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程》(第2版 郭庆光著)章节题库(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传播学教程》(第2版 郭庆光著)章节题库(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圣才出品】

《传播学教程》(第2版 郭庆光著)章节题库(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圣才出品】

第九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一、概念题1.自由主义报刊理论(河南大学2019年研;南林2019年研;辽宁大学2015年研;上海大学2013年研;北京师大2013年研;华南师大2013年研;华中农大2011年研;上海财大2010年研)、自由主义理论(暨南大学2019年研)答: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起源于欧洲,盛行于美国,是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在同极权主义制度及其规范理论的斗争中形成的一种传播制度理论。

其主要探讨新闻自由和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具体包括:①报刊不受政府的干涉;②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③“自由意见市场”和“自我修正”理论;④对事实的信念。

报道的最终目的是客观地反映现实,让人们对外部世界形成独立的见解。

该理论把客观地向公众提供事实作为新闻报道的最高标准和新闻人的职业道德标准。

客观性报道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在新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2.自由主义理论(暨南大学2019年研;河南大学2019年研;南林2019年研;华农2011年研;上财2010年研;辽宁大学2008年研)答:自由主义理论又称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是在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在同极权主义制度及其规范理论的斗争中形成的一种传播制度理论。

该理论由约翰·弥尔顿在《论出版自由》一书中最先提出,由约翰·密尔的《论自由》一书加以系统化。

主要内容包括:①任何人都拥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当局的特别许可;②除人身攻击以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吏,这种批评是正当合法的;③新闻出版不应接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能受到任何强制;④在涉及观点、意见和信念的问题上,真理和“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得到保证。

自由主义理论对打破极权主义专制制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与资本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保障的只能是私有资本的利益,而没有涉及作为公众的受传者的权利。

3.社会责任论(上外2019年研;湖南大学2017年研;中传2016年研;四川大学2014年研;华中师大2014年研;厦门大学2011年研;北京师大2010年研;北邮2008年研)答:社会责任理论是继自由主义理论之后出现的又一种媒介规范理论。

《传播学教程》(第2版 郭庆光著)章节题库(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圣才出品】

《传播学教程》(第2版 郭庆光著)章节题库(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圣才出品】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一、概念题1.传播学(北京师大2009年研;华东师大2007年研)答: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社会信息系统本身。

传播学的研究任务是通过对社会信息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和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良性循环的机制,由此来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它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它的发展从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诸多学科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2.传播与信息(中科大2019年研)相关试题:(1)传播(浙大2018年研;华农2011年研;辽宁大学2008年研)(2)信息(浙工大2019年研;中南财大2018年研;复旦大学2016年研)答: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包括: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即信息的传递总是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行的,任何一种传播都必然是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而展开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这是广义的信息概念。

在这个概念下,一切“表述”(或反映)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德国哲学家克劳斯指出,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3.信宿(山东师大2018年研)答:信宿即受传者。

施拉姆认为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

读书笔记
非新传专业写课程论文需要一些传播学方面的理论知识郭庆光老师的《传播学教程》还行没基础看着也不吃 力**读书上只有这个复习版本的有些内容重复了不过还是有用的。
精彩摘录
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 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系统的参与者具有不同的价值观、特定利益、意识形态和文化背 景,而产生的传播上的无意误解或有意曲解 劳动对语言的需要促进了人类发音器官的发达 传播隔阂是指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系统的参与者具有不同的价值观、特定利益、意识 形态和文化背景,而产生的传播上的无意误解或有意曲解。 劳动中的相互协作产生了对语言的需要 社会发展的信息需求是媒介进化的基本动力。 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传播与传播学的定义、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8.1复习笔记 8.2课后习题详解
8.3考研真题与典型 题
8.4考研真题与典型 题详解
9.1复习笔记 9.2课后习题详解
9.3考研真题与典型 题
9.4考研真题与典型 题详解
10.1复习笔记 10.2课后习题详解
10.3考研真题与典 型题
10.4考研真题与典 型题详解
11.1复习笔记 11.2课后习题详解
14.4考研真题与典 型题详解
15.1复习笔记 15.2课后习题详解
15.3考研真题与典 型题
15.4考研真题与典 型题详解
作者介绍
感谢观看
4.3考研真题与典型 题
4.4考研真题与典型 题详解
5.1复习笔记 5.2课后习题详解
5.3考研真题与典型 题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静业学习网1【本章概要】本章主要论述了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的相关知识。

本章考点以名词解释以及简答题为主,在学习时,需要着重对传播的定义、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传播与信息、社会信息系统、精神交往理论、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等内容加以把握,并大致了解互联网环境下的群体极化现象、互联网环境下群体传播与大众传播的融合等内容。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传播★★★1传播的定义(见表1-1)传播的定义2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1)本质是一种信息共享。

(2)依托于社会关系进行,又反映着社会关系。

(3)是一种双向的、互动的社会行为。

(4)共通的意义空间是否在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存在,是传播成功与否的关键条件。

(5)传播包含行为、过程、系统三个层面的含义。

考点二:传播与信息★★1信息(见表1-2)信息2社会信息(见表1-3)社会信息3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贡献(1)为传播学引入了信息这一概念,增强传播学的严密性和科学性。

(2)为传播学引入社会环境的因素,拓宽了传播学研究视野,将传播活动置于更广泛的社会系统和社会环境之中,深化关于人类社会传播规律的认知。

考点三:社会信息系统★★★1社会信息系统概述(见表1-4)社会信息系统概述2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见表1-5)表1-5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考点四: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1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1)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交往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提出了精神交往理论,见图1-1。

图1-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静业学习网①人类的总体活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生产,一类是交往。

交往是一个概括性的概念,体现着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性,包括借助物质媒介的人类物质性交往活动,以及借助“语言”媒介的人类精神性交往活动。

交往与生产密不可分。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全】(1-7章)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全】(1-7章)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全】(1-7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整理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是德国哲学家克劳斯在论述语言时所讲到,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概括了社会信息的本质.在传播学中,物理信息和生物信息并不是我们研究的主要对象,我们主要研究社会信息.社会信息具有其本质的特性,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理(1)社会信息具有物质性,这是社会信息与其他信息的共同点.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主要体现在一切精神内容的载体,无论是语言、文字、图片、摄像、还是声调、表情、动作(广义上的符号)等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逊还,这戏讯号以可视、可听、可感的形式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经神经系统传递到大脑得以处理并引起反馈.所以信息是物质性,并以物质载体的形式体现。

(2)社会信息及其传播的特殊性质,即社会信息的意义性方面.一方面社会信息并不单纯的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还伴随着人的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做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人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体,符号和意义的统一.所以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它的基本特点也是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且通过这种社会关系传递信息。

《传播学教程》(第2版,郭庆光著)-章节题库-第11~15章【圣才出品】

《传播学教程》(第2版,郭庆光著)-章节题库-第11~15章【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一、概念题1.“证词法”(清华大学2010年研;中传2007年研)答:“证词法”是一种宣传策略,是为人熟知的七种宣传技巧之一。

“证词法”是指通过让某些令人尊敬或使人讨厌的人评论某种观念、规划、产品或人,影响公众的态度。

证词法在广告和政治宣传中是一种很常用的技巧。

它所展现给受众的其实并不主要是被宣传的事物本身,更多的是让受众看到他们所崇拜的人或事。

2.意见领袖(舆论领袖、舆论权威)(中山大学2019年研;北工商2019年研;南昌大学2019年研;上外2019年研;西南大学2019年研;北大2018年研;北京师大2018年研;浙大2017年研;湖北大学2017年研;汕头大学2017年研;复旦大学2016年研;上海交大2016年研;四川大学2015年研;厦门大学2014年研;南开大学2014年研;华东师大2014年研;中传2013年研;南京大学2011年研)答:意见领袖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两级传播论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意见领袖介入传播过程,加快了信息传播进程并扩大了传播信息的影响。

其特点是:①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②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③其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在现代都市社会中,意见领袖以“单一型”为主;④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

3.两级传播(暨南大学2019年研;南京师大2017年研)、两级传播理论(西南大学2018年研;中南大学2017年研;厦门大学2016年研;上海交大2015年研;华中师大2015年研;清华大学2014年研;上海大学2013年研)、“两级传播”模式(北大2010年研)、两级流动传播(two-step flow of communication)(中山大学2018年研)答:两级传播是由美国传播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等在20世纪40年代《人民的选择》一书中提出的理论假说。

《传播学教程》(第2版,郭庆光著)-章节题库-第1~5章【圣才出品】

《传播学教程》(第2版,郭庆光著)-章节题库-第1~5章【圣才出品】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一、概念题1.传播学(北京师大2009年研;华东师大2007年研)答: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社会信息系统本身。

传播学的研究任务是通过对社会信息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和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良性循环的机制,由此来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它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它的发展从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诸多学科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2.传播与信息(中科大2019年研)相关试题:(1)传播(浙大2018年研;华农2011年研;辽宁大学2008年研)(2)信息(浙工大2019年研;中南财大2018年研;复旦大学2016年研)答: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包括: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即信息的传递总是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行的,任何一种传播都必然是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而展开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这是广义的信息概念。

在这个概念下,一切“表述”(或反映)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德国哲学家克劳斯指出,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3.信宿(山东师大2018年研)答:信宿即受传者。

施拉姆认为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圣才出品)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圣才出品)
3 / 11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依然占据着核心地位。但与此 同时,由于跨国界、跨文化的交往和信息传播的日益频繁,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接触、 摩擦、碰撞和融合以及由此产生的世界影响等问题,越来越占据重要的位置。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十三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视频讲解]
13.1 知识框架图与重点导读 【知识框架】
【本章要点】 一、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 二、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 三、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
1 / 11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2 / 11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⑥国内各种集团或组织(sub-national groups)——如政党、工会以及各种利益集团。 在许多场合,这些团体、组织或集团直接或间接对国家对外政策以及各种国际问题产生重要 的影响。
⑦个人——尤指那些在国际问题上拥有广泛影响的社会活动家、知名专家学者或舆论 领袖。

13.2 重难点解读
一、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 1.国际传播 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在国际传播领域扮演的重要角色:①它执行对内报道的功能,不断地 将国际社会的重要事件和变化传达给本国社会。②它执行对外报道的功能,担负着宣传本国 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对外方针和立场的重要任务。 (1)概念 国际传播(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是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位,以大众传播为 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并与国家或民族利益紧密联系。 (2)国际传播的主体 ①国家——国家是国际传播的基本主体。 ②国际机构(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以国家为单位建立的政府间常设机构, 如联合国等。 ③超国家机构(supra-national organizations)——指其决定在某种程度上或范围内 对成员国政府拥有拘束力的国际机构,如欧盟、世界贸易组织等。 ④同盟或地区集团(alliances and regional blocs)——制度化程度不如前二者高, 主要以条约或共同声明形式结成的、具有期限性的联盟组织,如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前华沙 条约组织以及东南亚国家联盟等。 ⑤跨国组织或运动(trans-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movements)——非政府的 跨国组织或团体,如教会、国际红十字会、国际奥委会、世界环保组织、世界妇女大会等。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整理版郭庆光课前习题答案(全)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整理版郭庆光课前习题答案(全)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整理版郭庆光课前习题答案(全)1. 传播学引论- 题一:什么是传播学?传播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题二:列举传播学的两个重要研究层面,并简要解释其含义。

- 题三:传播的两个基本过程是什么?简要解释它们的含义。

- 题四:传播学的基本研究对象有哪些?简要描述它们的特点。

- 题五:简述现代传播学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2. 传播学的方法- 题一:传播学方法论的基本问题是什么?简要解释其涵义。

- 题二:传播学方法可以分为哪两大类?简要描述它们的特点。

- 题三:社会调查在传播学研究中的作用是什么?简要说明其重要性。

- 题四:实验方法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应用有哪些优势和局限性?- 题五:文献分析在传播学研究中的作用是什么?简要说明其应用场景。

3. 传播媒介与传播效果- 题一:传播媒介的种类有哪些?简要描述它们的特点。

- 题二:简述传播媒介的传播功能和特征。

- 题三:传播效果的测量可以采用哪些方法?简要说明它们的应用场景。

- 题四:传播效果研究中的因果关系问题是什么?简要解释其意义。

- 题五:简述传播媒介对受众行为的影响机制。

4. 传播受众与传播道德- 题一:传播受众的分类有哪些?简要描述它们的特点。

- 题二:传播受众的认识过程包括哪些阶段?简要说明它们的意义。

- 题三:传播道德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简要解释其中的含义。

- 题四:传播道德的实施机制是什么?简要描述其运行方式。

- 题五:简述传播受众对传播道德的要求和期待。

5. 其他相关问题- 题一:传播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有哪些?- 题二:传播学与其他学科有哪些交叉点?简要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 题三:简述传播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领域和意义。

- 题四:个人如何提高传播学的研究能力和实践水平?- 题五:对于传播学的未来发展,你有什么看法和建议?以上是《传播学教程第二版整理版郭庆光课前题答案(全)》的内容。

希望对研究传播学的同学有所帮助。

如有不确切之处,请以教材为准。

《传播学教程》(第2版 郭庆光著)章节题库(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圣才出品】

《传播学教程》(第2版 郭庆光著)章节题库(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圣才出品】

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一、概念题1.信息论(南开大学2019年研)答:信息论是一种将信息的传递作为统计现象来考虑,并给出估算通信信道容量方法的理论。

1948年,学者香农在《贝尔系统技术学刊》10月号上发表了两篇文章,较全面地提出了他的信息论。

香农认为,我们对事物的反应或决策都是基于对事物的认识,任何事物都具有自己内在的属性或规律,这些属性或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或能量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些现形式,如重量、形状、颜色、温度、质感、声音等,便是反映事物内部属性的信息。

在我们获得这些信息之前,对象事物具有不确定性,而我们的行为决策也是盲目的,只有获得了这些信息,我们才能做出正确的行为决策。

因此,信息具有帮助我们消除对事物的不确定性的功能,并影响着我们选择或不选择某种行为的概率。

2.媒介霸权主义(浙大2018年研)答:媒介霸权主义指借助媒介推行的霸权主义。

霸权原指国家的霸权或政治运动的主导权,由葛兰西在《狱中札记》中最早将其作为社会分析的一个主概念加以使用。

霸权是指统治集团可以使用的各种社会控制模式,使得被统治阶级接受其道德、政治、文化价值,自愿服从、参与、同化到统治阶级世界观中。

大众传媒时代,大众媒体推行着统治阶级政策,维护着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领导权。

在国际传播中也存在着霸权主义,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政治、经济、技术的优势地位,通过媒介对其他国家推行文化。

霸权理论为文化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论和新的研究视角,用一种动态的权力斗争的观点取代了原先静止的单向的文化观。

3.拉扎斯菲尔德(华东师大2019年研;广西大学2016年研;辽宁大学2015年研;华南理工2011年研;南京大学2008年研)答:拉扎斯菲尔德,美籍奥地利社会学家,最早将社会调查法系统地应用于受众研究。

基于对研究方法做出的贡献,他被称为传播学研究的“工具制作者”(toolmaker)。

他对传播研究方法的贡献在于提出统计调查、抽样分析、数据整理等科学主义研究方法。

《传播学教程》(第2版 郭庆光著)章节题库(传播效果研究)【圣才出品】

《传播学教程》(第2版 郭庆光著)章节题库(传播效果研究)【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一、概念题1.“证词法”(清华大学2010年研;中传2007年研)答:“证词法”是一种宣传策略,是为人熟知的七种宣传技巧之一。

“证词法”是指通过让某些令人尊敬或使人讨厌的人评论某种观念、规划、产品或人,影响公众的态度。

证词法在广告和政治宣传中是一种很常用的技巧。

它所展现给受众的其实并不主要是被宣传的事物本身,更多的是让受众看到他们所崇拜的人或事。

2.意见领袖(舆论领袖、舆论权威)(中山大学2019年研;北工商2019年研;南昌大学2019年研;上外2019年研;西南大学2019年研;北大2018年研;北京师大2018年研;浙大2017年研;湖北大学2017年研;汕头大学2017年研;复旦大学2016年研;上海交大2016年研;四川大学2015年研;厦门大学2014年研;南开大学2014年研;华东师大2014年研;中传2013年研;南京大学2011年研)答:意见领袖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两级传播论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意见领袖介入传播过程,加快了信息传播进程并扩大了传播信息的影响。

其特点是:①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②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③其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在现代都市社会中,意见领袖以“单一型”为主;④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

3.两级传播(暨南大学2019年研;南京师大2017年研)、两级传播理论(西南大学2018年研;中南大学2017年研;厦门大学2016年研;上海交大2015年研;华中师大2015年研;清华大学2014年研;上海大学2013年研)、“两级传播”模式(北大2010年研)、两级流动传播(two-step flow of communication)(中山大学2018年研)答:两级传播是由美国传播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等在20世纪40年代《人民的选择》一书中提出的理论假说。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一~四章【圣才出品】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一~四章【圣才出品】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本章概要】本章梳理了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的相关知识,重要程度三颗星。

本章须记忆和理解的考点包括:传播的定义、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传播与信息、社会信息系统、精神交往理论、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本章的重点包括:传播与传播学的定义、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传播★★★1.传播的定义(见表1-1)表1-1 传播的定义要点2.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考点二:传播与信息★★1.信息(见表1-2)表1-2 信息要点定义2.社会信息(见表1-3)表1-3 社会信息3.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贡献(1)把信息的概念引入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2)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把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考点三:社会信息系统★★★1.社会信息系统(见表1-4)表1-4 社会信息系统2.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见表1-5)表1-5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基本形态人内传播考点四: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1.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1)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交往理论(见图1-1)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提出了精神交往理论。

①人类的总体活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生产,一类是交往。

交往是一个体现人的总体活动之关系性的概括性范畴,它既包括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往关系,也包括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关系。

交往与生产密不可分。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视频讲解)+章节题库】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视频讲解)+章节题库】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视频讲解)+章节题库】目录第一部分 考研真题(视频讲解) 一、概念题 二、简答题 三、论述题第二部分 章节题库 第一章 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二章 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第六章 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第七章 大众传播 第八章 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第九章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第十章 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 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 第十二章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第十三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第十四章 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第十五章 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弘博学习网————各类考试资料全收录内容简介本书是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教材的配套题库,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部分为考研真题(视频讲解)。

本部分精选了名校的考研真题,按照题型分类,并提供了视频讲解。

通过本部分,可以熟悉考研真题的命题风格和难易程度。

第二部分为章节题库。

结合国内多所知名院校的考研真题和考查重点,根据该教材的章目进行编排,精选典型习题并提供详细答案解析,供考生强化练习。

弘博学习网————各类考试资料全收录第一部分 考研真题(视频讲解)一、概念题1第三者效果(The third-person effect)[北大2019年研;浙传2019年研;四川大学2019年研;人大2019年研;上外2019年研;重庆大学2018年研;中国地大2017年研;暨南大学2016年研;中传2015年研;南京大学2013年研;华南理工2013年研;清华大学2012年研]答:第三者效果是指一种普遍的感知定势,即在评价大众传播的影响之际,通常会认为最大效果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而是发生在“他者”身上。

作为这种感知定势的“第三者效果”,意味着人们在判断大众传播的影响时存在着双重标准:倾向于“高估”媒介传播对他者的影响而“低估”对自己的影响。

传播学考研题库章节题库(第九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圣才出品】

传播学考研题库章节题库(第九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圣才出品】

传播学考研题库章节题库(第九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圣才出品】第九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名词解释1.跨⽂化传播(上海⼤学2013年研;⼈⼤2006年研)答:跨⽂化传播,是指具有明显差异的⽂化观念和表征体系的⼈们所进⾏的相互交流。

这种差异对传播活动的形式、渠道、内容和结果都会产⽣很⼤影响。

跨⽂化传播既是⼀种古⽼的⼈类历史⽂化现象,⼜是现代⼈的⼀种⽣活⽅式和重要技能,也是各国⽂化和世界⽂化发展繁荣的主要推动因素之⼀。

跨⽂化传播的三个要素是:认知要素、⾔语语⾔、⾮⾔语语⾔。

跨⽂化传播的研究始于第⼆次世界⼤战后的美国,其创始⼈是美国⼈类⽂化学者爱德华·霍尔。

霍尔在《⽆声的语⾔》中⾸创了“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化传播)⼀词,因此被称为跨⽂化传播研究之⽗。

20世纪70年代,跨⽂化传播学成为传播学的⼀个分⽀。

2.麦克布莱德报告(北邮2008年研;南开⼤学2007年研)答:《麦克布莱德报告》是指1980年由联合国教科⽂组织提出的,于同年的贝尔格莱德⼤会上通过的对当代国际传播领域影响巨⼤的⼀份报告,即《多种声⾳,⼀个世界》。

这份报告是⾪属于教科⽂组织的国际传播研究委员会(⼜称“麦克布莱德委员会”),对世界信息基础组织结构和传播资源进⾏了三年的调查研究⽽得出的成果。

该报告倡导建⽴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主张通过放松版权法规、促进信息传播技术⾃由交流、⿎励第三世界国家出版业发展及更多的传播资源共享等措施来改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信息传播资源不平等的状况。

该报告的通过,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在“新世界信息秩序”之争中取得了重⼤胜利。

3.信息主权(湖南⼤学2017年研;厦门⼤学2016年研;中国政法⼤学2008年研;武汉理⼯⼤学2007年研;中国传媒⼤学2005年研)答:信息主权是指⼀个国家对本国的信息传播系统进⾏⾃主管理的权利,是信息时代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三⽅⾯的内容:①对本国的信息资源进⾏保护、开发和利⽤的权利;②不受外部⼲涉,⾃主确⽴本国的信息⽣产、加⼯、储存、流通和传播体制的权利;③对本国信息的输出和外国信息的输⼊进⾏⾃主管理和监控的权利。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八~九章【圣才出品】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八~九章【圣才出品】

第八章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8.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本章概要】本章梳理了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媒介组织的性质和社会作用的相关知识,重要程度三颗星。

本章须记忆和理解的考点包括:媒介技术、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媒介工具和技术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媒介组织的性质和社会作用。

本章的重点包括: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媒介依存症”、媒介技术的“4C”趋势、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把关人”理论。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媒介技术(见表8-1)★★★★★表8-1 媒介技术考点二: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1.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见表8-2)表8-2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2.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与局限(见表8-3)表8-3 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与局限考点三:媒介工具和技术对现实社会的影响★★★★★1.“电视人”(见表8-4)表8-4 “电视人”2.“容器人”(见表8-5)表8-5 “容器人”3.电视与人的“充欲主义”日本学者佐藤毅认为,电视本身就是人们的欲望追求的对象,而且还是唤起和引发人们新的欲望的媒介,它把充满诱惑力的商品世界展示在人们面前,直接刺激了他们对这些商品的占有欲和享乐欲。

因此存在阶层或收入差别的不同群体出现了整齐划一的追求奢侈化的倾向,从而产生价值观上的变化,由勤劳、节俭和对社会的奉献价值,转向了个人主义的享乐和“充欲”价值。

佐藤毅将这种现象称为“他律性欲望主义”,认为正是这种由媒介引发的欲望主义导致了日本人的自私化。

4.“媒介依存症”和网瘾症(见表8-6)表8-6 “媒介依存症”和网瘾症5.当代新媒介技术发展趋势及社会意义(1)当代新媒介技术(见表8-7)表8-7 当代新媒介技术(2)“电子乌托邦”思想“电子乌托邦”思想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寄予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将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

这一思想是建立在对新媒介某些技术特性的期待的基础上的。

例如,有的学者认为,电子传播网络的双向性使每个人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传者,它将改变传统的大众传播过程受到传播者支配的局面,使传播过程变得更加平等,从而必然带来社会关系的平等;有的学者认为,新媒介技术将保障每个人自主发表言论的权利和机会,并形成“真正的观点的自由市场”。

《传播学教程》(第2版 郭庆光著)章节题库(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圣才出品】

《传播学教程》(第2版 郭庆光著)章节题库(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圣才出品】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一、概念题1.符号与话语(中科大2019年研)答:符号是指信息意义的外在形式或物化载体,是事物表述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其功能是携带和传达意义。

传播学将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类。

英国学者特伦斯·霍克斯认为,任何事物只要独立存在,并和另一事物有联系,而且可以被“解释”,那么它就是符号。

在这里,符号及其相关要素主要体现为三个特征:①代表事物的形式;②被符号指涉的对象;③对符号的意义解释,又称媒介关联物、对象关联物和解释关联物。

话语是指在特定环境中,由社会中占据一定社会文化地位的一个或一群特定的人(说或写的主体),为特定的目的,就一个或几个特定的问题,采取特定的形式手段和策略而向特定的对象,说或写出的语言。

米歇尔·福柯认为话语总是包含着形成产生和扩散的历史过程、相关的认知过程、相关的社会关系以及环绕着它的一系列社会力量及其相互争斗与勾结。

2.编码与解码(暨南大学2019年研;北大2010年研;复旦大学2010年研)答:编码与解码是指大众传播中符号与信息相互转化的两个相反的过程。

编码(encode)是指将信息转化成便于媒介载送或受众接受的符号或代码的过程。

在大众传播中,这一过程表现为传播从业者采集、编辑、制作传播内容的活动。

解码(decode)是与编码相反的过程,即把接收到的符号或代码转化为受传者可以理解的信息的过程。

3.符号意义的三种类型(北邮2019年研)答:符号意义是指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赋予对象事物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符号意义有三种分类:①从诗学和语义学的角度,符号意义可分为明示性意义和暗示性意义。

前者指符号的字面意义,属于意义的核心部分;后者是符号的引申意义,属于意义的外围部分。

②从逻辑学的角度,符号意义可分为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

前者是概念符号所指示的事物的集合,后者则是对所指示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属性的概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一、概念题1.国际传播(湖南师大2019年研;河南大学2019年研;安徽师大2018年研;南昌大学2017年研;厦门大学2010年研)答:国际传播(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是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位,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并与国家或民族利益紧密联系。

其主体包括国家(国际传播的基本主体)、国际机构、超国家机构、同盟或地区集团、跨国组织或运动、国内各种集团或组织、个人。

2.多种声音一个世界(南开大学2019年研;四川大学2014年研)、麦克布莱德报告(北邮2008年研;南开大学2007年研)答:《多种声音一个世界》又称“麦克布莱德报告”。

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国际传播问题研究委员会(又称“麦克布莱德委员会”)对世界信息基础组织结构和传播资源进行了多年的调查研究而得出的成果。

该报告于1980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于同年的贝尔格莱德大会上通过。

该报告倡导建立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主张通过放松版权法规、促进信息传播技术自由交流、鼓励第三世界国家出版业发展及更多的传播资源共享等措施来改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信息传播资源不平等的状况。

该报告的通过,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在“新世界信息秩序”之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

3.信息主权(兰州大学2019年研;华南理工2019年研;南京师大2019年研;山西大学2019年研;湖南大学2017年研;厦门大学2016年研;吉林大学2012年研;重庆大学2012年研;武汉大学2010年研)答:信息主权是指一个国家对本国的信息传播系统进行自主管理的权利,是信息时代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概念是在全球信息化、国家主权面临新的威胁因素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①对本国的信息资源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的权利;②不受外部干涉,自主确立本国的信息生产、加工、储存、流通和传播体制的权利;③对本国信息的输出和外国信息的输入进行管理和监控的权利。

4.“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上海财大2018年研)相关试题: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的三阶段(北邮2009年研)答:“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是发展中国家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围绕建立“均衡、平等”的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问题而与发达国家之间展开的一场旷日持久的大论战。

这场论战可分为三个阶段:①从1973年的《阿尔及尔宣言》到1978年的《大众传媒宣言》,发展中国家力量集结的时期;②从1978年的《大众传媒宣言》到1980年的麦克布莱德委员会报告(《多种声音,一个世界》)发表,论争不断走向激化的时期;③从1984年美英退出教科文组织到现在。

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旨在反对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新闻传播控制的行为,以克服两者之间存在的严重的新闻传播不均衡、不合理、不公正的现象。

建立世界新闻传播新秩序的斗争,既是建立新型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重要一环,也是世界新闻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5.文化霸权(苏州大学2019年研;北工商2019年研)答:文化霸权是指一个阶级主宰另一个阶级的意识形态及文化,通过控制文化内容和建立重要习俗以统一意见来达到支配目的。

葛兰西第一次明确使用了“文化霸权”这一概念。

他认为,一个社会制度的真正力量并不是统治阶级的暴力或其国家机器的强制性权力,而是被统治者对于统治者世界观的接受。

霸权的产生、再生产以及转换是市民社会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作用的结果,这与国家暴力机器的强制性不同。

对于葛兰西来说,国家实施压制,而市民社会则行使霸权。

霸权在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运作时必须通过市民社会的各种机构,如教育、家庭、教会以及大众文化和大众媒介等社会机制来实施。

二、简答题1.信息主权是什么?它的内容是什么?与国家主权有什么关系?(中科大2019年研)相关试题:(1)什么是信息主权?信息主权与国家主权的关系是什么?(论述题,宁波大学2019年研)(2)简述何为信息主权。

(江西师大2018年研)(3)请简要回答什么是信息主权,以及如何理解信息主权的重要性?(武汉大学2010年研)答:(1)信息主权的含义信息主权,是诺顿斯登和席勒在《国家主权和国际传播》(1979)中提出的概念。

当下,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信息可以迅速地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信息泄露、隐私侵犯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的难题,对于主权国家而言,信息主权完整显得愈发重要。

信息主权是指一个国家对本国的信息传播系统进行自主管理的权利,是信息时代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概念是在全球信息化、国家主权面临新的威胁因素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2)信息主权的内容①对本国的信息资源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的权利;②不受外部干涉,自主确立本国的信息生产、加工、储存、流通和传播体制的权利;③对本国信息的输出和外国信息的输入进行管理和监控的权利。

(3)信息主权与国家主权的关系信息主权是信息时代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化使各国国内信息系统与全球信息系统连成一体,国内系统受到国外因素更为直接的影响。

来自外部的信息干扰,有可能使一国的信息系统遭到破坏,使国家失去危机管理能力而陷于混乱。

尤其是在世界信息单向流通的不平衡结构下,传播弱国的信息主权没有任何保障,这种状况使它们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处于极为不利的状态。

因此,信息主权是国家主权的有机组成部分,一个国家对自己的信息传播资源和传播制度应该拥有主权,这是在信息时代保障国家主权完整的重要条件。

2.如何运用国际传播打造国家文化软实力?(华东政法2019年研)答: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发展,世界传播格局亦在进行深刻调整。

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广度和深度的不断发展,如何运用国际传播打造国家文化软实力成为摆在我国政府和媒体人面前的重大课题。

(1)国际传播的内涵国际传播是指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位,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

国际传播的基本主体包括国家、国际机构、超国家机构、同盟或地区集团、跨国组织或运动、国内各种集团或组织以及个人。

国际传播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并与国家或民族利益紧密联系。

日本学者生田正辉指出:国际传播的首要特征,是它与政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它是一种由政治所规定的跨国界传播。

(2)我国运用国际传播打造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可行措施①在国际传播中提高语言能力与思想实力外语国际频道要按照国际传播规律进行节目设置,要改进播报语态和风格,让节目更加贴近国外受众的收视习惯,不断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全面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积极建立新闻特约评论员和报道员队伍,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努力追求新闻在对象国的第一落点和第一解释权。

②以增强国内传播力作为基础国内传播力与国际传播力相互影响、相辅相成。

经验表明,一个无法获得国内人民信赖的传播者,往往也很难在国际传播中获得信任,更难以在国际舆论的竞争中大有作为。

具有国内竞争优势的传播者,更有能力和条件将其转化为国际竞争优势,在国际传播竞争中获胜。

③加强媒介设施建设与信息资源开发建设强大的国际传播硬件设施,主体应是大众传播机构。

新闻传播依赖强大的报业公司、广播电视公司和互联网公司,理论传播、文学作品更多依赖强大的学术出版业,影视作品则需要借助实力雄厚的影视制作和发行公司。

大众传播机构建设这类硬件设施,需要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相对友好的国际环境。

各主体只有加强媒介设施建设与信息资源开发,才能在国际传播中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④加强“中西贯通”的人才培养从事对外传播的人才需要具有国际传播视野,必须懂得西方文化,熟悉西方人的心理特征,了解与西方文化进行对话的方法和路径,并能全面熟悉媒介竞争的环境,了解国际媒介竞争的趋势和方略,设计与西方传媒竞争的方法。

⑤变“对外宣传”为“对外传播”媒体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心态,以建立和谐世界的观念,同世界平等地去交流,这样世界人民才会更加了解中国。

对各种批评,不敏感、不回避,应具备大国心态和大国风范。

在当前的国际竞争中,国家文化软实力不可或缺,尤其是在当今舆论格局下,世界重大新闻大多源自西方国家一些主要媒体,这些媒体对事实的选择及其体现的立场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全球受众对事件的关注度和态度倾向,因此,我国要加快运用国际传播打造国家文化软实力。

3.结合历史和现实,简述大众传媒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

答:(1)国际传播是一种古已有之的传播活动,自人类历史上出现国家以后就已存在。

从古至今,国家元首的互访、外交家的斡旋与游说,国与国之间政治、经济、军事的交流、谈判与协商等等,都属于国际传播的范畴。

在近现代大众传播出现以前,从事国际传播的人主要是职业的政治家、外交家、从事跨国贸易的商人等社会精英人物,普通民众除极其偶然的机会以外,一般而言与国际传播无缘。

(2)自工业革命发生和大众传播出现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巨大的变化。

铁路、航运、航空事业的发展,使各国间的各种交往日益密切和频繁,通讯社、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报道活动,使国际传播与各国的普通民众发生了密切的联系。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在国际传播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①它执行对内报道的功能,不断地将国际社会的重要事件和变化传达给本国社会。

②它执行对外报道的功能,担负着宣传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对外方针和立场的重要任务。

(3)在历史上,国际传播一直是国家进行外交决策和实施对外政策的重要依据和手段,但在大众传媒广泛普及的情况下,外交决策的形成和实施已不能单纯地依靠少数职业外交家和政治家,而需要广泛动员本国和外国公众舆论的支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流行的“公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