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李清照解释
李清照的《如梦令》翻译及赏析
李清照的《如梦令》翻译及赏析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译文] 昨天夜里,雨点稀疏,晚风急猛,虽然酣睡了一宵,还是余醉未消。
[出自] 李清照《如梦令》《如梦令》[宋] 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疏:指稀疏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译文昨夜雨点稀疏,晚风急猛,我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试问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她说海棠花依然如旧。
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译文二】昨天夜里雨虽然下得稀疏,但风却刮得很大很急,沉沉的酣睡却不能把残存的酒力全部消尽。
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庭园里的海棠现在怎么样了?侍女答道:海棠和昨天一样。
唉,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赏析】这首词写法别致,是李清照的成名作之一。
全词曲折委婉,意境层层递进,虽只六句,却几度转承,时时宕开一笔。
同为伤春之作,词人并没有像其他诗人一样直接写如何百花凋零、如何悲伤惆怅,而是侧面通过听觉、视觉等营造暮春时节的氛围,从客观现实逐渐转入主观感受,从而能够更加强烈地引起读者的共鸣。
一问一答之间,花在人前花含愁,人在花前人消瘦。
一个不解愁思,一个叹时光易逝,两相对照,如花影摇曳,自有风致翩然。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写的是昨夜的情景,包含了两个内容——风雨和喝酒。
“雨疏风骤”直言昨夜的风雨:雨点稀疏,风声急骤;而写喝酒的情景却很婉转,“浓睡”即酣睡之意,证明昨夜大醉,故可知酒喝得很多;从“不消”二字,可看出词人是借酒消愁,沉沉的酣睡都不能把残存的酒力以及内心的'愁苦全部消尽,足见愁有多深。
前两句一明写,一隐写,境界全出,尽显风采。
“试问卷帘人”以下五句是今晨的情景。
词人一早醒来,虽酒意未消,但仍想起昨夜的雨狂风猛,于是一起身就问正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庭园里的海棠现在怎么样了?”因词人不确定昨夜的风雨是否摧残到园中的海棠花,故言“试问”。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和译文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和译文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和译文李清照之手的如梦令,是绝妙的大自然的赞歌,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美的享受。
此首小令,为作者年轻时词作。
写她经久杨杰不忘的一次溪亭畅游,表现其卓尔不群的情趣,豪放潇洒的风姿,活泼开朗的性格。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了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和译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如梦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1、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2、浓睡:酣睡。
3、卷帘人:指侍女。
4、绿肥红瘦:指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诗句大意:昨夜雨稀稀落落下个不停,风却刮得很紧,沉睡一宿,酒意却还没有全消。
(写景叙事,点明下文发问的起因)我问侍女海棠怎样了,她却说,海棠还是像原来那样啊。
(“试”:关切花事,既想知道又不忍知道花落消息的矛盾心理。
)你知道吗?你知道吗?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啊!(这是词人对侍女“海棠依旧”的回答的否定,更是对风雨中花朵凋零的惋惜,对春天逝去的无奈。
“绿肥红瘦”,别致而贴切地描摹出春末夏初的景色,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主题思想:作者以与侍女对话的形式表达了爱春(伤春)、惜花的真情,也含蓄表达了感慨青春易逝,爱惜自己如花青春年华的感情。
《如梦令》这首词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她一次泛舟流连忘返,酒醉后几乎迷路的情景,反映了她早期无忧无虑的生活和爽朗豪放的性格。
在教学本课是,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作为文言文,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难点之最,因此在教学设计是个人认为本堂课的“煽情”或者“铺垫”应该做好。
老师朗读一副对联,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
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词句把课文读活读美、提醒学生体会33个字包含了无比丰富的内涵,直到最后跟着音乐吟唱本词。
并且教师通过范例来吟诵这首词,使学生的兴趣马上浓厚。
所有这些,都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如梦令》的乐趣,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祖国语文的'热爱。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翻译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翻译朝代:宋代作者:李清照原文: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
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只对我说:“海棠花依旧如故”。
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注释:疏:指稀疏。
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讲解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
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
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
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
功效一醒觉来,天已大亮。
但昨夜之神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路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
因而,她急问清算衡宇,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若何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气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
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
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
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
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
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
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
李清照词《如梦令》全文翻译赏析
李清照词《如梦令》全文翻译赏析
李清照词《如梦令》全文翻译赏析
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
还时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
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
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
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大家争着划呀,船儿抢着渡,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鉴赏】
这首词在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中题为“酒兴”.
玩词意,似为回忆一次愉快的郊游而作。
词人命舟备酒,畅游于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
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处。
这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缤纷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
它给词人带来的是巨大的惊喜和深深的陶醉。
花香、酒气,使词人暂时摆脱了封建社会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显现出她开朗、活泼,好奇、争强要胜的少女的'天性。
于是有争渡之举。
当轻舟穿行于荷花之中,看着栖息在花汀渔浦的鸥鹭惊飞,她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生命的活力。
这种活力就从词短促的节奏和响亮的韵脚中洋溢而出。
这首词杨金本《草堂诗余》误作苏轼词,《词林万选》误作无名氏词,《古今词话》、《唐词纪》误作吕洞宾词。
从“误作”之多,也可看出此词之放逸已超出了“闺秀词”的范围,所以有人把它列入男性作者的名下。
但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曾慥的《乐府雅词》都把它作李清照词,应当是可信的。
《如梦令》李清照翻译
《如梦令》李清照翻译《如梦令》李清照翻译引导语:李清照的《如梦令》,大家学习过了?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与《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原文翻译,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遥想锦绣时年,日暮见溪亭,风光无限。
却道光阴惹人怜,醉意梦浓忘归路。
兴致初染,泛舟觅归程,须臾踏进藕花深处,无奈愁容上眉梢,怎渡怎渡。
不耐鸥鹭各处,飞无措。
这首《如梦令》,吟来好似赏画。
望见一片绿意浓浓,妍丽清秀的女子,身着粉衣长裙,被藕花包围,尽染其中,尤见惊容。
泊舟处,一群鸥鹭四起,纷飞天际。
绿的藕叶,粉的衣着,灰的白的鸥鹭,一滩清水,夕阳染遍,画中女子醉意初浓。
译文一应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时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
一直玩到没了兴致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不小心,却惊起了一群的鸥鹭。
译文二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池深处。
划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译文三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注释常记:时常记起。
“难忘”的意思。
溪亭:临水的亭台。
日暮:黄昏时候。
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
兴尽:尽了兴致。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不小心进入。
藕花:荷花。
争渡:怎渡,怎么才能划出去。
争(zen),怎样才能惊:惊动。
起:飞起来。
一滩:一群。
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暮春时节,在风雨交错的.夜晚,聆听窗外雨声连绵。
李清照的《如梦令》赏析
李清照的《如梦令》赏析李清照的《如梦令》赏析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号易安居士,济南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清照的《如梦令》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清照宋词:《如梦令》原文: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参考注释:①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②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
③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④绿肥红瘦:指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李清照宋词:《如梦令》赏析: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轰动朝野。
传闻就是这首词,使得赵明诚日夜作相思之梦,充分说明了这首小令在当时引起的轰动。
又说此词是化用韩偓《懒起》诗意。
韩诗曰:“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
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但李清照的小令较原诗更胜一筹,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少女的伤春心境。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这两句写昨夜的风很急,还淅淅沥沥的下起小雨;晚上又饮了一些酒,睡的很沉,直到早上醒来酒意还没有完全退去。
一开始就将整首词的时间、环境勾勒得十分清楚。
“雨疏风骤”十分恰当的写出了暮春的特点,风吹的紧而雨却是疏落,四个字即使人能够感受到暮春的气息。
“浓睡不消残酒”则写出了人物现在的状态,刚刚醒来略略还带些酒意,一副慵懒的模样,这种状态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风骤,隐隐心底还藏着些许心事,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
上下两句前者写室外,后者写室内,转折的巧妙恰当,灵动自然。
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主人公心中十分想知道园中的海棠是否花瓣零落,令人不忍面对,因此急急地向“卷帘人”询问。
一个“试”字,写出了人物心中的担忧,她不愿意春天就这么快的过去。
“试”字将不忍问却又忍不住想知道的矛盾心理刻画的淋漓尽致。
孰料,“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让她出乎意料,虽然她内心渴望海棠依旧,但自己也明白风雨之后必是花事凋零,所以“卷帘人”的回答给了她意外的惊喜。
李清照的《如梦令》翻译及赏析
李清照的《如梦令》翻译及赏析李清照的《如梦令》翻译及赏析《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早期词作。
此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清照的《如梦令》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梦令》[宋] 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疏:指稀疏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译文一昨夜雨点稀疏,晚风急猛,我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试问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她说海棠花依然如旧。
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译文二昨天夜里雨虽然下得稀疏,但风却刮得很大很急,沉沉的酣睡却不能把残存的酒力全部消尽。
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庭园里的海棠现在怎么样了?侍女答道:海棠和昨天一样。
唉,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赏析一这首词写法别致,是李清照的成名作之一。
全词曲折委婉,意境层层递进,虽只六句,却几度转承,时时宕开一笔。
同为伤春之作,词人并没有像其他诗人一样直接写如何百花凋零、如何悲伤惆怅,而是侧面通过听觉、视觉等营造暮春时节的氛围,从客观现实逐渐转入主观感受,从而能够更加强烈地引起读者的共鸣。
一问一答之间,花在人前花含愁,人在花前人消瘦。
一个不解愁思,一个叹时光易逝,两相对照,如花影摇曳,自有风致翩然。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写的是昨夜的情景,包含了两个内容——风雨和喝酒。
“雨疏风骤”直言昨夜的风雨:雨点稀疏,风声急骤;而写喝酒的情景却很婉转,“浓睡”即酣睡之意,证明昨夜大醉,故可知酒喝得很多;从“不消”二字,可看出词人是借酒消愁,沉沉的酣睡都不能把残存的酒力以及内心的愁苦全部消尽,足见愁有多深。
宋词的美丽与哀愁之如梦令解释与翻译【宋】李清照
应是绿肥红瘦。
※「绿肥红瘦」为借代修辞,以绿和红的颜色来借代花与叶,而使用原本用 来形容人体态的肥瘦二字做拟人修辞,及富新鲜感,也恰到好处表现了春夏 之交的特点。绿与红、肥与瘦,更是使用对比映衬让整个词鲜明独特。
作者藉由海棠的情形联想到自己的心情,彷彿命运 相连更深一层引发青春亦老感触。
【欣赏与延伸】
▲这首小词是李清照早期之作,篇幅短小但曲折委婉,作者
用到叙手法把昨夜与今晨的生活压缩到瞬间,而花的凋谢 必然引发作者对自己青春易逝的感叹,从而牵引出无限恋 惜春光的情感。
▲现在的你们正处于青春时光,同学们觉得青春是容易消逝
的吗?你想将来自己会开出怎样的花?
【文意与修辞】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从昨夜到今晨的时空背景压缩在两句词之中,女主人昨夜 似乎忧愁烦闷。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堂依旧。
※「试问」是小心的征询查问,「却道」却是无心随意的回答,在侍女与女主
人的一问一答间,侍女的天真无心对应主人伤春恋花,韵致感人。
知否?
知否?
※ 「知否?知否?」除了是设问法修辞,两句叠用更具有丰富情感,其中有
<如梦令>
【解释与翻译】
1.疏:稀少,稀疏。 2.骤:急速、迅及,骤雨。 骤至。
词牌名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3.不消残酒:残余的酒意还 没完全消除。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堂依旧◎。
4.卷帘人:指正在卷帘的侍女。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5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稀少。
◎押韵字
翻 译 昨天夜里下着稀疏的雨,吹着迅急 的风,深沈的睡梦也没办法消去残 余的酒意。我轻声的探问正在卷帘 子的侍女,她却说:「海棠花还不 是跟昨天一样,依旧艳丽着。」 「你那里知道?那里知道?应该是 海棠叶还正绿意盎然,而海棠花却 已稀零凋落了。」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及赏析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及赏析【原文】如梦令【北宋】李清照常记溪亭①日暮,沉醉②不知归路。
兴尽③晚回舟,误入藕花④深处。
争渡,争渡⑤,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①溪亭:溪边的亭子。
②沉(chén)醉:陶醉。
③兴尽:游兴得到了满足。
④藕花:莲花。
⑤争渡: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争:怎。
【翻译】那是一个多么快乐的日子!醉意未消,暮色苍茫,泛舟误入荷花深处,惊动了水鸟,扑哧哧全飞起来了。
置身于这样优美的情景中,诗人怎不满心欢快呢?【赏析】这是一首忆昔词。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忘返。
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是李清照回忆外游时所作。
如梦令李清照诗词赏析
如梦令李清照诗词赏析如梦令李清照诗词赏析 如梦令 李清照南宋 常记溪亭⽇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误⼊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滩鸥鹭。
【注释】: ①溪亭:临⽔的亭台。
②沉醉:⼤醉。
③兴尽:尽了兴致。
④藕花:莲花。
⑤争渡:怎么渡;争:同“怎”。
【译⽂】: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游玩直到太阳落⼭的时候,迷醉那种快乐⽽不知道回来的路。
游兴满⾜了,天⿊往回划船,但是却错误地划进了莲花塘的`深处。
划呀划,划呀划,划的太急促了,惊得这满滩的⽩鸥和⽩鹭,都飞起来了,此时,⼈声,鸟声,⽔声,交织在⼀起,形成了⼀幅美丽的画⾯。
【赏析】: 这是⼀⾸忆昔词。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出,却⼜惜墨如⾦,句句含有深意。
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接着写“兴尽”归家,⼜“误⼊”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流连忘返。
最后⼀句,纯洁天真,⾔尽⽽意不尽。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然和谐,把读者⾃然⽽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暮 ”,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字却露了作者⼼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分愉快的游赏。
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层,兴尽⽅才回⾈,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不想回⾈。
⽽“误⼊”⼀句,⾏⽂流畅⾃然,毫⽆斧凿痕迹,同前⾯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了主⼈公的忘情⼼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叶扁⾈摇荡⾈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这样的美景,⼀下⼦跃然低上,呼之欲出。
⼀连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情。
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惊起⼀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鸟都吓飞了。
⾄此,词嘎然⽽⽌,⾔尽⽽意未尽,耐⼈寻味。
这⾸⼩令⽤词简练,只选取了⼏个⽚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情融合在⼀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情,让⼈不由想随她⼀道荷丛荡⾈,沉醉不归。
如梦令 李清照 翻译
如梦令李清照翻译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朝代:宋代作者:李清照原文: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翻译一应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时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
一直玩到没了兴致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不小心,却惊起了一群的鸥鹭。
翻译二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池深处。
划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翻译三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赏析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
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李清照的如梦令原文解析
李清照的如梦令原文解析李清照的如梦令原文解析1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疏:指稀疏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译文昨夜雨点稀疏,晚风急猛,我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试问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她说海棠花依然如旧。
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赏析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
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
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
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
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
“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
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
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
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
其次,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
这种写法,不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
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活泼。
“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
李清照俩首《如梦令》原文翻译
李清照俩首《如梦令》原文翻译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译文昨夜雨点稀疏,晚风急猛,我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试问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她说海棠花依然如旧。
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赏析】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
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令人玩味不已。
起首两句,如何理解颇有争议。
盖推以事理逻辑:既然是“浓睡不消残酒”,又何以知道“昨夜雨疏风骤”,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其实对这两句词,是不能用生活中的简单事理去体会理解的,因为词人的本意实不在此,而是通过这两句词表达无限的惜花之情。
大凡惜花的诗词都言及风雨。
白居易《惜牡丹二首》诗:“明朝风起花应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冯延巳《长相思》词:“红满枝,绿满枝,宿雨厌厌睡起迟。
”周邦彦《少年游》词:“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
”花在风雨中零落,这层意思是容易理解的。
但是说“浓睡不消残酒”也是写惜花之情,恐怕就不太容易理解了。
不过只要多读些前人写的惜花诗词,也就不难体会了。
杜甫《三绝句》诗:“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
”韦庄《又玄集》卷下录鲍征君(文姬)《惜花吟》诗:“枝上花,花下人,可怜颜色俱青春。
昨日看花花灼灼,今日看花花欲落。
不如尽此花下饮,莫待春风总吹却。
”这些诗句正可用来作为“浓睡不消残酒”的注脚。
易安在其咏红梅的《玉楼春》词中所云:“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
……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亦可视为对“浓睡”一句的自注。
这句词的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及赏析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及赏析《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
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原文】如梦令【北宋】李清照常记溪亭①日暮,沉醉②不知归路。
兴尽③晚回舟,误入藕花④深处。
争渡,争渡⑤,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①溪亭:溪边的亭子。
②沉(chén)醉:陶醉。
③兴尽:游兴得到了满足。
④藕花:莲花。
⑤争渡: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争:怎。
【翻译】那是一个多么快乐的日子!醉意未消,暮色苍茫,泛舟误入荷花深处,惊动了水鸟,扑哧哧全飞起来了。
置身于这样优美的情景中,诗人怎不满心欢快呢?【赏析】这是一首忆昔词。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忘返。
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如梦令》李清照译文
如梦令
李清照译文
引言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女词人之一,她以其文艺才华和独特的个
人魅力闻名于世。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就是《如梦令》。
这首词以
其表达深情和描绘细腻的语言而广受赞赏。
本文将为您带来《如梦令》的李清照译文。
正文
夜夜通明珠,空自忧沦倾每个夜晚都是明亮的珍珠,却只是给我
带来更多的痛苦和苦闷
梦里往来千度,伤心到晓不成眠梦中往来千年,伤感到天明无法
入眠
锁翠两人,郎心似我三千我们两人相偎相依,你的心情就像我一
样深沉
暗恨谁?我心中暗自咒骂谁?
闲寻静,枕上豪英我闲来无事,枕上做豪杰
翠翠金莲恣拂情你的翠绿的眉毛动情地微微颤动
百转千回烟波里在游荡的水波间徘徊无定
柔情密意自分明温柔的情意我自己心里明明白白
满目山色黯湿英眼前的山色已经暗淡褪色
不厌东君颜即此不会厌倦您的面庞就好
总结
李清照的《如梦令》译文以其简洁明了、深情缠绵的语言风格,将原词中的意境和情感娓娓道来。
希望通过这篇译文,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李清照这首脍炙人口的词作。
李清照如梦令的意思
李清照如梦令的意思《如梦令》是李清照在宋代创作的一个耳鬓厮磨、甜蜜浪漫的爱情词。
这首词以富有表现力的词藻,将爱情描绘得淋漓尽致,令人回味无穷。
整首词的情感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读来让人不禁感慨万千。
“常记溪亭日暮,沈园梦断秋深。
”这首词一开始就给人一种离恨的氛围。
作者常常在溪亭与爱人相守,日暮而归,但是又常常在深秋时节,坐怀不乱的时刻,当心头欲捡起念,可是念头却总是断绝。
这种似曾相识的怦然心动,让人心生怜惜之情。
这句句中蕴藏着对爱人的眷恋之情,深情依依,令人感叹短暂时光,离愁渐散。
“﹎星河欲转千帆,风吹什么,夜阑。
”整首词以星光帆影开篇,隐约透露出爱情的迷离和短暂。
星河倾泻,千帆穿梭其中,在轮番辗转之间,相思之情由星辰而生,借助星河之力,又无法及时触达彼岸。
风吹着什么,让人迷茫,夜阑无边,思维碎裂。
“天阶夜色凉如水,﹎向治沈郎君出镜。
”这两句中,作者描述了夜色阑珊的景象,与人心中的落寞之情相呼应。
天阶的夜色凉如水,意味着恋人的分离与离愁。
而“向治沈郎君出镜”,则是指着自己在镜中看到的魅力无人可及,却无人可知。
借着边际的月光,借着天阶的昏黯,借着镜中的容颜,在心中温柔地嘤咛。
整个画面仿佛一幅美丽而忧伤的图景,让人不禁感叹时光的虚幻和爱情的殇。
“葫芦花烂漫满明,﹎应宝命离人作别。
”这句词中,葫芦花开盛世之际,祥和清丽,却又栩栩如生,满明映射民间浓情烟火。
但是“应宝命离人作别”,又透露出词作者对爱人的依恋和思念之情。
葫芦花美丽绽放却很快凋零,象征着爱情的苦涩和无奈。
应宝命分手时刻来临时,两人终究要作别,离情最终成为遥远的记忆。
整首《如梦令》由短句串联组成,每一句都借鸿鹄之才,将爱情描绘得深沉动人。
李清照以细腻的笔触,巧妙的联想,营造出一种别致的情感氛围,令人感同身受。
这首词共四句,共七篇,抒写了爱人相思之情,扣人心弦,意境深远。
作者通过自己的生活经历,以及对爱情的感悟,将爱情描述得淋漓尽致,令人感叹不已。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赏析及注释翻译
原文: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1)常记:时常记起。
“难忘”的意思。
(2)溪亭:临水的亭台。
(3)日暮:黄昏时候。
(4)沉醉:大醉。
(5)兴尽:尽了兴致。
(6)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7)回舟:乘船而回。
(8)误入:不该入而入。
(9)藕花:荷花。
(10)争渡:“争”与“怎”相通,如何的意思。
争,使劲、抢着。
(11)惊:惊动。
(12)起:飞起来。
(13)一滩:满滩。
(14)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译文一:还时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
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大家争着划呀,船儿抢着渡,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译文二: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误划进了荷花深处。
用力划呀,用力划呀,惊飞了满滩的水鸟。
评点:现今流传下来两首李清照的《如梦令》,皆为游记,都写了酒醉、花美的情景,风格同样清新别致。
这一首写的是她经久不忘的一次溪亭畅游,以她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
“常记溪亭日暮”点明是回忆,“溪亭“是地点,时间是在“日暮”。
词人以自然平淡之笔开篇,自然而然地将读者带入她所创造的词境当中,同时也为下文的叙述做好了铺垫。
“沉醉不知归路”承接上句,“沉醉”二字隐含着欢愉之意,暗指当时词人心底的快乐之情。
“不知归路”也曲折地表达出词人流连忘返的情致,由此可见,那是一次让词人印象深刻的游赏。
“兴尽晚回舟”进一步渲染了词人的意兴,直到兴尽天黑才往回划船。
因“晚回舟”,所以“误入藕花深处”。
此句呼应前面的“不知归路”,表现了词人的忘情。
词人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个游兴未尽的少女手摇一叶扁舟荡漾在荷花丛中的美景图,清新自然,别有风致。
接下来,连续两个“争渡”,显示了少女急于找寻归路的焦灼心情。
她用力划呀,用力划呀,却不知不觉“惊起一滩鸥鹭”,满滩的水鸟都被她吓得飞起来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梦令李清照解释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①记溪亭②日暮③,
沉醉④不知归路。
兴尽⑤晚回舟⑥,
误⑦入藕花⑧深处。
这是出自李清照之手的如梦令。
这是出自李清照之手的如梦令。
争⑨渡,争渡,
惊起一滩⑩鸥鹭⑪。
注释:
①常:常常;经常。
②溪亭:溪边的亭子。
③日暮:太阳落山的时候,时间已经不早了。
④沉醉:大醉。
形容醉的程度很深。
归路:回家的路
⑤兴尽:游兴得到满足。
⑥回舟:乘船而归。
⑦误:不小心。
⑧藕花:荷花。
⑨争:同“怎”,怎么(怎么把船划出去的意思)。
⑩滩:群。
⑪鸥鹭:水鸥和白鹭的总称。
译文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
抢着划呀,抢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赏析】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原文】: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格律】:
○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
本作的韵脚是:二十六宥;可"二十五有 / 二十六宥"通押。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译文】
昨夜雨小风急,我从沉睡中醒来,酒醉没有全消。
试问卷帘的侍女,她却说海棠花依然如旧。
知道吗?应是绿叶更加茂盛,红花却已凋零。
【赏析】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
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
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
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
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
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
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
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
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
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
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
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
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
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
对此,
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
“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写作手法】
使用拟人化的手法。
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
【集评】:
黄蓼园《寥园词选》:“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
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
胡云翼《宋词选》:李清照在北宋颠覆之前的词颇多饮酒、惜花之作,反映出她那种极其悠闲、风雅的生活情调。
这首词在写作上以寥寥数语的对话,曲折地表达出主人公惜花的心情,写得那么传神。
“绿肥红瘦”,用语简练,又很形象化。
《唐宋词百首详解》:这首词用寥寥数语,委婉地表达了女主人惜花的心情,委婉、活泼、平易、精炼,极尽传神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