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蛇传故事的文化渊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2-12-10
[作者简介]袁益梅(1972—),女,河南郑州人,郑州大学古代文学专业2000级研究生。
白蛇传故事的文化渊源
袁益梅
(郑州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河南郑州450052)
[摘要]本文主要从人蛇一体、人蛇恋两方面详细探讨了白娘子形象对蛇神神话、蛇精传说的继承和发展,认为白
娘子形象的完善是由其深刻的文化渊源的。
[关键词]白蛇传;人蛇恋;蛇神话
[中图分类号]I20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38(2003)01-0080-05 白蛇传故事起源于民间,是一个优美的带有
神性的民间传说。八百多年来,不断得到历代人
民和文士的修改、润色,它已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中
一颗灿烂夺目的明珠。不管白蛇传故事怎样演
变,它的基本情节———“蛇化女子”与人恋爱是不
会变的。这个基本情节是怎样发生的?又是在怎
样的一种民族文化传统中发育、流传?本文试图
从人蛇一体及人蛇恋两个方面深入剖析白蛇传故
事的原型和流变,揭示白蛇故事的深层文化渊源。
一、人首蛇身·幻化人形·人蛇一体
《白蛇传》最基本的情节是:白蛇幻化成人,与
人间的男子相爱。这个传说从头至尾描述的就是
发生于这种相爱过程中的波澜曲折和悲欢离合。
其核心问题是白娘子由蛇变成了人,是亦人亦蛇
的中心结构。白娘子是一个由蛇变成的女子,她
不但前身是蛇,而且有时还会显露原形,如喝了雄
黄酒后就会原形毕露。白娘子虽然具有人的形
态,拥有人的情感,但同时她还具有神性,如她能
呼风唤雨,能召集虾兵蟹将为之效力等。无论后
人怎样“依着他们当时的流行信仰,剥落了原始的
犷野的面目,给披上了绮丽的衣裳”[1],但白娘子
这亦人亦蛇、人蛇一体的中心结构却是绝对不能
改动的,否则就不能成为独具特色的白蛇传故事
了。白娘子这人蛇一体的中心结构是在我国丰富
的文化传统中孕育而成的,并非空穴来风。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具有人首蛇身的蛇神为
数不少。仅在“匪特史地之权舆,乃亦神话之渊
府”[2]的《山海经》中即有“贰负神”、“烛阴”、“相
柳”、“窳”、“延维”等等这些古代大神,均为“人
面蛇身”。另外还有共工:《山海经·大荒西经》郭
璞注引《归藏·启筮篇》说“共工人面蛇身朱发”。
当然,人首蛇身之蛇神最为著名的即是中华民族
的始祖神女娲和伏羲。王逸《楚辞·天问注》“女娲
人头蛇身”,《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注云女娲“人
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由此可见,女娲是一位人
首蛇身的女神。《帝王世纪》云“燧人之世……生
伏羲……人首蛇身”,伏羲也是一位人首蛇身的神
人。女娲、伏羲均为人首蛇身之神的证据还有:东
汉王延寿所作的《鲁灵光殿赋》云:“伏羲鳞身,女
娲蛇躯”,曹植《女娲画赞》“或云二皇,人首蛇形”,
《列子·黄帝篇》“庖牺氏,女娲氏……蛇身人面”,
《拾遗记》载“观一神,蛇身人面……示禹八卦之
图,列于金版之上。……蛇身之神,即羲皇也”。
除文献记载外,考古发现也证明了女娲伏羲确是
人蛇合体,如西汉卜千秋墓室壁画中,人身蛇尾的
神像,大致为传说中的女娲[3]。而长沙马王堆汉
墓帛画上人身蛇尾的神像,可能就是传说中的伏
羲[4]。在考古中还常发现,汉代石刻画像与砖画
中人面蛇身之伏羲女娲交尾像。女娲、伏羲是太
古神话中的著名蛇神,他们是人类文明的肇始者,
女娲有造人、补天、置婚姻、作笙簧等功绩,而伏羲
则有作八卦、制嫁娶、结网、作瑟等伟业。他们的
丰功伟绩值得世人敬仰。这些功勋卓著的大神为
何具有独特的形体———人首蛇身?这当然是远古
先民蛇图腾崇拜的一种体现。
蛇图腾标志随着远古人民认识水平的逐步提
高也发生着演变。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说:
“在半人半兽型的人首蛇身以前,必有一个全兽型
80殷都学刊2003年的蛇神的阶段。”[5](P17)全兽神的蛇神为蛇图腾崇
拜的第一阶段。蛇图腾崇拜之所以发生,正如郑
振铎在《民俗学浅说》中所说对“蛇的崇敬,为恐惧
所养育着”。在洪荒远古,人类的生存条件极为恶
劣,蛇曾是他们很凶恶的敌人之一。蛇常常在人
们不经意中发动袭击,给人带来痛苦甚至危及生
命。它没有四肢,却能飞快地爬行,不论是水中还
是陆地,它都能生存,适应性极强,特别是每年春
天,冬眠的蛇开始复苏,蜕皮再生,“起死回生”,生
命力极其顽强。这一切都给人以不可理解的怪异
的印象。蛇在先民的心目中逐渐被神化了。于
是,他们一厢情愿与蛇缔造亲属关系,把蛇作为图
腾加以崇拜,认为这样,蛇便不会伤害自己,而且
还会得到它们的保护。原始人的思维是“以受互
渗律支配的集体表象为基础的、神秘的、原逻辑的
思维。”[6](P496)正是由于“互渗律”的思维,原始先
民认为,一旦与蛇缔造了亲属关系,蛇就能把自己
超人的力量、勇气、灵巧以及独特的技能传到人身
上。原始人为了蛇图腾能够认识自己,保护自己,
就把自己打扮成蛇的模样,这即是所谓的“人的拟
兽化”(闻一多语)。在这拟兽化的企图中,实际上
他们只能做到人首蛇身的半兽的地步。随着图腾
祖先观念的产生,原始人“便按自己的模样来拟想
始祖,自己的模样既然是半人半兽,当然始祖也是
半人半兽了。这样由全兽型的图腾蜕变为半人半
兽型的始祖,可称为‘兽的拟人化’”[5](P31)。此为蛇图腾的第二阶段———半人半兽阶段。大量的人首蛇身的蛇神就是在这一阶段产生的。随着人类
思维的进一步发展,人们认识到半人半兽生物是
不存在的,自己的始祖也是人,而不是半人半兽,
于是便由半人半兽图腾形象进而演化为人兽相伴
或人兽分立型形象,即人神为主,兽神相伴。兽神
即为原来的图腾。这是蛇图腾发展的第三阶段———人兽相伴阶段或全人型阶段。《山海经》中也记载了大量的人蛇相伴的神祗,最为著名的有:
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
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2](P414)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
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2](P427)
《山海经》中记叙了这么多的“珥蛇之神”,袁珂先生认为“盖贯耳以为饰也。”[2](P254)这些大名鼎鼎的神祗为何要以蛇为饰,还是透露出图腾崇拜的
意味。
文化的发展总是累积性的,而不是替代性的,
所以这三种类型的蛇图腾崇拜标志有可能同时存在,当然影响最大的还数半人半兽型亦即人首蛇
身型的标志,成为后世蛇精传说和白蛇传故事的
形象源头。人们赋予美丽的白娘子以蛇的本体,
无意中已露出蛇崇拜的微弱光芒。当然,给白蛇
故事以直接影响的还是那些怪诞的蛇精传说。
古代神话中的蛇神是原始先民对物我界限还
分不清时幻想的产物,是盲目自然力的化身。后
来出现的蛇精(蛇妖)形象与蛇神既有联系,又有
区别。蛇神和蛇精都具有蛇的本体,而且都具有
超人的本领。它们明显的区别是:蛇神是明显的
半人半兽,而蛇精则是能够幻化成人形,是隐蔽的
亦人亦兽。蛇精虽能变成人形,但是它仍是人性、
蛇性的合体,不过有时人性占上风,有时兽性占上
风而已。另外,蛇神的神奇本领是超自然的,是不
受任何条件限制的,而蛇精超人的能力和幻化人
形必须经过长期的修炼才能得到,并非天赋,它们
的活动常常受到外界和自身条件的限制,在某些
特定的情况下,它们还会暴露出蛇的本相。“蛇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