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大全——人物·圣贤
古代先贤典故
![古代先贤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3aa70f7a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a8.png)
古代先贤典故古代先贤典故是我们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诸多具有深刻内涵的故事和寓言。
这些故事中蕴含着先贤的聪慧、勇气、正义和智慧,是历史的见证和人性的典范。
在本文中,我将分步骤阐述几个典型的古代先贤典故,以期让读者深刻领略其中的哲理和价值。
一、《太公钓鱼》这个典故讲述了春秋末年,吴国国君为了想方设法地除掉越国宰相夫差,派了大将军庄周去请太公钓鱼,让太公卷土重来,坐镇越国,拯救越国于水深火热之中。
太公身为先贤,刚毅明智,在看到庄周的请柬时立即明察秋毫,识破庄周派来的真正用意,便坐在石头上钓鱼。
随着时间的流逝,大鱼儿慢慢地就出现在太公的面前,每次太公准备用竿钩将它钓上来时,大鱼儿总是奋力挣扎,从容躲闪,最终难以捉摸。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太公明白地认识到吴国和越国之间的利益纷争和关系错乱,不愿卷入其中;而大鱼儿的不屈不挠、从容应对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自信、自律的生活态度,使我们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保持坚定和坚韧,勇敢面对一切风雨。
二、《管仲摆布》这个故事讲述了古代齐国的大臣管仲,通过自己的智慧,摆布诸侯,为齐国争取了更多的利益。
在一次对晋国的谈判中,管仲将晋国君臣说服,让他们同意支付高额的贡品,还在晋国内部挑拨离间,将晋国和齐国的关系升华到了更为亲密的地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管仲是一个脚踏实地、诚实守信、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国心的先贤人物。
管仲的行动,不仅取得了实际战略上的胜利,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高尚的品格和行事方式,精深地体现出“节能而求治”的思想精髓。
三、《孔子授业》在这个故事中,孔子带领弟子们到处游历,时时刻刻做教育工作。
在遇到透支过度的弟子时,孔子就会恳切地问道:“你们回家不顾家吗?”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精神脊梁和治学态度,可以感受到孔子的高尚情操和深厚修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和道德修养是我们的根本之本,我们必须牢记孔子的教诲,以真实态度去对待学问和自己的心灵。
以上这些故事虽然有些已经流传了几千年,但它们所蕴含的精神和价值却历久弥新。
古代72位圣贤图文解读
![古代72位圣贤图文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f8a5fd26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3a.png)
古代72位圣贤图文解读孔子创办私学,号称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这一说法出自《史记-孔子世家》所记:“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所谓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只是一个大概的数字。
下面列出其中最有成就的弟子名单及其简要事迹。
孔丘(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字仲尼。
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农历二月十一>农历八月廿七>颜回字子渊,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鲁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21年),卒于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1年),享年仅32岁(据熊赐履:《学统》)。
他十四岁即拜孔子为师,此后终生师事之。
闵损(公元前536—前487年),字子蹇【骞(qian,音千)】(参看闵子骞),以字广为人知。
比孔子小十五岁,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弟子,七十子之一。
在孔门中以德行和老成持重著称,而尤其以孝行超群闻名于世。
冉耕(约前544~?)春秋末鲁国人。
字伯牛。
为人端正正派,善于待人接物。
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与颜渊闵子骞并称。
因恶疾早逝。
孔子哀叹其“亡之,命矣夫!”(《雍也》)唐元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郓侯”。
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改封“东平公”。
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改封为“郓公”。
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冉子”。
冉雍鲁国人,字仲弓,冉耕之宗族。
乃少昊之裔,周文王之后。
曹叔振铎数传至冉离,世居“菏泽之阳”。
家贫,以牧为业,人称“犁牛氏”。
《冉氏族普》称离娶颜氏,生长子耕,次子雍。
颜氏死,又娶公西氏,生求。
后公西氏闻孔子设教阙里,“命三子往从学焉”。
其父不肖。
孔子以其为有德行,说:“雍也可使南面。
”冉求(前522-前489)春秋末鲁国人。
字子有,通称冉有。
孔子弟子。
以政事见称。
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
前487年率左师抵抗入侵齐军,并身先士卒,以步兵执长矛的突击战术取得胜利,又趁机说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
古代圣贤的美德故事
![古代圣贤的美德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fc55d529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1c.png)
古代圣贤的美德故事古代圣贤的美德故事古代圣贤是指在古代社会中以其高尚的品德和智慧而被人们推崇和尊敬的人物。
他们通过自己的言行和行为,展示了许多美德的典范,给人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其中一位著名的圣贤是孔子。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道德观念深深影响了中国历史和文化。
有一次,孔子正在路上行走,突然看到一棵被风雨摧残的桃树倒在地上。
孔子立即停下脚步,关切地询问围观的人树是怎么倒下的。
当他得知是因为风雨过于猛烈而导致桃树没能承受住时,孔子感到非常伤心。
他立即命令人们修复桃树,同时提醒大家要更加关注自然环境,保护树木。
这个故事展示了孔子对自然界的尊重和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视,体现了他的美德。
另一位古代圣贤是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伟大哲学家,他以其对真理和智慧的追求而闻名。
据说,一天晚上,在雅典的街头,苏格拉底遇见了一个年轻人,他很忧虑地告诉苏格拉底自己正在烦恼和困惑中。
苏格拉底主动与他交谈,并耐心地聆听他的问题和烦恼。
他通过提问和引导,帮助年轻人思考和分析问题,最终帮助他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苏格拉底的美德在于他的关爱和关心他人的态度,以及他对真理和智慧的追求。
这些古代圣贤的美德故事不仅仅是为了展示他们的高尚品德,更是为了教育人们追求美德和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这些故事提醒我们,尽管时代不同,但美德和道德的重要性始终不变。
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以及对真理和智慧的追求,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应该努力培养和发展的品质。
通过学习古代圣贤的故事,我们可以汲取他们的智慧和美德,为我们的人生带来积极的影响。
典故大全之人物-圣贤、人杰、其他
![典故大全之人物-圣贤、人杰、其他](https://img.taocdn.com/s3/m/71d64efae009581b6bd9eba7.png)
【照国珠】《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魏王问日:王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梁王曰:‘若寡人国小也,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奈何以万乘之国而无宝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者与王异。吾臣有……,将以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o咏宝珠或贤臣。明高启《赠杨荣阳》:“手出照国珠,胸出补衰线。”另参见器用部·珍宝“乘珠”。
【洗耳翁】参见人体部·头面“洗耳”。唐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二四:“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
【巢许辈】参见人体部·头面“洗耳”。唐顾况《华山西同游赠隐玄果》;“遂令巢许辈,于焉谢尘俗?”
【天上麒麟】 参见伦类部·亲眷“彼城儿”。宋黄庭坚《送徐隐父宰余干》:“天上麒麟来下瑞,江南橘柏间生贤。”
【贤人】参见器用部‘饮食“中圣贤”。唐权德纠晚秋陪崔阁老张秘监阁老苗考功同游吴天观时杨阁老新直未满以诗见寄斐然酬和有愧芜音》:“泛菊贤人至,烧丹姹女飞
【钓磺】阅《宋书·符瑞志》上:“(周文)王至于皤蹈之水,吕尚钧于涯,王下趋拜曰:““望公七年,乃今见光景于斯。'尚立变名答曰。‘望钓得五磺,其文要曰:姬受合?.昌来提,撰尔滩铃报在齐。”'o指贤才将遇明主。唐钱起《晚出青门望终南别业》:“宁心鸣凤日,却意钓磺初。”另参见器用部·珍宝“渭曲磺”。
【版筑士】参见地理部·土石“傅野”。唐李峤《野》:“谁言版筑士,犹处傅岩中。”
【庞德公】参见人事部·雅逸“庞公隐”。唐杜甫《遣兴五首》之二:“昔者庞德公,未曾人州府。”
中国古代圣贤、名人典故古文50篇(原文译文)古为今用
![中国古代圣贤、名人典故古文50篇(原文译文)古为今用](https://img.taocdn.com/s3/m/30ceda1f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43a564c.png)
中国古代圣贤、名人典故古文50篇(原文译文)古为今用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译文】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译文】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古代圣贤的雅称代称
![古代圣贤的雅称代称](https://img.taocdn.com/s3/m/d46b6e28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0f.png)
古代圣贤的雅称代称古代圣贤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政治家,他们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们的思想深邃,见解独到,被后世尊称为圣贤。
以下是几位古代圣贤的雅称代称。
1.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和思想家之一,他提出了“仁爱”、“中庸”等重要思想。
他的雅称是“大成至圣先师”,意思是他在道德修养上达到了极高的境界,成为后世学习的楷模。
2.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强调人性本善,主张君主应以仁政治国。
他的雅称是“至圣先师”,意思是他在道德修养上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成为后世的楷模。
3. 老子(约公元前570年-公元前471年)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无为而治”、“道可道非常道”等重要思想。
他的雅称是“太上老君”,意思是他在道家思想上达到了最高的境界,被尊奉为至高无上的神灵。
4. 庄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庄子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他以幽默讽刺的方式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批判和对自由自在的追求。
他的雅称是“南华真人”,意思是他在修炼道家思想上达到了真人的境界,成为了后世修道人的楷模。
5. 墨子(公元前470年-公元前391年)墨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以外的一位伟大思想家,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贫贱”等重要思想。
他的雅称是“墨子”,意思是他在修道上达到了墨子这一境界,成为了后世学习的榜样。
6. 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荀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他提出了“性恶论”、“性善论”等重要思想。
他的雅称是“荀子”,意思是他在思想上达到了荀子这一境界,成为了后世学习的楷模。
古代圣贤们的思想和智慧对于我们现代人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他们的雅称代称不仅是对他们卓越成就的褒奖,更是对他们思想和品德的高度肯定。
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古代圣贤们的思想,追求道德修养和智慧的提升,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古代十大圣人姓名故事-圣贤哲学与中国精神
![中国古代十大圣人姓名故事-圣贤哲学与中国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7eac2d63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59.png)
中国古代十大圣人姓名故事-圣贤哲学与中国精神1、孔子——文圣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名丘,字仲尼。
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
2、关羽——武圣智勇双全,武艺绝伦。
温酒斩华雄,一刀斩颜良,后又一刀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斩蔡阳,斩庞德,擒于禁。
关羽,刘备的义弟,五虎大将排名第一位。
字云长。
因战乱而逃亡至涿郡。
后与张飞一起追隨刘备。
3、陆羽——茶圣第一部茶叶专著陆羽,字鸿渐,汉族,唐代著名的茶学专家。
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对中国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4、杜甫——诗圣安得广厦千万间杜甫,字子美。
玄宗开元十九年至天宝四载,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
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
天宝五载至十四载,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
仕途的失意沉沦和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5、张旭——草圣变动如鬼神,不可端睨张旭,字伯高,一字季明。
以草书著名,与李白诗歌,裴旻剑舞,称为“三绝”。
张旭的书法,始化于张芝、二王一路,以草书成就最高。
他自己以继承"二王"传统为自豪,字字有法。
6、司马迁——史圣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字子长。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
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7、仲景——医圣医中之圣,方中之祖张仲景,名机,字仲景。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他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
中国古代名人圣贤
![中国古代名人圣贤](https://img.taocdn.com/s3/m/6adfcec8783e0912a3162aa7.png)
一.《中国古代名人圣贤》001.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002.甲古文之父-王懿荣003.百代文宗-韩愈二.《圣贤诸子》004.至圣先师-孔子005.亚圣-孟子006.千古智者-老子007.文哲大师-庄子008.乱世哲人-荀子009.复圣-颜子三.《古代发明始祖》010.文宗字祖-仓颉011.人文始祖-黄帝012.尝遍百草亦始祖-炎帝013.酿酒始祖-杜康014.纸圣-蔡伦015.科圣-张衡016.中国科技圣人-鲁班017.治水神工-大禹四.《圣贤&宋词》018.中华民族的先祖-伏羲019.一代帝王之-尧020.古代贤君-舜帝021.元圣-周公022.相圣-伊尹023.词坛正宗-李清照024.一代词宗之-辛弃疾五.《诗人与墨客》025.诗仙-李白026.诗圣-杜甫027.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028.诗坛宗匠-王渔洋029.书法家-颜真卿030.妈祖-林默娘031.宋学泰斗-程颢.程颐六.《书画名家》032.书圣-王羲之033.画圣-吴道子034.书画之祖-顾恺之035.清明上河图-张择端036.史圣-司马迁037.桃花扇-孔尚任038.一代文学大师之-蒲松龄七.《神医与兵圣》039.中华医学圣祖-扁鹊040.一代神医-华佗041.医药学家-李时珍042.医圣-张仲景043.药王-孙思邈044.兵家鼻祖-吕尚045.兵圣-孙子046.兵学亚圣-孙膑八.《开路先锋与改革家》047.理学大师-朱熹048.伟大的航海家-郑和049.地理学家-徐霞客050.明代思想家-李贽051.东渡使者-鉴真052.唐代高僧-玄奘053.妈祖-林默娘054.雄辩四方-晏婴055.养生鼻祖-彭祖九.《忠烈英雄》056.民族英雄-于谦057.民族英雄-岳飞058.民族英雄-文天祥059.抗倭名将-戚继光060.武圣-关羽十.《贤相忠臣》061.包青天-包拯062.古代第一贤相-诸葛亮063.世界文化名人-屈原064.千古一相-管仲065.北宋名臣-范仲淹影响世界历史的名人066.真理海洋中的珍珠-牛顿067.扼住命运咽喉的音乐大师-贝多芬068.现代奥运会之父-顾拜旦069.最负盛名的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070.美国国父-华盛顿071.南非民主斗士-曼德拉072.马其顿雄狮-亚历山大073.罗马帝国的奠基人-恺撒074.纵横欧亚大陆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075.轮椅上的总统-罗斯福076.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首相-丘吉尔077.理想王国的缔造者-柏拉图078.百科全书式的大师亚-里士多德079.打破黑暗的光芒之子-伏尔泰080.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康德081.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082.通古今之变创一家之言的史学大师-司马迁083.文艺复兴之杰-达·芬奇084.戏剧之王-莎士比亚085.古典与现实的集大成者-罗丹086.喜剧大师-卓别林087.化平庸为神奇的发明家-瓦特088.世界公民-诺贝尔089.发明大王-爱迪生090.汽车王国的一代天骄-福特091.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者-门捷列夫092.现代护理的创始人-南丁格尔093.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094.进化论学说的创始人-达尔文095.终生献给放射性研究的女科学家-居里夫人096.轮椅上的天才-霍金097.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者-法拉第098.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099.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100.结束帝制创立民国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古代圣贤家风故事
![古代圣贤家风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ec539410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5e.png)
古代圣贤家风故事曾子啊,那可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有名的大贤人。
他家的家风故事可老有意思了,还特别能给人启发。
有一天,曾子的老婆要出门去集市逛逛。
这曾子的小儿子呢,一听妈妈要出门,就开始撒泼打滚,非要跟着去。
他老婆就哄孩子说:“乖儿子啊,你在家好好待着,等妈妈回来,就给你杀猪吃肉。
”这小娃娃一听有肉吃,立马就不闹了,乖乖在家等着。
等曾子的老婆从集市回来,一进家门就看见曾子在那儿磨刀呢。
他老婆就很奇怪,问曾子:“你磨刀干啥呀?”曾子一脸认真地说:“杀猪啊,你不是答应儿子回来杀猪给他吃嘛。
”他老婆就笑了,说:“我那就是哄孩子的话,你还真当真啦?”曾子可就严肃起来了,他说:“这可不行啊,咱做父母的得给孩子做个好榜样。
要是咱们今天骗了孩子,孩子以后就不相信咱们的话了,这诚信的家风可就没了。
”他老婆一听,觉得挺有道理,就和曾子一块儿把猪给杀了,让儿子美餐了一顿。
你看,曾子家这就是把诚信当成家风的重要部分。
通过这件小事,告诉孩子说话要算数,这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可大了。
以后孩子长大了,也会是个诚实守信的人,这家风就这么一代一代传下去了。
说起孔融,大家都知道他让梨的故事。
孔融家那也是很注重家风培养的。
孔融小时候啊,家里买了些梨。
那梨有大有小,可新鲜了。
家里的大人就把梨拿出来,让孩子们自己挑着吃。
你想啊,一般的小孩子,肯定都抢着拿大梨,谁不想吃大的呀。
可孔融不这样,他站在那儿想了一会儿,然后就拿了个最小的梨。
大人就很奇怪,问孔融:“小融啊,你为啥不拿大梨,反而拿个小的呢?”孔融奶声奶气地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的梨应该给哥哥们吃。
”大人又问:“那你还有弟弟呢,弟弟比你还小呀。
”孔融回答说:“弟弟比我小,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让给弟弟。
”这一番话啊,可把家里的大人给乐坏了,同时也特别欣慰。
这孔融的家里人肯定平时就教育他要谦逊礼让,孔融也把这当成了自己为人处世的准则。
这种家风让孔融从小就懂得照顾别人的感受,不贪图私利。
古代圣贤的故事--老子
![古代圣贤的故事--老子](https://img.taocdn.com/s3/m/2ea52f0e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52.png)
古代圣贤的故事--老子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有一个道家学派,它的创始人就是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又名聃,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
老子他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平民之家。
他自幼聪明,性情柔顺,读书过目不忘,未说先笑,很讨父母欢心。
在他刚刚八岁那年,父母相继去世,又无亲朋,他怎么生活下去?邻人出于怜悯之心,这家送汤,那家送饭,是百家饭使李耳活了下来。
李耳买不起书读,其他孩子因他平时对人和善,与人无争,都愿和他一起玩。
又是这个给书,那个给笔,是百家书使老子的学业没有中断。
在这种十分艰难的条件下,李耳更加刻苦学习,到十余岁的时候,便显得博学多识了。
有一次,他随大人们上山打柴,正赶上楚国出兵攻打宋国,国人无不欢欣鼓舞,独有李耳叹气说:“这不是好事啊!”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枪打出头鸟。
宋国正准备争夺霸主地位,众多诸侯不服气,但又都不敢和它轻易地动刀动枪。
楚国前几年由于弱小没有人注意,国内平静,民众安宁,渐渐发展起来;现在,它自以为强大了,想争夺霸主而去攻打宋国,就要引起别人的注意。
这次战争,楚国可能会胜利,但从此也不会有安宁了,还有什么值得高兴呢?”众人听了,都觉得他说得有些道理。
由于这些话如传了出去是会杀头的,谁敢去说?战争的结果,楚国凯旋,举国庆贺。
先前听过李耳见解的人,私下议论说:“都说李耳有学问,看来毕竟是个小孩子,是信不得的`。
”有人将这些话对李耳说了,他微笑道:“乐极生悲,祸患不久就要来了。
”不料,一年多后,便发生了楚晋城濮之战,楚国惨败,主帅子玉自杀。
听到过李耳议论的人这时才心悦诚服地叹道:“他有未卜先知之明,真是神童啊!”从此,李耳未卜先知的名声就一传十、十传百,最后传到了楚国国君成王耳中,他当即派人去逮捕李耳,乡亲们无不伤心落泪。
李耳却对大家说:“这不一定是坏事,父老乡亲不必为我担忧。
”楚成王把李耳抓去,正要以“谣言惑众”的罪名处死,却接到周天子襄王的命令,让成王把李耳解往京师。
原来,周襄王听说李耳能未卜先知,认为必是神仙,自己也想成仙,就把李耳从楚国要了来。
这些中国古代名人圣贤,你知道几个
![这些中国古代名人圣贤,你知道几个](https://img.taocdn.com/s3/m/a771e25a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2a.png)
这些中国古代名人圣贤,你知道几个明朝的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一文写到:“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在儒学的王道信仰之中,生命的境界被分为圣人、贤人、君子、士人、庸人。
“圣贤”即是圣人与贤人的合称,自古才德兼备谓之“圣贤”。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历朝历代的“圣贤”都有谁吧!人文初祖——伏羲伏羲(生卒年不详),风姓,燧人氏之子。
《史记》中称伏牺,又写作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太昊,又称青帝,是五天帝之一。
传说其生于成纪,所处时代约为新石器时代早期。
伏羲是古代传说里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是中国医药鼻祖之一。
相传伏羲人首蛇身,与女娲兄妹相婚,生儿育女,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占卜八卦,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
成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或人文初祖,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中国医药鼻祖之一。
神农大帝——炎帝炎帝,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又称赤帝、烈山氏。
他与黄帝结盟并打败了蚩尤,随后逐渐与蚩尤部落、黄帝部落形成了华夏族,这才有了今天的炎黄子孙。
炎帝被道教尊为神农大帝,也称五榖(gǔ)神农大帝。
相传炎帝亲尝百草,发展用草药治病;他发明刀耕火种创造了两种翻土农具,教民垦荒种植粮食作物;他还领导部落人民制造出了饮食用的陶器和炊具。
人文始祖——黄帝黄帝,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
五帝之首。
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
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
居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
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
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
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
尧尧,姓伊祁,名放勋,古唐国人,中国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为人简朴,吃粗米饭,喝野菜汤,得到人民的广泛爱戴,被后世儒家奉为圣明君主的典型。
古代六大圣贤知识点总结
![古代六大圣贤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d29b32e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c020415.png)
古代六大圣贤知识点总结在中国古代的思想史上,六大圣贤的思想代表了儒家、道家和法家三大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对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们就分别从孔子、孟子、曾子、子思、子张和子夏的思想理念、政治主张、道德观念和教育思想等方面进行总结。
一、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今山东曲阜)丘邑人。
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之一。
孔子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等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他主张“中庸”、“君子”、“大同”、“克己复礼”等思想,倡导“君子为学,不为名;为道,不为利”;注重“孝道”、“礼乐”等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规范。
他以“克己复礼、周礼明义”来矫正人心、变治风,即做事情时要循礼而行。
孔子提倡的教育思想主张“立德、立功、立言、立政”,倡导“教学相长”,强调“教无类”,注重“实践教学”,倡导“格物致知”,提出了“三纲五常”的教育理念,即“以孝弟为本,忠信为纲,列自己,曲成五常”,他认为人民可以通过教育逐步提高自身道德品质,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共治。
孔子的政治理念主张“仁政”、“仁治”,倡导“明君”,强调“诚信为本”,他主张“民生为重”,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治国思想,主张君主要依靠仁义来治理国家,不要以权力压迫人民。
二、孟子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思,鲁国(今山东曲阜)人。
他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孔子的嫡传弟子。
孟子强调人性的善良本性,认为每个人都有“良知”的天赋本性,只是在社会影响下才会表现出不同的道德行为。
他主张“天命论”,认为君主要以“仁”、“义”、“礼”来治国,否认“阴阳家”崇尚的“权谋”、“权术”为国家治理的正确途径。
他推崇“性本善”、“富国利民”,以促进国家繁荣昌盛。
孟子提出的“王道”思想是其政治主张的核心,他认为国家社会要有“王者之道”,即政治家要以“仁政”为本,推行仁政以利人民。
给大家介绍古代圣贤的故事及传说
![给大家介绍古代圣贤的故事及传说](https://img.taocdn.com/s3/m/4a0b6676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3d.png)
给大家介绍古代圣贤的故事及传说刘基(1311--1375),字伯温,元至大四年夏曆六月十五日出生于浙*省南田武阳村。
武阳村当时属青田管辖(现属文成县),时人称他为刘青田。
刘伯温,明初大臣、文学家。
元至顺间举进士,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
才智卓绝、料事如神,深富文韬武略,在历次的主要战役中出奇谋、划妙策,协助朱元璋靖平宇内各股叛乱势力,并于*政、财务等各方面为新王朝建立了完备的制度。
从小就聪颖好学,读遍诸子百家之书。
二十三岁中进士;26岁出任*西高安县丞,长期充任*西行省椽史、*浙行省儒学副提举、浙东元帅府都事、行省枢密院经历之类从七品、七品小官,后来虽小有迁升,一度当上从五品的行省郎中,但旋即仍以七品的资格改授处州路总管府判,刘伯温*情刚毅,疾恶如仇,为官清廉、执法如山。
后来,生了一场大病,刘基弃官返乡,躬耕事母,有位亲戚谭寛[字仲简],精通堪舆术,人称地仙;唐朝国师杨筠松传授刘*东,刘*东再传谭文谟[即谭寛的第*世祖],谭寛因为年老子幼,恐怕仙术失传,乃传给表姪婿刘基总索撼龙经;刘基得到地理堪舆术后,暇游浙*诸山,视察胜地,验论杨筠松的天机水法,赖布衣的催官砂水,辨*刘秉忠的平沙玉尺。
某日,来到括苍山,憩息于石上,一位老人也拄杖坐于旁边,端视刘基甚久,说道:[观察您的骨相,神形俱清,若能学道,神仙可期],并邀刘基到他家,只见数椽房屋,柴扉静掩,室内幽敞,毫无微尘,老叟拿出一册,为象纬兵阵、奇门祕诀、枕中素书、治国修身之书,刘基顿首领受,老叟说道:[留侯张良,吾徒也;请闭下眼睛-出屋],刘基讶异回顾,浓云密雾已封住山径,询问山居之人,该山乃金华赤松山。
回家,终日熟读书籍。
元代末叶,至正十九年(1359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群雄割据,元王朝面临崩溃局面。
朱元璋下处州,闻刘基及宋濂等名,派总制孙炎到青田石门洞招聘刘伯温。
刘伯温考虑后,出山参加朱元璋的起义队伍。
刘基的弟弟刘寿,字伯仁,聪明颖悟,见刘基跟随朱元璋起义,恐兵师不成,罪及家人,乃改姓"滑",远徒许昌,不再与刘家宗族往来。
学习天地传统圣贤故事400字
![学习天地传统圣贤故事4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8ae53560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b9.png)
传统圣贤故事1、孔融: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他是泰山都尉孔宙的第二个儿子。
孔融四岁的时候,某年某月,正好是他祖父六十大寿,来客很多。
有一盘香梨,放在寿台上面,母亲叫孔融把它分了。
于是孔融就按长幼次序来分,每个人都分到了自己就得的一份,唯独给自己的那一个是最小的。
父亲奇怪地问他:"别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却分到小的,为什么呢?‘孔融从容答道:"树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尊敬老人敬得长辈,是做人的道理!"父亲很是高兴。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神童。
4岁时,他就能背诵许多诗词,并且还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
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
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汉朝。
小孔融也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榜样。
2、谢安:东晋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谢安,他不仅才学很高,而且擅长书法,写得一手好字。
谢安不愿意做官,开始他做个著作郎,不久便以病为理由辞官。
他隐居在浙江会稽上虞的东山,经常与王羲之游山玩水,写诗作文。
朝廷,召他做吏部郎,他拒绝了。
后来,朝廷的征西大将军、明帝司马绍的女婿桓温,请谢安作司马,他不得已才答应。
这时他已经四十多岁了。
在谢安将要出任的那天,朝廷上的官员们都出来欢迎。
这时有个叫高菘的官员,开玩笑地对他说:「你过去高卧东山,屡次违背朝廷旨意,不肯出来做官,想不到今天到底出来了!」后来谢安一直做到宰相官位,在前秦国与东晋的著名淝水之战中,他派弟弟和侄子为大将,领兵迎战,击败了符坚的百万大军。
谢安(320年-385年10月12日),字安石。
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
东晋著名政治家,名士谢尚的从弟。
圣贤故事蘧伯玉不欺暗室
![圣贤故事蘧伯玉不欺暗室](https://img.taocdn.com/s3/m/a63f20d9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ce.png)
圣贤故事蘧伯玉不欺暗室
每日道历
五月廿六
蘧(音渠)伯玉,春秋时期卫国大夫。
孔子周游列国落难,曾多次得到过蘧伯玉的帮助,孔子称赞他是真正的君子。
蘧伯玉是一个德高望重的贤人,君王有道,则出仕辅政治国;君王无道,则心怀正气,归隐山林,十分具有道家风范。
有一天晚上,卫灵公与夫人在王宫殿内,忽然从墙外听得远处传来车驾的声音,这声音越来越清晰,这马车自然距离卫君的王宫也越来越近。
可就在这时,马车的声音不见了,车子似乎停了下来。
又过了那么一小会儿,马蹄的踢踏声,车轮的枝扭声重新又响了起来,听起来那车已过宫门而去。
卫灵公很奇怪,说这是谁的车啊,怎么这么怪?夫人说,这一定是蘧伯玉的车。
卫灵公越发的奇怪了:“夫人,你门都没出,怎么就知道是蘧伯玉的车子呢?”
夫人答道:“真正的忠信之人,不仅在光天化日下持节守礼,而且独处暗室也亦然如此。
蘧伯玉知礼守礼,路过宫门要停车下马,步行而过。
蘧伯玉是我们卫国的贤人啊,为人仁爱又智慧。
”。
古代圣人的故事有哪些
![古代圣人的故事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fc8b8040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ed.png)
古代圣人的故事有哪些古代圣人,是指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被人们尊崇为圣贤的人物。
他们以其高尚的品德、卓越的才学和深远的影响力,成为了后人学习和崇拜的对象。
他们的故事,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智慧的结晶。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古代圣人的故事有哪些。
孔子,他被誉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
孔子的故事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他的求学之路。
孔子自幼聪颖好学,但家境贫寒。
他曾三寄居于鲁国的鲁人之家,辛苦地求学。
后来,他游历列国,传播他的思想,最终成为了一代圣人。
孟子,他是孔子的学生,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
孟子的故事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他的“梁惠王问孟子”一则。
故事中,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展现了孟子的高尚品德和深刻思想。
他通过与梁惠王的交流,表达了自己对于仁义道德的坚定信念,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老子,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老子的故事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是他的《道德经》。
据传,《道德经》是老子在西出函谷关时,被关庙的守门人所请写的。
这部经典作品,以其深刻的哲理和简练的语言,影响了无数后人,成为了中国古代圣人智慧的结晶。
墨子,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科学家,也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的故事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兼爱理念。
据传,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等思想,主张人们应该互相关爱,反对战争和暴力。
他以自己的言行践行了这一理念,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
这些古代圣人的故事,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智慧的结晶。
他们以其高尚的品德、卓越的才学和深远的影响力,成为了后人学习和崇拜的对象。
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我们不断追求真善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
让我们铭记古代圣人的故事,传承他们的精神,共同书写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圣贤豪士承担责任的事例
![圣贤豪士承担责任的事例](https://img.taocdn.com/s3/m/bdda79e0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a4.png)
圣贤豪士承担责任的事例1、负荆请罪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与渑池会盟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
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
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
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2、诸葛亮斩马谡马谡违反了诸葛亮的调度,在山上扎营,是丢失街亭的主要原因,而街亭的丢失,让蜀汉军队丧失了继续进取陕西的最好时机,作为将领,马谡需要负主要责任。
诸葛亮斩马谡可谓是千古传诵。
马谡的伏法归咎于他犯的军法,但马谡的死也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伏法。
街亭一战对于蜀魏都至关重要,而且领军的人偏偏又是诸葛丞相十分赏识的人,而当时蜀汉政权的组成是荆州系和蜀地本土系构成,如果执法不严,不仅难行军令而且难以平衡政治关系。
因为当时街亭失守,整个蜀国就处在危险中,人心惶惶。
诸葛亮为了安抚朝野上下,不得不用马谡的人头。
诸葛亮此举意在说明马谡虽然重要,但是任何人都不能把个人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虽然失了街亭,但是蜀国还能争霸天下。
其次,马谡的死虽与诸葛亮也有一定关系,但不能简单地说,诸葛亮用人不明或失察,因为,人在特殊数情况下是会变得难以预料,这方面的例子很多。
导致整个形势急速扭转的主要原因是马谡违亮节度,不仅打乱了军事部署,而且丧失了战略要地。
诸葛亮为了做到令行禁止,不得不杀马谡来起到威慑作用,这是必须的,马谡被斩,是必然的。
3、曹操割发代首古代曹操的官兵在经过麦田时,曹操命令官兵们不准践踏麦地,否则要杀头。
于是官兵们都下马用手扶着麦秆,小心翼翼地蹬过麦田,这样一个接着一个,相互传递着走过麦地,没一个敢践踏麦子的。
老百姓看见了,没有不称颂的,有的望着官军的背影,还跪在地上拜谢。
曹操骑马正在走路,忽然,田野里飞起一只鸟儿,惊吓了他的马。
他的马一下子蹿入田地,踏坏了一片麦田。
与贤有关的典故
![与贤有关的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cac74a2b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da.png)
与贤有关的典故贤者之德在古代的中国,有一位贤者,他名叫孔子。
他以其深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德,成为了后世人们心中的楷模。
以下将从孔子的言行举止中,讲述一系列与贤有关的典故,展现贤者之德。
孔子曾经说过:“人生而知之,上达天文,下知地理”,这句话告诉我们,贤者不仅要具备广博的知识,还要有对宇宙万物的洞察力。
他们要能够从天文地理中寻找人生的真谛。
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类历史、地理环境以及社会风俗的深入了解,才能够为后人指引前进的方向。
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一位名叫颜回的学生。
他虽然聪明才智过人,但性格内向,不善言辞。
有一次,孔子问他:“你有什么话要对我说吗?”颜回沉默了片刻,然后说:“我希望能够变得像您一样博学多才。
”孔子听后微笑道:“你已经很优秀了,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位贤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贤者并不是只有学识渊博,还需要具备谦逊的品质。
他们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虚心学习,不断提升自己。
孔子曾经说过:“不迁怒,不负责,不辱骂,而后谈。
”这是他对待他人的态度的概括。
贤者不会轻易发怒,也不会对他人进行责骂或辱骂。
相反,他们会耐心倾听他人的意见,并与对方进行理性的交流。
他们善于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困境,并给予帮助和支持。
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孔子还曾经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贤者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具备勤奋刻苦的精神。
他们不断地学习、实践,并将所学所思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只有通过不断地积累和实践,才能不断提升自己,成为真正的贤者。
除了以上的典故之外,还有许多关于贤者的故事。
比如,孔子曾经说过:“君子之道,质直而好义。
”这句话告诉我们,贤者要具备正直和善良的品质。
他们要有坚定的道义信念,勇于维护正义和公平。
同时,他们也要善于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大众的利益。
在古代的中国,贤者的形象深深地影响了后人。
他们的言行举止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正是由于他们的努力和奉献,才有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典故大全——人物·圣贤教学参考0615 1028典故大全——人物·圣贤【尧舜力】参见文明部·歌舞“击壤歌”。
唐宋之问《寒食还陆浑别业》:“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
”【弃瓢翁】参见器用部·器皿“许由瓢”。
金段克己《岁己酉春正月张汉臣下世因作古意四篇》之二:“世无弃瓢翁,轩轻定谁说。
”【垂衣】《周易·系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孔颖达疏:“垂衣裳者,以前衣皮,其制短小,今衣丝麻布帛,所作衣裳其制长大,故云垂衣裳也。
”O喻帝王以德化治理天下。
唐李适《磷德殿宴百僚》:“恭己临群后,垂衣御八荒。
”另参见器用部·衣冠“垂衣裳”、人物部命王“垂裳'、政事部·治理“垂衣治”。
【重瞳】《史记·项羽本纪》:“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
又闻项羽亦重瞳子。
”裴驷《集解》引《尸子阳:“舜两眸子,是谓重瞳。
”《论衡·骨相》:“尧眉八彩,舜目重瞳。
”O指舜或项羽,或指有帝王之相。
唐李白《远别离》:“九疑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另参见人物部·帝王“项王双瞳”、人物部·圣贤“重瞳”。
【重瞳】参见人体部·头面“重瞳”。
唐李远《赠写御容长史》:“初分隆准山河秀,乍点重瞳日月明、”【洗耳翁】参见人体部·头面“洗耳”。
唐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二四:“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
”【巢许辈】参见人体部·头面“洗耳”。
唐顾况《华山西同游赠隐玄果》;“遂令巢许辈,于焉谢尘俗?”【天上麒麟】参见伦类部·亲眷“彼城儿”。
宋黄庭坚《送徐隐父宰余干》:“天上麒麟来下瑞,江南橘柏间生贤。
”【东家丘】丶文选·陈琳伪鲁洪与魏文帝书协:“怪乃轻其家丘,谓为情人,是何言欤?”唐张铣注:“鲁人不识孔子圣人,乃云、‘我东家丘者,吾知子矣。
'言轻孔丘也。
”O喻指圣贤未被世人认识。
唐李白《送薛九被谗去鲁》:“宋人不辨玉,鲁贱东家丘。
”另参见人事部·贫贱“贱东丘”。
【易韦三绝】参见文明部·文具“韦编”。
宋苏哪夜梦》:“易韦三绝庄犹然,如我当以犀草编。
”【泣麟】参见人事部·情感“悲徽”。
唐盂郊《寄张籍》:“夫子亦如盲,所以空泣励。
”【闻韶忘味】参见文明部·礼乐“闻韶”、器用部·饮食“忘味”。
O亦指对事物喜爱到人迷的地步。
宋苏轼《山村五绝》之三:“岂是闻韶解忘味,选来三月食无盐。
”【七贤】《世说新语·任诞》:“陈留阮籍樵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
预此契者,沛国刘伶。
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
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咐林七贤'。
”O喻指文人放荡不羁,或指独立于世俗之外,或喻朋友的交情深厚。
唐卢纶《秋夜同畅当宿潭上西亭丶“圆月出山头,七贤林下游D另参见伦类部·师友“竹林欢”、植物部·木本“竹林”、人事部·雅逸“竹林游”、人事部·狂放“竹林笑傲”。
【三良】参见动物部·飞禽“黄鸟悲鸣”。
宋苏辙《和子瞻凤翔八观·秦穆公墓》:“三良百夫特,岂为无益死?”-【上客侯生】参见政事部·议政“虚左迎”。
清顾炎武《秋风行》:“车中公子常虚左,上客侯生衣敝衣。
”。
【山公】参见政事部·议政“山公启事”。
宋黄庭坚《和范廉》:“汲直非刀笔,山公识宁馨。
”【山阳锻】《晋书·秘康传》记载:秘康隐居山阳,“性绝巧而好煅。
宅中有一柳树甚茂,乃激水口之,每夏月,居其下以煅”。
O喻隐居,或喻自得其乐。
唐杜甫《赠比部萧郎中十兄》:“中散山阳煅,愚公野谷村。
”另参见植物部。
木本“锻柳”。
器用部·日用“隐煅炉”、人事部·雅逸“好锻秘”【王后卢前】「《旧唐书·杨炯传》:丶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炯闻之,谓人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O咏才子贤人。
金元好问《别罩怀幕府诸君二首》之一:“王后卢前旧往还,江东渭北此追攀。
”【无双士】参见人物部·将相“追韩信”。
0指才能出众之贤才。
清袁枚《题柳如是画像》:“党人碑上无双士,夫婿辈中第二流。
”【五羖皮】参见政事部·议政“五投赎”。
宋黄庭坚《咏李伯时摹韩祥三马……》:“千金市骨今何在,士或不价五投皮。
”【东山谢安石】参见地理部·土石“东山”、人物部·将相“东山起”。
唐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之二:“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少微星】参见人物部·圣贤“少微星”。
唐窦群《草堂夜坐》:“匣中三尺剑,天上少微星。
”【少微星】《史记·天官书》:“廷藩西有隋星五,曰少微,士大夫。
”①喻指处上、隐士。
唐储光刻贻王侍御出台椽丹阳》:“既当少微星,复隐高山雾。
”另参见天文部·天体“少微星”、人事部·雅逸“望少微”、人事部·病死“少微空陨光”。
【月旦诸子】参见人事部·其他“许氏评”。
唐陈子昂《春台引》:“星台秀士,月旦诸子。
”【乐毅贤】参见人物部·将相“乐毅”。
唐钱起《送傅管记赴蜀军》:“无人不重乐毅贤,何敌能当鲁连啸?”【汉二疏】参见伦类部·亲眷“二疏”。
唐白居易《不致仕》:“贤哉汉二疏,彼独是何人?”【边韶】参见文明部·学识“五经筒”。
唐李端《晚春过夏侯校书值其沉醉戏赠》:“姚醒清时醉,边韶白日眠。
”'【吏隐】《史记·滑稽列传》:“(东方)朔行殿中、郎·谓之曰:‘人皆以先生为狂。
'朔曰:‘如朔等,所谓避世于朝廷间者也。
古之人,乃避世于深山中。
'时坐席中,酒酣,据地歌日。
‘陆沉于俗,避世金马门。
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庐之下。
'金马门者,宦者署门也,门傍有铜马,故谓之日‘金马门'。
”0指人行为高洁又不隐遁山林。
元袁桶《次韵抵平石》:“金门吏隐愧相如,岁月这巡翰墨疏。
”另参见器用部·宫室“金马门”、人事部·雅逸“金门隐。
【夷齐】《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盒往归焉。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术主,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日:‘父死不葬,爱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新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蔽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
其辞日:‘登彼西山兮,采其蔽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奥。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祖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O喻指有气节,不接受敌人施舍。
唐李白《梁园吟》:“持盐把酒但饮之,莫学夷齐事高洁。
”另参见地理部·土石“首阳”、植物部·草本“首山蔽”、植物部。
草本“周粟”、政事部·忠直“辞粟”、人事部·雅逸“采毅”。
-【扫门士】参见人事部·贫贱“扫门”。
唐杜牧《寄崔钧》:“Bte扫冖士,谁为乞火人?'”【吐凤人】参见动物部·飞禽“白凤”。
O指写文章的好手。
唐钱起《过张成侍御宅》:“丞相幕中吐凤人,文章心事每相亲。
”——【刘桢】刘检,字公干,“建安七子”之一,有文才。
事见《三国志·魏志·王缤传》附《刘检传》。
另《刘帧传》裴松之注:‘“建安中太祖特加旌命,以疾休息。
后除上艾长,又以疾不行。
”*喻指贤才。
唐薛能《送浙东王大夫》:“空余骚雅事,千古傲刘赖、”另参见人事部·行止“公干卧”。
【严平】参见九流部·杂技“成都卜。
唐郑世翼《过严君平古井》:“严平本高尚,远蹈古人风。
”【步握洼】参见动物部·走兽“漫洼种”ZO借指出众的人才。
唐柳宗元《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书事奉寄遭州张员外使君五十二韵之作因其韵增至八十通赠二君子》:“京邑搜贞干,南宫步握洼。
”【沧浪叟】参见人事部·雅迪“沧浪”。
唐刘长卿《洞庭驿逢郴州使还寄李汤司马》:“莫使沧浪叟,长歌笑尔客。
”【沉湘水】参见人事部·冤怨‘“屈平沉湘”。
唐邵谒《放歌行》:“屈原若不贤,焉得沉湘水。
”【青钱学士】《新唐书·张荐传》:“员外郎员半千数为公卿称丶张)蜜文辞犹青铜钱,万选万中',时号赞‘青钱学士”。
”0喻试必高中之贤才。
宋刘子翠《有怀十首》之六:“青钱学士妙文章,便合合毫侍市旁。
”另参见器用部·珍宝“青钱”、文明部·学识“青钱万选”。
【招贤地】《汉书·公孙弘传》:“时上方兴功业,娄举贤良。
丶公孙弘自见为举首,起徒步,数年至宰相封侯,于是起客馆,开东阁以延贤人,与参谋议。
”颜师古注:“‘阁者,小门也,东向开之,避当庭门而引宾剧以别于椽史官属也。
”0喻招才纳贤、款待宾客之所、唐孙娜和左司张员外自洛使人京中路先赴长安逢立春日赠韦侍御等诸公》:“共言东阁招贤地,自有西征谢傅才。
”另参见器用部·宫室“东阁”、人物部·将相“丞相阁”。
【贤人】参见器用部‘饮食“中圣贤”。
唐权德纠晚秋陪崔阁老张秘监阁老苗考功同游吴天观时杨阁老新直未满以诗见寄斐然酬和有愧芜音》:“泛菊贤人至,烧丹姹女飞【钓磺】阅《宋书·符瑞志》上:“(周文)王至于皤蹈之水,吕尚钧于涯,王下趋拜曰:““望公七年,乃今见光景于斯。
'尚立变名答曰。
‘望钓得五磺,其文要曰:姬受合?.昌来提,撰尔滩铃报在齐。
”'O指贤才将遇明主。
唐钱起《晚出青门望终南别业》:“宁心鸣凤日,却意钓磺初。
”另参见器用部·珍宝“渭曲磺”。
【版筑士】参见地理部·土石“傅野”。
唐李峤《野》:“谁言版筑士,犹处傅岩中。
”【庞德公】参见人事部·雅逸“庞公隐”。
唐杜甫《遣兴五首》之二:“昔者庞德公,未曾人州府。
”【於陵仲子】汉刘向《列女传·楚於陵妻》:“楚王闻於陵子终(仲子)贤,欲以为相,使使者持金百锐往聘迎之。
於陵子终曰:仆有箕帚之妾,请人与计之……于是子终出谢使者而不许也,遂相与逃而为人灌园。
”O咏隐士。
清尤侗《得家信人有传予地震死者戏为作此》:“寄谢众人皆欲杀,於陵仲子犹无恙。
”另参见人事部·雅逸“灌园”。
【郑夫子】参见地理部·土石“郑生谷”。
唐罗隐《皇破》:“输他谷口郑夫子,摘得闲名说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