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比例函数 ---动点、面积专题(附详解)
反比例函数中的面积问题(共26张PPT)
![反比例函数中的面积问题(共2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65c8de92f18583d048645987.png)
课后精练
解:(1)如图,过点 D 作 DH⊥x 轴于点 H, ∵直线 AB 的解析式为 y=-2x+4,∴B 点坐标为(0,4), A 点坐标为(2,0). ∵∠OAB+∠DAH=90°,∠ADH+∠DAH=90°, ∴∠BAO=∠ADH. 又∵∠BOA=∠AHD,∴△AOB∽△DHA. ∴ADOH=ABOH=AADB=12.∴D2H=A4H=12,解得 DH=4,AH=8. ∴D(10,4),则 k=10×4=40. 故答案为:40.
③若 M 点的横坐标为 1,△OAM 为等边三角形,则 k=2+ 3;
7.如图,函数 y=kx(k 为常数,k>0)的图象与过原点的 O 的直线 相交于 A,B 两点,点 M 是第一象限内双曲线上的动点(点 M 在点 A 的左侧),直线 AM 分别交 x 轴,y 轴于 C,D 两点,连接 BM 分别 交 x 轴,y 轴于点 E,F.现有以下四个结论:
课后精练
∵D(10,4),∴D′(10,-4). 设直线 CD′的解析式为 y=ax+d, 则180a+a+dd==8- ,4,解得da==-566. , 故直线 CD′的解析式为 y=-6x+56. 当 y=0 时,x=238,故 P 点坐标为238,0. 延长 CD 交 x 轴于 Q,此时|QC-QD|的值最大, ∵CD∥AB,D(10,4),∴直线 CD 的解析式为 y=-2x+24. ∴Q(12,0).∴PQ=12-238=83. 故 P 点坐标为238,0,Q 点坐标为(12,0),线段 PQ 的长为83.
专题2 反比例函数中的面积问题
考点解读
反比例函数中的面积类问题是最能体现数形结合思想 方法的一类问题,几何中的函数问题使图形性质代数 化,函数中的几何问题使代数知识图形化,利用“数”
2024年九年级数学中考复习——反比例函数-动态几何问题(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数学中考复习——反比例函数-动态几何问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c37fea6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a3.png)
2024年九年级数学中考复习——反比例函数-动态几何问题1.如图,在矩形ABCD 中,已知点A (2,1),且AB =4,AD =3,把矩形ABCD 的内部及边上,横、纵坐标均为整数的点称为靓点,反比例函数y=(x >0)的图象为曲线L .(1)若曲线L 过AB 的中点.①求k 的值.②求该曲线L 下方(包括边界)的靓点坐标.(2)若分布在曲线L 上方与下方的靓点个数相同,求k 的取值范围.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次函数 与反比例函数 相交于点 ,与 轴相交于点 ,点 的横坐标为-2.(1)求 的值;(2)直接写出当 且 时, 的取值范围;(3)设点 是直线AB 上的一点,过点 作 轴,交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于点 .若以A ,O ,M ,N 为顶点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求点 的坐标.k x12y x =-+2(0)k y x x=<B x A B k 0x <12y y <x M M //MN x 2(0)k y x x=<N M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A ⊥OB ,AB ⊥x 轴于点C ,点A (,1)在反比例函数y = 的图象上.(1)求反比例函数y = 的表达式; (2)在x 轴上是否存在一点P ,使得S △AOP =S △AOB ,若存在,求所有符合条件点P 的坐标;若不存在,简述你的理由.4.如图,点 , 在 轴上,以 为边的正方形 在 轴上方,点 的坐标为 ,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经过 的中点 , 是 上的一个动点,将 沿 所在直线折叠得到 .(1)求反比例函数 的表达式; (2)若点 落在 轴上,求线段 的长及点 的坐标.k x k x12A B x AB ABCD x C (14),(0)k y k x=≠CD E F AD DEF EF GEF (0)k y k x=≠G y OG F5.如图,已知反比例函数y=(x >0)的图象经过点A (4,2),过A 作AC ⊥y 轴于点C .点B 为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的一动点,过点B 作BD ⊥x 轴于点D ,连接AD .直线BC 与x 轴的负半轴交于点E .(1)求k 的值;(2)连接CD ,求△ACD 的面积;(3)若BD =3OC ,求四边形ACED 的面积.6.已知:如图1,点是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的一点.(1)求的值和直线的解析式;(2)如图2,将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绕原点逆时针旋转后,与轴交于点,求线段的长度;(3)如图3,将直线绕原点逆时针旋转,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交于点,求点的坐标.k x(4)A n ,8(0)y x x=>n OA 8(0)y x x =>O 45︒y M OM OA O 45︒8(0)y x x=>B B7.已知:反比例函数的图像过点A ( , ),B ( , )且 (1)求m 的值;(2)点C 在x 轴上,且 ,求C 点的坐标;(3)点Q 是第一象限内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的动点,且在直线AB 的右侧,设直线QA ,QB 与y 轴分别交于点E 、D ,试判断DE 的长度是否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求出长度.8.规定: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横坐标与纵坐标均为整数的点,叫做整点,点,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1)m= ;(2)已知,过点、D 点作直线交双曲线于E 点,连接OB ,若阴影区域(不包括边界)内有4个整点,求b 的取值范围.m y x =1x 121m --2x 45m-120x x +=16ABC s ∆=()22A ,()1B m ,()0k y x x=>0b >()40C b -,()0b ,()0k y x x=>9.已知,矩形OCBA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如图所示,点C 在x 轴的正半轴上,点A 在y 轴的正半轴上,已知点B 坐标为(3,6),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经过AB 的中点D ,且与BC 交于点E ,顺次连接O ,D ,E .(1)求m 的值及点E 的坐标;(2)点M 为y 轴正半轴上一点,若△MBO 的面积等于△ODE 的面积,求点M 的坐标;(3)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是否存在一点N ,使得O ,D ,E ,N 四点顺次连接构成平行四边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N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0.如图,点P 为函数与函数图象的交点,点P 的纵坐标为4,轴,垂足为点B .(1)求m 的值;(2)点M 是函数图象上一动点,过点M 作于点D ,若,求点M的坐标.m y x=1y x =+()0m y x x=>PB x ⊥()0m y x x =>MD BP ⊥12tan PMD ∠=1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与轴、轴分别交于点、,与双曲线交于点,直线分别与直线和双曲线交于点、.(1)求和的值;(2)当点在线段上时,如果,求的值;(3)点是轴上一点,如果四边形是菱形,求点的坐标.12.如图,等边和等边的一边都在x 轴上,双曲线经过的中点C 和的中点D .已知等边的边长为4.(1)求k 的值;(2)求等边的边长;(3)将等边绕点A 任意旋转,得到等边,P 是的中点(如图2所示),连结,直接写出的最大值.xOy 34l y x b =+:x y A B x k H y =:922P ⎛⎫ ⎪⎝⎭,x m =H E D k b E AB ED BO =m C y BCDE C OAB AEF ()0k y k x=>OB AE OAB AEF AEF AE F '' E F ''BP BP13.如图,点A 、B 是反比例函数y = 的图象上的两个动点,过A 、B 分别作AC ⊥x 轴、BD ⊥x 轴,分别交反比例函数y =- 的图象于点C 、D ,四边形ACBD 是平行四边形. (1)若点A 的横坐标为-4.①直接写出线段AC 的长度;②求出点B 的坐标;(2)当点A 、B 不断运动时,下列关于□ACBD 的结论:①□ACBD 可能是矩形;②□ACBD 可能是菱形;③□ACBD 可能是正方形;④□ACBD 的周长始终不变;⑤□ACBD 的面积始终不变.其中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是 .8x2x1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中,正比例函数 与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相交于点 与点Q . (1)求点Q 的坐标;(2)若存在点 ,使得 ,求c 的值; (3)过点 平行于x 轴的直线,分别与第一象限内的正比例函数 、反比例函数数 的图象相交于点 、点 ,当 时,请直接写出a 的取值范围.1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y=x+2与x 轴交于点A ,与y 轴交于点B ,并与反比例函数y=(k≠0)的图象在第一象限相交于点C ,且点B 是AC 的中点xOy ()1110y k x k =≠()2220k y k x=≠(11)P ,(0)C c ,2PQC S = (0)M a ,()1110y k x k =≠()2220k y k x =≠()11A x y ,()22B x y ,1252x x +≤kx(1)如图1,求反比例函数y=(k≠0)的解析式;(2)如图2,若矩形FEHG 的顶点E 在直线AB 上,顶点F 在点C 右侧的反比例函数y=(k≠0)图象上,顶点H ,G 在x 轴上,且EF=4.①求点F 的坐标;②若点M 是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第一象限上的动点,且在点F 的左侧,连结MG ,并在MG 左侧作正方形GMNP .当顶点N 或顶点P 恰好落在直线AB 上,直接写出对应的点M 的横坐标.16.如图,动点P 在函数y (x >0)的图象上,过点P 分别作x 轴和y 轴的平行线,交函数y 的图象于点A 、B ,连接AB 、OA 、OB .设点P 横坐标为a .(1)直接写出点P 、A 、B 的坐标(用a 的代数式表示);(2)点P 在运动的过程中,△AOB 的面积是否为定值?若是,求出此定值;若不是,请说明理由;(3)在平面内有一点Q (,1),且点Q 始终在△PAB 的内部(不包含边),求a 的取值范围.k xk x 3x =1x =-1317.如图1,一次函数y =kx ﹣3(k≠0)的图象与y 轴交于点B ,与反比例函数y=(x >0)的图象交于点A (8,1).(1)求出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2)点C 是线段AB 上一点(不与A ,B 重合),过点C 作y 轴的平行线与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交于点D ,连接OC ,OD ,AD ,当CD 等于6时,求点C 的坐标和△ACD 的面积;(3)在(2)的前提下,将△OCD 沿射线BA 方向平移一定的距离后,得到△O'CD',若点O 的对应点O'恰好落在该反比例函数图象上(如图2),求出点O',D'的坐标.18.如图1所示,已知 图象上一点 轴于点 ,点 ,动点 是 轴正半轴点 上方的点,动点 在射线AP 上,过点 作AB 的垂线,交射线AP 于点 ,交直线MN 于点 ,连结AQ ,取AQ 的中点 . m x6(0)y x x=>P PA x ⊥,(0)A a ,(0)(0)B b b >,M y B N B D Q C(1)如图2,连结BP ,求 的面积;(2)当点 在线段BD 上时,若四边形BQNC 是菱形,面积为 .①求此时点Q ,P 的坐标;②此时在y 轴上找到一点E ,求使|EQ-EP|最大时的点E 的坐标.19.已知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经过点A (6,1).(1)求该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2)如图,在反比例函数y=在第一象限的图象上点A 的左侧取点C ,过点A 作x 轴的垂线交x 轴于点H ,过点C 作y 轴的垂线CE ,垂足为点E ,交直线AH 于点D .①过点A 、点C 分别作y 轴、x 轴的垂线,两条垂线相交于点B ,求证:O 、B 、D 三点共线;②若AC=2CO ,求证:∠OCE=3∠CDO .PAB Q k xk x20.如图,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交于点和,与y 轴交于点C .(1) , ;(2)过点A 作轴于点D ,点P 是反比例函数在第一象限的图象上一点,设直线与线段交于点E ,当时,求点P 的坐标.(3)点M 是坐标轴上的一个动点,点N 是平面内的任意一点,当四边形是矩形时,求出点M 的坐标.21.如图1,将函数的图象T 1向左平移4个单位得到函数的图象T 2,T 2与y 轴交于点.(1)若,求k 的值(2)如图2,B 为x 轴正半轴上一点,以AB 为边,向上作正方形ABCD ,若D 、C 恰好落在T 1上,线段BC 与T 2相交于点E①求正方形ABCD 的面积;②直接写出点E 的坐标.114y k x =+22k y x=()2A m ,()62B --,1k =2k =AD x ⊥OP AD Δ41ODE ODAC S S =四边形::ABMN ()0k y x x =>()44k y x x =>-+()0A a ,3a =22.如图1,直线的图像与x 轴、y 轴分别交于A 、B 两点,点D 是线段AB 上一点,过D 点分别作OA 、OB 的垂线,垂足分别是C 、E ,矩形OCDE 的面积为4,且.(1)求D 点坐标;(2)将矩形OCDE 以1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右平移,平移后记为矩形MNPQ ,记平移时间为t 秒.①如图2,当矩形MNPQ 的面积被直线AB 平分时,求t 的值;②如图3,当矩形MNPQ 的边与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有两个交点,记为T 、K ,若直线TK 把矩形面积分成1:7两部分,请直接写出t 的值.23.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点,直线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第一象限相交于点,26y x =-+CD DE >12y x=()40A -,()04B ,AB ()0k y k x=≠()6C a ,(1)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2)如图2,点是反比例函数图象上一点,连接,试问在x 轴上是否存在一点D ,使的面积与的面积相等,若存在,请求点D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新定义:如图3,在平面内,如果三角形的一边等于另一边的3倍,这两条边中较长的边称为“麒麟边”,两条边所夹的角称为“麒麟角”,则称该三角形为“麒麟三角形”,如图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为“麒麟三角形”, 为“麒麟边”, 为“麒麟角”,其中A ,B 两点在反比例函数 图象上,且A 点横坐标为,点C 坐标为,当为直角三角形时,求n 的值.24.如图1,已知点A (a ,0),B (0,b ),且a 、b 满足 +(a +b +3)2=0,平等四边形ABCD的边AD 与y 轴交于点E ,且E 为AD 中点,双曲线y =经过C 、D 两点. (1)a = ,b = ;(2)求D 点的坐标;(3)点P 在双曲线y = 上,点Q 在y 轴上,若以点A 、B 、P 、Q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试求满足要求的所有点Q 的坐标;(4)以线段AB 为对角线作正方形AFBH (如图3),点T 是边AF 上一动点,M 是HT 的中点,MN ⊥HT ,交AB 于N ,当T 在AF 上运动时, 的值是否发生改变?若改变,求出其变化范围;若()6E m ,()0k y k x=≠CE AE ,ACD ACE ABC AB BAC ∠n y x=1-()02,ABC k x k xMN HT不改变,请求出其值,并给出你的证明.2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点.(1)若将沿轴向右平移个单位,此时点恰好落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求的值;(2)若绕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度.①当时,点恰好落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求的值;②问点能否同时落在(1)中的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若能,直接写出的值;若不能,请说明理由.26.如图,已知直线与双曲线交第一象限于点.(1)求点的坐标和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2)将点绕点逆时针旋转至点,求直线的函数解析式;(3)在(2)的条件下,若点C 是射线上的一个动点,过点作轴的平行线,交双曲线xOy ()A -()60B -,OAB x m A y =m OAB O α()0α180<<α30= B k y x=k A B ,α2y x =(0)k y k x=≠(4)A m ,A O A 90︒B OB OB C y的图像于点,交轴于点,且,求点的坐标.27.如图,一次函数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交于点,与y 轴交于点B .(1)求a ,k 的值;(2)直线CD 过点A ,与反比例函数图象交于点C ,与x 轴交于点D ,AC =AD ,连接CB .①求△ABC 的面积;②点P 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点Q 在x 轴上,若以点A ,B ,P ,Q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请求出所有符合条件的点P 坐标.28.如图1,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图象交于两点,已知.(1)求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表达式;(2)一次函数的图象与轴交于点,点(未在图中画出)是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的一个动点,若,求点的坐标:(0)k y k x=≠D x E 23DCO DEO S S = ::C 112y x =+()0k y x x =>()3A a ,k y x=y x b =+A B ,()23B ,y x b =+x C D 3OCD S = D(3)若点是坐标轴上一点,点是平面内一点,是否存在点,使得四边形是矩形?若存在,请求出所有符合条件的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9.如图,已知直线y=-2x 与双曲线y=(k<0)上交于A 、B 两点,且点A 的纵坐标为-2 (1)求k 的值;(2)若双曲线y= (k<0)上一点C 的纵坐标为 ,求△BOC 的面积;(3)若A 、B 、P 、Q 为顶点组成的四边形为正方形,直接写出过点P 的反比例函数解析式。
反比例函数(面积、动点)专项训练一 第1课时(解析版)
![反比例函数(面积、动点)专项训练一 第1课时(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de8e75deb9f3f90f76c61b9c.png)
【热身训练】要求:快速完成!并写出方法小结或感悟!1.已知两点P 1(x 1,y 1)、P 2(x 2,y 2)在反比例函数3y x=的图象上,当021>>x x 时,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 .120y y <<B .210y y <<C .120y y <<D .210y y <<答案:A解析:反比例函数3y x=的图象在一、三象限,在每一个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所以,当021>>x x 时,有120y y <<2.(2013•铁岭)如图,点P 是正比例函数y=x 与反比例函数y=在第一象限内的交点,PA ⊥OP 交x 轴于点A ,△POA 的面积为2,则k的值是 . =y=S =k=1((3.(2013•淄博)如图,矩形AOBC 的面积为4,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一支经过矩形对角线的交点P ,则该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是 。
矩形×(矩形.((交于点A,与反比例函数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相交于点B(m,2).(1)求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式;(2)将直线y=x﹣2向上平移后与反比例函数图象在第一象限内交于点C,且△ABC的面积为18,求平移后的直线的函数关系式.5.(2013•十堰)如图,已知正比例函数y=2x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交于点A(m,﹣2).(1)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2)观察图象,直接写出正比例函数值大于反比例函数值时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3)若双曲线上点C(2,n)沿OA方向平移个单位长度得到点B,判断四边形OABC 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y=(,判断出四边形(上,;OA==CB=y==【问题解决】例.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BC =2AB ,A ,B两点的坐标分别是(-1,0),(0,2),C ,D 两点在反比例函数)0(<=x x k y 的图象上,则k 的值等于 . 答案:-12 解析:如图,过C 、D 两点作x 轴的垂线,垂足为F 、G ,CG 交AD于M 点,过D 点作DH ⊥CG ,垂足为H ,∵CD ∥AB ,CD=AB ,∴△CDH ≌△ABO (AAS ),∴DH=AO=1,CH=OB=2,设C (m ,n ),D (m -1,n -2),则mn =(m -1)(n -2)=k ,解得n=2-2m ,BC AB BC =2AB , 解得:m =-2,n =6,所以,k =mn =-122.(2013•莆田)如图,直线l :y=x+1与x 轴、y 轴分别交于A 、B 两点,点C 与原点O 关于直线l 对称.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经过点C ,点P 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且位于C 点左侧,过点P 作x 轴、y 轴的垂线分别交直线l 于M 、N 两点.(1)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2)求AN•BM的值.求得:得:,即;,﹣﹣AN=(﹣),﹣(﹣且DM⊥DN.作MF⊥AB于点F,NE⊥AB于点E.(1)特殊验证:如图1,若AC=BC,且D为AB中点,求证:DM=DN,AE=DF;(2)拓展探究:若AC≠BC.①如图2,若D为AB中点,(1)中的两个结论有一个仍成立,请指出并加以证明;②如图3,若BD=kAD,条件中“点M在BC边上”改为“点M在线段CB的延长线上”,其它条件不变,请探究AE与DF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即,即,,∴;,∴,∴,即由①同理可得:又∵。
专题、反比例函数的面积问题 (经典问题)
![专题、反比例函数的面积问题 (经典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147dad980b1c59eef9c7b44e.png)
专题、反比例函数中的面积问题一、反比例与矩形面积的关系1、如图,若过双曲线()0≠=k xky 上一点()y x P ,作x PA ⊥于A 点, 作y PB ⊥于B 点,则矩形PABO 的面积为k xy y x PB PA S ==⋅=⋅=. 2、k 的几何意义对于下列三个图形中的情形,利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和图形的对称性以及上述结论, 可得出对应的面积的结论为:结论1:如图1,在直角三角形ABO 中,k S AOB 21=∆; 结论2:如图2,在矩形ABOC 中,k S OABC =矩形; 结论3:如图3,在ABM ∆中,x AM ⊥轴,k S ABM =∆;结论4:如图4,在ABC ∆中,x BC y AC //,//,则k S ABC 2=∆;结论5:如图5,ACE BPE OACB OAPB S S S S △△梯形梯形),()(==21; 结论6:如图6,x PA ⊥轴,x CD ⊥轴,()()2211,,,y x C y x P ,则()()2222121x x y y AD CD PA S S PADC OPC -⨯+=⨯+=⨯+==高下底上底梯形△;二、中点坐标公式(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上,点()11,y x A 与点()22,y x B 的中点是()00,y x C ,则⎪⎩⎪⎨⎧=+=+02102122y y y x x x .图4图5图6图3图2图1考点一、已知面积,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或比例系数k ) 例1、(1)如图1,直线OA 与反比例函数()0≠=k xky 的图象在第一象限交于A 点,x AB ⊥轴于点B ,OAB ∆的面积为2,则=k .(2)如图2,已知双曲线()0>=x xky 经过矩形OABC 的边BC AB ,的中点E F ,,且四边形OEBF 的面积为2,则=k .如图,矩形ABOD 的顶点A 是函数xky =与函数()1+--=k x y 在第二象限的交点,x AB ⊥轴于y AD B ⊥,轴于D ,且矩形ABOD 的面积为3. (1)求两函数的解析式.(2)求两函数的交点C A ,的坐标.(3)若点P 是y 轴上一动点,且5=∆APC S ,求点P 的坐标.考点二、已知反比例函数解析式,求图形的面积 (1) 在反比例函数xy 4=的图象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不等于4的是( )(2)如图,点B A ,是双曲线xy 3=上的点,分别经过B A ,两点向x 轴、y 轴作垂线段,若1=阴影S ,则=+21S S .图1图2.A .B.C.D考点三、利用点的坐标及面积公式求面积例3、如图,已知()()4,2,4--B n A ,是一次函数b kx y +=的图像和反比例函数xmy =的图像的两个交点.(1)求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解析式;(2)求直线AB 与x 轴的交点C 的坐标及三角形AOB 的面积.如图,直线b kx y +=与反比例函数()0<=x xky 的图象相交于点A 、点B ,与x 轴交于点C ,其中点A 的坐标为()4,2-,点B 的横坐标为4-.(1)试确定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式; (2)求AOC ∆的面积.考点四、利用对称性求反比例函数有关的面积问题 例4、已知, E D C B A ,,,,是反比例函数()016>=x xy 图象上五个整数点(横、纵坐标均为整数),分别以这些点向横轴或纵轴作垂线段,由垂线段所在的正方形边长为半径作四分之一圆周的两条弧,组成如图5所示的五个橄榄形(阴影部分),则这五个橄榄形的面积总和是 (用含π的代数式表示)如图,⊙A 和⊙B 都与x 轴和y 轴相切,圆心A 和圆心B 都在反比例函数xy 2=的图象上,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等于 .考点五、反比例函数有关的动点问题 例5、如图,点P 为函数()016>=x xy 的图象上一点,且到两坐标轴距离相等,⊙P 半径为()0,3,2A ,()0,6B 点Q 是⊙P 上的动点,点C 是QB 的中点,则AC 的最小值是 .随堂练习1、如图1,已知21211,A A P OA P ∆∆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点21,P P 都在函数()04>=x xy 的图象上,斜边211,A A OA 都在x 轴上.则点2A 的坐标为 .1、如图2,已知n n n A A P A A P A A P OA P 132321211,,,,-∆∆∆∆ 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点n P P P P ,,,,321 都在函数()04>=x xy 的图象上,斜边n n A A A A A A OA 132211,,,,- 都在x 轴上.则点10A 的坐标为 .2、已知点()2,0A 和点()2,0-B ,点P 在函数xy 1-=的图像上,如果PAB ∆的面积为6,求P 点的坐标.图1图23、如图 所示,反比例函数xky =的图象经过点()b A ,3-,过点A 作AB 垂直x 轴于点AOB B ∆,,的面积为3.(1)求k 和b 的值;(2)若一次函数1+=ax y 的图象经过点A ,并且与x 轴相交于点M ,求OM AB :的值.4、如右图,已知点()3,1在函数()0>=x xky 的图像上,矩形ABCD 的边BC 在x 轴上,E 是对角线BD 的中点,函数()0>=x xky 的图象又经过E A ,两点,点E 的横坐标为m ,解答下列各题 (1)求k 的值;(2)求点C 的横坐标(用m 表示); (3)当oABD 45=∠时,求m 的值.1、已知:如图,矩形ABCD 的边BC 在x 轴上,E 是对角线BD AC ,的交点,反比例函数()02>=x xy 的图象经过E A ,两点,点E 的纵坐标为m .(1)求点A 坐标(用m 表示)(2)是否存在实数m ,使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若存在,请求出m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1,0,0,1B A ,矩形OMPN 的相邻两边ON OM ,分别在y x ,轴的正半轴上,O 为原点,线段AB 与矩形OMPN 的两边NP MP ,的交点分别为BOE AOF F E ∆∆~,,(顶点依次对应).(1)求FOE ∠; (2)求证:矩形OPMN 的顶点P 必在某个反比例函数图像上,并写出该函数的解析式.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1+-=x y 分别交x 轴、y 轴于B A ,两点,点()b a P ,是反比例函数xy 21=在第一象限内的任意一点,过点P 分别作x PM ⊥轴于点y PN M ⊥,轴于点PN PM N ,,分别交直线AB 于F E ,,有下列结论:①BE AF =;②图中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有4个;③()121-+=∆b a S OEF ;④o EOF 45=∠.其中结论正确的序号是 .2、已知反比例函数xky 2=和一次函数12-=x y ,其中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2,,,+++k b k a b a 两点.(1)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2)求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两个交点B A ,的坐标:(3)根据函数图象,求不等式122->x xk的解集; (4)在(2)的条件下,x 轴上是否存在点P ,使AOP ∆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把符合条件的P 点坐标都求出来;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专题:反比例函数中的面积问题
![专题:反比例函数中的面积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b1f428f16529647d2628527e.png)
微专题 反比例函数中的面积问题
模型一 一点一垂线
反比例函数图象上一点与坐标轴垂线、另一坐标轴上一点(含原点)围成的三 角形面积= |k|.
1
S△ABC= 2 |k|
S△ABC=12 |k|
1
S△AOC= 2 |k|
1. 如图,点A在反比例函数y=- 4 的图象上,AM⊥y轴于点M,点P是x轴上的一
方法一:S△EOF=S△EOD-S△FOD. 方法二:作EM⊥x轴于点M,交OF于点B,FA⊥x轴于点A,则S△OEB=S四边形 BMAF(划归到模型一),则S△EOF=S直角梯形EMAF.
类型一 两交点在反比例函数同一支上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方法一:当
BE CE
或
BFFA=m时,则S四边形OFBE=m|k|.
方法二:作EM⊥x轴于点M,
A. 1
B. m-1
C. 2
D. m
第3题图
模型四 两点两垂线
反比例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交点及由交点向坐标轴所作两条垂线围成的图形 面积=2|k|.
SABC 2 | k |
易得四边形ANBM是平行四边形, ∴S四边形ANBM=AM·NM=AM·2OM=2|k|
模型四 两点两垂线 反比例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交点及由交点向坐标轴所作两条垂线围成的图形
= =
1
2
1
OM·AM+12 OM·BC |k|+1 |k|=|k|
22
S△ABM=S△ADM+S△MDB
=
1 2
MD·|yB-yA|
S△ABM=S△BMO+S△AMO
=
1 2
MO·|xB-xA|
3. 如图,直线y=mx与双曲线y=k (k≠0)交于点A,B,过点A作
反比例函数的面积问题课件
![反比例函数的面积问题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0da7451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40.png)
面积的计算
面积可以通过几何公式或数值方法进行计算,如长方形面积=长x宽,圆形面积 =πr²等。
反比例函数图像的面积计算
反比例函数图像的特点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位于x轴和y轴之间,随着x的增大或减小,y的值会无限接近于 0但不会等于0。
面积计算方法Βιβλιοθήκη 在反比例函数图像上选取一个封闭图形,如矩形、三角形等,根据所选图形的面 积公式进行计算。
求反比例函数 y = -3/x 在第二象限的面积。
进阶练习题
01
02
03
04
总结词
考察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 交点
练习题1
求反比例函数 y = 1/x 与直线 y = x 的交点坐标。
练习题2
求反比例函数 y = 2/x 与直线 y = 2x 的交点坐标。
练习题3
求反比例函数 y = -3/x 与直 线 y = -x 的交点坐标。
在经济学中,反比例函数面积常用于研究供需关系、市场 均衡等问题,例如计算边际效益、边际成本等。
04
反比例函数面积问题的解 题技巧
解析法求解反比例函数面积问题
总结词
解析法是一种通过数学公式和方程来 求解反比例函数面积问题的方法。
详细描述
解析法通过将反比例函数转化为标准 形式,利用公式或方程求解面积。这 种方法需要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和 公式,以及代数运算技巧。
高阶练习题
总结词
考察反比例函数与坐标轴围成 的面积变化
练习题1
求反比例函数 y = 1/x 在不同 象限的面积,并分析变化规律 。
练习题2
求反比例函数 y = 2/x 在不同 象限的面积,并分析变化规律 。
初中数学反比例函数及动点问题专题讲解及练习
![初中数学反比例函数及动点问题专题讲解及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9a7bb489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11.png)
(K>0)考点二、反比例函数的性质1.2.形状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由两支双曲线组成的.因此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为双曲线;3.位置当k>0时,两支双曲线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内;当k<0时,两支双曲线分别位于第二,四象限内;4.增减性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当k>0时,在每一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当k<0时,在每一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5.图象的发展趋势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无限接近于x,y轴,但永远达不到x,y轴,画图象时,要体现出这个特点.6.对称性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的图形.7.任意一组变量的乘积是一个定值,即xy=k.温馨提示:反比例函数的涉及内容1.ⅰ当路程s 一定时,时间t 与速度v的函数关系t=s/v2.ⅱ当矩形面积S一定时,长a与宽b的函数关系a=s/b3.ⅲ当三角形面积S 一定时,三角形的底边y 与高x的函数关系y=2s/x动点问题(重点)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动点型问题”题型繁多、题意创新,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容包括空间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等,是近几年中考题的热点和难点。
解决动点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
从变换的角度和运动变化来研究三角形、四边形、函数图像等图形,通过“对称、动点的运动”等研究手段和方法,来探索与发现图形性质及图形变化,在解题过程中渗透空间观念和合情推理。
在动点的运动过程中观察图形的变化情况,理解图形在不同位置的情况,做好计算推理的过程。
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性质是解决数学“动点”探究题的基本思路,这也是动态几何数学问题中最核心的数学本质。
考点一:建立动点问题的函数解析式(或函数图像)函数揭示了运动变化过程中量与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
动点问题反映的是一种函数思想,由于某一个点或某图形的有条件地运动变化,引起未知量与已知量间的一种变化关系,这种变化关系就是动点问题中的函数关系。
与反比例函数有关的面积问题(中考数学复习专题)
![与反比例函数有关的面积问题(中考数学复习专题)](https://img.taocdn.com/s3/m/fd91900dd1f34693dbef3e23.png)
(第3题图)
4. 如图,点A,B是双曲线y=6 上的点,分别过点A,
x
B作x轴和y轴的垂线段,若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2,
则两个空白矩形面积的和为8________.
【解析】由反比例函数系数k的几 何意义可知,S矩形ODAE=S矩形OMBN= |k|=6,而阴影部分矩形共用, ∴S矩形EAKN=S矩形KDMB=6-2=4,∴
的图
象于点B,以AB为边作平行四边形ABCDx,其中C、D在x
轴上,则S▱ABCD为5 ________.
精品课件
(第10题图)
【解析】设点A的纵坐标为b,∵点A在反比例函
数 y= 2 上,∴ 2
=b,解得2 x=
,
x
x
∵AB∥x轴,∴点B的纵坐标为-
3 b =b,解得
x
x= ﹣3
,∴AB2 =
3 -(-5
2
分, ∴S△ODC =S四边形ABEC=1,又∵C是AD的
中点,∴S△ODC=S△OAC=1,∴S△AOD= S△ODC
+S△OAC=2,∴
|k1 |=2,∴k=±4,
2
又∵反比例函数图象在第一象限,∴k=4.
(第2题图)
精品课件
模型二 一点两垂线
模型 分析
过反比例函数图象上一点作两
条坐标轴的垂线,垂线与坐标轴所围成的矩形面积等
两个空白矩形面积的和为4+4=8.
精品课件
(第4题图)
模型三 原点一垂线
模型
过正比例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一
分析
个交点作坐标轴的垂线,两交点与垂足构成的三角形面
积等于|k|.
精品课件
5.如图,一次函数y=ax+b与反比例函数y=k
反比例函数_---动点、面积专题(附详解)
![反比例函数_---动点、面积专题(附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09cb0ec05fbfc77da269b128.png)
y=﹣,、已知:反比例函数,的面积是,求代数式和反比例函数)在反比例函数4、如图,已知:一次函数:y=﹣x+4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x>0)的图象分别交于A、B两点,点M是一次函数图象在第一象限部分上的任意一点,过M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垂足分别为M1、M2,设矩形MM1OM2的面积为S1;点N为反比例函数图象上任意一点,过N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垂足分别为N1、N2,设矩形NN1ON2的面积为S2;(1)若设点M的坐标为(x,y),请写出S1关于x的函数表达式,并求x取何值时,S1的最大值;(2)观察图形,通过确定x的取值,试比较S1、S2的大小.5、如图,已知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都经过点M(﹣2,﹣1),且P (﹣1,﹣2)为双曲线上的一点,Q为坐标平面上一动点,PA垂直于x轴,QB 垂直于y轴,垂足分别是A、B.(1)写出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式;(2)当点Q在直线MO上运动时,直线MO上是否存在这样的点Q,使得△OBQ 与△OAP面积相等?如果存在,请求出点的坐标,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能否等于的图象经过点(﹣,2的图象经过点,的面积是2,解得﹣﹣,OA=BOD=OD=OB=1中,得,的图象上.得﹣,﹣的图象上,其中(+2的面积是,∴,∵22、已知:反比例函数)y=的面积是,从而可求出)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m=,∴=1和反比例函数)在反比例函数的面积是的面积是m=1,∴x=±点的坐标为(﹣22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在反比例函数:,∴当或时,当y=x,xy=1=′= x y=x,x,∴•x x=时,时,x=Y=k=y=同样可得,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OB×BQ|=×m×m==|m,)+=﹣)﹣)﹣(能否等于?若能,求出点y==等于图象上第一象限内的两个动点(,d=+=((=((=•=()﹣•=(•=()=a=,(,。
反比例函数求面积
![反比例函数求面积](https://img.taocdn.com/s3/m/00a71883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b9.png)
反比例函数求面积反比例函数是数学中一种常见的函数形式,其表达式为y =k/x,其中k为常数。
反比例函数具有一定的特点,其中最常见的应用就是求解面积相关问题。
在几何学中,很多问题可以通过反比例函数来求解面积,以下将介绍几个常见的例子。
1. 矩形的面积:可以将矩形的长记为x,宽记为y,则矩形的面积为S = xy。
如果已知矩形的面积S和宽y,可以通过反比例函数求解矩形的长x。
我们知道xy = S,对上式两边同时取倒数,得到yx = 1/S,可以看到yx符合反比例函数的形式,因此可以通过反比例函数求解矩形的长。
2. 圆的面积:圆的面积公式为S = πr²,其中r为圆的半径。
如果已知圆的面积S,可以通过反比例函数求解圆的半径r。
我们知道S = πr²,对这个式子两边同时取倒数,得到1/S = 1/(πr²),可以看到1/S符合反比例函数的形式,因此可以通过反比例函数求解圆的半径。
3. 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为S = 1/2bh,其中b为底边的长度,h为高的长度。
如果已知三角形的面积S和底边长度b,可以通过反比例函数求解高h。
我们知道S = 1/2bh,对这个式子两边同时取倒数,得到1/S = 2/bh,可以看到1/S符合反比例函数的形式,因此可以通过反比例函数求解三角形的高。
在实际问题中,反比例函数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汽车行驶的时间和速度之间就存在着反比例关系。
假设一辆汽车行驶的距离为d,速度为v,行驶的时间为t。
根据定义,速度等于距离除以时间,即v = d/t。
如果我们已知汽车行驶的距离d和行驶的时间t,可以通过反比例函数求解汽车的速度v。
在数学教育中,反比例函数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函数的性质和图像的变化。
学生可以通过绘制函数图像、计算函数的值等方式来探究反比例函数的特点,并且可以通过实际应用问题来加深对反比例函数的理解。
综上所述,反比例函数是求解面积问题常用的数学工具之一。
反比例函数(面积动点)专项训练二
![反比例函数(面积动点)专项训练二](https://img.taocdn.com/s3/m/c8b4e627a0116c175e0e481d.png)
【热身训练】要求:快速完成!并写出方法小结或感悟!1.(2013•乌鲁木齐)如图,反比例函数y=(x>0)的图象与矩形OABC的边长AB、BC 分别交于点E、F且AE=BE,则△OEF的面积的值为.考点:反比例函数系数k的几何意义.分析:连接OB.首先根据反比例函数的比例系数k的几何意义,得出S△AOE=S△COF=1.5,然后由三角形任意一边的中线将三角形的面积二等分及矩形的对角线将矩形的面积二等分,得出F是BC的中点,则S△BEF=S△OCF=0.75,最后由S△OEF=S矩形AOCB﹣S△AOE ﹣S△COF﹣S△BEF,得出结果.解答:解:连接OB.∵E、F是反比例函数y=(x>0)的图象上的点,EA⊥x轴于A,FC⊥y轴于C,∴S△AOE=S△COF=×3=.∵AE=BE,∴S△BOE=S△AOE=,S△BOC=S△AOB=3,∴S△BOF=S△BOC﹣S△COF=3﹣=,∴F是BC的中点.∴S△OEF=S矩形AOCB﹣S△AOE﹣S△COF﹣S△BEF=6﹣﹣﹣×=.故答案是:.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反比例函数的比例系数k与其图象上的点与原点所连的线段、坐标轴、向坐标轴作垂线所围成的直角三角形面积S 的关系,即S=|k|.得出点F 为BC 的中点是解决本题的关键.2.如图,已知直线x y 21=与双曲线)0(>=k xk y 交于A 、B 两点,点B 的坐标为)2,4(--,C 为双曲线)0(>=k xk y 上一点,且在第一象限内,若△AOC 的面积为6,则点C 的坐标为 (2,4) .3.(2013•雅安)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次函数y=kx+b (k ≠0)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y=xm (m ≠0)的图象交于A 、B 两点,与x 轴交于C 点,点A 的坐标为(n ,6),点C 的坐标为(﹣2,0),且tan ∠ACO=2.(1)求该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解析式;(2)求点B 的坐标;(3)在x 轴上求点E ,使△ACE 为直角三角形.(直接写出点E 的坐标)考点: 反比例函数综合题.专题: 综合题.分析: (1)过点A 作AD ⊥x 轴于D ,根据A 、C 的坐标求出AD=6,CD=n+2,已知tan ∠ACO=2,可求出n 的值,把点的坐标代入解析式即可求得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解析式;(2)求出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另外一个交点即可;(3)分两种情况:①AE ⊥x 轴,②EA ⊥AC ,分别写出E 的坐标即可.解答: 解:(1)过点A 作AD ⊥x 轴于D ,∵C 的坐标为(﹣2,0),A 的坐标为(n ,6),∴AD=6,CD=n+2,∵tan ∠ACO=2,∴==2,解得:n=1,故A (1,6),∴m=1×6=6,∴反比例函数表达式为:y=x 6, 又∵点A 、C 在直线y=kx+b 上, ∴, 解得:,∴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为:y=2x+4;(2)由得: =2x+4,解得:x=1或x=﹣3,∵A (1,6),∴B (﹣3,﹣2);(3)分两种情况:①当AE ⊥x 轴时, 即点E 与点D 重合, 此时E 1(1,0);②当EA ⊥AC 时,此时△ADE ∽△CDA ,则=, DE==12,又∵D 的坐标为(1,0),∴E 2(13,0).点评:本题考查了反比例函数的综合题,涉及了点的坐标的求法以及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的知识,主要考查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观察图形的能力.【例题精解】4.(2013•义乌市)如图1所示,已知y=(x>0)图象上一点P,PA⊥x轴于点A(a,0),点B坐标为(0,b)(b>0),动点M是y轴正半轴上B点上方的点,动点N在射线AP上,过点B作AB的垂线,交射线AP于点D,交直线MN于点Q连接AQ,取AQ的中点为C.(1)如图2,连接BP,求△PAB的面积;(2)当点Q在线段BD上时,若四边形BQNC是菱形,面积为2,求此时P点的坐标;(3)当点Q在射线BD上时,且a=3,b=1,若以点B,C,N,Q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求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周长.考点:反比例函数综合题分析:(1)根据同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即可求出△PAB的面积;(2)首先求出∠BQC=60°,∠BAQ=30°,然后证明△ABQ≌△ANQ,进而求出∠BAO=30°,由S四边形BQNC=2求出OA=3,于是P点坐标求出;(3)分两类进行讨论,当点Q在线段BD上,根据题干条件求出AQ的长,进而求出四边形的周长,当点Q在线段BD的延长线上,依然根据题干条件求出AQ的长,再进一步求出四边形的周长.解答:解:(1)S△PAB=S△PAO=xy=×6=3;(2)如图1,∵四边形BQNC是菱形,∴BQ=BC=NQ,∠BQC=∠NQC,∵AB⊥BQ,C是AQ的中点,∴BC=CQ=AQ,∴∠BQC=60°,∠BAQ=30°,在△ABQ和△ANQ中,,∴△ABQ≌△ANQ,∴∠BAQ=∠NAQ﹣30°,∴∠BAO=30°,∵S四边形BQNC=2,∴BQ=2,∴AB=BQ=2,∴OA=AB=3,又∵P点在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上,∴P点坐标为(3,2);(3)∵OB=1,OA=3,∴AB=,∵△AOB∽△DBA,∴=,∴BD=3,①如图2,当点Q在线段BD上,∵AB⊥BD,C为AQ的中点,∴BC=AQ,∵四边形BNQC是平行四边形,∴QN=BC,CN=BQ,CN∥BD,∴==,∴BQ=CN=BD=,∴AQ=2,∴C四边形BQNC=2+2;②如图3,当点Q在线段BD的延长线上,∵AB⊥BD,C为AQ的中点,∴BC=CQ=AQ,∴平行四边形BNQC是菱形,BN=CQ,BN∥CQ,∴==,∴BQ=3BD=9,∴AQ===2,∴C四边形BNQC=2AQ=4.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反比例函数综合题的知识,此题涉及的知识有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以及菱形等知识,综合性较强,有一定的难度.【形成练习】1.(2013•六盘水)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k﹣1)x2﹣2x+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k的取值范围是()考点:根的判别式;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专题:计算题.分析:根据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得到根的判别式的值大于0列出关于k的不等式,求出不等式的解集即可得到k的范围.解答:解:根据题意得:△=b2﹣4ac=4﹣4(k﹣1)=8﹣4k>0,且k﹣1≠0,解得:k<2,且k≠1.点评:此题考查了根的判别式,以及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弄清题意是解本题的关键.2.(2013•荆州)已知:关于x的方程kx2﹣(3k﹣1)x+2(k﹣1)=0(1)求证:无论k为何实数,方程总有实数根;(2)若此方程有两个实数根x1,x2,且|x1﹣x2|=2,求k的值.考点:根的判别式;根与系数的关系分析:(1)确定判别式的范围即可得出结论;(2)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表示出x1+x2,x1x2,继而根据题意可得出方程,解出即可.解答:(1)证明:①当k=0时,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有实数根;②当k≠0时,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3k﹣1)2﹣4k×2(k﹣1)=(k﹣1)2≥0,∴无论k为何实数,方程总有实数根.(2)解:∵此方程有两个实数根x1,x2,∴x1+x2=,x1x2=,∵|x1﹣x2|=2,∴(x1﹣x2)2=4,∴(x1+x2)2﹣4x1x2=4,即﹣4×=4,解得:=±2,即k=1或k=﹣.点评:本题考查了根的判别式及根与系数的关系,属于基础题,这些用到的知识点是需要我们熟练记忆的内容.3.(2013•重庆)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正方形OABC的顶点O与原点重合,顶点A、C分别在x轴、y轴上,反比例函数(k≠0,x>0)的图象与正方形的两边AB、BC分别交于点M、N,ND⊥x轴,垂足为D,连接OM、ON、MN.下列结论:①△OCN≌△OAM;②ON=MN;③四边形DAMN与△MON面积相等;④若∠MON=45°,MN=2,则点C的坐标为(0,).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考点:反比例函数综合题专题:压轴题;探究型.分析:根据反比例函数的比例系数的几何意义得到S△ONC=S△OAM=k,即OC•NC=OA•AM,而OC=OA,则NC=AM,在根据“SAS”可判断△OCN≌△OAM;根据全等的性质得到ON=OM,由于k的值不能确定,则∠MON的值不能确定,所以确定△ONM为等边三角形,则ON≠MN;根据S△OND=S△OAM=k和S△OND+S四边形DAMN=S△OAM+S△OMN,即可得到S四边形DAMN=S△OMN;作NE⊥OM于E点,则△ONE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设NE=x,则OM=ON=x,EM=x﹣x=(﹣1)x,在Rt△NEM中,利用勾股定理可求出x2=2+,所以ON2=(x)2=4+2,易得△BMN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得到BN=MN=,设正方形ABCO的边长为a,在Rt△OCN 中,利用勾股定理可求出a的值为+1,从而得到C点坐标为(0,+1).解答:解:∵点M、N都在y=的图象上,∴S△ONC=S△OAM=k,即OC•NC=OA•AM,∵四边形ABCO为正方形,∴OC=OA,∠ONC=∠OAM=90°,∴NC=AM,∴△OCN≌△OAM,所以①正确;∴ON=OM,∵k的值不能确定,∴∠MON的值不能确定,∴△ONM只能为等腰三角形,不能确定为等边三角形,∴ON≠MN,所以②错误;∵S△OND=S△OAM=k,而S△OND+S四边形DAMN=S△OAM+S△OMN,∴四边形DAMN与△MON面积相等,所以③正确;作NE⊥OM于E点,如图,∵∠MON=45°,∴△ONE为等腰直角三角形,∴NE=OE,设NE=x,则ON=x,∴OM=x,∴EM=x﹣x=(﹣1)x,在Rt△NEM中,MN=2,∵MN2=NE2+EM2,即22=x2+[(﹣1)x]2,∴x2=2+,∴ON2=(x)2=4+2,∵CN=AM,CB=AB,∴BN=BM,∴△BMN为等腰直角三角形,∴BN=MN=,设正方形ABCO的边长为a,则OC=a,CN=a﹣,在Rt△OCN中,∵OC2+CN2=ON2,∴a2+(a﹣)2=4+2,解得a1=+1,a2=﹣1(舍去),∴OC=+1,∴C点坐标为(0,+1),所以④正确.点评: 本题考查了反比例函数的综合题:掌握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比例系数的几何意义和正方形的性质;熟练运用勾股定理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进行几何计算.在坐标轴上,点B 的坐标为(4,2),直线y=﹣x+3交AB ,BC 分别于点M ,N ,反比例函数y=xk 的图象经过点M ,N . (1)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2)若点P 在y 轴上,且△OPM 的面积与四边形BMON 的面积相等,求点P 的坐标.考点: 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交点问题.分析: (1)求出OA=BC=2,将y=2代入y=﹣x+3求出x=2,得出M 的坐标,把M 的坐标代入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即可求出答案;(2)求出四边形BMON 的面积,求出OP 的值,即可求出P 的坐标.解答: 解:(1)∵B (4,2),四边形OABC 是矩形,∴OA=BC=2,将y=2代入y=﹣x+3得:x=2,∴M (2,2),把M 的坐标代入y=xk 得:k=4, ∴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是y=x4; (2)∵S 四边形BMON =S 矩形OABC ﹣S △AOM ﹣S △CON=4×2﹣4=4,由题意得: OP ×AM=4,∵AM=2,∴OP=4,∴点P 的坐标是(0,4)或(0,﹣4).点评:本题考查了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交点问题,三角形的面积,矩形的性质等知识点的应用,主要考查学生应用性质进行计算的能力,题目比较好,难度适中.。
反比例函数面积问题
![反比例函数面积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eb61b4bd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76.png)
反比例函数面积问题
反比例函数面积问题通常是指与反比例函数相关的图形面积的计算
问题。
例如,给定反比例函数y=k/x的图像与坐标轴所围成的区域,要求该区域的面积。
解决这类问题通常需要应用积分学知识,因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通常是一个双曲线,与坐标轴围成的区域是一个不规则图形。
通过积分,我们可以求出这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具体地,如果要求反比例函数y=k/x在第一象限内与x轴、y轴所围成的区域面积,可以先求出该函数在第一象限内的图像与x轴之间的面积,然后再乘以2(因为反比例函数在第一、三象限内是对称的)。
这个面积可以通过定积分来计算,积分区间是从0到正无穷大,被积函数是y=k/x。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在x轴和y轴上都趋于无穷大,
因此所求得的面积也是无穷大的。
但是,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例如给定一个特定的矩形区域,我们可以通过计算该矩形区域内反比例函数图像的面积来得到一个有限的数值。
总之,反比例函数面积问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通常需要应用积分学知识和几何知识来解决。
以上是对于反比例函数面积问题5的回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反比例函数专题知识点归纳 常考(典型)题型 重难点题型(含详细答案)
![反比例函数专题知识点归纳 常考(典型)题型 重难点题型(含详细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c1a97f7bceb19e8b9f6ba3b.png)
反比例函数专题知识点归纳+常考(典型)题型+重难点题型(含详细答案)一、目录一、目录 (1)二、基础知识点 (2)1.知识结构 (2)2.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2)3.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2)4.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的性质 (2)5.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 (4)三、常考题型 (6)1.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6)2.图象和性质 (6)3.函数的增减性 (8)4.解析式的确定 (10)5.面积计算 (12)6.综合应用 (17)三、重难点题型 (22)1.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拓展 (22)2.性质的应用 (23)1.求解析式 (23)2.求图形的面积 (23)3. 比较大小 (24)4. 求代数式的值 (25)5. 求点的坐标 (25)6. 确定取值范围 (26)7. 确定函数的图象的位置 (26)二、基础知识点1.知识结构2.反比例函数的概念(k≠0)可以写成y=x−1(k≠0)的形式,注意自变量x 1.y=kx的指数为-1,在解决有关自变量指数问题时应特别注意系数k≠0这一限制条件;(k≠0)也可以写成xy=k的形式,用它可以迅速地求出反2.y=kx比例函数解析式中的k,从而得到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的自变量x≠0,故函数图象与x轴、y轴无交点.3.反比例函数y=kx3.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图象时,应注意自变量x的取值在用描点法画反比例函数y=kx不能为0,且x应对称取点(关于原点对称).4.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的性质1.函数解析式:y=k(k≠0)x2.自变量的取值范围:x≠03.图象:(1)图象的形状:双曲线.|k|越大,图象的弯曲度越小,曲线越平直.|k|越小,图象的弯曲度越大.(2)图象的位置和性质:①与坐标轴没有交点,称两条坐标轴是双曲线的渐近线.②当k>0时,图象的两支分别位于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③当k<0时,图象的两支分别位于二、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3)对称性:①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即若(a,b)在双曲线的一支上,则(-a,-b)在双曲线的另一支上.②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即若(a,b)在双曲线的一支上,则(b,a)和(-b,-a)在双曲线的另一支上.(4)k的几何意义图1上任意一点,作PA⊥x①如图1,设点P(a,b)是双曲线y=kx轴于A点,PB⊥y轴于B点,则矩形PBOA的面积是|k|(三角形PAO|k|).和三角形PBO的面积都是12图2②如图2,由双曲线的对称性可知,P关于原点的对称点Q也在双曲线上,作QC⊥PA的延长线于C,则有三角形PQC的面积为2|k|.(5)说明:①双曲线的两个分支是断开的,研究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时,要将两个分支分别讨论,不能一概而论.的关系:②直线y=k1x与双曲线y=k2x当k1k2<0时,两图象没有交点;当k1k2>0时,两图象必有两个交点,且这两个交点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5.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1.求函数解析式的方法:(1)待定系数法;(2)根据实际意义列函数解析式.2.注意学科间知识的综合,但重点放在对数学知识的研究上.三、常考题型1.反比例函数的概念(1)下列函数中,y是x的反比例函数的是().A.y=3x B.y-3=2x C.3xy=1 D.y=x2答案:A为正比例函数B为一次函数C变型后为反比例函数D为二次函数(2)下列函数中,y是x的反比例函数的是().A.y=14x B.y=−1x2C.y=1x−1D.y=1+1x答案:A为反比例函数,k为14B、C、D都不是反比例函数2.图象和性质(1)已知函数y=(k+1)x k2+k−3是反比例函数。
(完整版)八年级下学期数学专题-反比例函数有关的面积问题
![(完整版)八年级下学期数学专题-反比例函数有关的面积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3c1b5c536137ee06eff918ac.png)
的面积与 的面积之和为 时,则 。
9.(2008武汉5月调考)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BC在 轴负半轴上, 是对角线AC的中点,函数 的图象过D、E两点,则 。
10.(2007武汉4月调考)如图,直线 与双曲线 交于A、B两点,与 轴、 轴分别交于E、F两点, 轴于C, 轴于D,求当 的值为多少时,
P是AC的中点,若△ABP的面积为3,则k=.
【练习7】(2009年莆田市)如图21,在 轴的正半轴上依次截取 ,
过点 分别作 轴的垂线与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相交于点 ,得直角三角形
并设其面积分别为
则 的值为.
【练习8】(2009年成都市)如图16-1,正方形OABC的面积是4,点B在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上.若点R是该反比例函数图象上异于点B的任意一点,过点R分别作x轴、y轴的垂线,垂足为M、N,从矩形OMRN的面积中减去其与正方形OABC重合部分的面积,记剩余部分的面积为S.则当S=m(m为常数,且0<m<4)时,
18如图,直线 与 轴、 轴交于点A、B,与双曲线 交于C,若 ,则 =。
19如图,双曲线 与直线 交于A、C两点, 轴于B点,且 ,则 。
线段问题
20如图,直线 与坐标轴交于A、B两点,与双曲线 交于C、D两点,且 ,则 。
21如图,将直线 沿 轴正方向平移 个单位后与双曲线 交于点P,与两坐标轴交于A、B两点, 轴于C点.则 。
29如图, 是双曲线 上的一点,P为 轴正半轴上一点,将A点绕P点逆时针旋转90°,恰好落在双曲线上的另一点B,则P点的坐标为。
2.(2011武汉中考)如图,□ 的顶点A,B的坐标分别是 ,顶点C,D在双曲线 上,边AD交 轴于点E,且四边形 的面积是 面积的5倍,则 。
专题65 反比例函数背景下的面积问题(解析版)-中考数学解题大招复习讲义
![专题65 反比例函数背景下的面积问题(解析版)-中考数学解题大招复习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14989cb6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2a.png)
模型介绍一、反比例函数k 的几何意义1.反比例函数k 的几何意义:如图,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任选一点,向两坐标轴作垂线,垂线与坐标轴所围成矩形的面积为k 。
如图二,所围成三角形的面积为2k二、利用k 的几何意义进行面积转化1.如图,直线AB 与反比例函数k y x=(0k ≠)交于A 、B 两点,与x 、y 轴的交点分别为C 、D ,那么OAB OCD OBD OAC S S S S ∆∆∆∆=--,此方法是绝大部分学生选用的方法。
但是,从效率来讲,就比较低2.如图,过点A 、B 作x 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E 、F ,则根据k 的几何意义可得,OBF OAE S S ∆∆=,而OBF OAB OAE ABFE S S S S ∆∆∆+=+梯形,所以OAB ABFE S S ∆=梯形,此方法的好处,在于方便,快捷,不易出错。
例题精讲【例1】.如图,反比例函数y =在第一象限的图象上有两点A ,B ,它们的横坐标分别是2,6,则△AOB 的面积是8.解:如图所示:过点A 作AC ⊥y 轴于点C ,过点B 作BD ⊥x 轴于点D ,∵反比例函数y =在第一象限的图象上有两点A ,B ,它们的横坐标分别是2,6,∴x =2时,y =3;x =6时,y =1,故S △ACO =S △OBD =3,S 四边形AODB =×(3+1)×4+3=11,故△AOB 的面积是:11﹣3=8.故答案为:8.变式训练【变1-1】.如图,点A在反比例函数(x>0)的图象上,点B在x轴负半轴上,直线AB交y轴于点C,若,△AOB的面积为12,则k的值为()A.4B.6C.10D.12解:如图,过点A作AD⊥x轴,垂足为D,∵OC∥AD,,∴,∴,k>0,∴k=12,故选:D.【变1-2】.如图,反比例函数y=(k>0)的图象与矩形ABCO的两边相交于E,F两点,=4,则k的值为16.若E是AB的中点,S△BEF解:设E(a,),则B纵坐标也为,∵E是AB中点,∴F点坐标为(2a,),∴BF=BC﹣FC=﹣=,=4,∵S△BEF∴a•=4,∴k=16.故答案是:16.【例2】.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菱形ABCD在第一象限内,边BC与x轴平行,A,B两点的纵坐标分别为6,4,反比例函数y=(x>0)的图象经过A,B两点,若菱形ABCD的面积为2,则k的值为12.解:解法一:过点A作x轴的垂线,交CB的延长线于点E,∵BC∥x轴,∴AE⊥BC,∵A,B两点在反比例函数y=(x>0)的图象,且纵坐标分别为6,4,∴A(,6),B(,4),∴AE=2,BE=﹣=,∵菱形ABCD的面积为2,∴BC×AE=2,即BC=,∴AB=BC=,在Rt△AEB中,BE===1,∴k=1,∴k=12.解法二:同理知:BE=1,设A(a,6),则B(a+1,4),∴6a=4(a+1),∴a=2,∴k=2×6=12.故答案为12.变式训练【变2-1】.如图,点A、B在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上,A、B的纵坐标分别是3和6,连接OA、OB,则△OAB的面积是()A.9B.8C.7D.6解:∵点A、B在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上,A、B的纵坐标分别是3和6,∴A(4,3),B(2,6),作AD⊥y轴于D,BE⊥y轴于E,=S△BOE=×12=6,∴S△AOD=S△AOD+S梯形ABED﹣S△BOE=S梯形ABED,∵S△OAB=(4+2)×(6﹣3)=9,∴S△AOB故选:A.【变2-2】.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O为坐标原点,函数y=与y=(a>b>0)在第一象限的图象分别为曲线C1,C2,点P为曲线C1上的任意一点,过点P作y轴的垂线交C2于点A,作x轴的垂线交C2于点B,则阴影部分的面积S△AOB=a﹣.(结果用a,b表示)解:设B(m,),A(,n),则P(m,n),∵点P为曲线C1上的任意一点,∴mn=a,=mn﹣b﹣b﹣(m﹣)(n﹣)∴阴影部分的面积S△AOB=mn﹣b﹣(mn﹣b﹣b+)=mn﹣b﹣mn+b﹣=a﹣.故答案为:a﹣.1.如图,在△ABC中,AB=AC,点A在反比例函数y=(k>0,x>0)的图象上,点B,C在x轴上,OC=OB,延长AC交y轴于点D,连接BD,若△BCD的面积等于1,则k的值为()A.3B.2C.D.4解:作AE⊥BC于E,连接OA,∵AB=AC,∴CE=BE,∵OC=OB,∴OC=BC=×2CE=CE,∵AE∥OD,∴△COD∽△CEA,∴=()2=4,∵△BCD的面积等于1,OC=OB,=S△BCD=,∴S△COD=4×=1,∴S△CEA∵OC=CE,=S△CEA=,∴S△AOC=+1=,∴S△AOE=k(k>0),∵S△AOE∴k=3,故选:A.2.如图,OC交双曲线y=于点A,且OC:OA=5:3,若矩形ABCD的面积是8,且AB ∥x轴,则k的值是()A.18B.50C.12D.解:延长DA、交x轴于E,∵四边形ABCD是矩形,且AB∥x轴,∴∠CAB=∠AOE,∴DE⊥x轴,CB⊥x轴,∴∠AEO=∠ABC∴△AOE∽△CAB,∴=()2,∵矩形ABCD的面积是8,OC:OA=5:3,∴△ABC的面积为4,AC:OA=2:3,∴=()2=,=9,∴S△AOE∵双曲线y=经过点A,=|k|=9,∴S△AOE∵k>0,∴k=18,故选:A.3.如图,已知点A,B分别在反比例函数y1=﹣和y2=的图象上,若点A是线段OB 的中点,则k的值为()A.﹣8B.8C.﹣2D.﹣4解:设A(a,b),则B(2a,2b),∵点A在反比例函数y1=﹣的图象上,∴ab=﹣2;∵B点在反比例函数y2=的图象上,∴k=2a•2b=4ab=﹣8.故选:A.4.如图,点A(m,n),B(4,)在双曲线y=上,且0<m<n.若△AOB的面积为,则m+n=()A.7B.C.D.3解:∵点A(m,n),B(4,)在双曲线y=上,∴mn=4×=k,∴mn=k=6,∴双曲线为y=,∴n=,作AD⊥x轴于D,BE⊥x轴于E,=S△AOD+S梯形ADEB﹣S△BOE=S梯形ADEB,∵S△AOB∴(+)(4﹣m)=,解得m1=1,m2=﹣16,∵0<m<n.∴m=1,∴n=6,∴m+n=7,故选:A.5.如图,点A,B是反比例函数y=(x>0)图象上的两点,过点A,B分别作AC⊥x轴=3,则S△于点C,BD⊥x轴于点D,连接OA、BC,已知点C(2,0),BD=3,S△BCDAOC为()A.2B.3C.4D.6解:在Rt△BCD中,∵×CD×BD=3,∴×CD×3=3,∴CD=2,∵C(2,0),∴OC=2,∴OD=4,∴B(4,3),∵点B是反比例函数y=(x>0)图象上的点,∴k=12,∵AC⊥x轴,==6,∴S△AOC故选:D.6.如图,平行于y轴的直线分别交y=与y=的图象(部分)于点A、B,点C是y 轴上的动点,则△ABC的面积为()A.k1﹣k2B.(k1﹣k2)C.k2﹣k1D.(k2﹣k1)解:由题意可知,AB=﹣,AB边上的高为x,=×(﹣)•x=(k1﹣k2),∴S△ABC故选:B.7.已知四边形OABC是矩形,边OA在x轴上,边OC在y轴上,双曲线y=与边BC交于点D、与对角线OB交于中点E,若△OBD的面积为10,则k的值是()A.10B.5C.D.解:设E点的坐标是(x,y),∵E是OB的中点,∴B点的坐标是(2x,2y),则D点的坐标是(,2y),∵△OBD的面积为10,∴×(2x﹣)×2y=10,解得,k=,故选:D.8.如图,在以O为原点的直角坐标系中,矩形OABC的两边OC、OA分别在x轴、y轴的正半轴上,反比例函数(x>0)与AB相交于点D,与BC相交于点E,若BD=3AD,且△ODE的面积是12,则k=()A.6B.9C.D.解:∵四边形OCBA是矩形,∴AB=OC,OA=BC,设B点的坐标为(a,b),∵BD=3AD,∴D(,b)∵D、E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k,设E的坐标为(a,y),∴ay=k∴E(a,),=S矩形OCBA﹣S△AOD﹣S△OCE﹣S△BDE=ab﹣k﹣k﹣••(b﹣)=12,∵S△ODE∴4k﹣k﹣+=12k=故选:D.9.如图,一直线经过原点O,且与反比例函数y=(k>0)相交于点A、点B,过点A作AC⊥y轴,垂足为C,连接BC.若△ABC面积为8,则k=8.解:∵反比例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图象相交于A、B两点,∴A、B两点关于原点对称,∴OA=OB,∴△BOC的面积=△AOC的面积=8÷2=4,又∵A是反比例函数y=图象上的点,且AC⊥y轴于点C,∴△AOC的面积=|k|,∴|k|=4,∵k>0,∴k=8.故答案为8.10.如图,若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经过等边三角形POQ的顶点P,则△POQ的边长为2.解:如图,过点P作x轴的垂线于M,∵△POQ为等边三角形,∴OP=OQ,OM=QM=OQ,∵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经过点P,∴设P(a,)(a>0),则OM=a,OQ=OP=2a,PM=,在Rt△OPM中,PM===a,∴=a,∴a=1(负值舍去),∴OQ=2a=2,故答案为:2.11.如图,A(4,3)是反比例函数y=在第一象限图象上一点,连接OA,过A作AB∥x 轴,截取AB=OA(B在A右侧),连接OB,交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于点P.则△OAP 的面积为5.解:过P作MN⊥x轴于M,交AB于N,过A作AD⊥x轴于D,∵A(4,3),∴AD=3,OD=4,∴AO==5,∵AB=AO,∴AB=5,∵AB∥x轴,点B的横坐标是4+5=9,纵坐标是3,即点B的坐标是(9,3),设直线OB的解析式是y=ax,把B点的坐标(9,3)代入得:3=9a,解得:a=,即y=x,∵AB∥x轴,∴MN⊥AB,把A(4,3)代入y=,得k=12,即y=,解方程组得:或,∵点P在第一象限,∴点P的坐标是(6,2),∵A(4,3),AB∥x轴,P(6,2),∴MN=AD=3,PN=3﹣2=1,﹣S△APB=3﹣=5,∴△OAP的面积是S△ABO故答案为:5.12.如图,直线y=x+m与双曲线y=相交于A,B两点,BC∥x轴,AC∥y轴,则△ABC 面积的最小值为6.解:方法一:设A(a,),B(b,),则C(a,).将y=x+m代入y=,得x+m=,整理,得x2+mx﹣3=0,则a+b=﹣m,ab=﹣3,∴(a﹣b)2=(a+b)2﹣4ab=m2+12.=AC•BC∵S△ABC=(﹣)(a﹣b)=••(a﹣b)=(a﹣b)2=(m2+12)=m2+6,∴当m=0时,△ABC的面积有最小值6.故答案为6.方法二:因为y=x+m斜率为1,且BC∥x轴,AC∥y轴,∴∠ABC=∠BAC=45°,∴△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C=BC=AB,=AC•BC=AB2,∴S△ABC当AB最小时,m=0,直线为y=x,联立方程,解得或,∴A(,),B(﹣,﹣),AB=×2=2,=×4×6=6.∴S△ABC最小故答案为:6.1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AB的边OA在x轴正半轴上,其中∠OAB=90°,AO =AB,点C为斜边OB的中点,反比例函数y=(k>0,x>0)的图象过点C,且交线=6,则k的值为8.段AB于点D,连接CD,OD.若S△OCD解:根据题意设B(m,m),则A(m,0),∵点C为斜边OB的中点,∴C(,),∵反比例函数y=(k>0,x>0)的图象过点C,∴k=•=,∵∠OAB=90°,∴D的横坐标为m,∵反比例函数y=(k>0,x>0)的图象过点D,∴D的纵坐标为,作CE⊥x轴于E,=S△AOD,∵S△COES△OCD=S△COE+S梯形ADCE﹣S△AOD=S梯形ADCE,S△OCD=6,∴(AD+CE)•AE=6,即(+)•(m﹣m)=6,∴m2=32,∴k==8,故答案为:8.解法二:作CE⊥OA于E,∵C为AB的中点,OA=AB,∠OAB=90°,=S△AOD=k,S△AOB=2k,∴S△OEC=k,∴S△BOD∵C为斜边OB的中点,=S△BCD=S△BOD=6,∴S△OCD∴×k=6,∴k=8.故答案为:8.14.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ABC的顶点A,B在第一象限内,顶点C在y轴上,经过点A的反比例函数y=(x>0)的图象交BC于点D.若CD=2BD,▱OABC的面积为15,则k的值为18.解:过点D作DN⊥y轴于N,过点B作BM⊥y轴于M,设OC=a,CN=2b,MN=b,∵▱OABC的面积为15,∴BM=,∴ND=BM=,∴A,D点坐标分别为(,3b),(,a+2b),∴•3b=(a+2b),∴b=a,∴k=•3b=•3×a=18,故答案为:18.15.如图,点A在双曲线y=的第一象限的那一支上,AB垂直于y轴于点B,点C在x 轴正半轴上,且OC=2AB,点E在线段AC上,且AE=3EC,点D为OB的中点,若△ADE的面积为3,则k的值为.解:连DC,如图,∵AE=3EC,△ADE的面积为3,∴△CDE的面积为1,∴△ADC的面积为4,设A点坐标为(a,b),则AB=a,OC=2AB=2a,而点D为OB的中点,∴BD=OD=b,=S△ABD+S△ADC+S△ODC,∵S梯形OBAC∴(a+2a)×b=a×b+4+×2a×b,∴ab=,把A(a,b)代入双曲线y=,∴k=ab=.故答案为:.16.如图,已知反比例函数y1=与一次函数y2=k2x+b的图象交于点A(1,8),B(﹣4,m)两点.(1)求k1,k2,b的值;(2)求△AOB的面积;(3)请直接写出不等式x+b的解.解:(1)∵反比例函数y1=与一次函数y2=k2x+b的图象交于点A(1,8)、B(﹣4,m),∴k1=8,B(﹣4,﹣2),解方程组,解得;(2)由(1)知一次函数y=k2x+b的图象与y轴的交点坐标为(0,6),=×6×4+×6×1=15;∴S△AOB(3)﹣4≤x<0或x≥1.17.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点的坐标为(a,6),AB⊥x轴于点B,cos∠OAB=,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的一支分别交AO、AB于点C、D.延长AO交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另一支于点E.已知点D的纵坐标为.(1)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2)求直线EB的解析式;.(3)求S△OEB解:(1)∵A点的坐标为(a,6),AB⊥x轴,∴AB=6,∵cos∠OAB==,∴,∴OA=10,由勾股定理得:OB=8,∴A(8,6),∴D(8,),∵点D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k=8×=12,∴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2)设直线OA的解析式为:bx,∵A(8,6),∴8b=6,b=,∴直线OA的解析式为:y=x,则,x=±4,∴E(﹣4,﹣3),设直线BE的解式为:y=mx+n,把B(8,0),E(﹣4,﹣3)代入得:,解得:,∴直线BE的解式为:y=x﹣2;=OB•|y E|=×8×3=12.(3)S△OEB18.如图,直线y=x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交于点A(3,a),第一象限内的点B在这个反比例函数图象上,OB与x轴正半轴的夹角为α,且tanα=.(1)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2)求点B的坐标;.(3)求S△OAB解:(1)∵直线y=x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交于点A(3,a),∴a=×3=4,∴点A的坐标为(3,4),∴k=3×4=12,∴反比例函数解析式y=.(2)∵点B在这个反比例函数图象上,设点B坐标为(x,),∵tanα=,∴=,解得:x=±6,∵点B在第一象限,∴x=6,∴点B的坐标为(6,2).(3)设直线OB为y=kx,(k≠0),将点B(6,2)代入得:2=6k,解得:k=,∴OB直线解析式为:y=x.过A点做AC⊥x轴,交OB于点C,如图所示:则点C坐标为(3,1),∴AC=3.S△OAB的面积=S△OAC的面积+S△ACB的面积=×|AC|×6=9.∴△OAB的面积为9.19.已知: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直线AB与x轴交于点A(﹣2,0),与反比=4.例函数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的交于点B(2,n),连接BO,若S△AOB (1)求该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和直线AB的解析式;(2)若直线AB与双曲线的另一交点为D点,求△ODB的面积.=•|x A|•y B,解:(1)由题意得:S△AOB即×2×y B=4,y B=4,∴B(2,4),设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把点B的坐标代入得:k=2×4=8,∴y=,设直线AB的解析式为:y=ax+b,把A(﹣2,0)、B(2,4)代入得:,解得:,∴y=x+2;(2)由题意得:x+2=,解得:x1=﹣4,x2=2,∴D(﹣4,﹣2),=S△OAD+S△OAB=×2×2+4=6.∴S△ODB20.如图,在平行四边形OABC中,,点A在x轴上,点D是AB 的中点,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经过C,D两点.(1)求k的值;(2)求四边形OABC的面积.解:(1)过点C作CE⊥x轴于E,∵∠AOC=45°,∴OE=CE,∴OE2+CE2=OC2∵OC=2,∴OE=CE=2,∴C(2,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经过点C点,∴k=2×2=4;(2)过点D作DF⊥x轴于F,∵四边形OABC是平行四边形,∴AB=OC=2,∠DAF=∠AOC=45°,又∵点D是AB的中点,∴AD=,AF=DF,∴AF2+DF2=AD2,∴AF=DF=1,∴D点的纵坐标为1,∵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过点D点,∴D(4,1),∴OF=4,OA=OF﹣AF=4﹣1=3,∴平行四边形OABC的面积S=OA•CE=3×2=6.21.如图,直线y=6x与双曲线y=(k≠0,且x>0)交于点A,点A的横坐标为2.(1)求点A的坐标及双曲线的解析式;(2)点B是双曲线上的点,且点B的纵坐标是6,连接OB,AB,求△AOB的面积.解:(1)将x=2代入y=6x,得:y=12,∴点A的坐标为(2,12),将A(2,12)代入y=,得:k=24,∴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2)在y=中y=6时,x=4,∴点B(4,6),而A(2,12),如图,过A作AC⊥y轴,BD⊥x轴,交于点E,则OD=4,OC=12,BD=6,AC=2,AE=2,BE=6,=S矩形OCED﹣S△AOC﹣S△BOD﹣S△ABE∴S△AOB=4×12﹣×2×12﹣×4×6﹣×2×6=48﹣12﹣12﹣6=18.22.如图,已知A(﹣4,n),B(2,﹣4)是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两个交点.(1)求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表达式;(2)求△AOB的面积;(3)若D(x,0)是x轴上原点左侧的一点,且满足,求x的取值范围.解:(1)∵B(2,﹣4)在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上,∴m=﹣8,∴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y=﹣.∵A(﹣4,n)在y=﹣的图象上,∴n=2,∴A(﹣4,2).∵y=kx+b经过A(﹣4,2)和B(2,﹣4),∴,解得∴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为y=﹣x﹣2.(2)当y=﹣x﹣2=0时,解得x=﹣2.∴点C(﹣2,0),∴OC=2,=S△AOC+S△COB∴S△AOB=×2×2+×2×4=6.(3)根据函数的图象可知:若D(x,0)是x轴上原点左侧的一点,当﹣4<x<0时,满足kx+b﹣<0.23.如图,一次函数y=k1x+b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y=(x<0)的图象相交于点A(﹣1,2)、点B(﹣4,n).(1)求此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2)求△AOB的面积;(3)在x轴上存在一点P,使△PAB的周长最小,求点P的坐标.解:(1)∵反比例函数y=(x<0)的图象经过点A(﹣1,2),∴k2=﹣1×2=﹣2,∴反比例函数表达式为:y=﹣,∵反比例y=﹣的图象经过点B(﹣4,n),∴﹣4n=﹣2,解得n=,∴B点坐标为(﹣4,),∵直线y=k1x+b经过点A(﹣1,2),点B(﹣4,),∴,解得:,∴一次函数表达式为:y=+.(2)设直线AB与x轴的交点为C,如图1,当y=0时,x+=0,x=﹣5;∴C点坐标(﹣5,0),∴OC=5.S△AOC=•OC•|y A|=×5×2=5.S△BOC=•OC•|y B|=×5×=.S△AOB=S△AOC﹣S△BOC=5﹣=;(3)如图2,作点A关于x轴的对称点A′,连接A′B,交x轴于点P,此时△PAB的周长最小,∵点A′和A(﹣1,2)关于x轴对称,∴点A′的坐标为(﹣1,﹣2),设直线A′B的表达式为y=ax+c,∵经过点A′(﹣1,﹣2),点B(﹣4,)∴,解得:,∴直线A′B的表达式为:y=﹣x﹣,当y=0时,则x=﹣,∴P点坐标为(﹣,0).24.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四边形DOBC是矩形,且D(0,4),B(6,0).若反比例函数y=(x>0)的图象经过线段OC的中点A(3,2),交DC于点E,交BC于点F.设直线EF的解析式为y=k2x+b.(1)求反比例函数和直线EF的解析式;(2)求△OEF的面积;(3)请结合图象直接写出不等式k2x+b>0的解集.解:(1)∵四边形DOBC是矩形,且D(0,4),B(6,0),∴C点坐标为(6,4),∵A点坐标为(3,2),∴k1=3×2=6,∴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y=;把x=6代入y=得x=1,则F点的坐标为(6,1);把y=4代入y=得x=,则E点坐标为(,4),把F(6,1)、E(,4)代入y=k2x+b,得,解得,,∴直线EF的解析式为y=﹣x+5;﹣S△ODE﹣S△OBF﹣S△CEF(2)△OEF的面积=S矩形BCDO=4×6﹣×4×﹣×6×1﹣×(6﹣)×(4﹣1)=;(3)由图象得:不等式k2x+b﹣>0的解集为<x<6.25.如图,已知反比例函数y=(m≠0)的图象经过点(1,4),一次函数y=﹣x+b的图象经过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的点Q(﹣4,n).(1)求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表达式;(2)一次函数的图象分别与x轴、y轴交于A、B两点,与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另一个交点为P,连结OP、OQ.求△OPQ的面积.解:(1)反比例函数y=(m≠0)的图象经过点(1,4),解得m=4,故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y=.一次函数y=﹣x+b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相交于点Q(﹣4,n),所以,解得n=﹣1,b=﹣5.∴一次函数的表达式y=﹣x﹣5;(2)由,解得或.∴点P(﹣1,﹣4),在一次函数y=﹣x﹣5中,令y=0,得﹣x﹣5=0,解得x=﹣5,故点A(﹣5,0),S△OPQ=S△OP A﹣S△OAQ=×5×4−×5×1=7.5.26.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边长为4的等边△OAB的边OB在x轴的负半轴上,反比例函数y=(x<0)的图象经过AB边的中点C,且与OA边交于点D.(1)求k的值;(2)连接OC,CD,求△的面积;(3)若直线y=mx+n与直线CD平行,且与△OAB的边有交点,直接写出n的取值范围.解:(1)∵等边△OAB,∴AB=BO=AO=4,∠ABO=∠BOA=∠OAB=60°,∵点C是AB的中点,∴BC=AC=2,过点C作CM⊥OB,垂足为M,在Rt△BCM中,∠BCM=90°﹣60°=30°,BC=2,∴BM=1,CM=,∴OM=4﹣1=3,∴点C的坐标为(﹣3,),代入y=得:k=﹣3答:k的值为﹣3;(2)过点A作AN⊥OB,垂足为N,由题意得:AN=2CM=2,ON=OB=2,∴A(﹣2,2),设直线OA的关系式为y=kx,将A的坐标代入得:k=﹣,∴直线OA的关系式为:y=﹣x,由题意得:,解得:舍去,,∴D(﹣,3)过D作DE⊥OB,垂足为E,S△OCD=S CMED+S△DOE﹣S△COM=S CMED=(+3)×(3﹣)=3,答:△OCD的面积为3.(3)①当与直线CD平行的直线y=mx+n过点O时,此时y=mx+n的n=0,②当与直线CD平行的直线y=mx+n经过点A时,设直线CD的关系式为y=ax+b,把C、D坐标代入得:,解得:a=1,b=3+∴直线CD的关系式为y=x+3+,∵y=mx+n与直线y=x+3+平行,∴m=1,把A(﹣2,2)代入y=x+n得:n=2+2因此:0≤n≤2+2且n.答:n的取值范围为:0≤n≤2+2且n≠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
、已知:反比例函数
,的面积是,求代数式
和反比例函数)在反比例函数
4、如图,已知:一次函数:y=﹣x+4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x>0)
的图象分别交于A、B两点,点M是一次函数图象在第一象限部分上的任意一点,过M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垂足分别为M1、M2,设矩形MM1OM2的面积为S1;点N为反比例函数图象上任意一点,过N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垂足分别为N1、N2,设矩形NN1ON2的面积为S2;
(1)若设点M的坐标为(x,y),请写出S1关于x的函数表达式,并求x取何值时,S1的最大值;
(2)观察图形,通过确定x的取值,试比较S1、S2的大小.
5、如图,已知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都经过点M(﹣2,﹣1),且P (﹣1,﹣2)为双曲线上的一点,Q为坐标平面上一动点,PA垂直于x轴,QB 垂直于y轴,垂足分别是A、B.
(1)写出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式;
(2)当点Q在直线MO上运动时,直线MO上是否存在这样的点Q,使得△OBQ 与△OAP面积相等?如果存在,请求出点的坐标,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6、如图1,已知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都经过点M(﹣2,﹣1),且P (﹣1,﹣2)为双曲线上的一点,Q为坐标平面上一动点,PA垂直于x轴,QB 垂直于y轴,垂足分别是A、B.
(1)写出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式;
(2)当点Q在直线MO上运动时,直线MO上是否存在这样的点Q,使得△OBQ 与△OAP面积相等如果存在,请求出点的坐标,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如图2,当点Q在第一象限中的双曲线上运动时,作以OP、OQ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OPCQ,求平行四边形OPCQ周长的最小值.
能否等于
的图象经过点(﹣
,
2
的图象经过点
,
的面积是
2
,解得﹣﹣
,
OA=
BOD=OD=OB=1
中,得,的图象上.得﹣,﹣的图象上,其中(+2
的面积是,∴,∵
22
、已知:反比例函数
)
y=
的面积是,从而可求出
)反比例函数解析式:
(﹣,﹣为(﹣,﹣
(﹣)
===,∴m=,∴=1
和反比例函数
)在反比例函数
的面积是
的面积是m=1,∴x=±
点的坐标为(﹣22
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
在反比例函数:
,∴
当或时,当
y=
x
,x
y=
1=′= x y=
x
,x
,∴•x x=时,时,x=
Y=
k=y=同样可得,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
|OB×BQ|=×m×m=
=|m
,)
+=﹣)﹣)﹣
(
能否等于?若能,求出点
y=
=
等于
图象上第一象限内的两个动点(,d=+=
(
(
=((=•
=()﹣•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