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
姓名:欧阳淑娟学号:85
摘要:自20世界40年代发现磁共振现象以来,科学家们经过努力探索,借助计算机技术及图像重建技术,成功的在医学领域实现了磁共振现象。利用人体组织中氢原子核(质子)在磁场中受到射频脉冲的激励而发生核磁共振现象,产生磁共振信号,经过电子计算机处理,重建出人体某一层面的图像的成像技术。简介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来。
关键字:磁共振成像原理
为了能使所选用的原子核具有磁矩,必须选用存在奇数质子、中子或质子数与中子数只和为奇数的原子核,这样,在原子核内总会存在一个未配对的质子,且不论这个质子的旋转方向或磁场放心如何,都会产生一个净磁场,是选用的原子核具有磁矩。
在人体内存在相当多的氢质子,每个氢质子自身都具有一个小磁场,并且绕自己的轴进行旋转,具有磁矩。在自然的状态下,每个氢质子间的磁矩都是随机分布并相互抵消的,如果把所有的磁矩进行叠加,所得的净磁场的强度则为零。这时就需要一个强大的外界主磁体系统,产生一个均匀、稳定的静态磁场,当将人体放入此静磁场中时,原处在人体中的氢质子将沿此静磁场的磁感应方向所排列,并产生净化矢量,但并非所有的的氢质子都排列在相同的方向上,其中,有大约一半的低能态氢质子沿着静磁场的磁感应方向所排列,而另一半高能态的氢质子与静磁场的磁感应相反方向所排列,在此时,氢质子间的磁化矢量为零,经过一段时间之后,约百万分之一的逆静磁场方向的氢质子发生翻转,之后,这些翻转后的氢质子的磁化矢量叠加而形成一个净磁化矢量,并以拉莫尔频率沿磁场方向进行进动。
氢质子在静磁场中进行自旋时,使氢质子的旋转轴与静磁场的轴存在一定的角度,即氢质子在水平面即XY面上有一个横向的磁化矢量的投影,但氢质子的运动是随机分布的,使得在横向磁化矢量的投影相互抵消,而氢质子的纵向磁化矢量则叠在一起,在Z轴上合成一个净磁化矢量,即纵向磁化矢量Mz,与原静磁场的方向一致,但不发生进动,正因为在Z轴上的磁化矢量无进动而不能获取其采集到的信号,在沿X轴的方向上发射一个RF脉冲,并规定此脉冲的频率与氢质子的进动频率一致,使氢质子既绕原静磁场进动又绕X轴上RF脉冲的磁场进行进动,使得氢质子逐步螺旋向下翻转到XY平面上,与原Z轴形成一定的角度,并称此角为翻转角。
翻转角的大小由射频脉冲的大小来决定,能使M翻转90度至XY平面的脉冲称之为90度脉冲。在外来射频脉冲的作用下Mz除产生横向磁化矢量外,这些质子同向进动,相位趋向一致。
当处在静磁场中的自旋氢质子吸收了RF射频脉冲的能量后,由低能态想高能态跃迁的过程,指90度射频脉冲停止后纵向磁化逐渐恢复至平衡的过程,亦
就是Mz由XY平面回复到Z轴的过程,称纵向弛豫。其快慢用时间常数T2来表示,可定义为纵向磁化矢量从最小值恢复至平衡态的63%所经历的弛豫时间。不同的组织T1时间不同,其纵向弛豫率的快慢亦不同,故产生了MR信号强度上的差别,它们在图像上则表现为灰阶的差别。由于纵向弛豫是高能原子核释放能
量恢复至低能态的过程,所以它必须通过有效途径将能量传递至周围环境中去。大分子物质(蛋白质)热运动频率太慢,而小分子物质(水)热运动太快,两者都不利于自旋能量的有效传递,故其T1值长(MR信号强度低),只有中等大小
的分子(脂肪)其热运动频率接近拉莫尔频率,故能有效快速传递能量,所以TI 值短(MR信号强度高)。通过采集部分饱和的纵向磁化产生的MR信号,具有T1
依赖性,其重建的图像即为T1加权图像。
当射频脉冲停止后,质子又恢复到原来各自相位上的过程称横向弛豫,这种横向磁化逐渐衰减的过程称为T2弛豫。T2为横向弛豫时间常数,它等于横向磁
化由最大值衰减至37%时所经历的时间,它是衡量组织横向磁化衰减快慢的一个尺度。T2值也是一个具有组织特异性的时间常数,不同组织以及正常组织和病理组织之间有不同的T2值。大分子(蛋白质)和固体的分子晶格固定,分子间的自旋一自旋作用相对恒定而持久,故它们的横向弛豫衰减过程快,所以T2短(MR信号强度低),而小分子及液体分子因具有快速平动性,使横向弛豫衰减过程变慢,故T2值长(MR信号强度高)。MR信号主要依赖T2而重建的图像称
为T2加权图像。
当外来射频脉冲停止后,由Mz产生的横向磁化矢量在原静磁场作用下,将由XY平面逐渐回复到Z轴,同时以射频信号的形式放出能量,其质子自旋的相位一致性亦逐渐消失,并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些被释放出的,并进行了三维空间编码的射频信号被体外线圈接收,经计算机处理系统后重建成图像。
参考文献:
李月卿·磁共振成像·医学影像成像原理,2009,5:134~175。
磁共振成像原理·医学影像园,2010,8。
感谢医学影像成像原理编辑及医学影像园相关人员所贡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