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3-2)复习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文学史》(3-2)复习题

第六章 19世纪初期文学

1、欧美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社会思想和文学基础。

社会背景:由18世界末19世纪初欧洲的社会政治状况决定。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政权,建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震撼了整个欧洲,许多国家掀起民族解放运动。但在保卫和巩固革命成果的过程中形势复杂,革命后动荡混乱,理想社会没有出现。宣告启蒙运动理想的破灭,在广大社会阶层中引起普遍失望情绪,浪漫主义正是这种失望情绪在文学上的反映。

思想基础: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对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德国古典哲学:夸大主观的作用,强调天才、灵感和人的精神力量,把“自我”提到高于一切的地位,对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主观精神和个人主义的倾向产生不小影响。空想社会主义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幻想消灭阶级对立,反映当时尚未成熟的无产阶级对现存社会制度的失望和抗议,虽然是不成熟的但对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产生了很大影响。

文学基础:18世纪英国感伤主义文学的影响。卢梭对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的宣扬,对想象的崇尚以及返回自然的主张等。

2、德、英、法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

德国文学:德国浪漫主义运动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色彩比较浓厚。

早期浪漫派代表:奥古斯特·施格莱尔、弗利德里希·施格莱尔——浪漫主义理论家,提倡个性解放创作自由,主张“诗人要凭兴之所至,不受任何狭隘规律约束”,中年以后思想趋于保守。诺瓦利斯:作品带有宗教神秘色彩,《夜的颂歌》。

十九世纪以后:后期浪漫派——布伦塔诺、阿尔尼姆,宣扬天主教和美化封建制度,收集民谣和通话整理出版,民歌集《儿童的奇异的号角》。格林兄弟《儿童与家庭童话集》。霍夫曼,作品具有神秘色彩,通过奇异幻想和荒诞情节反映现实。沙尔索:童话体小说《彼得·史雷米尔奇异的故事》——用影子换得财富但丧失人格的人。海因利希·海涅《论浪漫派》——结束了浪漫主义在德国的统治地位。

英国文学:十九世纪头30年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是欧洲成就最高的文学。

早期:“湖畔派”三诗人——华兹华斯、柯尔律治、骚赛。华长诗《黄昏漫步》(1793),华柯合著《抒情歌谣集》。华兹华斯强调写“微贱的田园生活”,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

《永生的了悟颂》。柯流露”,结束了英国古典主义诗学的统治。代表作《丁登寺》,

《序曲》,

尔律治——长诗《古舟子咏》《忽必烈汗》。他还是理论家和评论家。骚赛——长诗《审判的幻影》。

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拜伦、雪莱、济慈。——忠于法国革命思想,反对专制暴政,同情人民苦难,支持各国民族解放运动,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民主倾向,将湖畔派推向新的阶段。济慈,抒情诗人,热爱古代希腊文化,对资本主义现实抱有厌恶态度,长诗《伊莎贝拉》,抒情诗《夜莺颂》《秋颂》《忧郁颂》等,形象动人想象丰富。瓦尔特·司各特,欧洲历史小说创始人,《清教徒》《罗伯·罗依》,英法历史小说《艾凡赫》《肯尼沃尔思》等。

法国文学:19世纪初法国文学主流是浪漫主义。

最早的作家:夏多布里昂——中篇小说《阿达拉》(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开端的标志)《勒内》。斯塔尔夫人,具有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想,《论文学》——提出文学为社会环境

所制约,社会造就文学。小说《黛尔芬》《柯丽娜》充满浪漫主义精神色彩。

拉马丁诗作《沉思集》《新沉思集》——忧愁孤独。维尼,悲观厌世,历史小说《桑—马尔斯》。革命民主诗人贝朗瑞《洪水》,他的诗歌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结合的典范。

20年代中期,雨果、缪塞、大仲马、迪耶。斯丹达尔《拉辛与莎士比亚》——批判古典主义,肯定莎士比亚,实际上为现实主义开辟了道路。

3、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①强烈的主观色彩,偏爱表现主观思想,注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重主观,轻客观和重自我表现,轻客观模仿。

②追求理想主义。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尤为突出)作者们喜欢将自己的理解人物置身于纯朴宁静的大自然中,衬托现实社会的丑恶及自身理解的美好。

③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想象比较丰富、感情真挚、表达自由、语言朴素自然。

④注重艺术效果:异国青岛情调、对比、夸张、人物形象的超凡性。采用夸张、对比手法。

4、《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的基本主题。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是拜伦两次游历欧洲的诗体记录,它是一部抒情叙事诗。基本主题是反暴政、反侵略,追求政治自由,歌颂民族解放斗争。

全诗共四章,诗人在第一章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西班牙人民反侵略的斗争;在第二章愤怒批判了封建暴君对希腊文明的损毁;第三章猛烈抨击了“神圣同盟”的倒行逆施;第四章激励意大利人民为独立而战。《游记》有两个主人公,哈洛尔德和抒情主人公。哈洛尔德是一个孤独的漂泊者,他不满现实,又不愿投身到人民斗争中去,陷入孤独忧郁的境地,体现了当时欧洲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的思想特征和失望情绪。这个人物在最后两章中逐渐消失,让位于充满战斗热情的抒情主人公。他是资产阶级激进民主派的典型,亦或诗人自己。两个主人公形象说明拜伦自身存在双重人格,反映了他的思想矛盾

5、拜伦式英雄形象

拜伦式英雄:在拜伦的《东方叙事诗》中,出现了一批侠骨柔肠的硬汉,他们有海盗、异教徒、被放逐者,这些大都是高傲、孤独、倔强的叛逆者,他们与罪恶社会势不两立,孤军奋战与命运抗争,追求自由,最后总是以失败告终。拜伦通过他们的斗争表现出对社会不妥协的反抗精神,同时反映出自己的忧郁、孤独和彷徨的苦闷。由于这些形象具有作者本人的思想性格特征,因此被称作“拜伦式英雄”。

"拜伦式英雄"是指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作品中的一类人物形象。他们高傲倔强,既不满现实,要求奋起反抗,具有叛逆的性格;但同时又显得忧郁、孤独、悲观,脱离群众,我行我素,始终找不到正确的出路。例如,抒情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中贵公子哈洛尔德,《东方叙事诗》之一《海盗》中的主人公康拉德,哲理剧《曼弗雷德》中的主人公曼弗雷德,等等。

这类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具有矛盾性:一方面,他们热爱生活,追求幸福,有火热的激情,强烈的爱情,非凡的性格;敢于蔑视现在制度,与社会恶势力誓不两立,立志复仇,因此,他们是罪恶社会的反抗者和复仇者。另一方面,他们又傲世独立,行踪诡秘,好走极端,他们的思想基础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在斗争中单枪匹马,远离群众,而且也没有明确的目标,因而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拜伦式英雄"是个人与社会对立的产物,也是作者思想的特点和弱点的艺术反映。这类人物形象相继出现于拜伦笔下,这对于当时英国的封建秩序和资产阶级市侩社会进行的猛烈冲击,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是他们的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和悲观厌世情绪,又往往会给读者带来消极的作用。俄国的文艺批评家另林斯基和诗人普希金都曾指出"拜伦式英雄"的思想弱点及其危害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