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岑边塞诗异同比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适岑参诗歌异同比较

随着大唐帝国日益强盛,疆域也随之不断扩大,边塞诗成为诗人创作的重要领域。尽管先秦时期就有边塞诗《诗经·出车》,但我们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兴盛,唐代则步入黄金发展时代。由于高适和岑参二人都曾投身戎幕,从军边疆,所以深刻的边塞生活体验促使他们两人在这方面成就最高。然后处于同一个流派之下的他们又有各自的特色,以下就分析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异同点。

一﹑高适与岑参诗歌的共同点如下。

(一)格调悲壮。宋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提到:“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1明胡应麟在其《诗薮》直袭严说:“高岑悲壮为宗”,“唐初承袭梁﹑隋,陈子昂独开古雅之源。……盛唐继起,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孟云卿,本子昂之古雅,而加以气骨者也。”2高岑的诗歌之所以悲壮,与他们的人生经历有关,即“知人论世”。首先,尽管出身于官僚家庭,他们却不得不面临家道中落的事实,因此两人均早岁孤贫。其次,二者都志存高远,却仕途坎坷。高适年轻时“喜言王霸大略”3,晚年则“以安危为己任”4,可见理想与现实总是有落差;岑参几度出塞,仅任微官,政治上失意,晚年消沉。再次,他们都立志建功,投身戎幕,有军旅生活的体验。例如高适最杰出的代表作《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通过腐化的将帅对比,思妇的愤怨,战场惨状,表现了战士英勇气概并构成一曲悲壮挽歌。与此同时,岑参《胡歌》一诗中写道:“关西老将能苦战,七十行兵仍未休。”作者在赞美“关西老将”的同时,我们也能感觉到古代七十老翁本该颐养天年,然而他却征战沙场,是多么惊心动魄与悲壮!

(二)慷慨激昂。盛唐时期,国家昌盛繁荣的同时各种社会矛盾也在急剧凸显。其中高适年轻时求仕不遇,漫游燕赵无果,接着在梁宋过了十几年的流浪漂泊的生活,但是这并未让他从此一蹶不振,依旧满怀壮志。高适《塞上》:“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倚剑欲谁语,关阿空郁纡!”从这两句诗可以看出高适心有所感而激扬奋发并努力构思经营天下的谋略,可是这些都无人理睬,陈铁民在其《高适岑参诗选评》中说:“在失志的悲慨中寓有壮激之气。”5大唐盛世特有的时代之风赋予诗人慷慨高昂之气。岑参《北庭贻宗学士道别》:“军有贤主将,何谓泣穷途?时来整六翮,一举凌苍穹。”本诗反映了从戎入幕道路之不平坦,而节选的几句则能看出诗人勉励自己:待到良机,定会有一番作为。

(三)时代背景相同。高适(702?~765)与岑参(715~770)主要活动于盛唐时期,此时战争频繁,疆域扩大,社会矛盾也开始加剧。何兴楚:“高适、岑参驰骋诗坛恰在玄宗开元十一年( 723)至代宗大历四年( 769)之间, 正是盛唐由极至而衰的时期, 他们创作的生命期、感悟生活的视焦点、情怀的主导面等等, 的确有很多相似之处。”6以至于他们在同一个时代,都写下关于渴望建功立业,壮志难酬,思乡思妇,穷兵黩武,歌功颂德等边塞名作。由于涉及作品繁多,此处不一一列举。

(四)继承“汉魏风骨”与六朝近体诗的特点。在接受文学遗产方面,他们继承了“汉魏风骨”,同时也吸收了六朝以来诗歌发展所取得积极成果,以达到“声律风骨”。“汉魏风骨”出自陈子昂《修竹篇序》,他推崇的是汉魏时期的理想境界,是指汉魏文学中刚健有力﹑积极进取的壮美风格。六朝以来近体诗句数与押韵固定,讲究平仄对仗。高适《燕歌行》“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表现了战士英勇杀敌的气概。岑参《轮台歌奉送峰大夫出师西征》“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不仅能看出格调高昂,气势雄壮,而且押韵,对仗工整。

(五)擅作七言歌行或七绝。《高适岑参诗选》中说:“高﹑岑七言歌行的成就最高。”7例如高适的七绝《营州歌》,七言歌行《燕歌行》,岑参的七绝《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七言歌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二﹑高适与岑参的不同点如下。

(一)边塞诗特点高适:悲壮﹑豪壮岑参:奇壮﹑俊丽。高适的诗大多描写征战生活为主,典型案例就是其《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通过腐化无能的的将帅与浴血奋战的将士形成鲜明的对比,歌颂战士视死若归的报国精神,体现了慷慨悲壮的格调。而岑参的诗除了“壮”,还有“奇”的一面,殷璠《河岳英灵集》卷上说:“参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8,陈铁民在《高适岑参诗选评》评价“奇特峭拔”“奇中见实,奇而入理”“奇壮”9。五年的西域生活使诗人对边塞战士生活,奇异风光,边地风俗有了一定了解,因此能够大胆,运用夸张和想象写出富有血肉,真实的边塞地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有一千古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原来边塞给人一种荒凉,条件恶劣的直观印象,而岑参却笔锋力转,将雪花比作梨花,富有诗意和美感,并且寄寓勃勃春意,笔触奇丽,令人耳目一新。总之,岑参的笔下给我们展示了边塞粗犷之外的奇壮俊丽。另外一首《天山雪歌送萧沼归京》:“能兼汉月照银山,复逐胡风过铁关。”,这句诗描绘了雪后,银装素裹的天山所显现的雪光与清冷的月色交相辉映,那景象除了倍增清冷之意外,还有奇丽之极!

(二)表达方式高适:多夹叙夹议,直抒胸臆岑参:长于描写,多寓情于景。元陈绎曾说:“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10高适的诗歌不以词采取胜,而以感情真挚深沉夺人眼球。高适《自蓟北归》:“谁怜不得意,长剑独归来!”这句是源自《战国策》的一个典故,诗人直抒胸臆,自己有一颗急于用世的雄心,却报国无门,请缨无路,毫无保留的表达自己的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岑参擅长描写边塞之景,如火山﹑雪海﹑沙漠,白草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样的描写雪景诗句读来奇丽壮美,富有诗意美感,饱含诗人对边塞这块土地的深感感情。

(三)表现手法高适:浑朴质实﹑写实手法岑参:瑰奇峭拔﹑浪漫主义手法。高适写诗往往直抒胸臆,不假雕饰,不用夸张和想象,仅仅采用写实手法。高适《东平路中遇大水》:“纵怀济时策,谁肯论吾谋?”表达诗人身怀济世理想,却没被重用的无奈与惆怅,表现直接,未用夸张手法。岑参《走马川行奉送西师出征》:“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诗人形象的运用拟人的手法(“吼”“走”),将碎石比成“斗”,是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了边塞地区环境恶劣,但更奇丽壮美的特点。

(四)格调高适:内蕴豪迈中见深沉岑参:外露骏爽中见奔放。陈铁民在《高适岑参诗选评》中提到:“高诗豪迈中给人以深沉之感,岑诗雄壮里有俊逸的一面。”11高适诗歌豪迈悲壮,读来余味无穷,深沉始现,《蓟门五首》中的第一首“勋庸今已矣,不识霍将军!”表达诗人对老兵勇武深沉,立功无望的感慨,第三首“羌胡无近日,征战几时归!”表现战争永无休止,戍卒怨声载道,语气深沉!岑参的诗歌奇壮俊丽而又不失奔放,《行军二首》第二首“悔不学弯弓,向东射狂胡!”诗人立功心切,气势奔放!

(五)接受文学遗产侧重高适:直追汉魏特点较明显岑参:较多融会六朝以来的诗歌(近体诗)特点。高适的诗歌如《燕歌行》《营州歌》明显能表现出诗人慷慨激昂﹑悲壮沉雄的特点,而岑参的诗歌则更讲究押韵字数固定,要求平仄对仗,如《卫节度赤骠马歌》。

(六)思想价值高适胜于岑参。高文林:“高适的边塞诗最高成就在于思想深刻。”12他的诗歌以描写边塞征战﹑戍卒生活﹑急于立功﹑关心民生以及讽刺将帅等,涉及面广泛。而岑参的边塞诗除了描写一般的边塞生活之外,比较突出的就是写景,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绘了一幅极其奇丽的塞外冰天雪地世界。总之,岑参的边塞诗在思想深刻度方面不如高适,一如前人评价高适“尚质主理”,岑参“尚巧主景”。

(七)艺术成就岑参的创造性比高适突出。陈铁民在《高适岑参诗选评》提到:“这主要表现在想象丰富,充满奇情异采,更富有艺术个性方面。”13高适的诗歌艺术手法主要是直抒胸臆,也就是直接在诗中表达壮志难酬,急于立功等思想,而岑参诗歌独特之处就是写景,写得奇丽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