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代数高代选讲大纲

合集下载

近世代数教学大纲

近世代数教学大纲

混凝土加气块标准
1、砌块砌筑时,应上下错缝,搭接长度不宜小于砌块长度的1/3。

2、砌块内外墙墙体应同时咬槎砌筑,临时间断时可留成斜槎,不得留“马牙槎”。

灰缝应横平竖直,水平缝砂浆饱满度不应小于90%。

垂直缝砂浆饱满度不应小于80%。

如砌块表面太干,砌筑前可适量浇水。

3、地震区砌块应采用专用砂浆砌筑,其水平缝和垂直缝的厚度均不宜大于15mm。

非地震区如采用普通砂浆砌筑,应采取有效措施,使砌块之间粘结良好,灰缝饱满。

当采用精确砌块和专用砂浆薄层砌筑方法时,其灰缝不宜大于3mm。

4、后砌填充砌块墙,当砌筑到梁(板)底面位置时,应留出缝隙,并应等待7d后,方可对该缝隙做柔性处理。

5、切锯砌块应采用专用工具,不得用斧子或瓦刀任意砍劈。

洞口两侧,应选用规格整齐的砌块砌筑。

6、砌筑外墙时,不得在墙上留脚手眼,可采用里脚手或双排外脚手。

7、砌体结构尺寸和位置允许偏差。

《近世代数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近世代数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近世代数基础》课程教学大纲(Foundation of Modern Algebra) 课程编号:163990300 学 分:2 学 时:32(其中:讲课学时:32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 先修课程:高等代数,离散数学 后续课程:信息论、密码学等 适用专业:信息与计算专业本科生 开课部门:理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标本课程属于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半群、群、环、域等特殊代数系统的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对部分章节,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为学习后继课程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

同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推理能力、自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引论章 (4学时)[知 识 点]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域、环、群的定义与简单性质[重 点]代数运算,同态,同构及等价关系与集合的分类,群、环、域的定义与简单性质 [难 点]群、环、域的抽象定义[基本要求]1、识 记:群、环、域的抽象定义的由来 2、领 会:本课程的研究对象,群、环、域等代数系统; 3、简单应用:群、环、域的抽象定义的由来;4、综合应用:具体代数系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考核要求] 回顾已学的高等代数和离散数学的相关知识,上网收集资料,简述近世代数的起源和发展概况;群、环、域的抽象定义的内部关系,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第1章 群(18学时)[知 识 点]群的概念及群的例子;置换群;对称性变换与对称性群,晶体对称性定律;循环群;子群;子群的陪集、正规子群、商群、群同态基本定理;群在集合上的作用,轨道与不变量;轨道数的定理及其在计数问题中的应用[重 点]置换群;循环群;子群;子群的陪集、正规子群、商群、群同态基本定理;群在集合上的作用[难 点] 置换群;循环群;正规子群、商群、群同态基本定理;群在集合上的作用 [基本要求]1、识 记:置换群;循环群;子群;子群的陪集、正规子群、商群、群同态基本定理;群在集合上的作用的概念2、领 会:群的概念及群的例子;置换群;循环群;子群;子群的陪集、正规子群、商群、群同态基本定理;群在集合上的作用,轨道与不变量。

近世代数教学大纲近世代数课程是高等学校数学专业的必修课程

近世代数教学大纲近世代数课程是高等学校数学专业的必修课程

近世代数教学大纲近世代数课程是高等学校数学专业的必修课程《近世代数》教学大纲《近世代数》课程是高等学校数学专业的必修课程,是大学数学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

它是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主要研究对象不是代数机构中的元素特性,而是各种代数结构本身和不同代数结构之间的相互联系。

《近世代数》已成为进入现代数学的阶梯和基础,不仅在知识方面,而且在思想方法上对于学习和研究近代数学都起着明显而有力的作用,它的理论结果也已经应用到诸多相关的科学领域,如计算机科学、理论物理、理论化学等。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向学生介绍近世代数的最基本的概念、理论和方法,介绍现代数学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从而满足学生对代数学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要求,满足其他数学领域及数学应用对代数的基本要求。

学习本课程的要求:学生应了解近世代数的基本的概念和理论,掌握代数学研究代数结构的一般方法,注意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能为以后的代数学习或其他数学领域的学习打下良好的代数学基础。

先修课程要求:集合论初步,线性代数,高等代数本课程学时:54学时选用教材:刘绍学、章璞编著,近世代数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教学手段:课堂讲授为主,讨论、课外辅导为辅考核方法:考试注:1、注意章节之间的相互联系,每章内容在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2、在概念的讲授中,应注意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

教学的初始阶段,宜慢不宜快。

3、不拘泥于教材,同时编写课程讲义。

4、时刻把握学生的接受能力。

5、教材中打“*”的内容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讲解。

主要教学内容与重难点:第一章集合与运算一、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能够熟练掌握近世代数中常见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符号,初步了解近世代数课程研究的对象和一般的研究方法。

二、课程内容§1.1 集合§1.2 运算映射的定义,单射,满射,双射(一一映射);变换的定义,单射变换,满射变换,双射变换。

近世代数教学大纲

近世代数教学大纲

近世代数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近世代数课程类别:数学专业基础课课程学分:_____课程总学时:_____授课对象:数学专业本科生二、课程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近世代数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包括群、环、域等代数结构。

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引导学生运用近世代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一)群论1、群的定义和基本性质理解群的定义,包括群的运算满足的四个条件(封闭性、结合律、单位元、逆元)。

掌握群的例子,如整数加法群、对称群等。

熟悉群的基本性质,如消去律、元素的阶等。

2、子群、陪集和拉格朗日定理子群的定义和判定方法。

理解陪集的概念和性质。

掌握拉格朗日定理及其应用。

3、群的同态和同构群同态和同构的定义及性质。

了解同态基本定理。

4、循环群和置换群循环群的结构和性质。

掌握置换群的表示和运算。

(二)环论1、环的定义和基本性质理解环的定义,包括环的运算满足的条件。

熟悉环的基本性质,如零因子、单位元等。

2、子环、理想和商环子环的定义和判定方法。

理想的概念和性质。

掌握商环的构造和性质。

3、环的同态和同构环同态和同构的定义及性质。

4、整环、域和分式域整环和域的定义和性质。

了解分式域的构造。

(三)域论1、域的扩张理解域扩张的概念。

掌握域扩张的次数。

2、有限域有限域的结构和性质。

四、课程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通过讲解基本概念、定理和例题,使学生掌握近世代数的核心内容。

2、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对一些疑难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4、课外辅导: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

五、课程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包括作业、考勤、课堂表现等):占总成绩的_____。

2、期中考试:占总成绩的_____。

3、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_____。

六、教材及参考资料1、教材:《近世代数》,_____著,_____出版社。

近世代数教学大纲

近世代数教学大纲

近世代数教学大纲一、引言近世代数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涉及到代数方程、群论、域论、线性代数等内容。

近世代数的研究对于推动数学的发展以及应用于其他学科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近世代数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为了培养学生对近世代数的深入理解,本文将从教学的目标、基本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等方面,制定一份近世代数教学大纲。

二、教学目标通过近世代数的学习和教学,学生应具备以下知识和能力:1. 掌握近世代数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巧;2. 理解和运用近世代数的基本原理和定理;3. 能够应用近世代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

三、基本内容1.1 代数方程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1.2 一元高次方程的解法1.3 多项式方程的解法2. 群论2.1 群的定义和基本性质2.2 群的子群和正规子群2.3 群的同态、同构和陪集2.4 群的分类和应用3. 域论3.1 域的定义和基本性质3.2 域的子域和扩域3.3 域的代数闭包和超越数3.4 域的分类和应用4.1 线性方程组的解法4.2 矩阵的基本运算和性质4.3 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4.4 线性变换和线性空间的基本概念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授,系统地介绍近世代数的基本理论和技巧,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 实例法:通过举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近世代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3. 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性实验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演示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近世代数的相关应用场景,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五、评估方式1. 课堂小测:定期进行课堂小测,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 作业评估:批改学生的作业,评估学生的应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期中期末考试:进行期中和期末考试,全面检测学生对近世代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完整版)近世代数教学大纲

(完整版)近世代数教学大纲

《近世代数》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近世代数英文名称:Abstract Algebra课程编号:0641008 学分:3 学时:54先修课程:高等代数、初等数论替代课程:无适用对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4年制普通本科)(一)课程目的要求本课程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掌握近世代数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从而达到对近世代数的语言与理论有所了解的目的,帮助学生为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打好代数学方面的知识基础.主要是群、环、域的基本概念以及基本理论。

在学习本课程中,要求学生掌握近世代数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数学修养与技巧,以便能深入理解中学代数的内容和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其它学科创造条件。

(二)课程简介近世代数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必修课程,是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多种代数结构的一门学科。

它的内容对中学代数教学有指导意义,它的思想方法已经渗透到数学的多个分支,它的结果已应用到众多学科领域,现在本课程已作为师范院校数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本课程的学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学习近世代数的预备知识,包括集合、映射、代数运算及等价关系等基本概念。

第二部分学习群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群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子群和商群理论, 群同态和同构定理, 置换群的基本理论,有限群的Lagrange定理。

第三部分学习环论的基础内容, 主要包括环, 子环, 商环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环同态和同构定理, 素理想与极大理想,环上的多项式环的构造,扩域和有限域。

(三)教学方式教学方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注重知识点之间的比较,运用类比方法;根据课堂教学情况,适当补充一些例题,以帮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适时给出思考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对一章进行总结时,适当配备一些典型习题讲解, 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概念和性质定理。

(四)教材和主要教学参考书教材:《近世代数》(第二版),朱平天,李伯洪,邹园编,科学出版社, 2009年出版主要教学参考书:1.张禾瑞编:《近世代数基础》,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4年版。

05006《近世代数》课程教学大纲

05006《近世代数》课程教学大纲

《近世代数》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5006课程英文名称:Modern Algebra学时数:72学分数:3.5适应层次和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专业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近世代数》又名《抽象代数》(Abstract Algebra),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也是学习代数数论、代数几何、代数拓扑等基础数学课程及计算代数、编码等应用数学课程所必需的一门基础课。

《近世代数》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是每一个数学工作者所必需具备的基本数学素养之一。

理解和掌握《近世代数》的基本内容、理论和方法,对于学生加深理解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提高数学修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课程设置的目的主要为:使学生对抽象代数的思想和方法有较深刻的认识,提高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和运算的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抽象代数的基础知识,受到代数方法的初步训练,为进一步学习代数后继课程打下基础;使学生能应用抽象代数的知识与方法去理解与处理有关的问题,培养与提高应用抽象代数的理论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各章节学时分配第一章、基本概念(14学时)第一节集合主要知识点:集合的基本概念,集合的运算第二节映射与变换主要知识点:映射、单射、满射、一一映射、映射的合成、变换、一一变换、恒等变换、n次置换第三节代数运算主要知识点:代数运算、二元运算第四节运算律主要知识点:结合律、交换律、左分配律、右分配律、结合律的性质、交换律的性质、分配律的性质第五节同态与同构主要知识点:同态映射、同态满射、同态、同构映射、自同态、自同构第六节等价关系与集合的分类主要知识点:关系、等价关系、集合分类、同余关系、模n的剩余类、等价关系与集合分类的关系第二章、群(20学时)第一节群的定义和初步性质主要知识点:群、群的阶、交换群、有限群、无限群、幺半群、加群、群的简单性质、几种常见的具体的群(非零有理数乘群、正有理数乘群、一般线性群、n次单位根群、四元数群、整数加群等)第二节群中元素的阶主要知识点:元素阶的定义及性质、周期群、无扭群、混合群、交换群中元素阶的性质第三节子群主要知识点:子群、平凡子群、非平凡子群、子群的判定方法、特殊线性群、中心元素、无中心群、中心第四节循环群主要知识点:生成系、生成元、循环群的定义和由生成元决定循环群的性质与特点第五节变换群主要知识点:变换群、双射变换群、非双射变换群、对称群、n次对称群、抽象群与变换群之间的关系第六节置换群主要知识点:置换与置换群的定义及性质、Klein四元群、置换阶的判别第七节陪集、指数和Lagrange定理主要知识点:左(右)陪集的定义及性质、群关于子群的左(右)陪集分解、左右陪集之间的关系、子群与陪集之间的映射关系、指数及相关性质、Lagrange定理第三章正规子群和群的同态与同构(16学时)第一节群同态与同构的简单性质主要知识点:群同态、同构的定义及简单性质第二节正规子群和商群主要知识点:正规子群的定义及简单性质、商群及商群的一个应用、与正规子群密切相关的哈密顿群和单群第三节群同态基本定理主要知识点:正规子群、商群以及同态与同构映射之间的联系(含同态基本定理)、循环群的同态象、同态映射下两个群的子群之间的关系第四节群的同构定理主要知识点:第一同构定理、第二同构定理、第三同构定理第五节群的自同构群主要知识点:集合的自同构群、群的自同构群及性质第六节共轭关系与正规化子主要知识点:共轭元素、类等式、正规化子、共轭子集、共轭子群、共轭元素类与共轭子群类之间的关系第四章环与域(22学时)第一节环的定义主要知识点:环的定义及简单性质、交换环、非交换环、有限环、无限环、左(右)单位元、环中元素的运算规则、子环、循环环第二节环的零因子和特征主要知识点:零因子、无零因子环及其性质、整环、特征及其性质第三节除环和域主要知识点:除环、域的定义及性质、子域、域中元素的运算法则第四节环的同态与同构主要知识点:环同态、同构的定义及简单性质、环的自同构第五节模n剩余类环主要知识点:模n剩余类环的定义及性质、循环环的性质第六节理想主要知识点:理想的定义及简单性质、平凡理想、非平凡理想、单环、由元素生成的理想及性质第七节商环与环同态基本定理主要知识点:陪集的乘法、环同态基本定理(环第一同构定理)、环第二同构定理、环第三同构定理第八节素理想和极大理想主要知识点:素理想定义及性质、极大理想定义及性质第九节环与域上的多项式环主要知识点:环上未定元的多项式环及简单判定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近世代数课程的基本要求是:掌握运算律描写代数运算并从它出发推导其它性质的能力:学会把这种能力熟练地运用于中等及高等学校数学课程所涉及的一些最重要的代数系统;深刻领会这些代数系统的本质特征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由此来统率中学数学教材中的代数部分。

《代数选讲》教学大纲

《代数选讲》教学大纲

《代数选讲》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代数选讲二、课程的性质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也是为参加硕士研究生考试的学生开设的代数学方面的提高课。

前修课程是《高等代数(一)》和《高等代数(二)》。

三、课程教学目的(一)课程目标在学生已修《高等代数》课程的基础上,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整体认识,深刻理解并弄清主要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牢固掌握解题的基本方法与基本技巧,并补充考研需要的新内容,掌握有用的新方法与新技巧,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课程包括多项式理论和线性代数两大部分,共八讲(多项式、行列式、矩阵、线性方程组、向量空间与线性变换、欧氏空间、二次型、 -矩阵)。

第一讲行列式行列式是代数学的基本概念与工具,这一讲让学生深刻理解n阶行列式的定义、性质、几何意义和应用(Binet-Cauchy公式),熟练掌握行列式的常用计算方法。

第二讲线性方程组让学生了解线性关系是自然界中的最简单、最基本关系,非线性问题局部化后可化为线性问题。

熟练掌握向量的线性相关性、线性方程组有解判别、求解方法和解集合的结构(基础解系)。

第三讲矩阵让学生熟练掌握矩阵的线性运算、乘法运算、求逆运算、转置运算、分块运算、求秩运算及相关结论,会做矩阵的重要和式分解、乘积分解,并会利用矩阵工具解决具体问题。

第四讲二次型让学生掌握二次型及相关概念,会用合同变换法和正交变换法化二次型为标准形(规范形);会对实数域和复数域上的二次型做等价分类;会判定二次型的正定性。

第五讲线性空间与线性变换让学生熟练掌握线性空间及相关概念,会从向量的线性关系、基、子空间、线性映射等方面研究线性空间的结构;会做线性空间的直和分解;掌握线性变换及其矩阵表示;理解线性变换(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值域、核、不变子空间等概念的基础上能够求出相关值,会判断线性变换(矩阵)是否可以对角化;理解矩阵的相似关系及其性质与判别法。

《高等代数选讲》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高等代数选讲》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高等代数选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7202课程名称:高等代数选讲英文名称:Selected Topics of Advanced Algebra课程类型:专业课课程要求:选修学时/学分:32/2(讲课学时:32;实验学时:0;上机学时:0)开课学期:7适用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授课语言:中文课程网站:无一、课程性质与任务高等代数选讲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提高学生对已开设的代数类课程的思想、方法、技巧等方面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高等代数中的各种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满足学生进一步深造及今后工作的需要。

二、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先修课程:《高等代数》,《近世代数》,《矩阵分析》,《泛函分析》三、课程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高等代数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方法等。

掌握多项式理论及利用这一理论研究一元n次方程求根问题;熟练掌握行列式理论、矩阵理论及向量空间理论, 利用这些理论解决线性方程组的解的存在性问题、数量问题、解的结构(公式解,通解,一般解) 问题;掌握解决二次型标准化的方法,解决二次型相关问题;掌握线性变换理论及线性变换或矩阵的标准形问题;理解向量空间的进一步结果即欧氏空间,以及线性空间的不变子空间分解方法等内容。

巩固并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使学生了解本专业及相关领域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使其能够利用代数学理论解决综合性的理论或实际问题。

(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4.1)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还要特别注意综合运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训练。

使学生具有综合运用代数的理论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建模,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钻研问题的习惯,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提出多种解决方案,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能力。

使部分有考研意愿的学生能够从容的应付研究生的入学考试。

《高等代数选讲》教学大纲

《高等代数选讲》教学大纲

《高等代数选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课程代码:0741123120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时:72学时适用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适用对象:本科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考核方式为考试。

严格考核学生出勤情况,达到学籍管理规定的旷课量则取消考试资格。

综合成绩根据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80%。

二、课程概述:本课程在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按照《代数学教学大纲》(高代部分)完成教学之后的必修课。

它设想将《高等代数》中由于课时太少而未学完且实际需要的内容继续学完,以使同学的知识面更广,理论更系统,更扎实,更完备,为同学继续学习新的学科和将来作一名合格的中学教师作好理论知识的准备。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有:多元多项式与对称多项式;行列式的拉普拉斯定理和乘法定理;结式和二元高次方程组的一般解法;矩阵的广其应用举例;二次型及其标准形,正定二次型及正定矩阵;线性变换的值域与核,不变子空间,若当标准形介绍,最小多项式; 一矩阵及若当标准形的理论推导;子空间的正交,实对称矩阵的正交相似(合同)对角化,向量到子空间的距离和最小二乘法,酉空间介绍。

三、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扩大同学的知识面,培养同学在学习和工作中乐于思考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和勇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创新能力,提高同学的素质,为大学后继课程的学习,为愿意考研同学的考研考试,为愿意在工作中自学提高的同学的自学,也为将来在中学教学中作一名合格的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学时分配表五、教学基本内容:第一章多元多项式(8学时)本章将一元多项式理论推广到n元多项式,并讨论一类应用较为广泛的n 元多项式-对称多项式。

教学要求:1.掌握两个一元多项式的最小公倍式的概念,最小公倍式与最大公因式的关系,最小公倍式的求法。

2.了解n元多项式、次数、齐式等概念,运算和运算律,齐式之积仍为齐式。

掌握字典排列法和首项定理,了解齐式排列法,按某一元的元次排列法及次数定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阳师范大学教学日历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课程名称:近世代数《近世代数》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总则1.本课程的目的和要求:近世代数不仅在数学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在学科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如理论物理、计算机学科等。

其研究的方法和观点,对其他学科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群、环、域、模是本课程的基本内容,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群、环、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对模的概念有所理解。

2.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本课程讲授代数中典型的代数系统:群、环、域。

要求学生能了解群的各种定义,循环群,n阶对称群,变换群,陪集,不变子群的定义及其性质,了解环、域、理想、唯一分解环的定义。

能够计算群的元素阶,环中可逆元,零因子、素元,掌握Lagrange定理,群、环同态和同构基本定理,掌握判别唯一分解环的方法。

3.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群、正规子群、环、理想、同态基本原理.难点:商群、商环。

4.本课程的知识范围及与相关课程的关系集合论初步与高等代数(线性代数)是学习本课程的准备知识。

本课程学习以后可以继续研读:群论、环论、模论、李群、李代数、计算机科学等。

二、课程说明1.课程基本情况(中文)近世代数(英文)Abstract Algebra专业必修课2.适用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适用对象:本科3.首选教材:《近世代数基础》,张禾瑞,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年修订本。

二选教材:《近世代数》,吴品三,高等教育出版社,1978年修订本。

4.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考核方式为考试。

严格考核学生出勤情况,达到学籍管理规定的旷课量则取消考试资格。

综合成绩根据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80%。

三、教学安排《近世代数》课程的讲授为一个学期,共72学时,内容包括第1章到第4章的内容。

学时分配四、教学环节该课程是理论性较强的学科,由于教学时数所限,本课程的理论推证较少,因此必须通过做练习题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熟悉各种公式的运用,从而达到消化、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

由此可知,独立完成作业是学好本课程的重要手段。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一、基本概念(一)、教学内容集合:子集与真子集,并集、交集。

映射:映射的定义,以及象与逆象的概念。

代数运算:代数运算的定义及表示法,二元运算的概念。

结合律:结合律的定义。

交换律:交换律的定义。

分配律:分配律的定义。

一一映射:满射、单射、一一映射;变换、单射变换、满射变换及一一变换。

同态:同态映射、同态满射。

同构、自同构:同构映射、自同构。

等价关系与集合:关系、等价关系,分类、全体代表团、剩余类。

重点:一一映射、同态、同构、自同构、分类。

难点:建立映射关系与同构关系,等价关系与分类之间的相互转换。

(二)教学基本要求1、理解集合的概念,了解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以及集合之间的运算。

2、理解映射的概念,能在集合之间建立映射关系,并能判断两个映射是否相同。

3、掌握代数运算与映射的关系,能建立有限集合之间的运算表。

4、掌握将结合律、交换律、第一、第二分配律推广到n元的定理,并能判断给定的运算能否满足结合律、交换律以及两种分配律。

5、掌握一一映射的定义,并能建立两个集合之间的满射、单射、一一映射,能判定给定的映射是否是一一映射。

6、掌握同态映射的概念,理解同态与同态满射的关系,并能判定映射是否是同态满射,掌握具有同态满射的集合之间的联系。

7、掌握同构映射和自同构的概念,能区分同态与同构的差别,理解两个具有同构关系的集合之间的关系,并能判定给定的映射和运算是否是同构关系,能建立两个集合之间的同构映射。

8、理解关系和等价关系的概念,掌握等价关系和分类之间的转换定理,,和熟练判定给定的关系是否是等价关系。

并熟悉剩余类的基本特性,以便为群、环提供典型的范例,能建立整数间给定的模的剩余类。

二、群论(一)、教学内容群的定义:群的第一定义、群的第二定义,左、右单位元,左、右逆元的,群的阶,有限群和交换群的定义。

单位元、逆元、消去律:单位元的存在性和唯一性,逆元的概念,元的阶,消去律。

有限群的另一定义:有限群的另一定义。

群的同态:和一个群同态的非空集合也是一个群。

在同态满射下,单位元的象也是单位元,元a的逆元的象是a的象的逆。

循环群:循环群、生成元。

整数加群,剩余类加群,生成元的阶。

变换群:恒等变换,集合的若干个变换(包含恒等变换)构成的集合作成群,变换群的定义与基本定理。

置换群:置换、置换群,对称群,k-循环置换,循环置换的乘积,有限群与置换群的关系。

子群:子群的定义,子集成群的充分必要条件,有限子集成群的充分必要条件,S生成的子群。

子群的陪集:右陪集、左陪集,左、右陪集个数的关系。

指数,Lagrange 定理,有限群中群的阶和元的阶的关系。

不变子群、商群:不变子群、商群。

重点:群的定义、变换群及其基本定理,置换群、子群。

难点:变换群、子群的陪集、商群。

(二)、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群的第一、第二定义,并掌握两者之间的等价转换,理解左、右单位元,左、右逆元的意义,掌握有限群、无限群、群的阶和交换群的概念。

2、充分掌握单位元、逆元的存在性和唯一性,了解消去律的定义,能熟练掌握群与阶的关系,会计算群元素的周期。

3、了解有限群的定义,并理解该定义不适用无限群的原因。

4、理解群同构、同态的定义,掌握和一个群同态的集合也成群的证明,掌握群同态的有关性质,并能证明在同态满射下,单位元的象也是单位元,元a的逆元的象是a的象的逆。

5、掌握循环群的定义和由生成元决定循环群的性质与特点,熟练掌握剩余类加群,并能证明任一循环群可以与整数加群或模为n的剩余类加群同构。

以及与循环群同态的群的性质。

6、熟练掌握变换的符号的运用和变换的乘法,能证明可以成群的变换只包含一一变换,且单位元一定是恒等变换。

了解变换群的定义和性质。

掌握任何一个群都同一个变换群同构的定理的证明。

掌握元素求逆等运算。

7、理解置换与置换群的定义与性质,掌握每一个n元置换都可以写成若干个互相没有共同数字的(不相连)的循环置换的乘积的证明与运用。

理解有限群与置换群的同构关系。

8、了解子群的定义,掌握群的子集成群的充分而且必要的条件与判定定理,并能掌握找出已知群的子群的一般方法,了解群与子群中的单位元与逆元的关系,以及子群与子群之间的关系。

9、掌握陪集的定义,以及与等价关系和分类之间的关系,了解子群与陪集之间的映射关系,并能证明有限群的阶能被元的阶整除的定理,以及阶为素数的群一定为循环群的证明。

10、了解不变子群的定义,能掌握一个群的子群是不变子群的充分必要条件的定理,理解商群的定义,了解NGNG/的阶的阶的意义及其应用。

11、能证明一个群同它的每一个商群同态的定理,了解核的定义,掌握两个具有同态关系的群之间子群或不变子群的象的性质。

并能将子群或不变子群的性质运用到循环群、变换群等中。

三、环与域(一)、教学内容加群、环的定义:加群、负元、零元,环。

交换律、单位元、零因子、整环:交换律、交换环,单位元、零因子、整环。

除环、域:除环、域,除环的乘群,四元数除环。

无零因子环的特征:没有零因子的环的性质,特征的定义,整环、除环以及域的特征的性质。

子环、环的同态:子环、子除环,子整域、子域,同态环或子环的性质,同构环的性质。

多项式环:多项式、系数,多项式环,未定元,次数,多项式的系数、无关未定元。

理想:理想子环,零理想,单位理想,主理想。

剩余类环、同态与理想:模ц的剩余类,剩余类环,在环到环的同态映射下的性质。

最大理想:最大理想。

商域:商域,商域适合的计算规则。

重点:环、域,理想。

难点:环的同态,最大理想,商域。

(二)、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加群的定义,熟悉环的定义,环中的计算规则。

2、理解交换环的定义,熟悉单位元、逆元和零因子的性质并能熟练运用。

掌握消去律与零因子的关系。

3、了解除环的定义,与能举出域的例子,除环与加群、乘群的关系,理顺环——交换环、有单位元环和无零因子环——整环、除环——域的关系。

4、熟悉无零因子环中的计算规则,掌握无零因子环中特征的性质5、理解子环、子除环的定义,并能写出子整环、子域的概念,熟悉子除环的子集作成子除环的条件,了解同态、同构环之间的性质,并对环、除环的中心有一定的了解。

6、了解多项式成环,熟悉多项式环中的未定元、次数以及系数、无关未定元的作用。

7、理解理想子环的构成,以及零理想、单位理想和主理想的构成,能判断一个环是否是理想子环,和理想子环是否为主理想子环。

8、理解一个环的所有模ц的剩余类作成的集合也是环,且与原来的环同态。

了解在同态映射下的两个环相互之间的关系、性质。

9、了解什么是最大理想,且和剩余类环的关联。

10、掌握没有零因子的交换环一定是一个域的子环,了解商域的构成,并掌握同构的环的商域也同构的定理。

四、整环里的因子分解(一)、教学内容素元、唯一分解:整除,单位、相伴元,平凡因子、真因子、素元,唯一分解。

唯一分解环:唯一分解环,唯一分解环的性质。

公因子、最大公因子,最大公因子的存在性。

主理想环:主理想环,主理想和最大理想、分解环的关系。

欧氏环:欧氏环的定义,欧氏环和主理想环的关系。

多项式环的因子分解:本原多项式的定义及其引理。

因子分解与多项式的根:多项式的根、重根、导数;重根的判别定理。

重点:唯一分解,主理想环,多项式和多项式的根。

难点:唯一分解环,主理想、最大理想,欧氏环。

(二)、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整除,单位、相伴元和平凡因子、真因子、素元的概念,以及掌握整环中不等于零的元有真因子的充分而且必要的条件,掌握唯一分解的定义,了解整环中的元是否都有唯一分解。

2、知道唯一分解环的定义和性质,以及公因子、最大公因子的概念和定理,了解互素的概念。

理解判别唯一分解环的方法。

3、理解主理想环的概念和引理,能证明主理想环是唯一分解环。

4、了解欧氏环的定义,理解欧氏环、整数环都是主理想环与唯一分解环的证明,并能证明域一定是一个欧氏环。

5、知道本原多项式的定义,理解本原多项式的性质,和本原多项式的唯一分解性,并对分解环有进一步的认识。

6、了解多项式的根和性质,掌握重根和导数的定理和推论。

参考书目《近世代数》,吴品山,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9。

《抽象代数学》,谢邦杰,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近世代数基础》,刘绍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撰写人:张彩华《高等代数选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代码:二、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三、预修课程:高等代数四、学分:4学分五、学时:72学时六、课程概述:本课程在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按照《代数学教学大纲》(高代部分)完成教学之后的必修课。

它设想将《高等代数》中由于课时太少而未学完且实际需要的内容继续学完,以使同学的知识面更广,理论更系统,更扎实,更完备,为同学继续学习新的学科和将来作一名合格的中学教师作好理论知识的准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