用。
2.分析本文的写作方法。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复习说明文的特点。
在大家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重申强调: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的一种文章体裁。
它要求对事物的性质、特点、成因、功能等特征以及事理作客观的、科学的解释,从而给人以知识。
知识性、科学性和说明性是说明文的主要特点。
2.初学说明文的同学,容易产生说明文与记叙文文体的混淆,同学们能从写作意图、文章主要内容和主要表达方式三方面来辨析一下吗?
采用小组争答的形式,看哪位同学答的快而准:
(2)从文章主要内容上看,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写景为主要内容,说明文则是以说明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特征,阐明事理、介绍知识为主要内容。
(3)从文章的表达方法看,记叙文主要采用记叙和描写的方法,同时辅之以抒情和议论。
说明文则主要采用介绍说明的方法,一般不用议论、抒情。
说明文中的叙述,一般只用概述的方法,叙述是为说明服务的,因而不能运用艺术想像和夸张,叙述的重点必须与说明要点一致。
说明文中也有描述的方法,但不同于记叙文中的描述。
记叙文中的描述,讲究“形似”和“神似”,笔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