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教材】PPT燃烧和灭火精美版1
合集下载
《燃烧和灭火(ppt)》课件 2022年人教版省一等奖PPT

5.在人体含量最多的化学元素是( C )。
A.碳
B.氢
C.氧
D.钙
化学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知识精讲】 1.人体的元素 我们人体约含有 50 多种元素,含量较多的元素有__1_1__种。 (1)常量元素:人体中含量超过__0_.0_1_%__的元素叫常量元素, 常量元素包括碳、氢、氧、氮、钙、磷、钾、硫、钠、氯、镁。 (2)微量元素:含量小于__0_._0_1_%__的元素称为微量元素,人 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主要是5种,即铁、__锌__、__硒__、__碘__、__氟__。
1.人体中的无机盐主要是靠食物摄入的,下表列出了几种 元素的主要食物来源。
元素种类 钙 铁 锌 碘
主要食物来源 奶类、绿色蔬菜、豆类、虾皮等 肝脏、瘦肉、蛋类、鱼类、豆类、芹菜 海产品、瘦肉、肝脏、奶类、豆类、小米
海产品、加碘盐
2.如果人体所需要的元素仅从食物中摄取还不足时,可通 过食品添加剂和保健食品来予以补充。
·人教版
第19课时 │ 考点聚焦
3.认识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如:
4.身处火灾现场的自我救护:如,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逃 离现场、匍匐前行、打电话报警等。
·人教版
第19课时 │ 归类示例
归类示例
► 类型一 燃烧条件的探究
命题角度: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例1 [2011·广安]为探究物质燃烧条
件,某同学做了如图19-2所示实验:已知
白磷着火点为40 ℃,红磷着火点为240 ℃;
发现水中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都没燃烧,
铜片上的白磷着火燃烧。对此实验的认识
错误的是
( D)
·人教版
第19课时 │ 归类示例
A.物质燃烧必须要与氧气接触 B.物质燃烧的温度必须要达到着火点 C.烧杯中热水的作用既供热又使白磷Ⅱ与氧气隔绝 D.铜片上的红磷没燃烧,因为红磷不是可燃物
人教版教材PPT《燃烧和灭火》ppt完美课1

着火点: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是物质固有的属性,无法改变。白磷:40℃ 红磷 240℃
【讨论2】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 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 要什么条件? 答: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
【讨论3】向水中的白磷通 氧气,白磷居然在水中燃烧 起来,这再次说明燃烧需要 什么条件? 答:燃烧需要氧气。
•
8.造成中西方用香差异的一个很重要 因素, 也是许 多其他 文化差 异的内 在因素 之一, 就是各 自传统 信仰的 不同。 西方多 信仰基 督教, 其次是 伊斯兰 教,二 者与香 的传播 关系并 不大;
感谢观看,欢迎指导!
•
6.中西方用香的差异源自于思维方式 的不同 。西方 人注重 直观性 ,喜欢 某种气 味就直 接喷洒 ,芬芳 满身, 让别人 直观地 感受到 ;
•
7.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几千年的文 化传承 使他们 更注重 意会性 ,儒释 道三家 无不言 开悟, 最高深 的思想 是“意在 言外”, 最美好 的意境 是“言 有尽而 意无穷” ,表现 在用香 上,就 会在享 受美好 的芬芳 之外, 更注的条件
它们灭 火的原 理是什
么?
盖上锅盖灭火
隔绝空气
清除可燃物
浇水灭火
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灭火原理
1、清除或移走可燃物; 2、使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隔绝; 3、降温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破坏其一, 即可灭火
解惑:
手帕在熊熊烈火中为什么没有被烧掉呢?
操作:将手帕浸入50%的酒精溶液中, 均匀湿透后取出,用坩埚钳夹住,点燃。
•
2.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 来互相 吹捧或 以竹自 诩,那 些落泊 荒野的 书生和 隐居“ 南山” 、待价 而沽的 名士, 也普遍 寓情于 竹、引 竹自况 。
【讨论2】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 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 要什么条件? 答: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
【讨论3】向水中的白磷通 氧气,白磷居然在水中燃烧 起来,这再次说明燃烧需要 什么条件? 答:燃烧需要氧气。
•
8.造成中西方用香差异的一个很重要 因素, 也是许 多其他 文化差 异的内 在因素 之一, 就是各 自传统 信仰的 不同。 西方多 信仰基 督教, 其次是 伊斯兰 教,二 者与香 的传播 关系并 不大;
感谢观看,欢迎指导!
•
6.中西方用香的差异源自于思维方式 的不同 。西方 人注重 直观性 ,喜欢 某种气 味就直 接喷洒 ,芬芳 满身, 让别人 直观地 感受到 ;
•
7.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几千年的文 化传承 使他们 更注重 意会性 ,儒释 道三家 无不言 开悟, 最高深 的思想 是“意在 言外”, 最美好 的意境 是“言 有尽而 意无穷” ,表现 在用香 上,就 会在享 受美好 的芬芳 之外, 更注的条件
它们灭 火的原 理是什
么?
盖上锅盖灭火
隔绝空气
清除可燃物
浇水灭火
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灭火原理
1、清除或移走可燃物; 2、使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隔绝; 3、降温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破坏其一, 即可灭火
解惑:
手帕在熊熊烈火中为什么没有被烧掉呢?
操作:将手帕浸入50%的酒精溶液中, 均匀湿透后取出,用坩埚钳夹住,点燃。
•
2.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 来互相 吹捧或 以竹自 诩,那 些落泊 荒野的 书生和 隐居“ 南山” 、待价 而沽的 名士, 也普遍 寓情于 竹、引 竹自况 。
《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PPT优质课件

注意:燃烧必须同时满足3个条件,缺一不可。
实验:燃烧条件的进一步探究
影响可燃物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
(1)为什么碳、硫、磷在空气中、纯氧中分别燃烧时的现象不同? 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2)篝火晚会时为什么要把柴架空呢?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火于人类亦友亦敌,善用之则为福,不善用指则为祸。 当火成为人类的敌人时,我们又该怎样把它消灭呢?
其一即可
根据灭火原理及上述活动③所利用的化学反应原 理,可以设计一种灭火器。
①请你解释这个装置及灭火的原理。 装置正立时放在小试管中的浓盐酸与放在吸滤瓶中的碳酸钠溶液
不能接触,因而不能引发反应。但装置倾斜倒置时,浓盐酸会与碳酸 钠溶液接触,反应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强大的气压使二氧化碳 气体夹带液体一并从装置中溢出,喷射在可燃物的表面以达到隔绝空 气及降温的作用。
怎样才能燃烧,燃烧的条件是什么呢?
导入新课
怎样灭 火呢?
火灾
一 燃烧的概念
通常情况下,可燃物与氧 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 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燃烧。
燃烧的条件是 什么呢?
蜡烛燃烧
铁丝燃烧
二 燃烧的条件
实验一
在500mL的烧杯中加入300mL热水,并迅 白磷 速投入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片薄 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 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 的白磷,观察现象 。
灭
灭
火
火
器
器
产生的泡沫喷射到燃料表面, 泡沫层析出的水在燃料表面 形成一层水膜,用来扑灭木 材、棉布等引起的失火。
利用压缩的二氧化碳 吹出干粉,用来扑灭 油、气等引起的失火
二 氧 化 碳 灭 火 器
喷射二氧化碳,用来扑灭
实验:燃烧条件的进一步探究
影响可燃物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
(1)为什么碳、硫、磷在空气中、纯氧中分别燃烧时的现象不同? 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2)篝火晚会时为什么要把柴架空呢?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火于人类亦友亦敌,善用之则为福,不善用指则为祸。 当火成为人类的敌人时,我们又该怎样把它消灭呢?
其一即可
根据灭火原理及上述活动③所利用的化学反应原 理,可以设计一种灭火器。
①请你解释这个装置及灭火的原理。 装置正立时放在小试管中的浓盐酸与放在吸滤瓶中的碳酸钠溶液
不能接触,因而不能引发反应。但装置倾斜倒置时,浓盐酸会与碳酸 钠溶液接触,反应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强大的气压使二氧化碳 气体夹带液体一并从装置中溢出,喷射在可燃物的表面以达到隔绝空 气及降温的作用。
怎样才能燃烧,燃烧的条件是什么呢?
导入新课
怎样灭 火呢?
火灾
一 燃烧的概念
通常情况下,可燃物与氧 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 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燃烧。
燃烧的条件是 什么呢?
蜡烛燃烧
铁丝燃烧
二 燃烧的条件
实验一
在500mL的烧杯中加入300mL热水,并迅 白磷 速投入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片薄 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 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 的白磷,观察现象 。
灭
灭
火
火
器
器
产生的泡沫喷射到燃料表面, 泡沫层析出的水在燃料表面 形成一层水膜,用来扑灭木 材、棉布等引起的失火。
利用压缩的二氧化碳 吹出干粉,用来扑灭 油、气等引起的失火
二 氧 化 碳 灭 火 器
喷射二氧化碳,用来扑灭
《燃烧和灭火》PPT优秀课件人教版1

•
2.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实际,去 真切地 感悟这 种人间 真情, 并让学 生体会 爱的伟 大,从 而也能 奉献爱 心。
•
3.该组散文诗短小精巧,富含诗意哲 理,把 纷繁的 事物经 过高度 浓缩, 使之呈 现出简 洁美, 给人以 启迪, 令人从 中品味 出诗意 。
•
4.诗人柯蓝没有用长者身份灌输自己 的想法 ,而是 以孩子 的口吻 ,从孩 子的视 角去观 察生活 ,认识 生活, 想象生 活,感 怀生活 ,拉近 了沟通 的距离 ,增强 了亲切 感。
逐一研究每一个因素(对比实验) 控制其他因素不改变
多因素影响,单因素对比
一、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请分析: 1、蜡烛一吹就灭,缺少的燃烧条件是什么? 2、吹不灭的蜡烛秘密是?
资料:吹不灭的蜡烛中,加 入了金属镁,镁的着火点是 38—40度,石蜡的着火点为 180—190度。
思考:什么是燃烧?
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 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
•
5.全篇笔锋自然流畅,语言亲切活泼 ,抒情 色彩极 为浓重 ,容易 打动读 者感染 读者, 读后能 给人以 启迪与 思考。
•
6.童 年 生 活 , 是无 忧无虑 ,天真 烂漫的 时光, 对它的 描摹更 能激起 学生的 共鸣, 相似年 纪发生 的事情 也会更 具说服 力,更 能使学 生体会 作者丰 富的情 感,能 引导学 生健康 的成长 。
燃烧的物质有哪些? 棉线、酒精、火柴 它们又是如何熄灭的呢?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
一、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观看视频,分析课本实验7-1
资料:白磷着火点40℃,红磷着火点240℃ 。 烧杯内盛放的是80℃的热水。
人教版教材《燃烧和灭火》实用PPT1

物质要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着火点: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表7—1通常状况下一些物质的着火点
物质 白磷 红磷
木材
木炭 无烟煤
着火点/℃ 40 240 250~330 320~370 700~750
讨论
2.由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 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还需要 什么条件?
物质燃烧需要与空气或者氧气接触
4、木柴燃烧时,常把木柴架空一些,
目的是( D )
A.使热量易散失 B.使火柴着火点降低 C.使木柴变成易燃物 D.使木柴与氧气充分接触
1.后现代社会以大众文化的兴起为特 征,而 大众文 化要求 文化的 大众消 费性质 ,图像 以强有 力的视 觉冲击 力成为 实现大 众消费 的主要 途径。
2.传统意义上的书籍,没有图像的填 充就被 边缘化 ,纯文 学也只 有借助 图像才 能走向 市场中 心、大 众视野 ,充斥 市场的 总是图 文并茂 的大众 读物, 这就形 成了当 下对文 学的消 费由读 字到读 图的转 变。
小结
燃烧的条件
1.要有可燃物。 2.要有氧气(或空
气)。 3.温度要达到可
燃物的着火点。
灭火的原理 1.清除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
气)。 3.降温到可燃物
的着火点以下。
1.下列情况所采取的灭火方法不恰当的是
( C)
A.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B.酒精灯不慎打翻起火,用湿抹布扑盖 C.电器因短路起火时,用水浇灭 D.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等
3.当然,文学毕竟是图像无法取代的 ,人类 文明的 传播方 式从图 像过渡 到文学 ,就是 因为文 字的抽 象描述 、概括 能力是 超越图 像的。 文字通 过语言 唤起人 脑中的 想象, 其魅力 在于建 构一个 内视形 象,这 种内视 审美是 文学独 有的, 语言艺 术独有 的。
着火点: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表7—1通常状况下一些物质的着火点
物质 白磷 红磷
木材
木炭 无烟煤
着火点/℃ 40 240 250~330 320~370 700~750
讨论
2.由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 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还需要 什么条件?
物质燃烧需要与空气或者氧气接触
4、木柴燃烧时,常把木柴架空一些,
目的是( D )
A.使热量易散失 B.使火柴着火点降低 C.使木柴变成易燃物 D.使木柴与氧气充分接触
1.后现代社会以大众文化的兴起为特 征,而 大众文 化要求 文化的 大众消 费性质 ,图像 以强有 力的视 觉冲击 力成为 实现大 众消费 的主要 途径。
2.传统意义上的书籍,没有图像的填 充就被 边缘化 ,纯文 学也只 有借助 图像才 能走向 市场中 心、大 众视野 ,充斥 市场的 总是图 文并茂 的大众 读物, 这就形 成了当 下对文 学的消 费由读 字到读 图的转 变。
小结
燃烧的条件
1.要有可燃物。 2.要有氧气(或空
气)。 3.温度要达到可
燃物的着火点。
灭火的原理 1.清除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
气)。 3.降温到可燃物
的着火点以下。
1.下列情况所采取的灭火方法不恰当的是
( C)
A.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B.酒精灯不慎打翻起火,用湿抹布扑盖 C.电器因短路起火时,用水浇灭 D.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等
3.当然,文学毕竟是图像无法取代的 ,人类 文明的 传播方 式从图 像过渡 到文学 ,就是 因为文 字的抽 象描述 、概括 能力是 超越图 像的。 文字通 过语言 唤起人 脑中的 想象, 其魅力 在于建 构一个 内视形 象,这 种内视 审美是 文学独 有的, 语言艺 术独有 的。
《燃烧和灭火》PPT精品课件人教版1

•
6.像那太阳一出来,林中雾气就散开 ,云雾 聚拢在 一起, 山谷洞 穴就显 得昏暗 了,或 暗或明 变化不 一的, 是山间 早晚的 景色。 早晨进 山,傍 晚返回 ,四季 的景色 不一样 ,因而 乐趣也 就没有 穷尽了 。
•
7.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那西南的 几座山 峰,树 林和山 谷格外 优美, 一眼望 去,树 木茂盛 又幽深 秀丽的 是琅琊 山。沿 着山路 走六七 里,渐 渐听到 潺潺的 水声, 看到流 水从两 座山峰 之间倾 泻而出 的,那 是酿泉 。
灭火就是——破坏 燃烧的条件
它们灭 火的原 理是什
么?
盖上锅盖灭火
隔绝空气
清除可燃物
浇水灭火
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灭火原理
1、清除或移走可燃物; 2、使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隔绝; 3、降温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破坏其一, 即可灭火
解惑:
手帕在熊熊烈火中为什么没有被烧掉呢?
操作:将手帕浸入50%的酒精溶液中, 均匀湿透后取出,用坩埚钳夹住,点燃。
•
4.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 路的人 在树下 休息, 前面的 人呼喊 ,后面 的人应 答,老 老少少 的行人 ,来来 往往络 绎不绝 的,是 滁州人 在游山 啊。
•
5.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 水酿酒 ,泉水 香甜, 酒味清 醇,山 中的野 味野菜 ,杂乱 地摆开 在前面 的,这 是太守 在举行 酒宴。
•
8.人生道路总是迂回曲折,难免会遇 到坎坷 和困难 ,我们 在厄运 面前决 不能低 头,一 定要坦 然面对 ,迎难 而上, 做一个 奋发有 为,昂 扬向上 的人。
感谢观看,多谢指导!
第七单元 课题1
人教版教材PPT《燃烧和灭火》PPT精美版1

•
4.历史上东西方香文化交流不可谓不 繁盛。 隋唐时 期,许 多波斯 商人以 贩卖香 药为职 业,收 售由西 域经海 上运来 的香药 ;同时 ,许多 朝鲜留 学生来 到中国 ,将中 国的香 文化传 入朝鲜 ,再由 朝鲜传 入日本 。
•
5.中国传统香道讲究香品的品质、器 物的精 美、程 序的考 究,直 至精神 境界的 提升; 西方自 从香水 出现以 后,人 们慢慢 习惯使 用香水 掩盖体 味,彰 显个性 和品味 ,直至 成为身 份地位 的象征 。
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处理举例:
主要是使温度低于可燃物的着火点,从 而使燃烧过程停止。例如用水和二氧化碳 直接喷射燃烧物,往火源附近未燃烧物上 喷洒灭火剂,防止形成新的着火点。
课堂练习
课 下
讨 论
碳酸 氢钠
1、这个实验现象是什么?
2、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
1.同其他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 独特之 处,如 虚心、 有节、 清拔凌 云、不 畏霜雪 、随遇 而安等 等。这 些特点 ,很自 然地与 历史上 某些审 美趣味 、伦理 道德意 识发生 契合, 进而被 引入社 会伦理 美学范 畴,成 为君子 贤人等 理想人 格的化 身,并 对中国 传统文 化的发 展产生 深刻的 影响。
•
6.中西方用香的差异源自于思维方式 的不同 。西方 人注重 直观性 ,喜欢 某种气 味就直 接喷洒 ,芬芳 满身, 让别人 直观地 感受到 ;
•
7.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几千年的文 化传承 使他们 更注重 意会性 ,儒释 道三家 无不言 开悟, 最高深 的思想 是“意在 言外”, 最美好 的意境 是“言 有尽而 意无穷”,表现 在用香 上,就 会在享 受美好 的芬芳 之外, 更注重 思想的 体验和 提升。
人教版教材PPT《燃烧和灭火》ppt精品课1

人教版九 教年 材P级PT上《册燃烧化和学灭课火件 》p7p.t1精燃品烧课和1灭火_2
舞动激情“六”环·彰显仁爱高效————上射雁庄初级中学“仁爱学思”高效课 堂
吞食“火龙果”揭秘
沾上烧酒
因隔绝了氧气,酒精燃烧使水受热蒸发吸热, 使温度达不到梨的着火点。
人教版九 教年 材P级PT上《册燃烧化和学灭课火件 》p7p.t1精燃品烧课和1灭火_2
2、提供用品:蜡烛4支,火柴,250ml烧杯一个,50ml烧杯
4个,50ml小烧杯2个(其中一个装有水,另一个装有细沙) ,剪刀,湿抹布。(其他用品,可根据现场自行增加并实施 实验)
3、资料:着火点是指物质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
舞动激情“六”环·彰显仁爱高效————上射雁庄初级中学“仁爱学思”高效课 堂
舞动激情“六”环·彰显仁爱高效————上射雁庄初级中学“仁爱学思”高效课 堂
以下哪些做法是正确的?
A、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弯腰往外跑 B、成站立姿势跑出 C、匍匐迅速爬向门外 D、将棉被浇湿披在身上后逃生 E、迅速打开门窗,降低室内温度 F、准备打开窗户跳出
人教版九 教年 材P级PT上《册燃烧化和学灭课火件 》p7p.t1精燃品烧课和1灭火_2
人教版九 教年 材P级PT上《册燃烧化和学灭课火件 》p7p.t1精燃品烧课和1灭火_2
舞动激情“六”环·彰显仁爱高效————上射雁庄初级中学“仁爱学思”高效课 堂
作业
根据自家住宅的特点,设计预防火 灾的方案(包括万一发生火灾需采 取的措施)。
人教版九 教年 材P级PT上《册燃烧化和学灭课火件 》p7p.t1精燃品烧课和1灭火_2
人教版九 教年 材P级PT上《册燃烧化和学灭课火件 》p7p.t1精燃品烧仁爱学思”高效课 堂
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燃烧与灭火》课件(共14张PPT)

想一想:大家提到的灭火方法为什么能够 灭火,你能根据灭火原理的不同将这些方
法分类并归纳出灭火的原理吗?
1、“盖”、“沙子”、”罩”、 “喷CO2” ——能够氧气与可燃物隔离。
2、“吹”、‘’湿布”、 “扇” ——可以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燃烧
的着火点以下。
去掉可燃物。 3、“剪”—
下列是一些灭火的实例,请分析其 灭火的原理人教版九Fra bibliotek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第1课时)
炼钢
火的利用
利用燃烧加工食物
一、按要求写出已经学过的物质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1)气体物质燃烧:
;
。 (2)液体物质燃烧,如酒精(C2H5OH)燃烧生成二氧 化碳和水:
。 (3)固体物质燃烧:
; ; ; ; 。
二、请试着给燃烧这个现象下一个定义:
实验:
燃烧条件的探究
燃烧条件的探究
可燃物
空气(氧气)
达到着火点
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移走、清除可燃物
可燃物
空气(氧气)
隔绝空气或氧气
达到着火点
降低温度达不到着火点
实践探究
请各小组利用所给的药品和仪器 等物质(还可以自己提供)进行探究: 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将蜡烛熄灭,并讨 论交流你选择的方法是属于哪种灭火 的原理?
(1)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 可用锅盖盖灭。 (2)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可 用水扑灭。 (3)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 一,是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 木砍掉。
发生下列情况时,你首先会采取什么灭火 措施?
(1)做实验时,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 桌面上燃烧起来。
(2)邻居由于吸烟,不慎引燃被子而发生 火灾。
燃烧和灭火PPT课件1 人教版优质课件

煤
• 煤的综合利用
石油
• 石油的形成
海洋生物死亡 动植物的遗骸被 生物的遗骸经复 层层沙泥掩埋 杂变化形成石油
石油
• 从油井中开采出来的石油也叫原油, 是一种粘稠状的液体。
• 石油中主要含有碳和氢两种元素。 • 城镇的许多家庭做饭使用一种罐装
“煤气”作为燃料,罐中所装的是 液化石油气。
石油
• 石油的综合利用
的
主
要
成
分
甲烷
• 沼气中常含有甲烷
甲烷
• 沼气的制取和利用
化石燃料的用途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 化学反应在生成新物质的 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变 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 化。
• 吸热和放热
演示实验
• 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 仪器,药品:试管,滴管,镁条,稀盐
酸,见课本136页 烧杯,氢氧化钡 氯
眉县槐芽初级中学 化学备课组 罗文 张和平
化石燃料
煤 石油 天然气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煤
• 煤的形成
植物或植物枯萎后
植物等被埋于土中,经 长期复杂变化形成煤
煤
• 煤是复杂的混合物,主要含有碳元素。 此外,还含有氢元素和少量的氮、硫、 氧等元素以及无机矿物质(主要含硅、 铝、钙、铁等元素)
• 煤气的主要成分为:氢气、甲烷、一氧 化碳、其他气体
现化象氨
产生大量的热 有气泡产生
手的感觉 试管壁温热
分析Leabharlann 反应时放出热量现象 Ba(OH)烧2+杯2N底H4C部l=的=B水aC结l2+成2N冰H3,. H杯2O玻粘连
氢氧化手钡的与感氯觉化铵反应烧吸杯收壁热温量 度较低
分析
人教版课题1 燃烧和灭火(共13张ppt)

2.室内起火时,如果打开门窗,火反而会烧得更旺,为什
么? 3.发生下列情况时,你会采用什么方法灭火?说明理 由。 (1)邻居由于吸烟,不慎引燃被子而发生火灾。 (2)由于电线老化短路而发生火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能说出与大家 一起分享吗?你还有什么疑问需要老师的帮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什么叫燃烧?什么叫着火点? 二、燃烧的条件 猜想1:要有可燃物; 想一想燃烧需要 猜想2:要有氧气; 些什么条件? 猜想3: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燃烧条件的探究1--要有可燃物 器材:酒精灯、玻璃棒、木条、火柴(小组合作据提供的器材 设计实验方案)
现象: 结论:
燃烧条件的探究2—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器材:蜡烛、烧杯、火柴(小组合作据提供的器材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探究5】进一步探究燃烧的条件 (观察实验录像,思考下列问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 燃烧?水中 白磷、铜片上的红磷不能燃烧?
综上所述,只要满足: 1.可燃物(即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三个条件,燃烧就可以随时进行。
可燃物
三、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现在桌上有五支点燃的蜡烛,请同学们想一想,你有 哪些熄灭方法。
现象: 结论:
燃烧条件的探究3—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器材:酒精灯、煤块、木条、火柴 (小组合作据提供的器 材设计实验方案)
现象: 结论:
【实验探究4】进一步探究燃烧的条件
分别取两块白磷放入冷水和热水中,然后分别将盛 有氧气的试管罩冷水和热水中的白磷,观察。 思考: 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而冷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这是为 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用剪刀把烛芯剪掉
灭火的原理
点燃3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个烧 杯;将另两支蜡烛分别放在两个烧杯中;然后向 一个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观察现象并分 析原因。
现象
分析
Ⅰ
蜡烛熄灭
扣上烧杯后,燃烧的蜡烛与 氧气(空气)隔离,蜡烛熄灭。
Ⅱ 蜡烛燃烧情况不变
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产生二
Ⅲ
蜡烛熄灭
氧化碳使蜡烛与空气隔离,
着火点 /℃
40
240 250~330 320~370 700~750
实验
物质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在500mL的烧杯中加入300mL热水,在烧杯上 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 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 观察现象 。用导管对准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 氧气(或空气),观察现象。
燃烧需要氧气
小结 燃烧的条件: (1)要有可燃物。 (2)要有氧气(或空气)。 (3)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 火点。
这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
思考 当火作为人类的朋友出现时,我们为了发挥它 的作用,应采取哪些措施? 增加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增加空气的流通 提高氧气的含量 u当火成为人类的敌人时,我们应如何将其消 灭掉?
蜡烛熄灭
燃烧的条件
1.要有可燃物。 2.要有氧气(或空气)。 3.温度要达到可燃物
的着火点。
灭火的原理
1.清除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降温到可燃物的着
火点以下。
课堂练习
1.1854年5月30日,英国战舰“欧罗巴”的船舱里装满 了供战马吃的草料,航行途中草料突然着火,整个战舰瞬
间变为火海。则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 )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思考
1.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怎样灭火?
2.液化气罐着火了,怎么办?
3.森林火灾该如何扑灭?
讨论 你有哪些办法使燃烧的蜡烛熄灭?
隔绝可燃物 隔绝可燃物
★ 吹灭
降低温度
★ 用水浇
降低温度
★ 用沙子盖
隔绝氧气
★ 用湿抹布盖灭 降低温度隔绝氧气
★ 用烧杯罩住 隔绝氧气
★ 用两个木条夹住蜡烛火焰
•
5.基于对“传统”的历史性和现实性 特点的 明确认 知,“ 新子学 ”强调 ,“国 学”在 漫长的 岁月中 必然存 在一个 变化发 展的过 程,可 以说一 代有一 代的“ 国学” 。从历 史上看 ,不可 否认, “六经 ”是中 国文化 学术的 最早源 头,它 深刻地 影响着 中华民 族的基 本精神 。
4、以下实例中,利用了“隔离可燃物”原理灭火 的是( D )
A、实验时酒精不慎洒出并燃烧,用湿抹布盖灭 B、高楼失火,用高压水枪向着火处喷水灭火 C、森林火灾时,用炸弹轰炸灭火 D、森林火灾时,将火焰蔓延线路前的小片树林砍
掉
5.如图所示,将白磷和红磷分装于Y形试管的2 个支管中,管口系牢小气球,将2个支管同时伸 入相同深度的热水中。 (1)能燃烧的是 a . (填“a”、“b”、或“c”)处,该处燃着的 磷会很快熄灭,原因可能是 B (填序号)。 A.温度降低 B.氧气耗尽 C.管内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 (2)管口的小气球可以防止 P2O5 (填 化学式)进入空气,从而使该 实验绿色化。
•
1.琴江边上的水寨镇,是一个风光秀 美的客 家古镇 。镇上 有一条 老街, 斑驳的 青石板 沿着街 道铺开 ,被时 光和步 履打磨 得干净 而潮润 。不过 现在很 少有人 知道这 条老街 了,更 不用说 老街深 处这么 一户锁 匠铺了 。
•
2.自从低焊钩锁、弹子锁普及后,老锁 铺变得 越来越 冷清了 。虽然 没有客 人,老 锁匠每 天早上 还是会 准时打 开铺子 ,在门 口泡上 一壶茶 ,握着 那把祖 辈传下 的壶, 安静地 品着祖 辈传下 来的味 道。
A.草料舱没有氧气 B.草料舱通风不好 C.草料发生缓慢氧化积累了大量的热 D.草料温度达到了草料的着火点
2.下列灭火方法与隔绝氧气无关的是( A ) A.森林发生大火时设置一条隔离带 B.用CO2灭火器灭火 C.用锅盖盖灭着火的油锅 D.用灯帽盖灭酒精灯
3.下列关于燃烧的叙述正确的是(C ) A.有放热、发光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B.燃烧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C.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发光放热现象 D.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火焰和发光的现象
思考
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 需要什么条件? 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着火点: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2.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
3.向热水中的白磷通氧气,白磷居然在水中燃烧 起来,这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第1课时 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
学习目标
1.认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会运用相关的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 相关问题。 3.通过活动与探究,初步学习利用控制变量的 思想设计探究实验,并对获得的实验事实进行 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导入新知
人类每前进一步都与火有着密切的联系
火有时给人们带来一定的灾难 火灾
当我们需要利用燃烧时,燃烧是否随时都能发生 ,燃烧是否需要什么条件呢?
探究新知
一、燃烧的条件
着火点:物质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是物质固有的属性)。 表7-1 通常状况下一些常见物质的着火点
物质 白磷 红磷 木材 木炭 无烟煤
•
3.三月的一个早晨,老锁匠照例在门 口喝茶 。这时 ,巷口 来了个 年轻人 ,路过 锁匠铺 时停了 下来。 看着锁 匠铺头 上里挂 着的老 招牌, 上门写 着“制 锁”两 个苍劲 有力的 大字, 年轻人 马上兴 奋了起 来。
•
4.黑色的墙壁上挂着各式的锁,有圆 形锁 福禄” 的葫芦 锁。每 把锁都 是件工 艺品, 展示出 老人精 湛的制 锁技艺 ,看得 年轻人 目不暇 接,连 连竖起 大拇指 。
•
6.这就要求我们从经学思维和体系的 禁锢中 真正解 脱出来 ,以开 放的姿 态传承 历史文 化,维 护学术 开放多 元的本 性,积 极构建 具有时 代特征 、富于 活力的 “新国 学”。 “新子 学”正 是适应 这样的 “国学 ”发展 要求, 将应运 承载“ 新国学 ”的真 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