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_化学平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化学平衡教案

高中化学化学平衡教案

高中化学化学平衡教案1. 知识与技能:学生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及相关计算方法。

了解化学平衡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验设计与实验操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对化学平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化学平衡的概念及相关计算方法。

2. 化学平衡所遵循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三、教学准备1. 教科书、教学课件、实验仪器和试剂。

2. 备好实验步骤和实验记录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验引入化学平衡的概念,让学生对化学平衡产生兴趣。

2. 教学:讲解化学平衡的概念、性质和相关计算方法。

让学生了解化学平衡所遵循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3. 实验:进行关于化学平衡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培养其实验设计与实验操作的能力。

4. 讨论与总结:与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实验规律,引导学生思考。

5. 作业布置:布置化学平衡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反馈1. 课后作业的批改与讲解。

2. 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感受和问题反馈。

六、板书设计1. 化学平衡的概念2. 化学平衡的计算方法3. 化学平衡所遵循的规律和影响因素七、课后拓展1. 让学生通过相关化学实验,进一步加深对化学平衡的理解。

2. 带领学生多角度地了解化学平衡对实际生活的影响。

八、教学反思1. 对本节课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接受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方式。

以上是一份高中化学化学平衡教案范本,希會对您有所帮助。

高中化学_高考中常考查的化学平衡常数(2)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高考中常考查的化学平衡常数(2)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考中常考查的化学平衡常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会计算不同情况下的浓度平衡常数和压强平衡常数。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计算不同情况下的浓度平衡常数和压强平衡常数。

教学难点:计算不同情况下的浓度平衡常数和压强平衡常数。

教学过程【课堂探究】三、平衡常数的计算【知识回顾】K C、K P的表达式。

根据气态方程PV=nRT,推导①恒温恒压时,V与n成正比②恒温恒容时,P与n成正比③恒温时,C与P成正比。

1. 单一反应体系中浓度平衡常数、压强平衡常数的计算【例1】(2017日照一轮改编)以CO作还原剂与磷石膏反应,不同反应温度下可得到不同的产物。

向盛有CaSO4的真空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CO,且c初始(CO)=1×10-4mol·L-1,反应体系起始总压强为0.1a MPa,1150℃下,反应:CaSO4(s) + CO(g)CaO(s) + CO2(g) + SO2(g)达到平衡时,CO的转化率为80%,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 p=________Mpa(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用平衡分压代替平衡浓度计算,分压=总压×物质的量分数;忽略副反应)【教师讲解】1、指导学生写出K P的表达式。

思考表达式中关键物理量P总的求法。

利用推导式③恒温时,C与P成正比。

利用三行式,求出平衡时总浓度,进而求出平衡时P总【学生总结】恒T、V 求Kp ,注意压强变化【过度】恒T、P时,求Kc【例2】硫酸生产中,SO2催化氧化生成SO3:2SO2(g)+O2(g)2SO3(g),将2.0mol SO2和1.0mol O2充入3L密闭容器中,体系开始的总压强为0.11MPa,保持温度、压强不变反应达平衡时,SO2的转化率为80%。

求该状态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 c=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讲解】1、指导学生写出K c的表达式。

思考表达式中关键物理量v的求法。

利用推导式①恒温恒压时,V与n成正比。

高中化学_化学平衡 常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化学平衡 常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化学平衡常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会用平衡常数进行有关计算和判断;2.通过让学生从定性到定量的分析化学平衡的移动过程,让学生掌握化学平衡常数的理论意义;3.建立观点、结论和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建立分析平衡移动的认知模型。

《教学重点》化学平衡常数的应用和计算《教学难点》运用化学平衡常数定量分析化学平衡的移动《教学过程》[前置作业]:分析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N2+3H22NH3中,达到平衡后改变下列一个条件,平衡移动情况及达到新的平衡后浓度变化情况:(1)增大N2的浓度(2)减小NH3的浓度(3)增大压强[学生活动]运用前面所学的勒夏特列原理便可得出结论:(1)增大N2浓度,平衡右移,N2浓度增加(减弱不抵消)(2)减小NH3浓度,平衡右移,NH3浓度减小(减弱不抵消)(3)增大压强,平衡右移,各浓度都增大(减弱不抵消)(设计意图①:让学生用勒夏特列原理定性分析化学平衡的移动情况,让学生体会到定性分析过程中结果的不严谨,缺乏证据推理这些结论。

②引出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化学平衡常数。

)[展示]实验数据,证明增大反应物浓度,平衡移动结果,并得出化学平衡常数定义。

主题一:运用化学平衡常数定量分析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移动(1)用化学平衡常数从浓度角度分析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问题1-1:在一恒温恒容密闭容器中,(1)加入2molNH3发生反应2NH3N2+3H2,分析反应过程中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值(Q C)如何变化;(2)若加入1molN2和3molH2反应,分析反应过程中Q C如何变化?[学生活动]学生通过思考、交流,依据Q C K的表达得出结论:加入反应物Q C最小,逐渐增大;加入生成物,Q C最大,逐渐减小(在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过程中体验平衡常数的数值与反应物浓度和生成物浓度的变化的关系,为后面的分析奠定基础;还可以体验到在建立平衡过程中Q C的变化趋势)[归理提升]可逆反应只存在两个状态:平衡态、未平衡态;。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案(四篇)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案(四篇)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案教学反思:化学平衡在本次化学平衡的教学中,我意识到了一些可以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点。

首先,我发现了自己在知识准备和教学方式上的不足。

我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并且没有提供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其次,我发现在课堂管理和学生参与度的方面有所欠缺,导致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的下降。

最后,我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方面有所欠缺,没有给学生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提出了以下的改进方案。

首先,我会更加注重课前的知识准备工作。

在课前,我会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并提供适当的知识储备材料,以便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其次,我会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包括讲解、示范、实验等,以便学生能够通过不同的方式理解和掌握知识。

我还会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并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源,以便学生可以在互动交流中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知识。

在课堂管理和学生参与度方面,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我会提供更多的实际应用案例和教学示例,以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意义感。

我还会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以及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方面,我会采用更多的形式评价方式,包括随堂测验、作业、小组讨论和实验报告等,以便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掌握程度。

我会及时给学生提供反馈和指导,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导。

同时,我会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进行教学反思和调整,以便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总的来说,本次化学平衡的教学反思使我深刻地意识到了自身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案。

通过加强课前的知识准备和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提高课堂管理和学生参与度,以及增加形式评价和及时反馈,我相信我可以提升教学效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平衡的知识。

同时,我也会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和调整,以便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化学平衡教学设计1设计思路:在复化学平衡状态特征的基础上,引入化学平衡移动并分析平衡移动本质原因。

从影响反应速率的几个主要外因分析不同因素对平衡移动的影响,并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

在理解平衡原理的基础上,分析不同图像对应外界因素的变化。

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生已掌握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状态的特征及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不同外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外界条件(如浓度、温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进一步理解平衡移动的本质原因,认识其一般规律。

2.结合图像分析外界条件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根据图像推测外界条件的变化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提高学生归纳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工业合成氨反应条件的选择,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教学方法:讲述归纳总结。

课前准备:学会先复。

教学过程:1.引入提问:请学生回答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

提问:其中“变”的含义是什么?从中分析化学平衡状态改变的原因。

学生分析过程平衡状态发生改变的过程得出平衡发生移动的本质原因:改变外界条件后,V正≠V逆,与V正、V逆增大减小无关,只与其相对大小有关。

所以影响反应速率的外因可能会影响平衡状态。

2.复不同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1)浓度影响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减小反应物的浓度或增大生成物的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提问:移动方向有什么特点?2)压强影响注意适用体系适用于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体系。

对于可逆反应:aA(g) +bB(g) cC(g)+dD(g)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状态。

①若a+b≠c+d,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分子数减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平衡向气体分子数增大的方向移动。

②若a+b=c+d,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平衡不移动。

提问:移动方向有什么特点?提问:增大压强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对于一个在恒容的密闭中进行的反应,向其中充入稀有气体,平衡是否移动?恒压时充入稀有气体和上面哪一种情况是等效的?3)温度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教案设计:2.3化学平衡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教案设计:2.3化学平衡

化学平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选修四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是中学化学中所涉及的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识的核心,对很多知识的学习起着指导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不仅仅要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以及化学平衡是相对的、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平衡会发生移动等观点。

教材从溶解平衡的角度入手,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思想,又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学习浓度、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的学生,学生在必修二中已经初步学习了化学反应限度的相关知识,并在本章的前两节学习了化学反应速率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这些知识都为本节课学习化学平衡奠定了基础。

化学平衡是化学反应原理的知识,理解起来比较抽象,高二的学生对化学原理的学习方法和理解程度还不够,因此在讲授过程中应训练学生思维的科学方法,并着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应用化学理论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工生产实际问题的同时,体会化学理论学习的重要性。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过程,认识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并能初步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2)了解温度、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

2.过程与方法(1)经历可逆反应概念以及化学平衡概念的形成过程,体会科学的思维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体会利用实验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尝试从过程的可逆性和化学平衡的角度观察和分析事物,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过程。

勒夏特列原理的理解。

教学难点: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过程。

勒夏特列原理的理解。

五、教法与学法教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学法:比较法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引入【引入】我们将一块不规则的硫酸铜晶体放入饱和的硫酸铜溶液中,过一段时间,我们发现硫酸铜晶体变得规则,但是固体溶质的质量没有发生改变,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呢?【回答】溶液达到饱和后,溶液中的固体溶质的溶解和溶液中的溶质分子回到固体表面的结晶过程一直在进行,这两种过程的速率相等,于是饱和溶液的浓度和固体溶质的质量都不发生变化。

高中化学_高中化学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高中化学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课题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课时 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用用勒•夏特列解释实验现象。

2.学会利用比较Q与K的大小来判断平衡移动方向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类比迁移,培养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以及从数据中获取信息、总结规律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实验对化学理论发展的贡献,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创造性思考的方法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温度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难点: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教学具准备课件、学生实验仪器和试剂等教学方法回顾梳理——实验探究新观念——新问题研讨——点拨引领——变式练习——拓展提升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两个问题【导入】1、某自来水厂在用液氯进行消毒处理时还加入少量液氨,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3+HClO H2O+NH2Cl,NH2Cl比HClO稳定。

加液氨能延长液氯杀菌时间,这是为什么呢?高一阶段我们已经学习了化学平衡,并且通过前面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个平衡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

如果条件改变,平衡就会发生移动。

【过渡导入】是否能够改变反应条件使可逆反应向合成氨方向移动以提高反应物的利用率?【板书】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一、化学平衡的移动【设疑】反应条件的改变如何影响化学平衡?如何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若平衡移动的结果是体系中产物浓度(或物质的量、百分含量)增大,则平衡正向移动。

【板书】二、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1、温度【实验演示】将2NO2(g)= N2O4(g)平衡体系分别置于热水、室温、冰水中。

观察实验现象。

【分析】从反应速率角度、Q和K的大小关系分析平衡移动的方向。

温度升高正逆速率增大,但V正<V逆,平衡逆向移动;因条件改变瞬间,Q不变,则K减小。

观察、回答热水:颜色变深,二氧化氮浓度增大,平衡向左移动。

由于正反应放热,则逆反应吸热,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冰水:颜色变浅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

2024年化学平衡教学反思(3篇)

2024年化学平衡教学反思(3篇)

2024年化学平衡教学反思作为原理教学的一部分内容,它的形成是由一般到特殊、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不断循环进行归纳、演绎等逻辑推理的能力。

就我本人的这节课,由于学生已经掌握平衡常数的概念、意义,在此基础之上我的设计思路是让学生通过感性认识获知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引导学生从平衡常数角度分析温度为什么能影响化学平衡,归纳总结温度对平衡的影响;然后让学生理性分析预测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根据所提供的试剂设计实验,提出实验方案-----讨论评价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获得信息-----验证预测,从而使学生亲身体验完整的探究性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方法与能力。

最后本节课教师给学生点出外界条件改变引起的化学平衡的移动有两种情况,新的平衡状态一种是平衡常数改变,另一种是平衡常数不变的,这样为部分学生将来在研究有些题目中提到的等效平衡建立基础。

最后通过学生解决问题来学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识。

就这节课在实施过程中,对于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是通过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的,本节课更加注重了过程与方法,使学生通过预测、设计实验、实施实验方案、获得感性认识,与理性分析相结合,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科学实验探究能力。

在课的结束时通过合理设计习题,既巩固知识,又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方面的教育,让学生知道利用所学化学知识可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体验学习化学的价值。

2024年化学平衡教学反思(2)化学平衡状态这一知识点可以说是高中化学是最难的一个知识点,由于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

所以这一节的内容往往是老师讲的稀里糊涂,学生听的一塌糊涂。

考虑到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所以我在教材的处理上,尽量将本节课的内容简单化,先让学生能够听懂,增强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

在教材处理上我将本节课分成导入――例题分析――画图――平衡概念的建立――平衡状态的判断巩固五部分。

高中化学_化学平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化学平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节化学平衡执教人教学目标:1.理解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的概念;2.理解化学平衡的特点;3.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教学重点.难点:化学平衡的特点、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 什么是可逆反应?2. 什么是饱和溶液?饱和溶液中溶质的溶解过程完全停止了吗?【引入】习题在容积为1L的密闭容器里,加0.01molCO和0.01molH2O(g),发生可逆反应:CO(g)+H2O(g)CO2(g)+H2(g)绘制速率时间图像。

【学生活动】回忆反应速率受反应物质浓度的影响, 分组讨论,得出结论【出示课件】绘制图像。

【分析】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的大小相等,且不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得出化学平衡状态的定义: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板书】一.化学平衡状态:定义: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分析】引导学生从化学平衡状态的定义分析需要注意的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进行分析、归纳。

归纳:1.适用范围、研究对象:可逆反应2.本质:v正=v逆(同一种物质)3.标志:各组成成分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分析】准确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提问】化学平衡有什么特征?【引导】引导学生讨论并和学生一起小结。

讨论并小结。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加深对平衡概念的理解。

强调:“等”和“定”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处于平衡状态的关键【板书】二.化学平衡状态特征:平衡特征:逆(可逆反应)等(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定(浓度与质量分数恒定)动(动态平衡)变(条件改变,平衡发生变化)【提问】怎样判断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学生活动】学生进行分析、归纳。

结合定义,从 V正= V逆进行判断:用同一种物质来表示反应速率时,该物质的生成速率与消耗速率相等。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范文(合集5篇)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范文(合集5篇)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范文(合集5篇)化学平衡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回顾《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和化学平衡常数》的教学过程,反思其教学效果,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教学设计反思在教学中,通过演示试验、图像和大量生动形象的事例,引导同学分析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其中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学习难度较大,因此重难点学问要自然合理穿插引入,设置难易适当的问题,尽量做到内容简单化,实现浅显易懂的教学效果。

老师通过化学平衡常数概念、意义的讲解,引导同学从平衡常数角度分析外界条件如何影响化学平衡,并能利用平衡常数来判定反应进行的方向。

二、教学过程反思教学过程中,首先是从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征的复习引入到化学平衡的移动,通过演示试验与图像分析把化学平衡移动的实质清楚地呈现出来,而且可以分不怜悯况加以分析,从本质上剖析和认得勒夏特列原理。

其次,通过同学非常谙习的合成氨反应为引子,引导同学思考如何定量描述反应的限度,自然地进入化学平衡常数概念、意义的学习,引导同学从平衡常数角度分析温度为什么能影响化学平衡,归纳总结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然后让同学理性分析推测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提高同学的科学学习方法与本领。

教学中,为了加深同学对概念和理论的理解,老师先通过编设习题引导同学自我练习,让同学对概念产生感性认得,再提出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同学思考外界条件是如何影响化学平衡的。

在此基础上,老师点出外界条件更改引起的化学平衡的移动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平衡常数更改;另一种是平衡常数不变。

最后,老师通过对几个高考图像的讲解引导同学加深理论学问的理解。

三、教学效果反思在教学中,老师充足利用试验、绘图和大量生动形象的事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使同学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觉问题并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与应用,提高认知度。

但是在操作过程中也显现一些不足。

老师利用试验、绘图和高考图像进行讲解时,自以为是地认为讲解得清楚到位,没有随时察看同学的反应,从而一笔带过。

高中化学化学平衡教学反思

高中化学化学平衡教学反思

高中化学化学平衡教学反思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化学平衡这一章节一直是重点和难点。

教完这部分内容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发现了不少值得总结和改进的地方。

先来说说学生们的表现。

在课堂上讲解化学平衡的概念时,我发现不少同学一脸迷茫,眼神中透露出困惑。

特别是当我讲到勒夏特列原理时,他们更是如同坠入云雾之中。

为了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我举了一个生活中的例子。

就好比我们在一个拥挤的房间里,如果人越来越多,大家会感到不舒服,于是就会有人想离开,让房间里的人数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这就类似于化学平衡的移动。

可是,即便如此,还是有部分同学没能完全领会。

在教学方法上,我一开始采用了传统的讲解式教学,一股脑地把知识点灌输给学生。

后来我发现,这种方法效果并不好,学生们只是被动地接受,没有真正地思考和理解。

于是,我尝试让学生们分组讨论一些化学平衡的实例,比如工业合成氨的条件选择。

本以为这样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可实际操作中,有些小组讨论得热火朝天,但却偏离了主题;有些小组则沉默不语,参与度不高。

在作业和测试的反馈中,我也看到了问题。

很多同学在化学平衡的计算题上频频出错,对于平衡常数的计算和应用掌握得不够扎实。

比如有一道关于化学反应平衡时各物质浓度计算的题目,不少同学没有理清思路,公式用错,导致结果错误。

回顾我的整个教学过程,我意识到自己在很多方面做得还不够好。

首先,对于抽象的概念,我没有给予足够形象、生动的解释,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资源来辅助教学。

比如,在讲解化学平衡的动态过程时,如果能给学生播放一些相关的动画演示,或许他们能更容易理解。

其次,在课堂互动方面,我没有很好地引导和组织学生。

在小组讨论时,应该提前明确讨论的目标和规则,并且在讨论过程中及时给予指导和监督,确保每个小组都能有效地进行讨论。

再者,对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不够。

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速度都不同,我应该更多地进行分层教学,给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和辅导。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化学平衡教学反思化学平衡教学反思1 化学平衡挪动的影响因素的这节内容也是抽象的理论知识和实验的探究相结合的,鉴于对化学反响速率的影响因素的教学经历。

一、在教学方法上,同样采取通过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p 原因-----得出结论,引导学生进展探究式学习,充分运用交流、提问等手段,在这里为了理解和稳固知识,结合图像教学,让学生将抽象的理论转换成图像。

强化运用规律和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等才能。

二、在内容的处理上。

1、鉴于对化学反响速率的影响因素的教学缺乏的地方,如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实验才能和理论分析^p 的才能,在这节内容处理上,先以一个实验作案例分析^p 指导,在放手让学生单独探究,效果比上次好多了。

2、学生在化学平衡挪动的影响因素和化学反响速率的影响因素这两个知识点上容易混淆。

在这两个知识点上,既有联络性又有独立性,在教学处理上,既要分开又要有机结合。

例如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响方向挪动,速率都会加快,但学生会错误理解为放热反响方向的速率减小。

三、缺乏之处:1、学生实验由于不够纯熟,时间上还是有点不够,局部探究活动未能充分地开展,自主学习时间仍然显得缺乏。

2、往后对学生的实验探究才能的培养还要加强。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2 长郡中学教学开放周,我上了一节题为“化学平衡”的高三复习公开课。

课后,感慨良多。

化学平衡是一个重要的化学概念。

化学平衡概念比拟抽象,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也具有一定难度。

“化学平衡”是高中化学教材必修块的内容,它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是学习电离平衡、盐类的水解、卤化烃的水解、酯的水解的根底,对很多知识的`学习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让学生能到达粗浅易懂的教学效果就是课堂的最大收获,使之建立起明晰的化学平衡的观点是本节教学成功的关键。

1. 本节课我的教学主线是:1.首先向学生灌输一种化学的思想,也就是化学终究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我举了工业上合成氨的例子,即如何来正确认识一个化学反响,提出了四个字“质”—质变,反响物可以生成生成物;“量”质量、物质的量;“能”能量的变化,即吸热和放热;“效”—效率、效果,即化学反响速率和化学平衡问题。

高中化学_化学平衡常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化学平衡常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化学均衡常数教课方案《教课目的》1.认识化学均衡常数的意义,会用均衡常数进行相关计算和判断;2. 经过让学生从定性到定量的剖析化学均衡的挪动过程,让学生掌握化学均衡常数的理论意义 ;3.成立看法、结论和凭证之间的逻辑关系 ;成立剖析均衡挪动的认知模型。

《教课要点》化学均衡常数的应用和计算《教课难点》运用化学均衡常数定量剖析化学均衡的挪动《教课过程》[前置作业] :剖析在必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响 N 2+3H 2 2NH 3 中,达到均衡后改变以下一个条件,均衡挪动状况及达到新的均衡后浓度变化状况:(1)增大 N 2 的浓度 ( 2)减小 NH 3 的浓度 ( 3)增大压强 [学生活动] 运用前方所学的勒夏特列原理即可得出结论:( 1) 增大 N 2 浓度,均衡右移, N 2 浓度增添(减弱不抵消) ( 2) 减小 NH 3 浓度,均衡右移, NH 3 浓度减小(减弱不抵消) ( 3) 增大压强,均衡右移,各浓度都增大(减弱不抵消)( 设计企图①:让学生用勒夏特列原理定性剖析化学均衡的挪动状况,让学生领会到定性剖析过程中结 果的不谨慎,缺少凭证推理这些结论。

②引出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化学均衡常数。

)[展现] 实验数据,证明增大反响物浓度,均衡挪动结果,并得出化学均衡常数定义。

主题一:运用化学均衡常数定量剖析化学均衡的成立和挪动(1)用化学均衡常数从浓度角度剖析化学均衡的成立过程问题 1-1 :在一恒温恒容密闭容器中,(1)加入 2molNH 3发生反响 2NH 32 2N +3H ,分析反响过程中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响物浓度幂之积的比值(Q C )怎样变化 ;(2)若加入 1molN 2 和 3molH 2 反响,剖析反响过程中 Q C 怎样变化? [学生活动] 学生经过思虑、沟通,依照Q C K 的表达得出结论:加入反响物 Q C 最小,渐渐增大;加入生成物, Q C 最大,渐渐减小(在对这个问题的思虑过程中体验均衡常数的数值与反响物浓度和生成物浓度的变化的关系,为后边的剖析确立基础;还能够体验到在成立均衡过程中 Q C 的变化趋向)[归理提高] 可逆反响只存在两个状态:均衡态、未均衡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化学平衡(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
2、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和特征过程与方法:
1、借助数学知识的图像来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利用数学工具解决化学问题
2、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归纳和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动态平衡的学习,加深理解“对立统一”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点
1、化学平衡状态概念
2、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和判断标志
三、教学难点
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和判断标志
四、教学方法
类比、归纳、精讲点拨
五、教学过程
[导入]:图片引入课题
[复习]:可逆反应的定义和可逆反应的特点
1.可逆反应的定义:
[练习] 判断下列有关可逆反应的说法是否正确
(1)H2和O2反应能生成水,水又能分解生成H2和O2,该反应为可逆反应
(2)SO2溶于水的反应是可逆反应
(3)在一定条件下,把氢气和足量的氮气混合,充分反应后,氮气完全消耗。

2.可逆反应的特点:
[引导学生理解溶解过程及溶解平衡的建立,为化学平衡建立做铺垫]
[类比溶解平衡,引导学生建立化学平衡] [类比溶解平衡,引导学生建立化学平衡]
[引导学生归纳化学平衡相关结论]
(二)化学平衡
[引导学生完成思考与交流1和2,归纳有关的规律]。

【思考与交流1】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A(g)+3B(g) 2C(g)
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A. C的生成速率与C分解的速率相等
B. 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A,同时生成3n mol B
C. A、B、C的浓度不再变化
D. A、B、C的分子数比为1:3:2
【思考与交流2】在一定温度下的定容密闭容器中,当物质的下列物理量不再变化时,不能表明反应A(g)+2B(g) C(g)+ D(g)达到平衡。

()
A. 混合气体总物质的量
B.混合气体的总压强
C.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D.混合气体的密度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
[试一试]:
[布置] :课下作业
1教材P32 2、3、4
2、预习化学学平衡的移动
本节课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化学理论,内容抽象,对学生来说很难准确理解到位。

鉴于此,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硫的氧化物一节,教材给出二氧化硫和水的反应,简单介绍了可逆反应。

另外,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初步介绍了化学反应的限度。

这些都是为系统学习化学平衡理论做了铺垫。

本节课结束后,根据学生完成的评测练习和反馈表,获得了关于本节课如下信息:
1、能正确判断可逆反应,比较准确的理解了可逆反应的特点。

2、初步建立了可逆反应的平衡观。

3、能对化学平衡进行正确判断
4、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理解不到位。

5、化学平衡的判定的延伸理解还不够。

本节课内容包括: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化学平衡的判定三个部分。

关于可逆反应的学习,需要学生通过一些具体反应事实,了解可逆反应的特点。

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可以建立最大反应限度,从而就转入到化学平衡的学习。

这一部分学生学习时,可以类比溶解过程,把抽象的化学知识具体化,事实化,让学生理解化学平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最后化学平衡的判定是对化学平衡的深刻理解和应用。

化学平衡(第一课时)
评测练习
【练习1】判断下列有关可逆反应的说法是否正确:
(1)H2和O2反应能生成水,水又能分解生成H2和O2,该反应为可逆反应
(2)SO2溶于水的反应是可逆反应
(3)在一定条件下,把氢气和足量的氮气混合,充分反应后,氮气完全消耗。

【练习2】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A(g)+3B(g) 2C(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A. C的生成速率与C分解的速率相等
B. 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A,同时生成3n mol B
C. A、B、C的浓度不再变化
D. A、B、C的分子数比为1:3:2
【练习3】在一定温度下的定容密闭容器中,当物质的下列物理量不再变化时,不能表明反应A(g)+2B(g) C(g)+ D(g)达到平衡。

()
A. 混合气体总物质的量
B.混合气体的总压强
C.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D.混合气体的密度
【练习4】1、在密闭容器中充入SO2和由18O原子组成的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开始反应,在达到平衡前,18O存在于()
A、只存在于氧气中
B、只存在于SO3中
C、只存在于SO2和SO3中
D、SO2、SO3、O2中都有可能存在。

【练习5】2、在一定温度下,在一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可逆反应:
2SO2 + O2 2SO3(g),下列能说明反应已达平衡的事实是()
A. 容器内SO2、O2、SO3三种气体共存
B. SO2和SO3物质的量浓度相等
C. 容器中SO2、O2、SO3物质的量之比为2:1:2
D. 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
E. SO2的消耗速率等于SO3的生成速率
F. SO2的消耗速率:O2生成速率=2:1
G. SO2的消耗速率=SO3的消耗速率
H. 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I. 混合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保持不变
J. SO3的体积百分含量不随时间变化
[课下作业]:
1教材P32 2、3、4
2、预习化学学平衡的移动
本节课内容抽象,学生很难做到一次性接受并准确理解。

特别是关于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这一特征,学生很难理解到位。

另外,关于平衡建立和途径没关系,本节课没有涉及,需要在随后的教学中逐步完善和渗透。

人教版选修四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第一课时的课程标准是这样要求的:
1、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2、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

3、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