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改革开放以来医疗保障制度的变化的目的和意义论文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义与未来发展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义与未来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f4900507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89.png)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义与未来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保健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保障人民的健康权益、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义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义1. 保障人民的健康权益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可以有效保障人民的健康权益。
通过医疗保险制度,人们可以享受到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减轻了因病致贫的风险,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同时,医疗保险制度还可以为人们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救助,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
2. 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可以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
通过医疗保险制度,可以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减少贫富差距,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同时,医疗保险制度还可以减少因病致贫的现象,提高社会的稳定性。
3. 促进经济发展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医疗保险制度,可以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减少因病致贫的风险,提高人民的生产力和创造力,促进经济的发展。
同时,医疗保险制度还可以增加就业机会,推动医疗产业的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未来发展方向1. 完善制度设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未来发展需要完善制度设计。
首先,要进一步明确医疗保险的保障范围和标准,确保人民能够享受到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
其次,要加强医疗保险的管理和监督,提高保险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公平性。
最后,要加强医疗保险的信息化建设,提高服务的便捷性和效率。
2. 加强医疗资源的配置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未来发展需要加强医疗资源的配置。
首先,要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支持力度,提高基层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其次,要加强医疗资源的流动和共享,实现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
最后,要加强对医疗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3. 推动医疗服务的改革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未来发展需要推动医疗服务的改革。
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变迁
![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371a7d7a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03.png)
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变迁一、本文概述《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变迁》是一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历史演变、现状分析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文章。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作为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与变迁轨迹对于理解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制度变迁过程、现状分析以及未来展望等多个方面,对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剖析。
文章首先回顾了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起源与发展,分析了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和变化。
接着,文章将重点探讨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变迁过程,包括制度设计、政策调整以及实施效果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文章还将对当前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现状进行详细的描述和分析,包括制度覆盖范围、筹资机制、医疗服务提供等方面的情况。
文章还将探讨当前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未来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
文章将对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发展策略。
通过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探讨,可以为政策制定者和相关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推动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历史沿革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历史沿革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
早期的农村合作医疗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当时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各地开始尝试建立农村集体医疗卫生体系。
随着人民公社制度的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
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迎来了其发展的黄金时期。
当时,国家大力推行农村合作医疗,通过集体筹资、政府补贴等方式,为农民提供了基本的医疗保障。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广和实施,有效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提高了农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医疗体制改革的意义和目标
![医疗体制改革的意义和目标](https://img.taocdn.com/s3/m/fff4f516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85.png)
医疗体制改革的意义和目标医疗体制改革是当前我国的重要议题之一。
由于医疗体制的复杂性以及各种利益的博弈,医疗体制改革的实施难度很大。
但是,不管是从国家层面还是个人层面,医疗体制改革都是必须要进行的,并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目标。
医疗体制改革的意义首先,医疗体制改革是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压力,医疗的供需矛盾将会愈发突出。
为了促进和保障国家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医疗体制改革是必须的。
其次,医疗体制改革是改善民生的需要。
作为国家的基本公共服务,医疗卫生事业与人民群众的福祉息息相关。
当前,医疗服务主要面向的是城市居民,而农村地区和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相对较弱。
针对这些问题,医疗体制改革不仅需要提高医疗服务覆盖率,还需要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从而更好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
第三,医疗体制改革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
医疗服务业是一种特殊的经济产业,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有着重要的带动作用。
同时,医疗体制改革也可以为国家就业形势做出一定贡献。
发展健康医疗服务业,培育和创新经济增长点,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规范化和高效的医疗服务,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医疗体制改革的目标医疗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基本医疗服务全覆盖,促进全民健康,落实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分级诊疗制度,深化公立医院改革等方面。
基本医疗服务全覆盖是医疗体制改革的首要目标,是实现全面健康的基础。
同时,在基本医疗服务全覆盖的基础上,城乡居民、企事业单位职工、城镇居民等各类人口都应获得同等保障的医疗服务。
其次,医疗体制改革还需要打造健康中国。
发挥医疗服务行业的引领作用,大力推广全民健身活动,加强疾病预防和控制,开展健康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素养和健康文明意识,实现医疗卫生事业和健康服务业的持续发展。
另外,医疗体制改革需要落实基本药物制度,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的药品需求。
在保证落实基本药物制度的前提下,要促进医疗服务科学、规范、合理的使用,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速度。
医疗保险制度研究论文
![医疗保险制度研究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1112a8f4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0e.png)
医疗保险制度研究论文医疗保险制度是保障民众健康的一项重要社会保障制度,它既是一项公共福利,也是一种社会责任。
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完善和实施,对于促进人民健康、提高社会福利、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在实践中,各国的医疗保险制度不尽相同,但都有共同的目标,就是为人民提供医疗保障和卫生保健服务,特别是为那些贫困和弱势群体提供必要的医疗照顾,保障“谁生病谁看病”原则。
医疗保险制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从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方向、内容、组织等方面进行研究,二是从医疗保险制度的运行效果、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
以下将从这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研究1. 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方向研究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方向主要包括国家医疗保险、职工医疗保险、农民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等几种形式。
不同的实施方向适用于不同的社会群体,目的是为人群提供必要的医疗保障和卫生保健服务。
在研究方向的理解上,需要关注其实施的历史背景、政策制定背景、现实需求和临床实践等方面,对实施方向进行系统研究,从而确定其实施的目标和路径。
2. 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内容研究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内容包括保险对象、医疗费用、保险金、参保门槛、报销标准等方面。
在制度的实施过程中,需对保险制度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和研究,找出医疗保险制度的实践性问题,从中找出提高制度的方法和路径,建立更加有利于全民的医疗保险制度。
3. 医疗保险制度的组织形式研究医疗保险制度的组织形式主要包括金融组织、政府管理和社会参与等。
不同的组织形式对于医疗保险的运行效果和社会影响有着不同的影响。
在研究医疗保险制度的组织形式时需要关注不同组织形式之间的差异,找出不同组织形式的优势和劣势,并且对于实施过程中的组织形式进行改进和完善,以提高保险制度的效率和质量。
二、医疗保险制度的运行效果研究医疗保险制度的运行效果是指保险制度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对保险对象的照顾、对社会的影响、对医疗行业的改善等方面的效果。
医保制度申论作文模板高中
![医保制度申论作文模板高中](https://img.taocdn.com/s3/m/c2bc24d0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76.png)
标题:构建更加完善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导语:医疗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亿万人民的切身利益。
近年来,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本文从高中生的视角出发,探讨如何构建更加完善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
一、引言医疗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国计民生。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如医疗保险覆盖面不够广泛、基金筹资机制不健全、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等。
为了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我们需要构建更加完善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
二、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1. 逐步实现全民参保。
高中生认为,政府应当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民群众对医疗保险的认识,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灵活就业人员等积极参加医疗保险,逐步实现全民参保。
2. 关注特殊群体。
针对贫困人口、弱势群体等,政府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如降低缴费标准、提高报销比例等,确保他们能够享受到医疗保险的待遇。
三、完善基金筹资机制1. 调整缴费比例。
在确保基金安全的前提下,适当提高用人单位和职工的缴费比例,以增加医疗保险基金的收入。
2. 拓展筹资渠道。
政府可以考虑设立医疗保险基金专项彩票、鼓励社会捐赠等方式,多渠道筹集医疗保险基金。
四、优化医疗资源配置1. 推进医疗资源下沉。
政府应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使人民群众能够在基层享受到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
2. 促进医疗资源均衡分布。
通过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服务供给效率,使医疗资源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实现均衡发展。
五、提高医疗保险待遇1. 提高报销比例。
政府应逐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的报销比例,减轻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经济负担。
2. 扩大报销范围。
将更多符合人民群众需求的药品、诊疗项目纳入医疗保险报销范围,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医疗需求。
六、加强医疗保险管理1. 完善医疗保险政策。
政府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不断调整和完善医疗保险政策,确保医疗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化医疗改善文章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化医疗改善文章](https://img.taocdn.com/s3/m/2a59dc81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e1.png)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化——医疗改善一、改革开放前的医疗状况1.医疗资源匮乏•缺乏现代化医疗设施和技术•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市,农村地区医疗条件差2.医疗费用高昂•个人负担较重,医疗费用通常需要自费支付•贫困人口无法承担高昂的医疗费用3.医疗服务质量不高•医生匮乏,医疗技术落后•就医环境差,医疗服务态度不佳二、医疗改善的需要和重要性1.人口老龄化与疾病患病率上升•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老年人口比例不断增加,老年疾病需求增长•环境污染、生活方式改变等原因导致疾病患病率上升,需要更好的医疗服务2.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医疗改善能够有效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保障健康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改善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3.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健康人口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医疗改善可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和效率•减少因病致贫和返贫现象,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医疗改善的政策和措施1.构建现代化医疗体系•加强医疗设施和技术的建设,提高医疗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多元化医疗资源配置,加强城乡医疗卫生体系建设2.实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险体系,解决医疗费用负担问题•提高医保覆盖率,降低个人负担,保障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3.加强医疗人才培养和管理•加大对医学教育的投入,培养更多的医疗人才•推行医疗人才的分级管理和职称评定,建立激励机制和规范管理体系4.促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落实药品监管和价格控制,加强医药市场的监管和规范•鼓励创新药物和医疗技术的研发,提高医疗服务的效果和可及性四、医疗改善的成效和问题1.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现代化医疗设施和技术的普及,提高了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医疗环境和服务态度得到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更好2.医疗资源分配的不均衡问题•医疗资源仍然集中在大城市,农村和偏远地区医疗条件仍然较差•医疗资源的流动性和配置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3.医疗费用负担问题的缓解•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降低了个人医疗费用负担•但个人自付部分仍然较高,医疗费用问题依然存在4.医疗人才和药品供应的不足•医疗人才的培养和管理仍然存在问题,医生和护士的供求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药品供应不足和药价上涨问题仍然困扰着人民群众五、下一步的医疗改善展望1.加强医疗资源的配置和流动•加大对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培养和支持力度•推动医疗资源的流动和共享,提高医疗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2.进一步降低医疗费用负担•完善医疗保险制度,降低个人自付部分的费用•推动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促进药价的合理定价和供应的稳定3.加大医疗人才培养和管理力度•推动医学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培养更多的医疗人才•完善医疗人才的职称评定和激励机制,提高医疗人才的积极性4.加强医疗技术和创新的研发•继续加大对医疗技术和药物研发的投入,提高医疗服务的效果和可及性•推行创新药物和医疗技术的评价和应用,加快推动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应用六、总结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中国的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医疗保障论文(最新推荐8篇)-社会保障论文-社会学论文
![医疗保障论文(最新推荐8篇)-社会保障论文-社会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680cfbfb52d380eb63946d55.png)
医疗保障论文(最新推荐8篇)-社会保障论文-社会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随着城镇医保改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不断推广和普及,各级医院纷纷在医院内部进行了不断地调整和探索,从机构的设立,制度的建立和服务质量的提高等方面,对医院的管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下面是医疗保障论文8篇,供大家阅读。
医疗保障论文第一篇:农村留守医疗保障法律问题与建议摘要:农村留守作为当代社会弱势群体之一,权利的享有、实现及救济始终处于弱势地位。
理论界经过不断探索,在充分考量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大、覆盖范围广、医疗卫生设施条件有限的现状后,沿着三维的综合思考路径,将传统医疗与商业医疗等多层次医疗保障方式相结合,设计出符合当前农村现状的医疗卫生保障经济模型。
为了缓解农村留守看病难的巨大压力,解决农村留守因病致贫的问题,进一步维护农村留守所享有的医疗保障权利,如何在法律层面上解决当前农村医疗条件及保障措施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农村留守; 医疗保障; 法律制度;1 我国农村留守的医疗保障现状1.1 农村医疗保障的定义美国于1935年签署的《社会保障法》中第一次提到社会保障一词,而后理论界及国际组织将其理解为以社会和国家为责任主体,为提高全体国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而提供福利保障的统称,并确认医疗保障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就经济学理论而言,农村留守医疗保障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商品,兼具医疗服务的外部特征和公共产品的一般特征,指按照《宪法》的规定,立足于充分保障和人格尊严,由国家、集体和个人3方公共筹集资金,以农村留守为服务对象,并依据不同比例进行补偿的所有类型的医疗保障产品。
1.2 我国农村留守医疗保障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为了满足我国维护、履行社会责任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在不断探索中制定了一系列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制度。
与此同时,医疗数据库、云共享平台等互联网信息产品逐步进入医疗保障体系,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卫生医疗事业发展,有望建立农村医疗保障数据库,为农村留守的医疗保障奠定政策和技术基础,因此,不断完善农村留守医疗保障法律制度成为备受关注的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及优化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及优化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b7be288e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52.png)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及优化路径摘要:改革开放对于中国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医疗保障体系。
虽然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当下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仍然面临着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因此,分析中国医疗保障制度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分析中国当今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分析其原因,寻找中国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优化方向,对于中国医疗保障制度的未来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改革开放、医疗保障制度、优化路径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设1.1 1978年—1994年: 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变时期的初步探索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村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人民公社体制,但是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的推广,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渐瓦解。
国家在随后的时间里也曾经借鉴国外的经验,试图恢复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但是相关的改革进展缓慢,没有形成定型的制度,难以进行大规模推广,但是相关探索也为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资金筹集提供了思路。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配合城市国企承包租赁的企业改革,在医疗保障体制改革中引入市场化手段,城市内的医疗保障制度改革通过医疗费用定额承担、按比例实现共担、建立相关药品公费用药报销目录等制度化手段,对公费医疗供给和需求双方的不平衡不公平现象予以调整。
1.2 1994年—2002年: 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社会化改革1994年—2002年,中国逐步进行了社会化的医疗保障体制改革,相关企业的职工医保探索循着“双轨制”实践思路逐渐推广覆盖了全国企事业单位的职工。
在之后的医疗保障体制改革中,国家采取由点到面,循序渐进,逐步铺开的方式进行城市职工医保制度实践。
在试点城市获得经验,确定相关政策框架的基础上,1996年,国家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直至1998年颁布《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改革,直到2002年实现了覆盖全国所有城镇企事业单位职工。
改革开放以来医疗领域的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医疗领域的变革](https://img.taocdn.com/s3/m/2b0c1ab9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33.png)
改革开放以来医疗领域的变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领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这一时期,不仅医疗制度、医疗资源配置发生了重大调整,医院、医生的经营模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文将围绕医疗改革的背景、政策措施、医疗服务质量和未来发展进行全面剖析,以期深入理解医疗领域的改革历程和意义。
一、改革开放背景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然而,医疗领域却面临着巨大的困境。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医疗服务质量低下,群众就医难、就医贵的问题日益突出。
推动医疗改革势在必行。
二、医疗改革的政策措施1. 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率先推出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随后逐步扩大覆盖范围,实现了全民医保的目标。
这一政策的出台,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看病的经济负担,提高了就医的可及性。
2. 调整医疗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后,医疗机构逐渐摆脱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实行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模式。
引入社会资本,推动医疗机构多元化发展,提高服务质量。
3. 加强医疗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医疗改革不仅注重体制机制的改革,也致力于提升医疗技术水平。
通过加大科研投入、培养医学人才等措施,推动医疗技术的创新发展,提高就医水平。
三、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服务质量得到长足提升。
医生的待遇和地位得到了提高,医院设备和医疗技术得到了更新,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得到了明显提升。
患者就医环境和体验也得到了改善,就医过程更加便捷和人性化。
四、未来发展方向虽然我国医疗领域改革取得了重要成果,但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
未来,我国医疗改革需要继续深化,具体包括以下方面的努力:1. 加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在城市和农村基层建立健全的医疗机构,提供基本医疗服务,降低群众就医难度。
2. 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医保制度,通过强化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实现医保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3. 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加大对医学科研的投入,推动科技创新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提高医疗水平和诊疗效果。
中国医疗保险制度的探索和改革
![中国医疗保险制度的探索和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8305c740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6a.png)
中国医疗保险制度的探索和改革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经济的不断增长,医疗保险制度变得越来越重要。
中国在医疗保险制度的探索和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本论文将探讨中国医疗保险制度的背景、现状、改革方向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中国医疗保险制度的背景中国的医疗保险起源于1950年代的医疗卫生运动,1969年开始实行门诊医疗保险,且面向国家企事业单位和城镇居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经历了多次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是2003年通过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此后,我国不断加大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力度,不断完善医疗保险制度,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为三大保险制度,并进一步整合,加强医保基金的中央调剂和统筹。
当前,中国医疗保险制度已成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仍需不断改进和完善。
二、中国医疗保险制度的现状(一)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建立中国已经建立了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包括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了全国90%以上的人口。
医疗保险已不再局限于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也覆盖了农民、城市失业人员和城市居民。
(二)保障水平有所提高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医疗保障水平。
近年来,医保支付比例不断提高,报销范围不断扩大,报销比例提高到了70%以上,部分地区达到90%以上。
(三)医保基金持续增长医保基金的收支平衡是医保制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
目前,医保基金持续增长,保障能力逐步提高。
同时,中央与地方政府也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医保基金中央调剂和统筹。
三、中国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方向(一)激励社会多元化参与中国医疗保险制度需要进一步推进多元化参与,激发社会各界的积极性,提高医保基金的效益。
政府应该引导和支持医药企业、私人医生、社区医疗机构等多种机构参与医疗保险制度,增强医疗市场竞争,提高服务质量,降低医疗费用。
改革开放以来医疗方面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医疗方面的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c19eb358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78.png)
改革开放以来医疗方面的变化一、改革开放前的医疗现状1.1 医疗资源匮乏在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医疗资源严重匮乏。
大部分医疗设施简陋,医疗设备落后,药品供应不足。
乡村地区几乎没有医疗机构,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
1.2 医疗服务质量低下由于医疗资源匮乏,医疗服务质量也较低。
医生的技术水平一般较低,医疗技术和知识水平相对滞后,患者往往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咨询。
1.3 医疗费用高昂在改革开放之前,医疗费用由患者自付,加之医疗资源匮乏,医疗费用较高。
许多普通百姓因为无法负担医疗费用而无法及时就医,加剧了疾病的恶化和传播。
二、医疗改革的重要举措2.1 引入市场机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引入市场机制,推动医疗体制改革。
实行“以药补医”政策,鼓励国内外投资者建立医疗机构、生产药品,增加医疗资源供给。
2.2 完善医保制度为解决医疗费用高昂的问题,中国建立起了覆盖全民的医保制度。
通过建立社会医疗保险体系,大幅减轻了患者的医疗负担,提高了普通百姓就医的可及性。
2.3 培养医疗人才为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中国加大了对医疗人才的培养力度。
设立多个医学院校,开展医学教育和培训,提高了医生的专业水平和医疗技术。
2.4 加强医疗监管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强了对医疗机构和医疗人员的监管力度。
建立了健全的医疗机构评审和执业医师注册制度,加强了对医疗行为的监督和管理,维护了患者的权益。
三、医疗改革的成果与变化3.1 医疗资源的大幅增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医疗资源得到了极大的增加。
全国范围内医疗机构的数量大幅增加,医疗设备更新换代,药品供应更加充足。
乡村地区也有了更多的医疗资源,方便了患者就近就医。
3.2 医疗服务质量的显著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在改革开放以来有了显著提升。
随着医疗人才的培养和技术的进步,医生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和有效的治疗方案。
同时,医院也提高了服务质量,增加了医患沟通的机会和方式。
3.3 医疗费用的相对降低医疗改革使得医疗费用相对降低。
医疗保障制度的变迁
![医疗保障制度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7cf8a1fc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5f.png)
医疗保障制度的变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医疗保障制度也在不断变迁中。
本文将从历史、现状和未来三个方面,简单介绍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变迁。
历史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起源于1951年新中国建立之初。
在此之前,大多数人如果得了病只能自行治疗或找乡间巫医看病,而无论是看病还是买药都要花费大量的钱财。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积极开展以医疗卫生为中心的社会建设,制定了国家医疗保障体系,建立了一批医院和诊所,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基本医疗保障服务。
1958年,我国实行公费医疗制,全国范围内实行免费医疗,给予了百姓最基本的医疗保障。
但由于公共资源过于紧张,导致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医患纠纷频发。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医疗保障制度进一步改革,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了医疗保障服务,实现了医疗保障服务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已经逐步健全,实现了全民医疗保障政策目标。
现状目前,我国实施的医疗保障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是我国最大的医疗保险体系之一,是我国工人阶级的集体性权利保证之一。
参保人可以在规定范围内享受基本医疗保障待遇,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居民医保居民医保是我国对城市非在职人员和农村居民实施的医疗保险制度,也是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覆盖面广,惠及人数多。
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是我国正在推行的一种社会保险,旨在为广大公民提供医疗保险和相关服务。
基本医疗保险已在多个省市实行,走向全国。
大病保险大病保险是指针对重大疾病制定的一种商业医疗保险,是医疗保障制度中保障性最强的保险,也是针对中低收入家庭的一项重要保障。
未来未来,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将继续推进医疗改革,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
以下是未来几年医疗保障制度将要推进的几方面:制定更严谨、更具条理性的医保管理办法以收紧医疗费用为出发点,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技术进行医保管理,在保证基本保障的前提下,压缩医保费用和医药费用的支出。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化医疗改善文章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化医疗改善文章](https://img.taocdn.com/s3/m/ff814a1e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0b.png)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化医疗改善文章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医疗保健也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过去的医疗资源严重不足、医生技术水平低下、医疗服务不到位、看病难等问题现在都得到了有效解决。
首先,在医疗保障方面,国家大力推行了医疗保险制度,为人民提供了保障。
医保覆盖范围逐年扩大,不仅包括城镇居民,还覆盖了农村居民。
这使得许多原来无法承受高额医疗费用的人得到了基本的医疗保障,能够及时就医。
其次,医疗技术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医疗设施和设备也不断改善完善。
许多新型的医疗器械和技术涌现出来,治疗效果更加明显和安全。
同时,公立医院设备和设施也逐步向国际水平看齐,如英国引进的顶级核磁共振设备就被越来越多的大型三甲医院使用。
再者,医疗服务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
医院的服务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的医院服务专业化和人性化,医生和护士对病人的态度温馨体贴、耐心细致。
同时,医院开展了各种全员培训和学习交流活动,提高了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素质,使得患者的就诊体验大大改善。
最后,政策倾斜和医疗市场深化改革也在促进医疗这一行业的发展。
政府通过一系列鼓励私立医院发展的政策,推动了医疗市场的进一步深化。
与此同时,私立医院在朝着规范化、高品质发展的方向不
断努力。
这些变化不仅为人民提供了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同时也带动了就业和经济增长。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医疗保健事业经历了巨大变化,未来的前景也光明。
在国家转型升级和人民健康生活需求的推动下,医疗保健事业必将获得更大发展,为公民的身体健康和国家的繁荣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化医疗改善文章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化医疗改善文章](https://img.taocdn.com/s3/m/9e59e252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de.png)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化医疗改善文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之一就是医疗改善。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改革开放以来的医疗改善:首先,医疗资源的不断增加。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医疗资源非常匮乏,很多偏远地区的居民几乎无法得到医疗服务。
然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医疗资源逐渐增加,设备先进、技术娴熟的医疗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完善,人们可以更方便地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其次,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医疗技术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和进步。
不仅在传统医学领域有了飞跃式的发展,西医技术也在广泛应用。
医生们可以通过先进的医疗技术进行更精确的诊断和治疗,大大提高了疾病治愈的成功率。
同时,随着基因、干细胞等领域的研究,慢性病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改进,给患者带来了更多的希望。
第三,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立了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农合和大病保险为主要内容的医疗保障制度。
这些保险制度可以为患者提供基本医疗费用的支付,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使更多人能够及时就医和接受必要的治疗。
与此同时,政府进一步推行了医药分开的政策,改变了过去依赖药品销售利润的问题,使得医疗资源更公平地分配。
最后,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推进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医院管理水平逐渐提高,医疗纠纷得到有效解决,患者的满意度逐步提高。
医疗机构加强了对医生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了医疗服务水平和医疗质量,减少了医疗事故的发生。
此外,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医疗服务的效率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使得患者能够更快速、更方便地获得医疗服务。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医疗改善取得了显著成果。
医疗资源的增加、医疗技术的进步、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以及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都为广大患者提供了更好的医疗条件和服务水平,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医疗改善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医疗服务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医疗费用的高昂等。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化医疗改善文章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化医疗改善文章](https://img.taocdn.com/s3/m/6f8b4058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43.png)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化医疗改善文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化,其中之一就是医疗改善。
本文将从医疗资源配置、医疗服务水平、医疗技术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医疗资源的配置得到了显著改善。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医疗资源严重不均衡,大城市医院资源丰富,而农村和一些偏远地区则医疗资源匮乏。
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政府对医疗事业的重视,医疗资源的配置逐渐均衡化。
政府增加了对农村和偏远地区的投入,提高了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和设备更新。
此外,近年来,医疗旅游也逐渐兴起,中国的一些地方政府积极发展医疗旅游产业,吸引了大量的医疗资源,使得医疗资源的配置更加均衡。
其次,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医疗服务往往存在着排队治疗、医患关系紧张等问题。
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医疗服务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
一方面,医疗资源的增加使得医疗服务更容易获取,患者不再需要长时间排队等待。
另一方面,医疗机构注重服务质量的提升,加强了医生和护士的培训和素质提升,提高了医疗服务的满意度。
此外,改革开放还鼓励了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促使医疗机构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推动了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
最后,医疗技术的进步也为医疗改善做出了巨大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大了对医疗科技的投入,大量引进了国外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技术,并积极推动国内医疗技术的创新发展。
目前,中国在心血管、神经、肿瘤等领域的医疗技术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这不仅提高了医生诊治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也提升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同时,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也为医疗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如远程医疗、电子病历等,极大地方便了患者就医和医生的诊断。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医疗改善在医疗资源配置、医疗服务水平和医疗技术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医患关系仍有待改善、医疗资源在城乡间的分配不均等。
因此,保障全民的医疗权益,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的水平,仍然是中国医疗改革的重要任务。
浅谈医疗改革与社会保障制度[大全五篇]
![浅谈医疗改革与社会保障制度[大全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f1bc584a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e7.png)
浅谈医疗改革与社会保障制度[大全五篇]第一篇:浅谈医疗改革与社会保障制度浅谈医疗改革与社会保障制度作者邱华前段时间,可能因为天气干燥,我觉得上火很厉害,导致牙龈肿痛。
到东莞打工十年,工作单位一直买了社保,在前几年的社保制度改革新增了医疗门诊保险,于是我就带着社保卡和身份证,去了指定的医疗门诊部看看牙齿!来到了医疗门诊部,那黄绿相间的环保色装饰着门诊部,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由于这指定的门诊因设备和专业医生的配置没有那么齐全,医生建议我转到指定区域的总部门诊,那里设有专门的牙科门诊!同时,也给我开了一些消炎止痛类的药品。
到柜台结账时,由于社保卡结算,自费金额还不到5块钱。
在我的记忆中,好像还是二十多年前在农村看病拣药才只花几块钱,现在经过医疗改革及社保制度,用社保卡也可以这样,让我感慨颇多!很长一段时间,觉得没有什么大毛病,都不愿意往医院跑,因为一直觉得医院就是一个烧钱的地方。
有新闻爆光:一个小小的感冒,给一些不道德的医生看诊,需要一大堆的仪器设备检查,最后还要打点滴、拿药,一趟下来就是几百块甚至上千元。
对于工薪阶层来说,这花费了一大半微薄的工资了!长此以往,人们就都是小病能拖就拖,大病能忍就忍。
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与医疗改革制度也逐步配套完善起来。
社会保障是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的救助和补贴。
整个社会保障的内容我就不再深究了,我们就只谈谈其中的社会保险制度,和与之配套的医疗改革制度吧。
从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以来,我们这一代算是伴随着国家对社会保障与医疗改革逐步成长起来!当年找工作时,也会要求工作单位给自己买社会劳动保险。
国家也出台政策干预,要求企业给员工购买“五险一金”。
虽然有企业会钻国家政策的一些空子,对于这一类费用能省则省,但是随着员工素质及法律意识的提高,企业还是会给员工买工伤、医疗等基本保险。
目前,社会劳动保险已经是工薪阶层最基本的社会福利了,社会劳动保险制度也是我国社会保障最基本的内容!我们知道,社会劳动保险包括工伤、医疗、失业和养老(女同事还可以享有生育保险)几个方面,其中除了失业险和养老险之外,其他险种都与医疗密切相关。
医保管理制度的意义范文
![医保管理制度的意义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cc2e989c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5f.png)
医保管理制度的意义范文医保管理制度的意义近年来,医疗保险(Medical Insurance)作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日益受到各国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和关注。
医保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保障公民的健康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提高公众医疗保障水平、减轻个人医疗负担、促进医疗资源合理利用、推动医疗改革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等方面阐述医保管理制度的意义。
一、提高公众医疗保障水平医保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可以提高公众的医疗保障水平。
医保制度覆盖范围广,能够保障大部分人群的医疗费用。
通过集中和统一管理机构和资金,医保制度可以提高公众的医疗保障水平,确保大部分人群能够获得基本医疗保障。
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都可以享受到医疗保障政策的保障,减少了因疾病而导致的贫困问题,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二、减轻个人医疗负担医保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能够减轻个人的医疗负担。
通过医保制度可以将医疗费用担负的风险进行社会化分担,将个人的医疗费用减到最低限度,避免了因病致贫的风险。
医疗费用的社会化分担减轻了个人的负担,提高了个人的医疗承受能力。
同时,医保制度对于贫困人口来说尤为重要,可以保证贫困人口得到及时的医疗救助,从而减少了因疾病而导致的贫困问题。
三、促进医疗资源合理利用医保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可以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
通过医保制度可以对医疗服务进行规范和评价,鼓励医疗机构提供质量较高、价格适中的医疗服务,减少非必要的医疗项目和药品的使用。
同时,医保制度可以对医疗费用进行监管和控制,避免医疗费用过高和浪费。
通过医保制度的规范和监管,可以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四、推动医疗改革医保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推动医疗改革具有重要作用。
医保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可以为医疗改革提供保障和支持。
通过医保制度,可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医疗服务体系和管理机制,推动医疗服务的改革和创新,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改善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改革开放以来医疗方面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医疗方面的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13fe6476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4a.png)
改革开放以来医疗方面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医疗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医疗设施的建设到医疗服务的质量都经历了巨大的提升。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些变化的具体内容。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医疗设施得到了大力发展和改善。
政府加大了对医疗卫生的投入,不断完善医疗设施的建设,提高医疗设备的水平和品质。
从以前只有少数大城市有现代化医院,到如今几乎每一个县都有医院,医疗设施的普及度大大提高。
改革开放后,人民的医疗保障制度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政府逐步推行医疗保险制度,让广大人民能够享受到更多的医疗保障,不再因为看病而陷入贫困。
同时,政府还建立了医疗救助制度,为那些无法承担医疗费用的人提供了资助。
第三,医疗技术的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改革开放后,国外的先进医疗技术开始引进到中国,医疗技术的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现在,中国的医生已经能够实现很多先进的医疗技术,比如说微创手术、激光手术等等,这些技术的出现,让很多疑难杂症得到了更好的治疗。
第四,医疗服务质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改革开放后,医生的职业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他们不再把患者当成是“病人”,而是把他们当成是需要治疗的人。
同时,医院也开始注重服务质量,提高病人的满意度。
现在,很多医院都推行了“预约挂号”、“VIP 服务”等服务,让病人能够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
改革开放也促进了中西医的交流与融合。
改革开放后,国外的中医药开始进入中国,同时,中国也开始向世界展示中医药的独特魅力。
现在,很多医院都推行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让病人能够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医疗行业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医疗设施建设、医疗保障制度、医疗技术、医疗服务质量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相信在未来,中国的医疗行业还会继续发展,为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医保制度申论作文素材
![医保制度申论作文素材](https://img.taocdn.com/s3/m/710933b7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b9.png)
医保制度申论作文素材医保制度是现代社会的一项重要社会保障制度,其目的是保障人民的医疗权益。
医保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为亿万人民提供了必要的医疗保障,使得人们在面临疾病时能够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
首先,医保制度的建立使得基本医疗服务能够覆盖更多的人群。
过去,许多贫困的农民工和低收入者无法承担高昂的医疗费用,导致医疗资源无法充分利用。
而通过医保制度的实施,这些人群可以享受到基本的医疗保障,从而减轻了他们的经济负担,提高了就医的可及性。
其次,医保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过高增长。
医疗费用的不断上涨已经成为了社会的重要问题,这不仅增加了人们的经济负担,也使得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
通过医保制度,政府可以对医疗服务进行价格监管,合理调控药品价格,从而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保证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
第三,医保制度的实施可以促进医疗服务的质量提升。
在过去,由于医疗费用的支付问题,一些医务人员可能会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患者的健康需求,导致医疗服务质量堪忧。
而通过医保制度,患者可以在享受医疗保障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医疗服务的质量,对医院和医生的服务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推动医疗服务的质量提升。
最后,医保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也可以增加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力度。
医疗机构是提供医疗服务的重要场所,但由于缺乏监管手段和制度约束,一些医疗机构可能存在不合理收费、虚假宣传等问题。
通过医保制度,政府可以对医疗机构进行日常监管,建立医疗机构的信用体系,防止医疗行业的乱象发生。
总的来说,医保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对于保障人民的健康权益、加强医疗服务质量、控制医疗费用增长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医保制度依然面临着一些挑战,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确保医保制度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索改革开放以来医疗保障制度的变化的目的和意义
论文
一、医改的历史贡献与历史局限医改14年,其改革之路可以用“方向正确、探索实践、历史局限“加以概括
其一,确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医疗保险管理模式,顺利完成从劳保医疗、公费医疗等福利型医疗保障制度到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从超越国情的免费医疗到提供基本医疗保障,从政府或企业单方负责下个人权利义务脱节到多方分担责任下的个人权利义务相结合,从医疗服务供给的版块结构到社会化医疗服务,这无疑是正确的改革方向
其二,医改的核心是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多年来四师积极探索有效的医疗保险付费方式,并大胆实践、勇于创新,从改革初期的按项目付费到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付费方式总额控制,逐渐将费用风险由经办机构向定点医疗机构转移,从而使医疗机构控制医疗费用的自觉性得以提高,在保障参保人员权益、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控制医疗费用增长和促进医疗机构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三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也存在着历史局限性一方面,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是对劳保医疗、公费医疗制度的变革,而今天的“新医改“则涵盖了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体制、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孤军向纵深推进的局面无疑具有时代局限性;另一方面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有限、统筹层次低,难以发挥社会保险“大数
法则”的优势,加上近几年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剧,负担系数已上升至075,造成个人账户划转总量增幅较快,统筹基金划转总量相应减少、长期影响着职工医保制度健康、平稳运行,二、现行医疗保障制度的主要成就与缺陷
(一)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成就与缺陷
从城慎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实施14年和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实施5年的总体情况看,基本医疗保险在体现公平、公正,有效遏制医疗资源的浪费、推动医疗机构改革、保障基本医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广大参保人群撑起了一把健康“保护伞一是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使师医保覆盖的人群更广,基本实现“应保尽保”:二是建立科学、合理、可行的筹资机制通过对大量数据的测算分析。
确定筹资基数、筹资比率、缴费年限及缴费年限和待遇水平的关系,以确保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稳健运行;三是通过多次政策调整,使参保人员的医疗保险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目前,职工、居民住院医疗政策范围内报销水平分别达到75%和70%,基本实现兵团“新医改“目标任务;四是扩大了统筹基金支付范围,将参加职工医保的灵活就业人员、异地居住人员门诊统筹费用和居民普通门诊、慢性病门诊、生育、外伤等费用纳入统筹基金支付范围;五是在本地“两定”机构联网即时结算的基础上,还实现与乌鲁木齐13家医疗机构联网即时结算,有效减轻了参保人员的经济负担,缩短了报销周期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虽取得阶段性成就,但现行制度仍存在着缺陷1医疗保险统筹层次较低四师医疗保险实行师级统筹,职工、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
仅为1086万人和86万人,由于师常住人口少,筹资水平低基金规模小,不利于发挥医疗保险制度大数法则和基金的互助共济作用2医用耗材管理存在缺陷2014年上半年四师医用材料支出占当年基金支付额的18%其中万元以上的进口(合资)材料支出同比增长一倍多,材料消费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兵团未制定统一的一次性医用材料、人工器官、体内置入材料目录,目前执行的《诊疗项目目录及医疗服务设施项目》(2004版)中“除外内容”记载的材料属大类、不明细,操作难度大,部分材料是否属于报销范畴难以界定:二是植入人体的各种替代材料,因其具有永久性特征,院方建议及患者普遍选择价高的进口或合资材料,费用过高:三是术中医用耗材普及化,如术后缝合普遍使用多个闭合器、吻合器等,由此极大地增加了手术成本,同时加重了患者及社保的负担
(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成就与缺陷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起步较晚,、相对滞后,但近几年在落实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1认真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四师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兵团基本药物制度各项规定,在全师18家团场医疗机构和173家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