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致橡树》木棉意象的选择含义
舒婷《致橡树》及赏析
【导语】舒婷,⼥,1952年出⽣于福建⽯码镇,中国当代⼥诗⼈,朦胧诗派的代表⼈物。
舒婷,原名龚佩瑜,从⼩随⽗母定居于厦门,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福建省⽂联⼯作,从事专业写作。
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集《⼼烟》等。
下⾯是⽆忧考为⼤家带来的舒婷《致橡树》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的凌霄花, 借你的⾼枝炫耀⾃⼰;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 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 也不⽌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像险峰, 增加你的⾼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光。
甚⾄春⾬。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株⽊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
每⼀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 听懂我们的⾔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 像⼑、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像英勇的⽕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终⾝相依。
这才是伟⼤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下的⼟地。
诗歌赏析:诗⼈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 《致橡树》,是她的⼀⾸优美、深沉的抒情诗。
诗⼈别具⼀格地选择了“⽊棉”与“橡树”两个中⼼意象,将细腻委婉⽽⼜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动的意象之中。
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且是⾼尚的,伟⼤的。
它象⼀⽀古⽼⽽⼜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们的⼼弦。
诗⼈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
诗中的橡树不是⼀个具体的对象,⽽是诗⼈理想中的情⼈象征。
因此,这⾸诗⼀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的热烈爱情,⽽是要表达⼀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托物⾔志的意味。
⾸先,橡树是⾼⼤威仪的,有魅⼒的,有深度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枝”和“绿阴”就是⼀种意指,此处采⽤了衬托的⼿法。
致橡树的八个意象
致橡树的八个意象
《致橡树》是中国诗人舒婷于1977 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
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八个意象来表达自己的爱情观:
橡树:代表着男性的阳刚之美和力量。
木棉:代表着女性的柔韧之美和独立。
凌霄花:依附于橡树生长,象征着依附他人的爱情。
鸟儿:在橡树上歌唱,象征着爱情中的欢乐和自由。
泉源:为橡树提供养分,象征着无私的奉献。
险峰:衬托出橡树的高大,象征着爱情中的支持和陪伴。
日光:照耀着橡树和木棉,象征着爱情中的温暖和光明。
春雨:滋润着橡树和木棉,象征着爱情中的滋养和成长。
木棉:《致橡树》的重点意象
木棉:《致橡树》的重点意象作者:李娜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9年第04期内容摘要:《致橡树》是舒婷的代表作,这首诗歌运用大量的意象表达作者理想的爱情观。
笔者认为理解本首诗歌的突破口是“木棉”,因此拟设计三个教学环节——浅析“意象群”,为“木棉”的形象做铺垫、重点分析“木棉”,理解其中的象征意义、在“木棉”象征意义的启示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这三个教学环节是层层递进,但重心仍放在“木棉”象征意义上,本文也将从两个方面来解析“木棉”的形象,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诗歌的含义。
关键词:《致橡树》教学重点木棉现代女诗人舒婷的代表作《致橡树》是苏教版必修一“向青春举杯”专题中的一首诗歌。
这首朦胧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运用多种意象来抒发作者心中理想的爱情观。
因此,要想让学生深入了解这首诗歌,就必须抓住其中的意象进行反复揣摩品味。
但是这首诗歌包含了八个意象,笔者认为,真正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木棉”这一意象上,要让学生明白作者为什么选择“木棉”这一意象而不是其他意象来表达自己的爱情观。
为了完成这个教学重点,笔者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浅析“意象群”,为“木棉”的形象做铺垫“意象”是诗歌的精魂,是客观事物经过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是诗人内心丰富情感表达的载体。
因此,要想让学生深入了解意象的含义,教师就必须从“意象”本身的特点出发,再拓展延伸到象征意义。
舒婷在《致橡树》中创造了八个意象,其中包括“橡树”、“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木棉”。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这些意象的图片,并采用“分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导启发学生分析前七个意象,以此为“木棉”的形象做铺垫。
“橡树”是一种高大粗壮的树木,它有着“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这其实是象征着一位伟岸挺拔、刚强不屈、具有阳刚气概的男性。
这样高大帅气的男性形象,他的身边势必会有各种类型的女性形象。
___《致橡树》诗歌鉴赏
___《致橡树》诗歌鉴赏
致橡树》是___创作的一首优美深沉的爱情诗。
诗中,诗
人以自己化作一株木棉,向橡树表达了自己热烈、诚挚、坚贞的爱情。
诗中所使用的意象中,“橡树”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木棉”则展现了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
全诗感情色彩
强烈,又具有清醒的理性思考,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令人回味。
这首诗所表达的爱情不仅是纯真、炙热,更是高尚、伟大的。
它像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诗篇一开始就用了两个假设和六个否定性比喻,表达出了自己的爱情观。
诗人认为爱情不能只是表面的虚荣和单调的追求,而应该是真正的平等和奉献。
她不想成为对方的附属品,只是为了衬托对方的形象,而是要和对方站在同等的位置,共同拥有平等的爱情。
这种爱情不是凌逼和挤压对方,也不是两者毫无区别,而是为了共同的根和叶,每一阵风都能引起共同的颤栗。
他们心心相印,没有任何人能听懂他们的话语。
这木棉深深懂得她和橡树各自的特点和价值,他们双方不能互相取代,倒应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
在这里,她毫不掩饰地颂赞橡树的男性美和
___气概,豪壮挺拔,锋芒毕露,毫不掩饰地告诉人们她所追求的爱情。
木棉:《致橡树》的重点意象
ii m 木棉:《致橡树》的重点意象®夺娜学教育 2。
19.0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内容摘要:《致橡树》是舒婷的代表作,这首诗歌运用大量的意象表达作者理想的爱情观。
笔者认为理解本 首诗歌的突破口是“木棉”,因此拟设计三个教学环节——浅析“意象群”,为“木棉”的形象做铺垫、重点分析“木 棉”,理解其中的象征意义、在“木棉”象征意义的启示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这三个教学环 节是层层递进,但重心仍放在“木棉”象征意义上,本文也将从两个方面来解析“木棉”的形象,以帮助学生正确 理解诗歌的含义。
关键词:《致橡树》教学重点木棉现代女诗人舒婷的代表作《致 橡树》是苏教版必修一“向青春举 杯”专题中的一首诗歌。
这首朦胧 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运用多种意象 来抒发作者心中理想的爱情观。
因此,要想让学生深人了解这首诗 歌,就必须抓住其中的意象进行反 复揣摩品味。
但是这首诗歌包含了 八个意象,笔者认为,真正的教学 重点应该放在“木棉”这一意象上,要让学生明白作者为什么选择“木 棉”这一意象而不是其他意象来表 达自己的爱情观。
为了完成这个教学重点,笔者 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浅析"意象群”,为“木棉”的形象做铺垫“意象”是诗歌的精魂,是客观 事物经过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创 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是诗人内 心丰富情感表达的载体。
因此,要 想让学生深入了解意象的含义,教 师就必须从“意象”本身的特点出 发,再拓展延伸到象征意义。
舒婷在《致橡树》中创造了八 个意象,其中包括“橡树”、“凌霄 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木棉”。
教师可以利 用多媒体展示这些意象的图片,并 采用“分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导启发学生分析前七个意象,以此 为“木棉”的形象做铺垫。
文本细读与接受诗学舒婷《致橡树》的深层意蕴与历史语境
文本细读与接受诗学舒婷《致橡树》的深层意蕴与历史语境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通过细读舒婷的《致橡树》一诗,探讨其深层意蕴与历史语境。
舒婷作为中国当代著名女诗人,她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致橡树》作为舒婷的代表作之一,更是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众多读者的关注。
《致橡树》一诗以橡树为象征,通过描绘橡树的坚韧不拔和顽强生长,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力和生命力的颂扬。
诗中也蕴含了诗人对爱情、人生等主题的深刻思考。
在细读这首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也可以体会到诗人在历史语境中对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
本文将从历史语境的角度出发,分析《致橡树》一诗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文化背景,探讨诗人如何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本文还将结合文本细读的方法,深入挖掘诗歌中的深层意蕴和艺术魅力,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经典之作。
通过对《致橡树》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舒婷的诗歌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也可以更好地认识当代诗歌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二、舒婷与《致橡树》的创作背景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泉州,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女诗人。
她的诗作以情感真挚、意象新颖、语言清新而著称,深受读者喜爱。
舒婷的创作背景与其个人经历及时代背景紧密相连,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了她的诗歌风格及主题选择。
《致橡树》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末,正值中国社会的重大转型期。
那时,中国刚刚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动荡,社会开始逐渐步入正轨,人们的思想也逐渐解放。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舒婷以《致橡树》这首诗表达了对自由、独立和平等的渴望,以及对传统观念束缚的不满。
舒婷在创作《致橡树》时,正值她的个人生活也经历了一些变动。
她曾在农村插队劳动,后又在工厂当过工人,这些经历让她深切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和不易。
同时,她也经历了爱情的甜蜜与苦涩,这些情感经历也为她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舒婷《致橡树》诗歌赏析分析
舒婷《致橡树》诗歌赏析分析舒婷《致橡树》诗歌赏析分析《致橡树》是一首绝美的爱情诗,其作者舒婷是中国当代杰出的女诗人,她宣扬的且被人接受的对旧伦理、旧观点、旧婚姻的彻底否定也的确激励过整整一代人。
它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
作为新时期文学的代表作,《致橡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致橡树》,是一首优美而深沉的爱情诗。
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让主人公化作一株木棉,以橡树为对象,采用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坦诚、开朗地倾诉了自己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表达了爱的理想和信念。
“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全诗感情色彩强烈,又具有清醒的理性思考,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耐人咀嚼,令人回味。
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
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
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诗篇一开始就用了两个假设和六个否定性比喻,表达出了自己的爱情观:“我如果爱你——/绝不象攀缘的冰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象源泉,/终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象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她既不想高攀对方,借对方的显赫来炫耀虚荣;也不一厢情愿地淹没在对方的冷漠浓荫下,独唱那单恋的歌曲。
作为女性,她默认应该具有脉脉含情的体贴和温柔,但又认为不能停留在这种情意绵绵的状态,她承认铺垫和衬托能使对方的形象更加出众和威武,但又觉得这种作用仍然没有表达出爱情的全部力量。
为了对方,自己应奉献出“日光”般的温暖,应倾泻出“春雨”般的情意;这都是爱情中的至理。
但她并不满足于这些:“不,这些都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舒婷《致橡树》诗歌赏析分析
舒婷《致橡树》诗歌赏析分析《致橡树》是一首绝美的爱情诗,其作者舒婷是中国当代杰出的女诗人,她宣扬的且被人接受的对旧伦理、旧观点、旧婚姻的彻底否定也的确激励过整整一代人。
它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
作为新时期文学的代表作,《致橡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致橡树》,是一首优美而深沉的爱情诗。
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让主人公化作一株木棉,以橡树为对象,采用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坦诚、开朗地倾诉了自己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表达了爱的理想和信念。
“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全诗感情色彩强烈,又具有清醒的理性思考,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耐人咀嚼,令人回味。
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
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
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诗篇一开始就用了两个假设和六个否定性比喻,表达出了自己的爱情观:“我如果爱你——/绝不象攀缘的冰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象源泉,/终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象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她既不想高攀对方,借对方的显赫来炫耀虚荣;也不一厢情愿地淹没在对方的冷漠浓荫下,独唱那单恋的歌曲。
作为女性,她默认应该具有脉脉含情的体贴和温柔,但又认为不能停留在这种情意绵绵的状态,她承认铺垫和衬托能使对方的形象更加出众和威武,但又觉得这种作用仍然没有表达出爱情的全部力量。
为了对方,自己应奉献出“日光”般的温暖,应倾泻出“春雨”般的情意;这都是爱情中的至理。
但她并不满足于这些:“不,这些都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舒婷《致橡树》赏析_写作技巧
舒婷《致橡树》赏析《致橡树》,是舒婷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
以下是小编带来的舒婷《致橡树》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致橡树》赏析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
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
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
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集《心烟》等。
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她的诗注重自我表现,追求心灵的自由,诗作贯穿着以个性和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忧患意识和社会批判意识,表达了对现代社会人的处境的关怀。
她的诗富于想象,而且刻意有新的创造,能在一些常常被人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在艺术表现上往往采用暗示、局部或整体象征的手法,注重诗歌意象的组合,由意象群构成整体性的诗歌象征结构,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阐述的余地,从而给诗歌带来了朦胧美、含蓄美、弹性美。
本诗选自《诗刊》1979年第4期。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1],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2],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3],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注释】[1]凌霄花:又名“紫葳”,木本蔓生,茎攀援他物而高升,高可数丈。
夏秋开花,橙红色。
[2]木棉:常绿乔木,产于热带,高可数丈。
[3]虹霓:雨后空中出现的彩色圆弧,有七种颜色。
舒婷《致橡树》赏析
舒婷《致橡树》赏析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舒婷的诗,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美,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
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
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
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
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首先,橡树是高大威仪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高枝"和"绿陰"就是一种意指,此处采用了衬托的手法。
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
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绿陰鸣唱的小鸟,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
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迷失自己。
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
《致橡树》及舒婷诗歌的意象特色试析
《致橡树》及舒婷诗歌的意象特色试析作者:申海丽来源:《散文百家·下旬刊》2015年第10期当代著名女诗人舒婷的《致橡树》写于1977年3月27日,发表于《诗刊》1979年第4期,这首诗2008年被选入新课程苏教版新教材《语文必修一》。
与诗人其他作品如《双栀船》、《心歌集》等作品一样,诗人把深沉的思考、诚挚的感情寓于清新独特的意象中,给人以情的感染,意的启迪,美的愉悦。
舒婷诗有鲜明浪漫主义色彩,表现出理想与现实、主观情意与客观生活的不调和,以及由此而来的渴望与忧郁情怀,舒婷诗歌的特色和动人之处即在于一种创造了的“美丽的忧伤”意象。
诗人在诗歌中亲切的呼唤人与人之间的理解、真情和人性的美。
本文抓住其意象特色作一些粗浅的分析。
一、多种意象的综合运用意象,是“灌注了生气的形象”(康德),是诗人“为了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把客观的物象经过选择、提炼重新组合而后产生的一种含有特定意义的语言形象”(翁光宇)。
意象是诗的语言,诗人不仅要用意象进行感受和思考,也要用意象来进行表达。
舒婷的《致橡树》及其它诗歌作品,综合运用了多种意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激情和对生活冷峻的思考。
1.比喻性意象。
《致橡树》为了形象鲜明地表达现代女性的爱情追求,将那些为爱心所不容的意念化为六个比喻性意象,诗人写道,“我如果爱你”,那么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也不止像“泉源”、“险峰”,甚至“日光”、“春雨”,从而有力地否定了这些意象所示的爱情价值取向。
“如果你是火,/我愿是炭,/想这样安慰你,/然而我不敢。
”(《赠》)这里运用“火”和“炭”这两个比喻性意象,表现了这位女性内心的细致和丰富。
2.象征性意象。
《致橡树》选择了橡树和木棉两个形象来象征和表达纯真的爱情;“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棵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你有你的铜枝铁杆,/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致橡树 赏析
《致橡树》赏析这是一首经典的爱情诗,语言清丽活泼,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读起来朗朗上口。
诗人假托木棉,通过木棉对橡树的独白,表达现代女性全新的爱情理念。
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
同时,以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
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
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由开头至“不,这些都还不够。
”通过六个意象历数自己所否定的爱情模式。
通过分析,表现诗人对旧的观念、旧的伦理的强烈否定和坚决反叛。
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的角度出发,利用诗中的意象,为自己争取女性尊严、独立地位、人的价值的抗争决心跃然纸上。
那么,诗人的爱情观呢?诗人在下半部份用“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作了神圣而庄严的回答。
理想爱情中男女双方应是彼此独立的,处于爱情中的女性应保持有独立的人格。
你是一棵橡树,我就该是一株木棉,决不能是凌霄花的藤.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双方应该旗鼓相当。
男性有橡树的刚勇、果敢、锐利“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敛,/也像戟”女性便应该具有木棉的热烈、柔韧、厚重。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只有双方具备了相匹配的能力,才能互为支持,分担苦难,共享人生。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这是诗人对自己心中爱情观的确立。
诗人以阴柔的木棉自喻,对阳刚的橡树倾诉内心的幻想:“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致敬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相互平等相互独立的基础上,共建新型的现代的爱情观念。
诗人对爱情的要求和憧憬,表达了诗人对爱情、婚姻关系的认真思考,流露出一个现代女性内心的期待和渴望。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
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
《致橡树》的审美意蕴
以人身依 附为根 基的爱情 观念 , 同时也超 越 了牺 牲 自我 , 只注 重给 予 的原 花” 化成的这一声“ 叹息” 像是发 自内心 的爱的交 响和协奏 , , 是爱 的深沉的
则, 它完美地体现 了富有现代 精神 的爱情 向往 : 真诚 高 尚的爱 情 向往应 以 咏叹 !又像是 感悟到人生使命 重大而决 意承担 人生 风险 和生活 义务 的心
天, 我们 同样愉悦地审视诗人所礼 赞的 爱情理 想, 体会 诗 中多姿 多彩 的审 既有铁肩担道义 . 为天下先的人 格力量 , 敢 又有 “ 破青天 锷未残 ” 刺 的峭锐
美意象 , 品味其丰富深远的情思意蕴 。 和坚挺 。 此等力度和气质 , 不就是男性 的阳光直美吗? 女性 自有其秀美端庄 的形态 , 丰富 细腻 的情感 , 善感 多愁的心 性。他 意象。使人从视觉 里获 得听觉 的感 觉 , 审美心理 的 “ 是 通感 ” 象, 红 现 “
这里男性和女性 都化 为具体 意 向 , 性铁 骨铮 铮 、 男 清辉 熠熠 、 利 明 锋
选人我们职高教材的舒婷 的《 致橡树 > 写于 17 9 7年 . 当年她 托起 两棵
树 的形象 ( 阳刚的橡树和阴柔的木棉 ) 迎 着读者惊喜 的 目光走 向诗 坛。今 快 、 。 刚毅冷峻 。生命赋予他 们钢铁 之躯 , 生活铸 就 了他们 刀剑之 质。他们
◆ ◆
致 橡 树 的审 美 意 蕴
◆ 王莲光
( 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职业中专 。 湖南 娄底 )
【 摘要】《 致橡树》 诗人 以形象的}喻 、 匕 排比句式、 强烈的否定语 气直言不讳地否定和批判 了“ 己所 不欲 ” 地一味依赖 别人 、 附富贵、 攀 失去 自我的爱情 ; 然后酣畅淋漓的抒 写对爱情 的向往 : 相互默契 , 彼此真诚、 知相依 而又心有灵犀 。橡树和木棉是一组 以整体 象征手 法构建 相 的意象( 全诗 以橡树、 木棉 的整体形 象对应地象征 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 真挚爱情 ) 这样做使得 哲理性很 强的思想、 , 意念得 以在 亲切 可 感的形象 中生发 、 诗化。从 而完美地体现 了富于人文精神 的现代爱情 : 真诚、 尚的互 爱应 以不舍 弃各 自独立的位置 与人 格为前提 。这 高 是新时代 的人格在性 爱观念上对前辈的大跨 度的超越 。这种超越 出自向来处于仰视 、 攀附地位的女性更为难能可贵。 【 关键词】 比翼鸟 连理枝 通感 移情 橡树 木棉
浅析《致橡树》的意象
浅析《致橡树》的意象作者:沈玉红来源:《成才之路》2011年第09期摘要:《致橡树》是一首震撼人心的爱情宣言,这首诗的成功主要得益于诗人对意象的把握和运用,主要体现在意象的丰富性、层比性、独特性上。
关键词:意象;层比;独特舒婷的《致橡树》自问世以来,深受大家的喜爱,许多语文课本将它作为典范选入其中,而它的最大魅力是彰显了舒婷对意象成功的把握和处理。
意象是诗歌传情的载体,是诗歌艺术的魂魄。
《致橡树》一诗的意象,主要体现在:一、意象的丰富性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元素,意象即是“意中之象”,也即渗透了作者主观情意的物象。
这些物象通过组合在一起,完成了诗人情感的表达。
如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短短28字,却情韵无穷,感人至深。
后人评价既“深得唐人绝句妙景”(《人间词话》),又兼具宋词清隽疏朗之自然,历来被推崇为描写自然的佳作,堪称“秋思之祖”(《中原音韵》)。
此诗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意象组成,正是由于这些丰富的意象,为我们勾画了一幅深秋孤旅图,从而留下了永久的萧瑟之悲。
若没有这些丰富的意象,诗人的悲旅之感就无所寄托,也就没有了流传后世的秋思之悲苦。
再看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上阙:“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满江碧透,百舸争流……”也是凭借着“山”“林”“江”“舸”等一系列意象,为我们描绘了祖国山河的壮丽。
《致橡树》也一如上述佳作一样,有着丰富的意象群组。
诗作一开篇就摆出“凌雪花”“痴情鸟”“险峰”“泉源”“日光”“春雨”等一连串的意象,并借象表意,“凌霄花”虽然漂亮,却是必须依附他人才能高高在上,所以,我们在“凌霄花”这里看到了依附者的寄生的可悲。
“痴情鸟”虽然有“春蚕到死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悲剧力量,但是,也给人以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单相思的可悲之感。
借助这两组意象,诗人批驳了庸俗的爱情观。
《致橡树》到底表达了什么意思?答案在这里
《致橡树》到底表达了什么意思?答案在这里《致橡树》诗/舒婷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纯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杆,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1977年3月27日(选自《诗刊》)赏析:和平发展时代,青春的美好离不开美丽的爱情。
舒婷的《致橡树》热情而坦诚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望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这组形象的树立,不仅否定了老旧的青藤缠树、夫贵妻荣式的以人身依附为根基的两性关系,同时,也超越了牺牲自我、只注重于相互给予的互爱原则,它完美地体现了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爱情品格:真诚、高尚的互爱应以不舍弃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为前提。
这是新时代的人格在爱情观念上对前辈的大跨度的超越。
这种超越出自向来处于仰视、攀附地位的女性更为难能可贵。
诗歌对爱情理想的歌唱、高扬,树立在极有思想含量、极有力度的否定之上。
“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妩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
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全诗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因而这首富于理性气质的诗却使人感觉不到任何说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丰美动人的形象所征服。
《致橡树》的意象浅析
《致橡树》的意象浅析诗歌必须用意象表达思想感情,意象自然就成为诗歌的精魂。
诗人往往通过意象的择取与描绘,将诗人内心丰富的情感含蓄地表达出来。
舒婷就是这样一个善于经营意象的高手。
在《致橡树》中,她充分利用意象的象征比喻性和约定俗成性,形象地传达出她对世俗的爱情观的强烈不满,抒写出她对理想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下面,我将《致橡树》的意象分三类加以分析:一、极力攀附型的爱情意象诗人在构思这类爱情时,她娴熟地运用一种富于隐喻意义的形象——凌霄花和痴情鸟作为意象载体,使诗人的主体情感寄寓其中。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其中的凌霄花,是一种美艳之花,它没有自立之茎,只有藤萝向高物攀登,只能使劲向高枝乔木附丽,它敢向邻里献媚取宠,敢把大款拉下马,借树的高枝耀“我”的花。
诗人以凌霄花作为客观意象,作为极力攀附型爱情的载体,形象而生动地描绘了这种几千年来看似爱情却又大大亵渎了神圣爱情的社会现象。
痴情鸟是极力攀附型爱情意象的另一类。
常识告诉我们,痴情鸟不能离开树林这个环境,又因它体单力小,无力营构高大坚固的窠巢以抗风避雨、防曝御寒,它只能仰仗大树的庇护,构筑小小的窠巢赖以生存。
然而,与凌霄花相比,它对生活并无奢望,而是满足于一掌之地,安居简舍,啁啾再三,感恩戴德不已。
这是自然界的痴情鸟。
那么,社会中的痴情鸟呢?她们怀着“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的原始愿望去寻求所爱。
由于她们长期处于社会底层,有的甚至没什么谋生技能,如若有一副美丽面孔和款款身姿,她们更能博取缺少美丽的男人的欢心,获得生存的满足。
如此说,诗中这一花一鸟的意象选取,折射出现实爱情意义的严重扭曲,其实质是寄生观念物物交换的产物。
二、单一奉献型的爱情意象在这类爱情模式中,诗人这样描述着: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泉源”一味送出“清凉的慰藉”,“险峰”则只是作为所爱人的铺路石,引你爱的人走向成功,增加了他的高度,衬托了他的威仪,显示了他人生事业的辉煌。
《致橡树》中的木棉
《致橡树》中的木棉
王丽华
【期刊名称】《中学语文:教师版》
【年(卷),期】2001(000)009
【摘要】《致橡树》是舒婷的代表作。
现作为新诗中的朦胧诗选入中学课本。
这首诗选取的意象非常新鲜:橡树、木棉。
对于这两个意象怎样理解呢?在课本中的预习提示中对此有解释:“这首诗对橡树男性阳刚气概的赞美和对木棉树女性柔韧气质的刻画,都显示了作者的特有的风格。
”这里说木棉象征女性的柔韧气质,恐怕不准确。
【总页数】1页(P25)
【作者】王丽华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3
【相关文献】
1.做一株挺拔的木棉——舒婷《致橡树》赏析 [J], 任玲
2.信息化教学在中职语文群文阅读中的应用——以舒婷《致橡树》为例 [J], 周春丽
3.《恋爱中的女人》和《致橡树》的意象比较 [J], 成国玉;项丽莉
4.木棉之境,思念之意——对舒婷的《致橡树》《思念》意象的分析 [J], 李陈鹏;旷心怡
5.略论中西诗歌中的爱情观差异——以《我愿意是急流》与《致橡树》为例 [J], 艾迪娅·帕尔哈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爱情与人格:舒婷《致橡树》赏析
爱情与人格:舒婷《致橡树》赏析爱情与人格:舒婷《致橡树》赏析作者:晨雨飞飞飞爱情,是人类生活之树上的鲜花,是人类心灵竖琴的小夜曲。
她以其特有的不可替代的魅力。
成为以表现人类生活、心灵为中心的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
从古至今,她吸引了多少文人骚客,留下了无数动人的诗篇。
而舒婷的《致橡树》一诗,则是浩如烟海的爱情诗篇中颇具特色的一首。
它以诗人对理想爱情与理想人格的追求的艺术抒写,赢得了人们的广泛赞赏。
从思想上说,诗人在诗的前半部分反处落笔,否定了以奴役一方和牺牲一方为前提的爱情关系。
在诗的后半,诗人正面表现了以双方人格独立、地位平等为前提的、貌分神契、同甘共苦的理想爱情关系。
在这首诗的爱情外观上,涵蕴了追求人格独立、平等、尊严的思想内核,这是一个比爱情更广泛也更深刻的主题。
在表现上,此诗采用拟物手法,把相爱的男女双方物化为橡树和木棉,通篇是女性化身的木棉对爱人化身的橡树述说自己的理想爱情和理想人格。
舒婷诗中木棉与橡树的形象的象征意义,避免了诗人直接表述可能给诗意带来的直白和浅露,使得诗境深曲。
从意象的角度看,《致橡树》一诗主要由伟岸挺拔的橡树和红硕丰满的木棉两组意象组成,它们共同构成了诗篇总体上的象征框架,诗人独立平等的爱情、人格理想正是附丽在这两组意象上表达出来的。
在这两组主要意象之间,诗人又精心选取冰霄花、鸟儿、清泉、险峰、日光、春雨意象,来表现她要否定的依附与奉献的爱情和人格类型;选取刀剑、火炬,寒潮、风雷、霹雳、雾霭、流岚、虹霓等意象,来深化她要正面肯定的独立、平等的爱情和人格追求。
以木棉和橡树为中心的意象群既主体明晰又陆离斑烂,既有统一的基调又色彩缤纷、诗意浓郁。
整首诗呈现主干突出而又层次复杂的立体交叉状态。
因而,这首诗给读者所留下的感觉,就是意思既清楚,可又非三言两语所能说明的。
你可以认为诗人在抒写理想的爱情,但诗中分明又有对独立、平等的人格尊严的着意追求;诗意是单纯的,又是丰厚深邃的。
在此,我们引诗人自己的话来概括这首诗的特点,也许是再准确不过了,诗人说:“我简单而丰富,所以我深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1977年3月,是文革后最早的爱情诗。
作为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之作,《致橡树》在文学史上的地
位是非常重要的。
舒婷的诗,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美,具有鲜明的个
人风格。
《致橡树》,是她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
诗人别具一格地
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
感情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
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
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
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
心弦。
它的最大魅力是彰显了舒婷对意象成功的把握和处理。
意象是诗歌传情的载体,是诗歌艺术的魂魄。
意象的丰富性意象是诗歌
的基本元素,意象即是“意中之象”,也即渗透了作者主观情意的物象。
这
些物象通过组合在一起,完成了诗人情感的表达。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
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
的象征形象。
“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
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
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
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这是新时代的人格在性爱
观念上对前辈的大跨度的超越。
这种超越出自向来处于仰视、攀附地位
的女性更为难能可贵。
无疑,诗人对于意象的选取所做的创新,是非常成功的,诗人所选择的
两个中心意象,是新奇又妥帖的,但为何诗人放弃了众多传统的,深入
人心的意象形象,而选用了橡树,木棉作为比喻的对象,需要我们做以
深入分析解读。
[关键词]:意象选择橡树木棉文学接受
[正文]:诗歌必须用意象表达思想感情,意象自然就成为诗歌的精魂。
诗人往往
通过意象的择取与描绘,将诗人内心丰富的情感含蓄地表达出来。
舒婷就是这样一个善于经营意象的高手。
在《致橡树》中,她充分利用意象的象征比喻性和约定俗成性,形象地传达出她对世俗的爱情观的强烈不满,抒写出她对理想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致橡树》一诗,采取“木棉树”的独白口吻与“橡树”对话,在当时的诗歌创作上,这种手法是具有开拓性的。
橡树是一种木质紧实而高大的用材树,而木棉树又叫英雄树,形象亦高大挺拔,是花树中最高大的一种。
我们不得不承认诗人在选取诗歌创作材料时的精心设计:橡树是那样适合代表男性的阳刚之美,而木棉则又是那样贴切地代表了女性的自强自立以及与男性的平等要求。
诗人通过拟物化的艺术手法,用木棉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城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
在中国传统的文学中,以植物拟人的比兴手法是很常见的,梅兰竹菊、松柏、杨柳、以及莲花等等,许多的植物都出现在了古人及今人的诗词文章中,我们耳熟能详的佳句也为数不少。
形容女子,“芙蓉如面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美人如花隔云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等等,无一不是将各色鲜花兰草与美人相提并论,力图表现女子的柔美,妩媚。
木棉这种挺拔热情的树木,被称为英雄树,到多见于男性形象中。
而形容男子,基本可分为君子和壮士两种。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站时如孤松独立,醉时如玉山将崩”“积石如玉,列松如翠”,“濯濯如春月柳”或是“力拔山河兮,气盖世”,“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但这些比喻,基本上围绕着松柏,梧桐,甚至磐石作比,橡树嘛,就不大写了,描写它的诗句,倒也是有的:“碧树如烟覆晚波,清秋欲尽客重过。
故园亦有如烟树,鸿雁不来风雨多。
”橡树作为男性形象的代表,在《致橡树》一诗中,尚属首次出现。
橡树作为男性形象的代表,其实是非常合适的。
橡树是世上最大的开花
植物;生命期比较长,它有高寿达400岁的。
它抗逆性强,耐干燥、高温和水湿,抗霜冻和城市环境污染,抗风性强,喜排水良好的土壤,但在粘重土壤中也能生长。
适宜种植于良好、潮湿的泥土及有蔽护的地方,所以经常被种植于公园及花圃中作为填补空隙之用。
它的实用性也非常强,其树皮才可以作为软木来使用,现在各国发动机的缸垫许多采用软木作为原料,另外,软木防潮、防虫蛀,这种纯天然的材料,对人体无任何危害,因此被广泛用于葡萄酒和香槟酒的酒塞生产中,软木墙板及地板产品中。
橡树的这些优秀品质,和中国文化中提倡的男性应具有的:高大威仪,风度翩翩,成熟稳重,吃苦耐劳,粗壮强悍和朴直遒劲,并且聪明睿智。
它既是君子,又是勇士,在传统文化中虽然积淀不深,但和传统男性作为一家之主的形象相比较,却是非常吻合的。
当然,橡树这个形象所具有的意义绝不止于此,它是中西方文化的结合体。
在西方欧美国家,橡树拥有很深厚的文化内涵。
西方人觉得橡树是壮悍强大的象征,被视为神秘之树。
传说这种高大粗壮树木的掌管者是希腊主神宙斯、罗马爱神丘比特以及灶神维斯塔。
传说,在宙斯神殿里的山地森林里,矗立着一棵具有神力的参天栎树(橡树),栎树(橡树)叶的沙沙声就是主神宙斯对希腊人的晓喻。
许多国家皆将栎树(橡树)视为圣树,认为它具有魔力,是长寿、强壮和骄傲的象征。
橡树材质坚硬,树冠宽大,有“森林之王”的美称。
在英国和法国,早期的巫师被称为德鲁伊特。
这个名字来自凯尔特语,意思是“知道栎树(橡树)”。
这些“知道栎树(橡树)”者,属于社会当中最早的一批知识分子,一般担任当地的祭司、教师和法官。
在欧美文化中,栎树(橡树)是力量的象征,与权威相连。
它有着非凡的威仪、特别的气度和神秘的力量。
在德鲁伊特教的祭祀仪式中,栎树(橡树)被作为轴心摆放,象征着男子的睿智;它的果实被视为德鲁伊特教的圣果。
希腊神话中,宙斯的祭司在施行求雨的巫术时,
会手持栎树(橡树)枝往圣泉中沾水。
栎树(橡树)粗壮高大,树冠繁茂,与人的生命相关。
据说,梦见带着栎树(橡树)叶编成的头冠,是成功的征兆。
梦见攀登栎树(橡树),则意味着事业顺利,能有收获。
海涅与歌德,都写过橡树,19世纪俄罗斯画家希施金,他是所谓“巡回展览画派”的代表人物。
希施金一生为树木和森林作艺术写照,被称作“森林歌手”。
希施金常用摇曳多姿的表现手法,着力刻画橡树的外貌特征和独特性格,赞颂它们的艾壮雄伟和坚强刚毅。
由此可见,橡树在西方,是常常与男性的权威、强壮、刚毅、力量等等形象相伴的。
橡树的意象选择是准确而新奇的,选择的理由也显而易见了。
诗人开始创作于70年代末期,当时中国大陆再一次进入一个开放的国际化环境,西方现代文化和现代主义思潮进入了这个封闭了四十来年的东方国家,很快便与60年前的五四新文化时期相呼应。
从19世纪末的早期象征主义到20世纪后期的后现代派,各种西方文学的译介濡染着走上文坛的诗人和作家。
当外来影响与本土文化和作家主体的内在表达需要契合时,外来影响促使本土作家相应的在创作中产生出世界性的因素,既与世界文化现象相关或同步,又具有自身生存环境特点的文学意象。
这些意象不是对西方文学的简单借鉴与模仿,而是以民族自身的血肉经验加入世界格局下的文学,以此形成丰富的、多元的世界性文学对话。
木棉的意象选择与橡树大致相同。
木棉原产地在中国,在诗歌中常有提及:“粤江二月三月来,千树万树朱花开。
有如尧时十月出沧海,又似魏宫万炬环高台。
覆之如铃仰如爵,赤瓣熊熊星有角。
浓须大面好英雄,壮气高冠何落落!”舒婷在诗歌中展现的是一种对情爱关系中个性与自我的维护,是在反叛传统伦理和道德理性的同时确认自己新的理想和追求,在文革刚过去的时候。
这种看来很抒情的个性表达其实也是在萌发中的“现代反抗意识”的显现。
木棉树,被
誉为英雄树;木棉花,被赞为英雄花。
选择这种豪壮的树木,也是
对传统的一种叛逆,显示出无畏的英雄气概,展露一种强烈的女性
独立的意识。
在这两个意象的相互关系上,诗人否定了老旧的青藤缠树、花叶依
风的旧的情爱描写模式,将女性看做是男性的附庸;同时也超越了
牺牲自我偏重于给予的互爱原则,而是将真诚、高尚的互爱,建立
在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的前提下。
但“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
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
里。
”这种根叶相交的模式在古典文本中也有先例可循。
《孔雀东南飞》
中“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中有双飞鸟,
自名为鸳鸯。
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长恨歌》中“在天愿作比翼
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这说明,诗人在对传统进行反叛,对旧伦理、
旧观念、旧道德进行否定的同时,也吸取了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成分
并加以改造,展现在诗歌中,呈现出一种“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创造吸收,中西结合”的完美状态。
[参考文献]:舒婷《致橡树》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主编:陈思和复旦大学出版社
独立姿态背后的价值牴牾——对<致橡树>的互文性再解读罗成
"两棵树"意象的置换变形--《致橡树》原型寻踪
刘骥鹏《山东师范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