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四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四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c765f0b1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f3.png)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四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作为一名资深的数学教师,我对于四年级上册的《乘法分配律》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如下:一、教学内容:我选择的教学教材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
其中,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是乘法分配律。
这部分的内容主要包括了乘法分配律的定义,以及如何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掌握乘法分配律的运用方法,并且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在这一节课中,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运用是重点,也是难点。
我需要帮助学生们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并且能够熟练地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乘法分配律,我准备了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及一些实际的例子和计算题。
五、教学过程:我会通过一个实际的例子引入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例如,我会给学生们展示2×(3+4)的计算过程,然后引导学生发现2×3+2×4的结果与2×(3+4)的结果是相同的。
在讲解完乘法分配律之后,我会组织学生们进行随堂练习。
我会给出一些运用乘法分配律的计算题,让学生们独立完成,并且互相交流解题思路。
六、板书设计:在课堂上,我会利用黑板来展示乘法分配律的定义和运用方法。
我会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和符号来板书,以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在课后,我会布置一些运用乘法分配律的练习题,让学生们回家后进行巩固练习。
例如,我会布置如下题目:1. 计算3×(4+5)的结果。
2. 计算6×(78)的结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在课后,我会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看看学生们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运用情况,以及是否需要在下一节课中对乘法分配律进行更深入的讲解和练习。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们在课后进行拓展延伸,例如,他们可以尝试自己找出一些运用乘法分配律的实际例子,或者尝试解决一些更复杂的计算题。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2d6b237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f7.png)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乘法分配律》是学生学习了乘法运算后的进一步拓展。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并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丰富的练习,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并掌握乘法分配律,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乘法运算,对于乘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还不能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
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和实例,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并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2.培养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归纳总结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乘法分配律的概念理解。
2.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归纳总结法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
2.教学案例和练习题。
3.教学黑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题:妈妈买苹果和香蕉,苹果每斤3元,香蕉每斤2元,妈妈一共花了多少钱?2.呈现(10分钟)呈现乘法分配律的定义和公式,引导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乘法分配律:a × (b + c) = a × b + a × c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计算实例,体会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并总结乘法分配律的规律。
例题1:计算 4 × (5 + 6)例题2:计算 7 × (2 + 3)4.巩固(10分钟)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乘法分配律》(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乘法分配律》(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e0512629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e7.png)
《乘法分配律》(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学的重要性在于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下面是我根据《乘法分配律》这一教案,为四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教材所准备的教学内容、目标和过程。
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涉及到教材第三单元《简便运算》的第八节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并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和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和理解。
2.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练习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拿出30颗糖果,分成三组,每组10颗。
然后我让学生看,如果我把这些糖果分成两组,一组10颗,一组20颗,那么每组的糖果数量有什么变化。
2. 讲解乘法分配律:通过上面的实践情景,我引导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乘法分配律指的是:a×(b+c) = a×b + a×c。
3. 例题讲解:我拿出一个例题,比如25×(8+4),我让学生先尝试计算,然后我再讲解如何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4. 随堂练习:我给学生出几个类似的题目,让他们在课堂上练习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5. 小组合作:我让学生分组,每组出一道运用乘法分配律的题目,然后其他组进行解答。
六、板书设计我在黑板上写出乘法分配律的公式:a×(b+c) = a×b + a×c,并在旁边列出几个例子,让学生清晰地看到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a) 36×(8+4)b) 25×(8+4)c) 48×(5+5)2. 答案:a) 36×(8+4) = 36×8 + 36×4 = 288 + 144 = 432b) 25×(8+4) = 25×8 + 25×4 = 200 + 100 = 300c) 48×(5+5) = 48×5 + 48×5 = 240 + 240 = 480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今天的教学,看看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说课稿(5篇)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说课稿(5篇)](https://img.taocdn.com/s3/m/b79e70b0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99.png)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说课稿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说课稿(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说课稿1我的说课流程是:说说教材分析,说学情分析,说教学模式、教学设计,说板书、课堂评价与课程资源的开发。
教材分析:本单元包含两个信息窗,主要内容有:乘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和乘法分配律这节课是学生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乘法运算规律延续。
这节课以济青高速公路为背景素材,通过对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两辆汽车的相遇信息,由解决相遇问题的两种方法,发现和引出了对乘法分配律的探索,体验生活和数学的紧密联系,将数学问题有机结合,合理整合知识,让学生利用自己已学的知识体验推动新知识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知识的迁移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
教学方法:1、通过复习解答相遇问题,在解答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多种解题方法。
2、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经验和具体运算,用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学习知识。
3、让学生通过探索体会知识间的联系,理解一些规律都是从一般规律概括出来的。
教学目标:1、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探索、验证、理解乘法分配率,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乘法运算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2、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学会运用乘法分配率进行简便计算。
4、让学生了解简算在实际生活的运用,提高学生的简算意识。
学情分析:这一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第一次接触,但对这方面的经验学生已有了积累。
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沟通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模式:七步式对话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课前进行有效地预习,搜集资料,极大的扩充了课上有限的40分钟的时间。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https://img.taocdn.com/s3/m/fdf6b3f3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1e.png)
THANKS
感谢观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2
具体来说,乘法分配律是指:对 于任何实数a,b和c,(a+b+c )×d=a×d+b×d+c×d。
乘法分配律的重要性
乘法分配律是四年级数学中的一个重 要概念,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乘 法的性质和运算规则。
通过掌握乘法分配律,学生可以更灵 活地运用乘法进行计算,提高计算速 度和准确性。
乘法分配律的公式
利用实际生活证明
总结词
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乘法分配律。
详细描述
比如,假设一个班级有a个男生和b个女生,总人数就是a+b。如果我们要计算这个班级的平均身高, 可以将男生的平均身高和女生的平均身高分别乘以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再相加得到总平均身高。这 就是乘法分配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04
乘法分配律的公式为:(a+b+c)×d=a×d+b×d+c×d。 其中,a,b,c是任意实数,d是任意非零实数。
02
乘法分配律的实例
生活中的实例
购物折扣
比如,购买一件衣服需要支付50元,购买两件则每件可享受 10元的折扣,那么购买两件衣服需要支付的总金额是50×210×2=80元,这就是乘法分配律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证明过程 1. 将左边的式子展开:3×(2+5) = 3×2 + 3×5
2. 根据乘法的分配律,可以将右边的式子展开:3×2 + 3×5 = 18 + 15
回顾乘法分配律的实例与证明过程
3. 合并同类项,得到:3×(2+5) = 18 + 15 = 33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乘法分配律在计算中的重要作 用,它可以简化计算过程,提高计算效率。
北师大四年级上册《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北师大四年级上册《乘法分配律》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1559aad8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50.png)
北师大四年级上册《乘法分配律》说课稿一、说教材《乘法分配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运算定律》中的内容。
本单元主要从加法、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学习入手,使学生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说学情因为年龄特征决定了四年级学生活泼好奇好动,虽具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同时又存在个体差异,多数学生思维活跃,数学兴趣浓厚,表现欲望强烈,少数学生缺乏积极性,学习被动,基础较为薄弱;部分学生新知基础遗忘。
三、说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探索规律的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说重难点教学重点: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和初步应用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本质、意义。
五、说教法新课标倡导〃意义的知识观〃,强调知识对于人的意义和价值;强调课程(学科)的育人价值;基于知识的教学,强调知识和知识教学服从、服务于人的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结合学生学情,我拟将主要采用教学策略方法是:(一)情景教学法:创设情景,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使学生融入到数学情景中,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二)练习法: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练习可分为基本练习和巩固练习,加强与生活的联系。
六、说教学过程小学阶段,模型思想无处不在,而本课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模型意识。
教学中,不能只关注运算律的表象特征,还应关注运算律的内涵和教学价值。
所以在教学运算律时,要让学生亲历建模的一般过程:问题情境--建立模型一解释应用。
1、第一板块问题情境一准备模型:本节课先从植树活动的现实情境中,抽象出计算人数和植树面积两个数学问题,通过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生活原型抽象为数学模型。
乘法分配律 1(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 北师大版
![乘法分配律 1(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 北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fd602155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f064f5b.png)
教案标题:乘法分配律 1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2. 让学生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2. 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1. 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2. 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乘法的意义和性质。
2. 提问:乘法分配律是什么?谁能举个例子?二、讲解乘法分配律(10分钟)1. 讲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乘法分配律是指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后再相加。
2. 举例说明:3 × (4 2) = 3 × 4 3 × 23. 解释乘法分配律的意义:乘法分配律可以帮助我们简化计算,将复杂的乘法问题转化为简单的加法问题。
三、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2. 引导学生总结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和规律。
四、拓展(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乘法分配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让学生举例说明乘法分配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复述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意义。
2. 强调乘法分配律在数学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讲解乘法分配律”这一部分。
乘法分配律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并掌握这个概念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对这一重点细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一、乘法分配律的概念解释乘法分配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a × (b c) = a × b a × c。
《乘法分配律》(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乘法分配律》(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e516ba6c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c2.png)
《乘法分配律》(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学的重要性,下面是我对于《乘法分配律》这一课的教学设计和思考。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主要涵盖乘法分配律的相关知识。
这一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并且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并且能够熟练地运用乘法分配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难点则是如何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多媒体教具和一些实际问题的案例,以及相关的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乘法分配律的公式和相关的重要信息,以及一些实际问题的案例。
七、作业设计作业设计主要包括一些运用乘法分配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比如:如果有两个小组,第一个小组有3个人,第二个小组有2个人,如果每个小组都分配了20个糖果,那么一共分了多少个糖果?答案是:一共分了50个糖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主要是对教学过程的回顾,看看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拓展延伸主要是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总的来说,我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且能够灵活地运用乘法分配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的教学设计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我认为需要特别关注的。
一、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运用乘法分配律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乘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重点讲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让学生能够清楚地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定义和含义。
同时,我还需要通过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乘法分配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实际问题的引入和解决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一个实际问题的引入,让学生感受到乘法分配律的魅力。
2023年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_2
![2023年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_2](https://img.taocdn.com/s3/m/281f6241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c2.png)
2023年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2023年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乘法分配律是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算律第56、57页教学内容。
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
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
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下节课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2、在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的过程中,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体会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的严谨与简洁;3、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和求知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建立乘法分配律模型。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四、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感知规律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爸爸和妈妈都爱我。
”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小明和小华都是他的好朋友。
”这句话也可以怎么说?生:……师:真聪明,回答正确,在数学王国里也有类似的表达,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吧![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创设一个充满趣味的生活问题,引领学生发展自身的灵性,寻求数学知识,与现实问题之间的本质联系,促进学生感悟、内化、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
](二)解决问题,明晰算理。
1、情境一——厨房贴瓷砖(1)让学生从图中获取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2)生汇报,师择取问题: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让学生用多种方法列综合算式解答问题,然后小组内交流算法及解题思路。
(3)组织全班交流,要求学生讲清楚是怎样想的。
教师配以课件演示并适时板书四种算法:3×10+5×10;(3+5)×10;4×8+6×8;(4+6)×8。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https://img.taocdn.com/s3/m/1ad7d7dc580216fc710afd38.png)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一、乘法结合律
1、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用字母表示是:(a×b)×c=a×(b×c).
2、使用时机:当几个数相乘时,如果其中两个数相乘得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就可以应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乘法结合律可以改变乘法运算中的顺序。
数字如;25和4、50和2、125和8、50和4、500和2等。
二、乘法分配律
1、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或差)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或被减数、减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在把两个积相加(或相减),结果不变。
用字母表示数:(a+b)×c=a×c+b×c或(a-b)×c=a×c-b×c
补充知识点:
1、式子的特点:式子的原算符号一般是×、+(-)、×的形式;在两个乘法式子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另为两个不同的因数之和(或之差)基本上是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2、 102×88、99×15这类题的特点: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改写成整十、整百、整千与一个数的和(或差),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运算简便。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1685899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57.png)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乘法的意义和基本运算方法,能够熟练进行整数乘法的计算。同时,他们也掌握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对乘法运算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这些知识基础为学生学习乘法分配律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2.认知能力
四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对直观、具体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善于通过观察、操作和实验等方式来获取知识。但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和规律,如乘法分配律,他们的理解和掌握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通过具体的实例、直观的演示和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本质。
2.学法
观察法: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教材中的情境图、算式等,发现其中的规律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
比较法:通过对不同算式的计算结果和计算方法进行比较,让学生深刻体会乘法分配律的含义和优势,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辨别能力。
归纳法: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对乘法分配律进行归纳总结,概括出其本质特征和用字母表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感受数学规律的简洁美和普遍性,培养学生的数学审美和科学精神,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四来自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含义及用字母表示的方法。
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推导过程,理解乘法分配律与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区别和联系。
3.学习特点
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在小组合作中学习和交流。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和活动,但在自主探究和总结归纳方面还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培养。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对知识的理解不深入、应用不灵活等问题,需要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和纠正。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乘法分配律》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d37a0873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85.png)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乘法分配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乘法分配律》是小学数学中的一块重要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乘法分配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究。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乘法运算,对乘法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乘法分配律这一概念,学生可能较为抽象,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生动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并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实例和数学练习,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2.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证明和灵活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和激励评价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乘法分配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激励评价法则通过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商店促销,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计算购买不同商品的价格。
2.新课导入:介绍乘法分配律的概念,让学生初步理解。
3.探究环节: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通过实际例题探究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4.讲解与练习:讲解乘法分配律的证明,并进行相关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总结与拓展:让学生总结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并进行拓展练习。
6.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乘法分配律的重要性。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a × (b + c) = a × b + a × c1.计算混合运算2.简化计算过程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乘法分配律》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60514148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39.png)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乘法分配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乘法分配律》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个知识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并能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探究乘法分配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乘法和除法运算,对数学运算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乘法分配律这样的抽象概念,学生可能还比较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例子来理解乘法分配律,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这一知识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并能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培养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并能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2.教学难点: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运用,特别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正确运用乘法分配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计算器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分配律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自主探究:学生通过自主计算和思考,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3.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发现,培养合作意识。
4.教师讲解:教师对乘法分配律进行详细的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5.练习巩固:学生进行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运用。
6.总结拓展:学生总结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场景,进行拓展思考。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乘法分配律的关键信息。
四年级数学教案:乘法分配律
![四年级数学教案:乘法分配律](https://img.taocdn.com/s3/m/6a4f8aa5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f4.png)
四年级数学教案:乘法分配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乘法分配律的概念:两个数的和乘另一个数,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两个加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得数不变,叫做乘法分配律。
2. 乘法分配律的符号表示:a×(b+c) = a×b + a×c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概念,会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2.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例题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2. 采用分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3. 采用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思维,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分配律。
2. 讲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符号表示。
3. 举例讲解乘法分配律的应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乘法分配律的作用。
4.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在运用乘法分配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5.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符号表示。
6.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题的正确率,评估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掌握情况。
3. 小组合作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包括沟通、合作和解决问题能力。
七、课后作业:(1)25 ×(8 + 3)(2)48 ×(5 2)(3)36 ×(4 + 6)2. 总结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场景,并在小组内分享。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优秀5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a0baffbe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fd.png)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优秀5篇)《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篇一教材分析:乘法分配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的教学内容。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
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机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
学情分析:学生基础较差、有的学生学习习惯不好,所以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注意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尽量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
在前面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用字母表示规律的掌握是比较牢固的,而对于一些有规律的数字也只是进行简单的竖式计算,没有发现有些数字相乘之后积的特点,没有发现简算的意义。
因此,要让学生在计算中体会出简算的必要和方便,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这些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他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
2、增加学生之间的了解、同时体会到小伙伴合作的重要。
3、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和求知欲,着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三单元《乘法分配律》教案
![第三单元《乘法分配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8a53f24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25.png)
d.通过实例和练习,强化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应用。
举例解释:
-在讲解乘法分配律时,教师应通过多个具体例子的演示,使学生明确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
-在计算练习中,教师应强调如何运用乘法分配律简化计算过程,提高计算效率。
2.教学难点
a.理解乘法分配律背后的数学原理,即为何(a+b)×c等于a×c + b×c;
2.提升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使学生掌握乘法分配律的运算方法,能熟练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3.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4.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在小组讨论和互动中,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他人意见,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分配律的应用点。
-对于难点c,教师应提供丰富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讨论如何运用乘法分配律。
-对于难点d,教师需要通过反复练习和错例分析,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运算步骤和检查方法。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乘法分配律》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将一个数分别乘以两个数的和的情况?”(例如:买书和文具的总费用计算)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乘法分配律的奥秘。
b.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乘法分配律的规律;
c.运用乘法分配律简化计算,如:25×(4+4) = 25×4 + 25×4;
d.结合实际例子,如购物时优惠活动,让学生体会乘法分配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乘法分配律四年级上册
![乘法分配律四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8e3b2296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46a270e.png)
乘法分配律四年级上册一、乘法分配律的定义。
1. 文字表述。
-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 例如:(a + b)×c=a×c + b×c。
这里a、b是相加的两个数,c是与之相乘的数。
2. 举例说明。
- 计算(3 + 5)×4。
- 按照乘法分配律,先把3和5分别与4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 即(3 + 5)×4 = 3×4+5×4 = 12 + 20=32。
- 再如(25+75)×8。
- 根据乘法分配律可得25×8 + 75×8 = 200+600 = 800。
二、乘法分配律的拓展。
1. 数的形式拓展。
- 当a、b、c为小数或者分数时,乘法分配律同样适用。
- 例如:(1.5+2.5)×4 = 1.5×4+2.5×4 = 6+10 = 16。
- 对于分数((1)/(2)+(1)/(3))×6=(1)/(2)×6+(1)/(3)×6 = 3 + 2=5。
2. 形式变化。
- 乘法分配律还有一种形式:a×(b - c)=a×b - a×c。
- 例如:5×(8 - 3)=5×8 - 5×3 = 40 - 15 = 25。
三、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1. 简便计算中的应用。
- 在计算99×13时,可以把99写成(100 - 1),然后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 99×13=(100 - 1)×13 = 100×13-1×13 = 1300 - 13 = 1287。
- 计算45×102时,把102写成(100 + 2)。
- 45×102 = 45×(100 + 2)=45×100+45×2 = 4500 + 90 = 4590。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乘法分配律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乘法分配律](https://img.taocdn.com/s3/m/05fa2228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ca.png)
填一填
1(12+40)×3= 12 × 3 + 40 ×3 2 15×(40 + 8) = 15× 40 + 15× 8 3 78×20+22×20=( 78 + 22 )×20
判一判
× 1 2×( 6 + 5 ) = 2 × 6 + 5 ( ) × 2 ( 25 + 7 )×4 = 25 ×4 ×7×4 ( )
√ 3 35×9 + 35×11 = 35×( 9 + 11 )( ) × 4 ( 125×12 )×8 = 125×8+12×8( )
1.学校要给28个人的合唱队买服装。 ⑴下面是淘气、笑笑列的算式,
和同伴说说他们是怎么想的。
⑵请你算算买服装要花多少元。
2.结合图与同伴说说等式3×6+4×3=(6+4)×3 为什么成立。
(80+4)×25 =80×25+4×25 =2000+100 =2100
72个34 28个34
34×72+34×28
=34×(72+28) =34×100 =3400
乘法分配律,可以正向运用,也可以逆向运用。 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3.观察下面算式的特点并计算。
4.水果丰收了。
⑴ 共有多少箱水果? ⑵ 这些水果一共能卖多少元?
乘法分配律是否也适用于两个数的差乘一个数? 是否也适用于 多个数的和或差乘一个数?如:
15 ×(4-2) = 15 × 4 - 15 × 2 (2 + 4 + 8) × 5 = 2 × 5 + 4 × 5 + 8 × 5 6×10 - 6×5 - 6×2 = 6×(10 - 5 - 2) 12×18-12×3 + 5×12 =12×(18-3 + 5)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优秀8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优秀8篇](https://img.taocdn.com/s3/m/03f74a48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0e.png)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优秀8篇《乘法分配律》优秀公开课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探索方法。
2、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进行表示。
(二)能力目标。
1、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探索精神。
2、探索、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
(三)德育目标。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来解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理解乘法分配律。
三、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猜测法。
2、验证法。
五、教具准备:课件。
六、教学过程:(一)导课。
应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算。
2745= 8(725)= 3425=(二)学习新课。
1、师:学校在假期位每个班级的墙上都铺了瓷砖,咱们现在估计咱班东墙和北墙一共铺了多少块瓷砖,好吗?2、学生汇报:有的说100块,有的说90块。
3、详细汇报生1:我将瓷砖分成两部分,两部分的和就是瓷砖的总块数。
列式是69+49=90(块)生2 :我也发现有90块,因为有10行瓷砖,每行9块。
生3:那么是不是说明69+49=(6+4)9大家说的对不对呢?再举一些例子验证一下吧。
4、请大家观察这些例子的左右两边,有什么特点?生1:从左到右是相同因数乘不同因数的和。
生2:从右到左是相同因数分别乘不同的因数,再将它们的积加起来。
5、师:我们把乘法这样的规律叫乘法的分配律。
如用A、B、C表示三个数,你能写出乘法结合律吗?6、(A+B)C=AC+BC叫乘法的分配律。
(三)巩固练习。
1、填一填。
35(2+5)=352+35()(43+25)2=()()+()()2、拓展练习。
运用学的规律,将计算过程变得简便些。
201950= 632547=(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那些知识?会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运算吗?(五)布置作业。
第49页练一练第2、3题。
四年级上册运算律大全
![四年级上册运算律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b572a32a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5b.png)
四年级上册运算律大全一、加法运算律。
1. 加法交换律。
- 定义: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 用字母表示:a + b=b + a。
例如:3+5 = 5+3,3和5是加数,交换它们的位置后和都是8。
2. 加法结合律。
- 定义: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 用字母表示:(a + b)+c=a+(b + c)。
例如:(2 + 3)+4=2+(3 + 4),先计算2+3 = 5,再加上4得到9;先计算3 + 4=7,再加上2也得到9。
二、乘法运算律。
1. 乘法交换律。
- 定义: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 用字母表示:a×b = b×a。
例如:2×3=3×2 = 6。
2. 乘法结合律。
- 定义: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另外一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另外一个数相乘,积不变。
- 用字母表示:(a×b)×c=a×(b×c)。
例如:(2×3)×4 = 2×(3×4),(2×3)×4=6×4 = 24,2×(3×4)=2×12 = 24。
3. 乘法分配律。
- 定义: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
- 用字母表示:(a + b)×c=a×c + b×c。
例如:(2+3)×4=2×4+3×4,(2 + 3)×4 = 5×4=20,2×4+3×4 = 8 + 12=20。
三、减法的性质。
1. 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 用字母表示:a - b - c=a-(b + c)。
例如:10-3 - 2=10-(3 + 2),10-3-2 = 5,10-(3 + 2)=10 - 5 = 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第六课时:乘法分配律
教学内容
探索乘法分配律,应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材第56页的内容,及第57页的“试一试”、“练一练”等)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中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3、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
难点: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教师:同学们,通过探索活动我们已经发现了一些数学规律,并应用如乘法结合律等解决问题。
这一节课,我们再一起去探索,看看我们又会
发现什么规律?让我们一起走上探索之路。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呈现课文插图(实物投影或挂图)
教师: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你怎么算?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小组中说一
说是怎么想的。
3、反馈交流情况。
由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结果(有选择地板书)。
学生A: 6×9+4×9
=54+36
=90(块)
学生B:(6+4)×9
=10×9
=90(块)
要求学生结合插图说明算式的意义。
4、指导学生结合观察算式的特点。
5、举例验证。
让学生根据算式特征,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
如:(40+4)×25和40×25+4×25
42×64+42×36和42×(64+36)
讨论交流:
(1)交流学生的举例是否符合要求:
(2)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
(3)还有什么发现?(简便计算)
6、字母表示。
教师: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数,你能写出你的发现吗?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
最后教师板书。
(a+b)×c=a×c+b×c
7、提示课题。
教师在未完成的板书中添上:乘法分配律。
三、精彩展示
课文第57页的“试一试”。
1、(80+4)×25
(1)呈现题目。
(2)指导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能否应用乘法分配律计算简便。
(3)鼓励学生独自计算。
2、34×72+34×28
(1)呈现题目。
(2)指导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
(3)简便计算过程,并得出结果。
四、课堂练习
1、课文第57页的“练一练”。
五、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6×9+4×9=90 40×25+4×25=1100
(6+4)×9=90 (40+4)×25=1100
乘法分配律:(a+b)×c=a×c+b×c。