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致橡树》木棉意象的选择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1977年3月,是文革后最早的爱情诗。作为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之作,《致橡树》在文学史上的地
位是非常重要的。
舒婷的诗,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美,具有鲜明的个
人风格。《致橡树》,是她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诗人别具一格地
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
感情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
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
心弦。它的最大魅力是彰显了舒婷对意象成功的把握和处理。
意象是诗歌传情的载体,是诗歌艺术的魂魄。意象的丰富性意象是诗歌
的基本元素,意象即是“意中之象”,也即渗透了作者主观情意的物象。这
些物象通过组合在一起,完成了诗人情感的表达。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
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
的象征形象。“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
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
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
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这是新时代的人格在性爱
观念上对前辈的大跨度的超越。这种超越出自向来处于仰视、攀附地位
的女性更为难能可贵。
无疑,诗人对于意象的选取所做的创新,是非常成功的,诗人所选择的
两个中心意象,是新奇又妥帖的,但为何诗人放弃了众多传统的,深入
人心的意象形象,而选用了橡树,木棉作为比喻的对象,需要我们做以
深入分析解读。
[关键词]:意象选择橡树木棉文学接受
[正文]:诗歌必须用意象表达思想感情,意象自然就成为诗歌的精魂。诗人往往
通过意象的择取与描绘,将诗人内心丰富的情感含蓄地表达出来。
舒婷就是这样一个善于经营意象的高手。在《致橡树》中,她充分利用意象的象征比喻性和约定俗成性,形象地传达出她对世俗的爱情观的强烈不满,抒写出她对理想爱情的向往与追求。《致橡树》一诗,采取“木棉树”的独白口吻与“橡树”对话,在当时的诗歌创作上,这种手法是具有开拓性的。橡树是一种木质紧实而高大的用材树,而木棉树又叫英雄树,形象亦高大挺拔,是花树中最高大的一种。我们不得不承认诗人在选取诗歌创作材料时的精心设计:橡树是那样适合代表男性的阳刚之美,而木棉则又是那样贴切地代表了女性的自强自立以及与男性的平等要求。诗人通过拟物化的艺术手法,用木棉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城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
在中国传统的文学中,以植物拟人的比兴手法是很常见的,梅兰竹菊、松柏、杨柳、以及莲花等等,许多的植物都出现在了古人及今人的诗词文章中,我们耳熟能详的佳句也为数不少。形容女子,“芙蓉如面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美人如花隔云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等等,无一不是将各色鲜花兰草与美人相提并论,力图表现女子的柔美,妩媚。木棉这种挺拔热情的树木,被称为英雄树,到多见于男性形象中。而形容男子,基本可分为君子和壮士两种。“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站时如孤松独立,醉时如玉山将崩”“积石如玉,列松如翠”,“濯濯如春月柳”或是“力拔山河兮,气盖世”,“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但这些比喻,基本上围绕着松柏,梧桐,甚至磐石作比,橡树嘛,就不大写了,描写它的诗句,倒也是有的:“碧树如烟覆晚波,清秋欲尽客重过。故园亦有如烟树,鸿雁不来风雨多。”橡树作为男性形象的代表,在《致橡树》一诗中,尚属首次出现。
橡树作为男性形象的代表,其实是非常合适的。橡树是世上最大的开花
植物;生命期比较长,它有高寿达400岁的。它抗逆性强,耐干燥、高温和水湿,抗霜冻和城市环境污染,抗风性强,喜排水良好的土壤,但在粘重土壤中也能生长。适宜种植于良好、潮湿的泥土及有蔽护的地方,所以经常被种植于公园及花圃中作为填补空隙之用。它的实用性也非常强,其树皮才可以作为软木来使用,现在各国发动机的缸垫许多采用软木作为原料,另外,软木防潮、防虫蛀,这种纯天然的材料,对人体无任何危害,因此被广泛用于葡萄酒和香槟酒的酒塞生产中,软木墙板及地板产品中。橡树的这些优秀品质,和中国文化中提倡的男性应具有的:高大威仪,风度翩翩,成熟稳重,吃苦耐劳,粗壮强悍和朴直遒劲,并且聪明睿智。它既是君子,又是勇士,在传统文化中虽然积淀不深,但和传统男性作为一家之主的形象相比较,却是非常吻合的。
当然,橡树这个形象所具有的意义绝不止于此,它是中西方文化的结合体。在西方欧美国家,橡树拥有很深厚的文化内涵。西方人觉得橡树是壮悍强大的象征,被视为神秘之树。传说这种高大粗壮树木的掌管者是希腊主神宙斯、罗马爱神丘比特以及灶神维斯塔。传说,在宙斯神殿里的山地森林里,矗立着一棵具有神力的参天栎树(橡树),栎树(橡树)叶的沙沙声就是主神宙斯对希腊人的晓喻。许多国家皆将栎树(橡树)视为圣树,认为它具有魔力,是长寿、强壮和骄傲的象征。橡树材质坚硬,树冠宽大,有“森林之王”的美称。在英国和法国,早期的巫师被称为德鲁伊特。这个名字来自凯尔特语,意思是“知道栎树(橡树)”。这些“知道栎树(橡树)”者,属于社会当中最早的一批知识分子,一般担任当地的祭司、教师和法官。在欧美文化中,栎树(橡树)是力量的象征,与权威相连。它有着非凡的威仪、特别的气度和神秘的力量。在德鲁伊特教的祭祀仪式中,栎树(橡树)被作为轴心摆放,象征着男子的睿智;它的果实被视为德鲁伊特教的圣果。希腊神话中,宙斯的祭司在施行求雨的巫术时,
会手持栎树(橡树)枝往圣泉中沾水。栎树(橡树)粗壮高大,树冠繁茂,与人的生命相关。据说,梦见带着栎树(橡树)叶编成的头冠,是成功的征兆。梦见攀登栎树(橡树),则意味着事业顺利,能有收获。海涅与歌德,都写过橡树,19世纪俄罗斯画家希施金,他是所谓“巡回展览画派”的代表人物。希施金一生为树木和森林作艺术写照,被称作“森林歌手”。希施金常用摇曳多姿的表现手法,着力刻画橡树的外貌特征和独特性格,赞颂它们的艾壮雄伟和坚强刚毅。由此可见,橡树在西方,是常常与男性的权威、强壮、刚毅、力量等等形象相伴的。
橡树的意象选择是准确而新奇的,选择的理由也显而易见了。诗人开始创作于70年代末期,当时中国大陆再一次进入一个开放的国际化环境,西方现代文化和现代主义思潮进入了这个封闭了四十来年的东方国家,很快便与60年前的五四新文化时期相呼应。从19世纪末的早期象征主义到20世纪后期的后现代派,各种西方文学的译介濡染着走上文坛的诗人和作家。当外来影响与本土文化和作家主体的内在表达需要契合时,外来影响促使本土作家相应的在创作中产生出世界性的因素,既与世界文化现象相关或同步,又具有自身生存环境特点的文学意象。这些意象不是对西方文学的简单借鉴与模仿,而是以民族自身的血肉经验加入世界格局下的文学,以此形成丰富的、多元的世界性文学对话。
木棉的意象选择与橡树大致相同。木棉原产地在中国,在诗歌中常有提及:“粤江二月三月来,千树万树朱花开。有如尧时十月出沧海,又似魏宫万炬环高台。覆之如铃仰如爵,赤瓣熊熊星有角。浓须大面好英雄,壮气高冠何落落!”舒婷在诗歌中展现的是一种对情爱关系中个性与自我的维护,是在反叛传统伦理和道德理性的同时确认自己新的理想和追求,在文革刚过去的时候。这种看来很抒情的个性表达其实也是在萌发中的“现代反抗意识”的显现。木棉树,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