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巴特的教育提高思想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
们对其的批判和超越。
2、丰富近代教育学理论体系 3、建立了传统教育学派,对传统教育影响巨 大 4、局限:对教师的重视,主知主义。
• 六、赫尔巴特学派的意义和局限
•
(1)促进了教育科学知识在各国的广泛传播和普及。
(2)对赫尔巴特学派思想的反思、批判和继承促使
•
了教育思想和理论的繁荣和对教育科学认识的加深。涌现
了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等教育思想。 • (3)赫尔巴特学派的传播还促进了各国师范教育的 迅猛发展,提高了教师的素质。 • (4)促进了中小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赫尔巴特故居
做家教的斯泰格尔 家
• 1797年,赫尔巴特大学毕业后,应聘前往 瑞士任家庭教师,负责教育一贵族的三个 孩子。在两年左右的教育实践中,赫尔巴 特获得了大量的教育经验。期间哥他曾前 往瑞士裴斯泰洛奇学校学习。 • 1802年,赫尔巴特担任哥丁根大学教授 • 1809年,赫尔巴特在哥尼斯堡大学任康德 哲学讲座主持人,并办了教育研究所和实 验学校。 • 1833年,赫尔巴特又回到哥丁根大学任教。
• 教学四阶段:即:明了、联想、系统、方
法。明了:清楚地感知新教材;联想:巧 妙地进行新旧知识的联系;系统:系统地 形成普遍性的概念体系;方法:巩固地应 用所形成的观念。 • 赫尔巴特的教学四阶段论后期被他的学生 Ziller发展为五段: 即预备、提示、联系、总 结、应用。
• 3、关于经验、兴趣与课程 • 兴趣主要包括: • 经验的兴趣:设自然、物理、化学和地理 等 • 思辨的兴趣:设数学、逻辑和文法等 • 审美的兴趣:设文学、绘画等 • 同情的兴趣:设外国语、本国语等 • 社会的兴趣:设历史、政治和法律等 • 宗教的兴趣:设神学等
三 教育思想
• 一、论教育目的: • 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是以他的五种道德 观念为基础的。 •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目的可以分为两部分, 即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 • 可能的目的是与一个人将来从事什么职业 相关的,它是一个人根据自由选择给自己 提出的目的,它可以通过教育提供职业训 练,获得一定的技能来实现。
论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及对教育的启示
张 赢
( 四川 师 范大学教 育科 学 学院
中图分类号 : 0 G4 文献标识 码 : A
四川 ・ 成都
606 ) 108
文章编号 :6 2 7 9 ( 0 2 — 一 2 1 7 — 8 4 2 1 4 10 O 0) 9 趣 的多方 面性 ”为教学 内容的多样性也提供 了可能性 和必 要性 。他把兴趣分为六种 , 相应地设立 了不同的学科 , 教 使 学 能够对学生进行充分 的知识训 练 : 一是 经验的兴趣 , 学科 为 自然 、 地理等 ; 二是思 辨的兴趣 , 学科 为逻辑 、 数学等 ; 三 是 审美的兴趣 , 学科 为图画 、 唱歌 和文学等 ; 四是同情 的兴 趣, 学科 为国语 、 外语 ; 五是社会的兴趣 , 学科 为神学 。 32 教 育性 教 学 . 在教育史上 , 赫尔 巴特首次提 出教学具有教育性 。赫尔 巴特说 :我想 不到有任 何 ‘ 教学 的教 育 ’ 正如在相反 方 “ 无 , 面, 我不 承认有任何 ‘ 无教育 的教学 ’ 1 。”1 2 只有在掌握知识 的 基础上 才能形成学生 的道德 意识和行为 ,但知识 的掌握 主 要是通过教学来实现 ,如果 没有教学教育 的 目的就很难 实 现 。同样 , 如果 只是单纯地教学 , 没有进行德育教育 , 那也是 无 意义 的。也就是说 , 道德教育如果没有 在教 学中进行 , 只 是 一 种 失 去 了手 段 的 目的 ; 反 , 学 如 果 没 有 进 行 道 德 教 相 教 育, 就是一种失去 了手段的 目的。
的 需要 。
教师清晰 、 明确地 教授 新知识 , 学生将新知识与 头脑 中 已有 的经验进行 比较 ,要求老 师首先应该 了解学生原有 的 知识储备情况 , 只有这样老师才能恰 当地提 出新观念 , 引导
近代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近代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赫尔巴特(J.F.Herbart 1776——1841年)生于德国奥登堡。
他的幼年教育受益于母亲和家庭教师,以后入拉丁学校,于1794年进耶拿大学。
在学校内他研究康德、费希特等人的哲学著作;当时刚发表的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Parmenides,约公元前6世纪)关于一切存在都是统一的和不变的学说,给他很大的影响。
1797年初,他在修完大学课程之前,即去瑞士担任一贵族的家庭教师;他对教育的兴趣就是由这个职务引起的。
他在1799年曾访问过柏格多夫,与裴斯泰洛齐相识,这一认识给他的印象很深,但是他并未完全接受裴氏观点中的民主主义倾向。
1799年以后,他停居在友人家专攻哲学;1802年在哥丁根大学取得博士学位,随后即在该校任教。
1809年他应哥尼斯堡大学的聘请,继康德之后,讲授哲学与教育学,并创立教育研究所,目的在于训练教师,应用他的教育原理。
1833年,他重回哥丁根大学任教,于1841年逝世。
他的主要著作是在两个大学任教期间发表的。
教育方面的著作有: (1)《沦世界的美的启示为教育的主要工作》(1804年);这是用严格的演绎方式,从教育的目的开始,讨论到他的假设,由假设达到完成目的的手段,侧重于伦理学方面的发挥。
(2)《普通教育学》(1806年)分管理、教学,训练三部分,表现他的主要教育思想,侧重于心理学方面的阐述。
(3)《教育学讲义纲要》(1835),这是《普通教育学》的补充,对手前书中的心理学基本思想,有进一步的发挥。
其他与教育有关的著作,尚有《裴斯泰洛齐的直观初步的观念》(1802),《公众协作之下的教育》(1810),《学校与生活的关系》(1818),《关于心理学应用于教育学的几封信》(1831),《理想主义对于教育的关系》(1831)等。
赫尔巴特是近代资产阶级教育家中第一个企图把教育学建立为一门科学的人;他想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基础上建立教育方法论。
赫尔巴特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
参考内容三
赫尔巴特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哲学家,他的教育学和伦理学思想对后 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本次演示中,我们将探讨赫尔巴特的教育学与伦理学 思想的核心观点和方法,并阐述其在教育和实践中的应用。
背景
19世纪的德国教育面临着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尽管一些教育家已经提出了一些 现代教育理念,但许多学校仍然沿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在这种背景下,赫尔巴 特提出了一套系统的教育理论,为现代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他也 在伦理学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主张建立一种以道德为核心的伦理体系。
参考内容二
赫尔巴特教育学在中国:一个跨 越学作为一个重要的学派,对全球教育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也历经了百余年的传播与演变, 成为我国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参考。本次演示将回顾赫尔巴特教育学在中国 的传播历程,探讨其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影响,并展望未来的发展。
基于事实和案例的研究
随着时间的推移,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在中国的影响力逐渐显现。以某所 小学为例,该校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入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强调对学生的 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进行和培养。这一变革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广泛认可和支 持。
结论
总的来说,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不仅为中国教育界提供了新 的理论视角,也推动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通过学习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进一步优化中国的教育环境和提高教育质量。我们也 应该认识到,任何理论和思想都有其时代背景和局限性,我们需要结合中国的 实际情况进行思考和创新,以实现中国教育的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赫尔巴特的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对我们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他的教育思想、兴趣与激励理论以及课程设置观念为中国的教育注 入了新的活力。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仍需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反思 和改进,以使赫尔巴特的教育学思想更好地适应中国的教育环境,培养出更多 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
二、教育思想简介
❖ 1、赫尔巴特反对夸美纽斯的“儿童 的自然成长论”,主张以教师为中心,
把教师摆到儿童心灵塑造者的位置。 ❖ 2、提出了统觉概念:
他认为心灵原始是一无所有,只是 接受外界印象的受容器。我们内省了 解的,只是一些感觉、愿望和观念。 心灵作用首先靠与外界接触,而后产 生种种统觉。
❖ 统觉是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形成新观念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 段: (1)感知引起旧观念的活动; (2)新旧观念的斗争或者联合; (3)统觉团的形成——形成新知识; (4)新知识的强化;
❖ 统觉理念的核心是观念之间的相互作用。 ❖ 3、他从心理学“统觉”观念出发引申出自己的教学理论,提出了
以教学过程的四个程序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三、赫尔巴特教学模式
❖ 即教学的四个阶段,即明了、联合、系统、方法。
明了——明确的感知新教材,主要表现为揭示教学和分析教学; 联合——把分析新教材得到的知识同原有知识联系起来,主要 表现为综合教学; 系统——即在新旧知识联系的基础上寻找规律性结论,使所学 知识系统化; 方法——通过练习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新的场合,使学生掌握技 巧,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四、赫尔巴特教学模式的运用及其发展
明了:明确的感知新教材,主要表现为揭示教学和分析教学。 要求老师首先应该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情况,只有这样 老师才能恰当地提出新观念,引导学生寻找相关的旧观念去 感知它。 联合:说明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这一阶段,要求教师主要 采用分析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自由的、无 拘无束地谈话,使学生的旧观念与新观念建立关系。
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赫尔巴特是德国著名教育学家,那么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是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希望对你有帮助!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一:赫尔巴特最著名的教育思想就是四段教学法。
他认为老师在教授学生的时候应该分为四步走,第一步:明了,也就是给学生教授新知识的阶段。
第二步:联想,也就是将新知识与旧知识相联系的阶段。
第三步:系统,做出概括和结论。
第四步:方法,也就是将所学习到的知识用于实际,比如习题解答或者是书面作业等。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二:教育性教育。
这种教育学思想是说要将教学当做道德教育的最基本的手段和途径,老师应该通过教学传授知识,形成各种道德观念,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形成学生的品德。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三;训育,是指在儿童身上培养一种有利于教学进行的心理状态。
训育一般包括限制、赞许、责备、惩罚、建立有益的生活制度等五个方面,同时赫尔巴特还指出了训育与管理所存在着的区别,赫尔巴特认为管理一般都是关注的当前的作用,而训育是关注儿童未来,训育是持续的、不断的、慢慢的深入人心和渐渐的停止的,能够使人感觉到一宗陶冶的力量。
对赫尔巴特的评价对赫尔巴特的评价一:赫尔巴特首先是一位教育学大师,但是由于他所处的时代的局限性使得其理论虽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也具有明显的缺陷。
赫尔巴特的教育心理学化是在追求教育的科学化,但其唯心、思辨、演绎的成分最终影响了其理论的科学性,表现为心理科学本身发展的局限性,对教育实验的忽视,对教育教学过程认识的不足等。
对赫尔巴特的评价二:赫尔巴特的教育学在19世纪最具影响力,是第一个得到世界广泛认可的教育学体系,在几乎所有的文明国家都获得了成功。
赫尔巴特的心理学化努力极大地鼓舞了后来者。
所以后人对赫尔巴特的评价极高,称其为“教育科学之父”。
对赫尔巴特的评价三:赫尔巴特是一位非常勤奋的人,其一生之中给后世留下了大量的著作,这些著作对心理学、哲学和教育学方面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赫尔巴特一生之中写出了这么多的著作,在教育学领域内能够成为科学教育学的开山鼻祖,是与其勤奋分不开的。
论赫尔巴特的德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论赫尔巴特的德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1.赫尔巴特的德育思想。
赫尔巴特的德育思想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道德品质。
他认为,学生的道德品质是由学习经验和社会环境共同决定的。
因此,他倡导以“友谊”为基础的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律性。
他认为,学生应该通过友谊,而不是通过威胁和惩罚,来获得学习的动力。
此外,他还认为,学生应该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以及对社会和环境的意识,以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
2.赫尔巴特德育思想的特点赫尔巴特的德育思想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活动而闻名,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赫尔巴特强调以德育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使他们成为有礼貌、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因此,他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精神和道德,而不仅仅是智力。
其次,赫尔巴特认为教育应该是实践性的,而不是理论性的。
他认为,学生应该从实践中学习,而不是仅仅从书本上学习。
他强调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以便学生可以从实践中学习知识。
此外,赫尔巴特认为教育应该是自我实现的,而不是被动的。
他认为,学生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潜力,而不是被老师或者家长强加给他们。
最后,赫尔巴特强调教育应该是多元化的,而不是单一化的。
他认为,教育应该涵盖各种学科,以便学生可以接受多元化的教育。
他认为,学生应该接受多元化的教育,以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3.赫尔巴特德育思想的现实意义赫尔巴特的德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赫尔巴特认为,德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格,使他们能够成为有道德修养的公民。
他认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他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的基础。
此外,他认为,德育应该以激励学生的自我控制和自律为核心,而不是强制执行规则。
这种思想的实施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自律,让他们更加自信、更有责任感,从而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赫尔巴特认为,德育还应该注重学生的社会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思想及其对我国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思想及其对我国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赫尔巴特(Herbart)是19世纪德国教育学家,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
他的教育性教学思想对当今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本文将简要介绍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思想,并讨论其对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思想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他主张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品格、情感和意志。
他强调对学生个人的了解和关注,提出了教育的“五阶段教学法”:1)准备阶段,激发学生的兴趣;2)呈现阶段,引导学生接触新知识;3)联想阶段,帮助学生理解和归纳知识;4)应用阶段,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5)悟思阶段,让学生总结和反思学习过程。
首先,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思想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他认为教师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要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特点、需求和兴趣,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进行个性化教学。
这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其次,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思想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情感。
在他的教学法中,情感教育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他主张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让学生善于感受和表达情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关爱精神。
这对于我国教育教学改革而言,意味着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智慧,使他们成为具有良好情感素质的公民。
此外,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思想强调了知识的系统性和内在逻辑性。
他主张教师要将知识内容进行组织和整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他提出的“五阶段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
这对于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我们应该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注重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思想强调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第5单元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近代外国教育思想)赫尔巴特(J.F.Herbart, 1776~1841)是德国19世纪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也是欧洲教育心理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将教育理论建立在哲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试图揭示教育、教学的规律,深化了教育学研究的内容。
他主张教育学应当成为科学的思想和“教育性教学”的思想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
在西方,他是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教育理论体系的人,被称为“教育学之父”和“科学教育学的创始人”。
一、赫尔巴特的生平及思想基础赫尔巴特出生在德国西部奥登堡一个律师家庭,从小受过良好的古典教育。
12岁时,他进入文科中学学习。
18岁时,他进入耶拿大学学习哲学,研读了费希特、康德和莱布尼兹等人的哲学著作。
大学毕业后,他去瑞士的一个贵族家庭做了三年的家庭教师。
在负责教育三个孩子的过程中,他仔细研究孩子的学习特点,认真考虑自己的教学方法,并写出书面报告,获得了对教育的初步认识。
他认为,教育必须建立在哲学基础之上,教学方法、课程设置以及纪律要求等都必须从哲学中产生答案。
他还认为,学问的获得来自于艰苦的工作,而不是轻松的教育。
在瑞士期间,他曾去布格多夫拜访裴斯泰洛齐,对其教育方法和经验进行了研究。
1802年,他发表了《裴斯泰洛齐关于直观的初步概念》的论文,认为裴斯泰洛齐的思想和方法,不仅适合于小学,而且适合于整个学校教育。
从瑞士回来后,赫尔巴特到哥了根大学学习并获得博士学位。
赫尔巴特开始在哥丁根大学任教,讲授教育学和心理学。
在这期间,他写了《普通教育学》(1806年)和《普通实用哲学》(1808年)等著作。
1809年,他被聘为柯尼斯堡大学教授,继续哲学家康德的“讲座”,讲授哲学和教育学。
一直到1833年,他保持着这一位置长达24年。
在这期间,他先后完成了《心理学教科书》(1816年)和《关于心理学应用于教育学的几封信》(1813年)等书。
在柯尼斯堡任教期间,他还领导和参加了培训师资的教育研究所,并亲自在研究所附设的实验中学教授数学课。
论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及对教育的启示
摘要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体系对许多国家的教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把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并论述了教育目的、儿童的管理、教学理论、性格与训育思想,这些思想对我国教育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赫尔巴特理论基础教育思想启示赫尔巴特(J.F.Herbart,1776~1841)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
他提出的一整套教育理论体系不仅极大地推动了德国教育的发展,也对许多国家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赫尔巴特是在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上建立他的教育学思想体系的。
他认为,教育学应该把伦理学作为论证教育的目的,心理学作为论证教育的方法。
1.1伦理学(实践哲学)基础赫尔巴特受到莱布尼兹和康德的影响,提出所谓的“永恒”的道德观念和伦理体系,并加以说明教育的目的,即拥有五种道德观念的人。
这五种道德观念是: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
这些道德观念是永恒不变的,是巩固社会秩序的永恒真理。
1.2心理学基础赫尔巴特说:“教育者的首要科学,不是全部科学,是心理学。
人类活动的全部可能性的概要,均在心理学中从因到果地陈述了。
”[1]他充分运用心理学来论证教育上的各种问题。
2教育目的赫尔巴特说:“教育的最高目的、最后目的包括在这一概念之中———德行。
但是特别放在教学面前的较近的目的,可以表达为———多方面的兴趣,较近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最后的目的。
”[2]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德行的培养也会得到进一步提高。
具体而论,教育的目的包括两个方面:2.1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培养多方面的兴趣是要求学生必须在一定的专业范围内有一定的准备,为将来选择工作时的种种可能性加以考虑。
培养多方面的兴趣是获得广泛而又完善的观念的强大动力,一个人的兴趣是多方面的,那么接受的新知识和形成的新观念就越丰富。
[3]不仅直接影响德行的形成,而且其本身就是“一切能力的和谐发展”,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和谐的发展,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该担负的责任,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比较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与杜威的教学思想之异同教育管理
比较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与杜威的教学思想之异同教育管理赫尔巴特(Herbart)和杜威(Dewey)是教育领域中两位重要的教育思想家,他们对教育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有着不同的见解。
本文将比较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与杜威的教学思想之异同,并探讨其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一、教育目标的差异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智力素质,使其成为理性、道德和有判断力的公民。
他主张通过对知识的系统化组织和传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判断力,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解决能力。
相比之下,杜威的教育目标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他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强调学生的学习应该是基于实践经验的,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二、教学方法的差异赫尔巴特提出了一套系统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复习、应用和关联。
他认为,教师应该通过讲授知识、复习知识、应用知识和将不同知识之间进行关联,来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体系,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判断力。
而杜威则主张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他认为,教学应该从学生的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
教师应该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三、教育管理的差异赫尔巴特的教育管理理念注重学校的组织和纪律。
他认为,学校应该建立严格的纪律和规章制度,以确保教育的有效进行。
他主张学校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并通过严格的管理和监督来实现这些目标。
相比之下,杜威的教育管理理念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自主性。
他认为,学校应该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
他主张学校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并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
四、教育管理的应用赫尔巴特的教育管理理念在传统的教育体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许多学校和教育机构通过建立明确的目标和规章制度,来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他的教学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于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体系。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总结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总结赫尔巴特(August Hermann Francke)是18世纪德国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和哲学家,他的教育思想对当时的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赫尔巴特坚信教育的重要性,并强调教育应该以培养人的品格为中心。
本文将通过对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总结,探讨他是如何通过自己的理念和实践,在当时的社会中塑造了教育的发展。
首先,赫尔巴特强调个体的独特性和自由发展。
他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有着不同的潜能和才能。
因此,教育应该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和需求来进行,以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势,并最大限度地发展。
他反对机械的教育方法,强调学生的个人参与和自由选择,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其次,赫尔巴特注重实践和经验。
他主张通过实践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他建立了许多实验学校和社区项目,提供给学生实践机会,使他们能够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赫尔巴特相信,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不仅是被动地接受和背诵。
他的实践导向教育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并通过实践来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第三,赫尔巴特注重德育。
他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使他们成为道德良好、责任感强的公民。
他主张教育应该以宗教信仰为基础,通过宗教的指导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
赫尔巴特创办了教育机构,并将宗教信仰和教育相结合,以此来塑造学生的品格和道德观念。
他强调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不仅在知识上有所进步,而且道德上也有所提高。
第四,赫尔巴特注重个体与社会的联系。
他认为个体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只有在社会中发挥作用,个体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他强调社会责任和公共服务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和服务项目。
他通过实践项目和社区服务将学生与社会联系起来,培养他们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
综上所述,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强调个体的独特性和自由发展,注重实践和经验,重视德育和道德教育,强调个体与社会的联系。
他的教育理念对当时的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对后来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产生了启示。
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思想及其对我国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思想及其对我国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赫尔巴特(Herbart,1776年-1841年)是德国启蒙运动时期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以其“教育性教学”为核心,不仅对19世纪初的欧洲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我国当今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思想概述赫尔巴特认为,教育是一种艺术,教师应该像艺术家一样去运用巧妙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不断发展,同时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
因此,他提出了“教育性教学”这一概念,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个性化教学:赫尔巴特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有着自己的思想、兴趣和特长,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做到因材施教,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
2.启发式教学:赫尔巴特主张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
3.激励式教学:赫尔巴特认为,要引导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通过激励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二、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思想包含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对我国当今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倡导因材施教,推进个性化教育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结构变化的,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日益明显。
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背景、学习风格等都存在差异,学校应该“因材施教”,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促进其全面发展。
同时,教育工作者也应注重在课堂中充分体现个性化教育的理念,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更好的学习体验。
2.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赫尔巴特提出的“教育性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当今时代,学生们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备实际的能力,比如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等。
教育教学改革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和未来发展的人才。
赫尔巴特主要教育思想 主张内容
1.赫尔巴特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将心理学中的统觉观念用于教学。
2.赫尔巴特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3.根据兴趣概念的分析,赫尔巴特区分了相互区别的阶段:注意、期望、要求和行动。
正是根据兴趣的四个阶段,赫尔巴特将教学过程分为清楚、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明了”是教学的第一步,该阶段处于静止的“专心”阶段,其心理状态表现为“注意”,在该阶段教师应该采用提示等直观教学讲授新教材,以便学生清晰而明了地感知新教材。
“联想”是教学的第二步,该阶段处于动态的“专心”阶段,其心理状态表现为“期待”,在该阶段教师应该采用分析教学。
本阶段中,学生已经能够将以往的观念正确地再现出来,并自然地引起某种联想。
“系统”是教学的第三步,该阶段处于静止的“审思”状态,其对应的心理状态是“要求”,在该阶段教师应该采用综合的教学方法。
“方法”是教学的第四步,该阶段处于动态的“审思”阶段,其心理状态为“行动”,在该阶段学生需要对已经系统化的观念体系进行不断的练习,以使获得的系统观念付诸应用,使之更加牢固和熟练。
4.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原则:“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在西方教学史上,赫尔巴特第一次提出来“教育性教学”的概念。
5.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目的:完善道德,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
赫尔巴特提出道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教育目的分为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
可能的目的是指与儿童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关的目的,也可以称为“多方面的兴趣”,即教师必须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和谐的发展。
必要的目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最高的目的,即道德。
二、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概括为“一原则、两基础、三中心、四阶段、五公民、六兴趣”,下面我们逐一进行介绍:①一原则即指教育性教学原则,强调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教学生知识同时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对应教学规律中的教育性规律;②两基础指的是赫尔巴特将心理学和伦理学引入教育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并提出“统觉”概念,考试中主要以识记型单选题为主,需要大家掌握把心理学引入教育学的第一人是赫尔巴特;③三中心指的“旧三中心”,即教师、课堂、教材(书本)中心,④四阶段即将教学过程概括为明了(清楚)、联想(联合)、系统、方法⑤五公民主要指赫尔巴特第五个观点是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因此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理论就属于典型的社会本位论,大家能够理解,做单选题备考;于此同时,赫尔巴特又把教育目的分为必要的目的和可能的目的,必要的目的就是将来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具备的五种品质:内心自由、仁慈、完善、公平、正义;而可能的目的就是将来可能从事何种职业就教以相应的知识与技能;关于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⑥六兴趣主要指赫尔巴特提出六种兴趣课程,他提出兴趣主要包括对自然的兴趣和对社会的兴趣,而自然的兴趣主要包括经验的兴趣、思辩的兴趣、审美的兴趣;而社会的兴趣主要包括社会的兴趣、同情的兴趣和宗教的兴趣。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are the five kinds of moral coneepts.It has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the content and methods of the ideologl‘cal and political
关键词:赫尔巴特;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Herbart’S Educational Thought and the Enlightenment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bstract
Johann Friedrich Herbart was a very famous educationist of German in the beginning of
教育目的一直是赫尔巴特关注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从他于1806年发表的专著《普 通教育学》的内容上看,在其论述教学问题及教育过程时,主要强调了教育目的以及道 德教育。在赫尔巴特看来,一个人将来从事何种职业与教育有关,但这是教育的职责, 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目的是指一个人在他的任何活动中都需要达到的道德品质。可见 在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中,道德教育是最根本最首要的任务。教育的任务是以他所谓的 五种道德观念为主要内容,努力形成学生“完美”、“善良”的道德品质。五种道德观 念即“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他认为,全部教育都应围 绕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培养完善的人这一根本任务而进行的,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或 背离。【l】但赫尔巴特时期的德国,社会思想保守,无论在大学里还是在社会上,人们的 兴趣都不在教育学,而是在神学、语言学和法律学等。加之它的理论本身十分深奥,而 且表述也比较晦涩,所以,在赫尔巴特生前,其教育学说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2】直 到赫尔巴特去世20年以后,他的学说才得以广泛传播,他本人才被奉为教育理论权威。 事实上,研究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无疑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赫尔巴特在哲学、心理 学方面的思想乃至整个赫尔巴特学派的思想。
评析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思想
评析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思想赫尔巴特1776年5月诞生于德国北部的奥尔登堡,1841年8月逝世于大学城格廷根。
他是中外历史上第一个试图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理论基础上的著名教育家,也是哲学家和心理学家。
他不仅对教育和教学实践的革新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给教育思想带来了一场革命,是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以“科学教育学之父”闻名于世。
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通过其丰富的教育和教学实践所创立的独特的教育理论体系,曾在欧美流行过一个很长的时期。
二十世纪初期,对我国的教育界也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赫尔巴特的祖父曾担任奥尔登堡文科中学校长达34年之久,在教育界颇有声望。
父亲是律师和议员,母亲也很有教养,教子严而有方。
赫尔巴特的初等教育是在母亲和家庭教师的协同教导下完成的。
他学习勤奋,成绩优秀。
1794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德国哲学中心的耶拿大学哲学系。
1797年大学毕业后,到瑞士的一个贵族家庭里担当三个孩子的家庭教师,从此他开始了他的教育活动。
赫尔巴特在承担各种教育教学任务的同时,还不间断地从事教育理论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教育和与教育有关的著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理论体系。
其中,《普通教育学》和《教育学讲授纲要》是赫尔巴特的两部最主要的著作。
《普通教育学》全称《从教育目的引出的普通教育学》,是中外历史上第一本系统的普通教育学专著。
赫尔巴特对教育理论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他认为教育必须形成学生一定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观念,使之成为“完善”的人,其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手段还是教学。
要进行道德教育,就必须进行教学;不进行文化知识的教学,就无从实施道德品格的教育。
他明确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原则,强调任何教学过程都必须同时进行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必须依赖于教学。
他不承认有“无教学的教育”,同样也反对“无教育的教学”,他说:“决不是所有教学都是有教育性的。
例如,为了得到收益而学习,为了谋求生计,为了娱乐,不管学习的人由此是好是坏,这里都和教育性的问题无关。
试论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试论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一部经典的教育著作,它囊括了赫尔巴特所倡导的基本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本文将讨论《普通教育学》的教育思想及其在现实中的意义。
首先,赫尔巴特提出了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
他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智力和道德发展。
他强调了个体差异的重要性,主张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来制定教育计划和教学方法。
这意味着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来定制,以培养每个学生的潜能和个性。
其次,赫尔巴特强调了教育的社会性。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个体自身的发展,而且还应该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他主张教育应该为学生提供成为有能力的公民、对社会做出积极贡献的机会。
他强调了教育的民主和平等原则,主张教育机会应该平等地提供给每个人。
第三,赫尔巴特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法。
他认为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来组织教学活动,通过实践和体验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和自信心。
他主张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引导者,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
他提出了互动学习和个别指导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特殊需求。
《普通教育学》的教育思想在现实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促进了个体全面发展。
他认为教育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智力和道德发展,这在现实中有助于培养健康、有才能和具备优秀品质的公民。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其次,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强调了教育的社会性。
教育不仅仅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还要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这意味着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感,以建设和谐、公正的社会。
第三,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倡导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法。
传统的教育模式通常将教师置于中心地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法强调学生参与、体验和互动。
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果。
赫尔巴特的教育实践理论
一、引言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
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赫尔巴特的教育实践理论出发,探讨其核心观点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二、赫尔巴特的教育实践理论核心观点1. 教育的本质与目的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使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教育目的在于使个体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才能、有审美情趣的人。
2. 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赫尔巴特提出了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
(1)明了:教师通过讲解、示范等方式,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
(2)联想:引导学生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3)系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4)方法:通过练习、实践等方式,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
3. 教学方法与课程设置赫尔巴特强调教学方法的重要性,认为教师应采用直观、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程设置方面,他主张将知识分为四个方面: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和道德。
4. 德育与智育的关系赫尔巴特认为,德育与智育是相辅相成的。
德育是智育的基础,智育是德育的保障。
教师应将德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5. 教师的作用赫尔巴特强调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认为教师是学生道德品质的塑造者、知识体系的构建者。
教师应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精湛的教学技能。
三、赫尔巴特教育实践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1. 教学实践(1)遵循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贯穿于教学过程中。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直观教学法、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注重课程设置,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和道德等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及启示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及启示
赫尔巴特(Herbart)是19世纪德国教育家,他是现代科学教
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教育思想主要是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他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心理活动的过程,他的教育思想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和道德。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的思想和道德,使其成为有思想和道德修养的公民。
二、教育的基本原则是“整体主义”。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基本原则是“整体主义”,即教育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
三、教育的方法是“教学五步法”。
赫尔巴特认为,教学的方法
应当是“教学五步法”,即:给予学生概念,提出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给出结论,总结结论。
四、教育的内容是“综合教育”。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内容应
当是“综合教育”,即教育要从实际出发,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是单纯的学科知识的传授。
五、教育的结果是“合理教育”。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结果应
当是“合理教育”,即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让学生在学
习中学会思考,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给当今的教育界带来了启示,即: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的思想。
试论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试论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普通教育学》读后感3篇《普通教育学》读后感3篇首先在对儿童进展管理方面,赫尔巴特提出的措施之一是权威与爱,也就是说教育者应该在儿童心目中树立权威的形象,受到他们的爱戴。
而树立权威的关键在于卓越的智慧;受到爱戴的关键又在于教育者自己要爱儿童,与他们保持亲密的关系。
本人是非常赞赏这种观点的一旦获得了爱,它就能在多大的程度上减轻管理的困难,这是自不待言的。
赫尔巴特指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他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养成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等五种道德观念。
在我看来,这种观点应该引起当代社会的注意。
因为在当下这个道德缺失的社会,很多人哪怕是知识也会做出一些危害社会的事情来,如果是这样,那受再多的教育又如何?还不行害人又害己,酿成了教育的悲剧?所以说,道德教育不是来得更重要吗?而赫尔巴特正是强调了德行培养的重要性,指出并非“有知识”的人都是有“德行”的。
这难道不正是我们当代人应该要反思的地方吗?。
还有,在西方教育史上,赫尔巴特第一次明确、系统地提出并论证了教育性教学原那么。
他强调说:“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反过来他也不成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他把教学作为道德教育最根本的途径和手段,即教育离不开教学,要以教学为载体,而且任何教育都必须具有教育性。
我觉得这个原那么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一方面,这告诉了我们思想品德这门课是有其存在意义的',学校开设这门课,让学生从小就承受道德教育,也就是说通过教学来进展教育。
另一方面,也提醒了教育者在设计课堂时时刻记得“无教育的教学”,也就是说设计任何一个课时,任何一个教学步骤都应该要思考其对学生是否具有教育意义。
当然,凡事都具有两面性,《普通教育学》这本书也不例外地存在一些缺乏之处,这是无可厚非的,我觉得我们要做的是取其精华吧。
赫尔巴特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他被称为“科学教育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