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10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10部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合集下载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 第部分化学物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  第部分化学物

GBZ/T 229.2-2010令狐采学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2部分:化学物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于2010年4月12日发布,自2010年11月1日起实施。

GBZ/T 229.2-2010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2部分:化学物前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部分。

GBZ/T 229《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按部分发布,目前计划出版以下几个部分:——第1部分:生产性粉尘;——第2部分:化学物;——第3部分:高温;——第4部分:噪声。

本部分是GBZ/T 229《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的第2部分,是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中化学物接触限值的配套文件。

本部分是在GB 12331-1990《有毒作业分级》基础上修订的,主要修订内容如下:——毒作业分级由五级改为四级;——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权重更新了新的标准,增加了分级依据,明确了不同来源分级不一致时的处理原则;——据的职业接触限值类型由原标准的单一的最高容许浓度修改为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短时问接触容许浓度或最高容许浓度三种;——增加了化学物职业接触比值的表述,并替代原标准中毒物浓度超标倍数比值;——增加了体力劳动强度权重,并替代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权重系数;——附录A为正确使用说明。

删除了原标准附录A工作地点空气中有毒物质的采样规定。

本部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部分由卫生部职业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本部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部分主要起草单位: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上海市卫生监督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周志俊、何永华、常秀丽、朱素蓉、唐杰、朱俊、张敏、李涛、陈卫红。

1 范围本部分规定了从事有毒作业危害条件分级的技术规则。

本部分适用于用人单位职业性接触毒物作业的危害分级以及有毒作业场所的职业卫生监督。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综述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是中国制定的劳动保护工作科学管理的一项基础标准,是确定体力劳动强度大小的根据。

应用这一标准,可以明确工人体力劳动强度的重点工种或工序,以便有重点、有计划地减轻工人的体力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I级体力劳动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3558.8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61%,即净劳动时间为293 分钟,相当于轻劳动。

H级体力劳动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5560.1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67%,即净劳动时间为320 分钟,相当于中等强度劳动。

皿级体力劳动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7310.2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73%,即净劳动时间为350 分钟,相当于重强度劳动。

W级体力劳动8小时工作日平均耗能值为11304.4千焦耳/人,劳动时间率为77%,即净劳动时间为370 分钟,相当于“很重”强度劳动。

脑力劳动是以消耗脑力为主的劳动,体力劳动则是以消耗体力为主的劳动。

在原始社会的漫长时期,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是结合在一起的,社会上没有人专门从事脑力劳动。

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脑力劳动逐渐从体力劳动中分离出来,开始出现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

从此以后,社会上一部分人专门从事劳动管理、国家事务、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方面的脑力劳动。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差别的出现,在历史上是一个进步,它有利于科学文化和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从蒙昧野蛮状态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

但在阶级社会里,这种差别是对立的。

在阶级社会中,剥削阶级居于统治地位,掌握着国家机器,精神领域也被他们所把持,智力活动往往成为他们的一种特权,在国家事务、科学文化等领域从事活动的脑力劳动者一般为统治阶级服务。

而广大的被剥削阶级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一般只能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所以,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对立是阶级对立的一种表现。

在社会主义社会,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都是社会和国家的主人,他们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因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也就不再处于对立的状态。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前言标准的修订版受劳动部委托对原进新标准与旧标准相日时亦兼顾到工时较本上克服了以往长期存在的工业工业不重种之间分级定额不合理现象的体现了体力劳动的体和方式提出了体力作业方比笼统地提所谓体力劳动进了一充分考虑到性别差异是本标准的重要特色之与旧的体力劳动分级标准相比较修改后的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有所发展和一个标准都决非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本标准的附录附录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劳动卫生与职业本标准主要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代替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的划分原则和级本标准适用于安全卫生和管理的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能量代谢率某工种劳动日内各类活动和休息的能量消耗的平位为劳动时间率工作日内纯劳动时间与工作日总百分体力劳动性别系数在计算体力劳动强度指数同体力强度引起男女性别不同所致的不同生理反应使用了男性系数为性系数为体力劳动方式系数在计算体力劳动强度指数同体力强度由于劳动方式的不同引起人体不同的生使用了体力劳动方搬方式系数为方式系数为方式系数为体力劳动强度指数用于区分体力劳动强度等指数体力劳动强度分级体力劳动强度分为四表体力劳动强度分级表体力劳动强度级别体力劳动强度指数批准实施附录附录平均能量代谢率根据工时记种劳动与休息加以的活动归为一的内容及计算公式求出各单项劳动与休息时的能量分别乘以相应的累计最后得出一个工作日各种劳动休息时的能量消耗再把各项能量消耗除以工作日总即得出工作日平均能量代谢率单项劳动能量占休息时的能量代谢率休息占用的时间工作日总时间单项劳动能量代谢率测定表能量代谢率测定表工种动作项目姓名年龄岁工龄年身高体重体表面积采气时间采气量气量计的初读数气量计的终读数采气量气量计的终读数减去气量计的初读数通气时气温气压标准状态下干燥气体换算系数查标准状态下干燥气体体积换算表标准状态气体体积采气量乘标准状态下干燥气体换算系数每分钟气体体积标准状态气体体积采气时间换算单位体表面积气体体积每分钟气体体积体表面积能量代谢率调查人签名年月日每分钟肺通气量时采用式中位体表面积气体体每分钟肺通气量时采用式中位体表面积气体体每分钟肺通气量时采用平每天选择接受测定的工人的格式记录自上工开始至下工为止整个工作日从事各种劳动与工作中间暂停个测定对象应连续记录遇生产不正常或发生事故时不作正式记另选正常生产新测定记录取平均值求出劳动时间工作日内纯净劳动时间工作日总工时各单项劳动占用的时间工作日总时间表工时记录表动作名称开始时间时分耗费工时主要内容如物体重量动作频率行走距离劳动体位等调查人签名年月日体力劳动强度指数计算方法体力劳动强度指数计算公式见式中指工作日平均能量男式系数常。

职业病危害风险管控制度

职业病危害风险管控制度

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制度一、概述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制度,是在对本公司作业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全面辨识和检测的基础上,综合考虑风险分类、危害因素的危害性、暴露强度、接触时间、接触人数、防护水平、健康效应、管理措施等因素,通过合适的风险模型,进行风险评估分级,并据此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

二、编制依据《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一部分:生产性粉尘》(GBZ/T 229.1-2010)《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二部分:化学物》(GBZ/T 229.2-2010)《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三部分:高温》(GBZ/T 229.3-2010)《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四部分:噪声》(GBZ/T 229.4-2012)电离辐射的测量按照《GBZ125含密封源仪表的放射卫生防护要求》的方法进行。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分级》(GBZ230-2010)《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10部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GBZ/T 189.10-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主席令[2011]第52号)《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安监总局[2012]第47号令《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防治八条规定》(安监总局令[2015]第76号)《山东省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基础建设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鲁安监发[2013]76 号)三、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目标1、企业层面:建立风险等级管控标准,提高职业卫生管理效能;2、监管层面:建立职业卫生风险等级管控和职业病预警、隐患排查治理信息化系统,实现对企业职业卫生工作科学精准、动态有效的等级管理,提高监管效能四、单位职业卫生概况1、粉尘工业园:2, 6-二澳-4-硝基苯胺车间(北厂区)投料口最高浓度0.9 mg/m3; 2, 6-二澳-4-硝基苯胺车间(北厂区)包装工段最高浓度0.7mg/mK 2, 6-二澳-4- 硝基苯胺车间(北厂区)反应工全工段0.4mg/m3; 2, 6-二澳-4-硝基苯胺车间(北厂区)干燥包装全工段<0.4mg/m3。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有没有想过你从事的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呢?你从事的如果是体力劳动,那么体力劳动强度等级是多少呢?具体该怎么划分体力劳动强度等级呢?小编在下文就会为大家介绍到具体的体力劳动强度分级划分。

有没有想过你从事的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呢?你从事的如果是体力劳动,那么体力劳动强度等级是多少呢?具体该怎么划分体力劳动强度等级呢?小编在下文就会为大家介绍到具体的体力劳动强度分级划分。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是中国制定的劳动保护工作科学管理的一项基础标准,是确定体力劳动强度大小的根据。

应用这一标准,可以明确工人体力劳动强度的重点工种或工序,以便有重点、有计划地减轻工人的体力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1、综述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是中国制定的劳动保护工作科学管理的一项基础标准,是确定体力劳动强度大小的根据。

应用这一标准,可以明确工人体力劳动强度的重点工种或工序,以便有重点、有计划地减轻工人的体力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3869—83(国家标准局1983年9月29日发布1984年12月1日实施)现行标准号为:GB 3869-1997[1]本标准适用于以体力活动为主的劳动,劳动强度的分级是劳动保护科学管理的依据。

▲2、基本定义平均劳动时间率平均劳动时间率指一个工作日内净劳动时间(即除休息和工作中间持续一分钟以上的暂停时间外的全部活动时间)与工作日总时间的比,以百分率表示。

通过抽样测定,取其平均值。

计算方法见附录A。

能量代谢率将某工种一个劳动日内各种活动与休息加以归类,测定各类活动与休息的能量消耗值,并分别乘以从事各该类活动与休息的总时间,合计求得全工作日总能量消耗,再除以工作日总时间,以千焦耳/分·米来表示。

计算方法见附录A。

劳动强度指数劳动强度指数是区分体力劳动强度等级的指标。

由各该工种的平均劳动时间率,乘以系数3,加平均能量代谢率乘以系数7求得。

指数大反映劳动强度大,指数小反映劳动强度小。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精)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精)

• 中国于1983年制订了按劳动强度指数划分的《体力劳动
强度分级》国家标准(GB3869-83),如表4-4所示。
• 该标准是以劳动时间率和工作日平均能量代谢率为标准制
订的,能比较全面地反映作业时人体负荷的大小
• 表1 体力劳动强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级
劳动强度等级 Ⅰ Ⅱ Ⅲ Ⅳ 劳动强度指数 ≤15 ~20 ~25 >25
劳动强度指数的计算公式为:I = 3T + 7M 式中:I——劳动强度指数; T——劳动时间率; M——8h工作日能量代谢率; 3——劳动时间率计算系数 7——能量代谢率计算系数
• 表1中各级别的8h工作日平均能耗值分别为:Ⅰ

级——3570 kJ/人,相当于轻强度劳动;Ⅱ级— —5578kJ/人,相当于中等强度劳动;Ⅲ级—— 7333 kJ/人,相当于重强度劳动;Ⅳ级—— 11340 kJ/人,相当于很重强度劳动 劳动时间率为一个工作日内净劳动时间(即除休息 和工作时间持续1min以上的暂停时间外的全部活 动时间)与工作日总时间的比,以百分比表示,即 工作日内净劳动时间/工作日总工时(%)。可通 过抽样测定,取其平均值
• 能量代谢率M的计算方法是:将某工种一个工作日
内各种活动和休息加以归类,求出各项活动与休息 时的能量代谢率,分别乘以相应的累计时间,最后 得出一个工作日各种活动和休息时的合计能量消耗 总值,再除以工作日总工时,即得出工作日平均能 量代谢率 各项活动与休息时的能量代谢率用式(4-13)~ (4-16)计算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 劳动强度是以作业过程中人体的能耗量、氧
耗量、心率、直肠温度、排汗率或相对代谢 率等作为指标分级的 • 由于最紧张的脑力劳动的能量消耗一般不超 过基础代谢的10%,而体力劳动的能量消耗 可高达基础代谢的10~25倍,因此,以能量 消耗或相对代谢率作为指标制订的劳动强度 分级,只适用于以体力劳动为主的作业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1. 引言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是对不同体力劳动任务的分类和评估方法。

在劳动保护和职业健康领域,体力劳动强度分级被广泛应用于劳动者的工作环境评估、工作能力评定和劳动者健康监测等方面。

本文将介绍体力劳动强度分级的定义、分类方法和应用。

2.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的定义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是根据劳动任务的体力需求将劳动工作分为不同强度等级的方法。

体力劳动强度主要以人体代谢率和肌肉活动强度为依据,通过对劳动者的心率、氧耗和肌肉疲劳程度等指标进行测量和评估,确定劳动任务的体力强度等级。

3.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的分类方法根据劳动任务的体力需求和特点,体力劳动强度分级可分为以下几种分类方法:3.1. 能量消耗法能量消耗法是根据劳动者在特定劳动任务下的能量消耗来进行分类的方法。

根据劳动者的氧耗和心率等指标,结合能量消耗表,将劳动任务分为轻体力劳动、中体力劳动和重体力劳动等级。

3.2. 肌肉活动强度法肌肉活动强度法是根据特定劳动任务中相关肌肉的活动强度来进行分类的方法。

根据肌肉电活动、肌肉疲劳程度等指标,将劳动任务分为低强度肌肉活动、中强度肌肉活动和高强度肌肉活动等级。

3.3. 劳动人数法劳动人数法是根据特定劳动任务中所需的劳动者数量来进行分类的方法。

根据劳动者数量的多少,将劳动任务分为单人工作、小组工作和团队工作等级。

4.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的应用体力劳动强度分级在以下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4.1. 工作环境评估体力劳动强度分级可用于评估劳动任务对劳动者身体健康的影响。

通过对劳动任务的体力需求和特点进行分级,可以评估工作环境的体力劳动强度,为优化工作环境和改善劳动条件提供科学依据。

4.2. 工作能力评定体力劳动强度分级可用于评定劳动者的工作能力。

根据劳动任务的体力强度等级,评估劳动者是否适合从事特定体力劳动工作,为职业选择和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4.3. 劳动者健康监测体力劳动强度分级可用于监测劳动者的身体健康状况。

189.10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10部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189.10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10部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GBZ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T 189.10-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10部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Measurement of Physical agents in WorkplacePart 10:Classification of Physical Work2007-04-12 发布2007-11-01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前言本部分是在GBZ 2-200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有关体力劳动强度分级的测量方法的基础上修订的。

与GBZ2-2002 有关测量方法相比主要修改如下:——纳入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系列;——规范了使用范围、计算方法。

——增加了肺通气量的测量。

本部分为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系列标准之一。

本部分由卫生部职业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部分起草单位: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本部分起草人:王生、何丽华。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11部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1 范围本部分规定了作业场所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测量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体力作业时劳动强度分级的测量。

2 平均能量代谢率M 计算方法根据工时记录,将各种劳动与休息加以归类(近似的活动归为一类),按表1的内容及计算公式求出各单项劳动与休息时的能量代谢率,分别乘以相应的累计时间,最后得出一个工作日各种劳动休息时的能量消耗值,再把各项能量消耗值总计,除以工作日总时间,即得出工作日平均能量代谢率(kJ/min·m 2)。

(1)单项劳动能量代谢率测定表(1)。

表1 能量代谢率测定表)工作日总时间()休息时占用的时间()休息时的能量代谢率()单项劳动占用时间()单项劳动能量代谢率(min min min /...min min /=)m M(kJ/min 222⨯⋅++⨯⋅⋅m kJ m kJ每分钟肺通气量3.0~7.3L 时采用式(2)计算。

劳动强度分级标准

劳动强度分级标准

劳动强度分级标准劳动强度分级标准是指根据劳动过程中所需的体力、脑力和心理能力等因素,对不同劳动强度进行分类和评定的标准。

劳动强度分级标准的制定对于保障劳动者的健康和权益,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对劳动强度分级标准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劳动强度分级标准主要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两大类。

体力劳动的强度主要取决于工作中所需的肌肉力量和体能消耗。

一般来说,体力劳动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级别。

轻度体力劳动指的是工作中所需的肌肉力量和体能消耗较小,如长时间站立、搬运轻物等;中度体力劳动指的是工作中所需的肌肉力量和体能消耗适中,如搬运中重量物品、需要频繁弯腰、蹲下等;重度体力劳动指的是工作中所需的肌肉力量和体能消耗较大,如长时间搬运重物、需要频繁爬高、弯腰等。

而脑力劳动的强度主要取决于工作中所需的智力和思维能力。

脑力劳动一般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级别。

轻度脑力劳动指的是工作中所需的智力和思维能力较低,如一般的操作性工作、简单的数据录入等;中度脑力劳动指的是工作中所需的智力和思维能力适中,如需要一定的分析和判断能力的工作、一般的管理和协调工作等;重度脑力劳动指的是工作中所需的智力和思维能力较高,如需要复杂的分析和决策能力的工作、高级管理和策划工作等。

其次,劳动强度分级标准的制定需考虑劳动者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的劳动者对劳动强度的承受能力有所不同。

比如,年轻人相对于老年人更能承受较大的体力和脑力劳动强度;男性相对于女性在体力劳动方面有一定的优势,而女性在细致和耐心方面可能更胜一筹。

因此,在制定劳动强度分级标准时,需要充分考虑劳动者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最后,劳动强度分级标准的落实需要有关部门和企业共同努力。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劳动强度分级标准的制定和实施监督,确保标准的严谨性和有效性;企业应根据劳动强度分级标准,合理安排劳动者的工作岗位和工作内容,保障劳动者的健康和权益。

劳动强度分级标准

劳动强度分级标准

劳动强度分级标准劳动强度分级标准是指根据工作内容的不同,将劳动强度分为不同的等级,以便于对劳动者进行科学的管理和保护。

劳动强度分级标准的制定对于保障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劳动强度分级标准的意义、制定原则和具体标准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劳动强度分级标准的意义。

劳动强度分级标准的制定有利于科学合理地安排劳动者的工作任务,保障劳动者的身体健康。

通过对不同工作内容的劳动强度进行分类,可以更好地进行劳动者的职业适应性评价,有利于劳动者的岗位匹配和职业生涯规划。

此外,劳动强度分级标准的制定还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合理分配劳动力资源,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劳动强度分级标准的制定原则。

1. 科学性原则,劳动强度分级标准的制定应当充分考虑劳动过程中所涉及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确保科学合理。

2. 可操作性原则,劳动强度分级标准应当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便于企业和管理部门进行实际操作和管理。

3. 公正性原则,劳动强度分级标准的制定应当公正公平,不偏袒任何一方,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4. 综合性原则,劳动强度分级标准的制定应当全面考虑劳动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做到全面、综合。

三、劳动强度分级标准的具体标准。

1. 轻度劳动,指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主要是进行脑力劳动,体力劳动量较小,劳动强度较低。

例如,文员、设计师等。

2. 中度劳动,指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既有一定的脑力劳动,又有一定的体力劳动,劳动强度适中。

例如,普通装配工、服务员等。

3. 重度劳动,指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主要是进行重体力劳动,劳动强度较大。

例如,装卸工、搬运工等。

4. 特别重度劳动,指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需要长时间进行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例如,矿工、建筑工人等。

四、结语。

劳动强度分级标准的制定对于保障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具有重要意义。

在制定劳动强度分级标准时,应当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公正性和综合性的原则,合理划分劳动强度等级。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物理因素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物理因素

GBZ 2.2 - 2007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 2 部分:物理因素
1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工作场所物理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本部分适用于存在或产生物理因素的各类工作场所。适用于工作场所卫生 状况、劳动条件、劳动者接触物理因素的程度、生产装置泄露、防护措施效果 的监测、评价、管理,工业企业卫生设计及职业卫生监督检查等。 本标准不适用于非职业性接触。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明日期 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 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 版本。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Z 1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GBZ 2.1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化学有害因素 GB/T 3947 声学名词术语 GBZ/T 189.1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超高频辐射 GBZ/T 189.2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高频电磁场 GBZ/T 189.3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工频电场 GBZ/T 189.4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激光辐射 GBZ/T 189.5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微波辐射 GBZ/T 189.6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紫外辐射 GBZ/T 189.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高温 GBZ/T 189.8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噪声 GBZ/T 189.9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手传振动 GBZ/T 189.10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GBZ/T 189.11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体力劳动时的心率 3 术语和定义 GBZ2.1 中 3.1,3.3,3.4 确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 occupational exposure limits for ultra high 4 超高频辐射职业接触限值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现行标准为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现行标准为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是衡量劳动者在工作中所承受的体力负荷的一种方法,它对于保障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合理分配劳动资源以及提高劳动生产率具有重要意义。

现行的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劳动强度指数(RPE,Rate of Perceived Exertion):劳动强度指数是一种主观评价方法,通过询问劳动者对自己所承受的体力负荷的感觉来评估劳动强度。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ILO)的建议,劳动强度可以分为四个等级:轻度(RPE 1-2)、中度(RPE 3-4)、重度(RPE 5-6)和非常重度(RPE 7-8)。

2.能量消耗(EE,Energy Expenditure):能量消耗是指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所消耗的能量,通常以千卡/小时(kcal/h)为单位。

根据能量消耗的不同,劳动强度可以分为四个等级:轻度(<2.9kcal/h)、中度(2.9-5.3 kcal/h)、重度(5.3-7.7 kcal/h)和非常重度(>7.7 kcal/h)。

3.心率(HR,Heart Rate):心率是指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的平均心率,通常以次/分钟(bpm)为单位。

根据心率的不同,劳动强度可以分为四个等级:轻度(<100 bpm)、中度(100-120 bpm)、重度(120-140 bpm)和非常重度(>140 bpm)。

4.动作频率(AF,Action Frequency):动作频率是指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完成某一动作的次数,通常以次/分钟(cpm)为单位。

根据动作频率的不同,劳动强度可以分为四个等级:轻度(<30 cpm)、中度(30-60 cpm)、重度(60-90 cpm)和非常重度(>90 cpm)。

5.工作时间、休息时间和工作周期:根据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的比例以及工作周期的长度,可以将劳动强度分为不同的等级。

例如,长时间连续工作、频繁变换工作内容或工作环境等都可能导致劳动强度的增加。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引言体力劳动是指通过身体的力量和体力活动来完成工作任务。

在许多行业和职业中,体力劳动被广泛使用,但不同的工作任务对体力的要求不尽相同。

为了评估不同工作任务的体力劳动强度,制定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

本文将介绍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的定义和具体分级方法。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的定义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是一种用于评估和分类不同工作任务体力劳动强度的标准体系。

它是根据工作任务的特点,结合人体生理能力的要求,将工作任务的体力劳动强度分为不同的级别。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方法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方法通常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1.动作特征:不同工作任务对身体的动作要求不同。

动作特征包括工作任务的姿势、频率和持续时间等。

通常情况下,需要较长时间保持较大力量的工作任务会被归类为高强度体力劳动。

2.能量消耗:不同工作任务对能量的消耗量也不尽相同。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中,通常会通过测量工作任务的能量消耗来评估其强度。

能量消耗越大的工作任务往往被归类为高强度体力劳动。

3.生理影响:不同工作任务对人体生理的影响不同。

一些工作任务可能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或肌肉系统有较大的负荷,从而被归类为高强度体力劳动。

根据以上考虑,具体的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方法如下:低强度体力劳动低强度体力劳动是指工作任务中较小的动作幅度和较低的能量消耗。

例如,长期坐姿工作、轻度行走或站立等工作被归类为低强度体力劳动。

中等强度体力劳动中等强度体力劳动是指工作任务中适度的动作幅度和能量消耗。

例如,需要一定程度的体力活动,如抬重、随机行走等工作被归类为中等强度体力劳动。

高强度体力劳动高强度体力劳动是指工作任务中较大的动作幅度和较高的能量消耗,对人体生理影响较大。

例如,搬运重物、剧烈运动或需要长时间保持较大力量的工作被归类为高强度体力劳动。

结论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是评估不同工作任务体力劳动强度的一种方法。

通过对工作任务的动作特征、能量消耗和生理影响等方面进行评估,可以将工作任务分为低、中、高三个不同强度的体力劳动。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介绍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介绍
25
职业卫生检测相关标准
18. GBZ/T189.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7部分:高温 18. GBZ/T189.8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8部分:噪声 18. GBZ/T189.9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9部分:手传振动 18. GBZ/T189.10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10部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18. GBZ/T189.11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11部分:体力劳动时的心率 18. GB/T50033 建筑采光设计标准 18. GB50034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18. GB/T17061 作业场所空气采样仪器的技术规范 18. GBZ/T 173 职业卫生生物监测质量保证规范 18. GBZ/T229.1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 第1部分:生产性粉尘 18. GBZ/T229.2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 第2部分:化学物 18. GBZ/T229.3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 第3部分:高温 18. GBZ/T210.1 职业卫生标准制定指南 第1部分:工作场所化学物质职业接触限值 18. GBZ/T210.2 职业卫生标准制定指南 第2部分:工作场所粉尘职业接触限值 18. GBZ/T210.3 职业卫生标准制定指南 第3部分:工作场所物理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18. GBZ/T210.4 职业卫生标准制定指南 第4部分:工作场所空气中化学物质的测定方
《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 安监总局47号令
第二十二条 用人单位在日常的职业病危害监测或者定期检测、现状评 价过程中,发现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 生要求时,应当立即采取相应治理措施,确保其符合职业卫生环境和条 件的要求;仍然达不到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必须停止存在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经治理后,符合国家职业卫生 标准和卫生要求的,方可重新作业。

工业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制物理有害因素详解

工业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制物理有害因素详解

工业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制物理有害因素1 范围本部分规定了工作场所物理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本部分适用于存在或产生物理因素的各类工作场所。

适用于工作场所卫生状况、劳动条件、劳动者接触物理因素的程度、生产装置泄露、防护措施效果的监测、评价、管理、工业企业卫生设计及职业卫生监督检查等。

本部分不适用于非职业性接触。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

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Z 1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2.1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化学有害因素GB/T 3947 声学名词术语GBZ/T 189.1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超高频辐射GBZ/T 189.2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高频电磁场GBZ/T 189.3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工频电场GBZ/T 189.4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激光辐射GBZ/T 189.5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微波辐射GBZ/T 189.6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紫外辐射GBZ/T 189.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高温GBZ/T 189.8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噪声GBZ/T 189.9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手传振动GBZ/T 189.10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体力劳动强度分级GBZ/T 189.11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体力劳动时的心率3 术语和定义GBZ2.1 中3.1,3.3,3.4确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

4 超高频辐射职业接触限值 occupational exposure limits for ultra high frequency radiation in the workplace4.1 术语和定义4.1.1 超高频辐射ultra high frequency radiation又称超短波,指频率为30MHz~300MHz或波长为10m~1m的电磁辐射,包括脉冲波和连续波。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超限倍数是在符合TWA的前提下,对于没有制定段时间容许浓度(STEL)的化学物质或粉尘,制定的一种用来控制短时间接触水平的过高波动的方法。

只是针对短时间接触浓度而言的。

关于这个问题,首先要要了解超限倍数和STEL的制定目的和意义。

如果说测定TWA是为了解工作期间劳动者接触毒物或粉尘的8小时时间加权浓度即平均浓度的话,超限倍数或STEL 的制定则是为了解整个工作期间毒物或粉尘浓度的波动情况,超限倍数只不过是对那些没有制定PC-STEL的毒物或所有的粉尘,所制定的短时间浓度波动的上限,即短时间浓度波动不得超过PC-STEL的若干倍数。

它所对应的是短时间接触浓度,采样和检测方法同PC-STEL。

是STEL除以PC-TWA《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2008-05-07 10:44:17)转载▼标签:杂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一、发布和实施日期2007年4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通告(卫通[2007]8号)发布了《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国家职业卫生标准,2007年11月1日起实施。

二、新旧标准对照此次修订将GBZ2-200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分为GBZ 2.1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和GBZ 2.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

三、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1.主要修改内容⑴进一步明确了职业卫生标准所采用的概念及其定义,并增加了以下内容:①超限倍数及其应用;②总粉尘、呼吸性粉尘和空气动力学直径的定义;③化学物质的致癌性参考分类、标识及其应用;④致敏性物质的标识及其应用;⑤经皮标识的应用。

⑵修订了乙腈、乙酸甲酯的接触限值;⑶增订了少量国内需要的标准限值,具体为:百草枯、毒死蜱、氯乙酸、钡及其可溶性化合物、萤石混合性粉尘呼尘的接触限值。

⑷删除了GBZ2-2002中47种粉尘的PC-STEL值和164种化学物质的带*号的PC-STEL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BZ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GBZ/T 189.10-2007 -------------------------------------------------------------------------------------------------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10部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Measurement of Physical agents in Workplace
Part 10:Classification of Physical Work
2007-04-12 发布2007-11-01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
前言
本部分是在GBZ 2-200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有关体力劳动强度分级的测量方法的基础上修订的。

与GBZ2-2002 有关测量方法相比主要修改如下:
——纳入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系列;
——规范了使用范围、计算方法。

——增加了肺通气量的测量。

本部分为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系列标准之一。

本部分由卫生部职业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部分起草单位: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本部分起草人:王生、何丽华。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11部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1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作业场所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测量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体力作业时劳动强度分级的测量。

2 平均能量代谢率M 计算方法
根据工时记录,将各种劳动与休息加以归类(近似的活动归为一类),按表1的内容及计算公式求出各单项劳动与休息时的能量代谢率,分别乘以相应的累计时间,最后得出一个工作日各种劳动休息时的能量消耗值,再把各项能量消耗值总计,除以工作日总时间,即得出工作日平均能量代谢率(kJ/min·m 2)。

(1)
单项劳动能量代谢率测定表(1)。

表1 能量代谢率测定表
)工作日总时间()休息时占用的时间()休息时的能量代谢率()单项劳动占用时间()单项劳动能量代谢率(min min min /...min min /=)m M(kJ/min 222⨯⋅++⨯⋅⋅m kJ m kJ
每分钟肺通气量3.0~7.3L 时采用式(2)计算。

lgM=0.0945x-0.53794 ………………………………(2) 式中:M — 能量代谢率,kJ/min·m 2;
x —单位体表面积气体体积,L/min·m 2
每分钟肺通气量8.0~30.9L 时采用式(3)计算。

lg(13.26-M)=1.1648-0.0125x ………………… ………(3) 式中:M — 能量代谢率,kJ/min·m 2;
x — 单位体表面积气体体积,L/min·m 2
每分钟肺通气量7.3~8.0L 时采用式(2)和(3)的平均值。

3 劳动时间率Rt 计算方法
每天选择接受测定的工人2~3名,按表2的格式记录自上工开始至下工为止整个工作日从事各种劳动与休息(包括工作中间暂停)的时间。

每个测定对象应连续记录3天(如遇生产不正常或发生事故时不作正式记录,应另选正常生产日,重新测定记录),取平均值,求出劳动时间率(T)。

4 体力劳动强度指数计算方法
体力劳动强度指数计算公式见式(5)
I=Rt×M×S×W×10 (5)
式中:I -体力劳动强度指数;
Rt -劳动时间率,%;
M -8h 工作日平均能量代谢率,kJ/min·m 2
100%工作日(m in) 工作日内净R ⨯=内总工时劳动时间t
S-性别系数:男性=1,女性=1.3;
W-体力劳动方式系数:搬=1,扛=0.40,推/拉=0.05;
5 肺通气量的测量
肺通气量的测量使用肺通气量计测量,按式(6)换算肺通气量值:
Q=(N×A)+B (6)
Q——肺通气量,L
N——仪器显示器显示值
A——仪器常数
B——仪器常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