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文学理论》chapter04
文本赏析: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
5、形象与理性的辨正关系(总结)
a、文学的直接的审美感性特征决定了文 学是形象的; b、文学的人类活动属性本身决定文学蕴 含某种理性; c、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在表现方式 层面表现为文学直接地是形象的,在深层 具有某种理性。
意 境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
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空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 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王国维《人间词话》
2、‚表现型‛形象:指为表现作家的理想 和感情而创造的形象,这类形象是想象活动 的产物,与现实生活中的现象不同。(这类 在诗歌和散文中尤多) eg:顾城的《远和近》 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 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表现型‛形象大多有细化、突出形象的某 个方面,运用多种表达手法来进行(变形) 处理的特点,主观色彩浓。 3、‚象征型‛形象:这类形象都含有大于形 象本身的含义,它常指某种思想、理念甚至 抽象的观念,象征型形象本身就是一个符号, 因为它代表着另一形象。
有三重形象,a、由意象构成,特点:情境 交融、拟容取心,将需要表达的思绪情感 寄托于物象或景象,从而创造出情中景、 景中情的审美意象; b、境生象外,即通过意象所创造的空间, 具有虚实相生的特点,由意象引发读者的 审美想象,并在想象中达到一种境界。eg: 红杏枝头春意闹;
c、韵外之致,即意境能给人带来象外之 象,也能给人言外之意,此刻,从语言中 所获得的韵味就能将读者带入一个形而上 的层面(道),由此生成的感受超越了眼 前景物、象外之象,从而进入与人生、世 界、宇宙相关的韵味与思考。 实践性技巧:创造--欣赏意境的方法,审 美视线的‚仰观俯察‛,‚远近往返‛的 游目,阴阳五行、黑白相生、虚实相生哲 学的运用。
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L04·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教学设计库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一、教学目标与重点(一)目标1.理解并掌握文学的含义。
2.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3.认识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4.掌握文学的价值系统与功能系统。
(二)教学重点1.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有哪些表现?2.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的典范形态有哪些?3.文学的价值系统与功能系统是什么?二、课堂教学的思路与设计1.让学生理解文学的各种含义,突出强调文学具有的特殊的审美属性,文学主要被视为审美的语言组织。
2.讲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首先需要明确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理解它与经济基础和其他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其次需要突出强调文学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更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具有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再次理解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审美的、社会的各种内涵是通过话语蕴藉而体现出来的;最后理解和把握文学作为话语蕴藉的审美意识形态所具有的特殊的审美教育功能。
3.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是重点要讲解的内容,从以下三个方面讲解:(1)无功利与功利。
让学生理解文学不带有直接功利目的,即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本身也隐含有某种功利意图。
无功利性是直接的,功利性是间接的,直接的无功利性总是实现间接功利性的手段。
(2)形象与理性。
文学直接地是形象的,但在深层又具有某种理性。
这是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在表现方式层面的显现。
(3)情感与认识。
在文学中,审美情感是直接的,理智认识则是间接的。
直接的审美情感的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
通过以上三点的学习,明白文学的属性决不是单一的而总是双重的;其次,文学的审美属性与意识形态属性复杂地缠绕在一起。
文学具备审美与社会双重属性:既是审美的又是社会的。
4.掌握话语和话语蕴藉的概念。
文学作为话语,至少包含的五个要素:(1)说话人;(2)受话人;(3)文本;(4)沟通;(5)语境。
而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有两层意思:(1)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课后习题 第4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圣才出品】
第4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1.文学有哪两种含义?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是什么?答:(1)文学概念的两种含义文学概念有广义的文化含义和狭义的审美含义两种含义。
①文化含义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此种文学概念盛行于中国魏晋以前和西方18世纪之前,把文学当作一般文化形态,并无特殊的或专有的性质。
②审美含义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此种文学概念大致完成于中国魏晋时期和西方16至18世纪,强调文学具有不同于一般文化形态的特殊审美性质。
(2)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①在现代世界,通行的是文学的审美含义:文学主要被视为审美的语言作品。
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体裁。
②尽管文学的通行含义已经固定,但也并不存在一个明确、清晰的界限,可以截然分辨文学与非文学。
文学的含义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2.怎样理解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答:(1)文学是社会结构的—个组成部分社会结构是由人类社会生活过程的各种要素或各个方面的总和构成的总体组织,包括两个基本层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与一定物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由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的、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现实物质基础。
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影响和制约的各种制度及情感、信念、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的总和,包含两个层面: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2)文学属于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与经济基础相对的一种上层建筑形式,指上层建筑内部区别于政治、法律制度的话语活动。
文学作为意识形态,一方面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它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有距离的,它往往要与上层建筑中政治、法律等中介的环节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而经济基础对于文学的作用也不是直接的,也要通过政治等中介环节才能发生支配性的作用。
文学理论教程前八章课后习题答案
《文学理论教程》课后习题答案(上)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基本概念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2.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5.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思考问题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上看,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
它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
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
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成为文学文本。
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文本一定要经过阅读、鉴赏、批评。
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2.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基本概念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2.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文学概论4'4.4 课件
卡勒《结构主义诗学》的讨论
一则新闻报道分行: 昨天在一号公路上 一辆汽车 时速为一百公里时猛闯 在一棵法国梧桐树上 车上四人全部 死亡
问题:
分行就成诗?
诗有没有特定 阅读程式
四、文学与非文学
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
⒈ 语言富有独特的表现力; ⒉ 呈现出审美形象的世界,这种形象具有想
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 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是间接的,通过上层建 筑中政治等中介环节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
二、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的多样性 哲学意识形态 政治意识形态 法律意识形态 道德意识形态 审美意识形态 宗教意识形态 商品意识形态
文学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图
审美活动从本质上看是出自于人的内在需要,
与欲望、兴趣等感性生命的要求相联系,是为达 到自己需要的满足而进行的活动。因此,在审美
活动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价值关系。
审美活动不像认识活动那样要去认识客观世
界、客观真理,要以概念的形式去定义对象,而 是对对象价值的寻求,对自身需要的满足的追求。
自由艺术:艺术、技艺、哲学等。 文学( literature ):14世纪自拉丁文
litteratura和litterae引进。
一方面,文学还没有从历史、哲学、演讲术
等一般文化现象中分离出来,独立发展;另一方
面,它还没有像后来那样被明确地赋予特殊的审
美性质。
文化概念的几种界定
(一)广义的文化概念:
例二:
《红楼梦》第十回叙述张太医为秦可卿开了 一个名为《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的药方:
“人参二钱,白术二钱土炒,云苓三钱,熟 地四钱,归身二钱酒洗,白芍二钱炒,川芎钱半; 黄芪三钱,香附米二钱制,醋柴胡八分,怀山药 二钱炒,真阿胶二钱蛤粉炒,延胡索钱半酒炒, 炙甘草八分,引用建莲子七粒去心,红枣二枚”。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一、名词解释1、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三个分支之一,它是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2、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像空间,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3、审美形象:由文学的文本结构所呈现的富于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它是文学的特有存在方式。
审美形象既具有感性特征,同时又渗透想象、虚构或情感等精神过程。
4、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5、创作动机: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对整个创作过程起支配作用的隐的或显的意图或意念,它是作家所有文学活动能否实现的枢纽,也是每一具体的文学创造过程能否完成的关键.6、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7、艺术真实: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意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
8、文学意象:即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的审美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9、净化:就是读者通过阅读作品而达到的一种“杂念去除,趋向崇高”的自我教育效果,它是文学作品审美价值得以实现的另一重要标志,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的又一表现。
10、有我之境:是指那种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
无我之境:指那种情感比较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
11、共鸣: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重要标志。
12、文学创造的客体:文学创造的客体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客体即“自然说",另一种是客体即“情感”说。
童庆炳_《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章
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
45
文本赏析
我爱这土地
艾 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2
三、文学的通行含义
(一)文学审美含义的通行
文学主要被视为审美的语言作品
(二)文学审美含义通行的原因
人类活动的发展使文学从一般文化形 态中独立出来 现代学科分类机制的建立与健全,文 学被划分到审美—表现领域,专门承 担表现审美体验的任务
13
三、文学的通行含义
(三)内涵
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 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 本等文类。与此含义不相符的哲 学、历史学、科学、宗教学、伦 理学等其他文化形态,当然就不 属于文学范畴,而成为非文学。
1、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 2、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是间接的,通过上层建 筑中政治等中介环节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
19
二、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一)意识形态的多样性
1、哲学意识形态 2、政治意识形态 3、法律意识形态 4、道德意识形态 5、审美意识形态 6、宗教意识形态 7、商品意识形态
20
二、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28
勃兰兑斯
我们观察一切事物,有三种方式——实际的、 理论的和审美的。一个人若从实际的观点来看一座 森林,他就要问这森林是否有益于这地区的健康, 或是森林主人怎样计算薪材的价值;一个植物学者 从理论的观点来看,便要进行有关植物生命的科学 研究;一个人若是除了森林的外观没有别的思想, 从审美的或艺术的观点来看,就要问它作为风景的 一部分其效果如何。 ——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文学理论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分析
概念1 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
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上面所说的是广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
2 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它与其他四个分支关系密切,它通过横向的审视,侧重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和制约着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等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包括五个方面: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3 文学四要素:美国当代文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的观点,他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
文学理论所把握的不是这四个要素中孤立的一个要素,而是四个要素构成的整体活动及其流动过程和反馈过程。
4 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
把文学艺术看成人的生活活动,并且把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归结为人的生活活动,旨在强调文学艺术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关系。
动物的生命活动纯粹是为了维持生命的本能活动,而人的活动是以“自由自觉”为基本特性的。
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
文学是一种“人学’。
5 艺术交往论:马克思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例如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他说: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
每一方直接是它的对方,只是中间存在着中介运动。
当代德国理论家哈贝马斯吸收了马克思的理论方法,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
在他看来两个具有语言和行为能力的主体都可以用符号(语言)作为中介达成一种对话关系。
文学理论——浅谈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表现——以铁凝《哦,香雪》为例
浅谈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表现——以铁凝《哦,香雪》为例内容摘要: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理论在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中早已经深入人心。
在中国文坛上许多作家的作品中都有意识或无意地流露出审美意识形态。
作家铁凝在小说《哦,香雪》中用自己特有的审美视角,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纯真无邪、淳朴善良的香雪和一个贫困落后却人性淳朴的台儿沟,讴歌了她们的人性美、人情美。
本文通过对《哦,香雪》文本的具体分析,探讨了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在小说文本中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哦,香雪》;审美意识形态;表现正文:审美是人类在文化发展中形成的一种普遍需要,在现实社会结构中成为人基本精神需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古人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①”情不自禁是情感活动的规律,表达情感的审美活动。
在人们的文化意识中几乎成为人本能的欲望和需要。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理论在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中早已经深入人心。
在中国文坛上许多作家的作品中都有意识或无意地流露出审美意识形态。
《哦,香雪》是当代著名女作家铁凝的代表作,曾于1982年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及首届“青年文学”创作奖。
小说以一位青年女作家独特的视角,以清新隽永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物质和文化生活贫乏落后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小山沟;以火车在台儿沟停留的一分钟展开描写,塑造了以香雪为代表的,一群血管里躁动着青春的炽热,渴望和追求现代物质文明和现代文化生活的农村姑娘群像。
1、文学作为意识形态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
作者铁凝对《哦,香雪》的写作缘由这样解释到:创作灵感来源于二十几年前她在一个偏僻贫穷的小山沟——苟各庄的所见所闻。
“破败的小学校:没有玻璃、没有窗纸的教室门窗大敞着,一群衣衫褴褛的小学生正在黄土院子里作着手势含混、动作随意的课间操,几只黑猪白猪就在学生的队伍里穿行·······这里的百姓年复一年地在困顿中平静的守着日子,没有怨恨,没有奢求,也没有发现一只鸡和一斤挂面的价值区别·······女孩子们精心梳洗打扮,只是为了去看每晚7点钟在村口停留一分钟的一列火车。
第3阶段复习4《文学理论教程》考研笔记
《文学理论教程》考研笔记第一章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本章串讲】1、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3个分支中的一种。
2、美国当代文论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了文学活动四要素说:世界、作家、作品、读者。
3、19世纪法国文论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提出文学创作决定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
4、几个重要的文论家与其理论:亚里士多德-净化论、布洛-心理距离说、立普斯-移情说、克罗齐-直觉说、弗洛伊德-无意识升华说、荣格-原型说。
一、名词解释1、文艺学:研究文学的发展过程、相关知识、文学的基本规律、文学活动中的个案的学科。
2、文学活动:由文学创作活动、文学接受活动组成的一个循环运动,它包括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四个要素。
3、文学理论:研究文学活动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范畴、文学研究的方法的一门学科。
4、文学批评: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对作家、作品、读者、文学思潮作理性的分析、研究的一门学科。
5、文学史:以历时方法,记载文学活动的过程,并对重要的现象作必要的阐释的一门学科。
6、文学哲学:用哲学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原理、认识论、方法论来指导研究文学活动与社会生活关系、作家的创作、读者的阅读性质、机制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7、文学心理学:文学活动中的基本环节文学创作、作品、接受过程,是作者心理、读者心理不断转换过程,采用心理学的视角(精神分析学、投射理论)如研究文学活动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8、文学符号学:运用语言学、符号学的研究原理,对文学文本进行信息译码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9、文学社会学:把文学活动作为子系统放在社会大系统中研究,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道德、伦理、宗教等多重角度,研究作家、作品、读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重点是作品与社会历史的对应关系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10、文学价值学:研究文学活动中的文化价值的形成、转移、增值、变化的过程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11、文学文化学:把文学活动研究的各种理论、视角、方法综合起来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考试题目(单项选择题)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1.无论是中国还是在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科都叫(C )A.文艺学B.文学学C.诗学D.文学理论2。
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作为文艺学的独立的分支是在(D ) A.17世纪B.18世纪C.19世纪D.20世纪3.国内外文学理论界一般把文艺学区分为(A )A.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B.文学理论史、文学史、文学批评史C.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史D.文学理论、文学学、文学批评《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的作者是(D )A.亚里士多德B.黑格尔C.英伽登D.艾布拉姆斯在文学研究中提出文学活动由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四个要素构成的理论家是(D )A.亚里士多德B.黑格尔C.英伽登D.艾布拉姆斯在中国古代提出“知人论世"批评方法的是( B )A.孔子B.孟子C.荀子D.庄子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建设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石之一的文学活动论把文学艺术看成是(C )A.社会生活的反映B.精神生产C.人的生活活动D.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石之一的文学反映论把文学看成是(B ) A.人的生活活动B.社会生活的反映C.精神生产D.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往马克思主义解答文学源泉问题用的是( C )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反映论D.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石之一的艺术生产论把文学看成是(C )A.人的生活活动B.社会生活的反映C.精神生产D.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往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石之一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把文学看成是(C )A.人的生活活动B.社会生活的反映C.一种社会意识形态D.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往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石之一的文学艺术交往论把文学看成是( C )A.人的生活活动B.社会生活的反映C.一种社会意识形态D.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往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文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C )A.社会生活B.文学作品C.人D.摹仿文学活动的前提是(B ) A.生活的积累B.人的生活活动C.知识的积累D.作家的出现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可以同对象(C ) A.发生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形成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C.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D.形成对立关系马克思说“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这个尺度是指( A )A.合规律性B.合目的性C.深刻性D.丰富性马克思说人“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这个尺度是指( B )A.合规律性B.合目的性C.深刻性D.丰富性从世界与作品的关系角度认识文学的本质,所形成的文学观念是(A )A.摹仿论B.表现论C.文学本体论D.读者反应论从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角度认识文学的本质,所形成的文学观念是(B ) A.摹仿论B.表现论C.文学本体论D.读者反应论从作品自身要素的角度认识文学的本质,所形成的文学观念是( C )A.摹仿论B.表现论C.文学本体论D.读者反应论从作品与读者关系的角度认识文学的本质,所形成的文学观念是( D )A.摹仿论B.表现论C.文学本体论D.读者反应论在西方,强调文学与作者的联系,进而强调作品表现功能的表现论正式出现于(C )A.15世纪B.16世纪C.17、18世纪D.19世纪创造“文学本体论"这一术语的是英美新批评的(B )A.英伽登B.兰瑟姆C.萨特D.伽达默尔西谚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和中国古语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都已触及读者阅读的( B )A.创造性质B.再创造性质C.意识形态性质D.反映论性质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兴起于(D ) A.20世纪30年代B.20世纪40年代C.20世纪50年代D.20世纪60年代接受美学的创始人是(C ) A.英伽登B.兰瑟姆C.姚斯D.伊瑟尔在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中提出“隐含的读者"概念的是(D )A.英伽登B.兰瑟姆C.姚斯D.伊瑟尔用哈贝马斯的理论来看,文学活动系统是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B )A.系统结构B.交往结构C.读者反应系统D.创造系统在文学活动发生问题上提出巫术发生说的是( C )A.康德B.席勒C.弗雷泽D.格罗塞在弗雷泽《金枝》有两条巫术原理,其中“同类相生或同果必有同因”称为( A )A.相似律B.接触律C.必然律D.可然律在弗雷泽《金枝》有两条巫术原理,其中“甲乙二物接触后,施力于甲可影响乙,施力于乙可影响甲”称为(B ) A.相似律B.接触律C.必然律D.可然律最早在理论上阐述游戏说的是( A )A.康德B.席勒C.黑格尔D.普列汉诺夫系统地阐述游戏说,并作为游戏说代表的是( B )A.康德B.席勒C.黑格尔D.普列汉诺夫文学艺术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D )A.巫术B.游戏C.宗教D.劳动刘勰《文心雕龙》提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强调的是( B )A.文学发展与经济的关系B.文学发展与时代的关系C.文学发展与情感的关系D.文学发展与政治的关系文学发展与物质生产的关系(C )A.总是平衡B.总是不平衡C.并不总是平衡D.基本平衡经济是支配文学发展的(D )A.惟一因素B.一般因素C.次要因素D.最终因素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章炳麟认为:“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之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其文学的概念是( A )A.广义的B.狭义的C.审美的符号学的中国最初关于文学的定义所体现的文学含义是(A ) A.广义的B.狭义的C.审美的符号学的《论语·先进》:“文学,子游子夏"所讲的“文学"的含义是(A )A.广义的B.狭义的C.审美的D.符号学的在西方18世纪之前所使用的“文学”一词的含义基本上是(A )A.广义的B.狭义的C.审美的D.符号学的在中国,文学的审美属性被正式确认是在(B )A.先秦时期B.魏晋南北朝时期C.唐宋时期D.明清时期鲁迅所称的“文学的自觉时代”是指(B )A.先秦时期B.魏晋南北朝时期C.唐宋时期D.明清时期在西方,狭义的文学从广义的文学中独立出来是在(C )A.古希腊时期B.古罗马时期C.18世纪D.19世纪在现代世界,文学的通行含义是( C )A.广义的B.狭义的C.审美的D.符号学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的含混主要是指话语意义的( B ) A.单一性B.多重性C.明确性D.完整性第五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发展中价值观的中心问题是( B )A.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B.文学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C.文学的创作原则的问题D.文学的反映对象问题社会主义时期一切文学活动发展的根本方向和根本目标是(B )A.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B.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C.为一定政治服务D.为特定时期的中心任务服务马克思说:“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指出了(B ) A.文学活动与现实生活的关系B.文学活动的历史继承性C.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D.文学活动的人民性对于古代的文化遗产,正确的态度应该是(C )A.全盘继承B.全盘否定C.批判地继承D.无须继承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时期的科学文化的根本性方针是( C )A.为人民服务B.为社会主义服务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D.继承文学遗产提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塑物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是(A )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毛泽东判断古代文学遗产价值的一条重要的标准是( C )A.革命性B.先进性C.人民性D.当代性第六章文学作为特殊的精神创造“精神生产”的概念首见于(A )A.《德意志意识形态》B.《共产党宣言》C.《剩余价值论》D.《〈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文学创造与科学创造比较,其特点是(C ) A.揭示客体的真实本质B.如实地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C.力求表达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D.获取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理知识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它所凭借的“艺术符号"是( B ) A.语言B.言语C.线条D.色彩与科学语言和日常语言比较,文学语言强调的是(D )A.严谨的逻辑B.严谨的语法结构C.服从说明的需要D.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西方从古希腊开始形成的文学观念是(A )A.艺术摹仿自然B.艺术表现情感C.艺术即直觉D.艺术是情感的形式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学观念是( A ) A.诗言志B.诗缘情C.诗者,吟咏情性D.感物吟志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的是( C ) A.《毛诗序》B.《乐记》C.陆机《文赋》D.钟嵘《诗品》亚里士多德认为“诗人的职责,在于(B )A.描述已经发生的事B.描述可能发生的事C.叙述个别的事D.描述体现理念的事认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的是(A )A.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B.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C.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史达尔夫人D.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认为“艺术乃是象征人类情感的形式之创造"的是( B ) A.科林伍徳B.苏珊·朗格C.贝尔D.阿恩海姆西方古代文学理论认为,文学创造的主体就是( A ) A.艺术的摹仿者B.艺术的创造者C.艺术生的产者D.生活的旁观者移情说的代表人物是(B )A.别林斯基B.立普斯C.洛克D.克罗齐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评价的心理特征是( C ) A.逻辑推理B.感性直观C.情感体验D.理性思维创造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把握的思维特征是( B ) A.逻辑推理B.感性直观C.情感体验D.理性思维创作主体的主导性、能动性、创造性首先体现在( C )A.实际创造过程中对“具体客体"的剪裁、缀合、概括、综合等B.对客体进行变形、情感投射、观念移注C.主体对创作客体的选择D.客体被创作主体重新塑造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文学创造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生产,文学创作的材料应该是(B )A.独立于作家之外的物质B.贮存于作家内心的精神现象C.记录于书本上的知识D.独立于作家之外的社会生活文学创作活动发生的最早契机是(B )A.素材积累B.艺术发现C.创作动机D.艺术构思作家所有文学活动能否发生的枢纽是(B ) A.素材积累B.艺术发现C.创作动机D.艺术构思文学创作活动的内驱力指( C )A.素材积累B.艺术发现C.创作动机D.艺术构思创作动机的触发往往表现出一种( C )A.单一性B.直接性C.复杂性D.机械性对记忆表象进行重新组合以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称为(A ) A.想象B.联想C.幻想D.记忆由此形象想到彼形象的心理过程称为( B )A.想象B.联想C.幻想D.记忆接近联想是指(A ) A.由于事物间在时间或空间上的接近而引起的联想B.由事物间类似的特征引起的联想C.由事物间相比照的关系而引起的联想D.由对象在特定关系情境中引起的联想类似联想是指(B )A.由于事物间在时间或空间上的接近而引起的联想B.由事物间类似的特征引起的联想C.由事物间相比照的关系而引起的联想D.由对象在特定关系情境中引起的联想对比联想是指(C )A.由于事物间在时间或空间上的接近而引起的联想B.由事物间类似的特征引起的联想C.由事物间相比照的关系而引起的联想D.由对象在特定关系情境中引起的联想文学创作中的灵感是指(A ) A.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B.省略推理过程而对事物底蕴作出直接把握的心理过程C.由一个事物形象想到另一个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D.改造和重新组合记忆表象以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文学创作中的直觉是指(B )A.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B.省略推理过程而对事物底蕴作出直接把握的心理过程C.由一个事物形象想到另一个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D.改造和重新组合记忆表象以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艺术构思中的动力因素是指(D )A.记忆B.想象C.联想D.情感颜之推说:“为文犹须放荡,但又须随时以嚼勒制之”,强调的是( B )A.回忆与沉思的关系B.情感与理智的关系C.灵感与直觉的关系D.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略去具体细节抓住主干,形神兼备地传达出形象的大致轮廓的构思方式称为( D )A.夸张B.变形C.突出D.简化在艺术构思中,将习见的事物换一种样式出现,以取得最佳效果的方式称为(C )A.变形B.漫画C.陌生化D.粘合文学创作中由“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的过程属于(C )A.积累阶段B.构思阶段C.物化阶段D.修改阶段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说:“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强调的是( B )A.“形之于手”是“形之于心"的深化B.“形之于手"与“形之于心”的矛盾C.“形之于手"与“形之于心”的统一D.“形之于心”对“形之于手"的制约曹植写七步诗的情况,是一种( B )A.推敲B.即兴C.雕琢D.灵感第八章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从文学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的角度说,衡量文学创造成就的首要标准是(C ) A.人民性B.倾向性C.真实性D.功利性袁于令认为《西游记》是“极幻之事,乃极真之事”、“极幻之理,乃极真之理”,指出了文学的真实乃是(B )A.客观的真实B.假定的真实C.历史的真实D.科学的真实与生活的真实比较,艺术的真实是一种(C )A.客观的真实B.事实的真实C.假定的真实D.历史的真实文学创作中的艺术概括要达到的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这种统一应该是( B ) A.为一般而找特殊B.在特殊中显出一般C.只要描写了特殊就具有了一般D.把特殊归纳为一般西晋的陆机充分肯定文学的情感性,他在《文赋》中说: ( C )11A.情动于中而形于言B.为情造文C.诗缘情而绮靡D.为文造情恩格斯在评价巴尔扎克时使用的一个概念是( B )A.以热情为元素B.诗意的裁判C.唤起自己的情感传达给别人D.诗是诗人情感的自然流露古往今来一切优秀文学的总主题是(D )A.认识真理B.反映生活C.表现情感D.人文关怀文学创造的终极价值追求和永恒主题是(D )A.认识真理B.反映生活C.表现情感D.人文关怀与历史学家、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相比,作家的使命是( C )A.诠释社会发展规律B.总结历史发展规律C.宏扬人文精神D.发现客观真理俄国形式主义和新批评派理论上片面性主要表现为(C )A.重视艺术形式的地位B.认为形式与内容的地位相等C.把形式的作用推向极端D.强调形式与内容不可分割在20世纪提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理论的是( A )A.克莱夫·贝尔B.苏珊·朗格C.什克洛夫斯基D.阿恩海姆12。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五版课后习题归纳整合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五版全书章节·课后习题·归纳整理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基本概念]·文艺学·文学活动·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思考问题]1.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2.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及当代中国文学理论建设】[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特色当代性[思考问题]1.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试作简要的说明。
2.试概括出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理解的特点。
3.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二编文学活动【第三章文学活动】[基本概念]·生活活动·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文学本体论·劳动说·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思考问题]1.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是怎样的关系?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在什么位置?2.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各自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请简述之,并指明它们的片面性。
3.简要论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
4.试辩证说明文学发展的诸种原因。
【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基本概念]·文学的含义·话语·话语蕴藉·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思考问题]1.文学有哪两种含义?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是什么?2.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3. 什么是话语蕴藉?怎祥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试结合具体作品加以说明。
4.当前在文学的含义和属性问题上有哪些代表性观点?这里把文学视为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它表现在哪几点上?【第五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基本概念]·主导性与多样性·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人民性[思考问题]1.简述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
文学的定义及其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文学的定义及其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给文学下一个定义,似乎是文学理论不可避免的问题。
在本课程的最开始,我们已经接触到在文学理论模式中存在的两大思维类型:一是普遍主义和本质主义的类型,即从一个先验的预设前提出发去推演出一个普遍的理论体系,企图以此去统摄与解释纷繁多样的文学现象;二是历史主义的文学理论建构类型,即重视文学知识生成的特殊性与历史条件。
同样,对文学的定义同样存在着本质主义和历史主义两大类策略。
本质主义的文学定义方式寄望于以某一种或几种属性(如审美愉悦、形象反映、陌生化的语言形式等)贯穿人类所有的文学现象,把文学定义为体现这一种或几种特定属性的现象。
我们已经知道,任何一种文学理论都是特定视野的产物,都具有意识形态的属性。
按照这样的定义方式,那些更符合某一理论家本质主义文学定义的文学活动就更容易进入他的法眼,而那些不符合这一理论要求的文学现象就会成为被排斥和被批判的,甚至从被这种理论划在文学活动的范围之外。
比如按照某种极端的浪漫主义文论,即认为文学就是对作家个体内心情感世界的表现的说法,在论述文学活动本质的时候,很多摹仿伦体系中的极具价值的文学活动可能就被放到相对次要的位置,那些更多地表现作家内心的作品就会成为浪漫主义文论视野中的文学范本。
很显然,浪漫主义文论的思想基础是浪漫主义思潮。
相反,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看来,那些能够展示更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能提供一种大多数人幸福生活前景的文学作品相对于只注重表现作家个体内心世界的文学作品就具有更高的价值。
而这种理论我们很清楚地就能看到它的阶级立场。
艾布拉姆斯认为:“一个有待探讨的领域,假如没有先在概念作框架,没有达意的术语来把握它,那么这个领域对于探索者来说就是不完善的——它或者是一片空白,或者是一片浑浊,使人无从下手。
我们常用的补救方法,就是寻觅一些物体,以其类似的特性来了解新的领域中感觉不明显的方面,以较为熟知的事物来说明相对陌生的事物,借有形的事物来论述无形的事物。
《文学理论教程》重点复习整理---童庆炳版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要点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1.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
本从俄文翻译而来,其正确名称为文学学,后传为文艺学。
2.文学理论的性质:学科归属(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对象(世界,作品,作家,读者(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文学活动的结构和发展关系规定了文学理论的任务和学科品格(实践性和价值取向(民主的,科学的,现代的))3.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基本形态:文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价值学,信息学,文化学。
依据:文学哲学,是从哲学角度对文学的阐述和解释。
它的特点是从哲学的高度对文学是什么作出总体解释。
文学社会学,是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研究文学与社会整体关系的新兴的交叉学科。
属于文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
它的基本特征为对文学与社会作多维研究,从而阐明文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更新的基本规律。
文学心理学。
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文学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是介于文学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交叉学科。
它着力探讨文学活动中作为主体的人的心理结构,可以更深入地揭示人类文学活动的内在规律,揭示人类作为文学创作主体与鉴赏主体的心理奥秘,从而提高文学创作主体和文学鉴赏主体的审美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信息学,是以信息的文学加工,文学信息的形态,文学信息的功能,文学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利用等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文学价值学,是对文学进行价值论研究的理论。
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是一种效用关系。
文学价值论把文学视为主体为了满足特殊需要而有目的的创造精神价值的活动。
文学文化学是从文化的角度对文学研究的理论。
文学文化学是一个综合各种理论、方法,从各个具体不同视角宏观研究文学,从广度与深度对文学研究的理论。
文学符号学是在符号学理论的基础上出现的,是运用符号理论对文化的研究。
第四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二、文学作为审美
文学的审美含义
文学的审美含义指具有审美属性
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 散文、小说、剧本等 文学分离、独立出来,成为特殊 审美形态
中国魏晋时期 文学审美属性的独立(鲁迅曾指出) 曹丕《典论•论文》:‚诗赋欲丽‛、‚文以气 为主‛ 陆机:‚诗缘情‛ 钟嵘:‚滋味‛说 刘勰:‚情者文之经‛,‚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宋文帝‚四学‛:儒学、玄学、史学、文学
魏晋前
文学泛指一切文章。
《论语》 《说文》:‚文,错 画也,象交文。‛
近人章炳麟说,‚文学者,以有 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 法式,谓之文学‛,就是对这种 广义文学的概括。
古希腊 未产生一般文学概念,只有文 学的特定形态,如史诗、颂诗、 演讲术、悲剧等 自由艺术:艺术、技艺、哲学等 文学( literature ):14世纪自 拉丁文litteratura和litterae引进. lliterature这个词和它在其他欧洲 语言中相似的词指的是‘著 作’,或者‘书本知识’。‛
社会实践不但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环境, 也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关系的 变化也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显现。 人与自然的这种新关系的确立,也因此 成为显示人的力量与才智的对象。
文学的审美性从深层上讲就是这种意义 上的审美。 文学从社会生活中寻找、发现和展示的, 是由审美关系所规定的人生境况及其蕴 含的意义和价值。 所以说,审美是文学的内在规定。人们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把文学视为人类 的精神家园。
折中义文学——介乎广义文学与狭义文 学之间而又难以归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 作品 惯例,在这里指人们在使用文学概念时, 有意或无意的遵循或建立的某种未经严 明而又约定俗称的规范
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第4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4.1 复习笔记一、文学的含义(一)文学的文化含义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在中国,文学最初是泛指文章和博学,这正体现了文学的广义的文化含义。
在西方18世纪之前,文学也往往是在文化含义上使用的,即文学属于一般文化,没有被称为美的“艺术”。
(二)文学的审美含义文学可以被视为一种审美形态,文学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文学的审美含义的脱颖而出,在中国大致是魏晋时期(3世纪至6世纪),在西方则是16世纪至18世纪。
(三)文学的通行含义1.文学的审美含义在现在通行的因素(1)人类活动的持续发展,促进了人类符号表意能力的发展与丰富,使得文学这类专门的审美表现领域得以从一般文化形态中独立出来。
(2)现代性在全球的扩展,推动了世界文化、学术、学科的分类机制的建立与健全,而在各种人类活动的合理化分工机制中,文学被划分到审美-表现领域,专门承担以符号形式表现审美体验的任务。
2.文学通行含义的确定由于人类活动的长期发展和现代分类机制的合理化作用,文学的通行含义形成了。
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体裁。
(四)文学与非文学1.文学与非文学的关系尽管现行用法已经确定,但事实上,文学的含义常常发生复杂的演变。
正是在这种演变中,通常意义上的非文学有可能会变成文学。
文学的含义总在演变中,需要历史地和具体地对待。
2.判断文学和非文学的标准(1)文学的语言富有独特表现力;(2)文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这种审美形象具有想象、虚构和情感等特性;(3)文学传达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4)文学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二、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一)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1.社会结构的构成要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首先需要了解意识形态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章节题库 第4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圣才出品】
第4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一、填空题1.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是指文学是一种________。
(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案】意识形态【解析】文学从本质上说是意识形态。
作为意识形态,文学具有普遍的属性,也具有特殊的属性。
文学的普遍属性在于,它是一般意识形态;文学的特殊属性在于,它是审美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的具体形态多种多样,简要地说,就有哲学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法律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和审美意识形态等。
2.________是构成文学作品的基本要素。
(四川大学2011年研)【答案】语言【解析】题干这一命题包含两层意思:①语言是文学的物质媒体,一切文学作品都是用语言创作的,一切文学作品也都需要通过语言来欣赏;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学的物质存在。
②语言也是文学的审美要素,人们阅读文学,不仅是欣赏语言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和形象,富有个性特色的语言本身也会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享受。
因此文学又被称为语言的艺术。
二、名词解释1.审美意识形态(中国传媒大学2010、2011年研)答: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审美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具有特殊性:它一方面被看作意识形态中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但另一方面又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与它们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因此,审美意识形态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
2.艺术形式(南开大学2010年研)答:艺术形式是艺术作品内部的组织构造和外在的表现形态以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总和。
艺术形式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内形式,即内容的内部结构和联系;二是外形式,即由艺术形象所借以传达的物质手段所构成的外在形态。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概念: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文艺学。
东西方最早都称为“诗学”。
文艺学可分为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三个分支。
2.文学活动:以文学创作、文学欣赏和文学批评、文学消费为主要内容的活动的总称。
其一,它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四元素构成。
其二,它在意向上可分为两个过程,一是从创作到作品到欣赏接受的过程,这是一个精神过程。
二是从文学生产到产品形成再到交换买卖的过程,这是一个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过程。
3.文学理论:是着重探讨和总结文学现象中带有规律性的问题的一门科学,其具体研究对象为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
文学理论的体系一般包括文学发展论、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论、文学接受论五大部分4.文学批评: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一切文学现象进行阐释和评价的科学。
5.文学史:叙述和研究文学发展过程、分析评价各个时代的作家、作品和文学思潮的学科。
问题:1.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方面,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一个分支,属于社会科学。
它以文学规律、特征、性质为研究对象,任务是对文学本质、文学创作、作品构成、文学接受四大方面做出理论阐释,建立起基本理论和概念系统。
其品格应是实践性和一定的价值取向。
实践性即它应来源并指导文学实践活动;价值取向即每一种文学理论总有一个肯定、提倡或否定、反对什么文艺与艺术趣味的倾向性。
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价值取向当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体现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审美趣味与理想,为社会主义和人民服务。
2.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概念: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其它马克思主义者继承发展了的文学理论。
它有五大基石,分别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生产论、文学交往论。
《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章
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本章知识点本章概述:一般说来,文学具有三种含义,即它的文化含义、审美含义和文学的通行含义。
但是,文学的概念是不确定的和不断变化的。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观念。
文学从本质上说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
文学的普遍属性在于,它是一般意识形态;文学的特殊属性在于它是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具有话语蕴藉属性。
由此,可以给文学下一个定义: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第一节文学的含义本节概述:文学有三种比较重要的含义:文学的文化含义、文学的审美含义和文学的通行含义。
但事实上,文学的含义常常发生复杂的演变。
正是在这种演变中,通常意义上的非文学有可能会变成文学。
这正显示了文学含义的不确定性与不断变化的特点。
同时,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观念,文学的含义总在演变中,需要历史地和具体地对待。
知识点1:文学的文化含义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最初居于主导地位的是文学的文化含义。
一方面,文学还没有从历史、哲学、演讲术等一般文化现象中分离出来独立发展;另一方面,它所包含的某种特殊审美属性也已经被觉察到了,尽管到后来才被明确地突出出来。
知识点2:文学的审美含义无论中西文论对文学的审美属性存在如何不同的传统见解,但毕竟都持有相近立场:文学与一般文化形态不同,具有特殊的审美属性。
这一点在今天早已成为一种共识。
知识点3:文学的通行含义在现代世界,通行的还是文学的审美含义:文学主要被视为审美的语言作品。
知识点4:文学与非文学尽管现行用法已经确定,但事实上,文学的含义常常发生复杂的演变。
正是在这种演变中,通常意义上的非文学有可能会变成文学。
这正显示了文学含义的不确定性与不断变化的特点。
同时,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观念,人们常常会按这种观念去创造新的文学,或者把以往的非文学读解为文学,非经典阐释为经典。
可见,文学的含义总在演变中,需要历史地和具体地对待。
第二节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重点)本节概述:文学从本质上说是意识形态。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读书笔记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读书笔记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1、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1)目前一般把文艺学区分为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美国学者韦勒克、沃伦在其合著的《文学理论》中认为,文学是一个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文学理论是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类问题的研究,文学批评(其批评方法基本上是静态的)或文学史则是研究具体的文学艺术作品。
(2)这里所说的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和互相作用的。
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
①如果文学理论不根植于具体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文学发展历史的研究,文学理论所概括的文学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失去了存在的依据。
②反过来,文学史、文学批评又必须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离开这种指导,文学史、文学批评就失去了活的灵魂,成为一堆混乱的材料和随心所欲的感想的拼凑。
(3)既然文学作为“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从而构成“文学史"这个分支,那么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同样作为“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也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从而构成“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这两个分支.因此,文艺学的分支应该有五个,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
这五个分支建立在一般与特殊、共时与历时这两根交叉的轴线上.①从一般与特殊这个竖轴线看:文学理论与文学理论史处在“一般”这一端,因此这两个分支侧重于对文学的一般性的普遍规律的探讨,主要不以个别具体的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为研究对象;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文学史处在“特殊”这一端,因此这三个分支侧重于对个别具体的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解释、分析和评价,着眼于特殊规律的揭示。
②从共时与历时这个横轴线看: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处在“共时”这一端,因此它们在面对文学这同一客体时,以横向的审视,对文学的要素、结构、逻辑关系、功能、规律等进行分析与综合,一般不研究上述研究对象的历史演进过程与规律;而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文学史处在“历时"这一端,尽管在研究的具体对象上是不同的,但都以纵向追溯它们所关照的问题,揭示其发生、发展的演进过程和规律.(4)总的概念: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五个分支之一,它与其他四个分支有极其密切的联系,它通过横向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的规律,它指导、制约着其它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2、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它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其研究对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形象与感性形象和理性概念的不同
与感性形象相同,都是感性的,但文 学形象又渗透想象、虚构或情感等精 神过程。 与理性形象不同,文学形象是假定的、 不确实的或模糊的,而概念理性则是 抽象的、确实的、明淅的。
文学直接地是形象的,在深层又具有 某种理性。这是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 属性在表现方式层面的显现。 文学创作、阅读及形象本身都可能与某 种间接的或深层的理性考虑有关,具 有理性意蕴。
(三)情感与认识
从态度方面看,作为审美意 识形态的文学,它富于情感 性,又带有认识性。 审美情感:是凝聚在审美形 象中的主体态度,如好恶、 喜怒、肯定与否定、斥责与 赞美、欢乐与痛苦等。是一 种超越个人利害得失而具有 从业普遍性的情感。 认识有感性认识,有理性认 识,文学中的认识是感性认 识与理性认识的结合。更多 的情况下是理性认识渗透到 感性认识中。
1、一般文化的概念: 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文化可包括人的一切生活 方式和为满足这些方式所形成的心理和行为。它 包含着物的部分、心物结合的部分和心的部分。
在广义的文化的整体概念中文化被视为立体的系统, 分为三个层面,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物质文化不是指原本的自然,而是人创造的“第二自 然”,或者说是对象化的劳动的结果。 制度文化则是指渗透了人的观念的社会的各种制度。 精神文化是最深层的东西,如文化心理、价值观念、 思维方式、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情绪、民族性 格等。 物质文化最为活跃,易变(任何时代,对外来物质文 化的吸收总是先行的);精神文化则惰性最大,不易 改变。 这个广义的文化概念就是指整个社会生活,可以说无 所不包。人所需要的一切,所制作的一切,所发明的 一切都可以叫做文化。
言语与话语
“言语”是“语言系统”的实际体现,必须依 赖于语言系统。现代语言学把构成“语言系统” 的基本句子称为“语法句”,而把构成“言语” 的基本句子称为“话语”。 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 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 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 素。
第二节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一、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结构 上层建筑
政治.法律制度 政治 哲学 宗教 艺术 道德
经济基础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的文学,遵循着上 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关系的一般规律. 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一方面最终决 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它与 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是间接的有距离的, 往往要通过政治等中介环节才能发生联 系。
事实上,文学含义在具体的文学活动中常发生复杂 演变,需要历史地和具体地对待。通常的非文学如 某些新文体、边缘文体、 实用文体或经移位成文 学作品中的片断,或被整体地移位成完整的文学作 品,使非文学读解为文学,形成与现成规范不同的 “新文学”也是可能的。 总之,综合性的文学观念是在不断地对文学的认识 中变化、发展的。从不同的视角审视文学,就有不 同的文学观念。 从人性的大视野看,文学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性的文 化活动;从社会结构的观点看,是社会上层建筑中 的审美意识形态;从文学作品的本身看,是一种语 言艺术。
二、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是人类的审美活动。其意识形态性与审美特性 有机结合就产生“质变”,产生了作为文学的根本 性质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 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 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绘画、戏剧、 雕塑等艺术活动。其特殊性在于:一是富有审美特 性;二是又渗透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因子, 是相互交织的。所以,我们不可把文学看成是“美” 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说文学是一种审美意 识形态,就意味着“审美意识形态”自身是一个相 对独立的系统。
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 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 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渗透了 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 来。
(一)无功利与功利
文学是审美的,在文学活动中,无论创作还是欣赏,无论作 者,还是读者,在创作和欣赏的瞬间一般都没有直接的功利 目的性,并不企求直接得到现实利益。 但是,在创作和欣赏无功利的背后都潜伏着功利性。创作 是为人生的,为社会的,就是所谓的“无功利”,实际上也 是对人生、对社会的一种态度。更不必说,文学创作往往有 很强的现实性的一面,或批判社会,或揭示人生的意义,或 表达人民的愿望,或展望人类的理想等等,其功利性仍是很 明显的。就是那些社会性比较淡的作品,也能陶冶人的性情。 “陶冶性情”也是一种功利。(郭沫若、鲁迅的话)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它不以功利为目的,但又有功利性。 无功利性是直接的,功利性是间接的,直接的无功利性总是 实现间接功利性的手段。
第三节 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一、文学与话语 文学以语言为符号(语言又以文字、语音为 符号),是以话语的方式存在的。正是在这 一意义上,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文学所运用的语言并不是语法意义上的“语 言”,而是一种实际交往的特殊“语言”— —话语。
什么叫话语?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在他著名的《普通语 言学教程》中提出了两个互相区别的重要 概念,即“语言系统和“言语”。简言之, “语言”指的是语法意义上的语句组合系 统。“言语”指的是实际交往中的话,是 发生在至少两个人之间的语言行为。
1、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 2、叩问人的生存意义; 3、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4、憧憬人类的未来。
章炳麟:“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 之文学。” 韦勒克的话。 《论语》把文学归结为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之 一。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
从目的、方式、态度三方面,我们可以看出,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在无功利、形象、情感 中隐含功利、理性和认识。文学具有审美和意 识形态双重属性,是审美的又是社会的,是审 美与意识形态复杂地缠绕在一起。而审美属性 是直接的和突出的,而社会属性则是间接的隐 藏的,文学并不直接体现社会属性,而总是保 持自身的审美风貌。所以说,真正成功的文学 作品,总是善于把隐秘的社会意图掩藏或渗透 在审美诗意世界中,并赋予这种审美诗意世界 以多重解读的可能性,文学的双重属性及复杂 性就在于此。
文学这种通行的含义
是建立在现代社会人类活动的合理化分工机制 中。 文学属于艺术之一,专门承担起以语言符号形 式表现审美体验的任务。 文学作为艺术之一,不仅具有一般文化形态的 共性,更有其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特性。
文学的通行含义:
文学是一门艺术,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 的语言艺术,包括诗、小说、散文、剧本等 文类。
第四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文学的含义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第一节
文学的含义
文学被视为美的“语言艺术”,包括诗、小说、散 文、戏剧文学、影视文学等样式。 含义本身具有综合性,古今中外对文学含义的理 解是变化发展的,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理解。
一、 广义的文化含义
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
宋文帝建立“四学”:“儒学、玄学、史学、文学”, 文学开始从广泛的文化在家庭中分离出来。 曹丕在《典论· 论文》中提出“诗赋欲丽”、“文以气 为主”,开始了“文学的自觉时代”。 范晔说文学“情志既动,篇辞为贵”。 南朝的萧子显说:“文章者,盖性情之风际,神明之 律吕也。蕴思含毫,游心内运,放言落纸,气韵天成; 莫不禀以生灵,迁乎受嗜。”文明了文学区别于其他 文化形态的特殊审美属性。 陆机(著《文赋》)的“诗缘情”、钟嵘(著《诗品》)的 “滋味”、刘勰(著《文心雕龙》)的“情者文之经”“情 往似赠,兴来如答”等。
西方16至18世纪:
1747年查里斯巴托把诗与绘画、雕塑、音乐、 艺术和修辞纳入七种“美的艺术”之中,文学 最终从文化中分离出来,其审美属性被认可。
三、文学的通行含义
文学不仅属于文化范畴,具有审美属性, 而且文学是人运用语言符号系统,展现 人生意义和精神追求的,具有人类深层 文化的一种语言艺术。
(二)形象与理性
科学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分析和综合,以理论 的形式掌握世界;文学则通过形象以审美的方式掌 握世界。换言之,文学是以形象感人的,其特殊存 在方式是形象。 “形象”即艺术形象,文学的本文结构所呈现的富 有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是文学作品的特殊内容所 采取的一种诉诸感觉的、感性的形式。黑格尔说它 “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 的东西也借感性而显现出来了。”
既指社会道德教育,又指文化开发,诗的“教”的功效应是崇尚美德、简 朴、正义、秩序和法律,应促使人接受文明,为人神划界,为夫妇立定礼 法。教是目的,教必须通过乐的手段才能实现,教化功能在诗和艺术作品 中不应脱离使人获得愉悦的具体形象,欣赏者总是在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 中得到陶冶、教化的。
二、狭义的审美含义
由于长期的文学实践活动及创作经验的总结, 人们的审美观念不断发展,对文学含义的理解 也不断深入。 在中国魏晋时期(公元3至6世纪)、西方是16 至18世纪。文学特具的审美属性被共认,文学 狭义的审美含义从广义的文化含义中分离与独 立出来。
文学被视为一种审美形态,是指具有审美属 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小说、散 文、剧本等。至此,文学不再指代用语言或 文字传输的所有文化现象,而仅指其中富有 审美属性的那一部分。
马克思说:“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人 的一切活动都含有“审美”的因素,而文学艺 术这种审美形态之所以从其它文化现象中独立 出来,被公认为有审美性,那是文学艺术与现 实之间的联系是以情感的形式而非认识的形式 为中介的,即通过作家对现实生活的审美感知 和审美体验而作出的。 为此,无论是中国古典的“缘情”说、“气韵” 说、“物感”说、“意境”说等,还是西方早 期 “美的艺术”的提法,都无不发现了文学具 有审美属性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