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统编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植被与土壤》全章节备课教案教学设计(含问题研究章末综合测试及答案

合集下载

第五单元植被与土壤(二)土壤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上学期大单元教学系列(人教必修第一册)

第五单元植被与土壤(二)土壤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上学期大单元教学系列(人教必修第一册)
4.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土壤资源保护的认识和体会,以及如何将土壤保护理念融入日常生活。
5.阅读拓展资料,了解我国土壤资源现状、土壤科学研究进展等,提高对土壤学科的兴趣和认识。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以下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a.判断题:土壤剖面中,A层是最肥沃的一层。
b.选择题:土壤质地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以下哪项说法正确?
c.填空题:土壤水分对植物生长具有重要作用,植物生长需要的水分主要来自土壤中的______。
d.问答题:简述人类活动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及保护措施。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难点一:土壤的形成过程及土壤剖面的认识
学生在此前的学习中,对土壤的认识可能仅停留在表面,对于土壤的形成过程、土壤剖面的结构及各层次的特点理解不够深入。因此,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重难点二:土壤特性的理解和应用
土壤质地、水分、温度等特性对植物生长具有重要影响,但学生在实际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时可能会遇到困难,需要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加以突破。
7.注重情感教育,通过讲解土壤资源保护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到保护土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使命。
8.定期进行教学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困难,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9.鼓励学生参与土壤保护的实践活动,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3.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归纳法等方法,总结土壤的特性及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4.结合实际案例,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一(2019年新编)-5-2 土壤 教案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一(2019年新编)-5-2 土壤 教案

第五章植被与土壤5.2 土壤知能素养对标【必备知识一:观察土壤】地理事实1.土壤的概念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2.土壤观察的主要内容—颜色、质地、剖面构造(1)土壤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如黑土、红壤等。

黑土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红壤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

(2)土壤质地①土壤矿物质颗粒:石砾、砂粒、粉粒、黏粒等。

②土壤质地: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

③分类:砂土、壤土、黏土。

(3)土壤剖面构造①定义: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②森林土壤剖面: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和母岩层。

③耕作土壤剖面:耕作层、犁底层、自然土层。

核心概念土壤肥力:指土壤能持续不断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空气、温度、养分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是土壤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属性。

砂土:指土壤颗粒组成中砂粒含量较高的土壤。

壤土:指土壤颗粒组成中黏粒、粉粒、砂粒的比例适中的土壤。

质地介于黏土和砂土之间,兼有黏土和砂土的优点,通气透水、保水保温性能都较好,易培育成高产稳产土壤,也是较理想的农业土壤。

黏土:成分中黏粒占优势,通气、透水性差,保肥性能好,不易耕作。

有机质:指以各种形态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包括土壤中的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腐殖质:土壤有机质的一种,是经微生物分解完全腐烂的动、植物残体。

【必备知识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地理事实1.成土母质(1)意义: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

(2)影响: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2.生物(1)意义: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没有生物的作用,就不可能形成土壤。

(2)影响: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综合作用,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的形成过程,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的团聚。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2节《土壤》优质说课稿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2节《土壤》优质说课稿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第2节《土壤》优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2节《土壤》。

第五章讲述植被与土壤。

我们生存的地球,因覆盖植被才变得生机盎然,而土壤为植被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

植被与土壤既是自然环境的形成要素,又是自然环境演变的结果,因此,对自然环境具有指示作用,分布也具有显著的规律。

与大气和水一样,植被与土壤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自然条件。

在本章,我们重点探讨以下问题:地球上主要有哪些植被类型?如何识别主要的植被?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明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哪些因素影响土壤的形成?观察土壤可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本章内容包括两节,讲述植被与土壤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和环境的关系,它所揭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尤为密切。

本节课内容主要讲述土壤,承载着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学科素养、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内容要求1.9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二、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的第二节。

本节教材以图片创设情景,引起学生思考导入。

接着教材以文字叙述、图片、活动与探究形式阐述如何观察土壤。

然后教材以文字叙述、示意图和活动形式阐释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最后教材以文字叙述、图片、案例形式阐述了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本节内容分为“观察土壤”、“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土壤的功能和养护”三部分。

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图表、视频等资料,结合自然实际教学。

三、说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1.掌握观察土壤的方法;2.了解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3.明白土壤的功能及如何养护。

(二)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学生通过对土壤的观察,理解土壤的形成原因、功能及养护,明白土壤与人类和环境的相互关系,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促进可持续发展,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第五章植被与土壤大单元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第五章植被与土壤大单元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4.通过对植被与土壤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地理学的实用性和实践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培养地理学科素养。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植被与土壤为核心,结合地理学科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地理知识、技能和正确的价值观,为我国地理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二、学情分析
在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的教学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植被与土壤的概念有了初步了解。但在具体知识深度和技能方面,仍需进一步拓展与提高。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组织学生进行野外实地考察,增强他们对植被与土壤的直观认识。
3.多元化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通过GIS软件展示植被与土壤的空间分布特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信息处理技术。
2.过程与方法方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掌握地理信息处理技术,进行植被与土壤的实地考察和分析是教学难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引导学生关注植被与土壤资源的保护,树立绿色环保观念,培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是教学难点。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展示植被与土壤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引入我国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植被与土壤的关系。
3.教学内容:简要介绍植被与土壤的概念,以及它们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4.教学目标:使学生对接下来的新课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初步了解植被与土壤的基本概念。
(二)讲授新知
1.教学活动:讲解植被与土壤的相互关系,植被类型及分布特点,土壤形成过程及主要土壤类型。

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整体优秀教学案例(教案)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整体优秀教学案例(教案)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等方法,探讨植被与土壤类型在不同地域的差异,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3.帮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植被与土壤的影响,提高学生关注生态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植被与土壤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过度开发和污染对植被与土壤的破坏。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植被与土壤学习中的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整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评价,让学生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表现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鼓励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3.知识与技能的融合:本案例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通过实地考察、调查、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提高了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本案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关注生态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植被与土壤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过度开发和污染对植被与土壤的破坏,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南方某山区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该地区的植被与土壤类型。
2.提问:“你们知道植被与土壤之间的关系吗?它们在我国南方某山区的分布有何特点?”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3.总结:植被与土壤是地理环境中重要的要素,它们之间的关系密切,分布具有地域性特点。今天,我们将学习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深入探讨植被与土壤的奥秘。

2019统编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植被与土壤》全章节备课教案教学设计(含问题研究章末综合测试及答案

2019统编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植被与土壤》全章节备课教案教学设计(含问题研究章末综合测试及答案

【2019统编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植被与土壤》全章节教案5.1《植被》教学设计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认识植被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2.综合思维:认识植被演化的过程,了解植被的形成,对植被的垂直结构、生态特征。

3.区域认知:结合不同的植被景观,知道其形成的自然环境。

4.地理实践力:观察、识别与植被有关的环境要素,具备一定的观察、调查等合作的意识、求知的态度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掌握主要植被的分布、生长特征。

2.理解主要植被与所在区域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主要植被与所在区域自然环境的关系。

课前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课件展示案例:2017年8月中旬,智利北部的沙漠地区出现罕见的丰沛降雨。

之后,奇迹出现了,曾经不毛的沙漠,遍地野花绽放,俨然成为花的海洋。

这片平常几乎看不到植物的“死亡之地”,为什么会短时间内变成花的海洋?其他沙漠中会出现类似的现象吗?学生思考后积极回答。

教师继续利用四川植被的文字材料引发思考,过渡到植被与环境是有关系的。

同时贯穿讲解全节。

四川沙鲁里山原始针叶林及阔叶林、四川荷花海高山栎原始林及高山杜鹃林、四川鲜水河大峡谷云冷杉针阔混交林因景观类型多样、分布广泛、保护完好、审美价值高,在中国丰富多样的森林景观中具有突出代表性,构成森林中国的美景大观,充分代表了诗意中国的自然美景!为什么在这里存在如此美景呢?二、新课讲授1.植被与环境找一找:植被的定义、植被的分类有哪些?如何区别呢?让学生结合课本82页的第一段话进行整合理解即可。

想一想:用图示法展示植被如何演化?让学生自主进行演示,再进行讲解,通过这样的方法进行记忆、理解。

(1)植物的演化过程[活动探究]引入下一个知识,植被垂直结构的分层(2)垂直结构差异通过图示,让学生得出垂直方向植被高度不同的原因。

高一地理必修_第一册_《土壤》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必修_第一册_《土壤》教学设计

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第2节土壤【学习目标】1.通过实地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了解土壤的组成、颜色、质地和剖面结构,掌握观察土壤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2.运用图文资料,结合观察活动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要素,并据此解释常见的土壤现象。

3.结合实例,了解土壤的功能和养护途径,体会养护土壤的重要性。

【素养目标】综合思维:能够运用自然要素的相互作用,掌握和理解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和过程。

区域认知:能够结合各地土壤标本,知道影响该地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地理实践力:观察、了解土壤的构成及特点。

人地协调观:认识土壤对生物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树立因地制宜利用当地土壤发展生产的人地协调观。

【教学重难点】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是“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难点是“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和“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

【教学过程】课时建议2课时。

实施建议第一课时【导入】教学中,引入的情境要实现两个功能。

一是吸引学生观察土壤特征的变化或差异。

二是引发学生疑问:这些变化或差异是怎么产生的?具体方式可结合教学实际灵活安排。

方式一:从回忆热带雨林特征切入,利用教科书提供的情境“亚马孙人用生物炭改良当地土壤”,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教科书中的图片。

而后提问:繁茂的热带雨林之下,自然土壤为何非常贫瘠?生物炭除了改变了土壤的颜色,还可能改变了什么?可以安排学生讨论,但不必深究,只要引出“土壤的特征”和“土壤的形成因素”即可。

确切的解答可在后面内容的学习中逐一展开。

方式二:结合类似“万物土中生”等俗语或诗句,联系家乡的物产营造情境,展示本地土壤照片,引发学生对家乡土壤的关注。

然后展示一些典型的土壤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发现差异。

进而提出问题:家乡的土壤与其他类型的土壤有什么不同?是哪些因素导致了这些差异?由此埋下伏笔,转入“观察土壤”的教学。

【观察土壤】从知识层面上看,这部分内容的核心是土壤的概念及特点。

课本以“观察土壤”为题,意在强调转变学习方式,即必须以观察、实验等实践性活动为基础展开教学,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第五单元 植被与土壤(二)土壤(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2019必修第一册)

第五单元 植被与土壤(二)土壤(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2019必修第一册)

一、单元信息二、单元目标5.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5.2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三、教学设计第五单元植被与土壤第2课时土壤—————— 北京世园会土壤修复主题活动【教学内容】土壤【教学课时】1课时【导入】本次世园会首次围绕土壤修复而组织主题活动,旨在通过让公众了解土壤知识、参与科普互动,认识土壤对生态不可或缺的意义,传递保护土壤资源,享受绿色生活,构建美丽家园的理念。

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宣传教育和科学普及,增强公众土壤污染防治意识,引导公众依法参与土壤污染防治工作。

首先我们来到世园会广场,这里设置了土壤科普展板和漫画图文,再往前走是北京建工园展厅,里面设置了实物展示,来自北京建工修复公司和污染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土壤相关专业的技术工程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现场观众讲解土壤的形成过程、主要功能、土壤环境容量和土壤污染现状等知识,揭示隐藏在土壤中的秘密。

接下来让我们先前往北京建工园展厅,通过里面的实物展示一起开启这场土壤科普之旅。

【板书】一、观察土壤现在我们来到了展厅,映入眼前的是土壤剖面标本,在观察各类土壤剖面我们该从哪些方面观察呢?【思考】野外对土壤的观察角度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野外对土壤的观察,一般从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构造等方面进行。

我们继续来观察这些土壤标本。

【板书】1.颜色红壤与黑土就是用颜色来命名的砂土、壤土、黏土是从土壤质地来命名的。

土壤矿物质颗粒按照粒径大小可分为石砾、砂粒、粉粒、黏粒等。

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称为土壤质地。

从土壤质地看,土壤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图5.16),在野外可根据手指研磨土壤的感觉近似地作出判断。

【板书】2.质地这里有土壤标本,同学们可以用手指研磨一下砂土、壤土和黏土,感受它们质地的区别。

【2019版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第一册第五章《植被与土壤》全章节PPT课件(5.1-5.2+章末综合)图文

【2019版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第一册第五章《植被与土壤》全章节PPT课件(5.1-5.2+章末综合)图文

• 5.该山地丘陵区最可能位于( B )
• A.四川盆地
• B.山东半岛
• C.长江中下游平原
• D.两广丘陵
• 6.下列关A于影响该地土壤厚度因素的叙述,正
确的是( )
• A.与植被覆盖度呈正相关
• B.与坡度呈正相关
• C.与坡面光照呈正相关
• D.与降水量呈正相关
A
• 7.阳坡与阴坡土壤厚度不同的原因是( )
植物
动物
腐殖质 微生物
3.气候与土壤
亚寒带 针叶林
思考:岩石风化的速度和强度与气温和降水量的关系?
呈正相关: 湿热>干冷
南方的红壤和东北的黑土有机质含量高的是哪一种? 为什么?
探究二
• 材料一 下图为亚马孙热带雨林生 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示意图
• 材料二 生物炭,指在缺氧的条件下把生物质进行 高温处理,生物质中的油和气燃烧掉,剩下的就 是生物炭。生物炭几乎是纯碳,埋到地下后可以 有几百至上千年不会消失,等于把碳封存进了土 壤,同时减少二氧化氮和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有助于减缓全球变暖;生物炭富含微孔,可以补 充土壤的有机质含量,移除土壤污染物,有效保 存水分和养料,提高土壤肥力。
观察土壤
• 1.土壤颜色 • 2.土壤质地 • 3.土壤剖面构造
红壤
黑土
棕壤
黑钙土
成分
砂比例适中
黏 土
黏粒
通气、透水 性能

蓄水、保肥 耕作情
性能


易耕作


理想


不易耕作
森 林
有机质层
土 壤
腐殖质层 ——黑色
剖 面
淋溶层 ——浅色

5.2土壤教学设计+说课稿(以“土壤”第一课时为例的教学过程)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1

5.2土壤教学设计+说课稿(以“土壤”第一课时为例的教学过程)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1

植被与土壤单元教学设计说课稿——以“土壤”第一课时为例的教学过程课题名称植被与土壤学生年级高一课时 5指导思想、基本理念指导思想: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的生存需要奠定知识基础。

基本理念: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

教材分析本章是地理必修1的第五章。

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形成的统一整体。

大气、水文、地貌在前几章已经学习,本章内容不仅具有知识上的连续性、完整性,也是为第六章自然灾害内容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因此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植被与土壤”的学习也为《必修二》及《选择性必修一》《选择性必修二》《选择性必修三》的学习打下基础,如《必修二》中农业的发展、《选择性必修一》中的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选择性必修二》植被和土壤对区域经济的发展、《选择性必修三》植被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都与“植被和土壤”的知识密切相关。

从第一节来看,重点是识别主要植被和说明植被与环境的关系,在讲述植被与环境的关系时要特别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因为其深刻体现了植被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另外土壤与植被的关系能为第二节土壤的形成和土壤的养护做好铺垫,也要适当拓展。

从第二节来看,重点是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和土壤的功能和养护,在讲述生物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时要适当回顾第一节植被的知识,在讲述土壤的功能和养护时要特别强调绿肥作物对土壤的改良作用和土壤与农业的关系,这即能体现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也能为《必修二》农业的学习打下基础。

从问题研究课来看,研究课从土壤蓄水功能的缺失与城市内涝的关系入手,在讲到如何解决城市内涝时要回顾植被和土壤对环境的影响,因为植被和土壤对环境的影响能为雨水花园和海绵城市的讲解做好铺垫,体现了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第5章植被与土壤复习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5章植被与土壤复习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2.讨论主题:分析不同植被与土壤类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植被与土壤保护措施。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课堂练习
1.设计练习题: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本章节教学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动形象的实例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构建植被与土壤知识体系。同时,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采取分层教学、小组合作等方法,使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此外,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可能对植被与土壤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融入环保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理环境中的植被与土壤作用,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2.简答题:请学生简述植被与土壤之间的关系,并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3.分析题:针对某一地区的植被与土壤问题,如水土流失、沙漠化等,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关注生态环境保护的情感态度。
4.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植被与土壤情况,并撰写考察报告。
3.分层教学,关注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4.小组合作,交流分享: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讨植被与土壤之间的关系,交流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5.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运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第五单元植被与土壤(单元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五单元植被与土壤(单元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不同植被类型和土壤景观的图片,激发学生对植被与土壤的兴趣。
-通过讲述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植被与土壤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2.知识传授,注重方法
-采用讲解、举例、归纳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植被与土壤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分布规律。
-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归纳法等方法,总结植被与土壤的相互关系及其生态环境意义。
案例一: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
案例二: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频发,分析其原因及治理措施。
5.探究性问题:针对以下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形成不少于500字的探究报告。
问题: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我国植被与土壤面临着哪些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实现植被与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通过作业的实践与思考,提高自己的地理素养和综合分析能力。作业提交后,教师将及时批改并给予反馈,以指导同学们进一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1)以下哪种植被类型主要分布在湿润地区?
A.草原植被B.落叶阔叶林C.针叶林D.荒漠植被
(2)我国南方地区的主要土壤类型是?
____________
2.简答题:请简要阐述植被与土壤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提示:可以从植被对土壤的影响、土壤对植被的影响以及植被与土壤的生态环境意义等方面进行阐述。
-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5.课堂小结,巩固知识
-在课堂结尾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巩固所学内容。
-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促使学生在课后继续思考、探索。
6.教学评价,关注成长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情感态度评价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第5章植被和土壤大单元教学设计学历案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5章植被和土壤大单元教学设计学历案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二、学情分析
在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概念和要素,具备了初步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进入第五章植被和土壤的学习,学生对以下方面的情况值得关注:
1.知识基础:学生对植被和土壤的概念、分类等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同,部分学生对植被和土壤的分布规律及相互关系理解不够深入。
c.结合实例,阐述不同土壤类型对植被生长的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植被类型或土壤类型,分析其分布规律和特点。
2.各小组进行讨论,总结植被和土壤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3.每个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四)课堂练习
1.教师发放植被和土壤分布图,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图中的植被和土壤分布规律。
4.强化实践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实验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植被和土壤的实际情况,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5.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演绎等方法,分析植被和土壤的分布规律,突破教学难点。
6.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7.结合乡土教材,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植被和土壤特点,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
1.植被概念、分类及地理分布
a.教师讲解植被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植被的定义。
b.介绍不同类型的植被,如草原、荒漠、针叶林、落叶阔叶林等,并分析其地理分布规律。
c.结合我国植被分布图,讲解我国主要植被类型的分布特点。
2.土壤的概念、形成与分类
a.介绍土壤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
b.讲解土壤的组成和分类,如黑土、黄土、红土等,并分析其主要分布区域。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第五单元植被与土壤(一)植被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上学期大单元教学系列(人教必修第一册)

第五单元植被与土壤(一)植被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上学期大单元教学系列(人教必修第一册)
(二)讲授新知
1.植被的概念与分类
首先,我将详细讲解植被的概念,即生长在一定区域内所有植物群落的总称。然后介绍植被的分类,包括草原、荒漠、针叶林、阔叶林、灌木林等类型,并结合课本和图片,展示各种植被类型的特点和分布区域。
2.植被与土壤、气候的关系
接着,我会讲解植被与土壤、气候等要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植被如何影响土壤的形成、肥力和水分,以及植被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植被在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类福祉方面的重要性。
5.分组合作与交流分享: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进行植被调查、数据分析等任务,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分享经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6.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体会植被保护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绿色环保意识。
7.教学评价: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实践报告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植被调查、采样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4.数据分析法:利用植被空间分布数据,引导学生运用GIS等软件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对我国植被资源的保护意识,认识到植被在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类福祉方面的重要性。
3.制作一份关于植被保护的手抄报,要求包含以下内容:
a.植被保护的宣传口号;
b.植被类型及其生态环境功能;
c.植被破坏的原因及危害;
d.植被保护的具体措施。
4.结合课堂讨论,思考以下问题并撰写心得体会:
a.植被在维护生态平衡中的作用;
b.植被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c.个人在植被保护中应承担的责任。
5.针对本章节学习内容,自选一个感兴趣的植被类型,进行深入研究,撰写一篇研究性学习报告。要求: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该植被类型的分布、生态特点、保护现状等,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第5章植被和土壤大单元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5章植被和土壤大单元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3.小组合作: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植被和土壤的相关知识,共同完成探究性任务,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技巧。
4.实践性教学:本案例创设现实生活中的植被和土壤问题情境,如土壤侵蚀、荒漠化等,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教学评价:本案例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后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师定期对教学工作进行反思,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2.强调植被和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总结植被和土壤的分布规律,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4.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高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植被和土壤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2.学生完成作业,教师批改、反馈,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4.鼓励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学习,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让学生在课后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植被和土壤学习中的收获。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他们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3.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阶段的教学提供参考。
3.针对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和辅导。
4.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五、案例亮点
1.生活情境导入:以我国南方地区的美丽风光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植被和土壤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充分体现了“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

第五单元植被与土壤(一)植被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上学期大单元教学系列(人教必修第一册)

第五单元植被与土壤(一)植被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上学期大单元教学系列(人教必修第一册)
本教学目标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植被与土壤相关知识,提高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具备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责任意识的优秀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植被与土壤的知识,我将采用生动、具体的情景创设方法。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植被景观图片和土壤剖面实物,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结合实地考察活动,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身边的植被与土壤,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第五单元植被与土壤(一)植被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上学期大单元教学系列(人教必修第一册)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植被与土壤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地表自然景观的形成与变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教必修第一册》的第五单元“植被与土壤(一)植被”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植被分布、类型及其生态环境意义的认识。本案例针对高一上学期的地理大单元教学,以植被为核心内容,旨在通过实地考察、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元化教学手段,深化学生对植被与土壤关系的理解,培养其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此背景下,本教学案例将结合教材内容,注重实用性,引导学生关注植被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以及人类活动对植被分布的影响,进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地理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探究:本案例强调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分析问题、讨论解决方案,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还促进了知识的共享和交流。
4.情境教学策略:利用多媒体和实物展示,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的地理环境中学习植被与土壤的知识,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5.反思与评价机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同伴评价,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成果和不足之处,促进学生的自我完善和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统编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植被与土壤》全章节教案5.1《植被》教学设计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认识植被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2.综合思维:认识植被演化的过程,了解植被的形成,对植被的垂直结构、生态特征。

3.区域认知:结合不同的植被景观,知道其形成的自然环境。

4.地理实践力:观察、识别与植被有关的环境要素,具备一定的观察、调查等合作的意识、求知的态度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掌握主要植被的分布、生长特征。

2.理解主要植被与所在区域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主要植被与所在区域自然环境的关系。

课前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课件展示案例:2017年8月中旬,智利北部的沙漠地区出现罕见的丰沛降雨。

之后,奇迹出现了,曾经不毛的沙漠,遍地野花绽放,俨然成为花的海洋。

这片平常几乎看不到植物的“死亡之地”,为什么会短时间内变成花的海洋?其他沙漠中会出现类似的现象吗?学生思考后积极回答。

教师继续利用四川植被的文字材料引发思考,过渡到植被与环境是有关系的。

同时贯穿讲解全节。

四川沙鲁里山原始针叶林及阔叶林、四川荷花海高山栎原始林及高山杜鹃林、四川鲜水河大峡谷云冷杉针阔混交林因景观类型多样、分布广泛、保护完好、审美价值高,在中国丰富多样的森林景观中具有突出代表性,构成森林中国的美景大观,充分代表了诗意中国的自然美景!为什么在这里存在如此美景呢?二、新课讲授1.植被与环境找一找:植被的定义、植被的分类有哪些?如何区别呢?让学生结合课本82页的第一段话进行整合理解即可。

想一想:用图示法展示植被如何演化?让学生自主进行演示,再进行讲解,通过这样的方法进行记忆、理解。

(1)植物的演化过程[活动探究]引入下一个知识,植被垂直结构的分层(2)垂直结构差异通过图示,让学生得出垂直方向植被高度不同的原因。

并且得出重要的规律:一般而言,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

[活动探究]山体南北坡植被不同与环境的关系。

重点突出日照(气温)、降水不同的生长环境影响。

(此处也能回应导入,解释四川山地森林景观变化原因。

)2.森林让学生通过欣赏图片的同时,认识不同的植被类型,并且通过图片,说出植被的特点,与所处环境的关系。

(教师作适当的补充说明)热带雨林:分布: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特征:植被高大茂密、物种丰富,垂直结构复杂,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常绿阔叶林:分布: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特征: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花期多集中在春末夏初;垂直结构较简单。

落叶阔叶林:分布: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特征: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

亚寒带针叶林:分布: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特征:植被以松、杉为主的针叶林,叶片呈针叶状,以抗旱抗寒。

[活动探究]结合课本85,86页红树林的材料,结合红树林所处地区环境,讨论红树林如何适应环境的。

红树林:生长环境介绍。

从发达的根系、胎生和半胎生,叶片的适应性三方面介绍红树林的适应性表现。

从而也拓展植物会对环境变化呈现一定的适应性,进而植被演化明显,愈加形成不同的植物群落。

[活动探究]通过学习不同森林植被的特征,以北京香山赏红叶为例初步考查学生对植被类型和变化的影响因素的掌握情况。

3.草原和荒漠热带草原:分布:在热带雨林一带的南北两侧。

(热带草原气候);特征:湿季草原葱绿,干季草类枯黄温带草原:对应的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温暖,冬季寒冷,气候干燥);特征: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也会见到一些较为矮小的灌木。

荒漠植被:从热带至温带,气候干旱地区的植被可统称为荒漠植被。

(1)热带荒漠:对应的气候类型——热带沙漠气候(2)温带荒漠:对应的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荒漠植物以早生的灌木为主,具有耐长期干旱的形态和结构。

也有些非早生的短生命植物,当迎来合适的降水,即能完成生命活动的周期,如智利沙漠中的雨后花海。

[活动探究]通过课本最开始提到的智利阿塔卡马沙漠出现花的海洋为例,解释随着环境的变化,景观会随着发生变化。

三、课堂练习1.“有孔叶片排水”现象的照片,结合气候回答是哪种植被类型。

并实际应用,联系我国的气候条件回答何地也是该植被类型。

2.以我国北方为例,结合气候类型分布回答沿途气候变化,并思考我国内蒙古高原出现什么环境问题?如何防治?作为本节,再次落实到保护环境,爱护自然,以追求可持续发展。

四、课堂总结让学生通过表格总结,植被类型对应的气候、景观特征,并以在我国的分布作为本节的升华,让学生在比较中掌握,联系我国实际植被类型分布,从而加深印象。

(教师进行适当补充引导)五、作业布置通过布置课本的活动,小组合作探究“了解校园树木与环境的关系”,将课堂知识与实际调查研究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也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

5.2《土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核心素养目标:1.观察、识别与土壤有关的自然现象,具备一定的运用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地理实践力)2.结合各地土壤标本,知道影响该地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

(区域认知)3.能够运用自然要素的相互作用原理,说明土壤的发育过程。

(综合思维)4.认识土壤对生物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人地协调观)教学重点:1.土壤的形成和发育;2.人类活动与土壤之间的关系;3.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课前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我们这边是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农作物为水稻,以同学们熟悉的水稻土引入,让同学们了解水稻土的土壤形成,并思考地理环境对其形成的影响?贯穿全课。

二、新课讲授1.观察土壤(1)介绍土壤的概念通过表格进行土壤组成成分的比较,同时重点突出其与肥力的关系,既可作为拓展,又可解释引入提出的问题。

出示课件: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想一想:野外如何判断土壤?出示课件:野外对土壤的观察,一般从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构造等方面进行。

(过渡到下面两个知识)(2)土壤颜色通过图示图片土壤颜色不同,让学生直观识别不同土壤。

(3)土壤质地A.通过图示图片土壤质地不同,让学生直观识别不同土壤。

B.拓展在我国这三种土壤的大致分布、土壤质地的分类及分类标准,从而使学生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C.不同质地土壤的肥力特点不同,通过具体介绍改良方法更加清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土壤剖面构造通过图示法和课本内容介绍自然土壤剖面及各土层的特点、耕作土壤剖面及各土层的特点,并进行比较,得出有人为干预的土壤具有极大的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拓展活动:“观察家乡的土壤”,有条件的话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让学生能够进行观察后再来描述家乡土壤的特点。

2.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包括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等。

让学生结合课本从5个方面进行阐述。

教师适当解说补充阐述。

成土母质: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称为成土母质。

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生物: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没有生物的作用,就不可能形成土壤。

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

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

植物可把分散在成土母质、水和大气中的氮、磷、钾、钙、镁、硫等营养元素选择性地加以吸收,储存在生物体内,并随生物残体的分解释放到土壤表层。

这种生物循环不断进行,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

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综合作用,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的过程,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

气候: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因此,湿热地区的土壤形成速度比干冷地区快得多。

与干冷地区相比,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

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而干旱、高温地区土壤有机质积累少。

亚马孙河流域因高温多雨,自然土壤失去热带雨林保护时,有机质快速分解,营养元素被淋溶。

总体而言,气候的分布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

地貌:地貌对土壤发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例如,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山顶与山麓、阳坡与阴坡、迎风坡与背风坡的土壤发育不同;从山顶到低平洼地,由于成土母质的颗粒存在由粗到细的变化规律,依次分布着砾质土、砂土、壤土和黏土。

时间:在上述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在自然状态下,形成20厘米厚可供耕作的土壤,一般需要100-1000年。

除自然原因外,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极为深刻。

自然土壤在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耕作土壤。

从3个方面说明“成土过程”(1)在风化作用下,养分的释放与淋失(2)在低等生物、微生物的作用下,营养元素的富集过程(3)在高等生物、微生物的作用下,营养元素的富集过程(有机质重新合成腐殖质)[活动探究]解释常见的土壤现象教师课件出示活动探究内容(配上相应的图片,图文并茂更直观)下面列出的是一些常见的土壤现象。

四川盆地有些地方的岩石是紫色的,土壤也呈紫色。

对耕作而言,我国东北平原的土壤肥沃,而南方地区的土壤相对贫落。

山顶土壤的颗粒较粗,山前平原土壤的颗粒较细。

(1)指出形成上述土壤现象的主导因素。

(2)尝试对上述土壤现象作简要解释。

学生小组合作思考后回答。

参考答案:(1)气候、成土母质、时间、地貌。

(2)用土壤形成因素进行解释。

3.土壤的功能和养护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A、处于四大圈层(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B、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的关键环节C、能够生长植物(1)土壤的功能1、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地理环境和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改变。

2、土壤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

3、土壤为农作物、植物种植提供物质基础,与人类关系密切。

教师讲解时重点突出土壤与人类关系密切(2)土壤的养护土壤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可利用的珍贵的自然资源。

土壤功能的可持续性与农业,乃至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

因此,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教师讲解时重点突显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对人类发展至关重要。

(3)改良土壤通过课本“我国黄淮海平原盐碱地的综合治理”进行解释,进而升华土壤可以改良,但一定要注意方法,常用的有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广施农家肥等。

三、课堂练习通过选择题抢答的形式,快速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