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交通特性及其调查分析

合集下载

2-3交通特性分析

2-3交通特性分析

vs 1
1
n
1
n i1 vi
vs
1 n
l
n
i 1
ti
l —行驶路段的长度 ti —第i辆车行驶 l 距离所用的时间
2
3.时间平均车速与空间平均车速的关系
由时间平均车速推算空间平均车速
vs
vt
t2
vt
t ——时间平均车速观测值的均方差
t
(vi vt )2 n
由空间平均车速推算时间平均车速
1.驾驶员对车速的影响 2.车辆对车速的影响 3.道路对车速的影响
(1)街道类型及等级 (2)平面线型 (3)纵断面 (4)车道数及车道位置 (5)视距 (6)侧向净空 (7)路面
4.交通条件对车速的影响 (1)交通量 (2)交通组成 (3)超车条件 (4)交通管理 (5)交通环境
13
第二章 交通流特性
几个特征量 自由流速度 (Free-flow Speed)vf 阻塞密度 (Jam Density) Kj 临界密度 (Critical Density)Km 临界速度 (Critical Speed)vm 最大流量Qm 0流量
二、速度-密度关系
1、格林希尔茨(Greenshields)模型—线性模型 在通常的交通流密度条件下
图 2-15 京哈路速度分布概率曲线
10
高速公路交通流分布特性
三、行车速度的统计分布特性
表征车速统计分布特性的特征车速*常用: 1.中位车速
也称50%位车速,是指在该路段上在该速度以下行驶的车辆数与在该速度 以上行驶的车辆数相等。在正态分布的情况下,50%位车速等于平均车速。 2.85%位车速
在该路段行驶的所有车辆中,有85%的车辆行驶速度在此速度以下,只有 15%的车辆行驶速度高于此值,交通管理部门常以此速度作为某些路段的限制 车速。 3.15%位车速与速率波动幅度

交通 调研报告

交通 调研报告

交通调研报告1. 背景介绍本次交通调研的目的是调查当前城市交通状况和出行方式,以及交通问题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通过对交通状况的深入了解,可以为城市交通规划和交通管理提供重要参考和建议。

2. 交通状况分析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城市交通拥堵是居民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拥堵主要集中在城市核心区域和主要交通干道,尤其在早晚高峰期间。

同时,公共交通的运营质量和覆盖范围也存在一定问题,导致部分居民选择使用私家车出行,加剧了交通拥堵的程度。

3. 交通出行方式分析大多数居民在日常出行中选择的主要交通方式仍然是公共交通(如公交车、地铁、轻轨等),其比例超过60%。

私家车出行的比例相对较低,约占总出行量的30%。

此外,步行、自行车和共享单车等非机动交通方式在城市中也有一定比例的使用。

4. 交通问题对居民生活的影响交通拥堵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如增加了通勤时间、影响出行效率、增加心理压力等。

此外,交通拥堵还导致空气污染加剧,对居民的健康造成了一定威胁。

5. 解决交通问题的建议针对目前的交通状况,可以考虑以下方面的改进措施:- 加强公共交通的建设和改善,增加车辆数量和频次,扩大网络覆盖范围,提高公共交通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 推广非机动交通方式,建设更多的自行车道,鼓励居民骑自行车或步行的出行方式,减少对机动车的依赖。

- 加强交通管理力度,优化交通信号灯配时,加强交通监控和执法手段,规范交通秩序,减少违章行为和交通事故发生率。

- 加大对环保交通工具的推广力度,鼓励居民使用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共享单车等低碳出行方式,减少碳排放。

- 加强交通规划和道路建设,合理规划交通路网,缓解交通拥堵状况,提升交通运输的效率和便利性。

6. 结论交通问题是城市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通过对交通状况的调查分析,可以为城市交通管理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优化交通状况将有助于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交通特性分析

第二章交通特性分析

• -乘车反应:道路的条件(平整性、线形等)及车厢环
境(卫生、整洁及人文环境等)会导致乘客的不同反应;
行人交通特性
• -行人交通特征影响因素 • 年龄、性别、出行目的、文化素养、心境、 街景、交通状况、生活区域等; • 交通特征 • 行人速度(1.0~1.3/s)、行人空间 (0.9~2.5m2 /人) 、行人注意力 • 步行距离:可接受距离(一般越短越好)
②动视力:驾驶员观察物体运动的视力 • 与车速有关:V↑,动视力↓; • 与年龄有关:年龄↑,动视力↓。 ③夜视力:黑暗环境中的视力(与照度成线 性关系,照度↓,视力↓)。 • 黄昏时刻易出事故: • 明→暗时,靠视杆细胞起作用,但其感受 性增加缓慢,需30~40min时间方能稳定。
④视力适应: • 明适应:由暗至明:1min内完全适应。 • 暗适应:由明入暗,3~6min基本适应, 30~40min完全适应。 • 所以隧道入口处应设缓和照明。
②货容量:额定载货重量。
2、汽车重量利用系数: g G0 • q——额定载重量, • G0——汽车自重(汽车加满燃料、水及附带全部装备
q
(随车工具、备用车轮……)的重量,均处于工作状态下 但无有效载重时的重量)。 g ↑,则消耗于每吨载重上的金 属和其他材料愈少,燃料、轮胎、配件的消耗量也愈少。
②牵引附着条件参数: a、前后轴重量分配:
驱动轴重量大于从动轴,附着力大,通过性好。
b、轮胎对路面的单位压力 ---作用在轮胎上的径向负荷与路面接触面积之比。
• 坚硬路面上:充气,提高通过性。 • 松软地面上:放气,通过性提高。
c、轮胎型式和花纹:
d、前后轮迹重合系数
↑,通过性↑。前后轮迹重合时,阻力小,附着条件好,通过 性好。

交通调查与分析调研报告

交通调查与分析调研报告

交通调查与分析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及背景随着人口快速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交通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解我市的交通状况和瓶颈问题,以期提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本次调查与分析调研报告旨在对我市交通进行全面的调研,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调研结果提出适合本市的交通改善方案。

二、调研范围与方法本次调研范围为我市各主要道路、交通枢纽、公交线路及停车场等,以及市民对交通问题的评价和需求。

我们采用了多种调研方法,包括实地考察、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

通过实地考察,我们深入了解了道路状况、拥堵情况以及公交线路设置等。

问卷调查则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向市民发放调查问卷,了解他们对交通问题的看法和建议。

同时,我们还收集了市民提供的交通数据,并进行了分析。

三、调研结果及分析1. 道路状况分析经过对市区主要道路的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我们发现,目前我市的道路状况总体比较良好,道路宽度和路况都能满足车辆通行需求。

但在高峰期,部分道路出现了拥堵现象,尤其是进出市区的大路段。

这主要受到过多私家车辆的影响,需要采取措施缓解拥堵。

2. 公交线路设置分析公交线路是解决交通问题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对我市主要公交线路的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我们发现,线路设置合理、覆盖范围广,可以满足市民的基本出行需求。

但是,在一些繁华地区和居民区,公交线路的运营频率较低,导致一些市民选择使用私家车出行,增加了道路拥堵的可能性。

3. 停车场供需情况分析停车问题是制约城市交通改善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们对市区停车场的实地考察和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市停车场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尤其在商业中心区和居民区,停车位紧张,造成停车难的问题不容忽视。

解决停车问题需要增加停车位和优化停车管理,以提高停车效率。

四、解决方案基于上述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以下解决方案:1. 实施交通限行措施通过实施交通限行措施,限制私家车辆进入市区,减少拥堵,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同时,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2.2交通特性分析

2.2交通特性分析
27
28
设计小时时位
29
•设计小时交通量的其它方法
•取高峰小时交通量作为设计小时交通量 不是全年中最大的小时交通量。应是在全年中经常出现并且 具有代表性的交通量,而不是偶然出现的最大小时交通量。 在选定观测日期时,应尽可能兼顾到不同季节、月份和一周 中的不同工作日。 •参照城市规划资料 •参照其它类似城市规模的道路交通量资料 改建道路根据1、2,参考3、4;新建道路根据3,参考4。
第二章
交通特性分析
人--车--路的交通特性
人的交通特性 车的交通特性 道路的交通特性
交通流特性
交通量(Q)特性 速度(V)特性 密度(K)特性
交通流基本特性的相互关系
1
交通流特性
概述 交通量特性 速度特性 密度特性 连续流特性 间断流特性
一、概述
1、交通流的分类 2、交通流参数
1、交通流的分类
14
15
3、交通量的时变化 • 一天24h中,每个小时的交通量亦在不断变化。 表示各小时交通量变化的曲线称为交通量的日 变图,亦有采用直方图表示。 –交通量时变图 –高峰小时交通量(Peak Hour Volume) –高峰小时系数(Peak Hour Factor)
(1)交通量时变图、直方图
31
32
(二)交通量的时间分布特性
1、交通量的月变化
一年内各月交通量的变化称为月变化。
1 365 Qi 365 i 1 1 k Qi k i 1
• 交通量月变系数= • 交通量月变图
月平均日交通量
年平均日交通量
AADT 年平均日交通量 MADT 月平均日交通量
1
2
3
4
5
6
7

第二章 交通特性分析

第二章 交通特性分析

一般来说动视力比静视力低10%~20%, 特殊情况下比静视力低30%~40%。例如,以 60km/h的速度行驶的车辆,驾驶员可看清前 方240m处的交通标志;可是当车速提高到 80km/h时,则连160m处的交通标志都看不清 楚。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静视力好是动视力 好的前提,但是静视力好的人不一定就会 有好的动视力。
自动传感器
自动控制器
显示
驾驶员能力、态度、经验、暂时损伤
道路 行人 自行车 其它车
驾驶员 感觉系 统
驾驶员感 知、注意 能力
驾驶员决 策、反应 选择
驾驶员反 应能力
车辆状态 控制
图1 驾驶员功能反馈图
3、驾驶员的生理、心理特性


驾驶员视觉特性
驾驶员反应特性

驾驶员心理特点和个性特点
• 1)视觉特性 眼睛是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最重要的生 理器官。因此,驾驶员的视觉机能直接影响 到信息获取,行车安全。
二、乘客交通特性
• 1.乘客的交通需求心理
• 2.乘车反应
• 3.社会影响
• 1.乘客的交通需求心理

人们总是抱着某种目的(如上班、上学、购物、 公务、社交、娱乐等)才去乘车的,为乘车而乘车的 旅客几乎是没有的。乘车过程本身意味着时间、体 力、金钱的消耗。因此,人们在乘车过程中总是希望 省时、省钱、省力,同时希望安全、方便、舒适。道 路设计、车辆制造、汽车驾驶、交通管理等都应考 虑到乘客的这些交通心理要求。
本部分从以下两个部分讲解:

• 1.行人交通流特性 • 2.行人交通特征及相关因素
• 1.行人交通流特性
• 相对于汽车交通来说,对行人交通特征的研究是很少的。不 过前人已经做了不少工作。

2-1交通特性分析—道路交通三要素特性

2-1交通特性分析—道路交通三要素特性

视野 ( °)
90~100 60~80
40
驾驶员注视点、视野与行驶车速间关系
3.驾驶员的视觉特性---立体视觉、视差
立体视觉——人对三维空间各种物体远近、 前后、高低、深浅和凸凹的感知能力。
视差——又称错觉,是对外界事物不正确的知觉。
3.驾驶员的视觉特性---视差
视差——又称错觉,是对外界事物不正确的知觉。
加速阻力:汽车加速行驶时,需要克服其质量加速运
动时的惯性力,其数值与汽车总质量、行驶加速度和汽
车旋转质量换算系数有关.
Fj
m
dv dt
式中: ---为汽车旋转质量转换系数
m ---为汽车总质量,kg dv ---为行驶加速度,m/s2
dt
(3)汽车行驶驱动条件
汽车行驶必要条件 要使汽车正常行驶,必须使驱动力不小 于行驶状态所遇到道路阻力和空气阻力之和,即: Ft ≥ Ff + Fi + Fω
由明亮处进入暗处,眼睛习惯后,视力恢复,称为暗适应; 反之称为明适应。
例如:隧道进出口 例如:城乡结合部
3.驾驶员的视觉特性---眩目
眩目——视野内有强光照射,使人的眼睛产生不舒适感, 形成视觉障碍。 避免方法:采用隔离带、 加强照明、会车时变换灯光、 防眩眼镜、车灯用偏振玻璃做灯罩(防眩处理)
上的转矩Mt产生一个对地面的圆周力F0, 地面对驱动轮的反作用力Ft(方向与F0 相反),即驱动汽车的外力,也称驱动
力。
Ft
Ft
Mt r
Mt
r
F0
式中:Mt—作用于驱动轮上的转矩,N·m r —车轮的半径,m
(2)汽车行驶阻力
汽车的行驶阻力包括: 滚动阻力 、坡度阻力 、空气阻力 、 加速阻力。

2交通特性及其调查分析

2交通特性及其调查分析

第二章交通特性及其调查分析前言交通特性与交通调查是交通工程学的一个基本部分,是进行科学、合理的交通规划、设计、运营、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通过对人、车、路交通特性的研究,以便揭示交通规律,据此编制交通规划,设计道路线形和实施交通管理。

交通调查是通过统计、实测与分析判断,掌握交通状态发展趋势及有关交通现象的工作过程。

通过对多种交通现象进行调查,得到准确的数据信息。

所以交通调查可以为交通规划、交通设施建设、交通管理与控制、交通安全、交通环境保护和交通流理论研究等方面服务。

交通调查的对象主要是交通流。

研究交通流量、密度、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可实现交通变量之间的转换,实现控制变量与交通性能指标之间的转换。

本章将先介绍人、车、路的基本特性,其次对交通量、速度、密度及延误调查进行了介绍,最后分析了交通流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人、车、路基本特性一、人的交通特性道路交通系统中的人包括驾驶员、乘客和行人。

人是交通系统中的主要参与者,贯穿于交通工程学的各个方面。

例如,汽车的结构、仪表、信号、操作系统应当适合驾驶员操纵,交通标志的大小、颜色、设置地点应考虑驾驶员的视觉机能,道路线形的设计要符合驾驶员的视觉和交通心理特性,制定的交通法规、条例应合情合理等等。

(一)驾驶员的交通特性驾驶员是交通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是影响交通安全与效率的关键要素,驾驶员通过视、听、触觉器官从交通环境中获得信息,经过大脑进行处理,作出反应和判断,再支配手、脚运动器官,操纵汽车,使之按驾驶员的意志在道路上运行。

在这一过程中,驾驶员受到自身一系列生理、心理因素制约的影响,主要通过视觉特性、反应特性、饮酒与疲劳等特性加以表现。

1.视觉特性汽车驾驶员在行车中,驾驶员的眼睛是保证安全行车重要的感觉器官,眼睛的视觉特性与交通安全有密切关系。

对于驾驶员的视觉机能,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考察:(1)视力眼睛辨别物体大小的能力称为视力。

视力可分为静视力、动视力。

顾名思义,静视力即指人和视标都在不动状态下检查的视力。

交通调查与分析

交通调查与分析

交通调查与分析1. 引言交通调查与分析是研究交通运输系统中的流量、速度、密度和行为等因素的一种方法。

通过采集和分析交通数据,可以帮助了解交通系统的运行状况、瓶颈等问题,并提出优化方案以改善交通流量和道路安全等问题。

本文将介绍交通调查与分析的常用方法和步骤,并以现实案例进行具体分析。

2. 交通调查方法交通调查的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包括以下几种:2.1. 计数器记录通过在道路上设置计数器,可以记录通过的车辆数量和时间,进而得到交通流量和车流速度等数据。

这种方法适用于对流量变化特征和瞬时速度等的研究。

2.2. 路段观测通过在特定的道路路段进行观测,可以获取车辆的速度、行驶轨迹等数据,进而对道路运行状态进行分析。

这种方法适用于小范围的交通状况观测。

2.3. 问卷调查通过向交通参与者发放问卷,可以获取他们的出行方式、出行目的、满意度等信息,进而对交通需求进行分析。

这种方法适用于了解人们的出行行为和需求。

2.4. GPS轨迹分析通过分析车辆的GPS轨迹数据,可以了解车辆的行驶路线、速度等信息,进而揭示交通拥堵、瓶颈等问题。

这种方法适用于大范围的交通运行分析。

3. 交通调查与分析步骤进行交通调查和分析一般需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3.1. 确定调研目标在开始调查之前,需要明确调查的目标和需求,例如研究某个特定路段的交通状况,或者了解人们的出行方式等。

3.2. 设计调查方案在确定调研目标后,需要设计相应的调查方案,包括选择适当的调查方法、确定调查的时间和地点等。

3.3. 数据采集根据设计好的调查方案,开始采集交通数据。

可以使用计数器记录车辆数量和时间,进行路段观测,发放问卷,或者收集GPS轨迹等。

3.4. 数据处理和分析采集到的数据需要进行处理和分析,可以使用数据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和计算,如果有必要还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空间分析。

3.5. 结果呈现和报告编写最后,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进行结果的呈现和报告编写。

交通调研报告

交通调研报告

交通调研报告
根据我们对当地交通状况的调研,我们整理了以下的交通调研报告:
1. 交通状况分析:我们对城市的主要道路进行了调查,发现交通拥堵问题比较严重。

高峰时段,道路上的车辆数量超过了道路的容量,导致交通拥堵现象频繁出现。

此外,我们还注意到,一些道路的设计不够合理,交通信号灯的同步问题也需要进一步优化。

2. 交通工具调查:在我们的调查中,大多数居民选择私家车作为主要交通工具。

这导致了道路上的私家车数量过多,增加了交通拥堵的风险。

与此同时,公共交通工具的利用率相对较低,一些公共交通线路的投入和改善亟待重视。

3. 公共交通调查:我们对公共交通系统进行了调查,发现存在以下问题:不良的服务质量、公交车辆的老化、线路不足和不合理的站点布局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市民对公共交通的需求满足程度,也影响了公共交通工具的利用率。

4. 解决方案建议:综合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解决方案建议:加强道路规划和设计、优化交通信号灯系统、增加公共交通线路和车辆数量、改善公共交通的服务质量、提升市民对公共交通的认知度和便利程度等。

我们相信通过这些措施的综合实施,能够有效地改善当地的交通状况。

5. 结论:综上所述,我们的交通调研报告指出了交通拥堵问题
的存在以及对解决方案进行了建议。

合理规划和改善道路交通以及提升公共交通的质量和利用率,将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交通服务。

第二章 交通调查与数据分析

第二章 交通调查与数据分析


(1)数据整理

(2)计算统计特征值
地点车速平均值 中位车速 常见车速 极差 样本标准差

通常用于掌握道路交通现状,作为评价道路服务水 平的主要指标,也是衡量道路上车辆运营经济特性 的重要参数。
◦ (1)牌照法 ◦ (2)跟车法 ◦ (3)浮动车法
乘观测车从 A点出发到B点, 经过两个交叉口(C、D) 和三个停靠站(E、F和G) ,单方向行驶5次,用秒表 计时,经过整理得到表所示 调查结果,试计算平均区间 车速。
(3)停车延误,车辆由于某种原因而处于静止状态产生 的延误。 (4)行程时间延误,实际行驶的总时间-完全排除干扰后 以畅行速度通过调查路段的行驶时间。 (5)排队延误,车辆排队通过路段的时间-车辆按自由行 驶车速通过的时间。 (6)匝道延误,匝道实际耗时-引道自由行驶时间之差。 调查:确定产生延误的地点、延误类型和大小,评价道 路上交通流的运行效率,分析找出产生延误的原因。 (7)行程时间指数TTI(Travel Time Index),高峰时行程 时间/自由流时的行程时间。
站点调查法:在各站点上设若干名调查员,记录各公交车辆在此站 点的上下乘客数。 公交随车调查法:在公交车辆内设若干名调查员,一般一个车门设 一名,记录在各站点上、下车的乘客数。

公交意向调查、出租车运营调查等

某道路全长2.0km,用浮动车法测量交通量和车速 。试验车在路线上往返6次,测量后数据整理结果 如表所示,试计算该路段交通量、平均行程时间、 平均行程车速。

居民出行(trip) 汽车出行 方式出行 目的出行 货运总流动

居民出行调查 交通流特性调查 机动车、自行车及行人调查 公共交通调查 停车调查 其他交通调查

2城市道路交通调查与分析

2城市道路交通调查与分析


Qt 3600
e

9007.5 3600
0.1534
1h内车头时距次数为900,其中h≥7.5s的车头时 距为可以安全横穿的次数:
900 0.1534 138
(次)
当Q = 900辆/h时,车头时距大于7.5s的概率为:
P( h7.5) e

Qt 3600
e

9007.5 3600
第2章 城市道路交通调查与分析
本章主要内容:
交通流特性 交通流统计分布
交通流参数调查与分析
道路通行能力与服务水平
一、交通流特性
1、什么是交通流?
某一时段内,连续通过道路 某一端面的车辆和行人所组成的 车流和人流的统称。
道路交通流的基本特征: 两重性——对道路上运行车辆的控制不仅取决于驾驶员,还取 决于道路条件和交通条件。 局限性——机动车的运动受时空条件和其动力性能的制约。 时空性——不同的时空条件有不同的运动状态。
6
7 8
0.1042
0.0595 0.0298
0.8894
0.9489 0.9787
4
0.1954
0.6289
设计上具有95%置信度的来车数不多于8辆。
例题2
设60辆车随机分布在4km长的某主干道上,服从泊松
分布,求任意400m路段上有6辆及6辆车以上的概率。
t=400m, λ= 60/4000 ( 辆/m ) m = λt = 6 ( 辆 )
二、交通流统计分布
2、连续型分布
当负指数分布用于单车道交通流的车头时距分布时, 理论上会得出大量的0-1s的车头时距,但在实际中这种 情况不可能出现。因为车辆的车头至车头的间距至少为

21交通特性分析

21交通特性分析

车辆 行驶
车辆
10
3、驾驶员的信息处理过程
(The process of information disposal)
• 2) 分析判断阶段(The phrase of analysis and judgement) 信息被感知以后,驾驶员把感知到的情况与自己的知识经验进
行对照、分析,然后判断出道路、前后车、行人等等情况,并根 据自驾车辆的技术状况、本人的健康状况及心理机能等,决定采 取相应的措施。
• 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处暂扣三个月机动车驾驶证, 并处500元罚款;醉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 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处15日以下拘留和暂扣6个月 机动车驾驶证,并处2000元罚款。
• 一年内有前两款规定醉酒后驾驶机动车的行为,被处罚两 次以上的,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五年内不得驾驶营运机动 车。
•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条: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条之规 定,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1~3个月机动车驾驶证 ,并处200~500元罚款;醉酒后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 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处15日以下拘留和暂扣3~6 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500~2000元罚款。
车内环境 车外环境
信息 输入
环境
反馈

感受器










记忆 判 意志 思考 断 决定

兴趣、情绪
中枢神经
执行操作 反应器
反应 输出
车辆 行驶








车辆
12
3、驾驶员的信息处理过程 (The process of information disposal)

交通工程学2交通特性分析(精)

交通工程学2交通特性分析(精)
反应时间
知觉-反应;判断;操作;制动器产生作用;
2.1.1 人的交通特性
驾驶员基本特征——个性 驾驶员的个性:驾驶人的心理特征。
情绪,个性特征;
驾驶员个性分类: 谨慎 稳健型 冲动型 进攻型
2.1.1 人的交通特性
疲劳影响因素:复杂环境、单调环境
驾 驶 员 疲 劳 特 征
疲劳后的表现:生理方面,反应迟钝、动作不准确, 动作灵敏度低;心理方面,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 缓、反应慢、情绪急噪等(任何疲劳皆同)
3)时变性
高峰小时系数: 高峰小时交通量与高峰小时内某一时段的交通量扩大为高
峰小时的交通量之比 5min 6min 10min 15min
PHF<1 越接近1,说明变化越平缓;越小,说明峰值越明显
2.2.3 交通量的空间分布特性
空间分布特性
城乡分布: 城市内交通量大,郊区和农村交通量小 路段上的分布: 与路段的功能、等级及区位有关(路网交通量分布图) 交通量方向分布: 方向不平衡性 方向分布系数 交通量在车道上的分布
主要通过视觉特性、反应特性与选择特性加以表现。另 外驾驶人是交通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是影响交通安 全与效率的关键要素。 1、职责与要求(道德、素质、技术) 2、反应操作过程 3、生理、心理特性(视觉、听觉、反应、个性) 4、驾驶疲劳
2.1.1 人的交通特性
驾驶人基本特征——视觉特性
视力:眼睛辨别物体大小、
临界车速 交通流率达到理论通行能力时的车速。
设计车速 是指在道路交通与气候条件良好的情况下仅受道路物理条 件限制时所能保持的最大安全车速,用作道路线形几何设 计的标准。
2.3.2 行车速度的统计分布特性
行车速度统计特征
50%车速(中位车速,中值车速) 85%车速 15%车速

道路交通特性分析

道路交通特性分析

防炫镜
• 当驾驶员在夜间行车时,车后汽车的灯光照在后视镜 上,折射的强光正好照到驾驶员的眼睛上,使其产生 眩光,瞬间眼前一片漆黑。通过乔克斯勒效应研究发 现:眩光的影响,会使驾驶员的反应时间增加 1.4 秒。 当汽车以百公里时速行驶时,会使刹车距离增加近一 倍。这对夜间驾车来说,是非常危险的。自动防眩的 功能,则可以很容易地消除这一眩光的危险。当强光 照在后视镜上时,镜上的传感器把光信号送给微机, 经过信号处理,控制电路会使镜面变色,吸收强光, 削减强光的反射。从而解决了驾驶员的眩光反应,保 证了驾驶安全。它是未来汽车安全驾驶所必备的功能。 目前欧美中高档车型已经作为标准配置。
适应 眼睛对明暗光线的适应过程 分为: • 明适应 : 从暗到明 , 眼睛的适应过程 , 瞳孔变 小,适应时间比较短,只需40秒左右就可适应 • 暗适应 : 由明到暗 , 眼睛的适应过程 , 瞳孔变 大,适应时间较长,40分钟左右才能完全适应 所以在隧道出入口需要安置缓和照明
眩目
由于刺眼的光源作用于眼睛中角膜介质所产生的散 乱现象,而出现的耀眼感 引起眩目的光源叫炫光 分为: 间接炫光:由于街道照明灯反射,给驾驶员一种不 适感觉 直接炫光:由于大灯的照射而产生耀眼感,所产生 的效应叫失能或减视效应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GB 5768-1999
④ 指路标志:是传递道路前进方向、地点、距离信息的标志, 按用途不同又分为地名、著名地点、分界、方向、地点等标志, 计40种83各图式,其形状除地点识别、里程碑、分河流标志外 为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般道路为蓝底白字图案,高速公路为绿底 白字图案。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GB 5768-1999
色相
• 色相是指色彩所呈现出来的面貌,确切地说是依波长来划分色光的相 貌。可见色光因波长的不同,给眼睛的色彩感觉也不同,每种波长色光 的被感觉就是一种色相。色相是色彩最重要的特征,是指能够比较确切 地表示某种颜色色别的名称。物体的颜色是由光源的光谱成分和物体表 面反射的特征决定的。在可见光谱上,人的视觉能感受不同特征的色彩, 人们给这些可以相互区别的色彩定出名称,如红、橙、黄、绿、青、蓝、 紫等,这些颜色的色族都会有一个特定的色彩印象,这就是色相的概念。 色相的面貌以红、橙、黄、绿、青、蓝、紫的光谱为基本色相,并形 成一种秩序。这种秩序是以色相环的形式体现的,称为纯色色环。色环 中,可把纯色色相的距离进行均等的分离分隔,分别可做出六色色相环、 十二色色相环、二十四色色相环等。色相环在色彩设计中具有很大的实 用性,比如十二色相环,六对补色分别置于直径两端的对立位置上(成 180 度角)。因此,初学者可以轻易地辨认出十二色相中的任何一种色 相,也可以十分清楚地知道十二色色相球是由三原色(红、黄、蓝)--->间色(橙、绿、紫)---->复色(黄橙、红橙、红紫、蓝紫、蓝绿、黄绿) 形 成 的 。

交通调研报告分析

交通调研报告分析

交通调研报告分析交通调研报告是一份对交通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的报告。

通过对交通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可以帮助决策者制定有效的交通政策和规划措施,提升交通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

下面将对交通调研报告进行分析。

首先,交通调研报告应该包含详细的背景信息和调查目的。

这样可以使读者了解为何进行该调研以及调查的范围和目标。

背景信息可以包括所在城市的人口数量、交通网络的规模和特点等等。

调查目的可以是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改善交通安全、提升公共交通服务等等。

其次,交通调研报告应该包含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的结果。

实地调查的目的是了解交通状况和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

可以包括对车辆流量、车速和拥堵情况的实时监测,对道路设施和交通信号灯的检查,以及对交通用户的调查等等。

数据分析的目的是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对交通问题进行定量分析。

可以通过数据统计和模型建立等方法分析交通流量、通行时间和事故发生率等指标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

此外,交通调研报告还应该包含对调查结果的综合分析和问题评估。

综合分析的目的是整合调查结果,归纳出交通问题的主要特点和影响因素。

可以对车流量较高的道路和路口进行识别和排名,对高发事故点进行标注和评估。

问题评估的目的是对交通问题的严重程度和紧迫性进行评价。

可以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计算交通拥堵造成的时间和经济成本,评估交通安全事故对社会的影响。

最后,交通调研报告应该包含提出解决方案和建议的部分。

根据对交通问题的分析和评估,可以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和政策建议。

改进措施可以包括增加道路容量、优化信号控制、提供多样化的交通工具等等。

政策建议可以包括制定交通规划、加强交通法律和执法力度、推动公共交通优先等等。

总之,交通调研报告是对交通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的重要工具。

通过综合调查和数据分析,能够帮助决策者制定有效的交通政策和规划措施。

这样可以提升交通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满足人们对舒适、快捷和可持续交通方式的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交通特性及其调查分析前言交通特性与交通调查是交通工程学的一个基本部分,是进行科学、合理的交通规划、设计、运营、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通过对人、车、路交通特性的研究,以便揭示交通规律,据此编制交通规划,设计道路线形和实施交通管理。

交通调查是通过统计、实测与分析判断,掌握交通状态发展趋势及有关交通现象的工作过程。

通过对多种交通现象进行调查,得到准确的数据信息。

所以交通调查可以为交通规划、交通设施建设、交通管理与控制、交通安全、交通环境保护和交通流理论研究等方面服务。

交通调查的对象主要是交通流。

研究交通流量、密度、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可实现交通变量之间的转换,实现控制变量与交通性能指标之间的转换。

本章将先介绍人、车、路的基本特性,其次对交通量、速度、密度及延误调查进行了介绍,最后分析了交通流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人、车、路基本特性一、人的交通特性道路交通系统中的人包括驾驶员、乘客和行人。

人是交通系统中的主要参与者,贯穿于交通工程学的各个方面。

例如,汽车的结构、仪表、信号、操作系统应当适合驾驶员操纵,交通标志的大小、颜色、设置地点应考虑驾驶员的视觉机能,道路线形的设计要符合驾驶员的视觉和交通心理特性,制定的交通法规、条例应合情合理等等。

(一)驾驶员的交通特性驾驶员是交通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是影响交通安全与效率的关键要素,驾驶员通过视、听、触觉器官从交通环境中获得信息,经过大脑进行处理,作出反应和判断,再支配手、脚运动器官,操纵汽车,使之按驾驶员的意志在道路上运行。

在这一过程中,驾驶员受到自身一系列生理、心理因素制约的影响,主要通过视觉特性、反应特性、饮酒与疲劳等特性加以表现。

1.视觉特性汽车驾驶员在行车中,驾驶员的眼睛是保证安全行车重要的感觉器官,眼睛的视觉特性与交通安全有密切关系。

对于驾驶员的视觉机能,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考察:(1)视力眼睛辨别物体大小的能力称为视力。

视力可分为静视力、动视力。

顾名思义,静视力即指人和视标都在不动状态下检查的视力。

采用我国通用E型视力表测驾驶员的两眼视力(中心视力)时,被试者距视力表5m远,在标准照明条件(200±100lx)下,两眼视力(包括矫正视力)各为0.7以上即允许报考。

用这种方法检查的视力反映驾驶员在静止状态下视力,即静视力。

动视力是运动中观察物体的视力。

动视力随速度的增大而迅速降低,同时,动视力还与驾驶员的年龄有关,年龄越大,动视力越差,视力还与亮度、色彩等因素有关,视力从暗到亮或从亮到暗都要有一个适应过程、高速公路上要设置必要的防眩设施,在隧道进出口都要认真考虑视力的这一渐变过程,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2)视觉适应人从亮处进入暗处时,最初看不清楚任何东西,经过一定时间视觉敏感度逐渐增加,恢复了在暗处的视力,这称为暗适应,暗适应需3~6 min才能基本适应,10~30 min才能完全适应。

从暗处到亮光处,最初感到一片耀眼的光亮,不能看清物体,只有稍待片刻才能恢复视觉,看清物体,这称为明适应,明适应出现较快,约需1 min即能适应。

当车辆从隧道外进入没有照明设施的隧道内时,驾驶员大约发生10s的视觉障碍,夜晚在城区和郊区结合处,由于照明条件的改变也会使驾驶员产生视觉障碍,从而影响行车安全,容易引发交通事故。

了解驾驶员的暗适应变化特点,对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是十分必要的。

(3)视野在静止状态下,头部固定不动,人的眼睛注视前方所能看到的范围称为静视野。

仅将头部固定,眼球自由转动时能够看到的范围称为动视野。

驾驶员视野功能可分为前方视野、侧方视野和后方视野。

前方视野是从汽车挡风玻璃上看到的外界范围,它是汽车运行中最主要的视野;侧方视野是通过侧窗所能看到的外界范围,它对车辆起步、停车、转弯和低速行驶时有重要作用,后方视野是从后视镜所看到的外界范围,在超车、制动和转弯时发挥作用。

视野受视力、速度、颜色、体质等多种因素影响。

静视野范围最大。

随着车速增大,驾驶员的视野明显变窄,注视点随之远移,两侧景物变模糊。

(4)炫目若视野内有强光照射,颜色不均匀,使人的眼睛产生不舒适感,形成视觉障碍,这就是炫目。

眩目是由眩光产生的,眩光会使人的视力下降,下降的程度取决于光源的强度、视线与影响光之间的夹角、光源周围的亮度和眼睛的适应性等多种因素,为了避免眩光的影响,可以采取交通工程措施,比如设置中央分隔带并种植树木,改善道路照明等措施,以及带防眩眼镜,使用偏振玻璃做灯罩等。

(5)色视觉色视觉是眼睛对颜色的感觉,是一种复杂的物理一心理现象,人看物体颜色之所以不同,是不同波长的光线作用于视网膜后在人脑引起的主观印象的差异。

人眼一般可在光谱上区分出红、橙、黄、绿、青、蓝、紫等7种颜色,每种颜色都与一定波长的光线相对应,就可被视觉系统分辨为不同的颜色。

不同颜色对驾驶员产生不同的生理心理作用,如红色显近,青色显远;明亮度高的物体视之似大,显轻;明亮度低者,视之似小,显重等。

色视觉对驾驶员安全行车非常重要,颜色具有进退性、易见性、对比性和对心理作用的强弱性,在进行交通信号、交通标志、标线颜色选择时也充分利用了驾驶员的色视觉特性,如果驾驶员是色弱或色盲,就很难正常及时分辨颜色,进而容易引发交通事故。

我国交通标志使用6种颜色:红、黄、蓝、绿、黑、白。

红色波长最长,传播最远,使人产生“火”和“血”的联想,对人的视觉和心理有一种危险感和强烈刺激,多于禁令标志。

黄色具有明亮和警戒感觉,用于注意危险地警告类标志。

蓝色和绿色使人产生宁静和平与舒适的感觉,多用于指示、指路标志。

夜间人眼的识别能力降低,白色最好,黑色最差。

2.反应特性反应是由外界因素的刺激而产生的知觉—行为过程。

它包括驾驶员从视觉产生认识后,将信息传到大脑知觉中枢,经判断,再由运动中枢给手脚发出命令,开始动作。

知觉-反应时间(从刺激到反应之间的时距)是控制汽车行驶性能最重要的因素。

驾驶员开始制动前最少需要0.4s的知觉-反应时间,产生制动效果需0.3s时间,共计0.7s。

根据美国各州公路工作者协会规定,判断时间为1.5s,作用时间为1s,故从感知、判断、开始制动到制动发生效力全部时间通常按2.5~3s计算。

道路设计中以此作为计算制动距离的基本参数。

3.饮酒饮酒后不宜驾驶车辆。

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化学名称为乙醇),酒的烈性程度,是指所含酒精浓度的大小。

人饮酒后,酒精被胃肠粘膜迅速吸收,溶于血液中,通过血液循环流变全身,渗透到各个组织内部。

由于酒精与水有融合性,所以体内含水量高的组织和器官,比如大脑和肝脏等,酒精含量也高。

饮酒对人的心里和驾驶行为有影响:色彩感觉因受酒精影响而低落;触觉、嗅觉、听觉,人的感觉器官,由于大脑被麻醉,感觉器官都下降;醉酒后思考、判断能力低落;酒后开车注意力不集中。

实验证明,体内酒精浓度为8%时,驾驶能力有所下降;浓度为10%时下降15%;浓度为15%时下降39%。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饮酒后不准驾驶车辆如违反规定,除依照本规定处罚外,可以并处吊扣驾驶证6个月以下;情节严重的,可以并处吊扣驾驶证6个月以上12个月以下。

4.疲劳(1)疲劳驾驶所谓疲劳驾驶,是指驾驶员在行车中,由于驾驶作业使生理上或心理上发生某种变化,而在客观上出现驾驶机能低落的现象。

一般指机动车辆驾驶员每天驾车超过8小时,或者从事其他劳动体力消耗过大或睡眠不足,以致行车中困倦瞌睡、四肢无力,不能及时发现和准确处理路面交通情况的违章行为。

(2)疲劳驾驶的产生与预防由于驾驶员疲劳对车辆交通活动产生很大的影响,是交通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所以消除疲劳和预防疲劳,对于驾驶员来说就显得特别重要。

1)睡眠不足引起的疲劳。

2)长时间驾车引起的疲劳。

3)药物引起的疲劳。

5.驾驶员的差异驾驶员的差异在拟定道路设计标准、汽车结构尺寸时,在对事故进行分析并采取安全措施时,要考虑驾驶员的各种特点,诸如性别、年龄、气质、知识水平、驾驶技术熟练程度,精神状态等,设计取值一般根据满足85%驾驶员的需要为度,对其余15%驾驶员的变化只予以适当考虑。

下面简单叙述驾驶员的几点差异。

(1)年龄差异(2)性别差异(3)气质差异(二)行人的交通特性步行交通是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项活动。

在生活、工作、娱乐中很多人选择步行这种交通方式。

在交通事故的统计中,行人的交通比例也占很大一部分,所以有必要研究行人的交通特性。

在交通系统中,行人是弱者,最容易受到伤害,可以通过设立人行过街道、护栏、专用行人过街信号、安全带、安全岛、行人过街天桥与地道、照明以及相关的法规对行人进行交通管制。

行人的交通特性主要表现在行人的速度、对个人空间的要求、步行时的注意力等方面。

这些与行人的年龄、性别、教养、心境、体质及出行目的等因素有关,也与行人所处的区域、周围的环境、街景、交通状况等有关。

(三)乘客交通特性人们上班、上学、购物、公务、社交、娱乐等会选择乘车出行,人们在乘车过程中总是希望省时、省钱、省力,同时希望安全、方便、舒适。

道路设计、车辆制造、汽车驾驶、交通管理及交通设施布设等都应考虑到这些要求。

不同的道路等级、线形、路面质量、汽车行驶平稳性、车箱内的气氛、载客量、车外景观、地形等对乘客的生理、心理反应都有一定的影响。

二、车辆的交通特性车辆是道路交通的基本要素之一,车辆的特性在道路线形标准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公路、城市道路行驶的各种车辆,道路设计标准必需满足这些车辆的行驶要求。

车辆的尺寸会影响到道路线形、交通结构的净空、停车场地等交通设施的设计。

车辆的各种性能(如制动性能)与使用这些性能的驾驶员结合在一起,又会影响到交通流的特性和安全。

(一)车辆的设计外廓尺寸车辆尺寸与道路设计、交通工程有密切的关系。

例如,制定公共交通规划时要用到公共汽车额定载客量的参数;研究道路通行能力时要使用车辆长度等数据;车辆宽度影响着车道宽度设计等。

在我国《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和《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1990)中都规定了机动车辆外廓尺寸界线,如表2-1和表2-2所示。

表 2-1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O1-2003)规定的设计车辆外廓尺寸车辆类型总长(m) 总宽(m) 总高(m) 前悬(m) 轴距(m) 后悬(m) 小汽车 6 1.8 2 0.8 3.8 1.4 载货车12 2.5 4 1.5 6.5 4鞍式列车16 2.5 4 1.2 4+8.8 2表 2-2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1990)规定的设计车辆外廓尺寸(二)车辆的主要性特性1.动力特性汽车的制动性能包括3个指标,即最高车速;爬坡能力;加速度或加速时间。

(1)最高车速max V是指在良好的水平路段上,汽车所能达到的最高行驶速度(km/h) (2)爬坡能力机动车的爬坡能力是指用满载时在良好的路面上的最大爬坡度max i (%)表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