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模板
《辛亥革命》的课堂教案设计
《辛亥革命》的课堂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认识到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2. 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特点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辛亥革命的意义,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内容1.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2. 辛亥革命的过程3. 辛亥革命的结果4. 辛亥革命的特点5. 辛亥革命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过程、结果、特点和影响。
2.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2.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辛亥革命的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直观感受。
3.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分析辛亥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辛亥革命的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发学生的兴趣,简要介绍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2. 讲解辛亥革命的过程:详细讲述辛亥革命的发展过程,引导学生了解革命的重要事件和转折点。
3. 分析辛亥革命的结果:探讨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的重要地位。
4. 讲解辛亥革命的特点:分析辛亥革命与以往农民起义和其他革命运动的不同之处,引导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的特点。
5. 分析辛亥革命的影响: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探讨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6. 课堂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谈谈对辛亥革命的认识和看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解、讨论和作业,评价学生对辛亥革命历史背景、过程、结果、特点和影响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历史书籍:辛亥革命的历史资料和相关书籍。
2. 多媒体资源:辛亥革命的历史图片、视频资料和课件。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人教版(优秀篇)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人教版(优秀篇)《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孙中山成立兴中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性质、纲领、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三民主义的评价,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对比,掌握透过现象找出本质的学习方法。
通过分析本课与前后相关内容的内在联系,掌握广泛联系的历史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表现,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精神;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革命派倡导的民主革命是顺应历史潮流,符合民族利益的。
本课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本课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设备多媒体学生课前准备1.收集、整理有关孙中山的故事2.编排历史课本短剧板书设计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出示一组图片)这些图片和哪一人物有关生:孙中山师:据统计,全国仅以孙中山名字命名的大小地名就有数千处之多。
孙中山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人物,被尊称为“国父”。
“国父”那一定是缔造这一国家作出杰出贡献的伟大人物。
哪位同学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孙中山,讲一讲有关孙中山的故事?(幻灯片显示孙中山图片)生:讲述收集的故事。
师: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他的最大功绩和主要贡献是领导了一场伟大的革命,这场革命结束了一个旧时代,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场革命就是辛亥革命。
讲授新课:1.兴中会的成立师:19世纪末的中国是一幅悲惨的景象,中国人民承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华民族处于濒临灭亡的境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教师引导:“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一场伟大的革命——辛亥革命爆发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场革命的过程、历史意义及其影响。”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详细讲解辛亥革命的过程、历史意义及其影响。
(1)武昌起义:介绍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4.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培养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认识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民族觉醒,为民族复兴奠定了基础。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理解为国家、民族利益奋斗的仁人志士的崇高品质。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的。
练习内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其影响”
2.练习形式:选择题、简答题等。
3.学生完成练习: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练习,教师进行个别辅导。
4.课堂反馈: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反馈,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方法:采用教师讲解、学生互动等方式,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4.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针对以下问题进行思考:
(1)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有哪些?
(2)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3)你认为辛亥革命时期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5.阅读相关历史资料,了解辛亥革命后的历史发展,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1.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切勿抄袭。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析辛亥革命中的重要事件、人物,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的能力。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文献、观看视频等资料,让学生获取有关辛亥革命的信息。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和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决心。
让学生认识到革命的艰辛和不易,珍惜今天的和平与繁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爆发原因和主要过程。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对辛亥革命局限性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有关辛亥革命的视频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学生对辛亥革命的了解程度,从而导入新课。
2、知识讲解辛亥革命的背景政治方面: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民族危机加深。
经济方面: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思想方面: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辛亥革命的爆发介绍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兴中会、同盟会等革命团体。
讲述武昌起义的经过和结果。
辛亥革命的发展中华民国的成立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辛亥革命为什么能够爆发?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如何看待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4、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辛亥革命的重要性和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5、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辛亥革命的小论文,阐述自己对辛亥革命的认识和理解。
推荐学生阅读一些有关辛亥革命的书籍或文章,加深对这一历史事件的了解。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以上教学设计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全面了解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1专题三第二节《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辛亥革命中涌现出的英勇斗争精神、民主进步思想等,对于当代社会的意义。
4.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使他们明白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现实和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5.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让他们明白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培养团结互助的品质。
4.成果展示: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设计以下练习题:
1.选择题:针对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历史意义等方面,设计选择题,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2.简答题:要求学生简要叙述辛亥革命的过程,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论述题:让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论述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3.设计相关实践活动,如编写辛亥革命简报、制作辛亥革命知识卡片等,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4.通过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辛亥革命的历史真相,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定期进行课堂检测,了解学生对辛亥革命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他们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为民族独立和民主进步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历史学科方面,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和分析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辛亥革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了解程度各异,大部分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有初步的认识,但往往局限于表面,缺乏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此外,学生在分析历史事件时,容易受到个人情感和主观意识的影响,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共3篇)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共3篇)第1篇: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湖南省新化县第三中学秦爱叔一、设计理念: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管理,加强师生互动,使之形成良好的自主、合作、探究之能力。
另通过情境教学、角色扮演与合作讨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史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关于辛亥革命,学生在初中已经有所知晓,这对我们开展教学较为有利,只是学生对辛亥革命史实的了解一般都停留在电影电视中有关描述辛亥革命的一些认知,这属于一种感性认识。
我们要真实全面的掌握相关史实,还须进一步学习与挖掘。
三、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它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近代史进程中的里程碑。
本课在内容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还开启了一个新时代。
2.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与影响,《临时约法》教学难点: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孙中山推举袁世凯为总统的原因。
四、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才问题,探究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与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通过学习孙中山在革命时期的思想和表现,教育学生为实现祖国腾飞大业而努力学习。
五、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导入]:一张近代服饰、发型的图片导入。
教师阐述:从课件上这张图片,我们可看出是何政治事件造成了这种近代服饰、发型的变迁这次政治事件发生的背景当时有无具备条件2.新授(教学内容)(一)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及条件:投影:图一:中国被众多条约捆绑图。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第13课辛亥革命16
-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难点:
-辛亥革命背后的历史规律和经验教训。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辛亥革命。
-深入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设计: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辛亥革命的相关问题,如:“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是什么?”“孙中山的主要贡献有哪些?”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运用情景再现法,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呈现辛亥革命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代入感。
-采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辛亥革命中的典型事件和人物,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内涵。
-利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2.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通过提出问题、展示图片等方式,引起学生对辛亥革命的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2.图片展示:展示辛亥革命相关图片,如武昌起义、孙中山等历史人物肖像,让学生对辛亥革命有直观的认识。
3.视频播放:播放关于辛亥革命的视频片段,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影响。
4.故事讲解:讲述辛亥革命中的典型故事,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武昌起义等,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应详细讲解以下内容:
-采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创设情景,再现辛亥革命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代入感。
-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互助精神。
-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教学方法:运用案例分析法、比较法、归纳法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内涵,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5.搜集辛亥革命时期的图片、文物等资料,制作一份辛亥革命主题的手抄报或PPT,要求:内容丰富,设计美观,能够反映辛亥革命的历史场景和时代特征。
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3.帮助学生掌握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特别是对中国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革。
4.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资料的来源和价值,培养他们独立搜集、整理、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组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提高他们的历史分析能力。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对辛亥革命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总结,使他们对革命的过程和结果有更深刻的认识。
2.强调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让学生认识到革命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深远影响。
3.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对辛亥革命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
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旨在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发生、发展及其历史意义,通过分析革命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将重点讲解辛亥革命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社会矛盾、革命过程和历史意义等方面,全面了解辛亥革命,提高他们的历史分析能力。同时,结合课程内容,我将运用丰富的历史史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以及革命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关注辛亥革命中的关键问题,如革命的目标、动力、阻力等,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探讨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以及革命所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
人教版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掌握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增强对辛亥革命的认识。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追求民主、自由的精神品质。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2.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和条件。
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辛亥革命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做好铺垫。
2.新课导入讲述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分析清政府腐败、民族危机加深等原因。
讲述辛亥革命的经过,包括武昌起义、各省响应、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等。
3.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辛亥革命的影响,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
4.内容讲解讲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强调其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启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新篇章。
讲解辛亥革命的影响,包括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民族觉醒,为后来的革命奠定了基础。
5.案例分析通过讲述辛亥革命中的英雄人物,如孙中山、黄兴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7.课堂作业布置关于辛亥革命的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深入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他们对历史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五、教学资源1.多媒体课件2.辛亥革命相关图片、视频3.辛亥革命历史资料六、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情况,了解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认识程度。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辛亥革命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情感态度:关注学生对辛亥革命的情感态度,了解他们对历史的热爱程度。
人教版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1.教学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
2.讨论问题:例如“辛亥革命为什么会成功?”“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哪些影响?”“如何评价孙中山等革命领袖的历史贡献?”
3.教师指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4.小组分享:各小组向全班同学分享讨论成果,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人教版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节课是关于辛亥革命的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
1.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影响,掌握相关历史人物、事件的基本信息。
2.掌握历史分析方法,能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和结果。
3.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对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进行评价。
2.问题导向,引导探究
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影响。通过问题驱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分组合作,共同进步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对辛亥革命相关史料的阅读、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4.适时引导,突破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时引导,帮助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和结果,突破教学难点。
4.通过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2.理解并尊重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培养客观、公正评价历史的态度。
3.通过对辛亥革命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4.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学会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为现实生活提供借鉴。
《辛亥革命》的课堂教案设计
《辛亥革命》的课堂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认识到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从multiple perspectives 审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3. 提高学生对中华民国成立和民主共和观念的认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清朝晚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困境民族危机的加深民众反抗运动的兴起2. 辛亥革命的过程武昌起义各省响应起义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3. 辛亥革命的结果清朝灭亡,中华民国成立民主共和观念的普及社会变革与改革4.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推翻封建帝制,开启民主共和时代促进民族觉醒,提高民族自尊心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基础5. 辛亥革命的影响政治体制改革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文化教育的进步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结果、意义和影响。
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辛亥革命的相关问题,培养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 案例分析法:教师展示辛亥革命的相关案例,引导学生从multiple perspectives 审视历史事件。
4. 观看视频:组织学生观看关于辛亥革命的电影或纪录片,增强直观感受。
四、教学资源1. 教材:《辛亥革命》相关章节2. 课件:教师自制的教学课件3. 视频资源:关于辛亥革命的电影或纪录片4. 网络资源:相关的历史论文、图片、资料等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提交的作业,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单元测试成绩:对学生的单元测试成绩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辛亥革命知识的掌握程度。
4.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纪律、态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讲解背景:介绍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清朝晚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困境。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第一篇: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第17课辛亥革命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历史意义。
结合时代背景综合认识“三民主义”。
2.过程与方法:掌握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运用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认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在思想上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具有的伟大历史意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革命成果来之不易,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预习思考1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
2概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酝酿到高潮的过程。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有哪些?为什么说约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4.作为封建官僚的袁世凯为什么能成为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说明了什么?5.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重难诠释1.三民主义及其评价①三民主义包含民族、民权、民生三大部分。
A.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有两层意思:一是反满,即推翻清政府。
反满不是“排满”,是指反对清朝统治者及其特权,非所有满洲人。
二是独立,即推翻作为帝国主义走狗的清王朝,建立“民族的国家”,暗寓了反帝的意愿。
民族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前提,其提出是民族矛盾的反映,它在客观上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和广大爱国者实现民族独立的要求。
但是,反帝旗帜不鲜明,只把对帝国主义的仇恨集中于其代理人满族统治者身上,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B.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
有三层含义:一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
二是建立资产阶级议会共和国。
三是防止帝制复辟。
这一主张不仅批判了保皇派君主立宪的谬论,也打破了推翻清王朝后重建汉人君主政体的观念。
民权主义是阶级矛盾尖锐的反映,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实现民主、自由、平等的愿望。
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它与民族主义紧密相联,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
2024年人教版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2024年人教版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理解:使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主要过程和基本结果,掌握辛亥革命的基本史实。
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重要性及其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历史材料、讨论历史事件、模拟历史场景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辛亥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理解革命的艰辛与意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主要过程和基本结果,及其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重要性。
难点:分析辛亥革命成功和失败的原因,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辛亥革命时期的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引起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兴趣和好奇心。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辛亥革命是什么吗?它为什么能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激发学生的思考。
知识讲解讲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包括晚清的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和民族危机等。
详细介绍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包括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建立、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等关键事件。
分析辛亥革命的基本结果,包括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等。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辛亥革命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历史事件。
每组选择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组进行点评和补充。
情景模拟组织学生进行情景模拟活动,模拟辛亥革命时期的某个重要场景(如武昌起义)。
学生分组扮演不同的角色(如革命军、清军、平民百姓等),通过角色扮演来感受当时的历史氛围。
总结提升总结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影响,强调其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如何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情景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手段:利用历史图片、文献资料、多媒体课件等教学工具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直观感受和理解。
辛亥革命高中历史教案
辛亥革命高中历史教案【篇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李丽雯】13课辛亥革命课程标准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直到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设计案例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内容分析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是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秋民主的潮流”中的内容,本课分为三个小标题,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主进程的丰碑。
19世纪末,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岌岌可危,孙中山首倡民主革命,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分分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着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资产阶级革命派不断发动武装起义,促使革命形势不断高涨。
革命首先在武昌爆发,各省纷纷响应。
在此基础上,中华民国成立。
革命爆发后,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利用革命派和清政府之间的矛盾,逼迫清帝退位,自己当选为中国民国临时大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在此期间,孙中山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权分立,限制总统权力,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民主革命,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三次巨变之一,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完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之后,学生进一步了解学习将倾的清政府,为导出革命活动作铺垫。
学生虽然在初中阶段学过本课,但高中阶段他们对于革命类型的课程理解、归纳能力比较弱,历史认知能力有待提高,教学中,要注意史论结合,以史实导出结论,提高学生总结归纳能力以及学会分析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由于课程内容的乏味,在教学中可创设情景,采用讨论法,引用故事等,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识记兴中会、同盟会的成立,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清帝退位。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4.设计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辛亥革命相关人物或事件的评述,提高写作能力。
5.结合课程内容,开展实地考察活动,如参观辛亥革命纪念馆,加深对辛亥革命的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民族自豪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伟大历史进程的一部分。
-学生需撰写案例分析报告,阐述案例中的主要问题、分析过程和结论。
4.视频观后感:
-推荐学生观看一部与辛亥革命相关的纪录片或电影,如《辛亥革命》、《孙中山》等。
-观看后,要求学生撰写观后感,谈谈自己在观看过程中的感悟和对辛亥革命的新认识。
5.课堂延伸讨论:
-鼓励学生针对辛亥革命中的争议性问题,如革命的成功与失败、历史意义等,进行深入研究。
(四)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习题:
1.列举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2.分析辛亥革命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并谈谈你的看法。
3.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学生完成练习后,我将及时给予反馈,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概括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历史意义以及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同时,强调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提醒学生关注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1.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有哪些?哪个原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2.辛亥革命过程中,有哪些关键事件和人物?他们对革命的胜利起到了什么作用?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它对当代中国有哪些启示?
4.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思考?
学生分组讨论后,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讨论的成果。
人教版辛亥革命教案
人教版辛亥革命教案
教案标题:人教版辛亥革命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掌握辛亥革命的过程和主要人物
3. 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和政治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难点: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和政治的影响的分析
教学准备:
1. 教材:人教版历史教科书相关章节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
3. 教学素材:辛亥革命相关的图片、视频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辛亥革命相关的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好奇心。
二、讲授(15分钟)
1. 介绍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包括清朝的衰落、民族危机等因素。
2. 讲述辛亥革命的过程,包括武昌起义、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等重要事件。
3. 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和政治的影响,包括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制度等。
三、讨论(20分钟)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和政治的影响,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四、展示(10分钟)
学生代表展示小组讨论的成果,分享对辛亥革命的认识和理解。
五、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辛亥革命的文章,包括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等内容。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全面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同时,通过讨论和展示,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一4.13《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3.创设虚拟历史场景,如模拟辛亥革命起义的过程,让学生参与其中,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
4.邀请历史专家或亲历者讲述辛亥革命的故事,让学生聆听历史的声音,感受历史的真实。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经过和意义。
2.设定小组合作任务,如共同撰写辛亥革命的历史研究报告,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达成共识,提高学生的沟通与协商技巧。
4.鼓励小组成员相互评价、相互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思能力。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学习收获和不足。
2.学生通过自评、互评等方式,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发现自身优势和不足。
2.以问题为导向,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通过解答问题,掌握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充分尊重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辛亥革命,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
5.教学反思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发展和个性特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2.播放辛亥革命的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当时的历史氛围。
3.邀请历史专家或亲历者讲述辛亥革命的故事,让学生聆听历史的声音,感受历史的真实。
4.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二)讲授新知
高中历史教具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题:《辛亥革命》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掌握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视频、地图等教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命运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辛亥革命相关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辛亥革命;(2)简要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
2. 新课讲授(1)播放辛亥革命相关视频,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2)展示辛亥革命地图,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3)分组讨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 课堂活动(1)分组讨论: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2)展示学生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4. 案例分析(1)展示辛亥革命相关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辛亥革命的影响;(2)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教师点评。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辛亥革命后的历史发展。
五、教具准备:1. 辛亥革命相关图片;2. 辛亥革命相关视频;3. 辛亥革命地图;4. 课堂讨论分组名单;5. 课后作业资料。
六、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图片、视频、地图等教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氛围;2. 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积极参与,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提高了历史思维能力;3. 在案例分析环节,学生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影响,达到了教学目标。
七、板书设计:一、辛亥革命1. 背景2. 过程3. 意义八、教学评价:1. 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有了一定的了解;2. 学生能够运用历史思维分析问题,提高历史思维能力;3. 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积极参与,表现出良好的合作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模板人教版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1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掌握孙中山创建革命党、提出三民主义及武昌起义等历史知识;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
二、重点难点本课主要介绍孙中山创建革命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及在这一过程中取得的成绩。
它的重点是同盟会的建立及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辛亥革命的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观察法、提问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年是纪念辛亥革命的多少周年吗?(答:100周年)教师:对,是100周年。
那同学们知道胡锦涛同志在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所穿的服装,请问他所穿的是什么服装?由谁设计的?(答:是由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教师:没错,它是由孙中山设计的。
对于孙中山,同学们了解吗?他一生又为中国做了些什么贡献?(同学回答:)教师: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重温历史,聆听孙中山先生对民主共和的阐述,重新走进那风云激荡的年代。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8课辛亥革命(二)讲述:教师:前节课我们已学习了这一时期的历史状况,请问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是什么?(学生回答)1、背景:(1)社会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同盟会。
(3)军事基础: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如黄花岗起义 2、创建革命党: (1)兴中会:时间:1894年地点:檀香山 (2)同盟会:时间:1905年地点:日本东京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2)组织基础: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如兴中会、民国,平均地权”。
后阐发为“三民主义”。
提问:请问“鞑虏”是指什么?(答:指满族统治者)。
性质: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提问:为什么说它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答:有机关刊物、有领导机构、有革命纲领。
)3、武昌起义: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过程:1911年,湖北革命党人在清政府镇压四川保路运动、湖北防务空虚之际,趁机策划起义,在消息泄露的关头。
10月10日,武昌新军率先起义,攻占楚望台军械库i,经过一夜激战,占领了武昌,接着,又攻占了汉口和汉阳。
起义成功后,成立了湖北军政府。
到11月下旬,全国就有十几个省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它的建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达到了高峰。
4、历史意义:提问:辛亥革命的直接结果是什么?(答: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但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
(三)小结通过对这课的学习,使我们了解了辛亥革命,它为中国近代化打开了大门,中国主动与世界潮流接轨,迈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繁荣富强的一步,虽然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未在中国实现,但中国人继续沿着孙中山的足迹勇往直前,不断完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板书设计1、背景:(1)社会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清朝成为大势所趋。
(2)组织基础: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
(3)军事基础:一系列的武装起义。
2、创建革命党:(1)兴中会:时间:1894年地点:檀香山(2)同盟会:时间:1905年地点:东京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级革命政党,3、武昌起义:(1)时间:(2)过程:4、历史意义:五、教学反思人教版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2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一)学习内容特征分析:《辛亥革命》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册第二单元第8课的内容。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进步革命人士在政治近代化上的探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承接了继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前的社会变革的爆发力。
由经济技术变革到政治改良,再到政治革命,本节课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本节教材的安排特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提出问题,深入讨论辛亥革命的必然性以及必要性。
(二)学情分析1、生理学习技能分析:初中八年级学生经历过小学与七年级的学习,在历史知识上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但是水平参差不齐,对于调度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显得有些困难。
不能从历史时间的大环境下看问题。
2、心理学习能力探讨:革命史本身就带有丰富的激情色彩。
对于长期饱受强国凌弱的中国,辛亥革命的历史运动又显得极其振奋人心。
本节知识既有枯燥乏味的纲领文件,又有行色生动的革命运动背景。
将二者结合,恰到好处的牵动了学生的空间思维与发散思维。
(三)教学设计重点在教科书的设计和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合理运用学习理论,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学习。
由生动的《辛亥革命》电影精彩片段引入课堂教学,以简便易行及形象的多媒体影音将历史事件变得生动化。
注重概念形成与发展的思维过程,即知识建构的动态过程。
(四)教学设计基本理念与思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创设丰富的情境,以历史事件中实例加以多媒体形象的呈现,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效果激发学生的眼到、心到、手到效应。
通过知识迁移、情景设问促进学生的协作与交流,最终实现意义建构。
二、教学设计方案课题辛亥革命课型新授课课时 1课时教材目次人教版八年级历册第二章第8课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了解孙中山救国革命思想路线的转变过程。
2、学会结合时代背景,深入探讨辛亥革命的爆发因素。
3、知道孙中山创办的政治团体以及武昌起义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1、根据联系前后知识点将知识面层层递进,知道辛亥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2、通过历史再现,激发对辛亥革命的学习热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近代革命志士的热血付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
2、培养学生学会联系历史与现实生活,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探究式学习法、情景创设法学习方法结合本教材的特点及所设计的教学方法,用“情景创设法”开展学习活动,以学生自己为主体,以历史时代背景为起点,利用“抛锚式”建构主义教学法教学,联系相关历史影音并进行深入探究,把学习过程和认知过程有机地统一起来,化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使学生自主完成知识建构,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教具准备多媒体影音设备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旧知】【新课导入】多媒体呈现单元知识框架图多媒体播放《辛亥革命》纪录片片段观看完纪录片后,针对影视中提到的“孙中山的想法赢得了周围一些人的赞同”,引出孙中山创建革命党并展开提问。
【提问】孙中山在檀香山政治体制变更中,更加肯定了必须要武装暴力夺取清政府的想法,那么为了革命那一天的到来,他又做了那些前期准备呢?以及怎么去建立武装革命组织的呢?看图并回忆旧知,从旧的认知中寻找对新知的理解。
观看纪录片,思考“为什么孙中山会选择武装暴力革命,而不是政治改良道路?”了解革命先驱孙中山的热血救国的艰辛经历。
学生在了解完视频内容后,依据问题阅读课本内容。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复习与本节内容密切相关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点上建立新的知识体系。
将历史中的云雾般的孙中山,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的影视表达出来,直击课题“辛亥革命”,用影音、图像演绎方式将辛亥革命引入历史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用生活的镜头感受辛亥革命的真实存在。
通过多媒体影音展示内容的再现,教师抛砖引玉,让学生带着问题,结合视频播放内容在课本中找答案,达到学生自主建立知识结构,自主填补知识缺口。
【授受新课】同学们阅读课本并填写回答“兴中会”与“同盟会”的创立时间、地点、创建人以及纲领。
【承转】兴中会的“振兴中华”纲领发展为同盟会的“三民主义”,在三民主义的启发与鼓舞下,满怀热血的有识之士,发动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
【多媒体呈现】武昌起义形势图【提问】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回答武昌起义的时间、地点?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武装革命形势路线,结合课本知识看看你们能不能说出起义的过程?【多媒体呈现】清帝宣布退位影像视频资料【承转】以清政府的覆灭,清帝的退位引出第三个知识点——中华民国的成立【多媒体呈现】孙中山戎装图【提问】1、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地点以及主要人物?2、中华民国成立后的结局?【发散思维】有人说“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结合学过的时代背景说说为什么?学生阅读课本且之间讨论交流,并思索回忆课前所讲,结合课本知识进行着答案的推测。
学生看图思考学生回答学生观看影像资料,感叹清王朝的覆灭。
学生回答“1912年1月1日、南京、孙中山”结局: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学生深思并回答成功方面:1、了清朝统治。
2、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3、使民主共和深入民心。
失败方面:1、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
2、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以多媒体形象的演示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启发学生将历史信息进行联系比较,找出其中的继承性,让学生学会总结归纳、同类比较、综合分析等方法来总结知识点,有利于学生加强对知识点的记忆,加深对知识的了解程度。
让学生在问题中将新知识慢慢消化,并启发学生对新知识的记忆、理解。
将重要历史节点的一幕以多媒体影音呈现给学生,图文并茂的生动教学,刺激了学生的感、知觉。
引导学生回忆旧知识(历史时代背景),旧知识有时是不完善的,此处设下伏笔,意在引导学生形成认知冲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并为新知识的理解提供便捷之路。
【知识延伸】发散学生思维,增加学生知识面的广度,对本节知识的教学具有积极作用。
以中山装的纹饰、纽扣向学生阐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与深入人心的民主思潮。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认识到孙中山的革命思想的形成与转变,知道了民主革命的艰辛道路,明白了满怀热血的有识之士报国救国的壮志。
掌握了三民主义的含义,以及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及时小结和反思,加深印象和理解。
【课堂练习】1、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之后,继任这一职务的是:A.黄兴B.蒋介石C.袁世凯D.黎元洪2.1912年中华民国正式成立,首都是:A.北京B.武汉C.南京D.广州3.对于辛亥革命的作用,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了清政府B.结束了封建帝制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改变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4.有位老人说他出生于民国三年,那么他现在的年纪是:A.96B.93C.100D.87【板书设计】辛亥革命一、孙中山创建革命党1、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形成:2、革命党的发展历程:兴中会——同盟会二、武昌起义1、时间:1911年10月10日2、地点:湖北武昌3、起义过程:4、清宣布退位:三、中华民国的成立1、时间:1912年1月1日2、地点:南京3、人物:孙中山4、结果: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教学反思】 1、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指导学生利用生活影视素材,了解辛亥革命发生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