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教材的“序”吃准教材的“点”找好教材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握教材的“序”吃准教材的“点”找好

教材的“料”

【摘要】读懂教材是基础,读懂学生是支撑,读懂课堂是核心。只有做到“三个读懂”,课堂才有根,教学才有效;对于教师而言,读懂教材才能放手备课,而读懂了学生才能让教学更有针对性,才会真正读懂课堂。读懂教材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最初条件,连教材都读不懂根本无法驾驭课堂,更不要说能高效率的上好一节课了。因此本文就怎样读懂教材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品德课;读懂教材;有机整合

教材是品德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是师生完成教与学双边活动必不可少的媒介。在研读应用教材的过程中,坚持尊重、用好、创新的基本原则,释放教学资源和素材中所凝聚或投射的思想,触摸教材灵魂。读懂教材,把握教材的“序”、熟悉教材的“题”、吃准教材的“点”、找好教材的“料”。用整体联系的观点解读教材,持课程改革的理念解读教材,持质疑解惑的态度解读教材,抓品德本质的问题解读教材,让品德课堂丰盈而又充满活力,成就魅力课堂。

一、以课标为尺度,认识和分析教材

研究教材编排意图。定位课时教学目标时,要心存课程目标,在观照课程目标、阶段目标和单元目标的前提下设计教学,整体把握新教材。品德教材的建构,呈综合交叉、

螺旋上升的特点。同一主题内容在不同年级(或年段)重复、循环出现,但各有侧重,逐步提高。三四年级侧重家庭、学校和家乡(社区)的内容,兼顾个人、祖国与世界;五六年级侧重祖国与世界,兼顾其他。教材内容不同,目标要求自然也不同。教师只有站到整套教材的高度俯瞰每册教材的具体要求,才能制定每篇课文恰当的教学目标和分课时的教学目标。

例如“民风民俗”这一主题的教学,综观整套教材中有关的主题内容和目标定位是:一年级《欢天喜地过大年》了解的是春节的风俗,二年级《中秋节》这个话题重点在了解中秋节的时间、来历、传说、风俗习惯,通过背古诗、讲故事等活动巩固有关的节日常识。“四年级上册《节日大观》以春节、圣诞节、复活节、开斋节为例,让学生“走近世界,了解世界”,要求知道世界上不同地区的人们都有自己的节日,了解不同民族所产生的不同节日和独特的节日活动,并能尊重各民族的传统,分享节日的快乐。六年级上册《民俗民俗大观园》以端午节、春节等为例,旨在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土民情,并从民风、民俗的丰富文化内涵中领略到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师只有明了整套教材的编排意图和不同年级段、不同主题单元的教学目标要求,结合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来确定课文的教学目标,

区分课时目标,才能使教学成为一个系统有序的活动过程,保证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持续发展。

辩证把握单元目标。《品德与社会》教材以“主题单元”的形式来编排,每个主题单元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它规定了本单元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要求,并且贯穿于单元中的每篇课文。每个单元中,将教学目标分解为若干子目标,子目标分别在主题单元的系列活动中实现。所以,在教学中要牢牢把握主题单元的总目标,来确定课时的教学目标。

比如《节日大观》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第四册第四单元《共同生活的世界》的第二课。“走近世界,了解世界”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第一课《世界之窗》是从总体上使学生了解全球的三大人种及人类文化,第二课《节日大观》则是以节日为视角,进一步深入地了解世界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节日风俗与文化传统,感受世界的丰富多彩,尊重、欣赏不同的风俗、文化。第三课《多彩的服饰》以世界上不同国家、地区,不同民族的服饰为切入点,知道世界上不同地区、民族的人们都有自己的民族服饰,尊重和欣赏不同民族的服饰。既然这是一个“走近世界”的主题单元,课时的教学目标也放在这个单元的体系中进行整体把握:知道世界上不同地区的人们都有自己的节日,感受节日气氛,理解不同民族所产生的不同节日和独特的节日文化,并能尊重各民族的传统,分享节日的快乐。

只有全面了解单元主题,分析各课教材的侧重点,定位分课时教学目标才会准确,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这样设计的教学活动才有实效。

全面把握三维目标。在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分别列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三个部分。但是,我们也认识到,这样三个方面的目标是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是整体存在于儿童个体的发展之中并且互为影响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三个方面是共同存在于生活中的,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提升的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全面地把握课程目标,要通过情境的设置、通过多种教学活动,使教学回归生活,恢复生活本来的面目,全面实现课程目标的要求。

三维目标不是三大块,而是一个整体,不可割裂看待。在生本课堂上,情感、态度、价值观始终存在,它随着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而萌生、发展、变化,并逐渐形成。

二、以教材为蓝本,理解和加工教材

“取”。在新课标指导下的新教材,本身贴近学生,为学生设计,力求从某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在生活中所可能遭遇到的人、事、物;他们所关注的问题,可能产生的烦恼等方面来安排内容的。如小学一年级的儿童遇到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他开始踏进学校,要遇到许多不认识的陌生人,于是就设计了“我的老师”“我和同学交朋友”等;小学三年级的

儿童开始有了认识自我的愿望和能力,因此就设计了《自画像》等。总之,各年级教材都是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充分考虑到生活中的现实,生活中的需要,生活中的问题、困惑。教学内容是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的、贴近儿童生活,富有生活情趣,有助于实现我们教学目标的教材内容,我们取之。

“舍”。我们的教材作为面向全省的教材,确实具有通用性,它兼顾了城市、农村不同地域的特点和需要,但作为教材,编写不可能完全适应每个地区的特点和需要。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教材只是一个范例,关键是我们要联系实际,灵活运用教材。学生生活地域不同,条件不同,城市学生生活世界与农村学生的生活世界不同,而在农村,地区又不同,我们就需要联系本地区实际,灵活运用教材。例如一下教材中第二单元第四课《当好小主人》,通过小剧场了解接电话的礼仪,当家里有客人来时,当好小主人,可以演一演,评一评,背一背儿歌等,但第三部分不同名族的待客方式,由于一年级小朋友年龄小,对于搜集资料能力不强,再加上自己民族的礼仪还在不断学习和巩固阶段,对别的民族礼仪了解要求偏高了,不符合学生实际。如果有条件,可以教师搜集相关资料作为了解,条件实在不允许,我们可以考虑舍去这个教学内容。“填”。我们结合小学生的成长规律,自觉增加或补充与小学生生活紧密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