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知识点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期末考试资料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期末考试资料一、德性定义(P7)“德性”在《礼记•中庸》上指“人的自然秉性”。
在《伦理学大辞典》中,德性即道德品质。
在我国道家思想中,德性与道、生命密切相关。
德性就是“道”在生命体中的体现,是生命的根本属性。
在西方,苏格拉底认为,自然万物都蕴藏着它的内在性,他称之为“善”。
“善”即是人的“德性”,“德性”是人的本性。
亚里士多德明确地说:“过度和不及都属于恶,中道才是德性。
”在这里,德性就是中道,其实质是一种适度。
二、品德形成与道德发展的内在基础是什么?(P12-18)一、道德:生命进化的产物(道德是人类在动物界进化的产物,是人类社会自身演变的产物。
)(一)人生命中的“社会性本能”(人的生命中具有“社会性本能”,这是道德潜能的基础。
)(二)自利-利他行为“光谱”(有关生命与道德潜能的关系,还可以从动物界中存在的自利-利他行为“光谱”中考察。
)(三)人类“软核”的利他智慧(尽管在动物界自利-利他“光谱”中,人类的利他性并不强,但人类能将自己的利益“有意识地让出去”。
这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超高智慧所在。
)二、道德潜能:存在与生命之中(一)人有道德的天性——人性说(道德并不是外在于人生命的存在物,而是人的天性、本性。
是与人的生命密切相关的,是人的生命本身所固有的。
)(二)道德能力“写在”基因上——基因学的视角(道德能力作为人的一种行为特质,只能在人的遗传所提供的潜在能力之中,不可能超出此范围。
)三、脑神经:道德活动的生命元基点(一)额叶:脑的道德中枢(二)与“三重脑”对应的“三重道德”四、“文化印记”:生命早期的道德记忆(一)人的开放性行为程序“接受”文化印记(人从一出生就打上了文化的烙印。
)(二)生命早期父母之爱的记忆(三)文化印记对人的后天影响三、社会性生活定义(P23)儿童的社会性生活主要体现为儿童在公共场所的活动,儿童的这种活动需要儿童有相应的公德。
儿童的社会性生活,首先有助于培养儿童的公民意识与能力。
小学生品德发展及道德教育知识点

小学生品德发展及道德教育知识点1.知识点一:道德的定义与作用道德是人们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人类共同利益而形成的一套规范行为准则。
道德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使其具备良好的品德和道德素养。
2.知识点二: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小学阶段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主要特点有:-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对模仿行为较为容易,需要引导和教育。
-对待事物的认识较为简单,容易被一些道德观念所主导,如对好人和坏人的简单二分认知。
-情感丰富,善于感受和表达情感,情感教育尤为重要。
3.知识点三:小学生品德教育的原则-个别化原则: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进行差异化的品德教育。
-渗透性原则:将品德教育融入到日常的各个学科和活动中,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
-激励性原则:通过奖励和鼓励,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其良好品德的形成。
4.知识点四:小学生品德教育的重点内容-爱国主义与公民意识: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公民责任的认识。
-社会公德和集体主义观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和团队合作精神。
-学习品德: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习惯。
-礼仪与文明行为:教育学生懂得礼貌与尊重他人,养成文明的言行举止。
-诚实守信和道德勤奋: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和勤奋上进的品质。
5.知识点五:小学生品德教育的教育方法-榜样教育:通过身边的先进人物和事迹,激励学生向优秀人物学习,并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模式。
-经验教育:通过自身经历、亲身感受和互动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从中汲取道德教育的智慧和灵感。
-讨论和反思:通过分析问题和共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和自我反思能力。
-游戏和角色扮演:通过游戏和角色扮演的方式,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道德教育的乐趣。
小学生品德教育内容

小学生品德教育内容1. 尊重与礼貌:教育小学生尊重他人,并以礼貌待人。
这可以通过模范行为和实例教育来实现,比如教育他们如何问候他人,主动帮助他人并对他人的意见和观点持尊重态度。
尊重与礼貌:教育小学生尊重他人,并以礼貌待人。
这可以通过模范行为和实例教育来实现,比如教育他们如何问候他人,主动帮助他人并对他人的意见和观点持尊重态度。
2. 诚实与诚信:鼓励小学生讲真话,做人诚实,并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育他们理解诚信的重要性,并教导他们在研究和与他人交往中负责任地行为。
诚实与诚信:鼓励小学生讲真话,做人诚实,并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育他们理解诚信的重要性,并教导他们在学习和与他人交往中负责任地行为。
3. 友谊与合作:推动小学生发展友谊和合作精神,培养他们在团队中共同努力和合作的能力。
通过组织小组活动、鼓励分享和帮助他人的方式来促进这一点。
友谊与合作:推动小学生发展友谊和合作精神,培养他们在团队中共同努力和合作的能力。
通过组织小组活动、鼓励分享和帮助他人的方式来促进这一点。
4. 守纪律与责任心:引导小学生遵守学校纪律和规定,理解自己在班级和学校中的责任。
教育他们准时到校、按时完成作业、参加集体活动并遵守校园规则。
守纪律与责任心:引导小学生遵守学校纪律和规定,理解自己在班级和学校中的责任。
教育他们准时到校、按时完成作业、参加集体活动并遵守校园规则。
5. 关心他人和公益事业:培养小学生关心他人和社会的意识。
通过开展义工活动、参与公益项目以及向他们介绍社会问题和解决方案,激发他们为他人和社区做贡献的热情。
关心他人和公益事业:培养小学生关心他人和社会的意识。
通过开展义工活动、参与公益项目以及向他们介绍社会问题和解决方案,激发他们为他人和社区做贡献的热情。
这些仅仅是一些常见的小学生品德教育内容,各学校和教育机构可能会根据特定需求和文化背景进行调整和补充。
通过这样的教育,我们可以培养小学生健康成长、积极向上的品格,为他们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德育教育重点知识点梳理

小学德育教育重点知识点梳理德育教育是指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和品德修养,使其成为有道德修养、具有良好品德的公民。
在小学阶段,德育教育是培养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基础,有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成功。
知识点1: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培养学生的基本道德要求之一。
小学德育教育应通过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意识和情感。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中国的优秀历史人物和事迹,如雷锋、焦裕禄,来引导学生崇尚英雄、尊重先辈,培养对祖国的忠诚感和自豪感。
知识点2:劳动教育劳动是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小学生是在亲身实践中学习与劳动相关的技能和价值观念的。
通过参与家庭劳动和学校的劳动实践活动,比如植树、清洁卫生、小组合作的劳动项目等,学生能够培养自理、自强、合作、感恩等美德。
同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各种劳动的尊重和理解,引导他们树立劳动光荣、实践为本的价值观。
知识点3:诚信教育诚信是社会交往和个人成长的基本原则之一。
小学阶段,诚信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培养学生的正直、诚实和守信的品质。
教师应当通过讲述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了解到诚信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置诚信考核机制,让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形成诚实守信的习惯。
知识点4:友善教育友善教育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于助人和友好关系的重要环节。
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友善意识和友善行为,引导他们学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尊重他人。
在平等、友好、互助的氛围中,学生能够培养自信、与人相处、团队合作的能力。
教师可以开展合作游戏,在小组活动中引导学生相互合作、尊重意见,让他们感受到友善的力量。
知识点5:环境保护教育环境保护教育是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重要内容。
在小学阶段,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实质和危害,并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小学生的十大道德教育培养他们的品德修养

小学生的十大道德教育培养他们的品德修养道德教育在小学阶段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在这个时期,孩子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正在形成。
良好的品德修养对于他们今后的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小学生的十大道德教育,以培养他们的品德修养。
第一是孝敬父母。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之一,对于小学生的道德修养也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教育引导,孩子能够明白父母的辛勤付出与无私奉献,从而懂得尊敬、关心和孝顺父母。
第二是友善待人。
小学生要学会友善待人,包括与同学、老师和其他人的相处。
培养他们的友善待人品质可以增进友谊、促进团结,同时也能够增强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技巧。
第三是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是道德修养的基石,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重要。
通过教育引导,孩子能够明白诚实与守信的重要性,明白说真话、守信用的原则,从而养成坦诚待人、言行一致的品德修养。
第四是尊重他人。
尊重他人是小学生道德教育的重点之一。
教育引导孩子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懂得包容、尊重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培养他们的谦虚、礼貌和互助精神。
第五是勤奋学习。
培养小学生的勤奋学习品质对于他们的未来学业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教育引导,孩子能够明白勤奋学习的重要性,懂得艰苦耐劳和持之以恒的精神,从而养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第六是自律自控。
自律自控是培养小学生品德修养的重要环节。
通过教育引导,孩子能够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懂得延迟满足、克制冲动与诱惑,培养他们的毅力、坚持和自律品质。
第七是公平正义。
小学生的道德教育也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公平正义观念。
教育引导孩子学会公正对待他人,懂得公平、无私和正义的原则,从而养成一种公正的道德修养。
第八是热心助人。
培养小学生的热心助人品质是培养他们的品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育引导孩子学会关心他人,无私奉献,懂得帮助他人和乐于分享,培养他们的爱心、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
第九是环保意识。
为了培养小学生的品德修养,也需要注重他们的环保意识教育。
通过教育引导,孩子能够懂得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重要性,养成爱护环境、积极参与环保行动的良好习惯。
小学生如何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小学生如何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在小学阶段,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不仅是塑造个人品质的基石,也是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探讨小学生如何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一、家庭教育1. 做好榜样:家长是孩子首要的榜样人物,家长应该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言行一致,以身作则,成为孩子良好品德的学习对象。
2. 培养良好习惯:家长要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讲究卫生,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坚持锻炼等,这些习惯可以提高孩子的自律能力和责任感。
3. 关注情感培养:家庭是小学生情感发展的最主要环境,家长要注重塑造孩子的健全人格和情绪管理能力,提供温暖的家庭氛围,倾听孩子的心声,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
二、学校教育1. 设立良好的课程体系:小学的课程设置应该不仅注重知识的传递,也要注重品德和道德的培养。
可以设置涉及道德教育的课程,如品德课、公民课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2. 增强实践教育:通过组织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形式,让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了解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整体意识。
3. 提供角色模拟机会:学校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感受到不同道德选择的结果,培养他们正确判断和决策的能力。
三、社会教育1. 寓教于乐的活动:社会教育可以通过游戏、绘本、动漫等形式进行,以轻松愉快的方式传递道德知识,并培养学生对道德的认同和思考能力。
2. 亲子互动活动:社会教育应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参与,通过合作游戏、亲子读书会等活动,加深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提高家庭教育的效果。
3. 社区参与与服务: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乐于助人的品质。
四、自我管理1. 培养自律能力:小学生应该学会自我约束和管理,如按时完成作业,遵守交通规则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律能力。
2. 培养公平正义观念:小学生应该学会公平对待他人,在与他人交往中不歧视、不欺凌他人,培养正义感和同理心。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第一章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1.了解道德的含义;了解道德与品德、德性概念之间的区别。
“道”表示事物运动的规律和规则,含有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又被赋予社会理想或道德理想等意义。
“德”同“得”,是个体在实践中成就的一种内在品格,即所谓善心善行。
人们认识了“道”,转化为思想感情,然后外化为行为,施与人,便称之为“德”。
日常生活中,“道德”既可以指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也可以指人的思想品质或德行修养,也指对人们行为的善恶评价。
道德:内在品质+外在行为规范和原则主体不同,可分为个体道德和社会道德品德:个体道德品质,是个体现象,它是社会道德现象在个人身上的反映道德反映整个社会的要求,内容全面完整,品德只是其中一个部分。
德性:内在品质2.识记潘菽先生的“四要素说”中的品德结构。
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道德认知:是指如何获得是非观念、如何进行道德判断与推理,从而作出道德决策。
道德情感:指对正确或错误行为的感受(如内疚、同情、自豪等),以及激发道德思想或行动的情感因素,如移情。
道德意志:是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观念指导下,自觉地调解内心矛盾、克服内外困难,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心理过程。
道德行为:是指人们面对欺骗、攻击等违反道德规则的诱惑,或者他人需要帮助时实际采取的行为方式。
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者是什么关系?道德认知对其他各要素起着理性调节作用。
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产生的重要推力,是维持人们自觉行为的重要支撑力量,也是道德行为的调节和维持力量,道德行为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外在表现,也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得以发展的实践基础。
品德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构成一个人整体的品德面貌。
品德各要素的统一性和协调性,决定了品德发展的质量与倾向。
3.理解德育内涵、以及我们应持的态度;了解德育概念泛化的弊端。
西方:moral education,即道德教育与宗教教育、政治(公民)教育有明显区别中国:狭义:指道德教育广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更广义:法制教育、心理教育、青春期教育、性教育、环境教育、安全教育等德育概念界定——内涵的角度1、转化说在我国,许多德育定义都认为德育只是一种由外向内向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认为思想道德等纯粹是从外部“转化”进学生头脑的。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各

中⼩学⽣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各第⼀章—、基本概念道德:是指调整⼈们相互关系的⾏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个⼈依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为准则在⾏动时表现出来的⼀些经常的、稳固的⼼理特征。
品德⼼理结构:是指品德这种个体⼼理现象的组成成分,是指个体⼼理现象的形式、结构体。
道德认识:也称道德观念,它是指对于⾏为规范的认识,是⼈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
道德情感:是直接地与⼈所具有的⼀定道德规范的需要相联系的⼀种体验,它是⼈的情感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般成为品德的情感特征。
道德信念:指坚信⾏为准则的正确性并伴有情绪⾊彩与动⼒性的观念。
道德评价:指运⽤道德准则对别⼈或对⾃⼰的⾏为、品质作出是⾮善恶的判断。
德育⽬标:是⼀定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在品德⽅⾯的质量和规格的设想或规定。
最近发展区:即现有发展⽔平和潜在发展⽔平之间的差异。
前者是指现在已经具有的发展⽔平,后者是指借助别⼈的帮助所达到的⽔平。
品德测评:是测评者采⽤科学的测评⼿段和⼯具,有⽬的、有系统地收集测评对象在某⼀时期内主要活动领域中的品德特征信息,并针对某⼀测评⽬标体系作出定性或定量的价值评判、分析,由此反映个体品德状况的⼀种教育活动。
定性测评法:是测评者依据被测评者的品德表现信息,对照评定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要求作出选择判断,从⽽形成⼀个以简明扼要的⽂字形式表达的关于被评者思想品德状况的鉴定。
总体印象法:⼜称整体印象评判法。
是品德测评者根据⾃⼰平时对学⽣情况的随意了解,及业已形成的总体印象进⾏价值性判断的⼀种⽅法。
评语鉴定法:是指品德测评者,根据⾃⼰对测评对象长期的观察与了解,参照有关标准内容(如评定标准)⽤陈述句的形式,对学⽣某⼀时期中的品德⽔平与状况概括地作出个⼈鉴定意见。
写实法:⼜称记实法,就是实事求是地把品德⾏为的表现记录下来,客观地反映事情的本来⾯⽬,作为品德测评的依据。
等级测评法:⼜叫操⾏等级评定法、品德考核评等法,即按照⼀定标准对被测评者的品德⽔平和状况予以总括性的等级评定,以显⽰品德发展⽔平的差异。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各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各中小学生的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良好品德的过程中,道德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品德是指人的价值观、道德修养和品质,而道德教育则是以培养学生的品德为目标的教育活动,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首先,中小学生的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应从小学开始。
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形成自我认知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他们对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接受能力强,并具有较强的模仿和学习能力。
因此,小学阶段的道德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恩心、友善心和奉献精神。
通过课堂教育、家校合作和社会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关心他人,学会分享和帮助他人,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社会意识。
其次,中学阶段是道德教育的关键时期。
中学生开始进入青春期,面临着身心变化和认识世界的新问题。
此时,道德教育应加强对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和道德选择的引导。
教师应通过教育让学生明白人生追求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应注重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合作意识,让他们在团队中学会尊重他人,服从规则,培养他们的集体观念和团队合作精神。
此外,道德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判断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德问题日益复杂多样化,学生需要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正确判断和解决道德困惑。
因此,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判断力,通过讨论、辩论和思考,引导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家庭和社会是中小学生品德发展和道德教育的重要环境。
家长应与学校和社区合作,共同承担起培养孩子良好品德的责任。
家庭要以身作则,成为孩子道德教育的榜样和指导者。
同时,社会也应提供丰富多样的道德教育资源和机会,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综上所述,中小学生的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应从小学开始,并在中学阶段加强引导,通过培养学生的感恩心、友善心和奉献精神等方式,提高他们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教育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教育
一、小学生品德发展及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生的品德发展对教育事业至关重要,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
小学生品德的培养是教育的重要任务,这一培养不仅包括学生智力能力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品德,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
二、促进小学生品德发展的措施
1.实施“和谐校园”建设。
在运用“和谐校园”建设的框架下,我们应该注重教育整个学校学生的文明素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学习文明相处。
2.加强道德教育。
应该加强小学生的道德教育,让学生了解自己应有的伦理行为,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
3.引导学生参加社会活动。
应该鼓励学生参加一些社会活动,让学生学习一些社会道德知识,让学生逐步懂得尊重他人、尊重社会秩序、助人为乐等道德。
4.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
应该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具备负责任的伦理意识,并培养学生的正确观念,合理安排学生的家庭教育,从根本上改善学生的品行。
三、总结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教育是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教育的重要任务。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读书笔记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读书笔记第一章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概念与基础1.品德的界定概括为两种:一种是“大”的品德含义,即品德本身包括的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等内容;另一种是专指道德品质。
(本书对品德的理解)2.品德、道德和德行三者之间的关系。
从品德与道德的内涵看,品德与道德相似,可以说二者是“内”与“外”的关系,即道德存在于社会领域,品德存在于人的心里。
在古代,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道德都是一种内在的理解,到后来才发展为一种外在的规则;而德性始终是内在的东西,是一个人追求自己品质的一连串活动。
3.本书采用的道德结构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道德境界、道德需要。
4.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关系,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道德教育是促进品德发展的重要因素)5.道德教育作用于品德结构各要素,能够帮助儿童获得道德认知,陶冶道德情感,磨炼道德意志,示范道德行为,形成道德习惯,同时各要素之间协同作用;道德教育激发道德需要与道德动机,追求人的道德自律与自由,提升人的道德境界。
6.生命是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内在基础。
生活是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另一个不可或缺的基础,它与生命一起构成了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完整的“双重”基础。
(思维导图展示,如下)7.儿童生活不同于成人生活,它有着自身的特点。
(思维导图如下)第三章小学生品德发展的主要内容1.“仁、义、礼、智、信”五德,可谓是中华先秦道德文化的共有思想,是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共构的一种美德体系。
2.先秦儒家伦理主要包括“四则”“四端”“八维”等概念体系。
孔子重仁和礼治,在《论语》中提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四则”。
孟子提出“四端”,“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而儒家的“八维”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中礼、义、廉、耻,称之为“四维”,出自《管子》。
3.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大境界。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一、道德的定义:德是指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道德贯串于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
二、品德的定义:品德即道德品质,有时也称思想品德,是一个人依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行动时表现出来的一些经常的、稳固的心理特征。
三、道德和品德的区别:道德是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存在而存在的社会现象,它的发生发展服从于社会发展的规律,不以个别人的存亡与个别人品德的有无为转移;而品德是依赖于某一个体而存在的一种个体现象,它的发生发展一方面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同时也服从于人的心理发展规律。
两者所反映的内容不同,所属的范畴也不同。
1. 道德和品德所反映的内容不同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其所反映的是群体和社会中的准则规范。
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其所反映的是个体与道德相联系的心理特征。
2. 道德和品德所属的范畴不同道德主要是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伦理学是一种主要研究价值和规则的根据的哲学科目。
在道德方面,伦理学研究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主要就是揭示道德关系中的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矛盾,并根据这种矛盾的性质和特点,总结出反映这种矛盾发展规律的道德理论,确定解决这种矛盾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提出进行道德评价的标准以及道德教育、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以便不断地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品德则主要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一门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在品德方面,心理学主要探讨个体内在的品德心理结构、机制、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个体对道德的内化和个性化,其核心是道德自我的形成、发展,皮亚杰、柯尔伯格等众多心理学家对此作出了颇不平凡的贡献。
但与此同时,心理学也关注个体所生活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道德状况,关注社会对个体的道德要求和作出的道德评价。
四、道德和品德的联系:1. 个体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个体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没有社会道德规范就难以评价个体的品德。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期末考试资料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期末考试资料一、德性定义(P7)“德性”在《礼记·中庸》上指“人的自然秉性”。
在《伦理学大辞典》中,德性即道德品质。
在我国道家思想中,德性与道、生命密切相关。
德性就是“道”在生命体中的体现,是生命的根本属性。
在西方,苏格拉底认为,自然万物都蕴藏着它的内在性,他称之为“善”。
“善”即是人的“德性”,“德性”是人的本性。
亚里士多德明确地说:“过度和不及都属于恶,中道才是德性。
”在这里,德性就是中道,其实质是一种适度。
二、品德形成与道德发展的内在基础是什么?(P12-18)一、道德:生命进化的产物(道德是人类在动物界进化的产物,是人类社会自身演变的产物。
)(一)人生命中的“社会性本能”(人的生命中具有“社会性本能”,这是道德潜能的基础。
)(二)自利-利他行为“光谱”(有关生命与道德潜能的关系,还可以从动物界中存在的自利-利他行为“光谱”中考察。
)(三)人类“软核”的利他智慧(尽管在动物界自利-利他“光谱”中,人类的利他性并不强,但人类能将自己的利益“有意识地让出去”。
这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超高智慧所在。
)二、道德潜能:存在与生命之中(一)人有道德的天性——人性说(道德并不是外在于人生命的存在物,而是人的天性、本性。
是与人的生命密切相关的,是人的生命本身所固有的。
)(二)道德能力“写在”基因上——基因学的视角(道德能力作为人的一种行为特质,只能在人的遗传所提供的潜在能力之中,不可能超出此范围。
)三、脑神经:道德活动的生命元基点(一)额叶:脑的道德中枢(二)与“三重脑”对应的“三重道德”四、“文化印记”:生命早期的道德记忆(一)人的开放性行为程序“接受”文化印记(人从一出生就打上了文化的烙印。
)(二)生命早期父母之爱的记忆(三)文化印记对人的后天影响三、社会性生活定义(P23)儿童的社会性生活主要体现为儿童在公共场所的活动,儿童的这种活动需要儿童有相应的公德。
儿童的社会性生活,首先有助于培养儿童的公民意识与能力。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知识点

第一章: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概念与基础1.Def品德:广义的品德包括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等内容;狭义的品德专指道德品质;2.对道德的理解分为两类:内在品质、行为规范和原则;3.品德与道德、德性的关系是什么答:从品德与道德的内涵看,品德与道德相似,可以说两者是“内”与“外”的关系,即道德存在于社会领域,品德存在于人的心里;德性是内在的东西,是一个人追求自己品质的一连串活动;4.品德的结构及其构成要素是什么答:四要素+道德需要+道德境界;四要素: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5.个体品德形成的过程是怎样的答:①先依从;此时个体并非真心愿意,而是处于外在的奖励或惩罚而遵守道德规范;②再认同;此时个体在认识,情感,行为上与规范保持一致,从而自愿地遵守规范;③最后信奉;此时个体已经深刻地认识到规范本身的价值,将规范内化,作为个人价值体系的一部分;6.额叶:专门负责道德发展的神经中枢;7.道德与生活的关系是什么答:道德源于生活,道德在生活中,道德为了生活;生活为道德提供了后天的可能性;8.儿童生活的特点是怎样的答:①儿童生活是“身体生活”;儿童主要用身体进行活动,体验生活;②儿童生活是“本能生活”;儿童在生活中并不刻意追求什么,也没有什么规划和设计,他们本能的嬉戏,游戏,玩耍,好奇,想象,探究,充满童真,他们生活在其中,乐在其中;③儿童生活是“日常生活”;儿童咋日常生活中与人交往,建立情感性关系,以自身的兴趣爱好重复着他们的游戏等活动,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他们对世界、人、道德等方面的自身体验;9.儿童生活的主要存在方式是怎样的答:①关系性生活;儿童生活中主要有三种关系:亲子、师生、同伴关系;其中亲子关系是基础与核心;伴随着儿童的成长,师生、同伴关系对儿童品德发展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②活动性生活;主要有三种:游戏活动、仪式活动、叙事活动;③学习性生活;学习是人的天性,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学习是儿童的一种重要生活;④社会性生活;儿童的社会性生活主要体现为儿童在公共场所的活动需要儿童有相应的公德;10.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关系是什么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道德教育是促进品德发展的重要因素;②道德教育作用于品德结构各要素,能够帮助儿童获得道德认知,陶冶道德情感,磨练道德意志,示范道德行为,形成道德习惯;③道德教育激发道德需要与道德境界,促进人的“觉解”,唤醒人的心灵,追求人的道德自律与自由,提升人的道德境界;第二章:小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与特点1.简述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答:①前道德阶段;学龄前0-5岁;学龄前的儿童几乎不关注规则,也不理解规则的真正含义;它们的行为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不道德”的;②他律道德阶段;5-10岁;这时期的儿童受外部规则的约束,思维比较刻板,认为规则是由权威人物所制定的,不可更改,而且必须遵守;在行为责任的判定上,儿童通常从行为的结果而不是行为的动机来进行判断;在惩罚方式上,倾向于强制性惩罚;③自律道德阶段;10-11岁以后;这是儿童的思维更加灵活,认为规则是可变的,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有时可以违反规则,如为了救人而违规的司机,就算他违背了交通规则,他的行为也是道德的;在行为的判定上,儿童会依据行为者的主观动机来判断对错;在惩罚措施方面,会采用回敬性惩罚;2.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答:①前习俗道德水平:习俗即道德规则;这一水平的儿童能意识到规则的存在,认为规则由权威人物制定,人们为了避免惩罚或获得个人利益而遵守;阶段一: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二:相对功利主义的定向阶段②习俗道德水平: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可或维持社会秩序而遵守规则;道德动机从具体的惩罚和报偿发展为获得社会的赞赏和避免谴责;阶段三:“好孩子”定向阶段四:遵守法规阶段③后习俗道德水平:这一阶段就已经发展到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达到完全自律的境界;人们面临道德情境时,可本着自己的良心以及个人的价值观从事道德判断,而未必受传统习俗或社会规范所制约;道德上的正确与法律上的合法不一定等同;阶段五:社会契约定向阶段阶段六: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3.两个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给你什么启示答:这两个理论总结的是一般规律,不一定每一个人都按照既定的规律走下去,一般的规律告诉我们关于道德发展的一般顺序,让我们能够理解学生的一些“道德”行为;4.小学生道德认知发展的特点是怎样的答:⑴他们对道德概念的理解逐步深化;⑵具体道德观念的发展:a.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认识到惩罚的本质,认为应对于犯错者采用回敬性惩罚而非强制性惩罚;b.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更加看重集体利益;儿童的集体利益不仅表现为不愿意破坏公物,还表现为更加包容为集体利益而撒谎的行为;⑶道德判断的发展:a.判断依据从客观后果向主管动机转变;b.对成人的依附性逐渐降低;5.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答:他认为,成熟的人格由三个成分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①本我:是人格中的生物成分,它是与生俱来的非理性欲望,寻求本能需要的即时满足;它遵循快乐原则,即一切以快乐为本;本我是人格中最早发展的成分,天生就有;②自我:是人格中的心理成分,它主要起协调作用,检查本我欲望,接受超我的指导,选择符合超我和现实的行为;③超我:是人格中的社会成分,也是最晚发展的部分;它是个体内化的行为准则,同城会对本能欲望进行约束和控制;6.简述弗洛伊德儿童发展的五个阶段;答: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性器期3-6岁:这一时期,儿童十分眷恋自己异性别的父/母;以男孩为例,他们会发展出恋母情结,渴望取代父亲,与母亲在一起,但是自己又不够强大,不能与父亲抗衡;为了解决这种强烈的感情冲突,男孩会认同父亲----在模仿父亲男性角色的同时内化其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从而发展出超我;7.道德情感发展的一般趋势: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道德情感体验逐步深刻,从单维向多维过渡,道德情感开始复杂化;8.道德情感的作用是什么答:①是道德认知的激发力量和引导力量;②对道德行为起调控作用;③移情是自我与道德行为之间重要的中介变量;自我—移情—道德行为;9.移情的发展是怎样的答:移情是指被他人的情绪激发并能感同身受地体验别人情绪的能力;移情是引发内疚、同情等道德情绪的基础;移情也是个体亲社会行为的基础;移情反应随着年龄呈倒“u”型发展;10.内疚感的发展是怎样的答:内疚感指个体做错了事情,并感到自责;内疚感的产生需要满足四种心理条件:①意识到过错或过失;②意识到当前的错误是由自己造成的;③反省自己的动机是无意的还是有意的;④主动对所做的伤害负责任;内疚由低到高划分为三个水平:①水平一是在事件发生后个体从情绪上感到难过、后悔、内疚;②水平二是个体从认识上将行为的责任归结于自己,“这都是我造成的”;③水平三是个体从行为上做出形影的弥补措施或者准备弥补;11.Def道德意志: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观念指导下,自觉地调节内心矛盾、克服内外困难,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要求的心理过程;12.小学生道德意志的一般特点答:道德意志的的目的性增强;道德动机与言行从“脱节”到“一致”再到“分化”;13.道德意志的品质的发展是怎样的答:道德意志的品质包括:自觉性、自制性抵御诱惑、坚持性和果断性;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强;14.小学生道德行为发展的总体趋势是怎样的答:⑴道德行为水平总体偏低①低年级学生还没有形成必要的道德行为习惯,四年级以后的学生逐步养成初步的道德行为习惯;②在学校的劳动习惯略好于在家的;启示:家长适当地让孩子养成劳动习惯很重要;⑵发展趋势:“U”型某些行为习惯低年级水平较高,中年级降低,而高年级再次升高的趋势;15.小学生典型的亲社会行为有哪些答: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主要包括合作、分享、助人、捐献、谦让、安慰、同情等;16.小学生亲社会行为发展特点是怎样的答:总体趋势: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亲社会行为逐步增加;儿童在分配物品时,做出利他行为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在分享物品时,儿童更有可能将物品分配给有需要的人,而不是能力最强的人;17.Def攻击行为:是指任何形式的有意损害另一生命的行为,且另一生命是力图避免这种遭遇的;18.攻击的分类有哪些答:从目的分,分为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从形式分,分为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和关系攻击;19.从工具性攻击到敌意性攻击;答:①在学前期,儿童一般的脾气暴躁如随意乱扔东西等行为减弱,且4岁以后不再普遍;②3岁以后,儿童对于他人的挑衅行为的报复性反应急剧增加,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采用的身体攻击方式开始减少,言语攻击开始增加;20.对报复行为的高度容忍;答:①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认知进一步成熟,他们能更及准确地判断对方的意图;②如果对方是敌意的,他们就会立刻展开报复;同时,这一阶段的儿童普遍不愿意谴责报复性的攻击行为,他们觉得“以牙还牙”的方式是非常合理的,也就是对报复性的攻击保持高度的容忍;21.攻击行为的作案者和被作案者;答:①欺负行为在儿童中非常普遍;②欺负者更可能伴有吸烟、喝酒等问题行为以及学业适应不良的情况;③在受害者中存在消极受害者和主动受害者两个子类型;22.攻击行为的发展轨迹是怎样的答:总体上,攻击行为的发展遵循四中发展轨迹:①长期稳定轨迹,在童年期和成年期都具有较强的攻击性;②高攻击—终止轨迹,早个体成长的过程中,攻击性逐渐减低直至正常水平;③中度攻击—终止轨迹,与前者类似;④无问题轨迹,个体一生中都维持较低的攻击水平;还有第五种类型:后发轨迹,这种模式仅限于青少年,即童年期的“乖乖孩”在进入青春期后,攻击性迸发;第五章:亲子关系与小学生品德养成1.Def亲子关系:指亲代和子代之间的生物血缘关系;2.亲子关系有什么特点答:①具有长久性和稳定性;②具有互动性;③具有深远的教育作用;3.亲子关系对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是怎样的答:①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小学生品德的发展;早期拥有安全型母子依恋关系的儿童在整个儿童期和青年少年期都会表现出较少的问题行为和心理病理症状;②不良亲子关系容易引发问题行为的产生;过分依赖母亲的儿童在学龄前会有较多的退缩和焦虑行为;较少得到母亲关注的儿童,儿童更多地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和破坏行为;亲子关系不良将容易导致子女的回避行为、孤独症、攻击行为和犯罪行为;4.家庭环境的划分:家庭物质环境+家庭精神环境家庭物质环境涉及: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结构、家庭物理环境家庭设施摆设家庭精神环境涉及:父母关系,亲子关系、家庭氛围等;5.有哪些家庭结构答:核心家庭父母+孩子、主干家庭父母+孩子+爷爷奶奶、单亲家庭、重组家庭、隔代家庭;6.核心家庭对问题行为的影响是什么答:独生子女容易养成刁蛮任性的性格,表现为生活自理能力差、社交能力差、依赖观念重;7.单亲家庭及继亲家庭对行为的影响是什么答:这样家庭中的孩子不管是在人格发展、生活适应、同伴关系、学业适应、社会技巧还是偏差行为的发生上,都与双亲家庭存在着差异;孩子的心灵上有无法弥补的创伤,周围的亲人就会对他们宠溺补偿;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有残缺的爱;他们敏感,多疑;8.隔代抚养的利弊有哪些答:利:①时间多,有耐心②经验多③给老人添加乐趣弊:①孩子心理年龄老化②易产生社交恐惧③易行为怪异化④孩子心理脆弱化⑤教育理念分歧9.Def教养方式:父母教养方式关乎父母的教养内容、教养态度、教养行为以及孩子的感受,是父母教养态度、行为和非语言表达的集合;10.父母教养方式有哪些类型答:⑴单向度;专制型、权威性、容许型⑵双向度;高关怀—高权威、低关怀—高权威、低权威—高关怀、低权威—低关怀;⑶三向度;11.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是什么答:①被父母接受的孩子,一般都表现出社会所需要的行为如情绪稳定、兴趣广泛、富有同情心等;②被父母拒绝的孩子,大都情绪不稳、冷漠、倔强而逆反;③受父母支配的孩子,比较被动,缺乏自信、依赖性强;④让父母服从自己的孩子,有很强的攻击性;⑤明主型的父母,有助于儿童形成自信、知足、独立、爱探索、自我控制、自我肯定、喜欢交往的性格特点;12.亲子关系与教养方式的关系答:亲子关系因父母教养方式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权威型教养方式下的亲子冲突较少,冲突强度也较弱;专制型教养方式会导致较频繁与激烈的亲子冲突;13.打孩子注意事项:答:①三岁以前可以打;②打孩子要有步骤,生气到一定程度,警告后仍然我行我素再打;③打之前告诉孩子你是爱他的;14.亲子关系对儿童品德发展的作用方式常见的有答:态度转变,观察与模仿,认同作用;15.父母用来转变儿童态度的方法有哪些答:①使用权利;是指父母对孩子的体罚、冷漠的拒绝等,是一种运用强制性的压力手段迫使儿童接受行为规则的方法;这种方法在短期内很有效,特别是当成人在场能实施制裁时;比如:用眼神或者打骂让孩子符合要求;②爱的回收;是一种更隐蔽、更间接地强迫儿童服从的心理惩罚形式,主要指父母对儿童表现出失望、不理睬或孤立儿童等态度;比如冷暴力;③信息内化;是父母通过信息的传递使儿童长期而有效地接受或内化社会规范、行为规则的一种方法;运用信息内化最重要的是引起儿童注意,直至理解父母传递的行为标准;16.Def观察学习:指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或经验,而获得某些新的行为、经过,或者矫正原有的行为反应;17.Def认同:儿童对榜样感到钦佩,也想像榜样一样受到别人的钦佩;18.认同发生的首要条件是:儿童对榜样感到钦佩;19.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建立要从哪三个方面着手答:①父母②儿童③环境支持系统主要指学校20.Def亲职教育:对父母已成为,即将成为父母以及父母之外的长期与未成年人公出的亲属所进行的成年教育;它是提升父母素质的有效途径;21.亲职教育实施的对象主要有哪两类答:①父母;包括孩子婴幼儿时期,儿童时期,青少年时期的父母;②非父母者;帮忙养育未成年孙子女的祖父母及其他相关亲属;22.亲职教育的内容是什么答:①做好父母的基本认识;包括父母角色的认识和父母职责的认识;②生养子女的基本认识;包括生育方面的认识和养育方面的认识;③教育子女的基本认识;包括新的教育观念的认识,实用教育基本理论的认识和其它具有针对性的教育问题的认识;④家庭成员间相处问题的认识;包括学习夫妻相处、学习亲子之间的沟通和学习其他成员间的相处;⑤建立家庭教育与学校、社会教育相协调态度的认识;23.亲职教育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有哪些答:①家庭教育的客体关系:家庭教育父母是关键,先教自身,再是父母对子女的教育;②家庭教育的方式;在教育方式上注重亲情的交融与内心的感动;③家庭教育的侧重点;言传身教,模仿是儿童的天性;24.Def亲情教育:即人的亲和力教育;25.学校用什么方式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亲情答:①亲情观察;让学生仔细观察父母对子女的爱,并要求记下来或者写感受,这将会使他们体会到亲人乃至人间的温暖,激发他们的情感;②亲情沟通;让学生主动与父母沟通,了解父母的生日,童年等,了解自己的成长历程,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在沟通中积累情感,缩小子女与父母心理上的距离;③亲情体验;子女不理解父母,是因为孩子根本不了解父母为自己付出了多少,学校可以瞅机会让学生与父母互换角色,体验生活,使学生体会父母持家的艰辛;④亲情回报;引导孩子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作为对父母亲情的点滴回报;26.学校采用了何种适合校学生品德发展的家校合作方法答:一方面通过亲职教育来提升父母素质;另一方面,通过亲情教育,将亲情教育寓于课程与活动中,加强校学生对亲情方面的教育,让小学生学会爱自己的父母与家人,学会爱自己的老师与同学,进而爱家乡,爱祖国;第六章同伴关系与小学生品德养成1.Def同伴关系:儿童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与其他同龄人之间的人际关系;2.同伴关系的作用:有利于儿童社会价值的获得,社会能力的培养以及健康人格的发展;3.小学生同伴关系的特点是怎样的答:①与成人相比,小学还是能同伴关系的特点是游戏性与快乐性,平等性与合作性;②与学前儿童相比,小学还是能同伴关系的特点有易变性逐渐走向稳定性,逐渐发展出互惠性的特点;4.小学生同伴关系有哪些具体的表现形式答:①友谊②同伴接纳③欺负5.儿童同伴关系的分类:答:一类是:个体之间的双向关系,主要表现为儿童之间的友谊;个人—个人:友谊一类是:群体关系,包括同伴接纳、同伴拒绝;个人—群体:接纳拒绝还存在着欺负;欺负6.友谊的好处有哪些答:①给孩子探索自我,与他人发展深厚友谊的机会;②缓解孩子生产生活中的紧张;③提高孩子对学校生活的积极态度;7.Willian Damon认为的友谊发展阶段;答:①友谊是身边的玩伴约4—7岁②友谊是相互的信任和帮助;8---10岁③友谊是亲密和忠诚;11—15岁8.什么会影响孩子被接纳,拒绝的程度答:①个体的心理调适能力;比如,被拒绝后哭回家的孩子和站在旁边看的孩子;②家庭亲子关系、成员关系、家庭氛围等;9.接纳与拒绝的类型:受欢迎,被拒绝,被忽视,一般型和矛盾型;受欢迎被忽视矛盾型被拒绝一般型10.Def欺负:指儿童针对某个同伴的某个部分进行言语或者身体攻击,它通常是连续的,且指向特定的同伴;11.欺负者的特点:很强的攻击倾向,较弱的攻击控制能力,一般没有受他人抵制的经历;12.被欺负者的特点:同伴群体中被动、退缩、沉默的儿童,攻击性儿童很讨人厌;13.第二节的内容看书P13014.教师可以从哪几个方面观察儿童在同伴中的表现答:①儿童采取特殊行为方式的频次,比如攻击,假扮,沉默,社会警惕和分享等;②儿童在与同伴的关系中担任那种角色,比如支配者或顺从者;③儿童是否表现出社交能力,比如能否成功加入游戏团体;15.在小学生的同伴关系中有哪些角色扮演答:①引导者;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去体会他人情感,并形成互惠导向;②补偿者;通过与被欺负和被拒绝儿童建立双向互动的对话关系,在给予情感支持的基础上进行疏导;③中介人;在儿童起冲突时,教师并不直接干预,而是让儿童参与冲突解决,自己仅充当诚实的中间人,帮助血红色呢过取得共同的解决方法来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④仲裁者;以权威的姿态介入儿童的同伴交往,采取直接干预的方式;⑤支持者;为孩子提供同伴交往的各种环境条件;第七章师生关系与小学生品德养成1.Def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2.Def重要他人:是指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3.师生关系影响小学生品德发展的机制1教师是儿童的重要他人①教师有“替代父母”的职责②教师是道德榜样③教师促进学生发展2教育氛围的潜移默化愉快的教育气氛,使——儿童有安全感——在学校会感到自在——形成愉快心,境催人奋进——具有“明天性”;4.Def教育气氛:情感、情绪状态及对教育抱有好感或厌恶等关系的总和;5.如何建立良性师生关系1知人理解儿童①理解儿童情感表达的实质②懂得儿童语言表达的真意③了解儿童境遇,明白儿童行为的真意2修己提升个人修养①遇事善为先:放弃自己的“先见”②尊重儿童的生命状态:创造性等待③提供适切帮助:相信儿童3掌握一定的方法①仁爱之心②传递“正能量”③提升境界1.怎样判断是影响的内在动机还是外在动机①自由任务时间,即奖励取消,被奖励者继续从事某项活动的时间;②奖励取消后,被奖励者对任务的兴趣、满意度、享受度;③自由时间的表现或成绩,即奖励取消后被奖励者完成任务的质量和水平;④在没有奖励的条件下,从事该项活动的意愿;2.奖励的效果·奖励的动机效果奖励的对动物有效小的时候好用,大了就不好用·奖励的水平、质量效果·满足两个条件,奖励会对表现有不利影响:①本身对任务有兴趣,奖励便是多余的;②当有多种途径去解决问题时,倾向于最简单便捷的;3.奖励的恶果1奖励的惩罚①奖励和惩罚源于同样的心理模式惩罚:你还这样,就会……奖励:你这样了,就会……②奖励和惩罚都是目的相通的,为了“控制”引导别人③奖励是竞争性的④期待很久的奖励,却因很小错误没有得到2奖励破坏人际关系3掩盖问题4.慎用奖励①奖励从人们眼前挪开奖励干扰;②事后奖励意外收获;③避免奖励的竞争化孩子之间有差异;④尽量给与任务同质的奖励;⑤给被奖励者选择的权利多种奖励方式;⑥尽量将奖励变成肯定和鼓励,尽可能不用物质奖励;。
小学品德与道德教育的知识点汇总

小学品德与道德教育的知识点汇总品德与道德教育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使他们成为有道德情感、正确价值观和积极行为习惯的公民。
在小学阶段,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所以品德与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以下是小学品德与道德教育的知识点汇总。
一、品德基础知识点1. 品德是指一个人在道德准则指引下,根据一定的标准来判断和衡量自己的行为的优劣。
2. 品德的内容包括:诚实守信、友爱互助、勤劳奋进、谦虚礼貌、爱护环境、公共道德等。
3. 品德修养包括:修身养性、涵养美德、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等。
4. 好品德的培养要从小事做起,注重日常行为的培养,如讲究礼貌用语、尊重师长、关爱他人等。
5. 品德评价应综合考虑行为表现、心态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等。
二、道德教育的重要性1. 道德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关键环节。
2. 道德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3. 道德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感,使他们能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学校的规章制度。
4. 道德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他们成为有益于社会的公民。
5. 道德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合作意识,提升他们的交往能力和情商。
三、小学品德与道德教育的实施途径1. 模范示范:学校和教师应成为学生品德道德的良好榜样,通过自己的言行示范引导学生。
2. 课堂教育:开设品德与道德教育相关的专门课程,如道德与法治、品德与修养等,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3. 活动实践: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品德与道德教育活动,如讲座、讨论会、社会实践等,加深学生对道德教育的理解和实践。
4. 课外拓展:通过绘画、写作、演讲等特色活动,在课外时间增加品德与道德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更多的情感与情操。
5. 家校合作:学校与家庭密切合作,共同关注学生品德与道德教育的发展,互相配合共同培养学生优良的品德与道德修养。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期末考试资料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期末考试资料品德发展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通常通过道德教育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品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良好的品德是他们未来成功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小学生品德发展和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期末考试的资料,以帮助学生们巩固知识。
首先要明确的是,小学生品德发展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
它涉及到个体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方面的培养。
学校和家庭都应共同努力,以提供一个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
同时,小学教师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要起到榜样和引路人的作用。
道德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这是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来实现的,形式多样,包括课堂教学、课外实践和家庭教育等。
通过道德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和人格,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的品德品质。
在小学生的道德教育中,教师和家长应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培养。
首先是尊重他人。
学生应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利益,不仅要尊重师长、同学,还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隐私和自由。
其次是诚实守信。
学生要学会坦诚和诚实待人,不撒谎、不欺骗他人,同时要信守自己的承诺。
再次是友善和善良。
学生应学会友善待人,不仅要关心自己的亲友,还要关心他人的感受,乐于助人。
除了上述基本的品德要求,学生也需要有一定的道德知识。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道德知识,我为你准备了一些期末考试的资料。
考试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道德情感的培养。
学生应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并学会关心和尊重他人的情感。
考试题目如下:1. 请你谈谈你最喜欢的老师,为什么你喜欢他/她?2. 描述一次你帮助他人的经历,并谈谈你的感受。
二、诚实守信的培养。
学生应学会诚实待人、守信用。
考试题目如下:1. 你是否曾经撒过谎?如果是,为什么选择撒谎?你对此的感受是什么?2. 描述一次你守信的经历,并谈谈你的体会。
三、自律和自控的培养。
学生应学会自律,控制自己的言行举止。
考试题目如下:1. 请你谈谈你在课堂上的自律和表现。
小学生道德知识点总结

小学生道德知识点总结道德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道德规范,正确判断和选择道德行为的意识和能力的过程。
在小学阶段进行道德教育,将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小学生道德知识点的总结:1. 尊重他人尊重他人是道德教育的核心之一。
小学生应该学会尊重同学、老师和其他人的权利和自由。
他们需要明白每个人都是独立而有价值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在日常生活中,小学生可以通过遵守交通规则、排队等行为来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
2. 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小学生要明白诚实说话的重要性。
他们应该学会诚实面对自己的错误,并且勇于承认。
在与他人交往时,要言行一致,信守承诺。
3. 关爱环境小学生在道德教育中,需要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明白环境的重要性。
他们可以通过垃圾分类、养成节约用水和用电的好习惯,从小做起,关爱我们共同的家园。
4. 尊老爱幼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道德教育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小学生应该懂得尊敬长辈,关爱年幼的孩子,懂得与别人和睦相处,互帮互助。
5. 勇于承担责任小学生也应该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带来相应的责任。
他们需要学会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并且要理解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产生影响。
6. 接受多样性在道德教育中,小学生需要学会尊重和接受不同的文化、宗教、种族等多样性。
他们应该懂得在和谐相处中,珍惜每一个人的独特性。
通过以上的道德知识点总结,小学生可以逐渐培养出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这也将对他们的个人成长和未来的社会交往产生深远的影响。
小学思想品德道德基础知识

小学思想品德道德基础知识道德教育是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是帮助他们建立正确价值观的基础。
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在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并建立起与他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思想品德道德基础知识的教育,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1. 道德的定义和意义道德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它是社会公认的、历经时间考验的道义准则。
道德的基本原则包括诚实、守信、尊重、公正和友善等。
道德的存在可以使社会秩序得到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和谐。
2. 意识到道德的重要性小学生在学习中应该意识到道德的重要性。
他们需要明白道德行为对个人和社会的积极影响。
例如,遵守诚实守信的准则可以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并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通过思考不同的道德问题,学生可以培养出正确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
3. 道德标准与实践道德标准是学生在面对不同情境时所应遵循的指导原则。
学生应当学会将道德标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各种情境中。
例如,当面对撒谎的选择时,学生应当明白撒谎是不道德的行为,并且明智地选择说出真相。
通过实践和反思,学生可以逐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4. 规则和责任规则和责任是道德教育的关键要素。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应当遵守学校的规则和条例。
例如,按时上课、遵守纪律、尊重师长等都是学生的责任。
通过遵守规则和承担责任,学生可以培养出守纪律、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
5. 同理心与关爱同理心是指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学生应当学会关心他人,并体现出友善、宽容和慷慨的品质。
例如,在面对同学的困难时,可以主动伸出援手,为他人营造温暖的学习环境。
6. 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应当培养出勤奋学习、整洁卫生、守时等良好的习惯。
这些习惯将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并成为学生道德行为的基础。
7. 道德教育与校外活动学校可以通过组织一些校外活动来促进学生的道德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概念与基础1.Def品德:广义的品德包括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等内容。
狭义的品德专指道德品质。
2.对道德的理解分为两类:内在品质、行为规范和原则。
3.品德与道德、德性的关系是什么?答:从品德与道德的内涵看,品德与道德相似,可以说两者是“内”与“外”的关系,即道德存在于社会领域,品德存在于人的心里。
德性是内在的东西,是一个人追求自己品质的一连串活动。
4.品德的结构及其构成要素是什么?答:四要素+道德需要+道德境界。
四要素: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5.个体品德形成的过程是怎样的?答:①先依从。
此时个体并非真心愿意,而是处于外在的奖励或惩罚而遵守道德规范。
②再认同。
此时个体在认识,情感,行为上与规范保持一致,从而自愿地遵守规范。
③最后信奉。
此时个体已经深刻地认识到规范本身的价值,将规范内化,作为个人价值体系的一部分。
6.额叶:专门负责道德发展的神经中枢。
7.道德与生活的关系是什么?答:道德源于生活,道德在生活中,道德为了生活。
生活为道德提供了后天的可能性。
8.儿童生活的特点是怎样的?答:①儿童生活是“身体生活”。
儿童主要用身体进行活动,体验生活。
②儿童生活是“本能生活”。
儿童在生活中并不刻意追求什么,也没有什么规划和设计,他们本能的嬉戏,游戏,玩耍,好奇,想象,探究,充满童真,他们生活在其中,乐在其中。
③儿童生活是“日常生活”。
儿童咋日常生活中与人交往,建立情感性关系,以自身的兴趣爱好重复着他们的游戏等活动,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他们对世界、人、道德等方面的自身体验。
9.儿童生活的主要存在方式是怎样的?答:①关系性生活。
儿童生活中主要有三种关系:亲子、师生、同伴关系。
其中亲子关系是基础与核心。
伴随着儿童的成长,师生、同伴关系对儿童品德发展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②活动性生活。
主要有三种:游戏活动、仪式活动、叙事活动。
③学习性生活。
学习是人的天性,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学习是儿童的一种重要生活。
④社会性生活。
儿童的社会性生活主要体现为儿童在公共场所的活动需要儿童有相应的公德。
10.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关系是什么?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道德教育是促进品德发展的重要因素。
②道德教育作用于品德结构各要素,能够帮助儿童获得道德认知,陶冶道德情感,磨练道德意志,示范道德行为,形成道德习惯。
③道德教育激发道德需要与道德境界,促进人的“觉解”唤醒人的心灵,追求人的道德自律与自由,提升人的道德境界。
第二章:小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与特点1.简述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答:①前道德阶段。
(学龄前0-5岁)。
学龄前的儿童几乎不关注规则,也不理解规则的真正含义。
它们的行为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不道德”的。
②他律道德阶段。
(5-10岁)。
这时期的儿童受外部规则的约束,思维比较刻板,认为规则是由权威人物所制定的,不可更改,而且必须遵守。
在行为责任的判定上,儿童通常从行为的结果(而不是行为的动机)来进行判断。
在惩罚方式上,倾向于强制性惩罚。
③自律道德阶段。
(10-11岁以后)。
这是儿童的思维更加灵活,认为规则是可变的,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有时可以违反规则,如为了救人而违规的司机,就算他违背了交通规则,他的行为也是道德的。
在行为的判定上,儿童会依据行为者的主观动机来判断对错。
在惩罚措施方面,会采用回敬性惩罚。
2.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答:①前习俗道德水平:习俗即道德规则。
这一水平的儿童能意识到规则的存在,认为规则由权威人物制定,人们为了避免惩罚或获得个人利益而遵守。
阶段一: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二:相对功利主义的定向阶段②习俗道德水平: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可或维持社会秩序而遵守规则。
道德动机从具体的惩罚和报偿发展为获得社会的赞赏和避免谴责。
阶段三:“好孩子”定向阶段四:遵守法规阶段③后习俗道德水平:这一阶段就已经发展到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达到完全自律的境界。
人们面临道德情境时,可本着自己的良心以及个人的价值观从事道德判断,而未必受传统习俗或社会规范所制约。
道德上的正确与法律上的合法不一定等同。
阶段五:社会契约定向阶段阶段六: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
3.两个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给你什么启示?答:这两个理论总结的是一般规律,不一定每一个人都按照既定的规律走下去,一般的规律告诉我们关于道德发展的一般顺序,让我们能够理解学生的一些“道德”行为。
4.小学生道德认知发展的特点是怎样的?答:⑴他们对道德概念的理解逐步深化。
⑵具体道德观念的发展:a.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认识到惩罚的本质,认为应对于犯错者采用回敬性惩罚而非强制性惩罚。
b.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更加看重集体利益。
儿童的集体利益不仅表现为不愿意破坏公物,还表现为更加包容为集体利益而撒谎的行为。
⑶道德判断的发展:a.判断依据从客观后果向主管动机转变。
b.对成人的依附性逐渐降低。
5.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答:他认为,成熟的人格由三个成分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
①本我:是人格中的生物成分,它是与生俱来的非理性欲望,寻求本能需要的即时满足。
它遵循快乐原则,即一切以快乐为本。
本我是人格中最早发展的成分,天生就有。
②自我:是人格中的心理成分,它主要起协调作用,检查本我欲望,接受超我的指导,选择符合超我和现实的行为。
③超我:是人格中的社会成分,也是最晚发展的部分。
它是个体内化的行为准则,同城会对本能欲望进行约束和控制。
6.简述弗洛伊德儿童发展的五个阶段。
答: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性器期(3-6岁):这一时期,儿童十分眷恋自己异性别的父/母。
以男孩为例,他们会发展出恋母情结,渴望取代父亲,与母亲在一起,但是自己又不够强大,不能与父亲抗衡。
为了解决这种强烈的感情冲突,男孩会认同父亲在模仿父亲男性角色的同时内化其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从而发展出超我。
7.道德情感发展的一般趋势: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道德情感体验逐步深刻,从单维向多维过渡,道德情感开始复杂化。
8.道德情感的作用是什么?答:①是道德认知的激发力量和引导力量。
②对道德行为起调控作用。
③移情是自我与道德行为之间重要的中介变量。
自我一移情一道德行为。
9.移情的发展是怎样的?答:移情是指被他人的情绪激发并能感同身受地体验别人情绪的能力。
移情是引发内疚、同情等道德情绪的基础;移情也是个体亲社会行为的基础;移情反应随着年龄呈倒“亩'型发展。
10.内疚感的发展是怎样的?答:内疚感指个体做错了事情,并感到自责。
内疚感的产生需要满足四种心理条件:①意识到过错或过失;②意识到当前的错误是由自己造成的;③反省自己的动机是无意的还是有意的;④主动对所做的伤害负责任。
内疚由低到高划分为三个水平:①水平一是在事件发生后个体从情绪上感到难过、后悔、内疚;②水平二是个体从认识上将行为的责任归结于自己,“这都是我造成的”;③水平三是个体从行为上做出形影的弥补措施或者准备弥补。
11.Def道德意志: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观念指导下,自觉地调节内心矛盾、克服内外困难,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要求的心理过程。
12.小学生道德意志的一般特点?答:道德意志的的目的性增强;道德动机与言行从“脱节”到“一致”再到“分化”。
13.道德意志的品质的发展是怎样的?答:道德意志的品质包括:自觉性、自制性(抵御诱惑)、坚持性和果断性。
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强。
14.小学生道德行为发展的总体趋势是怎样的?答:⑴道德行为水平总体偏低①低年级学生还没有形成必要的道德行为习惯,四年级以后的学生逐步养成初步的道德行为习惯。
②在学校的劳动习惯略好于在家的。
启示:家长适当地让孩子养成劳动习惯很重要。
⑵发展趋势:勺”型某些行为习惯低年级水平较高,中年级降低,而高年级再次升高的趋势。
15.小学生典型的亲社会行为有哪些?答: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主要包括合作、分享、助人、捐献、谦让、安慰、同情等。
16.小学生亲社会行为发展特点是怎样的?答:总体趋势: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亲社会行为逐步增加。
儿童在分配物品时,做出利他行为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在分享物品时,儿童更有可能将物品分配给有需要的人,而不是能力最强的人。
17.Def 攻击行为:是指任何形式的有意损害另一生命的行为,且另一生命是力图避免这种遭遇的。
18.攻击的分类有哪些?答:从目的分,分为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
从形式分,分为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和关系攻击。
19.从工具性攻击到敌意性攻击。
答:①在学前期,儿童一般的脾气暴躁如随意乱扔东西等行为减弱,且4岁以后不再普遍。
②3岁以后,儿童对于他人的挑衅行为的报复性反应急剧增加,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采用的身体攻击方式开始减少,言语攻击开始增加。
20.对报复行为的高度容忍。
答:①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认知进一步成熟,他们能更及准确地判断对方的意图。
②如果对方是敌意的,他们就会立刻展开报复。
同时,这一阶段的儿童普遍不愿意谴责报复性的攻击行为,他们觉得“以牙还牙”的方式是非常合理的,也就是对报复性的攻击保持高度的容忍。
21.攻击行为的作案者和被作案者。
答:①欺负行为在儿童中非常普遍。
②欺负者更可能伴有吸烟、喝酒等问题行为以及学业适应不良的情况。
③在受害者中存在消极受害者和主动受害者两个子类型。
22.攻击行为的发展轨迹是怎样的?答:总体上,攻击行为的发展遵循四中发展轨迹:①长期稳定轨迹,在童年期和成年期都具有较强的攻击性。
②高攻击一终止轨迹,早个体成长的过程中,攻击性逐渐减低直至正常水平。
③中度攻击一终止轨迹,与前者类似。
④无问题轨迹,个体一生中都维持较低的攻击水平。
还有第五种类型:后发轨迹,这种模式仅限于青少年,即童年期的“乖乖孩”在进入青春期后,攻击性迸发。
第五章:亲子关系与小学生品德养成I.Def亲子关系:指亲代和子代之间的生物血缘关系。
2.亲子关系有什么特点?答:①具有长久性和稳定性。
②具有互动性。
③具有深远的教育作用。
3.亲子关系对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是怎样的?答:①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小学生品德的发展。
早期拥有安全型母子依恋关系的儿童在整个儿童期和青年少年期都会表现出较少的问题行为和心理病理症状。
②不良亲子关系容易引发问题行为的产生。
过分依赖母亲的儿童在学龄前会有较多的退缩和焦虑行为;较少得到母亲关注的儿童,儿童更多地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和破坏行为;亲子关系不良将容易导致子女的回避行为、孤独症、攻击行为和犯罪行为。
4.家庭环境的划分:家庭物质环境+家庭精神环境家庭物质环境涉及: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结构、家庭物理环境(家庭设施摆设)家庭精神环境涉及:父母关系,亲子关系、家庭氛围等。
5.有哪些家庭结构?答:核心家庭(父母+孩子)、主干家庭(父母+孩子+爷爷奶奶)、单亲家庭、重组家庭、隔代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