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学派语境理论的发展历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伦敦学派语境理论的发展历程论文导读:伦敦学派是“当今语言学界的一个重要学派,与美国的结构主义派和转换语法派、捷克的布拉格学派、丹麦的哥本哈根学派同样为人所注目。以伦敦学派的语境理论为观察点,可分三个阶段:1酝酿阶段:广泛吸收来自语言学科内外的创新成果,其含义及分类的确定。2创立阶段:在广为吸收来自各方面观点的基础上,加以提炼,构建语境理论。3发展阶段:针对理论以及实际应用中的不足,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策略,完善理论的建构。关键词:伦敦学派,语境理论,发展历程,酝酿阶段,创立阶段,发展阶段

语境的作用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为有识之士所注意,尽管当时没有语境这种说法。如春秋时期的《论语·宪问》记载:“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i]] 意思是公叔文子该说话时才说,该笑时才笑,因此,人们不讨厌他。明确告诉在言语交际时要审时度势,才能够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朱永生先生认为把语境作为语言科学的一个概念进行系统研究,却没有如此久远的历史。现在语言学家们讨论语境时一般以马林诺夫斯基为起点。

伦敦学派是“当今语言学界的一个重要学派,与美国的结构主义派和转换语法派、捷克的布拉格学派、丹麦的哥本哈根学派同样为人所注目。”[[ii]] 伦敦学派(The London School)又称弗斯语言学(FirthianLinguistics)。从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弗斯是英国语言学界的中心人物,英国历史上第一任语言学教授,英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英国第一代语言学家大都受过他的教育,第二代语言学家

也直接或间接受到他的熏陶,继承和发展了他的语言理论。弗斯从1938年就开始在伦敦大学教授语音学和语言学,在伦敦大学长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中,他的语言学理论逐渐成熟,同时伦敦大学也成为传播其语言学理论的最好平台。因此,以他为首的英国语言学派被称为“伦敦学派”。

伦敦学派从形成到活跃于语言学界,其发展的过程并不是很长,但该学派的理论对语言学科以及其他学科的影响却是深远的。以伦敦学派的语境理论为观察点,可分三个阶段:1酝酿阶段:广泛吸收来自语言学科内外的创新成果,其含义及分类的确定;2创立阶段:在广为吸收来自各方面观点的基础上,加以提炼,构建语境理论。3发展阶段:针对理论以及实际应用中的不足,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策略,完善理论的建构。

本文以三个阶段的代表人物马林诺夫斯基、弗斯、韩礼德为主,对伦敦学派语境理论的发展进行描述和分析。

一、酝酿阶段:马林诺夫斯基的“语境”思想

1923年英国伦敦大学的波兰籍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原始语言的意义问题》(The Problem of meaning in primitive Languages)中,“区分了两种语言使用情境:一种叫‘有魔力的’情境,似乎一个词或一句话可以直接使外部世界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话语的意义就是当时当地正在发生的人的活动。第二种语言情境是派生使用,即语言的使用与语言环境没有任何联系。例如书面语言,它的意义不能取自周围的人类活动情况。可以说,马林诺夫斯基实际上区分了口头语言

和书面语言的使用。”[[iii]] 马林诺夫斯基首次提出并解释了“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概念,“情景语境”指话语产生当时及紧接在其前后的各种实际事件。1935年马林诺夫斯基又提出了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的概念:指话语产生的整个文化背景。至此,马林诺夫斯基的语境包括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两大类。

马林诺夫斯基根据长期以来对南太平洋岛土著居民日常生活的观察,在语言与语境的关系上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看法:首先,“语义存在于语境”[[iv]] 。从情景语境来看,人们典型的日常活动语言的意义来自于活动本身,特别是口头语言的意义同当时周围的情况密切相关。从文化语境来看,一种语言同说该语言的人们的文化、习俗等有密切的联系。其次,语言环境中完整的话语才是真正的语言事实。讲话人所处的情景也象上下文一样对语义的解释具有可参照性,“语言是行为的方式,不是思想的信号,话语和环境互相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语言环境对于理解语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v]]

马林诺夫斯基曾在新几内亚东部的特罗布兰德群岛做实地调查,发现当地土人的话很难译成英语。例如一个划独木船的人把划船的桨叫“wood”(木头),这种叫法同其他地方的叫法有很大的不同,甚至同当地从事其他行业的人们的叫法也不同。如果不把这个人的话与当时的语境结合,就很难理解“wood”指的是什么。根据这些大量相似的例子,他得出结论:“话语常常与周围的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且语言环境对于理解话语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人们无法仅仅依靠语言的内部因素来分辨话语的意义;口头话语的意义总是由语言环境决定

的。”[[vi]]由此可以看出马林诺夫斯基是因为人类学的研究领域里涉及到了“语境”,才提出“语境”思想,但这并不妨碍“语境”思想的作用,它为理解话语意义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马林诺夫斯基对语境理论的贡献不仅在于引起人们对情景语境的重视,更重要的在于他已经注意到了意义不仅仅只是词汇意义、语法意义,还包括情境意义。“话语的意义并不来自于构成话语的词的意义,而是来自于话语与其所发生的语境之间的关系”。[[vii]]这对于意义本身的认识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为语言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使意义研究中,原来只考虑语言内部因素而导致许多无法解释的问题得到了解释。不过,他的“语境”思想也存在一定的缺陷:(1)话语的意义取自于语言环境,在充分肯定语境的同时,否定了来自语言内部因素对意义的作用。他承认书面语言的意义不能取自周围的人类活动情况,但是他所肯定的与当时的环境有关系的口头语言,它的意义也不一定取自语言环境。(2)认为词的真正意义,归根结底,总是取决于亲身经历中这些方面。“这种语言充满了技术词汇,简单涉及周围环境,表示迅速变化,这一切都以习惯性行为为基础,参与者都很熟悉,并亲身经历过这些行为。”[[viii]]即没有经历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就不能认识语言的意义。这否定了人的思维运动,低估了人的认识能力,忽视了语言意义间接获得的客观事实。

语境理论的建构和发展是由弗斯和韩礼德等人完成的,马林诺夫斯基只是初步提出了“语境”思想,对“语境”进行了简单的分类,而且他在意义研究中对“语境”即语言外因素重视的同时,也忽视了语言内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