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
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及答案
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列文章,完成下列小题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①每个人的人生定位不同,生活态度自然就不同。
打算把自己置于生活的哪个层次、何种境界,是每一个严肃生活的人都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也决定了这个人基本的生活方式。
鲁迅立志揭出劣根性,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把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用于读书写作。
哈佛大学集中了全美甚至世界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校训正是“追求卓越”。
是的,雄鹰不甘宇下,骏马难守圈栏。
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定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
②所谓习惯,是一种常态,一种下意识,一种自动化,一种经过长期培养历练而形成的自然而然的状态,一种无需思考即可再现的回忆。
其程序好像早已置于大脑和肌肉中,成为一种特殊的记忆,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是优秀的外化和证明,都会使人眼前一亮,为之折服和赞叹。
③优秀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可以有一个明确的起点,但肯定没有固定的终点。
但只要不断追求,每一个阶段性的成果都会成为一个新的起点。
即便生命个体终结,后来者依然可以从他倒下的地方起步,向着更高的境界跋涉。
④优秀和勤勉是天然的盟友,是孪生兄弟。
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勤勉的,而勤勉的人即便不是最优秀的,起码是比较优秀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勤勉本身就是优秀的代名词。
所有天才,无不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请千万不要轻易相信天才的神话,那种似乎不需练习就能演奏的神童,那种不费吹灰之力就品学兼优的学子,我们听说过,但没见过,不可太当真。
即便有莫扎特那样的特例,于我等也毫无借鉴之可能,不可作为榜样盲目复制。
道理很简单,你是你,你不是莫扎特。
你我遍地都是,莫扎特只有一个。
哲学常识告诉我们,特例不揭示必然性。
聪明的人从来不把自己当特例,聪明人只知道下笨功夫。
⑤因为追求优秀,做什么都必须有“争创一流”的意识。
食人俸禄,尽其本分,是常人的标准,而在优秀的人看来,是起码的德性;考上名牌大学,获得全优成绩,将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是一般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而在优秀的头脑中,仅仅是一个通向优秀的起点而已。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15个常考题题型+答题模板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15个常考题题型+答题模板一、概括类问题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回答此题的关键是看文章的标题,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是全文的线索;其次是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这个词语一般也就是文章的线索。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文段)的内容首先要明白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个要素,然后根据“(何时、何地)谁干什么结果怎样”或者“什么怎么样”的思路组织语言。
准确、清楚、简洁,不要把概括内容变成了原文复述。
3.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的特点(优点、用途)此类题经常出现在说明文中,答案往往不止一点,而且一般分散在文中,需要进行提取加工。
首先要分析文章结构,注意段中的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这些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几点特征。
另外,在找到一点特征后,还要看看下面几段的相同位置句,答案往往就隐含在那里,看分值答题,注意不要遗漏。
4.提取文中的某句话,原因是什么?把题干代入原文,答案一般就在原文语句处附近。
可以直接用文中相关句子作答,也可以对提取出来的关键词进行加工。
二、鉴赏类问题1.本文的标题有何作用?标题通常有以下作用:(1) 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明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
(需注意的是回答时不能全部照搬,需根据文章的内容灵活套用)。
2.文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好处、妙处)?一般有固定的答题思路:(1)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什么,(或传神刻画了事物……的情状),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性格)。
[](2)形容词、副词: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某人(某物)……的特点、情态(或描绘出一幅……样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3.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表达效果此题的答题思路:分析该句的修辞作用+具体语境作用。
常见修辞答题如下:比喻:用(事物)比喻(事物),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情态),表达了(人物)……的情感。
拟人:把**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的情状(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2024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常考题+答题模板一、整体感知内容问题:1.请概选文的主要内容2.请以“xx”为线索,从某角度分条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3.文章围绕“xx”写了哪些内容?答题思路:1.摘录中心句段,对于文章中的总起句、过渡句、重点段落,答题时可以直接引用,或对其加以补充整理。
2.对于写了几件事的文章,先分清事件的主次,取主舍次,然后抓住主要事件来概括,即为文章的主要内容。
3.合并段意。
对于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可逐段分析出段意,再把主要段落的段意结合起来,即可从中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4.归纳要素。
如果所选文章或文段整体在讲一件事,可以找出文中对应的六要素,用逻辑清晰的语言组织起来即可。
二、概括事件方法知识点一:概括事件【题型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题型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答题技巧】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1.谁+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2.谁+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3.谁+在什么时间+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例】《散步》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事件的概括方法,应该按照事件的概括的答题模式去答题。
人物:两个母亲两个儿子(祖孙三代)。
地点:田野。
事件:散步,儿子要走小路,母亲要走大路。
【答案】本文叙述了祖孙三代一家人在田野里散步的故事。
三、分析文章标题知识点一:标题的含义及作用【题型1】文章标题的含义。
【答题技巧】理解标题的含义,一般从文章的写作内容,作者情感,主题思想入手,分析标题揭示的思想内容。
【题型2】文章标题拟得好在哪里?【答题技巧】1.分析标题字词。
从理解文章标题的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人手,联系文章内容,得出标题的深层含义或作用。
2.分析标题修辞。
从理解文章标题的修辞手法人手,联系文章的人物形象及隐含的情感来理解标题的含义或作用。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 考题十三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考点7 说明文相关知识
修复时,赵先生首先将整件文物清理干净。用铜锉把马头上的鬃毛 和马尾断碴处锉新锉亮,锉出焊接坡口,再将脱落的鬃毛和断尾与原器 上处理好的碴口对严,然后用锡焊方法连接焊实。把马颈上的残缺洞孔 清理干净后,用铜和锡焊补,把洞孔填好,然后仔细磨平;有的纹饰之 间有间断,修复时有些对不上了,他就用刻刀和小錾子修饰一下,使其 连接通顺。修补后,赵先生又使用传统的做旧方法,做出地子及青铜的 锈迹,让整个文物看不出一点儿修复的迹象。
【材料四】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D )(2 分) A.出于美观的考虑,赵振茂先生用相似的材料,将马踏飞燕的三个腾空 马蹄蹄心填满,这一做法既表现了先生的技艺精湛,又提升了受众的观 赏体验。 B.公众通过“云端”文博,可以进行“云端”漫步、手指触行,能够进 入国家级的考古评审现场,这充分体现了“云端”文博的便捷性、共享 性。 C.中国博物馆数量统计图表明我国博物馆的数量逐年增多,从中可以看 出我国的文化事业十年来得到了蓬勃发展。 D.人工智能的发展,激活了考古行业。人们投身其中的同时,也意识到: 只有随时代起舞,考古才会永葆活力;而传统的考古方式已变得微不足 道了。
【材料三】 2020 年的“五一”小长假,许多网友与考古人一起 在“云端”见证了“2019 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产生的全过程。受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此次“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主动创新形式, 利用“五一”小长假在网络会议平台全程直播了 20 个入选国家项目的汇 报展示、专家提问点评以及最后的荣誉揭晓。据不完全统计,此次直播 的观看总量达 2_278 万人次,与“十大考古”相关的网络互动话题总阅 读量达 1.66 亿人次。
【解析】由材料三“许多人这才知道,有些文物挖掘只能由队员一把铲 子、一把毛刷小心完成”可知,传统的考古方式依然很重要。
赏析句子、表现手法、描写
• 《故乡》的开头“故乡冬景图 ”,作者极力渲染农村萧条、荒凉 、沉寂的气氛,正烘托出“我”当 时的悲凉的心境,荒凉的景象与主 人公悲凉的心境融为一体。
• 《孔乙己》的社会背景为孔乙 己这个人物大搭就了合适的社会舞 台,写出了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穿长衫而站着喝酒的唯一人。
Hale Waihona Puke 第三步:分析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
常见的修辞方法的作用:
•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的写出了…… 。 • 夸张:突出……增强幽默或讽刺意味。 • 排比:增强语言表达的音乐美或节奏感、
增强语势。 • 设问、反问:加重语气,强调了……引起
读者的思考(感情的共鸣),激发阅读兴 趣 • 对偶:句式整齐,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 上口。
常见的表现手法(写作方法)的作用:
赏析: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杨二嫂的贪婪、鄙俗的性格特征。
突然好像不安起来, 他向旁边走了几步,
瞪着眼
我父亲看了看身 赶紧
边的女儿女婿,就向
我们走来,对我母亲
说:“这个卖牡蛎像
于勒?”
怎么那么
他的脸色十分苍白, 两只眼也跟寻常不
一样,低声的
• 社会环境:
• 狭义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 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 及民俗民风等;广义社会环境是指一 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 的总和。
• 例如:每天潮来的时候,听见海浪冲击着岩石的音响,看见空际细雨似 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飞沫升落;有时它带着腥气,带着咸味,一直 冲进我们的窗棂,粘在我们的身上,湿润着房中的一切。( 《听潮》 )
• 1、抓关键词进行赏析:用“冲”“粘”“湿润”形容潮来时的动作, 表现了海潮梦幻般的神奇,轻纱般的柔美。
初中语文 现代文阅读 题型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型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型一般包括以下几种:
1. 内容理解:这种题型主要考察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包括对文章的主题、情感、情节等的把握。
2. 信息筛选:这种题型要求学生从文章中筛选出关键信息,例如特定的事实、细节或数据。
3. 推理判断:这种题型要求学生根据文章中的线索或暗示,进行推理和判断,得出合理的结论。
4. 表达感悟:这种题型要求学生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通常需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
5. 评价鉴赏:这种题型要求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表达技巧、语言特色等,通常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回答现代文阅读题目时,学生需要快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题和结构,然后仔细阅读题目,根据题目要求筛选关键信息、进行推理判断或表达自己的感悟。
同时,学生还需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以及逻辑的严密性。
全国各地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课内现代文阅读(9篇)
课内现代文阅读1.【四川省达州市】【试题】(一)阅读《春酒》一文,完成17-22题(14分)农村的新年,是非常长的。
过了元宵灯节,年景尚未完全落幕。
还有个家家邀饮春酒的节目,再度引起高潮。
在我的感觉里,其气氛之热闹,有时还超过初一至初五那五天新年呢。
原因是:新年时,注重迎神拜佛,小孩子们玩儿不许在大厅上、厨房里,生怕撞来撞去,碰碎碗盏。
尤其我是女孩子,蒸糕时,脚都不许搁在灶孔边,吃东西不许随便抓,因为许多都是要先供佛与祖先的。
说话尤其要小心,要多讨吉利,因此觉得很受拘束。
过了元宵,大人们觉得我们都乖乖的,没闯什么祸,佛堂与神位前的供品换下来的堆得满满一大缸,都分给我们撒开地吃了。
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可是说实在的,我家吃的东西多,连北平寄来的金丝蜜枣、巧克力糖都吃过,对于花生、桂圆、松糖等等,已经不稀罕了。
那么我最喜欢的是什么呢?乃是母亲在冬至那天就泡的八宝酒,到了喝春酒时,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
“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
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
”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八宝酒,顾名思义,是八样东西泡的酒,那就是黑枣(不知是南枣还是北枣)、荔枝、桂圆、杏仁、陈皮、枸杞子、薏仁米,再加两粒橄榄。
要泡一个月,打开来,酒香加药香,恨不得一口气喝它三大杯。
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
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
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我喝完春酒回来,母亲总要闻闻我的嘴巴,问我喝了几杯酒。
我总是说:“只喝一杯,因为里面没有八宝,不甜呀。
”母亲听了很高兴。
她自己请邻居来吃春酒,一定给他们每人斟一杯八宝酒。
初中现代文阅读理解15类常考题型答题思路(附中考真题)
初中现代文阅读理解15类常考题型答题思路(附中考真题)概括类题型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回答此类题型,首先看文章的标题,标题往往就是全文的线索;其次是要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这个词语也很可能作为文章的线索。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文段)的内容。
概括记叙文的内容,要找出文章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这四个要素,然后按照“(何时、何地)谁+干什么+结果怎样”的思路组织语言。
答案要准确、清楚、简洁,不要把概括内容变成了原文复述。
概括议论文或说明文的内容,抓段落中心句即可。
一般说来,议论文、说明文的段意是通过中心句来表现的。
中心句的位置往往在一个文段的开头或结尾,有时也在中间,同学们要仔细阅读文段后进行判断。
3.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的特点(优点、用途)。
此类题经常出现在说明文阅读中,答案往往不止一点,而且一般分散在文中的各个段落,需要进行提炼总结。
首先分析文章结构,注意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这些词引起的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几个特点;另外,在找到一点特征后,还要注意观察前后文段相同位置的句子,其他的特点往往就在那里。
还要注意看分值答题,不要遗漏。
4.提取文中的某句话,然后问为什么,原因是什么?把题干代入原文,答案一般就在原文语句处附近。
可以直接用文中相关句子作答,也可以提取出关键词,自行组织语言。
鉴赏类题型5.本文的标题有何作用?标题通常有以下作用:①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②总结文章内容、点明主旨(突出主题);③形式新颖,吸引读者;④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
当然,回答时不要全部照搬,需根据文章的内容灵活套用。
6.文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好处、妙处)?针对加点词不同的词性,可以参考以下答题思路:①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什么(传神刻画了事物……的情状),表现了人(事)物……的心情(特征)。
②形容词、副词: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某人(某物)……的特点、情态(或描绘出一幅……样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解题方法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解题方法语文阅读解题意识和步骤点拨做阅读题必须有四种意识1、文体意识:根据文章的不同体裁去答题2、语境意识:联系文章中心和上下文答题3、文本意识:坚信一切答案可以在文章中找到,答题不能脱离文本4、题目意识:注意答在问中,从问题中找命题意图和答题要点和要求,注意按分值答题做阅读题的流程1、速读,确定体裁和中心2、初看题目,明要求,再通读原文3、依据要求,确定有效阅读区域,反复斟酌,并作答4、复查,是否按照要求作答,是否表述明确。
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考点一: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所写事件常考题型:阅读全文,概括文章写了关于谁的几件事/一件事。
或者“简要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答题技巧:文段中事例的概括:①必须包括两个要素:人物+事情;“谁做了什么”或“谁怎么样"②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可用这样的模式:“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 “做什么事”+“什么结果”考点二:品味题目常考题型:①为什么以此为题?②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③试分析题目的作用。
④给文章加(换)题目。
答题技巧:文章的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
它的作用主要有概括主要故事情节、文章的线索、揭示文章的中心、点明写作对象等作用。
答题技巧:(1)先看题目本意:词语含义概括内容(点明写作内容如主要事件人物等)(2)再思考深层含义:中心(主旨):与中心的关系(揭示了,点明了)人物:与人物关系(表现人物性格;表明作者情感;是作者感情触发点)结构:线索、悬念表现手法:象征(3)最后分析其效果:运用比喻、化用诗词、引用歌词、一语双关等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思、引起阅读兴趣等(议论文的题目一般点明论点或论题;说明文常点明说明对象或特征)可以从— A 内容上 B 主题上 C 线索 D 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1)主题上结合中心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中考语文阅读答题集合15篇中考语文阅读答题120xx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及答题策略一、概括类题型【考察点】分→总→分(理清文章脉络)【出题形式】概括特点/原因或理清脉络(填空)【答题策略】“边读边画边标记”+明确范围+分清主体+找准客体二、赏析手法型【考察点】修辞手法的掌握【出题形式】分析划线句的修辞手法【答题策略】点明手法+结合语句具体分析+手法特点+表现内容的特点+作者的思想感情三、理解分析型【考察点】(知识梳理+主旨思想的把握)【出题形式】多选题【答题策略】知识梳理(线索、记叙顺序、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段落作用、行文脉络、思想感情等)+正确理解感情四、句子理解型【考察点】(对前后文的联系+合理性思考)【出题形式】理解划线句的含义/表现了什么现象【答题策略】“瞻前顾后”(联系前后文)+由表及里(主旨理解)五、语段作用【考察点】(语段内容理解+结构的把握)【出题形式】某句/段话在文中的作用【答题策略】中考语文阅读答题2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1、用第一人称;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1、必须用第一人称;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根据短文提出的观点补充举例:1、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2、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
3、格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文段中事例的概括: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
记叙文现代文阅读六个常见题型的万能答题模板
记叙文现代文阅读六个常见题型的万能答题模板虽然中考的语文阅读题有许多的难题和知识,但只有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我们才能解决语文考试中的难题,小编在这里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六个常见题型的万能答题模板(一) 某句话在句子中的作用: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文中:承上启下(过渡);总领下文,总结上文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二)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对比:强调了……突出了……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四)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五)段意的归纳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六)复句关系和常用关联词语:并列:既……又……;一边……一边……;不是……而是……承接:便;就;于是递进:不但……而且……;并且;甚至;更;何况等选择:不是……就是……;或者……或者……;要么……要么……;是……还是……;与其……不如……;宁可……也不……转折:虽然……但是……;尽管……却……;然而;却;只是;不过等因果:因为……所以……;既然……就……;之所以……是因为……假设:如果……那么……;即使(哪怕)……也……条件:只有……才……;只要……就……记叙文现代文阅读的技巧总结表达方法考题形式:本文采用了哪一种或几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答题技巧:1.记叙:作用:交代了什么(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
语文现代文阅读35种题型汇总,收藏不亏
语文现代文阅读35种题型汇总,收藏不亏1.文章基本术语★从表达方式看文章体裁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四种文学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环境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情节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2.概括事件或段意或文章内容,句式是:★谁+做(了)什么;★谁+怎么样或为什么+做(了)什么;★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事件(景物、事物),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这个中心,表达了作者的……的感情。
3.如何判断谁是主人公★看篇幅,占用篇幅更多的;★看手法,肖像、语言等描写更细致的;★看形象,人物形象更鲜明的,★看中心,中心主要是通过此人表现的。
4.文章选材、组材特点★选材:①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②选材来自日常生活,真实可信;③选材新颖,并能以小见大。
★组材:先后主次安排合理,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怎么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记叙文)(2)按地点划分(记叙文、游记)(3)按事情发展过程(记叙文)(4)按照情感变化过程分(记叙文)(5)总分总(适合说明文和议论文)注意:①把相同信息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分开。
②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
(如无中心句就归纳段意:本层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或者“用什么论据证明了什么观点”)③一篇文章一般分为三到五段6.为文章拟标题①标题可以是重要人物②可以是线索物③可以是核心事件④可以是文章中心注意:标题一般12字以内。
7.线索的类型和作用★线索类型A明线: 由人物活动或事件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①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全文围绕它来展开②以人物为线索,一般是文章的次要人物③以事情的发展为线索,即发生发展④以某一具体的物品为线索⑤以地点的变换为线索,有明显的标志词⑥以时间的转换为线索,标志词明⑦以感情的为线B暗线: 由没有直接描绘的人物或事件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初中现代文阅读理解题型分析(完全版)
思路:本文由两部分组成:现实生活、回忆,前者包括第①、②以及第⑥-⑨段;后者为第③-⑤段,回忆了三件事,对应中国农村发展的三个时期。看清楚本文的结构,本题就很好回答了。
答案:12.这一次去看望姑姑,是因为前不久她一觉醒来,两耳无故失聪了。(找出的句子正确得1分,抄写正确得1分)
思路:本题暗含的要求是:这两个词分属“我”的内心情感转变之前、之后。因此很容易就在第②段找出“死寂”,在第⑥段找出“绝望”。同样,在第⑦段找出“满足”,在第⑧段找出“幸福”。
答案:①死寂或绝望(1分) ②满足或幸福(1分)
总结:
本题型对应的原文,往往是按时间顺序展开的记叙文、小说,可能根据人物的年龄、经历有多个层次的递进式发展。
原题:16.对《悯农》的内涵,作者有一个深入理解的过程,请把这个过程补充完整。(每空用四字词语回答)(3分)
刚刚懂事,( )→年龄稍大,( )→上大学时,( )
思路:首先需要能根据时间变化将全文划分为四个段落层次,题目所提问的是前三个时间段中“我”对粮食、珍惜粮食的认识,这在本文中是逐步深入的。
4、阅读理解《悠长的铃声》
地址:/viewthread.php?tid=211&page=1#pid222
原题:3.这篇小说的结尾有怎样的特点,请作简要评析。(4分)
思路:从美国小说家欧·亨利“预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尾方式进行思考。
答案:3.①最后揭示真相,出人意料,给人震撼性的效果;②揭示真相后便戛然而止,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③彰显了作品的主题;④结局即高潮,如此巧合又合情合理。(答出任意两点皆可,每点2分。)
初中 中考语文现代文(记叙文)-阅读理解专项试题附答案解析 3篇D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专项试题3篇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4题。
(共16分)生命真情蒋育亮①那年,爷爷病得不轻,喝水吃饭,都需送到床前。
我当时正读初三,面临中考,周末都在学校紧张复习,难得回家照看爷爷。
②我们几兄妹中,爷爷最疼爱的是我。
他常抚摸着我的头说:“小新子,好好念书,将来跳出农门,为爷爷争光!”那时,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每次把奖状带回家,爷爷总小心翼翼地把奖状贴在堂屋那面凹凸不平的土墙上,爷爷非常珍惜它们,定期给那些奖状大扫除。
③说起爷爷对我的爱,还有许多往事让我记忆犹新。
④当年家里很穷,为了维持家庭的生活,爷爷长年到几十里外的山里打柴挣钱。
⑤那是一个冬日,爷爷担着百十斤的生柴,赶到镇上卖。
凛冽的寒风吹打在爷爷的脸上,如刀割刺扎。
或许足天气过冷,或许是生柴过生,直到天黑,仍然无人问津。
⑥掌灯时分,爷爷担着柴,疲惫不堪地回到家。
恰逢我感冒发烧,爷爷急忙丢下柴担,赶到床前,轻抚着我的颜头,气喘吁吁地说:“小新子,看爷爷给你带什么回来了?”我睁开无力的双眼,看见爷爷的掌心中,有两个皱巴巴的油豆腐。
一阵淡淡的油香沁入心脾,我精神为之一振。
晚上,爷爷用那两个油豆腐,加上一把葱,并上几个酸辣椒,煮了一碗酸葱拌豆腐,让我美滋滋地享受了一顿。
说来也怪,那晚我的感冒竟然奇迹般地好了。
⑦第二天早上,爷爷担着柴出门时,奶奶叮嘱道:“把柴卖了,别忘了还给人家豆腐钱。
”听到这句话,我心一惊,忙问奶奶缘由。
原来,爷爷昨天带回的两个油豆腐,是趁着天黑卖豆腐的商贩没注意时,夹在手心里头带回来的。
我心里明白,那是因为爷爷没卖掉柴,身无分文,但又惦记着我……⑧记得一个周末,恰好重阳节。
我从学校赶回家看望爷爷。
久病的爷爷,身体很虚弱,他拉着我的手说:“小新子,今天是重阳节,我们去爬村后的状元山,好吗?”我心想:爷爷虚弱的身体,怎么能去爬山?爷爷似乎看出了我的担忧,拍拍胸蹦说:“爷爷能行,重阳节登高,能祛邪避灾!”听了这话,我还能说什么呢。
初中现代文阅读题型专题讲解(三)(表现手法、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的作用等!!!)
现代文阅读专题讲解三教学目标:1、学会记叙文阅读的表现手法、表达方式2、掌握记叙文的人物形象分析3、阐述感情体验教学过程:记叙文阅读方法解读(三)一、分析表现手法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是作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法.在中考中,对文章的表现手法分析显得非常重要。
中考考察到的题型和几种表现手法如下:【常考题型】(1)本文(某部分)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作用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2)本文在情节安排上最大的特点是设置悬念(欲扬先抑/前后照应等),试举一例并说说其作用。
【方法点拨】(1)伏笔:使内容前后照应,情节紧凑,结构严谨.(2)铺垫:制造悬念,引人入胜,突出重点,使情节衔接自然紧密.(3)象征:把抽象的事理和情感表现得具体可感,含蓄而耐人寻味.(4)衬托:突出本体特征、作者情感,增强表现力。
(5)对比:突出事物(人物)特征和情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6)欲扬先抑: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使情节曲折生动。
(7)设置悬念:使情节环环相扣,曲折生动,引人入胜.(8)前后照应:使文章前后贯通,脉络清楚,主题突出,结构严谨。
(9)托物言志:把事理和情感表现得具体可感、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模板一:文章先写.。
为下文写。
.。
买下伏笔,使内容前后照应,情节紧凑,结构严谨。
模板二:先写。
.。
.。
为下文写.。
.。
.作铺垫,制造悬念,突出重点,使情节衔接自然紧密。
模板三:运用象征,抓住。
..。
.与。
.。
相似点,通过对。
...。
形象描述,更好地表现了.。
..。
,含蓄而耐人寻味。
模板四:用。
.。
.。
衬托。
...。
,使。
.。
特点更突出、鲜明,增强表现力.模板五:把..。
.。
和。
.。
.对比,突出事物.。
.。
特点或人物精神品质,鲜明地表现出。
.。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模板六:作者本意是.。
而先。
.。
,用抑扬之法,突出重点令读者更全面深刻地认识。
,使情节曲折生动.模板七:先把。
.。
...抛给读者,设下悬念,后面再解释,使情节环环相扣曲折生动,引人入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常见十种题型】1、字音。
2、对原文内容的提炼。
3、句子(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4、事件概括。
5、人物形象特点的分析。
6、赏析题。
7、关于感受和思想情感。
8、环境描写的作用。
9、分析原因。
10、对文中某个句子含义的理解。
一、对人物形象的分析:1 .常见问法:请分析下面句子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形象特点(主人公是个什么样的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谈谈你对其的评价?往往要结合原文内容)2.失分点分析:(1)题干中强调要结合原文的,不结合原文扣分;(2)一般这类题是4分,需要答出两方面,如果只写一方面扣分;(3)对人物形象特点分析完全错误或者不够准确(似是而非、过于牵强、边缘化)扣分。
3.答题方法点拨:(1)要结合原文内容分析,根据分值答出至少两方面。
(2)抓主要特征,用词要准确,回避边缘化的分析。
抓核心——分层次——结合原文二、句子(段落)在文中的作用1. 常见问法:(1)这句(段)话在文中有何作用?(2)作者这样写的目的(用意)是什么?(3)这样写有何好处?2. 失分点分析:(1)分不清什么是内容作用,什么是结构作用,混为一谈,没有层次。
(2)理解完全不正确而回答错误。
3. 答题方法点拨:(1)一般从内容、结构两大角度来作答。
内容角度可以分为所写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结构上的作用比较常见的有:与前文(后文)某句(或某段)形成照应;为后文某一内容作铺垫;过渡(承上启下);总收前文等。
开头段作用:开篇点题、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渲染氛围、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
中间段作用: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领下文、渲染氛围、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突出主题、衬托。
结尾部分:总结全文、首尾呼应、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结构严谨、画龙点睛、回味无穷、卒章显志。
题目作用:文章线索、点明主旨、一语双关、情感载体、特殊用法(修辞和疑问),引起阅读兴趣。
三、赏析题型1、修辞角度(如比喻、拟人等)答题思路:(1)先指出修辞方法,然后表述修辞(如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比作了……),(2)分析该修辞的表达效果或(对象的主要特征)(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的特点),(3)表达了作者或人物什么思想感情(表达了……的情感)2、用词角度、写作角度答题思路:(1)提炼出用词方面的特点(或写作方法方面的特点)。
(2)这些词语(这些方法有助于)表达对象什么特点。
(3)其中表达人物什么情感(心理、感受)。
3、人物描写角度题思路:(1)判断使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
(2)分析该手法的使用表现了人物什么特点。
(3)如果有人物(作者或主人公)情感在其中,做适当分析。
4、“音韵特点,句式特征”(如押韵,多用短句子等)四、对原文内容的提炼答题要点:(1)尊重文本,提炼准确,(2)分清层次,覆盖面全。
五、事件概括答题要点:(1)“什么人,什么事”。
(2)要关注到事件的结果以及事件经过中的重要情节。
(3)语言要精练。
六、关于环境描写的作用1、常见问法:“……”请你说说这处环境描写有着怎样的作用?2、答题方法点拨:环境描写的作用通常有三点:(1)渲染气氛(2)烘托心情(3)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的叙事作铺垫)3、答题语言表述:本段对……环境的描写,渲染了……的气氛,烘托了……的心情,推动了……的情节发展(为后文……作铺垫)。
七、对文中某个句子含义的理解1. 常见问法:你如何理解文中“……”这句话的含义(意思)?2.答题方法点拨:(1)找出句中的关键词语,解读它的含义,句子的意思也就能够明了;(2)句子如果复杂,要分出层次,以明确该句表达的内容有几点,在回答时逐一落实;(3)有些句子使用象征、打比方、类比的手法使表意较为含蓄,需要答出作者借这些手法真正要表达的意思;(4)除了解读内容,要分析其中表达了作者或文中人物的何种情感。
3. 答题语言表述:此句(运用了……手法,)写明……内容,(表达了作者/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八、分析原因答题方法点拨: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两方面考虑。
“主观原因”:即和事件有关的中心人物自身的原因,如性格、具体做法等;“客观原因”:即中心人物以外的人、环境等方面的原因。
九、关于感受(感情)和思想情感1、常见问法:你认为作者在此(句)(段)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答题方法点拨:(1)答题要落在感受和情感的词语上,如感到欣喜、感动、悲伤、抑郁、愤懑、愧疚、心生敬意等。
(2)要在前面表明产生感受的原因。
而思想情感则答出内心情感兼顾理性思考。
3、答题语言表述:作者面对……的境遇,表达了……的情感。
我们通过……的内容,体会到作者……的情感,理解到作者……的思考。
常考察的基本知识1、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作用:(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2)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生存背景;(3)为下文人物性格描写作铺垫。
自然环境作用:渲染气氛、烘托心情、推动情节发展2、三种记叙顺序【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
【类型】一是把结局提前;二是把中间扣人心弦的部分提前;三是由眼前事物引起对往事的回忆。
【作用】(1)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2)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插叙】是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插叙一些与主要情节有关的内容,然后再叙述原来的事情【作用】(1)对主要情节起补充的作用(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使文章内容丰富充实。
(2)有助于刻画人物,使人物性格特点和形象特征更丰满生动完整。
(3)避免文章结构的呆板、拘谨,使行文起伏多变,曲折有致。
(4)或交代细节、背景等,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深化主题。
3、人物的方法:四种正面描写:外貌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人物身份地位、生活境况、生活习惯、性格语言描写:典型的语言揭示人物性格,特殊情境下语言反应人物心理行动描写(动作描写):典型动作揭示性格,具体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反应人物心理。
心理描写:直接揭示人物心理,这样才心理反应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侧面描写:衬托或烘托。
突出人物形象,让人印象深刻4、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这句话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抒发了作者。
的情感,感情真挚。
议论:这句话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表明了作者。
的观点,体现了作者对。
的理解和感悟。
5、九种常用修辞方法: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有亲切感。
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的特征或强调某一感受。
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音韵上琅琅上口;⑥反复--多表示强调,增强语言说服力,增强抒情效果。
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9)双关——语意丰厚,余味深长,含蓄委婉,耐人寻味。
(多见于标题)6、十种常用写作手法:1对比: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2象征: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现,使之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即“寓理于物”。
3欲扬先抑: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
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
“抑”,指按下、贬低。
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
作用: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4首尾呼应:指文章开头和结尾呼应。
作用: 结构严谨,自然明晓,强调主题,加深印象,引起共鸣。
5悬念:能引起读者对作品中人物命运,情节发展急切期待的部分。
作用:为下文埋下伏笔,吸引读者,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的结构跌宕起伏,可读性增强。
6借景抒情:借助客观外界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
作用:使情和景互相交融,互相依托,更形象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极强的感染力。
7借物喻人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
作用: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8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
作用: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9铺垫: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期准备工作。
作用:渲染气氛,形成“山雨欲来”的情势,促使读者产生期待、盼望的急迫心情,这样就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
10伏笔:“伏笔”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它可以理解为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
作用: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