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交通特性及其调查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交通特性及其调查分析
前言
交通特性与交通调查是交通工程学的一个基本部分,是进行科学、合理的交通规划、设计、运营、管理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对人、车、路交通特性的研究,以便揭示交通规律,据此编制交通规划,设计道路线形和实施交通管理。交通调查是通过统计、实测与分析判断,掌握交通状态发展趋势及有关交通现象的工作过程。通过对多种交通现象进行调查,得到准确的数据信息。所以交通调查可以为交通规划、交通设施建设、交通管理与控制、交通安全、交通环境保护和交通流理论研究等方面服务。交通调查的对象主要是交通流。研究交通流量、密度、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可实现交通变量之间的转换,实现控制变量与交通性能指标之间的转换。
本章将先介绍人、车、路的基本特性,其次对交通量、速度、密度及延误调查进行了介绍,最后分析了交通流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人、车、路基本特性
一、人的交通特性
道路交通系统中的人包括驾驶员、乘客和行人。人是交通系统中的主要参与者,贯穿于交通工程学的各个方面。例如,汽车的结构、仪表、信号、操作系统应当适合驾驶员操纵,交通标志的大小、颜色、设置地点应考虑驾驶员的视觉机能,道路线形的设计要符合驾驶员的视觉和交通心理特性,制定的交通法规、条例应合情合理等等。
(一)驾驶员的交通特性
驾驶员是交通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是影响交通安全与效率的关键要素,驾驶员通过视、听、触觉器官从交通环境中获得信息,经过大脑进行处理,作出反应和判断,再支配手、脚运动器官,操纵汽车,使之按驾驶员的意志在道路上运行。在这一过程中,驾驶员受到自身一系列生理、心理因素制约的影响,主要通过视觉特性、反应特性、饮酒与疲劳等特
性加以表现。
1.视觉特性
汽车驾驶员在行车中,驾驶员的眼睛是保证安全行车重要的感觉器官,眼睛的视觉特性与交通安全有密切关系。对于驾驶员的视觉机能,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考察:(1)视力
眼睛辨别物体大小的能力称为视力。视力可分为静视力、动视力。顾名思义,静视力即指人和视标都在不动状态下检查的视力。采用我国通用E型视力表测驾驶员的两眼视力(中心视力)时,被试者距视力表5m远,在标准照明条件(200±100lx)下,两眼视力(包括矫正视力)各为0.7以上即允许报考。用这种方法检查的视力反映驾驶员在静止状态下视力,即静视力。动视力是运动中观察物体的视力。动视力随速度的增大而迅速降低,同时,动视力还与驾驶员的年龄有关,年龄越大,动视力越差,视力还与亮度、色彩等因素有关,视力从暗到亮或从亮到暗都要有一个适应过程、高速公路上要设置必要的防眩设施,在隧道进出口都要认真考虑视力的这一渐变过程,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2)视觉适应
人从亮处进入暗处时,最初看不清楚任何东西,经过一定时间视觉敏感度逐渐增加,恢复了在暗处的视力,这称为暗适应,暗适应需3~6 min才能基本适应,10~30 min才能完全适应。从暗处到亮光处,最初感到一片耀眼的光亮,不能看清物体,只有稍待片刻才能恢复视觉,看清物体,这称为明适应,明适应出现较快,约需1 min即能适应。当车辆从隧道外进入没有照明设施的隧道内时,驾驶员大约发生10s的视觉障碍,夜晚在城区和郊区结合处,由于照明条件的改变也会使驾驶员产生视觉障碍,从而影响行车安全,容易引发交通事故。了解驾驶员的暗适应变化特点,对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是十分必要的。
(3)视野
在静止状态下,头部固定不动,人的眼睛注视前方所能看到的范围称为静视野。仅将头部固定,眼球自由转动时能够看到的范围称为动视野。驾驶员视野功能可分为前方视野、侧方视野和后方视野。前方视野是从汽车挡风玻璃上看到的外界范围,它是汽车运行中最主要的视野;侧方视野是通过侧窗所能看到的外界范围,它对车辆起步、停车、转弯和低速行驶时有重要作用,后方视野是从后视镜所看到的外界范围,在超车、制动和转弯时发挥作用。视野受视力、速度、颜色、体质等多种因素影响。静视野范围最大。随着车速增大,驾驶员的视野明显变窄,注视点随之远移,两侧景物变模糊。
(4)炫目
若视野内有强光照射,颜色不均匀,使人的眼睛产生不舒适感,形成视觉障碍,这就是炫目。眩目是由眩光产生的,眩光会使人的视力下降,下降的程度取决于光源的强度、视线与影响光之间的夹角、光源周围的亮度和眼睛的适应性等多种因素,为了避免眩光的影响,可以采取交通工程措施,比如设置中央分隔带并种植树木,改善道路照明等措施,以及带防眩眼镜,使用偏振玻璃做灯罩等。
(5)色视觉
色视觉是眼睛对颜色的感觉,是一种复杂的物理一心理现象,人看物体颜色之所以不同,是不同波长的光线作用于视网膜后在人脑引起的主观印象的差异。人眼一般可在光谱上区分出红、橙、黄、绿、青、蓝、紫等7种颜色,每种颜色都与一定波长的光线相对应,就可被视觉系统分辨为不同的颜色。不同颜色对驾驶员产生不同的生理心理作用,如红色显近,青色显远;明亮度高的物体视之似大,显轻;明亮度低者,视之似小,显重等。色视觉对驾驶员安全行车非常重要,颜色具有进退性、易见性、对比性和对心理作用的强弱性,在进行交通信号、交通标志、标线颜色选择时也充分利用了驾驶员的色视觉特性,如果驾驶员是色弱或色盲,就很难正常及时分辨颜色,进而容易引发交通事故。
我国交通标志使用6种颜色:红、黄、蓝、绿、黑、白。红色波长最长,传播最远,使人产生“火”和“血”的联想,对人的视觉和心理有一种危险感和强烈刺激,多于禁令标志。黄色具有明亮和警戒感觉,用于注意危险地警告类标志。蓝色和绿色使人产生宁静和平与舒适的感觉,多用于指示、指路标志。夜间人眼的识别能力降低,白色最好,黑色最差。
2.反应特性
反应是由外界因素的刺激而产生的知觉—行为过程。它包括驾驶员从视觉产生认识后,将信息传到大脑知觉中枢,经判断,再由运动中枢给手脚发出命令,开始动作。知觉-反应时间(从刺激到反应之间的时距)是控制汽车行驶性能最重要的因素。驾驶员开始制动前最少需要0.4s的知觉-反应时间,产生制动效果需0.3s时间,共计0.7s。根据美国各州公路工作者协会规定,判断时间为1.5s,作用时间为1s,故从感知、判断、开始制动到制动发生效力全部时间通常按2.5~3s计算。道路设计中以此作为计算制动距离的基本参数。
3.饮酒
饮酒后不宜驾驶车辆。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化学名称为乙醇),酒的烈性程度,是指所含酒精浓度的大小。人饮酒后,酒精被胃肠粘膜迅速吸收,溶于血液中,通过血液循环流变全身,渗透到各个组织内部。由于酒精与水有融合性,所以体内含水量高的组织和器官,比如大脑和肝脏等,酒精含量也高。饮酒对人的心里和驾驶行为有影响:色彩感觉因受酒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