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这5大身心发展规律,教师资格考高分!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22bf871619e8b8f67d1cb933.png)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对于中学教师资格证来讲,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一章节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这是在“教育与人的发展”的一章提到的。
具体的考试题型为定义性的单项选择题和古语性的单项选择题。
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就是记住规律的名称和特点以及给我们的启示。
接着我们一起来看下个体身心发展的五个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具体表现: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教学启示:教育工作者应“循序渐进”。
补充古语:不“拔苗助长”、不“陵节而施”。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具体表现: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
教学启示:不能搞“一刀切”。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具体表现: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
不同方面所达到的某种发展水平或成熟的时期是不同的。
教学启示:要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时期进行教育。
补充古语:时过然后学,虽勤苦而学难成。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具体表现:一方面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另一方面,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身体机能之间。
教学启示:要求教育应“扬长避短”,或者说“长善救失”。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具体表现:一方面是个体和个体之间的差异,另一方面是群体和群体之间的差异。
教学启示:教育必须“因材施教”。
补充古语:有的人聪明早慧,有的人大器晚成。
【例题赏析】1.个体身心发展的( )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循序渐进。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答案】A。
解析:顺序性指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启示是循序渐进,因此本题答案为A。
2.俗语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说明了儿童身心发展具有( )。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答案】D。
解析:个别差异性一方面是指个体和个体之间的差异,另一方面是群体和群体之间的差异。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口诀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口诀](https://img.taocdn.com/s3/m/8477428b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54.png)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口诀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人类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全面成长和进步。
这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但是有一些一般规律,可以总结成一个简单易记的口诀。
下面将介绍这个口诀,并详细解释其内涵。
(一)身心结合,全面发展。
(二)稳定适应,持续改变。
(三)环境互动,积极认知。
(四)健康运动,提升素质。
(五)自我管理,成就未来。
一、身心结合,全面发展人的身体和心理是密不可分的,只有二者的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全面的成长。
身体健康是发展的基础,而心理的健康和成熟则是个体良好发展的保障。
因此,个体应该注重保持身体的健康,包括饮食、运动、休息等方面的注意。
同时,也要关注心理健康,学会管理情绪、解决问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二、稳定适应,持续改变生活中充满了变化和挑战,个体需要具备稳定和适应的能力来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
要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学会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适应不同的环境和情境。
同时,也要保持持续的改变和进步,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
三、环境互动,积极认知个体的发展离不开与外界环境的互动和认知。
个体应积极主动地与周围的人和事物进行交流和互动,从中获取新的经验和知识。
同时,个体还应培养积极的认知方式,学会观察和思考,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和感受,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
四、健康运动,提升素质运动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适度的运动可以提高个体的身体素质,增强免疫力,促进身体康复。
同时,运动还能增强心理素质,改善心情,缓解压力。
因此,个体应定期参与各种类型的运动活动,保持身体和心理的健康。
五、自我管理,成就未来个体的身心发展离不开自我管理的能力。
个体应学会自我规划、自我调控,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并制定合理的目标和计划。
个体还应培养自制力、坚毅精神,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坚持不懈,最终成就自己的未来。
以上口诀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个体要实现全面的身心发展,需要注重身心的结合、稳定适应和持续改变、环境互动和积极认知、健康运动和提升素质,以及自我管理和成就未来。
人身心发展的五大规律
![人身心发展的五大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cbcdeca7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f7.png)
人身心发展的五大规律人身心发展的五大规律是指在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五个重要的规律或原则。
这些规律涉及到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层面的发展,对于理解人的成长过程和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五大规律以及它们的重要性。
1.整体性和综合性规律: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整体性的过程。
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各个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共同构成个体的发展。
身体的健康与心理的发展密切相关,社会环境和互动对个体的成长和认知能力有重要影响。
因此,在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时,需要综合考虑个体的多个方面,注重整体性的培养和促进。
2.个体差异规律:每个人在身心发展的过程中都具有独特的个体差异。
人的基因、生理功能、性格特点、生活经历等因素使每个人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需求。
个体差异规律要求我们在促进身心发展时要充分关注个体的差异性,根据个体的特点和需求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指导,以最大程度地发挥个体的潜力。
3.阶段性规律:人的身心发展按照一定的阶段性顺序进行。
从胎儿期到婴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成人期和老年期,人的身心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和需求,也有相应的发展动力和能力。
阶段性规律提醒我们在促进身心发展时要了解每个阶段的特点和需求,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指导,使个体能够适应和克服各个发展阶段的挑战。
4.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个体的身心发展受到环境的影响,同时个体也对环境产生积极的反作用。
身体的健康受到生活条件和生活习惯的影响,人的心理发展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人的社会能力和适应能力也需要在社会互动中得到锻炼和发展。
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要求我们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和促进。
5.自主性规律:个体在身心发展中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主体性。
每个人都是自己身心发展的主体,具有自我形成、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能力。
个体的自主性规律要求我们尊重个体的主体地位,在促进身心发展时注重启发和引导个体主动探索、主动实践,发挥个体主体性的作用。
身心发展的5个规律
![身心发展的5个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58954033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0e.png)
身心发展的5个规律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又奇妙的过程,它遵循着一定的规律。
了解这些规律,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教育孩子、规划人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讨身心发展的 5 个规律。
一、顺序性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就拿儿童的动作发展来说,他们总是先学会抬头、翻身、坐立,然后才会站立、行走、跑跳。
在认知发展方面,儿童也是先发展出感知觉,然后才形成记忆、思维等更高级的认知能力。
这种顺序性是不可逆转和不可逾越的。
如果我们违背了这个规律,试图让孩子过早地学习超出他们能力范围的知识和技能,往往会事倍功半,甚至可能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比如,让还没有掌握基本运算能力的孩子去学习复杂的数学方程,很可能会让他们感到困惑和挫败,从而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要遵循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根据孩子所处的发展阶段,提供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比如,在幼儿阶段,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游戏、故事等形式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
二、阶段性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人的身心发展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和主要矛盾。
比如,在儿童期,孩子的身体和智力发展迅速,他们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主要的任务是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而在青春期,孩子的身体发生巨大变化,心理上也会出现自我意识增强、情绪波动较大等特点,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自我认同,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发展任务和特点,我们不能用同样的标准和方法来对待处于不同阶段的人。
例如,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我们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空间,尊重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同时也要加强引导和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教育中,我们要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
比如,小学阶段的课程设置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而中学阶段则要逐步增加课程的难度和深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资备考人的身心发展5大规律
![教资备考人的身心发展5大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eea98893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ad.png)
教资备考人的身心发展5大规律教育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事业,而为了成为优秀的教师,备考教育资格考试是必经之路。
然而,在备考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关注到知识的积累和应试技巧的掌握,而忽略了自身身心的发展。
实际上,备考过程中的身心发展对于我们取得优异成绩和健康成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教资备考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五大规律。
一、规律一:合理安排学习与休息备考教育资格考试需要大量的阅读、记忆和理解等认知活动,而这些活动需要大脑充分的休息和恢复才能更好地进行。
因此,合理安排学习与休息是备考过程中的第一要务。
人的身体和大脑需要适当的休息来放松和恢复能力,而正确的学习休息比例可以提高学习效果。
一般来说,每45分钟的学习后应休息10-15分钟,可以进行一些放松的活动,如散步、听音乐等。
而每天至少应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充足的睡眠可以帮助大脑巩固所学知识。
二、规律二:均衡饮食和适量锻炼备考期间,要注意保持均衡饮食和适量的锻炼。
均衡饮食能够为身体提供足够的营养,有利于大脑的正常运转和认知能力的提升。
建议增加蛋白质、蔬菜水果的摄入,并适当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适量的锻炼能够增强身体的代谢能力,提高学习的效率。
可以选择一些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等,每天坚持30分钟至1小时。
此外,也可进行一些放松的运动,如瑜伽、太极等,有助于缓解备考压力。
三、规律三:保持积极心态和良好情绪备考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这时候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情绪显得尤为重要。
积极的心态能够帮助我们战胜困难,不断调整学习方法,适应考试的要求。
保持良好的情绪可以提高学习的效果和学习的幸福感。
可以通过与朋友交流、听音乐、看电影、做喜欢的事情等方式来调节情绪。
同时,也可以借助冥想、呼吸训练等方法来缓解压力。
四、规律四:社交互动和建立支持系统备考期间,要避免过度的孤独和自我压力,可以通过社交互动来缓解备考的压力。
与同学、朋友或家人一起学习和交流,相互鼓励和支持,可以提高备考的效果。
教师资格证常考考点: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教师资格证常考考点: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403ce531a417866fb84a8e53.png)
教师资格证常考考点: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在教师资格笔试考试中,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知识点相对来说是常考的知识点,主要以客观题进行考察,所以在备考时应该着重注意理解及对应古语。
其归纳起来总共有五种:1.顺序性具体表现:个体身心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量变到质变、新量变到新质变的过程。
强调方向性,由A到B,不可逆不可跨越。
如;婴幼儿三翻六坐七滚八爬,12个月喊爸爸。
教育启示:教师要按照学生认知发展和身心发展的顺序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不可拔苗助长。
对应古语:《学记》: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杂施而不逊,则坏乱而不修;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盈科而进。
2.阶段性具体表现: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不同的发展任务。
强调的是A 与B的不同,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
教育启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施教,不能搞“一刀切”,“一锅煮”。
3.不平衡性:强调同一个体。
具体表现:其一是个体内同一方面不同速。
如个体的身高在婴儿期和青春期是身高增长最快速的两个阶段。
其二是个体内不同方面不同步。
如个体的大脑在六周岁左右发育成熟,而性器官在18周岁左右发育成熟。
教育启示:教师要要适时而教,抓住关键期。
对应古语:《学记》: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4.互补性具体表现:其一是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得到补偿,如盲人按摩。
其二是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之间,主要表现为身残志坚。
如海伦凯勒、张海迪。
教育启示: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特点,扬长避短,长善救失,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5.个体差异性:强调不同个体。
具体表现:强调每个学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教育启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对应古语: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大有大成,小有小成;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学生身心发展的五个规律
![学生身心发展的五个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214ac1ca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a1.png)
学生身心发展的五个规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注重知识的积累,还要关注身心的发展。
身心健康的发展对于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学生身心发展中的五个规律。
规律一:身心统一发展规律学生的身体和心理是密切相关的,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只有把身体调整好,才能有一个稳定的心态,进而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
学生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安排休息时间,适量参加体育锻炼,保证每天的作息规律。
同时,也要注重心理健康,学会自我调节,积极面对挑战和困难。
规律二:发展存在阶段性规律学生的身心发展存在着不同的阶段性特征。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会经历幼儿期、儿童期、青春期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变化。
在不同的阶段,学生需要获得不同的体验和教育,家长和教师应根据学生所处的发展阶段,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支持。
规律三:生活经验对发展的影响规律学生的身心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生活经验的影响。
生活中的各种经历和事件,都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
丰富的生活经验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学校和家长应该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和实践机会,让他们能够积累更多的生活经验。
规律四:个体差异的发展规律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自己的个体差异。
在身心发展过程中,学生的差异表现在发展速度、发展方向、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
家长和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发掘和发展他们的优势,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
规律五:全面发展与特长培养的规律学生应当在全面发展和特长培养之间寻找平衡。
全面发展强调的是学生在多个领域中的发展,包括语言、数理科学、体育艺术等方面。
而特长培养则是指学生在某一方面有着突出的才能和兴趣,并进行深入培养和发展。
学生应该根据自身兴趣和能力,有选择地参与各种活动,既要注重全面发展,也要培养自己的特长,实现个人价值。
总结起来,学生身心发展的五个规律是身心统一发展规律、发展存在阶段性规律、生活经验对发展的影响规律、个体差异的发展规律以及全面发展与特长培养的规律。
人身心发展的五大规律
![人身心发展的五大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00957f3e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7f.png)
人身心发展的五大规律首先,平衡性规律是指人的身心发展需要保持平衡。
人是一个整体,身心健康的发展需要保持身体和心理的平衡。
平衡性规律要求人们在生活中兼顾工作和休息、劳逸结合,以及在心理层面上保持情绪和心态的平衡。
只有保持平衡,人才能够发展得更加全面和健康。
其次,递进性规律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逐步递进的。
人的身心发展需要经历不同阶段和不同的任务。
从婴儿时期的基本生理需求满足到幼儿时期的自我认知和社会化,再到青少年时期的身份建立和价值观的形成,人的身心发展是递进的。
递进性规律告诉我们,每个阶段的发展都有其特定的重点和任务,只有完成好每个阶段的任务,才能够顺利地过渡到下一个阶段。
第三,渐进性规律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逐渐发展、积累的。
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它需要经过一系列的积累和琢磨才能够达到更高的层次。
比如,学习一门技能,需要反复练习和不断积累经验;改变一个不良的习惯,需要坚持不懈地进行自我调整和改变。
渐进性规律告诉我们,人的身心发展需要时间和耐心,只有持续不断地努力,才能够取得显著的进步。
第四,人的全面发展规律是指人的身心发展需要全面发展。
人是一个复杂的生命体,身体和心理、理性和感性、个人和社会等多个方面是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
人的全面发展规律要求人们在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交等方面进行全面发展。
只有全面发展,人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才华。
最后,差异性规律是指人的身心发展存在个体差异。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的身心发展都是不同的。
差异性规律告诉我们,人的身心发展需要尊重个体的特点和差异,不能简单地进行一刀切的评价和要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能和特长,只有根据个体的差异性进行个性化的培养和发展,才能够实现最佳的发展效果。
总结起来,人身心发展的五大规律是平衡性规律、递进性规律、渐进性规律、人的全面发展规律和差异性规律。
这些规律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帮助人们实现全面、平衡、健康和个性化的发展。
教师资格高频考点个体身心发展5大规律!
![教师资格高频考点个体身心发展5大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7b0775dbfd0a79563d1e7220.png)
教师资格高频考点个体身心发展5大规律!身心规律一:顺序性(一)概念:在正常情况下,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
(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二)教材案例教材案例1:个体动作的发展顺序:自上而下、由躯体中心向外围、从粗动作向细动作;各大系统成熟的顺序: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生殖系统;大脑各区成熟的顺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脑细胞发育的顺序是:轴突、树突、轴突的髓鞘化心理品质发展的顺序: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从喜怒哀乐等一般情绪发展到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级情感。
(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教材案例2:身体方面的发展:先头部后躯干和四肢;在肌肉和骨骼协调方面:先大骨骼大肌肉在小骨骼小肌肉;在行为方面:先粗大后精细;在认知方面:先具体后抽象。
(劳凯声《教育学》)教育要求:循序渐进。
经典例题:1.人的记忆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等,这说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A.阶段性B.顺序性C.互补性D.个别差异性2.儿童身体发展是先头部后躯干和四肢,这是其身心发展的_____的表现。
( )A.阶段性B.不平衡性C.个别差异性D.顺序性3.儿童心理发展先具体后抽象属于儿童身心发展的()A.阶段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差异性4.在教育工作中谨记“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即教育工作要遵循人身心发展的()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5.“揠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中的()。
A.个体差异性B.稳定性和可变性C.顺序性和阶段性D.均衡性6.“拔苗助长”,“陵节而施”违背了人身心发展的()A.阶段性规律B.顺序性规律C.不平衡规律D.差异性规律7.教育实践中“陵节而施”现象违背了人发展的()A.顺序性规律B.互补性规律C.不平衡性规律D.个别差异性规律注意比较下例5、例6和例7,从理论上说,“拔苗助长”、“凌节而施”既违背了顺序性的规律,又违背了阶段性的规律,这两方面都能解释的通。
学生的身心发展五大规律
![学生的身心发展五大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71c5ad6776a20029bd642dfc.png)
学生的身心发展五大规律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学生的身心发展五大规律一、顺序性顺序性是指身心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即强调一定的方向性。
故给我们的教学启示是要循序渐进,做到盈科而后进,不能拔苗助长、凌节而施。
二、阶段性阶段性指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特征和不同的发展任务,故启示我们在进行教学时不能一刀切一锅煮。
如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故书本上有很多的插图帮助理解;而到了中学时期,学生思维主要是抽象逻辑思维占据主导地位,故书本内容大多以大篇幅文字出现。
三、不平衡性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同一方面和不同方面在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不平衡,时快时慢。
所以把发展比较快的时期称作关键期,因此启示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抓住关键期,适时而教;如狼孩就是因为错过了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所以回到人群中之后难以融入。
四、互补性互补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生理和生理的互补,如盲人的听力比较好;另一方面是生理和心理的互补,如身残志坚;故给我们的启示是要扬长避短、长善救失。
五、差异性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群体和群体的差异,如男女老少的区别;另一方面是个体和个体的差异,如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故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这一部分知识点的考察主要是三个方面:第一:古语俗语推原则第二:举例反选原则第三:教学启示反选原则这部分知识点听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更易出错,下面来看这样几个题:1、王阳明4岁还不会说话,但却能默背祖父家众多藏书,表明身心发展具有( )A.阶段性B.差异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解析】C。
本题就强调王阳明的书面语和口头语发展速度不平衡,口头语发展的要比书面语慢,故选C。
不平衡性就强调同一个人内部不同方面作比较,其速度有快有慢。
2、有的人聪明早慧,有的人大器晚成,说明人身心发展具有( )A.不平衡性B.差异性C.阶段性D.顺序性【解析】B。
教资备考人的身心发展5大规律
![教资备考人的身心发展5大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ed819a21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b5.png)
教资备考人的身心发展5大规律备考教育资格考试是一项较为艰巨的任务,需要备考人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才能有效地应对考试压力和挑战。
为了帮助备考人实现身心平衡和高效备考,我们总结了教资备考人的身心发展5大规律,希望能给备考人提供一些建议和指导。
规律一: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备考教资考试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但是不要忽视良好的生活习惯,在身体健康方面保持良好状态对高效备考至关重要。
首先,保证充足的睡眠,每晚至少7-8小时的睡眠时间可以帮助身体恢复,提高记忆力和专注力。
其次,保持正常的饮食,摄入均衡的营养对大脑的运转和身体的免疫力有重要影响。
定期锻炼身体也是必不可少的,适当的运动能够缓解紧张情绪,增强体能和心理素质。
规律二:合理规划学习时间备考教资考试不仅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还需要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教育理论的深入理解。
因此,备考人需要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建议备考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备考时间,合理安排每天的学习时间,以确保高效利用每一刻。
同时,要有计划地分配时间来复习不同科目的知识点和解题方法,注重补充自己的知识短板和提升解题能力。
规律三:保持积极的心态备考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挫折和困难,但是积极的心态对于顺利备考至关重要。
备考人应该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坚信自己一定会克服困难并取得好成绩。
在心理上给予自己积极的自我暗示,积极应对压力,不断调整心态,保持自信和乐观。
同时,与他人进行积极的互动交流,分享自己的考试经验和困惑,减轻焦虑和压力。
规律四:合理分配休息时间备考教资考试需要长时间的集中精力学习,但是长时间的学习容易使人疲劳和压力提高。
因此,备考人需要合理分配休息时间。
每隔一段时间进行适量的休息,可以缓解精力和注意力的疲劳,提高学习效果。
在休息时间内,可以进行一些放松身心的活动,如散步、听音乐、与朋友聊天等,以获得更好的放松效果。
规律五:注重健康的心理状态备考教资考试除了要有扎实的知识储备,还需要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
人身心发展的五大规律
![人身心发展的五大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61238433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91.png)
人身心发展的五大规律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又奇妙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五大规律,它们如同指引我们理解和把握自身成长的明灯。
首先是顺序性规律。
从我们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身心的发展总是遵循着一定的顺序。
比如,我们先学会翻身、坐立,然后才会站立和行走;先掌握了简单的语言词汇,而后才能组织复杂的语句进行表达。
在认知发展方面,我们也是先通过感知觉认识周围的世界,再逐渐发展出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这种顺序性是不可逆转、不可跨越的。
就像建造一座高楼,必须从打地基开始,一层一层往上建,不能跳过某个阶段直接到达顶层。
教育者和家长需要尊重这一规律,按照孩子身心发展的阶段,提供适当的教育和引导,不能揠苗助长,急于求成。
其次是阶段性规律。
在人的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主要矛盾。
例如,在儿童期,孩子主要通过游戏和直观的体验来学习和探索世界;到了青少年期,他们开始对抽象的知识和自我认同产生更多的思考;而成年后,则面临着职业发展、家庭责任等更多现实的问题。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任务和发展重点。
教育要根据这些阶段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
如果忽视了阶段性,用对待成年人的方式来教育儿童,或者用教育儿童的方法对待青少年,都可能导致教育效果不佳。
再者是不平衡性规律。
人的身心发展不是匀速进行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有所不同。
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就发展得比较迅速,比如语言能力在幼儿期发展较快;而有的方面则要到较晚的时候才会成熟,如人的思维能力在青春期后会有较大的提升。
同时,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段的发展速度也不均衡。
了解这种不平衡性对于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可以抓住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内给予相应的刺激和训练,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旦错过关键期,虽然发展仍有可能,但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然后是互补性规律。
它包括生理与生理之间、生理与心理之间的互补。
比如,一个人如果视力不好,但可能听力会更加敏锐;一个肢体残疾的人,可能会在其他方面表现出非凡的才能。
学生的身心发展五大规律
![学生的身心发展五大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530a7a7e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8e.png)
学生的身心发展五大规律学生的身心发展五大规律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其发展规律也是多方面的。
在教育实践中,了解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对于教师更好地指导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非常重要。
下面将介绍学生身心发展的五大规律。
一、个体差异规律个体差异是指每个学生在身心方面的差异性。
这种差异性表现在智力、性格、兴趣爱好、行为方式等各方面。
个体差异规律是指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轨迹和时间表,教育者应该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教育。
二、阶段性规律阶段性规律是指人类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一系列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任务。
儿童智力、情感、社会性等方面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成熟。
例如,幼儿期主要任务是建立基本信任感和自我认识;小学时期主要任务是建立基本技能和价值观;青少年时期主要任务是建立自我身份和独立性。
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所处的阶段,设计相应的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在各方面的发展。
三、整体性规律整体性规律是指人类身心发展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各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例如,身体健康对智力发展有重要影响;情感状态对学习成绩有重要影响。
因此,在教育实践中,不能只重视某一方面的发展,而应该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四、不平衡性规律不平衡性规律是指人类身心发展中各个方面之间存在着不平衡状态。
例如,有些学生可能智力较高但社交能力较差;有些学生可能情感丰富但缺乏理智思考等。
因此,在教育实践中,需要通过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估和个别化指导来促进其全面发展。
五、可塑性规律可塑性规律是指人类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和可逆性。
即使在一定年龄后出现了某些问题或缺陷,通过教育和训练也可以得到改善和修复。
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引导和培养,为他们的未来做好充分准备。
总之,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对于教师更好地指导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非常重要。
个体差异、阶段性、整体性、不平衡性和可塑性规律是学生身心发展的五大规律,教育者应该根据这些规律来设计相应的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简述人身心发展的五大规律
![简述人身心发展的五大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5dbb1df2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ee.png)
简述人身心发展的五大规律人身心发展的五大规律是指生命历程中普遍存在的五个发展规律,它们是:全面性、阶段性、个体差异性、遗传环境互动性和可塑性。
这些规律对于理解人类的成长和发展过程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儿童和青少年的行为、思维和情感特点,以及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等方面。
一、全面性全面性是指人类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没有单一因素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全部成长。
这种全面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生理与心理:生理与心理是密不可分的,身体状况会影响到情感状态,而情感状态也会影响到身体健康。
2. 智力与情感:智力水平高低并不代表情感稳定或者优秀。
3. 社交与自我:社交能力强并不代表自我意识强烈或者自尊心高涨。
4. 语言与思维:语言能力对思维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阶段性阶段性是指人类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任务,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需求。
这种阶段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婴幼儿期:主要任务是建立安全感和依恋关系,发展基本的感官和运动能力。
2. 幼儿期:主要任务是建立自我意识,掌握语言和思维能力,开始社交活动。
3. 学龄前期:主要任务是学习基本技能,如阅读、写作、算术等,同时发展社交技能。
4. 青春期:主要任务是建立自我身份认同,探索性行为,并逐渐成为独立的个体。
5. 成年期:主要任务是建立职业生涯、家庭关系,并保持身心健康。
三、个体差异性个体差异性是指每个人在身心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差异。
这些差异可能来自于遗传基因、环境刺激或者其他因素。
这种个体差异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智力水平:不同人智力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2. 性格特征:每个人的性格特征都是独特的,有些人外向开朗,有些人内向沉静。
3. 社交技能:不同人的社交技能存在差异,有些人善于交际,有些人相对孤僻。
4. 情感状态:不同人的情感状态也存在差异,有些人情感稳定,有些人比较容易焦虑或者抑郁。
中学教资科目二易错点:个体身心发展的5大规律
![中学教资科目二易错点:个体身心发展的5大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3bd85273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e3.png)
中学教资科目二易错点:个体身心发展的5大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5大规律(一)顺序性1.表现: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方向性、不可逆且不可跨越。
2.启示:循序渐进。
3.举例:①凌节而施;②学不躐等;③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④欲速则不达;⑤拔苗助长;⑥盈科后进;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二)阶段性1.表现: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童年期:6/7 —11/12岁;学龄初期。
少年期:11/12 —14/15岁;危险期、心理断乳期。
青年期:12/15 —25岁;未来。
2.启示:教育要有针对,不搞“一刀切”。
3.举例:小学教育中学化;中学教育成人化。
(三)不平衡性1.表现:人的发展速度不平衡。
一是: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速度不均衡。
二是: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不同。
口诀:同一方面不同速,不同方面不同步。
2.启示:抓住关键期。
关键期:身心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提出者:劳伦兹(洛伦茨)。
3.举例:①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②狼孩。
(四)互补性1.表现:一是: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二是: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
2.启示: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
3.举例:①盲人听觉更好;②身残志坚。
(五)个别差异性1.表现:不同个体/群体的发展不同。
2.启示:因材施教;能力分组或兴趣小组教学。
3.举例:有的人聪明早慧,有的人大器晚成。
小试牛刀1、人的发展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
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
这表明人的发展具有()。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查看答案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当某些代表新特征的量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取代旧特征而处于优势的主导地位,表现为阶段性的间断现象。
儿童身心发展五个基本规律
![儿童身心发展五个基本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35b20c41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200f76f.png)
儿童身心发展五个基本规律儿童身心发展是指儿童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所发生的各种变化。
以下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五个基本规律,分别是: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个体差异性和整体性。
一、不平衡性不平衡性是指在儿童身心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系统和器官的发育速度和成熟时间是不一致的。
例如,儿童的大脑发育在出生后的头几年最快,而生殖系统的发育则相对较晚。
这种不平衡性也导致了儿童在不同方面的能力发展速度不一致,有些方面可能在较早的年龄段就已经表现出色,而其他方面则需要更长时间的发展和完善。
二、顺序性顺序性是指儿童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和规律,通常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例如,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从感知运动阶段逐渐发展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抽象逻辑思维阶段。
这种顺序性规律要求我们在儿童教育过程中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按照一定的顺序逐步引导和培养儿童的能力发展。
三、阶段性阶段性是指儿童在身心发展过程中会经历几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特征和规律。
例如,儿童在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和青年期等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变化。
这种阶段性规律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和需求,采用相应的教育方法和内容,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四、个体差异性个体差异性是指在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每个儿童的发育速度和特点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种差异性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经验等多种因素有关。
例如,有的儿童可能在音乐方面表现出色,而有的则在体育方面表现出色。
这种个体差异性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尊重每个儿童的独特性和个性特点,针对不同的需求和能力进行个性化的教育引导。
五、整体性整体性是指儿童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儿童的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任何一个方面的变化都会对其他方面产生影响。
例如,儿童的身体健康状况会影响其情绪和行为表现,而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交往能力也能够促进儿童的身体健康。
教资备考人的身心发展5大规律
![教资备考人的身心发展5大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3d43d92a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e5.png)
教资备考人的身心发展5大规律随着教育行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从事教育工作。
而为了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和能力,许多人开始备考教育资格证书。
然而,备考教育资格证书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需要备考人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为了保持良好的备考状态,并且提高备考效果,备考人需要了解和遵守身心发展的5大规律。
第一大规律:合理安排备考时间备考教资考试需要长时间的准备,因此,备考人必须合理安排备考时间。
首先,备考人应该提前规划备考计划,将备考的时间分配到每天的日程中,并且要合理安排每天的备考时间段。
此外,备考人还要留出适当的休息时间,以便调整身心状态,避免过度疲劳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二大规律:坚持良好的作息习惯良好的作息习惯对于备考人的身心发展至关重要。
备考人应该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并且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睡眠对于身心的恢复和修复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提高备考人的思维能力和记忆力。
此外,备考人还应该注意饮食健康,保证营养均衡,避免过度依赖咖啡因或其他刺激性物质。
第三大规律: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备考是一项艰巨而困难的任务,备考人需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备考人应该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通过坚持和努力可以取得成功。
同时,备考人也应该学会面对困难和挫折,不要轻易放弃,要保持坚持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积极乐观的心态能够帮助备考人克服困难,提高备考效果。
第四大规律:保持身心的平衡备考人需要在备考的同时保持身心的平衡。
备考人应该合理安排备考时间和休息时间,避免过度沉迷于备考而忽视其他方面的需求。
备考人可以通过参加一些体育锻炼或者进行一些休闲娱乐活动来放松身心,减轻备考压力。
同时,备考人还要注意与家人和朋友的交流和沟通,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支持和鼓励。
第五大规律:定期进行自我评估和反思备考人应该定期进行自我评估和反思,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备考人可以通过模拟考试或者和其他备考人交流,了解自己备考的不足之处,并积极改正错误。
2020年教资笔试影响个体身心发展五大规律汇总
![2020年教资笔试影响个体身心发展五大规律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2757d066172ded630a1cb61b.png)
2020年教资笔试影响个体身心发展五大规律汇总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具体表现: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教学启示: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
“拔苗助长”、“陵节而施”等都是有违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的。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具体表现: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教学启示: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具体表现: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
二是:不同方面所达到的某种发展水平或成熟的时期是不同的。
即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
教学启示: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的进行教育。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具体表现:互补性反映出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
一方面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另一方面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
如身患重病或有残缺的人,如果他有顽强的意志和战胜疾病的信心,身心依然得到发展。
教学启示: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具体表现:个别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
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不仅是自然性别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
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
教学启示: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2019泉州教师资格笔试:人身心发展的五大规律
![2019泉州教师资格笔试:人身心发展的五大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6315d1132af90242a895e55f.png)
在教师资格证的考试中,不管是中学的教育知识与能力,还是小学的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人身心发展的五大规律都是一个重要的考点,主要内容包括: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在考试中主要是以单选题、简答题、辨析题的形式去考察。
下面我们就其考察的角度进行讲解。
首先,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主要从其主要表现、教育启示和古语或俗语三个角度考察。
1.顺序性顺序性强调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从低到高,从上到下,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发展的方向是固定的,并且不能后退,也不能跨越。
比如人的发展就是由上到下,先发展头部,然后四肢才发展,并且这个顺序是固定不变的。
因此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
对应古语:“学不躐等”,“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不凌节而施谓之孙”,“盈科而进”。
2.阶段性阶段性强调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特点各不相同,小学生有小学生的特点,中学有中学生的特点,作为一名教师要看到他们在各个时期的特点,能够有针对性、分阶段的教学。
比如:“小学教育成人化”就是违背了阶段性。
3.不平衡性很多学生在做题的时候很容易将不平衡性和阶段性搞混淆,那就先来了解一下不平衡性指的是什么?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同一方面不同速,比如人的记忆力发展,在20岁左右是记忆的黄金期,随后会稍有减弱。
二是不同方面不同时,比如,情绪和情感,婴儿在很小就已经情绪成熟,但是情感还没有发展起来。
因此,不平衡性强调的是发展的时速。
生理和心理的每一个方面都有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我们要做的就是抓住这样的时期,即关键期,对其进行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阶段性强调的是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不一样,强调的是发展阶段,因此,二者不一样。
4.互补性互补性比较简单,主要是指:生理和生理的互补,比如视力不好的人,听力比较好。
生理和心理的互补,比如,霍金虽然身体有残疾,但是自己的自信心、意志力很强,最终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因此,老师要看到每一个人身上既有优点,也有缺点,要注意用长处去克服其短处与不足,做到扬长避短。
学生的身心发展五大规律
![学生的身心发展五大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22b89c68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e2.png)
学生的身心发展五大规律一、顺序性顺序性是指身心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即强调一定的方向性;故给我们的教学启示是要循序渐进,做到盈科而后进,不能拔苗助长、凌节而施;二、阶段性阶段性指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特征和不同的发展任务,故启示我们在进行教学时不能一刀切一锅煮;如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故书本上有很多的插图帮助理解;而到了中学时期,学生思维主要是抽象逻辑思维占据主导地位,故书本内容大多以大篇幅文字出现;三、不平衡性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同一方面和不同方面在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不平衡,时快时慢;所以把发展比较快的时期称作关键期,因此启示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抓住关键期,适时而教;如狼孩就是因为错过了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所以回到人群中之后难以融入;四、互补性互补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生理和生理的互补,如盲人的听力比较好;另一方面是生理和心理的互补,如身残志坚;故给我们的启示是要扬长避短、长善救失;五、差异性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群体和群体的差异,如男女老少的区别;另一方面是个体和个体的差异,如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故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这一部分知识点的考察主要是三个方面:第一:古语俗语推原则第二:举例反选原则第三:教学启示反选原则这部分知识点听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更易出错,下面来看这样几个题:1、王阳明4岁还不会说话,但却能默背祖父家众多藏书,表明身心发展具有A.阶段性B.差异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解析C;本题就强调王阳明的书面语和口头语发展速度不平衡,口头语发展的要比书面语慢,故选C;不平衡性就强调同一个人内部不同方面作比较,其速度有快有慢;2、有的人聪明早慧,有的人大器晚成,说明人身心发展具有A.不平衡性B.差异性C.阶段性D.顺序性解析B;题干中强调有的人、有的人,故是不同的人之间的比较,此外,大器晚成和聪明早慧不可能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只能在不同人身上表现出来,故选B;3、高一2班班主任在面对全班学生进行教育时不“一刀切”,说明班主任看到了人身心发展具有A.阶段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差异性解析D;题干虽说不一刀切,但是这里的一刀切指的是面对同一阶段的学生不采用同样的内容和方法,所以是班主任做到了因材施教,故选一刀切;阶段性强调的是不同阶段采用不同内容和方法,高一2 班是同一阶段,故不选A;4、杂事而不逊,则坏乱而不修,体现了身心发展的那一规律A.顺序性B.差异性C.互补性D.不平衡性解析题干出自学记,大意为如果胡乱地施教不遵循顺序那么坏了以后就没有办法很好好的调整,故强调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教育,由浅入深,因此选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住这5大身心发展规律,教师资格考高分!
提前备考,下半年教资笔试才能得高分!,为了帮助广大考生更好的备战教师资格考试,老师更新教师资格证常考知识点,助大家每日进步一点点,早日拿证!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小学科目二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试内容,包括: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以及个别差异性。
在历年的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曾多次出现,一般来说考察题型多为客观题,但也有可能考到简答题。
本文将会结合常见的历年考题,带领大家对这部分的内容进行系统的梳理,希望对大家的备考有一定的帮助。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1.具体表现
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
就好像个体运动的发展就遵循自上而下、由躯体中心向外围、从粗大动作向精细动作发展。
2.教育启示
在对儿童进行教育时,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陵节而施”,否则就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甚至损害学生的身体和心理。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1.具体表现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强调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任务和特点,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地更替的。
2.教育启示
教育工作必须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特点以及不同的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不能搞“一刀切”、“一锅煮”,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1.具体表现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
例如,新生儿(出生第一年)与青春期是儿童身高发展的两个高速发展期。
另一方面是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平衡。
例如,十几岁的孩子就其身体发育来看,已经很接近成人的水平了,而其心理的成熟程度,却要比成人低得多。
2.教育启示
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告诉我们,人有其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
只有抓住每一个发展阶段的关键期,才能促进这个方面的进一步发展,如果这个方面没有在应该发展的时期得到进步,那么在之后的生命中很难再得到发展,例如狼孩便是错过其语言形成的关键期。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1.具体表现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发展进行补偿。
如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弥补。
其次,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
我们经常发现残疾人身体上出现了问题,但是他们用自身的强大意志促使了自己的前进,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
2.教育启示
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1.具体表现
个别差异性,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
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它不仅是自然性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
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
2.教育启示
教育工作要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结合常见的考题,我们将这部分内容进行相应的巩固。
例如:
1.人的发展具有两条规律:中心四周律和头尾律。
这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差异性
D.不平衡性
【答案】A。
解析:题干体现了个体身体发展遵循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的顺序,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儿童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儿童发展的阶段特点决定了教育工作要( )。
A.循序渐进
B.有针对性
C.因材施教
D.抓关键期
【答案】B。
解析: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所以我们要有针对性地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征进行教育。
关注云南乐过教育公众号,了解更多考试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