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丰收文化传承与民族复兴—关于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思考与建议-农业经济学及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民丰收文化传承与民族复兴

——关于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思考与建议

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8年起,每年的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设立和举办农民丰收节,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举措,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办好农民丰收节活动,需要进一步深化对农民丰收节文化内涵的认识,着力彰显农民丰收节的时代价值,不断丰富农民丰收节的内容和形式。

一、深刻认识农民丰收节的丰富内涵

深刻认识农民丰收节的丰富内涵,需要对农民、丰收、节庆三个关键词以及传统小农经济时代的农耕文明与市场经济时代的现代文明两种文明形态交融发展的理解和把握。

(一)深刻认识农民的涵义及其变化

农民是一种古老的职业身份。《管子·小匡》云:“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春秋·谷梁传》云:“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辞海》对农民的定义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

劳动者”。在当代中国,农民主要包括三大社会群体或阶层:一是传统职业农民。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中,农民都是中国人口中占绝大多数的社会阶层和群体。从职业划分的本来意义上说,农民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建立,中国农民具有农业职业农民和户籍身份农民二重性。据统计,2019年我国仍有77871万农业户籍人口,55162万乡村人口;在33224万乡村就业人口中有20000万人从事农业生产,占乡村就业人口的60%,占农业户籍人口的25.7%。二是农民工。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但由于户籍制度改革的滞后,这些进城务工经商的人虽然不再从事农业生产,但他们仍然保留农业户籍身份,从而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农民工阶层。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我国农民工总数达到29077万人,占农业户籍人口的37.3%。三是新型职业农民。随着市场化改革的发展,我国又出现了各类城镇人员返乡入乡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他们虽然没有农业户籍身份,但他们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据人民日报社报道,到2019年3月全国新型职业农民超过1500万人,占我国从事农业生产农民的7.5%。

(二)深刻把握丰收的涵义及其拓展

丰收是与歉收相对的,指的是收成好。在传统农业社会,农业生产所获得的粮食丰收,既是农民的生存保障和生活喜悦,也是国家的稳定

之基和发展之源,所以中国历朝历代统治者和广大农民,都虔诚地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豆,泛指粮食或粮食作物;六畜指猪、牛、羊、马、鸡、狗,泛指各种家畜、家禽。传统农业社会确保粮食丰收的关键因素,一是需要风调雨顺、灌溉便利的自然环境,二是需要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社会环境,三是需要食为政首、农为邦本的政策环境;四是需要人丁兴旺、勤劳协作的家庭环境等。自1970年代末市场化改革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农民传统丰收观念和现实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简言之,传统的粮食丰收已经远远不能使农民满意和幸福了。为此,必须与时俱进地丰富和拓展丰收的内涵。

第一,要从单纯重视农产品数量丰收向更加重视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双量”丰收转变。传统农业都是生态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不突出。现代农业则是通过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等化学品,在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实现质量兴农,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要从片面重视粮食增产向更加重视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的“双增”形态转变。在现实生活中,农民增产并不意味着农民收入的增长,相反,农民往往面临着增产不增收、增产反减收等市场难题和现实困境。实现农民在增产基础上的收入增长,既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新时期农民丰收的重要内容。

第三,要从简单重视满足农民的物质需求向更加重视满足农民精神需求和美好生活需求的“双需”格局转变。人们不仅需要物质的丰收,也需要精神的丰收。如果说物质的丰收只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的话,那么精神的丰收则是为了满足心灵归属的需求。要使人们享有更多精神层面的丰收体验和对美好生活的更高层次的需求。

(三)深刻把握节庆的涵义及其升华

节庆活动是在固定或不固定的日期内,以特定主题活动方式,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一种社会活动。我国节庆活动种类很多,从节庆性质上可分为单一性和综合性节庆;从节庆内容上可分为祭祀节庆、纪念节庆、庆贺节庆、社交游乐节庆等;从节庆时代性上可分为传统节庆和现代节庆。节庆活动不仅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同时也包括了文人墨客、知识分子的文学成就与精神追求。节庆活动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它体现了人们对所庆祝对象的关注与重视,在喜庆和欢乐的氛围下,参与者的民族精神和性格被有效塑造、文化得以传承和进一步深化,治理秩序得到整合,民族凝聚力也得以加强。世界各地人民为庆祝丰收设立有各种各样的丰收节庆。我国传统的丰收节设在每年农历十月初十日,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民间认为这是“十全十美”的吉日,人们借此庆祝一年的丰收,祭祀丰收神“炎帝神农氏”。

在当代中国,举办农民丰收节具有新的时代内涵和价值承载,可以也应当在农业节庆活动中实现文明的再传承与价值的再升华。首先,要从传统的区域性节庆活动向新时代全国性节庆活动的升华。要更加彰显在传统民间地域性庆祝丰收节活动基础上,形成全国性庆祝丰收节活动的最具特色的中华乡村文化符号;要更加突出国家层面的主场节庆活动与全国各地丰富多彩节庆活动的交相辉映,主场节庆活动就像中秋节的月亮团圆而明亮,而各地举办的丰收节庆活动如同满天繁星璀璨耀眼。其次,要从传统喜庆性庆祝活动向现代多功能性庆祝活动升华。特别是要更加突出文化传承功能、社会教化功能、城乡融合功能、市场经济功能、法治规范功能、科技支撑功能等。再次,要从传统农耕文明的重要结晶向现代文明的重要载体升华。举办农民丰收节庆活动,要体现连接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人类文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搭建打通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的通道与平台功能,推动我国在弘扬传承农耕文明基础上建设更加灿烂的现代文明。

二、着力彰显农民丰收节的时代价值

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征程上设立和举办农民丰收节,承载着中华儿女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崇高使命和责任担当,迫切需要着力彰显新时代农民丰收节的时代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