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 三国鼎立学案人教版(1)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学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学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史实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会讲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探究,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曹操、诸葛亮等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

【学习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习难点】分析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战争双方胜败的原因【导学方法】①情境法:创设历史情境,有利于学生直接获得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②探究法: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探究问题。

③其他方法:指导法、讲解法、练习法等。

【学习方式】学案导学→自研自探→合作探究→展示提升→质疑点拨→总结归纳【学法指导】本课知识点涉及较多,可以利用要点提炼法,将本课内容概括为:一种局面、两大战役、三国鼎立、四个人物、五个时间来记忆。

①一种局面:三国鼎立;②两大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③三国鼎立:三国名称和都城;④四个人物: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⑤五个时间:200年、208年、220年、221年、222年。

【学习过程】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创设情境,再现历史,激发兴趣)学案导学(我学习,我思考,我展示,我快乐!)(仿宋体字部分是学生供学生使用的学案)要求: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本,完成以下探究活动,并把重点内容在课本上做好标记,独立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和你的同伴携手解决!活动一:知战役,以少胜多步骤一:归纳比较两次战役比较表名称背景时间交战双方兵力情况结果胜方战术影响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步骤二:分析探究为什么曹操官渡之战中能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却以多败少呢?步骤三:历史感悟是非成败,都会给后人留下深刻的启示,曹操在两次战争中不同的结局,给我们哪些启示?活动要点:1、阅读课文,独立思考,做好标记或作答;2、小组内交流上面的问题;3、全班交流设计说明:此活动内容是本课的重点,难点,活动综合性较强,教师要在学生活动中多设台阶,多点拨。

第16课 三国鼎立 导学案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 导学案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三国鼎立学案【学习目标】(一)学习目标1.识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时间、特点、结果和影响;魏、蜀、吴三国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以及三国经济发展概况。

2.从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理解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同时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体验学习中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

3.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客观条件。

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曹操等历史人物的评价,知道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标准是是否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学习重难点】(一)学习重难点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预习新知】(一)预习新知一、官渡之战“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指的是哪一著名战役?这次战役结果如何?有何影响?1.战役:200年,官渡之战。

2.结果:曹操以少胜多。

3.影响:为以后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二、赤壁之战曹操的“志”和“壮心”是什么?为此发动了什么战役?这次战役结果如何?产生了什么影响?1.“志”和“壮心”:统一全国。

2.战役:208年,赤壁之战。

3.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

4.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思维导引:曹操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而是东汉末年。

三、三国鼎立1.完善下列表格。

2.简述魏、蜀、吴三国经济发展。

(1)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2)孙吴。

①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②230年,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3)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深化探究】(一)深化探究探究1、结合课本80页第一段内容,分析曹操势力崛起的原因?探究2、结合课本81-82页内容,分析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战败的原因?探究3、从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探究4、有人说曹操是英雄,有人说他曹操是奸雄,你眼中的曹操是怎样的?【巩固训练】(一)巩固训练1.据历史文献记载:公元230年,三国时期东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今台湾,首次加强了海峡两岸的交流。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18三国鼎立word教案(1)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18三国鼎立word教案(1)

三国鼎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三国鼎立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人物曹操、诸葛亮;通过正确评价曹操,进一步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并能真正理解历史人物与小说人物的区别。

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并能简单对比认识它们与北方的统一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因果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老师要求下和指导下,学生查阅和收集关于三国时期的人物资料和历史小故事等。

以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为评说三国人物创设情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认识他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明白时势造英雄的道理。

再一次认识割据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明确统一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方法阅读指导法、自学法、创设情境导学法、归纳法、对比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

使用的多媒体资源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流程教学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温故知新通过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创设情境,然后教师模仿说评书的形式进行课前“评说三国人物”活动,让学生说出所知道或喜欢的三国人物。

最后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兴趣点引出本课两个重要人物:曹操和诸葛亮。

以人物为主要线索联系相关事件,展开教学内容。

(二)课件演示学习目标、导读提纲(三)组织学生自学:(学生标注知识要素)(四)检测:1.基础知识: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汇报,中上生评判、更正。

2.质疑、释疑:(五)探究新课:1、出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学生思考:学生回忆阅读、思考,自己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对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质疑。

组长组织学生学生汇报,教师提问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1)布置自学任务(2)指导自学的方法(3)明确自学的要求(4)了解他们自学中的困难,从图上的形势分析,当时有哪些割据政权最有实力、最有可能完成统一北方的使命?2、情节一:曹操与两个谋士的对话。

历史:第18课《三国鼎立》学案1(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

历史:第18课《三国鼎立》学案1(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
任务二:官渡之战中曹操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任务三: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有何启示?
任务四: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学习整理
熟读记忆




1、东汉末年,河南、河北诸侯割据混战,其中占据河南一带的军阀是( )
A、袁绍B、曹操C、刘备D、孙权
2、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 )
A、赤壁之战B、官渡之战C、巨鹿之战D、淝谁之战
















1、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知识点:
名称
时间
地点
双方
经过
结果
作用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2、三国鼎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识点:
国名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3、三国鼎立形成后各国经济发展情况:
魏:
蜀:
吴:
备注
合作
探究
展示
交流
规则:请大家群策群力,解决难题,然后就要比一比,看哪一组的同学答题最出色
任务一:归纳以少胜多的战役都有哪些?
3、杜甫有诗“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是对谁的评价( )A、刘备B、孙权C、曹操D、诸葛亮
4、三国初期统治者的共同特点是①积极恢复和发展经济②重视农耕③奖励农耕④重视海外贸易( )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③④
5、三国建立的顺序是( )
A、蜀吴魏B、吴蜀魏C、魏蜀吴D、魏吴蜀
6、某小组同学在学习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时展开讨论,总结出两次战争的一些共同点:①都是三国鼎立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战役②都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③都与曹操有关④都为三国鼎立局面的最终形成奠定基础⑤战争中都设计采用火攻⑥都是正义的一方获胜。其中分析不正确的观点是( )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学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学案

最大最全最精的教育资源网第 18 课 三国鼎峙 ---- 导教案自主学习:(用一、知识系统1、官渡之战时间: 地址:两方:15 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以下问题并记忆。

)曹操: 1、政治上控制了皇帝挟天子以令诸侯。

2、经济上招募流民屯田,组织士兵耕天,实力增强。

3、军事上招贤纳士,采用他人的正确建议,火烧乌巢。

袁绍:在兵力上据有绝对的优势但他骄傲轻敌的情绪,拒绝采用谋士的正确建议。

结果:曹操能以少胜多,战胜袁绍,影响:曹操为一致北方确立基础2、赤壁之战: 刘备:依赖荆州,三顾茅庐请诸葛亮 时间: 孙权:据有江东,周瑜火攻地址:曹操: 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 2,曹操的骄傲自满情绪;两方:3,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最根本的是,当时一致的客观条件还没有成熟。

结果:影响:确立三国鼎峙场面 3、三国鼎峙 国家 时间开国皇帝国都范围经济魏 蜀 吴精讲点拨:1、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战胜袁绍,为一致北方确立了基础;公元 208 年发生的赤壁之战,是三国鼎峙场面形成的重点。

2、三国鼎峙场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盘据走向逐渐一致的过渡阶段。

3、三国期间,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纳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举措,这就为往后的一致准备了物质条件。

4、如何评论曹操?曹操是东汉末年的一个军事公司领袖,雄才大概多谋善断,很有目光, 是地主阶级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曹操是治世之能臣是对的:1 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获得政治上的优势;招贤纳士擅长用人; 2 经济上招募逃亡农民垦荒,组织战士种田实力不停增强;3 军事上战胜袁绍获得官度之战的成功为一致北方确立基础,说明曹操在东汉末年对推 动历史进步起了必定作用; 在赤壁之战中因为骄傲轻敌被孙刘联军战胜不敢轻易南下, 为三国鼎峙确立基础,说明曹操的历史作用也是有限的。

曹操是乱世只奸臣不太正确:1 东汉后期群雄盘据是豪强地主权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2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适应了当时人们的封建看法的需假如一致平定的需要。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一节课,主要讲述了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以及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地图和文字,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中国历史的重点和难点,需要学生掌握三国鼎立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三国鼎立这一复杂的历史事件,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学生对于三国故事感兴趣,但对于历史背景、原因和影响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出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和影响,掌握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和影响。

2.难点: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故事等形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的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案例分析法:分析三国时期的典型事件,深入了解时代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等教学资源。

2.图片、地图、故事等辅助材料。

3.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地图等形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如春秋战国、秦朝等,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听说过三国鼎立吗?它是什么时代的故事?”2.呈现(10分钟)介绍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和影响。

通过生动的故事、图片等形式,展示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1(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1(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1(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中的一课,主要介绍了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局面。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三国鼎立的形成、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和事件等。

教材通过插图、文字和表格等形式,生动地展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场景,帮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三国鼎立的形成和具体事件可能掌握不够全面。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和分析,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此外,学生对于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等有一定认识,但需要进一步了解他们的贡献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掌握三国时期的政权分布和主要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观看视频等途径,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认识和批判性思维,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及其原因。

2.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及其贡献。

3.三国时期的重要事件及其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政权分布和重要事件,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和事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3.观看视频:播放与三国鼎立相关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场景。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视频资料:与三国鼎立相关的视频资料。

3.PPT:制作教学课件,包括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政权分布、著名人物和事件等内容。

4.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三国鼎立的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PPT展示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政权分布和重要事件,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观看视频,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场景。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三国鼎立》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三国鼎立》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三国鼎立》教案(1)知识: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医学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九章算术》和地动仪、张仲景和华佗。

⑵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汉代造纸图,了解造纸的工序,通过引导学生依据地动仪剖面图,分析其原理,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指导学生总结秦汉时期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史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学习张衡,张仲景等淡泊名利崇尚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如何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不同(以评价曹操为突破方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工具教学过程一、导入过渡:同学们看你手中的课本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也是秦汉时期的重要的文化成就。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了解昌盛的秦汉文化揭示课题:昌盛的秦汉文化【自主学习(或预习)】1.请说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2.纸最早发明于何时?谁改进了造纸术?3.秦汉时期的数学专著是什么4最早测量地震方位的仪器是什么谁发明的?有什么地位?5.张仲景和华佗有哪些主要的医学成就?师:督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自主探究,完成问题。

生:(1)依据问题快速阅读并标注课文,发现疑难问题。

(2)学生小组内相互质疑释疑。

【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讨论探究交流,难点突破。

问题1:纸在发明之前人们用什么做书写材料?有什么特点?思考得出:龟甲﹑青铜器﹑丝帛﹑竹木简等。

成本高﹑贵重不方便﹑不易推广等特点三、三国鼎立形成国名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魏国220年曹丕洛阳蜀国221年刘备成都吴国222年孙权建业三个实力相当的政权,但现在任何一方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为了战胜对方,都在自己的领土里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生产的措施。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 赛课导学案_1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 赛课导学案_1

第16课三国鼎立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时间、地点、结果,三国的建立,三国经济概况;过程与方法:分析曹操统一北方和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难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如何看待三国分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开篇语:“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教师:你认为这句话正确吗?从春秋战国到三国的史实是否验证了这一点?从春秋战国到三国的史实是否验证了这一点? 在东汉末年涌现出像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周瑜等如此多的英雄豪杰?他们都有什么样的作为?对后世有什么样的影响? 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从这一课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吧。

(二)教师引导1、官渡之战展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进而得出官渡之战的背景。

展示:汉末军阀割据图片(让学生大致的了解汉末重要军阀的地理位置)学生个人活动:快速的在课文的相应的内容中找出官渡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特点、意义。

教师:在ppt上面展示答案。

着重强调官渡之战曹操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长期以来的割据战乱局面。

合作讨论:小组2人讨论官渡之战曹操取胜的原因?教师小结原因(学生做笔记)。

2、赤壁之战根据课文归纳赤壁之战的背景。

ppt展示孙权,刘备,曹操的图片。

动脑筋:展示三顾茅庐图片,学生自由讲述这个故事(吸引学生的兴趣)Ppt展示赤壁之战的过程图,火烧赤壁的图片等。

学生根据课文自学找出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特点,意义。

教师用ppt展示答案。

合作探究:小组4人讨论找出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何会失败?学生派代表回答。

教师归纳整合:重点强调最根本的原因是当时统一全国的条件尚未成熟。

《三国鼎立》名师教学设计(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三国鼎立》名师教学设计(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三国鼎立》名师教学设计(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中的一课,主要介绍了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以及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有趣的历史故事,使学生能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风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三国鼎立这一历史时期已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和背景可能掌握不全面。

学生对于历史故事感兴趣,但可能缺乏对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细节中把握历史规律,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以及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历史的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及其原因。

2.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3.如何引导学生从历史故事中深入分析历史规律。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和资料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合作探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历史思维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规律。

4.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从细节中发现历史规律,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资料:准备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和相关的历史资料。

2.课件和教具:制作课件和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3.教学场地和设备:准备适当的教学场地和设备,保证教学顺利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国鼎立的插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及其原因,让学生对三国时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新人教版 (1)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新人教版 (1)

《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说出其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以及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指出三国的地理位置,提高识图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利用历史教学插图、视频,直观形象地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有关史实。

学习从各种途径收集史料的方法,收集讲述有关三国历史的小故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也能起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难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方法】讲述法为主,兼用谈话、讨论、讲故事、图示等方法【课前准备】课件、视频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播放视频:《三国演义》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提问:大家听过这首歌吗?是哪部电视连续剧的主题曲,有多少同学看过《三国演义》这部书和电视剧?谁能给大家说一说三国中的人物。

教师:《三国演义》开篇就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和久必分”。

印证了自秦汉统一到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局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从历史的角度学习政权分立的开篇《三国鼎立》。

一、官渡之战:出示材料:材料一:经“光武中兴”到105年,全国人口达5300万,可东汉末年,只剩下760万······材料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操《蒿里行》思考:假如你生活在东汉末年,你的生存环境将是什么样?你的愿望将是什么呢?展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分析东汉末年的形势)教师: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各割据势力为了扩张势力,彼此征战,使得黄河流域的人民饱受战争之苦,社会生产力也遭受到严重的破坏,人民群众渴望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重过安定的生活。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 新人教版(1)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 新人教版(1)

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一、创设影片情境,联系旧知,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学生响亮齐答:《三国鼎立》。

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下面请大家猜想一下,好吗?(生答:曹操、诸葛亮、刘备…)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1、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大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

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彼此长期混战。

人教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第16课三国鼎立学案

人教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第16课三国鼎立学案

第16课三国鼎立学习目标:1、识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时间、特点、结果,三国的建立,三国经济概况;2、分析:曹操统一北方和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3、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重点难点: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课前小练】1.公元200年,曹操在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公元208年,刘备在的建议下联合孙权,对抗曹操;孙权部将用火攻的办法在打败曹操。

3.三国统治者都注意发展经济。

修建了许多的水利工程;的丝织业兴旺;的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

4.三国时期吴国船队到达,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5、完成表格时间交战双方结果意义政权名称时间创建者都城(今名)魏蜀吴【合作探究】1、你能解释一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吗?2、评一评,你心目中的曹操和诸葛亮是怎样的历史人物?【当堂评价】一、单选题1. 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A. 统一天下B. 消灭袁绍C. 废汉称帝D. 建立魏国2. 杜甫的“功盖分三国,各成八阵图。

”的诗句主要赞颂的是A.曹操 B.刘备 C.周瑜D.诸葛亮3. 祖国大陆与台湾友好交往是从下列哪个时代开始的?DA. 春秋B. 战国C. 汉朝D. 三国4.官渡之战的交战双方是AA.曹操和袁绍 B. 曹操和孙刘联军 C. 孙权和刘备 D. 袁绍和孙刘联军5. 208年左右,割据东汉天下的主要军事集团是BA. 袁、曹、刘集团B. 曹、刘、孙集团C. 刘、孙、袁集团D. 孙、袁、曹集团6. 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哪一项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DA.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B.三国鼎立,加剧了国家的分裂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D. 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7.阅读材料材料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三国鼎立导学案1(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三国鼎立导学案1(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导学案1(新人教版)一、官渡之战1.背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实力不断增强。

盘踞在河北一带的袁绍,势力很大,想消灭曹操。

2.时间:200年。

3.经过:袁绍率十万大军直逼曹军所在地官渡,曹操采纳谋士计策,袭击袁军屯粮处,大败袁绍。

4.影响: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二、赤壁之战1.背景:官渡之战后,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依附于荆州割据势力的刘备,请来有才能的诸葛亮辅佐。

割据江东的孙权,统治比较稳固。

2.时间:208年。

3.经过:曹操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南下,经过诸葛亮和周瑜等说服,孙权同意联合抗曹,双方组成五万人的孙刘联军,在长江沿岸的赤壁一带和曹军对峙。

周瑜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

4.影响: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

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

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

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1)魏:修建许多水利工程,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2)蜀: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

(3)吴:造船业发达,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问题1】有人说,孙刘联军能在赤壁大败曹军是天意,因为那时曹军中疾疫流行,那一晚恰好又是东风。

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探究:把孙刘联军战胜曹军归结为天意,是一种迷信的说法。

(1)赤壁之战当晚刮起东风,为孙刘联军火攻曹军提供了方便,这有很大的偶然性。

(2)但曹操自恃兵力雄厚,骄傲轻敌,麻痹大意,加上曹军多来自北方,不习水战,又不服南方水土,很多人得了传染病,这就埋下失败的祸根。

因此,曹军的失败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问题2】从东汉统一政权到三国鼎立,历史是在进步吗?谈谈你的看法。

探究:从东汉统一政权到三国鼎立,历史是在进步的,其原因如下:(1)从政治上看,东汉末年,由于中央政权的衰败,各地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结束了割据局面,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三个政权,相对而言,这是一种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三国鼎立
学习目标
1.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

2.学会正确评价著名历史人物。

3.认识三国都重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江南和西南地区得到了一定的开发。

4.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自我检测
(一)官渡之战
1.背景:末期,军阀割据,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双方:和袁绍。

3.时间:年。

4.战况:以少胜多,击败袁绍。

(二)赤壁之战
1.背景:官渡之战后,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并试图统一全国。

2.双方:曹操和联军。

3.战况:周瑜指挥孙刘联军用的办法大败曹军。

(三)三国鼎立
1.背景
(1)后,曹操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2)占领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和四川、云贵地区。

(3)孙权把他的统治范围延伸到、、湖北、湖南。

2.形成
(1)220年,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

(2)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

(3)222年,称吴王,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

3.三国的统治
(1)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2)孙吴国造船业发达,卫温曾到达夷洲。

(3)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东汉统一到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为什么?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联合)而不可图也。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1)材料中的“操”与“天子”各指谁?“挟天子以令诸侯”有什么作用?
(2)从材料可知,这是诸葛亮说给谁的建议?此建议是否正确?结合史实说明。

三、课堂练习
1.下列关于东汉末年社会状况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政治黑暗
B.军阀混战
C.农民起义
D.国家统一
2.下列战役中,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的是( )
A.巨鹿之战
B.牧野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3.公元207年,曹操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 )
A.统一全国
B.消灭袁绍
C.废汉称帝
D.建立魏国
4.东汉末年,地方割据势力长期混战,其中为魏、蜀汉、吴三国鼎立奠定基础的战争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5.三国之一的吴国,是三个国家之中历时最久的,它的都城建业在今江苏南京。

该政权的建立者是( )
A.曹丕
B.刘备
C.曹操
D.孙权
6.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

夷洲就是今天的( )
A.台湾
B.海南岛
C.舟山群岛
D.西沙群岛
四、达标检测
1.春秋时期的齐桓公通过“尊王攘夷”确立了自己的政治优势。

东汉的曹操采取哪一个措施也达到了相似的目的? ( )
A.把汉献帝接到许
B.招揽人才
C.发动官渡之战
D.实行屯田
2.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下列关于这次战役中曹操战败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
B.曹军疾疫流行,战斗力减弱
C.孙刘联军偷袭烧掉曹军的屯粮
D.船舰连在一起的战术运用不当
3.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

下列示意图符合公元229年三国局势的是( )
4.三国时代波澜壮阔,英雄辈出。

下列史实不是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是( )
A.曹操率军南下和孙刘联军在赤壁大战
B.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
C.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
D.孙权称王,国号吴
5.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一项是( )
A.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B.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交融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宋·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材料二“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节选自杨慎《廿一史弹词》
材料三……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材料一反映了三国时期的历史。

诗词中提到了哪几个历史人物?
(2)后人评述《三国演义》时曾引用材料二词,“三国”指的是哪三国?
(3)材料三与我国古代历史上哪一著名的战役有关?请说出这次战役的时间、交战双方及战役的结果。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试评述“樯橹灰飞烟灭”的原因。

(写出两点即可)
参考答案
一、自主预习、自我检测
(一)东汉曹操200 曹操
(二)孙刘火攻
(三)赤壁之战刘备福建广东曹丕孙权蜀汉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进步。

因为东汉中期以来,统治黑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军阀割据混战,使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而魏、蜀、吴统治者完成了各自境内的相对统一,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使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有所好转,促进了民族的交融。

从这些史实看,三国鼎立既有利于统一局面的重新出现,也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民族的交融。

因此,我们说这是历史的进步。

2.(1)曹操;汉献帝。

“挟天子以令诸侯”使曹操在军阀割据混战中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

(2)刘备。

正确。

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操。

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课堂练习
1.D
2.C
3.A
4.C
5.D
6.A
四、达标检测
1.A
2.C
3.B
4.A
5.A
6.(1)曹操、刘备、孙权。

(2)魏、蜀、吴。

(3)赤壁之战。

公元208年;曹操和孙刘联军;结果是孙刘联军以少胜多。

(4)因为曹军多是北方人,不习水战,又不适应南方水土,导致疾病流行;而孙刘联军采用了正确的战术,火攻曹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