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试讲稿10分钟
28醉翁亭记讲学稿(教师用小字 上课用大字版)
28 醉翁亭记【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也”、“于”、“之”、“而”等虚词的用法。
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
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4.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5.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6.认识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
【学习重难点】目标2、4【学法指导】1、根据注解,通过查字典、词典解决生词,用猜译、换字、添字的方法翻译全文。
2、在通读的基础上,按照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方面写的——用什么方法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有什么启示的思维顺序,认真思考。
【学习过程】自主预习一、走近作品:1、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他自称庐陵人,是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
欧阳修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其母以荻杆画地教他认读。
24岁登进士第,曾任西京(今河南省洛阳市)留守推官,因几次支持范仲淹等改革派,屡遭贬谪。
晚年曾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
又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
死后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散文创作成就最大,也擅长诗词,诗学韩愈,多反映社会现实,有议论化、散文化倾向,词则婉约柔美,清新淡雅。
他在史学方面也很有成就,参与修撰《新唐书》,自撰《新五代史》。
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2、写作背景: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
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
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
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
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说课稿(13)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说课稿 (13)一. 教材分析《醉翁亭记》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古文名篇,作者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
这篇文章以作者游醉翁亭的经历为线索,描绘了醉翁亭的美景,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理想和寄情山水的旷达情怀。
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诗意,是古代散文的佳作。
在教材中,本文安排在第三单元,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山水田园”,旨在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作者对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
在教材的编排上,本文前面介绍了作者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为学生理解文章提供了背景知识。
本文后面还设置了“阅读与鉴赏”、“古诗文积累”等板块,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文阅读基础,他们掌握了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方法,能够理解古文的大意。
但是,由于《醉翁亭记》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学生可能会觉得难以理解。
另外,学生对于古代文化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可能了解不多,这也可能会影响他们对文章的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学会欣赏古代散文的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培养对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理想和寄情山水的旷达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欣赏古代散文的美。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解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中的美景,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使用注释和译文,帮助学生阅读课文。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简介作者欧阳修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引导学生了解课文背景。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查看注释和译文。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说课稿(4)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说课稿 (4)一. 教材分析《醉翁亭记》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古文名篇。
文章以醉翁亭为背景,通过描绘醉翁与众人游山玩水的场景,表现了作者对山水之美的热爱,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诗意。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文基础,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含义,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领悟人生的真谛,培养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的理解与背诵,重点词语的含义。
2.教学难点:课文的意境与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中的山水美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一幅山水画作为导入,引导学生欣赏画中的美景,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含义。
3.合作学习:分组让学生合作学习,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共同解决问题。
4.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人生的真谛。
5.课堂小结:通过课堂讨论,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6.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进行课文的背诵,巩固所学内容。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醉翁亭记》1.景色美2. 情感美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课文背诵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
九. 说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醉翁亭记》教案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醉翁亭记》的主题、结构、修辞手法及其在文言文中的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篇文章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文言文学习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醉翁亭记》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篇文言文。首先,通过提问导入新课,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山水之乐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这为接下来的课程内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然而,我也注意到在理论介绍和案例分析环节,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这在后续的教学中需要加以关注和弥补。
3.增强文化认同感,了解我国古代文人寄情山水的情怀,体会传统文学的魅力。
4.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从多角度审视文章,理解作者观点,形成自己的见解。
5.提高表达能力,借鉴课文表达技巧,进行创意写作,提升写作水平。
6.培养合作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文言文词汇及句式理解:掌握课文中出现的关键词汇和特殊句式,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山水之乐”等,理解其意义和用法。
(4)批判性思维培养: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课文,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
举例:针对文章中的观点,如“醉翁之意不在酒”,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如是否认同作者的观点,并给出理由。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醉翁亭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游山玩水时,是否有过与欧阳修相似的感悟?”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醉翁亭记》中的山水之乐。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醉翁亭记》示范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醉翁亭记》示范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醉翁亭记》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的课文,是我国古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散文。
文章以作者醉翁亭游玩的经历为线索,描绘了亭子周围美丽的自然景色和作者与朋友们畅游其中的快乐时光。
通过这篇文章,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理解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古代文学作品有一定的了解。
但本文的生僻字词较多,且句子结构较为复杂,对学生来说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他们正确理解文意,感受文章的美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培养对生活的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生僻字词的认读与理解。
2.句子结构的分析与翻译。
3.文章主旨的把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展示醉翁亭的自然景色,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勾画出生僻字词,查找资料,理解课文内容。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解决生僻字词的问题,分析句子结构,翻译课文。
4.讲解:针对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
5.拓展:介绍欧阳修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
6.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字词和句子结构。
7.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朗读、背诵课文,完成相关练习。
七. 说板书设计1.板书课题:“醉翁亭记”2.板书重点字词:生僻字词和关键词语。
醉翁亭记讲学稿
《醉翁亭记》讲学稿【课前预习】一、写作背景:宋仁宗(1045)范仲淹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分辨,得罪了当权派,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知州。
被贬后,他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十里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
庆历六年,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
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
二、简介作者:欧阳修(1009-1072),文学家,史学家。
字,号,晚年号,江西吉水人。
他4岁丧父,母郑氏教他识字读书,10岁能作诗赋,21岁中进士。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他大力提倡古文,批评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要“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于他的门下。
谥“文忠”,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实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
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三、读通课文,找出难读难写的常用字,并注音后整理到下面空白处(要查字典)。
环滁.()琅玡..()()林壑.()辄.醉()弈.()者胜穴暝.()伛偻..()()酒冽.()山肴.()野蔌.()觥.筹()阴翳.()【教学过程】熟读课文,借助注释,同桌相互翻译课文。
【1】.把握以下加横线的词语:1.环滁皆山也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3.泻出于两峰之间者4.翼然临于泉上者5.名之者谁6.饮少辄醉7.醉翁之意不在酒8.得之心而寓之酒也9.云归而岩穴暝10.太守归而宾客从也11.吾谁与归12、太守谓谁1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14、至于负者歌于途15.休于树16.山肴野蔌17宴酣之乐18非丝非竹19弈者胜20觥筹交错21.颓然乎其间者22.树林阴翳23.鸣声上下【2】准确翻译以下句子: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醉翁亭记讲课稿
醉翁亭记讲课稿幻1:出示课题幻2: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2.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也“也”“而”等虚词的用法。
3.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4.认识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
背诵课文。
幻3: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因上书为范仲淹等政治改革派辨护,被贬为滁州知州。
这篇游记写于他到滁州上任的二年,表现了作者被贬后悠闲自得的旷达情怀。
幻4:醉翁亭图幻5:醉翁亭《醉翁亭记》来历简述醉翁亭位于琅琊山麓,是安徽省著名古迹之一。
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欧阳修来到滁州,认识了琅琊寺住持僧智仙和尚,并很快结为知音。
为了便于欧阳修游玩,智仙特在山麓建造了一座小亭,欧阳修亲为作记,这就是有名的《醉翁亭记》。
从此,欧阳修常同朋友到亭中游乐饮酒,“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因此得名。
欧阳修不仅在此饮酒,也常在此办公。
有诗赞曰:“为政风流乐岁丰,每将公事了亭中。
”幻6-9:图片展示滁州城琅琊景酿泉景《醉翁亭记》碑刻字幻10:听录音,正确读音幻11:反复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出示幻12“也”的用法简介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
“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l)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平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幻13:“而”的用法简述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
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
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
醉翁亭记说课稿(8篇)
醉翁亭记说课稿醉翁亭记说课稿(8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醉翁亭记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醉翁亭记说课稿1一、说教材(一)课文在中考复习所处的位置及复习目标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优秀之作,在创作背景上是作者因倡导革新不成而被贬降职后的发愤之作,是作者虽遭贬谪却仍存济世安民之心的主题的散文名篇。
《醉翁亭记》这篇文章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名篇,也是中考复习的重点篇目。
复习《醉翁亭记》,意图指导学生着重领会欧阳修山水游记的借景抒怀,与民同乐的思想。
所以我确定了如下的复习目标:1、掌握文学常识,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
重点句的默写、翻译和理解。
2、背诵课文、理解文章的主题,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3、拓展迁移,比较、联系实际。
与同类文章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学习虽遭贬谪但随遇而安的旷达情怀。
(二)本课设计思路及重点难点的确立本说课设计针对的是常态教学下的普通班级,为了发避免复习课死气沉沉的现象,防止学生的厌学心理,提高复习的效果。
本堂课主要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进行,碰到疑难,以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
重点实词、重点语句的翻译和理解,采用必答题的形式,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轮流进行,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把文言文的复习落到实处,避免花架子。
对于文章主要内容、主题的把握、写作手法的运用,采取学生分组互相提问的形式进行,学生设计的问题,老师事先提出要求:1用原文语句回答的题两道。
(这里重点是对文章名句的积累与运用)2围绕文章主要内容及主题理解的问题2道3拓展迁移、比较、联系实际的题1道。
(这里主要是有利于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本节复习课的重难点确立为:重点为:掌握文学常识,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
醉翁亭记的说课稿(通用6篇)
醉翁亭记的说课稿醉翁亭记的说课稿(通用6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
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醉翁亭记的说课稿(通用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醉翁亭记的说课稿1尊敬的领导、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醉翁亭记》,此文堪称千古名篇,备受关注,学生学习难度较大,教师亦难教,正因为此,我特选此文,一是尝试,二是探索,权当抛砖引玉。
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流程、说板书五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说教材《醉翁亭记》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二课。
本单元所选课文皆为古代名胜记游记,都是历来传诵的感事抒怀、借景言情的名家名篇,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等。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的作品。
作者因参与政治改革(为范仲淹、韩琦鸣不平)而被贬,但表现出了乐观旷达的情怀。
他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儒家仁爱的社会理想,把对山水对民众的爱倾注到这篇酒后的记游文字中,如诗如画。
“课标“规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在此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基于此,本文教学从让学生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探讨文本。
抓住“醉”、“翁”和“乐”三个字,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
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文本内容。
依据《课标》要求,以及文本特点,我特拟定以下3个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文意并能熟读成诵。
2、技能目标:领会作者“醉”与“乐”的精神实质;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针对课标和文本特点,我将理解文意并能熟读成诵作为重点。
针对学情,我将理解作者“醉”与“乐”的精神实质设置为难点。
二、说教法教法,就是教“法”,本课是记游写景类,所以务必体会情景交融之美,所以,我主要采用“变奏朗读法”来完成对课文的朗读和理解,鉴于八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我将采用“小组合作竞争学习法”来展开教学。
一分钟介绍醉翁亭记的故事
一分钟介绍醉翁亭记的故事
《醉翁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以作者游历醉翁亭的经历为线索,描绘了醉翁亭的自然风光和四时之景。
下面,我将用一分钟的时间为您简要介绍《醉翁亭记》的故事。
《醉翁亭记》讲述了欧阳修在游历安徽滁州的醉翁亭时,与朋友们畅饮、欣赏美景的故事。
文章开头,欧阳修因公务之余,得以游历醉翁亭,结识了当地的隐士醉翁。
醉翁喜好饮酒,与欧阳修志趣相投,两人一见如故。
在醉翁的引领下,欧阳修游览了醉翁亭周边的山水美景。
春天,山花烂漫,鸟语花香;夏天,绿树成荫,溪水潺潺;秋天,层林尽染,硕果累累;冬天,白雪皑皑,寂静无声。
四时之景不同,然而皆令人陶醉。
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欧阳修与醉翁等人畅谈天地,把酒言欢。
他们谈论的话题涉及诗词歌赋、历史典故、人生哲理等,彼此受益匪浅。
文章中,欧阳修用“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表达了他们追求自然之美、超脱尘世的心境。
然而,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
在醉翁亭逗留数日后,欧阳修不得不告别醉翁,返回工作岗位。
离别之际,两人依依不舍,约定来日再聚。
通过这个故事,欧阳修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以及与朋友把酒言欢的欢乐时光。
《醉翁亭记》以其优美的文字、深刻的寓意,成为了我国古代散文的瑰宝。
一分钟的时间,我们了解了《醉翁亭记》的故事。
这篇散文让我们感受到了欧阳修与醉翁的真挚友谊,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醉翁亭记说课试讲
• 三、再读课文,赏析美景
• 1、 这篇游记以什么作为风景?首先是以自然之 景作为风景,其次是以人的活动作为风景,再次是
以禽鸟的活动作为风景,最后是欧阳修的归去作为 风景。2、作者如何写自然之景?先写朝暮变化之 景,即“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
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写一天的景为了教会学生赏析美景,安排的教学环 节是再读课文,赏析美景,具体做法是: ①让学生找写景的句子;②让学生说说景 色唤起的各种感觉;③让学生说说描绘了 哪些图景;④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景色的 特征。学生会发现文中写了四时之景和朝 暮之景,从视觉、嗅觉、听觉等方面写出 细腻感觉,景色特征是独特的,是秀美的, 是变化的,是作者情绪的婉曲折射。本环 节让学生真切感受景色之美。
• 5、品读课文,挖掘深意
• 为了教会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形成积极 人生态度,安排的教学环节是品读课文, 挖掘深意。具体做法是让学生思考欧阳修 遭贬后为什么文中写的都是乐。师生经过 对话交流,会发现作者虽然遭贬,但心系 滁州百姓,政治清明,与民同乐,以百姓 之乐为了,忘却个人仕途失意。本环节能 够让学生发现作者的政治理想,形成正确 的人生观。
• 五、教学过程:为了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 学生,确保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安排如 下的教学过程:
• 1、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这样的 导入方式:四季美景,各有不同。白居易 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写出春之美景,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 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出夏之美景,杜 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与二月花” 写出秋之美景,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写出冬之美景。四时景 不同,乐也不同。今天我们一同走进《醉 翁亭记》,去感受美妙的美景与情思。本 环节能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能吸引学 生全身心投入文言文游记的学习。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说课稿 (10)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说课稿 (10)一. 教材分析《醉翁亭记》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重要文章,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欧阳修。
这篇文章以作者游历醉翁亭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体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理想和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诗意,是古代散文的佳作。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但面对《醉翁亭记》这样的长篇古文,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醉翁亭记》全文,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字词,理解文章的大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与民同乐”的理想和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文章的整体理解和背诵。
2.难点:文章中一些特殊句式和生僻字词的理解,以及作者情感的把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合作解决。
2.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山水风光图片,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文章内容。
3.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体会作者的情感。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作者欧阳修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读: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大意,标记生僻字词。
3.讲解: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重点解析文章中的特殊句式和生僻字词。
4.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合作解决问题,体会作者的情感。
5.展示:各小组展示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6.背诵:引导学生背诵文章,强化记忆。
7.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梳理知识点。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文章主题。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作者:欧阳修•主题:与民同乐•情感:乐观豁达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醉翁亭记》讲课稿
教学目标:
1.体会欧阳修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2.感受文章流畅婉转、抑扬错落的语言风格。
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深入品悟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
2、品读课文,感受优美的语言,鉴赏本文的意境美、结构美,提高鉴赏能力。
设计思路:
《醉翁亭记》是庆历六年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所作。
全文仅有四百多字,却意蕴丰厚——景美、人美、情美、文美——创造出一种诗一般的意境美!所以学习本文打算从两方面入手:
其一,抓住21个“也”字,25个“而”字,反复诵读,体会音韵美。
其二,抓住10个“乐”字,拎出相关语句,深入品析,体会思想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幻灯片,检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1 、解释加点字
环滁皆山也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云归而岩穴暝
至于负者歌于途
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名之者谁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一词多义
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临溪而渔佳木秀而繁阴
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佳木秀而繁阴
归云归而岩穴暝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霏日出而林霏若夫淫雨霏霏
3、词类活用
山行六七里杂然而前陈者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故自号曰醉翁也
4、成语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兴趣并不在于喝酒。
形容人别有意图,言在此而意在彼。
[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
比喻真相大白。
醉翁亭记教案分钟试讲
醉翁亭记教案分钟试讲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并背诵《醉翁亭记》全文。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要词语的含义。
了解作者欧阳修及其写作背景。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醉翁亭记》全文。
2.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要词语的含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的一些难点句子。
2.掌握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图片展示醉翁亭的景色,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醉翁亭的了解。
2.自学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指导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生字词和重要词语的含义。
3.讲解课文逐句讲解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对仗、排比等。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如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生活的乐观态度等。
4.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课文中的一个段落进行深入分析。
每组派代表汇报分析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5.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讨论,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6.课堂小结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提高文言文阅读和鉴赏能力。
7.课后作业背诵课文,并默写出课文中的一些重点句子。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五、教学反思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否到位?2.学生是否掌握了生字词和重要词语的含义?3.学生是否能熟练背诵课文?4.课堂讨论是否积极,学生的参与度如何?5.课后作业的设计是否合理,是否有助于巩固所学内容?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改进,教师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醉翁亭记》。
初中语文《醉翁亭记》试讲稿范例
初中语文《醉翁亭记》试讲稿范例中学语文《醉翁亭记》试讲稿范例一、学习目标1. 语言目标:不同朗读,读准语言,多角度梳理文章脉络。
2. 思维目标:聚焦山水,进展思维,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
3. 价值目标:品赏诗情,探究价值,诗意之下的诗歌气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多次不同方式的朗读,培育对古代散文的语感;把握文章的多维脉络。
2.教学难点:品尝并观赏欧阳修散文语言之中诗意醇浓的诗歌气质。
三、课时安排猜测:〔依据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点确定课时数〕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同学们,大家好。
据说欧阳修的散文《醉翁亭记》成文之后,"远近争传"。
曾先后三次刻石,一举确立了江湖地位,形成了轰动效应。
由此得知,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风行天下。
上节课,我们完成了这篇散文的文言词汇积累和课文翻译。
今日,让我们品尝这篇千古名文究竟好在哪里,一起来探究这个奥秘吧。
〔二〕学习活动1.师生共读,从不同角度梳理文章脉络老师和同学随机接龙朗读,留意舒缓自如地朗读,在这过程中实时纠误。
特别提到的是,已经是第二课时的学习了,在之前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要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出情感。
读的过程中,要有外在表达声调的起伏,语速的快慢,标点的体味,和内在体验内容的理解,思想的领悟,情感的体悟。
〔1〕题目《醉翁亭记》,中心词是"亭",尝试围绕"亭"这个字梳理欧阳修的行文脉络。
预设:亭的由来亭周四季亭中盛宴离亭归去〔2〕醉翁,醉情于山水,再尝试用"醉"这个字梳理本文的文章脉络。
预设:醉翁之意在乎山水之间朝往暮归四时之景醉人觥筹交织苍颜太守喝醉醉能同乐太守自知其乐〔3〕同学们认为还可以从哪些角度梳理本文的文章脉络?预设:情感抒写、事项记叙、画面描写等,可以根据文章的不同段落,从相应角度概括成工整的短句。
*参考例如,不拘于此:情感抒写:起名的眉开眼笑赏景的怡然得意游宴的兴致勃勃醉归的其乐融融事项记叙:醉翁亭得名的缘由琅琊山为何受欢迎欧阳修率众游山水夕阳下众人蜂拥回画面描写:琅琊山美景图朝暮四季风光图太守滁人游宴图众宾太守归去图2.选点精读,从字里行间观赏诗歌气质文中有一句经典话语,也是一个成语,在中国可谓妇孺皆知。
教资面试醉翁亭记教案
教资面试醉翁亭记教案教资面试是教师岗位招聘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应聘者来说,准备一个精心设计的教案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以《醉翁亭记》为背景,介绍一份针对该文的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理解《醉翁亭记》的主要内容和主题;2.了解元代文学的特点和背景;3.提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学习《醉翁亭记》的主要内容和主题;2.了解元代文学的特点和背景;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材:《醉翁亭记》文本;2.黑板、白板、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醉翁亭记》相关的图片,引起学生兴趣,并激发他们的思考:“你们对元代文学有了解吗?你们对《醉翁亭记》这篇文章有什么了解?”第二步:背景介绍(10分钟)通过讲解,介绍元代文学的特点和背景。
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如元代散文的流派特点、元代历史背景等,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醉翁亭记》。
第三步:文本解读(15分钟)首先,让学生独立阅读《醉翁亭记》。
然后,讲解文本中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的意义、主题和情感。
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第四步:扩展阅读与讨论(15分钟)给学生提供一些与《醉翁亭记》相关的扩展阅读材料,如其他元代散文、与元代文学有关的研究资料等。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探讨元代文学的价值和影响,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第五步:小组活动(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他们一起设计一个与《醉翁亭记》相关的创意项目(如舞台剧、音乐作品、绘画等)。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提升他们的表达和合作能力。
第六步:总结与评价(10分钟)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他们的学习收获。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意见,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教学延伸为了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可以邀请专业人士来校进行相关讲座或组织参观元代文学相关的展览活动。
醉翁亭记说课稿
醉翁亭记说课稿醉翁亭记说课稿1一、整体设想本文是一篇喜闻乐见的文言山水游记,因此我们的教学之中必定要遵循两个基本规律,即文言文教学的一般规律(读——诵——译——析——品)和山水游记教学的一般规律(景物特点→人物活动→情怀抒发)。
而本文又不同于一般的山水游记,它是采纳的是在固定的空间(醉翁亭及其四周)里通过时间(朝暮)和季节(四季)的变换来写景抒怀,示意了人物活动的常常性,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忘怀得失、与民同乐的思想情怀。
我们将在3611高效课堂的模式下来绽开这一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里去感受作者的情怀,揣摸本文的主旨。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文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重点课文,也是中考的必考篇目。
这是继《小石谭记》、《岳阳楼记》之后选入的第三篇写景抒怀的古代散文,它对学生的文言阅读实力的提高、文言实虚词和积累、文言句式的剖析和进一步理解相识借景抒情写作方法有着重要作用。
三、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积累“诸、壑、尤、蔚然、翼然、辄、寓、而、也”等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2、实力目标: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并尝试在写作中运用。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高雅人生的品位与志趣。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2)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教学难点: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思想,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五、学情分析文言文一直是大家较为头痛的东西,尤其是文言文的翻译和背诵是学生的老大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需给学生比较更加精细化的翻译和背诵指导、更能激起学生爱好的方法,才能保证这节课教学目标的如期完成。
六、教法与学法基本教法与学法参照我们的361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并依据不同课型敏捷运用。
在此基础上还有下面几点提示:1、诵读法:文言文必需能过大量的朗读来完成课文的背诵与语感的培育。
在详细的诵读过程中要以老师或录音范读为先、然后通过默读、齐读、小组竞赛读、男女生竞赛读等方式,使学生对文章烂熟于胸。
醉翁亭记说课稿(3篇)
醉翁亭记说课稿(3篇)醉翁亭记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醉翁亭记》是编排在语文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八班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课文,是讲读课中的一篇。
本教材从这一册开始,文言文采纳集中编排方式(七班级是分布在各单元中的),这个单元课文还有借虚构的故事表现的社会抱负的《桃花源记》,有表现伟大理想的《岳阳楼记》,等等。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识肯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育文言文的语感;让同学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二) 本课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依据《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同学“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技能……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控相关文言实词;2、技能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运用;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那种情趣,引导同学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课文的篇幅短小,语句读起来琅琅上口,一方面简单引起同学的爱好,一方面又可达到在多次诵读之后能基本了解课文大意,因而我把多形式诵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重点;短文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述了的情趣,这对正在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初二同学而言很有现实意义,因此我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为教学难点。
二、教学对象分析(一)学情分析:我班同学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肯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控了肯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简单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简单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
但由于本单元文言文首次采纳集中编排方式,且全部的课文都有背诵要求,因此不断激发学习爱好及成就感成为须要。
《醉翁亭记》15分钟试讲稿--精华
《醉翁亭记》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今天我试讲的题目是《醉翁亭记》,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好,同学们上课,大家好,请坐。
有这样一篇佳作,一出世就盛传不衰。
滁州人于庆历八年,请人全文刻于石碑之上,又嫌字小且浅,怕他日久漫灭,又请苏轼用真草行三种字体重新刻印往来文人墨客及商贾争相磨踏。
这就是醉翁亭记。
上节课我们已经对本文的内容及文章的意思进行了学习。
在了解文章的文艺基础之上,让我们再来深入的探究本篇文章的内容。
让同学们本文名为醉翁亭记,作者是借了哪些景物引出最温庭的地理位置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来,我们请前排举手最快的同学,你回答问题非常有条理,逻辑思路清晰。
他列举了以下的景物,首先先写滁州四周的山,然后再写西南珠峰,引出狼牙一山,又引出一个阳泉,最后才落到了醉翁亭上。
那你能谈谈作者这样写的好处吗?这位同学非常的聪明,他打了一个非常具体形象的比喻,就像是电影里的航拍镜头一点一点的缩小到了一个具体的位置上。
也就是说作者在短短的一个自然段里完成了景别,由大到小缓慢推进,移步换景,让人耳目一新。
既然来到醉翁亭游玩,满足了人寻幽览胜之感,那请你用一个字去概括,在醉翁亭中人们的心情如何?老师听到大家异口同声的说乐,那请大家勾画全文十处出现乐字的地方,并尝试着去概括大家为何而乐。
在几分钟的个人思考之后,请同学们小组来交流你的个人思考的成果。
同学们刚才的讨论非常的热火朝天,老师特别喜欢大家这样百家争鸣,为学术而争论的学习氛围。
请同学们来展示一下自己小组的讨论成果。
我们请第三组的代表,第三组找到了一处山水之乐,在这里有许多美好的自然风光和景色,你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描绘一下吗?他选取的是这样一句,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这位同学说野花开放,清香扑鼻,树木葳蕤形成浓密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水位下降,石头露出在山间,四时在不停的变换,写出了一种动态的美感。
在这里我们找到了第一处作者写景的顺序是四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醉翁亭记试讲稿10分钟醉翁亭记试讲稿10分钟教学目标1.掌握壑、辄等文言字词的音形义。
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2.把握作者的思路,理出文章线索。
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体会作者的旷达胸襟,学会正确看待挫折。
教学重难点重点:把握作者的思路,理出文章线索。
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难点: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体会作者的旷达胸襟,学会正确看待挫折。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
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和欣赏这篇《醉翁亭记》吧!(二)初读课文预习与交流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字音。
滁(chu)林壑(he)琅琊(langya)潺潺(chan)僧(sēng)辄(zh)晦明(hui)霏(fēi)瞑(ming)伛偻(yǔlǚ)携(_i)洌(lie)肴(yao)蔌(su)觥筹(gōngchou)阴翳(yi)弈(yi)酿泉(niang)翼然(yi)岩穴(_ue)朝暮(zhāomu)酣(hān)颓然(tui)2.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
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集》。
庆历5年(1045),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上疏为其辩解而被贬为滁州太守。
被贬后,他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十里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
庆历六年,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
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
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39岁,文中所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
3.背景链接醉翁亭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旁,名列四大名亭之首,始建于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由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命名并撰《醉翁亭记》一文而闻名遐迩。
(三)精读1.课文的结构是怎样的?交流点拨全文四个自然段。
第1段,写醉翁亭的位置和形势,以及命名的经过,解释醉翁的含义,表现作者寄情山水寻找乐趣的心情。
(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
)第2段,写亭外山间景物的美丽可爱,山中早晚以及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各异,千变万化,美妙无比,使人感到乐趣无穷。
(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第3段,写滁州人的游乐和作者同宾客游宴的欢乐情景,表现作者寄情于山水之间与民同乐的欢快心情。
(描写太守与滁人游山宴饮之乐。
)第4段,写作者游醉回归和愉快心情,进一步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同时交代归来后写了这篇《醉翁亭记》。
(写酒宴散,众人归的情景。
)2.精读第1段并回答:这段如何划分层次?写法是什么?交流点拨第一层写环境并点题:环滁皆山rarr;西南诸峰rarr;琅琊(鸟瞰)rarr;酿泉(由俯到仰)rarr;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
这一层的写景方式:自远而近,从大环境写起,层层烘染,步步推进,一步步把读者带入佳景,并交代了下文的游乐路线与环境。
第二层写亭的得名:建亭者rarr;名亭者rarr;乐(题眼,主线)。
这段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欧阳修在描写滁州四周的山时起初用了40个字,把东南西北四方都写了,但最后改成环滁皆山也5个字。
这5个字高度凝练,高度简洁,是锤炼字句的典范,鸟瞰全景,概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
(二)整体感知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1.精读第2段,说说它的内容、层次和写法。
交流点拨这段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及四季的不同景色,是上段山水之乐的具体化。
分三层。
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抓住各自特点来写。
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
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画面。
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2.第3段写什么?可分为哪几层?段首的至于有什么作用?交流点拨写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
可分为四小层。
分别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个场面。
其中太守醉是全段核心,其它俱是陪衬,写醉也是写乐。
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
(四)研读。
深层探究1.精读最后一段,说说哪句话体现了全文主旨?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交流点拨主旨句:醉能同其乐。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
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2.结合全文内容回答,太守是为什么而醉?交流点拨①为景而醉。
第1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
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rarr;琅琊秀色图rarr;酿泉流水图rarr;溪亭展翅图。
第2段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②为人而醉。
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太守醉,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③为情而醉。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一句中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
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
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
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
更重要的是在于与民同乐这一文章主旨。
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3.作者自号醉翁,以醉翁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如何看待他的醉?他的醉与乐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交流点拨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纵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
他的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
这乐也不是纯粹的乐,而是乐中含悲。
为何?因为作者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
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
所以,他乐中也含悲。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在于乐民之乐也(与民同乐)。
宋仁宗庆历五年,范仲淹等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被贬职。
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贬职为滁州知州。
庆历新政的失败,使北宋丧失了一次变法图强的机会。
欧阳修以宽和仁爱之心与民同乐,体现了儒家的传统思想。
所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在乎与民同乐。
(五)课堂小结。
欧阳修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他一扫唐五代文坛浮艳文风,建立了清新、秀美、刚健、婉转的文学风格,这篇散文便是他对文学主张最好的艺术实践。
它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优美的画面、淳朴的人情,也展现了先生那旷达自适、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操。
让我们一起在优美的朗读声中与先生道别吧布置作业自由朗读,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
醉翁亭记试讲稿10分钟[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了解文章结构,把握中心,品味文美情美,背课文2.能力目标:学会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旷达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的重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师:同学们,我说一个古代的年号,看看你们能联想起哪一宗历史事件。
庆历四年。
生: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师:滕子京是因为什么事而谪守巴陵郡的呢?生: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
师:非常正确。
实际上,这次改革,受贬谪的不止滕子京一个人,范仲淹本人在庆历五年也被贬到邓州。
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在同一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
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同一年,欧阳修也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二、简介作者(了解)(出示课件1)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
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
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
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
《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三、初步感知文章1.教师范读(出示课件2)要求学生:对照课件,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音。
2.学生试读课文。
3.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4.请一位学生读书,集体纠正读音。
(或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
)(从正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是为了熟悉课文内容四、疏通全文大意1.通读全文。
(出示课件3)要求先不看课文注解,把不懂的字、词、句标出。
然后对照注解、课件、再读全文,仍有不懂的就做上记号。
(教师在巡视中发观较普遍的问题作筛选,)2.集体解决疑难。
(出示课件4)方法:教师对在巡视中发现的较普遍的问题进行点拨或给予解答。
(筛选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
然后教师小结,归纳正确的意见,体现出教学民主和教学相长。
课堂上情绪活跃而融洽。
)3.学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
方法:把课文的意思用白话说一遍,要读出声。
4.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要求在理解文章的构思方法和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能读出词语、句子、段落之间的逻辑停顿和逻辑重音,恰当地表现文脉的贯通和文章的层次,要读得流畅,重音、停顿、速度、节奏得当。
(按大纲的要求,初中生要能顺畅地朗读文言文,读准字音是最基础的,更高的要求是:句中停顿适当;处理好重音;富有感情。
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文言文的朗读训练,能培养学生的语感。
)五、再读课文要求:各自放声读。
注意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个字,画出来。
六、布置作业1.熟读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教学步骤:一、概括各部分内容:1段: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点出亭)2段: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亭外景)3段:滁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亭中宴)4段:宴罢归去情形(离亭归)二.问题探究1.问题的提出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
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板书课题、作者。
(醉翁亭记,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