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动力学_投入产出分析整合方法的区域发展协调性研究
产业经济学研究方法综述
产业经济学研究方法文献综述产业经济是居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是连接宏微观经济的纽带。
产业经济学是以“产业”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对象包括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发展、产业布局和产业政策等。
随着产业经济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各国逐步开始重视产业经济学,相应的研究方法也随之出现,目前对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博弈论、案例研究、系统动力学、计量分析、投入产出分析等。
本文,主要对博弈论、案例研究、经济计量分析以及投入产出分析四种方法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一、案例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案例研究方法以实际中的经济现象作为案例,定性定量相结合地分析说明某一经济规律,特别适用于无法精确定量分析的复杂经济事例。
案例分析还能揭示出普遍经济规律在不同的实际环境中所表现出的不同形式,能培养经济学研究人员对实际经济事务中所蕴含的经济规律的敏感性,提高其实际运用经济规律的能力。
上个世纪50年代及以前,产业组织理论学界盛行案例研究法,梅森在哈佛大学创立的产业组织研究小组主要也是运用案例研究方法,他们通过案例方式考察美国主要行业的市场结构情况,对这些行业的市场结构、企业行为进行市值分析,从而研究市场结构对厂商行为和绩效的影响。
随着航空运输业的不断发展,临空经济应运而生,地方区域的发展会促进临空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如果临空经济的发展态势良好也会反哺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然而直接用文字描述会显得太空泛、抽象,而用案例研究的的方法会更加的具体,更加能说明临空经济相关行业的绩效行为以及对市场的影响:如刘雪妮(2009)的《临空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以首都机场临空经济为例》以首都机场临空经济为例,通过投入产出模型分析其对北京市产出和就业的影响程度,并得出结果2006年首都机场临空经济贡献了北京市GDP的8.6%,影响80万个就业岗位;赵文(2011)的《临空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作用机理——以首都第二国际机场兴建为例》一文中,为说明临空经济发展与周边区域经济互动的耦合作用机理,以北京新机场的兴建为例,对北京南部临空经济区与河北"环首都经济圈"对接的促成机制以及战略实现路径等给出框架性建议;杨有孝等(2008)的《临空经济发展阶段划分与政府职能探讨——以国际成功空港为例》一文中,通过对爱尔兰香农、美国丹佛、香港赤腊角、荷兰史基浦等国际大型空港及其周边临空经济发展的成功案例分析,提出临空经济发展具有渐进式、跳跃式、更新式和大型航空城等四种发展模式以及临空经济发展经历的准备、成长、成熟、瓶颈和航空城开发等五个阶段及其特征,划分了我国大陆地区空港和临空经济的三种发展类型,并提出了不同阶段政府应采取的政策措施。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模式研究
乡村振兴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3年第10期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模式研究易桂花(重庆市巴南区乡村振兴服务中心,重庆市 400055)摘要:乡村振兴是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项重大任务,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产业振兴,产业振兴关键在于一、二、三产业的相互融合。
运用系统动力学研究方法,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运用Vensim PLE软件进行模拟仿真分析,揭示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内在机理与相互作用。
以巴南区为例进行仿真研究,调节相关变量发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一产业是关键,二产业是基础,三产业是重点;通过加大对一、二、三产业政策投入,一产业占比最小,但增长趋势较快,是未来经济增长的关键点;二产业占比较大,增长趋势相对平稳,是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点;三产业(旅游业)综合效果最为明显,增幅快、占比大,是未来主要经济增长点。
关键词:乡村振兴;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系统仿真1 研究现状回顾以往文献,多数学者主要单独研究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相关理论,也有部分学者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主要是通过定性的方法,且以理论研究为主。
例如,旷爱萍、李延[1]通过对百色市农村产业发展的案例进行解读,归纳出农村一、二、三产融合的主要形式,分析当前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产业融合对乡村振兴的相互作用,应该从一(农业)、二(工业)、三(旅游业)三个产业融合的角度去研究,这样才能深层次去分析乡村振兴与三个产业之间内在关系。
然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是多个子系统动态变化和相互影响的复杂系统,需要用系统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但少有文献从系统的角度去研究一、二、三产业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与动力机制,本文通过运用系统动力学,引入了系统思考模式,不仅从定性的角度考虑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还以定量的方法考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之间相互作用以及对系统行为模式的影响。
我国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研究
我国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提出了区域协同发展战略。
该战略要求不同地区之间加强资源整合、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改善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我国区域协同发展战略进行分析。
理论探讨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提出,是基于区域经济学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
区域经济学认为,地理空间是经济活动的基础,而国家政策又是影响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在这个基础上,区域协调发展理论提出了通过政策调节和市场引导,实现不同地区之间资源、产业、人力等要素的有机整合和协同发展。
和谐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也是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
和谐发展是指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和谐发展的实现需要区域之间充分合作,共同提升整个地区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因此,区域协同发展成为解决区域不平衡发展的首选战略。
实践成果自区域协同发展战略提出以来,各地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加大区域协同发展力度。
沿海地区和腹地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逐渐缩小,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得到了快速提升。
一方面,各地通过加强对外开放、稳定政策法规、提高投资环境等手段,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
例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快了推进“一核一轴多点支持”的协同发展模式,通过打造富有特色的高端制造业集群和智能制造产业体系,吸引了大量的外资企业和人才。
河南省则通过加强与京津冀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的交流合作,推动经济结构升级和产业转型,使中部地区的经济持续增长。
另一方面,区域协同发展战略也在不断推动国家的产业转型和升级。
各地区优势资源得到充分整合,形成了产业链笼罩和配套支撑的产业体系。
例如,中西部地区大力发展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促进了经济增长。
同时,优化营商环境、加强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也是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实现的重要途径。
区域协调发展_内涵_动因与机制体系
区域协调发展_内涵_动因与机制体系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在跨越地域和行政区划的基础上,协调各方面资源和因素,促进区域间均衡发展的一种发展模式和运作方式,是促进全国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包括:1. 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通过加强区域之间的经济往来和互补性,发展跨越区域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提高区域的产业分工和协作水平,实现区域间经济资源的互补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2. 促进区域社会协调发展。
通过加强区域间的交流和合作,促进区域内外的人员、资金、技术和信息的流动,提高人才、资本和信息等要素资源的集聚和流动效率,加强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区域社会协调发展。
3. 促进区域生态协调发展。
通过加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等方面的合作,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实现区域生态协调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的动因主要包括:1. 不平衡发展,导致地区发展的不协调。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导致了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协调,需要进行区域协调发展。
2.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需要协调各地资源。
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流动,需要通过区域协调发展来协调各地资源和优势。
3. 区域竞争趋势,促使区域之间寻求合作。
随着区域竞争的加剧,区域之间的资源、产业和技术越来越需要互补,需要通过协调发展来实现合作共赢。
1. 政策引导机制。
通过政策的制定和引导,促使区域之间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区域竞争力和合作意识。
3. 政府干预机制。
在必要时,政府可以对区域产业和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和发展,促进区域发展和协调。
4. 合作机制。
区域之间通过建立合作机制来加强机构间的交流和合作,加快区域间的发展进程,实现区域间的协调和合作发展。
5. 信息交流机制。
加强区域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及时了解区域间的政策、市场动态等,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和互动。
系统动力学研究综述
系统动力学研究综述摘要本文首先对系统动力学进行简要概述,并回顾其在国外和国内的发展历程。
其次通过对文献综述的方式,对系统动力学的研究领域进行梳理和罗列,并且介绍了系统动力学的研究成果和应用情况。
本文的目的在于对系统动力学的发展和应用进行清洗明确的概括的,增进系统动力学的了解,并表述其目前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系统动力学、综述、应用现状、研究成果一、引言系统动力学自创立以来,其理论、方法和工具不断完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在解决经济、社会、环境、生态、能源、农业、工业、军事等诸多领域的复杂问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现代社会复杂性、动态性、多变性等问题的逐步加剧,更加需要类似系统动力学这样的方法,综合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并于经济学、管理学交叉,使人们清晰认识和深入处理产生于现代社会的非线性和时变现象,做出长期的、动态的、战略的分析和研究。
这位系统动力学方法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也为深入研究系统动力学的应用提供了机遇和挑战。
为此,本文从系统动力学的研究与应用现状着手,通过总结和分析当前系统动力学的应用情况,探寻系统动力学未来的应用前景和方向,希望能促进系统动力学方法在现代社会中的广泛应用。
二、系统动力学概述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简称SD)起源于控制论。
自Wienes在40年代建立控制论以来,随着现代工业与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控制论的概念、领域和工具也得以拓展。
五十年代初,中国把自动控制理论翻译为“自动调节原理”。
苏联的B.B. COJIOJIOBHNKOB教授,在研究有关随即控制问题时,引入“系统动力学”的概念。
钱学森先生结合龚恒问题,编著了《工程控制论》,也阐述了系统动力学的有关问题。
苏联与后总共对系统动学的研究,是针对工程技术问题,限于自然科学领域。
美国在50年代后期,在系统动力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JW Forrester等发表了一系列关于SD方面的论文,使它的应用不限于工程技术,而是拓展到工业、经济、管理、生态、医药等各个领域,并出现了五花八门的各种动力学。
(完整word版)系统动力学(自己总结)
系统动力学1.系统动力学的发展系统动力学(简称SD—system dynamics)的出现于1956年,创始人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福瑞斯特教授。
系统动力学是福瑞斯特教授于1958年为分析生产管理及库存管理等企业问题而提出的系统仿真方法,最初叫工业动态学。
是一门分析研究信息反馈系统的学科,也是一门认识系统问题和解决系统问题的交叉综合学科。
从系统方法论来说:系统动力学是结构的方法、功能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的统一。
它基于系统论,吸收了控制论、信息论的精髓,是一门综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横向学科。
系统动力学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系统动力学的诞生—20世纪50-60年代由于SD这种方法早期研究对象是以企业为中心的工业系统,初名也就叫工业动力学。
这阶段主要是以福雷斯特教授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工业动力学》作为奠基之作,之后他又讲述了系统动力学的方法论和原理,系统产生动态行为的基本原理。
后来,以福雷斯特教授对城市的兴衰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城市模型。
2)系统动力学发展成熟—20世纪70-80这阶段主要的标准性成果是系统动力学世界模型与美国国家模型的研究成功。
这两个模型的研究成功地解决了困扰经济学界长波问题,因此吸引了世界范围内学者的关注,促进它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发展,确立了在社会经济问题研究中的学科地位。
3)系统动力学广泛运用与传播—20世纪90年代-至今在这一阶段,SD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其应用范围更广泛,并且获得新的发展.系统动力学正加强与控制理论、系统科学、突变理论、耗散结构与分叉、结构稳定性分析、灵敏度分析、统计分析、参数估计、最优化技术应用、类属结构研究、专家系统等方面的联系。
许多学者纷纷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来研究各自的社会经济问题,涉及到经济、能源、交通、环境、生态、生物、医学、工业、城市等广泛的领域。
2.系统动力学的原理系统动力学是一门分析研究信息反馈系统的学科。
它是系统科学中的一个分支,是跨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横向学科。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HJ/J 130—20031 总则1.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1 主题内容本导则规定了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工作程序、方法、内容和要求。
1.1.2 适用范围本导则适用于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组织编制的下列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1.1.2.1 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1.1.2.2 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
1.1.2.3 1.1.2.1和1.1.2.2条款中所列规划的详细范围依照国务院“关于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的具体范围的规定”执行。
1.2 术语1.2.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规划编制阶段,对规划实施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并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的过程。
1.2.2 规划方案符合规划目标的,供比较和选择的方案的集合,包括推荐方案、备选方案。
1.2.3 环境可行的推荐方案符合规划目标和环境目标的、建议采纳的规划方案。
1.2.4 替代方案通过多方案比较后确认的符合规划目标和环境目标的规划方案。
1.2.5 减缓措施用来预防、降低、修复或补偿由规划实施可能导致的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1.2.6 跟踪评价对规划实施所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监测、分析、评价,用以验证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准确性和判定减缓措施的有效性,并提出改进措施的过程。
1.3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与原则1.3.1 评价目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规划编制和决策过程中,充分考虑所拟议的规划可能涉及的环境问题,预防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不良环境影响,协调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1.3.2 评价原则1.3.2.1 科学、客观、公正原则: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必须科学、客观、公正,综合考虑规划实施后对各种环境要素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产业经济学:原理及案例(第六版)第01章 绪论
第四节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系统方法 自组织理论方法 系统动力学方法 投入产出分析法
22
一、系统方法
系统方法是将对象视为一个系统,着重 考察对象与环境的关系、对象与内部构 成部分的关系以及对象内部分与部分的 关系,从而达到最优地处理问题的目的 的一种现代科学方法。
23
一、系统方法
国民经济是由各产业部门构成的系统;产业又 是由各个细分的产业构成的系统;细分的产业 又是由各个企业构成的系统。 从更高层次上寻求出路
将石油化工、汽车、 家电和电子工业确定 为重点发展的主导产 业,先后制定了《机 械工业振兴临时措施 法》、《电子工业振 兴临时措施法》等法 规,对重化工业、电 子工业的加快发展起 极大的促进作用,使 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 长期.
将高级机械、电子产 品和电子计算机等附 加价值高的高技术产 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 加以重点扶植,促进 了日本产业结构的高 度化。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 1776年发表《国富 论》,创立了古典 经济学,即微观经 济学 Microeconomics。
微观经济 分析
宏观经济 分析
?
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 1936年发表 了《就业、利息和 货币通论》,创立 了现代宏观经济学 Macroeconomics。
20
第三节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意义
二、研究产业经济学,为产业结构的优化、产
业的合理布局、提高产业竞争力提供理论指导 经济发展中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 一直是摆在经济学家面前的难题; 各地区协调发展,构建合谐社会是经济学家面 对的新课题; 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产业比较优势向竞争优 势的转变,是经济学研究的永恒主题。
系统动力学模型
第10章系统动力学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System Dynamic)是社会、经济、规划、军事等许多领域进行战略研究的重要工具,如同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一样,也被称之为战略研究实验室,自从问世以来,可以说是硕果累累。
1 系统动力学概述2 系统动力学的基础知识3 系统动力学模型第1节系统动力学概述1.1 概念系统动力学是一门分析研究复杂反馈系统动态行为的系统科学方法,它是系统科学的一个分支,也是一门沟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横向学科,实质上就是分析研究复杂反馈大系统的计算仿真方法。
系统动力学模型是指以系统动力学的理论与方法为指导,建立用以研究复杂地理系统动态行为的计算机仿真模型体系,其主要含义如下:1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理论基础是系统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2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研究对象是复杂反馈大系统;3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研究内容是社会经济系统发展的战略与决策问题,故称之为计算机仿真法的“战略与策略实验室”;4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研究方法是计算机仿真实验法,但要有计算机仿真语言DYNAMIC的支持,如:PD PLUS,VENSIM等的支持;5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关键任务是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体系;6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最终目的是社会经济系统中的战略与策略决策问题计算机仿真实验结果,即坐标图象和二维报表;系统动力学模型建立的一般步骤是:明确问题,绘制因果关系图,绘制系统动力学模型流图,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实验,检验或修改模型或参数,战略分析与决策。
地理系统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因此,许多地理学者认为应用系统动力学进行地理研究将有极大潜力,并积极开展了区域发展,城市发展,环境规划等方面的推广应用工作,因此,各类地理系统动力学模型即应运而生。
1.2 发展概况系统动力学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史隆管理学院教授福雷斯特(JAY.W.FORRESTER)提出来的。
目前,风靡全世界,成为社会科学重要实验手段,它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管理科技和生态灯各个领域。
系统动力学-投入产出
I 1000 2000 2800 ┆
D 5000 4000 3200 ┆
R1 1000 800 640 ┆
I
1000 0 一阶负反馈(简单 库存控制)系统输 出特性曲线 16 t
C Y=6000
動態性複雜範例-員工離職模型
經營績效 + + 薪資,福利 + -
平均生產力 - -
+
離職率
工作負擔 +
因果回饋思考
第二章
系统模型的构造方法
2.1 直接分析法 2.2 系统动力学方法 2.3 概率统计分析法 2.4 网络计划分析法 2.5 状态空间分析法 2.6 模糊评价分析法
2.7 投入产出方法 2.8 系统辨识方法
1
系统仿真
一、概念及作用
1.基本概念
所谓系统仿真,就是根据系统分析的目的,在分析系统 各要素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能描述系统结构或 行为过程的、且具有一定逻辑关系或数量关系的仿真模型, 据此进行试验或定量分析,以获得正确决策所需的各种信息。
17
捨本逐末基模—結構
飲酒量 + - - 工作壓力 - - + + 調整工作 遞延
18
- + 健康
動態性複雜範例-供需與價格
+ 價格 -
供應
+
-
-
-
需求
-
庫存
市場供給數量
19
⑶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方程结构
系统动力学模型主要用方程来描述,根据系统流图建立有关结构 方程,进行仿真计算。 ①水平方程 水平方程用L表示,其形式是离散差分方程,表达式为: L:LK=LJ+DT×(RA·K-RS·K) J J 其中,L—流量 LK—在时间点K计算的流位(水平)新值 LJ—在时间点K的前一时间点J的流位(水平)值 DT—在时间点J和时间点K间的间距(间隔)长度(时间量) RA—流入流位的流率(单位/时间量) RA· K—时间段JK加入的流率值(单位/时间量) J RS—流出流位的流率(单位/时间量) RS· K—时间段JK减去的流率值(单位/时间量) J 该方程的含义是: 20 现时水平=前时水平+时间间隔×现时与前时流速差
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城市化的发展,中国的区域协调发展成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
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在区域范围内协调各方面的发展,促进地区之间的均衡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等要素的有机结合和互动协调,促进各地资源的优势互补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全方位、全覆盖的经济社会发展。
一、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探析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源于区域发展理论和协调发展理论。
区域发展理论主要是研究区域经济、社会和空间结构变化的规律和机理,是研究区域发展问题的理论基础。
协调发展理论则是研究自然、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发展领域的协调关系,强调不同领域中各种要素的相互作用和转化。
区域协调发展理论是区域发展和协调发展理论的结合体,其研究对象是在特定区域内各社会经济活动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
1.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协调并促进空间、经济、社会和人口等各要素的平衡和有机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应该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优化区域空间结构,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区域内部各要素间的协调区域内部各要素之间具有内在协调关系,包括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协调。
其中经济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包括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协同创新、扩大内需等。
资源利用方面应该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推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利用。
环境保护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社会福利方面要发挥人力资源、社会资本、公共服务、文化教育等因素的综合效应,提高区域内的生活品质和社会福利水平。
3. 区域间各要素间的协调区域间各要素之间也存在着内在协调关系,包括跨区域方面的经济互动、交通运输、信息技术、区域平衡和城乡发展等方面的协调。
其中经济互动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包括促进产业协同发展、扩大区域市场、推进国际合作等。
系统动力学
例: 人口子系统的因果关系图
根据实际意义,分析顶点间的关联关系,建立 因果关系。
三、系统动力学流图模型
因果关系图:刻划两个变量的关联关系,解 决了当一个变量增加时,与它成因果关系的变量 是增加还是减少的问题。 但如何建立两个变量的量的关系?
通过绘制流图和写动力学方程统的一种模型, 它有效地解决了这一个问题。
因果关系图
定义:在系统中,若t时刻要素变量vj(t) 随vi(t)而变化,则称vi(t)到vj(t)存在因果链 vi(t)→vj(t), t∈T。 例如:年出生人口v2(t)→人口v1(t)
因果链极性
定义:设存在因果链vi(t)→vj(t), t∈T。 ①若任t∈T, vi(t)任增量Δvi(t)>0,存在对应 Δvj(t)>0,则称在时间区间T内,vi(t)到vj(t)的因果 链为正,记为vi(t)→vj(t), t∈T。 ②若任t∈T, vi(t)任增量Δvi(t)>0,存在对应 Δvj(t) < 0,则称在时间区间T内,vi(t)到vj(t)的因 果链为负,记为vi(t)→vj(t), t∈T。
流图提供了新的思想方法
用流位和流率描述系统 任何系统本质量只是两类:
一类是积累变量--对应积分 一类是积累变量的对应速度变量--对应微分
分析
因果关系图中的要素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单位一定要明确。 在经济管理系统中,有时候,一些量的单位不明 确,我们建立因果关系时,就应该设计单位。 如,一些心理学方面的变量可被看作是具有压力 或压强的单位量。有的变量要素可以为无量纲(如比 例等)。 2、因果关系图的要素变量v(t)必须是名词或名词 短语。并对v(t)的Δv(t)(Δv(t)>0或Δv(t)<0)有明确的 意义。 只有满足这两条,才能建立起映射F(t)。即确定 各因果链的极性。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产业发展研究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产业发展研究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产业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然而,由于产业发展复杂而多变的特点,我们需要一种具有系统思维的研究方法来揭示其本质规律。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产业发展研究,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兴起的一种新兴研究领域。
一、系统动力学的基本原理系统动力学是一种以时间为基础的建模和分析方法,用来研究系统中各个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变化过程。
它将系统看作一个具有内在联系和相互依存的整体,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模拟仿真来研究系统的行为和演化趋势。
二、产业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产业发展研究可以通过构建相应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来仿真和预测产业的发展过程。
以制造业为例,我们可以将其视为一个由供给链、价值链、创新链等多个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系统。
通过对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因果关系进行建模,可以揭示产业发展的整体趋势和影响因素。
三、供需关系的分析在产业发展中,供需关系是决定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之一。
通过系统动力学分析供需关系,可以揭示供需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变化过程,从而预测市场的波动和价格变动。
四、技术创新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通过系统动力学建模,我们可以模拟和分析技术创新对产业发展的影响路径和效果。
例如,当一项新技术出现时,它可能引发一系列的创新链反应,进而推动整个产业的变革和发展。
五、政府政策与产业发展的关系政府政策对于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通过系统动力学模型,我们可以分析政府政策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和效果。
例如,当政府采取一项激励政策时,可以预测该政策对产业链条、创新链条等不同子系统的影响。
六、产业升级与转型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市场环境和技术进步的变化,产业也需要进行升级和转型。
通过系统动力学建模,我们可以模拟不同产业升级和转型路径的效果和可行性,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政策建议。
总之,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产业发展研究在分析产业复杂性和非线性特征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系统动力学概述
系统动力学概述
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是一种以反馈控制理论为基础,用于研究复杂动态系统的计算机仿真方法。
它是由麻省理工学院的杰伊·福瑞斯特(Jay Forrester)于1956年提出的,主要用于理解和预测复杂系统的行为。
系统动力学的主要特点是将系统看作是由相互作用的元素组成的整体,这些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信息流和物流来实现的。
系统动力学模型通常包括因果关系图、库存流量图和速率变量图等组成部分。
因果关系图是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基础,它描述了系统中各个元素之间的因果关系。
库存流量图则用来描述系统中的物质或信息的流动情况,而速率变量图则用来描述系统中的变化速度。
系统动力学的主要优点是能够处理非线性、时变和复杂的系统问题,而且模型的建立和求解过程相对简单。
此外,系统动力学还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易理解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生态、工程等领域。
然而,系统动力学也有其局限性。
首先,由于系统动力学模型是基于一定的假设建立的,因此模型的准确性受到假设的影响。
其次,系统动力学模型通常只考虑了系统的主要因素,忽略了一些次要因素,这可能导致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有所偏差。
最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求解过程通常需要计算机辅助,这对于
一些没有计算机技术背景的人来说可能是一个挑战。
尽管存在这些局限性,但系统动力学仍然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它为我们理解和预测复杂系统的行为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系统动力学理论的进一步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系统动力学将在未来的科学研究和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区域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研究
区域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研究一、区域发展的必要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区域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各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不同,差距也越来越大。
发展不平衡不仅直接关系到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更影响到国家整体的经济发展。
而促进地区发展的关键在于发展资源环境协调,这也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点。
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协调发展各种资源与环境是一个原则性要求。
发展需要有合理的规划,资源的开发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保护环境为前提,充分发掘资源的利用价值。
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包括了资源的开发、环境的保护与治理等多个方面,而针对不同地区的情况,需要有不同的策略以及合理的分配方式。
三、地区资源开发的落实资源开发是地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也需要在资源环境协调的前提下进行。
不同地区的资源开发不同,有的地区以石化等资源的开发为主,有的地区以农业、旅游等为主。
然而,资源开发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最大程度地保障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为地区的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经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而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需要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
针对不同的地区,也需要有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例如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等。
这样能够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也有助于保障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性。
五、资源环境保护与治理资源环境的保护是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切实维护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在资源环境保护上,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例如强制性环保审批、生态补偿机制、环境部门行政问责制度等。
同时,在环境污染治理上,也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例如严格的排污限制、高效的污水处理技术等。
六、结语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要想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就需要科学的资源环境协调方案。
这需要各地区负责人、经济学家、环保专家等多方面的参与,以合理分配资源、科学开发与保护环境为前提,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真正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
系统动力学_投入产出分析整合方法的区域发展协调性研究_张宝安
实现在不影响正确性的前提下,可以 通过投入产出分析在较短时间内全面、 正确地评价区域发展质量。以此为建 立区域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提供方 法基础,并为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的 优化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 S D / I O 整合方法用于区域 发展协调性分析研究 1.1 建立系统动态仿真模型,辨析 出对系统发展影响较大的关键因素
ij
o 和 oo ;rs 为生产第 j 种产品时需要
ij
ij
ij
消耗第 i 种资源量;ors 为消费第 j 种产 ij
品时需要消耗第 i 种资源量; pw (pg ,
ij
i
ps ,p o )为第 i 种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排
ij
ij
放第 j 种水(大气、固废、其他类型)污
染的量;cw (cg ,cs ,co )为消费第 i 种
需求的第 i 种产品或服务的数量(当i=j
时,主对角线上有数值);wij 为区域内 生产的第 j 种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占用
的第i 种水污染物环境容量;owij为区域 内消费第 j 种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所占用
的第 i 种水污染物环境容量; 大气、固废
和其他类同义,分别为g 、og 、s 、os 、
ij
ij ij
主要行业的确定依据是:产业或行业的
GDP 在区域 GDP 总量指标中所占比重
大,对区域资源需求量影响较大,对区
域环境质量影响较大,影响力系数和感
应度系数比较大,且主要行业资源消耗
与污染排放量在区域总的资源消耗和污
染排放中所占比例δ 达 85% 以上。 i
1.2 编制投入产出简表,明确区 域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环境 投入产出情况
Abstract: It has become the worldwide range hot issue to embody resources value and environmental cost in the economic accounting and establish the Green National Economy Calculation System. The 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 of mutual function and mutual influence amongst resources, environment, society and economy are foundational work for embodying resources value and environment cost in input-output analysis, and this is the basis for establishing the Green National Economy Calculation System.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haracters of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n put forward a suitable method, which bridged with input-output analysis and viewed in material balance and based on system theory, to research coordinate grade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This method realized embodying resources value and environmental cost in regional accounting, and prepared foundation for the regional green economic accounting system. Key words: resources value; environmental cost; input-output; system dynamics
杭州市城中村改造”规划工作计划
杭州市拱墅区城中村改造试点村康桥镇、半山镇“一区一统筹,一村一方案”规划工作计划一、项目概况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加快实施城中村改造试点工作,促进农村向城市、农民向居民转变,根据杭州市政府杭政函[2005]266号通知,决定在保证市级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建设用地需要、执行和不违反现有各项撤村建居和城中村改造试点的政策前提下,采取“一区一统筹,一村(片)一方案”的城中村改造模式。
此次被列入城中村改造试点的项目位于拱墅区,其中康桥镇有9个村,包括康桥村、谢村村、西杨村、义桥村、蒋家浜村、永和村、独城村、计家村、平安桥村;半山镇有2个村,包括半山村、金星村。
二、对本项目的认识“城中村”侠义上是指农村村落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全部或大部分耕地被征用,农民转为居民后仍在原村落居住而演变成的居民区,亦称为“都市里的村庄”。
从广义上说,是指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进程中,滞后于时代发展步伐、游离于现代城市管理之外、生活水平低下的居民区。
与其他城市一样,城中村问题也是杭州市经济社会发展中最突出、最复杂、最集中的问题。
村内环境恶劣,居民生活质量不高,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而且阻碍了城市结构的完善和土地使用效益的提升,侵蚀了周边地区的土地价值,大量的违法建设破坏了城市公平环境和法制管理秩序,与建设和谐社会相距甚远。
水电管线蜘蛛网,平房加盖五六层;根根烟囱黑烟冒,垃圾污水沿街倒;犯罪超生黄赌便是人们对城中村形象地诠释。
为实现杭州市城村协调发展,提升城市品质,构建和谐杭州,此次规划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可持续发展为准则,人性化设计,高起点、高标准改造城中村,塑造环境宜人、城乡协调、和谐文明、富有现代气息的和谐杭州新形象。
三、本项目的技术路线(一)工作思路城中村是城市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独特现象。
由城中村滋生出来的一系列问题严重困扰着城乡协调发展。
消除城中村现象,根治城中村,已经成为当前统筹城乡经济,全面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健康发展的一项迫切要求。
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实证研究
■ 周荣敏
▲
张
燕 副教授 ( 河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石家庄 001 ) 508
基金 项 目:河北 省社 会科 学发展 研 究项 目 《 河北 省产 业结 构低碳 化
问题研 究 》( 0 0 3 1 ;河北省社科规 划办项 目 《 2 10 1 2) 提升 河北省 能源 ~
进 行了分析 , 并根据大 系统理论 , 出复 提 合 系统协调 控制与管理 方式。 白华对 区域 “ 经济 、资源 、环境 ”复合 系统 的协 调机 制 作了深八分析 。 曾嵘 阐述 了人 口、 资源 、 环境 与经济 的协调发展复杂系统的机构特 征 及各 子 系统 问 内在协 调机 制 和发展 过 程。 孟庆松对 复合系统 的协 调度模 型进行
运 用非 平 衡 系统 理 论 对 自组 织 与 组 织 机 理
映不 同方面 、不 同性质 的信息 ,经过数学 处理 , 使之成 为具备评价功能的综合量值 , 其数值大小是对研究对 象的量化评价。本 着针对性 、全面性 、系统性和适应性的原 则 ,考虑被评价 区域 的自然环境特点和社
会经济发展状况 。 以及指标数据的可得性, 提 出综 合评价指标体 系。该指标体 系由系 统层 、 系统层 、 子 准则层 、 指标层 4 层指标 体 系共 4 个评价指标 , 4 共同构成了递阶层 次 结构 。原 始指标按 对系统发展水平的贡 献 性质分 为二类 :正 向指标 ,指标数值越 大越好 ;逆 向指标 ,指标数值越小越好 。
本文在构建能源 一经济 一环境 综合发展水
平 指 标 体 系 的 基 础 上 ,采 用 主 成分 分 析 法
根据某阶段发展客观情况 ,按照设计 的指标体系整理原始数据。设有 n 年数据 , 每年数据有 P个指标 Y Y … , i1 Y =,
方法论探究在工程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价中意义
方法论探究在工程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价中意义摘要:文章针对工程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分析了科学方法在工程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中有重要意义,提出评价方法主要包括观念层面的系统思维方法和操作层面的技术性方法,并且强调前者在项目管理全过程中起着统领全局的关键作用。
关键词:工程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价;系统思维方法;技术性方法不论经济结构如何变化,工程项目建设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
工程项目实施的目的不仅是实现具体的目标(工期、质量、费用),也应做到项目建设与环境、社会的协调,我们在进行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影响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各种因素,包括社会因素、利益关系、政策落实等现实问题,否则可能重蹈以前投资失误、失策、失控的覆辙。
所以利用科学方法对工程建设项目进行管理,包括评估论证,将是项目建设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保证。
一、工程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价的产生背景及内涵工程项目在人类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它是发展经济、创造文明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
但是由于科技发展水平、经济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限制,在工程项目为人类社会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凸显出很多的社会问题:建设需要消耗大量自然资源,包括能源、原材料和水;工程项目建设和使用阶段会产生和排放大量污染物,主要包括废气、废水和固体污染物,从而对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工程项目的盲目上马,未从经济整体性上进行充分的考虑,造成经济产业结构的畸形发展:造成代内、代际分配不公等问题。
工程项目造成的社会问题对于人类的社会和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已经对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如何科学地协调工程项目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关系的问题,已经摆在了人类面前。
为了解决工程项目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关系的问题,工程项目的社会评价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这种项目评价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以人类学和社会学为理论,从社会发展和人类发展的角度来分析项目对社会发展和人类发展产生的影响,在分析中始终把人放在第一位,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中,区域是指按行政区域划分 的省、市、县,或按经济联系划分的经 济协作区。人类居住的区域是一个以 人为中心,涉及社会、经济、资源和环 境等诸多因素的复合生态系统。它由 人口、工业、农业、服务业、资源和环 境保护等多个子系统组成。其中,人的 活动既要服从生态学规律,又与经济 社会紧密联系。环境质量是生活质量
的流动以开放系统、开环的方式进行。
同时,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与自
投入
物质消耗
活劳动 消耗
产出
1,
本区域
2,
产品
…
,n
1,
外区域
2,
调入产品
…
,n 折旧
劳动报酬
社会纯收入 总投入
表 1 区域投入产出表
中间产品
最终产品
1
2
…
n
小计 消费
固定资
积累
调出
产更新
小计 总产出
x11,
x12,
… ,
x1n
区域价值型投入产出表的主栏与
传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价值型投
入产出表的主栏略有不同,其中物质
消耗可由本区域产品、外区域调入产
品两部分构成,如表 1。
其中,xij反映本区域生产的产品用 做本地日常生产消耗的情况;yiⅠ为本区 域产品用于满足本区域最终需求(固
定资产更新大修理、积累和消费)的情
况; y iⅡ为本区域产品调往区域外的情
本文根据物质平衡理论和系统相 关性原理,针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 特点,提出了系统动力学—投入产出 分析(SD/IO, system dynamics/ input-output analysis)整合方法, 应用于资源环境价值研究。通过系统 分析和系统结构模拟,了解系统内各 要素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依赖关系;辨 识影响系统发展的关键因素,并据此 进行区域投入产出表的简化,留存关 键的社会经济信息和资源环境信息,
x21,
x22,
… ,
x2n
y iⅠ
y iⅡ
yi
xi
…
xn1,
xn2,
… ,
xnn
fij
gi
gi
fi
dj vj mj xj
51
绿色经济 g r e e n e c o n o m y
然相协调才能实现可持续。因此,在进 行区域发展评估时,可以着重研究对 区域资源供需平衡影响大和对区域环 境质量影响大的因素。对于区域内总 产出,主要研究其生产过程中对资源 的需求量和污染物质的排放量;对于区 域内需求的最终产品,主要研究其消 费过程中和产品生命同期结束后对环 境的影响。
Abstract: It has become the worldwide range hot issue to embody resources value and environmental cost in the economic accounting and establish the Green National Economy Calculation System. The 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 of mutual function and mutual influence amongst resources, environment, society and economy are foundational work for embodying resources value and environment cost in input-output analysis, and this is the basis for establishing the Green National Economy Calculation System.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haracters of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n put forward a suitable method, which bridged with input-output analysis and viewed in material balance and based on system theory, to research coordinate grade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This method realized embodying resources value and environmental cost in regional accounting, and prepared foundation for the regional green economic accounting system. Key words: resources value; environmental cost; input-output; system dynamics
进行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系统分析, 通过系统分析和系统模拟,了解系统内 各要素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关系, 建立系统动态仿真模型(SD 模型)[9], 进行模型的灵敏度分析及有效性检验, 调整模型,要求模型具有较好的强壮 性,基本能反映真实系统的运行变化。
在模型原始模拟运行及灵敏度分 析的基础上,进行政策可调控参量的 调整试验,辨析出对系统整体发展变 化影响较大的关键因素。根据关键因 素的辨析结果和相关统计信息,分析 区域经济结构,选择各产业的经济规 模、资源需求量、污染排放量、产业影 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等作为主要比 较指标,辨析出主导产业和主要行业, 以便量化分析其对区域经济整体发展 的影响程度及其进一步发展对区域经 济大环境条件的需求度。主导产业和
主要行业的确定依据是:产业或行业的
GDP 在区域 GDP 总量指标中所占比重
大,对区域资源需求量影响较大,对区
域环境质量影响较大,影响力系数和感
应度系数比较大,且主要行业资源消耗
与污染排放量在区域总的资源消耗和污
染排放中所占比例δ 达 85% 以上。 i
1.2 编制投入产出简表,明确区 域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环境 投入产出情况
目前我国区域环境规划仍按目标 环 境 容 量 进 行 ,因 此 进 行 区 域 发 展 协 调性评价时,以目标环境容量为准。 根据地区环境介质量和介质特征及区 域 环 境 功 能 区 划 情 况 ,计 算 出 环 境 容 量;根据地区自然条件和资源建设投 入 ,计 算 出 地 区 资 源 可 提 供 量 。
绿色经济 g r e e n e c o n o m y
系统动力学—投入产出
分析整合方法的区域
发展协调性研究
张宝安 1 张雪花 2 张宏伟 2 (1.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 秦皇岛 066004;
2.天津大学 环境学院, 天津 300072)
摘要 :将资源环境价值体现在经济核算中,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全面考虑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 和相互影响,已成为世界性的热点议题。本文根据物质平衡原理和系统整体性、相关性理论,针对区域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系 统的特点,提出了系统动力学—投入产出分析整合方法,用于研究区域发展协调性,将环境成本和资源价值纳入区域投入产 出分析中,为构建区域绿色经济核算体系准备了方法。 关键词:资源价值;环境成本;投入产出;系统动力学
况;y 为本区域各部门可提供的最终产 i
品;f 为外区域调入的产品用于本区域日 ij
常生产消耗的情况;g 为外区域调入的 i
产品用于满足本区域最终需求的情形;d j
为各部门折旧;v 为劳动报酬;m 为社会
j
j
纯收入;xj 为区域内总投入,(yiⅠ+gi)为
区域内需求的最终产品。
区域内部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
指标体系研究[1]、生态系统科学管理研 究[2]、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研究[3,4]、绿色经济核算理论研究[5,6]、 资源环境恢复成本研究[7]及资源禀赋对 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研究[8]等,取得了许 多突破性进展。但目前较少涉及将资 源价值和环境成本全面纳入投入产出 分析中的方法研究。
投入产出分析是经济学与数学的
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环境质量的优 劣无疑应成为评价生活质量是否提高 的标准之一。同时,保证资源具有可持 续支撑能力更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 发展的关键。因此,研究现实可行的理 论与方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全面考 虑资源环境因素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 撑和约束作用,已成为世界性热点议 题,并有大量研究。如可持续发展评价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厅项目(编号:Z2006202);天津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编号:05YFSYSF032); EMCC 科研基金(编号: 0488)部分成果 作者简介: 张宝安(1 9 6 3~ ),男,辽宁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优化与生态经济。
5 0 ECOLOGICAL ECONOMY
需求的第 i 种产品或服务的数量(当i=j
时,主对角线上有数值);wij 为区域内 生产的第 j 种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占用
的第i 种水污染物环境容量;owij为区域 内消费第 j 种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所占用
的第 i 种水污染物环境容量; 大气、固废
和其他类同义,分别为g 、og 、s 、os 、
ij
ij ij
实现在不影响正确性的前提下,可以 通过投入产出分析在较短时间内全面、 正确地评价区域发展质量。以此为建 立区域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提供方 法基础,并为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的 优化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 S D / I O 整合方法用于区域 发展协调性分析研究 1.1 建立系统动态仿真模型,辨析 出对系统发展影响较大的关键因素
结合,是研究经济系统各个部分间投 入与产出相互依存关系的经济数量分 析方法。投入—产出系统的主要变量 是部门的产出或消费流量,将整个经 济系统划分为若干部门,然后导入固 定的系数来表示部门流量间的相互关 系。每个部门都可进入投入—产出系 统且参数具有固定系数的形式,使人 们能详细地研究各个部门,并将收集 有关数据的工作保持在可以处理的限 度内,因此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为研 究整个系统的工作情况提供了机会。 但受算法、投入产出表规模及时效性 等因素的限制,传统的投入产出表中 所包含的环境成本和自然资源价值内 容较少,不能正确反映社会、经济、资 源、环境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关 系,而这正是评价区域发展质量、制订 区域发展规划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